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899160B - 制冷设备的控制方法 - Google Patents
制冷设备的控制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3899160B CN113899160B CN202111294587.8A CN202111294587A CN113899160B CN 113899160 B CN113899160 B CN 113899160B CN 202111294587 A CN202111294587 A CN 202111294587A CN 113899160 B CN113899160 B CN 113899160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ompressor
- temperature
- compartment
- heating element
- running tim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8000005057 refrigeration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64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6
- 238000010438 heat treatment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82
- 238000010257 thaw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5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9
- 230000007613 environmental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7
- 239000006260 foam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8
- 238000005187 foam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9
- 238000007710 freez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6
- 230000008014 freez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6
- 238000007664 blow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5
- 238000005192 parti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3
- 230000006872 improvemen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9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7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2035 prolonged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2787 reinforcemen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6243 chemical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1816 cool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2349 favourabl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8676 impor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9413 insu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7789 seal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9286 benefi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6261 foam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452 intercep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184 met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647 oxid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254 oxida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467 redu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711 soli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023 soli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728 strengthen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D—REFRIGERATORS; COLD ROOMS; ICE-BOXES; COOLING OR FREEZING APPARATU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5D29/00—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control or safety device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D—REFRIGERATORS; COLD ROOMS; ICE-BOXES; COOLING OR FREEZING APPARATU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5D21/00—Defrosting; Preventing frosting; Removing condensed or defrost water
- F25D21/002—Defroster control
- F25D21/004—Control mechanism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D—REFRIGERATORS; COLD ROOMS; ICE-BOXES; COOLING OR FREEZING APPARATU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5D21/00—Defrosting; Preventing frosting; Removing condensed or defrost water
- F25D21/002—Defroster control
- F25D21/008—Defroster control by timer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D—REFRIGERATORS; COLD ROOMS; ICE-BOXES; COOLING OR FREEZING APPARATU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5D21/00—Defrosting; Preventing frosting; Removing condensed or defrost water
- F25D21/04—Preventing the formation of frost or condensate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D—REFRIGERATORS; COLD ROOMS; ICE-BOXES; COOLING OR FREEZING APPARATU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5D21/00—Defrosting; Preventing frosting; Removing condensed or defrost water
- F25D21/06—Removing frost
- F25D21/08—Removing frost by electric heating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D—REFRIGERATORS; COLD ROOMS; ICE-BOXES; COOLING OR FREEZING APPARATU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5D2600/00—Control issues
- F25D2600/02—Timing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D—REFRIGERATORS; COLD ROOMS; ICE-BOXES; COOLING OR FREEZING APPARATU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5D2600/00—Control issues
- F25D2600/06—Controlling according to a predetermined profil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Devices That Are Associated With Refrigeration Equipment (AREA)
- Cold Air Circulating Systems And Constructional Details In Refrigerato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制冷设备的控制方法,包括获取环境温度及压缩机累计运行时间,当环境温度位于预设温度区间内且压缩机累计运行时间达到预设累计时间时,再获取变温室的变温档位、冷藏开门时间及压缩机连续运行时间;当变温档位、冷藏开门时间及压缩机连续运行时间其中一者达到预设条件时,在压缩机停机期间,控制加热元件工作预设加热时间,所述制冷设备包括对变温室和冷藏室进行回风的一体回风结构件,所述加热元件设置于一体回风结构件内。本发明使得控制从多角度出发,控制更加精准,进而极大地降低了冷藏室的回风风路结冰的风险。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制冷设备的控制方法,尤其涉及一种不易结冰的制冷设备的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现有制冷设备通常采用风冷式来提高制冷效率,其中,风冷式制冷设备的风道结构包括送风结构件和回风结构件,随着用户的需求逐渐增加,冰箱的容量也越来越大,通常设置更多的间室来满足需求,且通常在冷冻室和冷藏室的基础上增加变温室,相应的,需要针对每个间室单独设置送风结构件和回风结构件满足正常的制冷循环。
然而冷藏室和变温室的回风结构件设置地相对较近,当变温室温度较低时,变温室的回风温度干扰冷藏室的回风温度,从而容易导致冷藏回风结构件冻住。
有鉴于此,有必要对现有的制冷设备的控制方法予以改进,以解决上述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不易结冰的制冷设备的控制方法。
为实现上述发明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制冷设备的控制方法,其中,所述控制方法包括:
获取环境温度及压缩机累计运行时间,当环境温度位于预设温度区间内且压缩机累计运行时间达到预设累计时间时,再获取变温室的变温档位、冷藏开门时间及压缩机连续运行时间;
当变温档位、冷藏开门时间及压缩机连续运行时间其中一者达到预设条件时,在压缩机停机期间,控制加热元件工作预设加热时间,所述制冷设备包括对变温室和冷藏室进行回风的一体回风结构件,所述加热元件设置于一体回风结构件内。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当预设温度区间为环境温度<13℃,且压缩机累计运行时间≥8h时,若变温档位≤-14℃或冷藏开门时间≥120s或压缩机连续运行时间≥90min时,控制加热元件加热25-30min。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当预设温度区间为13℃≤环境温度≤35℃,且压缩机累计运行时间≥12h时,若变温档位≤-14℃或冷藏开门时间≥90s或压缩机连续运行时间≥120min时,控制加热元件加热15-20min。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在满足加热元件工作条件后,加热元件在连续两次压缩机停机期间内分别工作一次。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当制冷设备运行时间达到72h时,控制制冷设备强制化霜,当制冷设备处于化霜期间时,加热元件同步开启,当化霜结束,加热元件同步关闭。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当预设温度区间为环境温度>35℃,且压缩机累计运行时间≥16h时,若变温档位≤-18℃或冷藏开门时间≥60s或压缩机连续运行时间≥150min时,控制加热元件加热10-15min。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在满足加热元件工作条件后,加热元件在连续三次压缩机停机期间内分别工作一次。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当制冷设备运行时间达到24h时,控制制冷设备强制化霜,当制冷设备处于化霜期间时,加热元件同步开启,当化霜结束,加热元件同步关闭。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当制冷设备处于化霜期间时,加热元件同步开启,当化霜结束,加热元件同步关闭。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当冷藏室在24h内开门时间≥5min且变温档位≤-12℃时,在压缩机停机期间,控制加热元件加热15-20min。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本发明的制冷设备的控制方法通过在一定的环境温度和压缩机累计运行时间的情况下,根据变温档位、冷藏开门时间、压缩机连续运行时间来控制加热元件工作,从而使得控制从多角度出发,控制更加精准,进而极大地降低了冷藏室的回风风路结冰的风险。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制冷设备第一实施例的立体示意图。
图2是图1中隐藏外壳和背板后的立体示意图。
图3是图2的立体分解图。
图4是图2另一视角的立体示意图。
图5是图4的立体分解图。
图6是图3中一体回风结构件的立体分解图。
图7是图6另一视角的立体分解图。
图8是图3中一体回风结构件另一视角的立体示意图。
图9是图8的立体分解图。
图10是图1中沿AA方向的剖视图。
图11是另一视角的立体分解图。
图12是图11中风道组件的立体示意图。
图13是图11另一视角的立体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结合附图所示的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进行详细描述。但该实施方式并不限制本发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根据该实施方式所做出的结构、方法、或功能上的变换均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
请参图1至图13所示为本发明制冷设备的实施例,所述制冷设备包括第一间室1、第二间室2、第三间室3、设置于第一间室1内的制冷组件(未图示)、与制冷组件相配合对第二间室2和第三间室3进行送风和回风的风道组件,其中,所述风道组件包括分别对第二间室2和第三间室3送风的送风结构件、对第二间室2和第三间室3回风的一体回风结构件4。
具体地,如图1和图2所示,为本发明制冷设备的第一实施例,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制冷设备为冰箱,具体为沿高度方向间隔设置的三门冰箱,其中,所述第一间室1、第二间室2、第三间室3为冷冻室、变温室和冷藏室(附图仅显示部分每一间室的部分)。并且沿冰箱高度方向从上往下依次为冷藏室、变温室和冷冻室,当然变温室和冷藏室也可以沿横向方向间隔设置于冷冻室上方。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冰箱也可以为对开门冰箱、法式冰箱等其他形式的冰箱,所述制冷设备也可以为冷柜。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一体回风结构件4沿高度方向延伸设置于第二间室2和第三间室3的一侧,所述一体回风结构件4具有分别连通第二间室2和第三间室3的第一回风进口41和第二回风进口42、连通第一间室1的回风出口43。因此,所述一体回风结构件4既可对第二间室2进行回风,也可对第三间室3进行回风,从而避免了针对第二间室2和第三间室3分别单独设置回风结构件,进而节约成本,也降低了回风结构件所占用空间,有利于提高冰箱的容积率。
同时,传统冰箱为保证容积率,通常会将内胆中间位置向后凹陷设置,从而用来安装对间室内进行制冷的送风结构,而本发明将一体回风结构件4沿高度方向延伸设置于第二间室2和第三间室3的一侧,从而避免了一体回风结构件4设置于中间,导致的冰箱前后方向过厚,进而在保证冰箱的容积率的情况下,有利于冰箱的小型化设计。
不仅如此,由于第二间室2为变温室,且设置于为冷藏室的第三间室3下方,因此,当第二间室2用于冷冻时,其内部温度低于0度,那么其回风温度也常低于0度,从而使得第一回风进口41在高度方向上更加靠近回风出口43,即第一回风进口41和回风出口43在高度方向上的距离小于第二回风进口42和回风出口43在高度方向上的距离,进而使的第二间室2的回风尽可能更小地影响第三间室3的回风,降低第三间室3回风的湿热空气结霜冻住回风结构件。
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第二间室2和第三间室3若是沿横向方向设置于第一间室1上方时,所述一体回风结构件4也可适用,只需重新调整结构和安装位置即可,例如:一体回风结构件4呈“T”形结构设置于第二间室2和第三间室3的后侧且位于中间位置,如此,第一回风进口41和第二回风进口42之间距离较近,有利于一体回风结构件4的小型化。或者一体回风结构件4呈“L”形结构设置,沿横向方向延伸的部分可设置于第二间室2、第三间室3和第一间室1之间的发泡层空间内,沿高度方向延伸的部分可如本实施例中设置于横向方向的一侧。
如图6至图9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所述一体回风结构件4包括沿前后方向相互配合安装的泡沫座44和泡沫盖45、固定连接泡沫座44和泡沫盖45的固定结构,所述固定结构包括自泡沫座44和泡沫盖45其中一者突伸的定位部461,自另一者凹陷设置以和所述定位部461相配合的定位槽462。因此,通过上述结构,所述一体回风结构件4结构简单,成本较低,且容易安装。
其中,所述一体回风结构件4还包括形成于泡沫座44和泡沫盖45之间的密封结构,所述密封结构包括自泡沫座44和泡沫盖45其中一者突伸的突伸部471,自另一者凹陷设置以和所述突伸部471相配合的凹槽472,所述泡沫座44和泡沫盖45之间形成供第二间室2和第三间室3回风流通的回风风路,所述突伸部471设置于所述回风风路旁侧。通过设置所述突伸部471和凹槽472,可有效降低回风空气从泡沫座44和泡沫盖45之间的间隙之间泄露出去,从而保证制冷系统的正常循环工作。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一体回风结构件4还具有在回风风路内设置的加强部48,所述加强部48自泡沫座44和/或泡沫盖45突伸形成,且靠近第二回风进口42设置。通过设置所述加强部48,可降低在发泡过程中,发泡料挤压泡沫座44或泡沫盖45受损的风险。
由于第二间室2为变温室,因此,当第二间室2用于冷冻室,第二间室2的回风温度较低,容易使得第三间室3的回风造成影响,进而造成回风风路冻住。因此,本发明的一体回风结构件4还包括设置于回风风路中的温控装置,所述温控装置用以防止第二间室2的回风温度和第三间室3的回风温度相互干扰,从而降低回风风路冻住的风险。
具体的,所述回风风路包括与第二间室2相配合的第一回风风路49、与第三间室3相配合的第二回风风路410,所述温控装置为自泡沫座44和/或泡沫盖45突伸以分隔第一回风风路49和第二回风风路410的分隔部411。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分隔部411自自泡沫座44和泡沫盖45分别相对突伸形成,所述分隔部411为泡沫结构,从而可有效避免第二间室2的回风与第三间室3的回风直接接触,从而降低了第二回风风路410冻住的风险。其中,所述分隔部411不仅可实现上述功能,同时可以起到强化结构的功能,所述加强部48设置于第二回风风路410内且靠近第二回风进口42设置,从而在高度方向上与所述分隔部411相配合共同提供结构强化的功能。
进一步的,为保证分隔部411可有效避免第二间室2的回风与第三间室3的回风直接接触,两分隔部411之间还具有相互配合的凸部412和凹部413,从而对分隔部411的末端进行密封,进而降低第二间室2的回风与第三间室3的回风直接接触的风险。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当分隔部411自所述泡沫座44和泡沫盖45中其中一者突伸时,另一者上也可凹设有与所述分隔部411相配合的凹部412。
为进一步降低第二间室2的回风对第三间室3的回风干扰,导致第二回风风路410冻住的风险。本发明的制冷设备还包括设置于所述回风风路中的加热元件(未图示),通过所述加热元件与分隔部411的相互配合,最大化降低第二回风风路410冻住的风险,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加热元件和分隔部411也可以单独仅设置一个即可,可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调整。当加热元件单独设置时,所述加热元件可以设置于回风风路的内壁上,或者一体回风结构件4包括用以安装所述加热元件的安装部。
具体的,所述加热元件设置于分隔部411的表面或内部,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加热元件设置于分隔部411的内部,即所述安装部即分隔部411,从而提高了一体回风结构件4的整体性。由于加热元件一般为金属结构,因此,还可降低加热元件直接与回风的湿空气接触的风险,从而降低了加热元件氧化风险,提高加热元件的工作寿命。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制冷组件包括相互连接的压缩机、冷凝器、除露管、毛细管和蒸发器,所述加热元件连接于冷凝器和除露管之间,或者连接于除露管和毛细管之间。从而利用高温气体的温度对第二间室2和第三间室3的回风进行加热,从而降低第二回风风路410冻住的风险。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加热元件可以为通过传热元件与冷凝器或除露管连接,例如:通过热管连接。亦或者所述加热元件通过电源控制进行加热。
并且即使第二间室2和第三间室3并非采用一体式回风结构件4,而是采用分体式结构的,只要第二间室2和第三间室3各自的回风结构件距离较近,所述加热元件依然可以有效降低冷藏室回风风路冻住的风险。
在本实施例中,为进一步提高风道组件的安装的效率、进一步提高冰箱的容积率,本发明的制冷设备还提供第二实施例,其与第一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在于:所述送风结构件和所述一体回风结构件4也为一体设置,从而在装配风道组件时,只需一次安装即可,十分高效。因此,只需对上述泡沫座44和泡沫盖45稍作调整,使两者相互配合即可形成所述送风结构件和一体回风结构件4。
具体的,送风结构件包括包括与所述一体回风结构件4相连的第一送风结构件5和第二送风结构件6,所述第一送风结构件5设置于第一间室1和第二间室2之间的发泡腔内以对第二间室2送风,所述第二送风结构件6设置于第二间室2和第三间室3之间的发泡腔内以对第三间室3送风。即所述第一送风结构件5和第二送风结构件6沿横向方向分别与所述一体回风结构件4相连接。并且上述密封结构也适用于送风结构件,从而降低送风外泄的风险,保证制冷稳定可靠。
通过上述设置,可充分利用第一间室1和第二间室2、第二间室2和第三间室3之间的发泡层空间安装所述第一送风结构件5和第二送风结构件6,极大程度上降低了所述第一送风结构件5和第二送风结构件6突出于内胆后侧的厚度,有利于冰箱的小型化设计,同时,无需内胆对所述第一送风结构件5和第二送风结构件6进行过多的让位,从而也可保证冰箱的容积率,而且由于所述第一送风结构件5和第二送风结构件6占据了所述发泡层空间,送风结构件本身也可充当发泡层,因此,也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冰箱发泡过程中发泡料的使用。
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送风结构件5和第二送风结构件6也可以单独安装,不必与所述一体回风结构件4一体设置。其中,当所述第二间室2和第三间室3若是沿横向方向设置于第一间室1上方时,所述送风结构件则无需设置两个,可直接设置于第二间室2和第三间室3之间的发泡层空间内,所述发泡层空间为沿高度方向延伸的空间,然后只需在送风结构件上的左右两侧分别开设对应第二间室2和第三间室3的送风口即可。
在本实施例中,由于所述第一送风结构件5和第二送风结构件6设置于第一间室1和第二间室2、第二间室2和第三间室3之间的发泡层空间内,因此,第二间室2的送风是直接通过第一间室1送风,但是第三间室3的送风并非第一间室1直接送风,而是通过第一间室1送风至第二间室2,再由第二间室2通过第二送风结构件6送风至第三间室3。而传统多间室冰箱,每一间室都设置有与冷冻室相连的送风结构件,送风结构件数量较多,结构较大,排布复杂,因此,本发明相比于传统多间室冰箱,极大地降低了送风结构件的结构大小,使得结构紧凑,降低成本,提高安装效率。
在本实施例中,由于第二间室2为变温室,第三间室3为冷藏室,因此,第二间室2内的温度能够满足第三间室3的需求,因此,将第二间室2内的冷量送至第三间室3内,不会影响第三间室3内物品的储存。
其中,所述第一送风结构件5具有沿高度方向贯穿连通第一间室1和第二间室2第一送风口51,所述第二送风结构件6具有沿高度方向贯穿连通第二间室2和第三间室3第二送风口61。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送风口51的数量大于第二送风口61的数量。
因此,当第二间室2需要冷冻时,第一送风口51有助于更快地降低第二间室2的温度,而第二送风口61的数量相对较少,即使第二间室2内的温度较低,也不易冻坏第三间室3的食材。当然,还可在第一送风口51和第二送风口61内设置风门结构,进行送风调节,进一步提高温控精度。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送风口51和第二送风口61的数量也可相等,只需所述第一送风口51大于第二送风口61即可。
在本实施例中,为方便所述风道组件安装,所述第一间室1、第二间室2和第三间室3后侧还分别具有向前凹设的让位部11,因此,一方面便于第一送风结构件5和第二送风结构件6安装于发泡层空间内,另一方面,所述让位部11在前后方向和横向方向的对所述风道组件进行部分限位,防止过度安装,避免对风道组件造成损伤。
所述制冷设备还包括设置于内胆外侧的外壳7、与内胆和外壳7相配合的背板8,当组装时,先将内胆和外壳7相互组装,然后将安装风道组件,风道组件沿横向方向的另一侧与外壳7的内壁相贴合,最后安装背板8,风道组件的后侧与背板8的内壁相贴合,因此,外壳7、背板8和让位部11三者共同实现对所述风道组件的定位,因此无需额外设置固定件对风道组件进行固定,极大程度上提高了安装效率。同时,当冰箱完成发泡时,发泡料固化也可以进一步加强风道组件的固定,保证风道组件与各间室之间的稳定可靠性。
如图10所示,为进一步提高风道组件的固定效果、结构强度及隔热效果,所述风道组件与外壳7内壁及背板8内壁相配合的一侧呈非平面设置。具体的,所述风道组件的侧面和/或背面呈波浪状设置,即凹凸不平,因此,在发泡过程中,风道组件可以有更多的接触面与发泡料相接触,从而提高固定效果,不仅如此,由于波浪结构,还可对风道组件进行限位,防止移动。这是由于发泡料固化时,发泡层的结构与波浪结构呈凹凸配合设置,从而进行限位。除此之外,凸出的结构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厚度从而提高了结构强度和隔热效果。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波浪结构呈上下间隔设置,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波浪结构也可呈沿前后方向间隔设置,或者两个方向相互结合设置均可。
为保证风道组件安装的位置能够有效固定,从而避免安装完背板8,风道结构出现偏移,最终导致发泡过程无法正常填充风道组件表面的情况发生。可增大上述波浪结构的凸出部分的长度,从而使得安装风道组件时,凸出部分与外壳7内壁和背板8内壁相抵接,进而使得风道组件被所述让位部11和外壳7内壁直接固定,即使安装完背板8,风道组件也不会发生偏移。当然所述波浪结构的凸出部分可以全部增大也可部分增大。
除此之外,本发明还提供另外一种方式,即也可以单独在风道组件的侧壁和背面突设若干固定部9以便分别和外壳7内壁及背板8内壁相抵接,并且所述固定部9上还凹设有走线槽91,从而便于线束走线。
综上所述,本发明的制冷设备通过将多间室的回风结构件设置成一体回风结构件4,降低了回风结构件所占用空间,有利于提高制冷设备的容积率。
为避免第二间室2的第一回风风路49内的低温冻住第三间室3的第二回风风路410,本发明还提供上述制冷设备的控制方法,所述控制方法包括:
获取环境温度及压缩机累计运行时间,当环境温度位于预设温度区间内且压缩机累计运行时间达到预设累计时间时,再获取变温室的变温档位、冷藏开门时间及压缩机连续运行时间;
当变温档位、冷藏开门时间及压缩机连续运行时间其中一者达到预设条件时,在压缩机停机期间,控制加热元件工作预设加热时间。所述加热元件设置于一体回风结构件内。
需注意的是,当判断满足上述条件时,压缩机有可能正处于停机期间,压缩机也有可能正处于工作期间,如果压缩机正处于停机期间,则满足上述条件时立即控制加热元件工作,如果压缩机正处于工作期间,则满足上述条件时,控制加热元件在压缩机停止工作后进行加热。
之所以选择上述三种因素作为判断条件,是因为上述三种因素均会对冷藏室的回风风路造成极大的影响,具体的,变温档位反应的是:变温室内的大致温度,由此可以得出变温室回风风路中空气的大致温度,从而可以根据变温室回风风路温度来判断对冷藏室回风风路的影响。
冷藏开门时间反应的是:当冷藏室开门时,冷藏室会吸收大量环境中的湿热空气,因此,冷藏室的回风风路中也会存在水分较多的湿润空气,从而在变温室的回风风路中的低温空气影响下,容易使得冷藏回风风路结冰。
压缩机连续运行时间反应的是:运行时间短说明制冷设备内的湿热空气含量较低,只需运行较短的时间即可达到目标温度,同时也可反映环境温度较低,运行时间长,说明制冷设备内的湿热空气含量较高,需运行较长的时间才可达到目标温度,同时也可反映环境温度较高。
运行时间长短也可体现在回风风路结冰的情况下,当回风风路结冰时,由于变温室和冷藏室无法正常回风,因此,变温室和冷藏室的温度不容易降下去,从而使得压缩机运行时间加长,因此,运行时间也可以作为判断条件。同时,此时的压缩机连续运行时间长短也可反映环境温度,连续运行时间短说明环境温度低,连续运行时间长说明环境温度高。
因此,本方法在判断加热元件是否需要工作时,可以通过判断上述三种条件,只需其中一者达到满足条件,加热元件就开始工作,从而使得控制从多角度出发,控制更加精准,进而极大地降低了冷藏室的回风风路结冰的风险。并且避免了仅单个条件无法正常判断时导致系统出错的情况发生,保证控制系统工作的稳定性。
具体的,当预设温度区间为环境温度<13℃,且压缩机累计运行时间≥8h时,若变温档位≤-14℃或冷藏开门时间≥120s或压缩机连续运行时间≥90min时,控制加热元件加热25-30min。
由于环境温度较低,压缩机的累计运行时间相对较短即可达到制冷设备稳定工作状态,此时,环境温度低也使得环境中的空气相对不是特别湿热,因此,冷藏开门时间作为判断因素时,可以相对长一些,即允许制冷设备吸入相对较多的湿热空气。而压缩机连续运行时间作为判断因素时,也可以相对较短一些,即在较短时间内,回风风路已被冻住导致压缩机连续运行。而变温档位作为判断因素时,由于变温室温度极低,因此,变温室的回风温度也较低,容易导致冷藏室的回风风路结冰。
此时,由于环境温度较低,压缩机的开机率也相对较低,同时压缩机的停机时间也相对较长,加热元件可以在压缩机停机期间工作较长时间,因此,只需工作一次即可满足需求。
当预设温度区间为13℃≤环境温度≤35℃,且压缩机累计运行时间≥12h时,若变温档位≤-14℃或冷藏开门时间≥90s或压缩机连续运行时间≥120min时,控制加热元件加热15-20min。
其中,冷藏开门时间相对缩短,是由于环境温度变高,导致冷藏开门吸收的湿热空气温度湿度也更高,更加容易导致冷藏室的回风风路中水分增加,进而导致冷藏室的回风风路冻住。而压缩机连续运行时间相对延长,是由于本身环境温度升高,制冷设备本身需要达到稳定的制冷状态所需的时间相对较长。
此时,由于环境温度相对较高,压缩机的开机率也相对较高,同时压缩机的停机时间也相对较短,加热元件可以在压缩机停机期间工作时间相对缩短,因此,在满足加热元件工作条件后,加热元件可以在连续两次压缩机停机期间内分别工作一次。即在满足加热元件工作条件后,加热元件先在当次压缩机停机期间先加热一次,并在下一次停机期间再加热一次。
当预设温度区间为环境温度>35℃,且压缩机累计运行时间≥16h时,若变温档位≤-18℃或冷藏开门时间≥60s或压缩机连续运行时间≥150min时,控制加热元件加热10-15min。
其中,冷藏开门时间进一步缩短,是由于环境温度较高,导致冷藏开门吸收的湿热空气温度湿度也更高,更加容易导致冷藏室的回风风路中水分增加,进而导致冷藏室的回风风路冻住。而压缩机连续运行时间进一步延长,是由于本身环境温度较高,制冷设备本身需要达到稳定的制冷状态所需的时间相对较长。
此时,由于环境温度较高,压缩机的开机率也较高,同时压缩机的停机时间也较短,加热元件可以在压缩机停机期间工作时间缩短,因此,在满足加热元件工作条件后,加热元件可以在连续三次压缩机停机期间内分别工作一次。即在满足加热元件工作条件后,加热元件先在当次压缩机停机期间先加热一次,然后在下一次停机期间再加热一次,最后再在下一次停机期间再加热一次。
进一步的,当制冷设备处于化霜期间时,加热元件同步开启,当化霜结束,加热元件同步关闭。此时,由于化霜期间,压缩机正好是停机状态,因此,可以利用化霜期间对回风风路进行加热,从而进一步降低回风风路被冻住的风险。
其中,在当环境温度<13℃且压缩机累计运行时间≥8h时,当环境温度>35℃且压缩机累计运行时间≥16h时,两种情况下时,当制冷设备运行时间达到24h时,则控制制冷设备强制化霜,当制冷设备处于化霜期间时,加热元件同步开启,当化霜结束,加热元件同步关闭。
这是由于当环境温度过低时,制冷设备的化霜周期也相对较短,但环境温度过高时,压缩机的开机率较高,使得制冷设备的化霜周期也相对较短,因此,只需当制冷设备运行时间达到24h时,则控制制冷设备强制化霜。
当13℃≤环境温度≤35℃且压缩机累计运行时间≥12h时,当制冷设备运行时间达到72h时,则控制制冷设备强制化霜,当制冷设备处于化霜期间时,加热元件同步开启,当化霜结束,加热元件同步关闭。这是由于,该环境温度通常为一般用户正常情况下的温度,因此制冷设备的化霜周期也相对较长。
进一步的,当冷藏室在24h内开门时间≥5min且变温档位≤-12℃时,无论是否满足上述三种条件,在压缩机停机期间,直接控制加热元件加热15-20min。这是由于短时间内,冷藏室开门时间较长,吸入了大量的湿热空气,再加上变温室温度较低,十分容易导致冷藏室的回风风路冻结。因此,强制加热可有效避免回风风路被冻风险,尤其是在高温天气下,制冷设备频繁开门,极容易出现上述情况。
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Claims (10)
1.一种制冷设备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方法包括:
获取环境温度及压缩机累计运行时间,当环境温度位于预设温度区间内且压缩机累计运行时间达到预设累计时间时,再获取变温室的变温档位、冷藏开门时间及压缩机连续运行时间;
当变温档位、冷藏开门时间及压缩机连续运行时间其中一者达到预设条件时,在压缩机停机期间,控制加热元件工作预设加热时间,所述制冷设备包括对变温室和冷藏室进行回风的一体回风结构件,所述加热元件设置于一体回风结构件内。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冷设备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当预设温度区间为环境温度<13℃,且压缩机累计运行时间≥8h时,若变温档位≤-14℃或冷藏开门时间≥120s或压缩机连续运行时间≥90min时,控制加热元件加热25-30min。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冷设备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当预设温度区间为13℃≤环境温度≤35℃,且压缩机累计运行时间≥12h时,若变温档位≤-14℃或冷藏开门时间≥90s或压缩机连续运行时间≥120min时,控制加热元件加热15-20min。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制冷设备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满足加热元件工作条件后,加热元件在连续两次压缩机停机期间内分别工作一次。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制冷设备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当制冷设备运行时间达到72h时,控制制冷设备强制化霜,当制冷设备处于化霜期间时,加热元件同步开启,当化霜结束,加热元件同步关闭。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冷设备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当预设温度区间为环境温度>35℃,且压缩机累计运行时间≥16h时,若变温档位≤-18℃或冷藏开门时间≥60s或压缩机连续运行时间≥150min时,控制加热元件加热10-15min。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制冷设备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满足加热元件工作条件后,加热元件在连续三次压缩机停机期间内分别工作一次。
8.如权利要求2或6所述的制冷设备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当制冷设备运行时间达到24h时,控制制冷设备强制化霜,当制冷设备处于化霜期间时,加热元件同步开启,当化霜结束,加热元件同步关闭。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冷设备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当制冷设备处于化霜期间时,加热元件同步开启,当化霜结束,加热元件同步关闭。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冷设备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当冷藏室在24h内开门时间≥5min且变温档位≤-12℃时,在压缩机停机期间,控制加热元件加热15-20min。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11294587.8A CN113899160B (zh) | 2021-11-03 | 2021-11-03 | 制冷设备的控制方法 |
PCT/CN2022/117149 WO2023077946A1 (zh) | 2021-11-03 | 2022-09-06 | 制冷设备的控制方法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11294587.8A CN113899160B (zh) | 2021-11-03 | 2021-11-03 | 制冷设备的控制方法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3899160A CN113899160A (zh) | 2022-01-07 |
CN113899160B true CN113899160B (zh) | 2023-01-10 |
Family
ID=7902742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111294587.8A Active CN113899160B (zh) | 2021-11-03 | 2021-11-03 | 制冷设备的控制方法 |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3899160B (zh) |
WO (1) | WO2023077946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3899160B (zh) * | 2021-11-03 | 2023-01-10 | 青岛海尔电冰箱有限公司 | 制冷设备的控制方法 |
CN114001513A (zh) * | 2021-11-03 | 2022-02-01 | 重庆海尔制冷电器有限公司 | 制冷设备 |
CN113983743A (zh) * | 2021-11-03 | 2022-01-28 | 青岛海尔电冰箱有限公司 | 制冷设备 |
CN117433226A (zh) * | 2022-07-14 | 2024-01-23 | 合肥海尔电冰箱有限公司 | 一种冰箱冷藏室的防结冰控制方法及冰箱 |
Family Cites Families (2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532996B2 (ja) * | 1990-11-22 | 1996-09-11 |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 冷凍冷蔵庫 |
KR100286173B1 (ko) * | 1997-12-30 | 2001-04-16 | 윤종용 | 냉장고의 제상운전 제어장치 |
JP3912233B2 (ja) * | 2002-09-06 | 2007-05-09 |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 冷蔵庫、冷蔵庫の運転方法 |
JP2008002731A (ja) * | 2006-06-21 | 2008-01-10 |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 冷蔵庫 |
JP2008057863A (ja) * | 2006-08-31 | 2008-03-13 | Hitachi Appliances Inc | 冷蔵庫 |
CN203349594U (zh) * | 2013-05-27 | 2013-12-18 | 合肥荣事达三洋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风冷冰箱化霜加热管 |
CN103851874B (zh) * | 2013-09-22 | 2016-03-16 | 海信(山东)冰箱有限公司 | 具有变温室的冰箱低温补偿方法 |
CN105783368A (zh) * | 2014-12-19 | 2016-07-20 | 博西华电器(江苏)有限公司 | 冰箱 |
WO2017050073A1 (zh) * | 2015-09-23 | 2017-03-30 | 广东美的暖通设备有限公司 | 风冷热泵冷热水机及其化霜控制方法 |
CN105783374B (zh) * | 2016-03-31 | 2018-12-14 | 青岛海尔电冰箱有限公司 | 冷藏冷冻装置 |
CN106288612A (zh) * | 2016-08-25 | 2017-01-04 | 合肥美菱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风冷冰箱的化霜节能控制方法 |
CN110081655B (zh) * | 2019-04-04 | 2021-03-23 | 海信容声(广东)冰箱有限公司 | 制冷设备和蒸发器防结霜方法 |
CN112503828B (zh) * | 2019-09-16 | 2022-04-29 | 青岛海尔电冰箱有限公司 | 冰箱及其制冷故障的检测和处理方法 |
CN110595138B (zh) * | 2019-10-08 | 2024-05-31 |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回风装置、冰箱和冰箱控制方法 |
CN110736292A (zh) * | 2019-11-08 | 2020-01-31 | 合肥晶弘电器有限公司 | 多温区冰箱风道系统、多温区冰箱 |
CN110793265A (zh) * | 2019-11-18 | 2020-02-14 |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可以提高化霜效果的化霜检测装置、冰箱及控制方法 |
CN110701866B (zh) * | 2019-11-20 | 2022-02-01 | 合肥晶弘电器有限公司 | 一种冰箱的化霜控制方法、冰箱 |
CN110887315A (zh) * | 2019-12-03 | 2020-03-17 |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冰箱化霜检测装置、冰箱化霜控制方法及冰箱 |
CN212109137U (zh) * | 2020-02-28 | 2020-12-08 | 松下电器研究开发(苏州)有限公司 | 风道组件及包括该风道组件的冰箱 |
CN111536736B (zh) * | 2020-04-24 | 2022-04-12 | 海信(山东)冰箱有限公司 | 一种冰箱及其控制方法 |
CN213273353U (zh) * | 2020-09-10 | 2021-05-25 | 青岛海尔电冰箱有限公司 | 冰箱 |
CN112460905B (zh) * | 2020-11-19 | 2022-02-25 |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冰箱回风化霜控制方法、装置及风冷冰箱 |
CN112762646A (zh) * | 2020-12-31 | 2021-05-07 | Tcl家用电器(合肥)有限公司 | 回风道加热控制装置及加热控制方法 |
CN113340048B (zh) * | 2021-06-24 | 2022-02-22 |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冰箱的制冷控制方法、冰箱、计算机装置和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
CN113899160B (zh) * | 2021-11-03 | 2023-01-10 | 青岛海尔电冰箱有限公司 | 制冷设备的控制方法 |
-
2021
- 2021-11-03 CN CN202111294587.8A patent/CN113899160B/zh active Active
-
2022
- 2022-09-06 WO PCT/CN2022/117149 patent/WO2023077946A1/zh unknown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WO2023077946A1 (zh) | 2023-05-11 |
CN113899160A (zh) | 2022-01-07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13899160B (zh) | 制冷设备的控制方法 | |
KR100389382B1 (ko) | 냉장고 | |
CN114001514A (zh) | 制冷设备 | |
CN113983743A (zh) | 制冷设备 | |
CN114001513A (zh) | 制冷设备 | |
KR100377495B1 (ko) | 냉장고 | |
US20220282901A1 (en) | Refrigerator | |
CN108626952A (zh) | 一种风冷冰箱及其风道组件和控制方法 | |
CN215597869U (zh) | 冰箱 | |
CN212132998U (zh) | 冰箱 | |
KR100348068B1 (ko) | 냉장고의 제어방법 | |
CN216592408U (zh) | 风道组件、冰箱 | |
US20220235993A1 (en) | Induction heating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controlling induction heating apparatus | |
CN113465259B (zh) | 制冷设备、制冷设备的控制方法和控制系统、存储介质 | |
CN208567264U (zh) | 一种风冷冰箱及其风道组件 | |
CN116067074A (zh) | 制冷设备 | |
KR101132554B1 (ko) | 냉장고 | |
CN116067073A (zh) | 制冷设备 | |
KR100392462B1 (ko) | 김치냉장고 | |
CN221505350U (zh) | 冰箱 | |
CN110131958A (zh) | 冰箱 | |
CN216448441U (zh) | 冰箱 | |
CN220728618U (zh) | 制冷装置 | |
CN217083035U (zh) | 一种冰箱 | |
CN219531316U (zh) | 冰箱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B03 | Change of inventor or designer information |
Inventor after: Li Huagang Inventor after: Zeng Fanxing Inventor after: Li Tianping Inventor after: He Zhanfeng Inventor after: Zhang Hui Inventor before: Zeng Fanxing Inventor before: Li Tianping Inventor before: He Zhanfeng Inventor before: Zhang Hui |
|
CB03 | Change of inventor or designer inform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