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841014A - 空调系统 - Google Patents

空调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841014A
CN113841014A CN202080034950.XA CN202080034950A CN113841014A CN 113841014 A CN113841014 A CN 113841014A CN 202080034950 A CN202080034950 A CN 202080034950A CN 113841014 A CN113841014 A CN 11384101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air conditioning
temperature
processing device
conditioning system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80034950.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冈本康令
藤田尚利
巽浩二
川岸正明
马濑慎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aikin Industries Ltd
Original Assignee
Daikin Industrie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aikin Industries Ltd filed Critical Daikin Industries Ltd
Publication of CN11384101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841014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3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for purposes related to the operation of the system, e.g. for safety or monitoring
    • F24F11/46Improving electric energy efficiency or saving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5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characterised by user interfaces or communication
    • F24F11/54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characterised by user interfaces or communication using one central controller connected to several sub-controll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62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type of control or by internal processing, e.g. using fuzzy logic, adaptive control or estimation of values
    • F24F11/63Electronic processing
    • F24F11/65Electronic processing for selecting an operating mod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70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 F24F11/80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for controlling the temperature of the supplied air
    • F24F11/86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for controlling the temperature of the supplied air by controlling compressors within refrigeration or heat pump circui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3/00Air-conditioning systems in which conditioned primary air is supplied from one or more central stations to distributing units in the rooms or spaces where it may receive secondary treatment; Apparatu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such systems
    • F24F3/044Systems in which all treatment is given in the central station, i.e. all-air system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2110/00Control inputs relating to air properties
    • F24F2110/10Temperatur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2110/00Control inputs relating to air properties
    • F24F2110/10Temperature
    • F24F2110/12Temperature of the outside air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2110/00Control inputs relating to air properties
    • F24F2110/20Humidity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2110/00Control inputs relating to air properties
    • F24F2110/20Humidity
    • F24F2110/22Humidity of the outside air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2110/00Control inputs relating to air properties
    • F24F2110/50Air quality properties
    • F24F2110/65Concentration of specific substances or contaminants
    • F24F2110/70Carbon dioxid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2140/00Control inputs relating to system states
    • F24F2140/10Pressur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2140/00Control inputs relating to system states
    • F24F2140/10Pressure
    • F24F2140/12Heat-exchange fluid pressur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2140/00Control inputs relating to system states
    • F24F2140/50Load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30/00Energy efficient heating, ventilation or air conditioning [HVAC]
    • Y02B30/70Efficient control or regulation technologies, e.g. for control of refrigerant flow, motor or heating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Fuzzy Systems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REA)
  • Air Conditioning Control Device (AREA)
  • Central Air Conditioning (AREA)
  • Ventilation (AREA)

Abstract

在包括外部空气处理装置(10)和空调装置(20)的空调系统(100)中,当对象空间(SP1、SP2)的空气的温度和湿度中的至少一者即温湿度状态在规定的范围内且外部空气处理装置(10)和空调装置(20)中的至少一者的负荷系数比规定的下限值小的情况下,使外部空气处理装置(10)和空调装置(20)中的任一者停止运行。

Description

空调系统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一种空调系统。
背景技术
以往,使用包括外部空气处理装置和空调装置的空调系统,其中,所述外部空气处理装置通过加热或冷却外部空气后向对象空间供给来实施对象空间的换气和空气调节,所述空调装置通过加热或冷却对象空间内的空气(内部空气)后向对象空间输送来实施对象空间的空气调节。
在现有的空调系统中,外部空气处理装置实施使供气温度接近设定值的供气温度控制和使室内二氧化碳浓度接近设定值的风量控制,空调装置实施使室内温度接近设定值的室内温度控制。此处,各装置基本上独立运转。
在这样的空调系统中,如果空调装置、外部空气处理装置(特别是决定负荷的冷却装置)以低负荷运转,则能效比(COP)变得非常小。
针对于此,以往,当在制冷运转下外部空气温湿度达到外部空气制冷条件的情况下,停止外部空气处理装置的运行。
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包括无水配管调湿外部气体处理器(Desica:能够通过吸附式热交换器的分批切换来调节湿度的外部空气处理装置)和空调装置的空调系统。在该空调系统中,当在制热时空调装置变成了低负荷的情况下,使空调装置停止运行,并且增大无水配管调湿外部气体处理器的空调能力。具体而言,通过使无水配管调湿外部气体处理器的分批切换时间比通常制热加湿时长,由此降低加湿能力(潜热能力),另一方面,增大制热能力(显热能力)。
此外,还提出了使用外部空气处理装置、空调装置的COP等以空调系统整体的功耗变为最小的方式对各装置实施负荷配分的技术。在该现有技术中,通过变更外部空气处理装置的供气温度、空调装置的蒸发温度来实施负荷配分。
专利文献1:日本公开专利公报特开2013-139905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现有技术用于:在空调装置的负荷系数变小的情况下,通过停止空调装置的运行,增大外部空气处理装置的制热能力,来维持室内温湿度环境。
然而,如果在例如室内温湿度环境较差的状态下,单纯基于空调装置的负荷系数的大小停止空调装置的运行,则当外部空气处理装置的制热能力的追随性较差的情况下,室内温湿度环境有可能进一步恶化。此处,当使用无水配管调湿外部气体处理器作为外部空气处理装置的情况下,通过使分批切换时间比通常运转时长,在装置特性上能够期待制热能力增强。但是,在使用通常的外部空气处理装置的情况下,如果没有确认其制热能力有余力就停止空调装置的运行,则室内温湿度环境有可能恶化。
根据以功耗变为最小的方式对各装置实施负荷配分的现有技术,在空调装置进行低负荷运转的情况下,各个室内机反复启停,空调能力不连续地变化,因此难以获得适当的COP。关于冷却装置,在进行低负荷运转的情况下反复启停,因此在停止状态即功耗为0时,COP非常高,另一方面,在运转状态下,相对于较小的空调能力,会产生一定程度的功耗,因此COP较低。因此,在空调装置和冷却装置(外部空气处理装置的热源)以低负荷运转的情况下,都需要通过使用了时间平均值的COP计算来决定负荷配分,因此都会出现计算成本增大的问题和控制周期变长的问题等。
而且,在现有的空调系统中,没有设置在外部空气处理装置、空调装置进行了过负荷运转的情况下对各装置的空调能力进行调节的单元。因此,如果外部空气处理装置、空调装置因外部空气温度、室内负荷而变为过负荷运转状态,则COP降低,各装置系统的总功耗增大,结果是空调系统的运行效率恶化。特别是,在具有多台室内机的空调装置进行高负荷运转的情况下,部分性地产生室内温度达不到设定温度的空间,温湿度环境恶化。
本公开的目的在于在包括外部空气处理装置和空调装置的空调系统中,根据各装置的负荷状态,使空调系统高效地运行。
-用以解决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
本公开的第一方面涉及一种空调系统,包括外部空气处理装置10和空调装置20,所述外部空气处理装置10至少调节所引入的外部空气的温度而向对象空间SP1、SP2供气,所述空调装置20至少调节所述对象空间SP1、SP2的空气的温度,所述空调系统的特征在于:当所述对象空间SP1、SP2的空气的温度和湿度中的至少一者即温湿度状态在规定的范围内、并且所述外部空气处理装置10和所述空调装置20中的至少一者的负荷系数比规定的下限值小的情况下,使所述外部空气处理装置10和所述空调装置20中的任一者停止运行。
在第一方面中,当外部空气处理装置10和空调装置20中的至少一者的负荷系数比规定的下限值小的情况下,以对象空间SP1、SP2的温湿度状态在规定的范围内为条件,使外部空气处理装置10和空调装置20中的任一者停止运行。因此,不会使对象空间SP1、SP2的温湿度状态恶化,就能够避免低COP下的运转而使空调系统高效地运行。
本公开的第二方面是,在第一方面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当所述外部空气处理装置10和所述空调装置20中的一个装置的负荷系数比所述规定的下限值小且另一个装置的负荷系数在所述规定的下限值以上的情况下,使所述一个装置停止运行。
在第二方面中,能够适当地仅使以低COP运转的装置停止运行。
本公开的第三方面是,在第一方面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当所述外部空气处理装置10和所述空调装置20这两者的负荷系数比所述规定的下限值小的情况下,使所述外部空气处理装置10和所述空调装置20中的负荷系数与所述规定的下限值之比更小的装置、或预先设定过的装置停止运行。
在第三方面中,在外部空气处理装置10和空调装置20这两者的负荷系数都小的情况下,通过择一性地使负荷系数更小的装置或预先设定过的装置停止运行,也能够避免继续以低COP运转。
本公开的第四方面是,在第一方面到第三方面中任一方面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在使所述外部空气处理装置10和所述空调装置20中的任一者停止运行起经过了规定的时间后,所述温湿度状态脱离了所述规定的范围的情况下,使已停止运行的装置再次运行。
在第四方面中,当对象空间SP1、SP2的温湿度状态因负荷系数较小的装置停止运行而发生了恶化的情况下,通过使该装置迅速地再次运行,能够改善对象空间SP1、SP2的环境。
本公开的第五方面是,在第一方面到第四方面中任一方面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使所述外部空气处理装置10和所述空调装置20中的任一者停止运行,并且强制增大继续运行的装置的空调能力。
在第五方面中,当使负荷系数较小的装置停止了运行的情况下,使另一个装置的空调能力增大后继续运行,因此能够将对象空间SP1、SP2的环境维持在良好的状态。
本公开的第六方面是,在第一方面到第五方面中任一方面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调装置20具有多台室内机22,当所述空调装置20的负荷系数比所述规定的下限值小且所述多台室内机22的运行率在规定的运行率以上的情况下,使所述空调装置20停止运行。
在第六方面中,当具有多台室内机22的空调装置20的负荷系数较小的情况下,以多台室内机22的运行率较高为条件,换言之,以各室内机22的空调能力整体较低为条件,使空调装置20停止运行。因此能够避免在空调装置20特别是室外机21的负荷系数较低但多台室内机22的运行率较低、在个别房间等运行的少数室内机22的空调能力可能较高的情况下使该少数室内机22停止运行而使该个别房间等的室内环境恶化的情况发生。
本公开的第七方面是,在第一方面到第六方面中任一方面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当使所述空调装置20停止了运行的情况下,将所述外部空气处理装置10的运转模式从供气温度控制切换为返回空气温度控制或室内温度控制。
在第七方面中,通过使低负荷的空调装置20停止运行,由此提高节能性,并且通过在返回空气温度控制或室内温度控制下使外部空气处理装置10运转,能够将对象空间SP1、SP2的环境维持在良好的状态。
本公开的第八方面涉及一种空调系统,包括外部空气处理装置10和空调装置20,所述外部空气处理装置10至少调节所引入的外部空气的温度而向对象空间SP1、SP2供气;所述空调装置20至少调节所述对象空间SP1、SP2的空气的温度,所述空调系统的特征在于:当所述对象空间SP1、SP2的空气的温度和湿度中的至少一者即温湿度状态在规定的范围内、并且所述外部空气处理装置10和所述空调装置20中的一个装置的负荷系数比规定的上限值大、另一个装置的负荷系数比所述规定的上限值小的情况下,减小所述一个装置的空调能力,增大所述另一个装置的空调能力。
在第八方面中,当外部空气处理装置10和空调装置20中的一个装置成为过负荷状态的情况下,以对象空间SP1、SP2的温湿度状态在规定的范围内和另一个装置不处于过负荷状态为条件,减小一个装置的空调能力,增大另一个装置的空调能力。因此,当外部空气处理装置10或空调装置20因外部空气温度、室内负荷而成为过负荷状态的情况下,能够调节各装置的空调能力,抑制COP的降低,因此能够抑制空调系统的运行效率降低。
本公开的第九方面是,在第八方面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通过调节所述外部空气处理装置10的供气温度,由此使空调能力从所述一个装置向所述另一个装置转移。
在第九方面中,能够容易地调节各装置的空调能力。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实施方式的空调系统的结构的一例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公开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需要说明的是,以下的实施方式是本质上优选的示例,并没有对本发明,其应用对象或其用途的范围加以限制的意图。
-空调系统的结构-
图1是示出实施方式的空调系统100的结构的一例的图。空调系统100是在房屋、大楼、工厂、公共施设等建筑物内所包含的对象空间中实现空气调节的系统。
在本实施方式中,空调系统100被用于包括多个(例如两个)对象空间SP1、SP2的建筑物BL。对象空间SP1、SP2可以分别是单独的室内空间,也可以是同一室内的不同空间。建筑物BL具有机械室BL1、专有部区域BL2以及走廊BL3,所述机械室BL1供后述的外部空气处理装置10配置,所述专有部区域BL2中存在对象空间SP1、SP2,所述走廊BL3夹设于机械室BL1与专有部区域BL2之间。
如图1所示,空调系统100包括外部空气处理装置10、空调装置20以及控制装置30。外部空气处理装置10对所引入的外部空气OA的温度和湿度进行调节,来向对象空间SP1、SP2供气。外部空气OA是对象空间SP1、SP2的外部的空气,在本实施方式中,是建筑物BL的外部的空气。空调装置20对对象空间SP1、SP2的空气即内部空气IA的温度进行调节。
在空调系统100中,通过对设置于对象空间SP1、SP2中的遥控器40适当地输入指令,能够切换外部空气处理装置10和空调装置20的运转状态。控制装置30根据输入到遥控器40的指令(启停、运转种类、设定温度、设定风量等指令)和外部空气OA和内部空气IA的温度、湿度等,控制外部空气处理装置10和空调装置20的运转状态。
〈外部空气处理装置的结构〉
外部空气处理装置10主要包括空气处理机组(以下称“空气处理机组”)11和成为热源机组的冷却机组(省略图示)。空气处理机组11既可以采用水方式,也可以采用制冷剂方式(直膨空气处理器)。
外部空气处理装置10在运转过程中,从设置于建筑物BL的外壁的进气口15经由进气管L1向空气处理机组11引入外部空气OA,进行冷却或加热、或者除湿或加湿后,经由供气管L2,作为供给气体SOA从供气口16供给至对象空间SP1、SP2。
外部空气处理装置10通过排气风扇17,排气EA从对象空间SP1、SP2的排气口(省略图示)经由排气管L3向建筑物BL的外部释放。
空气处理机组11主要具有外部空气热交换器12、加湿器13和供气风扇14。外部空气热交换器12是作为外部空气OA的冷却器发挥作用的热交换器,具有导热管和导热翅片。在外部空气热交换器12中,在通过导热管和导热翅片的周围的外部空气OA与通过导热管的热介质之间实施热交换。加湿器13对通过了外部空气热交换器12的外部空气OA进行加湿。加湿器13的方式、形式并不特别限定,可以使用例如一般的自然蒸发式(气化式)的加湿器。供气风扇14是将外部空气OA引入空气处理机组11内并向供气管L2输送的送风机。供气风扇14的形式并不特别限定,可以使用例如西洛克风扇。供气风扇14包括风扇马达,通过变频控制风扇马达来调节供气风扇14的转速。也就是说,供气风扇14的风量是可变的。
在空气处理机组11配置有各种传感器,例如对被吸入空气处理机组11内的外部空气OA的温度和湿度进行检测的外部空气温度传感器和外部空气湿度传感器、以及对向供气管L2(即对象空间SP1、SP2)输送的供给气体SOA的温度(供气温度)进行检测的供气温度传感器等。
供气管L2是形成外部空气OA的流路的部件。供气管L2的一端与空气处理机组11连接,以便:通过供气风扇14进行工作,由此外部空气OA流入对象空间。供气管L2的另一端分支为多个,在各分支目的地与对象空间SP1、SP2连通。具体而言,供气管L2的另一端(各分支目的地)与形成于对象空间SP1、SP2的天花板的供气口16连接。
外部空气处理装置10包括对外部空气处理装置10所包含的各部分的动作进行控制的外调机控制部31。外调机控制部31由CPU(中央处理器)、存储器以及各种电子元器件等构成。外调机控制部31经由布线与外部空气处理装置10所包含的各设备连接。外调机控制部31经由通信线,与控制装置30、遥控器40电连接。在本实施方式中,外调机控制部31通过由在空气处理机组11、冷却机组(省略图示)配置的微型计算机、各电子元器件相互电连接而构成。
外调机控制部31根据设定温度、供气温度等,设定供气温度的目标值,基于该目标值,适当地调节各部分的动作。由此,外部空气处理装置10的运转容量(空调能力)被适当地变更。需要说明的是,供气温度的目标值也可以由控制装置30设定。
〈空调装置的结构〉
空调装置20包括制冷剂回路,通过在制冷剂回路中使制冷剂循环来实施蒸气压缩方式的制冷循环,由此实现对象空间SP1、SP2的制冷、除湿或制热等空气调节。空调装置20具有多个运转模式,实施与运转模式相对应的运转。具体而言,空调装置20实施进行制冷的制冷运转、进行除湿的除湿运转、进行制热的制热运转等运转。
空调装置20主要具有成为热源机组的一台室外机21和多台(例如两台)室内机22。空调装置20的形式并不特别限定,可以使用例如可变制冷剂流量控制(VRV)型空调装置。
在空调装置20中,室外机21和各室内机22经由制冷剂连接管23连接,由此构成制冷剂回路。被封入制冷剂回路的制冷剂并不特别限定,可以使用例如R32、R410A等HFC制冷剂。
室外机21配置于对象空间SP1、SP2的外部,在本实施方式中,配置于建筑物BL的外部。室外机21主要具有压缩机、四通换向阀、室外热交换器和室外风扇,对此省略图示。压缩机是将制冷循环中的低压的制冷剂压缩至达到高压的设备。四通换向阀是用于切换制冷剂回路中的制冷剂的流动方向的流路切换单元。室外热交换器是使所通过的空气流(由室外风扇生成的室外空气流)与制冷剂进行热交换的热交换器。在正循环运转(制冷运转、除湿运转)时,室外热交换器作为制冷剂的冷凝器或散热器发挥作用,在逆循环运转(制热运转)时,室外热交换器作为制冷剂的蒸发器发挥作用。室外风扇是生成室外空气流的送风机。室外空气流是流入室外机21内、通过室外热交换器流出到室外机21外的外部空气的流动。室外空气流是正循环运转时的室外热交换器内的制冷剂的冷却源,是逆循环运转时的室外热交换器内的制冷剂的加热源。室外风扇包括风扇马达,通过变频控制风扇马达来调节室外风扇的转速。也就是说,室外风扇的风量是可变的。
需要说明的是,在室外机21配置有各种传感器,例如对被吸入压缩机的制冷剂的压力进行检测的吸入压力传感器、对从压缩机喷出的制冷剂的压力进行检测的喷出压力传感器等。
各室内机22配置于相对应的对象空间SP1、SP2。也就是说,在本实施方式中,两台室内机22彼此并联且与一台室外机21连接。各室内机22的形式并不特别限定,可以是例如设置于对象空间SP1、SP2的天花板的天花板嵌入式室内机。在该情况下,各室内机22在对象空间SP1、SP2以吸入口和吹出口从天花板露出的方式设置。
各室内机22具有室内热交换器、膨胀阀和室内风扇,对此省略图示。室内热交换器是使所通过的空气流(由室内风扇生成的室内空气流)与制冷剂进行热交换的热交换器。在正循环运转时,室内热交换器作为制冷剂的蒸发器发挥作用,在逆循环运转时,室内热交换器作为制冷剂的冷凝器或散热器发挥作用。膨胀阀是作为制冷剂的减压单元或流量调节单元发挥作用的阀,例如是能够控制开度的电动膨胀阀,其配置于室内热交换器与液侧制冷剂连接管之间。室内风扇是生成室内空气流的送风机。室内空气流是流入室内机22内、通过室内热交换器后流出室内机22外的内部空气的流动。室内空气流是正循环运转时的室内热交换器内的制冷剂的加热源,是逆循环运转时的室内热交换器内的制冷剂的冷却源。室内风扇包括风扇马达,通过变频控制风扇马达来调节室内风扇的转速。也就是说,室内风扇的风量是可变的。
需要说明的是,在各室内机22配置各种传感器,例如对吸入室内机22内的室内空气流(内部空气)的温度、湿度和二氧化碳浓度进行检测的室内温度传感器、室内湿度传感器和二氧化碳浓度传感器、以及对室内热交换器中的制冷剂的温度进行检测的制冷剂温度传感器等。
空调装置20具有对空调装置20所包含的各部分的动作进行控制的空调机控制部32。空调机控制部32由CPU、存储器和各种电子元器件等构成。空调机控制部32经由布线与空调装置20所包含的各设备连接。空调机控制部32与配置于各室内机22的各种传感器电连接。空调机控制部32与设置于对象空间SP1、SP2的遥控器40以可通信的方式连接。空调机控制部32经由通信线与控制装置30和遥控器40电连接。
在本实施方式中,空调机控制部32通过由分别配置于室外机21和各室内机22的各微型计算机、各电子元器件相互电连接而构成。空调机控制部32根据设定温度、室内温度等的状况,在各室内机21设定蒸发温度的目标值,基于该目标值,适当地调节压缩机的容量、室外风扇的风量等。由此,空调装置20的运转容量(空调能力)被适当地变更。需要说明的是,也可以由控制装置30设定蒸发温度的目标值。
〈控制装置和遥控器〉
控制装置30是统一控制空调系统100的动作的功能部,具体而言包括由存储器、CPU等构成的计算机,通过由该计算机执行程序,由此实施空调系统100的各功能。程序记录于计算机可读取的记录介质,例如记录于ROM(只读存储器)等。
控制装置30与外调机控制部31和空调机控制部32电连接,彼此收发信号。控制装置30通过向外调机控制部31和空调机控制部32发送规定的信号(例如,设定目标供气温度、目标蒸发温度的控制信号),由此能够对分别构成外部空气处理装置10和空调装置20的各设备的动作进行控制。另外,控制装置30通过接收从外调机控制部31和空调机控制部32发送的规定的信号,由此能够取得分别配置于外部空气处理装置10和空调装置20的各种传感器的检测值、确定外部空气处理装置10和空调装置20各自的运转状态的信息。
遥控器40是用于供用户输入分别独立地切换外部空气处理装置10和空调装置20的运转状态(启停、运转种类、设定温度、设定湿度、设定风量等)的各种指令的输入装置。另外,遥控器40还作为用于显示规定的信息(例如外部空气处理装置10、空调装置20的运转状态、内部空气、外部空气的温度、湿度等)的显示装置发挥作用。
〈低负荷时的空调系统的控制〉
在空调系统100中,外部空气处理装置10和空调装置20分别具有独立的热源。在外部空气处理装置10和空调装置20都在进行制冷运转(也包括在进行除湿的情况)或制热运转(也包括在进行加湿的情况)的情况下,外部空气处理装置10通过供气温度控制且根据负荷变更供气温度,由此实施外部空气处理装置10和空调装置20的制冷能力或制热能力的调节。
在组合外部空气处理装置和空调装置而成的现有空调系统中,基本上独立控制各装置,外部空气处理装置基于外部空气条件,启动(ON)/停止(OFF)运转,空调装置基于室内温度条件,启动/停止运转。
相对于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当对象空间SP1、SP2的空气的温度和湿度中的至少一者即温湿度状态在规定的范围内且外部空气处理装置10和空调装置20中的至少一者的负荷系数比规定的下限值小的情况下,控制装置30使外部空气处理装置10和空调装置20中的任一者停止运行。此处,也可以通过各装置的热源的恒温开关关闭(Thermo-off)使各装置停止运行。
关于对象空间SP1、SP2的温湿度状态是否在规定的范围内,例如可以按照如下方式进行判断。首先,关于对象空间SP1、SP2的空气的温度(以下称为室内温度),使用规定值α(例如1℃),当满足“设定温度+α≥室内温度≥设定温度-α”的关系的情况下,判断为在规定的范围内,当不满足该关系的情况下,判断为脱离规定的范围。此外,关于对象空间SP1、SP2的空气的湿度(以下称为室内湿度),使用规定值β(例如5%),当满足“目标湿度+β≥室内湿度≥目标湿度-β”的关系的情况下,判断为在规定的范围内,当不满足该关系的情况下,判断为脱离规定的范围。此处,湿度可以是绝对湿度或露点温度。
作为外部空气处理装置10和空调装置20各自的负荷系数,例如可以使用“当前处理能力与额定能力之比”,还可以替代为:关于外部空气处理装置10使用“成为热源的冷却机组的负荷系数”,关于空调装置20使用“成为热源的室外机21的负荷系数”。也可以考虑COP的降低等,针对外部空气处理装置10和空调装置20分别独立地设定负荷系数的下限值(例如10%)。
关于停止运行的装置,也可以为:当外部空气处理装置10和空调装置20中的一个装置的负荷系数比规定的下限值小且另一个装置的负荷系数在规定的下限值以上的情况下,使该一个装置停止运行。例如,当仅外部空气处理装置10的负荷系数比规定的下限值小的情况下,使外部空气处理装置10的热源关闭恒温开关,当仅空调装置20的负荷系数比规定的下限值小的情况下,使空调装置20的热源关闭恒温开关。
或者,还可以为:当外部空气处理装置10和空调装置20这两者的负荷系数比规定的下限值小的情况下,使外部空气处理装置10和空调装置20中的负荷系数与规定的下限值之比更小的装置或预先设定过的装置停止运行。
控制装置30可以在使外部空气处理装置10和空调装置20中的任一者停止运行起经过了规定的时间后,对象空间SP1、SP2的温湿度状态脱离了规定的范围的情况下,使已停止运行的装置再次运行。
控制装置30还可以使外部空气处理装置10和空调装置20中的任一者停止运行并且强制增大继续运行的装置的空调能力(制冷能力或制热能力)。在增大外部空气处理装置10的空调能力的情况下,变更例如供气温度、处理风量等运转参数。由此,能够容易地增大外部空气处理装置10的空调能力。在使空调装置20的空调能力增大的情况下,变更例如室内机22的风量、蒸发温度、冷凝温度等运转参数。由此,能够容易地增大空调装置20的空调能力。需要说明的是,在继续运行的装置的设定值条件中,当对象空间SP1、SP2的环境恶化的情况下,也可以通过变更用于维持对象空间SP1、SP2的环境的设定值,来增大继续运行的装置的空调能力。
如本实施方式所述,在空调装置20具有多台室内机22的情况下,当空调装置20的负荷系数比规定的下限值小且多台室内机22的运行率(=“运转中的室内机22的台数”/“所设置的室内机22的台数”)在规定的运行率以上时,控制装置30可以使空调装置20停止运行。换言之,在空调装置20的负荷系数比规定的下限值小但多台室内机22的运行率不满足规定的运行率的情况下,不使空调装置20停止运行。可以考虑所设置的室内机22的台数等决定规定的运行率。
控制装置30可以在使空调装置20停止了运行的情况下,将外部空气处理装置10的运转模式从供气温度控制切换为返回空气温度控制或室内温度控制。
还可以对控制装置30设定例外情况,即:当在个别房间等中特定的室内机22在运行时,即使空调装置20的负荷系数比规定的下限值小,也不使空调装置20停止运行等。
〈高负荷时的空调系统的控制〉
当对象空间SP1、SP2的空气的温度和湿度中的至少一者即温湿度状态在规定的范围内且外部空气处理装置10和空调装置20中的一个装置的负荷系数比规定的上限值大、另一个装置的负荷系数比规定的上限值小的情况下,控制装置30减小该一个装置的空调能力、增大该另一个装置的空调能力。此处,可以考虑COP的降低等,针对外部空气处理装置10和空调装置20分别独立地设定负荷系数的上限值(例如95%)。
外部空气处理装置10和空调装置20各自的空调能力的变更是可以通过例如对外部空气处理装置10的供气温度进行调节来实施的。具体而言,当在制热时外部空气处理装置10的负荷系数比规定的上限值大的情况下,可以通过降低外部空气处理装置10的供气温度,来将空调能力(制热能力)从外部空气处理装置10向空调装置20转移。当在制热时空调装置20的负荷系数比规定的上限值大的情况下,可以通过升高外部空气处理装置10的供气温度,来将空调能力(制热能力)从空调装置20向外部空气处理装置10转移。当在制冷时外部空气处理装置10的负荷系数比规定的上限值大的情况下,可以通过升高外部空气处理装置10的供气温度,来将空调能力(制冷能力)从外部空气处理装置10向空调装置20转移。当在制冷时空调装置20的负荷系数比规定的上限值大的情况下,可以通过降低外部空气处理装置10的供气温度,来将空调能力(制冷能力)从空调装置20向外部空气处理装置10转移。
-实施方式的效果-
根据本实施方式的空调系统100,当对象空间SP1、SP2的空气的温度和湿度中的至少一者即温湿度状态在规定的范围内且外部空气处理装置10和空调装置20中的至少一者的负荷系数比规定的下限值小的情况下,使外部空气处理装置10和空调装置20中的任一者停止运行。换言之,当外部空气处理装置10和空调装置20中的至少一者的负荷系数比规定的下限值小的情况下,以对象空间SP1、SP2的温湿度状态在规定的范围内为条件,使外部空气处理装置10和空调装置20中的任一者停止运行。因此,不会使对象空间SP1、SP2的温湿度状态恶化,就能够避免低COP下的运转,从而使空调系统100高效地运行。因此,能够实现兼具节能性和舒适性的空调控制。
例如,当在制冷时虽未至外部空气制冷条件但因外部空气温度与供气温度之差较小而外部空气处理装置10的负荷系数降低的情况下,使外部空气处理装置10的热源停止运行,这在提高空调系统100的运行效率方面是有效的。
如果在空调装置20正在进行低负荷运转的情况下使空调装置20停止运行,则能够避免因空调装置20的启停所致的温度变化给用户带来的不快感。在该情况下,能够减少作为冷却装置、辅机的泵、阀类等的启停次数,因此也能够延长这些设备的耐用年限。
在本实施方式的空调系统100中,在外部空气处理装置10和空调装置20中的一个装置的负荷系数比规定的下限值小且另一个装置的负荷系数在规定的下限值以上的情况下,如果使一个装置停止运行,则能够仅使正在以低COP运转的装置适当地停止运行。
在本实施方式的空调系统100中,在外部空气处理装置10和空调装置20这两者的负荷系数比规定的下限值小的情况下,如果使外部空气处理装置10和空调装置20中的负荷系数与规定的下限值之比更小的装置或预先设定过的装置停止运行,则能够继续以低COP运转。
在本实施方式的空调系统100中,在使外部空气处理装置10和空调装置20中的任一者停止运行起经过了规定的时间后,对象空间SP1、SP2的温湿度状态脱离了规定的范围的情况下,如果使已停止运行的装置再次运行,则能够改善对象空间SP1、SP2的环境。
在本实施方式的空调系统100中,如果使外部空气处理装置10和空调装置20中的任一者停止运行,并且强制增大继续运行的装置的空调能力,则能够将对象空间SP1、SP2的环境维持在良好的状态。
在本实施方式的空调系统100中,在空调装置20的负荷系数比规定的下限值小且空调装置20所具有的多台室内机22的运行率在规定的运行率以上的情况下,如果使空调装置20停止运行,则能够获得如下效果。即,能够避免在空调装置20、特别是室外机21的负荷系数较低但多台室内机22的运行率较低、在个别房间等中运行的少数室内机22的空调能力有可能较高的情况下使该少数的室内机22停止运行而使该个别房间等的室内环境恶化的情况发生。
在本实施方式的空调系统100中,在使空调装置20停止了运行的情况下,如果将外部空气处理装置10的运转模式从供气温度控制切换为返回空气温度控制或室内温度控制,则能够提高节能性并将对象空间SP1、SP2的环境维持在良好的状态。
根据本实施方式的空调系统100,当对象空间SP1、SP2的空气的温度和湿度中的至少一者即温湿度状态在规定的范围内且外部空气处理装置10和空调装置20中的一个装置的负荷系数比规定的上限值大、另一个装置的负荷系数比规定的上限值小的情况下,减小该一个装置的空调能力,增大该另一个装置的空调能力。换言之,当外部空气处理装置10和空调装置20中的一个装置处于过负荷状态的情况下,以对象空间SP1、SP2的温湿度状态在规定的范围内和另一个装置不处于过负荷状态为条件,减小一个装置的空调能力、增大另一个装置的空调能力。因此,当外部空气处理装置10或空调装置20因外部空气温度、室内负荷而成为过负荷状态的情况下,能够调节各装置的空调能力来抑制COP的降低,因此能够抑制空调系统100的运行效率的降低。
在本实施方式的空调系统100中,如果通过调节外部空气处理装置10的供气温度,将空调能力从一个装置向另一个装置转移,则能够容易地实施各装置的空调能力的调节。
〈变形例1〉
在实施方式的空调系统100中,在使外部空气处理装置10和空调装置20中的任一者停止运行起经过了规定的时间后,对象空间SP1、SP2的温湿度状态脱离了规定的范围的情况下,使已停止运行的装置再次运行。但是,也可以替代它或除它之外,在使外部空气处理装置10和空调装置20中的任一者停止运行起经过了规定的时间后,接入(ON)了已停止运行的热源的开关或具有该热源的装置的开关的情况下,使已停止运行的装置(热源)再次运行。由此,例如,如果在制冷时空调装置20停止了运行的情况下,用户判断为制冷并没有发挥作用而接入开关,则能够使空调装置20再次运行。
〈变形例2〉
在实施方式的空调系统100中,使外部空气处理装置10和空调装置20中的任一者停止运行并且强制增大了继续运行的装置的空调能力。但是,也可以替代它而通过该装置或空调系统100的自主的控制来增大继续运行的装置的制冷能力或制热能力。这样,如果通过单体控制(自主的室温控制等)或其他系统控制(例如,在室内环境恶化时变更供气温度来改善室内环境的控制)自主地变更继续运行的装置的空调能力,则虽然室内环境会暂时恶化,但是能够抑制增大空调能力的装置受到因不连续的运转所致的不必要的干扰的影响。
〈变形例3〉
本在实施方式的空调系统100中,当外部空气处理装置10和空调装置20这两者的负荷系数比规定的下限值小时,使外部空气处理装置10和空调装置20中的负荷系数与规定的下限值之比更小的装置或预先设定过的装置停止运行。但是,也可以替代它或除它之外,当外部空气处理装置10和空调装置20这两者的负荷系数极低的情况下,使外部空气处理装置10和空调装置20这两者的热源关闭恒温开关。由此,能够减少功耗。
〈变形例4〉
本在实施方式的空调系统100中,当外部空气处理装置10和空调装置20中的至少一者的负荷系数比规定的下限值小的情况下,使外部空气处理装置10和空调装置20中的任一者停止运行(热源的强制关闭恒温开关)。但是,除此之外,也可以在制冷时满足了“外部空气处理装置10的供气温度<外部空气温度-t(t为例如1℃等规定值)”的条件的情况下,在制热时满足了“外部空气处理装置10的供气温度>外部空气温度+t”的条件的情况下,使外部空气处理装置10停止运行。由此,能够避免外部空气处理装置10以低COP运转。
(其他实施方式)
在上述实施方式(包括变形例)中,外部空气处理装置10包括加湿器13。但是,也可以替代为:外部空气处理装置10不包括加湿器13。即,外部空气处理装置10可以构成为不实施加湿运转。
在上述实施方式(包括变形例)中,对空调系统100应用于拥有两个对象空间SP1、SP2的建筑物BL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是,空调系统100的设置环境并不特别限定。例如,空调系统100也可以应用于拥有三个以上对象空间的建筑物或者还可以应用于拥有一个对象空间的建筑物。此处,也可以根据对象空间的数量而适当地变更室内机22的台数。还可以在一个对象空间设置多台室内机22。
在上述实施方式(包括变形例)中,外部空气处理装置10具有一台空气处理机组11和一台冷却机组。但是,外部空气处理装置10所具有的空气处理机组11和冷却机组的台数不限于一台,能够根据设置环境、设计规格而适当变更。即,外部空气处理装置10也可以分别具有多个空气处理机组11和/或冷却机组。需要说明的是,空气处理机组11的台数和冷却机组的台数并非一定相等。
在上述实施方式(包括变形例)中,空调装置20具有一台室外机21和两台室内机22。但是,能够根据设置环境、设计规格而适当地变更空调装置20所包含的室外机21和室内机22的台数。即,空调装置20还可以具有多个室外机21,也可以具有三台以上或一台室内机22。
在上述实施方式(包括变形例)中,说明了室内机22设置于对象空间SP1、SP2的天花板的情况。但是室内机22的形式、设置方式并不特别限定。室内机22例如可以是所谓的吊顶式、壁挂式、落地式等。
空调系统100所包含的各种传感器的配置位置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包括变形例)的方式,而是能够适当地变更。例如,外部空气温度传感器、外部空气湿度传感器和/或供气温度传感器并非一定配置于空气处理机组11,还可以配置于其他机组,也可以独立配置。例如,室内温度传感器、室内湿度传感器和/或二氧化碳浓度传感器并非一定配置于室内机22,还可以配置于其他机组,也可以独立配置。
在上述实施方式(包括变形例)中,没有特别说明控制装置30的设置方式,但能够适当地选择控制装置30的设置方式。控制装置30例如可以配置于建筑物BL的管理室,还可以配置于以通过WAN(广域网)、LAN(局域网)可以进行通信的方式连接的远处。此外,也可以适当地变更控制装置30的构成方式。例如,控制装置30的各功能部并非一定配置为一体,也可以将分散配置的各功能部通过通信网络连接在一起来构成控制装置30。控制装置30也可以由多个设备(例如PC、智能手机等)连接在一起而构成。控制装置30还可以构成为与外调机控制部31和/或空调机控制部32连接。进而,还能够使控制装置30的各功能部替代为外调机控制部31和/或空调机控制部32。
在上述实施方式(包括变形例)中,说明了外部空气处理装置10仅将外部空气OA作为供给气体SOA进行供给的情况。但是,也可以构成为:在外部空气处理装置10内形成返回空气流路,将外部空气OA与内部空气IA混合,作为供给气体SOA进行供给。此处,例能够根据设置环境、设计规格而适当地变更外部空气OA与内部空气IA的混合比。
在上述实施方式(包括变形例)中,外部空气处理装置10配置于机械室BL1。但是,外部空气处理装置10也可以配置于例如对象空间SP1、SP2的天花板里侧、地板下、侧壁等。
在上述实施方式(包括变形例)中,说明了空调系统100包括单一导管方式的外部空气处理装置10的方式。但是,当然空调系统100也可以按照其他方式构成。
以上,说明了实施方式和变形例,但应理解为能够在不脱离权利要求书的主旨及范围的情况下,进行方式或详细结构的各种变更。只要不影响本公开的对象的功能,则还可以对上述实施方式、变形例、其他实施方式适当地进行组合或替换。
-产业实用性-
本公开对空调系统是有用的。
-符号说明-
10 外部空气处理装置
11 空气处理机组
12 外部空气热交换器
13 加湿器
14 供气风扇
15 进气口
16 供气口
17 排气风扇
20 空调装置
21 室外机
22 室内机
23 制冷剂连接管
30 控制装置
31 外调机控制部
32 空调机控制部
40 遥控器
100 空调系统
SP1、SP2 对象空间
BL 建筑物
BL1 机械室
BL2 专有部区域
BL3 走廊
L1 进气管
L2 供气管

Claims (9)

1.一种空调系统,包括外部空气处理装置(10)和空调装置(20),所述外部空气处理装置(10)至少调节所引入的外部空气的温度而向对象空间(SP1、SP2)供气,所述空调装置(20)至少调节所述对象空间(SP1、SP2)的空气的温度,所述空调系统的特征在于:
当所述对象空间(SP1、SP2)的空气的温度和湿度中的至少一者即温湿度状态在规定的范围内、并且所述外部空气处理装置(10)和所述空调装置(20)中的至少一者的负荷系数比规定的下限值小的情况下,使所述外部空气处理装置(10)和所述空调装置(20)中的任一者停止运行。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
当所述外部空气处理装置(10)和所述空调装置(20)中的一个装置的负荷系数比所述规定的下限值小且另一个装置的负荷系数在所述规定的下限值以上的情况下,使所述一个装置停止运行。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
当所述外部空气处理装置(10)和所述空调装置(20)这两者的负荷系数比所述规定的下限值小的情况下,使所述外部空气处理装置(10)和所述空调装置(20)中的负荷系数与所述规定的下限值之比更小的装置、或预先设定过的装置停止运行。
4.根据权利要求1到3中任一项权利要求所述的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
在使所述外部空气处理装置(10)和所述空调装置(20)中的任一者停止运行起经过了规定的时间后,所述温湿度状态脱离了所述规定的范围的情况下,使已停止运行的装置再次运行。
5.根据权利要求1到4中任一项权利要求所述的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
使所述外部空气处理装置(10)和所述空调装置(20)中的任一者停止运行,并且强制增大继续运行的装置的空调能力。
6.根据权利要求1到5中任一项权利要求所述的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空调装置(20)具有多台室内机(22),
当所述空调装置(20)的负荷系数比所述规定的下限值小且所述多台室内机(22)的运行率在规定的运行率以上的情况下,使所述空调装置(20)停止运行。
7.根据权利要求1到6中任一项权利要求所述的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
当使所述空调装置(20)停止了运行的情况下,将所述外部空气处理装置(10)的运转模式从供气温度控制切换为返回空气温度控制或室内温度控制。
8.一种空调系统,包括外部空气处理装置(10)和空调装置(20),所述外部空气处理装置(10)至少调节所引入的外部空气的温度而向对象空间(SP1、SP2)供气,所述空调装置(20)至少调节所述对象空间(SP1、SP2)的空气的温度,所述空调系统的特征在于:当所述对象空间(SP1、SP2)的空气的温度和湿度中的至少一者即温湿度状态在规定的范围内、并且所述外部空气处理装置(10)和所述空调装置(20)中的一个装置的负荷系数比规定的上限值大、另一个装置的负荷系数比所述规定的上限值小的情况下,减小所述一个装置的空调能力,增大所述另一个装置的空调能力。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
通过调节所述外部空气处理装置(10)的供气温度,由此使空调能力从所述一个装置向所述另一个装置转移。
CN202080034950.XA 2019-05-31 2020-01-30 空调系统 Pending CN113841014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9102465A JP6769522B1 (ja) 2019-05-31 2019-05-31 空調システム
JP2019-102465 2019-05-31
PCT/JP2020/003295 WO2020240923A1 (ja) 2019-05-31 2020-01-30 空調システム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841014A true CN113841014A (zh) 2021-12-24

Family

ID=7274511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80034950.XA Pending CN113841014A (zh) 2019-05-31 2020-01-30 空调系统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11698203B2 (zh)
EP (1) EP3943825B1 (zh)
JP (1) JP6769522B1 (zh)
CN (1) CN113841014A (zh)
BR (1) BR112021021530A2 (zh)
WO (1) WO2020240923A1 (zh)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6145070A (ja) * 2004-11-17 2006-06-08 Hitachi Ltd 空調システム及び空調システム制御方法
JP2012063117A (ja) * 2010-09-17 2012-03-29 Kajima Corp 空調システム
JP2013139905A (ja) * 2011-12-28 2013-07-18 Daikin Industries Ltd 空調システム
CN106839313A (zh) * 2017-02-05 2017-06-13 广东美的暖通设备有限公司 多联机空调系统的通信方法及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542469B (zh) * 2012-07-12 2018-06-15 开利公司 温湿独立控制空调系统与方法
CN105324614B (zh) 2013-06-17 2018-03-30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空调系统控制装置以及空调系统控制方法
KR101604808B1 (ko) * 2014-04-11 2016-03-21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원격 관리 서버, 이를 포함하는 원격 통합 관리 시스템 및 원격 관리 방법
JP6355987B2 (ja) 2014-06-24 2018-07-11 ヤンマー株式会社 チラーシステム
US10209684B2 (en) * 2015-12-18 2019-02-19 Johnson Controls Technology Company Self-configuring extremum-seeking control system
CN109196287B (zh) * 2016-06-08 2020-12-01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空气调节系统
JP6414354B1 (ja) * 2017-03-31 2018-10-31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空調システム
US11346572B2 (en) * 2017-06-23 2022-05-31 Johnson Controls Tyco IP Holdings LLP Building equipment with predictive control
WO2019159241A1 (ja) * 2018-02-13 2019-08-22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空調システム、空調制御装置、空調制御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6145070A (ja) * 2004-11-17 2006-06-08 Hitachi Ltd 空調システム及び空調システム制御方法
JP2012063117A (ja) * 2010-09-17 2012-03-29 Kajima Corp 空調システム
JP2013139905A (ja) * 2011-12-28 2013-07-18 Daikin Industries Ltd 空調システム
CN106839313A (zh) * 2017-02-05 2017-06-13 广东美的暖通设备有限公司 多联机空调系统的通信方法及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3943825A1 (en) 2022-01-26
JP6769522B1 (ja) 2020-10-14
EP3943825B1 (en) 2024-05-08
WO2020240923A1 (ja) 2020-12-03
EP3943825A4 (en) 2022-05-04
US20220042702A1 (en) 2022-02-10
JP2020197319A (ja) 2020-12-10
BR112021021530A2 (pt) 2021-12-28
US11698203B2 (en) 2023-07-1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989429B2 (en)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US11959652B2 (en) Machine learning apparatus,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and machine learning method
US20220082289A1 (en) Air-conditioning system
CN114026369B (zh) 空调系统
US20220090813A1 (en) Outside air treatment device and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WO2004092659A1 (ja) 空気調和システム
JP6819807B2 (ja) 空調システム、機械学習装置及び機械学習方法
US11313577B2 (en) Air-conditioning system, machine learning apparatus, and machine learning method
JP6769522B1 (ja) 空調システム
CN114026367B (zh) 空调系统
JP2018136074A (ja) 空気調和システム
JP2004333044A (ja) 空気調和システ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