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986033A - 触控面板和电子装置 - Google Patents

触控面板和电子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986033A
CN113986033A CN202111089313.5A CN202111089313A CN113986033A CN 113986033 A CN113986033 A CN 113986033A CN 202111089313 A CN202111089313 A CN 202111089313A CN 113986033 A CN113986033 A CN 11398603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ub
electrode
electrodes
light
conductive memb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1089313.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3986033B (zh
Inventor
李成远
党鹏乐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zhou Guoxian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zhou Guoxia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zhou Guoxian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zhou Guoxia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11089313.5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3986033B/zh
Publication of CN11398603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98603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398603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98603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06F3/0412Digitisers structurally integrated in a display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06F3/044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by capacitive means
    • G06F3/0445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by capacitive means using two or more layers of sensing electrodes, e.g. using two layers of electrodes separated by a dielectric layer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06F3/044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by capacitive means
    • G06F3/0446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by capacitive means using a grid-like structure of electrodes in at least two directions, e.g. using row and column electrode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2203/0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G06F3/00 - G06F3/048
    • G06F2203/041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G06F3/041 - G06F3/045
    • G06F2203/04111Cross over in capacitive digitiser, i.e. details of structures for connecting electrodes of the sensing pattern where the connections cross each other, e.g. bridge structures comprising an insulating layer, or vias through substrate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2203/0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G06F3/00 - G06F3/048
    • G06F2203/041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G06F3/041 - G06F3/045
    • G06F2203/04112Electrode mesh in capacitive digitiser: electrode for touch sensing is formed of a mesh of very fine, normally metallic, interconnected lines that are almost invisible to see. This provides a quite large but transparent electrode surface, without need for ITO or similar transparent conductive material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Position Input By Displaying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触控面板和电子装置。触控面板包括电极层和导电组件。电极层包括相互电绝缘的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第一电极至少包括两个第一子电极,两个第一子电极沿着第一方向设置,第二电极至少包括两个第二子电极,两个第二子电极沿着第二方向设置;电极层具有第一透光区域,且第一透光区域覆盖相邻两个第一子电极和相邻两个第二子电极的预设连接点;导电组件包括相互绝缘设置的第一导电件和第二导电件;第一导电件围绕第一透光区域设置,且将邻近的两个第一子电极电连接;第二导电件围绕第一透光区域设置,且将邻近的两个第二子电极电连接。本发明提供的触控面板和电子装置的第一透光区域的透过率高,改善了第一透光区域周围的触控效果。

Description

触控面板和电子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显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触控面板和电子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触控和显示技术的快速发展,电子装置的屏占比的要求越来越高。为了提高屏占比,将前置摄像头设置于屏幕下方逐渐成为了主流。
通常,摄像头对应的透光区域(即开孔区域)要求具有高光透过率,以免影响摄像头的采光。目前常用的网格搭桥式触控面板中,当连接桥在第一透光区域中时,会影响第一透光区域的光透过率。现有技术中,请参考图1,可以通过将连接桥1223压缩至第一透光区域121外,使得第一透光区域121中不具有连接桥1223。然而,这种方式会造成第一透光区域121周围的透明电极层的网格形状变形、大小不一、网格分布不均匀、节点电容差异较大等一系列问题,使得第一透光区域121周围的触控效果差。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的触控面板和电子装置能解决透光区域的透过率问题,并且能改善第一透光区域周围网格形状变形,触控效果差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采用的第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触控面板,包括电极层和导电组件。
电极层包括相互电绝缘的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第一电极至少包括两个第一子电极,两个第一子电极沿着第一方向设置,第二电极至少包括两个第二子电极,两个第二子电极沿着第二方向设置;电极层具有第一透光区域,且第一透光区域覆盖相邻的两个第一子电极和相邻的两个第二子电极的预设连接点;
导电组件包括相互绝缘设置的第一导电件和第二导电件;其中,第一导电件围绕第一透光区域设置,且将邻近的两个第一子电极电连接;第二导电件围绕第一透光区域设置,且将邻近的两个第二子电极电连接。
其中,第一导电件和第二导电件均为环形,第一导电件套设于第二导电件之外且与第二导电件间隔设置。
其中,第二导电件围设形成第一透光区域。
其中,两个第一子电极和两个第二子电极均设置于第一透光区域之外;或
两个第一子电极和两个第二子电极中的每一个均部分设置于第一透光区域之外,部分设置于第一透光区域之内。
其中,第一透光区域为圆形,第一导电件和第二导电件均为圆环。
其中,触控面板还包括第一绝缘层,第一绝缘层设置于异层的导电组件和电极层之间;第一绝缘层上具有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两个第一子电极通过第一开口与第一导电件电连接,两个第二子电极通过第二开口与第二导电件电连接。
其中,触控面板还包括第二绝缘层,第二绝缘层设置于同层的第一导电件和第二导电件之间。
其中,触控面板还包括基底,导电组件设置于基底表面,第一绝缘层设置于导电组件远离基底的一侧,电极层设置于第一绝缘层远离基底的一侧,或者,电极层设置于基底表面,第一绝缘层设置于基底远离电极层的一侧,导电组件设置于绝缘层远离基底的一侧。
其中,第一导电件和第二导电件均为环形,且分别设置于电极层的相对两侧,第一导电件和第二导电件的投影部分重叠或完全重叠。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采用的第二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电子装置,包括采光模组、显示面板和触控面板。显示面板具有第二透光区域;触控面板为上述所涉及的触控面板,显示面板与触控面板层叠设置,第一透光区域与第二透光区域对应设置,第一透光区域和第二透光区域用于采光模组采光。
本发明提供的触控面板和电子装置中,触控面板的电极层包括相互电绝缘的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之间能形成电容,从而能实现互容触控的功能。其中,电极层具有第一透光区域,以使电子装置中的采光模组能通过第一透光区域采光。触控面板还包括导电组件,导电组件包括相互绝缘设置的第一导电件和第二导电件。第一导电件和第二导电件均围绕第一透光区域设置,第一导电件将两个第一子电极电连接,第二导电件将两个第二子电极电连接。两个第一子电极以及两个第二子电极均通过围绕第一透光区域的导电组件电连接,能使得相邻的两个第一子电极和相邻的两个第二子电极可以不通过在第一透光区域内搭接连接桥的方式实现电连接,而可以通过围绕第一透光区域的导电组件电连接。一方面,第一透光区域中可以不设置连接桥,使得第一透光区域具有高透过率;另一方面,第一透光区域周围的两个第一子电极和两个第二子电极可以在不改变原有的网格形状和大小的情况下分别通过第一导电件和第二导电件实现电连接,第一透光区域周围的网格分布均匀不变形,节点电容差异小,第一透光区域周围的触控性能优异。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
图1为现有的触控面板在第一透光区域附近的平面结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2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装置的前视图;
图3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触控面板、显示面板以及采光模组的部分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4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触控面板以及显示面板在第一透光区域附近的局部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触控面板在第一透光区域附近的平面结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5中A处的放大图。
图7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提供的触控面板在第一透光区域附近的平面结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提供的触控面板以及显示面板在第一透光区域附近的局部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申请又一实施例提供的触控面板以及显示面板在第一透光区域附近的局部剖视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申请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2和图3,图2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子装置的前视图,图3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触控面板、显示面板以及采光模组的部分剖视结构示意图。
本实施例中,提供一种电子装置10。该电子装置10可以是一种具有触控显示功能的终端设备或可移动终端,例如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台式电脑等。本实施例中,电子装置10以智能手机为例进行说明。
电子装置10包括采光模组11、触控面板12以及显示面板13。其中,触控面板12为一种互容式触摸屏,可以通过检测用户的手指触摸位置处电容的变化,来检测手指触摸的具体位置。触控面板12的具体结构与功能可参见以下任一实施例所涉及的触控面板12的具体结构与功能,在此不再赘述。
显示面板13可以是用于显示影像资料的一种显示器,例如可以是有机发光二级管显示器(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OLED)。显示面板13与触控面板12层叠设置,其中,触控面板12可以设置于靠近用户的外侧,显示面板13设置于远离用户的内侧。
采光模组11可以是一种摄像头模组或光传感器。采光模组11可以设置于触控面板12以及显示面板13远离用户的内侧。具体地,触控面板12具有第一透光区域121,显示面板13具有第二透光区域131。第一透光区域121、第二透光区域131均与电子装置10内的采光模组11对应设置,采光模组11可以透过第一透光区域121以及第二透光区域131进行采光。第一透光区域121和第二透光区域131可以通过设置开孔使得采光模组11能进行采光。
请参考图4和图5,图4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触控面板以及显示面板在第一透光区域附近的局部剖视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触控面板在第一透光区域附近的平面结构局部结构示意图。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的问题,本申请提供了一种触控面板12,该触控面板12为一种互容式触控面板12,包括电极层122和导电组件123。
如图4和图5所示,电极层122具有第一透光区域121。第一透光区域121与采光模组11对应设置,以使采光模组11能通过第一透光区域121进行采光。在一个实施例中,采光模组11的采光面、第一透光区域121和第二透光区域131均为圆形。导电组件123包括相互绝缘设置的第一导电件1231和第二导电件1232。第一导电件1231和第二导电件1232均围绕第一透光区域121设置,例如,围绕第一透光区域121一周或半周设置。本实施例中,第一导电件1231位于第二导电件1232远离第一透光区域121的一侧,第一导电件1231的外边缘以内和第二导电件1232的内边缘以外的区域定义为边框区域124,第二导电件1232的内边缘以内的区域为第一透光区域121,第一导电件1231的外边缘以外的区域为显示区域125。
如图5所示,电极层122包括第一电极1221和第二电极1222,第一电极1221和第二电极1222均为图案化的透明导电层且相互电绝缘。本实施例中,第一电极1221和第二电极1222可以是图案化的氧化铟锡(Indium tin oxide,ITO)层。其中,第一电极1221包括沿第二方向间隔排列的多个第一电极链,第二电极1222包括沿第一方向间隔排列的多个第二电极链。其中,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可以但不限于呈直线方向,本实施例中,为了方便说明,以第一方向X为纵向,第二方向Y为横向,第一方向X和第二方向Y相互垂直。
第一电极链包括相互电连接的多个第一子电极1221a,多个第一子电极1221a沿第一方向X间隔设置;第二电极链包括相互电连接的多个第二子电极1222a,多个第二子电极1222a沿第二方向Y间隔设置。第一子电极1221a与第二子电极1222a之间电绝缘,且形成的第一子电极1221a和第二子电极1222a呈交叉式排列,即每个第一子电极1221a周围有四个第二子电极1222a,每个第二子电极1222a周围有四个第一子电极1221a。本实施例中,在显示区域125中,同一第一电极链上相邻的两个第一子电极1221a,和同一第二电极链上相邻的两个第二子电极1222a之间具有连接点M,连接点M是指:在显示区域125中,同一电极链上相邻的两个第一子电极1221a沿着虚线a设置,同一电极链上相邻的两个第二子电极1222a沿着虚线b设置,虚线a与第一方向平行,虚线b与第二方向平行,虚线a与虚线b的交点O即为连接点。可选的,连接点M可以位于同一电极链上相邻的两个第一子电极1221a和同一电极链上相邻的两个第二子电极1222a的中心位置。
在位于显示区域125的第一子电极1221a以及第二子电极1222a中,同一第一电极链上相邻的两个第一子电极1221a之间可以间隔设置,并通过连接桥1223电连接,同一第二电极链上相邻的两个第二子电极1222a之间也可以间隔设置,并通过连接桥1223电连接。或者,本实施例中,同一第一电极链上相邻的两个第一子电极1221a之间间隔设置,并通过连接桥1223电连接,同一第二电极链上相邻的两个第二子电极1222a直接相连,即通过图案化ITO层相连;又或者,在一实施例中,同一第一电极链上相邻的两个第一子电极1221a直接相连,同一第二电极链上相邻的两个第二子电极1222a之间间隔设置,并通过连接桥1223电连接。
在触控面板12工作时,显示区域125中,多个第一子电极1221a沿着第一方向X导通,多个第二子电极1222a沿着第二方向Y导通。由此,第一子电极1221a和第二子电极1222a中的一个可以是驱动电极,另一个可以为感应电极,连接点M处形成节点电容,由此可以实现互容式触控功能。
第一电极1221与第二电极1222之间设置有第一绝缘介质和第二绝缘介质,以保证第一电极1221与第二电极1222之间不接触短路。第一绝缘介质和第二绝缘介质可以是同一个绝缘介质。具体地,第一电极1221与第二电极1222同层设置,第一绝缘介质填充于同层的第一电极1221与第二电极1222之间,即第一绝缘介质与第一电极1221以及第二电极1222位于同一层。
在第一电极1221与第二电极1222同层设置的情况下,第二绝缘介质与第一电极1221以及第二电极1222异层设置。具体地,在连接点M处,即搭接连接桥1223的位置处,第二绝缘介质填充于连接桥1223与子电极之间,或者,第二绝缘介质还可以填充于同一连接点M处的第一电极链的连接桥1223与第二电极链的连接桥1223之间。
例如,在同一第一电极链上相邻的两个第一子电极1221a之间间隔设置,并通过连接桥1223电连接,同一第二电极链上相邻的两个第二子电极1222a直接相连的情况中,绝缘介质填充于同一连接点M处的连接桥1223与第二子电极1222a之间。
或者,同一第一电极链上相邻的两个第一子电极1221a直接相连,同一第二电极链上相邻的两个第二子电极1222a之间间隔设置,并通过连接桥1223电连接的情况中,绝缘介质填充于同一连接点M处的连接桥1223与第一子电极1222a之间。
又或者,同一第一电极链上相邻的两个第一子电极1221a之间可以间隔设置,并通过连接桥1223电连接,同一第二电极链上相邻的两个第二子电极1222a之间也可以间隔设置,并通过连接桥1223电连接的情况中,绝缘介质还可以填充于同一连接点M处的第一电极链的连接桥1223与第二电极链的连接桥1223之间。第一子电极1221a和第二子电极1222a的形状可以是正方形、菱形等,本实施例中,第一子电极1221a和第二子电极1222a的形状均为菱形。本申请不限制第一子电极1221a和第二子电极1222a的形状,也可以是除上述提到的形状之外的形状。
第一子电极1221a和第二子电极1222a的材料可以是氧化铟锡(Indium tinoxide,ITO)、纳米银、碳纳米管等导电材料,连接桥1223可以是金属导体。
请参考图6和图7,图6为图5中A处的放大图,图7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提供的触控面板在第一透光区域附近的平面结构局部结构示意图。
其中,显示区域125中至少有两个第一子电极1221a与第一透光区域121紧邻(图6)或部分延伸至第一透光区域121之内(图7)。本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显示区域125中有两个第一子电极1221a与边框区域124紧邻,分别为第一子电极1221b和第一子电极1221c,第一子电极1221b和第一子电极1221c沿第一方向X设置在第一透光区域121的两侧,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有两个以上的第一子电极1221a与第一透光区域121紧邻。显示区域125中还至少有两个第二子电极1222a与边框区域124紧邻(图6)或部分延伸至第一透光区域121之内(图7)。本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显示区域125中有两个第二子电极1222a与边框区域124紧邻,分别为第二子电极1222b和第二子电极1222c,第二子电极1222b和第二子电极1222c沿第二方向Y设置在第一透光区域121的两侧;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有两个以上的第二子电极1222a与边框区域124紧邻。
如图6和图7所示,第一子电极1221b、第一子电极1221c和第二子电极1222b、第二子电极1222c的预设连接点为O,第一透光区域121覆盖预设连接点O。需要说明的是,预设连接点是指,第一子电极1221b、第一子电极1221c和第二子电极1222b、第二子电极1222c原本应在预设连接点O处,通过搭接连接桥1223的方式使第一子电极1221b和第一子电极1221c电连接,以及使第二子电极1222b和第二子电极1222c电连接。但由于第一透光区域121的位置覆盖了预设连接点O,若在预设连接点O处搭接不透光的连接桥1223,会影响第一透光区域的121的光透过率。因此,预设连接点O处并未设置连接桥1223,第一子电极1221b与第一子电极1221c的电连接方式,以及第二子电极1222b和第二子电极1222c的电连接方式是通过在第一透光区域121之外设置导电件的方式实现的。
本实施例中,第一透光区域121为圆形,圆形的第一透光区域121的圆心与预设连接点O重合。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透光区域121的形状可以不为圆形,也可以是正方形、长方形、菱形等形状,且第一透光区域121的中心点可以不与预设连接点O重合,但第一透光区域121需覆盖预设连接点O。
其中,第一导电件1231将第一子电极1221b和第一子电极1221c电连接,第二导电件1232将第二子电极1222b和第二子电极1222c电连接。
本实施例中,第一导电件1231和第二导电件1232均为圆环,第一导电件1231和第二导电件1232的圆心与预设连接点O连接点M重合。第一导电件1231和第二导电件1232位于同一平面,第一导电件1231套设于第二导电件1232之外,第二导电件1232的内边缘围设形成第一透光区域121。第一导电件1231与第二导电件1232间隔设置,即第一导电件1231的内径大于第二导电件1232的外径。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是第二导电件1232套设于第一导电件1231之外,第一导电件1231的的内边缘围设形成第一透光区域121。第一导电件1231和第二导电件1232位于同一平面,便于通过一次沉积或印刷工艺制备。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导电件1231和第二导电件1232的形状也可以是其他的形状,如正方形、菱形、圆弧型等。
第一导电件1231和第二导电件1232的中心点也可以不与预设连接点O重合。第一导电件1231和第二导电件1232也可以不位于同一平面,从而使得第一导电件1231和第二导电件1232间隔设置。第一导电件1231和第二导电件1232不限于上述提到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只需满足第一导电件1231将第一子电极1221b和第一子电极1221c电连接,第二导电件1232将第二子电极1222b和第二子电极1222c电连接即可。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子电极1221b的一部分位于显示区域125,另一部分延伸至边框区域124,并与第一导电件1231电连接;第一子电极1221c的一部分位于显示区域125,另一部分延伸至边框区域124,并与第一导电件1231电连接。由此,第一导电件1231将两个第一子电极1221a电连接。由于第一导电件1231为封闭的环状,两个第一子电极1221之间实际包括两个连接元件,即,第一导电件1231的两个半环分别形成两个连接元件。
第二子电极1222b的一部分位于显示区域125,另一部分延伸至边框区域124,并与第二导电件1232电连接,且与第一导电件1231电绝缘;第二子电极1222c的一部分位于显示区域125,另一部分延伸至边框区域124,并与第二导电件1232电连接,且与第一导电件1231电绝缘。由此,第二导电件1232将两个第二子电极1222a电连接。同理,两个第二子电极1222a之间也实际包括两个连接元件。
现有技术中,第一透光区域121周围的两个第一子电极1221a和两个第二子电极1222a需要通过在第一透光区域121中搭接连接桥1223的方式实现电连接,连接桥1223会使得第一透光区域121中的透过率降低,影响采光模组11的采光。而如图1所示的将连接桥1223压缩至透光区域外的方式会造成透光区域周围的网格形状变形、大小不一、网格分布不均匀、节点电容差异较大,使得透光区域周围的触控效果差。
而本申请提供的触控面板12中,通过在第一透光区域121之外设置第一导电件1231和第二导电件1232,且第一导电件1231和第二导电件1232均围绕第一透光区域121设置,第一导电件1231将两个第一子电极1221a电连接,第二导电件1232将两个第二子电极1222a电连接。两个第一子电极1221a以及两个第二子电极1222a均通过围绕第一透光区域121的导电组件123电连接,能使得相邻的两个第一子电极1221a和相邻的两个第二子电极1222a可以不通过在第一透光区域121内搭接连接桥1223的方式实现电连接,而可以通过围绕第一透光区域121的导电组件123电连接。一方面,第一透光区域121中可以不设置连接桥1223,使得第一透光区域121具有高光透过率;另一方面,第一透光区域121周围的两个第一子电极1221a和两个第二子电极1222a可以在不改变原有的电极层122的网格形状和大小的情况下分别通过第一导电件1231和第二导电件1232实现电连接,第一透光区域121周围的网格分布均匀不变形,节点电容差异小,第一透光区域121周围的触控性能优异。
本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第一子电极1221b、第一子电极1221c、第二子电极1222b和第二子电极1222c均设置于第一透光区域121之外,能进一步提高第一透光区域121的光透过率。在其他实施例中,参见图7,还可以是第一子电极1221b、第一子电极1221c、第二子电极1222b和第二子电极1222c中的每一个,均部分设置于第一透光区域121之外,部分设置于第一透光区域121之内,但第一透光区域121之内不设置连接桥1223。
通过将第一子电极1221a和第二子电极1222a均部分设置于第一透光区域121之内,且第一透光区域121之内不设置连接桥1223,可以在不显著影响第一透光区域121的光透过率的情况下,提升第一透光区域121内的触控效果。该实施例中,所有的第一子电极1221a和所有的第二子电极1222a可以采用相同的图形,从而避免由于第一透光区域121附近的第一子电极1221a和第二子电极1222a与显示区域125的其他的第一子电极1221a和其他的第二子电极1222a的形状不同而导致的电容不均匀。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如图4和图6所示,触控面板12还包括绝缘层,绝缘层进一步包括第一绝缘层126和第二绝缘层127。第一绝缘层126设置于导电组件123和电极层122之间,导电组件123和电极层122异层设置。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绝缘层126可以使得第一导电件1231分别与第二子电极1222b以及第二子电极1222c之间电绝缘,并使得第二导电件1232分别与第一子电极1221b以及第一子电极1221c之间电绝缘,防止第一导电件1231或第二导电件1232将第一子电极1221a和第二子电极1222a之间短路。
进一步地,第一绝缘层126上具有第一开口1261和第二开口1262,第一子电极1221b和第一子电极1221c通过第一开口1261与第一导电件1231电连接,第二子电极1222b和第二子电极1222c通过第二开口1262与第二导电件1232电连接。第一开口1261与第二开口1262的数量可以为一个以上,优选地,第一开口1261与第二开口1262的数量均为多个,第一开口1261与第二开口1262的数量越多,导电组件123与子电极之间的导电性能越好。第一开口1261可以设置于第一导电件1231与电极层122之间,第二开口1262可以设置于第二导电件1232与电极层122之间。
通过在绝缘层126上设置第一开口1261和第二开口1262,可以实现第一子电极1221b和第一子电极1221c与第一导电件1231的电连接,第二子电极1222b和第二子电极1222c与第二导电件1232的电连接。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如图4所示,第一导电件1231和第二导电件1232同层设置,第二绝缘层127设置于同层的第一导电件1231和第二导电件1232之间,第二绝缘层127填充第一导电件1231和第二导电件1232之间的间隙,以实现第一导电件1231和第二导电件1232之间的电绝缘。在本实施例中,第二绝缘层127和第一绝缘层126可以是一体设置的。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如图4所示,触控面板12还包括基底128,导电组件123设置于基底128远离显示面板13的表面,第一绝缘层126设置于导电组件123远离基底128的表面上。电极层122部分设置于第一绝缘层126远离基底128的一侧,部分通过第一绝缘层126的开口与导电组件123电连接。
通过将电极层122设置于触控面板12的外侧面,能使触控面板12的触控效果更佳。基底128可以为专门的绝缘层,也可以为显示面板13的绝缘保护层。即,触控面板12与显示面板13可以公用基底128。
参见图8,图8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提供的触控面板以及显示面板在第一透光区域附近的局部剖视结构示意图。在一种实施方式中,第一导电件1231和第二导电件1232同层设置,电极层122设置于基底128远离显示面板13的表面,第一绝缘层126设置于基底128远离电极层122的表面,导电组件123设置于绝缘层126远离基底128的表面,部分导电组件123通过第一绝缘层126的开口与导电组件123电连接。
参见图9,图9为本申请又一实施例提供的触控面板以及显示面板在第一透光区域附近的局部剖视结构示意图。在该实施例中,第一导电件1231和第二导电件1232也可以位于不同平面。第一导电件1231和第二导电件1232分别设置于电极层122的相对两侧,即第一导电件1231和第二导电件1232中的一个设置于电极层122的外侧面,另一个设置于电极层122的内侧面,且分别通过第一绝缘层126与电极层122间隔。本实施例中,第一导电件1231设置于电极层122的外侧面,第二导电件1232设置于电极层122的内侧面。第一导电件1231通过绝缘层126上的第一开口1261(图9未示)与两个第一子电极1221a电连接,第二导电件1232通过绝缘层126上的第二开口1262与两个第二子电极1222a电连接。
该实施例中,第一导电件1231和第二导电件1232于基底128上的投影可以部分或完全重叠,从而使边框区域124最窄化。如图9所示,第一导电件1231和第二导电件1232于基底128上的投影部分重叠。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导电件1231和第二导电件1232的投影完全重叠,边框区域124的宽度等于第一导电件1231或第二导电件1232的宽度。
进一步,触控面板12还可以包括绝缘保护层(图未示)。绝缘保护层设置于所述基底128上并覆盖整个电极层122、绝缘层126和导电组件123。触控面板12的设置方式不限于本申请提到的几种设置方式,也可以是其他的设置方式。
以上仅为本申请的实施方式,并非因此限制本申请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申请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申请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包括:
电极层,包括相互电绝缘的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所述第一电极至少包括两个第一子电极,所述两个第一子电极沿着第一方向设置,所述第二电极至少包括两个第二子电极,所述两个第二子电极沿着第二方向设置;所述电极层具有第一透光区域,且所述第一透光区域覆盖相邻的所述两个第一子电极和相邻的所述两个第二子电极的预设连接点;
导电组件,包括相互绝缘设置的第一导电件和第二导电件;其中,所述第一导电件围绕所述第一透光区域设置,且将邻近的所述两个第一子电极电连接;所述第二导电件围绕所述第一透光区域设置,且将邻近的所述两个第二子电极电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电件和所述第二导电件均为环形,所述第一导电件套设于所述第二导电件之外且与所述第二导电件间隔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导电件围设形成所述第一透光区域。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两个第一子电极和所述两个第二子电极均设置于所述第一透光区域之外;或
所述两个第一子电极和所述两个第二子电极中的每一个均部分设置于所述第一透光区域之外,部分设置于所述第一透光区域之内。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透光区域为圆形,所述第一导电件和所述第二导电件均为圆环。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绝缘层,所述第一绝缘层设置于异层的所述导电组件和所述电极层之间;所述第一绝缘层上具有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所述两个第一子电极通过所述第一开口与所述第一导电件电连接,所述两个第二子电极通过所述第二开口与所述第二导电件电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二绝缘层,所述第二绝缘层设置于同层的所述第一导电件和所述第二导电件之间。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基底;
所述导电组件设置于所述基底表面,所述第一绝缘层设置于所述导电组件远离所述基底的一侧,所述电极层设置于所述第一绝缘层远离所述基底的一侧;或所述电极层设置于所述基底表面,所述第一绝缘层设置于所述基底远离所述电极层的一侧,所述导电组件设置于所述绝缘层远离所述基底的一侧。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电件和所述第二导电件均为环形,且分别设置于所述电极层的相对两侧,所述第一导电件和所述第二导电件的投影部分重叠或完全重叠。
10.一种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采光模组;
显示面板,具有第二透光区域;以及
触控面板,所述触控面板为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触控面板,所述显示面板与所述触控面板层叠设置,所述第一透光区域与所述第二透光区域对应设置,所述第一透光区域和所述第二透光区域用于所述采光模组采光。
CN202111089313.5A 2021-09-16 2021-09-16 触控面板和电子装置 Active CN113986033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089313.5A CN113986033B (zh) 2021-09-16 2021-09-16 触控面板和电子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089313.5A CN113986033B (zh) 2021-09-16 2021-09-16 触控面板和电子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986033A true CN113986033A (zh) 2022-01-28
CN113986033B CN113986033B (zh) 2023-08-11

Family

ID=7973594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1089313.5A Active CN113986033B (zh) 2021-09-16 2021-09-16 触控面板和电子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3986033B (zh)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201115440A (en) * 2009-10-27 2011-05-01 Chunghwa Picture Tubes Ltd Capacitive touch display panel
CN102455818A (zh) * 2010-10-27 2012-05-16 联建(中国)科技有限公司 触控面板及触控显示面板
US20130043068A1 (en) * 2011-08-17 2013-02-21 Yanjun Xie Touch panel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WO2013051548A1 (ja) * 2011-10-05 2013-04-11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導電シート、タッチパネル、表示装置、導電シートの製造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JP2016045961A (ja) * 2014-08-21 2016-04-04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タッチパネルセンサおよびタッチ位置検出機能付き表示装置
CN109753170A (zh) * 2017-11-02 2019-05-14 南昌欧菲显示科技有限公司 触控显示模组和电子装置
US20190235667A1 (en) * 2016-12-02 2019-08-01 Alps Alpine Co., Ltd. Transparent electrode member,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and capacitive sensor that uses transparent electrode member
CN111009547A (zh) * 2018-10-05 2020-04-14 三星显示有限公司 显示装置
CN113050836A (zh) * 2021-03-30 2021-06-29 昆山国显光电有限公司 触控面板和电子装置

Patent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201115440A (en) * 2009-10-27 2011-05-01 Chunghwa Picture Tubes Ltd Capacitive touch display panel
CN102455818A (zh) * 2010-10-27 2012-05-16 联建(中国)科技有限公司 触控面板及触控显示面板
US20130043068A1 (en) * 2011-08-17 2013-02-21 Yanjun Xie Touch panel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WO2013051548A1 (ja) * 2011-10-05 2013-04-11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導電シート、タッチパネル、表示装置、導電シートの製造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JP2016045961A (ja) * 2014-08-21 2016-04-04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タッチパネルセンサおよびタッチ位置検出機能付き表示装置
US20190235667A1 (en) * 2016-12-02 2019-08-01 Alps Alpine Co., Ltd. Transparent electrode member,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and capacitive sensor that uses transparent electrode member
CN109753170A (zh) * 2017-11-02 2019-05-14 南昌欧菲显示科技有限公司 触控显示模组和电子装置
CN111009547A (zh) * 2018-10-05 2020-04-14 三星显示有限公司 显示装置
CN113050836A (zh) * 2021-03-30 2021-06-29 昆山国显光电有限公司 触控面板和电子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986033B (zh) 2023-08-1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182033B2 (en) Display device
US9329737B2 (en) Touch panel comprising sensing electrodes with protrusions
JP5220146B2 (ja) タッチパネルのセンシング装置
KR101770319B1 (ko) 액정표시장치
US10001889B2 (en) Mesh electrode, sensing device, and electrode layer
US9952691B2 (en) Touch panel and image display device having the same
KR102222652B1 (ko) 터치 패널 및 그것의 제조 방법, 및 터치 디스플레이 디바이스
US20150085205A1 (en) Touch panel
TW201327312A (zh) 具有靜電防護結構之觸控面板
CN102645995B (zh) 触摸屏和带触摸屏的显示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CN110023889B (zh) 电容式触摸面板
US20110248944A1 (en) Touch display panel
US20150075960A1 (en) Touch panel
CN107463020B (zh) 一种显示基板、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US11640213B2 (en) Touch sensing device, touch display panel and touch display panel motherboard
CN111475046B (zh) 一种触控基板、显示面板及触控显示装置
EP4105769A1 (en) Touch control display substrate and touch control display apparatus
CN107741800B (zh) 触控显示屏及制备方法、显示装置
CN114281206A (zh) 显示面板与移动终端
KR102281616B1 (ko) 터치 스크린 패널 및 터치 스크린 패널 제조 방법
TW201445375A (zh) 觸控顯示面板及觸控顯示裝置
CN113190140A (zh)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10618761B (zh) 位置输入装置和带位置输入功能的显示装置
CN113986033B (zh) 触控面板和电子装置
KR20150112383A (ko) 터치 감지 디스플레이 장치 및 이의 제조 방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