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016992A - 一种适合于大规模水热型地热资源开采的布井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适合于大规模水热型地热资源开采的布井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016992A
CN114016992A CN202111344181.6A CN202111344181A CN114016992A CN 114016992 A CN114016992 A CN 114016992A CN 202111344181 A CN202111344181 A CN 202111344181A CN 114016992 A CN114016992 A CN 11401699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ell
hydrothermal
production
temperature
arrangement mod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1344181.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姜振蛟
张思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ilin University
Original Assignee
Jilin Universit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ilin University filed Critical Jilin University
Priority to CN202111344181.6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4016992A/zh
Publication of CN11401699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016992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21EARTH OR ROCK DRILLING; MINING
    • E21BEARTH OR ROCK DRILLING; OBTAINING OIL, GAS, WATER, SOLUBLE OR MELTABLE MATERIALS OR A SLURRY OF MINERALS FROM WELLS
    • E21B43/00Methods or apparatus for obtaining oil, gas, water, soluble or meltable materials or a slurry of minerals from wells
    • E21B43/30Specific pattern of wells, e.g. optimising the spacing of well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21EARTH OR ROCK DRILLING; MINING
    • E21BEARTH OR ROCK DRILLING; OBTAINING OIL, GAS, WATER, SOLUBLE OR MELTABLE MATERIALS OR A SLURRY OF MINERALS FROM WELLS
    • E21B47/00Survey of boreholes or well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TGEOTHERMAL COLLECTORS; GEOTHERMAL SYSTEMS
    • F24T10/00Geothermal collectors
    • F24T10/20Geothermal collectors using underground water as working fluid; using working fluid injected directly into the ground, e.g. using injection wells and recovery well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0Computer-aided design [CAD]
    • G06F30/20Design optimisation, verification or simulation
    • G06F30/27Design optimisation, verification or simulation using machine learning, e.g.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neural networks, support vector machines [SVM] or training a model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10/00Energy generation through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 Y02E10/10Geothermal energy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ology (AREA)
  • Mining & Mineral Resources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Environmental & Geological Engineering (AREA)
  • Fluid Mechanics (AREA)
  • General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Geochemistry & Mineralogy (AREA)
  • Evolutionary Computation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ustainable Energy (AREA)
  • Hydrology & Water Resour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REA)
  •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REA)
  • Computer Vision & Pattern Recognition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Medical Informatics (AREA)
  • Software Systems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Geometry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ophysics (AREA)
  • Engine Equipment That Uses Special Cyc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出了一种适合于大规模水热型地热资源开采的布井方法,属于地热能开采领域,包括根据研究区范围以及实际水文地质条件建立三维水热耦合数值模型;确定三维水热耦合数值模型的边界条件和模拟地层的水热传递参数;根据研究区当地的地热资源需求确定供应设计目标;在所述研究区设计不同的布井方案;根据所述供应设计目标,利用三维水热耦合数值模型进行模拟,模拟并对比不同的布井方案下地下水水位波动和出水温度,确定最佳的布井方案为本发明所设计的分列交替式布井模式。本发明考虑了天然水热运动过程与人工注采过程之间相互作用,最大程度的维持地下水水位,保障注采量之间均衡,且保持工程使用周期内出水温度稳定不变。

Description

一种适合于大规模水热型地热资源开采的布井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地热能开采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应用于大规模地热能开发 的布井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多数地热资源大规模开发处于无序、分散的开发状态,不利于地热资 源可持续利用和后期维护与管理,也增加了人工成本。因此,设计科学合理的 布井方式对提高地热产出效率与经济效益至关重要。针对西荷兰盆地Willems 等提出了一种双井分配到有限数量的开采单元的布井方法,针对我国德州地热 田刘桂宏提出一种集群式的布井方案,以上两种方案的水热产出效率皆高于传 统的布井方式,但是尚未考虑人工注采与天然流场、温度场的相互作用,导致 回灌过程中地下水位无法得到有效恢复,且局部热突破问题难以得到根源上解 决。
发明内容
针对目前多数地热资源大规模开发处于无序、分散的开发状态,不利于地 热资源可持续利用和后期维护与管理,也增加了人工成本,本发明目的是考虑 天然条件下水热运动过程与人工注采的相互作用,提供了一种适合于大规模水 热型地热资源开采的布井方法,以期实现地热能提取效率最优和经济效益最大 化。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适合于大规模水热型地 热资源开采的布井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根据研究区范围以及实际水文地质条件建立三维水热耦合数值模型;
确定三维水热耦合数值模型的边界条件和模拟地层的水热传递参数;
根据研究区当地的地热资源需求确定供应设计目标;所述供应设计目标包 括地热水供应量、开采井水头下降幅度、开采井出水温度、需求年限内的水位 下降幅度和温度下降幅度;
在所述研究区设计不同的布井方案,所述布井方案包括集中布井模式和分 散开采模式,集中布井模式包括分列交替式布井模式和同心圆环状式布井模式; 所述分列交替式布井模式包括多个开采井和多个回灌井,多个开采井排列为包 括至少两个开采井行和至少两个开采井列的矩阵;多个回灌井排列为至少两个 回灌井行和至少两个回灌井列的矩阵,各开采井行与各回灌井行交替布置,同 一行中任意两个开采井之间的距离为D,同一行中任意两个回灌井之间的距离 为L,列方向上相邻的开采井行和回灌井行之间的距离为U;开采井列和回灌井 列延伸方向垂直于地下水流向,回灌井列布设于开采井列上游方向;所述同心 圆环状布井模式的布井方式为开采井外围布设回灌井的同心圆环状式布井方式;
根据所述供应设计目标,利用三维水热耦合数值模型进行模拟,模拟并对 比不同的布井方案下地下水水位波动和出水温度,确定最佳的布井方案为所述 的分列交替式布井模式,以保证开采井和回灌井组成的双井系统高效运行。
进一步,所述三维水热耦合数值模型的水流运动方程为:
Figure BDA0003353365860000021
其中,S为储水系数,单位1/m,h为水头,单位m,t为时间,单位d, xi为i方向距离,单位m,qi为i方向流速,Kij为渗透系数,单位m/d,fμ 为粘滞性方程,ej为方向向量,xj为j方向距离,单位m,ρ为流体密度, 单位kg/m3,ρ0为参考温度条件下的流体密度,单位kg/m3
所述三维水热耦合数值模型的热量传输控制方程为:
Figure BDA0003353365860000031
其中,C为等效体积比热容,单位MJ/m3/K;λ为热传导系数,单位W/m/K;
Figure BDA0003353365860000032
代表热量随时间变化项,▽(λ▽T)代表热传导控制下的热量传输项, Clqi▽T代表对流控制下的热量传输项,μ为粘滞系数,单位为Pa·S,β代表 热膨胀系数,通常取10-41/℃;T0为参考温度,T为流体温度;fμ为粘滞性 方程;μ0为参考温度条件下的粘滞系数,单位为Pa·S;
进一步,所述三维水热耦合数值模型的边界条件为模型北侧设置为补给边 界,东西两侧为零流量边界,南侧为定水头边界,水位值与当地水库水位值一 致,模型顶部设置为定温边界,温度为当地平均气温,底部设置为热通量边界, 按当地大地热流值设置。
进一步,所述水热传递参数包括渗透系数、孔隙度、比热容和导热系数。
进一步,所述回灌井放置在开采井的上游1200m处。
进一步,所述D为350m,L为1000m,U为1200m。
所述分列交替式布井模式布井范围在10km2以内。
通过上述设计方案,本发明可以带来如下有益效果:
1、本发明将注采井集中且有规律地布设于小面积范围之中,利于后期井场 监督、维护和调控,统一协调不同注采井的运行状态,占地面积小。
2、本发明考虑了天然水热运动过程与人工注采过程之间相互作用,最大程 度的维持地下水水位,保障注采量之间均衡,且保持工程使用周期内出水温度 稳定不变。
3、本发明布井可通过一注多采的方式,降低回灌井的数量,减少钻井成本。
附图说明
此处的附图说明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发明申请的一部 分,本发明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理解本发明,并不构成本发明的不当限 定,在附图中:
图1为本发明的布井优化方案流程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的分散开采布井方案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的分列交替式布井方案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的同心圆环状式布井方案示意图。
图5为发明本实施例的分列交替布井方案模拟30年后出水温度,与传统分 散开采和同心圆环状布井方案效果对比图。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的分列交替布井方案模拟30年后水位变幅,与传统分 散开采和同心圆环状布井方案效果对比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得本发明的目的、特征、优点能够更加的明显和易懂,下面结合本发 明的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本 发明不受下述实施例的限制,可根据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与实际情况来确定具体 的实施方式。为了避免混淆本发明的实质,公知的方法、过程和流程并没有详 细叙述。
本发明考虑天然条件下水热运动过程与人工注采的相互作用,设计一种适 用于大规模地热能开发的布井模式,所述布井模式确定过程包括:根据研究区 范围以及实际水文地质模型建立三维水热耦合数值模型;明确三维水热耦合数 值模型的各个参数以及边界条件;根据研究区需求,确定地热资源供应设计目 标;通过随机给定30种渗透系数空间分布(范围0.1m/d~10m/d)、6种井间 距(范围300m~1500m)、3种布井方式(分列交替布设、分散布设和同心圆 环状布设)(见图2、图3和图4,图中a表示开采井,b表示回灌井),模拟并对比不同情形下地下水水位波动和出水温度,确定井间距、相对位置,保障 30年工程运行期间,最大水位降深最小(约10m)、出水温度稳定于高值区域 (100℃以上)。
本发明中分散布设采用传统已有的随机的分散布井模式,由于是现有技术, 在本发明中仅起到对比参照的作用,此处不再详细赘述。
如图1所示,根据研究区的实际水文地质条件建立三维水热耦合数值模型,
三维水热耦合数值模型的水流运动方程如下:
Figure BDA0003353365860000051
其中,S为储水系数,单位1/m,h为水头,单位m,t为时间,单位d, xi为i方向距离,单位m,qi为i方向流速,Kij为渗透系数,单位m/d,fμ 为粘滞性方程,ej为方向向量,xj为j方向距离,单位m,ρ为流体密度, 单位kg/m3,ρ0为参考温度条件下(参考温度为15℃)的流体密度,单位kg/m3
三维水热耦合数值模型的热量传输控制方程为:
Figure BDA0003353365860000052
其中,C为等效体积比热容,单位MJ/m3/K;λ为热传导系数,单位W/m/K;
Figure BDA0003353365860000053
代表热量随时间变化项,▽(λ▽T)代表热传导控制下的热量传输项, Clqi▽T代表对流控制下的热量传输项,μ为粘滞系数,单位为Pa·S,β代表 热膨胀系数,通常取10-41/℃;T0为参考温度,本实施例中参考温度为15℃,T 为流体温度;fμ为粘滞性方程;μ0为参考温度条件下的粘滞系数,单位为Pa·S;
采用数值模拟软件FEFLOW进行三维水热耦合数值模型的建立和运算,生 成空间有限元网格、定义边界条件、设置模型参数,计算水热传递方程并实时 显示计算结果。具体过程如下:
根据研究区水文地质调查,定义自然状态下三维水热耦合数值模型的边界 条件:模型北侧设置为补给边界(补给强度为2.4×10-3m/d),东西两侧为零流 量边界,南侧为定水头边界(水位值与水库水位值一致,设置为2600m),模 型顶部设置为定温边界(温度为当地平均气温,15℃),底部设置为热通量边 界(按当地大地热流值设置为90mw/m2)。根据抽水试验和岩心测试结果,定 义模拟地层的水热传递参数,包括:渗透系数(0.2m/d~10m/d)、孔隙度(0.01~ 0.1)、比热容(1.0MJ/m3/K~8.0MJ/m3/K)、导热系数(1.0J/m/s/K~3.0J/m/s/K)。 采用Sobol法对渗透系数、导热系数、边界条件进行敏感性分析,确定各敏感因 子与水位和温度的关系,以此为依据进行参数调整,实现计算和观测的地下水 位和温度的拟合(即:采用sobol方法对各个参数进行敏感度分析,确定各参数 对水位和温度影响的敏感性指数之后,调整其中一个因素,再按照敏感性降序 调整其他因素。通过对地下水位和温度的观测值和计算值进行拟合调整来定义 边界和参数条件,以达到最小均方误差)。
其中最小均方误差的计算方法如下:
Figure BDA0003353365860000061
其中,N是水位和温度的观测点数,yc是水位和温度的模拟值,yo是水 位和温度的观测值,i代表第i个计算变量及其对应的实测值。即yci为第i个 观测点的水位和温度的模拟值,yoi为第i个观测点的水位和温度的观测值。
根据研究区当地的地热资源需求确定供应设计目标,包括:地热水供应量, 开采井水头下降幅度,开采井出水温度,需求年限内的水位下降幅度、温度下 降幅度限制等。
本实施例的设计目标如下:
1、地热水供应量超过30000m3/d;
2、单井水头下降幅度不超过50m(可保证最大水位埋深小于200m);
3、开采井口水温维持于70℃以上;
4、30年内开采井水温下降幅度不超过10%;
5、100年内开采井水温下降幅度不超过15%。
根据上述的目标,本发明考虑了天然水热运动状态,将回灌井放置在开采 井的上游1200m处,在地热系统使用寿命内,保持出水温度不变的同时保证开 采井地下水位下降最小。
在此基础上,考虑到地热生产与地下原始水热系统的相互作用,设计了一 种新型的集中产热模式:即采用一排开采井(开采井列)和一排回灌井(回灌 井列)交替分布的分列交替式布井模式,回灌井和开采井集中地分布于位于小 范围地热田之中,此次布井区域范围根据井距优化结果,D为350m,L为1000m, U为1200m(其中D代表了开采井之间的距离,L代表了回灌井之间的距离, U代表了开采井连线与注水回灌井连线之间的距离),井群覆盖面积为10km2。 为了验证本实施例效果,还模拟了开采井外围布设回灌井的同心圆环状式布井 方式,以及传统的分散开采模式,即将双井系统分散地、随机地布置在研究区 内。本实施例中所选的开采井的数量为10口,三种模式下的井位分布如图2、 图3和图4所示,图中a表示开采井,b表示回灌井。
通过模拟对比了传统布井模式与本发明提出的集中布井模式中的分列交替 式布井以及同心圆环状式布井,如图5和图6所示,30年后10口开采井在分散 式和集中式两种模式下的出水温度平均温度稳定在90℃到95℃左右,但在分散 采热模式下,由于开采井随机地分布在地热储层,温度变化较大,导致出水温 度变化范围为60℃~120℃;而在集中产热模式下,开采井的出水温度分布更为 均匀。对比集中产热的两种模式,分列交替式布井模式的开采井出水温度高且 稳定,水位下降小,优于同心圆环状式布井模式。
一种适用于大规模地热开发的布井模式。该模式由开采井、回灌井呈交替 分列布设(图3):将10口开采井每5口等间距布设,形成开采井列,9口回 灌井则每三口等间距布设,形成回灌井列,开采井列与回灌井列交替平行布设。 其中开采井列和回灌井列延伸方向垂直于地下水流向,回灌井列布设于开采井 列上游方向。通过与同心圆型布井方式以及分散随机式布井方式对比,该布井 方式有利于回灌水最大限度进入开采井,回补开采井水位;同时经过井间距优 化设计,使得开采井温度在工程运行周期内维持不变;由于井群分布集中,可 大幅度减少管线布设和管理运行成本。
本发明示范应用于共和盆地恰卜恰地热田新近系热储层,储层温度100℃。 按照本发明的布井方式,设计回灌井9口、开采井10口,3列回灌井与2列开 采井呈交替分列布设,其中开采井列中相邻开采井之间的距离为350m,回灌井 列中相邻回灌井之间的距离为1000m,开采井列与回灌井列的垂直距离为 1200m。回灌深度和开采深度分别设计为1500m和3000m,单井平均开采强度 为3000m3/d,每年可按30000m3/d注采强度提供热水,工程运行20年,最大水 位降幅为10m,温度维持于90℃以上。在相同井数支撑下,同心圆型布井方案和分散式布井方案,最大水位降深分别为14m、10.5m,平均出水温度分别为93 ℃、89℃。

Claims (7)

1.一种适合于大规模水热型地热资源开采的布井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根据研究区范围以及实际水文地质条件建立三维水热耦合数值模型;
确定三维水热耦合数值模型的边界条件和模拟地层的水热传递参数;
根据研究区当地的地热资源需求确定供应设计目标;所述供应设计目标包括地热水供应量、开采井水头下降幅度、开采井出水温度、需求年限内的水位下降幅度和温度下降幅度;
在所述研究区设计不同的布井方案,所述布井方案包括集中布井模式和分散开采模式,集中布井模式包括分列交替式布井模式和同心圆环状式布井模式;所述分列交替式布井模式包括多个开采井和多个回灌井,多个开采井排列为包括至少两个开采井行和至少两个开采井列的矩阵;多个回灌井排列为至少两个回灌井行和至少两个回灌井列的矩阵,各开采井行与各回灌井行交替布置,同一行中任意两个开采井之间的距离为D,同一行中任意两个回灌井之间的距离为L,列方向上相邻的开采井行和回灌井行之间的距离为U;开采井列和回灌井列延伸方向垂直于地下水流向,回灌井列布设于开采井列上游方向;所述同心圆环状布井模式的布井方式为开采井外围布设回灌井的同心圆环状式布井方式;
根据所述供应设计目标,利用三维水热耦合数值模型进行模拟,模拟并对比不同的布井方案下地下水水位波动和出水温度,确定最佳的布井方案为所述的分列交替式布井模式。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适合于大规模水热型地热资源开采的布井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三维水热耦合数值模型的水流运动方程为:
Figure FDA0003353365850000011
其中,S为储水系数,单位1/m,h为水头,单位m,t为时间,单位d,xi为i方向距离,单位m,qi为i方向流速,Kij为渗透系数,单位m/d,fμ为粘滞性方程,ej为方向向量,xj为j方向距离,单位m,ρ为流体密度,单位kg/m3,ρ0为参考温度条件下的流体密度,单位kg/m3
所述三维水热耦合数值模型的热量传输控制方程为:
Figure FDA0003353365850000021
其中,C为等效体积比热容,单位MJ/m3/K;λ为热传导系数,单位W/m/K;
Figure FDA0003353365850000022
代表热量随时间变化项,
Figure FDA0003353365850000023
代表热传导控制下的热量传输项,
Figure FDA0003353365850000024
代表对流控制下的热量传输项,μ为粘滞系数,单位为Pa·S,β代表热膨胀系数,通常取10-41/℃;T0为参考温度,T为流体温度;fμ为粘滞性方程;μ0为参考温度条件下的粘滞系数,单位为Pa·S。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适合于大规模水热型地热资源开采的布井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三维水热耦合数值模型的边界条件为模型北侧设置为补给边界,东西两侧为零流量边界,南侧为定水头边界,水位值与当地水库水位值一致,模型顶部设置为定温边界,温度为当地平均气温,底部设置为热通量边界,按当地大地热流值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适合于大规模水热型地热资源开采的布井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水热传递参数包括渗透系数、孔隙度、比热容和导热系数。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适合于大规模水热型地热资源开采的布井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回灌井放置在开采井的上游1200m处。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适合于大规模水热型地热资源开采的布井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D为350m,L为1000m,U为1200m。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适合于大规模水热型地热资源开采的布井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分列交替式布井模式布井范围在10km2以内。
CN202111344181.6A 2021-11-15 2021-11-15 一种适合于大规模水热型地热资源开采的布井方法 Pending CN114016992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344181.6A CN114016992A (zh) 2021-11-15 2021-11-15 一种适合于大规模水热型地热资源开采的布井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344181.6A CN114016992A (zh) 2021-11-15 2021-11-15 一种适合于大规模水热型地热资源开采的布井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016992A true CN114016992A (zh) 2022-02-08

Family

ID=8006388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1344181.6A Pending CN114016992A (zh) 2021-11-15 2021-11-15 一种适合于大规模水热型地热资源开采的布井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4016992A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7669162A (zh) * 2023-11-16 2024-03-08 江苏省地质矿产局第一地质大队 地热水系统抽灌循环水量和温度模拟预测方法

Citation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4229185A1 (de) * 1992-09-02 1994-03-03 Kieslinger Hans Dipl Ing Fh Verfahren und Vorrichtung zur Gewinnung von Energie aus Erdwärme
US7647773B1 (en) * 2006-01-25 2010-01-19 American Refining Group, Inc. Ground source heat pump well field design and control strategy for large tonnage
WO2014035453A2 (en) * 2011-12-16 2014-03-06 Gtherm Inc. Power tower - system and method of using air flow generated by geothermal generated heat to drive turbines generators for the generation of electricity
CN105696996A (zh) * 2016-01-29 2016-06-22 太原理工大学 一种干热岩地热人工热储的建造方法
WO2017091688A1 (en) * 2015-11-23 2017-06-01 Gtherm Energy, Inc. Reservoir modeling system for enhanced oil recovery
CN107664029A (zh) * 2016-07-28 2018-02-06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砂岩热储地热资源可循环利用最优井网布局方法
JP2018091551A (ja) * 2016-12-02 2018-06-14 株式会社竹中工務店 地中熱利用システム
CN109724275A (zh) * 2017-10-31 2019-05-07 埃沃尔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再利用地热能生产井场的方法和设备
CN110763432A (zh) * 2019-11-05 2020-02-07 山东省地勘局第二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大队(山东省鲁北地质工程勘察院) 一种用于地热回灌三维温度场监测的模拟试验方法
CN110826200A (zh) * 2019-10-22 2020-02-21 北京市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大队(北京市地质环境监测总站) 水热型地热田水驱采热能力的评估方法及其评估装置
CN113065261A (zh) * 2021-04-25 2021-07-02 中国长江三峡集团有限公司 基于水热耦合模拟的地热资源回收率的评价方法
CN113294137A (zh) * 2021-01-08 2021-08-24 西安交通大学 水热型地热井工厂的建立方法及水热型地热井工厂

Patent Citation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4229185A1 (de) * 1992-09-02 1994-03-03 Kieslinger Hans Dipl Ing Fh Verfahren und Vorrichtung zur Gewinnung von Energie aus Erdwärme
US7647773B1 (en) * 2006-01-25 2010-01-19 American Refining Group, Inc. Ground source heat pump well field design and control strategy for large tonnage
WO2014035453A2 (en) * 2011-12-16 2014-03-06 Gtherm Inc. Power tower - system and method of using air flow generated by geothermal generated heat to drive turbines generators for the generation of electricity
WO2017091688A1 (en) * 2015-11-23 2017-06-01 Gtherm Energy, Inc. Reservoir modeling system for enhanced oil recovery
CN105696996A (zh) * 2016-01-29 2016-06-22 太原理工大学 一种干热岩地热人工热储的建造方法
CN107664029A (zh) * 2016-07-28 2018-02-06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砂岩热储地热资源可循环利用最优井网布局方法
JP2018091551A (ja) * 2016-12-02 2018-06-14 株式会社竹中工務店 地中熱利用システム
CN109724275A (zh) * 2017-10-31 2019-05-07 埃沃尔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再利用地热能生产井场的方法和设备
CN110826200A (zh) * 2019-10-22 2020-02-21 北京市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大队(北京市地质环境监测总站) 水热型地热田水驱采热能力的评估方法及其评估装置
CN110763432A (zh) * 2019-11-05 2020-02-07 山东省地勘局第二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大队(山东省鲁北地质工程勘察院) 一种用于地热回灌三维温度场监测的模拟试验方法
CN113294137A (zh) * 2021-01-08 2021-08-24 西安交通大学 水热型地热井工厂的建立方法及水热型地热井工厂
CN113065261A (zh) * 2021-04-25 2021-07-02 中国长江三峡集团有限公司 基于水热耦合模拟的地热资源回收率的评价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SIYU ZHANG等: "Well placement optimization for large-scale geothermal energy exploitation considering nature hydro-thermal processes in the Gonghe Basin, China", 《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 *
刘思达等: "地热资源的可持续管理", 《岩土工程技术》 *
周学志: "抽灌井群地下水运移能量传输及其传热研究",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工程科技Ⅱ辑》 *
孔彦龙等: "面向成本的中深层地热储群井采灌优化布局研究", 《科技促进发展》 *
李小波: "地热钻井井型选择及参数优化设计",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工程科技Ι辑》 *
段云星: "干热岩地热资源开采井网优化数值模拟研究",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基础科学辑》 *
潘俊等: "地铁工程对地下水源热泵渗流场及温度场影响的实验", 《沈阳建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许天福等: "增强型地热系统:国际研究进展与我国研究现状", 《地质学报》 *
许天福等: "干热岩资源和增强型地热工程:国际经验和我国展望",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7669162A (zh) * 2023-11-16 2024-03-08 江苏省地质矿产局第一地质大队 地热水系统抽灌循环水量和温度模拟预测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1524820B1 (ko) 지열 에너지 시스템 및 작동 방법
KR20100049052A (ko) 지열 에너지 시스템 및 작동 방법
CN102622482A (zh) 一种基于二进制粒子群算法的风机优化布置方法
CN110763432B (zh) 一种用于地热回灌三维温度场监测的模拟试验方法
CN114239904A (zh) 一种地下水管理方法及装置
CN114016992A (zh) 一种适合于大规模水热型地热资源开采的布井方法
CN109614753A (zh) 一种针对地热资源的热藏工程评价方法
CN114201797B (zh) 中深层地埋管热泵供暖系统设计方法及装置
CN116108704B (zh) 一种基于智能算法优化地热田矢量化井网的方法
CN112016214B (zh) 一种基于阻容模型的地埋管换热器传热计算方法及系统
Zhang et al. Coupled thermal-hydraulic investigation on the heat extraction performance considering a fractal-like tree fracture network in a multilateral well enhanced geothermal system
CN113792462A (zh) 一种快速获取中深层地热地埋管取热能力的方法
CN112215715A (zh) 一种基于地下水位调控的灌区水土资源均衡优化配置方法
Chen et al. Well spacing of the doublet at the Huangtsuishan geothermal site, Taiwan
Chen et al. Influence of underground drop seepage on temperature field in the buried pipe zone and performance of ground source heat pump system
Rop et al. An updated numerical model of the Greater Olkaria geothermal system, Kenya
Tong et al. Sensitivity analysis of the ground-coupled heat pump system with horizontal ground heat exchangers in the cold regions of China
CN103968605B (zh) 一种集群竖埋管地热换热器传热简化分析方法
CN110761961A (zh) 干热岩地热能开采利用系统及开采利用方法
CN113177351B (zh) 一种基于量子离散粒子群算法的涡轮机阵列优化方法
CN110970892B (zh) 基于能量平衡的省级能源互联网多能流调控优化方法
CN105198183B (zh) 一种沼气池及其换热管的设置方法
Zeh et al. Monitoring of a large-scale geothermal collector system and a 5GDHC in Bad Nauheim
CN111523171A (zh) 一种射状井型地热井井口位置优选的方法
Liu et al. Numerical investigation of closed-loop heat extraction in different-layout geothermal wells with particular reference to thermal interference analyses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220208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