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971312A - 车辆悬架模型生成方法、装置、存储介质以及车辆 - Google Patents

车辆悬架模型生成方法、装置、存储介质以及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971312A
CN113971312A CN202010719692.0A CN202010719692A CN113971312A CN 113971312 A CN113971312 A CN 113971312A CN 202010719692 A CN202010719692 A CN 202010719692A CN 113971312 A CN113971312 A CN 11397131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ssembly
point
vehicle
suspension
har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719692.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鹏飞
赵卫栋
李乾坤
张宗怡
张军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eijing Treasure Ca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eijing Treasure Ca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eijing Treasure Car Co Ltd filed Critical Beijing Treasure Car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10719692.0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3971312A/zh
Publication of CN11397131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971312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0Computer-aided design [CAD]
    • G06F30/10Geometric CAD
    • G06F30/15Vehicle, aircraft or watercraft design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0Computer-aided design [CAD]
    • G06F30/20Design optimisation, verification or simulatio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ometry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volutionary Computation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Automation & Control Theory (AREA)
  • Aviation & Aerospace Engineering (AREA)
  • Computational Mathematics (AREA)
  • Mathematical Analysis (AREA)
  • Mathematical Optimization (AREA)
  • Pure & Applied Mathematics (AREA)
  • Vehicle Body Suspensions (AREA)

Abstract

本公开涉及一种车辆悬架模型生成方法、装置、存储介质以及车辆,该方法包括:获取车辆悬架对应的数字化电子样车DMU模型;根据DMU模型和预设运动参数得到第一硬点的运动轨迹;获取第二硬点;根据第二硬点生成车辆悬架模型,由于该DMU模型中包括该后车轮支架组件与该轮心点组件圆柱结合的结合关系、该轮心点组件与该轮心点辅助组件棱形结合的结合关系,限制了车轮支架组件的两个方向的运动,因此在得到第二硬点后,无需控制车轮支架的位置进行调整,得到第二硬点后,可以直接根据第二硬点生成车辆悬架模型,能够较快的生成车辆悬架模型,提高了效率。

Description

车辆悬架模型生成方法、装置、存储介质以及车辆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计算机技术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车辆悬架模型生成方法、装置、存储介质以及车辆。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通常根据车辆悬架对应的(Digital MockUp,DMU)数字化电子样车模型生成车辆悬架的硬点,再对该硬点进行调整,并根据调整后的硬点生成车辆悬架模型,以便车辆厂商根据该车辆悬架模型生产车辆的悬架。
发明内容
本公开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车辆悬架模型生成方法、装置、存储介质以及车辆,以克服现有技术中根据车辆悬架对应的DMU模型生成车辆悬架的硬点后,还需对硬点进行调整才能生成车辆悬架模型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公开第一方面提供一种车辆悬架模型生成方法,应用于车辆,包括:获取车辆悬架对应的数字化电子样车DMU模型,所述DMU模型包括多个悬架组件、多个所述悬架组件的结合关系以及根据多个所述悬架组件生成的第一硬点,多个所述悬架组件至少包括后车轮支架组件、轮心点组件以及轮心点辅助组件,所述结合关系至少包括所述后车轮支架组件与所述轮心点组件圆柱结合、所述轮心点组件与所述轮心点辅助组件棱形结合;
根据所述DMU模型和预设运动参数得到所述第一硬点的运动轨迹;
获取第二硬点,所述第二硬点为所述第一硬点按照所述运动轨迹运动后的硬点;
根据所述第二硬点生成车辆悬架模型。
可选地,所述根据所述DMU模型和预设运动参数得到所述第一硬点的运动轨迹包括:
获取所述DMU模型中所述第一硬点对应的所述预设运动参数,所述预设运动参数包括运动距离;
根据所述运动距离在所述DMU模型中控制所述第一硬点移动,以生成所述第一硬点的运动轨迹。
可选地,所述获取车辆悬架的对应的数字化电子样车DMU模型包括:
将车辆悬架进行划分,得到所述车辆悬架的多个悬架组件,多个所述悬架组件至少包括后车轮支架组件、轮心点组件以及轮心点辅助组件,所述轮心点辅助组件包括过所述车辆车轮的轮心点与第一平面垂直的第一直线,过所述轮心点与第二平面垂直的第二直线,过所述轮心点与第三平面垂直的第三直线;所述第一平面为预设车辆坐标系的X轴与Y轴组成的平面,所述第二平面为预设车辆坐标系的X轴与Z轴组成的平面,所述第三平面为预设车辆坐标系的Y轴与Z轴组成的平面;
建立多个所述悬架组件的结合关系,所述结合关系至少包括所述后车轮支架组件与所述轮心点组件圆柱结合以及所述轮心点组件与所述轮心点辅助组件棱形结合;
根据多个所述悬架组件生成所述车辆悬架的第一硬点;
根据多个所述悬架组件、所述结合关系以及所述第一硬点,生成所述车辆悬架的DMU模型。
可选地,多个所述悬架组件还包括:后下后摆臂组件、后上摆臂组件以及后副车架组件;
所述建立多个所述悬架组件的结合关系包括:将所述后下后摆臂组件与所述后副车架组件点线结合;
将所述后上摆臂组件与所述后副车架组件点线结合;
将所述后下后摆臂组件与所述后车轮支架组件U型结合;
将所述后上摆臂组件与所述后车轮支架组件U型结合;
将所述后副车架组件与所述后车轮支架组件点线结合;
将所述后副车架组件与所述轮心点组件棱形结合。
可选地,多个所述悬架组件还包括:减震器外筒组件和减震器内筒组件;
所述建立多个所述悬架组件的结合关系包括:
将所述减震器外筒组件和所述减震器内筒组件与所述后车轮支架组件刚性结合。
可选地,多个所述悬架组件还包括:后下前摆臂组件、横向稳定杆本体组件、稳定杆连杆去掉球销内球头组件;
所述建立多个所述悬架组件的结合关系包括:
将所述后副车架组件与所述后下前摆臂组件U形结合;
将所述后下前摆臂组件与所述后车轮支架组件球铰结合;
将所述横向稳定杆本体组件与所述后副车架组件旋转结合;
将所述横向稳定杆本体组件与所述稳定杆连杆去掉球销内球头组件U型结合;
将所述稳定杆连杆去掉球销内球头组件与所述后车轮支架组件球铰结合。
可选地,所述根据多个所述悬架组件、所述结合关系以及所述第一硬点,生成所述车辆悬架的DMU模型包括:
根据所述第一硬点生成所述DMU模型的第一参数,所述第一参数包括所述DMU模型的点、直线以及平面;
根据多个所述悬架组件、所述结合关系以及所述第一参数生成所述DMU模型。
本公开第二方面,提供一种车辆悬架模型生成装置,应用于车辆,包括:
DMU模型获取模块,用于获取车辆悬架对应的数字化电子样车DMU模型,所述DMU模型包括多个悬架组件、多个所述悬架组件的结合关系以及根据多个所述悬架组件生成的第一硬点,多个所述悬架组件至少包括后车轮支架组件、轮心点组件以及轮心点辅助组件,所述结合关系至少包括所述后车轮支架组件与所述轮心点组件圆柱结合、所述轮心点组件与所述轮心点辅助组件棱形结合;
运动轨迹获取模块,用于根据所述DMU模型和预设运动参数得到所述第一硬点的运动轨迹;
第二硬点确定模块,用于获取第二硬点,所述第二硬点为所述第一硬点按照所述运动轨迹运动后的硬点;
车辆悬架模型生成模块,用于根据所述第二硬点生成车辆悬架模型。
可选地,所述运动轨迹获取模块用于:
获取所述DMU模型中所述第一硬点对应的所述预设运动参数,所述预设运动参数包括运动距离;
根据所述运动距离在所述DMU模型中控制所述第一硬点移动,以生成所述第一硬点的运动轨迹。
可选地,所述装置还包括:
车辆悬架系统划分模块,用于将车辆悬架进行划分,得到所述车辆悬架的多个悬架组件,多个所述悬架组件至少包括后车轮支架组件、轮心点组件以及轮心点辅助组件,所述轮心点辅助组件包括过所述车辆车轮的轮心点与第一平面垂直的第一直线,过所述轮心点与第二平面垂直的第二直线,过所述轮心点与第三平面垂直的第三直线;所述第一平面为预设车辆坐标系的X轴与Y轴组成的平面,所述第二平面为预设车辆坐标系的X轴与Z轴组成的平面,所述第三平面为预设车辆坐标系的Y轴与Z轴组成的平面;
结合关系建立模块,用于建立多个所述悬架组件的结合关系,所述结合关系至少包括所述后车轮支架组件与所述轮心点组件圆柱结合以及所述轮心点组件与所述轮心点辅助组件棱形结合;
第一硬点生成模块,用于根据多个所述悬架组件生成所述车辆悬架的第一硬点;
DMU模型生成模块,用于根据多个所述悬架组件、所述结合关系以及所述第一硬点,生成所述车辆悬架的DMU模型。
可选地,多个所述悬架组件还包括:后下后摆臂组件、后上摆臂组件以及后副车架组件;
所述结合关系建立模块用于:将所述后下后摆臂组件与所述后副车架组件点线结合;
将所述后上摆臂组件与所述后副车架组件点线结合;
将所述后下后摆臂组件与所述后车轮支架组件U型结合;
将所述后上摆臂组件与所述后车轮支架组件U型结合;
将所述后副车架组件与所述后车轮支架组件点线结合;
将所述后副车架组件与所述轮心点组件棱形结合。
可选地,多个所述悬架组件还包括:减震器外筒组件和减震器内筒组件;
所述结合关系建立模块用于:
将所述减震器外筒组件和所述减震器内筒组件与所述后车轮支架组件刚性结合。
可选地,多个所述悬架组件还包括:后下前摆臂组件、横向稳定杆本体组件、稳定杆连杆去掉球销内球头组件;
所述结合关系建立模块用于:
将所述后副车架组件与所述后下前摆臂组件U形结合;
将所述后下前摆臂组件与所述后车轮支架组件球铰结合;
将所述横向稳定杆本体组件与所述后副车架组件旋转结合;
将所述横向稳定杆本体组件与所述稳定杆连杆去掉球销内球头组件U型结合;
将所述稳定杆连杆去掉球销内球头组件与所述后车轮支架组件球铰结合。
可选地,所述DMU模型生成模块用于:
根据所述第一硬点生成所述DMU模型的第一参数,所述第一参数包括所述DMU模型的点、直线以及平面;
根据多个所述悬架组件、所述结合关系以及所述第一参数生成所述DMU模型。
本公开第三方面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该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第一方面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的步骤。
本公开第四方面提供一种车辆,包括第二方面所述的车辆悬架模型生成装置。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能够获取车辆悬架对应的DMU模型,并根据该DMU模型和预设运动参数得到该第一硬点的运动轨迹,控制该第一硬点按照该运动轨迹运动,得到第二硬点,再根据该第二硬点生成车辆悬架模型,由于该DMU模型中包括该后车轮支架组件与该轮心点组件圆柱结合的结合关系、该轮心点组件与该轮心点辅助组件棱形结合的结合关系,限制了车轮支架组件的两个方向的运动,因此在得到第二硬点后,无需控制车轮支架从初始位置运动到转向控制臂与车轮支架连接点的硬点的所在的第二位置,也无需过第二位置对应的点做平行于车轮轴线的直线,并以该直线为轴线旋转在第二位置的车轮支架,得到第二硬点后,可以直接根据第二硬点生成车辆悬架模型,能够较快的生成车辆悬架模型,提高了效率。
本公开的其他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予以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附图是用来提供对本公开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下面的具体实施方式一起用于解释本公开,但并不构成对本公开的限制。在附图中:
图1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车辆悬架模型生成方法的流程图;
图2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DMU模型生成方法的流程图;
图3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车辆悬架模型生成装置的框图;
图4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另一种车辆悬架模型生成装置的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公开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公开,并不用于限制本公开。
现有技术中,通常采用CATIA软件目生成车辆悬架对应的DMU模型。示例性地,通过以下方式生成车辆悬架对应的DMU模型:
首先,将车辆悬架系统划分为10个悬架组件,该10个悬架组件分别为:
后副车架组件、后下前摆臂组件、后下后摆臂组件、后上摆臂组件、后车轮支架组件、减震器外筒组件、减震器内筒组件、横向稳定杆本体组件、稳定杆连杆去掉球销内球头组件以及轮心点组件;
其中,后副车架组件包括后副车架总成、减震器上安装座、纵臂安装支架、稳定杆安装支架;后下前摆臂组件包括后下前摆臂;后下后摆臂组件包括后下后摆臂;后上摆臂组件包括后上摆臂;后车轮支架组件包括后车轮支架带制动器总成、纵臂本体、车轮总成;减震器外筒组件包括减震器外筒;减震器内筒组件包括减震器内筒;横向稳定杆本体组件包括横向稳定杆本体、稳定杆连杆的球销内球头;稳定杆连杆去掉球销内球头组件包含稳定杆连杆去掉球销内球头;轮心点组件包含轮心点。
其次,根据该多个悬架组件生成车辆悬架的硬点并根据该硬点生成该DMU模型的第一参数,该第一参数包括该DMU模型的点、直线以及平面。
示例性地,将后下前摆臂与副车架连接衬套中心点作为车辆悬架的硬点,并将该过中心点作为与安装面垂直的直线作为该第一参数;将后下后摆臂与副车架连接衬套中心点作为车辆悬架的硬点,并将过该中心点与安装面垂直的直线作为该第一参数;将后上摆臂与副车架连接衬套中心点作为车辆悬架的硬点,并将过该中心点与安装面垂直的直线作为该第一参数;将纵臂衬套的中心点作为车辆悬架的硬点,并将纵臂与车身的安装轴线、横向稳定杆安装支架的轴线作为该第一参数;将减震器与车身连接螺母中心点以及轮心点作为车辆悬架的硬点,并将过轮心点垂直于预设车辆坐标系的X轴与Y轴组成的平面的直线作为该第一参数;将后下前摆臂与副车架连接衬套中心点以及后下前摆臂与后车轮支架连接衬套中心点作为该车辆悬架的硬点,并将该两个中心点的连线作为该第一参数;将后下后摆臂与副车架连接衬套中心点、后下后摆臂与后车轮支架连接衬套中心点作为该车辆悬架的硬件,并将该两个中心点的连线作为该第一参数;将后上摆臂与副车架连接衬套中心点、后上摆臂与后车轮支架连接衬套中心点作为该车辆悬架的硬点,并将该两个中心点的连线作为该第一参数;将后下前摆臂与后车轮支架连接衬套中心点、后下后摆臂与后车轮支架连接衬套中心点、后上摆臂与后车轮支架连接衬套中心点、稳定杆连杆球头与纵臂安装结合点、纵臂与车身的安装轴线与纵臂衬套的中心点、轮心点作为该车辆悬架的硬点,并将过轮心点平行于预设车辆坐标系的X轴与Y轴组成平面的平面、减震器轴线与后车轮支架交点的两条直线作为该第一参数;将减震器与车身连接螺母中心点作为该车辆悬架的硬点,并将减震器中心轴线作为该第一参数;进一步地,将减震器中心轴线、减震器轴线与后车轮支架交点并重合车轮支架安装孔中心线的直线作为该第一参数;示例性地,将横向稳定杆与连杆连接点作为该车辆悬架的硬点,并将横向稳定杆安装支架的轴线以及过连杆球心的线和过稳定杆连接孔的直线作为该第一参数;将横向稳定杆与连杆连接点、稳定杆连杆球头与纵臂安装结合点作为该车辆悬架的硬点,并将过连杆球心的线和过稳定杆连接孔的直线作为该车辆悬架的第一参数;将该轮心点作为该车辆悬架的硬点,并将过轮心点垂直于预设车辆坐标系的X轴与Y轴组成的平面的直线、过轮心点与预设车辆坐标系的X轴与Y轴组成的平面的平行的平面作为该第一参数。
再次,建立该10个悬架组件之间的结合关系。
示例性地,先将后副车架组件进行固定,再将后副车架组件与后下前摆臂组件U形结合;将后副车架组件与后下后摆臂组件U形结合;将后副车架组件与后上摆臂组件U形结合;将后下前摆臂组件与后车轮支架组件球铰结合;将后下后摆臂组件与后车轮支架组件球铰结合;将后上摆臂组件与后车轮支架组件球铰结合;将后副车架组件与减震器外筒组件球铰结合;将减震器外筒组件与减震器内筒组件棱形结合;将减震器内筒组件与后车轮支架组件U形结合;将横向稳定杆本体组件与后副车架组件旋转结合;将横向稳定杆本体组件与稳定杆连杆去掉球销内球头组件U形结合;将稳定杆连杆去掉球销内球头组件后车轮支架组件球铰结合;将后副车架组件后车轮支架组件点线结合;将后车轮支架组件与轮心点组件点面结合;将轮心点组件与后副车架组件棱形结合。
进一步地,根据该10个悬架组件以及该10个悬架组件之间的结合关系、该第一参数建立该车辆悬架对应的DMU模型,并将预设运动参数输入该DMU模型,得到该车辆悬架的各个硬点的运动轨迹,并控制该各个硬点按照各自的运动轨迹运动。例如该轮心点可以按照轮心点运动轨迹运动到第一指定位置。
现有技术中,将车轮支架按照其运动轨迹运动前的位置作为第一位置,再控制车轮支架运动到转向控制臂与车轮支架连接点的硬点所在的第二位置。进一步地,过第二位置对应的点,做平行于车轮轴线的直线,并以该直线为轴线旋转在第二位置的车轮支架,直到车轮支架与按轨迹运动后的车轮支架所有硬点偏差最小,并将此时车辆悬架的硬点为调整后的最终硬点,再按照调整后的最终硬点生成车辆悬架模型,以便车辆厂商根据车辆悬架模型生产车辆悬架。
但是,采用现有技术,生成车辆悬架对应的DMU模型后,将预设运动参数输入该DMU模型后得到的车辆悬架硬点并不能直接生成车辆悬架模型,还需对将预设运动参数输入该DMU模型后得到的车辆悬架硬点进行调整才能用于生成车辆悬架模型,而对车辆悬架进行调整的过程比较耗时,使得车辆悬架模型生成的过程较慢。
发明人注意到这一问题,提出一种车辆悬架模型生成方法,具体如下:
图1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车辆悬架模型生成方法的流程图。如图1所示,该方法包括:
S101、获取车辆悬架对应的DMU模型,该DMU模型包括多个悬架组件、多个该悬架组件的结合关系以及根据多个该悬架组件生成的第一硬点,该多个悬架组件至少包括后车轮支架组件、轮心点组件以及轮心点辅助组件,该结合关系至少包括该后车轮支架组件与该轮心点组件圆柱结合、该轮心点组件与该轮心点辅助组件棱形结合。
其中,该轮心点辅助组件包括过该车辆车轮的轮心点与第一平面垂直的第一直线,过该轮心点与第二平面垂直的第二直线,过该轮心点与第三平面垂直的第三直线;该第一平面为预设车辆坐标系的X轴与Y轴组成的平面,该第二平面为预设车辆坐标系的X轴与Z轴组成的平面,该第三平面为预设车辆坐标系的Y轴与Z轴组成的平面。需要指出的是,该X轴方向为车辆中车头指向车尾的方向,Y轴为以车辆车头所在方向为前,车尾所在方向为后,由车辆左侧指向右侧的方向,该Z轴为垂直地面向上的方向。
示例性地,该后车轮支架组件包括后车轮支架带制动器总成、纵臂本体以及车轮总成;该轮心点组件包括轮心点;该轮心点辅助组件包括该第一直线、该第二直线与该第三直线,且该第一直线、该第二直线与该第三直线相交与该轮心点,即该轮心点辅助组件同时还包括轮心点。
在本实施例中,该结合关系包括后车轮支架组件与该轮心点辅助组件圆柱结合以及该轮心点组件与该轮心点辅助组件棱形结合。
S102、根据该DMU模型和预设运动参数得到该第一硬点的运动轨迹。
本步骤中,可以获取该DMU模型中该第一硬点对应的所述预设运动参数,该预设运动参数可以包括运动距离,该预设距离可以由用户预先输入,根据该运动距离在该DMU模型中控制所述第一硬点移动,以生成该第一硬点的运动轨迹。
S103、获取第二硬点。
其中,该第二硬点为该第一硬点按照该运动轨迹运动后的硬点。
本步骤中,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为:在该DMU模型中控制该第一硬点按照该运动轨迹运动至该预设距离对应的极限位置处,获取该极限位置处该悬架组件中第一硬点所在位置的坐标值,将该坐标值对应的点确定为该第二硬点。
S104、根据该第二硬点生成车辆悬架模型。
通过上述方案,能够获取车辆悬架对应的DMU模型,并根据该DMU模型和预设运动参数得到该第一硬点的运动轨迹,控制该第一硬点按照该运动轨迹运动,得到第二硬点,再根据该第二硬点生成车辆悬架模型,由于该DMU模型中包括该后车轮支架组件与该轮心点组件圆柱结合的结合关系、该轮心点组件与该轮心点辅助组件棱形结合的结合关系,限制了车轮支架组件的两个方向的运动,因此在得到第二硬点后,无需控制车轮支架从初始位置运动到转向控制臂与车轮支架连接点的硬点的所在的第二位置,也无需过第二位置对应的点做平行于车轮轴线的直线,并以该直线为轴线旋转在第二位置的车轮支架,得到第二硬点后,可以直接根据第二硬点生成车辆悬架模型,能够较快的生成车辆悬架模型,提高了效率。
下面结合图2实施例,对如何获取车辆悬架对应的DMU模型进行说明。图2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DMU模型生成方法的流程图。如图2所示,该方法包括:
S201、将车辆悬架进行划分,得到该车辆悬架的多个悬架组件,该多个悬架组件至少包括后车轮支架组件、轮心点组件以及轮心点辅助组件,该轮心点辅助组件包括该车辆车轮的轮心点与第一平面垂直的第一直线,该轮心点与第二平面垂直的第二直线,该轮心点与第三平面垂直的第三直线;所述第一平面为预设车辆坐标系的X轴与Y轴组成的平面,该第二平面为预设车辆坐标系的X轴与Z轴组成的平面,该第三平面为预设车辆坐标系的Y轴与Z轴组成的平面。
示例性地,首先,将车辆悬架系统划分为11个悬架组件,该11个悬架组件分别为:
后副车架组件、后下前摆臂组件、后下后摆臂组件、后上摆臂组件、后车轮支架组件、减震器外筒组件、减震器内筒组件、横向稳定杆本体组件、稳定杆连杆去掉球销内球头组件、轮心点组件以及轮心点辅助组件。
其中,后副车架组件包括后副车架总成、减震器上安装座、纵臂安装支架、稳定杆安装支架;后下前摆臂组件包括后下前摆臂;后下后摆臂组件包括后下后摆臂;后上摆臂组件包括后上摆臂;后车轮支架组件包括后车轮支架带制动器总成、纵臂本体、车轮总成;减震器外筒组件包括减震器外筒;减震器内筒组件包括减震器内筒;横向稳定杆本体组件包括横向稳定杆本体、稳定杆连杆的球销内球头;稳定杆连杆去掉球销内球头组件包含稳定杆连杆去掉球销内球头;轮心点组件包含轮心点;轮心点辅助组件包括该第一直线、该第二直线与该第三直线,且该第一直线、该第二直线与该第三直线相交与该轮心点,即该轮心点辅助组件同时还包括轮心点。
S202、建立该多个该悬架组件的结合关系,该结合关系至少包括该后车轮支架组件与该轮心点组件圆柱结合以及该轮心点组件与该轮心点辅助组件棱形结合。
示例性地,该结合关系还包括先将后副车架组件进行固定,再将该后下后摆臂组件与该后副车架组件点线结合;将该后上摆臂组件与该后副车架组件点线结合;将该后下后摆臂组件与该后车轮支架组件U型结合;将该后上摆臂组件与该后车轮支架组件U型结合;将该后副车架组件与该后车轮支架组件点线结合;将该后副车架组件与该轮心点组件棱形结合;将该减震器外筒组件和该减震器内筒组件与该后车轮支架组件刚性结合;将该后副车架组件与该后下前摆臂组件U形结合;将该后下前摆臂组件与该后车轮支架组件球铰结合;将该横向稳定杆本体组件与该后副车架组件旋转结合;将该横向稳定杆本体组件与该稳定杆连杆去掉球销内球头组件U型结合;将该稳定杆连杆去掉球销内球头组件与该后车轮支架组件球铰结合。
S203、根据多个该悬架组件生成该车辆悬架的第一硬点;
S204、根据该第一硬点生成该DMU模型的第一参数,该第一参数包括该DMU模型的点、直线以及平面。
示例性地,将后下前摆臂与副车架连接衬套中心点作为车辆悬架的第一硬点,并将该后下前摆臂与副车架连接支架的中心线作为该第一参数;将后下后摆臂与副车架连接点作为车辆悬架的第一硬点,并将过后下后摆臂与副车架连接点的平行于腰型孔Y向轴线作为第一参数;将后上摆臂与副车架连接点作为车辆悬架的第一硬点,并将过后上摆臂与副车架连接点平行于腰型孔Y向轴线作为第一参数;将车辆车身安装点作为该车辆悬架的第一硬点,并将过后纵臂与车身安装点平行于预设车辆坐标系的Y轴的轴线作为该第一参数;将该副车架安装点作为该车辆悬架的第一硬点,并将两个后稳定杆与副车架安装点的连线作为该第一参数;将轮心点作为该车辆悬架的第一硬点,并将过轮心点垂直于该第一平面的直线作为该第一参数;将后下前摆臂与副车架安装点和后下前摆臂与车轮支架安装点作为该车辆悬架的第一硬点,并将后下前摆臂与副车架安装点和后下前摆臂与车轮支架安装点的连线作为该第一参数;将后下前摆臂与车轮支架安装点、后下后摆臂与副车架连接点作为该车辆悬架的第一硬点,并将后下后摆臂和副车架安装点与后下后摆臂与车轮支架安装点的连线作为该第一参数;将后上摆臂与副车架连接点、后上摆臂和副车架安装点作为该车辆悬架的第一硬点,并将后上摆臂与副车架连接点与后上摆臂与车轮支架安装点的连线作为该第一参数;将该后下后摆臂与车轮支架安装点作为该车辆悬架的第一硬点,并将过该后下后摆臂与车轮支架安装点垂直与安装平面的直线、过后上摆臂与车轮支架安装点垂直与安装平面的直线作为该第一参数;将后下前摆臂与车轮支架的安装点、纵臂与车身的连接点、稳定杆连杆与车轮支架的安装点以及轮心点作为该车辆悬架的第一硬点,并将过轮心点与Y轴平行的直线作为第一参数;将两个后稳定杆与副车架安装点作为该车辆悬架的第一硬点,并将两个后稳定杆与副车架安装点的连线作为该第一参数;将稳定杆与稳定杆连杆的连接点、连杆自身两端球心点作为该车辆悬架的第一硬点,并将该稳定杆与稳定杆连杆的连接点、连杆自身两端球心点的连线作为该第一参数;将该轮心点作为该车辆的第一硬点,并将过轮心点垂直于该第一平面的直线、过轮心点与该第一平面平行的平面、过轮心点与预设车辆坐标系的X轴平行的直线作为该第一参数;将该轮心点作为该车辆的第一硬点,并将过轮心点与预设车辆坐标系的X轴平行的直线、过轮心点与预设车辆坐标系的Y轴平行的直线作为该第一参数。
S205、根据该多个悬架组件、该结合关系以及该第一参数生成该DMU模型。
示例性地,根据该多个悬架组件、该结合关系以及该第一参数生成该DMU模型,并在生成该DMU模型后,将预设运动参数输入该DMU模型,得到该第一硬点的运动轨迹,并控制该第一硬点按照该运动轨迹运动,得到第二硬点,再根据该第二硬点即可生成车辆悬架模型,由于该DMU模型中包括该后车轮支架组件与该轮心点组件圆柱结合的结合关系、该轮心点组件与该轮心点辅助组件棱形结合的结合关系,限制了车轮支架组件的两个方向的运动,因此在得到第二硬点后,无需控制车轮支架从初始位置运动到转向控制臂与车轮支架连接点的硬点的所在的第二位置,也无需过第二位置对应的点做平行于车轮轴线的直线,并以该直线为轴线旋转在第二位置的车轮支架,得到第二硬点后,可以直接根据第二硬点生成车辆悬架模型,能够较快的生成车辆悬架模型,提高了效率。
采用上述方案,能够将车辆悬架进行划分,得到该车辆悬架的多个悬架组件;建立该多个该悬架组件的结合关系;根据多个该悬架组件生成该车辆悬架的第一硬点;根据该第一硬点生成该DMU模型的第一参数;根据该多个悬架组件、该结合关系以及该第一参数生成该DMU模型,由于该DMU模型中包括该后车轮支架组件与该轮心点组件圆柱结合的结合关系、该轮心点组件与该轮心点辅助组件棱形结合的结合关系,限制了车轮支架组件的两个方向的运动,因此在得到第二硬点后,无需控制车轮支架从初始位置运动到转向控制臂与车轮支架连接点的硬点的所在的第二位置,也无需过第二位置对应的点做平行于车轮轴线的直线,并以该直线为轴线旋转在第二位置的车轮支架,得到第二硬点后,可以直接根据第二硬点生成车辆悬架模型,能够较快的生成车辆悬架模型,提高了效率。
图3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车辆悬架模型生成装置的框图。如图3所示,该装置30包括:
DMU模型获取模块301,用于获取车辆悬架对应的数字化电子样车DMU模型,该DMU模型包括多个悬架组件、多个该悬架组件的结合关系以及根据多个该悬架组件生成的第一硬点,该多个悬架组件至少包括后车轮支架组件、轮心点组件以及轮心点辅助组件,该结合关系至少包括该后车轮支架组件与该轮心点组件圆柱结合、该轮心点组件与该轮心点辅助组件棱形结合;
运动轨迹获取模块302,用于根据该DMU模型和预设运动参数得到所述第一硬点的运动轨迹;
第二硬点确定模块303,获取第二硬点,该第二硬点为该第一硬点按照所述运动轨迹运动后的硬点;
车辆悬架模型生成模块304,用于根据该第二硬点生成车辆悬架模型。
可选地,该运动轨迹获取模块302用于:
获取所述DMU模型中所述第一硬点对应的所述预设运动参数,所述预设运动参数包括运动距离;
根据该运动距离在所述DMU模型中控制所述第一硬点移动,以生成该第一硬点的运动轨迹。
可选地,图4是根据图3实施例示出的一种车辆悬架模型生成装置的框图。如图4所示,该装置30还包括:
车辆悬架系统划分模块305,用于将车辆悬架进行划分,得到该车辆悬架的多个悬架组件,该多个悬架组件至少包括后车轮支架组件、轮心点组件以及轮心点辅助组件,该轮心点辅助组件包括过该车辆车轮的轮心点与第一平面垂直的第一直线,过该轮心点与第二平面垂直的第二直线,过该轮心点与第三平面垂直的第三直线;该第一平面为预设车辆坐标系的X轴与Y轴组成的平面,该第二平面为预设车辆坐标系的X轴与Z轴组成的平面,该第三平面为预设车辆坐标系的Y轴与Z轴组成的平面;
结合关系建立模块306,用于建立多个该悬架组件的结合关系,该结合关系至少包括该后车轮支架组件与该轮心点组件圆柱结合以及该轮心点组件与该轮心点辅助组件棱形结合;
第一硬点生成模块307,用于根据多个该悬架组件生成该车辆悬架的第一硬点;
DMU模型生成模块308,用于根据多个该悬架组件、该结合关系以及该第一硬点,生成该车辆悬架的DMU模型。
可选地,该多个悬架组件还包括:后下后摆臂组件、后上摆臂组件以及后副车架组件;
所述结合关系建立模块306用于:将该后下后摆臂组件与该后副车架组件点线结合;
将该后上摆臂组件与该后副车架组件点线结合;
将该后下后摆臂组件与该后车轮支架组件U型结合;
将该后上摆臂组件与该后车轮支架组件U型结合;
将该后副车架组件与该后车轮支架组件点线结合;
将该副车架组件与该轮心点组件棱形结合。
可选地,该多个悬架组件还包括:减震器外筒组件和减震器内筒组件;
该结合关系建立模块306用于:
将该减震器外筒组件和该减震器内筒组件与该后车轮支架组件刚性结合。
可选地,该多个悬架组件还包括:后下前摆臂组件、横向稳定杆本体组件、稳定杆连杆去掉球销内球头组件;
该结合关系建立模块306用于:
将该后副车架组件与该后下前摆臂组件U形结合;
将该后下前摆臂组件与该后车轮支架组件球铰结合;
将该横向稳定杆本体组件与该后副车架组件旋转结合;
将该横向稳定杆本体组件与该稳定杆连杆去掉球销内球头组件U型结合;
将该稳定杆连杆去掉球销内球头组件与该后车轮支架组件球铰结合。
可选地,该DMU模型生成模块304用于:
根据该第一硬点生成所述DMU模型的第一参数,该第一参数包括该DMU模型的点、直线以及平面;
根据该多个悬架组件、该结合关系以及该第一参数生成所述DMU模型。
采用上述装置,能够获取车辆悬架对应的DMU模型,并根据该DMU模型和预设运动参数得到该第一硬点的运动轨迹,控制该第一硬点按照该运动轨迹运动,得到第二硬点,再根据该第二硬点生成车辆悬架模型,由于该DMU模型中包括该后车轮支架组件与该轮心点组件圆柱结合的结合关系、该轮心点组件与该轮心点辅助组件棱形结合的结合关系,限制了车轮支架组件的两个方向的运动,因此在得到第二硬点后,无需控制车轮支架从初始位置运动到转向控制臂与车轮支架连接点的硬点的所在的第二位置,也无需过第二位置对应的点做平行于车轮轴线的直线,并以该直线为轴线旋转在第二位置的车轮支架,得到第二硬点后,可以直接根据第二硬点生成车辆悬架模型,能够较快的生成车辆悬架模型,提高了效率。
关于上述实施例中的装置,其中各个模块执行操作的具体方式已经在有关该方法的实施例中进行了详细描述,此处将不做详细阐述说明。
在一实施例中,本公开还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该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图1和图2实施例所述的方法的步骤。
在另一实施例中,本公开还提供一种车辆,包括图3和图4实施例所述的车辆悬架模型生成装置。
以上结合附图详细描述了本公开的优选实施方式,但是,本公开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中的具体细节,在本公开的技术构思范围内,可以对本公开的技术方案进行多种简单变型,这些简单变型均属于本公开的保护范围。另外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具体实施方式中所描述的各个具体技术特征,在不矛盾的情况下,可以通过任何合适的方式进行组合。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本公开对各种可能的组合方式不再另行说明。
此外,本公开的各种不同的实施方式之间也可以进行任意组合,只要其不违背本公开的思想,其同样应当视为本公开所公开的内容。

Claims (10)

1.一种车辆悬架模型生成方法,其特征在于,应用于车辆,包括:
获取车辆悬架对应的数字化电子样车DMU模型,所述DMU模型包括多个悬架组件、多个所述悬架组件的结合关系以及根据多个所述悬架组件生成的第一硬点,多个所述悬架组件至少包括后车轮支架组件、轮心点组件以及轮心点辅助组件,所述结合关系至少包括所述后车轮支架组件与所述轮心点组件圆柱结合、所述轮心点组件与所述轮心点辅助组件棱形结合;
根据所述DMU模型和预设运动参数得到所述第一硬点的运动轨迹;
获取第二硬点,所述第二硬点为所述第一硬点按照所述运动轨迹运动后的硬点;
根据所述第二硬点生成车辆悬架模型。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DMU模型和预设运动参数得到所述第一硬点的运动轨迹包括:
获取所述DMU模型中所述第一硬点对应的所述预设运动参数,所述预设运动参数包括运动距离;
根据所述运动距离在所述DMU模型中控制所述第一硬点移动,以生成所述第一硬点的运动轨迹。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获取车辆悬架的对应的数字化电子样车DMU模型包括:
将车辆悬架进行划分,得到所述车辆悬架的多个悬架组件,所述多个所述悬架组件至少包括后车轮支架组件、轮心点组件以及轮心点辅助组件,所述轮心点辅助组件包括过所述车辆车轮的轮心点与第一平面垂直的第一直线,过所述轮心点与第二平面垂直的第二直线,过所述轮心点与第三平面垂直的第三直线;所述第一平面为预设车辆坐标系的X轴与Y轴组成的平面,所述第二平面为预设车辆坐标系的X轴与Z轴组成的平面,所述第三平面为预设车辆坐标系的Y轴与Z轴组成的平面;
建立多个所述悬架组件的结合关系,所述结合关系至少包括所述后车轮支架组件与所述轮心点组件圆柱结合以及所述轮心点组件与所述轮心点辅助组件棱形结合;
根据多个所述悬架组件生成所述车辆悬架的第一硬点;
根据多个所述悬架组件、所述结合关系以及所述第一硬点,生成所述车辆悬架的DMU模型。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悬架组件还包括:后下后摆臂组件、后上摆臂组件以及后副车架组件;
所述建立所述多个所述悬架组件的结合关系包括:将所述后下后摆臂组件与所述后副车架组件点线结合;
将所述后上摆臂组件与所述后副车架组件点线结合;
将所述后下后摆臂组件与所述后车轮支架组件U型结合;
将所述后上摆臂组件与所述后车轮支架组件U型结合;
将所述后副车架组件与所述后车轮支架组件点线结合;
将所述后副车架组件与所述轮心点组件棱形结合。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悬架组件还包括:减震器外筒组件和减震器内筒组件;
所述建立多个所述悬架组件的结合关系包括:
将所述减震器外筒组件和所述减震器内筒组件与所述后车轮支架组件刚性结合。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悬架组件还包括:后下前摆臂组件、横向稳定杆本体组件、稳定杆连杆去掉球销内球头组件;
所述建立多个所述悬架组件的结合关系包括:
将所述后副车架组件与所述后下前摆臂组件U形结合;
将所述后下前摆臂组件与所述后车轮支架组件球铰结合;
将所述横向稳定杆本体组件与所述后副车架组件旋转结合;
将所述横向稳定杆本体组件与所述稳定杆连杆去掉球销内球头组件U型结合;
将所述稳定杆连杆去掉球销内球头组件与所述后车轮支架组件球铰结合。
7.根据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多个所述悬架组件、所述结合关系以及所述第一硬点,生成所述车辆悬架的DMU模型包括:
根据所述第一硬点生成所述DMU模型的第一参数,所述第一参数包括所述DMU模型的点、直线以及平面;
根据多个所述悬架组件、所述结合关系以及所述第一参数生成所述DMU模型。
8.一种车辆悬架模型生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应用于车辆,包括:
DMU模型获取模块,用于获取车辆悬架对应的数字化电子样车DMU模型,所述DMU模型包括多个悬架组件、多个所述悬架组件的结合关系以及根据多个所述悬架组件生成的第一硬点,多个所述悬架组件至少包括后车轮支架组件、轮心点组件以及轮心点辅助组件,所述结合关系至少包括所述后车轮支架组件与所述轮心点组件圆柱结合、所述轮心点组件与所述轮心点辅助组件棱形结合;
运动轨迹获取模块,用于根据所述DMU模型和预设运动参数得到所述第一硬点的运动轨迹;
第二硬点确定模块,用于获取第二硬点,所述第二硬点为所述第一硬点按照所述运动轨迹运动后的硬点;
车辆悬架模型生成模块,用于根据所述第二硬点生成车辆悬架模型。
9.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其特征在于,该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的步骤。
10.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8所述的车辆悬架模型生成装置。
CN202010719692.0A 2020-07-23 2020-07-23 车辆悬架模型生成方法、装置、存储介质以及车辆 Pending CN113971312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719692.0A CN113971312A (zh) 2020-07-23 2020-07-23 车辆悬架模型生成方法、装置、存储介质以及车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719692.0A CN113971312A (zh) 2020-07-23 2020-07-23 车辆悬架模型生成方法、装置、存储介质以及车辆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971312A true CN113971312A (zh) 2022-01-25

Family

ID=7958548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719692.0A Pending CN113971312A (zh) 2020-07-23 2020-07-23 车辆悬架模型生成方法、装置、存储介质以及车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3971312A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7455982A (zh) * 2023-12-22 2024-01-26 保定市立中车轮制造有限公司 一种车轮几何模型的快速重定位方法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7455982A (zh) * 2023-12-22 2024-01-26 保定市立中车轮制造有限公司 一种车轮几何模型的快速重定位方法
CN117455982B (zh) * 2023-12-22 2024-03-05 保定市立中车轮制造有限公司 一种车轮几何模型的快速重定位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678730B (zh) 车辆用悬架装置
CN112329133B (zh) 一种悬架动力学模型k&c性能标定方法
CN113971312A (zh) 车辆悬架模型生成方法、装置、存储介质以及车辆
CN203543564U (zh) 一种车用双横臂悬架结构及车辆
WO2011133258A4 (en) Vehicle suspension system
CN113978194A (zh) 用于车辆的多连杆独立悬架及车辆
CN212890579U (zh) 一种高度集成式副车架及底盘悬架系统
CN204955975U (zh) 一种摆臂及汽车
KR20200072990A (ko) 차량용 현가장치
CN204355150U (zh) 前副车架总成
KR20050093107A (ko) 차륜의 토우 각 제어장치
CN106585304A (zh) 兼容多种前悬架的汽车平台的设计方法
CN103465745A (zh) 汽车前麦弗逊悬架及包括其的汽车
CN114763177A (zh) 车辆用转舵系统
CN112248732B (zh) 基于catia的汽车前桥纵置板簧跳动仿真的约束方法
CN104691269B (zh) 一种设计汽车悬架稳定杆的方法和系统
CN112347554A (zh) 一种托架仿真分析方法及系统
CN109177671B (zh) 多连杆式后悬架的制造方法、多连杆式后悬架及车辆
CN108215688B (zh) 用于车辆的悬架系统
CN113536465B (zh) 基于麦弗逊悬架的弹簧穿刺点定位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
CN118133442A (zh) 悬架数据处理方法、装置、设备及介质
CN213167625U (zh) 扭转梁式悬架装置
CN205469282U (zh) 一种倒凹形电动汽车专用车架
CN108016495B (zh) 转向梯形平台化设计方法
CN113742844B (zh) 基于主动车轮定位的车辆动力学性能扩展优化方法及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