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840681B - 信息处理装置、激光加工机、判定方法及记录介质 - Google Patents

信息处理装置、激光加工机、判定方法及记录介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840681B
CN113840681B CN201980096265.7A CN201980096265A CN113840681B CN 113840681 B CN113840681 B CN 113840681B CN 201980096265 A CN201980096265 A CN 201980096265A CN 113840681 B CN113840681 B CN 113840681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upports
cut
support
coordinates
axi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80096265.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3840681A (zh
Inventor
萩原利幸
米泽荣齐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Original Assignee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filed Critical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384068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84068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384068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84068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3MACHINE TOOLS; METAL-WORKING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23KSOLDERING OR UNSOLDERING; WELDING; CLADDING OR PLATING BY SOLDERING OR WELDING; CUTTING BY APPLYING HEAT LOCALLY, e.g. FLAME CUTTING; WORKING BY LASER BEAM
    • B23K26/00Working by laser beam, e.g. welding, cutting or boring
    • B23K26/36Removing material
    • B23K26/38Removing material by boring or cutting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3MACHINE TOOLS; METAL-WORKING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23KSOLDERING OR UNSOLDERING; WELDING; CLADDING OR PLATING BY SOLDERING OR WELDING; CUTTING BY APPLYING HEAT LOCALLY, e.g. FLAME CUTTING; WORKING BY LASER BEAM
    • B23K26/00Working by laser beam, e.g. welding, cutting or boring
    • B23K26/70Auxiliary operations or equipment
    • B23K26/702Auxiliary equipment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3MACHINE TOOLS; METAL-WORKING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23KSOLDERING OR UNSOLDERING; WELDING; CLADDING OR PLATING BY SOLDERING OR WELDING; CUTTING BY APPLYING HEAT LOCALLY, e.g. FLAME CUTTING; WORKING BY LASER BEAM
    • B23K26/00Working by laser beam, e.g. welding, cutting or boring
    • B23K26/02Positioning or observing the workpiece, e.g. with respect to the point of impact; Aligning, aiming or focusing the laser beam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3MACHINE TOOLS; METAL-WORKING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23KSOLDERING OR UNSOLDERING; WELDING; CLADDING OR PLATING BY SOLDERING OR WELDING; CUTTING BY APPLYING HEAT LOCALLY, e.g. FLAME CUTTING; WORKING BY LASER BEAM
    • B23K37/00Auxiliary devices or processes, not specially adapted to a procedure covered by only one of the preceding main groups
    • B23K37/04Auxiliary devices or processes, not specially adapted to a procedure covered by only one of the preceding main groups for holding or positioning work
    • GPHYSICS
    • G05CONTROLLING; REGULATING
    • G05BCONTROL OR REGULATING SYSTEMS IN GENERAL; FUNCTIONAL ELEMENTS OF SUCH SYSTEMS; MONITORING OR TESTING ARRANGEMENTS FOR SUCH SYSTEMS OR ELEMENTS
    • G05B19/00Programme-control systems
    • G05B19/02Programme-control systems electric
    • G05B19/18Numerical control [NC], i.e. automatically operating machines, in particular machine tools, e.g. in a manufacturing environment, so as to execute positioning, movement or co-ordinated operations by means of programme data in numerical form
    • G05B19/4155Numerical control [NC], i.e. automatically operating machines, in particular machine tools, e.g. in a manufacturing environment, so as to execute positioning, movement or co-ordinated operations by means of programme data in numerical form characterised by programme execution, i.e. part programme or machine function execution, e.g. selection of a programme
    • GPHYSICS
    • G05CONTROLLING; REGULATING
    • G05BCONTROL OR REGULATING SYSTEMS IN GENERAL; FUNCTIONAL ELEMENTS OF SUCH SYSTEMS; MONITORING OR TESTING ARRANGEMENTS FOR SUCH SYSTEMS OR ELEMENTS
    • G05B2219/00Program-control systems
    • G05B2219/30Nc systems
    • G05B2219/36Nc in input of data, input key till input tape
    • G05B2219/36199Laser cutting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Plasma & Fusion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Automation & Control Theory (AREA)
  • Laser Beam Processing (AREA)
  • Image Analysis (AREA)
  • Management, Administration, Business Operations System, And Electronic Commerce (AREA)
  • Numerical Control (AREA)

Abstract

信息处理装置(100)具有:支撑体提取部(140),其基于表示由激光加工机切下的区域即切下区域的切下区域信息、和表示对与切下区域相对应的物体进行支承的大于或等于1个支撑体的支撑体信息,提取大于或等于1个支撑体之中的在最外侧对物体进行支承的支撑体;以及判定部(150),其基于在最外侧对物体进行支承的支撑体的数量即支撑体数,对是否是物体倾斜、且支承于大于或等于1个支撑体的任意者而立起进行判定。

Description

信息处理装置、激光加工机、判定方法及记录介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信息处理装置、激光加工机、判定方法及记录有判定程序的记录介质。
背景技术
已知激光加工机。激光加工机是对支承于支撑体的工件照射激光的仪器。由激光切下的部件有时在多个支撑体之间倾斜而立起。因该部件立起而由此输出激光的头部和该部件碰撞。因此,存在下述方法,即,在装置加工前对部件是否立起进行仿真。而且,该头部基于仿真的结果,在避免部件立起的部位的路径进行移动。由此,能够避免该头部与部件碰撞。
在这里,提出了与该仿真相关的技术(参照专利文献1)。专利文献1:国际公开第2018/077763号
发明内容
另外,有时将排列为直线的多个支撑体设定于旋转轴。而且,考虑基于该设定,对部件等物体的立起进行判定的方法。但是,在该方法中,将排列为直线的多个支撑体设定于旋转轴而进行判定,因此立起的判定精度低。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高立起的判定精度。
提供本发明的一个方式所涉及的信息处理装置。信息处理装置具有:支撑体提取部,其基于表示由激光加工机切下的区域即切下区域的切下区域信息和表示对与所述切下区域相对应的物体进行支承的大于或等于1个支撑体的支撑体信息,提取所述大于或等于1个的支撑体之中的在最外侧对所述物体进行支承的支撑体;以及判定部,其基于在最外侧对所述物体进行支承的支撑体的数量即支撑体数,对是否是所述物体倾斜、且支承于所述大于或等于1个支撑体的任意者而立起进行判定。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提高立起的判定精度。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信息处理装置的结构的功能框图。
图2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信息处理装置所具有的硬件结构的图。
图3是用于对由实施方式1的切下区域提取部执行的处理进行说明的图(其1)。
图4是用于对由实施方式1的切下区域提取部执行的处理进行说明的图(其2)。
图5是用于对由实施方式1的切下区域提取部执行的处理进行说明的图(其3)。
图6是用于对由实施方式1的切下区域提取部执行的处理进行说明的图(其4)。
图7是用于对由实施方式1的切下区域提取部执行的处理进行说明的图(其5)。
图8是用于对由实施方式1的切下区域提取部执行的处理进行说明的图(其6)。
图9是用于对由实施方式1的切下区域提取部执行的处理进行说明的图(其7)。
图10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支撑体的提取方法的具体例。
图11是表示对实施方式1的支撑体的提取方法的具体例进行表示的结果的图。
图12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判定部的处理的流程图(其1)。
图13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判定部的处理的流程图(其2)。
图14是用于对通过实施方式1的气体喷出产生的冲击力进行说明的图。
图15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多个代表点的选择方法的具体例的图。
图16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旋转轴决定处理的具体例的图。
图17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高度决定处理的具体例的图。
图18是表示实施方式2的激光加工机的结构的功能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对实施方式进行说明。以下的实施方式只是一个例子,在本发明的范围内能够进行各种变更。
实施方式1.
图1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信息处理装置的结构的功能框图。信息处理装置100是对物体是否立起进行仿真的装置。另外,信息处理装置100是执行判定方法的装置。
在这里,对信息处理装置100所具有的硬件进行说明。
图2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信息处理装置所具有的硬件结构的图。信息处理装置100具有处理器101、易失性存储装置102及非易失性存储装置103。
处理器101对信息处理装置100整体进行控制。例如,处理器101是CPU(CentralProcessing Unit)或FPGA(Field Programmable
Gate Array)等。处理器101可以是多处理器。信息处理装置100可以由处理电路实现,或可以由软件、固件或者它们的组合而实现。此外,处理电路可以是单一电路或复合电路。
易失性存储装置102是信息处理装置100的主存储装置。例如,易失性存储装置102是RAM(Random Access Memory)。非易失性存储装置103是信息处理装置100的辅助存储装置。例如,非易失性存储装置103是HDD(Hard Disk Drive)或SSD(Solid State Drive)。
另外,信息处理装置100与输入设备和显示器连接。例如,输入设备是键盘或指点设备。此外,在图2中,输入设备和显示器省略了图示。
返回至图1,对信息处理装置100进行说明。
信息处理装置100具有存储部110、切下区域提取部120、重心计算部130、支撑体提取部140、判定部150、旋转轴决定部160、高度决定部170及输出部180。
存储部110可以作为在易失性存储装置102或非易失性存储装置103中确保的存储区域而实现。
切下区域提取部120、重心计算部130、支撑体提取部140、判定部150、旋转轴决定部160、高度决定部170及输出部180的一部分或全部可以由处理器101实现。
切下区域提取部120、重心计算部130、支撑体提取部140、判定部150、旋转轴决定部160及高度决定部170及输出部180的一部分或全部可以作为由处理器101执行的程序的模块而实现。例如,由处理器101执行的程序也称为判定程序。例如,判定程序记录于记录介质。
存储部110对各种信息进行存储。
切下区域提取部120从存储部110取得加工信息。另外,切下区域提取部120可以从存储部110以外取得加工信息。加工信息是与由激光加工机切下的区域所对应的物体的加工相关的信息。在具体例中,加工信息包含表示输出激光的头部所经过的部位的NC(Numerical Control)坐标、以及表示在NC坐标各自是否输出激光的信息。另外,NC坐标称为顶点。此外,激光加工机是2维激光加工机。
切下区域提取部120基于加工信息,对由激光加工机切下的区域进行提取。该切下的区域称为切下区域。该切下的区域可以表现为从材料即工件切离的区域。
在这里,使用图3~9,对由切下区域提取部120执行的处理进行说明。
图3是用于对由实施方式1的切下区域提取部执行的处理进行说明的图(其1)。
首先,从切断加工开始点至切断加工结束点为止的顶点组称为graph。例如,图3示出了graph 11和graph 12。
构成graph的顶点称为node。例如,图3示出了node 13。将node和node连结的线称为link。例如,图3示出了link 14。
切下区域提取部120与加工顺序相应地,针对加工信息所表示的每个顶点而进行各种处理。详细地对处理进行说明。
在针对下一个顶点进行处理的情况下,切下区域提取部120基于将紧挨着它之前的node和该顶点连结的线和全graph的link,执行交叉判定。切下区域提取部120通过交叉判定对交点进行计算。将紧挨着它之前的node和该顶点连结的线有可能与多个link交叉,因此切下区域提取部120按照与紧挨着它之前的node从近到远的顺序,对计算出的交点进行排序。在这里,使用图4进行说明。
图4是用于对由实施方式1的切下区域提取部执行的处理进行说明的图(其2)。图4示出了node 21~24。另外,图4示出了交点25~27。例如,在node 23之后朝向node 24执行切断的情况下,切下区域提取部120将交点按照交点25、26、27的顺序进行排序。
此外,在交叉判定的结果为没有交叉的情况下,切下区域提取部120将下一个顶点设为node。切下区域提取部120将该node和紧挨着它之前的node连结。由此,切下区域提取部120能够生成link。
另外,在交叉判定的结果为计算出大于或等于1个交点的情况下,切下区域提取部120由于存在生成闭合区域的可能性,因此按照该排序的顺序进行闭合区域的检测处理。在检测处理中,交点作为node处理。切下区域提取部120对交叉的link进行分割。切下区域提取部120基于作为node而处理的交点和在交叉的link的两端存在的node,生成2个link。例如,切下区域提取部120对将node 21和node 22连结的link进行分割。而且,切下区域提取部120生成将node21和交点25连结的link和将node 22和交点25连结的link。另外,切下区域提取部120生成将node 23和交点25连结的link。例如,切下区域提取部120经由link,将交点25作为开始点而在交点25之后对node 23进行检测。切下区域提取部120经由link在node 23之后对node 22进行检测。切下区域提取部120经由link在node 22之后对交点25进行检测。如上所述,将交点25作为开始点,在再次检测到交点25的情况下,切下区域提取部120检测到闭合区域28。此外,切下区域提取部120在对与某node连接的多个link各自所连接的多个node进行检测的情况下,切下区域提取部120将该多个node设为检测对象。例如,切下区域提取部120在对与作为node而处理的交点25连接的多个link各自所连接的node22、23进行检测的情况下,切下区域提取部120将node 22、23设为检测对象。
在这里,node 23还称为第1坐标。node 24还称为第2坐标。将node 23和node 24连结的link还称为第1线。将node 21和node 22连结的link还称为在第1线前计算出的第2线。
如上所述,切下区域提取部120对将node 21和node 22连结的link和将node 23和node 24连结的link交叉的交点25进行计算。切下区域提取部120对基于node 22、node 23及交点25的闭合的区域即闭合区域28进行提取而作为切下区域。
另外,在检测处理中,切下区域提取部120在检测到2次除了开始点以外的node的情况下,切下区域提取部120结束检测处理。而且,在检测处理结束的情况下,切下区域提取部120将link从检测对象排除在外。例如,开始点设为交点26。切下区域提取部120由于将交点25和交点26连结的Link和将node 23和交点26连结的Link存在于相同的直线上,因此使将node 23和交点25连结的link设为检测对象外。在按照交点25、node 22、node 23的顺序进行检测的处理中,再次对交点25进行检测。因此,切下区域提取部120结束检测处理。而且,切下区域提取部120使将node 22和node 23连结的link、将node 22和交点25连结的link及将node 23和交点25连结的link从检测对象排除在外。而且,切下区域提取部120经由link在交点25之后对node 21进行检测。切下区域提取部120经由link,在node 21之后对交点26进行检测。如上所述,将交点26作为开始点,再次对交点26进行检测,因此切下区域提取部120对闭合区域29进行检测。
图5是用于对由实施方式1的切下区域提取部执行的处理进行说明的图(其3)。图5示出了node 31~35。
另外,图5示出了node 31、32、33、34的区域和node 31、34、35的区域。在按照node31、node 32、node 33、node 34、node 35、node 31、node 34的顺序执行切断处理的情况下,node 31、32、33、34的区域和node 31、34、35的区域被检测为切下区域。对node 31、32、33、34的区域和31、34、35的区域的哪个切下区域判定为新的切下区域进行说明。切下区域提取部120将node 31、32、33、34和node 31、34、35进行比较。而且,切下区域提取部120提取一个不共通的node。例如,切下区域提取部120对node 35进行提取。node35包含于node 31、32、33、34的区域。如上所述,不共通的node包含于其他区域的情况下,切下区域提取部120将包含不共通的node的区域判定为新的切下区域。例如,切下区域提取部120将node 31、34、35的区域判定为新的切下区域。
在按照node 31、node 32、node 33、node 34、node 35、node 31、node 34的顺序执行切断处理的情况下,将node 35、node 31和node35连结的link、及将node 34和node 35连结的link被切掉。因此,切下区域提取部120使将node 35、node 31和node 35连结的link、及将node 34和node 35连结的link从作为切下区域而提取的判定处理的对象排除在外。即,作为切下区域的link而2次使用的link从作为切下区域而提取的判定处理的对象排除在外。另外,切下区域提取部120使将node 31和node 35连结的link、及将node 34和node35连结的link从对象排除在外,由此将node 35从对象排除在外。
图6是用于对由实施方式1的切下区域提取部执行的处理进行说明的图(其4)。在区域41被切下后,在区域42被切下的情况下,切下区域提取部120将与区域41相关的link和node从全部作为切下区域而提取的判定处理的对象排除在外。另外,切下区域提取部120将与区域41相关的link和node作为区域42的内部信息进行管理。另外,切下区域提取部120关于图7所表示的切下区域也同样地进行管理。
图7是用于对由实施方式1的切下区域提取部执行的处理进行说明的图(其5)。图7示出了node 51、52、53、54、55、56、57、58和交点59。在按照node 51、node 52、node 53、node54、node 55、node 56、node 57、node 58、node 51的顺序执行切断处理的情况下,与node56、57、58和交点59相对应的区域被切掉。与node 56、57、58和交点59相对应的区域的link和node,作为与node 51、52、53、54、55、56、57、58和交点59相对应的区域的内部信息进行管理。
图8是用于对由实施方式1的切下区域提取部执行的处理进行说明的图(其6)。图8示出了node 61、62、63、64、65、66、67、68、69、70、71、72、73。
在按照node 61、node 62、node 63、node 64、node 65、node 66、node 67、node68、node 69、node 70、node 61的顺序执行切断处理的情况下,包含将已经切下的区域进行切断的工序。例如,该工序是按照node 72、node 67、node 73的顺序进行切断处理的工序。切下区域提取部120不实施与已经切下的区域相对应的link和node的追加。
在加工基准点包含于其他切下区域的情况下,切下区域提取部120判定为加工基准点已经切下完成。此外,例如加工基准点为node67。另外,切下区域提取部120在新生成link时,在试图生成的link的中点已经包含于其他切下区域的情况下,判定为加工轨迹已经包含于其他切下区域。在该情况下,切下区域提取部120不生成将node连结的link。
图9是用于对由实施方式1的切下区域提取部执行的处理进行说明的图(其7)。在执行交叉判定的情况下,切下区域提取部120有时graph与其他graph交叉。在graph与其他graph交叉的情况下,切下区域提取部120将graph和其他graph结合。
图9示出了graph 81、82、83。切下区域提取部120按照graph81、graph 82、graph83的顺序进行切断处理。切下区域提取部120在执行graph 83的切断处理的情况下,graph82和graph 83在点84处交叉。因此,切下区域提取部120将graph 82和graph 83结合。而且,切下区域提取部120将graph 82和graph 83作为1个graph处理。另外,切下区域提取部120在执行graph 83的切断处理的情况下,graph 81和graph 83在点85处交叉。因此,切下区域提取部120将graph 81和graph 83结合。而且,切下区域提取部120将graph81、graph 82、graph 83作为1个graph进行处理。
如上所述,切下区域提取部120对表示切下区域的切下区域信息进行提取。另外,切下区域提取部120对表示切下区域的多个顶点坐标进行提取。
重心计算部130对切下区域的重心进行计算。详细地说,重心计算部130使用多个顶点坐标对切下区域的重心进行计算。
在切下区域内存在被切下的区域的情况下,重心计算部130考虑被切下的区域,对切下区域的重心进行计算。另外,在切下区域存在凹陷的情况下,重心的位置有时为切下区域的外侧。
上述是重心的计算方法的一个例子。因此,重心计算部130也可以通过除了上述的方法以外对切下区域的重心进行计算。
另外,重心计算部130对切下区域的面积进行计算。重心计算部130基于该面积和面密度,对与切下区域相对应的物体的重量进行计算。上述的计算方法是为面密度均匀的金属板时的计算方法。上述的计算方法为一个例子。因此,也可以通过上述的计算方法以外的计算方法对该重量进行计算。
如上所述,重心计算部130对切下区域的重心和与切下区域相对应的物体的重量进行计算。另外,切下区域的重心可以表现为与切下区域相对应的物体的重心。
接下来,对支撑体提取部140进行说明。
支撑体提取部140基于切下区域信息和表示对与切下区域相对应的物体进行支承的大于或等于1个支撑体的支撑体信息,对该大于或等于1个支撑体之中的、在最外侧对物体进行支承的支撑体进行提取。另外,支撑体提取部140对在最外侧对物体进行支承的支撑体的数量即支撑体数进行提取。在这里,例如该物体为部件。下面,该物体设为部件。
对支撑体的提取方法具体地进行说明。
图10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支撑体的提取方法的具体例。另外,图10示出了X轴和Y轴。支撑体提取部140从存储部110取得表示多个支撑体的信息。支撑体提取部140将表示多个支撑体的信息和切下区域合并。图10示出了多个支撑体。例如,图10示出了支撑体201。在这里,支撑体还称为支持体。在这里,对与切下区域相对应的部件进行支承的大于或等于1个支撑体通过基于X轴和Y轴的2维坐标表示。此外,X轴还称为第1轴。Y轴还称为第2轴。
支撑体提取部140计算对与切下区域相对应的部件进行支承的大于或等于1个支撑体之中的X坐标的最大值和最小值。另外,支撑体提取部140计算对与切下区域相对应的部件进行支承的大于或等于1个支撑体之中的Y坐标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支撑体提取部140提取对与切下区域相对应的部件进行支承的大于或等于1个支撑体之中的X坐标的最小值的支撑体。支撑体提取部140从存在于X坐标的最小值所存在的轴202上、且对与切下区域相对应的部件进行支承的大于或等于1个支撑体中,对Y坐标的最大值的支撑体和Y坐标的最小值的支撑体进行提取。在图10中,仅为1个支撑体,因此支撑体提取部140对支撑体203进行提取。
支撑体提取部140从存在于轴204上、且对与切下区域相对应的部件进行支承的大于或等于1个支撑体中,对Y坐标的最大值的支撑体205和Y坐标的最小值的支撑体206进行提取。
支撑体提取部140创建将支撑体203和支撑体205连结的线和将支撑体203和支撑体206连结的线。但是,在支撑体205的Y坐标小于支撑体203的Y坐标的情况下,支撑体提取部140不创建将支撑体203和支撑体205连结的线。另外,在支撑体206的Y坐标大于支撑体203的Y坐标的情况下,支撑体提取部140不创建将支撑体203和支撑体206连结的线。
支撑体提取部140判定提取出的支撑体的Y坐标是否是计算出的Y坐标的最大值或计算出的Y坐标的最小值。在提取出的支撑体的Y坐标是Y坐标的最大值或Y坐标的最小值的情况下,支撑体提取部140停止Y坐标的最大值的支撑体或Y坐标的最小值的支撑体的检索。例如,支撑体提取部140由于支撑体206的Y坐标是计算出的最小值,因此停止Y坐标的最小值的支撑体的检索。
另外,在基于紧挨着它之前创建出的线和本次创建出的线的角度成为凹角的情况下,或在紧挨着它之前创建出的线和本次创建出的线成为同一直线的情况下,支撑体提取部140创建将紧挨着它之前创建出的线的另一端的支撑体和本次检测出的支撑体连结的线。
如上所述,支撑体提取部140直至对计算出的Y坐标的最大值的支撑体及计算出的Y坐标的最小值的支撑体进行提取为止,针对每个轴而重复上述的处理。
支撑体提取部140提取对与切下区域相对应的部件进行支承的大于或等于1个支撑体之中的X坐标的最大值的支撑体。支撑体提取部140朝向X坐标的值变小的方向,针对每个轴,重复与上述相同处理。
而且,支撑体提取部140提取对与切下区域相对应的部件进行支承的大于或等于1个支撑体之中的与X轴的最大值的坐标、X轴的最小值的坐标、Y轴的最大值的坐标及Y轴的最小值的坐标相对应的支撑体。
图11是表示对实施方式1的支撑体的提取方法进行表示的具体例的结果的图。图11示出了支撑体提取部140所提取出的支撑体211~216。
而且,支撑体提取部140将与X轴的最大值的坐标、X轴的最小值的坐标、Y轴的最大值的坐标及Y轴的最小值的坐标相对应的支撑体通过线而连结。通过线而连结的多个支撑体是支持体顶点组。基于通过线而连结的多个支撑体的区域称为第1区域。图11示出了第1区域217。
在支撑体被提取后,支撑体提取部140对支撑体数进行提取。即,支撑体数是与在最外侧对部件进行支承的支撑体之中的X轴的最大值的坐标相对应的支撑体的数量、与在最外侧对部件进行支承的支撑体之中的X轴的最小值的坐标相对应的支撑体的数量、与在最外侧对部件进行支承的支撑体之中的Y轴的最大值的坐标相对应的支撑体的数量及与在最外侧对部件进行支承的支撑体之中的Y轴的最小值的坐标相对应的支撑体的数量的合计数。在图11中,支撑体数示出为6。
支撑体提取部140由于支撑体等间隔地排列,因此通过进行计算,从而可以对支撑体进行提取。另外,支撑体可以是通过用户的操作而输入至信息处理装置100的表示支撑体的信息。支撑体可以是信息处理装置100从其他装置接收到的表示支撑体的信息。支撑体可以基于由拍摄装置拍摄到的图像进行检测。
接下来,对判定部150进行说明。判定部150基于支撑体数,对与切下区域相对应的部件是否倾斜、且是否支承于大于或等于1个支撑体而立起进行判定。该文章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表现。判定部150基于支撑体数,对与切下区域相对应的部件在多个支撑体间是否倾斜而立起进行判定。
对由判定部150执行的处理详细地进行说明。
图12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判定部的处理的流程图(其1)。
(步骤S11)判定部150对提取出的支撑体数是否小于或等于1个进行判定。在提取出的支撑体数小于或等于1个情况下,判定部150使处理进入步骤S14。在提取出的支撑体数为大于或等于2个的情况下,判定部150使处理进入步骤S12。
(步骤S12)判定部150对提取出的支撑体数是否为2个进行判定。在提取出的支撑体数为2个的情况下,判定部150使处理进入步骤S13。在提取出的支撑体数为大于或等于3个的情况下,判定部150使处理进入步骤S21。
(步骤S13)判定部150判定为与切下区域相对应的部件倾斜,且支承于大于或等于1个支撑体而立起。随后,判定部150结束处理。
(步骤S14)判定部150判定为与切下区域相对应的部件倾斜,且支承于大于或等于1个支撑体而不立起。随后,判定部150结束处理。
图13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判定部的处理的流程图(其2)。
(步骤S21)判定部150对由重心计算部130计算出的重心是否处于第1区域的内侧进行判定。在重心处于第1区域的内侧的情况下,判定部150使处理进入步骤S22。在重心处于第1区域的外侧的情况下,判定部150使处理进入步骤S25。
(步骤S22)判定部150使用从喷出气体的范围选择出的多个代表点处的冲击力即多个冲击力和切下区域的重心而对合成力矩的中心点即力点进行计算。此外,气体是辅助气体。另外,冲击力也称为气体喷出压力。多个冲击力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表现。多个冲击力是与从喷出气体的范围选择出的多个代表点相对应的冲击力。
在这里,对通过气体喷出而产生的冲击力进行说明。
图14是用于对通过实施方式1的气体喷出而产生的冲击力进行说明的图。在这里,气体在某范围飞散。在这里,通过气体喷出而产生的冲击力所施加的部位有时认为是1个部位。例如,在与气体喷出的范围的中心相对应的部位施加冲击力。在施加冲击力的部位处于切下区域外的情况下,在该考虑下,不对与切下区域相对应的部件施加冲击力。因此,认为通过气体喷出而产生的冲击力施加于多个部位。
图14示出了气体飞散的范围221。范围221的中心为中心222。另外,图14示出了加工轨迹223。通过气体喷出而产生的冲击力施加于范围221。图14将通过气体喷出而产生的冲击力施加于切下区域224的部位通过点示出。例如,通过气体喷出而产生的冲击力所施加的点为点225等。
在合成力矩的计算时,施加冲击力的多个点是从压力分布的范围中进行选择。另外,为了对合成力矩进行计算,可以使用喷嘴的种类、气体的喷出压力、喷嘴的高度、喷嘴直径、喷嘴的角度、室温、大气压、喷嘴的形状所涉及的压力分布数据等信息。这些信息可以储存于存储部110。
在这里,对压力分布进行说明。在压力分布使用通过实验等得到的压力分布模型。即,在压力分布使用预先决定的压力分布模型。另外,可以不使用压力分布模型。在不使用压力分布模型的情况下,压力分布由喷嘴的种类决定。例如,在喷出气体的喷嘴为临界喷嘴的情况下,在压力分布使用高斯分布。高斯分布也称为正态分布。此外,临界喷嘴是在喷嘴的出口处气体流速成为音速的喷嘴。另外,例如在喷出气体的喷嘴为超音速喷嘴的情况下,压力分布设为压力均等地分布。此外,超音速喷嘴是在喷嘴的出口处气体流速超过音速的喷嘴。
在这里,对施加冲击力的多个的选择方法具体地进行说明。下面,将该多个点称为多个代表点。
图15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多个代表点的选择方法的具体例的图。在图15中,将气体飞散的范围设为直径2d的圆,对直径d的圆的区域232和从直径d至直径2d之间的区域233这2个区域中的冲击力进行评价。在使用高斯分布的情况下,直径2d设为包含全冲击力的96%的范围。此外,中心231是直径d的圆和直径2d的圆的中心。
从中心231起距离d/4的位置的4点被选择为多个代表点。另外,从中心231起距离3d/4的位置的12点被选择为多个代表点。在气体压力均等地分布的情况下,选择出的多个代表点各自的冲击力成为πPd2/16。
如上所述,多个冲击力各自施加的部位在喷嘴为超音速喷嘴的情况下,压力基于均等的分布而进行选择。
另外,在使用高斯分布的情况下,多个代表点也如上述所示进行选择。而且,冲击力在没有角度依赖性的情况下,使用式(1)进行计算。
【式1】
此外,P(r)为压力分布。R为从气体飞散的范围的中心起的距离。例如,在使用图15的情况下,直径d的圆的合计冲击力设为定积分PF1。此外,r为0至d/2。直径d的圆内的多个代表点各自的冲击力为PF1/4。另外,直径2d的圆的合计冲击力设为定积分PF2。此外,r为d/2至d。从中心231起距离3d/4的位置的多个代表点各自的冲击力为PF2/12。
另外,中心231的冲击力可以是多个代表点的一个。
如上所述,多个冲击力各自施加的部位是基于预先决定的压力分布模型而进行选择。或者,多个冲击力各自施加的部位在喷嘴为临界喷嘴的情况下,基于高斯分布进行选择。
此外,多个代表点的选择方法并不限定于上述的方法。
判定部150使用式(2),对合成力矩的中心点的X坐标MX进行计算。
【式2】
MX=(gmX0+F1X1+F2X2+…+FnXn)/(gm+F1+F2+…+Fn)…(2)
g为重力加速度。m是与切下区域相对应的部件的重量。X0为切下区域的重心的X坐标。Fi为代表点处的冲击力。Xi为代表点的X坐标。此外,i为大于或等于1的整数。
判定部150使用式(3),对合成力矩的中心的Y坐标MY进行计算。
【式3】
MY=(gmY0+F1Y1+F2Y2+…+FnYn)/(gm+F1+F2+…+Fn)…(3)
Y0为切下区域的重心的Y坐标。Yi为代表点的Y坐标。
合成力矩的中心称为力点。即,力点由X坐标MX和Y坐标MY表示。另外,在步骤S21为No的情况下,重心称为力点。
(步骤S23)判定部150对力点是否处于第1区域的内侧进行判定。在力点处于第1区域的内侧的情况下,判定部150使处理进入步骤S24。在力点处于第1区域的外侧的情况下,判定部150使处理进入步骤S25。
(步骤S24)判定部150判定为与切下区域相对应的部件通过多个支撑体的支承而稳定。而且,判定部150判定为与切下区域相对应的部件倾斜、且支承于大于或等于1个支撑体而不立起。判定部150结束处理。
(步骤S25)判定部150判定为与切下区域相对应的部件倾斜、且支承于大于或等于1个支撑体而立起。随后,判定部150结束处理。
在这里,在执行步骤S13或步骤S25的情况下,信息处理装置100执行旋转轴决定处理。
接下来,对旋转轴决定部160进行说明。旋转轴决定部160执行旋转轴决定处理。
在执行步骤S13的情况下,旋转轴决定部160决定将2个支撑体连结的线为旋转轴。在执行步骤S25的情况下,旋转轴决定部160如图16所示而决定旋转轴。
图16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旋转轴决定处理的具体例的图。支撑体241、242、243是被支撑体提取部140提取出的支撑体。支撑体242、243是存在于支撑体241的相邻处的支撑体。此外,支撑体242、243也称为多个第2支撑体。线244是将支撑体241和支撑体242连结的线。线245是将支撑体241和支撑体243连结的线。
旋转轴决定部160对由支撑体提取部140提取出的支撑体之中的与力点246最接近的支撑体241进行检测。此外,支撑体241也称为第1支撑体。旋转轴决定部160对与支撑体241连结的线244、245进行检测。旋转轴决定部160对将基于线244、245的角度进行2等分的2等分线247进行计算。
旋转轴决定部160以2等分线247为基准,对力点246存在于线244的方向进行检测。旋转轴决定部160将线244决定为旋转轴。如上所述,旋转轴决定部160基于支撑体241、242、243及力点246而决定旋转轴。
接下来,对高度决定部170进行说明。高度决定部170如图17所示,决定部件立起时的高度。
图17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高度决定处理的具体例的图。图17示出了切下区域251、力点252及旋转轴253。
高度决定部170以旋转轴253为基准,将存在于力点252所存在的位置的相反侧的区域决定为立起区域。另外,立起区域是通过旋转轴253将切下区域251切断而得到的矩形区域。图17示出了立起区域254。
另外,高度决定部170将切下区域之中的直至最远离旋转轴253的位置为止决定为与切下区域相对应的部件立起的高度。
如上所述,高度决定部170基于切下区域251、力点252及旋转轴253,决定与切下区域相对应的部件立起时的高度。
接下来,对输出部180进行说明。输出部180输出判定部150的判定结果。例如,输出部180将判定结果输出至显示器。另外,例如,输出部180将判定结果进行声音输出。并且,例如,输出部180将判定结果输出至纸介质。由此,用户能够识别与切下区域相对应的部件是否立起。
输出部180输出由高度决定部170决定出的高度。由此,用户能够考虑输出激光的头部是否与部件碰撞。
根据实施方式1,信息处理装置100基于对与切下区域相对应的物体进行支承的大于或等于1个支撑体之中的、在切下区域的外缘附近对与切下区域相对应的物体进行支承的支撑体的数量而进行立起判定。换言之,信息处理装置100在切下区域整体进行立起判定。因此,信息处理装置100能够提高立起的判定精度。
另外,信息处理装置100不基于对与切下区域相对应的部件进行支承的全部支撑体的数量而进行立起判定。对该全部支撑体进行提取会提高信息处理装置100的处理负荷。信息处理装置100提取在切下区域的外缘附近对与切下区域相对应的部件进行支承的支撑体。由此,信息处理装置100能够减轻信息处理装置100的处理负荷。
并且,信息处理装置100不是仅将气体飞散的范围的中心设为施加冲击力的部位。因此,即使切下区域从该中心偏离,信息处理装置100也能够使通过施加于切下区域的气体喷出而产生的冲击力反映于立起的判定。由此,信息处理装置100能够提高立起的判定精度。
实施方式2.
接下来,对实施方式2进行说明。实施方式2主要对与实施方式1的差异事项进行明,省略与实施方式1共通的事项的说明。实施方式2参照图1~17。
图18是表示实施方式2的激光加工机的结构的功能框图。激光加工机300具有存储部310、切下区域提取部320、重心计算部330、支撑体提取部340、判定部350、旋转轴决定部360、高度决定部370及输出部380。
存储部310可以作为在激光加工机300所具有的易失性存储装置或非易失性存储装置中确保的存储区域而实现。
切下区域提取部320、重心计算部330、支撑体提取部340、判定部350、旋转轴决定部360、高度决定部370及输出部380的一部分或全部可以通过激光加工机300所具有的处理器而实现。
切下区域提取部320、重心计算部330、支撑体提取部340、判定部350、旋转轴决定部360、高度决定部370及输出部380的一部分或全部可以作为由激光加工机300所具有的处理器执行的程序的模块而实现。例如,激光加工机300所具有的处理器所执行的程序也称为判定程序。例如,判定程序记录于记录介质。
切下区域提取部320、重心计算部330、支撑体提取部340、判定部350、旋转轴决定部360、高度决定部370及输出部380所执行的处理,与切下区域提取部120、重心计算部130、支撑体提取部140、判定部150、旋转轴决定部160、高度决定部170及输出部180所执行的处理相同。因此,切下区域提取部320、重心计算部330、支撑体提取部340、判定部350、旋转轴决定部360、高度决定部370及输出部380所执行的处理而省略说明。
根据实施方式2,激光加工机300基于对与切下区域相对应的物体进行支承的大于或等于1个支撑体之中的、在切下区域的外缘附近对与切下区域相对应的物体进行支承的支撑体的数量而进行立起判定。换言之,激光加工机300在切下区域整体进行立起判定。因此,激光加工机300能够提高立起的判定精度。
标号的说明
11、12graph,13node,14link,21、22、23、24node,25、26、27交点,28、29闭合区域,31、32、33、34、35node,41、42区域,51、52、53、54、55、56、57、58node,59交点,61、62、63、64、65、66、67、68、69、70、71、72、73node,81、82、83graph、84、85点,100信息处理装置,101处理器,102易失性存储装置,103非易失性存储装置,110存储部,120切下区域提取部,130重心计算部,140支撑体提取部,150判定部,160旋转轴决定部,170高度决定部,180输出部,201支撑体,202轴,203支撑体,204轴,205支撑体,206支撑体,211、212、213、214、215、216支撑体,217第1区域,221范围,222中心,223加工轨迹,224切下区域,225点,231中心,232、233区域,241、242、243支撑体,244、245线,246力点,247 2等分线,251切下区域,252力点,253旋转轴,254立起区域,300激光加工机,310存储部,320切下区域提取部,330重心计算部,340支撑体提取部,350判定部,360旋转轴决定部,370高度决定部,380输出部。

Claims (10)

1.一种信息处理装置,其具有:
支撑体提取部,其基于表示由激光加工机切下的区域即切下区域的切下区域信息、和表示对与所述切下区域相对应的物体进行支承的大于或等于1个支撑体的支撑体信息,提取所述大于或等于1个支撑体之中的在最外侧对所述物体进行支承的支撑体;
判定部,其基于在最外侧对所述物体进行支承的支撑体的数量即支撑体数,对是否是所述物体倾斜、且支承于所述大于或等于1个支撑体而立起进行判定;以及
切下区域提取部,该切下区域提取部对将与所述物体的加工相关的信息即加工信息所表示的第1坐标和所述加工信息所表示的第2坐标连结的第1线和在所述第1线前计算出的第2线交叉的交点进行计算,将基于包含所述第1坐标的多个坐标和所述交点的闭合的区域作为所述切下区域而进行提取,
对所述物体进行支承的大于或等于1个支撑体通过基于第1轴和第2轴的2维坐标表示,
所述支撑体数是在最外侧对所述物体进行支承的支撑体之中的与所述第1轴的最大值的坐标相对应的支撑体的数量、在最外侧对所述物体进行支承的支撑体之中的与所述第1轴的最小值的坐标相对应的支撑体的数量、在最外侧对所述物体进行支承的支撑体之中的与所述第2轴的最大值的坐标相对应的支撑体的数量、及在最外侧对所述物体进行支承的支撑体之中的与所述第2轴的最小值的坐标相对应的支撑体的数量的合计数。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信息处理装置,其中,
所述判定部在所述支撑体数为小于或等于1个情况下,判定为所述物体倾斜、且不是支承于所述大于或等于1个支撑体而立起。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信息处理装置,其中,
所述判定部在所述支撑体数为2个的情况下,判定为所述物体倾斜、且支承于所述大于或等于1个支撑体而立起。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信息处理装置,其中,
所述判定部在所述支撑体数为大于或等于3个、且在基于与所述第1轴的最大值的坐标相对应的支撑体、与所述第1轴的最小值的坐标相对应的支撑体、与所述第2轴的最大值的坐标相对应的支撑体、及与所述第2轴的最小值的坐标相对应的支撑体的第1区域的外侧存在所述切下区域的重心的情况下,判定为所述物体倾斜、且支承于所述大于或等于1个支撑体而立起。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信息处理装置,其中,
所述判定部在所述支撑体数为大于或等于3个,在基于与所述第1轴的最大值的坐标相对应的支撑体、与所述第1轴的最小值的坐标相对应的支撑体、与所述第2轴的最大值的坐标相对应的支撑体、及与所述第2轴的最小值的坐标相对应的支撑体的第1区域的内侧存在所述切下区域的重心,且使用从喷出气体的范围选择出的多个代表点处的冲击力即多个冲击力和所述重心而计算出的合成力矩的中心点即力点处于所述第1区域的内侧的情况下,判定为所述物体倾斜、且不是支承于所述大于或等于1个支撑体而立起,在所述支撑体数为大于或等于3个,在所述第1区域的内侧存在所述重心、且所述力点处于所述第1区域的外侧的情况下,判定为所述物体倾斜、且支承于所述大于或等于1个支撑体而立起。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信息处理装置,其中,
还具有:
旋转轴决定部,其在判定为所述物体倾斜、且支承于所述大于或等于1个支撑体而立起的情况下,基于与所述力点最接近的第1支撑体、存在于所述第1支撑体的相邻处的多个第2支撑体、及所述力点而决定旋转轴;
高度决定部,其基于所述切下区域、所述力点及所述旋转轴,决定所述物体立起时的高度;以及
输出部,其输出所述高度。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信息处理装置,其中,
还具有对所述判定的结果进行输出的输出部。
8.一种激光加工机,其具有:
支撑体提取部,其基于表示由所述激光加工机切下的区域即切下区域的切下区域信息和表示对与所述切下区域相对应的物体进行支承的大于或等于1个支撑体的支撑体信息,提取所述大于或等于1个支撑体之中的在最外侧对所述物体进行支承的支撑体;
判定部,其基于在最外侧对所述物体进行支承的支撑体的数量即支撑体数,对是否是所述物体倾斜、且支承于所述大于或等于1个支撑体而立起进行判定;以及
切下区域提取部,该切下区域提取部对将与所述物体的加工相关的信息即加工信息所表示的第1坐标和所述加工信息所表示的第2坐标连结的第1线和在所述第1线前计算出的第2线交叉的交点进行计算,将基于包含所述第1坐标的多个坐标和所述交点的闭合的区域作为所述切下区域而进行提取,
对所述物体进行支承的大于或等于1个支撑体通过基于第1轴和第2轴的2维坐标表示,
所述支撑体数是在最外侧对所述物体进行支承的支撑体之中的与所述第1轴的最大值的坐标相对应的支撑体的数量、在最外侧对所述物体进行支承的支撑体之中的与所述第1轴的最小值的坐标相对应的支撑体的数量、在最外侧对所述物体进行支承的支撑体之中的与所述第2轴的最大值的坐标相对应的支撑体的数量、及在最外侧对所述物体进行支承的支撑体之中的与所述第2轴的最小值的坐标相对应的支撑体的数量的合计数。
9.一种判定方法,
信息处理装置基于表示由激光加工机切下的区域即切下区域的切下区域信息和表示对与所述切下区域相对应的物体进行支承的大于或等于1个支撑体的支撑体信息,提取所述大于或等于1个的支撑体之中的在最外侧对所述物体进行支承的支撑体,
基于在最外侧对所述物体进行支承的支撑体的数量即支撑体数,对是否是所述物体倾斜、且支承于所述大于或等于1个支撑体而立起进行判定,
对将与所述物体的加工相关的信息即加工信息所表示的第1坐标和所述加工信息所表示的第2坐标连结的第1线和在所述第1线前计算出的第2线交叉的交点进行计算,将基于包含所述第1坐标的多个坐标和所述交点的闭合的区域作为所述切下区域而进行提取,
对所述物体进行支承的大于或等于1个支撑体通过基于第1轴和第2轴的2维坐标表示,
所述支撑体数是在最外侧对所述物体进行支承的支撑体之中的与所述第1轴的最大值的坐标相对应的支撑体的数量、在最外侧对所述物体进行支承的支撑体之中的与所述第1轴的最小值的坐标相对应的支撑体的数量、在最外侧对所述物体进行支承的支撑体之中的与所述第2轴的最大值的坐标相对应的支撑体的数量、及在最外侧对所述物体进行支承的支撑体之中的与所述第2轴的最小值的坐标相对应的支撑体的数量的合计数。
10.一种记录有判定程序的记录介质,该判定程序使信息处理装置执行:
基于表示由激光加工机切下的区域即切下区域的切下区域信息和表示对与所述切下区域相对应的物体进行支承的大于或等于1个支撑体的支撑体信息,提取所述大于或等于1个的支撑体之中的在最外侧对所述物体进行支承的支撑体,
基于在最外侧对所述物体进行支承的支撑体的数量即支撑体数,对是否是所述物体倾斜、且支承于所述大于或等于1个支撑体而立起进行判定,
对将与所述物体的加工相关的信息即加工信息所表示的第1坐标和所述加工信息所表示的第2坐标连结的第1线和在所述第1线前计算出的第2线交叉的交点进行计算,将基于包含所述第1坐标的多个坐标和所述交点的闭合的区域作为所述切下区域而进行提取,
对所述物体进行支承的大于或等于1个支撑体通过基于第1轴和第2轴的2维坐标表示,
所述支撑体数是在最外侧对所述物体进行支承的支撑体之中的与所述第1轴的最大值的坐标相对应的支撑体的数量、在最外侧对所述物体进行支承的支撑体之中的与所述第1轴的最小值的坐标相对应的支撑体的数量、在最外侧对所述物体进行支承的支撑体之中的与所述第2轴的最大值的坐标相对应的支撑体的数量、及在最外侧对所述物体进行支承的支撑体之中的与所述第2轴的最小值的坐标相对应的支撑体的数量的合计数。
CN201980096265.7A 2019-05-15 2019-05-15 信息处理装置、激光加工机、判定方法及记录介质 Active CN11384068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JP2019/019206 WO2020230280A1 (ja) 2019-05-15 2019-05-15 情報処理装置、レーザ加工機、判定方法、及び判定プログラム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840681A CN113840681A (zh) 2021-12-24
CN113840681B true CN113840681B (zh) 2024-04-26

Family

ID=7328913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80096265.7A Active CN113840681B (zh) 2019-05-15 2019-05-15 信息处理装置、激光加工机、判定方法及记录介质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20220063023A1 (zh)
JP (1) JP7023414B2 (zh)
CN (1) CN113840681B (zh)
DE (1) DE112019007215T5 (zh)
TW (1) TW202042945A (zh)
WO (1) WO2020230280A1 (zh)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377756A (zh) * 2001-03-23 2002-11-06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加工装置和加工结果检测方法
CN101687279A (zh) * 2007-07-04 2010-03-31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激光加工装置、加工控制装置以及加工装置
CN103345819A (zh) * 2013-07-16 2013-10-09 中联重科股份有限公司 车辆倾翻预警系统、预警方法及包含该系统的工程机械
JP2014211896A (ja) * 2014-07-01 2014-11-13 株式会社アマダ 板取データ生成装置及び板取データ生成方法
CN107848072A (zh) * 2016-03-25 2018-03-27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激光加工机、加工设备、设定装置、程序及设定方法
WO2018077763A2 (de) * 2016-10-24 2018-05-03 Trumpf Werkzeugmaschinen Gmbh + Co. Kg Verfahren zur vorhersage der kippneigung eines freigeschnittenen werkstückteils und bearbeitungsmaschine zur trennenden bearbeitung eines plattenförmigen werkstücks
CN108175414A (zh) * 2017-12-29 2018-06-19 广东工业大学 一种运动稳定性检测方法、服务器及系统
WO2018224697A1 (de) * 2017-06-09 2018-12-13 Bystronic Laser Ag Verfahren zur steuerung einer strahlschneidvorrichtung mit einem schneidwerkzeug, ein computerimplementiertes verfahren zum automatischen bestimmen und erzeugen von bewegungsbefehlen zum steuern eines schneidwerkzeugs einer strahlschneidvorrichtung, sowie strahlschneidvorrichtung zum ausfuehren der verfahren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9171484B2 (en) * 2008-03-06 2015-10-27 Immersion Corporation Determining location and orientation of an object positioned on a surface
JP5126917B1 (ja) * 2012-03-14 2013-01-23 レーザーテック株式会社 欠陥座標測定装置、欠陥座標測定方法、マスクの製造方法、及び基準マスク
JP6253368B2 (ja) * 2013-11-25 2017-12-27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三次元形状計測装置およびその制御方法
CN108955852A (zh) * 2017-05-26 2018-12-07 梅特勒-托利多(常州)测量技术有限公司 偏重检测方法及平台秤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377756A (zh) * 2001-03-23 2002-11-06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加工装置和加工结果检测方法
CN101687279A (zh) * 2007-07-04 2010-03-31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激光加工装置、加工控制装置以及加工装置
CN103345819A (zh) * 2013-07-16 2013-10-09 中联重科股份有限公司 车辆倾翻预警系统、预警方法及包含该系统的工程机械
JP2014211896A (ja) * 2014-07-01 2014-11-13 株式会社アマダ 板取データ生成装置及び板取データ生成方法
CN107848072A (zh) * 2016-03-25 2018-03-27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激光加工机、加工设备、设定装置、程序及设定方法
WO2018077763A2 (de) * 2016-10-24 2018-05-03 Trumpf Werkzeugmaschinen Gmbh + Co. Kg Verfahren zur vorhersage der kippneigung eines freigeschnittenen werkstückteils und bearbeitungsmaschine zur trennenden bearbeitung eines plattenförmigen werkstücks
WO2018224697A1 (de) * 2017-06-09 2018-12-13 Bystronic Laser Ag Verfahren zur steuerung einer strahlschneidvorrichtung mit einem schneidwerkzeug, ein computerimplementiertes verfahren zum automatischen bestimmen und erzeugen von bewegungsbefehlen zum steuern eines schneidwerkzeugs einer strahlschneidvorrichtung, sowie strahlschneidvorrichtung zum ausfuehren der verfahren
CN108175414A (zh) * 2017-12-29 2018-06-19 广东工业大学 一种运动稳定性检测方法、服务器及系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840681A (zh) 2021-12-24
TW202042945A (zh) 2020-12-01
WO2020230280A1 (ja) 2020-11-19
JP7023414B2 (ja) 2022-02-21
JPWO2020230280A1 (ja) 2021-10-21
US20220063023A1 (en) 2022-03-03
DE112019007215T5 (de) 2022-01-0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364574B2 (en) Method for controlling a beam cutting device having a cutting tool, computer-implemented method for automatically defining and producing movement commands for controlling a cutting tool of a beam cutting device, and beam cutting device for carrying out the methods
JP2019070916A (ja) 切削シミュレーション方法および装置
CN111164529A (zh) 环境信息更新装置、环境信息更新方法以及程序
JP2009505260A (ja) 車両と歩行者との衝突を予測するための方法及びシステム
TW201521929A (zh) 雷射加工機操作的控制方法及用以控制雷射加工機之第1致動器操作之控制器
KR101914264B1 (ko) 근접신관의 지상 공간 폭발위치 측정방법
CN113840681B (zh) 信息处理装置、激光加工机、判定方法及记录介质
CN105511422A (zh) 改善工业机器人能量消耗和循环时间的效率的方法
JP5113765B2 (ja) コンピュータシミュレーションおよび分析のための粒子への物体離散化
CN110716502B (zh) 面向发动机叶片修复的刀轨生成方法和装置
JP2010032430A (ja) 物体検出装置
WO2020074315A1 (en) Simulation of light detection and ranging beams
CN105719310B (zh) 碰撞检测方法及装置
CN109635394B (zh) 一种自动判断高能管道破裂范围靶物安全的方法及装置
CN113920351A (zh) 一种落叶目标点云的识别方法和装置
JP6687584B2 (ja) 加工プログラム解析装置およびこれを備えた工作機械、ならびに加工プログラム解析プログラムおよび加工プログラム解析方法
KR101914266B1 (ko) 근접신관의 지상 공간 폭발위치 측정장치
JP4996275B2 (ja) 難易度判定方法、装置、プログラム
KR102378643B1 (ko) 라이다 포인트 데이터의 지면 및 천장 판단 방법 및 시스템
US12007503B2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rear cross collision warning
KR102378544B1 (ko) 구조물 손상 예측 방법 및 시스템
CN113791580B (zh) 数控设备在机检测程式生成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
JP5407695B2 (ja) 三次元曲線モデルにおける自己交差の検出プログラム及び自己交差の検出方法
US20240085526A1 (en) Method and system for detecting object
Beachkofski et al. Probabilistic system reliability for a turbine engine airfoil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