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749947A - 一种自循环式中药分煎锅 - Google Patents

一种自循环式中药分煎锅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749947A
CN113749947A CN202111106859.7A CN202111106859A CN113749947A CN 113749947 A CN113749947 A CN 113749947A CN 202111106859 A CN202111106859 A CN 202111106859A CN 113749947 A CN113749947 A CN 11374994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dicine
medicine bin
pot body
bin
traditional chines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1106859.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黄涛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202111106859.7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3749947A/zh
Publication of CN11374994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749947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JCONTAIN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EDICAL OR PHARMACEUTICAL PURPOSES; DEVICES OR METHODS SPECIALLY ADAPTED FOR BRINGING PHARMACEUTICAL PRODUCTS INTO PARTICULAR PHYSICAL OR ADMINISTERING FORMS; DEVICES FOR ADMINISTERING FOOD OR MEDICINES ORALLY; BABY COMFORTERS; DEVICES FOR RECEIVING SPITTLE
    • A61J3/00Devices or methods specially adapted for bringing pharmaceutical products into particular physical or administering form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JCONTAIN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EDICAL OR PHARMACEUTICAL PURPOSES; DEVICES OR METHODS SPECIALLY ADAPTED FOR BRINGING PHARMACEUTICAL PRODUCTS INTO PARTICULAR PHYSICAL OR ADMINISTERING FORMS; DEVICES FOR ADMINISTERING FOOD OR MEDICINES ORALLY; BABY COMFORTERS; DEVICES FOR RECEIVING SPITTLE
    • A61J2200/00General characteristics or adaptations
    • A61J2200/40Heating or cooling means; Combinations thereof
    • A61J2200/42Heating means

Landscapes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Medicinal Chemistry (AREA)
  • Pharmacology & Pharmacy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Animal Behavior & Etholog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Veterinary Medicine (AREA)
  • Apparatus For Making Beverag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一种自循环式中药分煎锅,属于药物制备技术领域,其包括:锅体,承装药汤;锅盖,设置在锅体上方,与锅体上方开口处配合,可拆卸;多个药仓,纵向排布,相邻的药仓之间通过套接固定;多个组合隔板,设置在药仓内,与药仓配合;顶盖,设置在顶层药仓上方,与顶层药仓上方开口处配合。本申请能够实现锅体内换热循环,使药仓内药材受热均匀;药材析出的有效成分随着换热循环过程中流动的液体带出流动,形成有效成分的流动循环,促进药仓内中药的有效成分持续析出;多个药仓相互套接,可将要求分煎的药材单独装入,将组合隔板放入药仓可作进一步的分隔,有利于将不同药材进行分隔煎煮并在煎煮完成后进行单独回收。

Description

一种自循环式中药分煎锅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中药制药的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自循环式中药分煎锅。
背景技术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保健意识的不断加强,中医疗法得到了很多人的认可和好评,中药调理也成为了现代人较为常用的养生方式,人们在运用中药调理的过程中也免不了煎煮中药。在煎中药时根据医生的要求,有的中药要与其他中药分煎,因此要把这样的中药单独包裹起来再与其他中药一起煎制,对有这种要求的中药包裹倾倒和冲洗都比较麻烦,一般病人碰到这些中药都非常头痛。
CN200720020190公开了一种分煎双腔中药囊,它的技术方案为:开有长条开孔的左瓶子和开有长条开孔的右瓶子固定连接在一起,它们的瓶腔内衬有不锈钢丝网,在左瓶子和右瓶子上分别拧上左瓶盖和右瓶盖。
该分煎双腔中药囊具有以下优点:使用它可将单独分煎的两种中药分别放入左瓶子和右瓶子中,然后再投入到装有其他中药的锅内一起煎制,用它操作简单方便,大大简化了煎中药的程序。
但是该分煎双腔中药囊也具有以下不足之处:煎煮时,分煎双腔中药囊处于锅体底部,而锅体底部离热源最近,温度最高,易导致药囊中药材与锅体内药材受热不均,药效不佳;并且药材在药囊中团聚在一起,中心处的药材不能与水充分接触,有效成分不能完全释放,造成浪费。
同时,在中医药现代化阶段,实验验证是中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实验时,要观测中药药材煎煮后的药效,就要对煎煮前多种药材和煎煮后的药渣情况进行详细分析,包括定性、定量分析等,因此要对药渣进行分别单独回收。而CN200720020190公开的分煎双腔中药囊设计的结构并不利于回收药渣,无法对多种类药材进行单独分煎和单独回收。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药材受热不均、有效成分无法充分释放、药材无法单独回收的问题,本申请提供一种自循环式中药分煎锅。
本申请提供一种自循环式中药分煎锅,包括煎锅本体和一种分煎结构:
所述煎锅本体包括:锅体,承装药汤;锅盖,设置在锅体上方,与锅体上方开口处配合,可拆卸;所述分煎结构包括:多个药仓,纵向排布,相邻的药仓之间通过套接固定;多个组合隔板,设置在药仓内,与药仓配合;顶盖,设置在顶层的药仓上方,与顶层的药仓上方开口处配合。
进一步的,所述药仓外径:锅体内径=2:3;所述加热底座的直径大于药仓外径,小于锅体内径;所述加热棒高度大于药仓套接后的整体高度。
这样,加热时,加热底座将热量均匀的分散在其上与锅体底面接触处,由于加热底座的介于药仓外径和锅体内径之间,因此锅体边际区域的未受热,与中部区域产生温度差。中部区域流体受热上升,边际处的流体相对温度较低下降,即形成与加热底座直径一致的圆柱形均热上升区、内圆直径与加热底座直径一致并且外圆直径与锅体内径一致的环形的边际下降区。在锅体上部从均热上升区到边际下降区进行换热,在锅体下部从边际下降区到均热上升区进行换热,形成换热自循环。此时,均热上升区完全覆盖了所有药仓,对药仓内的中药进行均匀加热。均热区上升区液体受热上升,由下方穿透过药仓,可将药材中析出的有效成分带出,并随着换热循环扩散至锅体各处,打破溶液-溶质浓度平衡状态,使药材持续析出有效成分。
加热棒与加热底座连通导热,伸入锅体内部,可使锅体内竖直方向上温度分布更加均匀,并且在锅体中心处加热,流体受热由中心向外流动,流动至边际处再下降回流,即在已经形成的换热循环基础上又形成了更多小的换热循环,促进了换热循环的整体运行。
并且,药仓外径和锅体内径匹配,若药仓外径过大,锅体内径过小,则均热上升区过大,边际下降区过小,换热循环中的上升热流远超过边际的下降流体,循环的上升和下降阶段不对等,使得循环被打破;若药仓外径过小,锅体内径过大,则药仓容积过小,中药装载量过小,使得药汤浓度过低,药效不佳。
进一步的,顶层药仓距锅盖的距离不小于锅体内高的1/10;底层药仓距锅体底面的距离不小于锅体内高的1/10。
这样,药仓上方和药仓下方都留有足够空间,在药仓上方从均热上升区到边际下降区进行换热,在药仓下方从边际下降区到均热上升区进行换热。足够空间使得能有足量的流体进行换热循环,促进了换热循环的稳定性。若药仓上方空间过小,则从均热上升区到边际下降区的换热不足;若药仓下方空间过小,则从边际下降区到均热上升区不足。
并且,换热循环过程中液体流动的同时,将药仓内的药材析出的有效成分也带出药仓,并发散至整个锅体各处,形成搅动的效果。药材析出有效成本后,表面浓度过高,会形成溶质-溶液浓度平衡,抑制药材继续析出有效成分。而液体循环流动将药材表现的溶质-溶液浓度平衡打破,使锅体内浓度均匀,即形成有效成分流动循环,和换热循环共同形成循环体系。
进一步的,所述锅体呈圆柱状,上方开口;所述锅体包括:加热底座,圆饼状,质地为导热性较好的金属材料,居中设置在锅体下方,与锅体底面固定连接;加热棒,呈圆柱状,质地为导热性较好的金属材料,居中设置在锅体中部,底部与加热底座连通导热;把手,设置在锅体一侧的外壁上;出液阀,设置在锅体一侧的外壁上并与锅体内部连通,与所述把手相对;支撑座,居中设置在锅体内底部。所述锅盖上设置有出气孔。
这样,锅体呈圆柱形,并且与药仓和加热底座的轴一致,即可形成相对于轴对称的情况。圆是轴对称、中心对称图形。锅体内与轴距离相同的位置条件完全相同,产生的均热上升区和边际下降区也相对于圆柱的轴对称,即形成了相对于圆柱的轴对称的循环体系,循环过程更加稳定。若锅体形状为长方体或者正方体等,不像圆既是轴对称又是中心对称的图形,则锅体内距中心处距离相同的位置条件并不完全相同,非对称处的流体流动打乱了循环体系,导致循环不稳定,易中断。
在锅体侧壁设置出液阀,可在煎煮的不同时间段提取少量锅体内的液体。实验时,可通过对煎煮各时长的液体进行成分分析,对比数据可以分辨某种中药煎煮的最佳时长。
进一步的,所述支撑座呈圆形,包括:多个支撑台,对称设置在支撑座下方,相邻的支撑台之间存在间隙;支撑环,呈圆环状,底面与支撑台固定连接;定位环,呈圆环状,外径与支撑环一致,内径略大于支撑环内径,底面与支撑环固定连接。
这样,支撑座限制了药仓的竖直高度,将药仓下方垫高,药仓下方流出空间。循环时,流体可流入药仓下方空间,进入均热上升区,再由下上升穿透药仓,穿透药仓过程中充分接触药仓内的药材,可将药仓内析出的有效成分带出,从而打破中药附近的溶质-溶液浓度平衡,促进药仓内中药的有效成分持续析出。
并且,支撑座限制了药仓水平方向上始终处于锅体居中处,不会滑动,使药仓与锅体始终保持同轴对称。
进一步的,所述药仓呈圆柱状,上方开口,外径与所述定位环的内径一致;所述药仓表面设置有密集的细孔。所述药仓还包括:连接环,呈圆环状,设置在药仓上方开口处,与药仓固定连接;套管,与药仓高度一致,内径与加热棒直径一致并与加热棒套接。所述连接环内径与药仓外径一致,连接环外径与定位环一致;底层药仓与所述支撑座套接,底面与支撑环顶部抵接,侧面与定位环内壁抵接;相邻的药仓之间通过连接环套接,上方的药仓底面套接在下方药仓的连接环内。所述顶盖整体呈圆形,表面设置有密集的细孔,设置在顶层药仓上方,与顶层药仓配合;所述顶盖中部设置有一圆孔,与加热棒套接。
这样,使用多个药仓套接堆叠,可根据医生的医嘱将需要分煎的中药装入单独的药仓内。而多个药仓完全相同,使用时可根据需要替换,如部分中药可煎2次,部分中药可煎3次,煎煮完后可将需要替换的中药所在的药仓取出,替换为已装入未煎的中药的药仓。使用时,可根据实际使用情况灵活选择,使用自由度高。
并且,各层药仓之间相互套接,顶层药仓由顶盖封口,可保护药仓内的药材不会跑出,防止各药材相互混入,有利于分别单独回收。
进一步的,所述组合隔板包括:连接管,居中设置在组合隔板中部,内径与所述药仓的套管外径一致,与所述套管套接;隔板单板,竖直设置,一端与连接管转动连接,另一端抵接药仓内壁;阻隔叶片,水平设置在隔板单板上方,长度与隔板单板一致,一端与连接管转动连接,另一端抵接药仓内壁;所述的一个组合隔板由四个隔板单板、一个连接管和若干个阻隔叶片组成。所述隔板单板与连接管通过阻尼铰链转动连接,可在任意角度固定。
这样,阻尼铰链可在任意角度固定,即可将组合隔板在任意角度固定。使用时,组合隔板与药仓配合,可根据每一种中药的实际放入量调整角度,确保最大化利用空间,并且提高了使用时的灵活程度。
进一步的,所述阻隔叶片纵向堆叠,沿连接管转动,可有选择的遮挡药仓顶面;所述的若干个阻隔叶片相加后的总面积与所述药仓的内底面积一致。
这样,阻隔叶片可沿连接管转动,在回收某一种药渣时,可将阻隔叶片旋转至其他位置,遮挡药仓内其他种类的药渣,只将两个隔板单板与药仓侧壁形成的空间内的药渣倒出。然后再旋转阻隔叶片,从而倒出其他药渣。通过阻隔叶片的旋转设置,可将药仓内的多种药渣进行单独回收,防止倒出时混入。
综上所述,本申请包括以下有益技术效果:
1.锅体内形成均热上升区和边际下降区,进行换热自循环,使药仓内药材受热均匀,并且在锅体内伸入加热棒,使竖直方向上温度分布均匀,促进药材受热均匀;
2.均热上升区液体上升穿透过药仓,与药仓内药材充分接触,可将药仓内析出的有效成分带出,打破药材附近的溶质-溶液浓度平衡,促进药仓内中药的有效成分持续析出;
3.药材析出的有效成分随着换热循环过程中流动的液体带出流动,形成有效成分的流动循环,与换热循环一起形成循环体系;
4.多个药仓相互套接,可将要求分煎的药材单独装入,如需进一步区分,可将组合隔板放入药仓作进一步的分隔,有利于将不同药材进行分隔煎煮;
5.通过阻隔叶片的旋转设置,可将药仓内的多种药渣单独回收,有利于实验观测中药吸收程度的分别称重数据采集。
附图说明
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的一种自循环式中药分煎锅的爆炸视图。
图2是本申请实施例的一种自循环式中药分煎锅的剖面图。
图3是本申请实施例的一种自循环式中药分煎锅的组合隔板的俯视图。
图4是本申请实施例的一种自循环式中药分煎锅的组合隔板的侧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锅体1,
加热底座11、把手12、出液阀13、加热棒14,
支撑座15、支撑台151、支撑环152、定位环153,
锅盖2、出气孔21,
药仓3、连接环31、套管32
组合隔板4、隔板单板41、阻隔叶片42、连接管43
顶盖5。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对照附图,通过对实施例的描述,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如所涉及的各构件的形状、构造、各部分之间的相互位置及连接关系、各部分的作用及工作原理、制造工艺及操作使用方法等,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以帮助本领域技术人员对本发明的发明构思、技术方案有更完整、准确和深入的理解。为方便说明,本申请提及方向以附图所示方向为准。
参照图1-图4所示,一种自循环式中药分煎锅,包括煎锅本体和一种分煎结构:
所述煎锅本体包括:锅体1,承装药汤;锅盖2,设置在锅体1上方,与锅体1上方开口处配合,可拆卸;所述分煎结构包括:多个药仓3,纵向排布,相邻的药仓3之间通过套接固定;多个组合隔板4,设置在药仓3内,与药仓3配合;顶盖5,设置在顶层的药仓3上方,与顶层的药仓3上方开口处配合。
所述锅体1包括:加热底座11,圆饼状,质地为导热性较好的金属材料,居中设置在锅体1下方,与锅体1底面固定连接;加热棒14,呈圆柱状,质地为导热性较好的金属材料,居中设置在锅体1中部,底部与加热底座11连通导热;把手12,设置在锅体1一侧的外壁上;出液阀13,设置在锅体1一侧的外壁上并与锅体1内部连通,与所述把手12相对;支撑座15,居中设置在锅体1内底部;
所述锅盖2上设置有出气孔21。
所述支撑座15呈圆形,包括:多个支撑台151,对称设置在支撑座15下方,相邻的支撑台151之间存在间隙;支撑环152,呈圆环状,底面与支撑台151固定连接;定位环153,呈圆环状,外径与支撑环152一致,内径略大于支撑环152内径,底面与支撑环152固定连接。
所述药仓3呈圆柱状,上方开口,表面设置有密集的细孔,外径与所述定位环153的内径一致;所述药仓3还包括:连接环31,呈圆环状,设置在药仓3上方开口处,与药仓3固定连接;套管32,与药仓3高度一致,内径与加热棒14直径一致并与加热棒14套接;所述连接环31内径与药仓3外径一致,连接环31外径与定位环153一致;底层药仓3与所述支撑座15套接,底面与支撑环152顶部抵接,侧面与定位环153内壁抵接;相邻的药仓3之间通过连接环31套接,上方的药仓3底面套接在下方药仓3的连接环31内。
所述药仓3的外径:锅体1的内径=2:3;所述加热底座11的直径大于药仓3外径,小于锅体1内径;所述加热棒11高度大于药仓3套接后的整体高度。
顶层药仓3距锅盖2的距离不小于锅体1内高的1/10;底方的药仓3距锅体1底面的距离不小于锅体1内高的1/10。
所述组合隔板4包括:连接管43,居中设置在组合隔板4中部,内径与所述药仓3的套管32外径一致,与所述套管32套接;隔板单板41,竖直设置,高度与所述连接管43的高度一致,一端与连接管43转动连接,另一端抵接药仓3内壁;阻隔叶片42,水平设置在隔板单板41上方,长度与隔板单板41一致,一端与连接管43转动连接,另一端抵接药仓3内壁;所述的一个组合隔板4由四个隔板单板41、一个连接管43和若干个阻隔叶片42组成;
所述阻隔叶片42纵向堆叠,沿连接管43转动,可有选择的遮挡药仓3顶面;所述的若干个阻隔叶片42相加后的总面积与所述药仓3的内底面积一致。
所述隔板单板41与连接管43通过阻尼铰链转动连接,可在任意角度固定。
所述顶盖5整体呈圆形,表面设置有密集的细孔,设置在顶层药仓3上方,与顶层药仓3配合;所述顶盖5中部设置有一圆孔,与所述加热棒14的直径一致并与加热棒14套接。
本申请实施例,一种自循环式中药分煎锅的工作原理为:根据医生要求将不同药材加入不同药仓,对需要更加细分的药材,利用组合隔板进行进一步的分隔。组合隔板采用阻尼铰链,可在任意角度固定,因此可根据药材实际用量调整组合隔板的角度,自由分隔各药材。在锅体内加水,淹没过顶盖,对锅体下方的加热底座进行加热。此时,锅体内形成对流,对流指的是流体内部由于各部分温度不同而造成的相对流动,即流体通过自身各部分的宏观流动实现热量传递的过程。液体中,较热的部分上升, 较冷的部分下降,循环流动,互相掺和,最终使温度趋于均匀。加热底座导热性较好,将热量均匀扩散,加热底座上表面与锅体底部接触,热量均匀的传导至锅体内。但是由于加热底座的直径小于锅体内径,因此在锅体内形成温度差,即形成与加热底座直径一致的圆柱形均热上升区、内圆直径与加热底座直径一致并且外圆直径与锅体内径一致的环形的边际下降区。在锅体上部从均热上升区到边际下降区进行换热,在锅体下部从边际下降区到均热上升区进行换热,形成换热自循环。同时,加热棒与加热底座连通导热,伸入锅体内部,可使锅体内竖直方向上温度分布更加均匀,并且在锅体中心处加热,流体受热由中心向外流动,流动至边际处再下降回流,即在已经形成的换热循环基础上又形成了更多小的换热循环,促进了换热循环的整体运行。由于加热底座的直径大于药仓外径,即均热上升区半径大于药仓外径,可保证药仓内药材受热均匀。
煎中药是将中草药中的成分不断释放、溶解的过程,当溶液浓度与溶质浓度逐渐达到平衡状态,会在药材表面形成一层厚气膜,这一过程就停止了,再连续不断地煎,不仅不会使药物内的成分继续溶解,反而令药液中的成分不断蒸发而减少,甚至使成分在长时间的高温中遭到破坏,导致药效降低。适当搅拌,可使药材上下受热均匀,既可促进药液浓度平衡,防止局部浓度过大,降低溶出效率,又可克服气膜的影响,促进有效成分的浸出,另可防止药物糊锅。
均热区上升区液体受热上升,由下方穿透过药仓,可将药材中析出的有效成分带出,并随着换热循环扩散至锅体各处,即达到搅动的效果,打破溶液-溶质浓度平衡状态,使药材持续析出有效成分。
本申请实施例中,使用多个药仓套接堆叠,可根据医生的医嘱将需要分煎的中药装入单独的药仓内。而多个药仓完全相同,使用时可根据需要替换,如部分中药可煎2次,部分中药可煎3次,煎煮完后可将需要替换的中药所在的药仓取出,替换为已装入未煎的中药的药仓。使用时,可根据实际使用情况灵活选择,使用自由度高。并且,各层药仓之间相互套接,顶层药仓由顶盖封口,可保护药仓内的药材不会跑出,导致各药材相互混入,无法分别回收。
阻尼铰链可在任意角度固定,即可将组合隔板在任意角度固定。使用时,组合隔板与药仓配合,可根据每一种中药的实际放入量调整角度,确保最大化利用空间,并且提高了使用时的灵活程度。
阻隔叶片可沿连接管转动,在回收某一种药渣时,可将阻隔叶片旋转至其他位置,遮挡药仓内其他种类的药渣,只将两个隔板单板与药仓侧壁形成的空间内的药渣倒出。然后再旋转阻隔叶片,从而倒出其他药渣。通过阻隔叶片的旋转设置,可将药仓内的多种药渣进行单独回收,防止倒出时混入。
药仓和顶盖表面设置有密集的细孔,锅体中的水与药仓中的药材通过密集的细孔充分接触,药材析出有效成分后被水发散到药仓外部,有利于药材中有效成本的持续释放,提高了药材的利用率。
加热时,加热底座将热量均匀的分散在其上与锅体底面接触处,由于加热底座的介于药仓外径和锅体内径之间,因此锅体边际区域的未受热,与中部区域产生温度差。中部区域流体受热上升,边际处的流体相对温度较低下降,即形成与加热底座直径一致的圆柱形均热上升区、内圆直径与加热底座直径一致并且外圆直径与锅体内径一致的环形的边际下降区。在锅体上部从均热上升区到边际下降区进行换热,在锅体下部从边际下降区到均热上升区进行换热,形成换热自循环。此时,均热上升区完全覆盖了所有药仓,对药仓内的中药进行均匀加热。均热区上升区液体受热上升,由下方穿透过药仓,可将药材中析出的有效成分带出,并随着换热循环扩散至锅体各处,打破溶液-溶质浓度平衡状态,使药材持续析出有效成分。
加热棒与加热底座连通导热,伸入锅体内部,可使锅体内竖直方向上温度分布更加均匀,并且在锅体中心处加热,流体受热由中心向外流动,流动至边际处再下降回流,即在已经形成的换热循环基础上又形成了更多小的换热循环,促进了换热循环的整体运行。
药仓外径和锅体内径匹配,若药仓外径过大,锅体内径过小,则均热上升区过大,边际下降区过小,换热循环中的上升热流远超过边际的下降流体,循环的上升和下降阶段不对等,使得循环被打破;若药仓外径过小,锅体内径过大,则药仓容积过小,中药装载量过小,使得药汤浓度过低,药效不佳。
药仓上方和药仓下方都留有足够空间,在药仓上方从均热上升区到边际下降区进行换热,在药仓下方从边际下降区到均热上升区进行换热。足够空间使得能有足量的流体进行换热循环,促进了换热循环的稳定性。若药仓上方空间过小,则从均热上升区到边际下降区的换热不足;若药仓下方空间过小,则从边际下降区到均热上升区不足。
换热循环过程中液体流动的同时,将药仓内的药材析出的有效成分也带出药仓,并发散至整个锅体各处,形成搅动的效果。药材析出有效成本后,表面浓度过高,会形成溶质-溶液浓度平衡,抑制药材继续析出有效成分。而液体循环流动将药材表现的溶质-溶液浓度平衡打破,使锅体内浓度均匀,即形成有效成分流动循环,和换热循环共同形成循环体系。
锅体呈圆柱形,并且与药仓和加热底座的轴一致,即可形成相对于轴对称的情况。圆是轴对称、中心对称图形。锅体内与轴距离相同的位置条件完全相同,产生的均热上升区和边际下降区也相对于圆柱的轴对称,即形成了相对于圆柱的轴对称的循环体系,循环过程更加稳定。若锅体形状为长方体或者正方体等,不像圆既是轴对称又是中心对称的图形,则锅体内距中心处距离相同的位置条件并不完全相同,非对称处的流体流动打乱了循环体系,导致循环不稳定,易中断。
支撑座限制了药仓的竖直高度,将药仓下方垫高,药仓下方流出空间。循环时,流体可流入药仓下方空间,进入均热上升区,再由下上升穿透药仓,穿透药仓过程中充分接触药仓内的药材,可将药仓内析出的有效成分带出,从而打破中药附近的溶质-溶液浓度平衡,促进药仓内中药的有效成分持续析出。并且,支撑座限制了药仓水平方向上始终处于锅体居中处,不会滑动,使药仓与锅体始终保持同轴对称。
在锅体侧壁设置出液阀,可在煎煮的不同时间段提取少量锅体内的液体。实验时,可通过对煎煮各时长的液体进行成分分析,对比数据可以分辨某种中药煎煮的最佳时长。
本申请实施例中,锅体内形成均热上升区和边际下降区,进行换热自循环,使药仓内药材受热均匀;均热上升区液体上升穿透过药仓,与药仓内药材充分接触,可将药仓内析出的有效成分带出,打破药材附近的溶质-溶液浓度平衡,促进药仓内中药的有效成分持续析出;药材析出的有效成分随着换热循环过程中流动的液体带出流动,形成有效成分的流动循环,与换热循环一起形成循环体系。
本申请实施例中,套管内径与加热棒直径一致,即加热棒直接接触药仓的套管,对锅体内的水加热的同时将热量传递给药仓底面,对中药直接进行加热,加热效率更高。但是这种加热方式只适用于耐热能力较高的中药,对于耐热能力较差的中药使用这种加热方式反而会导致中药过热失效。
本申请的另一种实施例中,套管内径大于加热棒直径,即加热棒与药仓的套管不接触,仅由锅体内的水对中药进行加热,目的是防止部分中药耐热能力较差的中药过热失效。水在常压环境下的沸点为100℃,持续加热温度也不会继续升高,对于中药来说相对温和。其余部分与上一实施例相同。
以上示意性地对本发明及其实施方式进行了描述,该描述没有限制性,附图所示的也只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之一,实际的结构并不局限与此。所以,如果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受其启示,在不脱离本发明创造宗旨的情况下,不创造性地设计出与该技术方案相似的结构方式及实施例,均应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Claims (10)

1.一种自循环式中药分煎锅,其特征在于:包括煎锅本体和一种分煎结构:
所述煎锅本体包括:锅体(1),承装药汤;锅盖(2),设置在锅体(1)上方,与锅体(1)上方开口处配合,可拆卸;
所述分煎结构包括:多个药仓(3),纵向排布,相邻的药仓(3)之间通过套接固定;多个组合隔板(4),设置在药仓(3)内,与药仓(3)配合;顶盖(5),设置在顶层的药仓(3)上方,与顶层的药仓(3)上方开口处配合。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自循环式中药分煎锅,其特征在于:
所述锅体(1)呈圆柱状,上方开口;
所述锅体(1)包括:加热底座(11),圆饼状,质地为导热性较好的金属材料,居中设置在锅体(1)下方,与锅体(1)底面固定连接;加热棒(14),呈圆柱状,质地为导热性较好的金属材料,居中设置在锅体(1)中部,底部与加热底座(11)连通导热;把手(12),设置在锅体(1)一侧的外壁上;出液阀(13),设置在锅体(1)一侧的外壁上并与锅体(1)内部连通,与所述把手(12)相对;支撑座(15),居中设置在锅体(1)内底部;
所述锅盖(2)上设置有出气孔(21)。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自循环式中药分煎锅,其特征在于:
所述支撑座(15)呈圆形,包括:多个支撑台(151),对称设置在支撑座(15)下方,相邻的支撑台(151)之间存在间隙;支撑环(152),呈圆环状,底面与支撑台(151)固定连接;定位环(153),呈圆环状,外径与支撑环(152)一致,内径略大于支撑环(152)内径,底面与支撑环(152)固定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自循环式中药分煎锅,其特征在于:
所述顶盖(5)整体呈圆形,表面设置有密集的细孔,设置在顶层药仓(3)上方,与顶层药仓(3)配合;所述顶盖(5)中部设置有一圆孔,与加热棒(14)套接。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自循环式中药分煎锅,其特征在于:
所述药仓(3)呈圆柱状,上方开口,表面设置有密集的细孔,外径与所述定位环(153)的内径一致;
所述药仓(3)还包括:连接环(31),呈圆环状,设置在药仓(3)上方开口处,与药仓(3)固定连接;套管(32),与药仓(3)高度一致,与加热棒(14)套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自循环式中药分煎锅,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接环(31)内径与药仓(3)外径一致,连接环(31)外径与定位环(153)一致;
底层药仓(3)与所述支撑座(15)套接,底面与支撑环(152)顶部抵接,侧面与定位环(153)内壁抵接;相邻药仓(3)之间通过连接环(31)套接,上方的药仓(3)底面套接在下方药仓(3)的连接环(31)内。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自循环式中药分煎锅,其特征在于:
所述药仓(3)的外径:锅体(1)的内径=2:3;
所述加热底座(11)的直径大于药仓(3)外径,小于锅体(1)内径;
所述加热棒(11)高度大于药仓(3)套接后的整体高度。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自循环式中药分煎锅,其特征在于:
顶层药仓(3)距锅盖(2)的距离不小于锅体(1)内高的1/10;
底层药仓(3)距锅体(1)底面的距离不小于锅体(1)内高的1/10。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自循环式中药分煎锅,其特征在于:
所述组合隔板(4)包括:连接管(43),居中设置在组合隔板(4)中部,内径与所述药仓(3)的套管(32)外径一致,与所述套管(32)套接;隔板单板(41),竖直设置,一端与连接管(43)转动连接,另一端抵接药仓(3)内壁;阻隔叶片(42),水平设置在隔板单板(41)上方,长度与隔板单板(41)一致,一端与连接管(43)转动连接,另一端抵接药仓(3)内壁;所述的一个组合隔板(4)由四个隔板单板(41)、一个连接管(43)和若干个阻隔叶片(42)组成;
所述阻隔叶片(42)纵向堆叠,沿连接管(43)转动,可有选择的遮挡药仓(3)顶面;所述的若干个阻隔叶片(42)相加后的总面积与所述药仓(3)的内底面积一致。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一种自循环式中药分煎锅,其特征在于:
所述隔板单板(41)与连接管(43)通过阻尼铰链转动连接,可在任意角度固定。
CN202111106859.7A 2021-09-22 2021-09-22 一种自循环式中药分煎锅 Pending CN113749947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106859.7A CN113749947A (zh) 2021-09-22 2021-09-22 一种自循环式中药分煎锅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106859.7A CN113749947A (zh) 2021-09-22 2021-09-22 一种自循环式中药分煎锅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749947A true CN113749947A (zh) 2021-12-07

Family

ID=7879664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1106859.7A Pending CN113749947A (zh) 2021-09-22 2021-09-22 一种自循环式中药分煎锅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3749947A (zh)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788160A (ja) * 1994-01-31 1995-04-04 Tokyo Shokai:Kk 散薬定量取出装置
US20150008152A1 (en) * 2013-07-03 2015-01-08 Tao Xu Indexing multi-compartment container-cap assembly
CN204521603U (zh) * 2015-03-27 2015-08-05 张召强 一种同时煎多种药的煎药装置
CN205150719U (zh) * 2015-11-20 2016-04-13 周彦扬 一种干混悬剂、颗粒剂药物的分剂量工具
CN205441240U (zh) * 2016-03-14 2016-08-10 张雨芊 一种便于存储大量药品的药盒
CN106890088A (zh) * 2015-12-18 2017-06-27 天津旭润科技开发有限公司 一种方便使用电子药盒
CN107550733A (zh) * 2017-09-21 2018-01-09 郑州大学 一种高效中药分层煎药器
CN110507542A (zh) * 2019-09-05 2019-11-29 蒋斌 一种小剂量药物的分装装置
CN213099467U (zh) * 2020-06-02 2021-05-04 徐艳群 一种中医护理用药物加热装置

Patent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788160A (ja) * 1994-01-31 1995-04-04 Tokyo Shokai:Kk 散薬定量取出装置
US20150008152A1 (en) * 2013-07-03 2015-01-08 Tao Xu Indexing multi-compartment container-cap assembly
CN204521603U (zh) * 2015-03-27 2015-08-05 张召强 一种同时煎多种药的煎药装置
CN205150719U (zh) * 2015-11-20 2016-04-13 周彦扬 一种干混悬剂、颗粒剂药物的分剂量工具
CN106890088A (zh) * 2015-12-18 2017-06-27 天津旭润科技开发有限公司 一种方便使用电子药盒
CN205441240U (zh) * 2016-03-14 2016-08-10 张雨芊 一种便于存储大量药品的药盒
CN107550733A (zh) * 2017-09-21 2018-01-09 郑州大学 一种高效中药分层煎药器
CN110507542A (zh) * 2019-09-05 2019-11-29 蒋斌 一种小剂量药物的分装装置
CN213099467U (zh) * 2020-06-02 2021-05-04 徐艳群 一种中医护理用药物加热装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2018527127A (ja) 薬物煎じ容器
CN107898637A (zh) 一种环境友好型煎药罐
CN113749947A (zh) 一种自循环式中药分煎锅
CN102652710A (zh) 智能中草药煎药装置及煎药方法
CN207628038U (zh) 一种可以加快散热的中药过滤装置
CN102188325A (zh) 中药煎制机
CN213490586U (zh) 一种制药蒸煮设备
KR200188131Y1 (ko) 홍삼 원액 제조기
CN102178603A (zh) 蒸汽式煎药器
CN205095015U (zh) 一种中药煎药器
CN107929062A (zh) 一种具有分离装置的煎药罐
CN111820345A (zh) 一种营养素饮品及其制备装置
CN102068384A (zh) 中药熬制器
CN104606275B (zh) 一种防治脂肪肝的中药有效组分组合物
CN208355770U (zh) 一种中药熬制壶
CN107929065A (zh) 一种具有除味装置的煎药罐
CN204951635U (zh) 一种煎药容器
CN215022430U (zh) 一种家用中药材蒸炆一体锅
CN211705320U (zh) 一种药学用中药蒸煮搅拌装置
CN210644602U (zh) 一种中药用高效熬药罐
CN202409513U (zh) 双层吊网式中药煎药锅
CN217827486U (zh) 锅具
CN217067031U (zh) 一种温针灸艾柱固定器
KR100226052B1 (ko) 황토를 이용한 중탕방법
CN202113340U (zh) 中药煎制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