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883611B - 恒温恒湿空调系统的控制方法和装置 - Google Patents

恒温恒湿空调系统的控制方法和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883611B
CN113883611B CN202010627179.9A CN202010627179A CN113883611B CN 113883611 B CN113883611 B CN 113883611B CN 202010627179 A CN202010627179 A CN 202010627179A CN 113883611 B CN113883611 B CN 113883611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temperature
supply
main fan
relative humidit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627179.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3883611A (zh
Inventor
王子涵
韩宇丽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inopec Engineering Inc
Sinopec Engineering Group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inopec Engineering Inc
Sinopec Engineering Group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inopec Engineering Inc, Sinopec Engineering Group Co Ltd filed Critical Sinopec Engineering Inc
Priority to CN202010627179.9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3883611B/zh
Publication of CN11388361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88361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388361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88361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3/00Air-conditioning systems in which conditioned primary air is supplied from one or more central stations to distributing units in the rooms or spaces where it may receive secondary treatment; Apparatu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such systems
    • F24F3/044Systems in which all treatment is given in the central station, i.e. all-air system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62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type of control or by internal processing, e.g. using fuzzy logic, adaptive control or estimation of values
    • F24F11/63Electronic processing
    • F24F11/64Electronic processing using pre-stored data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70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 F24F11/72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for controlling the supply of treated air, e.g. its pressur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70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 F24F11/72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for controlling the supply of treated air, e.g. its pressure
    • F24F11/74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for controlling the supply of treated air, e.g. its pressure for controlling air flow rate or air velocity
    • F24F11/77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for controlling the supply of treated air, e.g. its pressure for controlling air flow rate or air velocity by controlling the speed of ventilato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70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 F24F11/80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for controlling the temperature of the supplied air
    • F24F11/86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for controlling the temperature of the supplied air by controlling compressors within refrigeration or heat pump circui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70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 F24F11/80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for controlling the temperature of the supplied air
    • F24F11/873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for controlling the temperature of the supplied air by controlling refrigerant heat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88Electrical aspects, e.g. circui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3/00Air-conditioning systems in which conditioned primary air is supplied from one or more central stations to distributing units in the rooms or spaces where it may receive secondary treatment; Apparatu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such systems
    • F24F3/12Air-conditioning systems in which conditioned primary air is supplied from one or more central stations to distributing units in the rooms or spaces where it may receive secondary treatment; Apparatu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such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eatment of the air otherwise than by heating and cooling
    • F24F3/14Air-conditioning systems in which conditioned primary air is supplied from one or more central stations to distributing units in the rooms or spaces where it may receive secondary treatment; Apparatu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such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eatment of the air otherwise than by heating and cooling by humidification; by dehumidification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2110/00Control inputs relating to air properties
    • F24F2110/10Temperatur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2110/00Control inputs relating to air properties
    • F24F2110/20Humidity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30/00Energy efficient heating, ventilation or air conditioning [HVAC]
    • Y02B30/70Efficient control or regulation technologies, e.g. for control of refrigerant flow, motor or heating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Fluid Mechanics (AREA)
  • Fuzzy Systems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Air Conditioning Control Device (AREA)

Abstract

本公开涉及一种恒温恒湿空调系统的控制方法和装置。该空调系统包括依次连接的新风除湿组件、新风风机、混风组件、主风机、干工况制冷调温组件、电加热器和加湿器,其中,新风除湿组件用于将新风除湿;混风组件用于将新风除湿组件除湿后的新风与通过回风管道从空调区被吸入的回风混合;干工况制冷调温组件用于将混风组件混合的混风进行降温,主风机用于将降温后的混风通过送风管道送入空调区。该方法包括:判断空调系统的供冷量或供热量是否适中;若判定供冷量过大或供热量过大,则优选减小主风机的运行频率;若判定供冷量不足或供热量不足,则优选调节送风温度。本方案使温湿度独立控制的恒温恒湿空调系统可以变风量运行从而更加节能。

Description

恒温恒湿空调系统的控制方法和装置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暖通空调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恒温恒湿空调系统的控制方法和装置。
背景技术
按照使用的要求,空调系统可以分为舒适性空调系统和恒温恒湿空调系统两大类。对温湿度要求不高,只需满足人体舒适性即可,此类系统称之为舒适性空调系统。恒温恒湿空调系统能够满足对温湿度均有一定的调节与控制精度的要求,应用于空调区内各生产工艺或者产品对温湿度有较严格要求的场所。
在相关技术中,恒湿恒湿空调系统通常通过三个相互联系的子系统来运作:制冷剂循环子系统、空气循环子系统和电器自控子系统。传统的恒温恒湿空调系统通常采用温湿度耦合控制,空调风经冷凝除湿处理和再加热后送入房间,这样就会存在大量冷热抵消现象,能耗问题突出。
发明内容
通常恒温恒湿空调系统为定风量系统,即空调送风量始终不变,风机能耗较高。有研究提出了温湿度独立控制的恒温恒湿空调系统,能够在保证空调区恒温恒湿的同时消除冷热抵消现象。但为了实现温湿度的解耦,有可能会导致风机能耗增加,因此仍具有较大的节能潜力。
本公开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恒温恒湿空调系统的控制方法和装置,可以让温湿度独立控制的恒温恒湿空调系统实现变风量运行,从而解决温湿度独立控制的恒温恒湿空调系统风机能耗较高的问题,明显提升空调系统的节能效果。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公开提供一种恒温恒湿空调系统的控制方法,所述空调系统包括依次连接的新风除湿组件、新风风机、混风组件、主风机、干工况制冷调温组件、电加热器和加湿器,
其中,所述新风除湿组件用于将新风除湿;所述混风组件用于将所述新风除湿组件除湿后的新风与通过回风管道从空调区被吸入的回风混合;所述干工况制冷调温组件用于将所述混风组件混合的混风进行降温,所述主风机用于将降温后的混风通过送风管道送入空调区。
所述方法包括:
在所述空调系统运行过程中,调节所述新风风机的运行频率,以使流入所述新风除湿组件的新风量保持预定风量;
判断所述空调系统的供冷量或供热量是否适中;
若判定供冷量过大或供热量过大,则在减小所述主风机的运行频率和调节送风温度两个控制策略中,优选减小所述主风机的运行频率;
若判定供冷量不足或供热量不足,则在增大所述主风机的运行频率和调节送风温度两个控制策略中,优选调节送风温度。
可选地,若判定供冷量过大或供热量过大,则在减小所述主风机的运行频率和调节送风温度两个控制策略中,优选减小所述主风机的运行频率,包括:
若判定供冷量过大,则判断所述主风机的运行频率是否大于预设的最低频率;
若判定所述主风机的运行频率大于所述最低频率,则在调节所述干工况制冷调温组件,以保持送风温度不变的情况下,减小所述主风机的运行频率,直至所述主风机的运行频率达到所述最低频率或所述空调系统的供冷量适中;
若所述主风机的运行频率达到所述最低频率,且所述空调系统的供冷量仍过大,则在保持所述主风机的运行频率不变的同时,调节所述干工况制冷调温组件,以使送风温度升高,直至所述空调系统的供冷量适中。
可选地,所述干工况制冷调温组件包括相互连接的制冷调温段直接蒸发式空气表冷器和制冷调温段压缩机,
所述方法还包括:在控制减小所述主风机运行频率的过程中,控制所述主风机运行频率的减小速率小于预定的第一速率阈值,并且,若检测到所述制冷调温段直接蒸发式空气表冷器中制冷剂的蒸发温度低于混风露点温度,则控制减小所述制冷调温段压缩机的运行频率,直至所述制冷剂的蒸发温度高于所述混风露点温度。
可选地,若判定供冷量不足或供热量不足,则在增大所述主风机的运行频率和调节送风温度两个控制策略中,优选调节送风温度,包括:
若判定供冷量不足,则判断送风温度是否大于预设的最低送风温度;
若判定所述送风温度大于所述最低送风温度,则在保持所述主风机的运行频率不变的情况下,调节所述干工况制冷调温组件,以使送风温度降低,直至送风温度达到所述最低送风温度或所述空调系统的供冷量适中;
若送风温度已达到所述最低送风温度,且所述空调系统仍供冷量不足,则在调节所述干工况制冷调温组件,以保持送风温度不变的情况下,增大所述主风机的运行频率,直至所述空调系统的供冷量适中。
可选地,所述干工况制冷调温组件包括相互连接的制冷调温段直接蒸发式空气表冷器和制冷调温段压缩机,
所述方法还包括:在调节所述干工况制冷调温组件,以使送风温度降低的过程中,控制送风温度的减小速率小于预定的第二速率阈值,并且,若检测到所述制冷调温段直接蒸发式空气表冷器中制冷剂的蒸发温度低于混风露点温度,则控制减小所述制冷调温段压缩机的运行频率,直至所述制冷剂蒸发温度高于混风露点温度。
可选地,若判定供冷量过大或供热量过大,则在减小所述主风机的运行频率和调节送风温度两个控制策略中,优选减小所述主风机的运行频率,包括:
若判定供热量过大,则判断所述主风机的运行频率是否大于预设的最低频率;
若判定所述主风机的运行频率大于所述最低频率,则在调节所述电加热器的功率,以保持送风温度不变的情况下,减小所述主风机的运行频率,直至所述主风机的运行频率达到所述最低频率或所述空调系统的供热量适中;
若所述主风机的运行频率达到所述最低频率,且所述空调系统的供热量仍过大,则在保持所述主风机的运行频率不变的同时,减小所述电加热器的功率,以使送风温度降低,直至所述空调系统的供热量适中。
可选地,若判定供冷量不足或供热量不足,则在增大所述主风机的运行频率和调节送风温度两个控制策略中,优选调节送风温度,包括:
若判定供热量不足,则判断送风温度是否小于预设的最高送风温度;
若判定所述送风温度小于所述最高送风温度,则在保持所述主风机的运行频率不变的情况下,增大所述电加热器的功率,以使送风温度升高,直至送风温度达到所述最高送风温度或所述空调系统的供热量适中;
若送风温度已达到所述最高送风温度,且所述空调系统仍供热量不足,则在调节所述电加热器的功率,以保持送风温度不变的情况下,增大所述主风机的运行频率,直至所述空调系统的供热量适中。
可选地,所述方法还包括:
获取所述空调区的露点温度;
若所述加湿器运行,所述空调区的露点温度大于预定的露点温度上限,且判定供热量过大,则增大所述主风机的运行频率,减小所述电加热器的功率,并控制减小所述加湿器的功率,直至所述空调区的露点温度小于所述露点温度上限;
若所述加湿器运行,所述空调区的露点温度大于所述露点温度上限,且判定供冷量不足,则增大所述主风机的运行频率,调节所述干工况制冷调温组件,并控制减小所述加湿器的功率,直至所述空调区的露点温度小于所述露点温度上限;
若所述加湿器运行,所述空调区的露点温度大于所述露点温度上限,且判定供热量或供冷量适中,则增大所述主风机的运行频率,并控制减小所述加湿器的功率,直至所述空调区的露点温度小于所述露点温度上限,
其中,若判定供冷量过大或供热量过大,则在减小所述主风机的运行频率和调节送风温度两个控制策略中,优选减小所述主风机的运行频率,包括:若判定供冷量过大或供热量过大且满足以下条件,则在减小所述主风机的运行频率和调节送风温度两个控制策略中,优选减小所述主风机的运行频率:所述加湿器不运行、所述加湿器运行且送风相对湿度小于所述露点温度上限;
若判定供冷量不足或供热量不足,则在增大所述主风机的运行频率和调节送风温度两个控制策略中,优选调节送风温度,包括:若判定供冷量不足或供热量不足且满足以下条件,则在增大所述主风机的运行频率和调节送风温度两个控制策略中,优选调节送风温度:所述加湿器不运行、所述加湿器运行且送风相对湿度小于所述露点温度上限。
可选地,所述方法还包括:
获取所述空调区的露点温度;
若所述空调区的露点温度低于预定的露点温度下限,则控制增大所述加湿器的功率以增大加湿量或调节所述新风除湿组件以减小除湿量,直至所述空调区的露点温度高于所述露点温度下限;
若所述空调区的露点温度高于预定的露点温度上限,则控制减小所述加湿器的功率以减小加湿量或调节所述新风除湿组件以增大除湿量,直至所述空调区的露点温度低于所述露点温度上限。
本公开还提供一种恒温恒湿空调系统的控制装置。所述空调系统包括依次连接的新风除湿组件、新风风机、混风组件、主风机、干工况制冷调温组件、电加热器和加湿器,
其中,所述新风除湿组件用于将新风除湿;所述混风组件用于将所述新风除湿组件除湿后的新风与通过回风管道从空调区被吸入的回风混合;所述干工况制冷调温组件用于将所述混风组件混合的混风进行降温,所述主风机用于将降温后的混风通过送风管道送入空调区,
所述控制装置包括:
第一控制模块,用于在所述空调系统运行过程中,调节所述新风风机的运行频率,以使流入所述新风除湿组件的新风量保持预定风量;
判断模块,用于判断所述空调系统的供冷量或供热量是否适中;
第二控制模块,用于若判定供冷量过大或供热量过大,则在减小所述主风机的运行频率和调节送风温度两个控制策略中,优选减小所述主风机的运行频率;
第三控制模块,用于若判定供冷量不足或供热量不足,则在增大所述主风机的运行频率和调节送风温度两个控制策略中,优选调节送风温度。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在温湿度独立控制的恒温恒湿空调系统中,若供冷量或供热量需要调节,则在保持新风量稳定不变的情况下,优先选择能够降低主风机能耗的策略进行调节,即优先减小主风机的运行频率,这样,在空调区温度不满足要求时,实现了恒温恒湿空调系统的变风量运行,使温湿度独立控制的恒温恒湿空调系统的调节更加节能。
本公开的其他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予以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附图是用来提供对本公开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下面的具体实施方式一起用于解释本公开,但并不构成对本公开的限制。在附图中:
图1是一示例性实施例提供的恒温恒湿空调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一示例性实施例提供的恒温恒湿空调系统的控制方法的流程图;
图3是一示例性实施例提供的调节新风风机的运行频率的流程图;
图4是一示例性实施例提供的供冷量过大时的控制步骤的流程图;
图5是一示例性实施例提供的供冷量不足时的控制步骤的流程图;
图6是一示例性实施例提供的供热量过大时的控制步骤的流程图;
图7是一示例性实施例提供的供热量不足时的控制步骤的流程图;
图8是另一示例性实施例提供的恒温恒湿空调系统的控制方法的流程图;
图9是又一示例性实施例提供的恒温恒湿空调系统的控制方法的流程图;
图10是又一示例性实施例提供的恒温恒湿空调系统的控制方法的流程图;
图11是一示例性实施例提供的恒温恒湿空调系统的控制装置的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公开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公开,并不用于限制本公开。
图1是一示例性实施例提供的恒温恒湿空调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新风过滤组件1、新风预冷组件2、新风除湿组件3、新风风机4、混风组件5、主风机6、干工况制冷调温组件7、电加热器8、加湿器9、控制器10、空调区温度传感器11、空调区相对湿度传感器12、混风温度传感器13、混风相对湿度传感器14、送风温度传感器15、送风相对湿度传感器16、送风管道17、回风管道18、风速传感器19、新风管道20。
新风过滤组件1与新风预冷组件2连接,用于将新风过滤;
新风预冷组件2用于对新风进行预冷;
新风除湿组件3与新风预冷组件2连接,用于对新风进行冷凝除湿,以调节空调区的相对湿度;
新风风机4与新风除湿组件3连接,用于对为新风提供动力并保证新风量稳定;
混风组件5与新风风机4连接,用于将经过处理的新风与通过回风管道18从空调区吸入的回风混合;
主风机6与混风组件5连接,用于为送风提供动力并对送风量进行调节;
干工况制冷调温组件7与混风组件5通过主风机6连接,用于对混风进行冷却,以调节空调区的温度;
电加热器8与干工况制冷调温组件7连接,用于将混风加热,以调节空调区的温度;
加湿器9与电加热器8连接,用于将混风加湿,以调节空调区的相对湿度;
风速传感器19设于新风入口的新风管道20处;
混风温度传感器13和混风相对湿度传感器14设于混风组件5与主风机6之间;
空调区温度传感器11和空调区相对湿度传感器12设于空调区内;
送风温度传感器15和送风相对湿度传感器16设于送风管道17;
控制器10可以与其他组件连接,用于控制恒温恒湿空调系统的运行。
如图1所示,新风预冷组件2包括:预冷段直接蒸发式空气表冷器2-1、预冷段压缩机2-2、预冷段冷凝器2-3和预冷段电子膨胀阀2-4。
新风除湿组件3包括:除湿段直接蒸发式空气表冷器3-1、除湿段压缩机3-2、除湿段冷凝器3-3、除湿段电子膨胀阀3-4、除湿段蒸发压力传感器3-5和除湿段温度传感器3-6。
干工况制冷调温组件7包括:制冷调温段直接蒸发式空气表冷器7-1、制冷调温段压缩机7-2、制冷调温段冷凝器7-3、制冷调温段电子膨胀阀7-4、制冷调温段蒸发压力传感器7-5和制冷调温段温度传感器7-6。
在该恒温恒湿空调系统中,设置单独的新风除湿组件3和干工况制冷调温组件7,使温湿度解除耦合,独立控制,能够在保证空调区恒温恒湿的同时消除冷热抵消现象。
其中,新风除湿组件3用于将新风除湿;混风组件5用于将新风除湿组件3除湿后的新风与通过回风管道18从空调区被吸入的回风混合;干工况制冷调温组件7用于将混风组件5混合的混风进行降温,主风机6用于将降温后的混风通过送风管道17送入空调区。
图1所示的恒温恒湿空调系统,其空气热湿处理过程为:
新风在新风过滤组件1中过滤后,与预冷段直接蒸发式空气表冷器2-1换热(新风预冷组件2仅在除湿工况下,新风除湿组件3无法承担全部空调湿负荷时运行)而被降温除湿,经过降温除湿的新风再通过与除湿段直接蒸发式空气表冷器3-1换热(新风除湿组件3仅在除湿工况下运行)被深度除湿,经过深度除湿的新风在混风组件5中与通过回风管道18从空调区被吸入的回风混合后,再与制冷调温段直接蒸发式空气表冷器7-1换热。之后,混风再经过电加热器8(电加热器8仅在制热工况时开启)和加湿器9(加湿器9仅在加湿工况时开启)后,经过送风管道17被送入空调区,使空调区保持恒温恒湿。
新风除湿组件3与新风预冷组件2联合承担了全部新风及空调区湿负荷。新风除湿组件3在运行过程中,控制器10可以通过除湿段蒸发压力传感器3-5和除湿段温度传感器3-6的信号计算出冷媒过热度,并根据过热度对除湿段电子膨胀阀3-4的开度做出调节,使冷媒过热度保持在合理范围内。控制器10还可以根据除湿段蒸发压力传感器3-5的信号,对除湿段压缩机3-2、除湿段冷凝器3-3、除湿段电子膨胀阀3-4联合调节,控制冷媒蒸发温度,确保除湿段直接蒸发式空气表冷器3-1的冷媒入口处不会因表面温度过低而结霜。
干工况制冷调温组件7承担空调区部分的热负荷及空调区温度控制工作。在机组实际运行过程中,控制器10可以根据空调区温度传感器11反馈的空调区温度与空调区设定温度的偏差,对干工况制冷调温组件7及主风机6进行调节,从而控制空调温度。
根据制冷调温段蒸发压力传感器7-5和制冷调温段温度传感器7-6的信号可以计算出冷媒过热度,可以根据该过热度对制冷调温段电子膨胀阀7-4的开度做出调节,使冷媒过热度保持在合理范围内。
当新风预冷组件2和新风除湿组件3均停止运行,空调区内湿度依然低于设定值时,控制器10可以启动加湿器9,然后根据空调区露点温度与目标露点温度的偏差,对混风进行加湿并承担空调系统全部湿负荷。
当干工况制冷调温组件7停止运行,空调区内温度依然低于设定值时,控制器10可以启动电加热器8,并根据空调区温度与空调区设定温度的偏差,对主风机6运行频率及电加热器8的运行功率进行调节,使经过处理的混风承担空调系统全部热负荷。
本公开的恒温恒湿空调系统的控制方法应用于图1所示的恒温恒湿空调系统。图2是一示例性实施例提供的恒温恒湿空调系统的控制方法的流程图。如图2所示,该方法可以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101,在空调系统运行过程中,调节新风风机4的运行频率,以使流入新风除湿组件3的新风量保持预定风量。
图3是一示例性实施例提供的调节新风风机的运行频率的流程图。如图3所示,开机以后,可以根据风速传感器19反馈的信号计算出新风量及新风量与预定风量的偏差。当新风量低于预定风量时(若预定风量为一个范围,则低于预定风量可以为低于预定风量的下限),根据偏差值增大新风风机4的运行频率,以增加新风量;当新风量高于预定风量时(若预定风量为一个范围,则高于预定风量可以为高于预定风量的上限),根据偏差值减小新风风机4的运行频率,以减小新风量。如此,使新风量保持在预定风量。若新风量为预定风量,则保持新风风机4的状态(运行频率)不变。
返回图2,步骤S102,判断空调系统的供冷量或供热量是否适中。
其中,若干工况制冷调温组件7正在运行,则可以认为空调系统正在供冷,若电加热器8正在运行,则可以认为空调系统正在供热。再加上空调区的实际温度与目标供冷温度范围、目标供热温度范围的比较结果,就能够判断出供冷量或供热量是否适中。
具体地,若干工况制冷调温组件7正在运行,且空调区的温度低于目标供冷温度范围的下限,则判定空调系统的供冷量过大;若干工况制冷调温组件7正在运行,且空调区的温度高于目标供冷温度范围的上限,则判定空调系统的供冷量不足;若电加热器8正在运行,且空调区的温度高于目标供热温度范围的上限,则判定空调系统的供热量过大;若电加热器8正在运行,且空调区的温度低于目标供热温度范围的下限,则判定空调系统的供热量不足。
目标供冷温度范围、目标供热温度范围可以是预先确定的温度范围。当供冷时,空调区的温度处于目标供冷温度范围内,则供冷量适中;当供热时,空调区的温度处于目标供热温度范围内,则供热量适中。
步骤S103,若判定供冷量过大或供热量过大,则在减小主风机6的运行频率和调节送风温度两个控制策略中,优选减小主风机6的运行频率。
步骤S104,若判定供冷量不足或供热量不足,则在增大主风机6的运行频率和调节送风温度两个控制策略中,优选调节送风温度。
也就是,在步骤S103和步骤S104中,通过尽可能地减小主风机6的运行频率,来改变恒温恒湿空调系统的送风量,目的是优先降低主风机6的能耗,从而使空调系统更为节能。即为了在空调系统提供相同冷(热)量的前提下使送风量最小化,尽可能地减小输送能耗。这样,在空调区温湿度控制精度要求不高(例如,温度控制精度≥±1℃;相对湿度控制精度≥±5%),且空调区没有严格的换气次数要求的情况下,能够对温湿度独立控制的恒温恒湿空调系统实现较大的节能。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在温湿度独立控制的恒温恒湿空调系统中,若供冷量或供热量需要调节,则在保持新风量稳定不变的情况下,优先选择能够降低主风机能耗的策略进行调节,即优先减小主风机的运行频率,这样,在空调区温度不满足要求时,实现了恒温恒湿空调系统的变风量运行,使温湿度独立控制的恒温恒湿空调系统的调节更加节能。
在一实施例中,在图1的基础上,若判定供冷量过大或供热量过大,则在减小主风机6的运行频率和调节送风温度两个控制策略中,优选减小主风机6的运行频率的步骤(步骤S103)可以包括:
若判定供冷量过大,则判断主风机6的运行频率是否大于预设的最低频率;
若判定主风机6的运行频率大于最低频率,则在调节干工况制冷调温组件7,以保持送风温度不变的情况下,减小主风机6的运行频率,直至主风机6的运行频率达到最低频率或空调系统的供冷量适中;
若主风机6的运行频率达到最低频率,且空调系统的供冷量仍过大,则在保持主风机6的运行频率不变的同时,调节干工况制冷调温组件7,以使送风温度升高,直至空调系统的供冷量适中。
图4是一示例性实施例提供的供冷量过大时的控制步骤的流程图。如图4所示,若空调系统的供冷量适中,则保持干工况制冷调温组件7和主风机6的状态不变。
该实施例中,若供冷量过大,优先降低主风机6的运行频率来减小供冷量,若主风机6的运行频率达到最低频率,仍然不能满足减少供冷量的要求,再调节干工况制冷调温组件7来减小供冷量。其中,预设的最低频率是主风机6安全运行的所需的最低频率,可以是预设值。
若主风机6降频速率过快,导致送风量迅速降低,制冷调温段直接蒸发式空气表冷器7-1内制冷剂因与混风换热量减小,压力和过热度降低,制冷调温段电子膨胀阀7-4为保证制冷剂过热度稳定将减小阀门开度,制冷调温段直接蒸发式空气表冷器7-1内制冷剂压力进一步降低,有可能导致蒸发温度低于混风露点温度,形成湿工况,影响空调区湿度控制。鉴于此,在又一实施例中,在供冷量过大的情况下,可以控制主风机6降频的速率。
该实施例中,该方法还可以包括:在控制减小主风机6运行频率的过程中,控制主风机6运行频率的减小速率小于预定的第一速率阈值。并且,若检测到制冷调温段直接蒸发式空气表冷器7-1中制冷剂的蒸发温度低于混风露点温度,则控制减小制冷调温段压缩机7-2的运行频率,直至制冷剂的蒸发温度高于混风露点温度。
此处,降低制冷调温段压缩机7-2的运行频率,可以减少制冷剂流量,使制冷剂的蒸发温度上升,直至高于混风露点温度时,恢复干工况供冷。其中,预定的第一速率阈值可以根据试验或经验得出。该实施例中,通过控制主风机6运行频率的减小速率,使空调系统保持干工况制冷,避免对空调区湿度的影响。
其中,可以通过设置在混风组件5与制冷调温段直接蒸发式空气表冷器7-1之间的混风温度传感器13反馈的混风温度和混风相对湿度传感器14反馈的湿度信号计算出混风露点温度,并根据制冷调温段蒸发压力传感器7-5的信号通过对制冷调温段压缩机7-2、制冷调温段冷凝器7-3、制冷调温段电子膨胀阀7-4的联合调节,控制制冷剂的蒸发温度高于混风露点温度,确保制冷调温段直接蒸发式空气表冷器7-1表面不会结露。
在又一实施例中,在图1的基础上,若判定供冷量不足或供热量不足,则在增大主风机6的运行频率和调节送风温度两个控制策略中,优选调节送风温度的步骤(步骤S104)可以包括:
若判定供冷量不足,则判断送风温度是否大于预设的最低送风温度;
若判定送风温度大于最低送风温度,则在保持主风机6的运行频率不变的情况下,调节干工况制冷调温组件7,以使送风温度降低,直至送风温度达到最低送风温度或空调系统的供冷量适中;
若送风温度已达到最低送风温度,且空调系统仍供冷量不足,则在调节干工况制冷调温组件7,以保持送风温度不变的情况下,增大主风机6的运行频率,直至空调系统的供冷量适中。
图5是一示例性实施例提供的供冷量不足时的控制步骤的流程图。如图5所示,若空调系统的供冷量适中,则保持干工况制冷调温组件7和主风机6的状态不变。
该实施例中,若供冷量不足,调低送风温度(主风机6的运行频率不变),即优先降低送风温度来增大供冷量。
若送风温度达到最低送风温度,仍然不能满足供冷量的要求,再增大主风机6的运行频率同时保证送风温度设定值不变来继续增大供冷量。其中,预设的最低送风温度可以是根据空调区的条件预先设定的值。
若控制送风温度的减小过快,有可能导致制冷调温段直接蒸发式空气表冷器7-1内制冷剂与混风换热量不充分,温度和过热度降低,制冷调温段电子膨胀阀7-4为保证制冷剂过热度稳定将减小阀门开度,制冷调温段直接蒸发式空气表冷器7-1内制冷剂压力进一步降低,有可能导致蒸发温度低于混风露点温度,形成湿工况,影响空调区湿度控制。鉴于此,在又一实施例中,在供冷量不足的情况下,可以控制送风温度的减小速率。
该实施例中,该方法还可以包括:在调节干工况制冷调温组件7,以使送风温度降低的过程中,控制送风温度的减小速率小于预定的第二速率阈值,并且,若检测到制冷调温段直接蒸发式空气表冷器7-1中制冷剂的蒸发温度低于混风露点温度,则控制减小制冷调温段压缩机7-2的运行频率,直至制冷剂蒸发温度高于混风露点温度。
此处,降低制冷调温段压缩机7-2的运行频率,可以减少制冷剂流量,使制冷剂的蒸发温度上升,直至高于混风露点温度,恢复干工况供冷。其中,预定的第二速率阈值可以根据试验或经验得出。该实施例中,通过控制送风温度的减小速率,使空调系统保持干工况供冷,避免对空调区湿度的影响。
其中,可以通过设置在混风组件5与制冷调温段直接蒸发式空气表冷器7-1之间的混风温度传感器13反馈的混风温度和混风相对湿度传感器14反馈的湿度信号计算出混风露点温度,并根据制冷调温段蒸发压力传感器7-5的信号通过对制冷调温段压缩机7-2、制冷调温段冷凝器7-3、制冷调温段电子膨胀阀7-4的联合调节,控制制冷剂的蒸发温度高于混风露点温度,确保制冷调温段直接蒸发式空气表冷器7-1表面不会结露。
在又一实施例中,在图1的基础上,若判定供冷量过大或供热量过大,则在减小主风机6的运行频率和调节送风温度两个控制策略中,优选减小主风机6的运行频率的步骤(步骤S103)可以包括:
若判定供热量过大,则判断主风机6的运行频率是否大于预设的最低频率;
若判定主风机6的运行频率大于最低频率,则在调节电加热器8的功率,以保持送风温度不变的情况下,减小主风机6的运行频率,直至主风机6的运行频率达到最低频率或空调系统的供热量适中;
若主风机6的运行频率达到最低频率,且空调系统的供热量仍过大,则在保持主风机6的运行频率不变的同时,减小电加热器8的功率,以使送风温度降低,直至空调系统的供热量适中。
图6是一示例性实施例提供的供热量过大时的控制步骤的流程图。如图6所示,若空调系统的供热量适中,则保持电加热器8和主风机6的状态不变。
该实施例中,若供热量过大,优先降低主风机6的运行频率来减小供热量,若主风机6的运行频率达到最低频率,仍然不能满足减少供热量的要求,再调节电加热器8来减小供热量。其中,预设的最低频率是主风机6安全运行的所需的最低频率,可以是预设值。
在又一实施例中,在图1的基础上,若判定供冷量不足或供热量不足,则在增大主风机6的运行频率和调节送风温度两个控制策略中,优选调节送风温度的步骤(步骤S104)可以包括:
若判定供热量不足,则判断送风温度是否小于预设的最高送风温度;
若判定送风温度小于最高送风温度,则在保持主风机6的运行频率不变的情况下,增大电加热器8的功率,以使送风温度升高,直至送风温度达到最高送风温度或空调系统的供热量适中;
若送风温度已达到最高送风温度,且空调系统仍供热量不足,则在调节电加热器8的功率,以保持送风温度不变的情况下,增大主风机6的运行频率,直至空调系统的供热量适中。
图7是一示例性实施例提供的供热量不足时的控制步骤的流程图。如图7所示,若空调系统的供热量适中,则保持电加热器8和主风机6的状态不变。
该实施例中,若供热量不足,优先调高送风温度来增大供热量,若送风温度已达到最高送风温度,仍然不能满足供热量的要求,再增大主风机6的运行频率来机组增大供热量。其中,预设的最高送风温度可以是根据空调区的条件预先设定的值。
图8是另一示例性实施例提供的恒温恒湿空调系统的控制方法的流程图。在图8的实施例中,包括了供冷量过大和不足、供热量过大和不足四种情况下恒温恒湿空调系统的控制方法,其具体内容已在前面的实施例中描述,此处不再赘述。
在前述实施例中,根据空调区温度来调节送风量,可以是在加湿器9不运行时的控制策略。若加湿器9没有处于运行状态,则恒温恒湿空调系统的控制方法可以完全按照图8进行。送风量的控制逻辑还可能与湿度相关,这是由于,在加湿工况下,虽然在送风量改变时可以通过维持加湿器9输入功率不变来保证加湿量稳定,但由于加湿器9通常有饱和效率的限制,当混风空气湿度达到其上限时,加湿器9将难以进一步增加空气湿度。所以,若混风空气湿度已经接近其上限,则送风量的减小和混风温度的降低就可能会导致在加湿器9输入功率不变的情况下,实际加湿量出现衰减。为了应对这种情况,在加湿器9工作时,对于减小主风机6运行频率和降低送风温度的步骤,需要增加相应的控制逻辑来确保加湿量的稳定。
在又一实施例中,若所述加湿器9处于运行状态,则可以判断送风相对湿度是否小于其控制上限(根据加湿器饱和效率预先设定)。如果送风相对湿度小于其控制上限,则允许主风机6的降频动作。如果送风相对湿度大于或等于其控制上限,则禁止主风机6的降频动作,并且可以提升主风机6运行频率,直至送风相对湿度低于其控制上限。如果送风相对湿度大于或等于控制上限的情况下需要降低送风温度,则可以在降低送风温度的同时增加主风机6的运行频率。其中,送风相对湿度可以用送风相对湿度传感器16来检测。
具体地,图9是又一示例性实施例提供的恒温恒湿空调系统的控制方法的流程图。在图9的实施例中,该方法还可以包括:
获取送风相对湿度;
若加湿器9运行,送风相对湿度大于预定的送风相对湿度上限,且判定供热量过大,则增大主风机6的运行频率,降低送风温度设定值,并减小电加热器8的功率,直至送风相对湿度小于送风相对湿度上限;
若加湿器9运行,送风相对湿度大于送风相对湿度上限,且判定供冷量过大,则增大主风机6的运行频率,升高送风温度设定值,减小制冷调温段压缩机7-2的频率,直至送风相对湿度小于送风相对湿度上限;
若加湿器9运行,送风相对湿度大于送风相对湿度上限,且判定供热量或供冷量不足,则增大主风机6的运行频率,并保持送风温度设定值恒定,直至送风相对湿度小于送风相对湿度上限;
若加湿器9运行,送风相对湿度大于送风相对湿度上限,且判定供热量或供冷量适中,则增大主风机6的运行频率,并保持送风温度设定值恒定,直至送风相对湿度小于送风相对湿度上限。
并且在图9的实施例中,若判定供冷量过大或供热量过大,则在减小主风机6的运行频率和调节送风温度两个控制策略中,优选减小主风机6的运行频率的步骤(步骤103)可以包括:若判定供冷量过大或供热量过大且满足以下条件,则在减小主风机6的运行频率和调节送风温度两个控制策略中,优选减小主风机6的运行频率:加湿器9不运行,或者,加湿器9运行且送风相对湿度小于露点温度上限;
若判定供冷量不足或供热量不足,则在增大主风机6的运行频率和调节送风温度两个控制策略中,优选调节送风温度的步骤(步骤104)可以包括:若判定供冷量不足或供热量不足且满足以下条件,则在增大主风机6的运行频率和调节送风温度两个控制策略中,优选调节送风温度:加湿器9不运行,或者,加湿器9运行且送风相对湿度小于露点温度上限。
在图9的实施例中,在加湿器9运行的情况下,提升主风机6的运行频率,使得在对空调区温度调节的同时确保了加湿量的适中。
由于图1的恒温恒湿空调系统中,温湿度是独立控制的,因此可以单独控制空调区的相对湿度。在又一实施例中,该方法还可以包括:
获取空调区的露点温度;
若空调区的露点温度低于预定的露点温度下限,则控制增大加湿器9的功率(或开启加湿器9)以增大加湿量或调节新风除湿组件3(和新风预冷组件2)以减小除湿量,直至空调区的露点温度高于露点温度下限;
若空调区的露点温度高于预定的露点温度上限,则控制减小加湿器9的功率(或关闭加湿器9)以减小加湿量或调节新风除湿组件3(和新风预冷组件2)以增大除湿量,直至空调区的露点温度低于露点温度上限。
其中,可以根据空调区相对湿度传感器12和空调区温度传感器11反馈的信号计算出空调区的露点温度,同时根据空调区温度设定值和湿度设定值计算出目标露点温度值。可以根据目标露点温度值确定出露点温度上限和露点温度下限。
为了避免除湿和加湿过程同时存在而造成能耗增加,可以控制加湿器9和除湿段压缩机3-2无法同时开启,即以加湿器9的关闭作为除湿段压缩机3-2的运行条件,反之亦然。
在除湿工况下,新风除湿组件3一方面要有效调节空调区的相对湿度,另一方面,为了保证空调系统正常运行,杜绝除湿段直接蒸发式空气表冷器3-1出现结霜现象,还需确保除湿段直接蒸发式空气表冷器3-1外表面温度高于0℃。由于空气表冷器外表面的不同区域存在温差,难以准确检测,可以采用直接对制冷剂蒸发温度进行控制的方式来确保除湿段直接蒸发式空气表冷器3-1外表面温度满足要求。
具体地,图10是又一示例性实施例提供的恒温恒湿空调系统的控制方法的流程图。在图10的实施例中,空调系统运行时,可以首先检测除湿段压缩机3-2是否处于运行状态,如果是,表明空调系统处于除湿工况,则可以根据除湿段蒸发压力传感器3-5返回的蒸发压力信号计算出除湿段直接蒸发式空气表冷器3-1内制冷剂的蒸发温度,并与蒸发温度安全值(可根据运行工况设定,图10中取4℃)进行比较。若蒸发温度低于安全值,可以进一步比较蒸发温度与蒸发温度控制下限。蒸发温度低于该蒸发温度控制下限时,除湿段直接蒸发式空气表冷器3-1外表面温度将结霜,蒸发温度控制下限可根据实际情况设定,图10中为0℃。
若蒸发温度低于蒸发温度控制下限,直接关闭新风预冷组件2和新风除湿组件3,以防止除湿段直接蒸发式空气表冷器3-1结霜;若除湿段直接蒸发式空气表冷器3-1中制冷剂蒸发温度低于蒸发温度安全值,但高于蒸发温度控制下限,则通过降低除湿段压缩机3-2的运行频率或关闭预冷段压缩机2-2,使除湿段直接蒸发式空气表冷器3-1中制冷剂的蒸发温度上升,直到高于蒸发温度安全值。若除湿段压缩机3-2不运行,或除湿段直接蒸发式空气表冷器3-1中制冷剂的蒸发温度大于蒸发温度安全值,则进一步检测空调区相对湿度是否满足控制要求。
本公开还提供一种应用于图1所示的恒温恒湿空调系统的控制装置。图11是一示例性实施例提供的恒温恒湿空调系统的控制装置的框图。如图11所示,恒温恒湿空调系统的控制装置1100可以包括第一控制模块1101、判断模块1102、第二控制模块1103和第三控制模块1104。
第一控制模块1101用于在空调系统运行过程中,调节新风风机4的运行频率,以使流入新风除湿组件3的新风量保持预定风量。
判断模块1102用于判断空调系统的供冷量或供热量是否适中。
第二控制模块1103用于若判定供冷量过大或供热量过大,则在减小主风机6的运行频率和调节送风温度两个控制策略中,优选减小主风机6的运行频率;
第三控制模块1104用于若判定供冷量不足或供热量不足,则在增大主风机6的运行频率和调节送风温度两个控制策略中,优选调节送风温度。
可选地,第二控制模块1103可以包括第一判断子模块、第一控制子模块和第二控制子模块。
第一判断子模块用于若判定供冷量过大,则判断主风机6的运行频率是否大于预设的最低频率。
第一控制子模块用于若判定主风机6的运行频率大于最低频率,则在调节干工况制冷调温组件7,以保持送风温度不变的情况下,减小主风机6的运行频率,直至主风机6的运行频率达到最低频率或空调系统的供冷量适中。
第二控制子模块用于若主风机6的运行频率达到最低频率,且空调系统的供冷量仍过大,则在保持主风机6的运行频率不变的同时,调节干工况制冷调温组件7,以使送风温度升高,直至空调系统的供冷量适中。
可选地,恒温恒湿空调系统的控制装置1100还可以包括第四控制模块。
第四控制模块用于在控制减小主风机6运行频率的过程中,控制主风机6运行频率的减小速率小于预定的第一速率阈值,并且,若检测到制冷调温段直接蒸发式空气表冷器7-1中制冷剂的蒸发温度低于混风露点温度,则控制减小制冷调温段压缩机7-2的运行频率,直至制冷剂的蒸发温度高于混风露点温度。
可选地,第三控制模块1104可以包括第二判断子模块、第三控制子模块和第四控制子模块。
第二判断子模块用于若判定供冷量不足,则判断送风温度是否大于预设的最低送风温度。
第三控制子模块用于若判定送风温度大于最低送风温度,则在保持主风机6的运行频率不变的情况下,调节干工况制冷调温组件7,以使送风温度降低,直至送风温度达到最低送风温度或空调系统的供冷量适中。
第四控制子模块用于若送风温度已达到最低送风温度,且空调系统仍供冷量不足,则在调节干工况制冷调温组件7,以保持送风温度不变的情况下,增大主风机6的运行频率,直至空调系统的供冷量适中。
可选地,恒温恒湿空调系统的控制装置1100还可以包括第五控制模块。
第五控制模块用于在调节干工况制冷调温组件7,以使送风温度降低的过程中,控制送风温度的减小速率小于预定的第二速率阈值,并且,若检测到制冷调温段直接蒸发式空气表冷器7-1中制冷剂的蒸发温度低于混风露点温度,则控制减小制冷调温段压缩机7-2的运行频率,直至制冷剂蒸发温度高于混风露点温度。
可选地,第二控制模块1103可以包括第三判断子模块、第五控制子模块和第六控制子模块。
第三判断子模块用于若判定供热量过大,则判断主风机6的运行频率是否大于预设的最低频率。
第五控制子模块用于若判定主风机6的运行频率大于最低频率,则在调节电加热器8的功率,以保持送风温度不变的情况下,减小主风机6的运行频率,直至主风机6的运行频率达到最低频率或空调系统的供热量适中。
第六控制子模块用于若主风机6的运行频率达到最低频率,且空调系统的供热量仍过大,则在保持主风机6的运行频率不变的同时,减小电加热器8的功率,以使送风温度降低,直至空调系统的供热量适中。
可选地,第三控制模块1104可以包括第四判断子模块、第七控制子模块和第八控制子模块。
第四判断子模块用于若判定供热量不足,则判断送风温度是否小于预设的最高送风温度。
第七控制子模块用于若判定送风温度小于最高送风温度,则在保持主风机6的运行频率不变的情况下,增大电加热器8的功率,以使送风温度升高,直至送风温度达到最高送风温度或空调系统的供热量适中。
第八控制子模块用于若送风温度已达到最高送风温度,且空调系统仍供热量不足,则在调节电加热器8的功率,以保持送风温度不变的情况下,增大主风机6的运行频率,直至空调系统的供热量适中。
可选地,恒温恒湿空调系统的控制装置1100还可以包括第一获取模块、第六控制模块、第七控制模块、第八控制模块和第九控制模块。
第一获取模块用于获取空调区的露点温度。
第六控制模块用于若所述加湿器9运行,所述送风相对湿度大于预定的送风相对湿度上限,且判定供热量过大,则增大所述主风机6的运行频率,降低送风温度设定值,并减小所述电加热器8的功率,直至所述送风相对湿度小于所述送风相对湿度上限;
第七控制模块用于若所述加湿器9运行,所述送风相对湿度大于所述送风相对湿度上限,且判定供冷量过大,则增大所述主风机6的运行频率,升高送风温度设定值,减小所述制冷调温段压缩机7-2的频率,直至所述送风相对湿度小于所述送风相对湿度上限;
第八控制模块用于若所述加湿器9运行,所述送风相对湿度大于所述送风相对湿度上限,且判定供热量或供冷量不足,则增大所述主风机6的运行频率,并保持送风温度设定值恒定,直至所述送风相对湿度小于所述送风相对湿度上限;
第九控制模块用于若所述加湿器9运行,所述送风相对湿度大于所述送风相对湿度上限,且判定供热量或供冷量适中,则增大所述主风机6的运行频率,并保持送风温度设定值恒定,直至所述送风相对湿度小于所述送风相对湿度上限。
该实施例中,第二控制模块1103包括第十控制子模块。第十控制子模块用于若判定供冷量过大或供热量过大且满足以下条件,则在减小主风机6的运行频率和调节送风温度两个控制策略中,优选减小主风机6的运行频率:加湿器9不运行,或者,加湿器9运行且送风相对湿度小于露点温度上限。
第三控制模块1104包括第十一控制子模块。第十一控制子模块用于若判定供冷量不足或供热量不足且满足以下条件,则在增大主风机6的运行频率和调节送风温度两个控制策略中,优选调节送风温度:加湿器9不运行,或者,加湿器9运行且送风相对湿度小于上限。
可选地,恒温恒湿空调系统的控制装置1100还可以包括第二获取模块、第十二控制模块和第十三控制模块。
获取模块用于获取空调区的露点温度。
第十二控制模块用于若空调区的露点温度低于预定的露点温度下限,则控制增大加湿器9的功率以增大加湿量或调节新风除湿组件3以减小除湿量,直至空调区的露点温度高于露点温度下限。
第十三控制模块用于若空调区的露点温度高于预定的露点温度上限,则控制减小加湿器9的功率以减小加湿量或调节新风除湿组件3以增大除湿量,直至空调区的露点温度低于露点温度上限。
关于上述实施例中的装置,其中各个模块执行操作的具体方式已经在有关该方法的实施例中进行了详细描述,此处将不做详细阐述说明。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在温湿度独立控制的恒温恒湿空调系统中,若供冷量或供热量需要调节,则在保持新风量稳定不变的情况下,优先选择能够降低主风机能耗的策略进行调节,即优先减小主风机的运行频率,这样,在空调区温度不满足要求时,实现了恒温恒湿空调系统的变风量运行,使温湿度独立控制的恒温恒湿空调系统的调节更加节能。
以上结合附图详细描述了本公开的优选实施方式,但是,本公开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中的具体细节,在本公开的技术构思范围内,可以对本公开的技术方案进行多种简单变型,这些简单变型均属于本公开的保护范围。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具体实施方式中所描述的各个具体技术特征,在不矛盾的情况下,可以通过任何合适的方式进行组合。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本公开对各种可能的组合方式不再另行说明。
此外,本公开的各种不同的实施方式之间也可以进行任意组合,只要其不违背本公开的思想,其同样应当视为本公开所公开的内容。

Claims (9)

1.一种恒温恒湿空调系统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调系统包括依次连接的新风除湿组件(3)、新风风机(4)、混风组件(5)、主风机(6)、干工况制冷调温组件(7)、电加热器(8)和加湿器(9),
其中,所述新风除湿组件(3)用于将新风除湿;所述混风组件(5)用于将所述新风除湿组件(3)除湿后的新风与通过回风管道从空调区被吸入的回风混合;所述干工况制冷调温组件(7)用于将所述混风组件(5)混合的混风进行降温,所述主风机(6)用于将降温后的混风通过送风管道送入空调区,
所述方法包括:
在所述空调系统运行过程中,调节所述新风风机(4)的运行频率,以使流入所述新风除湿组件(3)的新风量保持预定风量;
判断所述空调系统的供冷量或供热量是否适中;
若判定供冷量过大或供热量过大,则在减小所述主风机(6)的运行频率和调节送风温度两个控制策略中,优选减小所述主风机(6)的运行频率;
若判定供冷量不足或供热量不足,则在增大所述主风机(6)的运行频率和调节送风温度两个控制策略中,优选调节送风温度;
所述干工况制冷调温组件(7)包括制冷调温段压缩机(7-2),所述方法还包括:
获取送风相对湿度;
若所述加湿器(9)运行,所述送风相对湿度大于预定的送风相对湿度上限,且判定供热量过大,则增大所述主风机(6)的运行频率,降低送风温度设定值,并减小所述电加热器(8)的功率,直至所述送风相对湿度小于所述送风相对湿度上限;
若所述加湿器(9)运行,所述送风相对湿度大于所述送风相对湿度上限,且判定供冷量过大,则增大所述主风机(6)的运行频率,升高送风温度设定值,减小所述制冷调温段压缩机(7-2)的频率,直至所述送风相对湿度小于所述送风相对湿度上限;
若所述加湿器(9)运行,所述送风相对湿度大于所述送风相对湿度上限,且判定供热量或供冷量不足,则增大所述主风机(6)的运行频率,并保持送风温度设定值恒定,直至所述送风相对湿度小于所述送风相对湿度上限;
若所述加湿器(9)运行,所述送风相对湿度大于所述送风相对湿度上限,且判定供热量或供冷量适中,则增大所述主风机(6)的运行频率,并保持送风温度设定值恒定,直至所述送风相对湿度小于所述送风相对湿度上限,
其中,若判定供冷量过大或供热量过大,则在减小所述主风机(6)的运行频率和调节送风温度两个控制策略中,优选减小所述主风机(6)的运行频率,包括:若判定供冷量过大或供热量过大且满足以下条件,则在减小所述主风机(6)的运行频率和调节送风温度两个控制策略中,优选减小所述主风机(6)的运行频率:所述加湿器(9)不运行,或者,所述加湿器(9)运行且送风相对湿度小于露点温度上限;
若判定供冷量不足或供热量不足,则在增大所述主风机(6)的运行频率和调节送风温度两个控制策略中,优选调节送风温度,包括:若判定供冷量不足或供热量不足且满足以下条件,则在增大所述主风机(6)的运行频率和调节送风温度两个控制策略中,优选调节送风温度:所述加湿器(9)不运行,或者,所述加湿器(9)运行且送风相对湿度小于所述露点温度上限;
其中,所述送风相对湿度上限根据所述加湿器(9)的饱和效率设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若判定供冷量过大或供热量过大,则在减小所述主风机(6)的运行频率和调节送风温度两个控制策略中,优选减小所述主风机(6)的运行频率,包括:
若判定供冷量过大,则判断所述主风机(6)的运行频率是否大于预设的最低频率;
若判定所述主风机(6)的运行频率大于所述最低频率,则在调节所述干工况制冷调温组件(7),以保持送风温度不变的情况下,减小所述主风机(6)的运行频率,直至所述主风机(6)的运行频率达到所述最低频率或所述空调系统的供冷量适中;
若所述主风机(6)的运行频率达到所述最低频率,且所述空调系统的供冷量仍过大,则在保持所述主风机(6)的运行频率不变的同时,调节所述干工况制冷调温组件(7),以使送风温度升高,直至所述空调系统的供冷量适中。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干工况制冷调温组件(7)包括相互连接的制冷调温段直接蒸发式空气表冷器(7-1)和制冷调温段压缩机(7-2),
所述方法还包括:在控制减小所述主风机(6)运行频率的过程中,控制所述主风机(6)运行频率的减小速率小于预定的第一速率阈值,并且,若检测到所述制冷调温段直接蒸发式空气表冷器(7-1)中制冷剂的蒸发温度低于混风露点温度,则控制减小所述制冷调温段压缩机(7-2)的运行频率,直至所述制冷剂的蒸发温度高于所述混风露点温度。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若判定供冷量不足或供热量不足,则在增大所述主风机(6)的运行频率和调节送风温度两个控制策略中,优选调节送风温度,包括:
若判定供冷量不足,则判断送风温度是否大于预设的最低送风温度;
若判定所述送风温度大于所述最低送风温度,则在保持所述主风机(6)的运行频率不变的情况下,调节所述干工况制冷调温组件(7),以使送风温度降低,直至送风温度达到所述最低送风温度或所述空调系统的供冷量适中;
若送风温度已达到所述最低送风温度,且所述空调系统仍供冷量不足,则在调节所述干工况制冷调温组件(7),以保持送风温度不变的情况下,增大所述主风机(6)的运行频率,直至所述空调系统的供冷量适中。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干工况制冷调温组件(7)包括相互连接的制冷调温段直接蒸发式空气表冷器(7-1)和制冷调温段压缩机(7-2),
所述方法还包括:在调节所述干工况制冷调温组件(7),以使送风温度降低的过程中,控制送风温度的减小速率小于预定的第二速率阈值,并且,若检测到所述制冷调温段直接蒸发式空气表冷器(7-1)中制冷剂的蒸发温度低于混风露点温度,则控制减小所述制冷调温段压缩机(7-2)的运行频率,直至所述制冷剂蒸发温度高于混风露点温度。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若判定供冷量过大或供热量过大,则在减小所述主风机(6)的运行频率和调节送风温度两个控制策略中,优选减小所述主风机(6)的运行频率,包括:
若判定供热量过大,则判断所述主风机(6)的运行频率是否大于预设的最低频率;
若判定所述主风机(6)的运行频率大于所述最低频率,则在调节所述电加热器(8)的功率,以保持送风温度不变的情况下,减小所述主风机(6)的运行频率,直至所述主风机(6)的运行频率达到所述最低频率或所述空调系统的供热量适中;
若所述主风机(6)的运行频率达到所述最低频率,且所述空调系统的供热量仍过大,则在保持所述主风机(6)的运行频率不变的同时,减小所述电加热器(8)的功率,以使送风温度降低,直至所述空调系统的供热量适中。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若判定供冷量不足或供热量不足,则在增大所述主风机(6)的运行频率和调节送风温度两个控制策略中,优选调节送风温度,包括:
若判定供热量不足,则判断送风温度是否小于预设的最高送风温度;
若判定所述送风温度小于所述最高送风温度,则在保持所述主风机(6)的运行频率不变的情况下,增大所述电加热器(8)的功率,以使送风温度升高,直至送风温度达到所述最高送风温度或所述空调系统的供热量适中;
若送风温度已达到所述最高送风温度,且所述空调系统仍供热量不足,则在调节所述电加热器(8)的功率,以保持送风温度不变的情况下,增大所述主风机(6)的运行频率,直至所述空调系统的供热量适中。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获取所述空调区的露点温度;
若所述空调区的露点温度低于预定的露点温度下限,则控制增大所述加湿器(9)的功率以增大加湿量或调节所述新风除湿组件(3)以减小除湿量,直至所述空调区的露点温度高于所述露点温度下限;
若所述空调区的露点温度高于预定的露点温度上限,则控制减小所述加湿器(9)的功率以减小加湿量或调节所述新风除湿组件(3)以增大除湿量,直至所述空调区的露点温度低于所述露点温度上限。
9.一种恒温恒湿空调系统的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调系统包括依次连接的新风除湿组件(3)、新风风机(4)、混风组件(5)、主风机(6)、干工况制冷调温组件(7)、电加热器(8)和加湿器(9),
其中,所述新风除湿组件(3)用于将新风除湿;所述混风组件(5)用于将所述新风除湿组件(3)除湿后的新风与通过回风管道从空调区被吸入的回风混合;所述干工况制冷调温组件(7)用于将所述混风组件(5)混合的混风进行降温,所述主风机(6)用于将降温后的混风通过送风管道送入空调区,
所述控制装置包括:
第一控制模块,用于在所述空调系统运行过程中,调节所述新风风机(4)的运行频率,以使流入所述新风除湿组件(3)的新风量保持预定风量;
判断模块,用于判断所述空调系统的供冷量或供热量是否适中;
第二控制模块,用于若判定供冷量过大或供热量过大,则在减小所述主风机(6)的运行频率和调节送风温度两个控制策略中,优选减小所述主风机(6)的运行频率;
第三控制模块,用于若判定供冷量不足或供热量不足,则在增大所述主风机(6)的运行频率和调节送风温度两个控制策略中,优选调节送风温度;
所述干工况制冷调温组件(7)包括制冷调温段压缩机(7-2),所述控制装置还包括:
第一获取模块,用于获取送风相对湿度;
第六控制模块,用于若所述加湿器(9)运行,所述送风相对湿度大于预定的送风相对湿度上限,且判定供热量过大,则增大所述主风机(6)的运行频率,降低送风温度设定值,并减小所述电加热器(8)的功率,直至所述送风相对湿度小于所述送风相对湿度上限;
第七控制模块,用于若所述加湿器(9)运行,所述送风相对湿度大于所述送风相对湿度上限,且判定供冷量过大,则增大所述主风机(6)的运行频率,升高送风温度设定值,减小所述制冷调温段压缩机(7-2)的频率,直至所述送风相对湿度小于所述送风相对湿度上限;
第八控制模块,用于若所述加湿器(9)运行,所述送风相对湿度大于所述送风相对湿度上限,且判定供热量或供冷量不足,则增大所述主风机(6)的运行频率,并保持送风温度设定值恒定,直至所述送风相对湿度小于所述送风相对湿度上限;
第九控制模块,用于若所述加湿器(9)运行,所述送风相对湿度大于所述送风相对湿度上限,且判定供热量或供冷量适中,则增大所述主风机(6)的运行频率,并保持送风温度设定值恒定,直至所述送风相对湿度小于所述送风相对湿度上限,
其中,所述第二控制模块包括:
第十控制子模块,用于若判定供冷量过大或供热量过大且满足以下条件,则在减小所述主风机(6)的运行频率和调节送风温度两个控制策略中,优选减小所述主风机(6)的运行频率:所述加湿器(9)不运行,或者,所述加湿器(9)运行且送风相对湿度小于露点温度上限;
所述第三控制模块包括:
第十一控制子模块,用于若判定供冷量不足或供热量不足且满足以下条件,则在增大所述主风机(6)的运行频率和调节送风温度两个控制策略中,优选调节送风温度:所述加湿器(9)不运行,或者,所述加湿器(9)运行且送风相对湿度小于所述露点温度上限;
其中,所述送风相对湿度上限根据所述加湿器(9)的饱和效率设定。
CN202010627179.9A 2020-07-01 2020-07-01 恒温恒湿空调系统的控制方法和装置 Active CN113883611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627179.9A CN113883611B (zh) 2020-07-01 2020-07-01 恒温恒湿空调系统的控制方法和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627179.9A CN113883611B (zh) 2020-07-01 2020-07-01 恒温恒湿空调系统的控制方法和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883611A CN113883611A (zh) 2022-01-04
CN113883611B true CN113883611B (zh) 2022-10-11

Family

ID=7901227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627179.9A Active CN113883611B (zh) 2020-07-01 2020-07-01 恒温恒湿空调系统的控制方法和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3883611B (zh)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513497A (zh) * 2018-03-28 2018-09-07 广东申菱环境系统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液气双供的自然冷却与机械制冷相结合的冷源模块及其控制方法
CN108518764A (zh) * 2018-03-15 2018-09-11 浙江盾安自控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组合式空气处理机组送风温湿度精确控制系统及方法
CN108844195A (zh) * 2018-06-25 2018-11-20 广州白云山医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白云山制药总厂 一种温湿度设定值控制装置及控制方法
CN208480161U (zh) * 2018-03-28 2019-02-05 广东申菱环境系统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液气双供的自然冷却与机械制冷相结合的冷源模块
CN210320342U (zh) * 2019-05-16 2020-04-14 江阴凹帆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空调出风湿度控制管理系统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518764A (zh) * 2018-03-15 2018-09-11 浙江盾安自控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组合式空气处理机组送风温湿度精确控制系统及方法
CN108513497A (zh) * 2018-03-28 2018-09-07 广东申菱环境系统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液气双供的自然冷却与机械制冷相结合的冷源模块及其控制方法
CN208480161U (zh) * 2018-03-28 2019-02-05 广东申菱环境系统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液气双供的自然冷却与机械制冷相结合的冷源模块
CN108844195A (zh) * 2018-06-25 2018-11-20 广州白云山医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白云山制药总厂 一种温湿度设定值控制装置及控制方法
CN210320342U (zh) * 2019-05-16 2020-04-14 江阴凹帆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空调出风湿度控制管理系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883611A (zh) 2022-01-0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293819B (zh) 车用智能空调的控制方法、装置、系统及车辆
CN107228428B (zh) 一种户式新风净化全空调系统
EP3165845B1 (en) Ventilation device
CN106052028A (zh) 一种控制温湿度的方法及装置
US20170097165A1 (en) Ventilation device
JP5518812B2 (ja) 空調機能付外調機
RU2416530C2 (ru) Система и способ управления установкой кондиционирования воздуха транспортного средства со сниженным энергопотреблением
CN106352470A (zh) 一种用于空调的控制方法、装置及空调
JP6253459B2 (ja) 空調用換気装置
CN107525217B (zh) 一种空调器控制方法、控制装置及空调器
CN108534319B (zh) 空气调和机以及具备该空气调和机的空气调和系统
CN104566768A (zh) 空调器的控制方法及空调器
CN108800375B (zh) 空气热源热泵式空调机
CN106152285B (zh) 空调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EP2102568A1 (en) Air-conditioning algorithm for water terminal free cooling
EP4036486A1 (en) Integrated hvac system for a building
JP5554431B2 (ja) 空調機能付外調機
US10808959B2 (en)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CN202709341U (zh) 调温型除湿机组
CN113188184A (zh) 利用旁通装置降温除湿的恒温恒湿空调设备及控制方法
CN113883611B (zh) 恒温恒湿空调系统的控制方法和装置
JP5217701B2 (ja) 空調システム
CN110793133A (zh) 一种多变风量节能型温湿度控制装置及其送风方式
US9874363B2 (en)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with reduced power ventilation mode
CN113932365B (zh) 一种具有双换热器的八区分步式环控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