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019986B - 一种爬壁机器人的路径规划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爬壁机器人的路径规划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4019986B CN114019986B CN202210000699.6A CN202210000699A CN114019986B CN 114019986 B CN114019986 B CN 114019986B CN 202210000699 A CN202210000699 A CN 202210000699A CN 114019986 B CN114019986 B CN 114019986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robot
- wall
- climbing robot
- crawling
- distanc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2
- 230000009194 climbing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53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0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9
- 230000009193 crawling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7
- 230000005484 gravity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4
- 238000005259 measurement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4
- 230000009471 ac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0
- 230000003068 static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6
- JEIPFZHSYJVQDO-UHFFFAOYSA-N iron(III) oxide Inorganic materials O=[Fe]O[Fe]=O JEIPFZHSYJVQDO-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7
-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water Substances O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1084 recovery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XEEYBQQBJWHFJM-UHFFFAOYSA-N Iron Chemical compound [Fe] XEEYBQQBJWHFJM-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0009 beat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5260 corros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797 corro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742 iron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544 monito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3973 pai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681 protec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360 testing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G—PHYSICS
- G05—CONTROLLING; REGULATING
- G05D—SYSTEMS FOR CONTROLLING OR REGULATING NON-ELECTRIC VARIABLES
- G05D1/00—Control of position, course, altitude or attitude of land, water, air or space vehicles, e.g. using automatic pilots
- G05D1/60—Intended control result
- G05D1/648—Performing a task within a working area or space, e.g. cleaning
-
- G—PHYSICS
- G05—CONTROLLING; REGULATING
- G05D—SYSTEMS FOR CONTROLLING OR REGULATING NON-ELECTRIC VARIABLES
- G05D1/00—Control of position, course, altitude or attitude of land, water, air or space vehicles, e.g. using automatic pilots
- G05D1/02—Control of position or course in two dimensions
- G05D1/021—Control of position or course in two dimensions specially adapted to land vehicles
- G05D1/0212—Control of position or course in two dimensions specially adapted to land vehicles with means for defining a desired trajectory
- G05D1/0214—Control of position or course in two dimensions specially adapted to land vehicles with means for defining a desired trajectory in accordance with safety or protection criteria, e.g. avoiding hazardous areas
-
- G—PHYSICS
- G05—CONTROLLING; REGULATING
- G05D—SYSTEMS FOR CONTROLLING OR REGULATING NON-ELECTRIC VARIABLES
- G05D1/00—Control of position, course, altitude or attitude of land, water, air or space vehicles, e.g. using automatic pilots
- G05D1/20—Control system inputs
- G05D1/24—Arrangements for determining position or orientation
- G05D1/245—Arrangements for determining position or orientation using dead reckoning
-
- G—PHYSICS
- G05—CONTROLLING; REGULATING
- G05D—SYSTEMS FOR CONTROLLING OR REGULATING NON-ELECTRIC VARIABLES
- G05D1/00—Control of position, course, altitude or attitude of land, water, air or space vehicles, e.g. using automatic pilots
- G05D1/60—Intended control result
- G05D1/656—Interaction with payloads or external entities
- G05D1/678—Interaction with payloads or external entities for tethered vehicles
-
- G—PHYSICS
- G05—CONTROLLING; REGULATING
- G05D—SYSTEMS FOR CONTROLLING OR REGULATING NON-ELECTRIC VARIABLES
- G05D2105/00—Specific applications of the controlled vehicles
- G05D2105/10—Specific applications of the controlled vehicles for cleaning, vacuuming or polishing
-
- G—PHYSICS
- G05—CONTROLLING; REGULATING
- G05D—SYSTEMS FOR CONTROLLING OR REGULATING NON-ELECTRIC VARIABLES
- G05D2107/00—Specific environments of the controlled vehicles
- G05D2107/95—Interior or surroundings of another vehicle
-
- G—PHYSICS
- G05—CONTROLLING; REGULATING
- G05D—SYSTEMS FOR CONTROLLING OR REGULATING NON-ELECTRIC VARIABLES
- G05D2109/00—Types of controlled vehicles
- G05D2109/10—Land vehicles
- G05D2109/15—Climbing vehicles
-
- G—PHYSICS
- G05—CONTROLLING; REGULATING
- G05D—SYSTEMS FOR CONTROLLING OR REGULATING NON-ELECTRIC VARIABLES
- G05D2111/00—Details of signals used for control of position, course, altitude or attitude of land, water, air or space vehicles
- G05D2111/50—Internal signals, i.e. from sensors located in the vehicle, e.g. from compasses or angular sensors
- G05D2111/52—Internal signals, i.e. from sensors located in the vehicle, e.g. from compasses or angular sensors generated by inertial navigation means, e.g. gyroscopes or accelerometers
-
- G—PHYSICS
- G05—CONTROLLING; REGULATING
- G05D—SYSTEMS FOR CONTROLLING OR REGULATING NON-ELECTRIC VARIABLES
- G05D2111/00—Details of signals used for control of position, course, altitude or attitude of land, water, air or space vehicles
- G05D2111/50—Internal signals, i.e. from sensors located in the vehicle, e.g. from compasses or angular sensors
- G05D2111/54—Internal signals, i.e. from sensors located in the vehicle, e.g. from compasses or angular sensors for measuring the travel distances, e.g. by counting the revolutions of wheel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viation & Aerospace Engineering (AREA)
- Radar, Positioning & Navigation (AREA)
- Remote Sens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Automation & Control Theory (AREA)
- Control Of Position, Course, Altitude, Or Attitude Of Moving Bodies (AREA)
- Manipulator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爬壁机器人的路径规划方法。本发明用于解决传统机器人控制由操作员使用无线遥控器控制对机器人运动、换道、走直进行控制,机器人作业过程中需要操作员全程不断操作机器人,非常耗费人员时间以及精力,同时也会增加人工成本等问题。通过本申请的技术方案,爬壁机器人根据路径规划、走直和自动换道实现自动化作业,解放人员频繁操作遥控器和实时监控,使机器人更加智能化。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爬壁机器人的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爬壁机器人的路径规划方法。
背景技术
爬壁机器人具有负载大、本体重的特点,并且机器人作业时往往需要外接一些设备工作。图1为机器人系统的工作原理示意图,如船舶除锈机器人的主要作业形式就是携带高压水射流模块,安全可靠的吸附在船舶表面进行除锈工作,同时由于该技术是爬壁、除锈、回收于一体的,船舶除锈机器人需要拖着高压水管、真空回收管以及电缆工作。
图2为爬壁机器人运动路径规划的几种类型示意图。目前对于爬壁机器人运动路径规划主要包括:一字型、N(Z)字形和之字形。其中一字型爬行轨迹效率低,只能沿着直线方向行进,无法往复爬行,并且对于爬壁除锈机器人除锈来说,会导致除锈部分的连接处连贯性不好,影响除锈的整体质量;N(Z)字形工作也存在除锈部分的连接处的连贯性问题,并且机器人在按照N(Z)字形轨迹工作时,需要进行大幅度的转向工作,即降低效率,又要保证机器人具备较高的转向性能;之字形爬行轨迹的除锈部分具有一定的重叠区域,但整体除锈质量较好,除锈效率高。
由于船舶壁面工况复杂,现有的机器人路径规划方案基本都为半自动化作业,即在Z(N)字形路径规划中,换道动作需人工操作。同时爬壁机器人吸附在船舶壁面上行进时,在机器人本身重力、高压水管道重力以及回收管道重力的作用下会沿船舶壁面向下滑移,特别是在水平方向行进时,机器人会发生严重的掉尾现象,即机器人在行进一段时间后,整机会向下偏移一段距离,导致机器人无法按照之前规划的路径进行工作。
爬壁机器人沿船舶壁面进行竖直作业时,随之机器人爬行高度的增加,需要拖拽的管道也会相应变长,管道的重力就会加大,机器人的负载质量及其重心位置都会发生改变,导致机器人发生一定角度的偏移,随着距离的增加,偏移量也会逐渐增加,需人为的进行调整。而换道动作十分考验操作人员的经验,换道距离无法保证一致性:换道距离过小,导致重叠面积大,效率低;换道距离过大,导致有漏打区域,需进行补打,降低作业效率。
现有技术只考虑到了竖直模式下作业,未曾考虑水平模式下作业情况。爬壁机器人沿船舶壁面进行水平作业时,由于机器人本身以及负载的重力影响,机器人会发生掉尾现象,上述问题会更加严重。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提供了一种爬壁机器人的路径规划方法。本发明主要解决机器人的路径规划、立面走直、自动换道问题,机器人根据路径规划、走直和自动换道实现自动化作业,解放人员频繁操作遥控器和实时监控,使机器人更加智能化。该方案实现爬壁机器人立面走直以及自动换道的功能,使整个机器人系统更加自动化,提高工作效率。
本申请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爬壁机器人的路径规划方法,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1、建立爬壁机器人在工作过程中的空间位姿模型;
步骤2、对爬壁机器人进行静力学分析,将爬壁机器人的自身重力及其所承载的负载重力的合力G进行分解;
步骤3、对爬壁机器人进行动力学分析,分析其爬行能力、转向能力;
步骤4、根据爬行能力、转向能力分析结果进行路径规划。
进一步的,在步骤3中,所述分析其爬行能力,具体包括:将爬壁机器人在船舶壁面上爬行运动模式分为竖直模式和水平模式两种。
进一步的,所述竖直模式下包括竖直向上运动和竖直向下运动,爬行机器人在竖直向上运动中需要克服机器人本体及负载重力作用的阻力矩和轮组摩擦产生的阻力矩,当速度一定时爬壁机器人竖直向上运动的阻力矩大于向下运动时的阻力矩。
进一步的,所述竖直模式通过如下步骤来实现:
步骤301、手动将爬壁机器人调整至竖直姿态,记录当下惯性测量单元模块的反馈角度α;
进一步的,所述水平模式下包括水平前进运动和水平后退运动,爬行机器人在水平运动中,爬行机器人需要克服爬行机器人本体及负载重力作用的阻力矩和轮组摩擦产生的阻力矩。
进一步的,在水平模式中,由于重力GZ的影响,需要补偿一个向上的力FZ;
在水平模式中,爬行机器人的受力平衡方程为:
其中,Q代表机器人前进时的驱动力与摩擦力的合力,FZ代表其在z轴方向的分量,FX代表其在x轴方向的分量,α为设置的偏移角度。
进一步的,所述水平模式下的技术实现步骤如下:
步骤301’、手动将爬行机器人调整至水平姿态,记录当下惯性测量单元模块的反馈角度α1;
步骤302’、使爬行机器人前进至设定好的爬行距离S,记录当下惯性测量单元模块的反馈角度α2;
步骤304’、再次手动将爬行机器人调整至反馈角度α1对应的水平姿态;
步骤305’、使爬行机器人后退至设定好的距离s,记录当下惯性测量单元模块的反馈角度α3;
进一步的,在步骤3中,分析其转向能力,具体包括:
转向过程中爬壁机器人的旋转速度和旋转半径由驱动轮的运动方向和速度共同决定的,而旋转半径直接决定爬壁机器人的换道距离;
当两个驱动轮速度方向同向时,两侧轮组速度方向相同,旋转中心位于爬壁机器人的外侧;
当两个驱动轮速度方向相反时,两侧轮组速度方向相反,旋转中心位于爬壁机器人的内侧。
进一步的,当两侧轮组速度方向相同时,得出如下公式:
当两侧轮组速度方向相反时,得出如下公式:
其中,a点、b点和c点分别为爬壁机器人两侧轮组及本体的中心,r代表爬壁机器人转向半径,为换道距离L的一半,Va和Vb为爬壁机器人两侧轮组的速度,Vc为爬壁机器人的本体速度,r为爬壁机器人转向半径,B为a点和b点之间的距离。
进一步的,爬壁机器人实现换道具体包括:
根据设置好的换道距离L,计算出机器人的转向半径r,从而计算爬壁机器人两侧轮组的速度Va和Vb,进行第一次转向;
当第一次转向的旋转角度达到90°时,爬壁机器人开始第二次转向,沿所述第一次转向的相反方向再次旋转90°,完成换道动作。
通过本申请实施例,可以获得如下技术效果:
与现有路径规划相比,本发明综合了Z(N)字形与之字形路径规划的优点,减少了换道操作步骤,同时也减少了重叠区域,提高了作业效率。最重要的是实现了自动化作业,不再依赖于操作人员的经验。通过旋转一定的补偿角度来规避掉尾现象,使机器人在水平模式下能够走出水平线,而不是之前的曲线,有助于更好的实现里面路径导航与自动换道。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机器人系统的工作原理示意图;
图2为爬壁机器人运动路径规划的几种类型示意图;
图3为爬壁机器人在工作过程中的空间位姿模型的示意图;
图4为受力情况分析示意图;
图5为机器人按照当前角度开始自动化作业的路径示意图;
图6为机器人自动化作业的受力情况分析示意图;
图7为补偿后机器人自动化作业的受力情况分析示意图;
图8为机器人按照偏移角度进行自动化作业的路径示意图;
图9为机器人两侧轮组的转向示意图;
图10为机器人换道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申请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全部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传统机器人控制由操作员使用无线遥控器控制对机器人运动、换道、走直进行控制,机器人作业过程中需要操作员全程不断操作机器人,非常耗费人员时间以及精力,同时也会增加人工成本。本发明方案用于解决以上问题,机器人根据路径规划、走直和自动换道实现自动化作业,解放人员频繁操作遥控器和实时监控,使机器人更加智能化。
本发明的路径规划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1、建立爬壁机器人在工作过程中的空间位姿模型;
图3为爬壁机器人在工作过程中的空间位姿模型的示意图,其中OXYZ坐标系为地面坐标系,OXYZ坐标系为轮船壁面坐标系。在该图中β为船舶壁面与竖直平面间的夹角,根据壁面的实际情况,可知0°≤β≤90°。
步骤2、对爬壁机器人进行静力学分析,将其重力及其负载重力合力G进行分解,分量为:
通过分析OXYZ坐标系中各重力分量的作用效果可知,其中z轴方向上GZ会造成爬壁机器人在船舶避免上有下滑的趋势,而重力的各分量GY和GZ以及水射流反冲力还会产生倾覆力矩,特别是在机器人万向轮朝上,即万向轮磁力远远小于驱动轮组的磁力的情况下,爬壁机器人有纵向翻转脱离壁面的危险,因此在路径规划中应规避万向轮朝上的姿态。
步骤3、对爬壁机器人进行动力学分析,分析其爬行能力、转向能力;
爬壁机器人在船舶壁面上爬行运动模式分为竖直模式和水平模式两种;
其中,所述竖直模式下包括竖直向上运动和竖直向下运动,爬行机器人在竖直向上运动中需要克服的阻力矩方向相同,即机器人本体及负载重力作用的阻力矩和轮组摩擦产生的阻力矩,当速度一定时爬壁机器人竖直向上运动的阻力矩大于向下运动时的阻力矩。
图4为受力情况分析示意图,GZ代表爬壁机器人本体重力及其负载重力之和在OXYZ坐标系中沿z轴的分量,M代表爬壁机器人向上运动时轮组摩擦力,M’代表爬壁机器人向下运动时轮组摩擦力,F代表爬壁机器人向上运动时的驱动力,F’代表爬壁机器人向下运动时的驱动力。
依据图受力情况分析,在竖直模式中,只需保证爬壁机器人爬行角度不变,即可保证爬壁机器人走直。爬壁机器人搭载惯性测量单元模块IMU,即IMU(Inertial MeasurementUnit)模块。
所述竖直模式通过如下步骤来实现:
步骤301、手动将爬壁机器人调整至竖直姿态,记录当下惯性测量单元模块的反馈角度α;
步骤302、步骤302、设置爬壁机器人行走距离、换道宽度,爬壁机器人按照当前反馈角度开始自动化作业,完成作业面积为,其中S代表爬行距离、L代表设置好的换道宽度,N代表的换道次数。图5为机器人按照当前角度开始自动化作业的路径示意图。
所述水平模式下包括水平前进运动和水平后退运动,爬行机器人在水平运动中,爬行机器人需要克服两个方向的阻力矩,一个是爬行机器人本体及负载重力作用的阻力矩;另一个为轮组摩擦产生的阻力矩。图6为机器人自动化作业的受力情况分析示意图,其中GZ代表爬壁机器人本体重力及其负载重力之和在OXYZ坐标系中沿z轴的分量,M代表爬壁机器人向上运动时轮组摩擦力,M’代表爬壁机器人向下运动时轮组摩擦力,F代表爬壁机器人向上运动时的驱动力,F’代表爬壁机器人向下运动时的驱动力。
依据图6的受力情况分析,在水平模式中,由于重力GZ的影响,机器人在爬行运动中会发生掉尾现象,且前进和后退的掉尾程度不同。因此需要补偿一个向上的力FZ,平衡GZ的影响,由此提出了以下技术实现方案。
图7为补偿后机器人自动化作业的受力情况分析示意图,其中,Q代表机器人前进时的驱动力与摩擦力的合力,FZ代表其在z轴方向的分量,FX代表其在x轴方向的分量,α为设置的偏移角度。
根据图受力情况分析,可列机器人的受力平衡方程为:
在现实情景中,每艘轮船的工况都不同,漆膜材质、腐蚀程度、海生物及各种类型的铁锈都将直接影响α值。因此在实际作业时,需提前测出α值。
所述水平模式下的技术实现步骤如下:
步骤301’、手动将爬行机器人调整至水平姿态,记录当下惯性测量单元模块的反馈角度α1;
步骤302’、使爬行机器人前进至设定好的爬行距离S,记录当下惯性测量单元模块的反馈角度α2;
步骤304’、再次手动将爬行机器人调整至反馈角度α1对应的水平姿态;
步骤305’、使爬行机器人后退至设定好的距离S,记录当下惯性测量单元模块的反馈角度α3;
步骤307’、爬行机器人按照两次测得的偏移角度αf和αb进行自动化作业,作业面积为,其中S代表机器人爬行距离、L代表设置好的换道宽度,N代表的换道次数。图8为机器人按照偏移角度进行自动化作业的路径示意图。
在上述方案实现时,爬壁机器人在工作过程中都涉及到转向运动,该动作由爬壁机器人驱动轮差速运动来实现转向,当一侧的驱动轮转动较快时,另一侧驱动轮转动较慢会发生侧滑从而进行转向运动。转向过程中爬壁机器人的旋转速度和旋转半径也是由驱动轮的运动方向和速度共同决定的,而旋转半径直接决定爬壁机器人的换道距离。如当两个驱动轮速度方向同向时,两侧轮组速度方向相同,旋转中心位于爬壁机器人的外侧;当两个驱动轮速度方向相反时,两侧轮组速度方向相反,旋转中心位于爬壁机器人的内侧。
图9为机器人两侧轮组的转向示意图,在该图中,a点、b点和c点分别为机器人两侧轮组及本体的中心,O1代表机器人第一次转向中心,O2代表机器人第二次转向中心。如图9中a部分所示,当两侧轮组速度方向相同时,得出如下公式:
当两侧轮组速度方向相反时,得出如下公式:
其中,a点、b点和c点分别为爬壁机器人两侧轮组及本体的中心,r代表爬壁机器人转向半径,为换道距离L的一半,Va和Vb为爬壁机器人两侧轮组的速度,Vc为爬壁机器人的本体速度,r为爬壁机器人转向半径,B为a点和b点之间的距离。
图10为机器人换道示意图,爬壁机器人实现换道具体包括:
根据设置好的换道距离L,计算出机器人的转向半径r,从而计算爬壁机器人两侧轮组的速度Va 、Vb,进行第一次转向;
当第一次转向的旋转角度达到90°时,爬壁机器人开始第二次转向,沿所述第一次转向的相反方向再次旋转90°,完成换道动作。
本发明综合了Z(N)字形与之字形路径规划的优点,减少了换道操作步骤,同时也减少了重叠区域,提高了作业效率。最重要的是实现了自动化作业,不再依赖于操作人员的经验。通过旋转一定的补偿角度来规避掉尾现象,使机器人在水平模式下能够走出水平线,而不是之前的曲线,有助于更好的实现里面路径导航与自动换道。
以上详细描述了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但是,本发明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中的具体细节,在本发明的技术构思范围内,可以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多种简单变型,这些简单变型均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具体实施方式中所描述的各个具体技术特征,在不矛盾的情况下,可以通过任何合适的方式进行组合,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本发明对各种可能的组合方式不再另行说明。此外,本发明的各种不同的实施方式之间也可以进行任意组合,只要其不违背本发明的思想,其同样应当视为本发明所公开的内容。
Claims (4)
1.一种爬壁机器人的路径规划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1、建立爬壁机器人在工作过程中的空间位姿模型;
步骤2、对爬壁机器人进行静力学分析,将爬壁机器人的自身重力及其所承载的负载重力的合力G进行分解;
步骤3、对爬壁机器人进行动力学分析,分析其爬行能力、转向能力;
步骤4、根据爬行能力、转向能力分析结果进行路径规划;
在步骤3中,分析其转向能力,具体包括:
转向过程中爬壁机器人的旋转速度和旋转半径由驱动轮的运动方向和速度共同决定的,而旋转半径直接决定爬壁机器人的换道距离;
当两个驱动轮速度方向同向时,两侧轮组速度方向相同,旋转中心位于爬壁机器人的外侧;
当两个驱动轮速度方向相反时,两侧轮组速度方向相反,旋转中心位于爬壁机器人的内侧;
当两侧轮组速度方向相同时,得出如下公式:
当两侧轮组速度方向相反时,得出如下公式:
其中,a点、b点和c点分别为爬壁机器人两侧轮组及本体的中心,r代表爬壁机器人转向半径,为换道距离L的一半, va、vb为爬壁机器人两侧轮组的速度,vc为爬壁机器人的本体速度,r为爬壁机器人转向半径,B为a点和b点之间的距离;
爬壁机器人实现换道具体包括:
根据设置好的换道距离L,计算出机器人的转向半径r,从而计算爬壁机器人两侧轮组的速度va、vb,进行第一次转向;
当第一次转向的旋转角度达到90°时,爬壁机器人开始第二次转向,沿所述第一次转向的相反方向再次旋转90°,完成换道动作;
在步骤3中,所述分析其爬行能力,具体包括:将爬壁机器人在船舶壁面上爬行运动模式分为竖直模式和水平模式两种;
所述竖直模式通过如下步骤来实现:
步骤301、手动将爬壁机器人调整至竖直姿态,记录当下惯性测量单元模块的反馈角度α;
所述水平模式下的技术实现步骤如下:
步骤301’、手动将爬行机器人调整至水平姿态,记录当下惯性测量单元模块的反馈角度α1;
步骤302’、使爬行机器人前进至设定好的爬行距离S,记录当下惯性测量单元模块的反馈角度α2;
步骤304’、再次手动将爬行机器人调整至反馈角度α1对应的水平姿态;
步骤305’、使爬行机器人后退至设定好的距离S,记录当下惯性测量单元模块的反馈角度α3;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竖直模式下包括竖直向上运动和竖直向下运动,爬行机器人在竖直向上运动中需要克服机器人本体及负载重力作用的阻力矩和轮组摩擦产生的阻力矩,当速度一定时爬壁机器人竖直向上运动的阻力矩大于向下运动时的阻力矩。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水平模式下包括水平前进运动和水平后退运动,爬行机器人在水平运动中,爬行机器人需要克服爬行机器人本体及负载重力作用的阻力矩和轮组摩擦产生的阻力矩。
Priority Applications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10000699.6A CN114019986B (zh) | 2022-01-04 | 2022-01-04 | 一种爬壁机器人的路径规划方法 |
EP22918129.2A EP4354247A4 (en) | 2022-01-04 | 2022-06-14 | PATH PLANNING PROCEDURE FOR A WALL CLIMBING ROBOT |
PCT/CN2022/098581 WO2023130673A1 (zh) | 2022-01-04 | 2022-06-14 | 一种爬壁机器人的路径规划方法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10000699.6A CN114019986B (zh) | 2022-01-04 | 2022-01-04 | 一种爬壁机器人的路径规划方法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4019986A CN114019986A (zh) | 2022-02-08 |
CN114019986B true CN114019986B (zh) | 2022-05-20 |
Family
ID=8006943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210000699.6A Active CN114019986B (zh) | 2022-01-04 | 2022-01-04 | 一种爬壁机器人的路径规划方法 |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 Link |
---|---|
EP (1) | EP4354247A4 (zh) |
CN (1) | CN114019986B (zh) |
WO (1) | WO2023130673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4019986B (zh) * | 2022-01-04 | 2022-05-20 | 北京史河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爬壁机器人的路径规划方法 |
CN114578820B (zh) * | 2022-03-02 | 2024-05-07 | 上海核工程研究设计院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核电站检测爬壁机器人的行进轨迹控制方法 |
CN115793433B (zh) * | 2023-01-06 | 2023-05-05 | 北京史河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机器人下滑纠偏控制方法和下滑纠偏底盘、机器人 |
Cit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2045679A (zh) * | 2020-08-21 | 2020-12-08 | 上海核工程研究设计院有限公司 | 一种爬壁机器人防倾覆行进控制方法 |
Family Cites Families (20)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KR100812724B1 (ko) * | 2006-09-29 | 2008-03-12 | 삼성중공업 주식회사 | 실내 위치측정시스템을 이용한 벽면 이동 로봇 |
US8738226B2 (en) * | 2011-07-18 | 2014-05-27 | The Boeing Company | Holonomic motion vehicle for travel on non-level surfaces |
CN203019367U (zh) * | 2012-12-13 | 2013-06-26 | 浙江大学 | 一种具有曲面自适应吸附的磁轮式爬壁机器人 |
CN204772513U (zh) * | 2015-05-18 | 2015-11-18 | 浙江理工大学 | 一种船舶立面作业多功能爬行机器人 |
KR101815394B1 (ko) * | 2015-10-27 | 2018-01-05 | 한국과학기술원 | 벽면 이동을 위한 비행로봇 메커니즘 및 제어방법 |
CN106437581B (zh) * | 2015-11-14 | 2019-08-23 | 西安旭丰科技发展有限责任公司 | 一种液压驱动模式的大牵引力爬行器 |
CN105365912B (zh) * | 2015-12-18 | 2017-10-20 | 哈尔滨科能熔敷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锅炉水冷壁熔敷层多点同步测厚的爬壁机器人 |
CN105935272B (zh) * | 2016-06-21 | 2018-11-06 | 深圳市博飞航空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爬壁装置的爬行控制方法及系统 |
CN208085842U (zh) * | 2017-07-31 | 2018-11-13 | 广东省智能制造研究所 | 一种履带式爬壁机器人 |
WO2019128521A1 (zh) * | 2017-12-27 | 2019-07-04 | 杭州高越科技有限公司 | 水下清洗机器人及其爬行方法、运动路径规划方法和系统 |
CN108413976A (zh) * | 2018-01-23 | 2018-08-17 | 大连理工大学 | 一种面向多工况的爬壁机器人智能路径规划方法及系统 |
KR102581198B1 (ko) * | 2018-04-16 | 2023-09-22 | 한국전자통신연구원 | 신발 모델을 이용한 보행 항법 장치 및 그 방법 |
CN108655135A (zh) * | 2018-07-02 | 2018-10-16 | 洛阳圣瑞智能机器人有限公司 | 船舶、石化储罐壁面爬壁除锈机器人工作系统 |
US11007635B2 (en) * | 2018-07-25 | 2021-05-18 | The Boeing Company | Gravity compensation for self-propelled robotic vehicles crawling on non-level surfaces |
CN110667719B (zh) * | 2019-10-16 | 2021-11-30 | 山东交通学院 | 一种船用全向移动爬壁机器人 |
CN112720451B (zh) * | 2019-10-28 | 2021-12-03 | 深圳市行知行机器人技术有限公司 | 自动作业机器人及其按规划路径自动作业的控制方法 |
CN110850879A (zh) * | 2019-11-20 | 2020-02-28 | 蒋念恒 | 一种爬壁机器人自动巡航作业方法 |
CN113467461B (zh) * | 2021-07-13 | 2022-04-01 | 燕山大学 | 移动机器人非结构化环境下的人机协作式路径规划方法 |
CN113844221B (zh) * | 2021-09-26 | 2024-02-02 | 西北工业大学 | 一种两栖三模态飞行吸附爬壁机器人及控制方法 |
CN114019986B (zh) * | 2022-01-04 | 2022-05-20 | 北京史河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爬壁机器人的路径规划方法 |
-
2022
- 2022-01-04 CN CN202210000699.6A patent/CN114019986B/zh active Active
- 2022-06-14 WO PCT/CN2022/098581 patent/WO2023130673A1/zh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22-06-14 EP EP22918129.2A patent/EP4354247A4/en active Pending
Patent Cit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2045679A (zh) * | 2020-08-21 | 2020-12-08 | 上海核工程研究设计院有限公司 | 一种爬壁机器人防倾覆行进控制方法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EP4354247A1 (en) | 2024-04-17 |
EP4354247A4 (en) | 2024-09-18 |
CN114019986A (zh) | 2022-02-08 |
WO2023130673A1 (zh) | 2023-07-13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14019986B (zh) | 一种爬壁机器人的路径规划方法 | |
US10751872B2 (en) | Underwater manipulator arm robot | |
CN105081524B (zh) | 焊接过程中轨迹在线动态规划与焊道跟踪协同的控制方法 | |
CN108381553B (zh) | 一种用于空间非合作目标捕获的相对导航近距离跟踪方法及系统 | |
CN107065882B (zh) | 一种usv水面动态自主回收uuv的方法 | |
CN106708068B (zh) | 仿生波动鳍推进水下航行器路径跟踪控制方法 | |
CN111208845B (zh) | 一种水下机器人移动式对接回收的路径规划方法及装置 | |
CN112147899A (zh) | 一种基于模糊滑模算法的水下机器人自主避障控制方法 | |
CN111232150B (zh) | 一种船体壁面清洁系统及清刷作业方法 | |
CN106329399B (zh) | 一种输电线路螺栓紧固机器人的控制方法及控制器 | |
CN111745658B (zh) | 一种检测大型油浸式变压器的机器人及智能控制方法 | |
CN113433827B (zh) | 一种质心变化喷砂除锈并联机器人移动平台轨迹跟踪控制方法 | |
CN111830832B (zh) | 仿生滑翔机器海豚平面路径跟踪方法及系统 | |
CN111522351A (zh) | 水下机器人三维编队及避障方法 | |
CN109263840B (zh) | 一种水下机器人大潜深下潜中推进器及主动故障诊断方法 | |
WO2023201896A1 (zh) | 一种水下机器人矢量推进器的控制系统、控制方法及矢量角度选择方法 | |
Zeng et al. | Autonomous control design of an unmanned aerial manipulator for contact inspection | |
CN107030349A (zh) | 船体焊接机器人 | |
Wettergreen et al. | Sun-synchronous robotic exploration: Technical description and field experimentation | |
CN116736721B (zh) | 一种变结构水下机器人游走模式运动控制方法和系统 | |
Murugendran et al. | Modeling and path-following for a snake robot with active wheels | |
CN117075604B (zh) | 一种基于广义性能度量的轮式移动机器人控制方法 | |
CN115616920B (zh) | 一种多无人艇系统中耦合干扰主动抑制方法 | |
CN112486168A (zh) | 一种基于回转圆的移动式对接轨迹规划方法 | |
Yeu et al. | Path tracking using vector pursuit algorithm for tracked vehicles driving on the soft cohesive soil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