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582790A - 天线系统 - Google Patents

天线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582790A
CN112582790A CN201910933886.8A CN201910933886A CN112582790A CN 112582790 A CN112582790 A CN 112582790A CN 201910933886 A CN201910933886 A CN 201910933886A CN 112582790 A CN112582790 A CN 11258279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ecoupling
antenna system
radiating portion
dipole antenna
antenna eleme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0933886.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2582790B (zh
Inventor
黄钧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Wistron Neweb Corp
Original Assignee
Wistron Neweb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Wistron Neweb Corp filed Critical Wistron Neweb Corp
Priority to CN201910933886.8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2582790B/zh
Publication of CN11258279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58279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258279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58279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QANTENNAS, i.e. RADIO AERIALS
    • H01Q1/00Details of, or arrangements associated with, antennas
    • H01Q1/36Structural form of radiating elements, e.g. cone, spiral, umbrella; Particular materials used therewith
    • H01Q1/38Structural form of radiating elements, e.g. cone, spiral, umbrella; Particular materials used therewith formed by a conductive layer on an insulating support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QANTENNAS, i.e. RADIO AERIALS
    • H01Q1/00Details of, or arrangements associated with, antennas
    • H01Q1/50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antennas with earthing switches, lead-in devices or lightning protecto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QANTENNAS, i.e. RADIO AERIALS
    • H01Q1/00Details of, or arrangements associated with, antennas
    • H01Q1/52Means for reducing coupling between antennas; Means for reducing coupling between an antenna and another structure
    • H01Q1/521Means for reducing coupling between antennas; Means for reducing coupling between an antenna and another structure reducing the coupling between adjacent antenna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QANTENNAS, i.e. RADIO AERIALS
    • H01Q9/00Electrically-short antennas having dimensions not more than twice the operating wavelength and consisting of conductive active radiating elements
    • H01Q9/04Resonant antennas
    • H01Q9/16Resonant antennas with feed intermediate between the extremities of the antenna, e.g. centre-fed dipole

Landscapes

  • Details Of Aerials (AREA)
  • Variable-Direction Aerials And Aerial Arrays (AREA)

Abstract

一种天线系统。该天线系统包括:一介质基板、一第一偶极天线组件、一第二偶极天线组件、一第一附加金属部、一第二附加金属部、一或复数个第一导电贯通组件,以及一或复数个第二导电贯通组件;第一偶极天线组件和第一附加金属部皆设置于介质基板之一第一表面;第一偶极天线组件包括一第一辐射部和一第二辐射部。第二偶极天线组件和第二附加金属部皆设置于介质基板之一第二表面;第二偶极天线组件包括一第三辐射部和一第四辐射部。第一附加金属部系经由第一导电贯通组件耦接至第三辐射部;第二附加金属部系经由第二导电贯通组件耦接至第一辐射部。本发明具有小尺寸、宽频带、高隔离度、低制造成本以及近似全向性的辐射场型等优势。

Description

天线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天线系统,特别涉及一种具有高隔离度(Isolation)的天线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移动通信技术的发达,移动装置在近年日益普遍,常见的例如:手提式计算机、移动电话、多媒体播放器以及其他混合功能的携带型电子装置。为了满足人们的需求,移动装置通常具有无线通信的功能。有些涵盖长距离的无线通信范围,例如:移动电话使用2G、3G、LTE(Long Term Evolution)系统及其所使用700MHz、850MHz、900MHz、1800MHz、1900MHz、2100MHz、2300MHz以及2500MHz的频带进行通信,而有些则涵盖短距离的无线通信范围,例如:Wi-Fi、Bluetooth系统使用2.4GHz、5.2GHz和5.8GHz的频带进行通信。
用于无线通信的天线(Antenna)为移动装置中不可或缺的元件。在现有设计中,常会将多支天线放入移动装置中以进行信号的接收和传送。然而,当这些天线的操作频率相同或是相近时,天线之间容易彼此干扰,并降低移动装置的通信质量。有鉴于此,势必要提出一种全新的解决方案,以克服先前技术所面临的问题。
因此,需要提供一种天线系统来解决上述问题。
发明内容
在较佳实施例中,本发明提供一种天线系统,该天线系统包括:一介质基板,该介质基板具有相对的一第一表面和一第二表面;一第一偶极天线元件,该第一偶极天线元件设置于该介质基板的该第一表面,其中该第一偶极天线元件包括一第一辐射部和一第二辐射部,该第一辐射部具有一第一缺口,而该第二辐射部包括延伸进入该第一缺口的一第一突出部分;一第二偶极天线元件,该第二偶极天线元件设置于该介质基板的该第二表面,其中该第二偶极天线元件包括一第三辐射部和一第四辐射部,该第三辐射部具有一第二缺口,而该第四辐射部包括延伸进入该第二缺口的一第二突出部分;一个或多个第一导电贯通元件,该等第一导电贯通元件穿透该介质基板;一第一附加金属部,该第一附加金属部设置于该介质基板的该第一表面,其中该第一附加金属部经由该等第一导电贯通元件耦接至该第三辐射部;一个或多个第二导电贯通元件,该等第二导电贯通元件穿透该介质基板;以及一第二附加金属部,该第二附加金属部设置于该介质基板的该第二表面,其中该第二附加金属部经由该等第二导电贯通元件耦接至该第一辐射部。
在一些实施例中,该第一偶极天线元件和该第二偶极天线元件大致互相垂直。
在一些实施例中,该第一偶极天线元件和该第二偶极天线元件皆涵盖一操作频带,而该操作频带介于5150MHz至7125MHz之间。
在一些实施例中,该第一偶极天线元件和该第二偶极天线元件的每一者的长度皆介于该操作频带的0.4倍至0.6倍波长之间。
在一些实施例中,一第一正馈入点位于该第二辐射部的该第一突出部分,而一第一负馈入点位于该第二附加金属部。
在一些实施例中,该天线系统还包括:一第一信号源,该第一信号源具有一正极和一负极;以及一第一同轴电缆线,该第一同轴电缆线包括一第一中心导线和一第一导体外壳,其中该第一信号源的该正极经由该第一中心导线耦接至该第一正馈入点,而该第一信号源的该负极经由该第一导体外壳耦接至该第一负馈入点。
在一些实施例中,一第二正馈入点位于该第一附加金属部,而一第二负馈入点位于该第四辐射部的该第二突出部分。
在一些实施例中,该天线系统还包括:一第二信号源,该第二信号源具有一正极和一负极;以及一第二同轴电缆线,该第二同轴电缆线包括一第二中心导线和一第二导体外壳,其中该第二信号源的该正极经由该第二中心导线耦接至该第二正馈入点,而该第二信号源的该负极经由该第二导体外壳耦接至该第二负馈入点。
在一些实施例中,该第二辐射部的该第一突出部分呈现一较小矩形,而该第一辐射部的该第一缺口呈现一较大矩形。
在一些实施例中,该第四辐射部的该第二突出部分呈现一较小圆形,而该第三辐射部的该第二缺口呈现一较大圆形。
在一些实施例中,该第一辐射部包括邻近于该第一缺口的一第一解耦合部分和一第二解耦合部分,而该第三辐射部包括邻近于该第二缺口的一第三解耦合部分和一第四解耦合部分。
在一些实施例中,该第一解耦合部分和该第二解耦合部分各自呈现一直条形。
在一些实施例中,该第三解耦合部分和该第四解耦合部分各自呈现一平滑弧形。
在一些实施例中,该第一解耦合部分、该第二解耦合部分、该第三解耦合部分,以及该第四解耦合部分的每一者的长度皆介于该操作频带的0.03倍至0.06倍波长之间。
在一些实施例中,该第一解耦合部分和该第二解耦合部分皆延伸至该第二偶极天线元件的一中心轴处,而该第一解耦合部分和该第二解耦合部分的每一者的宽度皆小于0.5mm。
在一些实施例中,该第一突出部分与该第一解耦合部分或该第二解耦合部分的间距介于0.2mm至0.5mm之间。
在一些实施例中,该第三解耦合部分和该第四解耦合部分皆延伸至该第一偶极天线元件的一中心轴处,而该第三解耦合部分和该第四解耦合部分的每一者的宽度皆小于0.5mm。
在一些实施例中,该第二突出部分和该第三解耦合部分或该第四解耦合部分的间距介于0.2mm至0.5mm之间。
在另一较佳实施例中,本发明提供一种天线系统,该天线系统包括:一介质基板,该介质基板具有相对的一第一表面和一第二表面;一第一偶极天线元件,该第一偶极天线元件设置于该介质基板的该第一表面,其中该第一偶极天线元件包括一第一辐射部和一第二辐射部,该第一辐射部具有一第一缺口,而该第二辐射部包括延伸进入该第一缺口的一第一突出部分;以及一第二偶极天线元件,该第二偶极天线元件设置于该介质基板的该第二表面,其中该第二偶极天线元件包括一第三辐射部和一第四辐射部,该第三辐射部具有一第二缺口,而该第四辐射部包括延伸进入该第二缺口的一第二突出部分;其中该第一偶极天线元件和该第二偶极天线元件大致互相垂直。
在一些实施例中,一第一正馈入点位于该第二辐射部的该第一突出部分,一第一负馈入点位于该第一辐射部,一第二正馈入点位于该第三辐射部,而一第二负馈入点位于该第四辐射部的该第二突出部分。
本发明提出一种新颖的天线系统,其可将二支偶极天线元件整合于同一介质基板上。大致而言,本发明至少具有小尺寸、宽频带、高隔离度、低制造成本,以及近似全向性的辐射场型等优势,故其很适合应用于各种各式的通信装置当中。
附图说明
图1A显示根据本发明一实施例所述的天线系统的俯视图。
图1B显示根据本发明一实施例所述的天线系统的上层部分示意图。
图1C显示根据本发明一实施例所述的天线系统的下层部分示意图。
图1D显示根据本发明一实施例所述的天线系统的侧视图。
图2显示根据本发明一实施例所述的天线系统的S参数图。
图3显示根据本发明一实施例所述的天线系统的分解图。
图4显示根据本发明另一实施例所述的天线系统的分解图。
主要组件符号说明:
100、300、400 天线系统
105 介质基板
110 第一偶极天线元件
120 第一辐射部
125 第一缺口
130 第二辐射部
135 第二辐射部的第一突出部分
140 第一辐射部的第一解耦合部分
141 第一解耦合部分的第一端
142 第一解耦合部分的第二端
150 第一辐射部的第二解耦合部分
151 第二解耦合部分的第一端
152 第二解耦合部分的第二端
160 第一附加金属部
171、172 第一导电贯通元件
210 第二偶极天线元件
220 第三辐射部
225 第二缺口
230 第四辐射部
235 第四辐射部的第二突出部分
240 第三辐射部的第三解耦合部分
241 第三解耦合部分的第一端
242 第三解耦合部分的第二端
250 第三辐射部的第四解耦合部分
251 第四解耦合部分的第一端
252 第四解耦合部分的第二端
260 第二附加金属部
271、272、273 第二导电贯通元件
380 第一同轴电缆线
381 第一中心导线
382 第一导体外壳
390 第二同轴电缆线
391 第二中心导线
392 第二导体外壳
398 第一信号源
399 第二信号源
D1、D2、D3、D4 间距
E1 介质基板的第一表面
E2 介质基板的第二表面
FB1 操作频带
FP1 第一正馈入点
FN1 第一负馈入点
FP2 第二正馈入点
FN2 第二负馈入点
L1、L2、L3、L4 长度
LC1、LC2 中心轴
S11 S11参数曲线
S21 S21参数曲线
S22 S22参数曲线
W1、W2 宽度
θ1 夹角
具体实施方式
为让本发明的目的、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并配合所附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
在说明书及权利要求书当中使用了某些词汇来指称特定的元件。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可理解,硬件制造商可能会用不同的名词来称呼同一个元件。本说明书及权利要求书并不以名称的差异来作为区分元件的方式,而是以元件在功能上的差异来作为区分的准则。在通篇说明书及权利要求书当中所提及的“包含”及“包括”一词为开放式的用语,故应解释成“包含但不仅限定于”。“大致”一词则是指在可接受的误差范围内,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在一定误差范围内解决所述技术问题,达到所述基本的技术效果。此外,“耦接”一词在本说明书中包含任何直接及间接的电性连接手段。因此,若文中描述一第一装置耦接至一第二装置,则代表该第一装置可直接电性连接至该第二装置,或经由其他装置或连接手段而间接地电性连接至该第二装置。
图1A显示根据本发明一实施例所述的天线系统(Antenna System)100的俯视图。天线系统100可以与一介质基板(Dielectric Substrate)105互相整合,其中介质基板105具有相对的一第一表面E1和一第二表面E2。例如,介质基板105可以是一FR4(FlameRetardant 4)基板、一印刷电路板(Printed Circuit Board,PCB),或是一软性电路板(Flexible Circuit Board,FCB)。图1B显示根据本发明一实施例所述的天线系统100的上层部分示意图,亦即位于介质基板105的第一表面E1的一部分天线图案(AntennaPattern)。图1C显示根据本发明一实施例所述的天线系统100的下层部分示意图,亦即位于介质基板105的第二表面E2的另一部分天线图案。图1A为图1B和图1C两者的结合。必须注意的是,图1C为图1A的下层天线图案的透视图而非为其背视图(两者会相差180度的翻转)。图1D显示根据本发明一实施例所述的天线系统100的侧视图。请一并参考图1A、图1B、图1C、图1D。天线系统100可应用于一无线基站(Wireless Access Point)或是一移动装置(MobileDevice)当中,例如:一智能型手机(Smart Phone)、一平板计算机(Tablet Computer),或是一笔记本型计算机(Notebook Computer)。在图1A、图1B、图1C、图1D的实施例中,天线系统100包括:一介质基板105、一第一偶极天线元件(Dipole Antenna Element)110、一第一附加金属部(Additional Metal Element)160、一个或多个第一导电贯通元件(ConductiveVia Element)171、172、一第二偶极天线元件210、一第二附加金属部260,以及一个或多个第二导电贯通元件271、272、273,其中第一偶极天线元件120和第二偶极天线元件210可以大致互相垂直。
如图1B所示,第一偶极天线元件110设置于介质基板105的第一表面E1,而第一偶极天线元件110可以大致呈现一直条形。第一偶极天线元件110包括一第一辐射部(Radiation Element)120和一第二辐射部130,其中第一辐射部120具有一第一缺口(Notch)125,而第二辐射部130包括延伸进入第一缺口125的一第一突出部分(ProtrudingPortion)135。例如,第二辐射部130的第一突出部分135可大致呈现一较小矩形,而第一辐射部120的第一缺口125可大致呈现一较大矩形以容纳第一突出部分135,但亦不仅限于此。必须注意的是,第二辐射部130的第一突出部分135并未直接接触第一辐射部120的任何部分。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辐射部120包括邻近于第一缺口125的一第一解耦合部分(Decoupling Portion)140和一第二解耦合部分150,其中第二辐射部130的第一突出部分135介于第一解耦合部分140和第二解耦合部分150之间。第一解耦合部分140和第二解耦合部分150可以各自大致呈现一直条形,且此二者大致互相平行。第一解耦合部分140具有一第一端141和一第二端142,其中第一解耦合部分140的第一端141耦接至第一辐射部120的一本体(亦即,第一辐射部120的一主要矩形部分),而第一解耦合部分140的第二端142为一开路端(Open End)并延伸至第二偶极天线元件210的一中心轴(Central Axis)LC2处。第二解耦合部分150具有一第一端151和一第二端152,其中第二解耦合部分150的第一端151耦接至第一辐射部120的本体,而第二解耦合部分150的第二端152为一开路端并延伸至第二偶极天线元件210的中心轴LC2处。必须注意的是,第四辐射部230的第二突出部分235并未直接接触第三辐射部220的任何部分。
如图1C所示,第二偶极天线元件210设置于介质基板105的第二表面E2,而第二偶极天线元件210可以大致呈现一直条形。第二偶极天线元件210包括一第三辐射部220和一第四辐射部230,其中第三辐射部220具有一第二缺口225,而第四辐射部230包括延伸进入第二缺口225的一第二突出部分235。例如,第四辐射部230的第二突出部分235可大致呈现一较小圆形,而第三辐射部220的第二缺口225可大致呈现一较大圆形以容纳第二突出部分235,但亦不仅限于此。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三辐射部220包括邻近于第二缺口225的一第三解耦合部分240和一第四解耦合部分250,其中第四辐射部230的第二突出部分235介于第三解耦合部分240和第四解耦合部分250之间。第三解耦合部分240和第四解耦合部分250可以各自大致呈现一平滑弧形(Smooth Arc-Shape)。第三解耦合部分240具有一第一端241和一第二端242,其中第三解耦合部分240的第一端241耦接至第三辐射部220的一本体(亦即,第三辐射部220的一主要矩形部分),而第三解耦合部分240的第二端242为一开路端并延伸至第一偶极天线元件110的一中心轴LC1处。第四解耦合部分250具有一第一端251和一第二端252,其中第四解耦合部分250的第一端251耦接至第三辐射部220的本体,而第四解耦合部分250的第二端252为一开路端并延伸至第一偶极天线元件110的中心轴LC1处。
第一偶极天线元件110和第二偶极天线元件210皆可涵盖同一操作频带。根据实际测量结果,前述的第一解耦合部分140、第二解耦合部分150、第三解耦合部分240,以及第四解耦合部分250的加入可有效抑制第一偶极天线元件110和第二偶极天线元件210在此操作频带内的交互耦合效应(Mutual Coupling Effect),从而可提升第一偶极天线元件110和第二偶极天线元件210之间的隔离度(Isolation)。
第一附加金属部160设置于介质基板105的第一表面E1,并邻近于第一偶极天线元件110。第一附加金属部160可以大致呈现一H字形。该等第一导电贯通元件171、172可穿透介质基板105,并连接于介质基板105的第一表面E1和第二表面E2之间。第一附加金属部160经由该等第一导电贯通元件171、172耦接至第三辐射部220的本体。第二附加金属部260设置于介质基板105的第二表面E2,并邻近于第二偶极天线元件210。第二附加金属部260可以大致呈现一矩形或是一五边形。该等第二导电贯通元件271、272、273可穿透介质基板105,并连接于介质基板105的第一表面E1和第二表面E2之间。第二附加金属部260经由该等第二导电贯通元件271、272、273耦接至第一辐射部120的本体。该等第一导电贯通元件171、172的数量和该等第二导电贯通元件271、272、273的数量在本发明中均不特别限制。必须注意的是,本说明书中所谓“邻近”或“相邻”一词可指对应的二元件间距小于一既定距离(例如:10mm或更短),但通常不包括对应的二元件彼此直接接触的情况(亦即,前述间距缩短至0)。
在一些实施例中,一第一正馈入点(Positive Feeding Point)FP1位于第二辐射部130的第一突出部分135,而一第一负馈入点(Negative Feeding Point)FN1位于第二附加金属部260,其中一第一信号源(Signal Source)(未显示)的一正极(PositiveElectrode)耦接至第一正馈入点FP1,而第一信号源的一负极(Negative Electrode)耦接至第一负馈入点FN1,以激发第一偶极天线元件110。在一些实施例中,一第二正馈入点FP2位于第一附加金属部160,而一第二负馈入点FN2位于第四辐射部230的第二突出部分235,其中一第二信号源(未显示)的一正极耦接至第二正馈入点FP2,而第二信号源的一负极耦接至第二负馈入点FN2,以激发第二偶极天线元件210。
图2显示根据本发明一实施例所述的天线系统100的S参数(S-Parameter)图,其中横轴代表操作频率(MHz),而纵轴代表S参数(dB)。第一正馈入点FP1可定义为一第一端口(Port 1),而第二正馈入点FP2可定义为一第二端口(Port 2),而第一端口和第二端口之间的S11参数、S22参数,以及S21参数可如下列所述。根据图2的一S11参数曲线和一S22参数曲线,第一偶极天线元件110和第二偶极天线元件210皆可涵盖介于5150MHz至7125MHz之间的一操作频带FB1,故天线系统100至少可支持新世代Wi-Fi的宽带操作。根据图2的一S21参数曲线,在前述操作频带FB1内,第一偶极天线元件110和第二偶极天线元件210之间的隔离度可达35dB或更高,此已可满足一般天线系统的实际应用需求。
在一些实施例中,天线系统100的元件尺寸如下列所述。第一偶极天线元件110和第二偶极天线元件210的一夹角θ1可介于70度至110度之间,较佳可约为90度。第一偶极天线元件110的长度L1可介于天线系统100的操作频带FB1的0.4倍至0.6倍波长之间(0.4λ~0.6λ),较佳可约为0.5倍波长(0.5λ)。第一解耦合部分140和第二解耦合部分150的每一者的长度L2皆可介于天线系统100的操作频带FB1的0.03倍至0.06倍波长之间(0.03λ~0.06λ)。第一解耦合部分140和第二解耦合部分150的每一者的宽度W1皆可小于0.5mm。第一突出部分135与第一解耦合部分140或第二解耦合部分150的间距D1可介于0.2mm至0.5mm之间,较佳可约为0.5mm。该等第一导电贯通元件171、172的间距D2可小于或等于1mm。第二偶极天线元件210的长度L3可介于天线系统100的操作频带FB1的0.4倍至0.6倍波长之间(0.4λ~0.6λ),较佳可约为0.5倍波长(0.5λ)。第三解耦合部分240和第四解耦合部分250的每一者的长度L4皆可介于天线系统100的操作频带FB1的0.03倍至0.06倍波长之间(0.03λ~0.06λ)。第三解耦合部分240和第四解耦合部分250的每一者的宽度W2皆可小于0.5mm。第二突出部分235与第三解耦合部分240或第四解耦合部分250的间距D3可介于0.2mm至0.5mm之间,较佳可约为0.5mm。该等第二导电贯通元件271、272、273的任相邻二者的间距D4可小于或等于1mm。以上元件尺寸的范围根据多次实验结果而得出,其有助于优化天线系统100的操作带宽(Operation Bandwidth)、隔离度,以及阻抗匹配(Impedance Matching)。
图3显示根据本发明一实施例所述的天线系统300的分解图。图3和图1A、图1B、图1C、图1D相似,但前述的介质基板105则未显示于图3中。在图3的实施例中,天线系统300还包括一第一同轴电缆线(Coaxial Cable)380、一第二同轴电缆线390、一第一信号源398,以及一第二信号源399。第一信号源398具有一正极和一负极。第一同轴电缆线380包括一第一中心导线(Central Conductive Line)381和一第一导体外壳(Conductive Housing)382,其中第一信号源398的正极经由第一中心导线381耦接至通信系统300的第一正馈入点FP1,而第一信号源398的负极经由第一导体外壳382耦接至通信系统300的第一负馈入点FN1。例如,第二附加金属部260可具有一第一开孔,其中第一中心导线381可穿越此第一开孔并焊接至第二辐射部130的第一突出部分135,而第一导体外壳382可焊接至此第一开孔的一边缘金属部分。第二信号源399具有一正极和一负极。第二同轴电缆线390包括一第二中心导线391和一第二导体外壳392,其中第二信号源399的正极经由第二中心导线391耦接至通信装置300的第二正馈入点FP2,而第二信号源399的负极经由第二导体外壳392耦接至通信装置300的第二负馈入点FN2。例如,第四辐射部230的第二突出部分235可具有一第二开孔,其中第二中心导线391可穿越此第二开孔并焊接至第一附加金属部160,而第二导体外壳392可焊接至此第二开孔的一边缘金属部分。此种利用附加金属部和导电贯通元件进行双交叉馈入的机制可简化天线系统300的组装程序,从而可降低天线系统300的制造成本。图3的天线系统300的其余特征皆与图1A、图1B、图1C、图1D的天线系统100类似,故此二实施例均可达成相似的操作效果。
图4显示根据本发明另一实施例所述的天线系统400的分解图。图4和图3相似。在图4的实施例中,天线系统400可仅包括介质基板(未显示)、第一偶极天线元件110,以及第二偶极天线元件210;然而,天线系统400不包括前述的第一附加金属部160、第二附加金属部260、第一导电贯通元件171、172,以及第二导电贯通元件271、272、273。第一正馈入点FP1位于第二辐射部130的第一突出部分135,第一负馈入点FN1位于第一辐射部120,第二正馈入点FP2位于第三辐射部220,而第二负馈入点FN2位于第四辐射部230的第二突出部分235。此种省略附加金属部和导电贯通元件的设计可提供另类的馈入机制,以符合不同通信需求。图4的天线系统400的其余特征皆与图3的天线系统300类似,故此二实施例均可达成相似的操作效果。
本发明提出一种新颖的天线系统,其可将二支偶极天线元件整合于同一介质基板上。大致而言,本发明至少具有小尺寸、宽频带、高隔离度、低制造成本,以及近似全向性的辐射场型等优势,故其很适合应用于各种各式的通信装置当中。
值得注意的是,以上所述的元件尺寸、元件形状,以及频率范围皆非为本发明的限制条件。天线设计者可以根据不同需要调整这些设定值。本发明的天线系统并不仅限于图1A-图4所图示的状态。本发明可以仅包括图1A-图4的任何一个或多个实施例的任何一项或多项特征。换言之,并非所有图示的特征均须同时实施于本发明的天线系统当中。
在本说明书以及权利要求书中的序数,例如“第一”、“第二”、“第三”等等,彼此之间并没有顺序上的先后关系,其仅用于标示区分两个具有相同名字的不同元件。
本发明虽以较佳实施例公开如上,然而其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的范围,任何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应当可做些许的更动与润饰,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当视所附的权利要求书所界定者为准。

Claims (20)

1.一种天线系统,该天线系统包括:
一介质基板,该介质基板具有相对的一第一表面和一第二表面;
一第一偶极天线元件,该第一偶极天线元件设置于该介质基板的该第一表面,其中该第一偶极天线元件包括一第一辐射部和一第二辐射部,该第一辐射部具有一第一缺口,而该第二辐射部包括延伸进入该第一缺口的一第一突出部分;
一第二偶极天线元件,该第二偶极天线元件设置于该介质基板的该第二表面,其中该第二偶极天线元件包括一第三辐射部和一第四辐射部,该第三辐射部具有一第二缺口,而该第四辐射部包括延伸进入该第二缺口的一第二突出部分;
一个或多个第一导电贯通元件,该等第一导电贯通元件穿透该介质基板;
一第一附加金属部,该第一附加金属部设置于该介质基板的该第一表面,其中该第一附加金属部经由该等第一导电贯通元件耦接至该第三辐射部;
一个或多个第二导电贯通元件,该等第二导电贯通元件穿透该介质基板;以及
一第二附加金属部,该第二附加金属部设置于该介质基板的该第二表面,其中该第二附加金属部经由该等第二导电贯通元件耦接至该第一辐射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天线系统,其中该第一偶极天线元件和该第二偶极天线元件大致互相垂直。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天线系统,其中该第一偶极天线元件和该第二偶极天线元件皆涵盖一操作频带,而该操作频带介于5150MHz至7125MHz之间。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天线系统,其中该第一偶极天线元件和该第二偶极天线元件的每一者的长度皆介于该操作频带的0.4倍至0.6倍波长之间。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天线系统,其中一第一正馈入点位于该第二辐射部的该第一突出部分,而一第一负馈入点位于该第二附加金属部。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天线系统,该天线系统还包括:
一第一信号源,该第一信号源具有一正极和一负极;以及
一第一同轴电缆线,该第一同轴电缆线包括一第一中心导线和一第一导体外壳,其中该第一信号源的该正极经由该第一中心导线耦接至该第一正馈入点,而该第一信号源的该负极经由该第一导体外壳耦接至该第一负馈入点。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天线系统,其中一第二正馈入点位于该第一附加金属部,而一第二负馈入点位于该第四辐射部的该第二突出部分。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天线系统,该天线系统还包括:
一第二信号源,该第二信号源具有一正极和一负极;以及
一第二同轴电缆线,该第二同轴电缆线包括一第二中心导线和一第二导体外壳,其中该第二信号源的该正极经由该第二中心导线耦接至该第二正馈入点,而该第二信号源的该负极经由该第二导体外壳耦接至该第二负馈入点。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天线系统,其中该第二辐射部的该第一突出部分呈现一较小矩形,而该第一辐射部的该第一缺口呈现一较大矩形。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天线系统,其中该第四辐射部的该第二突出部分呈现一较小圆形,而该第三辐射部的该第二缺口呈现一较大圆形。
11.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天线系统,其中该第一辐射部包括邻近于该第一缺口的一第一解耦合部分和一第二解耦合部分,而该第三辐射部包括邻近于该第二缺口的一第三解耦合部分和一第四解耦合部分。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天线系统,其中该第一解耦合部分和该第二解耦合部分各自呈现一直条形。
13.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天线系统,其中该第三解耦合部分和该第四解耦合部分各自呈现一平滑弧形。
14.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天线系统,其中该第一解耦合部分、该第二解耦合部分、该第三解耦合部分,以及该第四解耦合部分的每一者的长度皆介于该操作频带的0.03倍至0.06倍波长之间。
15.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天线系统,其中该第一解耦合部分和该第二解耦合部分皆延伸至该第二偶极天线元件的一中心轴处,而该第一解耦合部分和该第二解耦合部分的每一者的宽度皆小于0.5mm。
16.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天线系统,其中该第一突出部分与该第一解耦合部分或该第二解耦合部分的间距介于0.2mm至0.5mm之间。
17.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天线系统,其中该第三解耦合部分和该第四解耦合部分皆延伸至该第一偶极天线元件的一中心轴处,而该第三解耦合部分和该第四解耦合部分的每一者的宽度皆小于0.5mm。
18.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天线系统,其中该第二突出部分和该第三解耦合部分或该第四解耦合部分的间距介于0.2mm至0.5mm之间。
19.一种天线系统,该天线系统包括:
一介质基板,该介质基板具有相对的一第一表面和一第二表面;
一第一偶极天线元件,该第一偶极天线元件设置于该介质基板的该第一表面,其中该第一偶极天线元件包括一第一辐射部和一第二辐射部,该第一辐射部具有一第一缺口,而该第二辐射部包括延伸进入该第一缺口的一第一突出部分;以及
一第二偶极天线元件,该第二偶极天线元件设置于该介质基板的该第二表面,其中该第二偶极天线元件包括一第三辐射部和一第四辐射部,该第三辐射部具有一第二缺口,而该第四辐射部包括延伸进入该第二缺口的一第二突出部分;
其中该第一偶极天线元件和该第二偶极天线元件大致互相垂直。
20.如权利要求19所述的天线系统,其中一第一正馈入点位于该第二辐射部的该第一突出部分,一第一负馈入点位于该第一辐射部,一第二正馈入点位于该第三辐射部,而一第二负馈入点位于该第四辐射部的该第二突出部分。
CN201910933886.8A 2019-09-29 2019-09-29 天线系统 Active CN112582790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933886.8A CN112582790B (zh) 2019-09-29 2019-09-29 天线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933886.8A CN112582790B (zh) 2019-09-29 2019-09-29 天线系统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582790A true CN112582790A (zh) 2021-03-30
CN112582790B CN112582790B (zh) 2023-11-17

Family

ID=7511064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933886.8A Active CN112582790B (zh) 2019-09-29 2019-09-29 天线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2582790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2226735A1 (zh) * 2021-04-26 2022-11-03 鸿富锦精密工业(武汉)有限公司 双频双极化天线及电子设备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M331199U (en) * 2007-08-07 2008-04-21 Aiptek Int Inc Wide-frequency dipole antenna
US20090284420A1 (en) * 2006-06-23 2009-11-19 Guozhong Ma Conformal and compact wideband antenna
US20100164825A1 (en) * 2008-12-25 2010-07-01 Chang-Jung Lee Dipole antenna
CN102332637A (zh) * 2011-08-31 2012-01-25 华南理工大学 一种双极化多系统兼容型天线
TWM427688U (en) * 2011-12-27 2012-04-21 Univ Kun Shan Dual broadband dipole antenna
TWM478251U (zh) * 2013-12-18 2014-05-11 Wistron Neweb Corp 天線結構
CN106299613A (zh) * 2015-05-19 2017-01-04 启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天线系统
CN207868388U (zh) * 2018-02-13 2018-09-14 中磊电子(苏州)有限公司 天线系统
CN108631044A (zh) * 2017-03-16 2018-10-09 启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天线系统和无线网络基站

Patent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90284420A1 (en) * 2006-06-23 2009-11-19 Guozhong Ma Conformal and compact wideband antenna
TWM331199U (en) * 2007-08-07 2008-04-21 Aiptek Int Inc Wide-frequency dipole antenna
US20100164825A1 (en) * 2008-12-25 2010-07-01 Chang-Jung Lee Dipole antenna
CN102332637A (zh) * 2011-08-31 2012-01-25 华南理工大学 一种双极化多系统兼容型天线
TWM427688U (en) * 2011-12-27 2012-04-21 Univ Kun Shan Dual broadband dipole antenna
TWM478251U (zh) * 2013-12-18 2014-05-11 Wistron Neweb Corp 天線結構
CN106299613A (zh) * 2015-05-19 2017-01-04 启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天线系统
CN108631044A (zh) * 2017-03-16 2018-10-09 启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天线系统和无线网络基站
CN207868388U (zh) * 2018-02-13 2018-09-14 中磊电子(苏州)有限公司 天线系统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2226735A1 (zh) * 2021-04-26 2022-11-03 鸿富锦精密工业(武汉)有限公司 双频双极化天线及电子设备
US20230208049A1 (en) * 2021-04-26 2023-06-29 Hong Fu Jin Precision Industry (Wuhan) Co., Ltd. Dual-frequency and dual-polarization antenna and electronic device
US11923611B2 (en) * 2021-04-26 2024-03-05 Hong Fu Jin Precision Industry (Wuhan) Co., Ltd. Dual-frequency and dual-polarization antenna and electronic devic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582790B (zh) 2023-11-1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286077B (zh) 移动装置
CN112864608B (zh) 天线结构
TWI748700B (zh) 天線結構
CN112864588A (zh) 天线结构
CN111478016B (zh) 移动装置
TWI823474B (zh) 天線結構
CN112701453A (zh) 天线结构
CN112582790B (zh) 天线系统
TWI788198B (zh) 天線結構
TWI784626B (zh) 支援寬頻操作之行動裝置
CA3086869C (en) Antenna system
TWI685143B (zh) 行動裝置
CN111725609B (zh) 天线结构
CN218123712U (zh) 天线系统
TWI844040B (zh) 具有高輻射效率之行動裝置
TWI784678B (zh) 支援寬頻操作之行動裝置
CN114696077B (zh) 移动装置
CN111725603B (zh) 通讯装置和天线结构
CN112993542B (zh) 天线系统
CN112397888B (zh) 移动装置
CN116646718A (zh) 移动装置
TWM638831U (zh) 天線系統
CN117335128A (zh) 具有高辐射效率的移动装置
CN118174009A (zh) 支持宽频操作的移动装置
CN118156777A (zh) 天线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