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946987A - 一种基于模型相似性的3d模型嵌套摆放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基于模型相似性的3d模型嵌套摆放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946987A
CN113946987A CN202111558806.9A CN202111558806A CN113946987A CN 113946987 A CN113946987 A CN 113946987A CN 202111558806 A CN202111558806 A CN 202111558806A CN 113946987 A CN113946987 A CN 11394698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odel
models
similar
projection
nest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1558806.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3946987B (zh
Inventor
邢世海
祁杨停
郑刚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ejiang Flashforge 3d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ejiang Flashforge 3d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ejiang Flashforge 3d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ejiang Flashforge 3d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11558806.9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3946987B/zh
Publication of CN11394698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94698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394698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94698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0Computer-aided design [CAD]
    • G06F30/20Design optimisation, verification or simulatio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CSHAPING OR JOINING OF PLASTICS; SHAPING OF MATERIAL IN A PLASTIC STAT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FTER-TREATMENT OF THE SHAPED PRODUCTS, e.g. REPAIRING
    • B29C64/00Additive manufacturing, i.e. manufacturing of three-dimensional [3D] objects by additive deposition, additive agglomeration or additive layering, e.g. by 3D printing, stereolithography or selective laser sintering
    • B29C64/30Auxiliary operations or equipment
    • B29C64/386Data acquisition or data processing for additive manufacturing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3ADDITIVE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
    • B33YADDITIVE MANUFACTURING, i.e. MANUFACTURING OF THREE-DIMENSIONAL [3-D] OBJECTS BY ADDITIVE DEPOSITION, ADDITIVE AGGLOMERATION OR ADDITIVE LAYERING, e.g. BY 3-D PRINTING, STEREOLITHOGRAPHY OR SELECTIVE LASER SINTERING
    • B33Y50/00Data acquisition or data processing for additive manufacturing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18/00Pattern recognition
    • G06F18/20Analysing
    • G06F18/22Matching criteria, e.g. proximity measure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18/00Pattern recognition
    • G06F18/20Analysing
    • G06F18/24Classification technique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2113/00Details relating to the application field
    • G06F2113/10Additive manufacturing, e.g. 3D printing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Data Mining & Analysi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aterials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Evolutionary Computation (AREA)
  • Bioinformatics & Cheminformatics (AREA)
  • Evolutionary Biology (AREA)
  • Bioinformatics & Computational Biology (AREA)
  •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Computer Vision & Pattern Recognition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Geometry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模型相似性的3D模型嵌套摆放方法,包括如下步骤:步骤1:将3D模型的表面进行体素化;步骤2:体素化后的3D模型根据相似度进行组合分类,分为相似模型组和非相似模型;步骤3:对相似模型组和非相似模型先按yzx轴的顺序进行嵌套摆放,得到放置区域;步骤4:在该放置区域内,相似模型组和非相似模型按yxz轴的顺序进行迭代嵌套摆放,每次迭代后更新区域,直至迭代完成。首先根据体素化的3D模型,对3D模型做相似性分类组合,然后按yzx方向进行嵌套摆放,得到一个放置区域,最后进行yxz方向进行嵌套摆放,迭代调整xy方向尺寸使每次摆放的面积最小。通过相似性的组合,减少模型之间的支撑材料,而且打印完成后模型容易取下。

Description

一种基于模型相似性的3D模型嵌套摆放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3D打印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基于模型相似性的3D模型嵌套摆放方法。
背景技术
在3D打印机中,特别是在DLP 和MJP类型的3D打印机中,为了提高打印效率,实际生产中往往需要一次性在打印平台内放置尽可能多的3D模型。3D打印中,模型嵌套摆放比传统的3D装箱问题更加复杂。在传统的装箱问题是往一个固定的容器里放置尽可能的物体,在3D打印中装箱问题是不仅要考虑多个模型占用尽可能小的空间,而且要考虑3D打印的特点。在DLP和MJP打印时,模型的打印时间由最大的打印高度决定,所以嵌套摆放时高度固定,水平方向占用的区域越小越好;另外在打印时要求尽可能的少的支撑,从而节省材料。
目前在实际生产中,只有3D模型二维嵌套摆放算法,大部分是采样人工摆放的方法,这个非常依赖人工的经验和用时很长。现在有一些软件能提供一定自动3D嵌套摆放的功能,但是大部分只是一层xy平面内的3D嵌套,不存在z方向的自动嵌套,并且没有考虑打印的支撑和区域的大小,效果不佳。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基于模型相似性的3D模型嵌套摆放方法,通过3D模型体素化,根据相似度分类对模型进行组合,然后按yzx方向进行迭代嵌套摆放得到放置区域,最后按yxz方向迭代嵌套摆放进行调整,最终得到3D模型的紧密排列,排版速度快效果好。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基于模型相似性的3D模型嵌套摆放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1:将3D模型的表面进行体素化;
步骤2:体素化后的3D模型根据相似度进行组合分类,分为相似模型组和非相似模型;
步骤3:对相似模型组和非相似模型先按yzx方向的顺序进行迭代嵌套摆放调整,得到放置区域;
步骤4:在该放置区域内,相似模型组和非相似模型按yxz方向的顺序进行迭代嵌套摆放调整,每次迭代后更新区域,直至迭代完成。
首先根据模型体素,对3D模型做相似性分类组合,然后对相似模型组和非相似模型按yzx方向进行嵌套摆放,得到一个放置区域,最后进行yxz方向进行嵌套摆放,迭代调整xy方向尺寸使每次摆放的面积最小。通过相似性的组合,减少模型之间的支撑材料,而且打印完成后模型容易取下。通过先yzx后yxz的顺序,可以得到一个更紧密的摆放,占用区域小而且每个模型的位置尽可能低。
优选的,步骤1的具体步骤为:计算模型的3D包围盒,对构成3D模型的多边形或三角形列表进行遍历得到3D模型体素。通过体素化,大大减少了后面的嵌套摆放计算和判断的时间和复杂度,排版速度快,可以满足实际生产。
优选的,步骤2的具体步骤为:
步骤2.1:体素化后的3D模型以包围盒中心线为分界,得到体素投影:下半部分体素在xy面的投影,整体体素在xy面的投影;
步骤2.2:将3D模型根据如下的顺序排序:3D模型在xy方向上的投影面积、体素率、下半部分体素在xy面的投影的体素数目、高度;
步骤2.3:根据3D模型xy方向上的投影面积和投影重叠度判断是否为相似模型;
步骤2.4:将该相似模型组沿着z方向向上移动摆放,顺序在后的3D模型摆放在顺序在先的3D模型上方,直至该相似模型组内所有的3D模型向上摆放完成。
排序便于3D模型的相似性判断和向上摆放。判断相似性时,将顺序在后的3D模型与顺序在前的3D模型进行比较判断相似度。向上摆放3D模型时,整体的投影面积越大、整体越实心、下半部分越实心越往下摆放,这样3D模型向上摆放时会更加稳定。
优选的,步骤2.2中,体素率=
Figure 886013DEST_PATH_IMAGE001
,其中L’=
Figure 667762DEST_PATH_IMAGE002
,W’=
Figure 755804DEST_PATH_IMAGE003
,H’=
Figure 226100DEST_PATH_IMAGE004
,L,W,H分别是3D模型包围盒的长宽高,u是体素的边长。体素率用于判断3D模型整体的实心情况,体素率越大,3D模型整体越实心。
优选的,步骤2.3中,先判断两个3D模型在xy方向上的投影面积是否相差在面积差异设定值内,若在面积差异设定值内就计算投影重叠度。更优选的,面积差异设定值为10-30%。
优选的,步骤2.3中,两个3D模型S1和S2的投影重叠度计算方法如下,其中S1在xy方向上的投影面积大于S2在xy方向上的投影面积:
1)得到S1整体体素在xy面的投影,S2下半部分在xy面的下半体素投影;
2)设S1整体体素在xy面的投影的长宽分别为L1、W1,中心为(0,0),S2下半部分在xy面的下半体素投影的长宽分别为L2、W2,S1中心设有矩形移动范围,其中矩形移动范围的四个坐标点分别为(-|L1-L2|,-|W1-W2|),(-|L1-L2|,|W1-W2|), (|L1-L2|,-|W1-W2|),(|L1-L2|,|W1-W2|);
3)将S2的中心在矩形移动范围内开始移动,计算S2下半投影的体素数量的重叠部分m,并找到重叠体素最多的位置P(x,y,0);
4)计算此时的重叠度=
Figure 893841DEST_PATH_IMAGE005
,若此时重叠度大于重叠度设定值则认为S1和S2是相似模型。更优选的,重叠度设定值为60-70%。
由于S2面积小于S1,S2摆放在S1上方,需要找出S2下半部分在xy面的下半体素投影与S1整体体素在xy面的投影的重叠最多部分,从而判断两者是否为相似模型。矩形移动范围的设置可以大大减少找寻重叠体素最多位置时S2需要移动的范围,减少计算。
优选的,步骤2.4中相似模型组向上摆放时,第一个3D模型放置在(0,0,0)的位置,第二个3D模型先放在重叠体素最多的位置P(x,y,0)的位置判断体素是否有重合,若有重合则z值加1,直到体素没有重合为止,相似模型组内的其余3D模型同上进行向上摆放。
将S2摆放在与S1重叠最多的位置,使S2在S1上具有更好的支撑。同一组相似模型组内的3D模型均按该方法摆放,可大大节约支撑材料。
优选的,步骤2.4中,若一组相似模型组内的3D模型向上摆放高度大于设定高度,则将该相似模型组内的剩余3D模型分成新的相似模型组进行向上摆放。
由于3D打印机具有最大的打印高度,若相似模型组内的3D模型太多,向上摆放后的高度超过了最大打印高度,则需要将剩下的3D模型分成另一组相似模型继续向上摆放。
优选的,步骤3中迭代嵌套摆放具体步骤如下:
步骤3.1:将相似模型组和没有相似模型的3D模型一起进行3D嵌套摆放,以在xy方向上的投影面积、体素率、下半部分体素数目、高度的顺序排序并依次摆放;
步骤3.2:将第一个相似模型组或单个3D模型放置在(0,0,0)的位置;
步骤3.3:每次将剩下的相似模型组或单个3D模型从(0,0,0)的位置开始,查找可以放入的位置,查找时按yzx的顺序,先调整y位置,每当y位置超过打印平台Y尺寸,则z坐标加1,每当z位置超过打印平台Z尺寸,则x坐标加1,直至该相似模型组或单个3D模型与其余相似模型组或单个3D模型不相交,得到一个可以放入的位置,放入3D模型;
步骤3.4:重复步骤3.3,直至把所有3D模型放入打印平台,得到放置区域,若3D模型的找不到可以放入的位置,则说明这个3D模型不能放入打印平台;
步骤3.5:调整相似模型组和没有相似模型的3D模型在xy方向上的角度,重复步骤3.2-3.4,得到新的放置区域,记录较小的放置区域,比较区域时优先3D模型全部放入的区域。
优选的,步骤4中迭代嵌套摆放具体步骤如下:
步骤4.1:将步骤3中的相似模型组和没有相似模型的3D模型在xy平面上的方向进行随机改变;
步骤4.2:将第一个相似模型组或单个3D模型放置在(0,0,0)的位置;
步骤4.3:每次将剩下的相似模型组或单个3D模型先放在(0,0,0)的位置,调整y位置,每当y位置超过放置区域y坐标,则x坐标加1,每当x位置超过放置区域x坐标,则z坐标加1,直至该相似模型组或单个3D模型与其余相似模型组或单个3D模型不相交,得到一个可以放入的位置,放入3D模型;
步骤4.4:重复步骤4.3,直至把所有3D模型放入打印平台,得到新的放置区域;
步骤4.5:重复步骤4.1-4.4,更新放置区域,记录较小的放置区域,比较区域时优先3D模型全部放入的区域。
在放置区域的基础上进行调整,嵌套摆放的顺序变成yxz,通过先y,x,后z的顺序,这样摆放的3D模型高度可以尽可能的低,同时在每次摆放后,都会调整放置区域的大小,这样每一次迭代后放置区域会越来越小,最终3D模型紧密排列,排版速度快。在调整放置区域大小时,3D模型的z方向一直固定,x,y方向可以同时调整,也可以只调整一个方向。
由于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首先根据模型体素,对3D模型做相似性分类组合,然后对相似模型组和非相似模型按yzx方向进行嵌套摆放,得到一个放置区域,最后进行yxz方向进行嵌套摆放,迭代调整yx方向尺寸使每次摆放的面积最小。通过相似性的组合,减少3D模型之间的支撑材料,而且打印完成后3D模型容易取下。通过先yzx后yxz顺序的排列,可以得到一个更紧密的摆放,占用区域小而且每个3D模型的位置尽可能低。
通过体素的计算和判断计算时间大大减少,排版速度快,可以满足实际生产。向上摆放3D模型时,整体的投影面积越大、整体越实心、下半部分越实心越往下摆放,这样3D模型向上摆放时会更加稳定。向上摆放时,将面积较小的S2摆放在与面积较大的S1重叠最多的位置,使S2在S1上具有更好的支撑。同一组相似模型组内的3D模型均按该方法摆放,可大大节约支撑材料。
在得到的放置区域的基础上进行调整,嵌套摆放的顺序变成yxz,通过先y,x,后z的顺序,这样摆放的3D模型高度可以尽可能的低,同时在每次摆放后,都会调整放置区域的大小,这样每一次迭代后放置区域会越来越小,最终3D模型紧密排列,排版速度快。在调整放置区域大小时,3D模型的z方向一直固定,x,y方向可以同时调整,也可以只调整一个方向。
附图说明
下面根据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图1为3D模型S1的立体图。
图2为3D模型S2的立体图。
图3为3D模型S1体素化之后的立体图。
图4为3D模型S2体素化之后的立体图。
图5为S1整体体素在xy面的投影和S2在xy面的下半体素投影。
图6为S2在xy面的下半体素投影寻找与S1整体体素在xy面的投影的重叠最多部分。
图7为S2向上摆放在S1上后的立体图。
图8为3D模型在打印平台上散放的示意图。
图9为使用本发明方法后,3D模型在打印平台上嵌套摆放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一种基于模型相似性的3D模型嵌套摆放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1:以如图1和图2所示的3D模型S1和S2为例,将3D模型包围盒的表面进行体素化,如图3和图4所示。
步骤2:体素化后的3D模型根据相似度进行组合分类,分为相似模型组和非相似模型,具体步骤如下:
步骤2.1:体素化后的3D模型以包围盒中心线为分界,得到体素投影:下半部分体素在xy面的投影,整体体素在xy面的投影。
步骤2.2:将3D模型根据如下的顺序排序:3D模型在xy方向上的投影面积、体素率、下半部分体素在xy面的投影的体素数目、高度。
S1的长宽高分别为20mm,25mm,4mm,S2的长宽高分别为19mm,23mm,5mm,S1在xy方向上的投影面积为20×25=500mm2,S2在xy方向上的投影面积为19×23=437mm2
体素率=
Figure 828299DEST_PATH_IMAGE006
,其中L’=
Figure 290505DEST_PATH_IMAGE002
,W’=
Figure 248096DEST_PATH_IMAGE003
,H’=
Figure 250687DEST_PATH_IMAGE004
,L,W,H分别是3D模型包围盒的长宽高,u是体素的边长。
本实施例中,体素的边长为0.5,S1的体素数目为4161,S2的体素数目为3787,S1的体素率=
Figure 242914DEST_PATH_IMAGE007
=0.260,S2的体素率=
Figure 876021DEST_PATH_IMAGE008
=0.217。
S1的下半部分体素在xy面的投影的体素数目2166,S2的下半部分体素在xy面的投影的体素数目3541。
根据顺序排序,S1在xy方向上的投影面积大于S2,因此排序时,S1在先,S2在后。
步骤2.3,根据3D模型xy方向上的投影面积和投影重叠度判断是否为相似模型,先判断两个3D模型在xy方向上的投影面积是否相差在30%内。
本实施例中,S1与S2在xy方向上的投影面积相差为1-
Figure 383226DEST_PATH_IMAGE009
=12.6%,小于30%,因此继续计算S1和S2投影重叠度。
两个3D模型S1和S2的投影重叠度计算方法如下:
1)如图5所示,得到S1整体体素在xy面的投影,S2下半部分体素在xy面的投影。
2)如图5所示,本实施例中,S1整体体素在xy面的投影的长宽为40,50,S2下半部分体素在xy面的投影的长宽为38,46,S1中心的矩形移动范围四个坐标点分别为:(-2,-4),(-2,4),(2,-4),(2,4)。
3)将S2的中心在矩形移动范围内开始移动,计算S2下半投影的体素数量的重叠部分m,并找到重叠体素最多的位置P(x,y,0)。
如图6所示,本实施例中,S2的中心从(-2,-4)开始移动,在矩形移动范围内找到重叠体素最多的位置P(0,-1,0),此时S2下半投影的体素数量的重叠部分m=545。
4)计算此时的重叠度=
Figure 127191DEST_PATH_IMAGE010
=
Figure 472459DEST_PATH_IMAGE011
=77.5%,重叠度大于75%,判断S1和S2是相似模型,放入相似模型组。
步骤2.4:S1放置在(0,0,0)的位置,S2先放在重叠体素最多的位置P(0,-1,0)的位置判断体素是否有重合,若有重合则z值加1,直到体素没有重合为止,此时z=8,如图7所示。相似模型组内的其余3D模型同上进行向上摆放。若一组相似模型组内的3D模型向上摆放高度大于设定高度,则将该相似模型组内的剩余3D模型分成新的相似模型组进行向上摆放。
步骤3:本实施例中,一共有n组相似模型组G1-Gn,按yzx方向的顺序进行嵌套摆放,得到放置区域,嵌套摆放具体步骤如下:
步骤3.1:将G1-Gn按以在xy方向上的投影面积、体素率、下半部分体素数目、高度的顺序排序并依次摆放;
步骤3.2:将G1放置在(0,0,0)的位置;
步骤3.3:将G2先放在(0,0,0)的位置,调整G2的y位置,调整y位置,每当y位置超过打印平台Y尺寸,则z坐标加1,每当z位置超过打印平台Z尺寸,则x坐标加1,直至与打印平台上其余3D模型不相交,得到一个可以放入的位置,放入G2;
步骤3.4:重复步骤3.3,直至把G1-Gn全部放入打印平台,得到xy方向的放置区域;
步骤3.5:调整G1-Gn在xy方向上的角度,重复步骤3.2-3.4,得到新的放置区域,记录较小的放置区域(xn,yn),比较区域时优先3D模型全部放入的区域。
步骤4:在该放置区域(xn,yn)内,G1-Gn按yxz方向的顺序进行迭代嵌套摆放,每次迭代后更新区域,直至迭代完成,具体步骤如下:
步骤4.1:将G1-Gn在xy方向上的角度进行随机改变;
步骤4.2:将G1放置在(0,0,0)的位置;
步骤4.3:将G2先放在(0,0,0)的位置,调整G2的y位置,每当G2的y位置超过yn,则G2的x坐标加1,每当G2的x位置超过xn,则G2的z坐标加1,直至G2与打印平台上的3D模型不相交;
步骤4.4:重复步骤4.3,直至把G1-Gn全部放入打印平台,得到新的放置区域;
步骤4.5:重复步骤4.1-4.4,更新放置区域,记录较小的放置区域(xn’,yn’),比较区域时优先3D模型全部放入的区域,重复步骤4.3时,每当Gn的y位置超过yn’,则Gn的x坐标加1,每当Gn的x位置超过xn’,则Gn的z坐标加1。
如图8所示的散放在打印平台上的3D模型,在经过本发明方法嵌套摆放后,向上摆放成如图9所示的3列相似模型组,水平方向占用的区域小,同一列相似模型之间需要打印的支撑少。
以上仅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但本发明的技术特征并不局限于此。任何以本发明为基础,为解决基本相同的技术问题,实现基本相同的技术效果,所作出地简单变化、等同替换或者修饰等,皆涵盖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中。

Claims (10)

1.一种基于模型相似性的3D模型嵌套摆放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1:将3D模型的表面进行体素化;
步骤2:体素化后的3D模型根据相似度进行组合分类,分为相似模型组和非相似模型;
步骤3:对相似模型组和非相似模型先按yzx轴的顺序进行迭代嵌套摆放调整,得到放置区域;
步骤4:在该放置区域内,相似模型组和非相似模型按yxz轴的顺序进行迭代嵌套摆放,每次迭代后更新区域,直至迭代完成。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基于模型相似性的3D模型嵌套摆放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1的具体步骤为:计算模型的3D包围盒,对构成3D模型的多边形或三角形列表进行遍历得到3D模型体素。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基于模型相似性的3D模型嵌套摆放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2的具体步骤为:
步骤2.1:体素化后的3D模型以包围盒中心线为分界,得到体素投影:下半部分体素在xy面的投影,整体体素在xy面的投影;
步骤2.2:将3D模型根据如下的顺序排序:3D模型在xy方向上的投影面积、体素率、下半部分体素在xy面的投影的体素数目、高度;
步骤2.3:根据3D模型xy方向上的投影面积和投影重叠度判断是否为相似模型;
步骤2.4:将该相似模型组沿着z轴方向向上移动摆放,顺序在后的3D模型摆放在顺序在先的3D模型上方,直至该相似模型组内所有的3D模型向上摆放完成。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一种基于模型相似性的3D模型嵌套摆放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2.2中,体素率=
Figure DEST_PATH_IMAGE001
,其中L’=
Figure DEST_PATH_IMAGE002
,W’=
Figure DEST_PATH_IMAGE003
,H’=
Figure DEST_PATH_IMAGE004
,L,W,H分别是3D模型包围盒的长宽高,u是体素的边长。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一种基于模型相似性的3D模型嵌套摆放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2.3中,先判断两个3D模型在xy方向上的投影面积是否相差在面积差异设定值内,若在面积差异设定值内就计算投影重叠度。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一种基于模型相似性的3D模型嵌套摆放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2.3中,两个3D模型S1和S2的投影重叠度计算方法如下,其中S1在xy方向上的投影面积大于S2在xy方向上的投影面积:
1)得到S1整体体素在xy面的投影,S2下半部分在xy面的下半体素投影;
2)设S1整体体素投影的长宽分别为L1、W1,中心为(0,0),S2下半体素投影的长宽分别为L2、W2,S1中心设有矩形移动范围,其中矩形移动范围的四个坐标点分别为(-|L1-L2|,-|W1-W2|),(-|L1-L2|,|W1-W2|),(|L1-L2|,-|W1-W2|),(|L1-L2|,|W1-W2|);
3)将S2的中心在矩形移动范围内开始移动,计算S2下半投影的体素数量的重叠部分m,并找到重叠体素最多的位置P(x,y,0);
4)计算此时的重叠度=
Figure DEST_PATH_IMAGE005
,若此时重叠度大于重叠度设定值则认为S1和S2是相似模型。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一种基于模型相似性的3D模型嵌套摆放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2.4中相似模型组向上摆放时,第一个3D模型放置在(0,0,0)的位置,第二个3D模型先放在重叠体素最多的位置P(x,y,0)的位置判断体素是否有重合,若有重合则z值加1,直到体素没有重合为止,相似模型组内的其余3D模型同上进行向上摆放。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基于模型相似性的3D模型嵌套摆放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2.4中,若一组相似模型组内的3D模型向上摆放高度大于设定高度,则将该相似模型组内的剩余3D模型分成新的相似模型组进行向上摆放。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基于模型相似性的3D模型嵌套摆放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3中迭代嵌套摆放具体步骤如下:
步骤3.1:将相似模型组和没有相似模型的3D模型一起进行3D嵌套摆放,以在xy方向上的投影面积、体素率、下半部分体素数目、高度的顺序排序并依次摆放;
步骤3.2:将第一个相似模型组或单个3D模型放置在(0,0,0)的位置;
步骤3.3:每次将剩下的相似模型组或单个3D模型从(0,0,0)的位置开始,查找可以放入的位置,查找时按yzx的顺序,先调整y位置,每当y位置超过打印平台Y尺寸,则z坐标加1,每当z位置超过打印平台Z尺寸,则x坐标加1,直至该相似模型组或单个3D模型与其余相似模型组或单个3D模型不相交,得到一个可以放入的位置,放入3D模型;
步骤3.4:重复步骤3.3,直至把所有3D模型放入打印平台,得到放置区域,若3D模型的找不到可以放入的位置,则说明这个3D模型不能放入打印平台;
步骤3.5:调整相似模型组和没有相似模型的3D模型在xy方向上的角度,重复步骤3.2-3.4,得到新的放置区域,记录较小的放置区域。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一种基于模型相似性的3D模型嵌套摆放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4中迭代嵌套摆放具体步骤如下:
步骤4.1:将步骤3中的相似模型组和没有相似模型的3D模型在xy平面上的方向进行随机改变;
步骤4.2:将第一个相似模型组或单个3D模型放置在(0,0,0)的位置;
步骤4.3:每次将剩下的相似模型组或单个3D模型先放在(0,0,0)的位置,调整y位置,每当y位置超过放置区域y坐标,则x坐标加1,每当x位置超过放置区域x坐标,则z坐标加1,直至该相似模型组或单个3D模型与其余相似模型组或单个3D模型不相交,得到一个可以放入的位置,放入3D模型;
步骤4.4:重复步骤4.3,直至把所有3D模型放入打印平台,得到新的放置区域;
步骤4.5:重复步骤4.1-4.4,更新放置区域,记录较小的放置区域,比较区域时优先3D模型全部放入的区域。
CN202111558806.9A 2021-12-20 2021-12-20 一种基于模型相似性的3d模型嵌套摆放方法 Active CN113946987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558806.9A CN113946987B (zh) 2021-12-20 2021-12-20 一种基于模型相似性的3d模型嵌套摆放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558806.9A CN113946987B (zh) 2021-12-20 2021-12-20 一种基于模型相似性的3d模型嵌套摆放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946987A true CN113946987A (zh) 2022-01-18
CN113946987B CN113946987B (zh) 2022-03-22

Family

ID=7933938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1558806.9A Active CN113946987B (zh) 2021-12-20 2021-12-20 一种基于模型相似性的3d模型嵌套摆放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3946987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419301A (zh) * 2022-01-29 2022-04-29 上海漫格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三维打印的三维模型二维嵌套摆放方法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60136883A1 (en) * 2014-11-17 2016-05-19 Autodesk, Inc. Techniques for Automatically Placing Escape Holes during Three-Dimensional Printing
CN105844712A (zh) * 2016-03-16 2016-08-10 山东大学 一种改进的面向3d打印的半色调投影与模型生成方法
CN107610230A (zh) * 2017-09-12 2018-01-19 首都师范大学 一种3d打印数字模型剖切及接口设计方法及应用
CN109157296A (zh) * 2018-10-22 2019-01-08 南京前知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支撑的3d打印零部件id标记方法
CN109408001A (zh) * 2018-08-22 2019-03-01 先临三维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多模型的3d打印方法、装置、3d打印设备和存储介质
CN109421274A (zh) * 2017-09-05 2019-03-05 大族激光科技产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3d打印方法、存储介质以及3d打印设备
CN111382485A (zh) * 2020-03-24 2020-07-07 上海漫格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三维打印的三维模型二维嵌套摆放方法
CN113524686A (zh) * 2020-12-17 2021-10-22 浙江闪铸三维科技有限公司 3d打印模型分区方法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60136883A1 (en) * 2014-11-17 2016-05-19 Autodesk, Inc. Techniques for Automatically Placing Escape Holes during Three-Dimensional Printing
CN105844712A (zh) * 2016-03-16 2016-08-10 山东大学 一种改进的面向3d打印的半色调投影与模型生成方法
CN109421274A (zh) * 2017-09-05 2019-03-05 大族激光科技产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3d打印方法、存储介质以及3d打印设备
CN107610230A (zh) * 2017-09-12 2018-01-19 首都师范大学 一种3d打印数字模型剖切及接口设计方法及应用
CN109408001A (zh) * 2018-08-22 2019-03-01 先临三维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多模型的3d打印方法、装置、3d打印设备和存储介质
CN109157296A (zh) * 2018-10-22 2019-01-08 南京前知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支撑的3d打印零部件id标记方法
CN111382485A (zh) * 2020-03-24 2020-07-07 上海漫格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三维打印的三维模型二维嵌套摆放方法
CN113524686A (zh) * 2020-12-17 2021-10-22 浙江闪铸三维科技有限公司 3d打印模型分区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JELENA PRŠA 等: "20181130", 《2013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ROBOTICS AND BIOMIMETICS (ROBIO)》 *
徐文鹏等: "基于体素模型的3D打印支撑算法", 《图学学报》 *
秦爽 等: "基于Nelder-Mead算法的3D打印模型最优化放置", 《计算机技术与发展》 *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419301A (zh) * 2022-01-29 2022-04-29 上海漫格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三维打印的三维模型二维嵌套摆放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946987B (zh) 2022-03-2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726450B2 (en) System and method for generating a quote for fabrication of a part to be fabricated
CN109624325B (zh) 一种生成3d打印模型的树形支撑结构的方法
JP5711780B2 (ja) 逐次的充填最適化
US20100295849A1 (en) Three-dimensional modeling apparatus and method using grid structure
JP2531148B2 (ja) 自由曲面の加工情報生成方法
CN107330214A (zh) 基于离散化与启发式进化算法的空间布局优化方法
CN113946987B (zh) 一种基于模型相似性的3d模型嵌套摆放方法
CN111222418B (zh) 一种车道线的多道路片段的众包数据快速融合优化方法
CN111382485A (zh) 一种基于三维打印的三维模型二维嵌套摆放方法
US6829757B1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generating multi-layer routes
Chui et al. Direct 5-axis tool-path generation from point cloud input using 3D biarc fitting
JP2004529402A (ja) 配置の際に対角線配線を考慮に入れるための方法および装置
JP2004529402A5 (zh)
CN111770829A (zh) 增材制造的方法和系统
JP2019022982A (ja) 3dプリンティング装置及び3dプリンティング方法
JPH09185728A (ja) 複数の物体の構造性立体幾何表示を作る方法及び装置
CN109558646A (zh) 一种多轴增材制造成型顺序优化方法
CN109145279A (zh) 一种基于重心居中的二维轮廓排样方法
CN112989516B (zh) 针对多个图形生成飞切轨迹的方法、处理器、设备和介质
CN113487101A (zh) 基于双激光头的增材制造路径规划算法
CN117340277A (zh) 一种双光学系统避风分区扫描方法、装置及增材制造设备
CN115761175A (zh) 一种网页自动化立体仓库三维场景搭建的平台及方法
Dorn et al. Voxel-based General Voronoi Diagram for Complex Data with Application on Motion Planning
CN112238603A (zh) 面向3d打印的堆叠打印生成方法及系统
JPH11279759A (ja) スパッタ形状シミュレーション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