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848316A - 一种免疫检测方法和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免疫检测方法和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848316A
CN113848316A CN202110932369.6A CN202110932369A CN113848316A CN 113848316 A CN113848316 A CN 113848316A CN 202110932369 A CN202110932369 A CN 202110932369A CN 113848316 A CN113848316 A CN 11384831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tirring
microspheres
luminescent
photosensitive
solid phas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0932369.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邢佑尚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anjing Kaitai Bio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Nanjing Kaitai Bio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anjing Kaitai Bio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Nanjing Kaitai Bio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10932369.6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3848316A/zh
Publication of CN11384831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848316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N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DETERMINING THEIR CHEMICAL OR PHYSICAL PROPERTIES
    • G01N33/00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specific methods not covered by groups G01N1/00 - G01N31/00
    • G01N33/48Biological material, e.g. blood, urine; Haemocytometers
    • G01N33/50Chemical analysis of biological material, e.g. blood, urine; Testing involving biospecific ligand binding methods; Immunological testing
    • G01N33/53Immunoassay; Biospecific binding assay; Materials therefor
    • G01N33/543Immunoassay; Biospecific binding assay; Materials therefor with an insoluble carrier for immobilising immunochemicals
    • G01N33/54313Immunoassay; Biospecific binding assay; Materials therefor with an insoluble carrier for immobilising immunochemicals the carrier being characterised by its particulate form
    • G01N33/54326Magnetic particle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N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DETERMINING THEIR CHEMICAL OR PHYSICAL PROPERTIES
    • G01N21/00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the use of optical means, i.e. using sub-millimetre waves, infrared, visible or ultraviolet light
    • G01N21/01Arrangements or apparatus for facilitating the optical investigation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N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DETERMINING THEIR CHEMICAL OR PHYSICAL PROPERTIES
    • G01N21/00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the use of optical means, i.e. using sub-millimetre waves, infrared, visible or ultraviolet light
    • G01N21/75Systems in which material is subjected to a chemical reaction, the progress or the result of the reaction being investigated
    • G01N21/76Chemiluminescence; Bioluminescence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N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DETERMINING THEIR CHEMICAL OR PHYSICAL PROPERTIES
    • G01N33/00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specific methods not covered by groups G01N1/00 - G01N31/00
    • G01N33/48Biological material, e.g. blood, urine; Haemocytometers
    • G01N33/50Chemical analysis of biological material, e.g. blood, urine; Testing involving biospecific ligand binding methods; Immunological testing
    • G01N33/53Immunoassay; Biospecific binding assay; Materials therefor
    • G01N33/543Immunoassay; Biospecific binding assay; Materials therefor with an insoluble carrier for immobilising immunochemicals
    • G01N33/54313Immunoassay; Biospecific binding assay; Materials therefor with an insoluble carrier for immobilising immunochemicals the carrier being characterised by its particulate form
    • G01N33/54346Nanoparticle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N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DETERMINING THEIR CHEMICAL OR PHYSICAL PROPERTIES
    • G01N33/00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specific methods not covered by groups G01N1/00 - G01N31/00
    • G01N33/48Biological material, e.g. blood, urine; Haemocytometers
    • G01N33/50Chemical analysis of biological material, e.g. blood, urine; Testing involving biospecific ligand binding methods; Immunological testing
    • G01N33/53Immunoassay; Biospecific binding assay; Materials therefor
    • G01N33/543Immunoassay; Biospecific binding assay; Materials therefor with an insoluble carrier for immobilising immunochemicals
    • G01N33/5436Immunoassay; Biospecific binding assay; Materials therefor with an insoluble carrier for immobilising immunochemicals with ligand physically entrapped within the solid phase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N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DETERMINING THEIR CHEMICAL OR PHYSICAL PROPERTIES
    • G01N21/00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the use of optical means, i.e. using sub-millimetre waves, infrared, visible or ultraviolet light
    • G01N21/01Arrangements or apparatus for facilitating the optical investigation
    • G01N2021/0106General arrangement of respective parts
    • G01N2021/0112Apparatus in one mechanical, optical or electronic block

Landscapes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Immunology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Biomedical Technology (AREA)
  • Hematology (AREA)
  • Molecular Biology (AREA)
  • Urology & Nephrology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Pathology (AREA)
  • Analytical Chemistry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Biochemistry (AREA)
  • Cell Biology (AREA)
  • Medicinal Chemistry (AREA)
  • Food Science & Technology (AREA)
  • Microbiology (AREA)
  • Biotechnology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Plasma & Fusion (AREA)
  • Nanotechnology (AREA)
  • 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The Use Of Chemical Reaction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免疫检测方法和装置,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分别制备发光微球、感光球和固相载体;将所述发光微球或所述感光球固定在固相载体上;对经过固定处理的所述固相载体进行激光照射,以检测通过单线氧传递发光。利用单线氧传递原理实现均相免疫反应,达到免洗涤、免分离、快速反应、快速检测的目的;反应过程中利用生物素‑亲和素系统将发光微球或者是感光微球固定在固相载体上富集,实现非均相免疫反应的灵敏、特异、检测范围宽的目的,这种“半均相”、“半非均相”的免疫学检测方法排除了均相免疫、非均相免疫检测方法的不足,将均相免疫、非均相免疫检测方法的优势结合在了一起。

Description

一种免疫检测方法和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医疗检测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免疫检测方法和装置。
背景技术
光激化学发光技术是一种以高分子微粒为基础的化学发光技术,它可以通过感光微粒和发光微粒在一定距离范围内结合,产生离子氧能量传递,发出光信号,从而对待测样品进行检测。感光微粒是填充有感光化合物的高分子微粒,发光微粒是填充有发光化合物和铜系元素的高分子微粒。光激化学发光技术的核心原理是能量的近距离转移,转移的介质是高能态的离子氧。当红色激光照射感光微粒后,释放单线态氧离子,其传播距离为200nm左右,只有当感光微粒和发光微粒的距离足够接近的情况下,感光微粒释放的单线态氧离子才能到达发光微粒,从而产生一系列化学反应,发射出高能级的光。由于反应体系中,微粒的浓度很低,碰撞几率非常小,因此本底信号微弱,只有感光微粒和发光微粒通过免疫反应结合以后,才会发射岀明显的光,因此系统灵敏度很高。
但是,由于受到抗原-抗体反应条件的制约,单线氧传递的方法应用到免疫学检测会出现检测范围非常窄的现象。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提出了本申请。本申请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免疫检测方法和装置,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单线氧传递的方法应用到免疫学检测会出现检测范围非常窄的问题。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免疫检测方法,包括如下步骤:分别制备发光微球、感光球和固相载体;将发光微球或感光球固定在固相载体上;对经过固定处理的固相载体进行激光照射,以检测通过单线氧传递发光。
在一实施例中,将发光微球或感光球固定在固相载体上包括:取样本稀释液加入到反应容器内;取待检样本加入到样板稀释液中;37℃震荡搅拌5分钟;加入感光微球;加入发光微球;37℃震荡搅拌20分钟;
加入固相载体;以及37℃震荡搅拌5分钟。
在一实施例中,固相载体包括以下几项中的一种或多种组合:磁颗粒、胶乳微球、发光板、发光管、硝酸纤维素膜。
在一实施例中,固相载体为富集磁颗粒,富集磁颗粒为50ul,感光微球为50ul,发光微球为50ul,样本稀释液为200ul,待检样本为10ul。
在一实施例中,对经过固定处理的固相载体进行激光照射,以检测通过单线氧传递发光包括:激光照射的波长为680nm、检测的波长为610-615nm。
在一实施例中,发光微球的制备包括如下步骤:称取碳二亚胺(EDC)10mg用去离子水配制成2.0mg/ml的溶液;取1.0%浓度的感光微球置于1.0ml小玻璃瓶中并加入一个大小合适的磁力搅拌子;再将其置于磁力搅拌器上搅拌400转/分;将去离子水配制成的2.0mg/ml溶液加入到磁力搅拌器上搅拌400转/分所得到的溶液中,按1.0ml微球比2.0mg EDC加样;室温搅拌60分钟;加入1.0mg/ml用磷酸盐配制的抗体或抗原,搅拌、滴加;室温搅拌2.0小时;加入0.5ml含有2.0%牛血清白蛋白的20mM Tris-甘氨酸pH=8.0缓冲液封闭;室温搅拌2.0小时;12000转/分离心30分钟;弃上清;用含有2.0%牛血清白蛋白(BSA)的20mMTris-甘氨酸pH=8.0缓冲液溶解沉淀物。
在一实施例中,在将发光微球或感光球固定在固相载体上之前,进一步包括:4℃储存、备用制备好的发光微球。
在一实施例中,感光球的制包括如下步骤:称取碳二亚胺(EDC)10mg用去离子水配制成2.0mg/ml的溶液;取1.0%浓度的感光微球置于1.0ml小玻璃瓶中并加入磁力搅拌子;将加入过磁力搅拌子中的液体置于磁力搅拌器上搅拌400转/分;将去离子水配制成的液体加入到经过搅拌后的液体中,按1.0ml微球比2.0mg EDC加样;室温搅拌60分钟;将1.0mg/ml生物素联接的牛血清白蛋白(Bio-BSA)与1.0mg/ml抗体或抗原按1:3混合;将所述按1:3混合的液体全部加入到所述按1.0ml微球比2.0mg碳二亚胺加样中;室温搅拌2.0小时;加入0.5ml含有2.0%牛血清白蛋白的20mM Tris-甘氨酸pH=8.0缓冲液封闭;室温搅拌2.0小时;12000转/分离心30分钟;弃上清;以及用含有2.0%牛血清白蛋白的20mM Tris-甘氨酸pH=8.0缓冲液溶解沉淀物。
在一实施例中,在将发光微球或感光球固定在固相载体上之前,进一步包括:4℃储存、备用制备好的感光球。
在一实施例中,富集磁颗粒制备的具体步骤如下:称取碳二亚胺(EDC)10mg用去离子水配制成2.0mg/ml的溶液;取1.0%浓度的富集磁颗粒置于1.0ml小玻璃瓶;再将其置于震荡器上震荡搅拌5分钟,均匀分散;迅速将去离子水配制成的液体加入到搅拌后的液体,按1.0ml微球比2.0mg EDC加样;室温震荡搅拌60分钟;将1.0ml用磷酸盐(PBS)配制的亲和素(1.0mg/ml)加入到室温震荡搅拌60分钟中,震荡搅拌、滴加;室温震荡搅拌2.0小时;加入0.5ml含有2.0%牛血清白蛋白的20mM Tris-甘氨酸pH=8.0缓冲液封闭;室温震荡搅拌2.0小时;5000转/分离心20分钟;弃上清;用含有2.0%牛血清白蛋白(BSA)的20mM Tris-甘氨酸pH=8.0缓冲液溶解沉淀物;4℃储存、备用。
根据本申请的另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免疫检测装置,包括:制备模块,配置为分别制备发光微球、感光球和固相载体;固定处理模块,配置为将所述发光微球或所述感光球固定在固相载体上;以及光激发模块,配置为对经过固定处理的所述固相载体进行激光照射,以检测通过单线氧传递发光。
根据本申请的另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所述存储介质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用于执行上述任一所述的全断面放射型注浆工艺。
本申请提供的一种免疫检测方法和装置,反应过程中可利用生物素-亲和素系统将发光微球或感光微球固定在固相载体上富集,实现非均相免疫反应的灵敏、特异、检测范围宽的目的,然后用光激发光微球,利用单线氧传递原理实现均相免疫反应,达到免洗涤、免分离、快速反应、快速检测的目的;这种“半均相”、“半非均相”的免疫学检测方法排除了均相免疫、非均相免疫检测方法的不足,将均相免疫、非均相免疫检测方法的优势结合在了一起。
附图说明
通过结合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进行更详细的描述,本申请的上述以及其他目的、特征和优势将变得更加明显。附图用来提供对本申请实施例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申请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申请,并不构成对本申请的限制。在附图中,相同的参考标号通常代表相同部件或步骤。
图1是本申请一示例性实施例提供的免疫检测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2是本申请另一示例性实施例提供的免疫检测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申请一示例性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的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参考附图详细地描述根据本申请的示例实施例。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本申请的全部实施例,应理解,本申请不受这里描述的示例实施例的限制。
图1是本申请一示例性实施例提供的免疫检测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如图1所示,该免疫检测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110:分别制备发光微球、感光球和固相载体。
步骤120:将发光微球或感光球固定在固相载体上。
步骤130:对经过固定处理的固相载体进行激光照射,以检测通过单线氧传递发光。
反应过程中可利用生物素-亲和素系统将发光微球或感光微球固定在固相载体上富集,实现非均相免疫反应的灵敏、特异、检测范围宽的目的。然后用光激发光微球,利用单线氧传递原理实现均相免疫反应,达到免洗涤、免分离、快速反应、快速检测的目的;这种“半均相”、“半非均相”的免疫学检测方法排除了均相免疫、非均相免疫检测方法的不足,将均相免疫、非均相免疫检测方法的优势结合在了一起。
在本申请一实施例中,将发光微球或感光球固定在固相载体上包括:
取样本稀释液加入到反应容器内;
取待检样本加入到样板稀释液中;
37℃震荡搅拌5分钟;
加入感光微球;
加入发光微球;
37℃震荡搅拌20分钟;
加入固相载体;以及
37℃震荡搅拌5分钟。
通过感光微球、发光微球和固相载体之间的配合下极大的提高了液体的灵敏度,在灵敏度有所提高的前提下,其线性范围也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在本申请一实施例中,固相载体包括以下几项中的一种或多种组合:磁颗粒、胶乳微球、发光板、发光管、硝酸纤维素膜。
配合磁颗粒、胶乳微球、发光板、发光管、硝酸纤维素膜使性质不同的物质能够特异的、有效且再现性形成最佳的表面的固定化载体。
在本申请一实施例中,固相载体为富集磁颗粒,富集磁颗粒为50ul,感光微球为50ul,发光微球为50ul,样本稀释液为200ul,待检样本为10ul。
在本申请一实施例中,对经过固定处理的固相载体进行激光照射,以检测通过单线氧传递发光包括:激光照射的波长为680nm、检测的波长为610-615nm。
激光照射的波长为680nm、检测的波长为610-615nm,大大提高了其传播距离,能够发射岀明显的光,因此其系统灵敏度很高。
在一实施例中,发光微球的制备包括如下步骤:
称取碳二亚胺(EDC)10mg用去离子水配制成2.0mg/ml的溶液;
取1.0%浓度的感光微球置于1.0ml小玻璃瓶中并加入一个大小合适的磁力搅拌子;
再将其置于磁力搅拌器上搅拌400转/分;
迅速将去离子水配制成的2.0mg/ml溶液加入到磁力搅拌器上搅拌400转/分所得到的溶液中,按1.0ml微球比2.0mg EDC加样;
室温搅拌60分钟;
加入1.0mg/ml用磷酸盐配制的抗体或抗原,搅拌、滴加;
室温搅拌2.0小时;
加入0.5ml含有2.0%牛血清白蛋白的20mM Tris-甘氨酸pH=8.0缓冲液封闭;
室温搅拌2.0小时;
12000转/分离心30分钟;
弃上清;
用含有2.0%牛血清白蛋白(BSA)的20mM Tris-甘氨酸pH=8.0缓冲液溶解沉淀物。
该发光微球的制备工艺,操作简单,实用性强,,能大批量的应用于市场实际生产。
在将发光微球或感光球固定在固相载体上之前,进一步包括:4℃储存、备用制备好的发光微球,以保证制备好的发光微球不被破坏。
在一实施例中,感光球的制备包括如下步骤:
称取碳二亚胺(EDC)10mg用去离子水配制成2.0mg/ml的溶液;
取1.0%浓度的感光微球置于1.0ml小玻璃瓶中并加入一个大小合适的磁力搅拌子;
将加入过大小合适的磁力搅拌子中的液体置于磁力搅拌器上搅拌400转/分;
迅速将去离子水配制成的液体加入到经过搅拌后的液体中,按1.0ml微球比2.0mgEDC加样;
室温搅拌60分钟;
将1.0mg/ml生物素联接的牛血清白蛋白(Bio-BSA)与1.0mg/ml抗体或抗原按1:3混合;
将所述按1:3混合的液体全部加入到所述按1.0ml微球比2.0mg碳二亚胺加样中;
室温搅拌2.0小时;
加入0.5ml含有2.0%牛血清白蛋白的20mM Tris-甘氨酸pH=8.0缓冲液封闭;
室温搅拌2.0小时;
12000转/分离心30分钟;
弃上清;以及
用含有2.0%牛血清白蛋白的20mM Tris-甘氨酸pH=8.0缓冲液溶解沉淀物。
整个操作流程简单,易实施,所用到的材料成本低。
在本申请一实施例中,在将发光微球或感光球固定在固相载体上之前,进一步包括:4℃储存、备用制备好的感光球,4℃储存保证制备好的感光球不被破坏。
在本申请一实施例中,富集磁颗粒制备的具体步骤如下:
称取碳二亚胺(EDC)10mg用去离子水配制成2.0mg/ml的溶液;
取1.0%浓度的富集磁颗粒置于1.0ml小玻璃瓶;
并将其置于震荡器上震荡搅拌5分钟,均均分散;
迅速将离子水配制成2.0mg/ml加入到震荡后的液体中,按1.0ml微球比2.0mg EDC加样;
室温震荡搅拌60分钟;
将1.0ml用磷酸盐(PBS)配制的亲和素(1.0mg/ml)加入到混合液中,震荡搅拌、滴加;
室温震荡搅拌2.0小时;
加入0.5ml含有2.0%牛血清白蛋白的20mM Tris-甘氨酸pH=8.0缓冲液封闭;
室温震荡搅拌2.0小时;
5000转/分离心20分钟;
弃上清;
用含有2.0%牛血清白蛋白(BSA)的20mM Tris-甘氨酸pH=8.0缓冲液溶解沉淀物;
4℃储存、备用。
我们采用本发明对血清样本中D-二聚体(D-dimer)进行检测,在检测灵敏度有所提高的情况下,检测的线性范围有明显提升,详见下表:
Figure BDA0003211501470000081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通过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图2是本申请一示例性实施例提供的免疫检测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如图2所示,该免疫检测装置20包括:制备模块201,配置为分别制备发光微球、感光球和固相载体;固定处理模块202,配置为将所述发光微球或所述感光球固定在固相载体上;以及光激发模块203,配置为对经过固定处理的所述固相载体进行激光照射,以检测通过单线氧传递发光。
本申请提供的一种免疫检测装置,反应过程中可利用生物素-亲和素系统将发光微球或感光微球固定在固相载体上富集,实现非均相免疫反应的灵敏、特异、检测范围宽的目的,然后用光激发光微球,利用单线氧传递原理实现均相免疫反应,达到免洗涤、免分离、快速反应、快速检测的目的;这种“半均相”、“半非均相”的免疫学检测方法排除了均相免疫、非均相免疫检测方法的不足,将均相免疫、非均相免疫检测方法的优势结合在了一起。
在本申请一实施例中,固定处理模块202进一步配置为:取样本稀释液加入到反应容器内;取待检样本加入到样板稀释液中;37℃震荡搅拌5分钟;加入感光微球;加入发光微球;37℃震荡搅拌20分钟;加入固相载体;以及37℃震荡搅拌5分钟。
在本申请一实施例中,固相载体包括以下几项中的一种或多种组合:磁颗粒、胶乳微球、发光板、发光管、硝酸纤维素膜。
在本申请一实施例中,固相载体为富集磁颗粒,富集磁颗粒为50ul,感光微球为50ul,发光微球为50ul,样本稀释液为200ul,待检样本为10ul。
在本申请一实施例中,光激发模块203进一步配置为:激光照射的波长为680nm、检测的波长为610-615nm。
在本申请一实施例中,制备模块201的发光微球的制备包括如下步骤:称取碳二亚胺10mg,用去离子水配制成2.0mg/ml的溶液;取1.0%浓度的感光微球置于1.0ml小玻璃瓶中并加入一个大小合适的磁力搅拌子;再将加入磁力搅拌子的溶液置于磁力搅拌器上搅拌400转/分;将去离子水配制成的2.0mg/ml溶液加入到磁力搅拌器上搅拌400转/分所得到的溶液中,按1.0ml微球比2.0mg碳二亚胺加样;室温搅拌60分钟;加入1.0mg/ml用磷酸盐配制的抗体或抗原,搅拌、滴加;室温搅拌2.0小时;加入0.5ml含有2.0%牛血清白蛋白的20mMTris-甘氨酸pH=8.0缓冲液封闭;室温搅拌2.0小时;12000转/分离心30分钟;弃上清;用含有2.0%牛血清白蛋白的20mM Tris-甘氨酸pH=8.0缓冲液溶解沉淀物。
在本申请一实施例中,在将发光微球或感光球固定在固相载体上之前,进一步包括:4℃储存、备用制备好的发光微球。
在本申请一实施例中,制备模块201的感光球的制备包括如下步骤:称取碳二亚胺10mg用去离子水配制成2.0mg/ml的溶液;取1.0%浓度的感光微球置于1.0ml小玻璃瓶中并加入磁力搅拌子;将加入过磁力搅拌子的液体置于磁力搅拌器上搅拌400转/分;将去离子水配制成的液体加入到经过搅拌后的液体中,按1.0ml微球比2.0mg碳二亚胺加样;室温搅拌60分钟;将1.0mg/ml生物素联接的牛血清白蛋白与1.0mg/ml抗体或抗原按1:3混合;将按1:3混合的液体全部加入到按1.0ml微球比2.0mg碳二亚胺加样中;室温搅拌2.0小时;加入0.5ml含有2.0%牛血清白蛋白的20mM Tris-甘氨酸pH=8.0缓冲液封闭;室温搅拌2.0小时;12000转/分离心30分钟;弃上清;以及用含有2.0%牛血清白蛋白的20mM Tris-甘氨酸pH=8.0缓冲液溶解沉淀物。
在本申请一实施例中,在将发光微球或感光球固定在固相载体上之前,进一步包括:4℃储存、备用制备好的感光球。
在本申请一实施例中,制备模块201的富集磁颗粒制备的具体步骤如下:称取碳二亚胺10mg用去离子水配制成2.0mg/ml的溶液;取1.0%浓度的富集磁颗粒置于1.0ml小玻璃瓶;再将其置于震荡器上震荡搅拌5分钟,均匀分散;迅速将去离子水配制成的液体加入到搅拌后的液体,按1.0ml微球比2.0mg碳二亚胺加样;室温震荡搅拌60分钟;将1.0ml用磷酸盐配制的亲和素1.0mg/ml加入到室温震荡搅拌60分钟中,震荡搅拌、滴加;室温震荡搅拌2.0小时;加入0.5ml含有2.0%牛血清白蛋白的20mM Tris-甘氨酸pH=8.0缓冲液封闭;室温震荡搅拌2.0小时;5000转/分离心20分钟;弃上清;用含有2.0%牛血清白蛋白的20mMTris-甘氨酸pH=8.0缓冲液溶解沉淀物;4℃储存、备用。
本申请提供的一种免疫检测装置,反应过程中可利用生物素-亲和素系统将发光微球或感光微球固定在固相载体上富集,实现非均相免疫反应的灵敏、特异、检测范围宽的目的,然后用光激发光微球,利用单线氧传递原理实现均相免疫反应,达到免洗涤、免分离、快速反应、快速检测的目的;这种“半均相”、“半非均相”的免疫学检测方法排除了均相免疫、非均相免疫检测方法的不足,将均相免疫、非均相免疫检测方法的优势结合在了一起。
图3图示了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电子设备的框图。
如图3所示,电子设备10包括一个或多个处理器11和存储器12。
处理器11可以是中央处理单元(CPU)或者具有数据处理能力和/或指令执行能力的其他形式的处理单元,并且可以控制电子设备10中的其他组件以执行期望的功能。
存储器12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计算机程序产品,所述计算机程序产品可以包括各种形式的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例如易失性存储器和/或非易失性存储器。所述易失性存储器例如可以包括随机存取存储器(RAM)和/或高速缓冲存储器(cache)等。所述非易失性存储器例如可以包括只读存储器(ROM)、硬盘、闪存等。在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上可以存储一个或多个计算机程序指令,处理器11可以运行所述程序指令,以实现上文所述的本申请的各个实施例的免疫检测方法以及/或者其他期望的功能。在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还可以存储诸如输入信号、信号分量、噪声分量等各种内容。
在一个示例中,电子设备10还可以包括:输入装置13和输出装置14,这些组件通过总线系统和/或其他形式的连接机构(未示出)互连。
例如,在该电子设备是第一设备或第二设备时,该输入装置13可以是传感器等仪器,用于输入信号。在该电子设备是单机设备时,该输入装置13可以是通信网络连接器,用于从第一设备和第二设备接收所采集的输入信号。
此外,该输入设备13还可以包括例如键盘、鼠标等等。
该输出装置14可以向外部输出各种信息,包括确定出的距离信息、方向信息等。该输出设备14可以包括例如显示器、扬声器、打印机、以及通信网络及其所连接的远程输出设备等等。
当然,为了简化,图3中仅示出了该电子设备10中与本申请有关的组件中的一些,省略了诸如总线、输入/输出接口等等的组件。除此之外,根据具体应用情况,电子设备10还可以包括任何其他适当的组件。
除了上述方法和设备以外,本申请的实施例还可以是计算机程序产品,其包括计算机程序指令,所述计算机程序指令在被处理器运行时使得所述处理器执行本说明书上述“示例性方法”部分中描述的根据本申请各种实施例的免疫检测方法中的步骤。
所述计算机程序产品可以以一种或多种程序设计语言的任意组合来编写用于执行本申请实施例操作的程序代码,所述程序设计语言包括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语言,诸如Java、C++等,还包括常规的过程式程序设计语言,诸如“C”语言或类似的程序设计语言。程序代码可以完全地在用户计算设备上执行、部分地在用户设备上执行、作为一个独立的软件包执行、部分在用户计算设备上部分在远程计算设备上执行、或者完全在远程计算设备或服务器上执行。
此外,本申请的实施例还可以是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指令,所述计算机程序指令在被处理器运行时使得所述处理器执行本说明书上述“示例性方法”部分中描述的根据本申请各种实施例的免疫检测方法中的步骤。
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可以采用一个或多个可读介质的任意组合。可读介质可以是可读信号介质或者可读存储介质。可读存储介质例如可以包括但不限于电、磁、光、电磁、红外线、或半导体的系统、装置或器件,或者任意以上的组合。可读存储介质的更具体的例子(非穷举的列表)包括:具有一个或多个导线的电连接、便携式盘、硬盘、随机存取存储器(RAM)、只读存储器(ROM)、可擦式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PROM或闪存)、光纤、便携式紧凑盘只读存储器(CD-ROM)、光存储器件、磁存储器件、或者上述的任意合适的组合。
以上结合具体实施例描述了本申请的基本原理,但是,需要指出的是,在本申请中提及的优点、优势、效果等仅是示例而非限制,不能认为这些优点、优势、效果等是本申请的各个实施例必须具备的。另外,上述公开的具体细节仅是为了示例的作用和便于理解的作用,而非限制,上述细节并不限制本申请为必须采用上述具体的细节来实现。
本申请中涉及的器件、装置、设备、系统的方框图仅作为例示性的例子并且不意图要求或暗示必须按照方框图示出的方式进行连接、布置、配置。如本领域技术人员将认识到的,可以按任意方式连接、布置、配置这些器件、装置、设备、系统。诸如“包括”、“包含”、“具有”等等的词语是开放性词汇,指“包括但不限于”,且可与其互换使用。这里所使用的词汇“或”和“和”指词汇“和/或”,且可与其互换使用,除非上下文明确指示不是如此。这里所使用的词汇“诸如”指词组“诸如但不限于”,且可与其互换使用。
还需要指出的是,在本申请的装置、设备和方法中,各部件或各步骤是可以分解和/或重新组合的。这些分解和/或重新组合应视为本申请的等效方案。
提供所公开的方面的以上描述以使本领域的任何技术人员能够做出或者使用本申请。对这些方面的各种修改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是非常显而易见的,并且在此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应用于其他方面而不脱离本申请的范围。因此,本申请不意图被限制到在此示出的方面,而是按照与在此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的特征一致的最宽范围。
为了例示和描述的目的已经给出了以上描述。此外,此描述不意图将本申请的实施例限制到在此公开的形式。尽管以上已经讨论了多个示例方面和实施例,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将认识到其某些变型、修改、改变、添加和子组合。

Claims (11)

1.一种免疫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分别制备发光微球、感光球和固相载体;
将所述发光微球或所述感光球固定在固相载体上;以及
对经过固定处理的所述固相载体进行激光照射,以检测通过单线氧传递发光。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免疫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将所述发光微球或所述感光球固定在固相载体上包括:
取样本稀释液加入到反应容器内;
取待检样本加入到所述样板稀释液中;
37℃震荡搅拌5分钟;
加入感光微球;
加入发光微球;
37℃震荡搅拌20分钟;
加入固相载体;以及
37℃震荡搅拌5分钟。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免疫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固相载体包括以下几项中的一种或多种组合:磁颗粒、胶乳微球、发光板、发光管、硝酸纤维素膜。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免疫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固相载体为富集磁颗粒,所述富集磁颗粒为50ul,所述感光微球为50ul,所述发光微球为50ul,所述样本稀释液为200ul,所述待检样本为10ul。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免疫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对经过固定处理的所述固相载体进行激光照射,以检测通过单线氧传递发光包括:
所述激光照射的波长为680nm、所述检测的波长为610-615nm。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免疫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光微球的制备包括如下步骤:
称取碳二亚胺10mg,用去离子水配制成2.0mg/ml的溶液;
取1.0%浓度的感光微球置于1.0ml小玻璃瓶中并加入一个大小合适的磁力搅拌子;
再将加入所述磁力搅拌子的溶液置于磁力搅拌器上搅拌400转/分;
将所述去离子水配制成的2.0mg/ml溶液加入到所述磁力搅拌器上搅拌400转/分所得到的溶液中,按1.0ml微球比2.0mg碳二亚胺加样;
室温搅拌60分钟;
加入1.0mg/ml用磷酸盐配制的抗体或抗原,搅拌、滴加;
室温搅拌2.0小时;
加入0.5ml含有2.0%牛血清白蛋白的20mM Tris-甘氨酸pH=8.0缓冲液封闭;
室温搅拌2.0小时;
12000转/分离心30分钟;
弃上清;
用含有2.0%牛血清白蛋白的20mM Tris-甘氨酸pH=8.0缓冲液溶解沉淀物。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免疫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在将所述发光微球或所述感光球固定在固相载体上之前,进一步包括:
4℃储存、备用制备好的所述发光微球。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免疫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感光球的制备包括如下步骤:
称取碳二亚胺10mg用去离子水配制成2.0mg/ml的溶液;
取1.0%浓度的感光微球置于1.0ml小玻璃瓶中并加入磁力搅拌子;
将加入过磁力搅拌子的液体置于磁力搅拌器上搅拌400转/分;
将去离子水配制成的液体加入到经过搅拌后的液体中,按1.0ml微球比2.0mg碳二亚胺加样;
室温搅拌60分钟;
将1.0mg/ml生物素联接的牛血清白蛋白与1.0mg/ml抗体或抗原按1:3混合;
将所述按1:3混合的液体全部加入到所述按1.0ml微球比2.0mg碳二亚胺加样中;
室温搅拌2.0小时;
加入0.5ml含有2.0%牛血清白蛋白的20mM Tris-甘氨酸pH=8.0缓冲液封闭;
室温搅拌2.0小时;
12000转/分离心30分钟;
弃上清;以及
用含有2.0%牛血清白蛋白的20mM Tris-甘氨酸pH=8.0缓冲液溶解沉淀物。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免疫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在将所述发光微球或所述感光球固定在固相载体上之前,进一步包括:
4℃储存、备用制备好的所述感光球。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免疫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富集磁颗粒制备的具体步骤如下:
称取碳二亚胺10mg用去离子水配制成2.0mg/ml的溶液;
取1.0%浓度的富集磁颗粒置于1.0ml小玻璃瓶;
再将其置于震荡器上震荡搅拌5分钟,均匀分散;
迅速将去离子水配制成的液体加入到搅拌后的液体,按1.0ml微球比2.0mg碳二亚胺加样;
室温震荡搅拌60分钟;
将1.0ml用磷酸盐配制的亲和素1.0mg/ml加入到所述室温震荡搅拌60分钟中,震荡搅拌、滴加;
室温震荡搅拌2.0小时;
加入0.5ml含有2.0%牛血清白蛋白的20mM Tris-甘氨酸pH=8.0缓冲液封闭;
室温震荡搅拌2.0小时;
5000转/分离心20分钟;
弃上清;
用含有2.0%牛血清白蛋白的20mM Tris-甘氨酸pH=8.0缓冲液溶解沉淀物;
4℃储存、备用。
11.一种免疫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制备模块,配置为分别制备发光微球、感光球和固相载体;
固定处理模块,配置为将所述发光微球或所述感光球固定在固相载体上;以及
光激发模块,配置为对经过固定处理的所述固相载体进行激光照射,以检测通过单线氧传递发光。
CN202110932369.6A 2021-08-13 2021-08-13 一种免疫检测方法和装置 Pending CN113848316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932369.6A CN113848316A (zh) 2021-08-13 2021-08-13 一种免疫检测方法和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932369.6A CN113848316A (zh) 2021-08-13 2021-08-13 一种免疫检测方法和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848316A true CN113848316A (zh) 2021-12-28

Family

ID=7897538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932369.6A Pending CN113848316A (zh) 2021-08-13 2021-08-13 一种免疫检测方法和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3848316A (zh)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30232394A1 (en) * 2002-06-12 2003-12-18 Aventis Pharma Deutschland Gmbh High throughput screening method and assay system for determining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C-reactive protein and components binding to it
CN101281137A (zh) * 2008-04-24 2008-10-08 博阳生物科技(上海)有限公司 光激化学发光免疫检测方法
EP2455757A1 (de) * 2010-11-17 2012-05-23 FZMB GmbH Forschungszentrum für Medizintechnik und Biotechnologie Verfahren zur Verstärkung von Signalen in heterogenen Bindungsassays
CN102721813A (zh) * 2012-07-09 2012-10-10 沃克(天津)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前列腺特异抗原均相发光免疫分析检测试剂盒及其检测方法
CN109709317A (zh) * 2017-10-26 2019-05-03 北京科美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无基质效应的均相免疫检测试剂盒及其分析方法和应用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30232394A1 (en) * 2002-06-12 2003-12-18 Aventis Pharma Deutschland Gmbh High throughput screening method and assay system for determining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C-reactive protein and components binding to it
CN101281137A (zh) * 2008-04-24 2008-10-08 博阳生物科技(上海)有限公司 光激化学发光免疫检测方法
EP2455757A1 (de) * 2010-11-17 2012-05-23 FZMB GmbH Forschungszentrum für Medizintechnik und Biotechnologie Verfahren zur Verstärkung von Signalen in heterogenen Bindungsassays
CN102721813A (zh) * 2012-07-09 2012-10-10 沃克(天津)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前列腺特异抗原均相发光免疫分析检测试剂盒及其检测方法
CN109709317A (zh) * 2017-10-26 2019-05-03 北京科美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无基质效应的均相免疫检测试剂盒及其分析方法和应用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Fu et al. Flow-injection chemiluminescent immunoassay for α-fetoprotein based on epoxysilane modified glass microbeads
Udenfriend et al. Scintillation proximity assay: a sensitive and continuous isotopic method for monitoring ligand/receptor and antigen/antibody interactions
Tung et al. Sensing technique of silver nanoparticles as labels for immunoassay using liquid electrode plasma atomic emission spectrometry
CS221270B2 (en) Method and device for fixing the antigene and antidotes
EP2784507B1 (en) Test substance assay method, test substance assay kit, and test substance assay reagent
CN1975423A (zh) 免疫磁珠及制作方法和用于检测的方法及测试板
Miao et al. -phosphorescent mesoporous surface imprinting microspheres: Preparation and application for transferrin recognition from biological fluids
Wang et al. Label-free immunoassay for sensitive and rapid detection of the SARS-CoV-2 antigen based on functionalized magnetic nanobeads with chemiluminescence and immunoactivity
JP2013083632A (ja) 蛍光粒子を用いた検出対象物質の検出方法
CN104374909A (zh) 基于上转换发光技术和免疫层析技术对氯霉素定量检测方法
CA1194416A (en) Method of assaying biologically active substances and labelling agents therefor
JP2015230248A (ja) 被検物質測定キット及び被検物質の測定方法
Lowdon et al. Colorimetric sensing of amoxicillin facilitated by molecularly imprinted polymers
US20220260490A1 (en) Fluorescence immunoassay device based on integration of photonic crystal and magnetic beads
CN113848316A (zh) 一种免疫检测方法和装置
US20090017553A1 (en) Immunoassay-based microsensing using optical sensors
Fan et al. A Nanoplasmonic Portable Molecular Interaction Platform for High‐Throughput Drug Screening
CN113848315A (zh) 一种免疫检测方法和装置
WO2018043584A1 (ja) 異なる方式で抗原を固定化した抗原担持不溶性担体粒子を用いる抗体測定法、抗体測定用試薬
Xiong et al. Preparation of molecularly imprinted microspheres as biomimetic recognition material for in situ adsorption and selective chemiluminescence determination of bisphenol A
JP3771413B2 (ja) 抗リン脂質抗体測定試薬及びその製造方法ならびに抗リン脂質抗体測定方法
JPH0456257B2 (zh)
JP2006030155A (ja) 分光法を用いたプレートアッセイ
CN112730379A (zh) 纳米Au膜表面增强拉曼传感阵列基底及其制备方法
Tsuruoka et al. Fluorescence polarization immunoassay employing immobilized antibody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