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764857A - 电子设备 - Google Patents

电子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764857A
CN113764857A CN202110941844.6A CN202110941844A CN113764857A CN 113764857 A CN113764857 A CN 113764857A CN 202110941844 A CN202110941844 A CN 202110941844A CN 113764857 A CN113764857 A CN 11376485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ntenna
external
module
external antenna
buil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0941844.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3764857B (zh
Inventor
高志强
龙祁峰
胡义武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nor Devic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onor Devic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or Device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nor Devic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10941844.6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3764857B/zh
Publication of CN11376485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76485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376485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76485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QANTENNAS, i.e. RADIO AERIALS
    • H01Q1/00Details of, or arrangements associated with, antennas
    • H01Q1/12Supports; Mounting means
    • H01Q1/22Supports; Mounting means by 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other equipment or articles
    • H01Q1/2258Supports; Mounting means by 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other equipment or articles used with computer equipment
    • H01Q1/2266Supports; Mounting means by 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other equipment or articles used with computer equipment disposed inside the computer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QANTENNAS, i.e. RADIO AERIALS
    • H01Q1/00Details of, or arrangements associated with, antennas
    • H01Q1/002Protection against seismic waves, thermal radiation or other disturbances, e.g. nuclear explosion; Arrangements for improving the power handling capability of an antenna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QANTENNAS, i.e. RADIO AERIALS
    • H01Q1/00Details of, or arrangements associated with, antennas
    • H01Q1/12Supports; Mounting means
    • H01Q1/22Supports; Mounting means by 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other equipment or articles
    • H01Q1/2258Supports; Mounting means by 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other equipment or articles used with computer equipment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QANTENNAS, i.e. RADIO AERIALS
    • H01Q1/00Details of, or arrangements associated with, antennas
    • H01Q1/36Structural form of radiating elements, e.g. cone, spiral, umbrella; Particular materials used therewith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QANTENNAS, i.e. RADIO AERIALS
    • H01Q1/00Details of, or arrangements associated with, antennas
    • H01Q1/52Means for reducing coupling between antennas; Means for reducing coupling between an antenna and another structure
    • H01Q1/521Means for reducing coupling between antennas; Means for reducing coupling between an antenna and another structure reducing the coupling between adjacent antenna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QANTENNAS, i.e. RADIO AERIALS
    • H01Q21/00Antenna arrays or system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QANTENNAS, i.e. RADIO AERIALS
    • H01Q25/00Antennas or antenna systems providing at least two radiating patterns
    • H01Q25/04Multimode antenna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D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ICT], I.E.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AIMING AT THE REDUCTION OF THEIR OWN ENERGY USE
    • Y02D30/00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Y02D30/70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upport Of Aerial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其包括转动相连的第一本体和第二本体、外接部件、天线模块和控制模块。外接部件可插拔地电连接于第一本体或第二本体;天线模块包括第一内置天线、第二内置天线、第一外置天线和第二外置天线,第一内置天线和第二内置天线设置于电子设备内部,第一外置天线设置于第一本体外部,第二外置天线设置于外接部件。控制模块根据第一本体和第二本体的开合状态以及外接部件的插拔状态控制四个天线中的任意两个天线工作。本申请可以根据电子设备不同的使用状态,选择接通四个天线中的两个天线构成双频天线以收发无线信号,从而实现了天线的多种模式的切换使用,使电子设备在不同的使用状态下均能够实现天线性能的最优化。

Description

电子设备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电子终端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对于现有的笔记本电脑产品,其天线一般通过其金属外壳包覆在产品内部,金属外壳的遮挡会降低天线的辐射效率。此外,随着全面屏时代的到来,产品内各种功能器件的集成度增高,造成器件与天线的距离更近,导致天线周边辐射环境恶劣,产品内的净空区减少。而净空区减少会带来天线辐射效率降低、工作带宽显著减小的负面影响。
发明内容
本申请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子设备,以解决上述现有技术中天线集成在笔记本电脑产品金属外壳的内部而造成辐射效率低的问题。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其中,包括:
第一本体和第二本体,所述第一本体的一端与所述第二本体转动连接;
外接部件,所述外接部件可插拔地电连接于所述第一本体或所述第二本体;
天线模块,所述天线模块包括第一内置天线、第二内置天线、第一外置天线和第二外置天线;所述第一内置天线和第二内置天线设置于所述第一本体内部或所述第二本体内部或所述第一本体和所述第二本体之间;所述第一外置天线设置于所述第一本体外部,所述第二外置天线设置于所述外接部件;
控制模块,所述控制模块根据所述第一本体和所述第二本体的开合状态以及所述外接部件的插拔状态控制所述第一内置天线、第二内置天线、第一外置天线和第二外置天线中的任意两个天线工作,以接收和发送无线信号。
本申请提供的电子设备,可以根据电子设备不同的使用状态,选择接通第一内置天线、第二内置天线、第一外置天线和第二外置天线中的两个天线构成双频天线以收发无线信号,从而实现了天线的多种模式的切换使用,使电子设备在不同的使用状态下均能够实现天线性能的最优化。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电子设备还包括:
WIFI模块,用于处理所述无线信号;
检测模块,与所述控制模块连接,用于检测所述第一本体和所述第二本体的开合状态以及所述外接部件的插拔状态;
切换模块,分别与所述WIFI模块、所述天线模块和所述控制模块连接,所述控制模块用于控制所述切换模块导通或断开所述WIFI模块和所述天线模块之间的收发链路;
所述收发链路为WIFI模块与所述第一内置天线、第二内置天线、第一外置天线和第二外置天线的连接通路。
其中,WIFI模块与天线模块之间建立四条收发链路,检测模块可以将检测到的电子设备的使用状态形成信号发送给控制模块,控制模块根检测模块发出的信号控制切换模块导通与当前电子设备使用状态相应的两条天线的收发链路,以实现在当前使用状态下天线性能的最优化。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当所述检测模块检测到所述外接部件与所述第一本体或所述第二本体电连接,且所述第一本体和所述第二本体处于打开状态时,所述检测模块发出第一检测信号;所述控制模块根据所述第一检测信号控制所述切换模块使WIFI模块的主通路与所述第二外置天线接通,所述WIFI模块的MIMO通路与所述第一外置天线接通。
在该使用状态下,由于第一外置天线设置于第一本体的外部,可以在笔记本电脑开盖使用时具有最优的天线性能,而由于第二外置天线设置于电源线,当电源线接入第二本体使用时,第二外置天线可以具有最优的天线性能。由此,可以在笔记本电脑开盖使用且接入电源线的状态下采用第二外置天线与第一外置天线共同组成双频天线进行无线信号的收发,以达到该使用状态下的最优天线性能。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当所述检测模块检测到所述外接部件与所述第一本体或所述第二本体电连接,且所述第一本体和所述第二本体处于关闭状态时,所述检测模块发出第二检测信号;所述控制模块根据所述第二检测信号控制所述切换模块使所述WIFI模块的主通路与所述第二外置天线接通,所述WIFI模块的MIMO通路与所述第二内置天线接通。
在该使用状态下,由于笔记本电脑合盖使用,此时,笔记本电脑的内置天线的天线性能优于第一外置天线的天线性能,由此可以在笔记本电脑合盖使用且接入电源线的状态下采用第二内置天线与第二外置天线共同组成双频天线进行无线信号的收发,以达到该使用状态下的最优天线性能。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当所述检测模块检测到所述外接部件未与所述第一本体或所述第二本体电连接,且所述第一本体和所述第二本体处于打开状态时,所述检测模块发出第三检测信号;所述控制模块根据所述第三检测信号控制所述切换模块使所述WIFI模块的主通路与所述第一外置天线接通,所述WIFI模块的MIMO通路与所述第二内置天线接通。
在该使用状态下,由于第一外置天线设置于第一本体的外部,可以在笔记本电脑开盖使用时具有最优的天线性能,而由于电源线未接入至笔记本电脑,第二外置天线不工作,可以通过第二内置天线与第一外置天线共同组成双频天线来实现笔记本电脑在开盖使用且未接入电源线的状态下进行无线信号的收发,使笔记本电脑在该状态下具有最优的天线性能。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当所述检测模块检测到所述外接部件未与所述第一本体或所述第二本体电连接,且所述第一本体和所述第二本体处于关闭状态时,所述检测模块发出第四检测信号;所述控制模块根据所述第四检测信号控制所述切换模块使所述WIFI模块的主通路与所述第一内置天线接通,所述WIFI模块的MIMO通路与所述第二内置天线接通。
在该使用状态下,由于未接入电源线,设置于电源线上的第二外置天线不能工作,且在合盖状态下,笔记本电脑的内置天线的性能由于设置于第一本体外部的第一外置天线的性能,由此,在笔记本电脑合盖使用且未接入电源线的状态下采用第一内置天线和第二内置天线共同组成双屏天线进行无线信号收发,从而使笔记本电脑在该使用状态下具有最优的天线性能。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切换模块为双刀四掷开关,所述双刀四掷开关包括第一接口、第二接口、第一触点、第二触点、第三触点和第四触点,所述第一接口与所述WIFI模块的主通路连接,所述第二接口与所述WIFI模块的MIMO通路连接,所述第一触点与所述第一内置天线连接,所述第二触点与所述第二内置天线连接,所述第三触点与所述第一外置天线连接,所述第四触点与所述第二外置天线连接。
该DP4T开关的第一接口和第二接口均可以与四个触点中的任意一个接通,根据笔记本电脑的使用状态,可以设定第一接口和第二接口与相应的触点接通,以使笔记本电脑在各个使用状态下均能够获得最优的双频天线的组合,达到天线性能的最优化。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本体和所述第二本体通过转轴转动连接。从而可以便于第一本体相对于第二本体转动。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转轴对称设置有两个,所述第一内置天线和所述第二内置天线设置于两个所述转轴之间。第一本体和第二本体之间具有一定的转动空间,该转动空间可以使天线具有较大的净空区,降低天线受第一本体和第二本体的遮挡等影响,提高第一内置天线和第二内置天线的天线性能。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本体包括显示屏,所述第一外置天线设置于所述显示屏的边框。从而可以避免金属机身对天线的遮挡,提高第一外置天线的辐射效率和减低天线的方向性系数,同时,还可以使第一外置天线远离转轴区,以降低第一外置天线与转轴区内各内置天线的互耦,提高第一外置天线与各内置天线的隔离度。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外置天线设置于所述显示屏的边框上靠近所述第二本体的位置处。从而可以减小第一外置天线和射频前端电路之间的距离,从而减小Cable线走线插损,提高射频传导功率。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外置天线和所述第二外置天线为IFA天线、单极子天线或左手天线。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外置天线通过钢片注塑工艺或LDS天线工艺设置于所述第一本体的外部。从而可以使第一外置天线的形状设计更加灵活,适用于与不同结构的第一本体的连接。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二外置天线通过钢片注塑工艺或LDS天线工艺设置于所述外接部件的外部。从而可以使第二外置天线的形状设计更加灵活,适用于与不同结构的外接部件的连接。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外接部件为电源线、数据线、音频线、鼠标线或键盘线,所述外接部件用于与所述第一本体或所述第二本体连接的一端设置有接头,所述第二外置天线设置于所述接头。从而可以在接头上布置较短的第二外置天线即可实现无线信号的正常收发,既方便了第二外置天线的布置,又节省了第二外置天线的用材,节约成本。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天线模块的工作频段为2.4-2.48GHz、5.1-5.8GHz和5.925-7.125GHz。
应当理解的是,以上的一般描述和后文的细节描述仅是示例性的,并不能限制本申请。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笔记本电脑中WIFI模块示意图;
图2为现有笔记本电脑天线远场辐射方向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中WIFI模块天线切换控制的框图;
图5为本申请中WIFI模块的电路框图;
图6为本申请中第一外置天线的S11/效率曲线图;
图7为本申请中第一外置天线的远场辐射方向图;
图8为本申请中第二外置天线的S11/效率曲线图;
图9为本申请中第二外置天线的远场辐射方向图;
图10为第一内置天线和第二内置天线布置于转轴之间的状态图;
图11为第一外置天线在第一本体上的状态图;
图12为第一外置天线在第一本体上的侧视图;
图13为第二外置天线在电源线插头上的状态图;
图14为第二外置天线在接头上的状态图。
附图标记:
1-第一本体;
11-第一壳体;
12-显示屏;
2-第二本体;
21-第二壳体;
22-键盘;
3-天线模块;
31-第一内置天线;
32-第二内置天线;
33-第一外置天线;
34-第二外置天线;
4-控制模块;
5-WIFI模块;
6-切换模块;
7-检测模块;
8-外接部件;
81-电源线;
811-接头;
8111-插接部;
8112-连接部;
8113-线缆;
812-插头;
82-数据线;
9-转轴;
A-第一接口;
B-第二接口;
a-第一触点;
b-第二触点;
c-第三触点;
d-第四触点。
此处的附图被并入说明书中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示出了符合本申请的实施例,并与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申请的原理。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申请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申请,并不用于限定本申请。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的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除非另有规定或说明,术语“多个”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术语“连接”、“固定”等均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或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本说明书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本申请实施例所描述的“上”、“下”等方位词是以附图所示的角度来进行描述的,不应理解为对本申请实施例的限定。此外,在上下文中,还需要理解的是,当提到一个元件连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下”时,其不仅能够直接连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下”,也可以通过中间元件间接连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下”。
如图3所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该电子设备为笔记本电脑、掌上电脑、柔性折叠电子产品等具有可转动的第一本体和第二本体的且能够连接WIFI的设备,对此本申请不做限定。本申请优选以笔记本电脑为例进行说明。
对于笔记本电脑而言,其包括A壳、B壳、C壳和D壳,A壳和C壳构成可以相互转动的笔记本电脑的外壳,A壳和C壳通常为金属壳;B壳为显示屏,安装于A壳;C壳为键盘组件,安装于D壳。笔记本电脑通过WIFI模块进行无线信号的处理,并通过天线实现无线信号的收发。
图1为现有笔记本电脑中WIFI模块示意图,如图1所示,现有笔记本电脑的WIFI模块仅具有两条天线,且天线一般布置于笔记本电脑的内部,并通过A壳和C壳遮挡以避免外露,但是,由于外壳通常为金属材质,天线受金属外壳的遮挡会导致天线辐射环境变差,如图2所示的现有笔记本电脑天线远场辐射方向图,天线效率一般低于-4dB,且天线的方向性系数较大达到8dBi,天线性能较差。此外,现有的笔记本电脑在开盖或合盖时,天线周边的辐射环境会发生变化,导致合盖时天线性能相对恶化,进而造成无线信号衰减较快,影响用户体验。
为此,如图3和图4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其包括第一本体1和第二本体2,第一本体1的一端与第二本体2转动连接。具体地,该电子设备可以为笔记本电脑,第一本体1包括第一壳体11和显示屏12,显示屏12安装于第一壳体11,第二本体2包括第二壳体21和键盘22,键盘22安装于第二壳体21。使用时,第二本体2可以放置于桌面等平台上,手动转动第一本体1可以实现笔记本电脑的打开或关闭。
该电子设备还包括外接部件8,该外接部件8可插拔地电连接于所述第一本体1或所述第二本体2。第一本体1或第二本体2上可以设置有接口,外接部件8可以通过插接的方式连接于接口,以实现电路的连通。
如图3和图4所示,该电子设备还包括天线模块3和控制模块4,该天线模块3的工作频段为2.4-2.48GHz、5.1-5.8GHz和5.925-7.125GHz。天线模块3包括第一内置天线31、第二内置天线32、第一外置天线33和第二外置天线34。所述第一内置天线31和第二内置天线32设置于所述第一本体1内部或所述第二本体2内部或所述第一本体1和所述第二本体2之间。所述第一外置天线33设置于所述第一本体1外部,所述第二外置天线34设置于所述外接部件8。
其中,第一外置天线33可以设置于显示屏12的侧边框,从而可以具有较大的净空区,不受金属外壳及器件的遮挡,具有较好的天线性能。图6为本申请中第一外置天线的S11/效率曲线图,由图6可以看出,通过在显示屏12的侧边框设置第一外置天线33,可以使第一外置天线33在2.4GHz频段、5GHz频段和6GHz频段均有很好的谐振。图7为本申请中第一外置天线33的远场辐射方向图,如图7所示,第一外置天线在两个工作频段均具有较好的辐射特性,其中,对于2.4GHz频段,天线方向性系数为-4.2dBi。相对于现有布置于笔记本电脑内部的天线,第一外置天线33的天线增益显著提高,从而提高了天线辐射效率。
同时,外接部件8与第一本体1和第二本体2距离较远,从而使第二外置天线34也具有较大的净空区,且不受金属外壳及器件的遮挡。图8为本申请中第二外置天线的S11/效率曲线图,由图8可以看出,通过在第二本体2上设置第二外置天线34,可以使第二外置天线34在2.4GHz频段、5GHz频段和6GHz频段均有很好的谐振。图9为本申请中第二外置天线的远场辐射方向图,如图9所示,第二外置天线34在三个工作频段均具有较好的辐射特性,其中,对于2.4GHz频段,天线方向性系数为-3.6dBi。相对于现有布置于笔记本电脑内部的天线,第二外置天线34的天线增益显著提高,从而提高了天线辐射效率。
具体地,外接部件8可以为电源线81、数据线82、音频线、鼠标线或键盘线等,外接部件8用于与第一本体1或第二本体2连接的一端设置有接头811,第二外置天线34设置在该接头811上。本实施例中,如图3、图13和图14所示,外接部件8为电源线81,电源线81的一端具有接头811,电源线81通过接头811可以插接到第二本体2的接口上,电源线81的另一端具有插头812,该插头812用于插接至电源插座上,以为笔记本电脑供电。其中,第二外置天线34可以设置于接头811,如图14所示,当然也可以设置于插头812,如图13所示;优选的是,第二外置天线34设置于接头811,当电源线81通过接头811连接至第二本体2上时,接头811相对于插头812距离第二本体2较近,从而可以在接头811上布置较短的第二外置天线34即可实现无线信号的正常收发,既方便了第二外置天线34在电源线81上的布置,又节省了第二外置天线34的用材,节约成本。其中,该接头811可以为TypeC接头,也可以为USB接头,本实施例中优选为TypeC接头,如图14所示,该TypeC接头包括插接部8111和连接部8112,插接部8111固定于连接部8112的一端,用于插接至第二本体2的接口中,连接部8112上背离插接部8111的一端通过线缆8113连接至插头812。其中,该连接部8112相对于插接部8111和线缆8113具有更大的表面积,第二外置天线34可以设置于该连接部8112上,具体可以设置于连接部8112的表面,也可以嵌于连接部8112中。此外,当外接部件8为数据线82、音频线、鼠标线或键盘线等时,第二外置天线34可以设置于数据线82、音频线、鼠标线或键盘线上与第二本体2插接的一端,当然也可以设置于其它位置。
如图3至图5所示,在笔记本电脑使用时,控制模块4可以根据所述第一本体1和所述第二本体2的开合状态以及所述外接部件8的插拔状态控制所述第一内置天线31、第二内置天线32、第一外置天线33和第二外置天线34中的任意两个天线工作,以接收和发送无线信号。也就是说,笔记本电脑在使用时,可以具有多个不同的使用状态,如开盖、合盖、插电、不插电、插传输线、不插传输线等,在不同使用状态下,控制模块4均可以接通第一内置天线31、第二内置天线32、第一外置天线33和第二外置天线34中的任意两个天线来收发无线信号,即根据不同的使用状态,可以选择接通第一外置天线33和第二外置天线34收发无线信号,也可以选择第二外置天线34和第一内置天线31收发无线信号,当然还可以选择其它两个天线的组合收发无线信号,而不只局限于使用传统笔记本电脑中的内置天线收发无线信号,从而实现了天线的多种模式的切换使用,使笔记本电脑在不同的使用状态下能够实现天线性能的最优化。
作为一种具体的实现方式,如图4和图5所示,该电子设备还包括WIFI模块5、检测模块7和切换模块6。其中,WIFI模块5用于处理所述无线信号。其中,该WIFI模块5具体用于处理2.4GHz/5GHz/6GHz多频段无线信号,其包括主通路和MIMO通路,主通路和MIMO通路均可用于收发2.4GHz频段、5GHz频段和6GHz频段无线信号。
如图4所示,检测模块7与所述控制模块4连接,用于检测所述第一本体1和所述第二本体2的开合状态以及所述外接部件8的插拔状态。切换模块6分别与所述WIFI模块5、所述天线模块3和所述控制模块4连接,所述控制模块4用于控制所述切换模块6导通或断开所述WIFI模块5和所述天线模块3之间的收发链路,其中,该收发链路为WIFI模块5与所述第一内置天线31、第二内置天线32、第一外置天线33和第二外置天线34的连接通路。
可以理解的是,现有技术中,如图1所示,对于支持2.4GHz/5GHz双频段无线信号的WIFI模块5,仅能与布置于笔记本电脑内部的两条天线建立两条收发链路,无论笔记本电脑处于何种使用状态,均只能通过该两条收发链路收发无线信号,无法解决笔记本电脑在某些特殊的使用状态下(如合盖使用的状态)无线信号衰减的问题。
为此,本实施例中,如图4和图5所示,WIFI模块5与天线模块3之间建立四条收发链路,检测模块7可以将检测到的笔记本电脑的使用状态形成信号发送给控制模块4,控制模块4根检测模块7发出的信号控制切换模块6导通与当前笔记本电脑使用状态相应的两条天线的收发链路,以实现在当前使用状态下天线性能的最优化。
由此,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可以根据电子设备的不同使用状态匹配最优的天线组合,从而能够在电子设备不同的使用状态下均能够实现天线性能的最优化。
在一种具体的使用状态下,当所述检测模块7检测到所述外接部件8与第一本体1或所述第二本体2电连接,且所述第一本体1和所述第二本体2处于打开状态时,所述检测模块7发出第一检测信号,所述控制模块4根据该第一检测信号控制所述WIFI模块5的主通路与所述第二外置天线34接通,所述WIFI模块5的MIMO通路与所述第一外置天线33接通。本实施例中,外接部件8为电源线81。
当向远离第二本体2的方向转动第一本体1达到设定的角度时,检测模块7可以检测到笔记本电脑的打开信号,且电源线81插入至第二本体2上时,检测模块7也可以检测到电源线81的插入信号,检测模块7可以将该打开信号和插入信号作为第一检测信号发送至控制模块4,控制模块4根据该第一检测信号控制切换模块6导通与当前使用状态对应的第二外置天线34和第一外置天线33,其中,由于第一外置天线33设置于第一本体1的外部,可以在笔记本电脑开盖使用时具有最优的天线性能,而由于第二外置天线34设置于电源线81,当电源线81接入第二本体2使用时,第二外置天线34可以具有最优的天线性能。由此,可以在笔记本电脑开盖使用且接入电源线81的状态下采用第二外置天线34与第一外置天线33共同组成双频天线进行无线信号的收发,以达到该使用状态下的最优天线性能。
需要说明的是,检测模块7可以为设置于笔记本电脑相应部位的传感器,如用于检测笔记本电脑开盖合盖的传感器,用于检测电源线81、数据线82等插拔的传感器等。
在一种具体的使用状态下,当检测模块7检测到外接部件8与第一本体1或第二本体2电连接,且第一本体1和第二本体2处于关闭状态时,检测模块7发出第二检测信号。控制模块4根据第二检测信号控制切换模块6使WIFI模块5的主通路与第二外置天线34接通,WIFI模块5的MIMO通路与第二内置天线32接通。本实施例中,外接部件8为电源线81。
当向靠近第二本体2的方向转动第一本体1达到设定的角度时,检测模块7可以检测到笔记本电脑的关闭信号,且电源线81插入至第二本体2上时,检测模块7也可以检测到电源线81的插入信号,检测模块7可以将该关闭信号和插入信号作为第二检测信号发送至控制模块4,控制模块4根据该第二检测信号控制切换模块6导通与当前使用状态对应的第二外置天线34和第二内置天线32,其中,由于笔记本电脑合盖使用,此时,笔记本电脑的内置天线的天线性能优于第一外置天线33的天线性能,由此可以在笔记本电脑合盖使用且接入电源线81的状态下采用第二内置天线32与第二外置天线34共同组成双频天线进行无线信号的收发,以达到该使用状态下的最优天线性能。
由此,笔记本电脑在合盖使用状态下,设置于电源线81的第二外置天线34可以具有较大的净空区,不受笔记本电脑金属外壳及器件的遮挡,具有较优的天线性能,从而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笔记本电脑在合盖使用时仅能够通过内置的天线收发无线信号而造成无线信号衰减大的问题。
在一种具体的使用状态下,当所述检测模块7检测到所述外接部件8未与所述第一本体1或所述第二本体2电连接,且所述第一本体1和所述第二本体2处于打开状态时,所述检测模块7发出第三检测信号。所述控制模块4根据所述第三检测信号控制所述切换模块6使所述WIFI模块5的主通路与所述第一外置天线33接通,所述WIFI模块5的MIMO通路与所述第二内置天线32接通。
当向远离第二本体2的方向转动第一本体1达到设定的角度时,检测模块7可以检测到笔记本电脑的打开信号,且电源线81未插入至第二本体2上时,检测模块7不能检测到电源线81的插入信号,此时,检测模块7仅能够将该打开信号作为第三检测信号发送至控制模块4,控制模块4根据该第三检测信号控制切换模块6导通与当前使用状态对应的第一外置天线33和第二内置天线32,其中,由于第一外置天线33设置于第一本体1的外部,可以在笔记本电脑开盖使用时具有最优的天线性能,而由于电源线81未接入至笔记本电脑,第二外置天线34不工作,可以通过第二内置天线32与第一外置天线33共同组成双频天线来实现笔记本电脑在开盖使用且未接入电源线81的状态下进行无线信号的收发,使笔记本电脑在该状态下具有最优的天线性能。
在一种具体的使用状态下,当所述检测模块7检测到所述外接部件8未与所述第一本体1或所述第二本体2电连接,且所述第一本体1和所述第二本体2处于关闭状态时,所述检测模块7发出第四检测信号。所述控制模块4根据所述第四检测信号控制所述切换模块6使所述WIFI模块5的主通路与所述第一内置天线31接通,所述WIFI模块5的MIMO通路与所述第二内置天线32接通。
当向靠近第二本体2的方向转动第一本体1达到设定的角度时,检测模块7可以检测到笔记本电脑的关闭信号,且电源线81未插入至第二本体2上时,检测模块7不能检测到电源线81的插入信号,此时,检测模块7仅能够将该关闭信号作为第四检测信号发送至控制模块4,控制模块4根据该第四检测信号控制切换模块6导通与当前使用状态对应的第一内置天线31和第二内置天线32,其中,由于未接入电源线81,设置于电源线81上的第二外置天线34不能工作,且在合盖状态下,笔记本电脑的内置天线的性能由于设置于第一本体1外部的第一外置天线33的性能,由此,在笔记本电脑合盖使用且未接入电源线81的状态下采用第一内置天线31和第二内置天线32共同组成双屏天线进行无线信号收发,从而使笔记本电脑在该使用状态下具有最优的天线性能。
其中,如图5所示,切换模块6可以为双刀四掷(Double Pole Four Throw,DP4T)开关,DP4T开关包括第一接口A、第二接口B、第一触点a、第二触点b、第三触点c和第四触点d,所述第一接口A与所述WIFI模块5的主通路连接,所述第二接口B与所述WIFI模块5的MIMO通路连接,所述第一触点a与所述第一内置天线31连接,所述第二触点b与所述第二内置天线32连接,所述第三触点c与所述第一外置天线33连接,所述第四触点d与所述第二外置天线34连接。
该DP4T开关的第一接口A和第二接口B均可以与四个触点中的任意一个接通,根据笔记本电脑的使用状态,可以设定第一接口A和第二接口B与相应的触点接通,以使笔记本电脑在各个使用状态下均能够获得最优的双频天线的组合,达到天线性能的最优化。
作为一种具体的实现方式,如图10所示,为了便于第一本体1相对于第二本体2转动,所述第一本体1和所述第二本体2可以通过转轴9转动连接。
具体地,如图10所示,所述转轴9可以对称设置有两个,所述第一内置天线31和所述第二内置天线32设置于两个所述转轴9之间。第一本体1和第二本体2之间具有一定的转动空间,该转动空间可以使天线具有较大的净空区,降低天线受第一本体1和第二本体2的遮挡等影响,提高第一内置天线31和第二内置天线32的天线性能。
作为一种具体的实现方式,如图3、图11和图12所示,第一外置天线33可以设置于所述第一本体1的侧边缘。其中,第一本体1包括显示屏12和第一壳体11,该第一外置天线33可以设置于该显示屏12的边框,从而可以避免金属机身对天线的遮挡,提高第一外置天线33的辐射效率和降低天线的方向性系数,同时,还可以使第一外置天线33远离转轴9区,以降低第一外置天线33与转轴9区内各内置天线的互耦,提高第一外置天线33与各内置天线的隔离度。其中,第一外置天线33可以设置于第一本体1在宽度方向两侧的任意一侧的侧边缘,具体可以根据笔记本电脑的电路、器件等布局而定。
此外,需要说明的是,由于射频前端电路通常集成在第二本体2中,第一外置天线33需要通过走线与射频前端电路连接,如果第一外置天线33设置于第一本体1上远离第二本体2的位置处,则需要在第一外置天线33和射频前端电路之间布置较长的射频同轴线缆(RF Cable线)走线,易增大RF Cable线走线插损,降低了射频传导功率。为此,本实施例中,如图3、图11和图12所示,将第一外置天线33设置于所述显示屏12的边框上靠近所述第二本体2的位置处,可以减小第一外置天线33和射频前端电路之间的距离,从而减小RF Cable线走线插损,提高射频传导功率。
具体地,第一外置天线33和所述第二外置天线34可以为IFA天线、单极子天线或左手天线。此外,第一外置天线33和所述第二外置天线34可以为长方形、弧形、环形或半环形。当然也可以为其它形状,具体的形状也可以根据第一本体1、第二本体2及外接部件8的结构进行设计。
作为一种具体的实现方式,第一外置天线33通过钢片注塑工艺或LDS天线工艺设置于所述第一本体1的外部。优选的是,第一外置天线33采用LDS天线工艺设置于所述第一本体1的外部,从而可以使第一外置天线33的形状设计更加灵活,适用于与不同结构的第一本体1的连接。同时,将第一外置天线33设置于第一本体1的外部,可以获得更多的净空区,增加了天线的辐射区域,提高了天线的性能。
当然,第二外置天线34也可以通过钢片注塑工艺或LDS天线工艺设置于所述外接部件8的外部,从而可以使第二外置天线34的形状设计更加灵活,适用于与不同结构的外接部件8的连接。其中,当外接部件8为电源线81时,如图13所示,第二外置天下可以通过LDS天线工艺设置于电源线81的接头811或插头812。具体地,如图14所示,当外接部件8的接头811为USB接头、TypeC接头等接头时,第二外置天线34可以通过LDS天线工艺设置于接头811。其中,第二外置天线34可以设置于接头811的表面,也可以内嵌于接头811。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申请,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申请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申请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4)

1.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本体和第二本体,所述第一本体的一端与所述第二本体转动连接;
外接部件,所述外接部件可插拔地电连接于所述第一本体或所述第二本体;
天线模块,所述天线模块包括第一内置天线、第二内置天线、第一外置天线和第二外置天线;所述第一内置天线和第二内置天线设置于所述第一本体内部或所述第二本体内部或所述第一本体和所述第二本体之间;所述第一外置天线设置于所述第一本体外部,所述第二外置天线设置于所述外接部件;
控制模块,所述控制模块根据所述第一本体和所述第二本体的开合状态以及所述外接部件的插拔状态控制所述第一内置天线、第二内置天线、第一外置天线和第二外置天线中的任意两个天线工作,以接收和发送无线信号。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WIFI模块,用于处理所述无线信号;
检测模块,与所述控制模块连接,用于检测所述第一本体和所述第二本体的开合状态以及所述外接部件的插拔状态;
切换模块,分别与所述WIFI模块、所述天线模块和所述控制模块连接,所述控制模块用于控制所述切换模块导通或断开所述WIFI模块和所述天线模块之间的收发链路;
所述收发链路为WIFI模块与所述第一内置天线、第二内置天线、第一外置天线和第二外置天线的连接通路。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当所述检测模块检测到所述外接部件与所述第一本体或所述第二本体电连接,且所述第一本体和所述第二本体处于打开状态时,所述检测模块发出第一检测信号;
所述控制模块根据所述第一检测信号控制所述切换模块使WIFI模块的主通路与所述第二外置天线接通,所述WIFI模块的MIMO通路与所述第一外置天线接通。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当所述检测模块检测到所述外接部件与所述第一本体或所述第二本体电连接,且所述第一本体和所述第二本体处于关闭状态时,所述检测模块发出第二检测信号;
所述控制模块根据所述第二检测信号控制所述切换模块使所述WIFI模块的主通路与所述第二外置天线接通,所述WIFI模块的MIMO通路与所述第二内置天线接通。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当所述检测模块检测到所述外接部件未与所述第一本体或所述第二本体电连接,且所述第一本体和所述第二本体处于打开状态时,所述检测模块发出第三检测信号;
所述控制模块根据所述第三检测信号控制所述切换模块使所述WIFI模块的主通路与所述第一外置天线接通,所述WIFI模块的MIMO通路与所述第二内置天线接通。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当所述检测模块检测到所述外接部件未与所述第一本体或所述第二本体电连接,且所述第一本体和所述第二本体处于关闭状态时,所述检测模块发出第四检测信号;
所述控制模块根据所述第四检测信号控制所述切换模块使所述WIFI模块的主通路与所述第一内置天线接通,所述WIFI模块的MIMO通路与所述第二内置天线接通。
7.根据权利要求2-6任一项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切换模块为双刀四掷开关,所述双刀四掷开关包括第一接口、第二接口、第一触点、第二触点、第三触点和第四触点,所述第一接口与所述WIFI模块的主通路连接,所述第二接口与所述WIFI模块的MIMO通路连接,所述第一触点与所述第一内置天线连接,所述第二触点与所述第二内置天线连接,所述第三触点与所述第一外置天线连接,所述第四触点与所述第二外置天线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本体和所述第二本体通过转轴转动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转轴对称设置有两个,所述第一内置天线和所述第二内置天线设置于两个所述转轴之间。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本体包括显示屏,所述第一外置天线设置于所述显示屏的边框;
所述第一外置天线设置于所述显示屏的边框上靠近所述第二本体的位置处。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外置天线和所述第二外置天线为IFA天线、单极子天线或左手天线。
12.根据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外置天线通过钢片注塑工艺或LDS天线工艺设置于所述第一本体的外部;
所述第二外置天线通过钢片注塑工艺或LDS天线工艺设置于所述外接部件的外部。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外接部件为电源线、数据线、音频线、鼠标线或键盘线,所述外接部件用于与所述第一本体或所述第二本体连接的一端设置有接头,所述第二外置天线设置于所述接头。
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天线模块的工作频段为2.4-2.48GHz、5.1-5.8GHz和5.925-7.125GHz。
CN202110941844.6A 2021-08-17 2021-08-17 电子设备 Active CN113764857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941844.6A CN113764857B (zh) 2021-08-17 2021-08-17 电子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941844.6A CN113764857B (zh) 2021-08-17 2021-08-17 电子设备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764857A true CN113764857A (zh) 2021-12-07
CN113764857B CN113764857B (zh) 2023-05-23

Family

ID=7879002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941844.6A Active CN113764857B (zh) 2021-08-17 2021-08-17 电子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3764857B (zh)

Citations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5244777A (ja) * 2004-02-27 2005-09-08 Kyocera Corp 携帯端末装置
US20070216584A1 (en) * 2004-05-31 2007-09-20 Tomoaki Nishikido Portable Wireless Device
CN201965515U (zh) * 2011-04-02 2011-09-07 周佳 可切换天线的移动设备
US20120001822A1 (en) * 2010-06-30 2012-01-05 Fujitsu Limited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pparatus
TW201414080A (zh) * 2012-09-21 2014-04-01 Acer Inc 電子裝置
CN104049681A (zh) * 2013-03-15 2014-09-17 联想(北京)有限公司 一种扩展坞及电子设备
US20170288295A1 (en) * 2016-03-31 2017-10-05 Dell Products L.P. System and method for antenna optimization
CN109193123A (zh) * 2018-08-29 2019-01-11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电子设备、天线辐射体控制方法及存储介质
US20190036563A1 (en) * 2017-07-30 2019-01-31 Dell Products, Lp System and method for a modular dynamic wireless power control system in a convertible information handling system
CN209169380U (zh) * 2018-12-24 2019-07-26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电子设备天线结构及笔记本电脑
CN110324462A (zh) * 2018-03-30 2019-10-11 广东欧珀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电子设备及其控制方法
US20200304185A1 (en) * 2016-11-16 2020-09-24 Hewlett-Packard Development Company, L.P. Antennas selection based on sensors
CN112886178A (zh) * 2019-11-29 2021-06-01 RealMe重庆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穿戴式电子设备
CN112993546A (zh) * 2021-02-05 2021-06-18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电子设备

Patent Citations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5244777A (ja) * 2004-02-27 2005-09-08 Kyocera Corp 携帯端末装置
US20070216584A1 (en) * 2004-05-31 2007-09-20 Tomoaki Nishikido Portable Wireless Device
US20120001822A1 (en) * 2010-06-30 2012-01-05 Fujitsu Limited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pparatus
CN201965515U (zh) * 2011-04-02 2011-09-07 周佳 可切换天线的移动设备
TW201414080A (zh) * 2012-09-21 2014-04-01 Acer Inc 電子裝置
CN104049681A (zh) * 2013-03-15 2014-09-17 联想(北京)有限公司 一种扩展坞及电子设备
US20170288295A1 (en) * 2016-03-31 2017-10-05 Dell Products L.P. System and method for antenna optimization
US20200304185A1 (en) * 2016-11-16 2020-09-24 Hewlett-Packard Development Company, L.P. Antennas selection based on sensors
US20190036563A1 (en) * 2017-07-30 2019-01-31 Dell Products, Lp System and method for a modular dynamic wireless power control system in a convertible information handling system
CN110324462A (zh) * 2018-03-30 2019-10-11 广东欧珀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电子设备及其控制方法
CN109193123A (zh) * 2018-08-29 2019-01-11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电子设备、天线辐射体控制方法及存储介质
CN209169380U (zh) * 2018-12-24 2019-07-26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电子设备天线结构及笔记本电脑
CN112886178A (zh) * 2019-11-29 2021-06-01 RealMe重庆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穿戴式电子设备
CN112993546A (zh) * 2021-02-05 2021-06-18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电子设备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764857B (zh) 2023-05-2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462926B (zh) 包含到设备铰链中的天线及方法
CN111193104B (zh) 双频天线装置
US20100207826A1 (en) Antenna system using housings of electronic device and electronic device comprising the same
CN202261415U (zh) 移动终端保护套及移动终端
JP4857439B2 (ja) アンテナ、及びそれを含む無線受信システム
CN110854509B (zh) 用于无线通信的装置
FI124886B (fi) PIFA-antenni, jossa on jatkettavissa oleva osa
EP1463162A2 (en) Connector unit
CN201114213Y (zh) 一种双天线的翻盖通信终端
TW202034579A (zh) 通訊裝置和天線結構
CN111478042B (zh) 天线及移动终端
KR101294430B1 (ko) Usb 플러그 및 이를 이용한 usb 모뎀
CN104218330A (zh) 一种天线
CN113764857B (zh) 电子设备
WO2009032555A2 (en) Platform noise mitigation method using balanced antenna
JP4657698B2 (ja) 折畳式携帯無線機
KR20100018910A (ko) 무선 통신 기능을 갖는 usb 단말기
CA3086869C (en) Antenna system
CN111755840B (zh) 移动装置和天线结构
WO2003061065A1 (en) A double inverted f antenna
CN103155275A (zh) 天线装置和方法
CN112582790A (zh) 天线系统
CN101621154A (zh) 薄型天线及其具有薄型天线的电子装置
KR100618538B1 (ko) 미끄럼 커넥터수단을 구비한 안테나장치
WO2009153902A1 (ja) 携帯無線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