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758126A - 制冷内胆 - Google Patents
制冷内胆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3758126A CN113758126A CN202111171926.3A CN202111171926A CN113758126A CN 113758126 A CN113758126 A CN 113758126A CN 202111171926 A CN202111171926 A CN 202111171926A CN 113758126 A CN113758126 A CN 113758126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refrigerant
- flow path
- liner
- refrigeration
- inflation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 238000005057 refrigeration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49
- 239000003507 refrigerant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48
- 238000005096 roll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3
- 238000007664 blow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1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5
- 238000005452 bend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
- 230000010412 perfus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0
- 239000007788 liqui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0
- 238000012546 transfer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9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01816 cool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5484 gravit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9471 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1802 infus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17525 heat dissip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3529 heat transfer flui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3021 overheat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8961 swell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4804 win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9286 benefi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276 constru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020 evapor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1704 evapor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2474 experimental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710 freez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014 freez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438 heat treat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423 maintenanc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856 pack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467 redu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827 uniform distribu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3466 wel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D—REFRIGERATORS; COLD ROOMS; ICE-BOXES; COOLING OR FREEZING APPARATU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5D23/00—General constructional features
- F25D23/06—Walls
- F25D23/065—Detail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D—REFRIGERATORS; COLD ROOMS; ICE-BOXES; COOLING OR FREEZING APPARATU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5D17/00—Arrangements for circulating cooling fluids; Arrangements for circulating gas, e.g. air, within refrigerated spaces
- F25D17/02—Arrangements for circulating cooling fluids; Arrangements for circulating gas, e.g. air, within refrigerated spaces for circulating liquids, e.g. brine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D—REFRIGERATORS; COLD ROOMS; ICE-BOXES; COOLING OR FREEZING APPARATU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5D23/00—General constructional features
- F25D23/006—General constructional features for mounting refrigerating machinery component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D—REFRIGERATORS; COLD ROOMS; ICE-BOXES; COOLING OR FREEZING APPARATU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5D23/00—General constructional features
- F25D23/06—Walls
- F25D23/069—Cooling space dividing partition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Devices That Are Associated With Refrigeration Equipment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制冷设备技术领域,公开一种制冷内胆,包括内胆本体,所述内胆本体包括:内循环部,构造有第一流路,所述第一流路内灌注有第一制冷剂;外循环部,构造有第二流路,所述第二流路位于所述内循环部一侧设置;其中,所述第二流路用于与压缩机连通,以使所述压缩机流出的第二制冷剂流经所述第二流路,并与所述第一制冷剂热交换,对所述内胆本体制冷。内胆本体通过外循环部与压缩机连通,第二制冷剂流经压缩机后,携带冷量流入外循环部,与第一制冷剂进行热交换,使得气态的第一制冷剂液化,液化后的第一制冷剂在内循环部自循环流动,从而不仅能够实现制冷内胆制冷的目的,而且还能够提高制冷内胆的均温性。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制冷设备技术领域,例如涉及一种制冷内胆。
背景技术
目前,现有直冷式冷柜及冰箱多采用独立冷媒管缠绕内胆,或者采用吹胀式内设冷媒流道内胆的方式进行制冷。其中,对于采用独立冷媒管缠绕内胆的方式,需要冷媒管的长度长,且需要灌注大量的冷媒;对于采用吹胀式内设冷媒流道内胆的方式,冷媒流道的流通路径大,需要向内胆的冷媒流道中灌注大量的冷媒。
另外,不论是采用独立冷媒管缠绕内胆的方式,还是采用吹胀式内设冷媒流道内胆的方式,冷媒管的缠绕间距和冷媒流道之间的间距大,从而导致内胆的均温性差。
发明内容
为了对披露的实施例的一些方面有基本的理解,下面给出了简单的概括。所述概括不是泛泛评述,也不是要确定关键/重要组成元素或描绘这些实施例的保护范围,而是作为后面的详细说明的序言。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一种制冷内胆,以提高内胆本体的均温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制冷内胆,包括内胆本体,所述内胆本体包括:
内循环部,构造有第一流路,所述第一流路内灌注有第一制冷剂;
外循环部,构造有第二流路,所述第二流路位于所述内循环部一侧设置;
其中,所述第二流路用于与压缩机连通,以使所述压缩机流出的第二制冷剂流经所述第二流路,并与所述第一制冷剂热交换,对所述内胆本体制冷。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外循环部位于所述内循环部的顶部,以使所述内循环部内顶部的气态的第一制冷剂与所述外循环部内的第二制冷剂热交换。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内循环部包括:
第一吹胀部,包括靠近所述外循环部的第一边缘;
第二吹胀部,自所述第一边缘的部分区域向所述外循环部延伸形成,且与所述第一吹胀部连通;
其中,所述第二吹胀部伸入所述外循环部,所述第二流路沿所述第一边缘和所述第二吹胀部的边缘设置。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内循环部的表面面积大于所述外循环部的表面面积。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内胆本体为吹胀结构,
其中,所述第一流路和/或所述第二流路凸出所述内胆本体的表面设置。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内循环部构造有多个轧点,相邻轧点之间限定出一微流道,多个所述微流道连通形成所述第一流路。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内胆本体为一吹胀板经多次弯折连接构造形成;或,
所述内胆本体为多个吹胀板依次连接构造形成。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内胆本体构造有与所述第一流路连通的灌注口,
其中,在所述内胆本体包括多个吹胀板的情况下,所述内胆本体构造有一个或多个灌注口。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流路沿所述内胆本体的周向环绕布设。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内胆本体构造有与所述第二流路连通的第一连通口和第二连通口,所述第一连通口用于流入来自所述压缩机的第二制冷剂,所述第二连通口用于流出与所述第一制冷剂热交换后的第二制冷剂。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制冷内胆,可以实现以下技术效果:
内胆本体通过外循环部与压缩机连通,第二制冷剂流经压缩机后,携带冷量流入外循环部,与第一制冷剂进行热交换,使得气态的第一制冷剂液化,液化后的第一制冷剂在内循环部自循环流动,从而不仅能够实现制冷内胆制冷的目的,而且还能够提高制冷内胆的均温性。
以上的总体描述和下文中的描述仅是示例性和解释性的,不用于限制本申请。
附图说明
一个或多个实施例通过与之对应的附图进行示例性说明,这些示例性说明和附图并不构成对实施例的限定,附图中具有相同参考数字标号的元件示为类似的元件,附图不构成比例限制,并且其中:
图1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所述制冷内胆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所述制冷内胆的另一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所述制冷内胆的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3中A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5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所述制冷内胆的另一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所述制冷内胆的另一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10:内循环部;101:第一流路;102:轧点;103:灌注口;104:第一吹胀部;105:第二吹胀部;20:外循环部;201:第二流路;202:第一连通口;203:第二连通口。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加详尽地了解本公开实施例的特点与技术内容,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公开实施例的实现进行详细阐述,所附附图仅供参考说明之用,并非用来限定本公开实施例。在以下的技术描述中,为方便解释起见,通过多个细节以提供对所披露实施例的充分理解。然而,在没有这些细节的情况下,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仍然可以实施。在其它情况下,为简化附图,熟知的结构和装置可以简化展示。
本公开实施例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公开实施例的实施例。此外,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他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
本公开实施例中,术语“上”、“下”、“内”、“中”、“外”、“前”、“后”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这些术语主要是为了更好地描述本公开实施例及其实施例,并非用于限定所指示的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必须具有特定方位,或以特定方位进行构造和操作。并且,上述部分术语除了可以用于表示方位或位置关系以外,还可能用于表示其他含义,例如术语“上”在某些情况下也可能用于表示某种依附关系或连接关系。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这些术语在本公开实施例中的具体含义。
另外,术语“设置”、“连接”、“固定”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可拆卸连接,或整体式构造;可以是机械连接,或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或者是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又或者是两个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之间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公开实施例中的具体含义。
除非另有说明,术语“多个”表示两个或两个以上。
本公开实施例中,字符“/”表示前后对象是一种“或”的关系。例如,A/B表示:A或B。
术语“和/或”是一种描述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表示:A或B,或,A和B这三种关系。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公开实施例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结合图1至图6所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一种制冷内胆,包括内胆本体,内胆本体包括内循环部10和外循环部20。内循环部10和外循环部20分别灌注不同的制冷剂,其中,内循环部10内的制冷剂根据温度变化相变自循环流动,外循环部20内的制冷剂与外界连通,以将携带冷量与内循环部10内的制冷剂进行热交换,进而对内循环部10内的制冷剂进行降温冷凝,从而实现内胆本体的制冷效果。
内循环部10构造有第一流路101,第一流路101内灌注有第一制冷剂。通过第一流路101对第一制冷剂进行引流,有助于使得第一制冷剂在内循环部10内循环流动,进而降低内循环部10各区域之间的温差,提高内循环部10的均温性。
外循环部20,构造有第二流路201,第二流路201位于内循环部10一侧设置。其中,第二流路201用于与压缩机连通,以使压缩机流出的第二制冷剂流经第二流路201,并与第一制冷剂热交换,对内胆本体制冷。
这样,外循环部20通过第二流路201一方面能够对来自压缩机的第二制冷剂进行引流,另一方面,在对第二制冷剂引流的过程中,第二流路201可靠近内循环部10设置,以提高第二制冷剂与第一制冷剂的热交换效率。
采用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制冷内胆,内胆本体通过外循环部20与压缩机连通,第二制冷剂流经压缩机后,携带冷量流入外循环部20,与第一制冷剂进行热交换,使得气态的第一制冷剂液化,液化后的第一制冷剂在内循环部10自循环流动,从而不仅能够实现制冷内胆制冷的目的,而且还能够提高制冷内胆的均温性。
另外,制冷内胆可用于冰柜、冰箱等具有冷冻冷藏功能的制冷设备。其中,制冷设备中通过第二制冷剂的循环流动实现制冷目的。制冷内胆的外循环部20的第二流路201相当于第二制冷剂的循环流动过程中的蒸发管路。第二制冷剂经压缩机压缩机后,携带冷量流至第二流路201,温度较低的第二制冷剂不仅能够对外循环部20进行降温,而且还可与内循环部10的第一制冷剂进行热交换,使得内循环部10内气态的第一制冷剂液化,变为液态的第一制冷剂,以进行下一热循环。由此,内胆本体的内循环部10内的第一制冷剂经外循环部20内的第二管路内的第二制冷剂的换热降温,保持低温状态,以便保持内胆本体的低温状态,从而实现制冷内胆的制冷目的。
可选地,第一制冷剂和/或第二制冷剂可以为可进行相变的传热工质,如可以为可在气态与液态之间进行相变的传热工质。液态的传热工质受热,温度升高后,变为气态;气态的传热工质进行热交换后进行散热,温度降低后,变为液态,进行下一热循环。可选地,传热工质可为冷媒。
第一流路101内的第一制冷剂的灌注量大于第二流路201内的第二制冷剂的灌注量。这样,能够减少制冷内胆中的第二制冷剂的灌注量。
可选地,外循环部20位于内循环部10的顶部,以使内循环部10内顶部的气态的第一制冷剂与外循环部20内的第二制冷剂热交换。
在制冷内胆工作过程中,内循环部10中的部分第一制冷剂受热汽化,变为气态,气态的第一制冷剂向上运动至内循环部10的顶部,其中,内循环部10中未汽化的第一制冷剂,仍为液态,且在重力作用下,位于内循环部10的中下部。
外循环部20位于内循环部10的顶部,第二制冷剂经压缩机压缩后,携带冷量流至外循环部20的第二管路,温度较低的第二制冷剂与内循环部10中上部温度较高的气态的第一制冷剂进行热交换,使得气态的第一制冷剂液化,变为液态的第一制冷剂,并在重力作用下回流至内循环部10的中下部,以进行下一热循环。由此,内循环部10内的第一制冷剂经外循环部20内的第二制冷剂的换热降温,保持低温状态,以便保持内胆本体的低温状态,从而实现制冷内胆的制冷目的。
另外,第一制冷剂相变在内循环部10内不断相变进行热循环,能够提高内胆本体的均温性。经实验证明,内胆本体的表面温差≤5℃。
在实际应用中,制冷内胆安装后,外循环部20在上,内循环部10在下设置。
可选地,内循环部10包括:第一吹胀部104,包括靠近外循环部20的第一边缘;第二吹胀部105,自第一边缘的部分区域向外循环部20延伸形成,且与第一吹胀部104连通;其中,第二吹胀部105伸入外循环部20,第二流路201沿第一边缘和第二吹胀部105的边缘设置。
第一吹胀部104的第一边缘与外循环部20相靠近,自第一边缘的部分区域向外循环部20凸出延伸形成第二吹胀部105,基于第二吹胀板伸入外循环部20,第二流路201沿第一边缘和第二吹胀板的边缘设置,这样,有助于扩大第二流路201沿内循环部10设置的路径长度,进而有助于提高第二流路201内的第二制冷剂与内循环部10内的第一制冷剂之间的热交换效率。
第二吹胀部105自第一边缘的部分区域向外循环部20延伸,可以理解为:第二吹胀部105与第一吹胀部104呈“凸”字型结构。这样,第二流路201内的第二制冷剂不仅可与第二吹胀部105内的第一制冷剂热交换,还可与第一吹胀部104内的第一制冷剂热交换。其中,第二流路201内的第二制冷剂对第二吹胀部105内的第一制冷剂的降温冷凝效果更好。
第二吹胀部105与第一吹胀部104连通,且第二吹胀部105位于第一吹胀部104的顶部。这样,第一制冷剂在第一吹胀部104内受热汽化,变为气态,气态的第一制冷剂向上运动至第二吹胀部105,并与第二流路201的第二制冷剂进行热交换。第二流路201的第二制冷剂能够对第二吹胀部105的第一制冷剂进行快速的降温冷凝,使得气态的第一制冷剂液化,变为液态的第一制冷剂,并在重力作用下回流至第一吹胀部104,以进行下一热循环。
可选地,内循环部10的表面面积大于外循环部20的表面面积。
内胆本体通过内循环部10内的第一制冷剂相变热循环运动,保持制冷效果,并通过外循环部20的第二制冷剂对受热相变的第一制冷剂进行降温冷凝,提高内循环部10的制冷效果。通过内循环部10的表面面积大于外循环部20的表面面积,在保证内胆本体的制冷效果的情况下,不仅有助于减少内胆本体中第二制冷剂的灌注量,避免第二制冷剂在内胆本体中单向持续流动,减少功耗;而且依靠内循环部10内的第一制冷剂的自循环运动,有助于内循环部10内的冷量均布。
可选地,内胆本体为吹胀结构,其中,第一流路101和/或第二流路201凸出内胆本体的表面设置。
内胆本体为吹胀结构,即可以理解为内胆本体的侧壁经吹胀形成,吹胀结构的内部为一封闭空间,吹胀结构内灌注第一制冷剂。其中,第一制冷剂可为低温相变冷媒。第一制冷剂在吹胀结构内相变循环流动。
可选地,吹胀结构可为单面吹胀结构,也可为双面吹胀结构。即,可以理解为:内胆本体的侧壁的内表面和/或外表面为吹胀面。其中,吹胀面为设置有传热回路的凸面。第一制冷剂于传热回路内循环流动。
在第一流路101凸出内胆本体的表面设置的情况下,一方面能够扩大第一制冷剂的散热面积,另一方面有助于扩大第一流路101的流通面积,减少第一流路101的流通面积受内胆本体尺寸的局限性。
在第二流路201凸出内胆本体的表面设置的情况下,一方面能够扩大第二制冷剂的热交换面积,另一方面有助于扩大第二流路201的流通面积,减少第二流路201的流通面积受内胆本体尺寸的局限性。
可选地,内循环部10构造有多个轧点102,相邻轧点102之间限定出一微流道,多个微流道连通形成第一流路101。
通过内循环部10构造有多个轧点102,相邻轧点102之间限定出微流道,多个微流道连通形成流路,不仅能够增大了第一制冷剂的流动路径,而且还为第一制冷剂提供了多个流动方向。在实际应用中,第一制冷剂经微流道的引导,在内循环部10的第一流路101内循环流动,直至受热相变。通过多个微流道将液态的第一制冷剂引流至内胆本体热量较高的区域,提高了对内胆本体的散热效果,进而提高了内胆本体的均温性。同时,提高了制冷组件的制冷效果。
可选地,内循环部10至少包括相邻的第一排轧点和第二排轧点,第一排轧点中的轧点与第二排轧点中的轧点交错排列。
第一排轧点中的轧点与第二排轧点中的轧点交错排列,有利于对第一制冷剂进行引流,防止内循环部10局部的微流路过少,降低热传递效率,造成局部过热。液态的第一制冷剂在轧点与轧点之间的微流路的引流下,不断向四周分散,进行热交换,直至汽化变为气态的传热工质。
可选地,第一排轧点中的多个轧点间隔均匀设置。第二排轧点中的多个轧点间隔均匀设置。这样,有利于第一制冷剂的流动,且利于传热工质分布均匀,可以最大限度的消除局部过热现象,降低内胆本体局部的温度,提高制冷组件的制冷效果。
本公开实施例对轧点的个数和排数不作限定。如包括M排轧点,任一一排轧点包括N个轧点,其中,M大于2,N大于2。
另外,在实际应用中,轧点102的尺寸可根据实际需求进行选择。轧点102的形状也可根据实际需求进行选择。
可选地,第一流路和第二流路的形状构造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布设,并不局限于本文中给出的形状构造。
可选地,内胆本体为一吹胀板经多次弯折连接构造形成;或,内胆本体为多个吹胀板依次连接构造形成。
在内胆本体为一吹胀板经多次弯折连接构造形成的情况下,内胆本体可呈筒状结构或方向结构。采用一吹胀板多次弯折,或者一体成型的吹胀板所形成的内胆本体焊接点少,降低了第一制冷剂泄漏的风险,降低了内胆本体的制造成本,且在内胆本体的包装、运输、工作过程中,提高了内胆本体的可靠性。
另外,第一制冷剂至少流经内胆本体的一侧壁。在第一制冷剂流经内胆本体的多个侧壁的情况下,有助于进一步的提高内胆本体的均温性。
在内胆本体为多个吹胀板依次连接构造形成的情况下,内胆本体可为两个吹胀板分别弯折后连接而成,或内胆本体为一个吹胀板弯折并与两个吹胀板依次连接形成,或内胆本体为四个吹胀板依次连接而成。这样,在内胆本体的局部损坏的情况下,只需更换损坏部分所处的吹胀板即可,剩余吹胀板还可继续使用。
可选地,在同一吹胀板弯折的情况下,内胆本体的一侧壁的内循环部10的第一流路101与相邻侧壁的内循环部10的第一流路101可连通或不连通。
可选地,内胆本体构造有与第一流路101连通的灌注口103,其中,在内胆本体包括多个吹胀板的情况下,内胆本体构造有一个或多个灌注口103。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内胆本体的吹胀结构的第一流路101抽真空并通过灌注口103灌注第一制冷剂。通过灌注口103不仅可以对第一流路101进行抽真空处理,而且还可以向第一流路101灌注第一制冷剂。
可选地,灌注口103呈扁平状。
可选地,在内胆本体包括多个吹胀板的情况下,每一吹胀板的第一流路101是一个闭环回路,与相邻吹胀板的第一流路101是独立设置的,便于维修和更换。每一吹胀板对应一个灌注口103,以通过灌注口103对吹胀板的第一流路101进行抽真空处理,并灌注第一制冷剂。在实际应用中,在内胆本体构造有多个灌注口103的情况下,多个灌注口103与多个吹胀板一一对应,可根据实际情况确定不同吹胀板的第一制冷剂的灌注量。
在内胆本体构造有一个灌注口103的情况下,多个吹胀板的流路连通,不仅能够使得自灌注口103注入的第一制冷剂流入多个吹胀板,而且还能够减少第一制冷剂自灌注口103泄露的风险。
通过内胆本体的下部构造的缺口,一方面有助于内胆本体的安装,另一方面可将位于内胆本体下部的第一制冷剂集中于下部除缺口的其它位置,进而提高内胆本体的下部的制冷效果。
可选地,第二流路201沿内胆本体的周向环绕布设。
第二流路201内的第二制冷剂单向流动,在第二流路201沿内胆本体的周向环绕布设的情况下,有助于使得第二流路201的第二制冷剂流经内胆本体的每一侧壁。第二流路201内温度较低的第二制冷剂与内胆本体的温度较高的第一制冷剂进行热交换,以对第一制冷剂进行散热降温,经散热降温后的第一制冷剂,温度降低后,变为液态,并在重力作用下回流至内胆本体的下部,进行下一热循环,从而不仅能够实现第二管路对内胆本体的制冷,而且在第一制冷剂的热循环流动的过程中,还能够提高内胆本体的均温性。
可选地,内胆本体构造有与第二流路201连通的第一连通口202和第二连通口203,第一连通口202用于流入来自压缩机的第二制冷剂,第二连通口203用于流出与第一制冷剂热交换后的第二制冷剂。
压缩机与制冷内胆中的第二流路201的第一连通口202连通,以使第二制冷剂经压缩机压缩后,携带冷量流入第二流路201,与内胆本体内的第一制冷剂进行热交换,使得内胆本体内的气态的第一制冷剂液化,液化后的第一制冷剂在内胆本体的吹胀结构内自循环流动,对内胆本体进行制冷,且提高了内胆本体的均温性。第二流路201内的第二制冷剂经热交换后,经第二流通口流出,携带热量进入第二制冷剂在制冷设备中热循环流动的下一个过程。
以上描述和附图充分地示出了本公开的实施例,以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能够实践它们。其他实施例可以包括结构的以及其他的改变。实施例仅代表可能的变化。除非明确要求,否则单独的部件和功能是可选的,并且操作的顺序可以变化。一些实施例的部分和特征可以被包括在或替换其他实施例的部分和特征。本公开的实施例并不局限于上面已经描述并在附图中示出的结构,并且可以在不脱离其范围进行各种修改和改变。本公开的范围仅由所附的权利要求来限制。
Claims (10)
1.一种制冷内胆,包括内胆本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内胆本体包括:
内循环部,构造有第一流路,所述第一流路内灌注有第一制冷剂;
外循环部,构造有第二流路,所述第二流路位于所述内循环部一侧设置;
其中,所述第二流路用于与压缩机连通,以使所述压缩机流出的第二制冷剂流经所述第二流路,并与所述第一制冷剂热交换,对所述内胆本体制冷。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冷内胆,其特征在于,
所述外循环部位于所述内循环部的顶部,以使所述内循环部内顶部的气态的第一制冷剂与所述外循环部内的第二制冷剂热交换。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制冷内胆,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循环部包括:
第一吹胀部,包括靠近所述外循环部的第一边缘;
第二吹胀部,自所述第一边缘的部分区域向所述外循环部延伸形成,且与所述第一吹胀部连通;
其中,所述第二吹胀部伸入所述外循环部,所述第二流路沿所述第一边缘和所述第二吹胀部的边缘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冷内胆,其特征在于,
所述内循环部的表面面积大于所述外循环部的表面面积。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冷内胆,其特征在于,
所述内胆本体为吹胀结构,
其中,所述第一流路和/或所述第二流路凸出所述内胆本体的表面设置。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冷内胆,其特征在于,
所述内循环部构造有多个轧点,相邻轧点之间限定出一微流道,多个所述微流道连通形成所述第一流路。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冷内胆,其特征在于,
所述内胆本体为一吹胀板经多次弯折连接构造形成;或,
所述内胆本体为多个吹胀板依次连接构造形成。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制冷内胆,其特征在于,
所述内胆本体构造有与所述第一流路连通的灌注口,
其中,在所述内胆本体包括多个吹胀板的情况下,所述内胆本体构造有一个或多个灌注口。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制冷内胆,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流路沿所述内胆本体的周向环绕布设。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9任一项所述的制冷内胆,其特征在于,
所述内胆本体构造有与所述第二流路连通的第一连通口和第二连通口,所述第一连通口用于流入来自所述压缩机的第二制冷剂,所述第二连通口用于流出与所述第一制冷剂热交换后的第二制冷剂。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11171926.3A CN113758126A (zh) | 2021-10-08 | 2021-10-08 | 制冷内胆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11171926.3A CN113758126A (zh) | 2021-10-08 | 2021-10-08 | 制冷内胆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3758126A true CN113758126A (zh) | 2021-12-07 |
Family
ID=7879879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111171926.3A Pending CN113758126A (zh) | 2021-10-08 | 2021-10-08 | 制冷内胆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3758126A (zh) |
-
2021
- 2021-10-08 CN CN202111171926.3A patent/CN113758126A/zh active Pending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5473960B (zh) | 冷冻装置的除霜系统以及冷却单元 | |
EP2483609B1 (en) | Cascade refrigeration system mounted within a deck | |
US6666043B2 (en) | Dewfall preventing device of refrigerator | |
US10910684B2 (en) | Machine temperature control device | |
CN103528309A (zh) | 冰箱 | |
CN103528274A (zh) | 热交换器及制造热交换器的方法 | |
CN103370592A (zh) | 制冷循环中用于水冷式散热的钎焊板换热器 | |
CN103528304A (zh) | 冰箱 | |
CN207945881U (zh) | 冷却系统与冷藏输运系统 | |
CN216204638U (zh) | 制冷内胆 | |
CN216204639U (zh) | 制冷组件及制冷设备 | |
CN113758126A (zh) | 制冷内胆 | |
CN113834266A (zh) | 制冷组件及制冷设备 | |
CN214891554U (zh) | 散热器和空调室外机 | |
CN210601990U (zh) | 换热组件和移动空调 | |
CN204787173U (zh) | 一种换热器、空调系统及集流管 | |
CN104930687A (zh) | 一种换热器、空调系统及集流管 | |
KR200273591Y1 (ko) | 상변화물질을 이용하는 냉축열식 냉방장치의 열교환기 | |
CN218821223U (zh) | 用于冷柜的化霜装置及冷柜 | |
CN111829284B (zh) | 制冷水箱及制冷设备 | |
CN218495470U (zh) | 冰箱 | |
CN216924804U (zh) | 蓄热化霜空调系统 | |
WO2023063165A1 (ja) | 冷蔵庫 | |
KR100485140B1 (ko) | 핀튜브를 이용한 빙축기 및 이를 이용한 냉방시스템 | |
CN220153019U (zh) | 冰箱系统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