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871571A - 负极片、电芯及电池 - Google Patents

负极片、电芯及电池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871571A
CN113871571A CN202111149770.9A CN202111149770A CN113871571A CN 113871571 A CN113871571 A CN 113871571A CN 202111149770 A CN202111149770 A CN 202111149770A CN 113871571 A CN113871571 A CN 11387157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ating
negative electrode
region
active material
coating lay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1149770.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3871571B (zh
Inventor
王静
彭冲
洪敏�
李俊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uhai Cosmx Batter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uhai Cosmx Batter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uhai Cosmx Battery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uhai Cosmx Batter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11149770.9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3871571B/zh
Publication of CN11387157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87157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387157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87157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13Electrodes for 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e.g. for lithium-accumulators;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thereof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05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 H01M10/052Li-accumulators
    • H01M10/0525Rocking-chair batteries, i.e. batteries with lithium insertion or intercalation in both electrodes; Lithium-ion batteri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13Electrodes for 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e.g. for lithium-accumulators;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4/133Electrodes based on carbonaceous material, e.g. graphite-intercalation compounds or CFx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36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 H01M4/362Composites
    • H01M4/366Composites as layered produc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36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 H01M4/58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of inorganic compounds other than oxides or hydroxides, e.g. sulfides, selenides, tellurides, halogenides or LiCoFy; of polyanionic structures, e.g. phosphates, silicates or borates
    • H01M4/583Carbonaceous material, e.g. graphite-intercalation compounds or CFx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2004/026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characterised by the polarity
    • H01M2004/027Negative electrod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Electr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terials Engineering (AREA)
  • Composite Materials (AREA)
  • Inorganic Chemistry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Battery Electrode And Active Subsutance (AREA)
  • Secondary Cell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一种负极片、电芯和电池,其中负极片包括集流体,集流体的表面包括依次邻接的第一区域、第二区域和第三区域。第一区域设有第一涂层,第二区域设有第二涂层,第二涂层上设有第三涂层,第二涂层包括第一活性物质,第三涂层包括第二活性物质,第三区域设有负极极耳。该负极片可以降低锂离子电池负极靠近极耳的边缘区域析锂的可能性。

Description

负极片、电芯及电池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锂离子电池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负极片、电芯及电池。
背景技术
随着锂离子电池技术的迅速发展,锂离子电池在笔记本电脑、智能手机等便携式移动电子设备上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人们对电池充电速度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目前,锂离子电池在大倍率快速充电的情况下,锂离子电池负极靠近极耳的边缘区域容易析锂,导致锂离子电池的使用寿命较短。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负极片、电芯及电池,解决了锂离子电池负极靠近极耳的边缘区域容易析锂的问题。
为达到上述目的,第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负极片,包括集流体,所述集流体的表面包括依次邻接的第一区域、第二区域和第三区域;
所述第一区域设有第一涂层,所述第二区域设有第二涂层,所述第二涂层上设有第三涂层,所述第二涂层包括第一活性物质,所述第三涂层包括第二活性物质,所述第三区域设有负极极耳。
可选地,所述第一活性物质的中值粒径大于所述第二活性物质的中值粒径。
可选地,所述第三区域包括空箔区,所述负极极耳设置在所述空箔区。
可选地,所述负极片包括第四区域,所述第四区域位于所述第三区域远离所述第二区域的一侧;
所述第四区域上层叠设置有第二涂层和第三涂层。
可选地,所述第一活性物质包括人造石墨、天然石墨、复合石墨、中间相炭微球和软碳及碳纳米材料中的至少一项;所述第二活性物质为硬碳。
可选地,所述第一活性物质和所述第二活性物质均包括硬碳,且所述第一活性物质中硬碳的含量小于所述第二活性物质中硬碳的含量。
可选地,所述第二涂层的厚度与所述第三涂层的厚度之和的取值范围为40μm至90μm,所述第二涂层的厚度占所述第二涂层和第三涂层的厚度之和的30%至70%。
可选地,所述第二涂层的厚度与所述第三涂层的厚度之和与所述第一涂层的厚度的差值范围为-10μm至10μm。
可选地,所述第一活性物质的粒径分布满足:5μm<D10<9μm,11μm<D50<18μm,19.5μm<D90<30μm;
所述第二活性物质的粒径分布满足:2μm<D10<4.5μm,5μm<D50<9μm,11μm<D90<15μm;
其中,D10表示第一粒径,粒径分布曲线上小于所述第一粒径的粒子占粒子的总颗粒数的10%,D50表示中值粒径,D90表示第二粒径,粒径分布曲线上小于所述第二粒径的粒子占粒子的总颗粒数的90%。
可选地,所述第二涂层的压实密度大于所述第三涂层的压实密度,所述第二涂层的压实密度的取值范围为1.6g/cm3-1.85g/cm3,所述第三涂层的压实密度的取值范围为0.9g/cm3-1.55g/cm3
第二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电芯,包括如第一方面所述的负极片。
第三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电池,包括如第二方面所述的电芯。
本申请实施例中,负极片包括集流体,集流体的表面包括依次邻接的第一区域、第二区域和第三区域。第一区域设有第一涂层,第二区域设有第二涂层,第二涂层上设有第三涂层,第三区域设有负极极耳,第二涂层包括第一活性物质,第三涂层包括第二活性物质。通过设置层叠设置的第二涂层和第三涂层,而且,可通过调整第二涂层中的第一活性物质的动力学性能与第三涂层中第二活性物质的动力学性能,从而实现在兼顾电池能量密度的前提下,提升负极片对锂离子的接收能力,从而降低锂离子电池负极靠近极耳的边缘区域析锂的可能性。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的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现对说明书附图作如下说明,显而易见地,下述附图仅是本申请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所列附图获得其他附图。
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负极片的结构示意图之一;
图2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负极片的结构示意图之二;
图3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负极片的结构示意图之三;
图4是现有技术中负极片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在本申请中的实施例的基础上,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参见图1,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负极片,包括集流体4,所述集流体4的表面包括依次邻接的第一区域、第二区域和第三区域;
所述第一区域设有第一涂层1,所述第二区域设有第二涂层2,所述第二涂层2上设有第三涂层3,所述第二涂层2包括第一活性物质,所述第三涂层3包括第二活性物质,所述第三区域设有负极极耳。
具体实现时,集流体4的材质可以为铜箔。集流体4的形状可以为长方形。可以通过焊接的方式在第三区域设置负极极耳。
集流体4的表面包括第一面和第二面,集流体4的第一面和第二面上均设有第一区域,第一区域上设有第一涂层1。集流体4的第一面的第一区域在集流体4上的投影可与集流体4的第二面的第一区域在集流体4上的投影重叠。
具体实现时,可以仅在集流体4的一个表面设有第二区域,也可以在集流体4的两个表面均设有第二区域。
作为一个示例,参见图1,图1所示的负极片仅在集流体4的一个表面设有第二区域,第二区域上设有第二涂层2,第二涂层2上设有第三涂层3。第二涂层2与第三涂层3的厚度之和可与第一涂层1的厚度相等。
作为另一个示例,参见图2,图2所示的负极片在集流体4的两面均设有第二区域,集流体4的第一面的第二区域在集流体4上的投影可与集流体4的第二面的第二区域在集流体4上的投影重叠。在该实施方式中,可以采用斑马涂布的方式制作该负极片。
具体实现时,第一活性物质可以包括人造石墨、天然石墨、复合石墨、中间相炭微球、软碳及碳纳米材料、硬碳中的至少一种材料,第二活性物质也可以包括硬碳。石墨具有比其他碳材料更好的导电性和更高的结晶度,且石墨本身具有良好的层状结构和充放电电压的优势,可加强涂层中锂离子的脱嵌锂运动。
需要说明的是,负极片中的活性物质的动力学性能越大,对锂离子的接收能力越强,但负极片中的活性物质的动力学性能越大,会使涂层的厚度越厚,导致电池的能量密度越小。
本申请实施例中,负极片包括集流体,集流体的表面包括依次邻接的第一区域、第二区域和第三区域。第一区域设有第一涂层,第二区域设有第二涂层,第二涂层上设有第三涂层,第三区域设置有负极极耳,第二涂层包括第一活性物质,第三涂层包括第二活性物质,。通过在第二涂层上设有第三涂层,并通过调整第二涂层中的第一活性物质与第三涂层中的第二活性物质的动力学性能,例如使第二涂层中的第一活性物质的动力学性能小于第三涂层中第二活性物质的动力学性能,可以在兼顾电池能量密度的前提下,提升极片对锂离子的接收能力,从而降低锂离子电池负极靠近极耳的边缘区域析锂的可能性。
具体实现时,负极极耳可以设置在负极片的端部位置,负极极耳仅一侧与第二涂层2和第三涂层3相邻;负极极耳也可以设置在负极片的中间位置,负极极耳的两侧均与第二涂层2和第三涂层3相邻。
作为一个示例,参见图2,所述第三区域包括空箔区,所述负极极耳设置在所述空箔区,即负极片的第三区域例如可为负极片的头端,负极片的头端设置有空箔区,负极极耳可焊接在空箔区上。
作为另一个示例,参见图3,所述负极片包括第四区域,所述第四区域位于所述第三区域远离所述第二区域的一侧;所述第四区域上层叠设置有第二涂层2和第三涂层3,即负极极耳位于第二区域的涂层以及第四区域的涂层之间,可通过调节第二区域的第二涂层和第三涂层的动力学性能以及第四区域的第二涂层和第三涂层的动力学性能,进一步减小锂离子电池负极靠近极耳的边缘区域析锂的可能性。可选地,所述第一活性物质的中值粒径大于所述第二活性物质的中值粒径。
粒径分布曲线上小于中值粒径的粒子占粒子的总颗粒数的50%。具体实现时,活性物质的粒径越小,活性物质的动力学性能越大,通过限定第一活性物质的中值粒径大于第二活性物质的中值粒径,可以使得第一活性物质的动力学性能小于第二活性物质的动力学性能,从而可以在兼顾电池能量密度的前提下,提升极片对锂离子的接收能力,降低锂离子电池负极靠近极耳的边缘区域析锂的可能性。
可选地,所述第一活性物质包括人造石墨、天然石墨、复合石墨、中间相炭微球和软碳及碳纳米材料中的至少一项;所述第二活性物质为硬碳。
硬碳的动力学性能大于人造石墨、天然石墨、复合石墨、中间相炭微球和软碳及碳纳米材料中的任一项材料。通过使第二活性物质为硬碳,第一活性物质包括人造石墨、天然石墨、复合石墨、中间相炭微球和软碳及碳纳米材料中的至少一项,可以使得第一活性物质的动力学性能小于第二活性物质的动力学性能,从而可以在兼顾电池能量密度的前提下,提升极片对锂离子的接收能力,降低锂离子电池负极靠近极耳的边缘区域析锂的可能性。
可选地,所述第一活性物质和所述第二活性物质均包括硬碳,且所述第一活性物质中硬碳的含量小于所述第二活性物质中硬碳的含量。
具体的,第一活性物质还可以包括人造石墨、天然石墨、复合石墨、中间相炭微球、软碳及碳纳米材料中的至少一种材料,第二活性物质也还可以包括人造石墨、天然石墨、复合石墨、中间相炭微球、软碳及碳纳米材料中的至少一种材料,通过限定第一活性物质中硬碳的含量小于第二活性物质中硬碳的含量,可以第一活性物质的动力学性能小于第二活性物质的动力学性能,从而可以在兼顾电池能量密度的前提下,提升负极片对锂离子的接收能力,从而降低锂离子电池负极靠近极耳的边缘区域析锂的可能性。
通过使第一活性物质和第二活性物质中均包括硬碳,一方面可利用硬碳的无定型结构便于锂离子在涂层中快速穿插,另一方面,可利用硬碳较好的吸附式储锂能力提高电池的充电性能。
此外,在第一活性物质,和/或第二活性物质中添加硬碳,锟压过程中,一方面,硬碳具有难压的特点可使得涂层中的活性物质在辊压过程中不易被压碎,另一方面,硬碳具有压实密度低的特点,能增强涂层与集流体4之间的粘结力,减小了涂层中活性物质之间的间隙,从而提高了锂离子的迁移速率,进而可进一步降低锂离子电池负极靠近极耳的边缘区域析锂的可能性。
可选地,所述第二涂层2的厚度与所述第三涂层3的厚度之和的取值范围为40μm至90μm,所述第二涂层2的厚度占所述第二涂层2和第三涂层3的厚度之和的30%至70%。具体实现时,第二涂层2的厚度与第三涂层3的厚度之和可以为40μm、48μm、52μm、60μm、77μm、81μm、86μm、90μm等。第二涂层2的厚度可占第二涂层2和第三涂层3的厚度之和的30%、41%、53%、59%、68%、70%等。应理解,在第二涂层2的厚度占第二涂层2和第三涂层3的厚度之和的30%时,第三涂层3的厚度占第二涂层2和第三涂层3的厚度之和的70%。
通过上述限定,可以在兼顾电池能量密度的前提下,提升负极片对锂离子的接收能力,从而降低锂离子电池负极靠近极耳的边缘区域析锂的可能性。
可选地,所述第二涂层2的厚度与所述第三涂层3的厚度之和与所述第一涂层1的厚度的差值范围为-10μm至10μm。通过该限定,可以使极片表面较为平整,提高电池的安全性能。示例性地,第二涂层2的厚度与第三涂层3的厚度之和等于第一涂层1的厚度。
可选地,所述第一活性物质的粒径分布满足:5μm<D10<9μm,11μm<D50<18μm,19.5μm<D90<30μm;
所述第二活性物质的粒径分布满足:2μm<D10<4.5μm,5μm<D50<9μm,11μm<D90<15μm;
其中,D10表示第一粒径,粒径分布曲线上小于所述第一粒径的粒子占粒子的总颗粒数的10%,D50表示中值粒径,D90表示第二粒径,粒径分布曲线上小于所述第二粒径的粒子占粒子的总颗粒数的90%。
具体的,粒径分布曲线上小于中值粒径的粒子占粒子的总颗粒数的50%。通过控制第一活性物质的粒径和第二活性物质的粒径满足上述分布,可以使第一活性物质的动力学性能小于第二活性物质的动力学性能,从而可以在兼顾电池能量密度的前提下,提升极片对锂离子的接收能力,降低锂离子电池负极靠近极耳的边缘区域析锂的可能性。
可选地,所述第二涂层2的压实密度大于所述第三涂层3的压实密度,所述第二涂层2的压实密度的取值范围为1.6g/cm3-1.85g/cm3,所述第三涂层3的压实密度的取值范围为0.9g/cm3-1.55g/cm3。通过使第二涂层2的压实密度大于第三涂层3的压实密度,可以增强涂层与集流体4之间的粘结力,降低过压现象发生的可能性。
此外,涂层的压实密度越小,涂层中活性物质的动力学性能越大。通过使第二涂层2的压实密度大于所述第三涂层3的压实密度,且满足上述取值范围的限定,可以使第一活性物质的动力学性能小于第二活性物质的动力学性能,从而可以在兼顾电池能量密度的前提下,提升极片对锂离子的接收能力,降低锂离子电池负极靠近极耳的边缘区域析锂的可能性。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电芯,所述电芯包括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负极片。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负极片的结构和工作原理可以参考上述实施例,在此不再赘述。由于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芯包括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负极片,因此具有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负极片的全部有益效果。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包括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负极片的电池,具体如下:
正极片制备:将97g正极活性物质钴酸锂、2g导电剂导电炭黑、1g粘结剂进行混合,加入50gN-甲基吡咯烷酮(NMP),在真空搅拌机作用下搅拌,直至混合体系成均一流动性的正极浆料;将正极浆料均匀涂覆于厚度为12μm的铝箔上;烘烤后,将该极片进行辊压,分切得到正极片;
负极浆料1:将96.9g石墨、0.5g导电剂SP、1.3g粘结剂羧甲基纤维素钠(CMC)、1.3g粘结剂丁苯橡胶(SBR)、150g去离子水,以湿法工艺制成浆料;
负极浆料2:将70g石墨、26.9g硬碳、0.5g导电剂SP、1.3g粘结剂羧甲基纤维素钠(CMC)、1.3g粘结剂丁苯橡胶(SBR)、150g去离子水,以湿法工艺制成浆料;
负极浆料3:将50g石墨、46.9g硬碳、0.5g导电剂SP、1.3g粘结剂羧甲基纤维素钠(CMC)、1.3g粘结剂丁苯橡胶(SBR)、150g去离子水,以湿法工艺制成浆料;
对比例:将负极浆料1涂覆在集流体4上,得到与图4所示结构一致的负极片,烘烤后进行辊压,分切得到负极片1;
然后负极片1、正极片、隔膜进行卷绕,采用铝塑膜包装,烘烤去除水分后注入电解液,采用热压化成工艺,化成即可得到电芯。
实施例1:将负极浆料1涂覆在第一涂层1和第二涂层2,负极浆料2涂覆在第三涂层3,得到与图1所示结构一致的负极片,第二涂层2与第三涂层3的涂布厚度按1:1进行管控,烘烤后进行辊压,分切得到负极片2;
然后负极片2、正极片、隔膜进行卷绕,采用铝塑膜包装,烘烤去除水分后注入电解液,采用热压化成工艺,化成即可得到电芯。
实施例2:将负极浆料1涂覆在第一涂层1和第二涂层2,负极浆料3涂覆在第三涂层3,得到与图1所示结构一致的负极片,第二涂层2与第三涂层3的涂布厚度按1:1进行管控,烘烤后进行辊压,分切得到负极片3;
然后负极片3、正极片、隔膜进行卷绕,采用铝塑膜包装,烘烤去除水分后注入电解液,采用热压化成工艺,化成即可得到电芯。
实施例3:将负极浆料2涂覆在第一涂层1和第二涂层2,负极浆料3涂覆在第三涂层3,得到与图1所示结构一致的负极片,第二涂层2与第三涂层3的涂布厚度按1:1进行管控,烘烤后进行辊压,分切得到负极片4;
然后负极片4、正极片、隔膜进行卷绕,采用铝塑膜包装,烘烤去除水分后注入电解液,采用热压化成工艺,化成即可得到电芯。
上述所有负极片的单面涂布厚度均为60μm。
经实验,得到上述实施例与对比例中负极片的剥离力如表1所示。
Figure BDA0003286525320000081
表1
由表1中的剥离力数据对比可知,采用硬碳进行单面涂覆,可以提高极片的粘接力,降低单面区(即图1中仅集流体4单面涂覆涂层的第二区域)的阻抗,减少单面区析锂。
经实验,得到上述实施例与对比例的电芯的循环性能数据如表2所示。
Figure BDA0003286525320000091
表2
由表2可知,单面区(即图1中仅集流体4单面涂覆涂层的第二区域)采用新的结构可以进行涂布,可以解决负极边缘区域析锂的问题,对电池整体的容量保持率及厚度膨胀率均有很好的改善,尤其是厚度膨胀问题。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电池,所述电池包括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芯的结构和工作原理可以参考上述实施例,在此不再赘述。由于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池包括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芯,因此具有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芯的全部有益效果。
上面结合附图对本申请的实施例进行了描述,但是本申请并不局限于上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上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仅是示意性的,而不是限制性的,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申请的启示下,在不脱离本申请宗旨和权利要求所保护的范围情况下,还可做出很多形式,均属于本申请的保护之内。

Claims (12)

1.一种负极片,其特征在于,包括集流体,所述集流体的表面包括依次邻接的第一区域、第二区域和第三区域;
所述第一区域设有第一涂层,所述第二区域设有第二涂层,所述第二涂层上设有第三涂层,所述第二涂层包括第一活性物质,所述第三涂层包括第二活性物质,所述第三区域设有负极极耳。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负极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活性物质的中值粒径大于所述第二活性物质的中值粒径。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负极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区域包括空箔区,所述负极极耳设置在所述空箔区。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负极片,其特征在于,所述负极片包括第四区域,所述第四区域位于所述第三区域远离所述第二区域的一侧;
所述第四区域上层叠设置有第二涂层和第三涂层。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负极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活性物质包括人造石墨、天然石墨、复合石墨、中间相炭微球和软碳及碳纳米材料中的至少一项;所述第二活性物质为硬碳。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负极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活性物质和所述第二活性物质均包括硬碳,且所述第一活性物质中硬碳的含量小于所述第二活性物质中硬碳的含量。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负极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涂层的厚度与所述第三涂层的厚度之和的取值范围为40μm至90μm,所述第二涂层的厚度占所述第二涂层和第三涂层的厚度之和的30%至70%。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负极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涂层的厚度与所述第三涂层的厚度之和与所述第一涂层的厚度的差值范围为-10μm至10μm。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负极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活性物质的粒径分布满足:5μm<D10<9μm,11μm<D50<18μm,19.5μm<D90<30μm;
所述第二活性物质的粒径分布满足:2μm<D10<4.5μm,5μm<D50<9μm,11μm<D90<15μm。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负极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涂层的压实密度大于所述第三涂层的压实密度,所述第二涂层的压实密度的取值范围为1.6g/cm3-1.85g/cm3,所述第三涂层的压实密度的取值范围为0.9g/cm3-1.55g/cm3
11.一种电芯,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10中任一项所述的负极片。
12.一种电池,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电芯。
CN202111149770.9A 2021-09-29 2021-09-29 负极片、电芯及电池 Active CN113871571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149770.9A CN113871571B (zh) 2021-09-29 2021-09-29 负极片、电芯及电池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149770.9A CN113871571B (zh) 2021-09-29 2021-09-29 负极片、电芯及电池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871571A true CN113871571A (zh) 2021-12-31
CN113871571B CN113871571B (zh) 2023-07-18

Family

ID=7899254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1149770.9A Active CN113871571B (zh) 2021-09-29 2021-09-29 负极片、电芯及电池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3871571B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649505A (zh) * 2022-04-07 2022-06-21 珠海冠宇电池股份有限公司 负极片及锂离子电池
CN116885103A (zh) * 2023-09-08 2023-10-13 浙江锂威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石墨阳极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WO2024026675A1 (zh) * 2022-08-02 2024-02-08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负极极片、二次电池、电池模块、电池包和用电装置
WO2024146650A1 (zh) * 2023-01-05 2024-07-11 珠海冠宇电池股份有限公司 电极片及电池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302105A (zh) * 2017-05-23 2017-10-27 马鞍山活力电动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软包三元动力电池及其制备方法和电池正极极片
CN111916667A (zh) * 2020-07-27 2020-11-10 珠海冠宇电池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负极片及包括该负极片的锂离子电池
CN112614969A (zh) * 2020-12-30 2021-04-06 蜂巢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多层负极极片、其制备方法及用途
CN112701250A (zh) * 2020-12-29 2021-04-23 珠海冠宇电池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锂离子电池
CN113097441A (zh) * 2021-03-31 2021-07-09 宁德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电化学装置及电子装置
CN113140693A (zh) * 2021-04-19 2021-07-20 珠海冠宇电池股份有限公司 负极片、电芯及电池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302105A (zh) * 2017-05-23 2017-10-27 马鞍山活力电动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软包三元动力电池及其制备方法和电池正极极片
CN111916667A (zh) * 2020-07-27 2020-11-10 珠海冠宇电池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负极片及包括该负极片的锂离子电池
CN112701250A (zh) * 2020-12-29 2021-04-23 珠海冠宇电池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锂离子电池
CN112614969A (zh) * 2020-12-30 2021-04-06 蜂巢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多层负极极片、其制备方法及用途
CN113097441A (zh) * 2021-03-31 2021-07-09 宁德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电化学装置及电子装置
CN113140693A (zh) * 2021-04-19 2021-07-20 珠海冠宇电池股份有限公司 负极片、电芯及电池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649505A (zh) * 2022-04-07 2022-06-21 珠海冠宇电池股份有限公司 负极片及锂离子电池
WO2024026675A1 (zh) * 2022-08-02 2024-02-08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负极极片、二次电池、电池模块、电池包和用电装置
WO2024146650A1 (zh) * 2023-01-05 2024-07-11 珠海冠宇电池股份有限公司 电极片及电池
CN116885103A (zh) * 2023-09-08 2023-10-13 浙江锂威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石墨阳极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871571B (zh) 2023-07-1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1540881B (zh) 一种负极片、制备方法及包含其的锂离子电池
CN111540879B (zh) 一种正极片、制备方法及包含其的锂离子电池
CN113839084A (zh) 电芯及电池
CN113871571B (zh) 负极片、电芯及电池
CN111554878B (zh) 一种正极片、制备方法及包含其的锂离子电池
CN111540880B (zh) 一种负极片、制备方法及包含其的锂离子电池
CN113097441B (zh) 电化学装置及电子装置
CN111969214A (zh) 一种异型结构的正极片及包括该正极片的锂离子电池
CN111916668B (zh) 一种负极片及其制备方法和包含该负极片的锂离子电池
CN111916666B (zh) 一种异型结构的负极片及包括该负极片的锂离子电池
WO2021174689A1 (zh) 一种全固态电池及其制备方法
CN113140695A (zh) 电芯及电池
CN113410425A (zh) 电芯及电池
CN111916757B (zh) 多层电极、多层电极的制备方法及锂离子电池
CN113140696B (zh) 负极片、锂离子电池及负极片的制备方法
CN218513484U (zh) 正极片、电极组件、电池和车辆
CN114068857A (zh) 一种电极片的制备方法及其应用
CN113140693A (zh) 负极片、电芯及电池
CN111029566A (zh) 一种快充软包装锂离子电池
CN114242932B (zh) 一种锂离子电池
CN216250793U (zh) 一种正极片和锂离子电池
CN117497835A (zh) 固态电芯及其制备方法与固态电池
CN110854362B (zh) 一种低温型锂离子电池负极片的制备方法
CN116387448A (zh) 一种硅基负极极片及其制备方法和锂离子电池
CN114512633A (zh) 一种负极片及包括该负极片的电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