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体实施方式
在下文中,将通过具体实施例更详细地描述本申请。然而,这些实施例只是代表性的并且本申请将决不被理解为受这些实施例的限制。
当在本申请的上下文中这些表述、特征、数值或范围结合例如为“大约、基本上、一般而言、至少、最少”等的表述提及时,本申请同样包括准确的或精确的表述、特征、数值或范围等。
在本申请的范围中,所谓“特异性地识别由序列编号SEQ ID No.42的氨基酸序列构成的表位”是指本申请要求保护的抗体将相当于可溶性CD14亚型的序列中SEQ ID No.42的氨基酸序列的序列作为表位而进行特异性识别。
在本申请的范围中,抗体有时也指抗体或其抗原结合性抗体片段,而抗原结合性抗体片段是指在对由SEQ ID No.42的氨基酸序列构成的表位进行特异性识别的抗体的部分片段中,具有与原抗体相同的抗原结合性的片段。
在本申请的范围中,除非另作说明,可溶性CD14均指人可溶性CD14。
在本申请的范围中,术语检测可以与“测定”、“定量”、“分析”等用语相互变换地使用,意指包含定量的和定性的确定。本申请中的检测优选在体外进行。
在本申请的范围中,术语ROC(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曲线是指将诊断试验结果划分为若干临界点,以每个临界点对应的灵敏度为纵坐标,特异度为横坐标,作图得到的曲线。ROC曲线是一种全面、准确评价诊断试验的有效工具。ROC曲线的另一个作用是确定检测的最佳阈值。ROC曲线法确定临界点多数情况下,选择曲线上尽量靠近左上方的点,并结合专业情况,确定临界点为最佳。在应用中,根据ROC曲线,结合各切点的灵敏度和特异度结果,选择曲线上尽量靠近左上方约登指数(Youden index)最大的切点为最佳临界点,从而使试验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均较高,同时误诊率和漏诊率较小。
本申请第一方面请求保护一种抗可溶性CD14亚型单克隆抗体或其抗原结合性抗体片段,其特异性地识别由SEQ ID No.42的氨基酸序列构成的表位,该抗可溶性CD14亚型单克隆抗体或其抗原结合性抗体片段包括:
(i)重链可变区(VH)互补性决定区(CDR):
VH CDR1:X1X2X3MX4;
VH CDR2:YIX5X6ADX7;
VH CDR3:X8X9X10AX11;
和
(ii)轻链可变区(VL)互补性决定区(CDR):
VL CDR1:KX12X13X14N;
VL CDR2:LX15X16;
VL CDR3:VX17X18X19;
其中X1至X19是下列作为选择项记载的1个或多个氨基酸序列(见表1至表6)。
表1
表2
表3
表4
表5
表6
在本申请第一方面的一些实施方式中,该抗可溶性CD14亚型单克隆抗体或其抗原结合性抗体片段包括VH CDR1、VH CDR2和VH CDR3以及VL CDR1、VL CDR2和VL CDR3,其中VHCDR1、VH CDR2和VH CDR3以及VL CDR1、VL CDR2和VL CDR3是选自表7中记载的氨基酸序列(见表7)。
表7
在本申请第一方面的一些实施方式中,该抗可溶性CD14亚型单克隆抗体或其抗原结合性抗体片段包括VH CDR1、VH CDR2和VH CDR3以及VL CDR1、VL CDR2和VL CDR3,其中VHCDR1、VH CDR2和VH CDR3以及VL CDR1、VL CDR2和VL CDR3是选自表8中记载的氨基酸序列(见表8)。
表8
在本申请第一方面的一些实施方式中,该抗可溶性CD14亚型单克隆抗体或其抗原结合性抗体片段包括VH CDR1、VH CDR2和VH CDR3,以及VL CDR1、VL CDR2和VL CDR3是下述1)至62)中的任意一种:
1)VH CDR1由序列编号1、VH CDR2由序列编号10、VH CDR3由序列编号14、VL CDR1由序列编号21、VL CDR2由序列编号32、VL CDR3由序列编号34的各氨基酸序列构成;
2)VH CDR1由序列编号1、VH CDR2由序列编号11、VH CDR3由序列编号17、VL CDR1由序列编号26、VL CDR2由序列编号28、VL CDR3由序列编号41的各氨基酸序列构成;
3)VH CDR1由序列编号1、VH CDR2由序列编号12、VH CDR3由序列编号17、VL CDR1由序列编号21、VL CDR2由序列编号32、VL CDR3由序列编号33的各氨基酸序列构成;
4)VH CDR1由序列编号1、VH CDR2由序列编号12、VH CDR3由序列编号14、VL CDR1由序列编号26、VL CDR2由序列编号32、VL CDR3由序列编号39的各氨基酸序列构成;
5)VH CDR1由序列编号1、VH CDR2由序列编号13、VH CDR3由序列编号20、VL CDR1由序列编号22、VL CDR2由序列编号30、VL CDR3由序列编号40的各氨基酸序列构成;
6)VH CDR1由序列编号2、VH CDR2由序列编号7、VH CDR3由序列编号17、VL CDR1由序列编号23、VL CDR2由序列编号30、VL CDR3由序列编号35的各氨基酸序列构成;
7)VH CDR1由序列编号2、VH CDR2由序列编号7、VH CDR3由序列编号14、VL CDR1由序列编号26、VL CDR2由序列编号31、VL CDR3由序列编号38的各氨基酸序列构成;
8)VH CDR1由序列编号2、VH CDR2由序列编号8、VH CDR3由序列编号14、VL CDR1由序列编号24、VL CDR2由序列编号30、VL CDR3由序列编号38的各氨基酸序列构成;
9)VH CDR1由序列编号2、VH CDR2由序列编号8、VH CDR3由序列编号18、VL CDR1由序列编号23、VL CDR2由序列编号29、VL CDR3由序列编号40的各氨基酸序列构成;
10)VH CDR1由序列编号2、VH CDR2由序列编号8、VH CDR3由序列编号17、VL CDR1由序列编号24、VL CDR2由序列编号27、VL CDR3由序列编号38的各氨基酸序列构成;
11)VH CDR1由序列编号2、VH CDR2由序列编号9、VH CDR3由序列编号18、VL CDR1由序列编号25、VL CDR2由序列编号27、VL CDR3由序列编号38的各氨基酸序列构成;
12)VH CDR1由序列编号2、VH CDR2由序列编号10、VH CDR3由序列编号19、VL CDR1由序列编号24、VL CDR2由序列编号29、VL CDR3由序列编号35的各氨基酸序列构成;
13)VH CDR1由序列编号2、VH CDR2由序列编号11、VH CDR3由序列编号18、VL CDR1由序列编号26、VL CDR2由序列编号29、VL CDR3由序列编号36的各氨基酸序列构成;
14)VH CDR1由序列编号2、VH CDR2由序列编号11、VH CDR3由序列编号14、VL CDR1由序列编号26、VL CDR2由序列编号32、VL CDR3由序列编号34的各氨基酸序列构成;
15)VH CDR1由序列编号2、VH CDR2由序列编号11、VH CDR3由序列编号18、VL CDR1由序列编号26、VL CDR2由序列编号27、VL CDR3由序列编号41的各氨基酸序列构成;
16)VH CDR1由序列编号2、VH CDR2由序列编号12、VH CDR3由序列编号20、VL CDR1由序列编号22、VL CDR2由序列编号30、VL CDR3由序列编号37的各氨基酸序列构成;
17)VH CDR1由序列编号2、VH CDR2由序列编号12、VH CDR3由序列编号18、VL CDR1由序列编号25、VL CDR2由序列编号29、VL CDR3由序列编号35的各氨基酸序列构成;
18)VH CDR1由序列编号2、VH CDR2由序列编号12、VH CDR3由序列编号18、VL CDR1由序列编号25、VL CDR2由序列编号28、VL CDR3由序列编号40的各氨基酸序列构成;
19)VH CDR1由序列编号2、VH CDR2由序列编号12、VH CDR3由序列编号16、VL CDR1由序列编号25、VL CDR2由序列编号30、VL CDR3由序列编号34的各氨基酸序列构成;
20)VH CDR1由序列编号2、VH CDR2由序列编号13、VH CDR3由序列编号15、VL CDR1由序列编号23、VL CDR2由序列编号32、VL CDR3由序列编号34的各氨基酸序列构成;
21)VH CDR1由序列编号2、VH CDR2由序列编号13、VH CDR3由序列编号16、VL CDR1由序列编号22、VL CDR2由序列编号27、VL CDR3由序列编号34的各氨基酸序列构成;
22)VH CDR1由序列编号2、VH CDR2由序列编号13、VH CDR3由序列编号17、VL CDR1由序列编号22、VL CDR2由序列编号32、VL CDR3由序列编号36的各氨基酸序列构成;
23)VH CDR1由序列编号3、VH CDR2由序列编号7、VH CDR3由序列编号16、VL CDR1由序列编号25、VL CDR2由序列编号28、VL CDR3由序列编号41的各氨基酸序列构成;
24)VH CDR1由序列编号3、VH CDR2由序列编号7、VH CDR3由序列编号19、VL CDR1由序列编号23、VL CDR2由序列编号31、VL CDR3由序列编号34的各氨基酸序列构成;
25)VH CDR1由序列编号3、VH CDR2由序列编号8、VH CDR3由序列编号16、VL CDR1由序列编号22、VL CDR2由序列编号28、VL CDR3由序列编号37的各氨基酸序列构成;
26)VH CDR1由序列编号3、VH CDR2由序列编号8、VH CDR3由序列编号18、VL CDR1由序列编号22、VL CDR2由序列编号31、VL CDR3由序列编号37的各氨基酸序列构成;
27)VH CDR1由序列编号3、VH CDR2由序列编号8、VH CDR3由序列编号19、VL CDR1由序列编号25、VL CDR2由序列编号27、VL CDR3由序列编号37的各氨基酸序列构成;
28)VH CDR1由序列编号3、VH CDR2由序列编号9、VH CDR3由序列编号17、VL CDR1由序列编号23、VL CDR2由序列编号29、VL CDR3由序列编号36的各氨基酸序列构成;
29)VH CDR1由序列编号3、VH CDR2由序列编号9、VH CDR3由序列编号16、VL CDR1由序列编号21、VL CDR2由序列编号29、VL CDR3由序列编号38的各氨基酸序列构成;
30)VH CDR1由序列编号3、VH CDR2由序列编号10、VH CDR3由序列编号19、VL CDR1由序列编号22、VL CDR2由序列编号32、VL CDR3由序列编号41的各氨基酸序列构成;
31)VH CDR1由序列编号3、VH CDR2由序列编号12、VH CDR3由序列编号15、VL CDR1由序列编号24、VL CDR2由序列编号32、VL CDR3由序列编号39的各氨基酸序列构成;
32)VH CDR1由序列编号4、VH CDR2由序列编号7、VH CDR3由序列编号15、VL CDR1由序列编号25、VL CDR2由序列编号28、VL CDR3由序列编号37的各氨基酸序列构成;
33)VH CDR1由序列编号4、VH CDR2由序列编号7、VH CDR3由序列编号18、VL CDR1由序列编号23、VL CDR2由序列编号31、VL CDR3由序列编号33的各氨基酸序列构成;
34)VH CDR1由序列编号4、VH CDR2由序列编号10、VH CDR3由序列编号19、VL CDR1由序列编号21、VL CDR2由序列编号31、VL CDR3由序列编号40的各氨基酸序列构成;
35)VH CDR1由序列编号4、VH CDR2由序列编号10、VH CDR3由序列编号14、VL CDR1由序列编号24、VL CDR2由序列编号27、VL CDR3由序列编号37的各氨基酸序列构成;
36)VH CDR1由序列编号4、VH CDR2由序列编号12、VH CDR3由序列编号16、VL CDR1由序列编号23、VL CDR2由序列编号30、VL CDR3由序列编号33的各氨基酸序列构成;
37)VH CDR1由序列编号4、VH CDR2由序列编号12、VH CDR3由序列编号16、VL CDR1由序列编号24、VL CDR2由序列编号27、VL CDR3由序列编号34的各氨基酸序列构成;
38)VH CDR1由序列编号4、VH CDR2由序列编号13、VH CDR3由序列编号16、VL CDR1由序列编号22、VL CDR2由序列编号32、VL CDR3由序列编号40的各氨基酸序列构成;
39)VH CDR1由序列编号5、VH CDR2由序列编号7、VH CDR3由序列编号14、VL CDR1由序列编号21、VL CDR2由序列编号30、VL CDR3由序列编号40的各氨基酸序列构成;
40)VH CDR1由序列编号5、VH CDR2由序列编号7、VH CDR3由序列编号17、VL CDR1由序列编号23、VL CDR2由序列编号30、VL CDR3由序列编号34的各氨基酸序列构成;
41)VH CDR1由序列编号5、VH CDR2由序列编号7、VH CDR3由序列编号20、VL CDR1由序列编号21、VL CDR2由序列编号30、VL CDR3由序列编号39的各氨基酸序列构成;
42)VH CDR1由序列编号5、VH CDR2由序列编号8、VH CDR3由序列编号18、VL CDR1由序列编号21、VL CDR2由序列编号31、VL CDR3由序列编号33的各氨基酸序列构成;
43)VH CDR1由序列编号5、VH CDR2由序列编号10、VH CDR3由序列编号18、VL CDR1由序列编号21、VL CDR2由序列编号31、VL CDR3由序列编号33的各氨基酸序列构成;
44)VH CDR1由序列编号5、VH CDR2由序列编号10、VH CDR3由序列编号15、VL CDR1由序列编号21、VL CDR2由序列编号28、VL CDR3由序列编号38的各氨基酸序列构成;
45)VH CDR1由序列编号5、VH CDR2由序列编号10、VH CDR3由序列编号19、VL CDR1由序列编号26、VL CDR2由序列编号28、VL CDR3由序列编号40的各氨基酸序列构成;
46)VH CDR1由序列编号5、VH CDR2由序列编号11、VH CDR3由序列编号14、VL CDR1由序列编号21、VL CDR2由序列编号31、VL CDR3由序列编号33的各氨基酸序列构成;
47)VH CDR1由序列编号5、VH CDR2由序列编号11、VH CDR3由序列编号16、VL CDR1由序列编号23、VL CDR2由序列编号31、VL CDR3由序列编号36的各氨基酸序列构成;
48)VH CDR1由序列编号5、VH CDR2由序列编号11、VH CDR3由序列编号17、VL CDR1由序列编号23、VL CDR2由序列编号28、VL CDR3由序列编号39的各氨基酸序列构成;
49)VH CDR1由序列编号5、VH CDR2由序列编号11、VH CDR3由序列编号16、VL CDR1由序列编号25、VL CDR2由序列编号29、VL CDR3由序列编号38的各氨基酸序列构成;
50)VH CDR1由序列编号5、VH CDR2由序列编号12、VH CDR3由序列编号17、VL CDR1由序列编号21、VL CDR2由序列编号27、VL CDR3由序列编号37的各氨基酸序列构成;
51)VH CDR1由序列编号5、VH CDR2由序列编号12、VH CDR3由序列编号19、VL CDR1由序列编号26、VL CDR2由序列编号31、VL CDR3由序列编号39的各氨基酸序列构成;
52)VH CDR1由序列编号5、VH CDR2由序列编号12、VH CDR3由序列编号16、VL CDR1由序列编号23、VL CDR2由序列编号27、VL CDR3由序列编号34的各氨基酸序列构成;
53)VH CDR1由序列编号5、VH CDR2由序列编号12、VH CDR3由序列编号19、VL CDR1由序列编号24、VL CDR2由序列编号31、VL CDR3由序列编号38的各氨基酸序列构成;
54)VH CDR1由序列编号5、VH CDR2由序列编号13、VH CDR3由序列编号15、VL CDR1由序列编号26、VL CDR2由序列编号30、VL CDR3由序列编号39的各氨基酸序列构成;
55)VH CDR1由序列编号5、VH CDR2由序列编号13、VH CDR3由序列编号15、VL CDR1由序列编号26、VL CDR2由序列编号28、VL CDR3由序列编号33的各氨基酸序列构成;
56)VH CDR1由序列编号5、VH CDR2由序列编号13、VH CDR3由序列编号18、VL CDR1由序列编号21、VL CDR2由序列编号30、VL CDR3由序列编号39的各氨基酸序列构成;
57)VH CDR1由序列编号5、VH CDR2由序列编号13、VH CDR3由序列编号20、VL CDR1由序列编号25、VL CDR2由序列编号32、VL CDR3由序列编号39的各氨基酸序列构成;
58)VH CDR1由序列编号6、VH CDR2由序列编号7、VH CDR3由序列编号18、VL CDR1由序列编号25、VL CDR2由序列编号32、VL CDR3由序列编号39的各氨基酸序列构成;
59)VH CDR1由序列编号6、VH CDR2由序列编号10、VH CDR3由序列编号14、VL CDR1由序列编号25、VL CDR2由序列编号32、VL CDR3由序列编号39的各氨基酸序列构成;
60)VH CDR1由序列编号6、VH CDR2由序列编号11、VH CDR3由序列编号18、VL CDR1由序列编号22、VL CDR2由序列编号29、VL CDR3由序列编号39的各氨基酸序列构成;
61)VH CDR1由序列编号6、VH CDR2由序列编号11、VH CDR3由序列编号14、VL CDR1由序列编号22、VL CDR2由序列编号30、VL CDR3由序列编号39的各氨基酸序列构成;或
62)VH CDR1由序列编号6、VH CDR2由序列编号13、VH CDR3由序列编号20、VL CDR1由序列编号22、VL CDR2由序列编号30、VL CDR3由序列编号38的各氨基酸序列构成。
在本申请第一方面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涉及一种抗可溶性CD14亚型单克隆抗体或其抗原结合性抗体片段,其特异性地识别由SEQ ID No.42的氨基酸序列构成的表位,其包括:
(a)包含由序列编号1的氨基酸序列构成的VH CDR1、由序列编号12的氨基酸序列构成的VH CDR2和由序列编号17的氨基酸序列构成的VH CDR3的VH,以及包含由序列编号21的氨基酸序列构成的VL CDR1、由序列编号32的氨基酸序列构成的VL CDR2和由序列编号33的氨基酸序列构成的VL CDR3的VL;
(b)包含由序列编号2的氨基酸序列构成的VH CDR1、由序列编号12的氨基酸序列构成的VH CDR2和由序列编号20的氨基酸序列构成的VH CDR3的VH,以及包含由序列编号22的氨基酸序列构成的VL CDR1、由序列编号30的氨基酸序列构成的VL CDR2和由序列编号37的氨基酸序列构成的VL CDR3的VL;
(c)包含由序列编号3的氨基酸序列构成的VH CDR1、由序列编号9的氨基酸序列构成的VH CDR2和由序列编号16的氨基酸序列构成的VH CDR3的VH,以及包含由序列编号21的氨基酸序列构成的VL CDR1、由序列编号29的氨基酸序列构成的VL CDR2和由序列编号38的氨基酸序列构成的VL CDR3的VL;
(d)包含由序列编号5的氨基酸序列构成的VH CDR1、由序列编号13的氨基酸序列构成的VH CDR2和由序列编号18的氨基酸序列构成的VH CDR3的VH,以及包含由序列编号21的氨基酸序列构成的VL CDR1、由序列编号30的氨基酸序列构成的VL CDR2和由序列编号39的氨基酸序列构成的VL CDR3的VL;
(e)包含由序列编号4的氨基酸序列构成的VH CDR1、由序列编号12的氨基酸序列构成的VH CDR2和由序列编号16的氨基酸序列构成的VH CDR3的VH,以及包含由序列编号23的氨基酸序列构成的VL CDR1、由序列编号30的氨基酸序列构成的VL CDR2和由序列编号33的氨基酸序列构成的VL CDR3的VL;或
(f)包含由序列编号6的氨基酸序列构成的VH CDR1、由序列编号13的氨基酸序列构成的VH CDR2和由序列编号20的氨基酸序列构成的VH CDR3的VH,以及包含由序列编号22的氨基酸序列构成的VL CDR1、由序列编号30的氨基酸序列构成的VL CDR2和由序列编号38的氨基酸序列构成的VL CDR3的VL。
在本申请第一方面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可溶性CD14单克隆抗体或其抗原结合性抗体片段为由保藏号为CGMCC NO.18536的杂交瘤细胞株分泌产生的抗可溶性CD14亚型单克隆抗体或其抗原结合性抗体片段。
在本申请第一方面的一些实施方式中,该抗可溶性CD14亚型单克隆抗体或其抗原结合性抗体片段不与高分子量可溶性CD14特异性地结合。
在本申请第一方面的一些实施方式中,该抗原结合性抗体片段可以选自Fab、Fab’、F(ab’)2、单链抗体(scFV)、二聚体化V区(二聚抗体)、二硫键稳定性V区(dsFv)、sc(Fv)2、包含CDR的多肽、包含重链可变区的多肽以及包含轻链可变区的多肽组成的组中的抗原结合性抗体片段。
本申请第二方面请求保护一种用于检测可溶性CD14亚型的试剂盒,该用于检测可溶性CD14亚型的试剂盒至少包含根据本申请第一方面的抗可溶性CD14亚型单克隆抗体或其抗原结合性抗体片段。
根据本申请第二方面的试剂盒还可以包括其他试剂成分,包括但不限于一次抗体、二次抗体、标记抗体、标记酶等标记物质;显色底物、荧光底物、化学发光底物、生物素-链霉亲和素等特异性结合物质、不溶性载体、阻断剂、稀释液、洗涤液、标准物质等。
例如,应用于化学发光酶免疫测定法(CLEIA)的试剂盒可以包括包被于固相上的抗体、酶标记抗体、化学发光底物、稀释液、洗涤液等。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本申请实施例的抗体也可应用于制备基于双抗体夹心法或竞争法的酶免疫测定试剂盒、电化学发光免疫测定试剂盒、免疫层析试剂盒等。
在本申请第二方面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根据本申请的抗可溶性CD14亚型单克隆抗体或其抗原结合性抗体片段用作捕获抗体,所述捕获抗体包被在固相载体上并用于捕获待测样本中的可溶性CD14亚型。
在本申请第二方面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固相载体可以选自磁性微球、芯片、试纸等,优选为磁性微球,更优选为超顺磁性磁珠。
在本申请第二方面的一些实施方式中,用于检测可溶性CD14亚型的试剂盒还包含经标记的可溶性CD14亚型检测抗体,该检测抗体可以为抗可溶性CD14亚型多克隆抗体。
在本申请第二方面的一些实施方式中,可溶性CD14亚型检测抗体的信号标记物可以例如是化学发光标记物(例如碱性磷酸酶、鲁米诺、异鲁米诺、吖啶酯、辣根过氧化物酶)、电化学发光标记物(例如三联吡啶钌)、量子点(例如金量子点、CdSe量子点、ZnCdSe量子点等)、荧光微球等,或其组合。
本申请第三方面请请求保护一种用于检测可溶性CD14亚型的方法,该方法包括使本申请第一方面的抗可溶性CD14亚型单克隆抗体与待测样本接触。
采用本申请第一方面的抗体或抗原结合性抗体片段对样本中的可溶性CD14亚型进行免疫学测定的方法例如可以为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化学发光酶免疫测定法(CLEIA)、化学发光免疫测定法(CLIA)、荧光抗体法(FAT)、荧光酶免疫测定法(FEIA)、电化学发光免疫测定法(ECLIA)、放射免疫测定法(RIA)、免疫层析法、凝集法、竞争法等等,但并不限于这些方法。本申请实施例尤其是适合应用于化学发光酶免疫测定法。
ELISA(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是使用酶标记抗体进行的免疫测定法之一,包括直接法、间接法等,例如夹心ELISA。所谓的夹心ELISA是指:使用抗原识别部位不同的抗体,其中一个抗体包被于固相上,并使用另一抗体来夹持要进行检测的抗原,从而形成抗体-抗原-抗体复合体。
化学发光酶免疫测定法的原理为:使样本中的抗原与固定于固相上的抗体进行反应后,与酶标记抗体进行反应,并在洗涤后加入化学发光底物进行酶反应,然后测定发光强度。
在本申请第三方面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方法包括:
将待测样本和包被有捕获抗体的固相支持物混合,使得固相支持物上包被的捕获抗体与待测样本中的可溶性CD14亚型结合,其中所述捕获抗体为根据本申请第一方面的抗可溶性CD14亚型单克隆抗体或其抗原结合性抗体片段;
将上述混合物进行清洗,除去未结合的物质;
在上述经清洗的混合物中加入经标记的检测抗体进行混匀,使得所述检测抗体与所述捕获抗体上结合的可溶性CD14亚型结合,形成夹心复合物;
对上述夹心复合物进行清洗,除去未结合的物质;
在上述经清洗的夹心复合物中加入检测底物,以检测样本中的可溶性CD14亚型的浓度。例如,在上述经清洗的夹心复合物中加入化学发光底物,检测反应所产生的光子数,以得到样本的化学发光信号值,该化学发光信号值与可溶性CD14亚型的浓度成正比。
在本申请第三方面的一些实施方式中,待测样本可以是血液、血液组分例如全血、血清或血浆,优选为血浆样本。但本申请的样本不限于此,也可以是尿、组织液、淋巴液、关节液、乳汁、脑脊髓液、脓、唾液、泪液、粘液、鼻水、痰、腹水、用水、精液等体液。
本申请第四方面涉及根据本申请第一方面的抗可溶性CD14亚型单克隆抗体或其抗原结合性抗体片段在制备用于评估患者是否患有脓毒血症的分析试剂中的应用,其中,使用根据本申请第一方面的抗可溶性CD14亚型单克隆抗体或其抗原结合性抗体片段对患者的血液样本中的可溶性CD14亚型的浓度进行检测,所述可溶性CD14亚型的浓度相对于参考值的水平升高与患者患有脓毒血症的可能性增加相关。
在本申请第四方面的一些实施方式中,将可溶性CD14亚型的浓度与临界值进行比较,判断可溶性CD14亚型的浓度是否高于临界值,从而评估患者是否患有脓毒血症。所述可溶性CD14亚型的浓度相对于参考值的水平升高与患者患有脓毒血症的可能性增加正相关。
在本申请第四方面的一些实施方式中,在对患者产生患有脓毒血症的怀疑后72小时内检测该患者的血液样本中的可溶性CD14亚型的浓度。
本申请第五方面涉及根据本申请第一方面的抗可溶性CD14亚型单克隆抗体或其抗原结合性抗体片段在制备用于评估疑似脓毒血症患者的预后的分析试剂中的应用,其中,使用根据本申请第一方面的抗可溶性CD14亚型单克隆抗体或其抗原结合性抗体片段对疑似脓毒血症患者的血液样本中的可溶性CD14亚型的浓度进行检测,所述可溶性CD14亚型的浓度相对于参考值的水平升高与疑似脓毒血症患者的死亡风险增加相关。
在本申请第五方面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可溶性CD14亚型的浓度相对于参考值的水平升高与所述疑似脓毒血症患者的死亡风险增加正相关。
在本申请第五方面的一些实施方式中,在对患者产生患有脓毒血症的怀疑后72小时内检测该患者的血液样本中的可溶性CD14亚型的浓度。
以下描述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这些实施例不是为了限制本申请,而是为了更好地说明本申请。
实施例1:抗可溶性CD14亚型抗体的制备
步骤1.1可溶性CD14亚型免疫原的表达
可溶性CD14亚型免疫原分别采用原核表达系统和真核表达系统进行表达,下面详细描述相应的过程:
(1)采用原核表达系统来表达可溶性CD14亚型免疫原
在合成目标DNA序列后,选择pET30a表达载体来构建质粒,并且将其转化为大肠杆菌BL21star(DE3),从而获得原核表达工程菌株。通过IPTG(异丙基硫代半乳糖苷)法诱导该重组质粒在大肠杆菌表达体系中高效表达。目标蛋白主要存在于包涵体中,采用Ni2+NTA亲和柱纯化,获得目标蛋白,该目标蛋白序列为Thr Thr Pro Glu Pro Cys Glu Leu Asp AspGlu Asp Phe Arg Cys Val Cys Asn Phe Ser Glu Pro Gln Pro Asp Trp Ser Glu AlaPhe Gln Cys Val Ser Ala Val Glu Val Glu Ile His Ala Gly Gly Leu Asn Leu GluPro Phe Leu Lys Arg Val Asp Ala Asp Ala Asp Pro Arg Gln Tyr Ala(SEQ IDNo.43)。如图1所示,采用Bradford法测定目标蛋白的浓度为5.42mg/mL,采用SDS-PAGE和Western Blot确定目标蛋白的纯度和分子量。
(2)采用真核表达系统来表达可溶性CD14亚型免疫原
在合成目标DNA序列后,选择pcDNA3.4表达载体来构建质粒。采用HEK293-6E表达体系,其培养条件为:在serum-free FreeStyleTM 293 Expression Medium(Thermo FisherScientific)基质中在37℃,5%CO2下进行培养。采用瞬时转染的方法将构建的质粒在293-6E表达体系转染。培养6天后,收集细胞培养上清。将上清液过滤并进亲和纯化。将纯化后的蛋白采用优化后的实验条件进行酶切,并纯化后获得目标蛋白。如图2所示,采用Bradford法测定目标蛋白的浓度为1.55mg/mL,采用SDS-PAGE和Western Blot确定目标蛋白的纯度和分子量。
步骤1.2抗可溶性CD14亚型多克隆抗体的制备
将步骤1.1所获得的原核系统和真核系统表达纯化的蛋白、即抗原按一定比例混合,并且与载体蛋白钥孔血蓝蛋白(简称KLH)进行偶联,从而作为免疫原对新西兰大白兔按如下步骤进行免疫:用生理盐水稀释免疫原,然后与佐剂例如弗氏不完全佐剂(Sigma-Aldrich)进行1∶1混合。抗原和佐剂完全混合形成稳定的乳剂,将该乳剂在新西兰大白兔双肩周围的皮肤下进行皮下注射以及在后大腿进行肌肉注射。每个区域大约用1/4的免疫原,每次免疫的抗原量约100μg至500μg,一共免疫四次,每次免疫间隔为2周。完成第四次免疫后,收集新西兰大白兔的抗血清,并进行抗原亲和纯化,获得可溶性CD14亚型多克隆抗体。在图3中示出抗可溶性CD14亚型多克隆抗体SDS-PAGE和Western Blot的结果。在图3左侧SDS-PAGE中,泳道M为Protein marker,第一泳道为多克隆抗体,第二泳道为兔IgG;在图3右侧Western Blot中,泳道M为Protein marker,第一泳道为免疫原(100ng)+纯化抗体(1μg/mL)+山羊抗兔IgG[IRDye800cw](0.125μg/mL),第二泳道为免疫原(50ng)+纯化抗体(1μg/mL)+山羊抗兔IgG[IRDye800cw](0.125μg/mL),第三泳道为免疫原(100ng)+未免疫血清+山羊抗兔IgG[IRDye800cw](0.125μg/mL),第四泳道为免疫原(100ng)+山羊抗兔IgG[IRDye800cw](0.125μg/mL)。
步骤1.3抗可溶性CD14亚型单克隆抗体的制备
将步骤1.1所获得的原核系统和真核系统表达纯化的蛋白、即抗原按一定比例混合,并与载体蛋白钥孔血蓝蛋白(简称KLH)进行偶联,从而作为免疫原对小鼠按如下步骤进行免疫:在初次免疫时将抗原(10μg至50μg)与佐剂例如弗氏完全佐剂(Sigma-Aldrich)按1∶1混合,然后进行皮下多点注射。3周后进行第二次免疫,第二次免疫剂量与初次免疫剂量相同,添加弗氏不完全佐剂(Sigma-Aldrich)进行皮下注射。又3周后进行第三次免疫,第三次免疫剂量与初次免疫剂量相同,但不添加佐剂。经3周后,采用剂量为100μg至500μg来进行加强免疫。在加强免疫3天后,取脾进行融合。在第三次免疫之后,采用ELISA的方法评估小鼠的抗血清的价效,选择效价最好的动物的脾细胞与骨髓瘤细胞进行融合,获得母克隆细胞株,保藏号为CGMCC NO.18536。在本申请的范围中,骨髓瘤细胞可以使用公知的各种细胞,例如,来源于小鼠的P3、NS-1、P3U1、SP2/0、来源于大鼠的YB2/0、Y3-Ag1、来源于人的SKO-007、人鼠杂交骨髓瘤细胞SHM-D33等。在本申请中优选使用小鼠的SP2/0。
然后,通过ELISA方法对母克隆进行正筛和反筛(正筛和反筛实验均采用间接ELISA的方法)。
对于正筛实验,用包被缓冲液(PBS缓冲液,pH=7.4)稀释抗原,配置成浓度为1μg/mL的待包被抗原。将100μL的待包被抗原加入到96孔板内,在室温下孵育1小时。采用PBS缓冲液(pH=7.4)作为清洗液,去除未反应的抗原。将100μL的封闭液加入到96孔板内,室温孵育1小时,封闭未反应的固相表面。再次用清洗液(PBS缓冲液,pH=7.4)去除过量的封闭液。然后,加入100μL的待筛选细胞上清,室温孵育30分钟。在采用清洗液洗(PBS缓冲液,pH=7.4)去除未与固相包被抗原结合的抗体后,添加100μL的标记有过氧化物酶的山羊抗鼠抗体。标记有过氧化物酶的山羊抗鼠抗体与识别固相抗原的鼠抗体结合,并且催化底物液发光。通过发光的强度,判断细胞上清中是否存在可与抗原结合的抗体。
在抗体筛选过程中,通过采用sCD14进行反筛,确定被筛选的克隆与sCD14无交叉反应。对于反筛实验,将包被缓冲液(PBS缓冲液,pH=7.4)分别稀释His-tag蛋白和sCD14蛋白,配置成浓度为1μg/mL的待包被物。之后的实验步骤与正筛实验相同。通过最终发光值的强度,判断细胞上清抗体是否与反筛物质有反应性。
在筛选母克隆之后进行后续的亚克隆。对亚克隆进行亲和力排序和表位归类。将亚克隆上清与通过步骤1.2制备的多克隆抗体配对检测抗原。在表9-11中总结了抗可溶性CD14亚型单克隆抗体亲和力排序、表位归类以及配对抗体筛选结果。根据亲和力排序和抗体配对结果,筛选出克隆号为16D5B2的抗体来进行后续的生产和纯化,从而获得鼠单克隆抗体。
表9
表10
表11
步骤1.4:抗可溶性CD14亚型单克隆抗体氨基酸序列测定
对通过步骤1.3筛选所得到的抗可溶性CD14亚型单克隆抗体的可变区进行测序。首先,按照
试剂盒操作手册将杂交瘤细胞的总RNA提取出来,然后按照PrimeScript
TM 1st Strand cDNA Synthesis Kit的操作手册,用表位特异的反义引物或通用引物将总RNA逆转录成cDNA。通过逆转录合成的cDNA序列可得其对应抗可溶性CD14亚型单克隆抗体氨基酸序列,该抗可溶性CD14亚型单克隆抗体例如包括包含由序列编号3的氨基酸序列构成的VH CDR1、由序列编号9的氨基酸序列构成的VH CDR2和由序列编号16的氨基酸序列构成的VH CDR3的VH,以及包含由序列编号21的氨基酸序列构成的VL CDR1、由序列编号29的氨基酸序列构成的VL CDR2和由序列编号38的氨基酸序列构成的VL CDR3的VL,其中该抗可溶性CD14亚型单克隆抗体特异性地识别由SEQ ID No.42的氨基酸序列构成的表位。
实施例2:抗可溶性CD14亚型单克隆抗体的特异性表位确定
在本申请中,对表位的确定方法没有特别的限定,例如可以通过下方式进行:首先,由目标蛋白序列N端依次向C端移动3个氨基酸合成多肽,每条肽链由15个氨基酸组成;然后,将多肽分别标记有生物素,并且通过生物素-链霉亲和素结合包被于含有链霉亲和素的96孔板上;接着分别将待测抗体以及过氧化物酶标记的山羊抗鼠IgG加入到96孔板中;通过最终反应的信号值确定待测抗体的识别的氨基酸序列。
实施例3:用于检测可溶性CD14亚型的试剂盒的制备
将通过实施例1筛选出的克隆号为16D5B2的单克隆抗体用作捕获抗体,包被于超顺磁性磁珠(Merck,
超顺磁性磁珠)表面。超顺磁性磁珠表面修饰有羧基,超顺磁性磁珠表面的羧基在EDC/NHS催化下与克隆号为16D5B2的单克隆抗体的氨基偶联,从而制备得到磁珠包被物。将磁珠包被物在50mM的MES(2-吗啉乙磺酸)缓冲液(0.5M NaCl,0.5%BSA,0.05%吐温20,pH=6.0)中稀释,磁珠包被物浓度为1.0mg/mL。将通过实施例1中步骤1.2中所制备的抗可溶性CD14亚型多克隆抗体作为检测抗体,该检测抗体标记有碱性磷酸酶(Roche Life Science)。将酶标标记物稀释于50mM的MES缓冲液(0.5M NaCl,0.5%BSA,0.05%吐温20,pH=6.0),酶标标记物浓度为1μg/mL。
在当前的实施例中,检测反应基于夹心法模式:将待测样本(40μL)、捕获抗体(50μL)和检测抗体(50μL)加入到反应管中孵育,其中待测样本为血浆。待测样本内的抗原、即可溶性CD14亚型与捕获抗体和检测抗体结合,形成夹心复合物。在反应管内孵育反应后,磁场吸附磁珠,从而洗去未结合的物质。
将化学发光底物添加到反应管内,发光底物(3-(2-螺旋金刚烷)-4-甲氧基-4-(3-磷氧酰)-苯基-1,2-二氧环乙烷,AMPPD)被碱性磷酸酶所分解,脱去一个磷酸基,生成不稳定的中间产物,该中间产物通过分子内电子转移产生间氧苯甲酸甲酯阴离子,处于激发态的间氧苯甲酸甲酯阴离子从激发态返回基态时,产生化学发光。接着,通过光电倍增管对中间反应所产生的光子数进行测量,所产生的光子数与样本中的可溶性CD14亚型的浓度成正比。最后,将一系列含不同浓度的可溶性CD14亚型的样本进行测试,可得到其相应的发光值,进而建立标准曲线,如图4所示。
实施例4:抗可溶性CD14亚型单克隆抗体或其抗原结合性抗体片段在制备用于评估患者是否患有脓毒血症的分析试剂中的应用
用通过实施例3制备的试剂盒对141名疑似患有脓毒血症的患者样本的可溶性CD14亚型进行检测。同时检测患者的PCT浓度水平,并对比可溶性CD14亚型和PCT对脓毒血症的诊断效力。可溶性CD14亚型检测的阈值为500pg/mL,其诊断脓毒血症的灵敏度和特异性分别为0.76和0.91。如图5所示,可溶性CD14亚型和PCT的ROC曲线的AUC面积分别为0.91和0.84。由此得出可溶性CD14亚型具有更高的诊断效力。
实施例5:抗可溶性CD14亚型单克隆抗体或其抗原结合性抗体片段在制备用于评估疑似脓毒血症患者的预后的分析试剂中的应用
用通过实施例3制备的试剂盒对88名疑似脓毒血症患者的入院72小时内的血浆样本可溶性CD14亚型的浓度进行检测,并且追踪疑似脓毒血症患者30内的预后情况,采用Kaplan-Meier分析法得来医院30天内的生存率的关系曲线图(见图6)。对于不同分组,患者的生存率有显著不同,其中对于组III(可溶性CD14亚型浓度≥1003.97pg/mL),患者的生存概率<40%(p<0.01)。
以上述疑似脓毒血症患者88人为对象,利用ROC曲线,比较患者入院72小时内PCT、可溶性CD14亚型的浓度值与患者入院30天内的生存率预后效力。如图7所示,PCT检测和可溶性CD14亚型检测的AUC分别为0.72、0.83,因此,可溶性CD14亚型能够更准确地预测患者的生存状况。
从上面描述的各个实施例可以得出:本申请实施例的抗可溶性CD14亚型单克隆抗体或其抗原结合性抗体片段或本申请实施例的试剂盒具有高度特异性和灵敏度并且适用于检测待测样本中的可溶性CD14亚型,从而提高可溶性CD14亚型检测的质量和精度。
本申请不通过根据实施例进行的描述而限制于此。更确切地说,本申请包括每个新的特征以及特征的每个组合,这尤其是包含在权利要求中的特征的每个组合,即使该特征或者该组合本身未详细地在权利要求中或者实施例中说明时也是如此。
SEQUENCE LISTING
<110> 深圳迈瑞生物医疗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120> 新的抗可溶性CD14亚型抗体及其应用
<130> JCP1960996P-CN
<160> 43
<170> PatentIn version 3.3
<210> 1
<211> 5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Artificial Sequence)
<400> 1
Ser Val Ala Met Leu
1 5
<210> 2
<211> 5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Artificial Sequence)
<400> 2
Ser Val Glu Met Leu
1 5
<210> 3
<211> 5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Artificial Sequence)
<400> 3
Ser Phe Ala Met Leu
1 5
<210> 4
<211> 5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Artificial Sequence)
<400> 4
Ser Phe Ala Met Ala
1 5
<210> 5
<211> 5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Artificial Sequence)
<400> 5
Ser Val Lys Met Leu
1 5
<210> 6
<211> 5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Artificial Sequence)
<400> 6
Ser Phe Lys Met Ala
1 5
<210> 7
<211> 17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Artificial Sequence)
<400> 7
Tyr Ile Ser Tyr Met Gly Ser Thr Ile Tyr Tyr Ala Asp Ala Lys Leu
1 5 10 15
Gly
<210> 8
<211> 17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Artificial Sequence)
<400> 8
Tyr Ile Ser Ser Lys Ser Ser Ser Asn Leu Ala Ala Asp Ala Lys Leu
1 5 10 15
Gly
<210> 9
<211> 17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Artificial Sequence)
<400> 9
Tyr Ile Ser Ser Gly Ser Ser Thr Ile Tyr Tyr Ala Asp Thr Val Lys
1 5 10 15
Gly
<210> 10
<211> 17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Artificial Sequence)
<400> 10
Tyr Ile Ser Ser Gly Ser Ser Thr Ile Tyr Tyr Ala Asp Met Thr Lys
1 5 10 15
Gly
<210> 11
<211> 17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Artificial Sequence)
<400> 11
Tyr Ile Thr Tyr Ser Gly Ser Gly Ala Tyr Tyr Ala Asp Tyr Gly Asn
1 5 10 15
Thr
<210> 12
<211> 34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Artificial Sequence)
<400> 12
Tyr Ile Ser Tyr Met Gly Ser Thr Ile Tyr Tyr Ala Asp Thr Val Lys
1 5 10 15
Gly Tyr Ile Ser Tyr Met Gly Ser Thr Ile Tyr Tyr Ala Asp Thr Val
20 25 30
Lys Gly
<210> 13
<211> 17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Artificial Sequence)
<400> 13
Tyr Ile Ser Ser Lys Ser Ser Thr Ile Tyr Tyr Ala Asp Thr Val Lys
1 5 10 15
Gly
<210> 14
<211> 5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Artificial Sequence)
<400> 14
Ala Gly Phe Ala Tyr
1 5
<210> 15
<211> 5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Artificial Sequence)
<400> 15
Gln Gln Phe Ala Tyr
1 5
<210> 16
<211> 5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Artificial Sequence)
<400> 16
Gln Gly Phe Ala Tyr
1 5
<210> 17
<211> 5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Artificial Sequence)
<400> 17
Gln Gly Phe Ala Met
1 5
<210> 18
<211> 5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Artificial Sequence)
<400> 18
Gln Gln Val Ala Tyr
1 5
<210> 19
<211> 5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Artificial Sequence)
<400> 19
Ala Gly Phe Ala Met
1 5
<210> 20
<211> 5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Artificial Sequence)
<400> 20
Ala Gly Phe Ala Tyr
1 5
<210> 21
<211> 16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Artificial Sequence)
<400> 21
Lys Ser Ser Gln Ser Leu Leu Tyr Ser Asn Gly Lys Thr Tyr Leu Asn
1 5 10 15
<210> 22
<211> 16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Artificial Sequence)
<400> 22
Lys Tyr Tyr Ala Ser Ala Ala Lys Leu Tyr Arg Asn Ile Lys Leu Asn
1 5 10 15
<210> 23
<211> 16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Artificial Sequence)
<400> 23
Lys Tyr Tyr Ala Ser Leu Leu Ala Thr Tyr Arg Asn Ile Lys Leu Asn
1 5 10 15
<210> 24
<211> 16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Artificial Sequence)
<400> 24
Lys Tyr Tyr Ala Ser Leu Leu Ala Thr Thr Trp Ala Lys Gly Asn Asn
1 5 10 15
<210> 25
<211> 16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Artificial Sequence)
<400> 25
Lys Ser Ser Gln Ser Leu Leu Tyr Ser Thr Trp Ala Lys Gly Asn Asn
1 5 10 15
<210> 26
<211> 16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Artificial Sequence)
<400> 26
Lys Ser Ser Gln Ser Leu Leu Tyr Ser Tyr Arg Asn Ile Lys Leu Asn
1 5 10 15
<210> 27
<211> 7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Artificial Sequence)
<400> 27
Leu Val Gln Ser Leu Asp Ser
1 5
<210> 28
<211> 7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Artificial Sequence)
<400> 28
Leu Val Ser Lys Leu Thr Ala
1 5
<210> 29
<211> 7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Artificial Sequence)
<400> 29
Leu Val Ser Lys Leu Asp Ser
1 5
<210> 30
<211> 7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Artificial Sequence)
<400> 30
Leu Val Gln Ser Asp Ser Lys
1 5
<210> 31
<211> 7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Artificial Sequence)
<400> 31
Leu Gln Thr Ser Asp Ser Lys
1 5
<210> 32
<211> 7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Artificial Sequence)
<400> 32
Leu Val Ser Lys Leu Ala Ser
1 5
<210> 33
<211> 9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Artificial Sequence)
<400> 33
Val Gln Gly Thr His Asn Tyr Gly His
1 5
<210> 34
<211> 9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Artificial Sequence)
<400> 34
Val Gly Gly Thr His Phe Pro Arg Thr
1 5
<210> 35
<211> 9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Artificial Sequence)
<400> 35
Val Gly Thr Ala Ile Phe Pro Arg Thr
1 5
<210> 36
<211> 9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Artificial Sequence)
<400> 36
Val Gly Gly Thr His Phe Ile Thr Ala
1 5
<210> 37
<211> 9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Artificial Sequence)
<400> 37
Val Ser Gly Thr His Phe Pro Arg Thr
1 5
<210> 38
<211> 9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Artificial Sequence)
<400> 38
Val Gln Gly Thr His Phe Pro Arg Thr
1 5
<210> 39
<211> 9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Artificial Sequence)
<400> 39
Val Gln Thr Ala Ile Phe Pro Arg Thr
1 5
<210> 40
<211> 9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Artificial Sequence)
<400> 40
Val Gln Gly Thr His Tyr Gly His Val
1 5
<210> 41
<211> 9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Artificial Sequence)
<400> 41
Val Gln Gly Asn Thr Phe Ile Thr Ala
1 5
<210> 42
<211> 12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Artificial Sequence)
<400> 42
Pro Cys Glu Leu Asp Asp Glu Asp Phe Arg Cys Val
1 5 10
<210> 43
<211> 64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Artificial Sequence)
<400> 43
Thr Thr Pro Glu Pro Cys Glu Leu Asp Asp Glu Asp Phe Arg Cys Val
1 5 10 15
Cys Asn Phe Ser Glu Pro Gln Pro Asp Tyr Ser Glu Ala Phe Gln Cys
20 25 30
Val Ser Ala Val Glu Val Glu Ile His Ala Gly Gly Leu Asn Leu Glu
35 40 45
Pro Phe Leu Lys Arg Val Asp Ala Asp Ala Asp Pro Arg Gln Tyr Ala
50 55 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