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833997A - 发光装置 - Google Patents

发光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833997A
CN113833997A CN202110624740.2A CN202110624740A CN113833997A CN 113833997 A CN113833997 A CN 113833997A CN 202110624740 A CN202110624740 A CN 202110624740A CN 113833997 A CN113833997 A CN 11383399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ght emitting
opening
pitch
openings
pai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0624740.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3833997B (zh
Inventor
今堀良政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unai Electric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Funai Electric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unai Electric Co Ltd filed Critical Funai Electric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383399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83399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383399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83399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33/00Semiconductor device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 emiss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 H01L33/02Semiconductor device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 emiss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characterised by the semiconductor bodies
    • H01L33/10Semiconductor device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 emiss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characterised by the semiconductor bodies with a light reflecting structure, e.g. semiconductor Bragg reflector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1LIGHTING
    • F21SNON-PORTABLE LIGHTING DEVICES; SYSTEMS THEREOF; VEHICLE LIGH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 EXTERIORS
    • F21S2/00Systems of lighting devices, not provided for in main groups F21S4/00 - F21S10/00 or F21S19/00, e.g. of modular construction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1LIGHTING
    • F21VFUNCTIONAL FEATURES OR DETAILS OF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THEREOF; STRUCTURAL COMBINATIONS OF LIGHTING DEVICES WITH OTHER ARTICL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1V7/00Reflectors for light source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02F1/1336Illuminating devices
    • G02F1/133602Direct backlight
    • G02F1/133603Direct backlight with LED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02F1/1336Illuminating devices
    • G02F1/133602Direct backlight
    • G02F1/133605Direct backlight including specially adapted reflector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02F1/1336Illuminating devices
    • G02F1/133602Direct backlight
    • G02F1/133606Direct backlight including a specially adapted diffusing, scattering or light controlling member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02F1/1336Illuminating devices
    • G02F1/133602Direct backlight
    • G02F1/133611Direct backlight including means for improving the brightness uniformity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5/00Assembli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individual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 state devices ; 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of
    • H01L25/03Assembli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individual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 state devices ; 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of all the devices being of a type provided for in the same subgroup of groups H01L27/00 - H01L33/00, or in a single subclass of H10K, H10N, e.g. assemblies of rectifier diodes
    • H01L25/04Assembli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individual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 state devices ; 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of all the devices being of a type provided for in the same subgroup of groups H01L27/00 - H01L33/00, or in a single subclass of H10K, H10N, e.g. assemblies of rectifier diodes the devices not having separate containers
    • H01L25/075Assembli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individual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 state devices ; 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of all the devices being of a type provided for in the same subgroup of groups H01L27/00 - H01L33/00, or in a single subclass of H10K, H10N, e.g. assemblies of rectifier diodes the devices not having separate containers the devices being of a type provided for in group H01L33/00
    • H01L25/0753Assembli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individual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 state devices ; 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of all the devices being of a type provided for in the same subgroup of groups H01L27/00 - H01L33/00, or in a single subclass of H10K, H10N, e.g. assemblies of rectifier diodes the devices not having separate containers the devices being of a type provided for in group H01L33/00 the devices being arranged next to each other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7/00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 H01L27/15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including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 emission
    • H01L27/153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including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 emission in a repetitive configuration, e.g. LED bars
    • H01L27/156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including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 emission in a repetitive configuration, e.g. LED bars two-dimensional array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33/00Semiconductor device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 emiss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 H01L33/48Semiconductor device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 emiss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characterised by the semiconductor body packages
    • H01L33/58Optical field-shaping elements
    • H01L33/60Reflective element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Nonlinear Science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rystallography & Structural Chemistry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Condensed Matter Physics & Semiconductors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lanar Illumination Modules (AREA)
  • Liquid Crystal (AREA)
  • Electroluminescent Light Sourc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发光装置,其具有:基板、设置于基板上的多个发光元件和反射片,反射片被设置为在基板上被定位于预定的基准位置,并且具有多个开口分别使发光元件暴露。开口被形成为相对于发光元件中的相应发光元件而第一间距大于第二间距,第一间距位于每个开口与发光元件中的相应发光元件之间并且位于比发光元件中的相应发光元件更远离基准位置的位置处,并且第二间距位于每个开口与发光元件中的相应发光元件之间并且位于比发光元件中的相应发光元件更接近基准位置的位置处。

Description

发光装置
相关申请的交叉引用
本申请要求享有2020年6月5日递交的日本专利申请No.2020-098847的优先权。在此,日本专利申请No.2020-098847的全部公开内容通过引用并入本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总体涉及一种发光装置。更具体地,本发明涉及一种具有基板、多个发光元件和反射片的发光装置。
背景技术
一些发光装置具有基板、多个发光元件和反射片(例如,参见日本专利申请公开No.2011-181219(专利文献1))。
上述专利文献1中描述的发光装置使用具有在发光元件的位置处形成有多个开口(开口部)的反射片。作为反射片的材料,使用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
在具有基板、设置在基板上的多个发光元件和具有形成在发光元件的位置处的多个开口的反射片的发光装置中,尽管在上述专利文献1中没有描述,但是当基板和反射片相对于彼此附着时,附着位置可能发生变化。另外,由基板与反射片之间的不同材料引起的线性膨胀系数的差异导致基板与反射片的开口之间由温度变化引起的相对位置偏移。温度变化(线性膨胀系数差异)所导致的位置偏移能够导致反射片的开口的周缘与发光元件之间的接触。开口的周缘与发光元件之间的接触可能导致非预期的力作用在发光元件上,或者根据位置偏移,发光元件可能被反射片所覆盖。为了防止由温度变化(线性膨胀系数差异)引起的位置偏移所导致的这些不便,反射片的开口的开口面积被设计为比发光元件的外周大。另外,因为由温度变化引起的反射片的膨胀量和收缩量大致彼此相等,所以开口通常形成为以使发光元件在平面图中设置于开口的中心。
在此,一般的发光装置采用例如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的树脂材料作为反射片的材料。作为本发明人对反射片的深入研究的结果,已经发现当这种树脂片在高温环境下长期使用时,其收缩并结晶,并且出现不可逆的热收缩,其中收缩即使在温度降低时也不会恢复到原始状态。该热收缩是与线性热膨胀所导致的收缩分别发生的一种现象。由加热引起的反射片的不可逆的收缩导致开口的周缘与发光元件的外周之间的间距发生变化。由于反射片的不可逆的热收缩,这改变了发光元件与反射片的开口之间的相对位置,并且改变了发光元件周围的反射片放置分布。其结果是,与开始使用发光装置时在优化的相对位置处的亮度分布相比,在长期使用后的亮度分布将发生变化并且亮度均匀性将降低。
上述专利文献1描述了使用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作为反射片的材料,但是其并没有考虑到在开始使用发光装置后由加热引起的反射片的不可逆的收缩。换言之,尚未解决在长期使用发光装置后由反射片的不可逆的热收缩所导致的发光元件与反射片的开口之间的相对位置的变化引起的亮度均匀性的降低的问题。因此,在上述专利文献1中,难以抑制由反射片的不可逆的热收缩所导致的发光元件与反射片的开口之间的相对位置的变化引起的亮度均匀性的降低,同时难以抑制基板与反射片之间的线性膨胀系数的差异所导致的不便。
发明内容
本公开的目的之一是提供一种发光装置,其能够抑制在长期使用发光装置后由反射片的不可逆的热收缩所导致的发光元件与反射片的开口的相对位置的变化引起的亮度均匀性的降低,同时抑制基板与反射片之间的线性膨胀系数的差异所导致的不便。
(1)鉴于已知技术的状态并且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发光装置具备:基板;多个发光元件,上述多个发光元件设置于基板上;和反射片,上述反射片被设置为在基板上被定位于预定的基准位置,并且具有多个开口分别使发光元件暴露。上述开口被形成为相对于上述发光元件中的相应发光元件而第一间距大于第二间距,上述第一间距位于每个上述开口与上述发光元件中的上述相应发光元件之间并且位于比上述发光元件中的上述相应发光元件更远离上述基准位置的位置处,并且上述第二间距位于每个上述开口与上述发光元件中的上述相应发光元件之间并且位于比上述发光元件中的上述相应发光元件更接近上述基准位置的位置处。例如,第一间距能够设置于每个开口与发光元件中的相应发光元件之间,并且相对于发光元件中的相应发光元件设置于相反方向上,上述相反方向与接近基准位置的接近方向相反,同时第二间距能够设置于每个开口与发光元件中的相应发光元件之间,并且相对于发光元件中的相应发光元件设置于接近基准位置的接近方向上。
(2)根据上述发光装置的优选实施方式,开口被形成为第一间距基于由基板与反射片的线性膨胀系数的差异引起的膨胀和收缩所导致的可逆的膨胀量和收缩量以及通过由反射片的加热而随时间积累引起的不可逆的收缩所导致的收缩量来确定。
在根据一个方面的发光装置中,如上所述,第一间距大于第二间距。通过该结构,由于随着使用发光装置时的反射片的热收缩,第一间距变小,第二间距变大。换言之,在开始使用发光装置后,随着时间的推移,由于反射片的热收缩,直到第一间距的尺寸和第二间距的尺寸变得彼此相等为止,第一间距和第二间距之间的差异变小。第一间距与第二间距之间的较小的差异改善了发光元件周围的亮度分布,并且改善了亮度均匀性。即使在通过长期使用而使得第一间距的尺寸与第二间距的尺寸相等后,直到第二间距的尺寸变得与开始使用时的第一间距的尺寸相等为止,亮度均匀性也能够保持为等于或优于开始使用时的亮度均匀性。与在开始使用时第一间距和第二间距形成为彼此大致相等和并且仅在开始使用后亮度均匀性劣化的发光装置相比,使得亮度均匀性能够在更长的时间段内保持为等于或者优于开始使用时的亮度均匀性。其结果是,在长期使用发光装置后,能够抑制由反射片的不可逆的热收缩所导致的发光元件与反射片的开口的相对位置的变化导致的亮度均匀性的降低。第一间距基于由基板与反射片的线性膨胀系数的差异引起的膨胀和收缩所导致的可逆的膨胀量和收缩量以及通过由反射片的加热随时间积累引起的不可逆的收缩所导致的收缩量来确定。这样就能够在考虑到可逆的膨胀量和收缩量以及不可逆的收缩量的情况下设置每个开口的第一间距。其结果是,能够抑制在长期使用发光装置后由反射片的不可逆的热收缩所导致的发光元件与反射片的开口的相对位置的变化引起的亮度均匀性的降低,同时抑制基板与反射片之间的线性膨胀系数的差异所导致的不便。因为第二间距由于加热所导致的不可逆的收缩而变得比在开始使用时大,因此与在制造时将第一间距和第二间距形成为大致相等地形成的发光装置相比,能够预先将第二间距形成得较小。通过预先将第二间距形成得较小,能够使在基板上的被反射片所覆盖的区域变大,从而能够提高发光装置整体的亮度。
(3)根据上述任一发光装置的优选实施方式,开口具有多边形形状,多边形形状至少具有一对长边和一对短边,并且开口被形成为第一间距随着多个开口中的每一个的位置远离基准位置而增大。离基准位置越远,在长期使用发光装置后由基板与反射片的线性膨胀系数的差异导致的可逆的膨胀和收缩以及通过由反射片的加热随时间积累引起的不可逆的收缩所导致的发光元件与反射片的开口之间的相对位置偏移越大。因此,通过上述结构,每个开口的第一间距能够在考虑到位于相对靠近基准位置的开口和位于相对远离基准位置的开口的可逆的膨胀量和收缩量以及不可逆的收缩量的情况下设置。通过该结构,能够进一步抑制在长期使用发光装置后亮度均匀性的降低,同时抑制基板与反射片之间线性膨胀系数的差异所导致的不便。
(4)根据上述任一发光装置的优选实施方式,开口包括:多个第一开口,多个第一开口沿着穿过基准位置的第一基准线布置并且具有矩形形状;和多个第二开口,多个第二开口沿着与第一基准线正交并且穿过基准位置的第二基准线布置,并且具有矩形形状。通过该结构,即使开口具有在平面图中矩形的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也能够抑制在开始使用发光装置时和长期使用发光装置时的周围的亮度分布的差异。其结果是,能够抑制在长期使用发光装置后亮度均匀性的降低,同时抑制基板与反射片之间线性膨胀系数的差异所导致的不便。
(5)根据上述任一发光装置的优选实施方式,发光元件具有矩形形状,并且具有与第一开口的一对长边和第二开口的一对长边大致平行的一对长边。在此,在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中,设置在每个开口与发光元件中的相应发光元件之间并且设置在与反射片相对于发光元件中的相应发光元件的不可逆的收缩的方向正交的方向上的正交间距比第二间距受到由加热引起的收缩的影响小。在此,反射片的不可逆的收缩的方向是接近基准位置的接近方向。因此,通过减少正交间距的宽度,能够增加在基板上反射片所覆盖的区域。因此,通过上述结构,通过将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的一对长边的方向和一对短边的方向与发光元件的一对长边的方向和一对短边的方向相匹配,能够预先使开口与发光元件之间的间距受到由加热导致的收缩的影响较小的间距形成得较小。其结果是,能够扩大在基板上反射片所覆盖的区域,从而能够进一步提高发光装置整体的亮度。
(6)根据上述任一发光装置的优选实施方式,开口还包括第三开口,第三开口被布置在沿着除了第一基准线和第二基准线的区域以外的区域。
(7)根据上述任一发光装置的优选实施方式,第三开口具有倾斜于第一基准线和第二基准线的一对倾斜边。在此,在第三开口中,设置在第三开口与发光元件之间并且设置在与反射片相对于发光元件的不可逆的收缩的方向正交的方向上的正交间距比第二间距受到由加热导致的收缩的影响小。在此,反射片的不可逆的收缩的方向是接近基准位置的接近方向。因此,通过减少正交间距的宽度,即使在第三开口中,也能够增加在基板上反射片所覆盖的区域。因此,通过上述结构,即使在第三开口中,也能够预先使第三开口与发光元件之间的间距受到由加热导致的收缩的影响较小的正交间距形成得较小。因此,能够扩大在基板上反射片所覆盖的区域,从而能够进一步提高发光装置整体的亮度。
(8)根据上述任一发光装置的优选实施方式,发光元件具有矩形形状,并且具有与第三开口的一对倾斜边大致平行的一对长边。在此,在第三开口中,设置在第三开口与发光元件之间并且设置在与反射片相对于发光元件的不可逆的收缩的方向正交的方向上的正交间距比第二间距受到由加热引起的收缩的影响小。在此,反射片的不可逆的收缩的方向是接近基准位置的接近方向。因此,通过减少正交间距的宽度,在第三开口中,能够增加在基板上反射片所覆盖的区域。因此,通过上述结构,通过使第三开口中的一对倾斜边延伸的方向与发光元件中的一对长边的方向相匹配,能够预先使第三开口与发光元件之间的间距受到由加热导致的收缩的影响较小的正交间距形成得较小。因此,能够扩大基板上的反射片所覆盖的区域,从而能够进一步提高发光装置整体的亮度。
(9)根据上述任一发光装置的优选实施方式,基准位置位于连接用于定位反射片的一对第一定位部的直线和连接用于定位反射片的一对第二定位部的直线的交点处,一对第二定位部与一对第一定位部不同。通过该结构,能够将基板和反射片容易地定位在基准位置处,从而能够提高反射片组装的可操作性。
(10)根据上述任一发光装置的优选实施方式,开口包括基准开口,基准位置位于基准开口的中心。通过该结构,基板和反射片能够更容易地定位在设置于基准开口的中心的基准位置处,从而能够进一步提高反射片组装的可操作性。
(11)根据上述任一发光装置的优选实施方式,开口被形成为第一间距大于被设置在每个开口与发光元件中的相应发光元件之间并且被设置在相对于发光元件中的相应发光元件而与接近基准位置的接近方向正交的方向上的间距。通过该结构,能够预先使开口与发光元件之间的间距受到加热引起的收缩的影响较小的间距形成得较小,并且在长期使用发光装置后,能够抑制由反射片的不可逆的热收缩所导致的发光元件和反射片的开口的相对位置的变化导致的亮度均匀性的降低。
(12)根据上述任一发光装置的优选实施方式,开口被形成为开口的面积随着每个开口的位置远离基准位置而增大。通过该结构,能够在考虑到位于相对靠近基准位置的开口和相对远离基准位置的开口中的、由基板与反射片的线性膨胀系数的差异引起的膨胀和收缩所导致的可逆的膨胀量和收缩量以及通过反射片的加热随时间积累的不可逆的收缩所导致的收缩量的情况下,设置开口的面积或者开口面积。通过该结构,能够进一步抑制在长期使用发光装置后的亮度均匀性的降低。
(13)根据上述任一发光装置的优选实施方式,开口被形成为在开始使用发光装置时,第二间距小于第一间距。
(14)根据上述任一发光装置的优选实施方式,开口被形成为在达到发光装置的预设使用时间时,第二间距大于第一间距。
(15)根据上述任一发光装置的优选实施方式,开口被形成为在达到发光装置的预设使用时间时的第二间距将大致等于在开始使用发光装置时的第一间距。
因此,例如,开口被配置为在开始使用发光装置时第二间距小于第一间距的状态反转为在达到发光装置的预设使用时间时第二间距大于第一间距的状态,并且使在达到发光装置的预设使用时间时第二间距大致等于在开始使用发光装置时第一间距的尺寸。通过该结构,能够消除在开始使用发光装置时的第一间距与第二间距之间的差异以及在达到发光装置的预设使用时间时第一间距与第二间距之间的差异。因此,能够使得开始使用发光装置时和达到预设使用时间时的亮度均匀性彼此相等。
(16)根据上述任一发光装置的优选实施方式,开口被配置为每个开口的中心相对于发光元件中的相应发光元件的中心偏置。
(17)根据上述任一发光装置的优选实施方式,开口被配置为在开始使用发光装置时发光元件中的相应发光元件被设置为比每个开口的中心更靠近基准位置。
(18)根据上述任一发光装置的优选实施方式,开口被配置为在达到发光装置的预设使用时间时发光元件中的相应发光元件被设置为比每个开口的中心更远离基准位置。
(19)根据上述任一发光装置的优选实施方式,第三开口具有相对于基准位置在径向方向上延伸的一对倾斜边。
(20)根据上述任一发光装置的优选实施方式,发光元件具有矩形形状,并且具有相对于第三开口的一对倾斜边倾斜的一对长边。
根据本发明,如上所述,能够提供一种发光装置,其能够抑制在长期使用发光装置后由反射片的不可逆的热收缩所导致的发光元件与反射片的开口之间的相对位置的变化引起的亮度均匀性的降低,同时抑制基板与反射片之间的线性膨胀系数的差异所导致的不便。
附图说明
现在参见构成本原始公开一部分的附图:
图1是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包括发光装置的显示装置的截面图。
图2是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发光装置的正视图。
图3是表示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在开始使用发光装置时的基板、多个发光元件与反射片之间的位置关系的平面示意图。
图4是表示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在长期使用发光装置后的基板、发光元件与反射片之间的位置关系的平面示意图。
图5A是表示根据比较例的在开始使用发光装置时的基板、发光元件、反射片与亮度均匀片之间的位置关系的截面示意图。
图5B是表示根据比较例的在长期使用发光装置后的基板、发光元件、反射片与亮度均匀片之间的位置关系的截面示意图。
图5C是表示根据比较例的在开始使用发光装置后的亮度均匀性的变化的图。
图6A是表示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在开始使用发光装置时的基板、发光元件、反射片与亮度均匀片(luminance equalizer sheet,亮度均衡片)之间的位置关系的截面示意图。
图6B是表示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在长期使用发光装置后的基板、发光元件、反射片与亮度均匀片之间的位置关系的截面示意图。
图6C是表示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在开始使用发光装置后的亮度均匀性的变化的图。
图7是表示根据第二实施方式的在开始使用发光装置时的基板、多个发光元件与反射片之间的位置关系的平面示意图。
图8是表示根据第二实施方式的在长期使用发光装置后的基板、发光元件与反射片之间的位置关系的平面示意图。
图9是表示根据第三实施方式的在开始使用发光装置时的基板、多个发光元件与反射片之间的位置关系的平面示意图。
图10是表示根据第三实施方式的在长期使用发光装置后的基板、发光元件与反射片之间的位置关系的平面示意图。
图11是表示根据第四实施方式的在开始使用发光装置时的基板、多个发光元件与反射片之间的位置关系的平面示意图。
图12是表示根据第四实施方式的在长期使用发光装置后的基板、发光元件与反射片之间的位置关系的平面示意图。
图13是表示根据第五实施方式的在开始使用发光装置时的基板、多个发光元件与反射片之间的位置关系的平面示意图。
图14是表示根据第五实施方式的在长期使用发光装置后的基板、发光元件与反射片之间的位置关系的平面示意图。
图15是表示根据第六实施方式的在开始使用发光装置时的基板、多个发光元件与反射片之间的位置关系的平面示意图。
图16是表示根据第六实施方式的在达到发光装置的预设使用时间时的基板、发光元件与反射片之间的位置关系的平面示意图。
图17是表示根据变形例的在开始使用发光装置时的基板、多个发光元件与反射片之间的位置关系的平面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参见附图说明所选实施方式。在本公开中,对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而言显而易见的是,以下实施方式的相关描述仅被提供用于说明,而不是为了限制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的发明。在图示的实施方式中,将从包括发光装置的显示装置的前侧观察的左右方向描述为X方向。将从显示装置的前侧观察的上下方向描述为Y方向。将连接显示装置的后侧和前侧的方向描述为Z方向。
第一实施方式
(发光装置的结构)
参照图1至3,将对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包括发光装置10的显示装置100的结构加以描述。
如图1所示,显示装置100具有发光装置10和显示面板20。发光装置10具备基板11、多个发光元件12、反射片13、保持部件15、亮度均匀片16、扩散部件17和光学片18。发光装置10将基板11、反射片13、亮度均匀片16、扩散部件17和光学片18按此顺序布置在保持部件15内。图1是沿着X方向截断包括发光装置10的显示装置100的截面图。
基板11是印刷电路板(印刷线路板),并且包括设置在前侧的发光元件12和从外部供电的连接器(未示出)。基板11包括使用FR4(阻燃剂4)的玻璃环氧基板、使用CEM3(复合环氧材料3)的玻璃复合基板,或例如铝的金属基板,但不限于此。
如图2所示,基板11具有在平面图中含有四条边的矩形形状。具体地,基板11具有沿着X方向的一对边和沿着Y方向的一对边。基板11的沿着X方向的一对边和沿着Y方向的一对边分别具有如下所述的形成在保持部件15上的用于与第一卡合突起151卡合的凹槽(未示出)。基板11通过在沿着X方向的一对边上形成的凹槽和第一卡合突起151而在X方向上定位。基板11还通过在沿着Y方向的一对边上形成的凹槽和第一卡合突起151而在Y方向上定位。本公开中的术语“矩形形状”是包括方形形状和矩形(非方形)形状的概念。
发光元件12被配置为通过通电而发光。发光元件12在平面图上具有矩形形状。发光元件12包括LED(发光二极管)。在图示的实施方式中,二十五个发光元件12被布置为矩阵。具体地,发光元件12被布置为五行,每行有五个发光元件12。然而,根据需要和/或期望,发光元件12的数量能够不同于二十五。
反射片13被设置在基板11上。反射片13具有分别使发光元件12及其附近暴露在其中的多个开口14。反射片13被固定在安装有发光元件12的基板11的表面上,以便通过开口14避开发光元件12。反射片13通过诸如双面胶等固定手段固定在基板11上。例如,考虑到其反射特性,反射片13由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制成。反射片13的材料不限于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也可以是例如丙烯酸或者聚丙烯的树脂薄膜。反射片13通过再次反射被亮度均匀片16、扩散部件17和光学片18反射并返回到基板11的光Li30(参见图6)来提高光的利用效率,并且还通过允许光除了从发光元件12以外的区域向发光装置10的发光表面或者前表面移动来使亮度分布均匀。
反射片13具有在平面图中含有四条边的矩形形状。具体地,反射片13具有沿着X方向的一对边和沿着Y方向的一对边。反射片13的沿着X方向的一对边分别具有形成第一定位部的凹槽(未示出),如以下所述,分别用于与形成在保持部件15上的第一卡合突起151卡合。反射片13沿着Y方向的一对边分别具有形成第二定位部的凹槽(未示出),如下文所述,分别用于与形成在保持部件15上的第一卡合突起151卡合。反射片13通过沿着X方向的一对边上形成的凹槽和第一卡合突起151而在X方向上定位。反射片13通过沿着Y方向的边上形成的凹槽和第一卡合突起151而在Y方向上定位。反射片13相对于基板11设置,以定位于基准位置P(例如,预定的基准位置)。基准位置P位于连接沿着Y方向在反射片13的一对边上形成的一对凹槽的直线L1(例如,第一基准线)和连接沿着X方向在反射片13的一对边上形成的一对凹槽的直线L2(例如,第二基准线)的交点处。
在平面图中开口14以围绕基准位置P被布置为矩阵。在图示的实施方式中,如图2所示,二十五个开口14被布置成五行,每行有五个开口14。然而,根据需要和/或期望,开口14的数量能够不同于二十五个。开口14包括:基准开口14a、多个第一开口14b、多个第二开口14c和多个第三开口14d。基准开口14a被布置为包括直线L1和L2的交点,其中,交点即基准位置P。具体地,如图2所示,基准位置P位于基准开口14a的中心。第一开口14b相对于彼此被布置在直线L1(例如,第一基准线)上。在图示的实施方式中,直线L1大致平行于沿着反射片13的X方向的一对边延伸的方向,并且通过基准位置P。第二开口14c相对于彼此被布置在直线L2(例如,第二基准线)上。在图示的实施方式中,直线L2大致平行于沿着反射片13的Y方向的一对边延伸的方向,并且通过基准位置P。第三开口14d被布置在除了直线L1(例如,第一基准线)上的区域和直线L2(例如,第二基准线)上的区域以外的区域。换言之,第三开口14d被布置在不与直线L1和L2重叠的区域。开口14具有矩形形状。因此,基准开口14a、第一开口14b、第二开口14c和第三开口14d分别具有一对长边和一对短边。一对长边大致平行于沿着反射片13的X方向的一对边,并且一对短边大致平行于沿着反射片13的Y方向的一对边。
在此,参照图3和图4,将对本实施方式中在开始使用时和长期使用时的基板11、发光元件12和反射片13的位置关系加以描述。基板11和反射片13在以经由保持部件15(参见图2)而相对定位的状态下相对于彼此加以固定。基板11和反射片13相对于彼此进行布置,使得被安装在基板11上的发光元件12被分别布置于开口14内。发光元件12和开口14以在每个开口14的周缘与发光元件12中的相应发光元件的外周之间有一定的间距地彼此隔开。
特别地,如图3所示,在开始使用发光装置10时,第一开口14b、第二开口14c、和第三开口14d被配置为位于这些开口14中的每一个与发光元件12中的相应发光元件之间并且比发光元件12中的相应发光元件更远离基准位置P的第一间距S1大于位于这些开口14中的每一个与发光元件12中的相应发光元件之间并且比发光元件12中的相应发光元件更接近基准位置P的第二间距S2。换言之,对于每对发光元件12和开口14,第一间距S1设置于发光元件12与开口14之间,并且相对于发光元件12设置于与接近基准位置P的接近方向T2相反的相反方向T1,同时第二间距S2设置于发光元件12与开口14之间,并且相对于发光元件12设置于接近方向T2。
更具体地,在图示的实施方式中,对于每对发光元件12和开口14,第一间距S1能够被定义为在连接基准位置P和开口14离基准位置P的最远的部分的直线上的发光元件12和开口14的离基准位置P的最远的部分的间距,同时第二间距S2能够被定义为在连接基准位置P和开口14离基准位置P最近的部分的直线上的发光元件12和开口14的离基准位置P的最近的部分的间距。基准开口14a、第一开口14b、第二开口14c和第三开口14d中的每一个的一对长边和一对短边分别与发光元件12的一对长边和一对短边大致平行。在图示的实施方式中,每个开口14的第一间距S1在平面图中大于每个开口14的第二间距S2。此外,每个开口14的第一间距S1在与接近方向T2正交的方向上大于每个开口14与发光元件12中的相应的发光元件12之间的间距。
如在下文中详细描述的那样,如图4所示,在长期使用发光装置10后,由于反射片13的加热而引起的向基准位置P发生的随时间积累的不可逆的收缩,在每个第一开口14b、第二开口14c和第三开口14d中的第一间距S1变得比第二间距S2小。
发光元件12分别相对于开口14布置,使得发光元件12的中心分别相对于除了基准开口14a以外的开口14的中心偏移。具体地,如图3所示,在开始使用发光装置10时,开口14被配置为位于开口14内的发光元件12被定位在比开口14的矩形形状的中心更靠近基准位置P的位置处。特别地,在开始使用发光装置10时,位于开口14内的发光元件12的中心被定位在比除了基准开口14a以外的开口14的矩形形状的中心更靠近基准位置P的位置处。另外,如图4所示,在长期使用发光装置10后,开口14被配置为位于开口14内的发光元件12被定位在比开口14的矩形形状的中心更远离基准位置P的位置处。特别地,在长期使用发光装置10后,位于开口14内的发光元件12的中心被定位在比除了基准开口14a以外的开口14的矩形形状的中心更远离基准位置P的位置处。
此外,如图3所示,在开始使用发光装置10时,每对第一开口14b和相应的发光元件12具有相同或者镜像对称的相对位置关系。因此,如图3所示,第一开口14b具有相同的第一间距S1。第二开口14c和第三开口14d也是如此。然而,在开始使用发光装置10时,只要第一开口14b的第一间距S1分别大于第一开口14b的第二间距S2,第一开口14b就能够分别具有不同的第一间距S1。另一方面,如图4所示,在长期使用发光装置10后,根据开口14的位置,第一开口14b能够分别具有不同的第一间距,第二开口14c能够分别具有不同的第一间距,并且第三开口14d能够分别具有不同的第一间距。
开口14被配置为第一间距S1基于由基板11与反射片13的线性膨胀系数的差异引起的膨胀和收缩所导致的可逆的膨胀量和收缩量以及由反射片13的加热而随时间积累引起的不可逆的收缩所导致的收缩量来确定。更具体地,在图示的实施方式中,第一间距S1基于在发光元件12周围设置的基于由基板11与反射片13的线性膨胀系数的差异引起的膨胀和收缩所导致的可逆的膨胀量和收缩量的第一余量以及在第一余量以外设置的基于由反射片13的加热而随时间积累引起的不可逆的收缩所导致的收缩量的第二余量来确定。另一方面,设置为基于由反射片13的加热而随时间积累引起的不可逆的收缩所导致的收缩量的第二余量未针对第二间距S2设置。
保持部件15是在前侧有开口的箱形状,并且具有底部15a和侧部15b。基板11被设置在底部15a上。基板11使用诸如双面胶带的固定手段而固定在底部15a上。由于基板11会产生热量,所以在选择双面胶带时要考虑到传热性能。在底部15a上的基板11的前侧依次布置有反射片13、亮度均匀片16、扩散部件17和光学片18。侧部15b形成箱形的保持部件15的四个侧壁。因此,侧部15b具有沿着X方向的一对侧部15b和沿着X方向的一对侧部15b。侧部15b限制基板11、反射片13、亮度均匀片16、扩散部件17和光学片18的位置,也防止光线的泄漏和异物的进入。
如下所述,保持部件15的沿着X方向的一对侧部15b和沿着Y方向的一对侧部15b具有用于与基板11和反射片13的凹槽卡合的第一卡合突起151以及用于与亮度均匀片16的凹槽卡合的第二卡合突起152。保持部件15通过第一卡合突起151来定位基板11和反射片13。保持部件15通过第二卡合突起152定位亮度均匀片16。保持部件15固定基板11、反射片13和亮度均匀片16,使基板11、反射片13和亮度均匀片16相对于彼此进行定位。
亮度均匀片16被设置于反射片13与扩散部件17之间。亮度均匀片16布置在距离基板11预定的距离处。预定的距离是距离基板11大致2mm以上且10mm以下。亮度均匀片16由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等制成。亮度均匀片16具有用于透射从发光元件12照射过来的光的多个不同尺寸的通孔161(参见图6)。在亮度均匀片16中,从发光元件12照射过来的光的一部分通过通孔161透射,而光的另一部分在没有形成通孔161的区域中向基板11反射。通过考虑通孔161的尺寸、通孔161的数量以及对应于发光元件12的通孔161的布置来设计亮度均匀片16,以使发光装置10的发光表面的亮度均匀。通过使用亮度均匀片16,在基板11上的反射片13与亮度均匀片16之间重复光的反射,能够提高亮度均匀性。
亮度均匀片16具有在平面图中含有四条边的矩形形状。具体地,亮度均匀片16具有沿着X方向的一对边和沿着Y方向的一对边。亮度均匀片16的沿着X方向的一对边和沿着Y方向的一对边分别具有用于与形成在保持部件15上的第二卡合突起152卡合的凹槽(未示出)。亮度均匀片16通过在沿着X方向的一对边上形成的凹槽和第二卡合突起152而在X方向上定位。亮度均匀片16通过沿着Y方向的一对边上形成的凹槽和第二卡合突起152而沿着在Y方向上定位。亮度均匀片16通过凹槽和第二卡合突起152而相对于基板11和反射片13进行定位。
扩散部件17设置于亮度均匀片16和光学片18之间。扩散部件17由例如聚碳酸酯制成。扩散部件17可以是片的形式。扩散部件17能够扩散通过亮度均匀片16并进入扩散部件17的光,还能够将光引导到亮度均匀片16的前侧的没有形成通孔161的点。
光学片18设置于扩散部件17与显示面板20之间。光学片18包括例如棱镜片181以提高发光装置10的光利用效率,以及偏振控制片(偏光控制片)182以提高显示面板20的光利用效率。光学片18还可以包括用于使显示装置100的视角变窄的视角控制片。
显示面板20设置在显示装置100的最前端的表面。显示面板20被固定在保持部件15的开口附近。显示面板20通过诸如双面胶带的固定手段而固定在保持部件15上。显示面板20是液晶面板。显示面板20具有多个像素,并且根据所施加的电压而通过透射或者吸收来自发光装置10的光的每个像素来显示图像。
(第一实施方式的效果)
在第一实施方式中,能够获得以下效果。
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如上所述,第一间距S1大于第二间距S2。通过该结构,由于随着使用发光装置10时的反射片13的热收缩,在接近方向的相反方向T1上的第一间距S1变小,并且在接近方向T2上的第二间距S2变大。换言之,在开始使用发光装置10后,随着时间的推移,由于反射片13的热收缩,直到第一间距S1的尺寸和第二间距S2的尺寸变得彼此相等位置为止,第一间距S1和第二间距S2之间的差异变小。第一间距S1与第二间距S2之间的较小差异改善了发光元件12周围的亮度分布,并且改善了亮度均匀性。即使在通过长期使用而使得第一间距S1的尺寸与第二间距S2的尺寸相等后,直到第二间距S2的尺寸变得与开始使用时的第一间距S1的尺寸相等为止,亮度均匀性也能够保持为等于或者优于开始使用时的亮度均匀性。与在开始使用时第一间距和第二间距形成为彼此大致相等和并且仅在开始使用后亮度均匀性劣化的发光装置相比,使得亮度均匀性能够在更长的时间段内保持为等于或者优于开始使用时的亮度均匀性。其结果是,在长期使用发光装置10后,能够抑制由反射片13的不可逆的热收缩所导致的发光元件12与反射片13的开口14的相对位置的变化而导致的亮度均匀性的降低。第一间距S1基于由基板11与反射片13的线性膨胀系数的差异引起的膨胀和收缩所导致的可逆的膨胀量和收缩量以及通过由反射片13的加热随时间积累引起的不可逆的收缩所导致的收缩量来确定。这样就能够在考虑到可逆的膨胀量和收缩量以及不可逆的收缩量的情况下设置每个开口14的第一间距S1。其结果是,能够抑制在长期使用发光装置10后由反射片13的不可逆的热收缩所导致的发光元件12与反射片13的开口14的相对位置的变化引起的亮度均匀性的降低,同时抑制基板11与反射片13之间的线性膨胀系数的差异所导致的不便。因为第二间距S2由于加热所导致的不可逆收缩而变得比在开始使用时大,因此与在开始使用时第一间距和第二间距彼此大致相等地形成的发光装置相比,能够预先将第二间距S2形成得较小。通过预前将第二间距S2形成得较小,能够使在基板11上的被反射片13所覆盖的区域变大,从而能够提高发光装置10整体的亮度。
在此,参照图5A至5C和6A至6C,将对在比较例和本实施方式中,在开始使用时和长期使用时的基板、发光元件、反射片与亮度均匀片之间的位置关系以及开始使用后亮度均匀性的变化加以说明。在图5A至5C和6A至6C中,基板、发光元件、反射片和亮度均匀片以经由未示出的保持部件而相对定位的状态加以固定。图5A和5B示出了根据比较例的发光装置90的结构,其具有基板91、多个发光元件92(图中仅示出一个)、反射片93和亮度均匀片99。在比较例中,如图5A所示,在开始使用发光装置90时,发光元件92被放置在反射片93的开口94的中心。通过反射片93的开口94而暴露的基板91的区域具有比反射片93更低的反射率,因此,与反射片93相比,光Li95更容易被基板91的暴露区域衰减。由于发光元件92被放置在反射片93的开口94的中心,所以第一间距S101变得与第二间距S102大致彼此相等,第一间距S101被在发光元件92与开口94之间,并且相对于发光元件92而被设置在与接近基准位置P的接近方向相反的相反方向上,第二间距S102被设置在发光元件92与开口94之间,并且相对于发光元件92而被设置在接近基准位置P的接近方向上。因此,如图5C所示,在开始使用时,发光元件92周围的亮度均匀性很高。
在长期使用根据比较例的发光装置90后,反射片93中发生由加热随时间积累引起的不可逆的收缩。因此,如图5B所示,在长期使用发光装置90后,由于反射片93的不可逆热收缩,反射片93的开口94相对于发光元件92向基准位置P移动。其结果是,第一间距S101变小,同时第二间距S102变大。其结果是,在长期使用发光装置90后,第一间距S101与第二间距S102之间的差异变得更大,并且发光装置90的亮度分布与开始使用时的亮度分布相比发生变化。因此,如图5C所示,亮度均匀性仅在开始使用后恶化。
图6A和6B对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发光装置10的结构加以说明,其具有基板11、发光元件12(图中仅示出一个)、反射片13和亮度均匀片16。反射片13被配置为第一间距S1大于第二间距S2,第一间距S1被设置在发光元件12与开口14之间,并且相对于发光元件12而被设置在与接近基准位置P的接近方向相反的相反方向T1上,第二间距S2被设置在发光元件12与开口14之间,并且相对于发光元件12而被设置在接近基准位置P的接近方向T2上。
如上所述,在长期使用发光装置10后,由于反射片13的不可逆的热收缩,反射片13的开口14相对于发光元件12而向基准位置P移动。具体地,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开始使用发光装置10时第一间距S1被配置为大于第二间距S2。然后,由于反射片13的热收缩,在使用发光装置10时,第一间距S1变小,而第二间距S2变大。因此,如图6C所示,在开始使用发光装置10后,直到由于反射片13的热收缩而第一间距S1与第二间距S2之间的尺寸变得彼此相等的时刻t1为止,第一间距S1的尺寸与第二间距S2的尺寸的差异变小。随着第一间距S1与第二间距S2之间的差异变小,发光元件12周围的亮度分布得到改善,从而亮度均匀性得到改善。因此,直到第一间距S1的尺寸变得与第二间距S2的尺寸相等的时刻t1为止,亮度均匀性提高。即使在由于发光装置10的使用而第一间距S1的尺寸与第二间距S2的尺寸变得彼此相等的时刻t1后,直到开始使用后的第二间距S2的尺寸变得与开始使用时的第一间距S1的尺寸相等的时刻t2为止,开始使用后的第一间距S1与第二间距S2之间的差异也小于开始使用时的第一间距S1与第二间距S2之间的差异。因此,在从时刻t1到时刻t2的期间,亮度均匀性能够保持为等于或者优于开始使用时的亮度均匀性。与第一间距S101和第二间距S102形成为在开始使用时彼此大致相等,并且仅在开始使用后亮度均匀性恶化的根据比较例的发光装置90相比,使得亮度均匀性可能能够在更长的时间段内保持为等于或优于开始使用时的亮度均匀性并且。其结果是,在长期使用发光装置10后,能够抑制由反射片13的不可逆的热收缩所导致的发光元件12与反射片13的开口14的相对位置的变化引起的亮度均匀性的降低,同时抑制基板11与反射片13之间的线性膨胀系数的差异所导致的不便。
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开口14包括沿着穿过基准位置P的直线L1(例如,第一基准线)布置并且在平面图中具有矩形形状的第一开口14b以及沿着与直线L1正交并穿过基准位置P的直线L2(例如,第二基准线)布置并且在平面图中具有矩形形状的第二开口14c。通过该结构,即使开口14具有在平面图中矩形的第一开口14b和第二开口14c,也能够被抑制在开始使用和长期使用发光装置10后的发光元件12的周围的亮度分布的差异。其结果是,能够抑制在长期使用发光装置10后,与开始使用时相比由亮度分布的变化导致的亮度均匀性的降低,同时抑制基板11与反射片13之间的线性膨胀系数的差异所导致的不便。
在第一开口14b和第二开口14c中,设置在每个第一开口14b和第二开口14c与发光元件12中的对应发光元件之间并设置在与反射片13相对于发光元件12中的对应发光元件的不可逆的收缩方向正交的方向上的正交间距比第二间距受到由加热导致的收缩的影响小。在此,反射片13的不可逆的收缩方向是接近基准位置P的接近方向T2。因此,通过减少正交间距的宽度,能够增加在基板11上的反射片13所覆盖的区域。因此,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如上所述,发光元件12在平面图中具有矩形形状,并且发光元件12的一对长边与第一开口14b的一对长边和第二开口14c的一对长边大致平行。通过该结构,通过将第一开口14b和第二开口14c的一对长边的方向和一对短边的方向与发光元件12的一对长边的方向和一对短边的方向相匹配,能够预先使开口14b和14c与发光元件12之间的间距受到由加热引起的收缩的影响较小的正交间距形成得较小。其结果是,能够扩大在基板11上的反射片13所覆盖的区域,从而能够进一步提高发光装置10整体的亮度。
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如上所述,基准位置P位于连接用于定位反射片13的一对第一定位部的直线L2和连接用于定位反射片13的一对第二定位部的直线L1的交点处,一对第二定位部与一对第一定位部不同。通过该结构,能够将基板11和反射片13容易地定位在基准位置P处,因此能够提高反射片13组装的可操作性。
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如上所述,开口14包括基准开口14a,基准位置P位于基准开口14a的中心。通过该结构,基板11和反射片13能够更容易地定位在设置于基准开口14a的中心的基准位置P处,因此能够提高反射片13组装的可操作性。
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如上所述,开口14被配置为第一间距S1大于被设置在每个开口14与发光元件12中的相应发光元件之间并且被设置在相对于发光元件12中的相应发光元件而与接近方向T2的正交的方向上的正交间距。通过该结构,能够预先使开口14与发光元件12之间的间距受到加热引起的收缩的影响较小的正交间距形成得较小,并且在长期使用发光装置10后,能够抑制由反射片13的不可逆的热收缩所导致的发光元件12和反射片13的开口14的相对位置的变化导致的亮度均匀性的降低。
第二实施方式
参照图7和8,将对根据第二实施方式的发光装置10的结构加以描述。鉴于第一和第二实施方式之间的相似性,第二实施方式中与第一实施方式的部件相似或者相同的部分将被给予与第一实施方式的部分相同的附图标记。此外,为了简洁起见,可以省略对第二实施方式中与第一实施方式中的部分相似或者相同的部分的描述。
如图7所示,除了在开始使用发光装置10时开口14与发光元件12之间的位置关系外,根据第二实施方式的发光装置10大致上与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发光装置10相同。图8示出了在长期使用根据第二实施方式的发光装置10后,开口14与发光元件12之间的位置关系。如图7所示,开口14能够进一步被配置为在开始使用发光装置10时,开口14在平面图中具有至少具有一对长边和一对短边的多边形形状,并且被配置为第一间距随着每个开口14的位置远离基准位置P而增大。
具体地,如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开口14包括基准开口14a、第一开口14b、第二开口14c和第三开口14d。如图7所示,第一开口14b具有随着沿着直线L1远离基准位置P而增大的第一间距,第二开口14c具有随着沿着直线L2远离基准位置P而增大的第一间距。换言之,在图示的实施方式中,与基准开口14a相邻的一对第一开口14b具有相同的第一间距,同时其余(剩余)的一对第一开口14b具有相同的第一间距,该第一间距大于与基准开口14a相邻的一对第一开口14b的第一间距。同样地,与基准开口14a相邻的一对第二开口14c具有相同的第一间距,同时其余的一对第二开口14c具有相同的第一间距,该第一间距大于与基准开口14a相邻的一对第二开口14b的第一间距。此外,与基准开口14a相邻的四个第三开口14d具有相同的第一间距和第三开口14d的最小第一间距,位于反射片13的四个角的四个第三开口14d具有相同的第一间距和第三开口14d的最大第一间距,并且其余的第三开口14d具有大于第三开口14d的最小第一间距并且小于第三开口14d的最大第一间距的第一间距。
此外,例如,如图7所示,在开始使用发光装置10时,第一开口14b中的一个(第一开口14b1)具有第一间距S1a和小于第一间距S1a的第二间距S2a,第三开口14d中的一个(第三开口14d1)具有第一间距S1b和小于第一间距S1b的第二间距S2b,并且第三开口14d中的另一个(第三开口14d2)具有第一间距S1c和小于第一间距S1c的第二间距S2c。第一开口14b1、第三开口14d1和第三开口14d2与基准位置P之间的距离依次增加,同时其第一间距S1a、S1b和S1c的尺寸也依次增加。在此,开口和基准位置P之间的距离能够定义为开口的多边形形状的中心或者中心点与基准位置P之间的距离。或者,该距离能够定义为开口离基准位置P最远的部分与基准位置P之间的距离。但是,能够根据需要和/或期望来进一步不同地定义开口与基准位置P之间的距离。
在图7中,开口14在平面图中具有矩形形状,但例如只要其至少具有一对长边和一对短边,其也可以是六边形。
第二实施方式的其他结构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相同。
(第二实施方式的效果)
离基准位置P越远,在长期使用发光装置10后由基板11与反射片13的线性膨胀系数的差异导致的可逆的膨胀和收缩以及通过由反射片13的加热随时间积累引起的不可逆的收缩所导致的发光元件12与反射片13的开口14之间的相对位置偏移越大。在第二实施方式中,如上所述,开口14具有在平面图中至少具有一对长边和一对短边的多边形形状,并且被配置为第一间距S1随着每个开口14的位置远离基准位置P而增大。通过该结构,每个开口14的第一间距S1能够在考虑到位于相对靠近基准位置P的开口14和位于相对远离基准位置P的开口的可逆的膨胀量和收缩量以及不可逆的收缩量来设置每个开口。通过该结构,能够进一步抑制在长期使用发光装置10后亮度均匀性的降低,同时抑制基板11与反射片13之间的线性膨胀系数的差异所导致的不便。
此外,第二实施方式的其他效果与第一实施方式的效果相同。
第三实施方式
参照图9和10,将对根据第三实施方式的发光装置10的结构加以描述。鉴于第一至第三实施方式之间的相似性,第三实施方式中与第一和第二实施方式的部分相似或者相同的部分将被给予与第一和第二实施方式的部分相同的附图标记。此外,为了简洁起见,可以省略对第三实施方式中与第一和第二实施方式中的部分相似或者相同的部分的描述。
如图9所示,除了第三开口14d的形状以外,根据第三实施方式的发光装置10与根据第一或者第二实施方式的发光装置10相同。图10示出了在长期使用根据第三实施方式的发光装置10后,开口14与发光元件12之间的位置关系。如图9所示,根据第三实施方式的第三开口14d被布置在沿着除了直线L1(例如,第一基准线)和直线L2(例如,第二基准线)的区域以外的区域,并且在平面图中,每个开口都具有倾斜于直线L1和直线L2的一对倾斜边R。每个第三开口14d的一对倾斜边R各自沿着接近基准位置P的接近方向延伸。换言之,每个第三开口14d的一对倾斜边R各自沿着反射片13由加热引起的不可逆的收缩的方向延伸。更具体地,在图示的实施方式中,每个第三开口14d的一对倾斜边R各自沿着相对于基准位置P的径向延伸。在第三实施方式中,第三开口14d在平面图中具有六边形形状,但只要具有相对于反射片13的第一对边和第二对边倾斜的一对倾斜边,第三开口14d的形状也并不限于六边形形状。
第三实施方式的其他结构与上述第二实施方式的结构相同。
(第三实施方式的效果)
在第三实施方式中,如上所述,开口14还包括被布置在沿着除了直线L1(例如,第一基准线)和直线L2(例如,第二基准线)的区域以外的区域中的第三开口14d。第三开口14d在平面图中具有倾斜于直线L1和直线L2的一对倾斜边R。在每个第三开口14d中,设置在第三开口14d与发光元件12之间并且设置在与反射片13相对于发光元件12的不可逆的收缩的方向正交的方向上的正交间距比设置在相对于发光元件12的接近基准位置P的接近方向T2的第二间距S2受到由加热导致的收缩的影响小。在此,反射片13的不可逆的收缩的方向是接近基准位置P的接近方向T2。因此,通过减少正交间距的宽度,即使在第三开口14d中,也能够增加基板11上反射片13所覆盖的区域。通过该结构,即使在第三开口14d中,也能够预先使第三开口14d与发光元件12之间的间距中受到由加热导致的收缩的影响较小的正交间距形成得较小。因此,能够扩大在基板11上的反射片13所覆盖的区域,从而能够进一步提高发光装置10的整体的亮度。
此外,第三实施方式的其他效果与第二实施方式的效果相同。
第四实施方式
参照图11和12,对根据第四实施方式的发光装置10的结构加以描述。鉴于第一至第四实施方式之间的相似性,第四实施方式中与第一至第三实施方式的部分相似或相同的部分将被给予与第一至第三实施方式的部分相同的附图标记。此外,为了简洁起见,可以省略对第四实施方式中与第一至第三实施方式中的部分相似或者相同的部分的描述。
如图11所示,除了第三开口14d的形状和设置在第三开口14d内的发光装置10的方向以外,根据第四实施方式的发光装置与根据第一、第二或者第三实施方式的发光装置10相同。图12示出了在长期使用根据第四实施方式的发光装置10后,开口14和发光元件12之间的位置关系。如图11所示,发光元件12在平面图中具有矩形形状。具体地,设置在第一开口14b(和基准开口14a)内的发光元件12被定向为使其沿着其长边延伸的中心轴与直线L1重合,同时设置在第二开口14c(和基准开口14a)内的发光元件12被定向为使其沿着其短边延伸的中心轴与直线L2重合。此外,设置在第三开口14d内的发光元件12被定向为使其沿着其长边延伸的中心轴相对于基准位置P沿着径向方向延伸。
此外,如在第三实施方式中,第三开口14d分别具有在平面图中倾斜于直线L1和直线L2的一对倾斜边R。每个第三开口14d的一对倾斜边R分别沿着沿着其长边延伸的发光元件12中的相应发光元件的中心轴延伸。因此,设置在第三开口14d内的发光元件12具有与第三开口14d的一对倾斜边R大致平行的一对长边。
第四实施方式的其他结构与上述第三实施方式的结构相同。
(第四实施方式的效果)
在第四实施方式中,如上所述,发光元件12在平面图中具有矩形形状,并且具有与第三开口14d的一对倾斜边R大致平行的一对长边。在每个第三开口14d中,设置在第三开口14d与发光元件12之间并设置在反射片13相对于发光元件12的不可逆的收缩的方向正交的方向上的正交间距比设置在相对于发光元件12的接近基准位置P的接近方向T2的第二间距S2受到由加热导致的收缩的影响小。在此,反射片13的不可逆的收缩的方向是接近基准位置P的接近方向T2。因此,通过减少正交间距的宽度,在第三开口14d中,能够增加在基板11上反射片13所覆盖的区域。通过该结构,通过使第三开口14d中的一对倾斜边R延伸的方向与发光元件12中的一对长边的方向相匹配,能够预先使第三开口14d与发光元件12之间的间距受到由加热引起的收缩的影响较小的正交间距形成得较小。因此,能够扩大基板11上的反射片13所覆盖的区域,从而能够进一步提高发光装置10的整体亮度。
此外,第四实施方式的其他效果与第三实施方式的效果相同。
第五实施方式
参照图13和14,对根据第五实施方式的发光装置10的结构加以描述。鉴于第一至第五实施方式之间的相似性,第五实施方式中与第一至第四实施方式的部分相似或者相同的部分将被给予与第一至第四实施方式的部分相同的附图标记。此外,为了简洁起见,可以省略对第五实施方式中与第一至第四实施方式的部分相似或者相同的部分的描述。
如图13所示,除了开口14的面积M(例如,开口面积)以外,根据第五实施方式的发光装置10与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发光装置10大致相同,。图14示出了在长期使用根据第五实施方式的发光装置10后,开口14与发光元件12之间的位置关系。如图13所示,开口14还能够被配置为使得开口14的面积M随着每个开口14的位置远离基准位置P而增大。
具体地,如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开口14包括基准开口14a、第一开口14b、第二开口14c和第三开口14d。如图13所示,第一开口14b具有随着沿着直线L1远离基准位置P而增大的面积M,第二开口14c具有随着沿着直线L2远离基准位置P而增大的面积M。换言之,在图示的实施方式中,与基准开口14a相邻的一对第一开口14b具有大于基准开口14a的面积M的相同的面积M,同时其余的一对第一开口14b具有大于与基准开口14a相邻的一对第一开口14b的面积M相同的面积M。同样地,与基准开口14a相邻的一对第二开口14c具有大于基准开口14a的面积M的相同的面积M,同时其余的一对第二开口14c具有大于与基准开口14a相邻的一对第二开口14b的面积M相同的面积M。此外,与基准开口14a相邻的四个第三开口14d具有相同的第三开口14d的最小的面积M,位于反射片13的四个角的四个第三开口14d具有相同的第三开口14d的最大的面积M,并且其余的第三开口14d具有大于第三开口14d中最小的面积M并且小于第三开口14d中最大的面积M的面积M。
此外,例如,如图13所示,在开始使用发光装置10时,基准开口14a具有开口面积M1,第二开口14c中的一个(第二开口14c1)具有开口面积M2,并且第三开口14d中的一个(第三开口14d1)具有开口面积M3。基准开口14a、第二开口14c1和第三开口14d1与基准位置P间隔的距离依次增加,同时开口面积M1、M2和M3也依次增大。
第五实施方式的其他结构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结构相同。
(第五实施方式的效果)
在第五实施方式中,如上所述,开口14被配置为开口14的面积M随着每个开口14的位置远离基准位置P而增大。通过该结构,能够在考虑到相对靠近基准位置P的开口14和相对远离基准位置P的开口14中的、由基板11与反射片13的线性膨胀系数的差异引起的膨胀和收缩所导致的可逆的膨胀量和收缩量以及通过反射片13的加热随时间积累的不可逆的收缩所导致收缩量的情况下,设置开口14的面积M。通过该结构,可以进一步抑制长期使用发光装置10后的亮度均匀性的降低。
第六实施方式
参照图15和16,对根据第六实施方式的发光装置10的结构加以描述。鉴于第一至第六实施方式之间的相似性,第六实施方式中与第一至第五实施方式的部件相似或相同的部分将被给予与第一至第五实施方式的部件相同的附图标记。此外,为了简洁起见,可以省略对第六实施方式中与第一至第五实施方式的部件相似或相同的部件的描述。
如图15和16所示,在第六实施方式中,开口14被配置为在开始使用发光装置10时发光元件12与开口14之间的第二间距S2的尺寸小于发光元件12与开口14之间的第一间距S1的尺寸的状态(参见图15)反转为在达到发光装置10的预设使用时间时发光元件12与开口14之间的第二间距S2的尺寸大于发光元件12与开口14之间的第一间距S1的尺寸的状态(参见图16),并且使在达到发光装置10的预设使用时间时(参见图16)第二间距S2的尺寸大致等于在开始使用发光装置10时第一间距S1的尺寸(参见图15)。
例如,如图15和16所示,第三开口14中的一个(第三开口14d1)被配置为在开始使用发光装置10时第三开口14d1的第二间距S2s的尺寸小于第三开口14d1的第一间距S1s的尺寸的状态(参见图15)反转为在达到发光装置10的预设使用时间时第三开口14d1的第二间距S2e的尺寸大于第三开口14d1的第一间距S1e的尺寸的状态(参见图16),并使在达到发光装置10的预设使用时间时(参见图16)第二间距S2e的尺寸大致等于在开始使用发光装置10时第一间距S1s的尺寸(参见图15)。参照图15和16,对一个具体的例子加以描述。对于第三开口14d1,如图15所示,第三开口14d1设置在离基准位置P大约155mm的距离处,并且在使用开始发光装置10时,具有2.0mm的第一间距S1s和0.5mm的第二间距S2s。因此,在开始使用发光装置10时,第二间距S2s的尺寸小于第一间距S1s的尺寸。此后,通过第三开口14d1,如图16所示,当达到高温运行1000小时的发光装置10的预设使用时间时,第一间距S1e的尺寸变为大约0.5mm,第二间距S2e的尺寸变为大约2.0mm。因此,第二间距S2e的尺寸反转为其大于第一间距S1e的尺寸的状态,并且在达到发光装置10的预设使用时间时第二间距S2e的尺寸(大约2.0mm)大致等于在开始使用发光装置10时第一间距S1s的尺寸(2.0mm)。
第六实施方式的其他结构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结构相同。
(第六实施方式的效果)
在第六实施方式中,如上所述,开口14被配置为在开始使用发光装置10时发光元件12与开口14之间的第二间距S2的尺寸小于发光元件12与开口14之间的第一间距S1的尺寸的状态反转为在达到发光装置10的预设使用时间时发光元件12与开口14之间的第二间距S2的尺寸大于发光元件12与开口14之间的第一间距S1的尺寸的状态,并且使在达到发光装置10的预设使用时间时第二间距S2的尺寸大致等于在开始使用发光装置10时第一间距S1的尺寸。通过该结构,能够消除在开始使用发光装置10时的第一间距S1与第二间距S2之间的差异以及在达到发光装置10的预设使用时间时第一间距S1与第二间距S2之间的差异。因此,能够使得在开始使用发光装置10时和达到预设使用时间时的亮度均匀性能够彼此相等。
变形例
在此公开的实施方式具备说明性,并且在所有方面都不具备限制性。本发明的范围由权利要求而不是通过对上述实施方式的说明来指示,并且此外包含在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的含义和范围内的所有修改(变形例)。
例如,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示出了发光元件12在平面图中具有矩形形状的例子,但本发明不限于此。例如,发光元件12的形状在平面图中可以是矩形以外的方形、圆形等。
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示出了开口14具有矩形形状的例子,并且在上述第二实施方式中,示出了开口14具有在平面图中具有至少具有一对长边和一对短边的多边形形状的例子,但本发明不限于此。例如,开口14的形状在平面图中可以是矩形或者多边形形状以外的圆、椭圆等。
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示出了开口14在平面图中以围绕基准位置P的方式被布置为矩阵的例子,但本发明不限于此。例如,只需要配置与发光元件12的布置相对应的开口14,而不需要以矩阵方式布置。
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示出了在基准开口14a的中心包括作为基准位置P的交点的例子,但本发明不限于此。另外,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示出了第一开口14b设置在连接在沿着Y方向的一对边上形成的一对凹槽的直线L1(第一基准线)上,第二开口14c设置在连接沿着在沿着X方向的一对边上形成的一对凹槽的直线L2(第二基准线)上的例子,但本发明不限于此。如图17所示,基准位置P可以设置在反射片13上的除了形成有开口14的部分之外的部分中。如图17所示,可以不在直线L1(第一基准线)上而是沿着直线L1(第一基准线)设置第一开口14b,由此第一开口14b不会与直线L1重叠。此外,如图17所示,可以不在直线L2(第二基准线)上而是沿着直线L2(第二基准线)设置第二开口14c,由此第二开口14c不会与直线L2重叠。
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示出了反射片13在平面图中具有含有四个边的矩形形状的例子,但本发明不限于此。例如,发光装置10的各部分(基板11、亮度均匀片16、扩散部件17、光学片18、保持部件15)只需要形成与显示面板20的形状相对应的形状,并且可以是除了矩形以外的圆形形状、椭圆形形状、多边形形状、不规则形状(例如,包括凹形或者凸形的形状)等。
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示出了保持部件15具有第一卡合突起151和第二卡合突起152,基板11具有与第一卡合突起151卡合的凹槽,反射片13具有与第一卡合突起151卡合的第一和第二定位部的凹槽,并且亮度均匀片16具有与第二卡合突起152卡合的凹槽的例子,但本发明不限于此。只要基板11、反射片13和亮度均匀片16能够在其相对定位的状态下经由保持部件15固定,与其卡合有关的结构就没有特别的限制。
在第一至第六实施方式中,示出了对于每对发光元件12和开口14,第一间距S1被定义为在连接基准位置P与开口14离基准位置P最远的部分的直线上的发光元件12与开口14离基准位置P最远的部分之间的间距,而第二间距S2被定义为在连接基准位置P和开口14离基准位置P最近的部分的直线上的发光元件12与开口14离基准位置P最近的部分之间的间距,但本发明不限于此。对于每对发光元件12和开口14,能够以不同的方式限定第一间距S1和第二间距S2。
具体而言,第一间距S1能够被定义为位于发光元件12与开口14之间并且比发光元件12沿着直线离基准位置P更远的间距,而第二间距S2能够被定义为位于发光元件12与开口14之间并且沿着同一直线比发光元件12离基准位置P更近的间距。在这种情况下,直线能够被确定为是穿过基准位置P和发光元件12或者开口14的点的直线,该点例如是发光元件12的外部形状的中心或者中心点、发光元件12的外部形状的角、开口14的形状的中心或中心点等。
此外,第一间距S1能够被定义为位于发光元件12与开口14之间并且比发光元件12沿着与直线L1正交并穿过发光元件12上的点的直线离直线L1更远的间距,而第二间距S2能够被定义为位于发光元件12与开口14之间并且比发光元件12沿着同一直线离直线L1更近的间距。同样地,第一间距S1能够被定义为位于发光元件12与开口14之间并且比发光元件12沿着与直线L2正交并穿过发光元件12上的一个点的直线离直线L2更远的间距,而第二间距S2能够被定义为位于发光元件12与开口14之间并且比发光元件12沿着同一直线离直线L2更近的间距。
在理解本发明的范围时,如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包括”及其衍生词旨在于开放式术语,其指定所陈述的特征、元件、部件、组、整体和/或者步骤的存在,但不排除其他未陈述的特征、元件、部件、组、整体和/或者步骤的存在。上述内容也适用于具有类似含义的词语,诸如术语“包括”、“具有”及其衍生词。而且,除非另有说明,术语“部”、“区间”、“部分”、“部件”或“元件”当以单数使用时能够具有单个部分或者多个部分的双重含义。
如本文中所使用,以下方向术语“向前”、“向后”、“前”、“后”、“上”、“下”、“上方”、“下方”、“向上”、“向下”、“顶”、“底”、“侧”、“竖直”、“水平”、“垂直”和“横向”以及任何其他类似的方向性术语是指处于直立位置的显示装置和发光装置的那些方向。因此,用于描述显示装置的这些方向性术语应相对于处于直立位置的显示装置进行说明。术语“左”和“右”用于在从显示装置的前面侧观察时从右侧参照时显示为“右”,并且在从显示装置的前面侧观察时从左侧参照显示为“左”。
还将理解,尽管术语“第一”和“第二”可在本文中用于描述各种组件,但这些组件不应受到这些术语的限制。这些术语仅用以区分一个组件与另一个组件。因此,例如,上述讨论的第一组件可以被称为第二组件,反之亦然,而不偏离本发明的指导。如本文中所使用的术语“附着”或“附接”包括通过将一个元件直接附加到另一个元件而将一个元件直接固定到另一元件的配置;通过将一个元件附加到中间部件然后被安装到其他元件而间接地将一个元件固定到其他元件的结构;以及其中一个元件与另一个元件成一体的结构,即一个元件基本上是另一个元件的一部分。这个定义也适用于类似含义的词语,例如,“联接”、“连接”、“耦合”、“安装”、“粘结”、“固定”及其衍生词。最后,如本发明所使用的诸如“大致(基本上)”、“大约”和“近似”的程度术语表示修饰术语的偏差量,其使最终结果没有显著改变。
虽然仅选择了选定的实施方式来说明本发明,但是从本发明公开中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显而易见的是,在不脱离如所附权利要求书所限定的本发明的范围的情况下,能够进行各种修改和变形。例如,除非另外特别说明,各种部件的尺寸,形状,位置或取向可以根据需要和/或期望而改变,只要这些改变基本上不影响其预期功能。除非另外特别说明,所示的彼此直接连接或接触的部件可以具有设置在它们之间的中间部件,只要改变基本上不影响其预期功能。一个元件的功能可以由两个元件执行,反之亦然,除非另有特别说明。一个实施方式的结构和功能可以在另一个实施方式中采用。不需要在特定实施方式中同时存在所有优点。与现有技术不同的每个特征,单独或与其他特征组合,也应当被认为是申请人对进一步发明的单独描述,包括由这些特征体现的结构和/或功能概念。因此,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上述描述仅仅是为了说明,而不是为了限制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所限定的本发明。

Claims (15)

1.一种发光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基板;
多个发光元件,所述多个发光元件设置于所述基板上;和
反射片,所述反射片被设置为在所述基板上被定位于预定的基准位置,并且具有多个开口分别使所述发光元件暴露,
所述开口被形成为相对于所述发光元件中的相应发光元件而第一间距大于第二间距,
所述第一间距位于每个所述开口与所述发光元件中的所述相应发光元件之间并且位于比所述发光元件中的所述相应发光元件更远离所述基准位置的位置处,并且
所述第二间距位于每个所述开口与所述发光元件中的所述相应发光元件之间并且位于比所述发光元件中的所述相应发光元件更接近所述基准位置的位置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光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开口被形成为所述第一间距基于由所述基板与所述反射片的线性膨胀系数的差异引起的膨胀和收缩所导致的可逆的膨胀量和收缩量以及由所述反射片的加热而随时间积累引起的不可逆的收缩所导致的收缩量来确定。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发光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开口具有多边形形状,所述多边形形状至少具有一对长边和一对短边,并且
所述开口被形成为所述第一间距随着每个所述开口的位置远离所述基准位置而增大。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发光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开口包括:多个第一开口,所述多个第一开口沿着穿过所述基准位置的第一基准线布置并且具有矩形形状;和多个第二开口,所述多个第二开口沿着与所述第一基准线正交并且穿过所述基准位置的第二基准线布置,并且具有矩形形状。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发光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发光元件具有矩形形状,并且具有与所述第一开口的一对长边和所述第二开口的一对长边大致平行的一对长边。
6.根据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发光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开口还包括第三开口,所述第三开口被布置在沿着除了所述第一基准线和所述第二基准线的区域以外的区域。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发光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三开口具有倾斜于所述第一基准线和所述第二基准线的一对倾斜边。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发光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发光元件具有矩形形状,并且具有与所述第三开口的所述一对倾斜边大致平行的一对长边。
9.根据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发光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基准位置位于连接用于定位所述反射片的一对第一定位部的直线和连接用于定位所述反射片的一对第二定位部的直线的交点处,所述一对第二定位部与所述一对第一定位部不同。
10.根据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发光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开口包括基准开口,所述基准位置位于所述基准开口的中心。
11.根据权利要求1-10中任一项所述的发光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开口被形成为所述第一间距大于被设置在每个所述开口与所述发光元件中的所述相应发光元件之间并且被设置在与相对于所述发光元件中的所述相应发光元件接近所述基准位置的接近方向正交的方向上的间距。
12.根据权利要求1-11中任一项所述的发光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开口被形成为所述开口的面积随着所述每个所述开口的位置远离所述基准位置而增大。
13.根据权利要求1-12中任一项所述的发光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开口被形成为在开始使用所述发光装置时,所述第二间距小于所述第一间距。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发光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开口被形成为在达到所述发光装置的预设使用时间时,所述第二间距大于所述第一间距。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发光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开口被形成为在达到所述发光装置的所述预设使用时间时的所述第二间距将大致等于在开始使用所述发光装置时的所述第一间距。
CN202110624740.2A 2020-06-05 2021-06-04 发光装置 Active CN11383399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0-098847 2020-06-05
JP2020098847A JP7435277B2 (ja) 2020-06-05 2020-06-05 発光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833997A true CN113833997A (zh) 2021-12-24
CN113833997B CN113833997B (zh) 2024-06-18

Family

ID=7625009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624740.2A Active CN113833997B (zh) 2020-06-05 2021-06-04 发光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11784283B2 (zh)
EP (1) EP3919973A1 (zh)
JP (1) JP7435277B2 (zh)
CN (1) CN113833997B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3216133A1 (zh) * 2022-05-11 2023-11-16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发光基板及其制备方法、背光模组和显示装置
WO2024113233A1 (zh) * 2022-11-30 2024-06-06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发光基板及其制造方法、背光模组和显示装置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70064171A1 (en) * 2005-09-16 2007-03-22 Sharp Kabushiki Kaisha Backlight device and display device comprising backlight device
US20110292316A1 (en) * 2010-05-27 2011-12-01 Panasonic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o., Lt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apparatus
CN102439355A (zh) * 2009-05-22 2012-05-02 夏普株式会社 光源装置及显示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1181219A (ja) 2010-02-26 2011-09-15 Toshiba Corp 光源、面光源モジュールおよび光源の製造方法
WO2018034207A1 (ja) 2016-08-16 2018-02-22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照明装置及び表示装置
JP2019061929A (ja) 2017-09-28 2019-04-18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照明装置及びそれを備えた表示装置
JP2019185921A (ja) * 2018-04-04 2019-10-24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照明装置及びそれを備えた表示装置
US10642098B2 (en) * 2018-07-11 2020-05-05 Sharp Kabushiki Kaisha Illumination device and display device
US10962828B2 (en) * 2018-11-24 2021-03-30 Sharp Kabushiki Kaisha Illumination device and display using light reflector
JP2020098847A (ja) 2018-12-18 2020-06-25 ルネサスエレクトロニクス株式会社 半導体装置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70064171A1 (en) * 2005-09-16 2007-03-22 Sharp Kabushiki Kaisha Backlight device and display device comprising backlight device
CN102439355A (zh) * 2009-05-22 2012-05-02 夏普株式会社 光源装置及显示装置
US20110292316A1 (en) * 2010-05-27 2011-12-01 Panasonic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o., Lt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apparatus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3216133A1 (zh) * 2022-05-11 2023-11-16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发光基板及其制备方法、背光模组和显示装置
WO2024113233A1 (zh) * 2022-11-30 2024-06-06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发光基板及其制造方法、背光模组和显示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3919973A1 (en) 2021-12-08
US20210384377A1 (en) 2021-12-09
CN113833997B (zh) 2024-06-18
JP7435277B2 (ja) 2024-02-21
US11784283B2 (en) 2023-10-10
JP2021192357A (ja) 2021-12-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1698816B1 (ko) 백라이트 어셈블리
KR101529556B1 (ko) 방열이 용이한 액정표시소자
US9052545B2 (en)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JP5368562B2 (ja) 照明装置、及び表示装置
US8870401B2 (en) Lighting device, display device and television receiver
US8801209B2 (en) Backlight assembly and display device having lower profile and/or reduced weight
EP2469326B1 (en) Display apparatus having thermally protected backlight assembly
US8911136B2 (en) Illumination apparatus and display device
KR101867044B1 (ko) 백라이트 유닛, 이를 이용한 디스플레이 장치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조명 장치
US8674929B2 (en) Optical assembly, backlight unit including the same, and display apparatus including the backlight unit
US8840297B2 (en) Back-light module
CN113833997B (zh) 发光装置
US20120086885A1 (en) Lighting device, display device and television receiver
US11592709B2 (en) Light emitting device and display device
CN111552120A (zh) 显示装置
JP5736420B2 (ja) 光学部材保持構造、照明装置、表示装置、及びテレビ受信装置
US20120307482A1 (en) Planar light source and backlight unit having the same
EP2385419B1 (en) Back light unit with light-guiding modules
KR102611148B1 (ko) 백라이트 유닛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디스플레이 장치
US20120236592A1 (en) Display apparatus including light guide plate coupling member
JP2015187730A (ja) 光学部材保持構造、照明装置、表示装置、及びテレビ受信装置
EP2372418A2 (en) Backlight unit and display apparatus
KR101100215B1 (ko) 도광판 모듈 및 이를 이용한 백라이트 유닛
KR101020977B1 (ko) 광학 어셈블리, 이를 구비한 백라이트 유닛 및 디스플레이 장치
KR20120006647A (ko) 도광판 카트리지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백라이트 유닛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