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994151A - 制冷剂循环装置 - Google Patents
制冷剂循环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3994151A CN113994151A CN202080043527.6A CN202080043527A CN113994151A CN 113994151 A CN113994151 A CN 113994151A CN 202080043527 A CN202080043527 A CN 202080043527A CN 113994151 A CN113994151 A CN 113994151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refrigerant
- valve
- gas
- liquid
- leakag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5/00—Air-conditioning systems or apparatus not covered by F24F1/00 or F24F3/00, e.g. using solar heat or combined with household units such as an oven or water heater
- F24F5/0007—Air-conditioning systems or apparatus not covered by F24F1/00 or F24F3/00, e.g. using solar heat or combined with household units such as an oven or water heater cooling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use in air-conditioning
- F24F5/001—Compression cycle type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13/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3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for purposes related to the operation of the system, e.g. for safety or monitoring
- F24F11/32—Responding to malfunctions or emergencies
- F24F11/36—Responding to malfunctions or emergencies to leakage of heat-exchange fluid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70—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 F24F11/80—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for controlling the temperature of the supplied air
- F24F11/83—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for controlling the temperature of the supplied air by controlling the supply of heat-exchange fluids to heat-exchangers
- F24F11/84—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for controlling the temperature of the supplied air by controlling the supply of heat-exchange fluids to heat-exchangers using valve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0—Details common to, or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or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30—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heat-exchanger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9/00—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e.g. operating alternately or simultaneously
- F25B29/003—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e.g. operating alternately or simultaneously of the compression type system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41/00—Fluid-circulation arrangements
- F25B41/20—Disposition of valves, e.g. of on-off valves or flow control valve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41/00—Fluid-circulation arrangements
- F25B41/20—Disposition of valves, e.g. of on-off valves or flow control valves
- F25B41/24—Arrangement of shut-off valves for disconnecting a part of the refrigerant cycle, e.g. an outdoor part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41/00—Fluid-circulation arrangements
- F25B41/40—Fluid line arrangement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41/00—Fluid-circulation arrangements
- F25B41/40—Fluid line arrangements
- F25B41/42—Arrangements for diverging or converging flows, e.g. branch lines or junctions
- F25B41/45—Arrangements for diverging or converging flows, e.g. branch lines or junctions for flow control on the upstream side of the diverging point, e.g. with spiral structure for generating turbulence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49/00—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control or safety devices
- F25B49/005—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control or safety devices of safety device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49/00—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control or safety devices
- F25B49/02—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control or safety devices for compression type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M—TESTING STATIC OR DYNAMIC BALANCE OF MACHINES OR STRUCTURES; TESTING OF STRUCTURES OR APPARATU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G01M3/00—Investigating fluid-tightness of structures
- G01M3/02—Investigating fluid-tightness of structures by using fluid or vacuum
- G01M3/26—Investigating fluid-tightness of structures by using fluid or vacuum by measuring rate of loss or gain of fluid, e.g. by pressure-responsive devices, by flow detector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313/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5B2313/023—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using multiple indoor units
- F25B2313/0233—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using multiple indoor units in parallel arrangement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313/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5B2313/031—Sensor arrangements
- F25B2313/0314—Temperature sensors near the indoor heat exchanger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313/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5B2313/031—Sensor arrangements
- F25B2313/0315—Temperature sensors near the outdoor heat exchanger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400/00—General features or devices for 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or heat-pump systems, i.e. not limited to a particular subgroup of F25B
- F25B2400/12—Inflammable refrigerant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400/00—General features or devices for 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or heat-pump systems, i.e. not limited to a particular subgroup of F25B
- F25B2400/13—Economiser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500/00—Problems to be solved
- F25B2500/22—Preventing, detecting or repairing leaks of refrigeration fluids
- F25B2500/222—Detecting refrigerant leak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600/00—Control issues
- F25B2600/25—Control of valves
- F25B2600/2513—Expansion valve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600/00—Control issues
- F25B2600/25—Control of valves
- F25B2600/2515—Flow valve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600/00—Control issues
- F25B2600/25—Control of valves
- F25B2600/2519—On-off valve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700/00—Sensing or detecting of parameters; Sensors therefor
- F25B2700/19—Pressures
- F25B2700/193—Pressures of the compressor
- F25B2700/1931—Discharge pressure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700/00—Sensing or detecting of parameters; Sensors therefor
- F25B2700/19—Pressures
- F25B2700/193—Pressures of the compressor
- F25B2700/1933—Suction pressure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700/00—Sensing or detecting of parameters; Sensors therefor
- F25B2700/21—Temperatures
- F25B2700/2115—Temperatures of a compressor or the drive means therefor
- F25B2700/21152—Temperatures of a compressor or the drive means therefor at the discharge side of the compressor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REA)
- Air Conditioning Control Device (AREA)
- Multiple-Way Valves (AREA)
Abstract
若制冷剂循环装置的断流阀的规格过高,则会导致制造成本增加。空调装置(1)是使可燃性的制冷剂在制冷剂回路(10)中循环的装置,包括液体侧断流阀(71a)以及气体侧断流阀(68a),液体侧断流阀以及气体侧断流阀在检测到制冷剂的泄漏时设为断流状态而抑制制冷剂朝规定空间的泄漏。关于液体侧断流阀(71a)以及气体侧断流阀(68a)各自在断流状态下的、流体是20℃的空气且前后的压力差是1MPa时的空气泄漏量即断流时泄漏量,液体侧断流阀的断流时泄漏量小于300×R(cm3/min),气体侧断流阀的断流时泄漏量大于300×R(cm3/min)。其中,R=(ρmd×Vmd×Ad)/(Cr×(2×ΔPr/ρ1r)0.5×Av×ρ1rl+Av×(2/(λ+1))((λ+1)/2(λ‑1))×(λ×P1r×ρ1rg)0.5)或者R=1,R是根据容许平均浓度、泄漏高度以及制冷剂的种类中的至少一者确定的。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一种制冷剂循环装置。
背景技术
2017年9月1日发布的日本冷冻空调工业会的指南即《使用微燃性(A2L)制冷剂的商用空调发生制冷剂泄漏时确保安全的设施指南》(JRA GL-16:2017)中规定了“附录A(规定)安全断流阀的规格”,必须满足规定的规格。上述应满足的安全断流阀的规格之一是阀关闭时泄漏量。具体而言,在流体是空气且安全断流阀前后的压力差为1Mpa时,300(cm3/min)以下被规定为安全断流阀应满足的阀关闭时泄漏量。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上述指南中规定,在作为安全措施采用安全断流阀的情况下,必须将安全断流阀设置在要断流的制冷剂回路中的适当位置,以使在制冷剂泄漏时作为对象的起居室(房间)在制冷剂泄漏时最大浓度处于LFL的1/4的值以下。此外,规定了必须根据对制冷剂的泄漏进行检测的检测器的信号来将制冷剂回路断流。
安全断流阀是当制冷剂泄漏时对从制冷剂回路向制冷剂泄漏空间泄漏的制冷剂进行断流的阀。LFL(Lower Flammability Limit;燃烧下限)是在ISO817中规定的、能够在制冷剂和空气均匀混合的状态下传播火焰的制冷剂的最小浓度。制冷剂泄漏时最大浓度是将制冷剂回路的总制冷剂量除以制冷剂滞留的空间的容积(将地面面积乘以泄漏高度而得的值)而得到的值。
在上述指南中,无论安全断流阀是气体侧安全断流阀(以下称为气体侧断流阀)还是液体侧安全断流阀(以下称为液体侧断流阀),都要求将阀关闭时泄漏量抑制到相同的泄漏量以下。一般而言,在气体制冷剂连通管的管径大于液体制冷剂连通管的管径且气体侧断流阀口径也较大并且密封部的间隙是恒定的情况下,由于密封部的周长较长,因此,间隙面积较大。因此,在前后的空气压力差相同的情况下,与液体侧断流阀相比,气体侧断流阀的阀关闭时泄漏量往往较大。为了满足上述指南的要求,需要减小气体侧断流阀的阀间隙,因此,存在气体侧断流阀的制造成本或购买成本增大这一技术问题。
解决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
本公开第一观点的制冷剂循环装置是使可燃性的制冷剂在制冷剂回路中循环的制冷剂循环装置。制冷剂循环装置包括气体侧断流阀以及液体侧断流阀、检测部、控制部。气体侧断流阀和液体侧断流阀设置于制冷剂回路的第一部分的两侧。检测部对制冷剂从第一部分向规定空间的泄漏进行检测。当检测部检测到制冷剂从第一部分向规定空间的泄漏时,控制部将气体侧断流阀以及液体侧断流阀设为断流状态。气体侧断流阀以及液体侧断流阀的断流时泄漏量是断流状态下前后的压力差为规定压力时的气体侧断流阀以及液体侧断流阀的、在标准状态下处于气相单相的气体的泄漏量。气体侧断流阀的断流时泄漏量大于液体侧断流阀的断流时泄漏量。另外,断流时泄漏量与上述指南中的阀关闭时泄漏量意思相同。
在制冷剂循环装置中,气体侧断流阀和液体侧断流阀的进行断流的对象即制冷剂的密度不同。气体侧断流阀对气体制冷剂进行断流,液体侧断流阀对液体制冷剂进行断流。因此,若预先减小液体侧断流阀的断流时泄漏量,那么,即使略微增大气体侧断流阀的断流时泄漏量,也能够将制冷剂从第一部分向规定空间泄漏的总量抑制在规定量。鉴于此,在第一观点的制冷剂循环装置中,将气体侧断流阀的断流时泄漏量增大至大于液体侧断流阀的断流时泄漏量。由此,能够抑制气体侧断流阀的制造或购入成本。
本公开的第二观点的制冷剂循环装置是第一观点的制冷剂循环装置。断流时泄漏量是温度为20℃且规定压力为1Mpa时的空气的泄漏量。气体侧断流阀的断流时泄漏量大于300×R(cm3/min)。液体侧断流阀的断流时泄漏量小于300×R(cm3/min)。
本公开的第三观点的制冷剂循环装置是第一观点的制冷剂循环装置。气体侧断流阀的断流时泄漏量为300×R(cm3/min)的1.0~2.7倍以下。液体侧断流阀的断流时泄漏量是300×R(cm3/min)的0.94倍以下。
根据该结构,能够确保制冷剂泄漏时的安全,并且能够抑制气体侧断流阀的制造成本或购入成本。
本公开的第四观点的制冷剂循环装置是第一观点的制冷剂循环装置。气体侧断流阀的断流时泄漏量处于300×R(cm3/min)的1.6倍~2.7倍的范围。液体侧断流阀的断流时泄漏量处于300×R(cm3/min)的0.37倍~0.94倍的范围。
根据该结构,能够确保制冷剂泄漏时的安全,并且能够抑制气体侧断流阀的制造成本或购入成本。
在第二观点至第四观点中任一观点的制冷剂循环装置的基础上,在本公开第五观点的制冷剂循环装置中,R=1。
在第二观点至第四观点中任一观点的制冷剂循环装置的基础上,在本公开第六观点的制冷剂循环装置中,
R=(ρmd×Vmd×Ad)/(Cr×(2×ΔPr/ρ1r)0.5×Av×ρ1rl+Av×(2/(λ+1))((λ+1)/2(λ-1))×(λ×P1r×ρ1rg)0.5)。
Av是气体侧断流阀以及液体侧断流阀各自的断流状态下的阀间隙截面积(m2)。
ρ1rl是液相制冷剂的密度(kg/m3)。
ρ1rg是气相制冷剂的密度(kg/m3)。
P1r是气体侧断流阀以及液体侧断流阀各自的上游侧的制冷剂的压力(MPa)。
λ是制冷剂的比热比。
ρmd是流过将规定空间的内外分隔开的门的间隙的空气以及制冷剂的混合气体的密度(kg/m3)。
Vmd是流过将规定空间的内外分隔开的门的间隙的空气以及制冷剂的混合气体的速度(m/s)。
Ad是将规定空间的内外分隔开的门的间隙的面积(m2)。
ΔPr是制冷剂正在泄漏的部位的孔的内侧与外侧的压力差(Pa)。
Cr是液相的制冷剂流过正在泄漏制冷剂的部位的孔时的制冷剂的流量系数。
Cr是0.6。
在第六观点的制冷剂循环装置中,例如,在采用R32作为制冷剂,且制冷剂回路的第一部分位于规定空间的距离地面2.2m的高度的情况下,如若将ISO817中规定的LFL(燃烧下限)的1/4设为容许的规定空间的制冷剂浓度,则R=1.96。
根据该结构,气体侧断流阀的制造成本或购入成本进一步得到抑制。
在第二观点至第四观点中任一观点的制冷剂循环装置的基础上,在本公开第七观点的制冷剂循环装置中,R是根据容许平均浓度、泄漏高度以及制冷剂的种类中的至少一者确定的。容许平均浓度是泄漏至规定空间的制冷剂的平均浓度。容许平均浓度是被认定为泄漏至规定空间的制冷剂不可能燃烧的范围的浓度。泄漏高度是制冷剂向规定空间泄漏时规定空间的第一部分的位置。
根据该结构,由于考虑设置制冷剂循环装置的规定空间的大小、制冷剂循环装置的设置位置、制冷剂的种类来算出R,因此,能够求出气体侧断流阀以及液体侧断流阀应满足的断流时泄漏量的规格。
本公开第八观点的制冷剂循环装置是第一观点至第七观点中任一观点的制冷剂循环装置。可燃性的制冷剂是按照美国ANSI/ASHRAE34-2013标准判断为“2L级”的微燃性制冷剂。可燃性的制冷剂是按照美国ANSI/ASHRAE34-2013标准判断为“2级”的弱燃性制冷剂。可燃性的制冷剂是按照美国ANSI/ASHRAE34-2013标准判断为“3级”的强燃性制冷剂。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作为制冷剂循环装置的一实施方式的空调装置的概略结构的图。
图2是表示空调装置的制冷剂回路的图。
图3是表示配备有空调装置的房间(规定空间)的图。
图4是空调装置的控制框图。
图5是表示用于应对制冷剂泄漏的控制流程的图。
图6是表示气体侧断流阀以及液体侧断流阀是满足日本冷冻空调工业会的指南的“附录A(规定)安全断流阀的规格”的阀时的、气体侧断流阀以及液体侧断流阀中的制冷剂泄漏速度的图。
图7是表示液体侧断流阀中的制冷剂泄漏速度相对于气体侧断流阀中的制冷剂泄漏速度之比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1)空调装置的结构
如图1及图2所示,作为制冷剂循环装置的一实施方式的空调装置1是通过蒸气压缩式的冷冻循环来进行大楼等建筑物内的房间(规定空间)的制冷、制热的装置。空调装置1主要具有热源侧单元2、多个利用侧单元3a、3b、3c、3d、与各利用侧单元3a、3b、3c、3d连接的中继单元4a、4b、4c、4d、制冷剂连通管5、6、控制部19(参照图4)。多台利用侧单元3a、3b、3c、3d相对于热源侧单元2相互并联连接。制冷剂连通管5、6经由中继单元4a、4b、4c、4d连接热源侧单元2与利用侧单元3a、3b、3c、3d。控制部19对热源侧单元2、利用侧单元3a、3b、3c、3d以及中继单元4a、4b、4c、4d的构成设备进行控制。
制冷剂回路10填充有R32。若可燃性制冷剂从制冷剂回路10泄漏至房间(规定空间)SP(参照图3)而使得房间SP的制冷剂浓度变高,则可能发生燃烧事故。要求防止这种燃烧事故。
此外,空调装置1通过热源侧单元2所具有的切换机构22将利用侧单元3a、3b、3c、3d切换为制冷运转或制热运转。
(1-1)制冷剂连通管
液体制冷剂连通管5主要具有:从热源侧单元2延伸的合流管部;在中继单元4a、4b、4c、4d的跟前分岔成多个(此处为四个)的第一分岔管部5a、5b、5c、5d;第二分岔管部5aa、5bb、5cc、5dd,所述第二分岔管部5aa、5bb、5cc、5dd连接中继单元4a、4b、4c、4d与利用侧单元3a、3b、3c、3d。
此外,气体制冷剂连通管6主要具有:从热源侧单元2延伸的合流管部;在中继单元4a、4b、4c、4d的跟前分岔成多个(此处为四个)的第一分岔管部6a、6b、6c、6d;第二分岔管部6aa、6bb、6cc、6dd,所述第二分岔管部6aa、6bb、6cc、6dd连接中继单元4a、4b、4c、4d与利用侧单元3a、3b、3c、3d。
(1-2)利用侧单元
利用侧单元3a、3b、3c、3d设置于大楼等的室内。如上所述,利用侧单元3a、3b、3c、3d经由液体制冷剂连通管5、气体制冷剂连通管6及中继单元4a、4b、4c、4d与热源侧单元2连接,构成制冷剂回路10的一部分。
接着,对利用侧单元3a、3b、3c、3d的结构进行说明。另外,利用侧单元3a和利用侧单元3b、3c、3d具有相同结构,因此,此处仅说明利用侧单元3a的结构,至于利侧用单元3b、3c、3d的结构,分别标注字母“b”、“c”、“d”以替代表示利用侧单元“3a”的各部分的字母“a”,并省略各部分的说明。
利用侧单元3a主要具有利用侧膨胀阀51a和利用侧热交换器52a。此外,利用侧单元3a具有利用侧液体制冷剂管53a以及利用侧气体制冷剂管54a,所述利用侧液体制冷剂管53a将利用侧热交换器52a的液体侧端与液体制冷剂连通管5(此处为分岔管部5aa)连接,所述利用侧气体制冷剂管54a将利用侧热交换器52a的气体侧端与气体制冷剂连通管6(此处为第二分岔管部6aa)连接。利用侧单元3a的利用侧回路3aa(第一部分)由这些利用侧液体制冷剂管53a、利用侧膨胀阀51a、利用侧热交换器52a及利用侧气体制冷剂管54a构成。
利用侧膨胀阀51a是能够对制冷剂进行减压并且对流经利用侧热交换器52a的制冷剂的流量进行调节的电动膨胀阀,设置于利用侧液体制冷剂管53a。
利用侧热交换器52a是作为制冷剂的蒸发器起作用而对室内空气进行冷却或者作为制冷剂的放热器起作用而对室内空气进行加热的热交换器。此处,利用侧单元3a具有利用侧风扇55a。利用侧风扇55a将作为流经利用侧热交换器52a的制冷剂的冷却源或加热源的室内空气供给至利用侧热交换器52a。利用侧风扇55a通过利用侧风扇用马达56a驱动。
利用侧单元3a中设有各种传感器。具体而言,利用侧单元3a设置有:利用侧热交液体侧传感器57a,该利用侧热交液体侧传感器57a对利用侧热交换器52a的液体侧端的制冷剂的温度进行检测;利用侧热交气体侧传感器58a,该利用侧热交气体侧传感器58a对利用侧热交换器52a的气体侧端的制冷剂的温度进行检测;室内空气传感器59a,该室内空气传感器59a对吸入至利用侧单元3a内的室内空气的温度进行检测。此外,利用侧单元3a设置有对制冷剂的泄漏进行检测的制冷剂泄漏检测部79a。制冷剂泄漏检测部79a例如可采用半导体式气体传感器或者对利用侧单元3a内的制冷剂压力的急剧降低进行检测的检测部。在采用半导体式气体传感器的情况下,与利用侧控制部93a(参照图4)连接。在采用对制冷剂压力的急剧降低进行检测的检测部的情况下,将压力传感器设置于制冷剂配管,使利用侧控制部93a内包括根据该压力传感器的传感器值的变化对制冷剂泄漏进行判断的检测算法。
另外,此处,制冷剂泄漏检测部79a设置于利用侧单元3a,但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设置于用于对利用侧单元3a进行操作的遥控器或利用侧单元3a进行空气调节的室内空间等。例如,检测部79a也可设置于制冷剂从利用侧单元3a向规定空间SP泄漏的吹出口的下部附近,或者,也可设置于规定空间SP中利用侧单元3a或吹出口的正下方并且与室内的配管的接合部在水平方向上相距10m以内的位置且与地面相距0.3m以下的高度的位置。在原本设置于利用侧单元3a的利用侧膨胀阀51a具有完全关闭功能的情况下,也可将该膨胀阀用作液体侧断流阀71a。
(1-3)热源侧单元
热源侧单元2设置于大楼等建筑物的室外,例如设置于屋顶、地上。如上所述,热源侧单元2经由液体制冷剂连通管5、气体制冷剂连通管6及中继单元4a、4b、4c、4d与利用侧单元3a、3b、3c、3d连接,构成制冷剂回路10的一部分。
热源侧单元2主要具有压缩机21和热源侧热交换器23。此外,热源侧单元2具有切换机构22,所述切换机构22是对制冷运转状态和制热运转状态进行切换的冷热切换机构,在制冷运转状态下,使热源侧热交换器23作为制冷剂的放热器起作用并使利用侧热交换器52a、52b、52c、52d作为制冷剂的蒸发器起作用,在制热运转状态下,使热源侧热交换器23作为制冷剂的蒸发器起作用并使利用侧热交换器52a、52b、52c、52d作为制冷剂的放热器起作用。切换机构22与压缩机21的吸入侧通过吸入制冷剂管31连接。在吸入制冷剂管31设置有暂时积存向压缩机21吸入的制冷剂的储罐29。压缩机21的排出侧与切换机构22通过排出制冷剂管32连接。切换机构22与热源侧热交换器23的气体侧端通过第一热源侧气体制冷剂管33连接。热源侧热交换器23的液体侧端与液体制冷剂连通管5通过热源侧液体制冷剂管34连接。在热源侧液体制冷剂管34的与液体制冷剂连通管5连接的连接部设置有液体侧截止阀27。切换机构22与气体制冷剂连通管6通过第二热源侧气体制冷剂管35连接。在第二热源侧气体制冷剂管35的与气体制冷剂连通管6连接的连接部设置有气体侧截止阀28。液体侧截止阀27及气体侧截止阀28例如是手动开闭的阀。运转时,液体侧截止阀27以及气体侧截止阀28被设置成打开状态。
压缩机21是用于压缩制冷剂的设备,例如,使用旋转式或涡旋式等容积式的压缩元件(未图示)通过压缩机用马达21a驱动而旋转的密闭式结构的压缩机。
切换机构22是能够对制冷剂回路10内的制冷剂的流动进行切换的设备,例如由四通切换阀构成。在使热源侧热交换器23作为制冷剂的放热器起作用并使利用侧热交换器52a、52b、52c、52d作为制冷剂的蒸发器起作用的情况(以下,称为“制冷运转状态”)下,切换机构22连接压缩机21的排出侧与热源侧热交换器23的气体侧(参照图2的切换机构22的实线)。此外,在使热源侧热交换器23作为制冷剂的蒸发器起作用并使利用侧热交换器52a、52b、52c、52d作为制冷剂的放热器起作用的情况(以下,称为“制热运转状态”)下,切换机构22连接压缩机21的吸入侧与热源侧热交换器23的气体侧(参照图2的第一切换机构22的虚线)。
热源侧热交换器23是作为制冷剂的放热器起作用或者作为制冷剂的蒸发器起作用的热交换器。此处,热源侧单元2具有热源侧风扇24。热源侧风扇24在将室外空气吸入热源侧单元2内并使其在热源侧热交换器23中与制冷剂进行热交换后,将其向外部排出。热源侧风扇24通过热源侧风扇用马达驱动。
此外,在空调装置1中,在制冷运转的过程中,使制冷剂从热源侧热交换器23通过液体制冷剂连通管5及中继单元4a、4b、4c、4d流动至作为制冷剂的蒸发器起作用的利用侧热交换器52a、52b、52c、52d。此外,在空调装置1中,在制热运转的过程中,使制冷剂从压缩机21通过气体制冷剂连通管6及中继单元4a、4b、4c、4d流动至作为制冷剂的放热器起作用的利用侧热交换器52a、52b、52c、52d。在制冷运转时构成为下述状态:切换机构22被切换为制冷运转状态,热源侧热交换器23作为制冷剂的放热器起作用,制冷剂通过液体制冷剂连通管5及中继单元4a、4b、4c、4d从热源侧单元2侧流动至利用侧单元3a、3b、3c、3d侧。在制热运转时构成为下述状态:切换机构22被切换为制热运转状态,制冷剂通过液体制冷剂连通管5及中继单元4a、4b、4c、4d从利用侧单元3a、3b、3c、3d侧流动至热源侧单元2侧,热源侧热交换器23作为制冷剂的蒸发器起作用。
此外,此处,在热源侧液体制冷剂管34设置有热源侧膨胀阀25。热源侧膨胀阀25是在制热运转时对制冷剂进行减压的电动膨胀阀,且设置于热源侧液体制冷剂管34中的、靠近热源侧热交换器23的液体侧端的部分。
此外,此处,在热源侧液体制冷剂管34连接有制冷剂返回管41,且设置有制冷剂冷却器45。制冷剂返回管41使流经热源侧液体制冷剂管34的制冷剂的一部分分岔并送往压缩机21。制冷剂冷却器45利用流经制冷剂返回管41的制冷剂对流经热源侧液体制冷剂管34的制冷剂进行冷却。此处,热源侧膨胀阀25设置于热源侧液体制冷剂管34中的、比制冷剂冷却器45靠热源侧热交换器23侧的部分。
制冷剂返回管41是将从热源侧液体制冷剂管34分岔的制冷剂送往压缩机21的吸入侧的制冷剂管。此外,制冷剂返回管41主要具有制冷剂返回入口管42和制冷剂返回出口管43。制冷剂返回入口管42使流经热源侧液体制冷剂管34的制冷剂的一部分从热源侧热交换器23的液体侧端与液体侧截止阀27之间的部分(此处为热源侧膨胀阀25与制冷剂冷却器45之间的部分)分岔,并送往制冷剂冷却器45的制冷剂返回管41侧的入口。在制冷剂返回入口管42设置有制冷剂返回膨胀阀44。制冷剂返回膨胀阀44在对流经制冷剂返回管41的制冷剂进行减压的同时对流经制冷剂冷却器45的制冷剂的流量进行调节。制冷剂返回膨胀阀44由电动膨胀阀构成。制冷剂返回出口管43将制冷剂从制冷剂冷却器45的制冷剂返回管41侧的出口送往吸入制冷剂管31。制冷剂返回管41的制冷剂返回出口管43连接于吸入制冷剂管31中的储罐29的入口侧的部分。此外,制冷剂冷却器45利用流经制冷剂返回管41的制冷剂对流经热源侧液体制冷剂管34的制冷剂进行冷却。
在热源侧单元2设置有各种传感器。具体而言,在热源侧单元2设置有:排出压力传感器36,所述排出压力传感器36对从压缩机21排出的制冷剂的压力(排出压力)进行检测;排出温度传感器37,所述排出温度传感器37对从压缩机21排出的制冷剂的温度(排出温度)进行检测;吸入压力传感器39,所述吸入压力传感器39对吸入至压缩机21的制冷剂的压力(吸入压力)进行检测。此外,在热源侧单元2设置有热源侧热交液体侧传感器38,所述热源侧热交液体侧传感器38对热源侧热交换器23的液体侧端的制冷剂的温度(热源侧热交出口温度)进行检测。
(1-4)中继单元
中继单元4a、4b、4c、4d设置于大楼等建筑物的房间(规定空间)SP(参照图3)的天花板背面的空间SP1。中继单元4a、4b、4c、4d与液体制冷剂连通管5以及气体制冷剂连通管6一起介于利用侧单元3a、3b、3c、3d与热源侧单元2之间,构成制冷剂回路10的一部分。中继单元4a、4b、4c、4d有时配置为靠近利用侧单元3a、3b、3c、3d,有时也配置为远离利用侧单元3a、3b、3c、3d,且有时中继单元4a、4b、4c、4d集中配置于一个部位。
接着,对中继单元4a、4b、4c、4d的结构进行说明。另外,由于中继单元4a与中继单元4b、4c、4d具有相同的结构,因此,此处仅对中继单元4a的结构进行说明,针对中继单元4b、4c、4d的结构,分别标注“b”、“c”或“d”以替代表示中继单元4a的各部分的符号的“a”,并且省略各部分的说明。”
中继单元4a主要具有液体连接管61a和气体连接管62a。
液体连接管61a的一端与液体制冷剂连通管5的第一分岔管部5a连接,另一端与液体制冷剂连通管5的第二分岔管部5aa连接。在液体连接管61a设置有液体侧断流阀71a。液体侧断流阀71a是电动膨胀阀。
气体连接管62a的一端与气体制冷剂连通管6的第一分岔管部6a连接,另一端与气体制冷剂连通管6的第二分岔管部6aa连接。在气体连接管62a设置有气体侧断流阀68a。气体侧断流阀68a是电动膨胀阀。
此外,在进行制冷运转或制热运转时,液体侧断流阀71a及气体侧断流阀68a被设为全开状态。
(1-5)控制部
如图4所示,控制部19由热源侧控制部92、中继侧控制部94a、94b、94c、94d及利用侧控制部93a、93b、93c、93d经由传送线95、96连接而构成。热源侧控制部92对热源侧单元2的构成设备进行控制。中继侧控制部94a、94b、94c、94d对中继单元4a、4b、4c、4d的构成设备进行控制。利用侧控制部93a、93b、93c、93d对利用侧单元3a、3b、3c、3d的构成设备进行控制。设置于热源侧单元2的热源侧控制部92、设置于中继单元4a、4b、4c、4d的中继侧控制部94a、94b、94c、94d和设置于利用侧单元3a、3b、3c、3d的利用侧控制部93a、93b、93c、93d相互间能经由传送线95、96进行控制信号等信息的交换。
热源侧控制部92包括安装有微型计算机、存储器等电气安装件的控制基板,且连接有热源侧单元2的各种构成设备21、22、24、25、44、各种传感器36、37、38、39。中继侧控制部94a、94b、94c、94d包括安装有微型计算机、存储器等电气安装件的控制基板,且连接有中继单元4a、4b、4c、4d的气体侧断流阀68a~68d、液体侧断流阀71a~71d。此外,中继侧控制部94a、94b、94c、94d与热源侧控制部92经由第一传送线95连接。利用侧控制部93a、93b、93c、93d包括安装有微型计算机、存储器等电气安装件的控制基板,且连接有利用侧单元3a、3b、3c、3d的各种构成设备51a~51d、55a~55d、各种传感器57a~57d、58a~58d、59a~59d、79a~79d。此处,将用于使制冷剂泄漏检测部79a、79b、79c、79d连接于利用侧控制部93a、93b、93c、93d的配线设为配线97a、97b、97c、97d。此外,利用侧控制部93a、93b、93c、93d和中继侧控制部94a、94b、94c、94d经由第二传送线96连接。
如此一来,控制部19进行空调装置1整体的运转控制。具体而言,控制部19基于上述的各种传感器36、37、38、39、57a~57d、58a~58d、59a~59d、79a~79d的检测信号等进行空调装置1(此处为热源侧单元2、利用侧单元3a、3b、3c、3d及中继单元4a、4b、4c、4d)的各种构成设备21、22、24、25、44、51a~51d、55a~55d、68a~68d、71a~71d的控制。
(2)空调装置的基本动作
接着,对空调装置1的基本动作进行说明。如上所述,空调装置1的基本动作有制冷运转和制热运转。另外,以下说明的空调装置1的基本动作通过对空调装置1(热源侧单元2、利用侧单元3a、3b、3c、3d及中继单元4a、4b、4c、4d)的构成设备进行控制的控制部19进行。
(2-1)制冷运转
在制冷运转时,例如当利用侧单元3a、3b、3c、3d全部进行制冷运转(利用侧热交换器52a、52b、52c、52d全部作为制冷剂的蒸发器起作用,并且热源侧热交换器23作为制冷剂的放热器起作用的运转)时,切换机构22切换至制冷运转状态(图2的切换机构22的实线所示的状态),压缩机21、热源侧风扇24以及利用侧风扇55a、55b、55c、55d被驱动。此外,中继单元4a、4b、4c、4d的液体侧断流阀71a、71b、71c、71d及气体侧断流阀68a、68b、68c、68d被设为全开状态。
此处,通过利用侧控制部93a、93b、93c、93d进行利用侧单元3a、3b、3c、3d的各种设备的动作。利用侧控制部93a、93b、93c、93d经由传送线95、96向热源侧控制部92、中继侧控制部94a、94b、94c、94d传送利用侧单元3a、3b、3c、3d进行制冷运转之意的信息。通过从利用侧单元3a、3b、3c、3d接收到信息的热源侧控制部92、中继侧控制部94a、94b、94c、94d进行热源侧单元2、中继单元4a、4b、4c、4d的各种设备的动作。
制冷运转时,从压缩机21排出的高压制冷剂通过切换机构22被送往热源侧热交换器23。被送至热源侧热交换器23的制冷剂在作为制冷剂的放热器起作用的热源侧热交换器23中与通过热源侧风扇24供给的室外空气进行热交换而冷却,从而冷凝。上述制冷剂通过热源侧膨胀阀25、制冷剂冷却器45及液体侧截止阀27从热源侧单元2流出。此时,在制冷剂冷却器45中,通过流经制冷剂返回管41的制冷剂对从热源侧单元2流出的制冷剂进行冷却。
从热源侧单元2流出的制冷剂通过液体制冷剂连通管5(合流管部以及第一分岔管部5a、5b、5c、5d)以分岔的形式被送往中继单元4a、4b、4c、4d。送至中继单元4a、4b、4c、4d的制冷剂通过液体侧断流阀71a、71b、71c、71d从中继单元4a、4b、4c、4d流出。
从中继单元4a、4b、4c、4d流出的制冷剂通过第二分岔管部5aa、5bb、5cc、5dd(液体制冷剂连通管5中的、连接中继单元4a、4b、4c、4d与利用侧单元3a、3b、3c、3d的部分)被送往利用侧单元3a、3b、3c、3d。送至利用侧单元3a、3b、3c、3d的制冷剂通过利用侧膨胀阀51a、51b、51c、51d减压后被送往利用侧热交换器52a、52b、52c、52d。送至利用侧热交换器52a、52b、52c、52d的制冷剂在作为制冷剂的蒸发器起作用的利用侧热交换器52a、52b、52c、52d中与由利用侧风扇55a、55b、55c、55d从室内供给的室内空气进行热交换而被加热,从而蒸发。蒸发的制冷剂从利用侧单元3a、3b、3c、3d流出。另一方面,在利用侧热交换器52a、52b、52c、52d中冷却后的室内空气被送至室内,由此进行室内的制冷。
从利用侧单元3a、3b、3c、3d流出的制冷剂通过气体制冷剂连通管6的第二分岔管部6aa、6bb、6cc、6dd被送往中继单元4a、4b、4c、4d。送至中继单元4a、4b、4c、4d的制冷剂通过气体侧断流阀68a、68b、68c、68d从中继单元4a、4b、4c、4d流出。
从中继单元4a、4b、4c、4d流出的制冷剂通过气体制冷剂连通管6(合流管部以及第一分岔管部6a、6b、6c、6d)以合流的状态被送往热源侧单元2。送至热源侧单元2的制冷剂通过气体侧截止阀28、切换机构22及储罐29被吸入压缩机21。
(2-2)制热运转
在制热运转时,例如当利用侧单元3a、3b、3c、3d全部进行制热运转(利用侧热交换器52a、52b、52c、52d全部作为制冷剂的放热器起作用,并且热源侧热交换器23作为制冷剂的蒸发器起作用的运转)时,切换机构22切换至制热运转状态(图2的切换机构22的虚线所示的状态),压缩机21、热源侧风扇24以及利用侧风扇55a、55b、55c、55d被驱动。此外,中继单元4a、4b、4c、4d的液体侧断流阀71a、71b、71c、71d及气体侧断流阀68a、68b、68c、68d被设为全开状态。
此处,通过利用侧控制部93a、93b、93c、93d进行利用侧单元3a、3b、3c、3d的各种设备的动作。利用侧控制部93a、93b、93c、93d经由传送线95、96向热源侧控制部92、中继侧控制部94a、94b、94c、94d传送利用侧单元3a、3b、3c、3d进行制热运转之意的信息。通过从利用侧单元3a、3b、3c、3d接收到信息的热源侧控制部92、中继侧控制部94a、94b、94c、94d进行热源侧单元2、中继单元4a、4b、4c、4d的各种设备的动作。
从压缩机21排出的高压制冷剂通过切换机构22及气体侧截止阀28从热源侧单元2流出。
从热源侧单元2流出的制冷剂通过气体制冷剂连通管6(合流管部以及第一分岔管部6a、6b、6c、6d)被送往中继单元4a、4b、4c、4d。送至中继单元4a、4b、4c、4d的制冷剂通过气体侧断流阀68a、68b、68c、68d从中继单元4a、4b、4c、4d流出。
从中继单元4a、4b、4c、4d流出的制冷剂通过第二分岔管部6aa、6bb、6cc、6dd(气体制冷剂连通管6中的、连接中继单元4a、4b、4c、4d与利用侧单元3a、3b、3c、3d的部分)被送往利用侧单元3a、3b、3c、3d。送至利用侧单元3a、3b、3c、3d的制冷剂被送往利用侧热交换器52a、52b、52c、52d。送至利用侧热交换器52a、52b、52c、52d的高压制冷剂在作为制冷剂的放热器起作用的利用侧热交换器52a、52b、52c、52d中与由利用侧风扇55a、55b、55c、55d从室内供给的室内空气进行热交换而被冷却,从而冷凝。上述制冷剂在通过利用侧膨胀阀51a、51b、51c、51d减压后从利用侧单元3a、3b、3c、3d流出。另一方面,在利用侧热交换器52a、52b、52c、52d中加热后的室内空气被送至室内,由此进行室内的制热。
从利用侧单元3a、3b、3c、3d流出的制冷剂经由第二分岔管部5aa、5bb、5cc、5dd(液体制冷剂连通管5中的、连接中继单元4a、4b、4c、4d与利用侧单元3a、3b、3c、3d的部分)被送往中继单元4a、4b、4c、4d。送至中继单元4a、4b、4c、4d的制冷剂通过液体侧断流阀71a、71b、71c、71d从中继单元4a、4b、4c、4d流出。
从中继单元4a、4b、4c、4d流出的制冷剂通过液体制冷剂连通管5(合流管部以及第一分岔管部5a、5b、5c、5d)以合流的状态被送往热源侧单元2。被送至热源侧单元2的制冷剂通过液体侧截止阀27及制冷剂冷却器45被送至热源侧膨胀阀25。被送至热源侧膨胀阀25的制冷剂通过热源侧膨胀阀25减压后,被送至热源侧热交换器23。被送至热源侧热交换器23的制冷剂通过与由热源侧风扇24供给的室外空气进行热交换而被加热,从而蒸发。蒸发的制冷剂通过切换机构22及储罐29被吸入压缩机21。
(3)制冷剂泄漏时的空调装置的动作
接着,使用图5所示的控制流程说明制冷剂泄漏时的空调装置1的动作。另外,以下说明的制冷剂泄漏时的空调装置1的动作与上述基本动作同样地通过对空调装置1(热源侧单元2、利用侧单元3a、3b、3c、3d及中继单元4a、4b、4c、4d)的构成设备进行控制的控制部19进行。
任意利用侧单元3a、3b、3c、3d中发生制冷剂泄漏均采用相同的控制,因而,此处,以检测到制冷剂向设置有利用侧单元3a的室内泄漏的情况为例进行说明。
在图5的步骤S1中,对利用侧单元3a、3b、3c、3d的制冷剂泄漏检测部79a、79b、79c、79d的任一者是否检测到制冷剂的泄漏进行判断。此处,在利用侧单元3a的制冷剂泄漏检测部79a检测到制冷剂向利用侧单元3a的规定空间(室内)泄漏的情况下,转移至下一个步骤S2。
在步骤S2中,在发生制冷剂泄漏的利用侧单元3a中,使用发出蜂鸣器等的警告声音和将灯点亮的警报器(未图示),向处于利用侧单元3a的规定空间的人发出警报。
接着,在步骤S3中,对利用侧单元3a是否正在进行制冷运转进行判断。此处,在利用侧单元3a正在进行制热运转的情况下,或者,当利用侧单元3a处于既未进行制冷也没进行制热的停止或是暂时停止的状态时,从步骤S3转移至步骤S4。
在步骤S4中,使利用侧单元3a进行制冷运转,以使利用侧单元3a的制冷剂的压力降低。不过,该步骤S4中的制冷运转与通常的制冷运转不同,是优先降低利用侧单元3a的制冷剂的压力的运转。在空调装置1进行制热运转时,将切换机构22的状态切换至制冷运转状态,使空调装置1进行制冷运转。在利用侧单元3a处于停止或是暂时停止的状态时,将利用侧单元3a设为制冷运转状态,使利用侧单元3a的制冷剂的压力降低。
紧接着步骤S4之后,在步骤S5中,减小热源侧单元2的热源侧膨胀阀25的开度。在通常的制冷运转中,热源侧膨胀阀25为全开,而此处减小热源侧膨胀阀25的开度,使流向利用侧单元3a、3b、3c、3d的制冷剂的压力降低。另外,利用侧单元3a的利用侧膨胀阀51a被设为全开状态。
此外,在步骤S5中,与通常的制冷运转相比使制冷剂返回膨胀阀44的开度变大,从而增加流经作为旁通路径起作用的制冷剂返回管41的制冷剂的量。由此,在热源侧热交换器23中进行放热、冷凝并朝向利用侧单元3a、3b、3c、3d的制冷剂中,有更多制冷剂经过制冷剂返回管41返回压缩机21的吸入侧。换言之,在热源侧热交换器23中进行放热、冷凝并朝向利用侧单元3a、3b、3c、3d的制冷剂的量减少。通过上述控制,使制冷剂正在泄漏的利用侧单元3a的制冷剂的压力更迅速地降低。而且,流过制冷剂返回管41的制冷剂流入储罐29。因此,流入的一部分的制冷剂能积存于储罐29。
此外,在步骤S5中,利用侧风扇55a的转速也下降。
在步骤S6中,基于利用侧单元3a的利用侧热交液体侧传感器57a、利用侧热交气体侧传感器58a的传感器值,对利用侧单元3a的制冷剂的压力是否足够低进行判定。当判断为传感器值满足规定条件,利用侧单元3a的制冷剂的压力足够低时,从步骤S6转移至步骤S7。而且,在步骤S6中,还对时间经过进行监视,如果在执行步骤S5后,经过规定时间,则判断为利用侧单元3a的制冷剂的压力以某种程度降低,转移至步骤S7。
另外,在步骤S6中,对利用侧单元3a的制冷剂的压力进行监视,以实质上利用侧单元3a中的制冷剂的压力不小于大气压的形式进行控制。在利用侧单元3a中的制冷剂的压力变得小于大气压之前,进行从步骤S6至步骤S7的转移。
在步骤S7中,将发生了制冷剂泄漏的利用侧单元3a所对应的中继单元4a的液体侧断流阀71a及气体侧断流阀68a关闭。由此,利用侧单元3a从制冷剂进行循环的制冷剂回路10分离,几乎没有从热源侧单元2到利用侧单元3a的制冷剂的流入。然后,在步骤S7中,使包括其它利用侧单元3b、3c、3d和热源侧单元2在内的所有单元的运转停止。
(4)气体侧断流阀以及液体侧断流阀的设计或选定
如前文所述,液体侧断流阀71a、71b、71c、71d及气体侧断流阀68a、68b、68c、68d被控制为在检测到制冷剂泄漏时关闭(参见图4的步骤S7)。换言之,当在利用侧单元3a、3b、3c、3d的任意一者中检测到制冷剂泄漏时,对应的中继单元4a、4b、4c、4d的液体侧断流阀71a、71b、71c、71d及气体侧断流阀68a、68b、68c、68d从打开的非断流状态切换至关闭的断流状态。
在本实施方式的空调装置1中,以以下方式设计或选定这些液体侧断流阀71a、71b、71c、71d及气体侧断流阀68a、68b、68c、68d。
(4-1)关于配置空调装置的利用侧单元的房间(规定空间)
首先,在设计或选定气体侧断流阀以及液体侧断流阀之前,获取配备空调装置1的建筑物的信息,具体而言,获取设置利用侧单元3a、3b、3c、3d的房间的信息。
此处,四台利用侧单元3a、3b、3c、3d和中继单元4a、4b、4c、4d一起配置于图3所示的房间(规定空间)SP的天花板背面空间SP1。利用侧单元不设置于该房间SP的地面FL。换言之,利用侧单元3a、3b、3c、3d是天花板设置式单元,并非落地式单元。
房间SP设置有用于供人出入的门DR。门DR在人不出入时关闭。门DR之下存在间隙(底切部)UC。而且,在房间SP的天花板设置有未图示的换气口。间隙UC的面积为Ad(m2)。例如,若间隙UC的高度尺寸为4mm、宽度尺寸为800mm,则间隙UC的面积Ad是它们的积即0.0032(m2)。
此外,由于利用侧单元3a、3b、3c、3d配置于房间SP的天花板背面空间SP1,因此,考虑从地面FL到利用侧单元3a、3b、3c、3d的利用侧回路3aa、3bb、3cc、3dd的距离H与房间SP的高度尺寸(天花板高度)相等。
(4-2)气体侧断流阀以及液体侧断流阀的制冷剂泄漏速度的计算方法
接着,依次说明气体侧断流阀以及液体侧断流阀的设计或选定所需的断流时泄漏量的计算方法。另外,在下述说明中,为了对一般的气体侧断流阀以及液体侧断流阀和利用侧单元而非本实施方式的空调装置1特有的气体侧断流阀以及液体侧断流阀和利用侧单元进行说明,在不使用标注于附图的数字和符号的情况下进行说明。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在标准状态下处于气相单相的气体,使用“空气”来评价断流时泄漏量。
如上述“发明内容”中说明的那样,在日本冷冻空调工业会的指南的“附录A(规定)安全断流阀的规格”中,在流体是空气且气体侧断流阀以及液体侧断流阀前后的压力差为1Mpa时,300(cm3/min)以下被规定为气体侧断流阀以及液体侧断流阀应满足的断流时泄漏量。根据上述指南对气体侧断流阀以及液体侧断流阀统一要求的相同的断流时泄漏量,能够计算上述指南假定的气体侧断流阀以及液体侧截止阀的阀断流时的阀间隙、气体侧断流阀以及液体侧断流阀中的制冷剂泄漏速度。如图6所示,在相同的泄漏间隙中,液体侧断流阀中的制冷剂泄漏速度大于气体侧断流阀的制冷剂泄漏速度。这是因为,液体制冷剂的密度大于气体制冷剂的密度。因此,若能够根据上述指南计算制冷剂泄漏速度,那么,能够计算在该制冷剂泄漏速度以下的范围,气体侧断流阀的断流时泄漏量能增大何种程度。
在气体侧断流阀以及液体侧断流阀中,满足上述指南的规格时的气体侧断流阀以及液体侧断流阀中的制冷剂泄漏速度如图6所示那样。
图6的横轴是制冷剂的循环内压力当量饱和温度。若积存有液体制冷剂的房间(规定空间)或热源侧热交换器的周围温度变化,则上述循环内压力当量饱和温度变化。此处,关于根据上述指南的断流时泄漏量导出的制冷剂泄漏速度的计算,首先存在一种方法(计算方法之一),对于液体制冷剂,以利用伯努利定理的式子进行计算,对于气体制冷剂,以表达可压缩流体的流量的式子进行计算。其次还存在一种方法(计算方法之二),使用表示气体侧断流阀以及液体侧断流阀的阀固有泄漏量的Cv值进行计算。此外,也能够根据这些泄漏量的计算来计算制冷剂泄漏速度。图6以实线表示计算方法之一得到的值,以虚线表示计算方法之二得到的值。此处,作为可燃性制冷剂的代表,采用了燃烧性等级为A2L的R32。在其他可燃性制冷剂的情况下,也能够通过将物理特性值设置成各制冷剂的值,从而以与R32相同的方式绘制此图。
(4-2-1)气体侧断流阀以及液体侧断流阀的阀断流时的阀间隙当量直径dv的计算
在上述指南中,当流体是空气且气体侧断流阀以及液体侧断流阀前后的压力差是1MPa时,300(cm3/min)以下被规定为气体侧断流阀以及液体侧断流阀应满足的断流时泄漏量。根据这些条件,首先求出气体侧断流阀以及液体侧断流阀的阀断流时的阀间隙。
根据空气体积流量、空气的入口绝对压力、空气的密度、空气比热比求出阀间隙截面积Av,设定截面为圆而求出阀间隙的当量直径dv。空气的比热比κ设为1.40(20℃)。当压力比P2/P1超过(2/(κ+1))×(κ/(κ-1))时,流速超过音速。在上述的压力差中,
P2/P1=(1+0.1013)/0.1013=10.87
(2/(κ+1))×(κ/(κ-1))=(2/2.4)×1.4/0.4=0.528
因此,流速超过超音速。
质量流量Ga、体积流量Qa、阀间隙当量直径dv以下式求出。在流速超过音速的情况下,
(式1):
Ga=Av×(2/(κ+1))((κ+1)/2(κ-1))×(κ×P1a×ρ1a)0.5
(式2):
Av=Qa×ρ2a×(2/(κ+1))(-(κ+1)/2(κ-1))×(κ×P1a×ρ1a)(-0.5)
(式3):
dv=(4×Av/π)0.5。
在上述指南中,气体侧断流阀以及液体侧断流阀应满足的断流时泄漏量被规定为300(cm3/min),相当于5×10-6(m3/s)。此外,在上述指南中,对于气体侧断流阀以及液体侧断流阀,将断流时泄漏量同样地规定为300(cm3/min)以下,因此,对于气体侧断流阀以及液体侧断流阀假定相同的阀间隙。
将该条件代入(式2)并求出Av。上述“附录A(规定)安全断流阀的规格”中容许的阀间隙(dvG)、阀间隙截面积(AvG)为:
dvG=dvL=5.47E-5(m)
AvG=AvL=2.24E-9(m2)。
(4-2-2)基于计算方法之一的制冷剂泄漏速度的计算
接着,对从求出的阀间隙(dvG)泄漏的制冷剂的泄漏速度Gr进行计算。
设为下述情况进行计算:在液体侧管线(液体制冷剂连通管)中,从利用侧单元观察时的断流阀的上游侧是液相的制冷剂,在气体侧管线(气体制冷剂连通管)中,从利用侧单元观察时的断流阀的上游侧是气相的制冷剂。
首先,假定泄漏孔为节流孔且液相的制冷剂流过该泄漏孔,当根据伯努利定理求出液体侧管线中的制冷剂的泄漏速度即液体侧断流阀的制冷剂泄漏速度(GrL)时,
(式4):
GrL=Cr×(2×ΔPr/ρ1rl)0.5×AvL×ρ1rl。
接着,气体侧管线中的制冷剂的泄漏速度即气体侧断流阀的制冷剂泄漏速度(GrG)超过音速。比热比κ将制冷剂的20℃饱和气体的值作为代表值。于是,气体侧管线中的制冷剂的泄漏速度(GrG)为
(式5):
GrG=AvG×(2/(λ+1))((λ+1)/2(λ-1))×(λ×P1r×ρ1rg)0.5。
因此,使液体侧断流阀、气体侧断流阀断流时朝向规定空间的制冷剂的泄漏速度Gr为
(式6):
Gr=GrL+GrG
=Cr×(2×ΔPr/ρ1rl)0.5×AvL×ρ1rl
+AvG×(2/(λ+1))((λ+1)/2(λ-1))×(λ×P1r×ρ1rg)0.5。
另外,作为影响从断流阀的阀间隙泄漏的制冷剂泄漏速度的变量,可举出(4-2-2-A)~(4-2-2-E)。各自相关的计算方法如下所示。
(4-2-2-A)制冷剂的种类
假定R32、R452B、R454B、R1234yf、R1234ze(E)的任意一者作为制冷剂,使用NISTRefpropV9.1(制冷剂物性查询运算软件)计算各制冷剂的物理特性值。
(4-2-2-B)决定空调装置停止后的断流阀的上游侧的制冷剂压力的周围温度及其制冷剂压力与大气压的压力差
可以认为,在空调装置停止后,位于比断流阀靠热源侧单元一侧(上游侧)处的制冷剂的压力由建筑物外部的最高温度决定。根据美国的空调装置的高温试验条件(以下的表1),将外部的最高温度设为55℃,设定成断流阀的上游侧的制冷剂压力为55℃下的饱和压力。
[表1]
a室外相对湿度没有规定,因为它对性能没有影响。
b露点温度和相对湿度在0.973atm(14.3psi)下评估
c根据AHRI标准210/240
dT3*是修改后的T3条件,其中室内设置类似于AHRI条件。
出处:
高温环境下的替代制冷剂评估:迷你分体式空调的R-22和R-410A替代品,ORNL,P5,2015(Alternative Refrigerant Evaluation for High-Ambient-TemperatureEnvironments:R-22and R-410A Alternatives for Mini-Split Air ConditioNers,ORNL,P5,2015)
(4-2-2-C)液体密度、气体密度
使用NISTRefpropV9.1来算出液相制冷剂的密度(kg/m3)、气相制冷剂的密度(kg/m3)。
(4-2-2-D)比热比
使用NISTRefpropV9.1来算出比热比。另外,使用27℃的制冷剂的饱和气体的比热比。
(4-2-2-E)液体侧管线以及气体侧管线中的制冷剂的状态
在将断流阀设置成断流状态后,断流阀的上游侧的液体侧管线的制冷剂以及气体侧管线的制冷剂均假定为成为液相、气相,或者成为气相、气相。此处,进行假定制冷剂的泄漏速度被计算得更大的前者的计算。换言之,假定在将断流阀设置成断流状态后,断流阀的上游侧的液体侧管线的制冷剂为液相且断流阀的上游侧的气体侧管线的制冷剂为气相,从而进行计算。
若如上所述地算出变量,则不同制冷剂的、从阀间隙泄漏的制冷剂的泄漏速度例如如下述表2所示。
[表2]
断流阀关闭时通过阀间隙的制冷剂泄漏速度
条件)周围温度55[℃],断流阀间隙相当于300[cc/分钟],比热比为27[℃]的值
另外,只要改变物理特性值就能通过上述(式4)、(式5)、(式6)求出改变了周围温度(建筑物外部的温度)的情况下的各制冷剂的制冷剂泄漏速度。存在周围温度越高则制冷剂泄漏速度也越大的倾向。因此,通过在各地区的外部温度(最高外部气体温度)的条件下求出制冷剂泄漏速度,能够选定、设计适合各个地区的断流阀。
(4-2-3)基于计算方法之二的制冷剂泄漏速度计算
接着,示出使用表示阀固有泄漏量的Cv值计算气体侧断流阀以及液体侧断流阀的泄漏量的情况下的式子。
若使用Cv值求气体侧断流阀的泄漏量,则
(式7):
Cv=Q×3600×(ρ/ρa×(273+20))0.5/(2519×P1/1000000)。
若使用Cv值求液体侧断流阀的泄漏量,则
(式8):
Cv=0.02194×Q×1000×60×(ρ/1000/Δp/1000000)0.5。
在上述指南中,若为了使气体侧断流阀以及液体侧断流阀的制冷剂泄漏量在流体是空气且气体侧断流阀以及液体侧断流阀前后的压力差是1Mpa时满足300(cm3/min)以下而采用(式7),则Cv满足下述关系:
Cv=1.11×10-4。
此外,能够使用上述Cv值并使用(式7)、(式8)来计算气体制冷剂以及液体制冷剂的泄漏速度。
(4-3)
通过在(4-1)~(4-2)中进行的计算,上述指南假定的阀间隙、制冷剂泄漏速度被导出。接着,以这些为基础,对气体侧断流阀的断流时泄漏量能够增大何种程度进行计算。此外,对随着气体侧断流阀的断流时泄漏量变大,液体侧断流阀的断流时泄漏量减小何种程度为宜进行计算。为此,在气体侧断流阀以及液体侧断流阀各自的制冷剂泄漏速度的总和与根据上述指南对于气体侧断流阀以及液体侧断流阀假定相同的阀间隙的情况下的制冷剂泄漏速度的总和相等的范围,从300(cm3/min)起改变气体侧断流阀以及液体侧断流阀各自的断流时泄漏量而进行设计或选定。
上述情况下的气体侧断流阀以及液体侧断流阀中的制冷剂泄漏速度的变化如图6所示。
当改变了气体侧断流阀以及液体侧断流阀的断流时泄漏量时,气体侧断流阀中的制冷剂泄漏速度从g0增加到g00,液体侧断流阀中的制冷剂泄漏速度从l0减少至l00。此处,改变气体侧断流阀以及液体侧断流阀的断流时泄漏量前的、液体侧断流阀中的制冷剂泄漏速度相对于气体侧断流阀中的制冷剂泄漏速度之比是
(式9):l0/g0=X。
此外,将改变了断流时泄漏量后的气体侧断流阀中的制冷剂泄漏速度相对于改变断流时泄漏量前的气体侧断流阀中的制冷剂泄漏速度之比设为(式10):g00/g0=Y。
若断流时泄漏量改变前和改变后的液体侧断流阀以及气体侧断流阀中的制冷剂泄漏速度之和不变,则
(式11):l0-l00=g00-g0。
若使用(式9)、(式10)对(式11)进行变形,则
(式12):l00=(X-Y+1)×g0。
因此,液体侧断流阀中的制冷剂泄漏速度的变化通过下式求出
(式13):l00/l0=1-(Y-1)/X。
表3示出了气体制冷剂连通管径以及液体制冷剂连通管径。
[表3]
如表3的气体/液体侧管径这一项目所示,气体侧制冷剂连通管径相对于液体侧制冷剂连通管径之比在约1.6倍~约2.7倍这一范围。气体侧断流阀相对于液体侧断流阀的断流时泄漏量与该制冷剂连通管径比成比例地增加。图7表示液体侧断流阀中的制冷剂泄漏速度相对于气体侧断流阀中的制冷剂泄漏速度之比即X。若使制冷剂循环内的压力在10℃饱和压力到55℃饱和压力的范围变化,则X以2.7倍~10.8倍的幅度变化。
此处,在Y=1.6的情况下,由式(13)可得
l00/l0=1-0.6/X
,若此时使X以2.7倍~10.8倍变化,则表示液体侧断流阀中的制冷剂泄漏速度的变化的l00/l0在0.78倍~0.94倍之间变化。因此,在该情况下,只要在300(cm3/min)的0.78倍~0.94倍的范围设计或选定液体侧断流阀的最大断流时泄漏量即可。
类似地,在Y=2.7的情况下,由式(13)可得
l00/l0=1-1.7/X
,若此时使X以2.7倍~10.8倍的范围变化,则表示液体侧断流阀中的制冷剂泄漏速度的变化的l00/l0在0.37倍~0.84倍之间变化。因此,在该情况下,只要在300(cm3/min)的0.37倍~0.84倍的范围设计或选定液体侧断流阀的最大断流时泄漏量即可。
根据这些结果可知,若使气体侧断流阀中的制冷剂泄漏速度在1.6倍~2.7倍的范围变化,则液体侧断流阀中的制冷剂泄漏速度的变化即l00/l0在0.37倍~0.94倍的范围变化。
根据上述内容,气体侧断流阀的断流时泄漏量能够增大到上述指南规定的断流时泄漏量即300(cm3/min)的1.0倍~2.7倍以下的范围。在该情况下,液体侧断流阀的断流时泄漏量在上述指南规定的断流时泄漏量即300(cm3/min)的0.94倍以下的范围进行设定。
只要在上述范围改变气体侧断流阀以及液体侧断流阀的断流时泄漏量,则气体侧断流阀以及液体侧断流阀各自的制冷剂泄漏速度的总和与根据上述指南对于气体侧断流阀以及液体侧断流阀假定相同的阀间隙的情况下的制冷剂泄漏速度的总和相等。
若进一步适当设计或选定,那么,当在上述指南规定的断流时泄漏量即300(cm3/min)的1.6倍~2.7倍的范围改变气体侧断流阀的断流时泄漏量时,在上述指南规定的断流时泄漏量即300(cm3/min)的0.37倍~0.94倍的范围改变液体侧断流阀的断流时泄漏量。
(4-4)
接着,假定在设置有空调装置的利用侧单元的规定空间(房间)设置有门。对在该门下存在间隙且泄漏的制冷剂从门下间隙排出至室外的情况进行考虑。在上述的基础上,设定断流阀中的制冷剂泄漏速度。
首先,将从门之下的间隙排出至房间外的制冷剂的制冷剂排出速度设为Gd,并计算Gd。
(式14):Gd=ρmd×Vmd×Ad
(式15):Vmd=Cd×(2×Δpd/ρmd)0.5
(式16):Δpd=(ρmd-ρa)×g×hs
(式17):ρmd=ρmr+ρma
(式18):ρmr=N/100×(Ur×10-3)/(24.5×10-3)
(式19):ρma=(100-N)/100×(Ua×10-3)/(24.5×10-3)
(式20):N=LFL/S
作为影响制冷剂排出速度的变量,可举出(4-4-1-A)和(4-4-1-B)。
(4-4-1-A)泄漏高度
(4-4-1-B)房间(规定空间)中的平均制冷剂浓度相对于LFL的安全系数
泄漏高度是制冷剂泄漏至规定空间时的规定空间中的第一部分的位置,在利用侧单元设置于天花板的情况下例如是2.2m,在利用侧单元设置于地面的情况下例如是0.6m(参照IEC60335-2-40:2016年)。容许平均浓度是泄漏至规定空间的制冷剂的平均浓度,是被认定为泄漏至规定空间的制冷剂不可能燃烧的范围的制冷剂浓度。通过将LFL除以安全系数来求出容许平均浓度,根据将安全系数设为4还是设为2,制冷剂排出速度例如如下述表4所示的那样受到影响。
[表4]
通过门下间隙且朝向室外的制冷剂排出速度Gd[kg/h]
(4-4-2)
接着,对门之下存在间隙的情况下的断流阀的断流状态下的最大断流时泄漏量(Qmax)进行计算。
若通过门下的间隙向房间(规定空间)之外排出的制冷剂的制冷剂排出速度Gd大于将断流阀设置成断流状态时通过阀间隙的制冷剂泄漏速度Gr,则能够将断流时泄漏量设置成大于300(cm3/min)。如上述(4-2-1)中所述的那样,若对于气体侧断流阀以及液体侧断流阀规定成相同的最大断流时泄漏量(Qmax),则相对于日本冷冻空调工业会的指南规定的300(cm3/min)的倍率R在气体侧断流阀、液体侧断流阀的各断流阀中是相同的。
(式21):R=Gd/Gr
(式22):Qmax=300×R
此处,认为在使断流阀成为断流状态之前,液体侧管线的断流阀的上游存在液相的制冷剂,气体侧管线的断流阀的上游存在气相的制冷剂。若将(式6)和(式15)代入(式22),则形成下述(式23)。
(式23):
R=(ρmd×Vmd×Ad)/(Cr×(2×ΔPr/ρ1r)0.5×Av×ρ1rl
+Av×(2/(λ+1))((λ+1)/2(λ-1))×(λ×P1r×ρ1rg)0.5)。
若使用该(式23)求出与各制冷剂有关的倍率R,则例如如下述表5所示。
[表5]
最大容许空气泄漏量Qv的容许倍率R
(4-4-3)
以上,进行了与断流时泄漏量等的计算有关的说明,而关于各式子中使用的符号等,在没有特别限定的情况下,符号等包含以下(4-4-3-1)~(4-4-3-3)的意思。
(4-4-3-1)符号
A:面积(单位是m2)
C:流量系数
d:当量直径(单位是m)
G:质量流量速度(单位是kg·s-1)
g:重力加速度(单位是m·s-2)
h:泄漏高度(单位是m)
L:制冷剂燃烧下限LFL(单位是kg·m-3)
N:制冷剂体积浓度(单位是vol%)
P:压力(单位是Pa)
Q:体积流量速度(单位是m3·s-1)
R:阀泄漏量容许倍数
Δp:压力差(单位是Pa)
S:安全系数
U:制冷剂分子量
v:速度(单位是m·s-1)
X:液体侧断流阀中的制冷剂泄漏速度相对于气体侧断流阀中的制冷剂泄漏速度之比
Y:改变后的气体侧断流阀中的制冷剂泄漏速度相对于改变前的气体侧断流阀中的制冷剂泄漏速度之比
(4-4-3-2)希腊字母
κ:空气比热比
λ:制冷剂比热比
ρ:质量密度(单位是kg·m-3)
(4-4-3-3)下标
a:空气
d:门之下的间隙
g:气相
l:液相
m:制冷剂与空气的混合
r:制冷剂;
s:制冷剂泄漏点
v:断流阀
G:气体侧管线
L:液体侧管线
1:上游
2:下游
max:容许
0:改变前
00:改变后
(5)空调装置的特征
(5-1)
2017年9月1日发布的日本冷冻空调工业会的指南即《使用微燃性(A2L)制冷剂的商用空调发生制冷剂泄漏时确保安全的设施指南》(JRA GL-16:2017)中规定了“附录A(规定)安全断流阀的规格”。在“附录A(规定)安全断流阀的规格”中规定,当流体是空气且气体侧断流阀以及液体侧断流阀前后的压力差是1MPa时,满足气体侧断流阀以及液体侧断流阀的断流时泄漏量是300(cm3/min)。
一般而言,气体侧断流阀的阀口径往往较大,在相同压力差下的断流时泄漏量往往较大。另一方面,一般而言,液体侧断流阀的阀口径往往较小,在相同压力差下的断流时泄漏量往往较小。在上述指南中,无论气体侧断流阀以及液体侧断流阀如何,一律要求将断流时泄漏量抑制到300(cm3/min)以下。然而,将具有大于液体侧断流阀的阀口径的阀口径的气体侧断流阀的断流时泄漏量设计或选定成与液体侧断流阀的断流时泄漏量相等会导致制造或购入的成本增大。
根据上述指南的断流时泄漏量的规定,能够计算指南假定的制冷剂泄漏速度。此外,如图6所示,由于作为对象的制冷剂的状态不同,因此,在相同的阀间隙中,液体侧断流阀中的制冷剂泄漏速度大于气体侧断流阀中的制冷剂泄漏速度。换言之,当气体侧断流阀以及液体侧断流阀的断流时泄漏量相同时,由于液体侧断流阀的制冷剂泄漏速度比气体侧断流阀的制冷剂泄漏速度快,因此,较多的制冷剂会泄漏至规定空间。
鉴于上述情况,在本实施方式中,将气体侧断流阀68a、68b、68c、68d的断流时泄漏量设得大于液体侧断流阀71a、71b、71c、71d的断流时泄漏量。
由此,由于即使来自气体侧断流阀68a、68b、68c、68d的制冷剂泄漏速度增加,来自液体侧断流阀71a、71b、71c、71d的制冷剂泄漏速度也会减少,因此,能够满足上述指南对于断流时泄漏量的规定。因此,能够确保安全性,并且能够降低气体侧断流阀68a、68b、68c、68d的制造成本。
(5-2)
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气体侧断流阀68a、68b、68c、68d,采用了断流时泄漏量大于300×R(cm3/min)的断流阀。另一方面,关于液体侧断流阀71a、71b、71c、71d,采用了断流时泄漏量小于300×R(cm3/min)的断流阀。因此,能够确保安全性,并且能够降低气体侧断流阀68a、68b、68c、68d的制造成本。此处,在改变液体侧断流阀以及气体侧断流阀的断流时泄漏量时,考虑(4-4)中计算出的R。因此,能够确保安全性,并且能够降低气体侧断流阀68a、68b、68c、68d的制造成本。
(5-3)
在上述指南中,气体侧断流阀以及液体侧断流阀的断流时泄漏量一律被要求抑制在300(cm3/min)以下。然而,在该情况下,制造或购入往往具有较大的阀口径的气体侧断流阀会导致成本提高。为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气体侧断流阀68a、68b、68c、68d以及液体侧断流阀71a、71b、71c、71d中的制冷剂泄漏速度与根据上述指南对于气体侧断流阀以及液体侧断流阀假定了相同的阀间隙的情况下的制冷剂泄漏速度的总和相等的范围,从300×R(cm3/min)改变气体侧断流阀68a、68b、68c、68d以及液体侧断流阀71a、71b、71c、71d各自的断流时泄漏量而进行设计或选定。
当根据(4-3)中所示的计算将气体侧断流阀68a、68b、68c、68d的断流时泄漏量以改变为300(cm3/min)的1.0倍~2.7倍以下的方式进行设计或选定时,液体侧断流阀71a、71b、71c、71d的断流时泄漏量以改变为300(cm3/min)的0.94倍以下的方式进行设计或选定。
进一步将(4-4)中计算出的R考虑到如上所述那样选定的气体侧断流阀以及液体侧断流阀的断流时泄漏量的数值中。
根据上述内容,当将气体侧断流阀的断流时泄漏量以改变为300×R(cm3/min)的1.0倍~2.7倍以下的方式进行设计或选定时,液体侧断流阀71a、71b、71c、71d的断流时泄漏量以改变为300×R(cm3/min)的0.94倍以下的方式进行设计或选定。此时,气体侧断流阀68a、68b、68c、68d以及液体侧断流阀71a、71b、71c、71d中的制冷剂泄漏速度与根据上述指南对于气体侧断流阀68a、68b、68c、68d以及液体侧断流阀71a、71b、71c、71d假定了相同的阀间隙的情况下的制冷剂泄漏速度的总和相等。
如此一来,即使气体侧断流阀68a、68b、68c、68d的断流时泄漏量超过上述指南中规定的300(cm3/min)这一断流时泄漏量,也可以补偿上述超过的断流时泄漏量的方式设计或选定液体侧断流阀71a、71b、71c、71d的断流时泄漏量。由此,能够确保安全性,并且能够抑制制造或购入气体侧断流阀68a、68b、68c、68d的成本增大。
若进一步适当设计或选定,那么,当气体侧断流阀68a、68b、68c、68d的断流时泄漏量位于300×R(cm3/min)的1.6倍~2.7倍的范围时,以液体侧断流阀71a、71b、71c、71d的断流时泄漏量位于300×R(cm3/min)的0.37倍~0.94倍的范围的方式设计或选定液体侧断流阀71a、71b、71c、71d。
(5-4)
在空调装置1中,结合设置有其利用侧单元3a、3b、3c、3d的房间(规定空间)SP的尺寸(门DR之下的间隙UC的尺寸、天花板高度)、制冷剂的种类(R32)、利用侧单元3a、3b、3c、3d的设置场所(不是落地式而是天花板设置式)等条件,利用上述(4-3)~(4-4-2)中所述的方法计算断流阀所要求的最大断流时泄漏量,确定液体侧断流阀71a、71b、71c、71d和气体侧断流阀68a、68b、68c、68d的规格。具体而言,作为相对于300(cm3/min)的倍率R,算出容许量相对于上述指南的附录A中规定的规格中的300(cm3/min)这个断流时泄漏量的基准值能够增大何种程度。接着,求出如上述表5中那样的具体的倍率R的数值。此处,关于R,在使用R32作为制冷剂且将利用侧单元3a、3b、3c、3d设置于房间SP的天花板的情况下,如果将安全系数S设为4,则如表5所示那样倍率R=1.96。
伴随于此,在空调装置1中,以使最大断流时泄漏量达到300×1.96(cm3/min)以下的方式确定液体侧断流阀71a、71b、71c、71d以及气体侧断流阀68a、68b、68c、68d的规格。由此,与根据基准值300(cm3/min)确定规格的情况相比,液体侧断流阀71a、71b、71c、71d以及气体侧断流阀68a、68b、68c、68d的制造成本或购入成本降低,使用能够防止全球变暖的制冷剂(R32)的空调装置1的引进成本也得以抑制。
此外,在这样的液体侧断流阀71a、71b、71c、71d以及气体侧断流阀68a、68b、68c、68d的规格已确定的空调装置1中,在基于上述图5的步骤S7的空调装置1停止之后,从液体侧断流阀71a和气体侧断流阀68a的阀间隙泄漏并流出至房间SP的制冷剂量也得以抑制,房间SP中制冷剂浓度被抑制为与LFL相比足够低的值。
(5-5)
用于算出容许量相对于上述指南的附录A中规定的规格中300(cm3/min)这个断流时泄漏量的基准值能够增大何种程度的倍率R根据容许平均浓度、泄漏高度以及制冷剂的种类中的至少一者确定。
如(4-4-1-A)中所述的那样,泄漏高度是指制冷剂泄漏至规定空间SP时的规定空间SP中的第一部分的位置,在利用侧单元设置于天花板的情况下例如是2.2m,在利用侧单元设置于地面的情况下例如是0.6m(参照IEC60335-2-40:2016年)。
如(4-4-1-B)中所述的那样,容许平均浓度是指泄漏至规定空间SP的制冷剂的平均浓度,是指被认定为泄漏至规定空间SP的制冷剂不可能燃烧的范围的制冷剂浓度,通过将LFL除以安全系数来得到容许平均浓度。
制冷剂的种类是指属于下述中任意一种的制冷剂的种类:按照美国ANSI/ASHRAE34-2013标准判断为“2L级”的可燃性制冷剂;按照美国ANSI/ASHRAE34-2013标准判断为“2级”的弱燃性制冷剂;按照美国ANSI/ASHRAE34-2013标准判断为“3级”的强燃性制冷剂。
倍率R至少根据这些之中的任意一者确定,如表5所示的那样,具体而言,取1.02~11.98这一范围的数值。由此,能够求出气体侧断流阀以及液体侧断流阀应满足的断流时泄漏量的规格。
(5-6)
另外,考虑到规定空间SP在门DR之下不具有间隙UC等情况,也可不进行上述这样的倍率R的数值的计算,而是仅使R=1,并计算气体侧断流阀68a、68b、68c、68d以及液体侧断流阀71a、71b、71c、71d的断流时泄漏量,从而设计或选定气体侧断流阀68a、68b、68c、68d以及液体侧断流阀71a、71b、71c、71d。
(6)变形例
(6-1)
上述实施方式的空调装置1设置于大楼等建筑物的房间(规定空间SP),但在设置于其他建筑物的内部空间的情况下,断流阀的规格的设计或选定只要以符合规定空间SP的条件的方式改变即可。例如,能针对工厂的内部空间、厨房、数据中心、计算机房、商业设施的内部空间等各种空间适当地进行断流阀的设计或选定。
(6-2)
在上述实施方式的说明中,作为在空调装置1的制冷剂回路10中循环的制冷剂,以R32为例进行了说明,不过,在使用其他可燃性制冷剂的情况下,如前文所述的那样,根据制冷剂的分子量和LFL等条件的差异算出倍率R,从而设计或选定与之相符的液体侧断流阀71a、71b、71c、71d以及气体侧断流阀68a、68b、68c、68d的规格。
(6-3)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作为制冷剂泄漏时的空调装置1的动作的一例,示出图5所示的控制流程,但也可以进行其它动作以作为制冷剂泄漏时的动作。例如,可以在检测到制冷剂泄漏时,进行如下的控制:进行抽空运转,然后使断流阀关闭。
(6-4)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步骤S4和步骤S5中,使利用侧单元3a、3b、3c、3d进行制冷运转,减小热源侧膨胀阀25的开度,降低流向利用侧单元3a、3b、3c、3d的制冷剂的压力。然而,该控制是一个示例,也可以进行其它控制。
例如,也可在检测到制冷剂向利用侧单元3a的规定空间SP泄漏的情况下,仅将与该利用侧单元3a对应的中继单元4a的液体侧断流阀71a及气体侧断流阀68a立刻关闭。
此外,也可以采用下述控制:在检测到制冷剂向利用侧单元3a的规定空间SP泄漏的情况下,以使所有利用侧单元3a、3b、3c、3d从热源侧单元2断开的方式,将所有液体侧断流阀71a、71b、71c、71d以及气体侧断流阀68a、68b、68c、68d关闭,并使热源侧单元2的压缩机21也停止。
(6-5)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作为利用侧单元的示例,举出以埋入天花板的形式设置的利用侧单元3a、3b、3c、3d,但即使是其它形式的利用侧单元,断流阀的设计或选定方法也相同。例如,天花板悬挂式利用侧单元、落地式利用侧单元、固定于侧壁的壁挂式利用侧单元也可以通过上述的(式23)求出倍率R。
(6-6)
一般而言,气体侧断流阀的阀口径往往较大,在相同压力差下的断流时泄漏量往往较大。另一方面,一般而言,液体侧断流阀的阀口径往往较小,在相同压力差下的断流时泄漏量往往较小。因此,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假定了气体侧断流阀68a、68b、68c、68d的阀口径大于液体侧断流阀71a、71b、71c、71d的阀口径的状况。不过,即使在液体侧断流阀71a、71b、71c、71d的阀口径具有气体侧断流阀68a、68b、68c、68d的阀口径以上的大小的情况下,通过将气体侧断流阀68a、68b、68c、68d的断流时泄漏量增大至大于上述指南规定的断流时泄漏量并将液体侧断流阀71a、71b、71c、71d的断流时泄漏量减小至小于上述指南规定的断流时泄漏量,由此,能够抑制到上述指南假定的制冷剂泄漏速度以下。除了各设置一个气体侧断流阀68a、68b、68c、68d以及液体侧断流阀71a、71b、71c、71d的形态以外,还可以考虑设置两个气体侧断流阀以及一个液体侧断流阀的形态。
(6-7)
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在标准状态下处于气相单相的气体,使用“空气”来评价气体侧断流阀68a、68b、68c、68d以及液体侧断流阀71a、71b、71c、71d的断流时泄漏量。不过,作为评价断流时泄漏量的气体,不限于“空气”,只要是包括“氮气”等的在标准状态下处于气相单相的气体种类即可。
以上,对本公开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应当理解的是,能够在不脱离权利要求书记载的本公开的主旨和范围的情况下进行形态和细节的多种变更。
符号说明
1 空调装置(制冷剂循环装置)
3aa、3bb、3cc、3dd 第一部分(利用侧回路)
10 制冷剂回路
19 控制部
68a、68b、68c、68d 气体侧断流阀
71a、71b、71c、71d 液体侧断流阀
79a、79b、79c、79d 检测部(制冷剂泄漏检测部)
SP 规定空间
现有技术文献
非专利文献
使用微燃性(A2L)制冷剂的商用空调的制冷剂泄漏时的安全确保用设施指南(JRAGL-16:2017;日本冷冻空调工业会);以及附录A(规定)安全断流阀的规格。
Claims (8)
1.一种制冷剂循环装置(1),所述制冷剂循环装置使可燃性的制冷剂在制冷剂回路(10)中循环,其特征在于,包括:
气体侧断流阀(68a、68b、68c、68d)和液体侧断流阀(71a、71b、71c、71d),所述气体侧断流阀和所述液体侧断流阀设置于所述制冷剂回路的第一部分(3aa、3bb、3cc、3dd)的两侧;
检测部(79a、79b、79c、79d),所述检测部对制冷剂从所述第一部分向规定空间(SP)的泄漏进行检测;以及
控制部(19),当所述检测部检测到制冷剂从所述第一部分向所述规定空间的泄漏时,所述控制部将所述气体侧断流阀以及所述液体侧断流阀设为断流状态,
所述气体侧断流阀以及所述液体侧断流阀的断流时泄漏量是断流状态下前后的压力差为规定压力时的、在标准状态下处于气相单相的气体的泄漏量,
所述气体侧断流阀的所述断流时泄漏量大于所述液体侧断流阀的所述断流时泄漏量。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冷剂循环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断流时泄漏量是温度为20℃且所述规定压力为1Mpa时的空气的泄漏量,
所述气体侧断流阀的所述断流时泄漏量大于300×R(cm3/min),
所述液体侧断流阀的所述断流时泄漏量小于300×R(cm3/min)。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冷剂循环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气体侧断流阀的所述断流时泄漏量为300×R(cm3/min)的1.0~2.7倍以下,
所述液体侧断流阀的所述断流时泄漏量是300×R(cm3/min)的0.94倍以下。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冷剂循环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气体侧断流阀的所述断流时泄漏量处于300×R(cm3/min)的1.6倍~2.7倍的范围,
所述液体侧断流阀的所述断流时泄漏量处于300×R(cm3/min)的0.37倍~0.94倍的范围。
5.如权利要求2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制冷剂循环装置,其特征在于,
R=1。
6.如权利要求2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制冷剂循环装置,其特征在于,R=(ρmd×Vmd×Ad)/(Cr×(2×ΔPr/ρ1r)0.5×Av×ρ1rl+Av×(2/(λ+1))((λ+1)/2(λ-1))×(λ×P1r×ρ1rg)0.5),其中,
Av是所述气体侧断流阀以及所述液体侧断流阀各自的所述断流状态下的阀间隙截面积(m2),
ρ1rl是液相制冷剂的密度(kg/m3),
ρ1rg是气相制冷剂的密度(kg/m3),
P1r是所述气体侧断流阀以及所述液体侧断流阀各自的上游侧的制冷剂的压力(MPa),
λ是制冷剂的比热比,
ρmd是流过将所述规定空间的内外分隔开的门的间隙的空气以及制冷剂的混合气体的密度(kg/m3),
Vmd是流过将所述规定空间的内外分隔开的门的间隙的空气以及制冷剂的混合气体的速度(m/s),
Ad是将所述规定空间的内外分隔开的门的间隙的面积(m2),
ΔPr是制冷剂正在泄漏的部位的孔的内侧与外侧的压力差(Pa),
Cr是液相的制冷剂流过正在泄漏制冷剂的部位的孔时的制冷剂的流量系数,是0.6。
7.如权利要求2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制冷剂循环装置,其特征在于,
容许平均浓度是泄漏至所述规定空间的制冷剂的平均浓度,是被认定为泄漏至所述规定空间的制冷剂不可能燃烧的范围的浓度,
泄漏高度是制冷剂向所述规定空间泄漏时所述规定空间的所述第一部分的位置,
R是根据所述容许平均浓度、所述泄漏高度以及制冷剂的种类中的至少一者确定的。
8.如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制冷剂循环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可燃性的制冷剂是:
按照美国ANSI/ASHRAE34-2013标准判断为“2L级”的微燃性制冷剂;
按照美国ANSI/ASHRAE34-2013标准判断为“2级”的弱燃性制冷剂;或者
按照美国ANSI/ASHRAE34-2013标准判断为“3级”的强燃性制冷剂。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9111466A JP7057510B2 (ja) | 2019-06-14 | 2019-06-14 | 冷媒サイクル装置 |
JP2019-111466 | 2019-06-14 | ||
PCT/JP2020/022690 WO2020250889A1 (ja) | 2019-06-14 | 2020-06-09 | 冷媒サイクル装置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3994151A true CN113994151A (zh) | 2022-01-28 |
Family
ID=7378074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080043527.6A Pending CN113994151A (zh) | 2019-06-14 | 2020-06-09 | 制冷剂循环装置 |
Country Status (8)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11598560B2 (zh) |
EP (1) | EP3985331B1 (zh) |
JP (1) | JP7057510B2 (zh) |
CN (1) | CN113994151A (zh) |
AU (1) | AU2020290866B2 (zh) |
BR (1) | BR112021023548A2 (zh) |
ES (1) | ES2966341T3 (zh) |
WO (1) | WO2020250889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10119738B2 (en) | 2014-09-26 | 2018-11-06 | Waterfurnace International Inc. |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with vapor injection compressor |
US11592215B2 (en) | 2018-08-29 | 2023-02-28 | Waterfurnace International, Inc. | Integrated demand water heating using a capacity modulated heat pump with desuperheater |
US11231198B2 (en) | 2019-09-05 | 2022-01-25 | Trane International Inc. |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refrigerant leak detection in a climate control system |
WO2021199163A1 (ja) * | 2020-03-30 | 2021-10-07 |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 空気調和システム |
CN113390564A (zh) * | 2021-05-27 | 2021-09-14 | 珠海格力智能装备有限公司 | 冷媒泄露的检测设备及方法 |
US20230080672A1 (en) * | 2021-09-16 | 2023-03-16 | Trane International Inc. | Refrigerant leak mitigation system |
US12117191B2 (en) | 2022-06-24 | 2024-10-15 | Trane International Inc. | Climate control system with improved leak detector |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11099058A1 (ja) * | 2010-02-10 | 2011-08-18 |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 空気調和装置 |
CN206420200U (zh) * | 2015-10-22 | 2017-08-18 |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 制冷循环装置 |
CN107709902A (zh) * | 2015-06-26 | 2018-02-16 |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 空调系统 |
JP2018071968A (ja) * | 2016-10-28 | 2018-05-10 |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 空気調和装置 |
CN109863353A (zh) * | 2016-10-25 | 2019-06-07 |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 制冷循环装置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9222711B2 (en) * | 2010-03-12 | 2015-12-29 |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 Refrigerating and air-conditioning apparatus |
JPWO2012098584A1 (ja) * | 2011-01-20 | 2014-06-09 |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 空気調和装置 |
US9933205B2 (en) | 2011-05-23 | 2018-04-03 |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 Air-conditioning apparatus |
WO2013080257A1 (ja) * | 2011-11-30 | 2013-06-06 |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 空調システムの施工時における利用側熱交換器の熱媒体選定方法 |
JP5310911B1 (ja) * | 2012-06-13 | 2013-10-09 |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 冷凍装置 |
BR112015003481B1 (pt) * | 2012-08-27 | 2021-08-24 | Daikin Industries, Ltd | Dispositivo de refrigeração |
JP6075264B2 (ja) | 2013-10-09 | 2017-02-08 | 株式会社富士通ゼネラル | 空気調和機 |
KR101817816B1 (ko) * | 2013-11-05 | 2018-02-22 |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 냉장고 |
EP3358273B1 (en) | 2016-12-21 | 2019-08-14 |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 Heat pump utilization equipment |
JP7215819B2 (ja) | 2017-01-11 | 2023-01-31 |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 空気調和装置及び室内ユニット |
WO2018167811A1 (ja) | 2017-03-13 | 2018-09-20 |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 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
JP6819706B2 (ja) | 2019-01-31 | 2021-01-27 |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 冷媒サイクル装置 |
-
2019
- 2019-06-14 JP JP2019111466A patent/JP7057510B2/ja active Active
-
2020
- 2020-06-09 BR BR112021023548A patent/BR112021023548A2/pt active Search and Examination
- 2020-06-09 CN CN202080043527.6A patent/CN113994151A/zh active Pending
- 2020-06-09 ES ES20822389T patent/ES2966341T3/es active Active
- 2020-06-09 AU AU2020290866A patent/AU2020290866B2/en active Active
- 2020-06-09 US US17/619,099 patent/US11598560B2/en active Active
- 2020-06-09 WO PCT/JP2020/022690 patent/WO2020250889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20-06-09 EP EP20822389.1A patent/EP3985331B1/en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11099058A1 (ja) * | 2010-02-10 | 2011-08-18 |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 空気調和装置 |
CN107709902A (zh) * | 2015-06-26 | 2018-02-16 |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 空调系统 |
CN206420200U (zh) * | 2015-10-22 | 2017-08-18 |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 制冷循环装置 |
CN109863353A (zh) * | 2016-10-25 | 2019-06-07 |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 制冷循环装置 |
JP2018071968A (ja) * | 2016-10-28 | 2018-05-10 |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 空気調和装置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JP2020204422A (ja) | 2020-12-24 |
US11598560B2 (en) | 2023-03-07 |
EP3985331A1 (en) | 2022-04-20 |
EP3985331A4 (en) | 2022-07-27 |
AU2020290866B2 (en) | 2022-03-10 |
US20220268492A1 (en) | 2022-08-25 |
EP3985331B1 (en) | 2023-09-20 |
BR112021023548A2 (pt) | 2022-01-04 |
JP7057510B2 (ja) | 2022-04-20 |
WO2020250889A1 (ja) | 2020-12-17 |
AU2020290866A1 (en) | 2022-02-17 |
ES2966341T3 (es) | 2024-04-22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13994151A (zh) | 制冷剂循环装置 | |
CN113366270B (zh) | 制冷剂循环装置 | |
US10508847B2 (en) | Refrigeration apparatus | |
JP6701337B2 (ja) | 空気調和装置 | |
WO2020158652A1 (ja) | 冷媒サイクル装置 | |
JP6636173B2 (ja) | 空気調和装置及び空気調和システム | |
WO2018220758A1 (ja) | 空気調和装置 | |
US20220290885A1 (en) |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 |
JP2020143800A (ja) | 冷媒サイクル装置 | |
JP6272149B2 (ja) | 空気調和装置 | |
CN113574330B (zh) | 制冷剂循环系统以及方法 | |
JP6257812B2 (ja) | 空気調和装置 | |
WO2020049646A1 (ja) | 水冷式空気調和装置 | |
US12031732B2 (en) |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operation control method therefor, and operation control device for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 |
JP7168022B2 (ja) | 空気調和機 | |
WO2023132010A1 (ja) | 空気調和装置 | |
JP2021036190A (ja) | 冷媒サイクル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