CN114024164A - 差分信号连接器组件、差分信号连接器及其装配方法 - Google Patents
差分信号连接器组件、差分信号连接器及其装配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4024164A CN114024164A CN202111215930.5A CN202111215930A CN114024164A CN 114024164 A CN114024164 A CN 114024164A CN 202111215930 A CN202111215930 A CN 202111215930A CN 114024164 A CN114024164 A CN 114024164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inner conductor
- bypass
- main circuit
- main
- insulating sleev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5
- 239000004020 conductor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76
- 238000009413 insul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46
- 238000007789 sealing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45
- 230000000903 blocking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3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91
- 239000003054 catalyst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6
- 239000011541 reaction mixture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6
- 238000005192 parti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8
- 230000008719 thickening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9
- 210000001503 joint Anatomy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230000013011 mating Effects 0.000 claims 1
- 238000013461 design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17
- 230000008901 benefit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12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10
- 230000008054 sign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8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2349 favourabl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3014 reinforc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3466 wel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9286 benefi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1746 injection moul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3754 machin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41000238631 Hexapoda Speci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247 decreas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428 dus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538 encapsu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422 external insu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421 internal insu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2360 prepar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265 preven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545 proce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1160 research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11664 signal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243 solutio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125000006850 spacer group Chemical group 0.000 description 1
-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water Substances O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46—Bases; Cases
- H01R13/502—Bases; Cases composed of different piece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B—CABLES; CONDUCTORS; INSULATO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CONDUCTIVE, INSULATING OR DIELECTRIC PROPERTIES
- H01B17/00—Insulators or insulating bodie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form
- H01B17/56—Insulating bodies
- H01B17/58—Tubes, sleeves, beads, or bobbins through which the conductor passe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46—Bases; Cases
- H01R13/52—Dustproof, splashproof, drip-proof, waterproof, or flameproof cases
- H01R13/5202—Sealing means between parts of housing or between housing part and a wall, e.g. sealing ring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43/00—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assembling, maintaining, or repairing of line connectors or current collectors or for joining electric conductors
- H01R43/20—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assembling, maintaining, or repairing of line connectors or current collectors or for joining electric conductors for assembling or disassembling contact members with insulating base, case or sleev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Details Of Connecting Devices For Male And Female Coupling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差分信号连接器组件、差分信号连接器及其装配方法,主路内导体的第一连接部与旁路内导体的第二连接部导电连接;绝缘封盖挡设于所述第一连接部及所述第二连接部外,且间隔每一内导体的两条并排线路。一方面不影响差分信号传输线路,且具有阻抗匹配精准的优点,满足差分信号转接及传输应用,有利于实现将连接器差分信号进行一分为二的布局需求;另一方面具有结构简单、装配容易的优点,易于实现旁路内导体的第二连接部与主路内导体的第一连接部导电连接及进行绝缘封闭;再一方面通过绝缘封盖的设计,实现了内导体和内导体绝缘,以及内导体和外导体绝缘,防止每个通道内导体与内导体发生火花,以及内导体和外导体发生火花。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差分信号连接器领域,特别是涉及差分信号连接器组件、差分信号连接器及其装配方法。
背景技术
差分传输是一种信号传输的技术,区别于传统的一根信号线一根地线的做法,差分传输在这两根线上都传输信号,这两个信号的振幅相同,相位相反。在这两根线上的传输的信号称为差分信号。差分信号是用一个数值来表示两个物理量之间的差异。差分信号又称差模信号,这是相对共模信号而言的。信号接收端比较这两个电压的差值来判断发送端发送的逻辑状态。在电路板上,差分走线必须是等长、等宽、紧密靠近、且在同一层面的两根线。
差分信号的优点包括对于小信号的精确识别、抗外部电磁干扰(EMIElectromagnetic Interference)、易于精确地处理双极信号等。
申请人在预研阶段,在国家知识产权局网站以关键词为“差分信号连接器”或“差分信号转接器”进行专利检索,发现传统的差分信号连接器存在结构复杂等问题,进一步导致装配工艺繁琐,且结构通常呈长条形而缺乏变化。
发明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差分信号连接器组件、差分信号连接器及其装配方法。
一种差分信号连接器组件,其包括绝缘支架件及内导体;
所述绝缘支架件包括绝缘套管组件及绝缘封盖,所述绝缘套管组件包括主路绝缘套管及旁路绝缘套管;
所述内导体包括主路内导体及旁路内导体,每一所述内导体具有两条并排线路;
所述主路内导体容置于所述主路绝缘套管且具有露置于所述主路绝缘套管外的第一连接部,所述主路内导体的两端均外露于所述主路绝缘套管;
所述旁路内导体容置于所述旁路绝缘套管且具有露置于所述旁路绝缘套管外的第二连接部,所述旁路内导体的远离所述第二连接部的一端外露于所述旁路绝缘套管;
所述第二连接部与所述第一连接部导电连接;
所述绝缘封盖挡设于所述第一连接部及所述第二连接部外,且间隔每一所述内导体的两条并排线路。
上述差分信号连接器组件,一方面不影响差分信号传输线路,且具有阻抗匹配精准的优点,满足差分信号转接及传输应用,有利于实现将连接器差分信号进行一分为二的布局需求;另一方面具有结构简单、装配容易的优点,易于实现旁路内导体的第二连接部与主路内导体的第一连接部导电连接及对其进行绝缘封闭;再一方面通过绝缘封盖的设计,实现了内导体和内导体绝缘,以及内导体和外导体绝缘,防止每个通道内导体与内导体发生火花,以及内导体和外导体发生火花。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主路绝缘套管开设有第一开口,所述第一连接部邻近所述第一开口设置;
所述旁路绝缘套管开设有第二开口,所述第二连接部伸出所述第二开口且插入所述第一开口中。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主路绝缘套管贯穿开设有所述第一开口;
所述旁路绝缘套管的端部通过所述第一开口抵接所述主路绝缘套管;
所述绝缘封盖凸设有隔板,所述隔板位于两所述第一连接部之间及两所述第二连接部之间;及/或,
所述绝缘封盖相对于所述主路内导体对称设置,且所述绝缘封盖相对于所述旁路内导体亦对称设置。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主路绝缘套管包括分离设置的第一主路绝缘套管及第二主路绝缘套管,所述第一连接部露置于所述第一主路绝缘套管及所述第二主路绝缘套管之间,所述第二连接部露置于所述旁路绝缘套管的固定端外。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主路绝缘套管、所述第二主路绝缘套管及所述旁路绝缘套管为具有相同形状的绝缘套管,所述第一主路绝缘套管及所述第二主路绝缘套管的固定端相对设置,每一所述绝缘套管的固定端分别与所述绝缘封盖相邻近或抵接设置。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绝缘套管还包括凸端及主体,所述凸端及所述固定端分别位于所述主体的两端;
所述主体内部开设有安装腔,所述凸端开设有连通所述安装腔的连接口,所述固定端开设有连通所述安装腔的安装口;
所述主路内导体穿过所述安装口且所述第一连接部露置于所述安装口外,所述主路内导体设置为通过所述连接口连接外部线路;
所述旁路内导体穿过所述安装口且所述第二连接部露置于所述安装口外,所述旁路内导体设置为通过所述连接口连接外部线路。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主路内导体设有与所述第一连接部相连的第一导体部,所述第一导体部于其远离所述第一连接部的第一形变连接端设有用于连接外部线路的第一空心槽;及/或,
所述第一连接部减细设置且所述主路内导体或其第一导体部于邻近所述第一连接部处设有第一增粗部;及/或,
所述旁路内导体设有与所述第二连接部相连的第二导体部,所述第二导体部于其远离所述第二连接部的第二形变连接端设有用于连接外部线路的第二空心槽;及/或,
所述旁路内导体或其第二导体部于邻近所述第二连接部处设有第二增粗部;及/或,
所述旁路内导体于所述第二连接部开设有夹槽,所述第二连接部通过所述夹槽夹持于所述第一连接部且与所述第一连接部焊接;及/或,
所述绝缘封盖设有封盖部及分别与所述封盖部相连接的第一抵板、第二抵板、隔板,所述隔板设置于所述第一抵板及所述第二抵板之间,所述第一连接部及所述第二连接部均位于所述第一抵板及所述第二抵板之间,且所述隔板位于两所述第一连接部之间及两所述第二连接部之间以间隔每一所述内导体的两条并排线路;并且,每一绝缘套管于其固定端处设置与所述隔板相对应的间槽;及/或,
所述旁路内导体的数量为一个,所述第一连接部的数量对应为一个;或者,所述旁路内导体的数量为至少二个,所述第一连接部的数量对应为至少二个;及/或,
所述绝缘封盖相对于所述主路内导体对称设置,且所述绝缘封盖相对于所述旁路内导体亦对称设置。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一种差分信号连接器,其包括壳体、盖体及任一项所述差分信号连接器组件;
所述差分信号连接器组件设置于所述壳体内,所述旁路内导体的远离所述第二连接部的一端及所述主路内导体的两端均外露于所述壳体;
所述第二连接部与所述第一连接部导电连接的位置邻近所述壳体的装配口设置,所述盖体密封所述装配口。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差分信号连接器还包括密封圈,所述盖体通过所述密封圈密封所述装配口;及/或,
所述壳体内对应于所述绝缘套管组件的每一绝缘套管设有由外而内逐渐减小的至少二级台阶位以控制所述绝缘套管的安装位置;及/或,
所述壳体内对应于所述绝缘套管组件的每一绝缘套管设有固定安装位以控制所述绝缘套管的安装位置;及/或,
所述壳体内对应于所述绝缘套管组件的每一绝缘套管设有导向凸部以引导所述绝缘套管的安装位置;及/或,
所述绝缘封盖设有抵接装配平面,所述壳体内对应设有抵板安装位;及/或,
所述壳体设有主体安装部及与所述主体安装部连接的第一主路安装部、第二主路安装部、旁路安装部、基座安装部;
所述主路内导体部分设置于所述第一主路安装部及所述第二主路安装部内,其余部分设置于所述主体安装部内,且所述第二连接部与所述第一连接部于所述主体安装部内导电连接;
所述第一主路安装部及所述第二主路安装部均开设有主路安装口,所述主路内导体的两端分别外露于两所述主路安装口;
所述旁路安装部开设有旁路安装口,所述旁路内导体的远离所述第二连接部的一端外露于所述旁路安装口;
所述基座安装部开设有所述装配口,所述盖体盖设于所述基座安装部上。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一种差分信号连接器装配方法,其包括步骤:
将第一主路绝缘套管安装于壳体的第一主路安装部内;
将主路内导体从所述壳体的第二主路安装部部分插入所述第一主路绝缘套管中,且使所述主路内导体的两端均外露于所述第一主路绝缘套管;
将第二主路绝缘套管安装于所述壳体的第二主路安装部内,且使所述主路内导体部分插入所述第二主路绝缘套管中,以使所述主路内导体的第一连接部位于所述壳体的主体安装部中,以及所述主路内导体的两端均外露于所述壳体,其中,所述主体安装部位于所述第一主路安装部及所述第二主路安装部之间;
将旁路内导体部分插入旁路绝缘套管中,且使所述旁路内导体的第二连接部外露于所述旁路绝缘套管,以及所述旁路内导体的远离所述第二连接部的一端外露于所述旁路绝缘套管;
将所述旁路绝缘套管安装于所述壳体的旁路安装部内,且使所述第二连接部位于所述主体安装部中,以及所述旁路内导体的远离所述第二连接部的一端外露于所述壳体;
穿过所述壳体的装配口,在所述主体安装部内将所述第二连接部与所述第一连接部导电连接;
采用绝缘封盖挡设于所述第一连接部及所述第二连接部外且间隔每一内导体的两条并排线路;
采用盖体密封所述装配口;
或者,
将主路内导体部分插入第一主路绝缘套管中,且使所述主路内导体的两端均外露于所述第一主路绝缘套管;
将所述第一主路绝缘套管安装于壳体的第一主路安装部内,且使所述主路内导体的其余部分位于所述壳体内,以及所述主路内导体的两端均外露于所述壳体;
将第二主路绝缘套管安装于所述壳体的第二主路安装部内,且使所述主路内导体部分插入所述第二主路绝缘套管中,以使所述主路内导体的第一连接部位于所述壳体的主体安装部中,以及所述主路内导体的两端均外露于所述壳体,其中,所述主体安装部位于所述第一主路安装部及所述第二主路安装部之间;
将旁路内导体部分插入旁路绝缘套管中,且使所述旁路内导体的第二连接部露置于所述旁路绝缘套管外,以及所述旁路内导体的远离所述第二连接部的一端外露于所述旁路绝缘套管;
将所述旁路绝缘套管安装于所述壳体的旁路安装部内,且使所述第二连接部位于所述主体安装部中,以及所述旁路内导体的远离所述第二连接部的一端外露于所述壳体;
穿过所述壳体的装配口,在所述主体安装部内将所述第二连接部与所述第一连接部导电连接;
采用绝缘封盖挡设于所述第一连接部及所述第二连接部外且间隔每一内导体的两条并排线路;
采用盖体密封所述装配口。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传统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传统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申请所述差分信号连接器组件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实施例的结构分解示意图。
图3为图2所示实施例的主路内导体与旁路内导体连接示意图。
图4为图1所示实施例的另一方向示意图。
图5为图4所示实施例的A-A方向剖视示意图。
图6为图5所示实施例去除内导体的示意图。
图7为图4所示实施例的B-B方向剖视示意图。
图8为图1所示实施例的另一方向示意图。
图9为图8所示实施例的绝缘套管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图9所示实施例的另一方向示意图。
图11为图9所示实施例的另一方向示意图。
图12为图9所示实施例的另一方向示意图。
图13为图12所示实施例的C-C方向剖视示意图。
图14为图12所示实施例的另一方向示意图。
图15为图12所示实施例的另一方向示意图。
图16为本申请所述差分信号连接器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17为图16所示实施例的结构分解示意图。
图18为图17所示实施例的进一步分解示意图。
图19为图16所示实施例的另一结构分解示意图。
图20为图16所示实施例的另一方向示意图。
图21为图16所示实施例的另一方向示意图。
图22为图21所示实施例的D-D方向剖视示意图。
图23为图22所示实施例去除差分信号连接器组件的示意图。
图24为图21所示实施例的E-E方向剖视示意图。
图25为图24所示实施例去除差分信号连接器组件的示意图。
图26为图16所示实施例的壳体的剖视示意图。
附图标记:绝缘支架件100、绝缘套管组件200、绝缘封盖300、主路内导体400、旁路内导体500、差分信号连接器组件600、壳体700、密封圈800、盖体900、内导体999、凸端201、安装腔202、固定端203、安装口204、第一定位槽205、第二定位槽206、连接口207、主体208、凸起增粗部209、台阶区211、间槽212、第一主路绝缘套管210、第二主路绝缘套管220、旁路绝缘套管230、主路绝缘套管240、抵接装配平面301、避位空间302、定位孔303、第一抵板310、第二抵板320、隔板330、封盖部340、增强板350、第一空心槽401、第一导体部410、第一连接部420、第一增粗部430、第一形变连接端440、第二空心槽501、夹槽502、第二导体部510、第二连接部520、第二增粗部530、第二形变连接端540、空腔体701、导向凸部702、抵板安装位703、第一台阶位704、第二台阶位705、固定安装位706、装配口707、主路安装口708、旁路安装口709、第一主路安装部710、第二主路安装部720、旁路安装部730、主体安装部740、基座安装部750。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申请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申请。但是本申请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申请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申请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需要说明的是,当组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组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组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组件。当一个组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组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组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组件。本申请的说明书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上”、“下”、“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申请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申请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下”可以是第一特征直接和第二特征接触,或第一特征和第二特征间接地通过中间媒介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除非另有定义,本申请的说明书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申请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在本申请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方式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申请。本申请的说明书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差分信号连接器组件,其包括以下实施例的部分结构或全部结构;即,所述差分信号连接器组件包括以下的部分技术特征或全部技术特征。在本申请一个实施例中,一种差分信号连接器组件,其包括绝缘支架件及内导体;所述绝缘支架件包括绝缘套管组件及绝缘封盖,所述绝缘套管组件包括主路绝缘套管及旁路绝缘套管;所述内导体包括主路内导体及旁路内导体,每一所述内导体具有两条并排线路;所述主路内导体容置于所述主路绝缘套管且具有露置于所述主路绝缘套管外的第一连接部,所述主路内导体的两端均外露于所述主路绝缘套管;所述旁路内导体容置于所述旁路绝缘套管且具有露置于所述旁路绝缘套管外的第二连接部,所述旁路内导体的远离所述第二连接部的一端外露于所述旁路绝缘套管;所述第二连接部与所述第一连接部导电连接;所述绝缘挡设于所述第一连接部及所述第二连接部外,且间隔每一所述内导体的两条并排线路。上述差分信号连接器组件,一方面不影响差分信号传输线路,且具有阻抗匹配精准的优点,满足差分信号转接及传输应用,有利于实现将连接器差分信号进行一分为二的布局需求;另一方面具有结构简单、装配容易的优点,易于实现旁路内导体的第二连接部与主路内导体的第一连接部导电连接及对其进行绝缘封闭;再一方面通过绝缘封盖的设计,实现了内导体和内导体绝缘,以及内导体和外导体绝缘,防止每个通道内导体与内导体发生火花,以及内导体和外导体发生火花。
下面给出采用完整主路绝缘套管的实施例。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主路绝缘套管开设有第一开口,所述第一连接部邻近所述第一开口设置;所述旁路绝缘套管开设有第二开口,所述第二连接部伸出所述第二开口且插入所述第一开口中。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主路绝缘套管贯穿开设有所述第一开口;所述旁路绝缘套管的端部通过所述第一开口抵接所述主路绝缘套管;所述绝缘封盖凸设有隔板,所述隔板位于两所述第一连接部之间及两所述第二连接部之间。进一步地,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开口的形状与所述第二开口的形状相适配,所述旁路绝缘套管于所述第二开口处抵接于所述主路绝缘套管且结合所述主路绝缘套管封闭所述第二开口。这样的设计,在安装时,将第二连接部与第一连接部导电连接然后绝缘封装即可,具有结构简单、装配容易的优点,且阻抗匹配精准,满足差分信号转接传输应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一种差分信号连接器组件如图1所示,其包括绝缘支架件100;所述绝缘支架件100包括绝缘套管组件200及绝缘封盖300,请结合图2,所述绝缘套管组件200包括主路绝缘套管240及旁路绝缘套管230;所述差分信号连接器组件还包括内导体999,所述内导体999包括主路内导体400及旁路内导体500,每一所述内导体999具有两条并排线路,即主路内导体400具有两条并排线路,旁路内导体500亦具有两条并排线路,这是应用于差分信号的需求。
请结合图3,所述主路内导体400容置于所述主路绝缘套管240且具有露置于所述主路绝缘套管240外的第一连接部420,请一并结合图4及图5,所述主路内导体400的两端均外露于所述主路绝缘套管240;所述旁路内导体500容置于所述旁路绝缘套管230且具有露置于所述旁路绝缘套管230外的第二连接部520,所述旁路内导体500的远离所述第二连接部520的一端外露于所述旁路绝缘套管230;所述第二连接部520与所述第一连接部420导电连接。如图5及图6所示,第一连接部420露置于所述主路绝缘套管240外,包括所述第一连接部420位于所述主路绝缘套管240外,以及所述第一连接部420位于所述主路绝缘套管240内且可以从所述主路绝缘套管240外接触所述第一连接部420,例如与所述第一连接部420插接或焊接;所述主路内导体400的一端外露于所述主路绝缘套管240,包括所述主路内导体400的一端位于所述主路绝缘套管240外,以及所述主路内导体400的一端位于所述主路绝缘套管240内且对外可见、可接触,并可以从所述主路绝缘套管240外接触所述主路内导体400的该端。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连接部420露置于所述主路绝缘套管240外,具体为所述第一连接部420位于所述主路绝缘套管240外,所述第二连接部520露置于所述旁路绝缘套管230外,具体为所述第二连接部520位于所述旁路绝缘套管230外,所述主路内导体400的两端均外露于所述主路绝缘套管240,具体为所述主路内导体400的两端均位于所述主路绝缘套管240内且对外可见、可接触;所述旁路内导体500的远离所述第二连接部520的一端外露于所述旁路绝缘套管230,具体为所述旁路内导体500的远离所述第二连接部520的一端位于所述旁路绝缘套管230内且对外可见、可接触,其余实施例以此类推,不做赘述。
请一并结合图6,所述绝缘封盖300挡设于所述第一连接部420及所述第二连接部520外,即于所述第一连接部420及所述第二连接部520连接处绝缘遮挡所述第一连接部420及所述第二连接部520,还可以部分遮挡所述主路内导体400及所述旁路内导体500的其余部分,且间隔每一所述内导体999的两条并排线路。
下面给出采用分开的两个主路绝缘套管的实施例。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请继续参阅图1,所述主路绝缘套管240包括分离设置的第一主路绝缘套管210及第二主路绝缘套管220,请一并结合图3及图5,所述第一连接部420露置于所述第一主路绝缘套管210及所述第二主路绝缘套管220之间,所述第二连接部520露置于所述旁路绝缘套管230的固定端203外。即,所述绝缘套管组件200包括至少三个绝缘套管,其中两个所述绝缘套管为主路绝缘套管240,分别为第一主路绝缘套管210及第二主路绝缘套管220;剩余所述绝缘套管为旁路绝缘套管230,各所述绝缘套管均具有固定端203。
请一并结合图6,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主路绝缘套管210、所述第二主路绝缘套管220及所述旁路绝缘套管230为具有相同形状的绝缘套管,所述第一主路绝缘套管210及所述第二主路绝缘套管220的固定端203相对设置,每一所述绝缘套管的固定端203分别与所述绝缘封盖300相邻近或抵接设置,以使所述绝缘封盖300挡设于所述第一连接部420及所述第二连接部520外,以绝缘封闭所述第一连接部420及所述第二连接部520,避免外部信号干扰而影响差分信号传输及转接。
进一步地,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请一并结合图7,所述绝缘封盖300于所述第一连接部420及所述第二连接部520与所述封盖部340之间设有避位空间302。这样的设计,一方面有利于为所述第二连接部520预留一定的设计加工误差,另一方面有利于为所述第二连接部520与所述第一连接部420导电连接的加工工序预留一定操作空间,且易于控制导电连接的精度例如焊接精度,确保阻抗匹配精准,满足差分信号的转接及传输应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请一并结合图8及图9,所述绝缘套管组件200中的每一所述绝缘套管还包括凸端201及主体208,所述凸端201及所述固定端203分别位于所述主体208的两端;请一并结合图13,所述主体208内部开设有安装腔202,所述凸端201开设有连通所述安装腔202的连接口207,所述固定端203开设有连通所述安装腔202的安装口204;对于所述主路内导体400,所述主路内导体400穿过所述安装口204且所述第一连接部420露置于所述安装口204外,所述主路内导体400设置为通过所述连接口207连接外部线路。对于所述旁路内导体500,所述旁路内导体500穿过所述安装口204且所述第二连接部520露置于所述安装口204外,所述旁路内导体500设置为通过所述连接口207连接外部线路。
进一步地,本实施例中,请一并结合图10及图11,绝缘套管于其主体208开设有第一定位槽205及第二定位槽206,请一并结合图14及图15,所述第一定位槽205邻近所述凸端201设置,所述第二定位槽206邻近所述固定端203设置,所述第一定位槽205及所述第二定位槽206分别设置为定位安装所述绝缘套管,以实现防呆安装,确保所述第二连接部520与所述第一连接部420的准确对位。
进一步地,本实施例中,请一并结合图12及图13,绝缘套管于其主体208增厚设有凸起增粗部209且于所述凸起增粗部209处形成环状台阶区211,这样的设计,有利于形成多层次的定位安装位置,确保绝缘套管在安装时的位置精确,例如确保将绝缘套管安装到壳体时的精确位置,这也是为了满足阻抗精准匹配的需求,保证差分信号经过转接后的有效性及准确性。
本实施例中,如图9及图11所示,绝缘套管于其固定端203处设置间槽212,所述间槽212将所述固定端203分成了两部分,所述间槽212配合所述绝缘封盖300,对于内导体起到定位安装及绝缘屏蔽作用。可以理解的是,各实施例中,内导体包括主路内导体400、旁路内导体500;外导体包括与所述主路内导体400相连接的外部线路及与所述旁路内导体500相连接的外部线路等。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请结合图3及图5,所述主路内导体400设有与所述第一连接部420相连的第一导体部410,所述第一导体部410于其远离所述第一连接部420的第一形变连接端440设有用于连接外部线路的第一空心槽401;及/或,所述第一连接部420减细设置且所述主路内导体400或其第一导体部410于邻近所述第一连接部420处设有第一增粗部430。这样的设计,一方面有利于第二连接部与第一连接部的快速对位,从而实现准确地导电连接;另一方面通过设计第一增粗部,不仅便于准确定位安装主路内导体400于主路绝缘套管240中且恰好露出设计长度的第一连接部420,而且有利于增强第一连接部420减细设置后邻近位置的结构强度,因此易于实现快速安装及细微精准对位。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请结合图3及图7,所述旁路内导体500设有与所述第二连接部520相连的第二导体部510,所述第二导体部510于其远离所述第二连接部520的第二形变连接端540设有用于连接外部线路的第二空心槽501;及/或,所述旁路内导体500或其第二导体部510于邻近所述第二连接部520处设有第二增粗部530;及/或,所述旁路内导体500于所述第二连接部520开设有夹槽502,所述第二连接部520通过所述夹槽502夹持于所述第一连接部420且与所述第一连接部420焊接。结合图5及图7可见,旁路内导体500的第二连接部520能够快速对接在主路内导体400的第一连接部420的合适位置处,以便于通过焊接等方式实现快速的导电连接。并且,这样的设计,通过旁路内导体500的第二连接部520与主路内导体400的第一连接部420导电连接,实现了差分信号转接,从而实现将连接器差分信号进行一分为二的布局需求。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请结合图2及图5,所述绝缘封盖300设有封盖部340及分别与所述封盖部340相连接的第一抵板310、第二抵板320、隔板330,所述隔板330设置于所述第一抵板310及所述第二抵板320之间,所述第一连接部420及所述第二连接部520均位于所述第一抵板310及所述第二抵板320之间,且所述隔板330位于两所述第一连接部420之间及两所述第二连接部520之间以间隔每一所述内导体999的两条并排线路;并且,每一绝缘套管于其固定端203处设置与所述隔板330相对应的间槽212。
进一步地,本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所述绝缘封盖300设有抵接装配平面301,所述抵接装配平面301设置为定位安装所述绝缘封盖300,以控制所述绝缘封盖300的安装位置,例如定位将所述绝缘封盖300安装于壳体内。本申请各实施例的重要设计理念为易于准确且快速安装,各导体互不干扰,且阻抗匹配精准。
进一步地,本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所述绝缘封盖300还设有增强板350,所述封盖部340通过所述增强板350连接所述第一抵板310、所述第二抵板320及所述隔板330,以增强所述封盖部340出的结构强度;进一步地,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封盖部340、所述增强板350、所述第一抵板310、所述第二抵板320及所述隔板330一体设置,例如一体注塑成型。
为了便于机器定位安装绝缘封盖300或者以注塑方式制备绝缘封盖300,进一步地,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请结合图2、图3及图8,所述绝缘封盖300于其所述封盖部340的远离所述第二连接部520的一面设有定位孔303。进一步地,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定位孔303的数量为一对,两点定线,一对所述定位孔303限定一条直线,因此有利于机器定位安装绝缘封盖300。
进一步地,上述各实施例中,所述绝缘封盖300是本申请所述差分信号连接器组件的重要部件,通过巧妙设计其形状,只需一个部件即可实现对于两条并排线路之间的绝缘,即实现了内导体自身的绝缘;同时实现了主路内导体400与旁路内导体500之间的绝缘,即实现了内导体和内导体绝缘;且绝缘封盖300配合绝缘套管又实现了内导体相对于外界环境的外导体绝缘,避免影响差分信号传输线路,且具有阻抗匹配精准的优点,满足差分信号传输应用。
可以理解的是,所述差分信号连接器组件用于连接或转接差分信号,可以设有一个或多个所述旁路内导体500,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旁路内导体500的数量为一个,所述第一连接部420的数量对应为一个;或者,所述旁路内导体500的数量为至少二个,所述第一连接部420的数量对应为至少二个。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绝缘封盖300相对于所述主路内导体400对称设置,且所述绝缘封盖300相对于所述旁路内导体500亦对称设置。这样的设计,有利于实现差分信号的转接,且具有阻抗匹配精准的优点,满足差分信号传输应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一种差分信号连接器如图16所示,其包括壳体700、盖体900及任一实施例所述差分信号连接器组件600;所述差分信号连接器组件600设置于所述壳体700内,所述旁路内导体500的远离所述第二连接部520的一端及所述主路内导体400的两端均外露于所述壳体700;请结合图3及图17,所述第二连接部520与所述第一连接部420导电连接的位置邻近所述壳体700的装配口707设置,所述盖体900密封所述装配口707。这样的设计,一方面不影响差分信号传输线路,且具有阻抗匹配精准的优点,满足差分信号转接及传输应用,有利于实现将连接器差分信号进行一分为二的布局需求;另一方面具有结构简单、装配容易的优点,易于实现旁路内导体的第二连接部与主路内导体的第一连接部导电连接及对其进行绝缘封闭;再一方面通过绝缘封盖的设计,实现了内导体和内导体绝缘,以及内导体和外导体绝缘,防止每个通道内导体与内导体发生火花,以及内导体和外导体发生火花。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6及图17所示,所述差分信号连接器还包括密封圈800,所述盖体900通过所述密封圈800密封所述装配口707。或者,所述盖体900以螺接方式密封所述装配口707。这样的设计,有利于配合实现防水、防尘、防虫等功能,确保所述差分信号连接器的设计寿命。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7所示,所述壳体700设有主体安装部740及与所述主体安装部740连接的第一主路安装部710、第二主路安装部720、旁路安装部730、基座安装部750;所述主路内导体400部分设置于所述第一主路安装部710及所述第二主路安装部720内,其余部分设置于所述主体安装部740内,且所述第二连接部520与所述第一连接部420于所述主体安装部740内导电连接;请结合图18及图19,所述第一主路安装部710及所述第二主路安装部720均开设有主路安装口708,如图20、图22及图24所示,所述主路内导体400的两端分别外露于两所述主路安装口708;所述旁路安装部730开设有旁路安装口709,所述旁路内导体500的远离所述第二连接部520的一端外露于所述旁路安装口709;以使外部主路的导体即主路外导体可以从主路安装口708以插接或焊接方式导电连接所述主路内导体400,且外部旁路的导体即旁路外导体可以从旁路安装口709以插接或焊接方式导电连接所述旁路内导体500,从而实现将连接器差分信号进行一分为二的技术效果。且所述基座安装部750开设有所述装配口707,所述盖体900盖设于所述基座安装部750上。这样的设计,一方面实现了所述差分信号连接器组件的所述绝缘支架件100及所述内导体999对应位置地安装于所述壳体700内,另一方面有利于配合实现对外的导体连接、内部绝缘及外部绝缘效果。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如图23所示,所述壳体700内对应于所述绝缘套管组件200的每一绝缘套管设有由外而内逐渐减小的至少二级台阶位以控制所述绝缘套管的安装位置。进一步地,如图25所示,所述壳体700内对应于所述绝缘套管组件200的每一绝缘套管设有由外而内逐渐减小的二级台阶位以控制所述绝缘套管的安装位置,二级台阶位包括第一台阶位704及第二台阶位705,第一台阶位704窄于或者小于第二台阶位705,这样的设计,有利于在安装绝缘套管时,准确地清楚是否安装到位,亦易于实现自动化的工业机器人生产安装。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如图23及图25所示,所述壳体700内对应于所述绝缘套管组件200的每一绝缘套管设有导向凸部702以引导所述绝缘套管的安装位置。进一步地,所述导向凸部702设置为对应所述第一定位槽205及/或所述第二定位槽206以定位安装所述绝缘套管。这样的设计,只有对准方向才能将所述绝缘套管装入所述壳体700内,例如将所述第一主路绝缘套管210、所述第二主路绝缘套管220及所述旁路绝缘套管230分别对应装入所述第一主路安装部710、所述第二主路安装部720及所述旁路安装部730中。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如图26所示,所述壳体700内对应于所述绝缘套管组件200的每一绝缘套管设有固定安装位706以控制所述绝缘套管的安装位置。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请结合图2及图25,所述绝缘封盖300设有抵接装配平面301,所述壳体700内对应设有抵板安装位703;所述抵接装配平面301与所述抵板安装位703以平面接触方式抵接设置或以平行平面方式相邻设置,使所述绝缘封盖300准确地安装于壳体700内以免发生失控自由转动。
进一步地,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如图23及图25所示,所述壳体700开设有空腔体701,即所述第一主路安装部710、所述第二主路安装部720、所述旁路安装部730、所述基座安装部750与所述主体安装部740共同开设有相连通的所述空腔体701。所述差分信号连接器组件600设置于所述壳体700的所述空腔体701内。请结合图21及图26,所述第一主路安装部710、所述第二主路安装部720、所述旁路安装部730、所述基座安装部750与所述主体安装部740一体成型设置。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主路安装部710、所述第二主路安装部720及所述旁路安装部730相同设置,且均设有螺纹部以与外部安装接头相螺接。这样的设计,一方面易于生产标准件进行安装连接,另一方面有利于实现密封连接,确保满足差分信号转接及传输应用的要求。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一种差分信号连接器装配方法,其包括步骤:将第一主路绝缘套管210安装于壳体700的第一主路安装部710内;将主路内导体400从所述壳体700的第二主路安装部720部分插入所述第一主路绝缘套管210中,且使所述主路内导体400的两端均外露于所述第一主路绝缘套管210;将第二主路绝缘套管220安装于所述壳体700的第二主路安装部720内,且使所述主路内导体400部分插入所述第二主路绝缘套管220中,以使所述主路内导体400的第一连接部420位于所述壳体700的主体安装部740中,以及所述主路内导体400的两端均外露于所述壳体700,其中,所述主体安装部740位于所述第一主路安装部710及所述第二主路安装部720之间;将旁路内导体500部分插入旁路绝缘套管230中,且使所述旁路内导体500的第二连接部520外露于所述旁路绝缘套管230,以及所述旁路内导体500的远离所述第二连接部520的一端外露于所述旁路绝缘套管230;将所述旁路绝缘套管230安装于所述壳体700的旁路安装部730内,且使所述第二连接部520位于所述主体安装部740中,以及所述旁路内导体500的远离所述第二连接部520的一端外露于所述壳体700;穿过所述壳体700的装配口707,在所述主体安装部740内将所述第二连接部520与所述第一连接部420导电连接;采用绝缘封盖300挡设于所述第一连接部420及所述第二连接部520外且间隔每一内导体999的两条并排线路;采用盖体900密封所述装配口707;或者,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一种差分信号连接器装配方法,其包括步骤:将主路内导体400部分插入第一主路绝缘套管210中,且使所述主路内导体400的两端均外露于所述第一主路绝缘套管210;将所述第一主路绝缘套管210安装于壳体700的第一主路安装部710内,且使所述主路内导体400的其余部分位于所述壳体700内,以及所述主路内导体400的两端均外露于所述壳体700;将第二主路绝缘套管220安装于所述壳体700的第二主路安装部720内,且使所述主路内导体400部分插入所述第二主路绝缘套管220中,以使所述主路内导体400的第一连接部420位于所述壳体700的主体安装部740中,以及所述主路内导体400的两端均外露于所述壳体700,其中,所述主体安装部740位于所述第一主路安装部710及所述第二主路安装部720之间;将旁路内导体500部分插入旁路绝缘套管230中,且使所述旁路内导体500的第二连接部520露置于所述旁路绝缘套管230外,以及所述旁路内导体500的远离所述第二连接部520的一端外露于所述旁路绝缘套管230;将所述旁路绝缘套管230安装于所述壳体700的旁路安装部730内,且使所述第二连接部520位于所述主体安装部740中,以及所述旁路内导体500的远离所述第二连接部520的一端外露于所述壳体700;穿过所述壳体700的装配口707,在所述主体安装部740内将所述第二连接部520与所述第一连接部420导电连接;采用绝缘封盖300挡设于所述第一连接部420及所述第二连接部520外且间隔每一内导体999的两条并排线路;采用盖体900密封所述装配口707。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差分信号连接器装配方法应用于任一实施例所述差分信号连接器的装配。所述差分信号连接器装配方法具有简单、快速、可靠等优点,有利于快速准确地装配得到所述差分信号连接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差分信号连接器装配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第一主路绝缘套管210通过第一定位槽205、第二定位槽206及导向凸部702的配合装入壳体700的第一主路安装部710,具有两条并排线路的主路内导体400通过壳体700的第二主路安装部720的主路安装口708放入第一主路绝缘套管210的安装口204中。
第二主路绝缘套管220从壳体700的第二主路安装部720的主路安装口708通过第一定位槽205、第二定位槽206及导向凸部702的配合装入第二主路安装部720,且固定具有两条并排线路的主路内导体400;所述主路内导体400的第一连接部420位于第一主路绝缘套管210及第二主路绝缘套管220之间。所述主路内导体400的两端均外露于所述主路绝缘套管240及所述壳体700。
具有两条并排线路的旁路内导体500放入旁路绝缘套管230,对准方向再通过第一定位槽205、第二定位槽206及导向凸部702的配合装入壳体700的旁路安装部730;所述旁路内导体500的第二连接部520露置于所述旁路绝缘套管230外且邻近、抵接或夹持所述第一连接部420。所述旁路内导体500的远离所述第二连接部520的一端外露于所述旁路绝缘套管230及所述壳体700。
通过位于基座安装部750且连通壳体700的空腔体701的装配口707,将所述第二连接部520与所述第一连接部420进行焊接固定;
绝缘封盖300通过其定位孔303及所述装配口707定位对准装入壳体700中,再放入密封圈800,将盖体900封盖于所述壳体700密封所述装配口707,装配完成。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的其它实施例还包括,上述各实施例中的技术特征相互组合所形成的、能够实施的差分信号连接器组件、差分信号连接器及其装配方法。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申请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申请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申请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因此,本申请的专利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0)
1.一种差分信号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绝缘支架件及内导体;
所述绝缘支架件包括绝缘套管组件及绝缘封盖,所述绝缘套管组件包括主路绝缘套管及旁路绝缘套管;
所述内导体包括主路内导体及旁路内导体,每一所述内导体具有两条并排线路;
所述主路内导体容置于所述主路绝缘套管且具有露置于所述主路绝缘套管外的第一连接部,所述主路内导体的两端均外露于所述主路绝缘套管;
所述旁路内导体容置于所述旁路绝缘套管且具有露置于所述旁路绝缘套管外的第二连接部,所述旁路内导体的远离所述第二连接部的一端外露于所述旁路绝缘套管;
所述第二连接部与所述第一连接部导电连接;
所述绝缘封盖挡设于所述第一连接部及所述第二连接部外,且间隔每一所述内导体的两条并排线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差分信号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主路绝缘套管开设有第一开口,所述第一连接部邻近所述第一开口设置;
所述旁路绝缘套管开设有第二开口,所述第二连接部伸出所述第二开口且插入所述第一开口中。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差分信号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主路绝缘套管贯穿开设有所述第一开口;
所述旁路绝缘套管的端部通过所述第一开口抵接所述主路绝缘套管;
所述绝缘封盖凸设有隔板,所述隔板位于两所述第一连接部之间及两所述第二连接部之间;及/或,
所述绝缘封盖相对于所述主路内导体对称设置,且所述绝缘封盖相对于所述旁路内导体亦对称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差分信号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主路绝缘套管包括分离设置的第一主路绝缘套管及第二主路绝缘套管,所述第一连接部露置于所述第一主路绝缘套管及所述第二主路绝缘套管之间,所述第二连接部露置于所述旁路绝缘套管的固定端外。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差分信号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主路绝缘套管、所述第二主路绝缘套管及所述旁路绝缘套管为具有相同形状的绝缘套管,所述第一主路绝缘套管及所述第二主路绝缘套管的固定端相对设置,每一所述绝缘套管的固定端分别与所述绝缘封盖相邻近或抵接设置。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差分信号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套管还包括凸端及主体,所述凸端及所述固定端分别位于所述主体的两端;
所述主体内部开设有安装腔,所述凸端开设有连通所述安装腔的连接口,所述固定端开设有连通所述安装腔的安装口;
所述主路内导体穿过所述安装口且所述第一连接部露置于所述安装口外,所述主路内导体设置为通过所述连接口连接外部线路;
所述旁路内导体穿过所述安装口且所述第二连接部露置于所述安装口外,所述旁路内导体设置为通过所述连接口连接外部线路。
7.根据权利要求4至6中任一项所述差分信号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主路内导体设有与所述第一连接部相连的第一导体部,所述第一导体部于其远离所述第一连接部的第一形变连接端设有用于连接外部线路的第一空心槽;及/或,
所述第一连接部减细设置且所述主路内导体或其第一导体部于邻近所述第一连接部处设有第一增粗部;及/或,
所述旁路内导体设有与所述第二连接部相连的第二导体部,所述第二导体部于其远离所述第二连接部的第二形变连接端设有用于连接外部线路的第二空心槽;及/或,
所述旁路内导体或其第二导体部于邻近所述第二连接部处设有第二增粗部;及/或,
所述旁路内导体于所述第二连接部开设有夹槽,所述第二连接部通过所述夹槽夹持于所述第一连接部且与所述第一连接部焊接;及/或,
所述绝缘封盖设有封盖部及分别与所述封盖部相连接的第一抵板、第二抵板、隔板,所述隔板设置于所述第一抵板及所述第二抵板之间,所述第一连接部及所述第二连接部均位于所述第一抵板及所述第二抵板之间,且所述隔板位于两所述第一连接部之间及两所述第二连接部之间以间隔每一所述内导体的两条并排线路;并且,每一绝缘套管于其固定端处设置与所述隔板相对应的间槽;及/或,
所述旁路内导体的数量为一个,所述第一连接部的数量对应为一个;或者,所述旁路内导体的数量为至少二个,所述第一连接部的数量对应为至少二个;及/或,
所述绝缘封盖相对于所述主路内导体对称设置,且所述绝缘封盖相对于所述旁路内导体亦对称设置。
8.一种差分信号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盖体及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差分信号连接器组件;
所述差分信号连接器组件设置于所述壳体内,所述旁路内导体的远离所述第二连接部的一端及所述主路内导体的两端均外露于所述壳体;
所述第二连接部与所述第一连接部导电连接的位置邻近所述壳体的装配口设置,所述盖体密封所述装配口。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差分信号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密封圈,所述盖体通过所述密封圈密封所述装配口;及/或,
所述壳体内对应于所述绝缘套管组件的每一绝缘套管设有由外而内逐渐减小的至少二级台阶位以控制所述绝缘套管的安装位置;及/或,
所述壳体内对应于所述绝缘套管组件的每一绝缘套管设有固定安装位以控制所述绝缘套管的安装位置;及/或,
所述壳体内对应于所述绝缘套管组件的每一绝缘套管设有导向凸部以引导所述绝缘套管的安装位置;及/或,
所述绝缘封盖设有抵接装配平面,所述壳体内对应设有抵板安装位;及/或,
所述壳体设有主体安装部及与所述主体安装部连接的第一主路安装部、第二主路安装部、旁路安装部、基座安装部;
所述主路内导体部分设置于所述第一主路安装部及所述第二主路安装部内,其余部分设置于所述主体安装部内,且所述第二连接部与所述第一连接部于所述主体安装部内导电连接;
所述第一主路安装部及所述第二主路安装部均开设有主路安装口,所述主路内导体的两端分别外露于两所述主路安装口;
所述旁路安装部开设有旁路安装口,所述旁路内导体的远离所述第二连接部的一端外露于所述旁路安装口;
所述基座安装部开设有所述装配口,所述盖体盖设于所述基座安装部上。
10.一种差分信号连接器装配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步骤:
将第一主路绝缘套管安装于壳体的第一主路安装部内;
将主路内导体从所述壳体的第二主路安装部部分插入所述第一主路绝缘套管中,且使所述主路内导体的两端均外露于所述第一主路绝缘套管;
将第二主路绝缘套管安装于所述壳体的第二主路安装部内,且使所述主路内导体部分插入所述第二主路绝缘套管中,以使所述主路内导体的第一连接部位于所述壳体的主体安装部中,以及所述主路内导体的两端均外露于所述壳体,其中,所述主体安装部位于所述第一主路安装部及所述第二主路安装部之间;
将旁路内导体部分插入旁路绝缘套管中,且使所述旁路内导体的第二连接部外露于所述旁路绝缘套管,以及所述旁路内导体的远离所述第二连接部的一端外露于所述旁路绝缘套管;
将所述旁路绝缘套管安装于所述壳体的旁路安装部内,且使所述第二连接部位于所述主体安装部中,以及所述旁路内导体的远离所述第二连接部的一端外露于所述壳体;
穿过所述壳体的装配口,在所述主体安装部内将所述第二连接部与所述第一连接部导电连接;
采用绝缘封盖挡设于所述第一连接部及所述第二连接部外且间隔每一内导体的两条并排线路;
采用盖体密封所述装配口;
或者,
将主路内导体部分插入第一主路绝缘套管中,且使所述主路内导体的两端均外露于所述第一主路绝缘套管;
将所述第一主路绝缘套管安装于壳体的第一主路安装部内,且使所述主路内导体的其余部分位于所述壳体内,以及所述主路内导体的两端均外露于所述壳体;
将第二主路绝缘套管安装于所述壳体的第二主路安装部内,且使所述主路内导体部分插入所述第二主路绝缘套管中,以使所述主路内导体的第一连接部位于所述壳体的主体安装部中,以及所述主路内导体的两端均外露于所述壳体,其中,所述主体安装部位于所述第一主路安装部及所述第二主路安装部之间;
将旁路内导体部分插入旁路绝缘套管中,且使所述旁路内导体的第二连接部露置于所述旁路绝缘套管外,以及所述旁路内导体的远离所述第二连接部的一端外露于所述旁路绝缘套管;
将所述旁路绝缘套管安装于所述壳体的旁路安装部内,且使所述第二连接部位于所述主体安装部中,以及所述旁路内导体的远离所述第二连接部的一端外露于所述壳体;
穿过所述壳体的装配口,在所述主体安装部内将所述第二连接部与所述第一连接部导电连接;
采用绝缘封盖挡设于所述第一连接部及所述第二连接部外且间隔每一内导体的两条并排线路;
采用盖体密封所述装配口。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11215930.5A CN114024164B (zh) | 2021-10-19 | 2021-10-19 | 差分信号连接器组件、差分信号连接器及其装配方法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11215930.5A CN114024164B (zh) | 2021-10-19 | 2021-10-19 | 差分信号连接器组件、差分信号连接器及其装配方法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4024164A true CN114024164A (zh) | 2022-02-08 |
CN114024164B CN114024164B (zh) | 2024-07-09 |
Family
ID=8005656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111215930.5A Active CN114024164B (zh) | 2021-10-19 | 2021-10-19 | 差分信号连接器组件、差分信号连接器及其装配方法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4024164B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4597694A (zh) * | 2022-02-23 | 2022-06-07 | 深圳金信诺高新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 连接器及信号传输连接装置 |
Citations (1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0573874U (ja) * | 1992-03-11 | 1993-10-08 | エスエムケイ株式会社 | コネクタ |
CN201156624Y (zh) * | 2008-02-15 | 2008-11-26 | 瞿金良 | 密封型快插自锁式射频同轴连接器 |
WO2012133809A1 (ja) * | 2011-03-31 | 2012-10-04 | マスプロ電工株式会社 | 同軸プラグ |
CN104319493A (zh) * | 2014-11-06 | 2015-01-28 | 贵州航天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具有密封功能的差分接触件 |
CN205583197U (zh) * | 2016-04-20 | 2016-09-14 | 中山杰士美电子有限公司 | 一种90°iec接头及采用该90°iec接头的信号线 |
CN206947588U (zh) * | 2017-06-22 | 2018-01-30 | 国网江苏省电力公司涟水县供电公司 | 应用于电缆终端的旁路电缆接入辅助装置 |
CN108258476A (zh) * | 2018-04-04 | 2018-07-06 | 江苏华吉通信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弯式射频同轴连接器 |
CN208722658U (zh) * | 2018-09-17 | 2019-04-09 | 江西省拓网电气有限公司 | 母联器及其绝缘组件 |
CN110212345A (zh) * | 2018-02-28 | 2019-09-06 | 中航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差分连接器及弯式接触件的安装结构 |
CN110212362A (zh) * | 2018-02-28 | 2019-09-06 | 中航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弯式接触件的安装结构及使用该结构的差分连接器 |
CN111066212A (zh) * | 2017-09-01 | 2020-04-24 | 浩亭电子有限公司 | 角形插接连接器及其组装方法 |
-
2021
- 2021-10-19 CN CN202111215930.5A patent/CN114024164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1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0573874U (ja) * | 1992-03-11 | 1993-10-08 | エスエムケイ株式会社 | コネクタ |
CN201156624Y (zh) * | 2008-02-15 | 2008-11-26 | 瞿金良 | 密封型快插自锁式射频同轴连接器 |
WO2012133809A1 (ja) * | 2011-03-31 | 2012-10-04 | マスプロ電工株式会社 | 同軸プラグ |
CN104319493A (zh) * | 2014-11-06 | 2015-01-28 | 贵州航天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具有密封功能的差分接触件 |
CN205583197U (zh) * | 2016-04-20 | 2016-09-14 | 中山杰士美电子有限公司 | 一种90°iec接头及采用该90°iec接头的信号线 |
CN206947588U (zh) * | 2017-06-22 | 2018-01-30 | 国网江苏省电力公司涟水县供电公司 | 应用于电缆终端的旁路电缆接入辅助装置 |
CN111066212A (zh) * | 2017-09-01 | 2020-04-24 | 浩亭电子有限公司 | 角形插接连接器及其组装方法 |
CN110212345A (zh) * | 2018-02-28 | 2019-09-06 | 中航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差分连接器及弯式接触件的安装结构 |
CN110212362A (zh) * | 2018-02-28 | 2019-09-06 | 中航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弯式接触件的安装结构及使用该结构的差分连接器 |
CN108258476A (zh) * | 2018-04-04 | 2018-07-06 | 江苏华吉通信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弯式射频同轴连接器 |
CN208722658U (zh) * | 2018-09-17 | 2019-04-09 | 江西省拓网电气有限公司 | 母联器及其绝缘组件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4597694A (zh) * | 2022-02-23 | 2022-06-07 | 深圳金信诺高新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 连接器及信号传输连接装置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4024164B (zh) | 2024-07-09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11545785B2 (en) | Connector assembly | |
US11336057B2 (en) | Electrical connector and electronic device | |
KR900008801Y1 (ko) | 코넥터 소켓 | |
US7252555B2 (en) | Pin connector | |
KR100906076B1 (ko) | 동축케이블 커넥터 | |
CN101595606A (zh) | 面板安装连接器壳体 | |
KR100800790B1 (ko) | 하우징 조립체 및 이를 구비하는 실드커넥터 | |
US10403995B2 (en) | Electrical connector, electronic component, and assembly method | |
US20210328333A1 (en)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connector and communication module comprising same | |
US20200091661A1 (en) | Substrate connector | |
CN114024164A (zh) | 差分信号连接器组件、差分信号连接器及其装配方法 | |
CN117039517A (zh) | 连接器组件 | |
CN102204025B (zh) | 印刷电路板用插接连接器 | |
CN117039515B (zh) | 密封线端连接器 | |
JP2023129690A (ja) | 電気コネクタおよび電子デバイス | |
EP4099510A1 (en) | Multiple coaxial connector | |
CN218330407U (zh) | 压力传感器电连接头和压力传感器 | |
CN220857056U (zh) | 一种连接器壳体、电连接器及连接器组件 | |
CN216850477U (zh) | 一种端子护套 | |
JP7372531B2 (ja) | 電気コネクタおよび電子デバイス | |
CN220544353U (zh) | 连接器组件 | |
CN114097310B (zh) | 外壳模块和现场装置 | |
CN216354957U (zh) | 快装式连接器 | |
CN221486991U (zh) | 一种新型高速传输pcb检测模块 | |
JP7397295B2 (ja) | 電気コネクタおよび電子デバイス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