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891246B - 用于用户设备的网络接入设备切换方法 - Google Patents

用于用户设备的网络接入设备切换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891246B
CN113891246B CN202010630343.1A CN202010630343A CN113891246B CN 113891246 B CN113891246 B CN 113891246B CN 202010630343 A CN202010630343 A CN 202010630343A CN 113891246 B CN113891246 B CN 113891246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rea
signal strength
network access
user equipment
switch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630343.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3891246A (zh
Inventor
孔繁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10630343.1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3891246B/zh
Priority to PCT/CN2021/103743 priority patent/WO2022002156A1/zh
Publication of CN11389124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89124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389124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89124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36/00Hand-off or reselection arrangements
    • H04W36/08Reselecting an access point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36/00Hand-off or reselection arrangement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4/00Ser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Facilities therefor
    • H04W4/02Services making use of location information
    • H04W4/021Services related to particular areas, e.g. point of interest [POI] services, venue services or geofenc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4/00Ser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Facilities therefor
    • H04W4/30Ser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rticular environments, situations or purposes
    • H04W4/33Ser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rticular environments, situations or purposes for indoor environments, e.g. building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36/00Hand-off or reselection arrangements
    • H04W36/24Reselection being triggered by specific parameters
    • H04W36/30Reselection being triggered by specific parameters by measured or perceived connection quality data
    • H04W36/302Reselection being triggered by specific parameters by measured or perceived connection quality data due to low signal strength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36/00Hand-off or reselection arrangements
    • H04W36/24Reselection being triggered by specific parameters
    • H04W36/32Reselection being triggered by specific parameters by location or mobility data, e.g. speed data
    • H04W36/322Reselection being triggered by specific parameters by location or mobility data, e.g. speed data by location data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室内区域的网络接入设备切换方法、用户设备和机器可读存储介质。其中,室内区域包括至少两个网络接入设备,至少两个网络接入设备包括第一网络接入设备和第二网络接入设备,用户设备与第一网络接入设备连接。用于室内区域的网络接入设备切换方法:包括获取用户设备在室内区域的当前位置;判断当前位置是否位于室内区域中的第二区域,在第二区域中第二网络接入设备的第二信号强度高于第一网络接入设备的第一信号强度;如果当前位置位于第二区域,将用户设备从与第一网络接入设备连接切换至与第二网络接入设备连接。上述方案能够及时确保用户设备与信号强度最强的网络接入设备连接,提升用户体验。

Description

用于用户设备的网络接入设备切换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通信技术领域,特别涉及用于用户设备的网络接入设备切换方法。
背景技术
无线接入点(Acess Point,AP),作为网络接入设备的其中一种,是无线设备(例如用户设备)进入有线网络的接入点,相当于无线网和有线网之间沟通的桥梁,是组建无线局域网(WLAN)的核心设备。AP主要是提供无线工作站和有线局域网之间的互相访问,在AP信号覆盖范围内的无线工作站可以通过它进行相互通信,其主要用于宽带家庭、大楼内部、校园内部、园区内部以及仓库、工厂等需要无线监控的地方。典型距离覆盖几十米至上百米,也有可以用于远距离传送。主要技术为WLAN通用的IEEE802.11标准。
网络接入设备用于将一个设备连接至网络,其不仅包含单纯性的无线接入点AP,也同样是无线路由器(含无线网关、无线网桥)等类设备的统称。
当在用户设备的一定范围内存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网络接入设备时,那么,只有当用户设备接收到网络接入设备AP的信号强度小于预定阈值时才进行网络接入设备的扫描和切换。
然而,上述的网络接入设备切换方式主要存在如下问题:
(1)当用户设备接收到网络接入设备的信号强度小于预定阈值时,用户已不能正常上网,用户体验感较差;
(2)在达到预定阈值之前,即便存在信号强度更强的网络接入设备,用户设备也不能及时切换到该网络接入设备上,资源利用率较差。
发明内容
在第一方面,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用于室内区域的网络接入设备切换方法。其中,室内区域包括至少两个网络接入设备,至少两个网络接入设备包括第一网络接入设备和第二网络接入设备,用户设备与第一网络接入设备连接。该方法包括获取用户设备在室内区域的当前位置;判断当前位置是否位于室内区域中的第二区域,在第二区域中第二网络接入设备的第二信号强度高于第一网络接入设备的第一信号强度;如果当前位置位于第二区域,将用户设备从与第一网络接入设备连接切换至与第二网络接入设备连接。
本申请提出的网络接入设备切换方法,通过判断用户设备所处于室内区域的不同区域内(例如第一区域或第二区域),从而确定是否将用户设备从与第一网络接入设备切换到与第二网络接入设备连接,及时确保用户设备与信号强度最强的网络接入设备连接,提升用户体验。同时,这样的方案可以简化网络接入设备切换的判断,在使用的过程中,不需要测量用户设备与各网络接入设备之间的接收信号强度,只要判断用户设备的当前位置位于哪个区域即可,从而可以提高网络接入设备切换的效率从而提高用户体验。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第二区域中,用户设备检测到的第二信号强度高于至少两个网络接入设备中除了第二网络接入设备之外的其他网络接入设备的信号强度;和/或,在第一区域中,用户设备检测到的第一信号强度高于用户设备检测到的至少两个网络接入设备中除了第一网络接入设备之外的其他网络接入设备的信号强度。从而,确保用户设备能够及时地与信号强度最强的网络接入设备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获取用户设备在室内区域的当前位置之前,该方法还包括:检测室内区域中各个区域的信号强度;基于各个区域的信号强度将室内区域至少划分为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
在一些实施例中,基于各个区域的信号强度将室内区域至少划分为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包括:将第一信号强度高于第二信号强度的区域划分为第一区域;将第二信号强度高于第一信号强度的区域划分为第二区域。从而,通过判断用户设备所处于室内区域的第一区域或第二区域,及时确保用户设备与信号强度最强的网络接入设备连接,提升用户体验。
在一些实施例中,基于各个区域的信号强度将室内区域至少划分为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包括:将第一信号强度高于第二信号强度的区域且第一信号强度与第二信号强度之差大于第一阈值的区域划分为第一区域;将第二信号强度高于第一信号强度且第二信号强度与第一信号强度之差大于第二阈值的区域划分为第二区域。
在一些实施例中,基于各个区域的信号强度将室内区域至少划分为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还包括:将第一信号强度与第二信号强度之间的差值的绝对值不大于第三阈值的区域设置为第一预切换子区域。预切换子区域的设置,能够避免由于WiFi定位所造成的误差,以及用户移动所导致的频繁切换。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阈值、第二阈值、第三阈值相同;或者,第一阈值与第二阈值不同。这样的方案对于室内环境,可以避免网络的频繁切换。也就是说,可以根据室内房型的具体情况来设置阈值,从而避免在同一区域,例如同一个房间内,既有第一区域,又有预切换子区域,还有第二区域,从而导致网络的频繁切换。
在一些实施例中,该方法还包括:判断当前位置是否位于第一预切换子区域;和在当前位置位于第一预切换子区域的情况下,保持用户设备与第一网络接入设备的连接。从而,避免用户设备网络的频繁切换。
在一些实施例中,至少两个网络接入设备包括第三网络接入设备,检测到的第三网络接入设备的信号强度为第三信号强度,基于各个区域的信号强度将室内区域至少划分为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还包括:将第三信号强度为最高的信号强度,且第三信号强度与次高的信号强度之差大于第四阈值的区域设定为第三区域;第一区域中,用户设备检测到的第一信号强度为最高的信号强度,且第一信号强度与次高的信号强度之差大于第一阈值;第二区域中,用户设备检测到的第二信号强度为最高的信号强度,且第二信号强度与次高的信号强度之差大于第二阈值;将第三信号强度与第一信号强度之差的绝对值小于第五阈值的区域设定为第二预切换子区域,第二预切换子区域中所检测到的第三信号强度、第一信号强度为信号强度从高到低排序位于前两位的信号强度;将第三信号强度与第二信号强度之差的绝对值小于第六阈值的区域设定为第三预切换子区域,第三预切换子区域中所检测到的第三信号强度、第二信号强度为信号强度从高到低排序位于前两位的信号强度;第一预切换子区域中,所检测到的第一信号强度、第二信号强度为信号强度从高到低排序位于前两位的信号强度。从而,通过判断用户设备所处于室内区域的不同区域(例如第一区域、第二区域、第三区域、第一预切换子区域、第二预切换子区域或第三预切换子区域),及时确保用户设备与信号强度最强的网络接入设备连接,提升用户体验。同时,预切换子区域的设置,能够避免由于WiFi定位所造成的误差,以及用户移动所导致的频繁切换。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如果当前位置位于第二区域,将用户设备从与第一网络接入设备连接切换至与第二网络接入设备连接之后,方法还包括:判断当前位置是否位于第二预切换子区域内;如果当前位置位于第二预切换子区域,将用户设备从与第二网络接入设备连接切换至与第一网络接入设备或者与第三网络接入设备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该方法还包括:判断当前位置是否位于第一预切换子区域或者第三预切换子区域内;在当前位置位于第一预切换子区域或者第三预切换子区域的情况下,保持用户设备与第二网络接入设备的连接。从而,避免用户移动导致的频繁切换。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果当前位置位于第二区域,将用户设备从与第一网络接入设备连接切换至与第二网络接入设备连接,包括:响应于用户设备从第四区域移动到第一区域,将用户设备从第一网络接入设备连接切换至与第二网络接入设备连接;或者,响应于用户设备位于第一区域的持续时长大于第一预设时长,将用户设备从与第一网络接入设备连接切换至与第二网络接入设备连接;或者,响应于用户设备位于第一区域且用户设备处于静止状态的持续时长大于第二预设时长,将用户设备从与第一网络接入设备连接切换至与第二网络接入设备连接。从而,避免用户设备的乒乓切换。
在一些实施例中,该方法还包括:在用户设备的显示单元上显示网络接入设备布局图,网络接入设备布局图中至少包含:第一区域、第二区域、第一网络接入设备的标识、第二网络接入设备的标识、用户设备的当前位置中的至少一种。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用户设备的显示单元上显示网络接入设备布局图之前,该方法还包括:接收另一电子设备发送的网络接入设备布局图。
在一些实施例中,获取用户设备在室内区域的当前位置,包括:每隔预设时间间隔获取用户设备在室内区域的当前位置。从而,避免一直定位影响用户的正常上网,同时节省耗电。在第二方面,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用于室内区域的网络接入设备切换装置。其中室内区域包括至少两个网络接入设备,至少两个网络接入设备包括第一网络接入设备和第二网络接入设备,用户设备与第一网络接入设备连接。该网络接入设备切换装置包括:位置获取模块,获取用户设备在室内区域的当前位置;第二区域判断模块,判断当前位置是否位于室内区域中的第二区域,在第二区域中用户设备检测到的第二网络接入设备的第二信号强度高于第一网络接入设备的第一信号强度;切换模块,如果当前位置位于第二区域,将用户设备从与第一网络接入设备连接切换至与第二网络接入设备连接。
本申请提出的网络接入设备切换装置,通过判断用户设备所处于室内区域的不同区域内(例如第一区域或第二区域),从而确定是否将用户设备从与第一网络接入设备切换到与第二网络接入设备连接,及时确保用户设备与信号强度最强的网络接入设备连接,提升用户体验。同时,这样的方案可以简化网络接入设备切换的判断,在使用的过程中,不需要测量用户设备与各网络接入设备之间的接收信号强度,只要判断用户设备的当前位置位于哪个区域即可,从而可以提高网络接入设备切换的效率从而提高用户体验。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第二区域中,用户设备检测到的第二信号强度高于至少两个网络接入设备中除了第二网络接入设备之外的其他网络接入设备的信号强度;和/或,在第一区域中,用户设备检测到的第一信号强度高于用户设备检测到的至少两个网络接入设备中除了第一网络接入设备之外的其他网络接入设备的信号强度。从而,从而确保用户设备能够及时地与信号强度最强的网络接入设备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网络接入设备切换装置还包括:信号强度检测模块,检测室内区域中各个区域的信号强度;以及区域划分模块,基于各个区域的信号强度将室内区域至少划分为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
在一些实施例中,网络接入设备切换装置的区域划分模块,将第一信号强度高于第二信号强度的区域划分为第一区域;将第二信号强度高于第一信号强度的区域划分为第二区域。从而,通过判断用户设备所处于室内区域的第一区域或第二区域,及时确保用户设备与信号强度最强的网络接入设备连接,提升用户体验。
在一些实施例中,网络接入设备切换装置的区域划分模块,将第一信号强度高于第二信号强度的区域且第一信号强度与第二信号强度之差大于第一阈值的区域划分为第一区域;将第二信号强度高于第一信号强度且第二信号强度与第一信号强度之差大于第二阈值的区域划分为第二区域。
在一些实施例中,网络接入设备切换装置的区域划分模块,将第一信号强度与第二信号强度之间的差值的绝对值不大于第三阈值的区域设置为第一预切换子区域。预切换子区域的设置,能够避免由于WiFi定位所造成的误差,以及用户移动所导致的频繁切换。
在一些实施例中,网络接入设备切换装置的区域划分模块,判断当前位置是否位于第一预切换子区域;和在当前位置位于第一预切换子区域的情况下,保持用户设备与第一网络接入设备的连接。从而,避免用户设备网络的频繁切换。
在第三方面,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用于室内区域的网络接入设备切换装置,其中室内区域包括至少两个网络接入设备,至少两个网络接入设备包括第一网络接入设备,第二网络接入设备,和第三网络接入设备,用户设备与第一网络接入设备连接。网络接入设备切换装置包括:位置获取模块,获取用户设备在室内区域的当前位置;第二区域判断模块,判断当前位置是否位于室内区域中的第二区域,在第二区域中用户设备检测到的第二网络接入设备的第二信号强度高于第一网络接入设备的第一信号强度;切换模块,如果当前位置位于第二区域,将用户设备从与第一网络接入设备连接切换至与第二网络接入设备连接;区域划分模块,将用户设备检测到的第三信号强度为最高的信号强度,且第三信号强度与次高的信号强度之差大于第四阈值的区域设定为第三区域;其中检测到的第三网络接入设备的信号强度为第三信号强度。
在第一区域中,电子设备检测到的第一信号强度为最高的信号强度,且第一信号强度与次高的信号强度之差大于第一阈值;第二区域中,电子设备检测到的第二信号强度为最高的信号强度,且第二信号强度与次高的信号强度之差大于第二阈值;将用户设备检测到的第三信号强度与第一信号强度之差的绝对值小于第五阈值的区域设定为第二预切换子区域,第二预切换子区域中所检测到的第三信号强度、第一信号强度为信号强度从高到低排序位于前两位的信号强度;将用户设备检测到的第三信号强度与第二信号强度之差的绝对值小于第六阈值的区域设定为第三预切换子区域,第三预切换子区域中所检测到的第三信号强度、第二信号强度为信号强度从高到低排序位于前两位的信号强度;第一预切换子区域中,所检测到的第一信号强度、第二信号强度为信号强度从高到低排序位于前两位的信号强度。上述方案中,第一阈值、第二阈值、第三阈值可以相同;或者,所述第一阈值与所述第二阈值、第三阈值可以不同。
在第四方面,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用户设备,该设备包括:处理器和存储介质,存储介质与处理器耦合,存储介质用于存储程序代码,当处理器从存储介质中读取程序代码,以使得用户设备执行如上述中任一的方法。
在第五方面,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机器可读存储介质,机器可读存储介质上存储有程序代码,程序代码在机器上执行时可使机器执行如上述中任一的方法。
在第六方面,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计算机程序产品中包含指令,当指令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计算机实现如上述中任一的方法。
在第七方面,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芯片,芯片包括处理器与数据接口,处理器通过数据接口读取存储器上存储的指令,以执行如上述中任一的方法。
附图说明
图1(a)示出根据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室内区域包括2个AP切换的应用场景示意图;
图1(b)示出根据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室内区域包括3个AP切换的应用场景示意图;
图2(a)示出根据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提供的室内区域包括2个AP的AP侧区域和预切换区域;
图2(b)示出根据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提供的室内区域包括3个AP的AP侧区域和预切换区域;
图3示出根据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提供的用户设备的框图;
图4(a)示出根据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提供的声波探测的工作原理的示意图;
图4(b)示出根据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提供的深度相机的工作原理的示意图;
图5(a)示出根据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提供的指纹库法获取用户设备位置;
图5(b)示出根据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提供的测距测角法获取用户设备位置;
图6(a)示出根据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提供的室内区域包括2个AP的切换情况示意图一;
图6(b)示出根据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提供的室内区域包括2个AP的切换情况示意图二;
图6(c)示出根据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提供的室内区域包括2个AP的切换情况示意图三;
图6(d)示出根据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提供的室内区域包括2个AP的切换情况示意图四;
图6(e)示出根据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提供的室内区域包括2个AP的切换情况示意图五;
图6(f)示出根据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提供的室内区域包括2个AP的切换情况示意图六;
图7(a)示出根据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提供的室内区域包括3个AP的切换情况示意图一;
图7(b)示出根据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提供的室内区域包括3个AP的切换情况示意图二;
图7(c)示出根据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提供的室内区域包括3个AP的切换情况示意图三;
图7(d)示出根据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提供的室内区域包括3个AP的切换情况示意图四;
图7(e)示出根据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提供的室内区域包括3个AP的切换情况示意图五;
图7(f)示出根据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提供的室内区域包括3个AP的切换情况示意图六;
图7(g)示出根据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提供的室内区域包括3个AP的切换情况示意图七;
图7(h)示出根据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提供的室内区域包括3个AP的切换情况示意图八;
图8示出根据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提供的室内区域包括2个AP的切换方法的示意图;
图9示出根据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提供的室内区域包括至少3个AP的切换方法的示意图;
图10示出根据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提供的用户设备的布局图;
图11示出根据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由特定的具体实施例说明本申请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由本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申请的其他优点及功效。虽然本申请的描述将结合较佳实施例一起介绍,但这并不代表此发明的特征仅限于该实施方式。恰恰相反,结合实施方式作发明介绍的目的是为了覆盖基于本申请的权利要求而有可能延伸出的其它选择或改造。为了提供对本申请的深度了解,以下描述中将包含许多具体的细节。本申请也可以不使用这些细节实施。此外,为了避免混乱或模糊本申请的重点,有些具体细节将在描述中被省略。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此外,各种操作将以最有助于理解说明性实施例的方式被描述为多个离散操作;然而,描述的顺序不应被解释为暗示这些操作必须依赖于顺序。特别是,这些操作不需要按呈现顺序执行。应注意的是,在本说明书中,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
应当理解的是,虽然在本文中可能使用了术语“第一”、“第二”等等来描述各个特征,但是这些特征不应当受这些术语限制。使用这些术语仅仅是为了进行区分,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举例来说,在不背离示例性实施例的范围的情况下,第一特征可以被称为第二特征,并且类似地第二特征可以被称为第一特征。
除非上下文另有规定,否则术语“包含”、“具有”和“包括”是同义词。短语“A/B”表示“A或B”。短语“A和/或B”表示“(A)、(B)或(A和B)”。
如本文所使用的,术语“模块”、“单元”、“装置”可以指代,可以指或者包括专用集成电路(ASIC)、电子电路、执行一个或多个软件或固件程序的处理器(共享的、专用的或组)和/或存储器(共享的、专用的或组)、组合逻辑电路、和/或提供所描述的功能的其他合适的组件,或者可以是专用集成电路(ASIC)、电子电路、执行一个或多个软件或固件程序的处理器(共享的、专用的或组)和/或存储器(共享的、专用的或组)、组合逻辑电路、和/或提供所描述的功能的其他合适的组件的一部分。
为使本申请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申请的实施例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
图1(a)示出根据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室内区域包括2个AP切换的应用场景示意图。图1(b)示出根据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室内区域包括3个AP切换的应用场景示意图。如图1(a)和图1(b)所示的通讯系统10包括用户设备100、AP200和/或其它电子设备。虽然图1(a)和图1(b)仅分别示出2个AP和3个AP,但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该通信系统还可以包括大于3个AP的场景,例如4个、5个等。
用户设备100可以是用于便携式或移动电子设备、手机、个人数字助理、蜂窝电话、手持PC、可穿戴设备(例如,智能手表、智能手环等)、便携式媒体播放器、手持设备、导航设备、服务器、网络接入设备、图形设备、视频游戏设备、机顶盒、膝上型设备、虚拟现实和/或增强现实设备、物联网设备、工业控制设备、车载信息娱乐设备、流媒体客户端设备、电子书、阅读设备、POS机或其他设备。
AP200是无线设备(例如用户设备100)进入有线网络的接入点,相当于无线网和有线网之间沟通的桥梁,是组建无线局域网(WLAN)的核心设备。AP200主要是提供无线工作站和有线局域网之间的互相访问,在AP200信号覆盖范围内的无线工作站可以通过它进行相互通信,其主要用于家庭、大楼内部、校园内部、园区内部以及仓库、工厂等需要无线监控的地方。典型距离覆盖几十米至上百米,也可以用于远距离传送。主要技术为WLAN通用的IEEE802.11标准。
在本实施例中,AP200作为网络接入设备的实例。网络接入设备还可以包括调制解调器、无线路由器(例如:无线网关、无线网桥等)、无线客户前置设备(Customer PremiseEquipment,CPE)中的一种或几种。
用户设备100与AP欲首次连接时(例如用户携带用户设备100刚进入室内区域或用户刚打开用户设备100,用户设备100还未与任何AP连接),当用户设备100的WiFi功能被打开后,用户设备100能够通过手动或自动的方式与AP连接。当用户设备100通过手动的方式与AP连接时,用户设备100开始扫描AP,并在扫描到的AP的列表中通过用户手动选择欲连接的AP,进而与该AP建立连接。当用户设备100通过自动的方式与AP连接时,用户设备100能够与信号强度最强的AP连接。用户设备100与AP非首次连接时(例如用户设备已与某一AP连接),用户设备100根据用户设备100的当前位置和与用户设备100已连接的AP,进而判断是否进行AP切换,以使得用户设备100能够及时地切换到信号强度最强的AP上,提高用户体验。将在下文中具体说明如何进行AP切换。
在现有技术中,用户设备100与某一AP建立连接后,通常只有当用户设备100接收到的AP信号强度小于预定阈值时,才进行AP扫描和切换。但是,当接收到的AP信号强度小于预定阈值时,用户设备已不能正常上网;同时,在未达到预定阈值之前,即便存在信号强度更强的AP,用户设备100也不会自动扫描和切换至该AP上。
而本申请提出的通讯系统10,根据来自不同AP的信号强度大小,将室内区域划分为不同的虚拟区域,例如AP侧区域和预切换区域,进而根据用户设备100的当前所在的虚拟区域(例如AP侧区域和预切换区域)和与用户设备100已连接的AP,判断是否进行AP切换。需要说明的是,在某一AP侧区域内,该AP的信号强度最强,且该AP与信号强度第二强的AP的信号强度差大于阈值(例如阈值可以是10dB、8dB等等)。在预切换区域内,信号强度最强的AP与信号强度第二强的AP的信号强度差小于阈值(例如阈值可以是10dB、8dB等等)。
在其它实施例中,AP侧区域和预切换区域中的阈值可以不相等。例如,AP侧区域中的阈值为第一阈值,预切换区域中的阈值为第二阈值,第一阈值与第二阈值不相等,那么,在某一AP侧区域内,该AP与信号强度第二强的AP的信号强度差大于第一阈值,在预切换区域内,信号强度最强的AP与信号强度第二强的AP的信号强度差小于第二阈值。
下面介绍预切换区域和AP侧区域的获取。首先,获取室内区域的各位置点上接收到的来自不同AP的信号强度,根据上述信号强度获取等信号强度曲线,其中该等信号强度曲线的各位置点上获得的最强两个信号的强度是相等的。例如,在该等信号强度曲线上的某点上获得的最强两个信号分别来自AP1和AP2,并且来自AP1和AP2的信号强度相等(例如-55dBm或其它);然后,在该等信号强度曲线的两侧各推移阈值的二分之一(例如阈值为10dB,阈值的二分之一为5dB)或三分之一的距离,并在室内区域上画出该位置曲线,例如,基于信号强度为-55dBm的等信号强度曲线,获得一信号强度为-50dBm的位置曲线和一信号强度为-60dBm的位置曲线。其中,具体如何通过阈值的二分之一获取对应的距离将在下文中介绍。该位置曲线与室内区域边缘所围成的闭环区域即为预切换区域。室内区域中除去预切换区域之外的区域为包括不同AP的AP侧区域。
下面请参考图2(a)和图2(b)分别说明室内区域包括2个AP和3个AP的情况下的AP侧区域和预切换区域的获取。图2(a)示出根据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提供的室内区域包括2个AP的AP侧区域和预切换区域。如图2(a)所示,室内区域300包含三个区域,位于AP1侧的AP1侧区域、位于两条虚线内的预切换区域AP1-AP2和位于AP2侧的AP2侧区域。需要说明的是,在AP1侧区域内,用户设备100接收到AP1的信号强度最强,且分别来自AP1和AP2的信号强度差大于阈值;在AP2侧区域内,用户设备100接收到AP2的信号强度最强,且分别来自AP2和AP1的信号强度差大于阈值;在预切换区域AP1-AP2内,分别来自AP1和AP2的信号强度差的绝对值小于阈值。预切换区域的命名以该区域内信号强度最强和信号强度第二强的AP对命名。例如,在预切换区域AP1-AP2中,信号强度最强和信号强度第二强的AP对包括AP1和AP2。
如图2(a)所示,位于AP1侧的AP1侧区域是作为第一区域的实例,在第一区域中,用户设备检测到的来自AP1的信号强度高于用户设备检测到的AP2的信号强度。位于AP2侧的AP2侧区域作为第二区域的实例,在第二区域中,用户设备检测到的来自AP2的第二信号强度高于来自AP1的第一信号强度。
如图2(a)所示,位于两条虚线内的预切换区域AP1-AP2作为第一预切换子区域的实例。在预切换区域AP1-AP2内,分别来自AP1和AP2的信号强度差的绝对值小于阈值。
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来自AP1的信号强度和来自AP2的信号强度,可以是用户设备自身检测到的,也可以是其他的具有测量信号强度功能的设备采集和检测到信号强度后,再发送给用户设备的。
如图2(a)所示,AP1侧区域、AP2侧区域和预切换区域中的阈值可以相等,例如AP1侧区域、预切换区域和AP2侧区域三者相接连。
在其它实施例中,AP1侧区域、AP2侧区域和预切换区域中的阈值可以不相等,例如AP1侧区域、预切换区域和AP2侧区域三者不接连。具体举例而言,在室内有两个AP的情况下,在第一AP侧区域(例如,AP1侧区域)内,第一AP(例如,AP1)的信号强度大于第二AP的信号强度达第一阈值;而在第二AP侧区域(例如,AP2侧区域)内,第二AP(例如,AP2)的信号强度大于第一AP的信号强度达第二阈值,这两个阈值可以不同。这样的方案对于室内环境,可以避免网络的频繁切换。也就是说,可以根据室内房型的具体情况来设置阈值,从而避免在同一区域,例如同一个房间内,既有第一AP区域,又有预切换区域,还有第二AP侧区域,从而导致网络的频繁切换。
在存在预切换区域的情况下,预切换区域中分别来自AP1和AP2的信号强度差的绝对值小于第三阈值。第三阈值可以不同于第一阈值或第二阈值,且不可大于第一阈值和上述第二阈值中最小的那个。举例来说,在第一AP侧区域内,第一AP的信号强度大于第二AP的信号强度达1db(第一阈值);而在第二AP侧区域内,第二AP的信号强度大于第一AP的信号强度达2.5db(第二阈值);设定预切换区域时,第三阈值最大可以设定为1.5db。如此设置,可以根据室内布局和设施情况,对应地设置各AP侧区域和预切换区域。举例来说,当第二阈值为2.5db,第三阈值为1.5db的情况下,在等强度线的靠近AP2一侧,将会出现宽度1db的“真空”区域,在这个“真空”区域即不属于预切换区,也不属于第二AP侧区域。用户可以通过对阈值的设定,使得该“真空”区域覆盖室内的墙壁或者是家具等无需考虑AP切换的区域。
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AP1侧区域、AP2侧区域、预切换子区域AP1-AP2可以是用户设备自身测量各信号强度并计算获得。在另外的一些实施例中,这些区域也可以由具有测量信号强度功能和计算功能的设备检测到信号强度后并通过计算获得各个区域之后,再发送给用户设备的。
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AP1和AP2是用户设备在室内能够检测/发现到的设备。在另外的一些实施例中,室内可以发现的AP大于2个,但AP1和AP2是授权给用户设备接入的网络接入设备。
根据本申请的其他的一些实施例,某些情况下,预切换区域也可以被省略。举例来说,在室内环境下,如两个AP接收信号强度差值比较小,例如为1db的话,那么预切换区域就可以被省略。在省略预切换区域的情况下,室内区域中只有各个AP侧区域,在每个AP侧区域内,信号最强的两个AP之间的信号强度差值大于或者等于1db,即,一个AP的信号强度大于另一个AP的信号强度。在室内区域之后各AP侧区域的情况下,如果用户设备100当前与AP1连接,并且用户设备100进入非AP1侧区域的其他AP侧区域,例如,AP2侧区域,那么可以确定将用户设备100与AP1连接切换到与其他AP连接,例如与AP2连接。
下面具体说明图2(a)中预切换区域与AP侧区域之间界限(两条虚线)的确定。当室内区域300和2个AP(例如AP1和AP2)的位置确定后,室内区域300内的各个位置点所接收到的AP信号强度可基于如下WiFi信号衰减公式计算获得:
PL=32.4+20log10(fc)+20log10(d) (公式1)
公式1中,PL表示传输损耗,单位以dB计算;
fc表示无线信号频率,单位以MHz计算;
d表示传输距离(例如AP200到用户设备100之间的距离),单位以km计算。
AP在未传输前的初始发射功率为出厂时的固有发射功率。室内区域300内的各个位置点所接收到的AP的信号强度等于AP的固有发射功率减去传输损耗,单位为dBm。
需要说明的是,室内区域300中的墙体也会对信号衰减产生影响。在一些实施例中,墙体对信号的衰减大小为20dB。在其它一些实施例中,墙体对信号的衰减大小可视墙体的厚度、材质等来确定。
在获得室内区域300内的各个位置点所接收到的AP信号强度后,首先,在室内区域300内画出AP1和AP2信号强度相等(例如AP1=AP2=-55dBm)的等信号强度曲线,如图2(a)所示的两条虚线之间的点划线,在该等信号强度曲线(点划线)上的每个点接收到来自AP1和AP2的信号强度差等于零或者接近零,例如实心圆点303接收到来自AP1和AP2的信号强度差等于零或者接近零;然后在该等信号强度曲线的两侧各推移阈值的二分之一(例如阈值为10dB,阈值的二分之一为5dB等等)的距离(具体的距离可根据上述公式1计算获得,例如将PL等于5dB代入公式1中,求出d,d即为与5dB对应的距离,单位为km),并在室内区域300上画出该位置曲线,即图2(a)所示的两条虚线。
在左边位置曲线(左边虚线)的左侧,AP1的信号强度强于AP2,在右边位置曲线(右边虚线)的右侧,AP2的信号强度强于AP1。每条位置曲线(虚线)上的每个点接收到来自AP1和AP2的信号强度差的绝对值等于阈值,例如实心圆点302接收到来自AP1和AP2的信号强度差的绝对值等于10dB、12dB或其它。左边位置曲线外靠近AP1侧区域内上的每个点接收到来自AP1和AP2的信号强度差大于阈值,例如实心圆点301接收到来自AP1和AP2的信号强度差大于10dB、12dB或其它。右边位置曲线靠近AP2侧区域内上的每个点接收到来自AP2和AP1的信号强度差大于阈值,例如实心圆点304接收到来自AP2和AP1的信号强度差大于10dB、12dB或其它。两条位置曲线(两条虚线)内上的各点接收到来自AP1和AP2的的信号强度差的绝对值小于阈值,例如实心圆点305接收到来自AP1和AP2的信号强度差的绝对值小于10dB、12dB或其它。
当两条位置曲线(两条虚线)确定后,室内区域300内的三个区域(例如AP1侧区域、AP2侧区域和预切换区域AP1-AP2)也由此确定。位置曲线(两条虚线)与室内区域300的边缘所围成的闭环区域即为预切换区域AP1-AP2;左边位置曲线(左边虚线)与室内区域300的边缘所围成的闭环区域即为AP1侧区域;右边位置曲线(右边虚线)与室内区域300的边缘所围成的闭环区域即为AP2侧区域。在预切换区域AP1-AP2内,接收到来自AP1和AP2的信号强度差的绝对值小于阈值(例如10dB、12dB或其它);在AP1侧区域内,接收到来自AP1和AP2的信号强度差大于阈值(例如10dB、12dB或其它);在AP2侧区域内,接收到来自AP2和AP1的信号强度差大于阈值(例如10dB、12dB或其它);在两条位置曲线(两条虚线)上,接收到来自AP1和AP2的信号强度差等于阈值(例如10dB、12dB或其它)。
图2(b)示出根据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提供的室内区域包括3个AP的AP侧区域和预切换区域。如图2(b)所示,室内区域300包含四个区域,位于AP1侧的AP1侧区域、位于AP2侧的AP2侧区域、位于AP3侧的AP3侧区域以及位于中间的Y型预切换区域。其中,预切换区域包括三个预切换子区域AP1-AP2,预切换子区域AP2-AP3和预切换子区域AP1-AP3。预切换子区域的命名以该区域内信号强度最强和信号强度第二强的AP对命名。例如,在预切换子区域AP1-AP2内,信号强度最强和信号强度第二强的AP对包括AP1和AP2;在预切换子区域AP2-AP3内,信号强度最强和信号强度第二强的AP对包括AP2和AP3;在预切换子区域AP1-AP3内,信号强度最强和信号强度第二强的AP对包括AP1和AP3。
如图2(b)所示,位于AP1侧的AP1侧区域是作为第一区域的实例,在第一区域中,用户设备检测到的来自AP1的信号强度高于用户设备检测到的AP1至AP3中除了AP1以外的设备,例如AP2,AP3的信号强度。位于AP2侧的AP2侧区域作为第二区域的实例。在第二区域中,用户设备检测到的来自AP2的第二信号强度高于来自用户设备检测到的AP1至AP3中除了AP2以外的设备,例如AP1、AP3的第一信号强度。位于AP3侧的AP3侧区域作为第三区域的实例。在第三区域中,用户设备检测到的来自AP3的第二信号强度高于来自用户设备检测到的AP1至AP3中除了AP3以外的设备,例如AP1和AP2,的第一信号强度。
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来自AP1,AP2,AP3的信号强度,可以是用户设备自身检测到的,也可以是其他的具有测量信号强度功能的设备采集和检测到信号强度后,再发送给用户设备的。
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AP1、AP2和AP3是用户在室内能够检测/发现到的设备。在另外的一些实施例中,室内可以发现的AP大于3个,但AP1和AP2是授权给用户设备接入的网络接入设备。
如图2(b)所示,预切换子区域AP1-AP2作为第一预切换子区域的实例。在预切换子区域AP1-AP2内,分别来自AP1和AP2的信号强度差的绝对值小于阈值。预切换子区域AP1-AP3作为第二预切换子区域的实例。在第二预切换子区域内,信号强度最强和信号强度第二强的AP对包括AP2和AP3,分别来自AP1和AP3的信号强度差的绝对值小于阈值。预切换子区域AP2-AP3作为第三预切换子区域的实例。在预切换子区域AP2-AP3内,信号强度最强和信号强度第二强的AP对包括AP2和AP3,分别来自AP2和AP3的信号强度差的绝对值小于阈值。
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AP1侧区域、AP2侧区域、AP3侧区域、预切换子区域AP1-AP2、预切换子区域AP1-AP3、预切换子区域AP2-AP3可以是用户设备自身测量各信号强度并计算获得。在另外的一些实施例中,这些区域也可以由具有测量信号强度功能和计算功能的设备检测到信号强度后并通过计算获得各个区域之后,再发送给用户设备的。
需要说明的是,预切换子区域的数量与AP在室内区域300中的位置设置相关。室内区域300包括至少3个AP的情况能够形成至少两个预切换子区域。例如,如图2(b)所示,由于图2(b)中的3个AP(AP1、AP2、AP3)的位置设置成三角形形状,因此能够形成三个预切换子区域(预切换子区域AP1-AP2,预切换子区域AP2-AP3和预切换子区域AP1-AP3)。在其它实施例中,3个AP的位置还可以设置在同一条直线上,那么能够形成两个预切换子区域。
根据本申请的其他的一些实施例,某些情况下,部分预切换子区域也可以被省略。举例来说,在室内环境下,如两个AP间接收信号强度差值比较小,例如为1db的话,那么预切换子区域就可以被省略。
在每个AP的AP侧区域内,用户设备100接收到该AP的信号强度最强,且分别来自该AP和信号强度第二强的AP的信号强度差大于阈值。例如,在AP1侧区域内,用户设备100接收到AP1的信号强度最强,并且,来自AP1和AP2的信号强度差大于阈值,AP1和AP2的信号强度大于AP3的信号强度,或者是,来自AP1和AP3的信号强度差大于阈值,AP1和AP3的信号强度大于AP2的信号强度。AP2侧区域和AP3侧区域的情况请参照上述AP1侧区域类推,在此不再赘述。
在每个预切换子区域内,分别来自对应的AP对中的两个AP的信号强度差小于阈值,其中来自对应的AP对中的两个AP的信号强度大于来自三个AP中除了该两个AP之外的其它AP的信号强度。例如,在预切换子区域AP1-AP2中,对应的AP对为AP1和AP2,来自AP1和AP2的两个信号强度差的绝对值小于阈值,其中来自该AP对中的AP1和AP2的信号强度大于AP3的信号强度。预切换子区域AP2-AP3、预切换子区域AP1-AP3的情况请参照预切换子区域AP1-AP2类推,在此不再赘述。
如图2(b)所示,AP1侧区域、AP2侧区域、AP3侧区域和预切换区域的阈值可以相等,例如AP1侧区域、AP2侧区域、AP3侧区域和预切换区域四者相接连。在其它实施例中,AP1侧区域、AP2侧区域、AP3侧区域和各个预切换区域的阈值也可以不相等,例如AP1侧区域、AP2侧区域、AP3侧区域和预切换区域四者不接连。关于,AP1侧区域、AP2侧区域、AP3侧区域和各预切换区域的阈值的设定,与图2(a)所述实施例的设置方式类似,此处不再赘述。通过如此设置,可以根据室内的布局和设施情况进行灵活的AP设置。
下面具体说明图2(b)中预切换区域与AP侧区域之间界限(Y型预切换区域的六条边界线)的确定。首先,获取室内区域的各位置点上接收到的来自不同AP的信号强度,根据上述信号强度获取等信号强度曲线,其中所述等信号强度曲线的各位置点上获得的最强两个信号的强度是相等的。例如,在该等信号强度曲线上的某点上获得的最强两个信号分别来自AP1和AP2,并且来自AP1和AP2的信号强度相等(例如AP1=AP2=-55dBm,当然也可以为其它值,例如-50dBm、-60dBm等),如图2(b)所示的三条Y型点划线,在该等信号强度曲线(三条点划线)上的每个点接收到来自信号强度最强和信号强度第二强(例如AP1和AP2,或AP1和AP3,或AP2和AP3)的信号强度差等于零,例如实心圆点312,该点上信号强度最强和信号强度第二强的AP包括AP1和AP2,那么该点上来自AP1和AP2的信号强度差为零或者接近零;然后在该三条等信号强度曲线的两侧各推移阈值的二分之一(例如阈值为10dB,阈值的二分之一为5dB)的距离(具体的距离可根据上述公式1计算获得,例如将PL等于5dB代入公式1中,求出d,d即为5dB对应的距离,单位为km),在室内区域上画出该位置曲线,即图2(b)所示的Y型预切换区域边界的六条实线。每条位置曲线(实线)上的每个点接收到来自信号强度最强的AP和信号强度第二强的AP的信号强度差等于阈值(例如10dB、12dB或其它),例如实心圆点314,该点上信号强度最强和信号强度第二强的AP包括AP1和AP2,那么该点上来自AP1和AP2的信号强度差等于10dB、12dB或其它,六条位置曲线(实线)内上的每个点接收到来自信号强度最强的AP和信号强度第二强的AP的信号强度差小于阈值,例如实心圆点313,该点上信号强度最强和信号强度第二强的AP包括AP1和AP2,那么该点上来自AP1和AP2的信号强度差的绝对值小于10dB、12dB或其它。在位置曲线(实线)靠近某一AP的一侧,来自该AP和信号强度第二强的AP的信号强度差大于阈值,例如实心圆点311上来自AP1和信号强度第二强的AP的信号强度差大于10dB;实心圆点315上来自AP2和信号强度第二强的AP的信号强度差大于10dB。
当预切换区域边界的六条实线确定后,室内区域300内的四个区域(例如AP1侧区域、AP2侧区域、AP3侧区域预切换区域)也由此确定。而在Y型预切换区域内,为了进一步分割出各个预切换子区域(例如预切换子区域AP1-AP2、预切换子区域AP2-AP3、预切换子区域AP1-AP3),那么,在预切换区域内,根据每一点上接收到信号强度最强和信号强度第二强的两个AP划分区域,例如在预切换区域内,寻找信号强度第二强的AP的数量有2个的点,由这些点构成的三条实线进而将预切换区域划分为三个预切换子区域AP1-AP2、预切换子区域AP2-AP3、预切换子区域AP1-AP3。例如,在预切换子区域AP1-AP2内,来自信号强度最强和信号强度第二强的AP包括AP1和AP2。如图2(b)所示,Y型预切换区域六条边界线中的相邻的每两条不相互平行的实线与室内区域的边缘所围成的闭环区域即为AP侧区域,Y型预切换区域内的三条实线中的每两条实线、Y型预切换区域六条边界线的中的每两条相互平行的实线,与室内区域的边缘所围成的闭环区域即为各个预切换子区域。
在预切换子区域AP1-AP2内,接收到来自AP1和AP2的信号强度差的绝对值小于阈值(例如10dB、12dB或其它);在预切换子区域AP1-AP3内,接收到来自AP1和AP3的信号强度差的绝对值小于阈值(例如10dB、12dB或其它);在预切换子区域AP2-AP3内,接收到来自AP2和AP3的信号强度差的绝对值小于阈值(例如10dB、12dB或其它);在AP1侧区域内,接收到来自AP1和信号强度第二强的AP的信号强度差大于阈值(例如10dB、12dB或其它);在AP2侧区域内,接收到来自AP2和信号强度第二强的AP的信号强度差大于阈值(例如10dB、12dB或其它);在AP3侧区域内,接收到来自AP3和信号强度第二强的AP的信号强度差大于阈值(例如10dB、12dB或其它);在位置曲线(实线)上,接收到来自信号强度最强的AP和信号强度第二强的AP的信号强度差等于阈值(例如10dB、12dB或其它)。
在对室内区域进行划分后,进而基于用户设备100的WiFi定位获取用户设备100当前所在的区域(例如AP侧区域或预切换区域),以判断是否进行AP切换。AP切换判断的规则为,基于用户设备的当前位置,判断其是否位于与已连接的AP相关的区域内,以判断是否进行AP切换。如果用户设备的当前位置位于与已连接的AP相关的区域内,那么不进行AP切换;如果用户设备的当前位置不位于与已连接的AP相关的区域内,那么进行AP切换,将其切换到与当前位置相关的AP上。
需要说明的是,在室内区域包括2个AP的情况下,“与已连接的AP相关的区域”包括与该AP对应的AP侧区域和包括该AP的AP对对应的预切换区域。与该AP对应的AP侧区域,可以理解的是,在该AP侧区域内,用户设备接收到该AP的信号强度最强,且该AP与信号强度第二强的AP的信号强度差大于阈值;与包括该AP的AP对对应的预切换区域,可以理解的是,在该预切换区域内,用户设备接收到信号强度最强和信号强度第二强的两个AP中包括该AP,且信号强度最强和信号强度第二强的AP的信号强度差小于阈值。“与当前位置相关的AP”,可以理解的是,如果当前位置在一AP侧区域,那么,与当前位置相关的AP为与该AP侧区域对应的AP;如果当前位置在一预切换区域内,那么,与当前位置相关的AP为与该预切换区域对应的AP对中的两个AP。
在室内区域包括3个AP的情况下,“与已连接的AP相关的区域”包括与该AP对应的AP侧区域和包括该AP的AP对组合对应的预切换子区域。与该AP对应的AP侧区域,可以理解的是,在该AP侧区域内,用户设备接收到该AP的信号强度最强,且该AP与信号强度第二强的AP的信号强度差大于阈值;与包括该AP的AP对组合对应的预切换子区域,可以理解的是,在该预切换子区域内,用户设备接收到信号强度最强和信号强度第二强的两个AP中包括该AP,且信号强度最强和信号强度第二强的AP的信号强度差小于阈值。与该AP对应的AP对组合可以理解的是,至少包括两个AP对,且每个AP对中包括该AP。“与当前位置相关的AP”,可以理解的是,如果当前位置在一AP侧区域,那么,与当前位置相关的AP为与该AP侧区域对应的AP;如果当前位置在一预切换子区域内,那么,与当前位置相关的AP为与该预切换子区域对应的AP对中的两个AP。
以用户设备100已与AP1连接为例。对于室内区域包括2个AP的情况,与AP1对应的AP侧区域为AP1侧区域,AP1对组合为AP1-AP2,那么,与该AP1对组合对应的预切换区域为预切换区域AP1-AP2。与已连接的AP1相关的区域包括与AP1对应的AP1侧区域和与包括AP1的AP对对应的预切换区域AP1-AP2。如果用户设备的当前位置位于AP1侧区域或预切换区域AP1-AP2,那么,由于用户设备的当前位置位于与AP1相关的区域内,不切换AP;如果用户设备的当前位置位于AP2侧区域,那么,由于用户设备的当前位置不位于与AP1相关的区域内,切换AP,将AP从AP1切换到与当前位置(AP2侧区域)相关的AP2,其中,当前位置为AP2侧区域时,那么,与其相关的AP为AP2,并且在AP2侧区域内,用户设备接收到AP2的信号强度最强。
对于室内区域包括3个AP的情况,与已连接的AP1相关的区域包括与AP1对应的AP1侧区域和与包括AP1的AP对组合相对应的第一预切换子区域,其中包括AP1的AP对包括AP1和AP2,AP1和AP3,那么,包括AP1的AP对组合包括AP1和AP2对,以及AP1和AP3对,与包括AP1的AP对组合相对应的第一预切换子区域包括预切换子区域AP1-AP2、预切换子区域AP1-AP3。如果用户设备的当前位置位于AP1侧、或预切换子区域AP1-AP2、预切换子区域AP1-AP3,那么,由于用户设备的当前位置位于与AP1相关的区域内,不切换AP。如果用户设备的当前位置位于AP2侧区域,那么,由于用户设备的当前位置不位于与AP1相关的区域内,切换AP,将AP从AP1切换到与当前位置(AP2侧区域)相关的AP2,其中,当前位置为AP2侧区域时,那么,与其相关的AP为AP2,并且,在AP2侧区域内,用户设备接收到AP2的信号强度最强。如果用户设备的当前位置位于AP3侧区域,那么,由于用户设备的当前位置不位于与AP1相关的区域内,切换AP,将AP从AP1切换到与当前位置(AP3侧区域)相关的AP3,其中,当前位置为AP3侧区域时,那么,与其相关的AP为AP3,并且在AP3侧区域内,用户设备接收到AP3的信号强度最强。如果用户设备的当前位置位于预切换子区域AP2-AP3,那么,由于用户设备的当前位置不位于与AP1相关的区域内,切换AP,将AP从AP1随机切换到与当前位置(预切换子区域AP2-AP3)相关的AP2或AP3上,其中,当前位置为预切换子区域AP2-AP3时,那么,与其相关的AP为AP2或AP3,并且,在预切换子区域AP2-AP3内,用户设备接收到AP2或AP3的信号强度强于AP1。
下面请参考图2(a)和图2(b)分别说明室内区域包括2个AP和3个AP的情况下的AP切换规则。以用户设备100已与AP1连接为例。如图2(a)所示,预切换区域AP1-AP2的左侧的区域为与AP1对应的AP1侧区域,预切换区域AP1-AP2的右侧的区域为与AP2对应的AP2侧区域。与已连接的AP1的相关区域为AP1侧区域和预切换区域AP1-AP2。如果用户设备100的当前位置位于AP2侧区域,那么,由于当前位置不位于与已连接的AP1相关的区域(AP1侧区域和预切换区域AP1-AP2),用户设备100从与AP1连接切换到与当前位置(AP2侧区域)相关的AP2连接,在AP2侧区域内,用户设备接收到AP2的信号强度最强;如果用户设备100的当前位置位于AP1侧区域或预切换区域AP1-AP2,那么,由于当前位置位于与已连接的AP1相关的区域(AP1侧区域和预切换区域AP1-AP2),不切换AP。
如图2(b)所示,预切子换区域AP1-AP2与预切子换区域AP1-AP3之间的区域为AP1侧区域,预切子换区域AP1-AP2与预切子换区域AP2-AP3之间的区域为AP2侧区域,预切子换区域AP1-AP3与预切子换区域AP2-AP3之间的区域为AP3侧区域。与已连接的AP1的相关区域为AP1侧区域和预切换子区域AP1-AP2、预切换子区域AP1-AP3。如果用户设备100的当前位置位于AP2侧区域,那么,由于当前位置不位于与已连接的AP1相关的区域(AP1侧区域和预切换区域AP1-AP2、AP1-AP3),用户设备100从与AP1连接切换到与当前位置(AP2侧区域相关)相关的AP2连接,在AP2侧区域内,用户设备接收到AP2的信号强度最强。如果用户设备100的当前位置分别位于AP3侧区域,那么,由于当前位置不位于与已连接的AP1相关的区域(AP1侧区域和预切换子区域AP1-AP2、预切换子区域AP1-AP3),用户设备100从与AP1连接切换到与当前位置(AP3侧区域相关)相关的AP3连接,在AP3侧区域内,用户设备接收到AP3的信号强度最强。如果用户设备100的当前位置分别位于预切子换区域AP2-AP3,那么,由于当前位置不位于与已连接的AP1相关的区域(AP1侧区域和预切换子区域AP1-AP2、预切换子区域AP1-AP3),用户设备100从与AP1连接随机切换到与当前位置(预切子换区域AP2-AP3)相关的AP2或AP3连接,在预切换子区域AP2-AP3内,用户设备接收到AP2或AP3的信号强度强于AP1。如果用户设备100的当前位置位于AP1侧区域或预切换子区域AP1-AP2或预切换子区域AP1-AP3,那么,由于当前位置位于与已连接的AP1相关的区域(AP1侧区域和预切换子区域AP1-AP2、预切换子区域AP1-AP3),不切换AP。
由于用户设备100在移动过程中或移动后静止一段时间后,能够主动地进行AP切换,以使用户设备100能够及时地切换至信号强度最强的AP上,用户体验感佳,且资源利用率高。以用户设备100已与AP1连接为例,如前所述,当用户设备100从AP1侧区域移动到AP2侧区域,用户设备100从与AP1连接主动切换到AP2连接,而在AP2侧区域内,用户设备100接收到AP2的信号强度最强。同时,预切换区域的设置,能够避免由于WiFi定位所造成的误差,以及用户移动所导致的频繁切换。
以上实施例说明了主要基于用户设备100(相对于AP)所在的位置来判断是否切换AP方案。这样的方案可以简化AP切换的判断,在使用的过程中,不需要测量用户设备与各AP之间的接收信号强度,只要判断用户设备的当前位置位于哪个区域即可,从而可以提高AP切换的效率从而提高用户体验。
图3示出根据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提供的用户设备100的框图。如图3所示,用户设备100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处理器102,与处理器102中的至少一个连接的系统控制逻辑108,与系统控制逻辑108连接的系统内存104,与系统控制逻辑108连接的非易失性存储器(NVM)106,以及与系统控制逻辑108连接的网络接口110。网络接口110可以包括Wi-Fi模块。
处理器102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单核或多核处理器。处理器102可以包括通用处理器和专用处理器(例如,图形处理器,应用处理器,基带处理器等)的任何组合。
在一些实施例中,系统控制逻辑108可以包括任意合适的接口控制器,以向处理器102中的至少一个和/或与系统控制逻辑108通信的任意合适的设备或组件提供任意合适的接口。
在一些实施例中,系统控制逻辑108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存储器控制器,以提供连接到系统内存104的接口。系统内存104可以用于加载以及存储数据和/或指令。在一些实施例中设备100的内存104可以包括任意合适的易失性存储器,例如合适的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DRAM)。
NVM/存储器106可以包括用于存储数据和/或指令的一个或多个有形的、非暂时性的计算机可读介质。在一些实施例中,NVM/存储器106可以包括闪存等任意合适的非易失性存储器和/或任意合适的非易失性存储设备,例如HDD(Hard Disk Drive,硬盘驱动器),CD(Compact Disc,光盘)驱动器,DVD(Digital Versatile Disc,数字通用光盘)驱动器中的至少一个。
NVM/存储器106可以包括安装在设备100的装置上的一部分存储资源,或者它可以由设备访问,但不一定是设备的一部分。例如,可以经由网络接口110通过网络访问NVM/存储106。
特别地,系统内存104和NVM/存储器106可以分别包括:指令120的暂时副本和永久副本。在一些实施例中,指令120、硬件、固件和/或其软件组件可另外地/替代地置于系统控制逻辑708,网络接口710和/或处理器702中。
系统内存104中可以包括室内区域获取模块121、AP位置获取模块122、用户设备位置获取模块123、AP侧区域获取模块124、预切换区域获取125以及AP切换判断模块126。需要说明的是,“获取”可以是通过模块自身计算获得,也可以是通过另一方输入获得,例如从云端或另一个用户设备输入获得。
室内区域获取模块121用于获取室内区域的具体结构,例如户型图。室内区域可以通过声波探测和传感器、以及深度相机或其它方式获取。在其它实施例中,室内区域也可以是根据已有的户型图以获取。
室内区域可以是通过声波探测结合传感器获取。用户设备100的传感器包括加速度传感器、陀螺仪传感器或其它。其中,加速度传感器可以通过三个维度确定加速度方向;陀螺仪传感器可以测定方向以及移动轨迹。当欲获取室内区域时,用户手持用户设备100绕室内区域的边界行走一圈,通过用户设备100的传感器获取室内区域的大致边界轮廓,再通过声波探测以获取用户与墙体之间的距离,以对获取的室内区域的大致边界轮廓进行修正,获取最终的室内区域的具体结构,例如户型图。
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图3所示的架构也可以实现为SoC(System on Chip,片上系统)、集成电路(IC)或IC集合(例如,芯片组)等。
下面请参考图4(a)以说明通过声波探测的工作原理。图4(a)示出根据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提供的声波探测的工作原理。如图4(a)所示,超声波发射器向一定方向发射声波,同时开始计时,超声波在空气介质中传播,遇到障碍物后返回,超声波接收器收到反射波后立刻停止计时,进而根据声波的传播速度和计时器所记录的时间计算获取发射点距障碍物的距离,例如用户与墙体之间的距离。
室内区域可以是通过深度相机获取。下面请参考图4(b)以说明通过深度相机以获取室内区域。图4(b)示出根据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提供的深度相机的方式获取室内区域。如图4(b)所示,用户设备100利用双摄像头拍摄室内区域,再通过三角形原理计算物体距离。例如,图4(b)中的直线B、直线B与另外两条边的夹角(例如β角)为已知角,那么通过三角形原理可计算每个三角形中的任一边长与角度,进而通过边长获取室内区域。
请继续参考图3,以说明系统内存104的其它指令,例如获取AP位置122、获取用户设备位置123、获取AP侧区域124、获取预切换区域125,以及AP切换判断126。
AP位置获取模块122用于获取每个AP在室内区域内的相应位置。获取AP位置122可以是通过用户手动在已获得的室内区域中输入相应AP的位置和数量。在其它实施例中,获取AP位置122也可以是通过应用自动生成。例如,在应用中输入室内区域,该应用会根据最优的情况以输出AP的位置和数量。
用户设备位置获取模块123用于获取用户设备在室内区域内的具体位置。用户设备位置可以是通过WiFi定位例如指纹库法或测距测角法获取。在其它实施例中,用户设备位置还可以是根据多方案融合定位获取,例如WiFi定位可以结合其它定位技术(例如蓝牙、红外线、声波、传感器等)进行融合定位以提高定位精度。
用户设备位置可以是通过指纹库法获取。下面请参考图5(a)以说明通过指纹库法获取用户设备位置。图5(a)示出根据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提供的指纹库法获取用户设备位置。如图5(a)所示,在获取AP的数量和位置(参考图5(a)中的空心小圆圈)后,对室内区域均匀选取位置点(参考图5(a)中的实心小方块),获取选取位置点接收到两个AP的信号强度,以建立指纹数据库。根据用户所接收到的两个AP的信号强度进而能够确定用户设备所在的位置。需要说明的是,图5(a)中仅示出2个AP的情况,但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还可以包括3个等3个以上AP的情况。对室内区域的选取位置点的数量可以由用户决定。选取位置点也可以是非均匀地选取。
用户设备位置可以是通过测距测角法获取。下面请参考图5(b)说明通过测距测角法获取用户设备位置。图5(b)示出根据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提供的测距测角法获取用户设备位置。如图5(b)所示,根据WiFi信号往返传播时间以确定AP与用户设备之间的距离,例如通过传播时间乘以光速以确定AP与用户设备之间的距离。根据多天线以确定AP与用户设备的相对角度,进而基于距离和相对角度确定用户设备位置。
本申请通过获取用户设备位置,并通过判断用户设备100相对于AP所在的位置来判断是否切换AP方案。相较于利用那个信号测量的方法判断是否进行AP切换,这样的方案可以简化AP切换的判断,提高切换效率及用户体验。
AP侧区域获取模块124和预切换区域获取模块125分别用于根据室内区域内不同AP的信号强度,将室内区域划分为AP侧区域和预切换区域。下面介绍获取预切换区域和获取AP侧区域。首先,在室内区域上画出两两AP之间信号强度相等的等信号强度曲线(例如-55dBm或其它);然后,在该等信号强度曲线的两侧各推移二分之一的阈值(例如阈值为10dB或其它),在室内区域上画出该位置曲线。该位置曲线与室内区域边缘所围成的闭环区域即为预切换区域。室内区域中除去预切换区域之外的区域为包括不同AP的AP侧区域。具体如何获取预切换区域和AP侧区域,请参照上文图2(a)和图2(b)所示及其相关说明。
AP切换判断模块126用于根据用户设备的当前所在室内区域的不同区域与用户设备已连接的AP情况,进而进行AP切换判断。AP切换判断的规则为,基于用户设备的当前位置,判断其是否位于与已连接的AP相关的区域内,以判断是否进行AP切换。如果用户设备的当前位置位于与已连接的AP相关的区域内,那么不切换AP;如果用户设备的当前位置不位于与已连接的AP相关的区域内,那么切换AP,将其切换到与当前位置相关的AP上。
以用户设备100已与AP1连接为例。对于室内区域包括2个AP的情况,与已连接的AP1相关的区域包括与AP1对应的AP1侧区域和与包括AP1的AP对对应的预切换区域AP1-AP2。如果用户设备的当前位置位于AP1侧区域或预切换区域AP1-AP2,那么,由于用户设备的当前位置位于与AP1相关的区域内,不切换AP;如果用户设备的当前位置位于AP2侧区域,那么,由于用户设备的当前位置不位于与AP1相关的区域内,切换AP,将AP从AP1切换到与当前位置(AP2侧区域)相关的AP2。
对于室内区域包括3个AP的情况,与已连接的AP1相关的区域包括与AP1对应的AP1侧区域和与包括AP1的AP对组合相对应的预切换子区域,其中包括AP1的AP对包括AP1和AP2对,AP1和AP3对,那么,包括AP1的AP对组合包括AP1和AP2对,以及AP1和AP3对,与包括AP1的AP对组合相对应的预切换子区域为预切换子区域AP1-AP1、预切换子区域AP1和AP3。如果用户设备的当前位置位于AP1侧、或预切换子区域AP1-AP1、预切换子区域AP1和AP3,那么,由于用户设备的当前位置位于与AP1相关的区域内,不切换AP;如果用户设备的当前位置位于AP2侧区域,那么,由于用户设备的当前位置不位于与AP1相关的区域内,切换AP,将AP从AP1切换到与当前位置(AP2侧区域)相关的AP2;如果用户设备的当前位置位于AP3侧区域,那么,由于用户设备的当前位置不位于与AP1相关的区域内,切换AP,将AP从AP1切换到与当前位置(AP3侧区域)相关的AP3;如果用户设备的当前位置位于预切换子区域AP2-AP3,那么,由于用户设备的当前位置不位于与AP1相关的区域内,切换AP,将AP从AP1切换到与当前位置(预切换子区域AP2-AP3)相关的AP2或AP3上。
下面请参考图6(a)-(f)具体说明对于室内区域包括2个AP的AP切换情况,以下均以用户设备已与AP1连接为例。图6(a)示出根据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提供的室内区域包括2个AP的切换情况示意图一。如图6(a)所示,用户设备(参照图6(a)中的斜线三角形)从AP1侧区域移动到AP2侧区域,由于用户设备的当前位置位于AP2侧区域,不位于与已连接的AP1的相关的区域内(AP1侧区域和预切换区域AP1-AP2),那么,用户设备从与AP1连接切换至与当前位置(AP2侧区域)相关的AP2连接。在AP2侧区域内,用户设备接收到AP2的信号强度最强,当用户移动到AP2侧区域时,用户设备自动地切换到该信号最强的AP2上,用户体验感佳。
图6(b)示出根据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提供的室内区域包括2个AP的切换情况示意图二。如图6(b)所示,用户设备(参照图6(b)中的斜线三角形)从预切换区域AP1-AP2移动到AP2侧区域,由于用户设备的当前位置位于AP2侧区域,不位于与已连接的AP1的相关的区域内(AP1侧区域和预切换区域AP1-AP2),那么,用户设备从与AP1连接切换至与当前位置(AP2侧区域)相关的AP2连接。在AP2侧区域内,用户设备接收到AP2的信号强度最强,当用户移动到AP2侧区域时,用户设备自动地切换到该信号最强的AP2上,用户体验感佳。
图6(c)示出根据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提供的室内区域包括2个AP的切换情况示意图三。如图6(c)所示,用户设备(参照图6(c)中的斜线三角形)在AP1侧区域内移动,由于用户设备的当前位置位于AP1侧区域,位于与已连接的AP1的相关的区域内(AP1侧区域和预切换区域AP1-AP2),那么,用户设备不切换AP。
图6(d)示出根据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提供的室内区域包括2个AP的切换情况示意图四。如图6(d)所示,用户设备(参照图6(d)中的斜线三角形)在预切换区域AP1-AP2内移动,由于用户设备的当前位置位于预切换区域AP1-AP2,位于与已连接的AP1的相关的区域内(AP1侧区域和预切换区域AP1-AP2),那么,用户设备不切换AP。
图6(e)示出根据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提供的室内区域包括2个AP的切换情况示意图五。如图6(e)所示,用户设备(参照图6(e)中的斜线三角形)从AP1侧区域移动到预切换区域AP1-AP2,由于用户设备的当前位置位于预切换区域AP1-AP2,位于与已连接的AP1的相关的区域内(AP1侧区域和预切换区域AP1-AP2),那么,用户设备不切换AP。
图6(f)示出根据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提供的室内区域包括2个AP的切换情况示意图六。如图6(f)所示,用户设备(参照图6(f)中的斜线三角形)从预切换区域AP1-AP2移动到AP1侧区域,由于用户设备的当前位置位于AP1侧区域,位于与已连接的AP1的相关的区域内(AP1侧区域和预切换区域AP1-AP2),那么,用户设备不切换AP。
在其它一些实施例中,为了避免WiFi一直定位影响用户的正常上网且耗电,可以通过每隔n秒进行WiFi定位,n的取值范围为2~4秒,包括2秒和4秒。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n的具体取值可根据WiFi定位对用户上网体验的影响、AP切换的及时性等因素进行优化并确定。
在其它一些实施例中,为了避免用户设备在AP之间来回切换,可以通过设置静止期间,以避免用户设备的乒乓切换。当用户设备静止m秒后(例如用户设备移动到某一区域内静止m秒后)还未有位移变化,那么,用户设备马上进行AP切换。当用户设备静止未到m秒再次进行移动(例如用户设备一直在移动或用户设备移动到某一区域静止未到m秒再次进行移动),那么,用户设备不马上进行AP切换。m的取值范围为2~4秒,包括2秒和4秒。又例如,还可以在用户设备移动到某个区域之后,超过预设秒则切换,而不管用户设备在该区域内是运动还是静止。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m的具体取值可根据AP切换频率对用户上网体验的影响、AP切换的及时性等因素进行优化并确定。用户设备在保持静止期间不进行WiFi定位,这是由于当前自动连接的AP已为信号最佳的AP,所以无需进行WiFi定位和AP切换操作。
下面请参考图7(a)-(h)具体说明对于室内区域包括3个AP的AP切换情况,以下均以用户设备已与AP1连接为例。图7(a)示出根据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提供的室内区域包括3个AP的切换情况示意图一。如图7(a)所示,用户设备(参照图7(a)中的斜线三角形)从AP1侧区域移动到AP2侧区域,由于用户设备的当前位置位于AP2侧区域,不位于与已连接的AP1的相关的区域内(AP1侧区域和AP1对组合对应的预切换子区域),那么,用户设备从与AP1连接切换至与当前位置(AP2侧区域)相关的AP2连接。其中,如前所述,AP1对组合包括AP1和AP2对、AP1和AP3对,那么,与AP1对组合对应的预切换子区域包括预切换区域AP1-AP2、AP1-AP3。在AP2侧区域内,用户设备接收到AP2的信号强度最强,当用户移动到AP2侧区域时,用户设备自动地切换到该信号最强的AP2上,用户体验感佳。
图7(b)示出根据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提供的室内区域包括3个AP的切换情况示意图二。如图7(b)所示,用户设备(参照图7(b)中的斜线三角形)从预切换子区域AP1-AP2移动到AP2侧区域,由于用户设备的当前位置位于AP2侧区域,不位于与已连接的AP1的相关的区域内(AP1侧区域和AP1对组合对应的预切换子区域),那么,用户设备从与AP1连接切换至与当前位置(AP2侧区域)相关的AP2连接。其中,如前所述,AP1对组合包括AP1和AP2对、AP1和AP3对,那么,与AP1对组合对应的预切换子区域包括预切换区域AP1-AP2、AP1-AP3。在AP2侧区域内,用户设备接收到AP2的信号强度最强,当用户移动到AP2侧区域时,用户设备自动地切换到该信号最强的AP2上,用户体验感佳。
图7(c)示出根据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提供的室内区域包括3个AP的切换情况示意图三。如图7(c)所示,用户设备(参照图7(c)中的斜线三角形)在AP1侧区域内移动,由于用户设备的当前位置位于AP1侧区域,位于与已连接的AP1的相关的区域内(AP1侧区域和AP1对组合对应的预切换子区域),那么,用户设备不切换AP。其中,如前所述,AP1对组合包括AP1和AP2对、AP1和AP3对,那么,与AP1对组合对应的预切换子区域包括预切换区域AP1-AP2、AP1-AP3。
图7(d)示出根据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提供的室内区域包括3个AP的切换情况示意图四。如图7(d)所示,用户设备(参照图7(d)中的斜线三角形)在预切换子区域AP1-AP2内移动,由于用户设备的当前位置位于预切换子区域AP1-AP2,位于与已连接的AP1的相关的区域内(AP1侧区域和AP1对组合对应的预切换子区域),那么,用户设备不切换AP。其中,如前所述,AP1对组合包括AP1和AP2对、AP1和AP3对,那么,与AP1对组合对应的预切换子区域包括预切换区域AP1-AP2、AP1-AP3。
图7(e)示出根据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提供的室内区域包括3个AP的切换情况示意图五。如图7(e)所示,用户设备(参照图7(e)中的斜线三角形)从AP1侧区域移动到预切换子区域AP1-AP2,由于用户设备的当前位置位于预切换子区域AP1-AP2,位于与已连接的AP1的相关的区域内(AP1侧区域和AP1对组合对应的预切换子区域),那么,用户设备不切换AP。其中,如前所述,AP1对组合包括AP1和AP2对、AP1和AP3对,那么,与AP1对组合对应的预切换子区域包括预切换区域AP1-AP2、AP1-AP3。
图7(f)示出根据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提供的室内区域包括3个AP的切换情况示意图六。如图7(f)所示,用户设备(参照图7(f)中的斜线三角形)从预切换子区域AP1-AP2移动到AP1侧区域,由于用户设备的当前位置位于AP1侧区域,位于与已连接的AP1的相关的区域内(AP1侧区域和AP1对组合对应的预切换子区域),那么,用户设备不切换AP。其中,如前所述,AP1对组合包括AP1和AP2对、AP1和AP3对,那么,与AP1对组合对应的预切换子区域包括预切换子区域AP1-AP2、AP1-AP3。
图7(g)示出根据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提供的室内区域包括3个AP的切换情况示意图七。如图7(g)所示,用户设备(参照图7(g)中的斜线三角形)从AP1侧区域移动到预切换子区域AP2-AP3,由于用户设备的当前位置位于预切换子区域AP2-AP3,不位于与已连接的AP1的相关的区域内(AP1侧区域和AP1对组合对应的预切换子区域),那么,用户设备从与AP1连接切换至与当前位置(预切换子区域AP2-AP3)相关的AP2或AP3连接。其中,如前所述,AP1对组合包括AP1和AP2对、AP1和AP3对,那么,与AP1对组合对应的预切换子区域包括预切换区域AP1-AP2、AP1-AP3。在预切换子区域AP2-AP3内,用户设备接收到信号强度最强和信号强度第二强的AP包括AP2和AP3,当用户移动到预切换子区域AP2-AP3时,用户设备随机切换到该信号强度优于AP1的AP2或AP3上,用户体验感佳。
图7(h)示出根据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提供的室内区域包括3个AP的切换情况示意图七。如图7(g)所示,用户设备(参照图7(g)中的斜线三角形)从预切换子区域AP1-AP2切换到预切换子区域AP2-AP3,由于用户设备的当前位置位于预切换子区域AP2-AP3,不位于与已连接的AP1的相关的区域内(AP1侧区域和AP1对组合对应的预切换子区域),那么,用户设备从与AP1连接切换至与当前位置(预切换子区域AP2-AP3)相关的AP2或AP3连接。其中,如前所述,AP1对组合包括AP1-AP2、AP1-AP3,那么,与AP1对组合对应的预切换子区域包括预切换区域AP1-AP2、AP1-AP3。在预切换子区域AP2-AP3内,用户设备接收到信号强度最强和信号强度第二强的AP包括AP2和AP3,当用户移动到预切换子区域AP2-AP3时,用户设备随机切换到该信号强度优于AP1的AP2或AP3上,用户体验感佳。
另外,根据用户设备100(相对于AP)所在的位置来判断是否切换AP方案,可以简化AP切换的判断,在使用的过程中,不需要测量用户设备与各AP之间的接收信号强度,只要判断用户设备的当前位置位于哪个区域即可,从而可以提高AP切换的效率从而提高用户体验。
在其它一些实施中,为了避免WiFi一直定位影响用户的正常上网且耗电,可以通过每隔n秒进行WiFi定位,n的取值范围为2~4秒,包括2秒和4秒。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n的具体取值可根据WiFi定位对用户上网体验的影响、AP切换的及时性等因素进行优化并确定。
在其它一些实施例中,为了避免用户设备在AP之间来回切换,可以通过设置静止期间,以避免用户设备的乒乓切换。当用户设备静止m秒后(例如用户移动到某一区域内静止m后)还未有位移变化,那么,用户设备马上进行AP切换。当用户设备静止未到m秒再次进行移动(例如用户设备一直在移动或用户设备移动到某一区域静止未到m秒再次进行移动),那么,用户设备不马上进行AP切换。m的取值范围为2~4秒,包括2秒和4秒。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m的具体取值可根据AP切换频率对用户上网体验的影响、AP切换的及时性等因素进行优化并确定。用户设备在保持静止期间不进行WiFi定位,这是由于当前自动连接的AP已为信号最佳的AP,所以无需进行WiFi定位和AP切换操作。
网络接口110可以包括收发器,用于为设备100提供无线电接口,进而通过一个或多个网络与任意其他合适的设备(如前端模块,天线等)进行通信。在一些实施例中,网络接口110可以集成于设备100的其他组件。例如,网络接口110可以集成于处理器102的,系统内存104,NVM/存储器106,和具有指令的固件设备(未示出)中的至少一种,当处理器102中的至少一个执行所述指令时,设备100实现图3-图6(f)所示的各种实施例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
网络接口110可以进一步包括任意合适的硬件和/或固件,以提供多输入多输出无线电接口。例如,网络接口110可以是网络适配器,无线网络适配器,电话调制解调器和/或无线调制解调器。
在一个实施例中,处理器102中的至少一个可以与用于系统控制逻辑108的一个或多个控制器的逻辑封装在一起,以形成系统封装(SiP)。在一个实施例中,处理器102中的至少一个可以与用于系统控制逻辑108的一个或多个控制器的逻辑集成在同一管芯上,以形成片上系统(SoC)。
设备100可以进一步包括:输入/输出(I/O)设备112。I/O设备112可以包括用户界面,使得用户能够与设备100进行交互;外围组件接口的设计使得外围组件也能够与设备100交互。在一些实施例中,设备100还包括传感器,用于确定与设备100相关的环境条件和位置信息的至少一种。
在一些实施例中,用户界面可包括但不限于显示器(例如,液晶显示器,触摸屏显示器等),扬声器,麦克风,一个或多个相机(例如,静止图像照相机和/或摄像机),手电筒(例如,发光二极管闪光灯)和键盘。
在一些实施例中,外围组件接口可以包括但不限于非易失性存储器端口、音频插孔和电源接口。
在一些实施例中,传感器可包括但不限于陀螺仪传感器,加速度计,近程传感器,环境光线传感器和定位单元。定位单元还可以是网络接口910的一部分或与网络接口910交互,以与定位网络的组件(例如,全球定位系统(GPS)卫星)进行通信。
图8示出根据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提供的室内区域包括2个AP的切换方法的示意图。
如图8中的框801所示,获取室内区域,例如户型图。获取室内区域可以通过声波探测和传感器、以及深度相机或其它方式获取。在其它实施例中,获取室内区域也可以是根据已有的户型图以获取。当然,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也可以获取室外区域,在本发明实施例不作限制。具体如何获取室内区域,请参照上述图3中的相关描述,在此不再赘述。
如图8中的框802所示,获取室内区域中AP1和AP2的位置。AP1和AP2位置的获取可以是通过用户手动在已获得的室内区域中输入相应AP的位置和数量。在其它实施例中,AP1和AP2的位置也可以是通过应用自动生成。例如,在应用中输入室内区域,该应用会根据最优的情况以输出AP的位置和数量。
如图8中的框803所示,获取室内区域中的AP1侧区域和AP2侧区域。具体如何获取AP1侧区域和AP2侧区域请参照上述图2(a)及其相关描述,在此不再赘述。
如图8中的框804所示,获取室内区域中的预切换区域。由上述框803可知,当AP1、AP2侧区域与预切换区域的阈值相等时,AP1、AP2侧区域的获取与预切换区域的获取并无先后顺序,在获取预切换区域的同时也获取AP1、AP2侧区域,同样地,在获取AP1、AP2侧区域的同时也获取预切换区域,在此不再赘述。
如图8中的框805所示,用户设备手动或自动与AP例如AP1连接。当用户设备通过手动的方式与AP1连接时,在用户设备的WiFi功能被打开后,用户设备100开始扫描AP,并在扫描到的AP的列表中通过用户手动选择欲连接的AP1,进而与该AP1建立连接。当用户设备100通过自动的方式与AP1连接时,用户设备100自动地与信号强度最强的AP1连接(假设此时AP1的信号强度最强)。
如图8中的框806所示,获取用户设备在室内区域的当前位置。用户设备在室内区域的当前位置可以是通过WiFi定位例如指纹库法或测距测角法获取。具体如何获取用户设备在室内区域的当前位置请参照上述5(a)和5(b)及其相关描述,在此不再赘述。在其它实施例中,用户设备位置还可以是根据多方案融合定位获取,例如WiFi定位可以结合其它定位技术(例如蓝牙、红外线、声波、传感器等)进行融合定位以提高定位精度。
如图8中的框807所示,判断用户设备是否保持静止m秒。用户设备在保持静止期间不进行WiFi定位。如果用户设备静止m秒后(例如用户移动到某一区域内静止m后)还未有位移变化,那么,用户设备根据框809的判断马上进行AP切换。如果用户设备静止后未到m秒再次进行移动,那么,用户设备不马上进行AP切换,而是回到框807再次获取用户设备在室内区域的当前位置。通过设置静止期间,能够避免用户设备在AP之间的来回切换,进而避免乒乓切换。m的取值范围为2~4秒,包括2秒和4秒。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m的具体取值可根据AP切换频率对用户上网体验的影响、AP切换的及时性等因素进行优化并确定。在其它实施例中,也可以不包括框808的判断步骤。
如图8中的808所示,判断用户设备的当前位置是位于AP1侧区域、预切换区域AP1-AP2还是AP2侧区域,以判断是否进行AP切换。如果用户设备的当前位置位于与已连接的AP1相关的区域,那么不进行AP切换,继续获取用户设备在室内区域内的当前位置;如果用户设备的当前位置不位于与已连接的AP1相关的区域,那么进行AP切换,将用户设备从已连接的AP1切换到与当前位置相关的AP上。与已连接的AP1相关的区域包括与AP1对应的AP1侧区域和与AP1对应的预切换区域AP1-AP2。
下面结合图2(a)以具体说明AP切换。如果用户设备的当前位置位于与已连接的AP1相关的区域,例如用户设备的当前位置位于AP1侧区域或预切换区域AP1-AP2,那么,如图8中的框809所示,判断不进行AP切换,进而如图8中的框806所示,继续获取用户设备在室内区域的当前位置。如果用户设备的当前位置不位于与已连接的AP1相关的区域,例如用户设备的当前位置位于AP2侧区域,那么,如图8中的框810所示,判断进行AP切换,将用户设备从AP1切换到与当前位置(AP2侧区域)相关的AP2,进而如图8中框811所示,继续获取室内区域的下一个当前位置。
如图8中的框812所示,判断用户设备是否保持静止m秒。用户设备在保持静止期间不进行WiFi定位。如果用户设备静止m秒后(例如用户移动到某一区域内静止m后)还未有位移变化,那么,用户设备根据框809的判断马上进行AP切换。如果用户设备静止未到m秒再次进行移动(例如用户设备一直在移动或用户设备移动到某一区域静止未到m秒再次进行移动),那么,用户设备不马上进行AP切换,而是回到框806再次获取用户设备在室内区域的当前位置。通过设置静止期间,能够避免用户设备在AP之间的来回切换,进而避免乒乓切换。m的取值范围为2~4秒,包括2秒和4秒。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m的具体取值可根据AP切换频率对用户上网体验的影响、AP切换的及时性等因素进行优化并确定。在其它实施例中,也可以不包括框808的判断步骤。
如图8中的813所示,判断用户设备当前位置是位于AP1侧区域、预切换区域还是AP2侧区域。如果用户设备的当前位置位于与已连接的AP2相关的区域,那么不进行AP切换,继续获取用户设备在室内区域内的当前位置;如果用户设备的当前位置不位于与已连接的AP2相关的区域,那么进行AP切换,将用户设备从已连接的AP1切换到与当前位置相关的AP上。与已连接的AP2相关的区域包括与AP2对应的AP2侧区域和与AP2对组合对应的预切换区域AP1-AP2。
下面请结合图2(a)以具体说明AP切换。如果用户设备的当前位置位于与已连接的AP2相关的区域,例如用户设备的当前位置位于AP2侧区域或预切换区域AP1-AP2,那么,如图8中的框814所示,判断不进行AP切换,进而如图8中的框811所示,继续获取用户设备在室内区域的当前位置。如果用户设备的当前位置不位于与已连接的AP2相关的区域,例如用户设备的当前位置位于AP1侧区域,那么,如图8中的框815所示,判断进行AP切换,将用户设备从AP2切换到与当前位置(AP1侧区域)相关的AP1,进而如图8中框806所示,继续获取室内区域的下一个当前位置,以重复上述步骤。
由于用户设备100在移动过程中或移动后静止一段时间后,能够主动地进行AP切换,以使用户设备100能够及时地切换至信号强度最强的AP上,用户体验感佳,且资源利用率高。例如,以用户设备100已与AP1连接为例,如前所述,当用户设备100从AP1侧区域移动到AP2侧区域,用户设备100从与AP1连接切换到AP2连接,而在AP1侧区域内,用户设备100接收到AP1的信号强度最强,在AP2侧区域内,用户设备100接收到AP2的信号强度最强。同时,预切换区域的设置,能够避免由于WiFi定位所造成的误差。
另外,以上实施例说明了基于用户设备100(相对于AP)所在的位置来判断是否切换AP方案。这样的方案可以简化AP切换的判断,在使用的过程中,不需要测量用户设备与各AP之间的接收信号强度了,只要判断用户设备的当前位置位于哪个区域即可,从而可以提高AP切换的效率从而提高用户体验。
图9示出根据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提供的室内区域包括至少3个AP的切换方法的示意图。以下以从用户设备从与AP1连接切换到与AP2连接为例。
如图9中的框901所示,获取室内区域例如户型图。获取室内区域可以通过声波探测和传感器、以及深度相机或其它方式获取。在其它实施例中,获取室内区域也可以是根据已有的户型图以获取。具体如何获取室内区域请参照上述图3中的相关描述,在此不再赘述。
如图9的框902所示,获取室内区域中至少3个AP中每个AP的位置,每个AP的位置包括AP1和AP2的位置。每个AP的位置获取可以是通过用户手动在已获得的室内区域中输入相应AP的位置和数量。在其它实施例中,每个AP的位置也可以是通过应用自动生成。例如,在应用中输入室内区域,该应用会根据最优的情况以输出AP的位置和数量。
如图9的框903所示,获取室内区域中每个AP的AP侧区域,包括对应于AP1的AP1侧区域和对应于AP2的AP2侧区域。在AP侧区域和预切换区域中的阈值相等的情况下,获取AP侧区域即获取预切换区域,具体如何获取AP侧区域和预切换区域请参照上述图2(b)及其相关描述,在此不再赘述。
如图9中的904所示,获取室内区域中的预切换区域。预切换区域可以划分为与AP1相关的第一预切换子区域和与AP1不相关的第二预切换子区域。由上述框903可知,当每个AP侧区域与预切换区域的阈值相等时,每个AP侧区域的获取与预切换区域的获取并无先后顺序,在获取预切换区域的同时也获取每个AP侧区域,同样地,在获取每个AP侧区域的同时也获取预切换区域,在此不再赘述。
需要说明的是,与AP1相关的预切换子区域包括与包括AP1的AP对组合相对应的预切换子区域。与AP1不相关的预切换子区域包括与除包括AP1的AP对组合以外的AP对相对应的预切换子区域。其中,每个AP对为包括至少3个AP中的2个AP且包含该AP。包括AP1的AP对组合为由至少两个AP对中包括AP1的AP对组合。下面请结合图2(b)以具体说明AP1对、包括AP1的AP对组合以及与AP1相关的第一预切换子区域和与AP1不相关的第二预切换子区域。例如,包括AP1的AP对包括AP1和AP2对、或AP1和AP3对。包括AP1的AP对组合包括AP1和AP2对,和AP1和AP3对。与除包括AP1的AP对组合以外的AP对包括AP2-AP3。因此,与AP1相关的第一预切换子区域包括预切换子区域AP1-AP2、预切换子区域A1-AP3;与AP1不相关的第二预切换子区域包括预切换子区域AP2-AP3。
如图9中的框905所示,用户设备手动或自动与AP例如AP1连接。当用户设备通过手动的方式与AP1连接时,在用户设备的WiFi功能被打开后,用户设备100开始扫描AP,并在扫描到的AP的列表中通过用户手动选择欲连接的AP1,进而与该AP1建立连接。当用户设备100通过自动的方式与AP1连接时,用户设备100可以与信号强度最强的AP1连接。
如图9中的框906所示,获取用户设备在室内区域的当前位置。用户设备在室内区域的当前位置可以是通过WiFi定位例如指纹库法或测距测角法获取。具体如何获取用户设备在室内区域的当前位置请参照上述5(a)和5(b)及其相关描述,在此不再赘述。在其它实施例中,用户设备位置还可以是根据多方案融合定位获取,例如WiFi定位可以结合其它定位技术(例如蓝牙、红外线、声波、传感器等)进行融合定位以提高定位精度。
如图中的框907所示,判断用户设备是否保持静止m秒。用户设备在保持静止期间不进行WiFi定位。如果用户设备静止m秒后(例如用户移动到某一区域内静止m后)还未有位移变化,那么,用户设备根据框909的判断马上进行AP切换。如果用户设备静止后未到m秒再次进行移动,那么,用户设备不马上进行AP切换,而是回到框907再次获取用户设备在室内区域的当前位置。通过设置静止期间,能够避免用户设备在AP之间的来回切换,进而避免乒乓切换。m的取值范围为2~4秒,包括2秒和4秒。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m的具体取值可根据AP切换频率对用户上网体验的影响、AP切换的及时性等因素进行优化并确定。在其它实施例中,也可以不包括框808的判断步骤。
如图9中的框908所示,判断用户设备的当前位置是位于AP1侧区域或第一预切换子区域,或AP2侧区域,或是位于第二预切换子区域。如前所述,第一预切换子区域为与包括AP1的AP对组合相对应的预切换子区域;第二预切换子区域为与除包括AP1的AP对组合以外的AP对相对应的预切换子区域。如果用户设备位于与已连接的AP1相关的区域,那么不切换AP;如果用户设备不位于与已连接的AP1相关的区域,那么切换AP。与已连接的AP1相关的区域包括与AP1对应的AP1侧和第一预切换子区域。
例如,如果用户设备位于与AP1对应的AP1侧或第一预切换子区域,那么,如框909所示,由于用户设备位于与已连接的AP1相关的区域,不切换AP;如果用户设备位于AP2侧区域,那么,如框911所示,由于用户设备不位于与已连接的AP1相关的区域,切换AP,将用户设备从与连接的AP1切换到与当前位置(AP2侧区域)相关的AP2上;如果用户设备位于第二预切换子区域,那么,如框910所示,由于用户设备不位于与已连接的AP1相关的区域,那么切换AP,将用户设备从与连接的AP1随机切换到与当前位置相关的AP(例如AP2或AP3)上。
下面请结合图2(b)以具体说明AP切换。与已连接的AP1相关的区域包括与AP1对应的AP1侧区域和与包括AP1的AP对组合相对应的第一预切换子区域。如前所述,包括AP1的AP对包括AP1和AP2对、或AP1和AP3对,那么,包括AP1的AP对组合包括AP和-AP2对,和AP1和AP3对,与包括AP1的AP对组合相对应的第一预切换子区域包括预切换子区域AP1-AP2、预切换子区域AP1-AP3。
如果用户设备的当前位置位于AP1侧区域或第一预切换子区域(预切换子区域AP1-AP2、预切换子区域AP1-AP3),那么,由于用户设备的当前位置位于与已连接的AP1相关的区域,不切换AP,进而重新获取用户设备在室内区域的当前位置。如果用户设备的当前位于AP2侧区域,那么,由于用户设备的当前位置不位于与已连接的AP1相关的区域,切换AP,将用户设备从与已连接的AP1切换到与当前位置(AP2侧区域)相关的AP2上。如果用户设备的当前位于第二预切换子区域(预切换子区域AP2-AP3),那么,那么,由于用户设备的当前位置不位于与已连接的AP1相关的区域,切换AP,将用户设备从与已连接的AP1切换到与当前位置(预切换子区域AP2-AP3)相关的AP例如AP2或AP3上。
如框909所示,当用户设备位于AP1侧或第一预切换子区域(预切换子区域AP1-AP2、预切换子区域AP1-AP3),那么,由于用户设备位于与已连接的AP1相关的区域,不切换AP,如框906所示,重新获取用户设备在室内区域的当前位置,再进行后续如框907和框908所示的判断。
如框911所示,当用户设备位于AP2侧区域,不位于与已连接的AP1相关的区域,那么,用户设备从AP1切换到AP2,进而如框906所示重新获取用户设备在室内区域的当前位置,再进行如框907的判断。如果用户设备保持静止m秒,那么,判断用户设备的当前位置是位于AP2侧区域或第一预切换子区域、或是位于AP1侧区域,或是位于第二预切换子区域。其中,第一预切换子区域包括预切换子区域AP1-AP2、预切换子区域AP2-AP3。第二预切换子区域包括切换子区域AP1-AP3。如果用户设备的当前位置是位于AP2侧区域或第一预切换子区域(预切换子区域AP1-AP2、预切换子区域AP2-AP3),那么,由于用户设的当前位置位于与已连接的AP2相关的区域,不切换AP;如果用户设备的当前位置是位于AP1侧区域,那么,由于用户设备不位于与已连接的AP2相关的区域,切换AP,用户设备从与AP2连接切换到与AP1连接;如果用户设备的当前位置位于第二预切换子区域(切换子区域AP1-AP3),那么,由于用户设备不位于与已连接的AP2相关的区域,切换AP,用户设备从与AP2连接随机切换到与AP1或AP3连接。
如框910所示,当用户设备位于第二预切换子区域,那么,由于用户设备不位于与已连接的AP1相关的区域,那么切换AP,将用户设备从与连接的AP1随机切换到与当前位置相关的AP(例如AP2或AP3)上。假设用户设备从与AP1连接切换到与AP2连接,那么请参照上述对切换至AP2的描述。
对于室内区域包括至少3个AP的情况,上述中虽然是以用户设备从与AP1切换到与AP2连接为例,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用户设备从与AP1切换到与AP3连接、用户设备从与AP2切换到与AP3连接的原理与用户设备从与AP1切换到与AP2连接的原理相同。
由于用户设备100在移动过程中或移动后静止一段时间后,能够主动地进行AP切换,以使用户设备100能够及时地切换至信号强度最强的AP上,用户体验感佳,且资源利用率高。例如,以用户设备100已与AP1连接为例,如前所述,当用户设备100从AP1侧区域移动到AP2侧区域,用户设备100从与AP1连接切换到AP2连接,而在AP1侧区域内,用户设备100接收到AP1的信号强度最强,在AP2侧区域内,用户设备100接收到AP2的信号强度最强。同时,预切换区域的设置,能够避免由于WiFi定位所造成的误差。
以下结合附图10说明根据本申请的用于用户设备的显示AP布局图的方法。图10示出了用户设备的布局图。
用户设备处于室内环境,该室内环境内设置有2个AP,即AP1和AP2。当用户设备根据如上面实施所描述的方法测定的AP1侧区域,AP2侧区域和预切换区域AP1-AP2。当运行实施该方法的特定应用后,作为测量的结果,会在手机界面上显示如图10所示的AP设备布局图,以向用户设备的使用者展示室内各AP区域的计算结果。如图10所示,AP设备布局图中,示出房间的布局,以及AP1和AP2的位置。并且,布局图中还示出了计算得到的等信号强度线,并且以分居等信号强度线两侧的虚线分别区分出了AP1侧区域和AP2侧区域。两根弯曲曲线之间所夹部分是预切换区域AP1-AP2。
在布局图中,AP1侧区域、AP2侧区域及预切换区域AP1-AP2可以用不同的颜色向用户展示。
如图10所示,在该布局图中,点301指示出用户设备在室内所处位置。用户设备的所处位置可以每隔预设时间间隔(例如:1秒、2秒、5秒等等)由用户设备获取并且展示在布局图中。
如图10所述的布局图,可以是由用户设备自行测量并通过计算后生成,也可以是其他具有AP信号强度测量功能的设备检测到信号强度后,发送给用户设备进行各区域的计算和界面生成,也可以是其他具有AP信号强度测量功能和计算的设备将界面绘制好之后,发送给用户设备使用。
以上实施例说明了基于用户设备100(相对于AP)所在的位置来判断是否切换AP方案。这样的方案可以简化AP切换的判断,在使用的过程中,不需要测量用户设备与各AP之间的接收信号强度了,只要判断用户设备的当前位置位于哪个区域即可,从而可以提高AP切换的效率从而提高用户体验。
以下结合图11以说明电子设备的结构。图11示出了电子设备100的结构示意图。该电子设备为本实施例中的用户设备100。
下面以电子设备100为例对实施例进行具体说明。应该理解的是,图11所示电子设备100仅是一个范例,并且电子设备100可以具有比图11中所示的更多的或者更少的部件,可以组合两个或多个的部件,或者可以具有不同的部件配置。图中所示出的各种部件可以在包括一个或多个信号处理和/或专用集成电路在内的硬件、软件、或硬件和软件的组合中实现。
电子设备100可以包括:处理器110,外部存储器接口120,内部存储器121,通用串行总线(universal serial bus,USB)接口130,充电管理模块140,电源管理模块141,电池142,天线1,天线2,移动通信模块150,无线通信模块160,音频模块170,扬声器170A,受话器170B,麦克风170C,耳机接口170D,传感器模块180,按键190,马达191,指示器192,摄像头193,显示屏194,以及用户标识模块(subscriber identification module,SIM)卡接口195等。其中传感器模块180可以包括压力传感器180A,陀螺仪传感器180B,气压传感器180C,磁传感器180D,加速度传感器180E,距离传感器180F,接近光传感器180G,指纹传感器180H,温度传感器180J,触摸传感器180K,环境光传感器180L,骨传导传感器180M等。
可以理解的是,本发明实施例示意的结构并不构成对电子设备100的具体限定。在本申请另一些实施例中,电子设备100可以包括比图示更多或更少的部件,或者组合某些部件,或者拆分某些部件,或者不同的部件布置。图示的部件可以以硬件,软件或软件和硬件的组合实现。电子设备100的详细结构介绍,请参考在先专利申请:CN201910430270.9。
其他内容参考上文相关内容的描述,不再赘述。在不冲突的情况下,以上各实施例的方案都可以组合使用。
可以理解的是,上述电子设备等为了实现上述功能,其包含了执行各个功能相应的硬件结构和/或软件模块。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很容易意识到,结合本文中所公开的实施例描述的各示例的单元及算法步骤,本申请实施例能够以硬件或硬件和计算机软件的结合形式来实现。某个功能究竟以硬件还是计算机软件驱动硬件的方式来执行,取决于技术方案的特定应用和设计约束条件。专业技术人员可以对每个特定的应用来使用不同方法来实现所描述的功能,但是这种实现不应认为超出本发明实施例的范围。
本申请实施例可以根据上述方法示例对上述电子设备等进行功能模块的划分,例如,可以对应各个功能划分各个功能模块,也可以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功能集成在一个处理模块中。上述集成的模块既可以采用硬件的形式实现,也可以采用软件功能模块的形式实现。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实施例中对模块的划分是示意性的,仅仅为一种逻辑功能划分,实际实现时可以有另外的划分方式。下面以采用对应各个功能划分各个功能模块为例进行说明: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方法中,可以全部或部分地通过软件、硬件、固件或者其任意组合来实现。当使用软件实现时,可以全部或部分地以计算机程序产品的形式实现。所述计算机程序产品包括一个或多个计算机指令。在计算机上加载和执行所述计算机程序指令时,全部或部分地产生按照本申请实施例描述的流程或功能。所述计算机可以是通用计算机、专用计算机、计算机网络、网络设备、电子设备或者其他可编程装置。所述计算机指令可以存储在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或者从一个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向另一个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传输,例如,所述计算机指令可以从一个网站站点、计算机、服务器或数据中心通过有线(例如同轴电缆、光纤、数字用户线(digital subscriber line,DSL))或无线(例如红外、无线、微波等)方式向另一个网站站点、计算机、服务器或数据中心进行传输。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可以是计算机可以存取的任何可用介质或者是包含一个或多个可用介质集成的服务器、数据中心等数据存储设备。所述可用介质可以是磁性介质(例如,软盘、硬盘、磁带)、光介质(例如,数字视频光盘(digital video disc,DVD))、或者半导体介质(例如,SSD)等。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意识到,结合本文中所公开的实施例描述的各示例的单元及算法步骤,能够以电子硬件、或者计算机软件和电子硬件的结合来实现。这些功能究竟以硬件还是软件方式来执行,取决于技术方案的特定应用和设计约束条件。专业技术人员可以对每个特定的应用来使用不同方法来实现所描述的功能,但是这种实现不应认为超出本申请的范围。
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清楚地了解到,为描述的方便和简洁,上述描述的系统、装置和单元的具体工作过程,可以参考前述方法实施例中的对应过程,在此不再赘述。
在本申请所提供的几个实施例中,应该理解到,所揭露的系统、装置和方法,可以通过其它的方式实现。例如,以上所描述的装置实施例仅仅是示意性的,例如,单元的划分,仅仅为一种逻辑功能划分,实际实现时可以有另外的划分方式,例如多个单元或组件可以结合或者可以集成到另一个系统,或一些特征可以忽略,或不执行。另一点,所显示或讨论的相互之间的耦合或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通过一些接口,装置或单元的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电性,机械或其它的形式。
作为分离部件说明的单元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上分开的,作为单元显示的部件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单元,即可以位于一个地方,或者也可以分布到多个网络单元上。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选择其中的部分或者全部单元来实现本实施例方案的目的。
另外,在本申请各个实施例中的各功能单元可以集成在一个处理单元中,也可以是各个单元单独物理存在,也可以两个或两个以上单元集成在一个单元中。
以上,仅为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申请实施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申请实施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申请实施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申请实施例的保护范围应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本申请可以包括下列多个示例实施例:示例1可以包括一种用于室内区域的网络接入设备切换方法,其中所述室内区域包括两个网络接入设备,所述两个网络接入设备包括第一网络接入设备和第二网络接入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获取用户设备在所述室内区域的当前位置;和在所述用户设备已与所述第一网络接入设备连接的情况下,至少部分地根据所述用户设备的所述当前位置、所述第一网络接入设备侧区域和所述第二网络接入设备侧区域,判断是否将所述用户设备从与所述第一网络接入设备连接切换到与所述第二网络接入设备连接,其中,所述第一网络接入设备侧区域对应于所述第一网络接入设备并且在所述第一网络接入设备侧区域内来自所述第一网络接入设备的第一信号强度大于来自所述第二网络接入设备的第二信号强度,以及所述第一信号强度与所述第二信号强度之间的差值大于第一阈值;和,所述第二网络接入设备侧区域对应于所述第二网络接入设备并且在所述第二网络接入设备侧区域内所述第二信号强度大于所述第一信号强度,以及所述第二信号强度与所述第一信号强度之间的差值大于第二阈值。
示例2可以包括如示例1所述的方法,并且其中,所述第一阈值和所述第二阈值相同或者不同。
示例3可以包括如示例1或2所述的方法,并且其中,所述至少部分地根据所述用户设备的所述当前位置、所述第一网络接入设备侧区域和所述第二网络接入设备侧区域,判断是否将所述用户设备从与所述第一网络接入设备连接切换到与所述第二网络接入设备连接,还包括:在所述当前位置位于所述第二网络接入设备侧区域的情况下,判断将所述用户设备从与所述第一网络接入设备连接切换到与所述第二网络接入设备连接;或者,在所述当前位置位于所述第二网络接入设备侧区域并保持所述当前位置达静止期间的情况下,判断将所述用户设备从与所述第一网络接入设备连接切换到与所述第二网络接入设备连接。
示例4可以包括如示例1-3中任一示例所述的方法,并且其中,所述至少部分地根据所述用户设备的所述当前位置、所述第一网络接入设备侧区域和所述第二网络接入设备侧区域,判断是否将所述用户设备从与所述第一网络接入设备连接切换到与所述第二网络接入设备连接,还包括:在所述当前位置在所述第一网络接入设备侧区域的情况下,判断不需要将所述用户设备从与所述第一网络接入设备连接切换到与所述第二网络接入设备连接;在所述当前位置在所述第一网络接入设备侧区域,并保留所述当前位置达静止期间的情况下,判断不需要将所述用户设备从与所述第一网络接入设备连接切换到与所述第二网络接入设备连接。
示例5可以包括如示例1或2所述的方法,并且其中,所述至少部分地根据所述用户设备的所述当前位置、所述第一网络接入设备侧区域和所述第二网络接入设备侧区域,判断是否将所述用户设备从与所述第一网络接入设备连接切换到与所述第二网络接入设备连接,还包括:所述至少部分地根据所述用户设备的所述当前位置、所述第一网络接入设备侧区域、所述第二网络接入设备侧区域和预切换区域,判断是否将所述用户设备从与所述第一网络接入设备连接切换到与所述第二网络接入设备连接,其中,在所述预切换区域内所述第一信号强度和所述第二信号强度之间的差值的绝对值小于第一阈值或者第二阈值。
示例6可以包括如示例5所述的方法,并且其中,所述至少部分地根据所述用户设备的所述当前位置、所述第一网络接入设备侧区域、所述第二网络接入设备侧区域和预切换区域,判断是否将所述用户设备从与所述第一网络接入设备连接切换到与所述第二网络接入设备连接,还包括:在所述当前位置位于所述第二网络接入设备侧区域的情况下,判断将所述用户设备从与所述第一网络接入设备连接切换到与所述第二网络接入设备连接;或者,在所述当前位置位于所述第二网络接入设备侧区域并保持所述当前位置达静止期间的情况下,判断将所述用户设备从与所述第一网络接入设备连接切换到与所述第二网络接入设备连接。
示例7可以包括如示例5或6中任一示例所述的方法,并且其中,所述至少部分地根据所述用户设备的所述当前位置、所述第一网络接入设备侧区域、所述第二网络接入设备侧区域和预切换区域,判断是否将所述用户设备从与所述第一网络接入设备连接切换到与所述第二网络接入设备连接,还包括:在所述当前位置在所述第一网络接入设备侧区域或者所述预切换区域的情况下,判断不需要将所述用户设备从与所述第一网络接入设备连接切换到与所述第二网络接入设备连接;在所述当前位置在所述第一网络接入设备侧区域或者所述预切换区域,并保留所述单位位置达静止期间的情况下,判断不需要将所述用户设备从与所述第一网络接入设备连接切换到与所述第二网络接入设备连接。
示例8可以包括一种用于室内区域的网络接入设备切换方法,并且其中,所述室内区域包括至少三个网络接入设备,所述至少三个网络接入设备包括第一网络接入设备和第二网络接入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获取用户设备在所述室内区域的当前位置;和,在所述用户设备已与所述第一网络接入设备连接的情况下,至少部分地根据所述当前位置,第一网络接入设备侧区域以及第二网络接入设备侧区域,判断是否将所述用户设备从与所述第一AP连接切换到与所述第二AP连接,其中,所述第一网络接入设备侧区域对应于所述第一网络接入设备,并且在所述第一网络接入设备侧区域内,来自所述第一网络接入设备的第一信号强度大于来自所述至少三个网络接入设备中除了所述第一网络接入设备之外的其他网络接入设备的信号强度,并且所述第一信号强度与所述其他网络接入设备的所述信号强度之间的差值大于第一阈值;和所述第二网络接入设备侧区域对应于所述第二网络接入设备,并且在所述第二网络接入设备侧区域内,来自所述第二网络接入设备的第二信号强度大于来自所述至少三个网络接入设备中除了所述第二网络接入设备之外的其他网络接入设备的信号强度,并且所述第二信号强度与所述其他网络接入设备的所述信号强度之间的差值大于第二阈值。

Claims (16)

1.一种用于室内区域的网络接入设备切换方法,其中所述室内区域包括至少两个网络接入设备,所述网络接入设备包括第一网络接入设备、第二网络接入设备和第三网络接入设备,用户设备与所述第一网络接入设备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
获取所述用户设备在所述室内区域的当前位置;
判断所述当前位置是否位于所述室内区域中的第二区域,在所述第二区域中所述第二网络接入设备的第二信号强度高于所述第一网络接入设备的第一信号强度;
如果所述当前位置位于所述第二区域,将所述用户设备从与所述第一网络接入设备连接切换至与所述第二网络接入设备连接;
判断所述当前位置是否位于第二预切换子区域内;其中,将所述第三网络接入设备的第三信号强度与所述第一信号强度之差的绝对值小于第五阈值的区域设定为第二预切换子区域,所述第二预切换子区域中所检测到的所述第三信号强度、所述第一信号强度为信号强度从高到低排序位于前两位的信号强度;
如果所述当前位置位于所述第二预切换子区域,将所述用户设备从与所述第二网络接入设备连接切换至与所述第一网络接入设备或者与所述第三网络接入设备连接。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二区域中,所述用户设备检测到的所述第二信号强度高于所述至少两个网络接入设备中除了所述第二网络接入设备之外的其他网络接入设备的信号强度;和/或,
在第一区域中,所述用户设备检测到的所述第一信号强度高于所述用户设备检测到的所述至少两个网络接入设备中除了所述第一网络接入设备之外的其他网络接入设备的信号强度。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获取所述用户设备在所述室内区域的当前位置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
检测所述室内区域中各个区域的信号强度;
基于所述各个区域的信号强度将所述室内区域至少划分为所述第一区域和所述第二区域。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于所述各个区域的信号强度将所述室内区域至少划分为所述第一区域和所述第二区域,包括:
将所述第一信号强度高于所述第二信号强度的区域划分为所述第一区域;将所述第二信号强度高于所述第一信号强度的区域划分为所述第二区域。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所述基于所述各个区域的信号强度将所述室内区域至少划分为所述第一区域和所述第二区域,包括:
将所述第一信号强度高于所述第二信号强度的区域且所述第一信号强度与第二信号强度之差大于第一阈值的区域划分为所述第一区域;将所述第二信号强度高于所述第一信号强度且所述第二信号强度与所述第一信号强度之差大于第二阈值的区域划分为所述第二区域。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于所述各个区域的信号强度将所述室内区域至少划分为所述第一区域和所述第二区域,还包括:
将所述第一信号强度与所述第二信号强度之间的差值的绝对值不大于第三阈值的区域设置为第一预切换子区域。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阈值、所述第二阈值、所述第三阈值相同;或者,所述第一阈值与所述第二阈值不同。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判断所述当前位置是否位于所述第一预切换子区域;和
在所述当前位置位于所述第一预切换子区域的情况下,保持所述用户设备与所述第一网络接入设备的连接。
9.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于所述各个区域的信号强度将所述室内区域至少划分为所述第一区域和所述第二区域,还包括:
将所述第三信号强度为最高的信号强度,且所述第三信号强度与次高的信号强度之差大于第四阈值的区域设定为第三区域;所述第一区域中,所述用户设备检测到的所述第一信号强度为最高的信号强度,且所述第一信号强度与次高的信号强度之差大于所述第一阈值;所述第二区域中,所述用户设备检测到的所述第二信号强度为最高的信号强度,且所述第二信号强度与次高的信号强度之差大于所述第二阈值;
将所述第三信号强度与所述第二信号强度之差的绝对值小于第六阈值的区域设定为第三预切换子区域,所述第三预切换子区域中所检测到的所述第三信号强度、所述第二信号强度为信号强度从高到低排序位于前两位的信号强度;
所述第一预切换子区域中,所检测到的所述第一信号强度、所述第二信号强度为信号强度从高到低排序位于前两位的信号强度。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判断所述当前位置是否位于所述第一预切换子区域或者所述第三预切换子区域内;
在所述当前位置位于所述第一预切换子区域或者所述第三预切换子区域的情况下,保持所述用户设备与所述第二网络接入设备的连接。
11.如权利要求1-2,4-9任一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如果所述当前位置位于所述第二区域,将所述用户设备从与所述第一网络接入设备连接切换至与所述第二网络接入设备连接,包括:
响应于所述用户设备从第一区域或第一预切换子区域移动到所述第二区域,将所述用户设备从所述第一网络接入设备连接切换至与所述第二网络接入设备连接;或者,
响应于所述用户设备位于所述第二区域的持续时长大于第一预设时长,将所述用户设备从与所述第一网络接入设备连接切换至与所述第二网络接入设备连接;或者,
响应于所述用户设备位于所述第二区域且所述用户设备处于静止状态的持续时长大于第二预设时长,将所述用户设备从与所述第一网络接入设备连接切换至与所述第二网络接入设备连接。
12.如权利要求1-2,4-9任一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在所述用户设备的显示单元上显示网络接入设备布局图,所述网络接入设备布局图中至少包含:第一区域、所述第二区域、所述第一网络接入设备的标识、所述第二网络接入设备的标识、所述用户设备的当前位置中的至少一种。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用户设备的显示单元上显示网络接入设备布局图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
接收另一电子设备发送的所述网络接入设备布局图。
14.如权利要求1-2,4-9任一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获取所述用户设备在所述室内区域的当前位置,包括:
每隔预设时间间隔获取所述用户设备在所述室内区域的当前位置。
15.一种用户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处理器和存储介质,所述存储介质与所述处理器耦合,所述存储介质用于存储程序代码,当所述处理器从所述存储介质中读取所述程序代码,以使得所述用户设备执行如权利要求1-14中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方法。
16.一种机器可读存储介质,其特征在于,所述机器可读存储介质上存储有程序代码,所述程序代码在机器上执行时可使所述机器执行如权利要求1-14中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方法。
CN202010630343.1A 2020-07-01 2020-07-01 用于用户设备的网络接入设备切换方法 Active CN113891246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630343.1A CN113891246B (zh) 2020-07-01 2020-07-01 用于用户设备的网络接入设备切换方法
PCT/CN2021/103743 WO2022002156A1 (zh) 2020-07-01 2021-06-30 用于用户设备的网络接入设备切换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630343.1A CN113891246B (zh) 2020-07-01 2020-07-01 用于用户设备的网络接入设备切换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891246A CN113891246A (zh) 2022-01-04
CN113891246B true CN113891246B (zh) 2023-03-24

Family

ID=7901307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630343.1A Active CN113891246B (zh) 2020-07-01 2020-07-01 用于用户设备的网络接入设备切换方法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13891246B (zh)
WO (1) WO2022002156A1 (zh)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1703757A1 (en) * 2005-03-16 2006-09-20 Alcatel Method for carrying out a handover in a communications network
CN102098690A (zh) * 2005-06-15 2011-06-15 日本电气株式会社 判断通信区域的接收信号质量的方法、设备和程序
CN110740482A (zh) * 2018-07-20 2020-01-31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区域切换方法、装置、列车接入单元及列车
CN110856225A (zh) * 2018-08-20 2020-02-28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网络切换的方法、装置、终端及存储介质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50066033A1 (en) * 2003-09-24 2005-03-24 Cheston Richard W. Apparatus, system, and method for dynamic selection of best network service
TW200939800A (en) * 2008-03-03 2009-09-16 Univ Nat Cheng Kung Handoff method under multi-network environment
US9107043B2 (en) * 2013-09-30 2015-08-11 Qualcomm Incorporated Determining coordinates of access points in an indoor position location system
CN106170146A (zh) * 2016-07-14 2016-11-30 珠海市魅族科技有限公司 网络连接方法、网络接入设备、无线终端及网络连接系统
CN106453953B (zh) * 2016-11-24 2020-02-18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一种无线接入点的连接方法及移动终端
CN111148167A (zh) * 2019-03-18 2020-05-12 广东小天才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可穿戴设备的运营商网络切换方法及可穿戴设备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1703757A1 (en) * 2005-03-16 2006-09-20 Alcatel Method for carrying out a handover in a communications network
CN1838826A (zh) * 2005-03-16 2006-09-27 阿尔卡特公司 一种用于执行切换的方法
CN102098690A (zh) * 2005-06-15 2011-06-15 日本电气株式会社 判断通信区域的接收信号质量的方法、设备和程序
CN110740482A (zh) * 2018-07-20 2020-01-31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区域切换方法、装置、列车接入单元及列车
CN110856225A (zh) * 2018-08-20 2020-02-28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网络切换的方法、装置、终端及存储介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891246A (zh) 2022-01-04
WO2022002156A1 (zh) 2022-01-0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995414B2 (en) Location aware background access point scanning for WLAN
TWI510112B (zh) 能夠執行增強指紋映射和位置識別的無線通訊裝置
CN102844672B (zh) 定位装置以及定位方法
TWI552633B (zh) 用於無線地對接至裝置之技術
US20090129324A1 (en)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communication method
CN105376831A (zh) 信息处理设备和信息处理方法
US20150049679A1 (en) Method of enabling single chain ranging operations
CN108811045B (zh) WiFi信道扫描方法、装置、移动终端以及存储介质
CN114339899B (zh) 网络切换方法、装置和设备
GB2593017A (en) Signal map for wireless connectivity
US20190098627A1 (en) Mobile communication equipment and channel scan method
CN113891246B (zh) 用于用户设备的网络接入设备切换方法
CN107592132B (zh) 一种天线切换方法、多天线终端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N110620991B (zh) 通信系统、头戴式显示器及其切换传输模式的方法
US20220381869A1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determining device pointed to by user equipment
CN108966266B (zh) 通信连接方法、装置、电子装置及计算机可读介质
KR20080056895A (ko) 무선랜 시스템에서의 통신 단말기의 핸드오버 수행 방법
JP2004104223A (ja) 携帯通信端末およびその移動速度検出方法
CN112203334B (zh) 一种小区切换方法及装置
CN107231666B (zh) 导频切换方法、装置、通信系统、移动终端及存储介质
CN117062175B (zh) 一种无线接入点ap的切换方法和装置
JP7253703B2 (ja) 位置推定装置および位置推定システム
CN111836396B (zh) 一种随机接入请求资源的选择方法、终端及网络设备
CN112505705B (zh) 一种确定方法和设备
JP4499765B2 (ja) 無線端末用のハンドオーバ閾値決定装置及びその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