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879341A - 双动力轨道车辆 - Google Patents

双动力轨道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879341A
CN113879341A CN202111389471.2A CN202111389471A CN113879341A CN 113879341 A CN113879341 A CN 113879341A CN 202111389471 A CN202111389471 A CN 202111389471A CN 113879341 A CN113879341 A CN 11387934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duct
frame
mounting
rail vehicle
power pack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1389471.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3879341B (zh
Inventor
杨兴清
焦京海
赖森华
高洪镇
刘金林
李勇序
郑伟
张玉刚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RRC Qingdao Sifa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RRC Qingdao Sifa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RRC Qingdao Sifa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CRRC Qingdao Sifa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11389471.2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3879341B/zh
Publication of CN11387934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87934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387934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87934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1RAILWAYS
    • B61CLOCOMOTIVES; MOTOR RAILCARS
    • B61C7/00Other locomotives or motor railcars characterised by the type of motive power plant used; Locomotives or motor railcars with two or more different kinds or types of motive power
    • B61C7/04Locomotives or motor railcars with two or more different kinds or types of engines, e.g. steam and IC engin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1RAILWAYS
    • B61CLOCOMOTIVES; MOTOR RAILCARS
    • B61C17/00Arrangement or disposition of 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Use of control gear and control system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1RAILWAYS
    • B61CLOCOMOTIVES; MOTOR RAILCARS
    • B61C17/00Arrangement or disposition of 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Use of control gear and control systems
    • B61C17/06Power storing devic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1RAILWAYS
    • B61DBODY DETAILS OR KINDS OF RAILWAY VEHICLES
    • B61D17/00Construction details of vehicle bodies
    • B61D17/04Construction details of vehicle bodies with bodies of metal; with composite, e.g. metal and wood body structures
    • B61D17/048Interior walls, e.g. separation walls between compartmen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1RAILWAYS
    • B61DBODY DETAILS OR KINDS OF RAILWAY VEHICLES
    • B61D17/00Construction details of vehicle bodies
    • B61D17/04Construction details of vehicle bodies with bodies of metal; with composite, e.g. metal and wood body structures
    • B61D17/10Floo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1RAILWAYS
    • B61DBODY DETAILS OR KINDS OF RAILWAY VEHICLES
    • B61D17/00Construction details of vehicle bodies
    • B61D17/04Construction details of vehicle bodies with bodies of metal; with composite, e.g. metal and wood body structures
    • B61D17/12Roof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1RAILWAYS
    • B61FRAIL VEHICLE SUSPENSIONS, e.g. UNDERFRAMES, BOGIES OR ARRANGEMENTS OF WHEEL AXLES; RAIL VEHICLES FOR USE ON TRACKS OF DIFFERENT WIDTH; PREVENTING DERAILING OF RAIL VEHICLES; WHEEL GUARDS, OBSTRUCTION REMOVERS OR THE LIKE FOR RAIL VEHICLES
    • B61F1/00Underfram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30/00Transportation of goods or passengers via railways, e.g. energy recovery or reducing air resistance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双动力轨道车辆,包括:顶架、底架、地板、动力包和受电弓;所述受电弓与所述顶架连接;所述动力包与所述底架连接;所述地板铺设于所述底架;所述底架包括:边梁和安装框架;两个所述边梁间隔设置形成所述底架长度方向的框架结构,所述边梁的内侧底面间隔设置有多个托筋;所述动力包与所述安装框架连接;所述安装框架的外侧面与所述边梁抵接;所述安装框架的底面与所述托筋搭接;所述安装框架的顶面与所述地板抵接。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双动力轨道车辆,通过将安装框架搭接在边梁下方设置的托筋上,并和边梁内侧完全密切,安装框架的顶面与车体地板密切连接,与边梁和地板共同形成一个整体,使得动力包的安装框架整体刚度得到了增强。

Description

双动力轨道车辆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轨道车辆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双动力轨道车辆。
背景技术
现有的动车组等轨道车辆,均为内燃或电力单一动力,内燃动车组在电化区段运行时不能使用电力供电驱动,电力动车组一旦供电出现故障就不能运行且无法在非电化区段运行,不能实现电化区段和非电化区段的穿行混跑。但由于轨道车辆的安装空间有限,作为双动力之一的动力包存在重量大、尺寸大和振动大的特点,为了提升整车的舒适度,需要安装动力包的双动力车体框架,需要具有较大的安装空间、刚度和可靠性。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双动力轨道车辆,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动力包存在重量大、尺寸大和振动大问题,现有框架结构无法满足安装空间、刚度和可靠性需求的缺陷,通过将安装框架搭接在边梁下方设置的托筋上,并和边梁内侧完全密切,安装框架的顶面与车体地板密切连接,与边梁和地板共同形成一个整体,使得动力包的安装框架整体刚度得到了增强。
根据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双动力轨道车辆,包括:顶架、底架、地板、动力包和受电弓;
所述受电弓与所述顶架连接;
所述动力包与所述底架连接;
所述地板铺设于所述底架;
所述底架包括:边梁和安装框架;
两个所述边梁间隔设置形成所述底架长度方向的框架结构,所述边梁的内侧底面间隔设置有多个托筋;
其中,所述动力包与所述安装框架连接;
所述安装框架的外侧面与所述边梁抵接;
所述安装框架的底面与所述托筋搭接;
所述安装框架的顶面与所述地板抵接。
根据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还包括:内墙、外墙和排烟风道;
所述内墙和所述外墙分别与所述顶架和所述底架连接;
所述内墙的内侧为客室;
所述排烟风道分别与所述顶架和所述底架连接,且设置于所述内墙和所述外墙之间;
其中,所述排烟风道至少将所述动力包的废气引导至所述轨道车辆的车顶后排放。
具体来说,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排烟风道的实施方式,通过在内墙和外墙之间设置排烟风道,将底架废气的引导至顶架后排放,满足了废气排放需求的同时,也避免废气进入客室问题的发生。
需要说明的是,将排烟风道设置于内墙和外墙之间,保证了轨道车辆的美观,同时避免排烟风道暴露在车外或者连接处,造成废气和热量排放时进入轨道车辆内,影响客室的舒适性。
根据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所述排烟风道包括:第一风道、第二风道和第三风道;
所述第一风道与所述顶架固定连接;
所述第三风道与所述底架固定连接;
所述第二风道设置于所述第一风道和所述第三风道之间,用于连接所述第一风道和所述第三风道。
具体来说,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第一风道、第二风道和第三风道的实施方式,通过将排烟风道分成三段式,并将第一风道和顶架固定连接,第三风道和底架固定连接,在安装过程中使用第一风道、第二风道和第三风道的插接配合,补偿了由于制造公差引起的管道长度变化,同时避免雨水集聚到管道内壁。
在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将第一风道和顶架进行预制,顶架上开设有固定第一风道的安装口,将第一风道和顶架进行焊接,此种设置保证了第一风道的垂直度和密封性要求。
在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将第三风道和底架进行预制,底架上开设有固定第三风道的安装口,将第三风道和底架进行焊接,此种设置保证了第三风道的垂直度和密封性要求。
根据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所述第一风道、所述第二风道和所述第三风道形成彼此插接的风道结构;
其中,所述第一风道、所述第二风道和所述第三风道的排风横截面积逐渐减小。
具体来说,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第一风道、第二风道述第三风道连接形成排烟风道的实施方式,插接的设置,使得对第二风道的加工工艺要求降低,能够补偿由于制造公差引起的管道长度变化。
根据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所述第二风道包括:刚性风道段和柔性风道段;
两个所述柔性风道段的一端分别与所述刚性风道段的两端固定连接,两个所述柔性风道段的另一端分别套设或者嵌设于所述第一风道和所述第三风道。
具体来说,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刚性风道段和柔性风道段的实施方式,安装时排烟风道上下段分别在底架和车架结构上安装完成,车体总装完成后再进行中间段的安装,由于中间段端部的柔性结构,上下段存在定位误差也能保证排烟装置的安装,可极大的提升排烟装置的安装效率。
根据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所述安装框架包括:安装主梁和吊挂横梁;
两个所述安装主梁间隔设置,所述安装主梁的底面形成有安装动力包的安装面;
至少两个所述吊挂横梁间隔设置,并分别与两个所述安装主梁连接形成所述安装框架;
其中,所述安装主梁的外侧面与所述边梁抵接;
所述安装主梁的底面与所述托筋搭接;
所述安装主梁的顶面与所述地板抵接。
具体来说,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安装主梁和吊挂横梁的实施方式,将安装主梁与边梁、托筋和地板之间形成一定的配合关系,使得安装主梁搭接在边梁下方设置的托筋上并和边梁内侧完全密切,安装主梁上方与车体地板密切连接,即安装主梁与边梁和地板共同形成一个整体,提高了框架结构的整体刚度和连接可靠性。
在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安装主梁分别与边梁和托筋进行焊接,实现固定连接。
根据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还包括:支撑横梁;
至少三个所述支撑横梁间隔设置,并分别与两个所述安装主梁连接;
所述支撑横梁的底面与所述安装主梁的底面齐平;
其中,所述支撑横梁的底面设置有用于容纳部分所述动力包的凹槽。
具体来说,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支撑横梁的实施方式,支撑横梁的设置实现了对安装主梁和吊挂横梁的补强作用,以及满足在动力包相应位置开设功能区域的目的,同时又能保证安装框架的强度。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动力包自身结构的特性,动力包的顶面一侧形成有凸起状的结构,因此凹槽的设置一方面对应了动力包凸起部分的结构,另一方面也使得动力包所需的安装空间更加紧凑,减少了动力包对轨道车辆安装空间的占用,提升了空间的利用率。
根据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所述支撑横梁包括:第一走线口,所述第一走线口设置于所述支撑横梁的底面,形成线缆和管路通过的通道。
具体来说,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在支撑横梁上设置第一走线口的实施方式,第一走线口的设置,使得轨道车辆底部的线缆和管路能够从支撑横梁内通过。
根据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还包括:盖板梁,两个所述盖板梁间隔设置,并与相邻的两个所述支撑横梁连接;
所述盖板梁的顶面与所述支撑横梁的顶面共面,且低于所述安装主梁的顶面;
所述安装主梁的内侧面、所述盖板梁的顶面与所述支撑横梁的顶面连接形成容纳槽。
具体来说,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盖板梁的实施方式,盖板梁的设置为盖板结构提供了支撑,在安装框架内形成了动力包的检修区域,满足日常运用和检修要求,也避免了由于安装框架跨度较大,保留动力包检修区域的情况下,存在凹陷的风险。
根据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还包括:设置于所述容纳槽内的盖板结构;
所述盖板结构包括:连接座、板体和滑轮;
两个所述板体间隔设置于所述连接座的两侧,并均与所述连接座铰接;
所述板体朝向轨道车辆底部的一侧形成有配合面;
所述滑轮设置于所述配合面相对所述连接座的远端;
其中,两个所述板体以所述连接座为中心对称折叠后,两个所述配合面平行设置;
两个所述板体以所述连接座为中心对称打开后,两个所述配合面处于同一水平面内。
具体来说,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盖板结构的实施方式,通过将盖板设置为可折叠结构,并设置相应的滑轮,使得盖板借助滚动摩擦和折叠结构的设置,降低在安装和拆卸过程中的施工难度。
根据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所述连接座包括:转动部和锁定部;
所述连接座朝向所述轨道车辆底部的一侧形成有安装面;
所述转动部垂直于所述安装面设置,并与所述连接座转动连接;
所述锁定部在所述安装面一侧与所述转动部固定连接;
其中,所述锁定部包括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
在所述第一状态下,所述锁定部完全处于所述安装面内;
在所述第二状态下,所述锁定部部分处于所述安装面外。
具体来说,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连接座的实施方式,通过设置转动部和锁定部,实现了板体对称打开后的锁定。
在可能的实施方式中,转动部为设置于连接座内的锁体结构,且能够转动,转动部与锁定部固定连接,通过外力驱动转动部转动,转动部带动锁定部转动,锁定部为条状结构,在第一状态下,锁定部完全处在连接座的投影范围内,在第二状态下,锁定部部分处于连接座的投影范围外,此部分锁定部与板体配合或者起到限位作用,避免板体发生折叠。
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通过板体的折叠实现盖板结构的提拉,连接座上还设置有影响的提拉结构,通过提拉作用,使得盖板结构整体上移,此过程中板体折叠,并通过滑轮的滚动减少盖板结构在提拉过程中的施力,提升工作效率。
在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多个所述滑轮设置于所述配合面,在盖板结构安装和拆卸的过程中,多个滑轮的设置可以使得趋近于展开状态或者折叠状态的板体能够获得一定的滚动摩擦,避免全部载荷均由端部的滑轮承担。
需要说明的是,除了板体端部以外的滑轮,其余配合面上的滑轮主要在板体折叠和展开过程中起到作用,与相应的结构之间通过滑动减少摩擦并提供相应的支撑力。
在可能的实施方式中,两个所述板体以所述连接座为中心对称折叠后,设置于所述板体端部的滑轮至少凸出于所述板体相对所述连接座远端一侧的侧壁。
具体来说,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滑轮与板体之间位置关系的实施方式,滑轮凸出折叠后的板体设置,使得盖板结构处于折叠状态时,能够通滑轮实现位置的调整,满足在轨道车辆相应的维护环境内,对盖板结构的快速移动。
根据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还包括:限位开关,所述限位开关设置于所述安装主梁的内侧面,用于感应所述板体。
具体来说,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限位开关的实施方式,限位开关的设置,一方面便于操作人员能够获知盖板结构在安装框架内的相对位置,便于盖板结构的对位,另一方面也可通过司机室获得盖板结构的状态,避免在轨道车辆运行过程中,盖板结构被移动或打开。
根据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还包括:电磁铁,所述电磁铁与所述限位开关设置于所述安装主梁同一侧的内侧面;
所述板体相对所述连接座远端一侧的侧壁设置有永磁铁;
所述限位开关监测到所述板体时,所述电磁铁通电并获得磁性;
其中,所述电磁铁的磁性与所述永磁铁的磁性相反。
具体来说,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磁铁和永磁铁的实施方式,通过电磁铁和永磁铁的设置,使得板体距离限位开关达到预设距离时,板体会通过电磁铁和永磁铁之间的磁场作用形成一定的反作用力,避免在盖板安装过程中,施力过大导致的板体撞坏限位开关的情况,同时也便于盖板结构的对位,反作用的磁场会引导操作人员调整盖板结构在安装框架内的相对位置,提升盖板结构在安装过程中的可靠性。
根据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还包括:辅助横梁,所述辅助横梁设置于所述吊挂横梁和所述支撑横梁之间,并分别与两个所述安装主梁连接。
具体来说,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辅助横梁的实施方式,辅助横梁对安装框架起到了补强的作用,增加了整体的刚性和强度。
在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支撑横梁上的凹槽深度,与辅助横梁的高度相同,支撑横梁的底面部分形成凹槽,即在支撑横梁的底面形成有拱形结构,支撑横梁两端的高度与安装主梁底面齐平,凹槽部分逐渐过渡到与辅助横梁高度相同的位置。
根据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所述辅助横梁包括:第二走线口,所述第二走线口设置于所述辅助横梁的底面,形成线缆和管路通过的通道。
具体来说,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在辅助横梁上设置第二走线口的实施方式,第二走线口的设置,使得轨道车辆底部的线缆和管路能够从辅助横梁内通过。
本发明中的上述一个或多个技术方案,至少具有如下技术效果之一: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双动力轨道车辆,通过将安装框架搭接在边梁下方设置的托筋上,并和边梁内侧完全密切,安装框架的顶面与车体地板密切连接,与边梁和地板共同形成一个整体,使得动力包的安装框架整体刚度得到了增强。
本发明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发明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以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发明提供的双动力轨道车辆的装配关系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提供的双动力轨道车辆中,安装框架的装配关系示意图之一;
图3是本发明提供的双动力轨道车辆中,安装框架的装配关系示意图之三;
图4是本发明提供的双动力轨道车辆中,安装框架的装配关系示意图之四;
图5是本发明提供的双动力轨道车辆中,第二风道的结构关系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提供的双动力轨道车辆中,盖板结构的装配关系示意图之一;
图7是本发明提供的双动力轨道车辆中,盖板结构的装配关系示意图之二;
图8是本发明提供的双动力轨道车辆中,盖板结构的装配关系示意图之三;
图9是本发明提供的双动力轨道车辆中,盖板结构和安装主梁的布置关系示意图之一;
图10是本发明提供的双动力轨道车辆中,盖板结构和安装主梁的布置关系示意图之二;
图11是本发明提供的双动力轨道车辆中,动力包的冷却系统布置关系示意图之一;
图12是本发明提供的双动力轨道车辆中,动力包的冷却系统布置关系示意图之二。
附图标记:
10、顶架; 20、底架; 30、地板;
40、边梁; 41、托筋; 50、内墙;
60、外墙; 70、第一风道; 80、第二风道;
81、刚性风道段; 82、柔性风道段; 90、第三风道;
100、安装主梁; 110、吊挂横梁; 120、支撑横梁;
121、凹槽; 122、第一走线口; 130、盖板梁;
140、连接座; 150、板体; 160、滑轮;
170、限位开关; 180、电磁铁; 190、永磁铁;
200、辅助横梁; 201、第二走线口; 210、柴油机;
220、变速箱; 230、发电机; 240、冷却泵;
250、第一交换器; 260、第一管路; 270、第二管路;
280、温控阀; 290、第一散热器; 300、第一冷却风扇;
310、增压器; 320、第二散热器; 330、第二冷却风扇;
340、第三管路; 350、第二交换器; 360、第四管路。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在本发明实施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实施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实施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发明实施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实施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发明的一些具体实施方案中,如图1至图10所示,本方案提供一种双动力轨道车辆,包括:顶架10、底架20、地板30、动力包和受电弓;受电弓与顶架10连接;动力包与底架20连接;地板30铺设于底架20;底架20包括:边梁40和安装框架;两个边梁40间隔设置形成底架20长度方向的框架结构,边梁40的内侧底面间隔设置有多个托筋41;其中,动力包与安装框架连接;安装框架的外侧面与边梁40抵接;安装框架的底面与托筋41搭接;安装框架的顶面与地板30抵接。
详细来说,本发明提供一种双动力轨道车辆,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动力包存在重量大、尺寸大和振动大问题,现有框架结构无法满足安装空间、刚度和可靠性需求的缺陷,通过将安装框架搭接在边梁40下方设置的托筋41上,并和边梁40内侧完全密切,安装框架的顶面与车体地板30密切连接,与边梁40和地板30共同形成一个整体,使得动力包的安装框架整体刚度得到了增强。
在本发明一些可能的实施例中,还包括:内墙50、外墙60和排烟风道;内墙50和外墙60分别与顶架10和底架20连接;内墙50的内侧为客室;排烟风道分别与顶架10和底架20连接,且设置于内墙50和外墙60之间;其中,排烟风道至少将动力包的废气引导至轨道车辆的车顶后排放。
具体来说,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排烟风道的实施方式,通过在内墙50和外墙60之间设置排烟风道,将底架20废气的引导至顶架10后排放,满足了废气排放需求的同时,也避免废气进入客室问题的发生。
需要说明的是,将排烟风道设置于内墙50和外墙60之间,保证了轨道车辆的美观,同时避免排烟风道暴露在车外或者连接处,造成废气和热量排放时进入轨道车辆内,影响客室的舒适性。
在本发明一些可能的实施例中,排烟风道包括:第一风道70、第二风道80和第三风道90;第一风道70与顶架10固定连接;第三风道90与底架20固定连接;第二风道80设置于第一风道70和第三风道90之间,用于连接第一风道70和第三风道90。
具体来说,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第一风道70、第二风道80和第三风道90的实施方式,通过将排烟风道分成三段式,并将第一风道70和顶架10固定连接,第三风道90和底架20固定连接,在安装过程中使用第一风道70、第二风道80和第三风道90的插接配合,补偿了由于制造公差引起的管道长度变化,同时避免雨水集聚到管道内壁。
在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将第一风道70和顶架10进行预制,顶架10上开设有固定第一风道70的安装口,将第一风道70和顶架10进行焊接,此种设置保证了第一风道70的垂直度和密封性要求。
在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将第三风道90和底架20进行预制,底架20上开设有固定第三风道90的安装口,将第三风道90和底架20进行焊接,此种设置保证了第三风道90的垂直度和密封性要求。
在本发明一些可能的实施例中,第一风道70、第二风道80和第三风道90形成彼此插接的风道结构;其中,第一风道70、第二风道80和第三风道90的排风横截面积逐渐减小。
具体来说,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第一风道70、第二风道80述第三风道90连接形成排烟风道的实施方式,插接的设置,使得对第二风道80的加工工艺要求降低,能够补偿由于制造公差引起的管道长度变化。
在本发明一些可能的实施例中,第二风道80包括:刚性风道段81和柔性风道段82;两个柔性风道段82的一端分别与刚性风道段81的两端固定连接,两个柔性风道段82的另一端分别套设或者嵌设于第一风道70和第三风道90。
具体来说,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刚性风道段81和柔性风道段82的实施方式,安装时排烟风道上下段分别在底架20和车架结构上安装完成,车体总装完成后再进行中间段的安装,由于中间段端部的柔性结构,上下段存在定位误差也能保证排烟装置的安装,可极大的提升排烟装置的安装效率。
在本发明一些可能的实施例中,安装框架包括:安装主梁100和吊挂横梁110;两个安装主梁100间隔设置,安装主梁100的底面形成有安装动力包的安装面;至少两个吊挂横梁110间隔设置,并分别与两个安装主梁100连接形成安装框架;其中,安装主梁100的外侧面与边梁40抵接;安装主梁100的底面与托筋41搭接;安装主梁100的顶面与地板30抵接。
具体来说,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安装主梁100和吊挂横梁110的实施方式,将安装主梁100与边梁40、托筋41和地板30之间形成一定的配合关系,使得安装主梁100搭接在边梁40下方设置的托筋41上并和边梁40内侧完全密切,安装主梁100上方与车体地板30密切连接,即安装主梁100与边梁40和地板30共同形成一个整体,提高了框架结构的整体刚度和连接可靠性。
在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安装主梁100分别与边梁40和托筋41进行焊接,实现固定连接。
在本发明一些可能的实施例中,还包括:支撑横梁120;至少三个支撑横梁120间隔设置,并分别与两个安装主梁100连接;支撑横梁120的底面与安装主梁100的底面齐平;其中,支撑横梁120的底面设置有用于容纳部分动力包的凹槽121。
具体来说,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支撑横梁120的实施方式,支撑横梁120的设置实现了对安装主梁100和吊挂横梁110的补强作用,以及满足在动力包相应位置开设功能区域的目的,同时又能保证安装框架的强度。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动力包自身结构的特性,动力包的顶面一侧形成有凸起状的结构,因此凹槽121的设置一方面对应了动力包凸起部分的结构,另一方面也使得动力包所需的安装空间更加紧凑,减少了动力包对轨道车辆安装空间的占用,提升了空间的利用率。
在本发明一些可能的实施例中,支撑横梁120包括:第一走线口122,第一走线口122设置于支撑横梁120的底面,形成线缆和管路通过的通道。
具体来说,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在支撑横梁120上设置第一走线口122的实施方式,第一走线口122的设置,使得轨道车辆底部的线缆和管路能够从支撑横梁120内通过。
在本发明一些可能的实施例中,还包括:盖板梁130,两个盖板梁130间隔设置,并与相邻的两个支撑横梁120连接;盖板梁130的顶面与支撑横梁120的顶面共面,且低于安装主梁100的顶面;安装主梁100的内侧面、盖板梁130的顶面与支撑横梁120的顶面连接形成容纳槽。
具体来说,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盖板梁130的实施方式,盖板梁130的设置为盖板结构提供了支撑,在安装框架内形成了动力包的检修区域,满足日常运用和检修要求,也避免了由于安装框架跨度较大,保留动力包检修区域的情况下,存在凹陷的风险。
在本发明一些可能的实施例中,还包括:设置于容纳槽内的盖板结构;盖板结构包括:连接座140、板体150和滑轮160;两个板体150间隔设置于连接座140的两侧,并均与连接座140铰接;板体150朝向轨道车辆底部的一侧形成有配合面;滑轮160设置于配合面相对连接座140的远端;其中,两个板体150以连接座140为中心对称折叠后,两个配合面平行设置;两个板体150以连接座140为中心对称打开后,两个配合面处于同一水平面内。
具体来说,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盖板结构的实施方式,通过将盖板设置为可折叠结构,并设置相应的滑轮160,使得盖板借助滚动摩擦和折叠结构的设置,降低在安装和拆卸过程中的施工难度。
在本发明一些可能的实施例中,连接座140包括:转动部141和锁定部142;连接座140朝向轨道车辆底部的一侧形成有安装面;转动部141垂直于安装面设置,并与连接座140转动连接;锁定部142在安装面一侧与转动部141固定连接;其中,锁定部142包括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在第一状态下,锁定部142完全处于安装面内;在第二状态下,锁定部142部分处于安装面外。
具体来说,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连接座140的实施方式,通过设置转动部141和锁定部142,实现了板体150对称打开后的锁定。
在可能的实施方式中,转动部141为设置于连接座140内的锁体结构,且能够转动,转动部141与锁定部142固定连接,通过外力驱动转动部141转动,转动部141带动锁定部142转动,锁定部142为条状结构,在第一状态下,锁定部142完全处在连接座140的投影范围内,在第二状态下,锁定部142部分处于连接座140的投影范围外,此部分锁定部142与板体150配合或者起到限位作用,避免板体150发生折叠。
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通过板体150的折叠实现盖板结构的提拉,连接座140上还设置有影响的提拉结构,通过提拉作用,使得盖板结构整体上移,此过程中板体150折叠,并通过滑轮160的滚动减少盖板结构在提拉过程中的施力,提升工作效率。
在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多个滑轮160设置于配合面,在盖板结构安装和拆卸的过程中,多个滑轮160的设置可以使得趋近于展开状态或者折叠状态的板体150能够获得一定的滚动摩擦,避免全部载荷均由端部的滑轮160承担。
需要说明的是,除了板体150端部以外的滑轮160,其余配合面上的滑轮160主要在板体150折叠和展开过程中起到作用,与相应的结构之间通过滑动减少摩擦并提供相应的支撑力。
在可能的实施方式中,两个板体150以连接座140为中心对称折叠后,设置于板体150端部的滑轮160至少凸出于板体150相对连接座140远端一侧的侧壁。
具体来说,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滑轮160与板体150之间位置关系的实施方式,滑轮160凸出折叠后的板体150设置,使得盖板结构处于折叠状态时,能够通滑轮160实现位置的调整,满足在轨道车辆相应的维护环境内,对盖板结构的快速移动。
在本发明一些可能的实施例中,还包括:限位开关170,限位开关170设置于安装主梁100的内侧面,用于感应板体150。
具体来说,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限位开关170的实施方式,限位开关170的设置,一方面便于操作人员能够获知盖板结构在安装框架内的相对位置,便于盖板结构的对位,另一方面也可通过司机室获得盖板结构的状态,避免在轨道车辆运行过程中,盖板结构被移动或打开。
在本发明一些可能的实施例中,还包括:电磁铁180,电磁铁180与限位开关170设置于安装主梁100同一侧的内侧面;板体150相对连接座140远端一侧的侧壁设置有永磁铁190;限位开关170监测到板体150时,电磁铁180通电并获得磁性;其中,电磁铁180的磁性与永磁铁190的磁性相反。
具体来说,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磁铁180和永磁铁190的实施方式,通过电磁铁180和永磁铁190的设置,使得板体150距离限位开关170达到预设距离时,板体150会通过电磁铁180和永磁铁190之间的磁场作用形成一定的反作用力,避免在盖板安装过程中,施力过大导致的板体150撞坏限位开关170的情况,同时也便于盖板结构的对位,反作用的磁场会引导操作人员调整盖板结构在安装框架内的相对位置,提升盖板结构在安装过程中的可靠性。
在本发明一些可能的实施例中,还包括:辅助横梁200,辅助横梁200设置于吊挂横梁110和支撑横梁120之间,并分别与两个安装主梁100连接。
具体来说,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辅助横梁200的实施方式,辅助横梁200对安装框架起到了补强的作用,增加了整体的刚性和强度。
在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支撑横梁120上的凹槽121深度,与辅助横梁200的高度相同,支撑横梁120的底面部分形成凹槽121,即在支撑横梁120的底面形成有拱形结构,支撑横梁120两端的高度与安装主梁100底面齐平,凹槽121部分逐渐过渡到与辅助横梁200高度相同的位置。
在本发明一些可能的实施例中,辅助横梁200包括:第二走线口201,第二走线口201设置于辅助横梁200的底面,形成线缆和管路通过的通道。
具体来说,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在辅助横梁200上设置第二走线口201的实施方式,第二走线口201的设置,使得轨道车辆底部的线缆和管路能够从辅助横梁200内通过。
在本发明的一些具体实施方案中,如图11和图12所示,本方案提供一种轨道车辆的动力包冷却系统,动力包包括:柴油机210、变速箱220和发电机230;柴油机210与变速箱220连接;变速箱220与轨道车辆的轮对连接;发电机230与轨道车辆的用电设备连接;其中,冷却系统分别与柴油机210、变速箱220和发电机230连接,冷却系统内的冷却介质用于实现柴油机210、变速箱220和发电机230的冷却。
详细来说,本发明提供一种轨道车辆的动力包冷却系统,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轨道车辆的动力包需要对变速箱220油、发电机230、柴油机210、增压空气进行冷却,冷却部件多,冷却回路复杂的缺陷,通过将柴油机210冷却、发电机230冷却、变速箱220冷却进行统筹设置,实现了共同利用柴油机210的冷却回路进行冷却。
在本发明一些可能的实施例中,包括:冷却泵240、第一交换器250、第一管路260和第二管路270;第一交换器250与发电机230并联设置;冷却泵240的进液端与并联后的第一交换器250与发电机230的出液端连接;冷却泵240的出液端与柴油机210的进液端连接;柴油机210的出液端与并联后的第一交换器250与发电机230的进液端连接;第一管路260在冷却泵240、柴油机210、发电机230和第一交换器250之间形成回路;第二管路270在第一交换器250和变速箱220之间形成回路;其中,第一管路260内的冷却介质流经冷却泵240、柴油机210、发电机230和第一交换器250形成第一冷却通路,第一冷却通路用于冷却柴油机210和发电机230;第二管路270内的传动油流经第一交换器250获得冷量后,进入变速箱220形成第二冷却通路,第二冷却通路用于冷却变速箱220。
具体来说,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冷却泵240、第一交换器250、第一管路260和第二管路270的实施方式,冷却泵240实现了冷却介质的流动,第一管路260则实现了冷却介质对柴油机210和发电机230的冷却,发电机230的冷却回路与柴油机210冷却回路耦合,减少了冷却管路的布置。
进一步地,第二管路270内的传动油则通过第一交换器250与第一管路260内的冷却介质进行冷量的交换,获得冷量后的传动油通过第二管路270进入变速箱220。
在本发明一些可能的实施例中,还包括:温控阀280、第一散热器290和第一冷却风扇300;温控阀280的进液端通过第一管路260与柴油机210的出液端连接;温控阀280的第一出液端通过第一管路260与并联后的发电机230和第一交换器250的进液端连接;温控阀280的第二出液端通过第一管路260与第一散热器290的进液端连接;第一散热器290的出液端通过第一管路260与并联后的发电机230和第一交换器250的进液端连接;第一冷却风扇300对应第一散热器290设置,用于冷却流经第一散热器290的冷却介质。
具体来说,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温控阀280、第一散热器290和第一冷却风扇300的实施方式,由于第一管路260内的冷却介质分别对柴油机210、发电机230和变速箱220进行冷却,会存在冷区介质温度过高的温度,此时需要对冷却介质进行降温。
进一步地,温控阀280为至少具有三通的阀体,且能够调节各个阀口的开闭。
在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温控阀280监测到冷却介质温度小于预设值时,冷却介质仅在柴油机210、发电机230和第一交换器250内循环,形成小回路。
在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温控阀280监测到冷却介质温度高于预设值时,冷却介质流入第一散热器290进行降温,第一冷却风扇300与第一散热器290对应设置,实现冷却介质的降温,形成大回路。
在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第一冷却风扇300采用静液压马达进行驱动,可以实现无极调速。
在本发明一些可能的实施例中,还包括:增压器310、第二散热器320、第二冷却风扇330和第三管路340;增压器310的出液端与第二散热器320的进液端连接;第二散热器320的出液端与柴油机210的进气端连接;柴油机210的出气端与外界环境连通;第二冷却风扇330对应第二散热器320设置,用于冷却流经第二散热器320的空气;其中,外界空气自第三管路340的进气端进入,并流经增压器310增压;增压后的空气流经第二散热器320降温,降温后的空气经第三管路340进入柴油机210的进气端。
具体来说,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增压器310、第二散热器320、第二冷却风扇330和第三管路340的实施方式,通过设置增压器310,实现了当外界环境温度满足一定条件时,可以通过获取外界空气对柴油机210进行冷却。
进一步地,第二散热器320、第二冷却风扇330和第三管路340的设置,实现了外界空气在增压后的输送和降温,实现了对柴油机210的冷却。
在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第二冷却风扇330采用静液压马达进行驱动,可以实现无极调速。
在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本发明还包括温度传感器、控制器和通讯网络,控制器根据相应外界环境温度、外界空气温度、冷却介质温度、传动油温度等进行统筹运算,得出相应的冷却控制方案,为了节约篇幅,本发明没有对此进行过多的描述,在实际应用中,可参考相关的控制方法,以能实现本发明相关技术方案为准,同时也不应理解为本发明在控制方法的方案缺失或者不完整。
在本发明一些可能的实施例中,还包括:第二交换器350;第二交换器350的进气端通过第三管路340与第二散热器320的出气端连接;第二交换器350的第一出气端通过第三管路340与柴油机210的进气端连接;第二交换器350的进液端通过第一管路260与柴油机210的出液端连接;第二交换器350的出液端通过第一管路260与并联后的发电机230和第一交换器250的进液端连接;其中,第一管路260内的冷却介质流经第二交换器350后,获得冷却发电机230、变速箱220和柴油机210的冷量。
具体来说,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第二交换器350的实施方式,通过设置第二交换器350,在外界环境或者外界空气的温度满足预设条件时,对外界冷空气进行增压和降温后,还通过第二交换器350对第一管路260内的冷却介质进行冷量的交换,冷量交换完毕后的冷却介质为柴油机210、发电机230和变速箱220提供冷量,同时与冷却介质交换完冷量后的外界空气进入柴油机210,并对柴油机210进行冷量的提供。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的柴油机210通过冷却介质和外界控制进行两个维度的冷却。
在本发明一些可能的实施例中,还包括:第四管路360,第四管路360的一端与第二交换器350的第二出气端连接,第四管路360的另一端与外界连通;其中,外界空气自第三管路340的进气端进入,流经第二交换器350后,从第四管路360排出。
具体来说,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第四管路360的实施方式,当外界环境温度或者外界空气温度达到一定条件时,可以通过直接引入外界空气进行冷却介质的降温或者柴油机210的冷却。
在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第四管路360的设置便于引入的外界空气与冷却介质交换冷量后,直接排出。
在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将外界空气直接引入后,分别与冷却介质进行冷量交换,以及对柴油机210的冷却,在此过程中,没有通过增压器310进行增压。
需要说明的是,对于外界空气的引入,可通过设置相应的风机等,实现第三管路340内的负压,直接将冷空气引入。
在本发明一些可能的实施例中,轨道车辆的动力包冷却系统的控制方法,包括:
响应于冷却信号,向冷却泵240发送启动信号;
冷却泵240驱动冷却介质流动形成冷却柴油机210和发电机230的第一冷却通路;
变速箱220的传动油与冷却介质通过第一交换器250交换冷量后,形成冷却变速箱220的第二冷却通路。
在本发明一些可能的实施例中,冷却泵240驱动冷却介质流动形成冷却柴油机210和发电机230的第一冷却通路的步骤之后,具体还包括:
获取冷却介质的即时温度,并进行判断;
确定冷却介质的即时温度达到第一预设温度,则冷却介质流经第一散热器290获取冷量。
具体来说,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冷却介质通过散热器获得冷量的实施方式,通过第一散热器290对冷却介质进行降温,使得冷却介质能够持续对柴油机210、发电机230和变速箱220进行冷却。
在本发明一些可能的实施例中,冷却泵240驱动冷却介质流动形成冷却柴油机210和发电机230的第一冷却通路的步骤之后,具体还包括:
获取冷却介质的即时温度,并进行判断;
确定冷却介质的即时温度达到第一预设温度,则外界空气流经增压器310增压,增压后的空气流经第二散热器320降温;
冷却介质从降温后的空气获取冷量;
与冷却介质交换冷量后的空气进入柴油机210。
具体来说,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冷却介质通过冷空气获得冷量的实施方式,通过外界控制对柴油机210进行冷却,同时外界空气与冷却介质进行冷量的交换,保证冷却介质对柴油机210、发电机230和变速箱220进行冷却。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的柴油机210通过冷却介质和外界控制进行两个维度的冷却。
在本发明一些可能的实施例中,冷却泵240驱动冷却介质流动形成冷却柴油机210和发电机230的第一冷却通路的步骤之后,具体还包括:
获取冷却介质的即时温度,并进行判断;
确定冷却介质的即时温度达到第一预设温度且外界环境温度达到第二预设温度,则外界空气通过第二交换器350与冷却介质交换冷量。
具体来说,本实施例提供了另一种冷却介质通过冷空气获得冷量的实施方式,通过外界空气直接与冷却介质进行冷量的交换,使得冷却介质持续对柴油机210、发电机230和变速箱220进行冷却。
需要说明的是,通过外界空气单独与冷却介质进行冷量交换,还是通过外界空气一方面与冷却介质进行冷量交换,另一方面还冷却柴油机210,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实际情况包括外界的环境温度、柴油机210的温度、冷却介质的温度,以及整个系统中所需的冷量等,此处需要进行多种情况的考虑。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方式”、“具体方式”、或“一些方式”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方式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发明实施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方式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方式。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方式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方式以及不同实施例或方式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本发明,而非对本发明的限制。尽管参照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各种组合、修改或者等同替换,都不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均应涵盖在本发明的权利要求范围中。

Claims (10)

1.一种双动力轨道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顶架、底架、地板、动力包和受电弓;
所述受电弓与所述顶架连接;
所述动力包与所述底架连接;
所述地板铺设于所述底架;
所述底架包括:边梁和安装框架;
两个所述边梁间隔设置形成所述底架长度方向的框架结构,所述边梁的内侧底面间隔设置有多个托筋;
其中,所述动力包与所述安装框架连接;
所述安装框架的外侧面与所述边梁抵接;
所述安装框架的底面与所述托筋搭接;
所述安装框架的顶面与所述地板抵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双动力轨道车辆,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内墙、外墙和排烟风道;
所述内墙和所述外墙分别与所述顶架和所述底架连接;
所述内墙的内侧为客室;
所述排烟风道分别与所述顶架和所述底架连接,且设置于所述内墙和所述外墙之间;
其中,所述排烟风道至少将所述动力包的废气引导至所述轨道车辆的车顶后排放。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双动力轨道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排烟风道包括:第一风道、第二风道和第三风道;
所述第一风道与所述顶架固定连接;
所述第三风道与所述底架固定连接;
所述第二风道设置于所述第一风道和所述第三风道之间,用于连接所述第一风道和所述第三风道。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双动力轨道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风道包括:刚性风道段和柔性风道段;
两个所述柔性风道段的一端分别与所述刚性风道段的两端固定连接,两个所述柔性风道段的另一端分别套设或者嵌设于所述第一风道和所述第三风道。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任一所述的一种双动力轨道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框架包括:安装主梁和吊挂横梁;
两个所述安装主梁间隔设置,所述安装主梁的底面形成有安装动力包的安装面;
至少两个所述吊挂横梁间隔设置,并分别与两个所述安装主梁连接形成所述安装框架;
其中,所述安装主梁的外侧面与所述边梁抵接;
所述安装主梁的底面与所述托筋搭接;
所述安装主梁的顶面与所述地板抵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双动力轨道车辆,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支撑横梁;
至少三个所述支撑横梁间隔设置,并分别与两个所述安装主梁连接;
所述支撑横梁的底面与所述安装主梁的底面齐平;
其中,所述支撑横梁的底面设置有用于容纳部分所述动力包的凹槽。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双动力轨道车辆,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盖板梁,两个所述盖板梁间隔设置,并与相邻的两个所述支撑横梁连接;
所述盖板梁的顶面与所述支撑横梁的顶面共面,且低于所述安装主梁的顶面;
所述安装主梁的内侧面、所述盖板梁的顶面与所述支撑横梁的顶面连接形成容纳槽。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双动力轨道车辆,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设置于所述容纳槽内的盖板结构;
所述盖板结构包括:连接座、板体和滑轮;
两个所述板体间隔设置于所述连接座的两侧,并均与所述连接座铰接;
所述板体朝向轨道车辆底部的一侧形成有配合面;
所述滑轮设置于所述配合面相对所述连接座的远端;
其中,两个所述板体以所述连接座为中心对称折叠后,两个所述配合面平行设置;
两个所述板体以所述连接座为中心对称打开后,两个所述配合面处于同一水平面内。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双动力轨道车辆,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限位开关,所述限位开关设置于所述安装主梁的内侧面,用于感应所述板体。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双动力轨道车辆,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电磁铁,所述电磁铁与所述限位开关设置于所述安装主梁同一侧的内侧面;
所述板体相对所述连接座远端一侧的侧壁设置有永磁铁;
所述限位开关监测到所述板体时,所述电磁铁通电并获得磁性;
其中,所述电磁铁的磁性与所述永磁铁的磁性相反。
CN202111389471.2A 2021-11-22 2021-11-22 双动力轨道车辆 Active CN113879341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389471.2A CN113879341B (zh) 2021-11-22 2021-11-22 双动力轨道车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389471.2A CN113879341B (zh) 2021-11-22 2021-11-22 双动力轨道车辆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879341A true CN113879341A (zh) 2022-01-04
CN113879341B CN113879341B (zh) 2023-01-20

Family

ID=7901548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1389471.2A Active CN113879341B (zh) 2021-11-22 2021-11-22 双动力轨道车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3879341B (zh)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430596A (zh) * 2019-01-09 2020-07-17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动力电池包及电动车
CN112026818A (zh) * 2020-09-10 2020-12-04 中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 动力包吊挂结构、底架及轨道车辆
CN213008117U (zh) * 2020-06-01 2021-04-20 中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 风道、侧墙组成及轨道车辆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430596A (zh) * 2019-01-09 2020-07-17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动力电池包及电动车
CN213008117U (zh) * 2020-06-01 2021-04-20 中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 风道、侧墙组成及轨道车辆
CN112026818A (zh) * 2020-09-10 2020-12-04 中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 动力包吊挂结构、底架及轨道车辆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879341B (zh) 2023-01-2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1397216B1 (ko) 작업차
US10371040B2 (en) Engine device and stationary work machine having same mounted thereon
US20200406718A1 (en) Vehicle air conditioner
CN102089172A (zh) 混合动力车辆
CN102216100A (zh) 车辆用电源单元的冷却构造
US20200406707A1 (en) Vehicle air conditioner
EP3093587A1 (en) Transportation refrigeration unit and trailer
US11529840B2 (en) Vehicle air conditioner
US20130316634A1 (en) Cooling wind introduction structure
US11602978B2 (en) Vehicle air conditioner and vehicle
JP5533640B2 (ja) 電池冷却構造
US20200406719A1 (en) Vehicle air conditioner
US11679647B2 (en) Vehicle air conditioner and vehicle
CN113879341B (zh) 双动力轨道车辆
JP2012086737A (ja) 発電設備を備える鉄道車両
CN112849176A (zh) 车厢及轨道车辆
US20170151854A1 (en) Modular HVAC System
JP4475384B2 (ja) 自動車の冷却風導入構造
CN114030497A (zh) 轨道车辆的排烟结构及轨道车辆
WO2012117576A1 (ja) 鉄道車両構体
CN218065408U (zh) 一种双电源压缩冷凝机组模块及新能源电动冷链运输货车
EP3845401B1 (en) Transport climate control system power architecture
CN217944896U (zh) 混合动力底盘及车辆
CN113895469B (zh) 轨道车辆的安装框架及轨道车辆
WO2013183498A1 (ja) 電動車両の冷却風排気ダクト構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