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932353A - 空气净化器 - Google Patents

空气净化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932353A
CN113932353A CN202110782844.6A CN202110782844A CN113932353A CN 113932353 A CN113932353 A CN 113932353A CN 202110782844 A CN202110782844 A CN 202110782844A CN 113932353 A CN113932353 A CN 11393235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ilter
air
pressure sensor
disposed
air purifi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0782844.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3932353B (zh
Inventor
朴东律
尹柱协
李钟洙
李累利
金永贤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LG Electronics Inc
Original Assignee
LG Electronics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LG Electronics Inc filed Critical LG Electronics Inc
Publication of CN11393235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93235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393235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93235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8/00Treatment, e.g. purification, of air supplied to human living or working spaces otherwise than by heating, cooling, humidifying or drying
    • F24F8/10Treatment, e.g. purification, of air supplied to human living or working spaces otherwise than by heating, cooling, humidifying or drying by separation, e.g. by filtering
    • F24F8/108Treatment, e.g. purification, of air supplied to human living or working spaces otherwise than by heating, cooling, humidifying or drying by separation, e.g. by filtering using dry filter elemen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1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 B01DSEPARATION
    • B01D46/00Filters or filtering processes specially modified for separating dispersed particles from gases or vapours
    • B01D46/0039Filters or filtering processes specially modified for separating dispersed particles from gases or vapours with flow guiding by feed or discharge devices
    • B01D46/0047Filters or filtering processes specially modified for separating dispersed particles from gases or vapours with flow guiding by feed or discharge devices for discharging the filtered ga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1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 B01DSEPARATION
    • B01D46/00Filters or filtering processes specially modified for separating dispersed particles from gases or vapours
    • B01D46/0084Filters or filtering processes specially modified for separating dispersed particles from gases or vapours provided with safety means
    • B01D46/0086Filter condition indicato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1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 B01DSEPARATION
    • B01D46/00Filters or filtering processes specially modified for separating dispersed particles from gases or vapours
    • B01D46/24Particle separators, e.g. dust precipitators, using rigid hollow filter bodi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1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 B01DSEPARATION
    • B01D46/00Filters or filtering processes specially modified for separating dispersed particles from gases or vapours
    • B01D46/42Auxiliary equipment or operation thereof
    • B01D46/44Auxiliary equipment or operation thereof controlling filtration
    • B01D46/446Auxiliary equipment or operation thereof controlling filtration by pressure measuring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3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for purposes related to the operation of the system, e.g. for safety or monitoring
    • F24F11/32Responding to malfunctions or emergencies
    • F24F11/39Monitoring filter performanc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5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characterised by user interfaces or communication
    • F24F11/52Indication arrangements, e.g. display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0Details common to, or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or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20Casings or cov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0Details common to, or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or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28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filter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LMEASURING FORCE, STRESS, TORQUE, WORK, MECHANICAL POWER, MECHANICAL EFFICIENCY, OR FLUID PRESSURE
    • G01L1/00Measuring force or stress, in general
    • G01L1/14Measuring force or stress, in general by measuring variations in capacitance or inductance of electrical elements, e.g. by measuring variations of frequency of electrical oscillato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1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 B01DSEPARATION
    • B01D2273/00Operation of filt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eparating dispersed particles from gases or vapours
    • B01D2273/30Means for generating a circulation of a fluid in a filtration system, e.g. using a pump or a fan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0Details common to, or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or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20Casings or covers
    • F24F2013/205Mounting a ventilator fan therein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2110/00Control inputs relating to air properties
    • F24F2110/40Pressure, e.g. wind pressur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2110/00Control inputs relating to air properties
    • F24F2110/50Air quality properties
    • F24F2110/64Airborne particle content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2110/00Control inputs relating to air properties
    • F24F2110/50Air quality properties
    • F24F2110/65Concentration of specific substances or contaminants
    • F24F2110/66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 [VOC]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2110/00Control inputs relating to air properties
    • F24F2110/50Air quality properties
    • F24F2110/65Concentration of specific substances or contaminants
    • F24F2110/70Carbon dioxide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30/00Energy efficient heating, ventilation or air conditioning [HVAC]
    • Y02B30/70Efficient control or regulation technologies, e.g. for control of refrigerant flow, motor or heating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REA)
  • Filtering Of Dispersed Particles In Gas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空气净化器,所述空气净化器包括:机壳,形成有空气流入口和空气吐出口,在其内部配置有送风风扇;过滤器,滤除在通过所述空气流入口流入的空气中含有的异物;第一管,配置在所述过滤器的下游侧,形成有朝所述过滤器开口的第一孔;第二管,配置在所述过滤器的下游侧,形成有朝与所述过滤器相对的方向开口的第二孔;以及压力传感器,与所述第一管和所述第二管连接,分别测量所述第一管内部的空气压力和所述第二管内部的空气压力。因此,具有能够基于通过压力传感器测得的压力值来识别过滤器的更换周期的优点。

Description

空气净化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空气净化器,更详细地,涉及一种告知过滤器的更换周期的传感器。
背景技术
空气净化器是一种吸入污染空气并在经过一系列净化作用之后向室内供应净化后的空气的装置。
为了滤除所流入的空气中含有的异物,过滤器配置在构成空气净化器的外观的机壳的内部,通过过滤器后的空气以去除了异物的状态流向送风风扇。
然而,当过滤器配置在机壳中时,如果过滤器中收集了过量的异物,则无法从外部确认过滤器所收集的量,从而存在过滤器的更换周期有所延迟的问题。
收集了过量的异物的过滤器可能会导致送风风扇吹送空气时的流量减少,或者可能会对送风风扇造成过多的负荷,致使空气净化器的整体送风性能降低。
韩国登记专利10-2040834中公开了一种在空气净化器内部配置压差传感器以基于压差传感器感测到的压力值来告知过滤器的更换时间的方法,但是没有具体地公开配置压差传感器的结构。
韩国登记专利10-0666529中公开了一种将压差传感器配置在空气净化器内部的结构,但是在该结构中存在的问题是,由于压差传感器在空气净化器中所占的体积较大,因此空气的流动会受到压差传感器结构的干扰。
专利文献1:韩国登记专利10-2040834
专利文献2:韩国登记专利10-0666529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是提供一种告知过滤器的更换周期的空气净化器。
本发明的另一种课题是提供一种压力传感器的结构简化的空气净化器。
本发明的又一种课题是提供一种改善压力传感器的感测能力的空气净化器。
本发明的又一种课题是提供一种减少被浪费的空间而紧凑的空气净化器。
本发明的又一种课题是提供一种稳定地支撑压力传感器的空气净化器。
本发明的又一种课题是提供一种利用压力传感器的配置使流动气流受到的阻力最小的空气净化器。
本发明的问题不限于上述问题,并且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将从以下描述中清楚地理解未提及的其他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空气净化器包括:机壳,形成有空气流入口和空气吐出口,在其内部配置有送风风扇;过滤器,滤除在通过所述空气流入口流入的空气中含有的异物;第一管,配置在所述过滤器的下游侧,形成有朝所述过滤器开口的第一孔;第二管,配置在所述过滤器的下游侧,形成有朝与所述过滤器相对的方向开口的第二孔;以及压力传感器,与所述第一管和所述第二管连接,分别测量所述第一管内部的空气压力和所述第二管内部的空气压力。因此,能够基于通过所述压力传感器测得的压力值来判断过滤器的更换周期。
由于所述第一管和第二管可以一体形成,因此,可以同时测量静态压力和动态压力来提高测量值的准确率。
由于所述压力传感器可以配置在不暴露于通过了所述过滤器后的空气朝所述空气吐出口流动的吐出流路的位置,因此,可以使所述压力传感器对流动气流产生的影响最小。
由于所述压力传感器可以配置在与用于测量通过所述空气流入口流入的空气中含有的异物的量的空气质量检测器间隔开的位置处,因此,可以使所述空气质量检测器对所述压力传感器产生的影响最小。
由于所述第一管和所述第二管可以通过供所述压力传感器的端子插入的适配器彼此连接,因此,所述压力传感器的端子可以稳定地与所述第一管和所述第二管连接。
由于所述适配器可以包括:底板,形成有端子孔,所述压力传感器的端子插入到所述端子孔;以及接收器,从所述底板凸出。因此,可以稳定地结合所述压力传感器和所述管。
由于所述适配器的截面面积可以大于所述压力传感器的截面面积,因此,所述压力传感器可以由所述适配器稳定地支撑。
由于所述第一管可以在与所述适配器的下端部向上侧隔开的位置与所述压力传感器连接,因此,可以减小对流入所述第一管的空气的阻力。
由于所述压力传感器可以配置在容纳所述过滤器的过滤器框架,因此,所述压力传感器可以由所述过滤器框架稳定地支撑。
由于所述过滤器框架中可以形成有分隔壁,所述分隔壁沿着所述过滤器的圆周方向延伸,所述第一管贯穿所述分隔壁,因此,所述第一管可以由所述分隔壁稳定地支撑。
由于所述第一管可以配置在以所述分隔壁为基准的内侧,所述压力传感器可以配置在以所述分隔壁为基准的外侧,因此,所述压力传感器和所述第一管可以利用所述分隔壁容易地结合。
由于所述分隔壁中可以形成有安置所述第一管的支撑面,因此,所述第一管可以由所述支撑面支撑。
由于在所述过滤器框架中可以形成有围栏,所述围栏接触所述压力传感器的外周面,因此,可以防止所述压力传感器的晃动。
由于所述过滤器框架中可以形成有向所述压力传感器凸出的下凸台,所述压力传感器中可以形成有凸台凹槽,所述下凸台插入所述凸台凹槽,因此,所述压力传感器可以固定到所述过滤器框架。
由于所述围栏可以在所述下凸台的外侧接触所述压力传感器的外周面,因此,所述压力传感器可以利用所述下凸台和围栏稳定地固定。
由于所述第一管可以配置在所述过滤器框架的上侧,并且可以配置在容纳有所述送风风扇的风扇壳体和所述过滤器框架之间,因此,所述第一管可以配置在能够准确地测量过滤器的负荷的位置处。
由于可以在所述风扇壳体中形成有向下侧延伸的保持壁,所述保持壁插入到形成在所述过滤器框架上侧的切口槽,因此所述第一管可以被所述切口槽和保持壁挤压。
由于所述风扇壳体与所述过滤器框架结合而形成供所述第一管插入的贯通孔,因此,可以通过所述过滤器框架和风扇壳体的结合来形成所述第一管的贯通孔。
由于所述风扇壳体中可以形成有向所述压力传感器凸出的上凸台,因此可以稳定地固定所述第一管。
由于所述压力传感器可以与显示所述过滤器的更换周期的显示器连接,因此可以通过所述显示器显示所述过滤器的更换周期。
其他实施例的具体事项包括在详细的说明和附图中。
根据本发明的空气净化器具有以下效果中的一种或更多种。
第一,具有可以基于由压力传感器测量的压力值来识别过滤器的更换周期的优点。
第二,具有利用分别测量静态压力和动态压力的一对管结构来提高压力传感器的感测能力的优点。
第三,将一对管结构以一体结构或组装的形式制造,从而具有简化了压力感测结构的优点。
第四,通过使用分隔壁将压力传感器和管分开,从而还具有能够提高压力传感器的感测准确率的优点。
第五,利用过滤器框架中被浪费的空间来配置压力传感器,从而还具有感测结构紧凑的优点。
第六,还具有能够利用围栏或凸台之类的结构来稳定地固定压力传感器的优点。
第七,还具有管和压力传感器能够利用形成在分隔壁的支撑构件和保持构件来稳定地结合的优点。
第八,将压力传感器配置在不暴露于流动的气流中的位置处,因此具有可以减小对流动气流的阻力的优点。
本发明的效果不限于上述效果,本领域技术人员从权利要求书的描述中可以清楚地理解未提及的其他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空气净化器的立体图。
图2是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空气净化器的纵剖视图。
图3是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下部送风装置的分解立体图。
图4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将压力传感器组装到过滤器框架的结构的图。
图5是图4所示的结构的俯视图。
图6(a)和图6(b)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压力传感器和管组装的结构的图。
图7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压力传感器和管分离的结构的图。
图8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过滤器框架上的压力传感器的固定结构的图。
图9(a)和图9(b)是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风扇壳体的上方和下方立体图。
图10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固定有压力传感器的风扇壳体的结构的图。
图11(a)和图11(b)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过滤器框架、传感器组件和风扇壳体的结合结构的图。
图12是图11所示的固定有传感器组件的结构的纵剖视图。
图13是用于说明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基于压力传感器的测量值在显示器上显示过滤器更换周期的过程的图。
图14是根据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的空气净化器的主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空气净化器 20:传感器组件
30:压力传感器 40:第一管
41:第一孔 50:第二管
51:第二孔 60:适配器
61:底板 62:接收器
100:下部送风装置 120:第一过滤器
130:第一风扇壳体 132:第一风扇
136:保持壁 137:上凸台
190:第一过滤器框架 190a:过滤器吐出口
192:上侧框架 194:支撑板
195:分隔壁 195s:切口槽
196:过滤器框架格栅 198:无线通信基板
199:空气质量检测器 200:上部送风装置
220:第二过滤器 230:第二风扇壳体
232:第二风扇 290:第二过滤器框架
300:循环器 390:显示器
具体实施方式
通过下面参照附图详细叙述描述的实施例,会更加明确本发明的优点、特征及其实现方法。然而,本发明不限于以下公开的实施例,可体现为互不相同的多种形态,本实施例仅为了充分公开本发明,并为了向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完整地公开本发明的范围而提供,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仅由权利要求的范围来决定。在整个说明书中,相同的附图标记指代同一个构成要素。
以下,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参考用于说明空气净化器的附图说明本发明。
参照图1和图2,首先说明空气净化器10的整体构成。图1是从上方观察空气净化器10的立体图,图2是示出空气净化器10的内部结构的纵剖视图。
空气净化器10可以包括用于产生空气流动的送风装置100、200和改变由送风装置100、200产生的空气流动的吐出方向的循环器300。送风装置100、200可以包括用于向下部区域吐出净化空气的下部送风装置100和用于向上部区域吐出净化空气的上部送风装置200。
下部送风装置100和上部送风装置200可以沿上下配置,上部送风装置200可以与下部送风装置100向上隔开配置。
空气净化器10可以包括形成外观的机壳110、210。机壳110、210可以包括形成下部送风装置100的外观的下部机壳110和形成上部送风装置200的外观的上部机壳210。
下部机壳110的整体外形可以是圆筒形,下部机壳110中上部的直径可以小于下部的直径。
在下部机壳110中形成有吸入空气的第一吸入口112,第一吸入口112可以称为空气流入口112,外部空气通过该空气流入口112流入下部机壳110中。第一吸入口112可以在下部机壳110的圆周表面形成有复数个,并且可以形成为在上下方向上开放。在下部机壳110的上部形成有第一吐出口152,流入的空气通过所述第一吐出口152吐出到外部,第一吐出口152可以形成为朝上侧开口。第一吐出口152可以称为空气吐出口152,下部机壳110内部的空气通过该空气吐出口152吐出到外部。
复数个第一吸入口112可以在下部机壳110的圆周方向上均匀地形成,从而可以以下部机壳110为基准从所有方向沿径向吸入空气。
在下部送风装置100的上部可以配置有形成第一吐出口152的第一吐出盖150,第一吐出盖150可以称为将流向上方的空气的流动方向引向预定的吐出方向的吐出引导件150。
第一过滤器120可装拆地配置在下部机壳110的内部。第一过滤器120可以具有圆筒形形状,可以滤除通过第一过滤器120的外周面流入的空气中含有的异物。
第一过滤器框架190可以提供允许装拆第一过滤器120的空间,并且可以配置在第一过滤器120的外侧。第一过滤器120可以由第一过滤器框架190支撑,第一过滤器框架190可以限定用于安装第一过滤器120的空间。
第一风扇壳体130可以配置在第一过滤器120的上侧,在第一风扇壳体130中可以配置有可旋转的第一风扇132以及向第一风扇132提供动力的第一风扇马达134。
在第一风扇壳体130的下侧可以形成有圆形的第一壳体吸入孔130a,经过了第一过滤器120的空气流入所述第一壳体吸入孔130a,在所述第一风扇壳体130的上侧可以形成有第一壳体吐出孔130b,由第一风扇132吹送的空气流过所述第一壳体吐出孔130b。可以将混流风扇用作第一风扇132,由第一风扇132吹送的空气可以沿径向外侧上方流动。
第一风扇132可以包括:第一轮毂132a,第一风扇马达134的旋转轴结合到所述第一轮毂132a;第一护罩132b,与第一轮毂132a隔开配置;复数个第一叶片132c,配置在第一轮毂132a和第一护罩132b之间。第一风扇马达134可以结合到第一风扇132的上侧。
在第一风扇132的上侧可以配置有将由第一风扇132吹送的空气引导到上侧的第一送风引导件140。
第一送风引导件140可以形成环形的第一送风流路140a,由第一风扇132吹送的空气在所述第一送风流路140a流动。
第一送风引导件140可以包括:圆筒形状的第一送风体142,形成外观;碗形状的第一马达盖144,配置在第一送风体142的中央部,第一风扇马达134插入到该第一马达盖144;以及复数个第一引导叶片146,在形成于第一送风体142和第一马达盖144之间的第一送风流路140a上沿圆周方向隔开配置。
复数个第一引导叶片146可以将从第一风扇132吐出到第一送风流路140a的空气引向上侧。复数个第一引导叶片146中的每一个可以形成为以靠近上下轴方向的形式直立地配置的弯曲的肋形状。第一引导叶片146可以从第一马达盖144的外周面向第一送风体142的内周面延伸,并且复数个第一引导叶片146可以隔开配置。
第一风扇马达134的旋转轴可以从第一风扇马达134向下延伸,并穿过第一马达盖144的底面部连接到第一轮毂132a。
在下部机壳110的下侧可以配置有接触地面的底座180。底座180可以与下部机壳110的下端部向下隔开设置,在下部机壳110与底座180之间的间隔空间中可以形成有底座吸入部114,外部空气流入到所述底座吸入部114。
在下部送风装置100和上部送风装置200之间可以配置有遮蔽体160,所述遮蔽体160限制从吐出引导件150吐出的空气向上侧方向流动。上部送风装置200可以利用遮蔽体160与下部送风装置100向上隔开设置。
遮蔽体160可以沿着空气吐出口152延伸。此时,“沿着空气吐出口延伸”可以理解为在与空气吐出口152的形成方向平行的方向上延伸。因此,遮蔽体160可以在与空气吐出口152向上侧间隔开的位置沿与空气吐出口152的形成方向平行的方向延伸。
遮蔽体160可以阻止从下部送风装置100吐出的空气流入上部送风装置200的第二吸入口212。
遮蔽体160可以包括与下部机壳110连接并向上侧延伸的杆162,以及配置在杆162的上侧的环164。杆162可以向上呈弧形地延伸,环164可以向下呈弧形地延伸。杆162可以从吐出引导件150向上侧延伸,杆162的至少一部分可以形成为具有预定的曲率半径的弯曲部。
在遮蔽体160的下侧可以配置有下部送风装置100的吐出引导件150,在遮蔽体160的上侧可以配置有支撑板170,上部送风装置200安置在所述支撑板170。
支撑板170可以具有环形形状,并且可以从内周面朝外周面向上进行倒圆角处理并延伸。
上部机壳210的整体外形可以是圆筒形,上部机壳210中上部的直径可以小于下部的直径。在上部机壳210形成有吸入外部空气的第二吸入口212,第二吸入口212可以形成为在竖直方向上开放,复数个所述第二吸入口212可以在圆周方向上隔开形成。
在上部送风装置200中,也可以在第二过滤器框架290配置第二过滤器220,该内容可以等同地应用上述的第一过滤器120和第一过滤器框架190的说明内容。第一过滤器120和第二过滤器220可以等同地命名为“过滤器”,第一过滤器框架190和第二过滤器框架290可以等同地命名为“过滤器框架”。
上部送风装置200可以包括:第二风扇232,配置在第二过滤器220的上侧并吹送流入的空气;第二风扇马达234,向第二风扇232提供动力;以及第二风扇壳体230,容纳第二风扇232。上述第二风扇232、第二风扇马达234以及第二风扇壳体230具有与上述的第一风扇132、第一风扇马达134以及第一风扇壳体130相同的构成和类似的形式,并且可以执行相同的功能。第二风扇232可以是混流风扇,并且与第一风扇132一样,可以由轮毂232a、护罩232b以及复数个叶片232c构成。
上部送风装置200还可以包括第二送风引导件240,所述第二送风引导件240配置在第二风扇232的上侧并用于将从第二风扇232送出的空气引向上侧。第二送风引导件240可以包括:圆筒形状的第二送风体242,形成外观;碗形状的第二马达盖244,配置在第二送风体242的中央部,第二风扇马达234插入所述第二马达盖244;复数个第二引导叶片246,在形成在第二送风体242和第二马达盖244之间的第二送风流路240a上沿圆周方向隔开配置。所述第二送风体242、第二马达盖244、复数个第二引导叶片246可以具有与上述第一送风体142、第一马达盖144、复数个第一引导叶片146相同的构成和类似的形式,并且可以执行相同的功能。
在上部送风装置200的上部可以配置有第二吐出盖250,所述第二吐出盖250中形成向上开口的第二吐出口252。第二吐出口252可以形成为环形,在第二吐出盖250中可以配置有以放射状形成的第二吐出格栅258。
第二吐出盖250可以包括:形成圆柱形边缘的第二盖壁254;配置在第二盖壁254的内侧的引导件底座256;从引导件底座256朝第二盖壁254径向延伸的第二吐出格栅258。
上部送风装置200可以包括:移动引导件260,可旋转地配置于引导件底座256并支撑循环器300;移动装置(mover)270,跟随移动引导件260移动并改变循环器300的倾斜角。
移动引导件260可以配置在引导件底座256的上侧,并且可以以可旋转地方式配置于引导件底座256。
引导件底座256可以是圆盘形的,并且在其外周可以配置有第二吐出格栅258。在移动引导件260的内侧可以形成有供配置移动齿轮262和齿轮马达(未图示)的空间。
移动装置270在与循环器300结合时可以跟随移动引导件260移动,以改变循环器300的倾斜角。移动装置270可以包括向移动引导件260凸出的引导板272,在引导板272中可以形成有与移动齿轮262咬合的齿轮轨道274。
移动装置270可以通过与循环器300的底面结合来遮蔽形成在循环器300的下部的吸入口310a的一部分。
在移动引导件260的一侧可以沿着圆周表面形成有外齿轮264,在第二吐出格栅258的一侧可以配置有与外齿轮264咬合旋转的小齿轮266和用于使小齿轮266旋转的马达268。
通过移动齿轮262和齿轮轨道274的咬合旋转,可以使循环器300的以上下轴为基准的倾斜角改变,并且通过外齿轮264和小齿轮266的咬合旋转,可以使所述循环器300以上下轴为旋转轴而沿圆周方向旋转。
循环器300可以配置在上部送风装置200的上侧,以改变从上部送风装置200向上侧吐出的空气的风向。循环器300可以配置成与第二吐出口252所形成的平面平行或倾斜。
在循环器300中可以形成有环形的第三吐出口320a,从上部送风装置200吐出后流入循环器300的空气可以通过第三吐出口320a吐出到外部。
在循环器300的上侧中可以配置有显示空气净化器10的运行信息的显示器390。显示器390可以配置在第三吐出口320a的径向内侧,并且可以形成循环器300的顶面。
循环器300可以包括:下盖310,形成下部的外观并与上部送风装置200连接;上盖320,形成上部的外观并配置在下盖310的上侧;第三风扇330,用于使空气流动到循环器300中;风扇马达340,用于使第三风扇330旋转;马达盖350,容纳风扇马达340;第三风扇壳体370,容纳第三风扇330;外侧盖380,配置在上盖320的外侧。
下面,参照图3说明底座180和下部送风装置100的详细构造。
图3详细地分解示出了底座180和配置在下部送风装置100内部的构成。
底座180可以包括:底板体181,构成底座180的下部;底座格栅182,配置在底板体181的上侧;杆装置183,配置在底座格栅182的上侧;支撑装置184,配置在杆装置183的上侧。
底板体181可以包括:底板181a,接触地面并形成空气净化器10的底面;底座凸出部181b,从底板181a向上侧凸出。底座凸出部181b可以设置在底板体181的两侧,底板181a和底座格栅182可以由底座凸出部181b彼此间隔开,在底板体181和底座格栅182之间可以形成有底座吸入部114。
在底座格栅182的圆周周围处可以形成有由复数个吸入孔构成的吸入部182b,并且环形的底座格栅主体182a可以从所述底座格栅182的圆周周围向内侧延伸。在底座格栅主体182a的一部分处可以形成有底座格栅槽部182d,底座格栅槽部182d可以理解为在所述圆周周围中未形成有所述吸入部182b的空间。另外,在底座格栅主体182a的顶面凸出形成有沿圆周方向间隔开的用于引导过滤器120的向上或向下移动的复数个过滤器引导部182c。
过滤器120可以是由过滤器主体121围绕并在内部形成有过滤孔122的圆筒形,在过滤器主体121的下侧可以凸出有过滤器抓持部121a。通过过滤器主体121的外周面流入过滤器120的内侧的空气可以穿过过滤器主体121而过滤掉异物,然后可以通过过滤孔122流向上侧。用户可以握住过滤器抓持部121a将过滤器120从过滤器框架190分离出。过滤器主体121可以是由预过滤器、HEPA过滤器、除臭过滤器径向地层叠而成的圆筒形。
设置在底座格栅182的上侧并可由用户操作的杆装置183可以设置成能够沿圆周方向旋转。杆装置183可以是环形,并且可以包括形成整体外形的杆主体183a。在杆主体183a中的与过滤器引导部182c相对应的位置处可以形成有复数个切口部183b,所述切口部183b可以理解为形成在杆主体183a的贯通孔。过滤器引导部182c可以插入所述切口部183b并向杆主体183a的上侧凸出。在杆主体183a的外周面可以设置有把手183c,把手183c可以由底座格栅槽部182d而被提供可移动的空间。
在杆装置183的上侧可以配置有支撑过滤器120的支撑装置184,在支撑装置184的底面可以形成有与过滤器引导部182c接触的支撑凸出部(未图示)。支撑装置184可以包括与把手183c结合的把手结合部184a,用户可以通过握住所结合的把手183c来旋转杆装置183和支撑装置184。
过滤器引导部182c和所述支撑凸出部(未图示)可以具有向相反方向倾斜的倾斜面,并且该两个倾斜面可以彼此接触。此时,如果用户握住把手183c并旋转杆装置183和支撑装置184,则过滤器引导部182c和支撑凸出部(未图示)沿着该两个倾斜面移动,从而可以使支撑装置184上下移动,其结果,位于支撑装置184的上侧的过滤器120可以上下移动,由此可以使过滤器120置于能够从过滤器框架190装拆的状态。
在支撑装置184的上侧配置有形成过滤器120的安装空间的过滤器框架190,过滤器框架190可以包括形成过滤器框架190的下侧边界的下侧框架191和形成上侧边界的上侧框架192。在所述下侧框架191中可以形成有向下凹陷的框架凹部191a,框架凹部191a形成在与底座格栅槽部182d对应的位置处,可以提供允许把手144能够旋转的空间。过滤器支撑部193可以从所述下侧框架191延伸至所述上侧框架192,并且可以沿着所述框架191、192的边缘在圆周方向上隔开配置复数个。过滤器支撑部盖193a可以结合到过滤器支撑部193的外侧,过滤器120的安装空间可以由所述框架191、192和过滤器支撑部193限定。过滤器120可以安装到所述安装空间,在过滤器框架190中可以配置有空气质量检测器199,该空气质量检测器199可以测量通过空气流入口112流入的空气中含有的异物的量。
在过滤器120的下游侧配置有传感器组件20,所述传感器组件20测量在过滤器120的下游侧流动的空气的压力。传感器组件20可以与显示器390电连接,并可以基于测量的压力值来判断过滤器120的更换周期,将判断出的信息发送到显示器390。显示器390可以显示从传感器组件20接收到的信息,使得该信息暴露于外部。
在过滤器120的出口侧可以配置有风扇壳体130,该风扇壳体130形成容纳送风风扇132的空间。风扇壳体130可以由过滤器框架190支撑,在风扇壳体130中可以配置有用于去除/消灭空气中的污染物或气味颗粒的电离器138。电离器138也可以通过风扇壳体130和过滤器框架190的结合而由过滤器框架190支撑。
送风风扇132可以容纳在风扇壳体130中,并可以在利用风扇马达旋转轴134a与风扇马达134连接的同时利用风扇马达结合部134b紧固到风扇马达134。另外,风扇马达结合部134b还可以紧固风扇马达134以固定到送风引导件140。
送风引导件140可以配置在送风风扇132的上侧,并且可以包括圆筒形的送风体142和位于送风体142的内侧的碗形状的马达盖144。在送风体142和马达盖144之间可以形成有空气流动通道140a,容纳风扇马达134的碗(Bowl)形的马达盖144可以形成空气流动通道140a的内侧边界。此时,风扇马达旋转轴134a可以从风扇马达134向下方延伸并穿过马达盖144的底面部,然后与送风风扇132结合。在马达盖144的顶面可以形成有紧固肋148,所述紧固肋148向上方凸出以与形成在吐出引导件150的下部的紧固引导件(未图示)紧固。在送风体142和马达盖144之间可以沿圆周方向隔开形成有从送风体142延伸至马达盖144的外周面的复数个导叶146,导叶146引导经过送风引导件140的空气的流动方向。
下面,参照图4和图5说明过滤器框架190的结构和传感器组件20的配置位置。
图4是示出过滤器框架190和传感器组件20之间的结合关系的立体图,图5示出了从上侧观察时的图4的结构。
传感器组件20可以是包括后述的压力传感器30、第一管40、第二管50以及适配器60的概念。传感器组件20可以是由所述构成30、40、50、60一体形成的构造,也可以是分别将所述构成30、40、50、60组装而成的组件。
过滤器框架190可以提供过滤器120装拆的空间S,图4所示的形状是表示空间S由于过滤器120被拆卸而空的状态。传感器组件20可以配置在过滤器框架190的上侧。
过滤器框架190可以包括:构成过滤器框架190的下部的下侧框架191;与下侧框架191向上隔开配置的上侧框架192;沿上下方向延伸而连接下侧框架191和上侧框架192的复数个过滤器支撑部193。
下侧框架191的整体外形可以是环形,并且可以形成过滤器框架190的底面。在下侧框架191的内侧可以配置有支撑装置184(参照图3),支撑装置184的外周面可以接触下侧框架191的内周面并由下侧框架191支撑。支撑装置184可以是过滤器120安装在空间S中时用于支撑过滤器120的底面的支撑板。
过滤器支撑部193可以从下侧框架191向上侧延伸形成,并且可以与过滤器支撑部盖193a(参照图3)结合以具有方柱形状。过滤器支撑部193可以沿圆周方向隔开配置有复数个,并且可以配置有四个。过滤器支撑部193的配置可以是避开过滤器120被引入的前方而集中配置到后方。因此,过滤器120从前方朝后方引入到过滤器框架190中,并且可以被配置在后方的过滤器支撑部193限制向后的移动。
上侧框架192连接到过滤器支撑部193的上部,可以与下侧框架191向上隔开配置。上侧框架192的整体外形可以是圆筒形,可以构成过滤器框架190上部的外周壁。上侧框架192可以在沿圆周方向隔开配置的复数个过滤器支撑部193之间沿圆周方向延伸,以与相邻的每个过滤器支撑部193连接。因此,上侧框架192可以理解为是在过滤器框架190的上部沿圆周方向延伸以连接复数个过滤器支撑部193的构造。
上侧框架192中可以形成检测器盖199a,所述检测器盖199a在过滤器框架190前方向径向外侧方向凸出并围绕空气质量检测器199。检测器盖199a可以理解为具有沿圆周方向延伸的上侧框架192向径向外侧凸出的形状的部位,空气质量检测器199可以配置在检测器盖199a的内侧。
上侧框架192中可以形成基板盖198a,所述基板盖198a在过滤器框架190后方向径向外侧方向凸出并围绕无线通信基板198。基板盖198a可以理解为具有沿圆周方向延伸的上侧框架192向径向外侧凸出的形状的部位,无线通信基板198可以配置在基板盖198a的内侧。
空气质量检测器199测量通过空气流入口112流入的空气中所含的异物的量,可以检测流入的空气中的灰尘浓度、CO2浓度、气体浓度等。因此,空气质量检测器199可以理解为由灰尘传感器、CO2传感器和气体传感器等组装而成的单个模块。
无线通信基板198可以是PCB基板,所述PCB基板检测从外部发送的电波信号并控制吐出引导件150的驱动。在无线通信基板198可以安装有无线通信模块,该无线通信模块可以通过WIFI之类的无线通信方式与配置在机壳110外部的遥控器进行通信。
过滤器框架190可以包括从上侧框架192的下端沿径向向内侧延伸的支撑板194和从支撑板194的内侧端部向上侧延伸的分隔壁195。
支撑板194的整体外形可以是沿圆周方向延伸的环形,并可以在径向外侧与上侧框架192的下端部连接,在径向内侧与分隔壁195的下端部连接。传感器组件20、无线通信基板198、空气质量检测器199可以接触支撑板194的顶面,并由支撑板194支撑。在支撑板194中,从支撑板194的顶面向上侧凸出的下紧固凸台197可以在圆周方向上隔开形成有复数个,下紧固凸台197可以连接风扇壳体130和过滤器框架190。
分隔壁195的整体外形可以是圆筒形,并且可以借助支撑板194与上侧框架192沿径向向内隔开配置。因此,传感器组件20、无线通信基板198和空气质量检测器199可以配置在上侧框架192和分隔壁195之间。在传感器组件20的情况下,以分隔壁195为基准,压力传感器30可以配置在分隔壁195的外侧,第一管40和第二管50可以配置在分隔壁195的内侧。传感器组件20可以贯穿分隔壁195,第一管40和第二管50可以贯穿分隔壁195。
在过滤器框架190的内侧可以形成有过滤器吐出口190a,该过滤器吐出口190a是通过了过滤器120的空气向上侧流动的流动通道。过滤器吐出口190a可以理解为形成在分隔壁195内侧的圆筒形空间。
在过滤器吐出口190a中可以形成有网(Mesh)形状的过滤器框架格栅196。过滤器框架格栅196的整体外形可以是蜘蛛网模型,并且可以包括沿径向延伸的复数个第一格栅框架196a和沿圆周方向延伸的复数个第二格栅框架196b。
复数个第一格栅框架196a可以从过滤器吐出口190a的中心P沿径向向外侧延伸至分隔壁195,并且可以在圆周方向上彼此间隔开。复数个第二格栅框架196b可以在径向上彼此间隔开,并且可以相对于过滤器吐出口190a的中心P具有同心的关系。过滤器吐出口190a也可以理解为由过滤器框架格栅196形成的每个网格模型的一组单元,通过了过滤器120的空气可以通过由第一格栅框架196a和第二格栅框架196b相交而成的过滤器吐出口190a向上侧流动。
如图5所示,从上侧观察过滤器框架190时,过滤器框架190可以具有相对于过滤器吐出口190a的中心P的圆形形状。
复数个第一格栅框架196a全部可以在径向上延伸以穿过中心P,并且可以包括在平行于前后方向的方向上延伸的基准框架196a1和在与所述基准框架196a1正交的方向上延伸的正交框架196a2。
说明用于表示传感器组件20、空气质量检测器199和无线通信基板198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的方位概念。基准框架196a1的延伸方向可以用假想的线X1-X2表示,基准框架196a1沿与前后方向平行的方向延伸时,X1可以对应前方,X2可以对应后方。正交框架196a2的延伸反向可以用假想的线Y1-Y2表示,传感器组件20可以配置为靠近Y1方向。
无线通信基板198可以配置在与线X1-X2相交的位置处,并且可以位于线X1-X2上的后方X2。空气质量检测器199可以配置在与线X1-X2相交的位置处,并且可以位于线X1-X2上的前方X1。因此,无线通信基板198和空气质量检测器199可以配置在一条直线上,并且可以配置在相对于中心P前后对称的位置。
传感器组件20可以配置在以线Y1-Y2为基准靠近后方X2的位置。另外,传感器组件20可以配置在与线Z相交的位置,所述线Z与线Y1-Y2呈预定夹角θ。所述线Z可以指在从线Y1-Y2朝后方X2隔开中心角θ程度的位置处形成的假想的线段,所述线Z可以与线Y1-Y2在中心P形成交点。在指示传感器组件20的配置位置时,所述线Z可以称为“方位线”,在设定配置传感器组件20的参考位置时,线Y1-Y2可以称为“参考线”。
传感器组件20可以配置在与方位线Z相交的位置处,所述方位线Z在与参考线Y1-Y2相距中心角θ的方向上延伸。方位线Z可以穿过第一管40和第二管50之间,并且可以穿过压力传感器30的中央。换句话说,可以认为传感器组件20配置在比空气质量检测器199更靠近无线通信基板198的位置处,也可以认为所述传感器组件20配置在以与前后方向正交的参考线Y1-Y2为基准的后方X2。根据所述传感器组件20的配置位置,传感器组件20可以配置在在圆周方向上与空气质量检测器199间隔开的位置处,可以保持与空气质量检测器199的足够的间隔距离。
空气质量检测器199可以包括灰尘传感器和CO2传感器,灰尘传感器和CO2传感器在各自的内部设置加热器,以加热流入传感器中的空气。灰尘传感器和CO2传感器通过将特定波长的光照射到由加热器加热的空气形成的上升气流来测量空气中含有的异物的量。相反,如果是压力传感器30,则分别测量第一管40和第二管50内部的空气压力。如上所述,在测量空气的压力时,周围温度的升高引起压力的变化,因此,空气质量检测器199配置在压力传感器30附近时,压力传感器30的测量值由于空气质量检测器199内的加热器导致其可靠性降低。在这种角度上,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传感器组件20确保与空气质量检测器199隔开充分的间隔,从而可以提高由压力传感器30测量的值的可靠性。
压力传感器30可以配置在上侧框架192和分隔壁195之间,并且可以安置到支撑板194。过滤器吐出口190a可以在分隔壁195的内侧形成使通过了过滤器120后的空气向空气吐出口152流动的吐出流路,由于压力传感器30配置在分隔壁195的外侧,压力传感器30可以不暴露在所述吐出流路上。
第一管40和第二管50可以配置在分隔壁195和中心P之间,并且可以与压力传感器30连接。第一管40和第二管50可以在与分隔壁195的延伸方向正交的方向上延伸,并且可以向中心P延伸。第一管40和第二管50延伸的方向可以平行于方位线Z,并且可以平行于复数个第一格栅框架196a中的一个的延伸方向。第一管40和第二管50可以配置在过滤器框架格栅196的上侧,因此,可以暴露于通过了过滤器120后的空气向空气吐出口152流动的吐出流路上。
下面,参照图6和图7说明传感器组件20的各个构成30、40、50、60的详细结构和连接关系。
图6(a)示出了从上侧以一定角度看向传感器组件20时的形状,图6(b)示出了从下侧看向传感器组件20时的形状,图7示出传感器组件20分离为压力传感器30和其他构成40、50、60的形状。
传感器组件20可以包括:第一管40,配置在过滤器120的下游侧并形成有朝过滤器120开口的第一孔41;第二管50,配置在过滤器120的下游侧并形成有朝与过滤器120相对的方向开口的第二孔51;以及压力传感器30,与第一管40和第二管50连接,以分别测量第一管40和第二管50内部的空气压力。另外,传感器组件20可以包括将压力传感器30、第一管40和第二管50彼此连接的适配器60。第一管40和第二管50可以由橡胶制成。
在说明结构之前,为了便于说明,设定方向性概念。如图4至图5所示,在传感器组件20的配置中,压力传感器30配置在径向外侧,管40、50相对于压力传感器30配置在径向内侧,因此将从压力传感器30到管40、50的方向定义为内侧,将从管40、50到压力传感器30的方向定义为外侧。另外,将第一孔41的开口方向定义为下侧,将第二孔51的开口方向定义为上侧。
压力传感器30的整体外形可以是六面体形状,压力传感器30可以包括:接触适配器60的传感器内侧表面30a;与传感器内侧表面30a的外侧间隔开的传感器外侧表面30b;径向延伸并连接传感器内侧表面30a和传感器外侧表面30b的传感器一侧表面30c;在圆周方向上与传感器一侧表面30c间隔开的传感器另一侧表面30d;连接传感器一侧表面30c和传感器另一侧表面30d的传感器下侧表面30e;与传感器下侧表面30e向上隔开的传感器上侧表面30f。
第一管40可以是中空的圆筒形,第一管40可以包括:朝下侧开口的第一孔41;与适配器60向内侧间隔开的第一内侧端部40a;与适配器60连接的第一外侧端部40b。
第二管50可以是中空的圆筒形,第二管50可以包括:朝上侧开口的第二孔51;与适配器60向内侧间隔开的第二内侧端部50a;与适配器60连接的第二外侧端部50b。
适配器60可以包括:平板形状的底板61;从底板61向内侧凸出的接收器62;供压力传感器30的第一端子31插入的第一端子孔63;供压力传感器30的第二端子32插入的第二端子孔64。
底板61可以是形成有端子孔63、64的六面体,并且可以包括:适配器内侧表面61a,接收器62从所述适配器内侧表面61a凸出;适配器外侧表面61b,与适配器内侧表面61a向外侧间隔开;适配器一侧表面61c,径向延伸以连接适配器内侧表面61a和适配器外侧表面61b;适配器另一侧表面61d,在圆周方向上与适配器一侧表面61c间隔开;适配器下侧表面61e,连接适配器一侧表面61c和适配器另一侧表面61d;适配器上侧表面61f,与适配器下侧表面61e向上侧间隔开。
接收器62可以具有类似于眼镜的形状,并且可以包括:与第一管40连接的第一边框部62a;与第二管50连接的第二边框部62b;连接第一边框部62a和第二边框部62b的边框连接部62c。
第一孔41可以沿着第一管40的长度方向形成有复数个,并且可以在径向上隔开形成。通过了过滤器120后的空气通过第一孔41流入第一管40中,从而可以在第一管40中形成动态压力。第一内侧端部40a可以被进行倒圆角处理以遮蔽第一管40的内侧,第一外侧端部40b可以开放以与第一端子孔63连通。第一外侧端部40b的外径可以小于第一端子孔63的内径,因此,第一外侧端部40b可以插入第一端子孔63中以与适配器60连接。
第二孔51可以沿着第二管50的长度方向形成有复数个,并且可以在径向上隔开形成。由于通过了过滤器120后的空气不能流入第二孔51,从而可以在第二管50中形成静态压力。第二内侧端部50a可以被进行倒圆角处理以遮蔽第二管50的内侧,第二外侧端部50b可以开放以与第二端子孔64连通。第二外侧端部50b的外径可以小于第二端子孔64的内径,因此,第二外侧端部50b可以插入第二端子孔64中以与适配器60连接。
第一边框部62a可以从适配器内侧表面61a向内侧凸出,使其内径与第一端子孔63的直径相同,第二边框部62b可以从适配器内侧表面61a向内侧凸出,使其内径与第二端子孔64的直径相同。边框连接部62c可以在第一边框部62a和第二边框部62b之间连接两者62a、62b以形成一体的接收器62。第一边框部62a的内侧空间可以与第一端子孔63连通,第二边框部62b的内侧空间可以与第二端子孔64连通。第一管40可以插入第一边框部62a的内侧空间中以固定到接收器62和底板61,第二管50可以插入第二边框部62b的内侧空间中以固定到接收器62和底板61。第一管40、第二管50和适配器60可以分开制造后组装在一起,或者管40、50和适配器60也可以一体地形成。
第一管40和第二管50可以在与适配器下侧表面61e向上侧间隔开的位置处与适配器60连接。第一管40和第二管50的外径可以相同,并且在同一高度下与适配器60连接。此时,两个管40、50的最下侧位置处的切线L可以与适配器下侧表面61e具有预定高度差H。因此,两个管40、50的最下侧可以与适配器下侧表面61e向上侧间隔开所述高度差H。适配器下侧表面61e可以位于与过滤器框架格栅196相同的平面上,在传感器组件20配置于过滤器框架190时,两个管40、50可以与过滤器框架格栅196向上侧间隔开所述高度差H。
第一端子31和第二端子32可以具有相同的形状,并且可以与传感器内侧表面30a向内侧凸出。第一端子31和第二端子32可以在相同的高度凸出,并且可以与传感器下侧表面30e向上侧间隔开所述高度差H。
第一端子31可以包括:与传感器内侧表面30a连接的第一端子连接部31a;在第一端子连接部31a的内侧与所述第一端子连接部31a连接的环形的第一端子边框31b;位于第一端子边框31b的内侧的第一端口31c。第一端子边框31b的外径可以大于第一端子连接部31a的外径和第一端口31c的外径,第一端子连接部31a和第一端口31c可以利用第一端子边框31b彼此连接。
第二端子32可以包括:与传感器内侧表面30a连接的第二端子连接部32a;在第二端子连接部32a的内侧与所第二端子连接部32a连接的环形的第二端子边框32b;位于第二端子边框32b的内侧的第二端口32c。第二端子边框32b的外径可以大于第二端子连接部32a的外径和第二端口32c的外径,第二端子连接部32a和第二端口32c可以利用第二端子边框32b彼此连接。
第一端子31的至少一部分可以穿过第一端子孔63插入到第一管40中,第二端子32的至少一部分可以穿过第二端子孔64插入到第二管50中。第一端子31可以测量第一管40内空气的动态压力,第二端子32可以测量第二管50内空气的静态压力。压力传感器30可以通过计算由第一端子31测量的动态压力与由第二端子32测量的静态压力之差来计算出关于过滤器的更换周期的信息。因此,压力传感器30也可以称为基于动态压力与静态压力的压力差来判断过滤器的更换周期的“压差传感器”。
压力传感器30可以包括与传感器内侧表面30a和传感器另一侧表面30d连接的中空的第一凸台凹槽33,以及与传感器内侧表面30a和传感器一侧表面30c连接的中空的第二凸台凹槽34。第一凸台凹槽33和第二凸台凹槽34可以具有相同的形状,并且可以是在竖直方向上延伸的圆筒形。第一凸台凹槽33可以形成在传感器内侧表面30a和传感器另一侧表面30d彼此接触的边缘部分处,第二凸台凹槽34可以形成在传感器内侧表面30a和传感器一侧表面30c彼此接触的边缘部分处。在第二凸台凹槽34可以形成有朝内侧凸出的中空的压接凸台34a。压接凸台34a可以从第二凸台凹槽34的中央朝底板61凸出,并在压力传感器30连接于适配器60时可以接触适配器外侧表面61b。第一凸台凹槽33可以在上侧与传感器上侧表面30f连接以形成连续的面,并且可以在下侧与传感器下侧表面30e连接以形成连续的面。第二凸台凹槽34可以在上侧与传感器上侧表面30f连接以形成连续的面,并且可以在下侧与传感器下侧表面30e连接以形成连续的面。压接凸台34a可以与传感器内侧表面30a连接以形成连续的面。
适配器60的截面面积A2可以大于压力传感器30的截面面积A1。这可以意味着底板61的适配器面积A2的大小大于压力传感器30的传感器截面面积A1。适配器面积A2可以指底板61的外周表面内侧面积,传感器截面面积A1可以指传感器内侧表面30a外周的内侧面积。在压力传感器30连接到适配器60时,传感器内侧表面30a可以与适配器外侧表面61b紧密接触,在从过滤器吐出口190a侧观察传感器组件20时,传感器内侧表面30a可以被底板61遮住而看不到。
压力传感器30可以通过适配器60与管40、50连接。在端子31、32插入端子孔63、64中时,适配器外侧表面61b和传感器内侧表面30a可以利用粘合剂或预定的紧固构件彼此连接。传感器组件20的各个构成30、40、50、60可以分开制造后通过组装在一起来构成传感器组件20,也可以由一部分或全部构成一体而构成传感器组件20。
下面,参照图8说明由过滤器框架190支撑传感器组件20的结构。
图8示出了从上侧观察安装传感器组件20之前的过滤器框架190的形态。
分隔壁195可以从支撑板194的内侧端部向上侧凸出,并且可以沿圆周方向延伸以具有圆筒形形状。分隔壁195的一部分可以被切割以形成切口槽195s,管40、50穿过该切口槽195s。切口槽195s的上侧为开放,后述的保持壁136(参照图10)可以插入到切口槽195s中。
切口槽195s可以指由以下部分围绕而成的内部空间:从切口部位延续分隔壁上端部195a的延伸方向沿圆周方向延伸的假想的延伸表面195a1;从分隔壁上端部195a向下侧延伸的第一切割面195b和第二切割面195c;从第一切割面195b沿圆周方向平坦地延伸的第一下平坦面195d;从第二切割面195c沿圆周方向平坦地延伸的第二下平坦面195e;从第一下平坦面195d沿圆周方向弯曲地延伸的第一支撑面195f;从第二下平坦面195e沿圆周方向弯曲地延伸的第二支撑面195g。
第一支撑面195f和第二支撑面195g可以向下侧呈弧形的形成,并且可以具有半圆形的形状。第一支撑面195f的内径可以与第一管40的外径相等,第二支撑面195g的内径可以与第二管50的外径相等。第一管40可以穿过切口槽195s安置到第一支撑面195f,第二管50可以穿过切口槽195s安置到第二支撑面195g。
在分隔壁195和上侧框架192之间,支撑压力传感器30的第一围栏194a、第二围栏194b以及下凸台194c可以从支撑板194向上侧凸出形成。第一围栏194a、第二围栏194b和下凸台194c可以位于切口槽195s的外侧。
下凸台194c可以形成在相对于第一围栏194a和第二围栏194b更靠近切口槽195s的位置处,并且在第一围栏194a和第二围栏194b之间,可以形成在相对于第一围栏194a更靠近第二围栏194b的位置处。下凸台194c可以插入压力传感器30的第一凸台凹槽33以支撑压力传感器30,压力传感器30可以被下凸台194c限制径向或圆周方向上的移动。
第一围栏194a可以包括沿圆周方向延伸的第一围栏外侧壁194a1,以及从第一围栏外侧壁194a1沿径向向内侧延伸的第一围栏内侧壁194a2。当安装传感器组件20时,第一围栏外侧壁194a1可以接触传感器外侧表面30b,当安装传感器组件20时,第一围栏内侧壁194a2可以接触传感器一侧表面30c。
第二围栏194b可以包括沿圆周方向延伸的第二围栏外侧壁194b1,以及从第二围栏外侧壁194b1沿径向向内侧延伸的第二围栏内侧壁194b2。当安装传感器组件20时,第二围栏外侧壁194b1可以接触传感器外侧表面30b,当安装传感器组件20时,第二围栏内侧壁194b2可以接触传感器另一侧表面30d。
第一围栏194a和第二围栏194b具有相同的形状,并且可以形成为以方位线Z(参照图5)为基准彼此对称。压力传感器30可以被第一围栏194a和第二围栏194b限制径向或圆周方向上的移动。
下面,参照图9和图10说明风扇壳体130的详细结构,以及风扇壳体130的保持壁136插入到过滤器框架190的切口槽195s的结构。图9(a)示出了从上侧观察时的风扇壳体130,图9(b)示出了从下侧观察时的风扇壳体130。
风扇壳体130可以包括:壳体外侧壁131,提供送风风扇132的容纳空间;壳体板135,从壳体外侧壁131的内周面沿径向向内侧延伸;上侧框架盖133,从壳体外侧壁131的下部向下侧延伸。
壳体外侧壁131可以包括:上外侧壁131a,构成壳体外侧壁131的上部;中间外侧壁131b,从上外侧壁131a的下端部向下侧延伸;下外侧壁131c,从中间外侧壁131b的下端部向下侧延伸。上外侧壁131a的外径可以大于下外侧壁131c的外径,中间外侧壁131b可以弯曲以连接上外侧壁131a和下外侧壁131c。
上侧框架盖133可以从壳体外侧壁131的下端部向下侧延伸,并且可以在圆周方向上隔开形成有复数个。在风扇壳体130和过滤器框架190结合时,上侧框架盖133可以配置成围绕上侧框架192的外周面。上侧框架盖133可以包括:前方盖133a,与过滤器框架190结合时围绕检测器盖199a外周面的一部分;后方盖133b,与过滤器框架190结合时围绕基板盖198a的外周面。
壳体板135可以包括:径向延伸的板主体135a;从板主体135a的内侧端部向上侧方向弯曲的弯圆部135d;从弯圆部135d向上侧延伸的内侧边框135b;从板主体135a的顶面向上侧延伸的外侧边框135c。外侧边框135c可以形成在内侧边框135b的外侧,并且可以与内侧边框135b同心。
插入过滤器框架190的切口槽195s的保持壁136可以从板主体135a的底面向下侧延伸。保持壁136可以从板主体135a和弯圆部135d连接的部位处向下侧凸出,并且可以位于内侧边框135b的外侧。
在保持壁136的外侧可以形成有从板主体135a的底面向下侧凸出的上凸台137。上凸台137可以在圆周方向上隔开形成有复数个,可以包括第一上凸台137a和第二上凸台137b。一对上凸台137a、137b可以形成为彼此相同,第一上凸台137a可以形成在与第一管40的外侧相对应的位置,第二上凸台137b可以形成在与第二管50的外侧相对应的位置。在风扇壳体130与过滤器框架190结合时,上凸台137可以朝压力传感器30凸出以接触传感器上侧表面130f。
在保持壁136和上凸台137之间,可以形成有从板主体135a的底面向下侧凸出的第一加强肋135e和第二加强肋135f。第一加强肋135e和第二加强肋135f可以沿彼此相反的方向延伸,并且由加强肋连接部135g(参照图10)在保持壁136的外侧彼此连接,以形成沿圆周方向延伸的一体的加强肋135h(参照图10)。第一加强肋135e可以包括:沿圆周方向延伸的第一加强肋延伸部135e1;从第一加强肋延伸部135e1向外侧弯曲地延伸的第一加强肋刚性部135e2。第二加强肋135f可以包括:沿圆周方向延伸的第二加强肋延伸部135f1;从第二加强肋延伸部135f1向外侧弯曲地延伸的第二加强肋刚性部135f2。
风扇壳体130可以包括与过滤器框架190的下紧固凸台197连接的上紧固凸台139。上紧固凸台139可以从板主体135a的底面向下侧凸出,可以是中空的圆筒形。上紧固凸台139的内径可以大于下紧固凸台197的外径,下紧固凸台197可以容纳于上紧固凸台139的内部。
在风扇壳体130可以形成有从板主体135a的顶面上下开放的紧固凸台连接槽139a。紧固凸台连接槽139a从板主体135a的顶面到底面为止开放,从而可以在板主体135a形成贯通孔,并且可以与上紧固凸台139内部空间连通。在风扇壳体130和过滤器框架190结合时,上紧固凸台139和下紧固凸台197可以利用贯穿紧固凸台连接槽139a的预定的连接构件(未图示)彼此连接。
参照图10,板主体135a的底面可以沿径向平坦地延伸,弯圆部135d可以形成为从板主体135a底面的内侧端部向上侧弯曲。保持壁136可以形成为从所述板主体135a底面的内侧端部向下侧凸出。
保持壁136可以具有与过滤器框架190的切口槽195s相对应的形状。保持壁136可以包括:从板主体135a向下侧延伸的保持壁内侧面136a;从保持壁内侧面136a沿径向向外侧延伸的保持壁一侧表面136b;在圆周方向上与保持壁一侧表面136b相对并间隔开的保持壁另一侧表面136c;从保持壁一侧表面136b沿圆周方向延伸的第一上平坦面136d;从保持壁另一侧表面136c沿圆周方向延伸的第二上平坦面136e;从第一上平坦面136d沿圆周方向弯曲地延伸的第一保持面136f;从第二上平坦面136e沿圆周方向弯曲地延伸的第二保持面136g;沿径向向外侧方向与保持壁内侧面136a相对并间隔开的保持壁外侧表面136h。
第一保持面136f和第二保持面136g可以向上侧呈弧形的形成,可以具有半圆形的形状。第一保持面136f的内径可以与第一管40的外径相等,第二保持面136g的内径可以与第二管50的外径相等。第一管40可以接触第一保持面136f,第二管50可以接触第二保持面136g。
在风扇壳体130和过滤器框架190结合时,第一切割面195b可以接触保持壁一侧表面136b,第二切割面195c可以接触保持壁另一侧表面136c,第一下平坦面195d可以接触第一上平坦面136d,第二下平坦面195e可以接触第二上平坦面136e。
在风扇壳体130和过滤器框架190结合时,第一支撑面195f和第一保持面136f可以在竖直方向上彼此面对,第二支撑面195g和第二保持面136g可以在竖直方向上彼此面对。第一支撑面195f和第一保持面136f可以连接以形成供第一管40插入的第一贯通孔195s1(参照图11),第二支撑面195g和第二保持面136g可以连接以形成供第二管50插入的第二贯通孔195s2(参照图11)。第一贯通孔195s1和第二贯通孔195s2可以指切口槽195s的一部分区域。
第一上凸台137a可以形成在保持壁136的外侧的对应于第一贯通孔195s1的位置处,第二上凸台137b可以形成在保持壁136的外侧的对应于第二贯通孔195s2的位置处。
第一加强肋135e和第二加强肋135f可以利用加强肋连接部135g在保持壁136的外侧彼此连接。加强肋连接部135g可以形成为从板主体135a的底面向下侧凸出,并且相对于保持面136f、135g可以形成在上侧。
第一加强肋135e、第二加强肋135f和加强肋连接部135g可以一体形成而构成沿圆周方向延伸的加强肋135h,在风扇壳体130和过滤器框架190结合时,加强肋135h可以支撑压力传感器30。
下面,参照图11和图12,说明通过风扇壳体130和过滤器框架190的结合而固定的传感器组件20的结构,以及过滤器吐出口190a与传感器组件20的分离关系。
图11(a)示出了从上侧观察时的被固定的传感器组件20,图11(b)示出了从下侧观察时的被固定的传感器组件20,图12示出了被固定的传感器组件20的纵向截面图。
在风扇壳体130与过滤器框架190结合时,板主体135a的底面可以接触分隔壁195的上端部。保持壁136可以插入分隔壁195的切口槽195s中以形成第一贯通孔195s1和第二贯通孔195s2,第一管40插入第一贯通孔195s1,第二管50插入第二贯通孔195s2。
第一管40可以插入第一贯通孔195s1中,使得第一孔41面对过滤器吐出口190a。第二管50可以插入第二贯通孔195s2中,使得第二孔51面对风扇壳体吸入口130a。风扇壳体吸入口130a可以指形成在板主体135a的内侧的圆形空间,并且所述风扇壳体吸入口130a与过滤器吐出口190a上下连通,所以可以理解成将通过了过滤器120后的空气经由送风风扇132引导到空气吐出口152的“吐出流路”。
通过了过滤器吐出口190a后的空气可以流入第一孔41以在第一管40中形成动态压力,第二管50内的空气可以在送风风扇132的运转下穿过第二孔51流动到送风风扇132,从而可以在第二管50内通过浮力形成静态压力。
过滤器框架格栅196可以包括从第一格栅框架196a的外侧端部向上侧延伸的格栅边缘196c。格栅边缘196c可以与径向延伸的第一格栅框架196a一体地形成,可以与分隔壁195的内周面连接。格栅边缘196c可以延伸至分隔壁195的高度的中间位置处,格栅边缘顶面196d可以位于分隔壁195的高度的中间位置处。
格栅边缘196c可以从复数个第一格栅框架196a分别向上侧延伸以形成复数个。复数个格栅边缘196c中的至少一个可以位于第一管40和第二管50之间。
将支撑板194的内侧端部延伸的线定义为第一线L1,将从管40、50的最下端部沿平行于第一线L1的方向延伸的线定义为第二线L2,将从格栅边缘顶面195d沿平行于第一线L1的方向延伸的线定义为第三线L3。
第一线L1和第三线L3可以沿上下隔开第一高度D1,因此,格栅边缘195c可以从支撑板194向上侧延伸第一高度D1。
第一线L1和第二线L2可以沿上下隔开第二高度D2,因此,管40、50可以与支撑板194向上隔开第二高度D2。第一格栅框架195a可以在与支撑板194相同的高度处延伸,因此,管40、50可以与过滤器吐出口190a向上隔开第二高度D2。另外,由于第一孔41离过滤器吐出口190a向上隔开了第二高度D2,因此通过了过滤器吐出口190a的空气可以向上流动第二高度D2,然后通过第一孔41流入第一管40中。
第二线L2和第三线L3可以沿上下隔开第三高度D3,因此,格栅边缘195c可以从管40、50的最低端向上凸出第三高度D3。复数个格栅边缘195c中的至少一个可以在第一管40和第二管50之间延伸,由于格栅边缘顶面195d位于第一管40和第二管50之间,因此可以确保传感器组件20的刚性。
参照图12,第二管50配置在第二支撑面195g和第二保持面136g之间,从而可以由第二支撑面195g和第二保持面136g来支撑。接收器62可以位于第二贯通孔195s2的外侧,并且可以接触第二支撑面195g的外侧表面和第二保持面136g的外侧表面。接收器62与第二贯通孔195s2之间的关系也可以等同地应用于接收器62和第一贯通孔195s1的情况。底板61可以配置成与第一贯通孔195s1和第二贯通孔195s2向外侧隔开预定距离,并且可以安置于支撑板194。传感器下侧表面30e可以接触支撑板194的顶面,压力传感器30可以由支撑板194支撑。
上侧框架192的外周面可以与上侧框架盖133的内周面接触并被支撑。第二上凸台137b的底面可以接触传感器上侧表面30f,压力传感器30可以由第二上凸台137b固定。第二上凸台137b与传感器上侧表面30f之间的关系可以等同地应用于第一上凸台137a与传感器上侧表面30f之间的关系。
板主体135a沿径向向内侧延伸的线定义为第四线L4,从管40、50的最上端部沿平行于第四线L4的方向延伸的线定义为第五线L5。
第四线L4和第五线L5可以沿上下隔开第四高度D4,因此,管40、50可以与板主体135a向下隔开第四高度D4。在板主体135a的内侧可以形成有风扇壳体吸入口130a,通过了过滤器吐出口190a后的空气通过所述风扇壳体吸入口130a流入风扇壳体130中,因此,管40、50可以与风扇壳体吸入口130a向下隔开第四高度D4。另外,由于第二孔51与风扇壳体吸入口130a向下隔开第四高度D4,因此,通过了第二孔51后的空气向上侧流动第四高度D4,然后通过风扇壳体吸入口130a由送风风扇132送风。
复数个第二孔51中的至少一个可以形成为面对位于上侧的风扇壳体130的弯圆部135d。另外,复数个第二孔51中的至少一个可以位于风扇壳体130的外侧边框135c的内侧,并且位于风扇壳体130的内侧边框135b的外侧。
为了便于说明,对于上面说明的过滤器框架190、风扇壳体130和传感器组件20中的每一个的结构和相互关系的说明以下部送风装置100内的第一过滤器框架190和第一风扇壳体130为例进行了说明,但传感器组件20同样也可以配置在第二过滤器框架290和第二风扇壳体230之间,对于这些结构和相互关系的说明可以等同地应用下部送风装置100中的说明。
下面,参照图13说明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基于传感器组件20的测量值来显示过滤器的更换周期的方法。图13是说明显示过滤器的更换周期的过程的框图。
在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空气净化器10中,显示过滤器的更换周期的方法可以包括:送风风扇运转步骤S100,净化空气在送风风扇132、232的运转下供应到室内;压力值测量步骤S200,由压力传感器30来测量第一管40内的空气和第二管50内的空气的压力;压力值比较步骤S300,通过比较第一管40内的动态压力和第二管50内的静态压力来判断过滤器的更换时间;显示器显示步骤S400,利用显示器390来向外部显示判断出的过滤器的更换时间。送风风扇运转步骤S100、压力值测量步骤S200、压力值比较步骤S300、显示器显示步骤S400可以按照所描述的顺序执行。
送风风扇运转步骤S100可以根据用户通过遥控器发送的空气净化器10的驱动命令来开始。无线通信基板198可以接收用户发送的信号,使送风风扇132、232、330运转。在送风风扇132、232的运转下,通过了过滤器120、220后的空气可以朝传感器组件20流动。
在压力值测量步骤S200中,可以通过压力传感器30来测量第一管40内的动态压力和第二管50内的静态压力。压力传感器30可以通过插入到第一管40中的第一端子31来测量第一管40内的空气的压力,可以通过插入到第二管50中的第二端子32来测量第二管50内的空气的压力。然而,压力传感器30也可以仅测量第一管40内的动态压力,而不测量第二管50内的静态压力。
在压力值比较步骤S300中,可以计算在压力值测量步骤S200中测量出的动态压力和静态压力之差。动态压力和静态压力之和可以等于大气压,动态压力可以大于静态压力。压力传感器30可以基于动态压力与静态压力之差的压差值,判断过滤器120、220的更换必要性。具体而言,压力传感器30可以判断为,所述压差值越大,则送风越顺畅且粘附在过滤器120、220的异物的量越少,由此可以判断为不需要更换过滤器120、220。压力传感器30可以判断为,所述压差值越小,则送风越不顺畅且粘附在过滤器120、220的异物的量越多,由此可以判断为需要更换过滤器120、220。判断是否更换过滤器120、220的所述压差值的参考值可以输入到压力传感器30,如果测得的压差值为所述参考值以上,则可以判断为不需要更换过滤器120、220,如果测得的压差值小于所述参考值,则可以判断为需要更换过滤器120、220。可以将与测得的压差值相对应的过滤器120、220的剩余寿命值制成表并输入到压力传感器30,压力传感器30可以将与测得的压差值相对应的所述寿命值判断为过滤器120、220的剩余寿命。除了压力传感器30基于所述压差值来判断过滤器120、220的更换时间的方法之外,还可以利用通过第一端子31测得的动态压力值来判断过滤器120、220的更换时间,这种判断方法可以等同于基于所述压差值的判断方法。
在显示器显示步骤S400中,可以在外部显示与在压力值比较步骤S300中判断出的过滤器120、220的更换时间有关的信息。压力传感器30可以通过电线电连接到配置于循环器300的显示器390,可以将判断出的关于过滤器120、220的更换时间的信息传输到显示器390。为了使压力传感器30和显示器390有效地电连接,可以在遮蔽体160的内侧和循环器300的内侧分别配置PCB基板(未图示),以中继压力传感器30和显示器390的连接。显示器390可以将由压力传感器30发送的信息显示到外部,所显示的信息可以是过滤器120、220的更换必要性或过滤器120、220的剩余寿命。
下面,参照图14说明根据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的空气净化器10’。
图14示出了从正面观察下部送风装置100被移除的另一实施例的空气净化器10’。
根据另一实施例的空气净化器10’除了下部送风装置100被移除之外可以与上述实施例相同。上部送风装置200’可以配置在底座180的上侧,循环器300可以配置在上部送风装置200’的上侧。底座180、上部送风装置200’和循环器300的内部结构以及与此相关的说明可以与上述实施例相同。
通过底座180和空气流入口212’流入的空气经由配置在内部的过滤器220滤除异物,然后可以通过循环器300的空气吐出口320a吐出到外部。传感器组件20可以配置在过滤器220的下游侧,关于传感器组件20的配置位置和结构的说明与上述实施例的情况相同,因此省略其说明。
传感器组件20可以通过压力传感器30来判断过滤器220的更换时间,将与更换时间有关的信息发送到显示器390,关于过滤器220的更换时间的信息可以通过显示器390在外部显示。由显示器390显示过滤器220的更换时间的过程与上述实施例相同,因此省略其说明。
以上,尽管参考附图说明了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但是,本发明不限于上述特定的实施例,在不脱离权利要求书所要求的本发明的要旨的范围内,本发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做出各种修改,并且这些修改不应从本发明的技术思想或前景来单独理解。

Claims (20)

1.一种空气净化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机壳,形成有空气流入口和空气吐出口,在其内部配置有送风风扇;
过滤器,滤除在通过所述空气流入口流入的空气中含有的异物;
第一管,配置在所述过滤器的下游侧,形成有朝所述过滤器开口的第一孔;
第二管,配置在所述过滤器的下游侧,形成有朝与所述过滤器相对的方向开口的第二孔;以及
压力传感器,与所述第一管和所述第二管连接,分别测量所述第一管内部的空气压力和所述第二管内部的空气压力。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净化器,其特征在于,
形成有使通过了所述过滤器后的空气朝所述空气吐出口流动的吐出流路,
所述压力传感器配置在不暴露于所述吐出流路的位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净化器,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
空气质量检测器,用于测量通过所述空气流入口流入的空气中含有的异物的量,
所述压力传感器配置在与所述空气质量检测器隔开的位置。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净化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管和所述第二管一体形成。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净化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管和所述第二管通过适配器彼此连接,所述压力传感器的端子插入到所述适配器。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空气净化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适配器包括:
底板,形成有端子孔,所述压力传感器的端子插入到所述端子孔;以及
接收器,从所述底板凸出。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空气净化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适配器的截面面积大于所述压力传感器的截面面积。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空气净化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管在与所述适配器的下端部向上侧隔开的位置与所述压力传感器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净化器,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过滤器框架,所述过滤器对所述过滤器框架进行装拆,
所述压力传感器配置于所述过滤器框架。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空气净化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过滤器框架中形成有分隔壁,所述分隔壁沿着所述过滤器的圆周方向延伸,所述第一管贯穿所述分隔壁。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空气净化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管配置在以所述分隔壁为基准的内侧,
所述压力传感器配置在以所述分隔壁为基准的外侧。
1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空气净化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分隔壁中形成有支撑面,所述第一管安置在所述支撑面。
13.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空气净化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过滤器框架中形成有围栏,所述围栏与所述压力传感器的外周面接触。
14.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空气净化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过滤器框架中形成有向所述压力传感器凸出的下凸台,
所述压力传感器中形成有凸台凹槽,所述下凸台插入到所述凸台凹槽。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空气净化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过滤器框架中形成有围栏,所述围栏在所述下凸台的外侧与所述压力传感器的外周面接触。
16.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空气净化器,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
风扇壳体,配置在所述过滤器框架的上侧,容纳所述送风风扇,
所述第一管配置在所述风扇壳体和所述过滤器框架之间。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空气净化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风扇壳体中形成有向下侧延伸的保持壁,所述保持壁插入到形成在所述过滤器框架的上侧的切口槽。
18.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空气净化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风扇壳体与所述过滤器框架结合而形成贯通孔,所述第一管插入到所述贯通孔。
19.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空气净化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风扇壳体中形成有向所述压力传感器凸出的上凸台。
2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净化器,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显示所述过滤器的更换周期的显示器,
所述压力传感器与所述显示器连接。
CN202110782844.6A 2020-07-13 2021-07-12 空气净化器 Active CN11393235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KR10-2020-0085990 2020-07-13
KR1020200085990A KR102533665B1 (ko) 2020-07-13 2020-07-13 공기청정기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932353A true CN113932353A (zh) 2022-01-14
CN113932353B CN113932353B (zh) 2023-03-31

Family

ID=7692054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782844.6A Active CN113932353B (zh) 2020-07-13 2021-07-12 空气净化器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EP (1) EP3939686B1 (zh)
KR (1) KR102533665B1 (zh)
CN (1) CN113932353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3245348A1 (zh) * 2022-06-20 2023-12-28 卡富环球有限公司 具有消毒功能的装置和照明装置
WO2024076005A1 (ko) * 2022-10-07 2024-04-11 삼성전자 주식회사 공기 청정기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공기 청정 장치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2198608A (ja) * 1989-01-27 1990-08-07 Toshiba Corp 送風装置
JPH1089743A (ja) * 1996-09-17 1998-04-10 Hitachi Air Conditioning & Refrig Co Ltd クリーンルーム用空気調和機
US5980755A (en) * 1997-11-07 1999-11-09 Rg, Delaware, Inc. 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monitoring a filter bed by differential pressure
CN204261993U (zh) * 2014-09-11 2015-04-15 无锡一净净化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风淋室
US20190128549A1 (en) * 2017-10-31 2019-05-02 Robert Jeffrey Kupferberg Method and system for controlling air flow within a ventilation system
CN111156622A (zh) * 2016-02-26 2020-05-15 Lg电子株式会社 空气清洁器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147555B2 (ja) * 1992-12-25 2001-03-19 東芝ライテック株式会社 電力変換装置
JPH1052619A (ja) * 1996-08-12 1998-02-24 Ryowa Kk 家庭用空気清浄機
KR100666529B1 (ko) 2004-09-20 2007-01-12 (주)나노바이오티스 먼지필터 교환시기 알림기능을 구비한 공기청정기
KR101392960B1 (ko) * 2008-07-08 2014-05-08 한라비스테온공조 주식회사 공조시스템의 필터 교환주기 알림장치용 압력측정유닛
KR102021389B1 (ko) * 2016-10-13 2019-11-04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공기 청정기
KR102040834B1 (ko) 2018-05-04 2019-11-05 기가에이치앤티(주) 스마트 필터 관리 시스템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2198608A (ja) * 1989-01-27 1990-08-07 Toshiba Corp 送風装置
JPH1089743A (ja) * 1996-09-17 1998-04-10 Hitachi Air Conditioning & Refrig Co Ltd クリーンルーム用空気調和機
US5980755A (en) * 1997-11-07 1999-11-09 Rg, Delaware, Inc. 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monitoring a filter bed by differential pressure
CN204261993U (zh) * 2014-09-11 2015-04-15 无锡一净净化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风淋室
CN111156622A (zh) * 2016-02-26 2020-05-15 Lg电子株式会社 空气清洁器
US20190128549A1 (en) * 2017-10-31 2019-05-02 Robert Jeffrey Kupferberg Method and system for controlling air flow within a ventilation system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3939686B1 (en) 2024-03-06
KR102533665B1 (ko) 2023-05-16
KR20220007993A (ko) 2022-01-20
EP3939686A1 (en) 2022-01-19
CN113932353B (zh) 2023-03-3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3932353B (zh) 空气净化器
EP3683074B1 (en) Portable air purifier
KR102471334B1 (ko) 공기청정기
CN111023348B (zh) 空气清洁器
CN111714973B (zh) 空气净化系统
KR20180068650A (ko) 송풍장치 및 송풍장치가 구비된 공기청정기
CN113915760B (zh) 空气净化器
CN114061004B (zh) 空气净化器
CN117404742A (zh) 空气净化器
JP3028778B2 (ja) 空気清浄機
JP2020002887A (ja) 送風手段および空気清浄装置
KR20220040192A (ko) 공기청정기
US20210259493A1 (en) Cleaning appliance
KR20220042907A (ko) 차량용 공기청정기
KR102459987B1 (ko) 공기청정기
KR20240071680A (ko) 공기청정기
EP3967940A1 (en) Air purifier
JP2020002944A (ja) 送風手段および空気清浄装置
KR102459168B1 (ko) 공기청정기
KR102554773B1 (ko) 공기청정시스템
CN117404791A (zh) 空气净化器
KR20200112590A (ko) 공기청정시스템 및 공기청정시스템의 제어방법
CN113790169A (zh) 基座组件及无叶风扇
CN114061006A (zh) 空气净化器
WO2003074882A1 (en) Electrical aspirating assembly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