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841070B - 透镜驱动装置、摄像机模块及摄像机搭载装置 - Google Patents

透镜驱动装置、摄像机模块及摄像机搭载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841070B
CN113841070B CN202080036741.9A CN202080036741A CN113841070B CN 113841070 B CN113841070 B CN 113841070B CN 202080036741 A CN202080036741 A CN 202080036741A CN 113841070 B CN113841070 B CN 113841070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ens
movable
optical axis
coil
support memb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80036741.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3841070A (zh
Inventor
大坂智彦
林一郎
菊地笃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tsumi Electric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Mitsumi Electric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9096197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7295403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Mitsumi Electric Co Ltd filed Critical Mitsumi Electric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384107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84107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384107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84107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Abstract

提供具有出色的通用性且适于小型化和轻量化的透镜驱动装置、摄像机模块及摄像机搭载装置。透镜驱动装置与具有液体透镜的透镜单元分开地构成,具备:固定部;可动部,与固定部间隔开配置;支撑部,将可动部支撑于固定部;驱动部,由包括线圈及磁铁的音圈电机构成,使可动部在光轴方向上相对于固定部移动;以及透镜变形部,与可动部连接,伴随可动部的移动而对液体透镜施加光轴方向的力。可动部具有多个可动单元,驱动部对多个可动单元分别独立地进行驱动,以使液体透镜的曲率变化,或使液体透镜的光轴变化。

Description

透镜驱动装置、摄像机模块及摄像机搭载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液体透镜用的透镜驱动装置、摄像机模块及摄像机搭载装置。
背景技术
一般而言,在智能手机等便携终端中搭载有小型的摄像机模块。在这种摄像机模块中应用具有自动进行拍摄被拍摄物时的对焦的自动聚焦功能(以下称作“AF功能”,AF:Auto Focus,自动聚焦)、以及光学修正拍摄时产生的抖动(振动)以减轻图像模糊的抖动修正功能(以下称作“OIS功能”,OIS:Optical Image Stabilization,光学防抖)的透镜驱动装置。(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专利文献1中公开的透镜驱动装置具备用于使透镜单元沿光轴方向移动的自动聚焦用驱动部(以下称作“AF用驱动部”)、以及用于使透镜单元在与光轴方向正交的平面内摆动的抖动修正用驱动部(以下称作“OIS用驱动部”),AF用驱动部和OIS用驱动部中应用了音圈电机(VCM,Voice Coil Motor)。
另外,在专利文献2中公开了一种透镜装置,在该透镜装置中,通过使在透明容器中装入液体而成的液体透镜变形,来使焦距及光轴变化。例如,若对于液体透镜的周缘部,均匀地按压环状的变形部件,则液体透镜的曲率变化而焦距变化,若以倾斜的状态按压变形部件,则光轴变化。由此,能够进行对焦和抖动修正。
在专利文献2中公开的透镜装置中,通过同一个透镜驱动部(致动器)进行对焦和抖动修正,因此与专利文献1那样使透镜单元在光轴方向及光轴正交方向上移动的方式相比,能够使与驱动相关的结构简化,适于小型化和轻量化。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3-210550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许第6498188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然而,在专利文献2中公开的透镜装置中,将透镜驱动部的一部分(例如,VCM的线圈或磁铁),组装到具有液体透镜的透镜单元。因此,为了实现小型化,在设计中需要同时考虑透镜单元和透镜驱动部这两者,导致设计的自由度较低。另外,在发生了透镜单元的损坏等不良情况时,需对包含透镜驱动部的整个透镜单元进行修理/更换,缺乏通用性。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具有出色的通用性且适于小型化和轻量化的透镜驱动装置、摄像机模块及摄像机搭载装置。
解决问题的方案
本发明的透镜驱动装置与具有液体透镜的透镜单元分开地构成,对所述液体透镜施加外力以使所述液体透镜的焦距和光轴变化,所述透镜驱动装置具备:
固定部;
可动部,与所述固定部间隔开配置;
支撑部,将所述可动部支撑于所述固定部;
驱动部,由包括线圈和磁铁的音圈电机构成,使所述可动部在光轴方向上相对于所述固定部移动;以及
透镜变形部,与所述可动部连接,伴随所述可动部的移动而对所述液体透镜施加光轴方向的力,
所述可动部具有多个可动单元,
所述线圈和所述磁铁中的一者配置于多个所述可动单元,
所述线圈和所述磁铁中的另一者配置于所述固定部中的与所述可动单元对应的位置,
所述驱动部对多个所述可动单元分别独立地进行驱动,以使所述液体透镜的曲率变化,或使所述液体透镜的光轴变化。
本发明的摄像机模块具备:
上述的透镜驱动装置;
所述透镜单元;以及
摄像部,对通过所述透镜单元成像的被拍摄物像进行摄像。
本发明的摄像机搭载装置为信息设备或运输设备,其具备:
上述的摄像机模块;以及
图像处理部,对由所述摄像机模块得到的图像信息进行处理。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具有出色的通用性且适于小型化和轻量化的透镜驱动装置、摄像机模块及摄像机搭载装置。
附图说明
图1A、图1B是表示搭载有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摄像机模块的智能手机的图。
图2是摄像机模块的外观立体图。
图3是透镜驱动装置的立体图。
图4是透镜驱动装置的主体部的分解立体图。
图5是透镜驱动装置的主体部的分解立体图。
图6是透镜驱动装置的主体部的分解立体图。
图7是从光轴方向受光侧观察透镜驱动装置的主体部的俯视图。
图8A、图8B是线圈单元的立体图。
图9A、图9B是线圈单元的立体图。
图10是表示底座基板的配置的俯视图。
图11是表示从底座基板向控制IC的供电线和配线的配线图。
图12A、图12B是表示透镜驱动装置的动作的一例的示意图。
图13A、图13B是表示作为搭载有车载用摄像机模块的摄像机搭载装置的汽车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基于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
图1A、图1B是表示搭载有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摄像机模块A的智能手机M(摄像机搭载装置)的图。图1A是智能手机M的主视图,图1B是智能手机M的后视图。
智能手机M例如搭载摄像机模块A作为背面摄像机OC1、OC2。摄像机模块A具备AF功能和OIS功能,能够自动地进行对被拍摄物进行拍摄时的对焦,并且能够光学修正在拍摄时产生的抖动(振动)来拍摄到不模糊的图像。
图2是摄像机模块A的外观立体图。图3是透镜驱动装置1的立体图。图3中示出从透镜驱动装置1的主体部10~50将罩60拆下后的状态。如图2、图3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使用正交坐标系(X,Y,Z)来进行说明。在后述的图中也用相同的正交坐标系(X,Y,Z)来进行表示。
以如下方式搭载摄像机模块A,即在用智能手机M实际进行拍摄时,X方向为上下方向(或左右方向)、Y方向为左右方向(或上下方向)、Z方向为前后方向。即,Z方向为光轴方向,图中上侧为光轴方向受光侧,下侧为光轴方向成像侧。另外,将与Z轴正交的X方向和Y方向称作“光轴正交方向”,将XY面称作“光轴正交面”。
如图2、图3所示,摄像机模块A具备实现AF功能和OIS功能的透镜驱动装置1、透镜单元2、以及对由透镜单元2成像的被拍摄物像进行摄像的摄像部(省略图示)等。
透镜驱动装置1与透镜单元2分开地构成,在进行自动对焦或抖动修正时,对透镜单元2的液体透镜71(参照图12A等)施加外力,来使焦距或光轴变化。
透镜单元2具有在透明容器中装入液体而成的液体透镜71(参照图12A等)。液体透镜71通过光轴方向的力(压缩力或拉伸力)变形,从而焦距和光轴发生变化。此外,液体透镜71只要是通过外力变形的透镜即可,也可以是凝胶状的透镜。在液体透镜71的光轴方向成像侧的面例如粘接有环状的透镜支撑部件72(参照图12A等)。液体透镜71的结构是公知的,因此省略详细说明(例如,参照专利文献2)。
罩60是从光轴方向观察的俯视时呈矩形(例如,正方形状)的有盖四棱筒体。罩60例如具有两阶段拉伸成型的形状,其中央部朝光轴方向受光侧以大致圆筒形状突出。在罩60的上部端面601配置有透镜单元2。另外,在罩60的侧面602设置有粘接剂注入口603。罩60以覆盖主体部10~50的方式配置,例如,通过将罩60的侧面602与磁轭33(参照图6)粘接来进行固定。
摄像部(省略图示)被配置在透镜驱动装置1的光轴方向成像侧。摄像部(省略图示)例如具有图像传感器基板和安装于图像传感器基板的摄像元件。摄像元件例如由CCD(charge-coupled device,电荷耦合器件)型图像传感器、CMOS(complementary metaloxide semiconductor,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型图像传感器等构成。摄像元件对通过透镜单元2成像的被拍摄物像进行摄像。透镜驱动装置1搭载于图像传感器基板(省略图示),与其机械连接且电连接。对透镜驱动装置1进行驱动控制的控制部既可以设置于图像传感器基板,也可以设置于搭载摄像机模块A的摄像机搭载设备(在本实施方式中,智能手机M)。通过来自控制部的控制信号来控制线圈31中的通电电流。
图4~图6是透镜驱动装置1的主体部10~50的分解立体图。图5中示出将图4中的可动部10和支撑部40分解后的状态。图6中示出将图4中的固定部20分解后的状态。图7是从光轴方向受光侧观察透镜驱动装置1的主体部10~50的俯视图。
如图4~图7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透镜驱动装置1具备可动部10、固定部20、驱动部30、支撑部40及透镜变形部50等。
可动部10是在自动对焦时和抖动修正时沿光轴方向移动的部分。固定部20是隔着支撑部40支撑可动部10的部分。可动部10在径向上与固定部20间隔开配置,经由支撑部40与固定部20连结。驱动部30由包括线圈31和磁铁32的音圈电机构成。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可动部10中配置有线圈31,在固定部20中配置有磁铁32。即,透镜驱动装置1采用了动圈式。与在可动部10中配置磁铁32的动磁式相比,可动部10更轻,即使驱动力(在线圈31上产生的洛伦兹力)相同,可动部10的移动量也更大(对液体透镜71施加的压力更大),因此能够实现省电化。
可动部10由第一线圈单元10A~第四线圈单元10D(可动单元)构成,该第一线圈单元10A~第四线圈单元10D以从光轴方向观察的俯视时呈矩形的方式配置。具体而言,第一线圈单元10A与第二线圈单元10B在X方向上相对地配置,第三线圈单元10C与第四线圈单元10D在Y方向上相对地配置。
第一线圈单元10A~第四线圈单元10D分别具有线圈基板支架11、线圈基板12及控制IC(Integrated Circuit,集成电路)13(参照图8A等)。图9A、图9B示出将图8A、图8B绕Z轴旋转180°后的状态。
线圈基板支架11是保持线圈基板12的部件。线圈基板支架11具有:安装上侧弹性支撑部件41的上弹簧固定部111、安装下侧弹性支撑部件42的下弹簧固定部112、收容控制IC13的IC收容部113、保持线圈基板12的基板保持部114、安装透镜变形部50的连结部件固定部115、以及与底座21卡合的底座卡合部116。
线圈基板12是具有大致矩形的印刷配线基板,例如是由多层印刷配线板构成,该多层印刷配线板是将包括导体层和绝缘层(省略图示)的单位层多层层叠而成的。线圈基板12具有线圈31、电源端子14、信号端子15及配线(省略图示)。线圈基板12中安装有控制IC13。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线圈基板12上一体制作有包含线圈31、电源端子14、信号端子15及配线的导电图形。配线包括:将电源端子14与控制IC13连接的供电线、将信号端子15与控制IC13连接的信号线。电源端子14通过锡焊焊接于上侧弹性支撑部件41,与上侧弹性支撑部件41物理性地连接且与其电连接。信号端子15通过锡焊焊接于下侧弹性支撑部件42,与下侧弹性支撑部件42物理性地连接且与其电连接。线圈基板12例如以使线圈基板12的长度方向的两端部121与基板保持部114卡合的方式嵌入于线圈基板支架11,且通过粘接被固定。控制IC13收容于线圈基板支架11的IC收容部113。
另外,控制IC13内置有利用霍尔效应检测磁场的变化的霍尔元件(省略图示)。若线圈单元10A~10D沿光轴方向移动,则磁铁32A~32D的磁场发生变化。通过用霍尔元件检测该磁场的变化,来检测线圈单元10A~10D的光轴方向上的位置。通过以使与线圈单元10A~10D的移动量成比例的磁通与霍尔元件的检测面交叉的方式,设计霍尔元件以及磁铁32A~32D的布置,能够得到与线圈单元10A~10D的移动量成比例的霍尔输出。此外,除了磁铁32A~32D以外,还可以将位置检测用的磁铁配置于固定部20。
控制IC13基于内置的霍尔元件的检测结果(霍尔输出)和经由上侧弹性支撑部件41接收的控制信号,来控制对应的线圈31A~31D的通电电流。
此外,也可以是,电源端子14与下侧弹性支撑部件42连接,且信号端子15与上侧弹性支撑部件41连接。
以下,当要对在第一线圈单元10A~第四线圈单元10D的线圈基板12上配置的线圈31进行区別时,将其称作“线圈31A~31D”。另外,将与线圈31A~31D对应的磁铁32和磁轭33称作“磁铁32A~32D”和“磁轭33A~33D”。
驱动部30具有线圈31、磁铁32及磁轭33。
线圈31是在自动对焦时和抖动修正时通电的空芯线圈,形成于线圈基板12。线圈31例如以线圈面与光轴平行的方式,即以XZ面或YZ面是线圈面的方式,形成为扁平形。线圈31的两端分别与控制IC13的电源端子14连接。
磁铁32在径向上与线圈31间隔开,并安装于底座21的磁铁固定部211,例如通过粘接被固定。磁铁32配置为,在光轴方向上被磁化,使磁通向彼此相反的方向地横穿线圈31的两个长边部。由此,在对线圈31进行通电时,在两个长边部沿光轴方向产生相同方向的洛伦兹力。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由线圈31和磁铁32构成音圈电机。
磁轭33由SPC(Steel,Plate,Cold:冷轧钢)材料等磁性材料形成,例如通过粘接固定于磁铁32的径向外侧。在由磁轭33和磁铁32形成的磁路中,磁通高效地与线圈31交叉,因此驱动效率得到提高。
支撑部40包括在光轴方向受光侧(上侧)将可动部10支撑于固定部20的上侧弹性支撑部件41(第一弹性支撑部件)、以及在光轴方向成像侧(下侧)将可动部10支撑于固定部20的下侧弹性支撑部件42(第二弹性支撑部件)。上侧弹性支撑部件41和下侧弹性支撑部件42例如由钛铜、镍铜、不锈钢等形成。
上侧弹性支撑部件41由结构相同的上弹簧41A~41D构成。
上弹簧41A~41D以彼此不接触的方式配置于线圈单元10A~10D和底座21的上部。上弹簧41A~41D例如是通过对一张板金进行蚀刻加工而形成的。
上弹簧41A~41D分别具有:固定于底座21的底座固定部411、固定于线圈基板支架11的支架固定部412、以及连结底座固定部411与支架固定部412的臂部413。两条臂部413从底座固定部411延伸,在臂部413的另一端配置有支架固定部412。臂部413弯曲地形成,在可动部10沿光轴方向移动时进行弹性变形。
另外,上弹簧41A~41D分别具有与跨接线43A~43D连接的跨接线连接部414。跨接线连接部414从底座固定部411向径向内侧延伸地配置。上弹簧41A~41D与跨接线43A~43D一起作为供电线发挥功能。
下侧弹性支撑部件42具有与上侧弹性支撑部件41相同的结构。即,下侧弹性支撑部件42由结构相同的下弹簧42A~42D构成。
下弹簧42A~42D以彼此不接触的方式配置于线圈单元10A~10D和底座21的下部。下弹簧42A~42D例如是通过对一张板金进行蚀刻加工而形成的。
下弹簧42A~42D分别具有:固定于底座21的底座固定部421、固定于线圈基板支架11的支架固定部422、以及连结底座固定部421与支架固定部422的臂部423。两条臂部423从底座固定部421延伸,在臂部423的另一端配置有支架固定部422。臂部423弯曲地形成,在可动部10沿光轴方向移动时进行弹性变形。
另外,下弹簧42A~42D分别具有与跨接线44A~44D连接的跨接线连接部424。跨接线连接部424从底座固定部421向径向外侧延伸地配置。下弹簧42A~42D与跨接线44A~44D一起作为信号线发挥功能。
在上弹簧41A~41D的臂部413和下弹簧42A~42D的臂部423适当地配置有减震材料61(参照图7)。例如,在臂部413、423的每一个中,在折回后相邻的部分(图5的虚线围成的部分D)配置有减震材料61。通过配置减震材料61,抑制了不必要的共振(高阶的共振模式)的产生,因此能够确保动作的稳定性。例如,可以使用点胶机来容易地涂覆减震材料61。作为减震材料61,例如能够应用紫外线固化性的硅胶。
透镜变形部50具有透镜抵接部件51和连结部件52。
透镜抵接部件51例如具有矩形环状,与液体透镜71抵接。在本实施方式中,透镜抵接部件51通过粘接固定于透镜支撑部件72,间接地与液体透镜71抵接。连结部件52与线圈单元10A~10D对应地设置,且连结透镜抵接部件51与各线圈单元10A~10D(线圈基板支架11)。对于连结部件52,例如,其一端固定于透镜抵接部件51的四角,另一端固定于线圈基板支架11的连结部件固定部115。
透镜抵接部件51例如伴随线圈单元10A~10D的向光轴方向受光侧的移动,均匀地或以倾斜状态按压液体透镜71。通过线圈单元10A~10D的移动量来调整透镜抵接部件51的姿势。具体而言,在自动对焦时,以使线圈单元10A~10D的移动量相同的方式进行控制,透镜抵接部件51均匀地按压液体透镜71。由此,焦距发生变化,从而进行自动对焦。另外,在抖动修正时,以使线圈单元10A~10D的移动量不同的方式进行控制,透镜抵接部件51以倾斜状态按压液体透镜71。由此,液体透镜71的光轴倾斜,从而进行抖动修正。
四个连结部件52分别形成为关于光轴方向对称,且呈蜿蜒状。由此,即使在抖动修正时线圈单元10A~10D的移动量不同,也由于透镜抵接部件51的扭转被吸收,而使得透镜抵接部件51相对于液体透镜71的平行度(倾斜特性),即透镜抵接部件51相对于液体透镜71的抵接状态得到保持。
此外,对于透镜抵接部件51的形状,只要是能够均匀地或以倾斜状态按压液体透镜71的形状即可,例如也可以是圆形环状。另外,连结部件52的形状只要是能够吸收抖动修正时的透镜抵接部件51的扭转的形状即可。
固定部20由底座21和底座基板22构成。
底座21是俯视时呈矩形的部件,在与液体透镜71对应的区域具有开口21a。另外,底座21具有磁铁固定部211、线圈单元保持部212、上弹簧固定部213、以及下弹簧固定部214。这些部件从底座面向光轴方向受光侧突出地形成,作为加强底座21的强度的凸棱发挥功能。
磁铁固定部211在底座周缘部的沿着X方向的两边和沿着Y方向的两边上分别设置两个,在它们之间固定有磁铁32和磁轭33。
线圈单元保持部212设置于开口21a的周缘部的四个部位,在彼此相邻的两个线圈单元保持部212之间,将线圈单元10A~10D配置为可沿光轴方向移动。
上弹簧固定部213设置于底座的四角,上侧弹性支撑部件41的底座固定部411固定在其上。
下弹簧固定部214设置于底座的四角,下侧弹性支撑部件42的底座固定部421固定在其上。在本实施方式中,上弹簧固定部213和下弹簧固定部214是一体形成的。
底座基板22是具有主基板部221、外部端子部222、上弹簧连接部223、下弹簧连接部224、以及配线(省略图示)的印刷配线基板(参照图10)。主基板部221以覆盖底座21的几乎整个面的方式形成。外部端子部222从主基板部221的一边延伸,沿着底座21的一个侧面弯曲地配置。上弹簧连接部223以位于底座21的上弹簧固定部213的内侧的方式配置。下弹簧连接部224配置为,围绕底座21的上弹簧固定部213和下弹簧固定部214而延伸至底座21的四角,位于下弹簧固定部214的外侧。配线包括来自外部端子部222的供电线和信号线。供电线的导电图形从上弹簧连接部223露出,经由跨接线43A~43D与上弹簧41A~41D电连接。信号线的导电图形从下弹簧连接部224露出,经由跨接线44A~44D与下弹簧42A~42D电连接。此外,也可以是,在底座21中通过嵌件成型而一体制作配线等。
图11是表示从底座基板22(进行驱动控制的驱动部)向控制IC13的供电线和配线的一例的配线图。在本实施方式中,控制IC13与控制部之间的通信应用I2C(Inter-Integrated Circuit,集成电路总线)通信。
如图11所示,在透镜驱动装置1中,底座基板22的电源端子VDD(正电源)经由跨接线43A和上弹簧41A与控制IC13A、13D(线圈单元10A、10D的控制IC13)的电源端子VDD连接,经由跨接线43B和上弹簧41B与控制IC13B、13C(线圈单元10B、10C的控制IC13)的电源端子VDD连接。
底座基板22的电源端子VSS(负电源)经由跨接线43C和上弹簧41C与控制IC13A、13C的电源端子VSS连接,经由跨接线43D和上弹簧41D与控制IC13B、13D的电源端子VSS连接。
底座基板22的信号端子SDA(数字信号)经由跨接线44A和下弹簧42A与控制IC13A、13D的信号端子SDA连接,经由跨接线44B和下弹簧42B与控制IC13B、13C的信号端子SDA连接。
底座基板22的信号端子SCL(时钟信号)经由跨接线44C和下弹簧42C与控制IC13A、13C的信号端子SCL连接,经由跨接线44D和下弹簧42D与控制IC13B、13D的信号端子SCL连接。
这样,上侧弹性支撑部件41(第一弹性支撑部件)将相邻的线圈单元10A~10D(可动单元)的电源端子VDD与VDD以及VSS与VSS彼此连接,下侧弹性支撑部件42(第二弹性支撑部件)将相邻的线圈单元10A~10D(可动单元)的信号端子SDA与SDA以及SCL与SCL彼此连接。
另外,上侧弹性支撑部件41和下侧弹性支撑部件42经由从固定部20(底座基板22)向光轴方向受光侧延伸的跨接线43A~43D、44A~44D,与底座基板22的配线电连接。
图12A、图12B是表示透镜驱动装置的动作的一例的示意图。图12A示出进行自动对焦时的状态,图12B示出进行抖动修正时的状态。
在透镜驱动装置1中进行自动对焦和抖动修正的情况下,对配置于线圈单元10A~10D的线圈31进行通电。若对线圈31通电,则基于磁铁32的磁场与在线圈31中流过的电流之间的相互作用,在线圈31产生洛伦兹力。洛伦兹力的方向是与磁场的方向和在线圈31中流过的电流的方向正交的方向(Z方向)。由于磁铁32是被固定的,因此反作用力作用于线圈31。该反作用力成为音圈电机的驱动力,使得配置有线圈31的线圈单元10A~10D在光轴方向上移动。
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通过对应的控制IC13A~13D来对配置于线圈单元10A~10D的线圈31A~31D的通电电流分别独立地进行控制。
在进行自动对焦的情况下,将线圈31A~31D中的通电电流控制为相同值。例如,若线圈单元10A~10D以相同的动作向光轴方向受光侧移动,透镜变形部50被均匀地按压于液体透镜71(例如,压力P)。由此,液体透镜71的曲率(透镜厚)均匀地变化,使得焦距发生变化(参照图12A)。因此,能够对线圈31A~31D的通电电流进行控制以调整透镜变形部50的移动量,从而进行对焦。
在进行抖动修正的情况下,线圈31A~31D中的通电电流被控制为不同的值。例如,若线圈单元10A~10D以互不相同的动作向光轴方向受光侧移动,则透镜变形部50以倾斜状态被按压于液体透镜71(例如,压力P1、P2(>P1))。由此,液体透镜71的光轴AX发生变化(参照图12B)。因此,能够对线圈31A~31D的通电电流进行控制以调整透镜变形部50的姿势,从而进行抖动修正。
此外,也可以是,伴随线圈单元10A~10D的向光轴方向成像侧的移动,透镜抵接部件51均匀地或以倾斜状态拉拽液体透镜71,来调整液体透镜71的焦距或光轴。另外,在进行抖动修正的情况下,也可以使相对的线圈单元10A与线圈单元10B、和线圈单元10C与线圈单元10D彼此反向地移动。
这样,透镜驱动装置1与具有液体透镜71的透镜单元2分开地构成,对液体透镜71施加外力以使液体透镜71的焦距和光轴变化。透镜驱动装置1具备:固定部20;可动部10,与固定部20间隔开配置;支撑部40,将可动部10支撑于固定部20;驱动部30,由包括线圈31和磁铁32的音圈电机构成,且使可动部10在光轴方向上相对于固定部20移动;以及透镜变形部50,与可动部10连接,伴随可动部10的移动而对液体透镜71施加光轴方向的力(压缩力或拉伸力)。可动部10具有多个线圈单元10A~10D(可动单元)。线圈31配置于多个线圈单元10A~10D,磁铁32配置于固定部20中的与线圈单元10A~10D对应的位置。驱动部30对多个线圈单元10A~10D分别独立地进行驱动,以使所述液体透镜的曲率变化,或使所述液体透镜的光轴变化。
透镜驱动装置1与透镜单元2分开地构成,因此具有出色的通用性,另外,自动对焦用的驱动部和抖动修正用的驱动部是通用的,因此能够实现小型化和轻量化。
以上,基于实施方式对由本发明人完成的发明进行了具体说明,但本发明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能够在不脱离其要点的范围内进行变更。
例如,在实施方式中,线圈31配置于可动部10(线圈单元10A~10D),且磁铁32配置于固定部20(底座21),但也可以是,磁铁32配置于可动部10,且线圈31配置于固定部20。
另外,在实施方式中,经由跨接线43A~43D、44A~44D,将底座基板22与上侧弹性支撑部件41及下侧弹性支撑部件42电连接,但也可以是,在底座21上例如通过嵌件成型而立体地形成配线(省略图示),将配线与上侧弹性支撑部件41及下侧弹性支撑部件42直接连接。
在实施方式中,作为具备摄像机模块A的摄像机搭载装置的一例,举出作为带摄像机的便携终端的智能手机M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能够应用于具有摄像机模块、和对由摄像机模块得到的图像信息进行处理的图像处理部的摄像机搭载装置。摄像机搭载装置包括信息设备和运输设备。信息设备例如包括带摄像机的便携电话机、笔记本电脑、平板终端、便携式游戏机、web摄像机、带摄像机的车载装置(例如,后方监控装置、行车记录仪装置)。另外,运输设备例如包括汽车。
图13A、图13B是表示作为搭载车载用摄像机模块VC(Vehicle Camera)的摄像机搭载装置的汽车V的图。图13A是汽车V的主视图,图13B是汽车V的后方立体图。汽车V搭载实施方式中说明的摄像机模块A作为车载用摄像机模块VC。如图13A、图13B所示,车载用摄像机模块VC例如朝向前方安装于挡风玻璃,或者朝向后方安装于尾门。该车载用摄像机模块VC作为后方监控用、行车记录仪用、碰撞避免控制用、自动驾驶控制用等被使用。
应该认为此次公开的实施方式在所有方面均为例示,而非用于限制。本发明的范围并非由上述说明表示,而是由权利要求书表示,并且还包括与权利要求书等同的含义及权利要求书的范围内的所有变更。
在2019年5月22日提出的日本专利申请特愿2019-096197号中包含的说明书、附图及说明书摘要的公开内容全部引用于本申请。
附图标记说明
1 透镜驱动装置
2 透镜单元
10 可动部
10A~10D 线圈单元(可动单元)
11 线圈基板支架
12 线圈基板
13 控制IC
20 固定部
21 底座
22 底座基板
30 驱动部
31、31A~31D 线圈
32、32A~32D 磁铁
33、33A~33D 磁轭
40 支撑部
41 上侧弹性支撑部件(第一弹性支撑部件)
42 下侧弹性支撑部件(第二弹性支撑部件)
50 透镜变形部
51 透镜抵接部件
52 连结部件
60 罩
71 液体透镜
72 透镜支撑部件
M 智能手机
A 摄像机模块

Claims (6)

1.一种透镜驱动装置,与具有液体透镜的透镜单元分开地构成,对所述液体透镜施加外力以使所述液体透镜的焦距和光轴变化,所述透镜驱动装置具备:
固定部;
可动部,与所述固定部间隔开配置;
支撑部,将所述可动部支撑于所述固定部;
驱动部,由包括线圈和磁铁的音圈电机构成,使所述可动部在光轴方向上相对于所述固定部移动;以及
透镜变形部,与所述可动部连接,伴随所述可动部的移动而对所述液体透镜施加光轴方向的力,
所述可动部具有多个可动单元,
所述线圈配置于多个所述可动单元,
所述磁铁配置于所述固定部中的与所述可动单元对应的位置,
多个所述可动单元分别具有控制对所述线圈的通电的控制集成电路即控制IC,
所述驱动部通过各自的所述控制IC对多个所述可动单元分别独立地进行驱动,以使所述液体透镜的曲率变化,或使所述液体透镜的光轴变化,
所述支撑部具有将所述可动部与所述固定部弹性地连接的弹性支撑部件,
所述弹性支撑部件包括由结构相同的四个上弹簧构成的配置于所述光轴方向上的受光侧的上侧弹性支撑部件、以及由结构相同的四个下弹簧构成的配置于所述光轴方向上的成像侧的下侧弹性支撑部件,所述上侧弹性支撑部件在所述光轴方向上的受光侧将所述可动部支撑于所述固定部,所述下侧弹性支撑部件在所述光轴方向上的成像侧将所述可动部支撑于所述固定部,
由所述上侧弹性支撑部件和所述下侧弹性支撑部件中的一者构成的第一弹性支撑部件与配置于所述固定部的配线电连接,且与所述控制IC的电源端子电连接,所述第一弹性支撑部件作为用于对所述线圈供电的供电线发挥功能。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透镜驱动装置,其中,
由所述上侧弹性支撑部件和所述下侧弹性支撑部件中的另一者构成的第二弹性支撑部件与所述控制IC的信号端子电连接。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透镜驱动装置,其中,
所述第一弹性支撑部件将相邻的所述可动单元的所述电源端子彼此连接,
所述第二弹性支撑部件将相邻的所述可动单元的所述信号端子彼此连接。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透镜驱动装置,
所述弹性支撑部件通过从所述固定部向光轴方向受光侧延伸的跨接线与所述配线电连接。
5.一种摄像机模块,其具备:
权利要求1所述的透镜驱动装置;
所述透镜单元;以及
摄像部,对通过所述透镜单元成像的被拍摄物像进行摄像。
6.一种摄像机搭载装置,其为信息设备或运输设备,其具备:
权利要求5所述的摄像机模块;以及
图像处理部,对由所述摄像机模块得到的图像信息进行处理。
CN202080036741.9A 2019-05-22 2020-05-22 透镜驱动装置、摄像机模块及摄像机搭载装置 Active CN11384107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9096197A JP7295403B2 (ja) 2019-05-22 2019-05-22 レンズ駆動装置、カメラモジュール、及びカメラ搭載装置
JP2019-096197 2019-05-22
PCT/JP2020/020217 WO2020235667A1 (ja) 2019-05-22 2020-05-22 レンズ駆動装置、カメラモジュール、及びカメラ搭載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841070A CN113841070A (zh) 2021-12-24
CN113841070B true CN113841070B (zh) 2024-06-28

Family

ID=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597148A (zh) * 2018-10-24 2019-04-09 东莞佩斯讯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驱动液态镜头的马达及镜头组

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597148A (zh) * 2018-10-24 2019-04-09 东莞佩斯讯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驱动液态镜头的马达及镜头组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7295403B2 (ja) レンズ駆動装置、カメラモジュール、及びカメラ搭載装置
CN115494680B (zh) 透镜驱动装置、摄像机模块及摄像机搭载装置
CN107111208B (zh) 致动器、摄像机模块及摄像机搭载装置
CN108292076B (zh) 透镜驱动装置、摄像机模块以及摄像机搭载装置
CN112534347B (zh) 摄像机模块及摄像机搭载装置
CN108603993B (zh) 透镜驱动装置、摄像机模块及摄像机搭载装置
CN111727405B (zh) 透镜驱动装置、照相机模块、以及照相机搭载装置
US10746957B2 (en) Lens driving device, camera module, and camera-equipped device
CN116679513B (zh) 透镜驱动装置、摄像机模块及摄像机搭载装置
JP6989759B2 (ja) レンズ駆動装置、カメラモジュール、及びカメラ搭載装置
CN114690365A (zh) 透镜驱动装置、摄像机模块及摄像机搭载装置
JP2023057146A (ja) レンズ駆動装置、カメラモジュール、及びカメラ搭載装置
CN113168074B (zh) 透镜驱动装置、摄像机模块及摄像机搭载装置
JP7231820B2 (ja) レンズ駆動装置、カメラモジュール、及びカメラ搭載装置
CN113841070B (zh) 透镜驱动装置、摄像机模块及摄像机搭载装置
CN114428431B (zh) 光学防抖摄像模组及其组装方法
CN112859281A (zh) 透镜驱动装置、摄像机模块及摄像机搭载装置
CN113589467B (zh) 透镜驱动装置、摄像机模块及摄像机搭载装置
US20240223876A1 (en) Lens driving device, camera module, and camera mounting device
US20230221574A1 (en) Sensor shifting actuator and camera module including sensor shifting actuator
CN118112741A (zh) 光学元件驱动装置、摄像机模块及摄像机搭载装置
CN117805998A (zh) 光学元件驱动装置、照相机模块以及照相机搭载装置
JP2023051206A (ja) 光学素子駆動装置、カメラモジュール及びカメラ搭載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