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747311B - 发声装置和电子设备 - Google Patents
发声装置和电子设备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3747311B CN113747311B CN202010487070.XA CN202010487070A CN113747311B CN 113747311 B CN113747311 B CN 113747311B CN 202010487070 A CN202010487070 A CN 202010487070A CN 113747311 B CN113747311 B CN 113747311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vibrator
- coil
- magnetic circuit
- frame
- circuit system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0000007246 mechanism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7
- 229910000831 Stee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9000010959 stee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WFKWXMTUELFFGS-UHFFFAOYSA-N tungsten Chemical compound [W] WFKWXMTUELFFGS-UHFFFAOYSA-N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29910052721 tungsten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9000010937 tungsten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0000033001 locomo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7
- 230000001681 protec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8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2
- 238000009423 venti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0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1
- 239000002184 met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1
- 229910052751 meta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1
- 230000000903 block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0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0
- 230000002829 reduc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0
- 239000002245 particl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8
- 238000003466 wel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8
- 238000009826 distribu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7
- 239000010410 lay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7
- 238000006243 chemical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30000017525 heat dissip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6
- 230000000670 limi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39000000243 solutio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6
- 239000004033 plastic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101001045744 Sus scrofa Hepatocyte nuclear factor 1-beta Protein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02131 composite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5489 elastic deform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2347 inje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07924 injectio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2093 peripher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12545 proce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7789 seal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5452 ben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3461 desig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1360 synchronised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4804 win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OKTJSMMVPCPJKN-UHFFFAOYSA-N Carbon Chemical compound [C] OKTJSMMVPCPJKN-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20000049 Carbon (fiber)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4917 carbon fib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4927 fu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1746 injection moul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VNWKTOKETHGBQD-UHFFFAOYSA-N methane Chemical compound C VNWKTOKETHGBQD-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2856 pack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10287 polariz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20000642 polymer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2441 reversibl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20002379 silicone rubber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4945 silicone rubb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2356 single lay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20002725 thermoplastic elastomer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2
-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water Substances O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VYPSYNLAJGMNEJ-UHFFFAOYSA-N Silicium dioxide Chemical compound O=[Si]=O VYPSYNLAJGMNEJ-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21536 Zeolite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159 abnorm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471 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853 adhesiv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026 adhesive bon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070 adhes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286 benefi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6229 carbon black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919 ceramic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094 contradictory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HNPSIPDUKPIQMN-UHFFFAOYSA-N dioxosilane;oxo(oxoalumanyloxy)alumane Chemical compound O=[Si]=O.O=[Al]O[Al]=O HNPSIPDUKPIQMN-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6073 displacement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553 drill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1971 elastomer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744 fabric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731 hot pre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2535 impurity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452 intercep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7788 liqui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389 magnetism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2844 melt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7769 metal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806 packaging method and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3618 particulate matt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35699 permeabilit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843 powd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080 punch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855 radi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35945 sensitivit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493 shap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7779 soft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7787 soli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236 sound signal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01220 stainless stee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0935 stainless stee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699 waste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0457 zeolit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R—LOUDSPEAKERS, MICROPHONES, GRAMOPHONE PICK-UPS OR LIKE ACOUSTIC ELECTROMECHANICAL TRANSDUCERS; DEAF-AID SETS; PUBLIC ADDRESS SYSTEMS
- H04R9/00—Transducers of moving-coil, moving-strip, or moving-wire type
- H04R9/02—Details
- H04R9/025—Magnetic circuit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R—LOUDSPEAKERS, MICROPHONES, GRAMOPHONE PICK-UPS OR LIKE ACOUSTIC ELECTROMECHANICAL TRANSDUCERS; DEAF-AID SETS; PUBLIC ADDRESS SYSTEMS
- H04R9/00—Transducers of moving-coil, moving-strip, or moving-wire type
- H04R9/02—Details
- H04R9/04—Construction, mounting, or centering of coil
- H04R9/045—Mounting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R—LOUDSPEAKERS, MICROPHONES, GRAMOPHONE PICK-UPS OR LIKE ACOUSTIC ELECTROMECHANICAL TRANSDUCERS; DEAF-AID SETS; PUBLIC ADDRESS SYSTEMS
- H04R9/00—Transducers of moving-coil, moving-strip, or moving-wire type
- H04R9/06—Loudspeaker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coustics & Sound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Apparatuses For Generation Of Mechanical Vibration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发声装置和电子设备,发声装置包括框架、弹性支撑件以及沿上下方向依次分布的振动系统、磁路系统和线圈,其中:所述振动系统包括振膜和音圈,所述振膜的边缘固定于所述框架,所述音圈通电后能够与所述磁路系统的磁场相互作用产生上下方向的驱动力,以使所述振膜振动发声;所述磁路系统的至少部分通过所述弹性支撑件进行支撑形成振子,所述弹性支撑件具有沿第一水平方向的弹性形变;所述振子包括多个中心磁铁和质量块,多个所述中心磁铁和质量块交替分布;所述线圈相对所述框架固定,所述线圈通电后能够与所述磁路系统的磁场相互作用而产生第一水平方向的驱动力,以使所述振子沿第一水平方向运动。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声能转换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发声装置和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扬声器是便携式电子设备的重要声学部件,用于完成电信号与声音信号之间的转换,是一种能量转换器件;线性振动马达是马达中的一种,也是便携式电子设备的一个重要部件,用于实现振动提醒的功能。
目前已有的扬声器与振动马达二合一方案为扬声器与马达共用同一驱动线圈,扬声器的振膜与马达的振子在同一方向振动。这就会导致只要线圈通电,由于线圈与磁路互为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因此扬声器系统和马达系统只能同时工作。无法满足手机多样化的应用场景,如只响铃不振动或者只振动不响铃等。
为解决这一问题,只能通过调整电信号实现,即把马达共振频率以下的低频音乐信号滤波处理,这样虽然能够减小马达的振动但并不能完全消除,且最重要的是由于音乐信号基本无低频效果,音质很差。
另外,想要马达单独工作时,同样需要给线圈加载低频信号,这样扬声器的振膜同样会随线圈振动,虽然频率较低但人耳仍然能够听到,影响整机效果。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是提出一种发声装置,旨在同时实现扬声器的发声功能以及线性振动马达的功能,同时实现更好的音质效果。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出的发声装置,包括框架、弹性支撑件以及沿上下方向依次分布的振动系统、磁路系统和线圈,其中:
所述振动系统包括振膜和音圈,所述振膜的边缘固定于所述框架,所述音圈通电后能够与所述磁路系统的磁场相互作用产生上下方向的驱动力,以使所述振膜振动发声;
所述磁路系统的至少部分通过所述弹性支撑件进行支撑形成振子,所述弹性支撑件具有沿第一水平方向的弹性形变;
所述振子包括多个中心磁铁和质量块,多个所述中心磁铁和质量块交替分布;
所述线圈相对所述框架固定,所述线圈通电后能够与所述磁路系统的磁场相互作用而产生第一水平方向的驱动力,以使所述振子沿第一水平方向运动。
可选地,所述中心磁铁的磁极沿上下方向分布,多个所述中心磁铁的磁极方向相同;所述中心磁铁和所述质量块沿所述第一水平方向交替分布;所述线圈包括沿所述第一水平方向分布的第一导线段和第二导线段,所述第一导线段对应所述中心磁铁,所述第二导线段对应所述质量块。
可选地,所述发声装置包括沿所述第一水平方向分布的多个所述线圈,相邻两个所述线圈的电流方向相反,相邻两个所述线圈中的所述第一导线段相邻设置并共同对应同一个所述中心磁铁。
可选地,相邻两个所述线圈中的两个所述第二导线段共同对应同一个所述质量块。
可选地,每相邻两个所述中心磁铁之间设置一个所述质量块;同一个所述线圈对应相邻的所述中心磁铁和所述质量块。
可选地,所述中心磁铁和所述质量块紧密贴合。
可选地,所有的所述质量块均位于最外侧的两个所述中心磁铁之间。
可选地,所述质量块的上下表面对应与所述中心磁铁的上下表面对齐。
可选地,所述中心磁铁、所述质量块和所述线圈均对应呈长条状,其三者的长度方向相同,所述第一导线段和所述第二导线段为所述线圈的长轴段。
可选地,所述质量块的密度大于所述中心磁铁的密度。
可选地,所述质量块为钨钢。
可选地,所述磁路系统包括内磁路系统和外磁路系统,所述内磁路系统和所述外磁路系统之间形成磁间隙,所述音圈伸入所述磁间隙中。
可选地,所述内磁路系统形成所述振子,所述外磁路系统相对所述框架固定。
本发明还提出一种电子设备,所述电子设备包括发声装置。
本发明中的发声装置,采用扬声器系统与马达系统各自有一套组合,可分别输入不同的电信号,实现各自工作或同步工作而互不影响,从而可同时实现扬声器的发声功能以及线性振动马达的功能,获得更好的音质效果。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发声装置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发声装置的分解示意图;
图3为图1中发声装置的平面示意图;
图4为图1中发声装置的剖切示意图,其中剖切位置沿图3中B-B剖线;
图5为图3中沿A-A剖线的剖切示意图;
图6为图1中发声装置的剖切示意图,其中剖切位置沿图3中A-A剖线;
图7为图6中C处的放大图;
图8为图6中D处的放大图;
图9为图3中沿B-B剖线的剖切示意图;
图10为图1中线圈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图9中振子的结构示意图;
图12为图11中振子的分解示意图;
图13为图6中振子和下盖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14为图1中发声装置去掉下盖板后从底面看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15为图2中下导磁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16为图1中发声装置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17为图2中振子与弹性支撑件的组装示意图;
图18为图2中音圈的结构示意图;
图19为本发明发声装置另一实施例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20为图2中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21为图2中定心支片的结构示意图;
图22为图1中发声装置的另一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23为本发明发声装置又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4为图1中外壳的分解示意图;
图25为图1中发声装置的剖切示意图;
图26为本发明发声装置再一实施例的剖切示意图;
图27为图1中发声装置部分结构的分解示意图。附图标号说明:
本发明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若本发明实施例中有涉及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则该方向性指示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另外,若本发明实施例中有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则该“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全文中出现的“和/或”的含义为,包括三个并列的方案,以“A和/或B为例”,包括A方案,或B方案,或A和B同时满足的方案。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发明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本发明提出一种发声装置,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实施例中的上下方向指的是振动系统的振动方向,横向则指的是与振动方向垂直的方向。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发声装置包括扬声器系统和马达系统,扬声器系统作为发声单元,马达系统则作为振动单元,可分别输入不同的电信号,实现各自工作或同步工作互不影响。
以下详细介绍发声装置的具体结构,如图1至图9所示,发声装置包括框架11、以及沿上下方向依次分布的振动系统、磁路系统和线圈41。
其中,框架11作为安装构件,能够供振动系统固定。该框架11的形状大体呈环状,并沿着振动系统的周向延伸。框架11的材质可以是金属,金属的散热效果较好,可以实现发声装置内部的快速散热。此外,框架11还可以采用塑料材质,方便一体注塑成型各部分结构。
框架11可以如图2所示为高度很小的环状结构,也可以为高度较大的环状结构形成收容振动系统、磁路系统和线圈41等的收容空间。
所述振动系统作为扬声器系统的组成部分,能够发出声音。该振动系统包括振膜21和音圈22,所述音圈22固定于所述振膜21的底部,用以驱动所述振膜21振动。需要说明的是,此处音圈22固定于振膜21的底部,指的是音圈22直接与振膜21连接,或者音圈22通过其它结构件,例如支架23而与振膜21连接。所述振膜21的边缘固定于所述框架11,具体地,振膜21的边缘沿着框架11周向设置,两者可以通过粘接固定,或者所述振膜21采用固态的橡胶材料通过热压工艺成型并结合于所述框架11的表面,从而实现振膜21与框架11的密封连接。
所述音圈22通电后能够与所述磁路系统的磁场相互作用产生上下方向的驱动力,以使振膜21振动发声。具体地,该磁路系统可以形成磁间隙54,音圈22伸入到磁间隙54内,在磁间隙54内受到磁场作用从而实现上下方向的运动。以磁路系统形成磁间隙54为例,磁路系统可以包括内磁路系统和外磁路系统,所述内磁路系统和所述外磁路系统之间形成磁间隙54,所述音圈22伸入所述磁间隙54中。当然,于其它实施例中,磁路系统也可以是通过通电的线圈与磁铁共同组合形成,以驱动音圈22上下运动。
所述磁路系统的至少部分通过弹性支撑件35进行支撑形成振子30,所述弹性支撑件35具有沿第一水平方向的弹性形变,该弹性支撑件35可以将振子30支撑起来,以使其悬空在线圈41的上方。其中,振子30可以是由内磁路系统构成,或者,振子30由外磁路系统构成,再者,振子30还可以是由整个磁路系统构成,本具体实施例中,振子30由内磁路系统构成,外磁路系统相对框架11固定设置。其中,振子30可以作为形成磁间隙54的部分结构,如此扬声器系统和马达系统共用部分磁路。当然,其它实施例中,两者也可不共用振子30这部分磁路。
所述线圈41作为马达系统的组成部分,能够驱动振子30实现振动。该线圈41相对所述框架11固定,所述线圈41通电后能够与所述振子30相互作用而产生横向的驱动力,以使所述振子30横向移动。本实施例中,线圈41相对框架11固定指的是线圈41本身是不发生移动的,例如,线圈41本身可以直接与框架11固定,或者,可以额外设置其它连接结构或支撑结构来连接线圈41与框架11。
本发明发声装置的工作原理如下:
线圈41的导线与振子30(一具体实施例中,具体指的是振子30的中心磁铁32)的下端磁极相对,当线圈41通电后,根据左手定则,以第一水平方向为左右方向为例,线圈41受到朝左的作用力,而由于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故同样地,振子30中心磁铁32也受到线圈41反方向的作用力,如朝右的作用力。由于线圈41是相对框架11固定的,故而,此时中心磁铁32在线圈41作用下朝右侧移动,并带动整个振子30朝右运动。当线圈41上通过的电流换向时,振子30将朝左运动,从而实现线性的水平方向的振动。
上述中,振子30可以作为扬声器系统与马达系统的共用部分,即扬声器系统与马达系统共用中心磁铁32,该中心磁铁32可以作为扬声器系统的内磁路系统的一部分,而与扬声器系统的外磁路系统共同形成用以容纳音圈22的磁间隙54,通电后的音圈22在磁间隙54中受到水平方向的磁场作用进而产生上下方向的驱动力,带动振膜21发声。同时,该中心磁铁32也可以作为马达系统的一部分,通过与线圈41共同作用而实现横向移动,以产生振动。当然,振子30也可以仅作为马达系统的一部分,而扬声器系统通过额外设置其它类型的磁路系统来实现音圈22的上下运动。
本发明中的发声装置,采用扬声器系统与马达系统各自有一套组合,扬声器系统具有单独的音圈,而马达系统具有单独的线圈,音圈和线圈可分别输入不同的电信号,实现各自工作或同步工作而互不影响,从而可同时实现扬声器的发声功能以及线性振动马达的功能,获得更好的音质效果。相较于扬声器系统和马达系统共用音圈或线圈而言,本发明中扬声器系统与马达系统的电信号输入是各自独立的,因而可以做到互不干扰。
一实施例中,所述振子30包括中心磁铁32,所述中心磁铁32的磁极沿上下方向分布,即中心磁铁32沿上下方向充磁,其N极和S极沿上下方向分布。例如,中心磁铁32的上端为N极,中心磁铁32的下端为S极。
请结合参考图9和图10,一实施例中,所述振子30包括多个所述中心磁铁32,多个所述中心磁铁32沿所述振子30的运动方向间隔分布,以在相邻两个所述中心磁铁32之间形成第一间隙。其中,线圈41包括沿所述振子30的运动方向分布的第一导线段411和第二导线段412,第一导线段411对应其中一个中心磁铁32设置,第二导线段412对应第一间隙。本实施例中,第一导线段411对应中心磁铁32指的是,第一导线段411位于中心磁铁32的正下方,并且,第一导线段411在中心磁铁32底面所在平面上的正投影至少部分落在中心磁铁32的底面。同理,第二导线段412也是位于第一磁间隙54的正下方。
线圈41的数量同样可以是多个,多个所述线圈41沿所述振子30的运动方向分布,每一个所述线圈41均包括沿所述振子30的运动方向分布的第一导线段411和第二导线段412。
一实施例中,多个所述中心磁铁32的磁极分布方向相同,同时,所述第一导线段411对应所述中心磁铁32,从而为中心磁铁32提供横向的驱动力,所述第二导线段412对应所述第一间隙,第一间隙内无磁力线经过,该第二导线段412基本上不提供横向驱动力。
为使得结构更加紧凑,一实施例中,相邻两个所述线圈41的电流方向相反,相邻两个所述线圈41中的所述第一导线段411相邻设置并共同对应同一个所述中心磁铁32。具体而言,以左右向的相邻两个线圈41为例,左侧线圈41中的左侧为第二导线段412,右侧为第一导线段411。右侧线圈41中的左侧为第一导线段411,右侧为第二导线段412。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实施例中所定义的不同线圈41中第一导线段411的电流方向是相同的,因此相邻两个线圈41中的第一导线段411对应同一个中心磁铁32设置时,两个第一导线段411所受到的作用力的方向相同,故而可以同时给予该中心磁铁32相同方向的反作用力,共同推动中心磁铁32横向移动。
为进一步使得结构更加紧凑,一实施例中,相邻两个所述线圈41中的两个所述第二导线段412共同对应同一个所述第一间隙。以所述中心磁铁32设有三块,所述线圈41具有四个为例进行说明,其中,三块中心磁铁32之间共形成两个第一间隙。从左到右的方向上,第一个线圈41(即最左侧的线圈41),其第一导线段411和第二导线段412从左至右分布,相邻线圈41的第一导线段411和第二导线段412的分布方向相反。第一个线圈41的第一导线段411对应第一个中心磁铁32,第一个线圈41的第二导线段412则对应第一个第一间隙,第二个线圈41的第一导线段411对应第二个中心磁铁32,第二个线圈41的第二导线段412对应第一个第一间隙,以此类推。
一实施例中,同一个所述线圈41对应相邻的所述中心磁铁32和所述第一间隙,具体地,同一个线圈41中,其第一导线段411所对应的中心磁铁32,该中心磁铁32构成第二导线段412所对应的第一间隙的侧壁,从而使得线圈41的排布更加紧密。
可选地,相邻两个第二导线段412相背离的表面之间的距离小于或等于第一间隙的宽度,从而使得相邻两个第二导线段412不超出第一间隙的左右侧,如此避免了第二导线段412阻碍振子30的横向运动。
一实施例中,多个所述中心磁铁32中,位于最外侧的所述中心磁铁32的宽度,小于其余任意一个所述中心磁铁32的宽度。具体地,以三块中心磁铁32为例,最左侧的中心磁铁32和最右侧的中心磁铁32的宽度可以相同,并且该宽度小于中间的中心磁铁32的宽度。如此,中间的中心磁铁32宽度较大,因此可以供两个第一导线段411对应设置,并可完全遮挡在两个第一导线段411的上方;而左右两侧的中心磁铁32宽度较小,可供一个第一导线段411对应,从而实现空间的合理利用。
一实施例中,所述中心磁铁32和所述线圈41均对应呈长条状,并且两者长度方向相同,所述第一导线段411和所述第二导线段412为所述线圈41的长轴段。本实施例中,线圈41呈长条状指的是其具有长轴段和短轴段,长轴段的长度大于短轴段的长度,短轴段的两端分别连接两个长轴段。可选地,中心磁铁32的长度等于长轴段的长度,以使得中心磁铁32的两端对应与长轴段的两端平齐,从而在确保整体结构更加紧凑的同时,充分利用两者之间的相对面积,实现最大的驱动力。
请再次结合参考图9,一实施例中,所述振子30还包括质量块33,中心磁铁32与质量块33交替排布。此处中交替排布指的是:相邻两个中心磁铁32之间至少设置一个质量块33,或者,相邻两个质量块33之间至少设置一个中心磁铁33。一具体实施例中,相邻两个质量块33之间设置一个中心磁铁32,相邻两个中心磁铁32之间设置一个质量块33。以三个中心磁铁32形成两个第一间隙为例,本实施例中的振子30包括两个质量块33。本实施例中,质量块33为非磁体,不作为磁铁,因此其上无磁力线穿过,不会对下方的线圈41起作用,该质量块还可以起到增大振子30重量的目的。此种组合方案既能够为扬声器系统和马达系统都提供强大的磁场又能够保证马达系统的振子30有足够的质量,兼顾扬声器系统和马达系统的性能。
请结合参考图11和图12,其中,质量块33和中心磁铁32共同形成振子30的主体结构31,该主体结构31中,所有的质量块33均位于最外侧的两个中心磁铁32之间,即多个中心磁铁32排布方向上的两相对侧的结构均为中心磁铁32,如此,中心磁铁32的数量始终比质量块33的数量多一个,相对应地,可以设置更多个线圈41,提高对振子30的驱动力。
质量块33的密度可以大于中心磁铁32的密度,从而能够使得振子30具有足够的质量。中心磁铁32可以采用Nd-Fe-B等高性能磁体,质量块33可以是诸如钨钢等导磁性差但密度大的材料。
所述质量块33的两相对侧可分别对应与相邻的两个所述中心磁铁32抵接固定,从而形成相互夹持的结构,避免相互之间晃动。另外,质量块33与中心磁铁32之间可以采用粘接固定。
所述质量块33和中心磁铁32均可以呈长条状,两者的长度方向相同,从而能够合理利用发声装置内部空间。可选地,所述质量块33和中心磁铁32两者的长度相等,如此可以使得质量块33的两端与中心磁铁32的两端对齐,所形成的振子30结构更加方整,对发声装置内部空间的利用率更高。此处中,质量块33的长度方向沿横向,并垂直于所述振子30的运动方向。
质量块33的厚度和中心磁铁32的厚度可以相同,从而使得两者上下表面对齐,更加合理利用空间,并且也可方便与其它结构例如中心导磁板34的安装固定。
一实施例中,所述振子30还包括中心导磁板34,所述中心导磁板34覆盖多个中心磁铁32的上表面,并与多个中心磁铁32固定在一起。具体地,该中心导磁板34具有覆盖所述中心磁铁32上表面的上导磁段341。本实施例中,中心导磁板34将中心磁铁32的整个上表面均覆盖住,从而将磁力线垂直吸引到上导磁段341。当设置质量块33时,上导磁段341也覆盖质量块33的上表面。该上导磁段341可以是一整块板体,将中心磁铁32和质量块33的整个上表面均覆盖住。其中,质量块33和中心磁铁32均可以与上导磁段341粘接固定。
此外,所述中心导磁板34还具有侧导磁段342,侧导磁段342与上导磁段341相连接,并朝下延伸,侧导磁段342和上导磁段341之间共同形成朝下敞口的容置空间,中心磁铁32设置于该容置空间内。当相邻两个中心磁铁32之间设置质量块33时,质量块33也是设置在该容置空间内的。
本发明实施例中的中心磁铁32和质量块33共同构成振子30的主体结构31,或者,仅设置中心磁铁32的实施例中,中心磁铁32构成振子30的主体结构31。侧导磁段342与该主体结构31的外侧面抵接,以能够部分覆盖或全部覆盖主体结构31的外侧面。具体地,多个中心磁铁32和质量块33沿左右向交替排布,当最左侧和最右侧的结构均为中心磁铁32时,侧导磁段342是与最左侧中心磁铁32和最右侧中心磁铁32的外侧面抵接的,侧导磁段342可以将中心磁铁32的同一个外侧面全部覆盖或部分覆盖。而当最左侧和最右侧的结构均为质量块33时,则侧导磁段342是与最左侧质量块33和最右侧质量块33的外侧面抵接的,同样地,侧导磁段342可以将质量块33的同一个外侧面全部覆盖或部分覆盖。同理,其它情况下,侧导磁段342对应与相应结构的外侧面抵接。需要说明的是,在未设置质量块33的实施例中,侧导磁段342是与中心磁铁32的外侧面抵接的。
中心导磁板34可以具有两个侧导磁段342,两个所述侧导磁段342对应连接所述上导磁段341的两相对侧,而与上导磁段341共同形成容置空间,两个所述侧导磁段342对应抵接所述主体结构31的两相对外侧面。本实施例中,中心导磁板34大体呈U形板体结构,U形开口朝下,而将中心磁铁32和质量块33包裹在内。中心磁铁32可与中心导磁板34采用粘接或焊接的方式固定,或者,也可以采用打螺钉或其它方式固定。
设置两个侧导磁段342时,两个侧导磁段342沿振子30的运动方向分布,这样两个侧导磁段342是沿多个中心磁铁32和质量块33的分布方向,将中心磁铁32和质量块33夹紧的,使得中心磁铁32和质量块33之间相互夹持。
该侧导磁段342一方面可以起到聚磁效果,另一方面能够增大与中心磁铁32的接触面积,使得中心磁铁32与中心导磁板34之间连接更加稳定,并且中心磁铁32可被夹持在两个侧导磁段342之间,两个侧导磁段342提供夹紧力,进一步防止中心磁铁32和质量块33掉落。
其它实施例中,也可以设置四个侧导磁段342,其中两个相对的侧导磁段342完全覆盖主体结构31对应的侧面,另外两个相对的侧导磁段342仅覆盖主体结构31对应的部分侧面。或者,另外两个侧导磁段342设置在质量块33的侧面,避开中心磁铁32设置。
中心导磁板34本身可以是一个整体结构,其侧导磁段342和上导磁段341两者为一体结构,即侧导磁段342和上导磁段341是通过中心导磁板34一体弯折所形成的结构,而不需要再额外将侧导磁段342和上导磁段341组装在一起。当然,在另一实施例中,侧导磁段342和上导磁段341可以为分体结构,侧导磁段342与上导磁段341之间焊接或粘接。
本发明中,中心导磁板34一体弯折形成一个容置空间,具体地,中心导磁板34在振子30运动方向的两端弯折,形成一个托盘结构,将上述中心磁铁32和质量块33容纳,共同形成马达振子30,这样既能增加振子30总质量,又能在两个侧导磁段342的夹紧下,形成相互嵌合的结构,保证中心导磁板34、中心磁铁32和质量块33三者结合牢固度,同时又方便振子30整体与弹性支撑件35的焊接。
一实施例中,所述弹性支撑件35与所述侧导磁段342固定,在沿第一水平方向设置两个弹性支撑件35时,两个弹性支撑件35分别固定于对应的侧导磁段342上。如此弹性支撑件35与振子30外围的安装结构(即中心导磁板34)连接,有利于实现振子30的整体性移动。
请结合参考图13,一实施例中,所述中心导磁板34的下端朝下超出所述主体结构31的底面。具体地,侧导磁段342的高度大于主体结构31(该主体结构31指的是中心磁铁32或质量块33,或者指中心磁铁32和质量块33两者的组合结构)的高度,而使得侧导磁段342的底面低于主体结构31的底面,即侧导磁段342的底面朝下超出主体结构31的底面。
当发声装置向下跌落时,振子30会相对底部的线圈41(即下盖板642所在一侧)运动,振子30的底面容易与线圈41或下盖板642碰撞。当将侧导磁段342的底面朝下超出主体结构31的底面设置,这样在振子30与线圈41或下盖板642碰撞时,是通过侧导磁段342碰撞线圈41或下盖板642的,主体结构31的底面与线圈41之间始终保持间隔。如此,相对于振子30的整个底面都与线圈41碰撞,该仅侧导磁段342接触线圈41的形式,大大减小了振子30与线圈41的接触面积,减小了振子30对线圈41的惯性冲击力。反过来,线圈41对振子30的反向撞击力也得到减弱,如此可以在产品下跌时对振子30进行限位保护,避免振子30受惯性冲击力过大导致内部结构晃动过大而松散,同时也可避免损伤弹性支撑件35及弹性支撑件35的焊接部位。
当设置两个侧导磁段342,并且两个侧导磁段342分设于主体结构31的两相对侧,由于两个侧导磁段342均超出主体结构31的底面,因此在下跌时,整个振子30两相对侧均通过两个侧导磁段342接触下方的外壳60或是线圈41,整个振子30受力更加平衡。
一实施例中,线圈41在中心导磁板34上的正投影位于容置空间内。具体地,线圈41位于两个侧导磁段342之间,线圈41在中心导磁板34上的正投影,落在两个侧导磁段342之间。如此,当振子30下跌时,侧导磁段342是与外壳60的底壁接触的,避开线圈41,侧导磁段342不会压在线圈41上,可以避免对线圈41造成损坏。
可选地,中心导磁板34的底面与外壳60底壁之间的垂直距离、小于主体结构31的底面与线圈41上表面之间的垂直距离。此处中心导磁板34的底面指的是侧导磁段342的底面,该侧导磁段342的底面与外壳60底壁之间的垂直距离小于主体结构31的底面与线圈41上表面之间的垂直距离。如此,当侧导磁段342的底面与外壳60底壁接触时,主体结构31的底面与线圈41上表面之间仍然是间隔的,从而完全避免了振子30对线圈41的冲击。
本实施例中,中心导磁板34的底面指的是中心导磁板34上最靠近底部的表面。同样地,主体结构31的底面也指的是主体结构31最靠近底部的表面,当主体结构31中的中心磁铁32和质量块33高低错落时,主体结构31的底面指的是中心磁铁32和质量块33中与外壳60底壁最接近的部件的底面。
需要说明的是,对于外磁路系统形成振子30的实施例而言,同样地,该振子30也可以具有中心磁铁32和中心导磁板34。
请结合参考图9、图14和图15,一实施例中,所述线圈41的底面还设有下导磁板42,如此,磁力线可以被垂直吸引到下导磁板42,并且,下导磁板42还可以对线圈41起到支撑作用。其中,下导磁板42可以覆盖所述线圈41的整个下表面。
发声装置还包括电路板43(FPCB板),电路板43将线圈41和外部电路接通。此外,电路板43还可以与音圈22连接,实现音圈22与外部电路的接通。可选地,电路板43安装于下导磁板42。具体地,下导磁板42上开设有至少一个限位缺口421,电路板43上设有插板431,插板431与限位缺口421适配插合,从而限制电路板43移动。如此设置后,可以使得电路板43的主体部分(即位于框架11内的部分)与下导磁板42大体处于同一个平面,合理利用上下方向上的空间占用,避免整体厚度过大。本实施例中,插板431可以视为下导磁板42的一部分,而实现线圈41整个下表面的覆盖。
请结合参考图16和图17,一实施例中,所述振子30与所述线圈41之间沿上下方向间隔设置,为实现振子30可以悬空在线圈41上方,发声装置还包括弹性支撑件35,该弹性支撑件35与振子30连接,从而将振子30悬空在线圈41上方。本实施例中的所述弹性支撑件35具有沿所述振子30运动方向的弹性形变,从而确保振子30可以沿横向运动。
弹性支撑件35可以固定在框架11、下导磁板42或者是其它一些连接结构上,从而避免其本身沿横向移动,而是仅发生横向的形变。
具体地,所述弹性支撑件35包括弯折状的连接臂351以及与所述连接臂351连接的两个弹性臂352,连接臂351是沿垂直于所述振子30运动方向的折痕进行弯折形成,本实施例中,折痕是上下方向的,两个所述弹性臂352沿所述振子30的运动方向间隔分布,其中一个所述弹性臂352与所述振子30连接,具体可以采用焊接的方式或其它方式固定,另一个所述弹性臂352相对所述框架11固定。该另一个弹性臂352相对框架11固定指的是,其与框架11固定在一起,或者,通过其它结构件与框架11固定,或者,该弹性臂352固定到其它的连接结构上,而该连接结构与框架11之间是相对固定的。例如,弹性臂352可以与外壳60、下导磁板42或边磁路系统中的任意一者固定。此外,弹性支撑件35还可以是弹簧。连接臂的折痕也可以是水平方向上与振子运动方向垂直的方向。
为提高振子30运动的平稳性,一实施例中,所述发声装置具有两个所述弹性支撑件35,两个所述弹性支撑件35沿所述振子30的运动方向分设于所述振子30的两相对侧。两个弹性支撑件35的设置,可以使得振子30的两相对侧均受力,振子30受力更加平衡,从而实现振子30运动时的平稳性,减小振子30在上下方向上的晃动。并且,两个弹性支撑件35可以共同将振子30支撑起来,避免振子30的底面接触到线圈41,既可以避免线圈41阻碍振子30的来回移动,又可以避免振子30碰撞损毁线圈41。
以左右向为例,当振子30朝左侧横向移动时,振子30挤压左侧弹性支撑件35,使得与之连接的弹性臂352朝另一弹性臂352所在的一侧运动,左侧的弹性支撑件35被压缩。同时,对于右侧的弹性支撑件35,与振子30相邻的弹性臂352被振子30朝左侧拉动,而远离另一个弹性臂352,如此右侧的弹性支撑件35被拉伸。反之,当振子30朝右侧横向移动时,右侧的弹性支撑件35被压缩,而左侧的弹性支撑件35则被拉伸。这样,振子30在左右两个弹性支撑件35之间来回移动,左右两个弹性支撑件35一方面实现振子30悬空在线圈41的上方,另一方面给予振子30反向的作用力,可以实现振子30的复位。
请再次结合参考图4,本发明实施例中,扬声器系统和马达系统可以共用部分磁铁,例如两者共用中心磁铁32。当然,扬声器系统和马达系统也可以采用单独的磁铁。
以下以扬声器系统和马达系统共用部分磁路系统为例进行说明,该实施例中,振子30作为扬声器系统和马达系统的共用部分,该振子30既能够驱动音圈22上下运动,又能够与线圈41相互作用实现自身横向移动。如此,实现既共享磁场磁力又能够利用磁体的重量作为马达振子30,可以极大的节省空间。
具体而言,所述磁路系统包括外磁路系统和内磁路系统,所述外磁路系统与内磁路系统之间形成磁间隙54,音圈22伸入所述磁间隙54中,音圈22在磁间隙54中受到内磁路系统和外磁路系统的磁场力实现上下运动。
一实施例中,内磁路系统构成振子30,所述外磁路系统相对所述框架11固定。反之,一实施例中,所述外磁路系统构成振子30,所述内磁路系统相对所述框架11固定。
以下以内磁路系统构成振子30为例进行说明,振子30作为扬声器系统的内磁路系统,外磁路系统可环绕振子30设置,从而形成环向的磁间隙54。该外磁路系统可以是一个整体的环状结构,或者也可以是通过沿振子30周向间隔设置的多个结构所共同构成。一具体实施例中,外磁路系统与振子30之间形成的磁间隙54并不呈环状,例如,两者之间形成两个磁间隙54,两个磁间隙54分布在振子30相对的两侧。
一实施例中,所述外磁路系统包括边磁铁51,其中,边磁铁51的数量可以是多个,多个边磁铁51沿振子30的周向间隔设置,而与振子30之间形成磁间隙54。可选地,所述外磁路系统包括两个所述边磁铁51,两个所述边磁铁51沿第二水平方向分设于所述内磁路系统的两相对侧,所述第二水平方向垂直于所述第一水平方向。如此,边磁铁51避开振子30的运动路径设置,可以确保振子30具有足够的运动空间,避免对振子30造成干涉。其中,边磁铁51的磁极沿上下方向分布,与中心磁铁32组合形成磁回路。
所述外磁路系统还可包括上边导磁板52,上边导磁板52固定于边磁铁51的顶面。本实施例中,所述上边导磁板52可沿所述框架11的周向延伸呈环状,所述上边导磁板52固定于所述框架11的底面,并具有侧向凸出于所述框架11内侧的边导磁段521,所述边磁铁51位于所述边导磁段521的底面,该边磁铁51位于框架11的内侧。其中,边导磁段521的数量与边磁铁51的数量相等,每一个边磁铁51的上表面均设置一个边导磁段521。例如,外磁路系统设置两个边磁铁51,上边导磁板52对应具有两个边导磁段521。本实施例中,上边导磁板52包括环形本体和两个边导磁段521,两个边导磁段521分别连接在环形本体的内侧面,并且,两个边导磁段521设于环形本体的两相对侧面。环形本体沿框架11的周向延伸,并设置在框架11的底面。
所述外磁路系统还可包括下边导磁板53,所述下边导磁板53固定于所述边磁铁51的底面。本实施例中,下边导磁板53同样可位于框架11的内侧。本发明实施例中,框架11的内侧或外侧指的是沿横向分布的内侧和外侧。通过在边磁铁51的上下两侧均设置导磁板,可以使音圈22受到更大磁场力作用。
需要说明的是,扬声器系统和马达系统共用部分磁铁即振子30的实施例中,由于音圈22是伸入到振子30与外磁路系统之间的磁间隙54的,因此,音圈22必然会有部分结构与振子30处于同一高度,此时,振动系统、振子30和线圈41沿上下方向依次分布指的是,振膜21、振子30和线圈41沿上下方向依次分布。
对于扬声器系统和马达系统各自采用单独的磁铁而言,振子30不作为扬声器系统的一部分,不参与到音圈22的上下运动,该发声装置还额外包括内磁路系统,而与外磁路系统之间形成用以容纳音圈22的磁间隙54。其中,该内磁路系统和外磁路系统位于振子30的上方或周侧。
本发明实施例中,音圈22的轴向可以与振动系统的振动方向垂直,或者,音圈22的轴向沿振动系统的振动方向,以下通过两个不同的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
请结合参考图5和图18,一实施例中,音圈22的轴向与振动系统的振动方向垂直,该音圈22的轴向沿横向,例如,音圈22的轴向可平行于第二水平方向。本实施例中,该音圈22采用扁平音圈22,所述扁平音圈22中的扁平结构,指的是扁平音圈22在自身轴向上呈扁平状。具体地,所述扁平音圈22内周面和外周面之间的宽度大于所述扁平音圈22轴向上的厚度。所述扁平音圈22是通过导电线材绕设形成的,所述扁平音圈22轴向上的导电线材层数小于所述扁平音圈22径向上的导电线材圈数。本实施例中,所述扁平音圈22的导电线材沿其径向分布,即在径向方向上绕设。该扁平音圈22沿自身轴向上的高度较小,例如,沿自身轴向上,扁平音圈22的导电线材所绕设形成的层数可以是一层或是较小数量的层数,从而使得扁平音圈22轴向上的厚度较小;而沿自身径向方向上,扁平音圈22的导电线材所绕设形成的圈数较多,使得多圈导电线材共同形成的宽度较大,从而使得扁平音圈22形成轴向厚度小,径向宽度大的扁平结构。
扁平音圈22可以大体呈跑道型,并具有相对的两个第三导线段221,该第三导线段221为扁平音圈22的长轴。其中,两个第三导线段221沿上下方向间隔分布。
采用扁平音圈22,并且扁平音圈22的轴向垂直于振动系统的振动方向,扁平音圈22轴向上占用的空间较小,如此可以减小磁间隙54的宽度,即磁间隙54占用的空间变小,从而对应的节省了发声装置的内部空间,使得发声装置内部具有更大的空间容置磁铁,如此可以通过增大磁铁尺寸来改善其声学性能,即在不增加发声装置外形尺寸的前提下,磁铁的体积可以更大,对扁平音圈22的作用效果更好,使得振膜21的振动幅度更大。
发声装置可具有两个音圈22,两个音圈22分设于振子30的两相对侧,并且,两个音圈22的分布方向与振子30的运动方向垂直,例如振子30沿左右方向运动,两个音圈22则沿前后方向间隔分布。该实施例中,音圈22避开振子30的运动路径设置,可以避免对振子30的运动造成干涉。本实施例中,对应地,发声装置具有两个边磁铁51,两个边磁铁51分设于振子30的两相对侧,并且,每一个边磁铁51均与振子30之间形成一个磁间隙54,两个音圈22分设于两个磁间隙54。显然,在振子30的左右侧未设置边磁铁51,使得振子30左右侧的空间较大,该空间可以供弹性支撑件35放置;另一方面,也确保振子30具有足够的左右移动空间。
一实施例中,所述音圈22呈长条状,且其长度方向沿所述振子30的运动方向。本实施例中,磁间隙54呈狭长形,其长度方向沿左右方向,宽度方向沿前后方向,该扁平音圈22的长轴沿磁间隙54的长度方向,扁平音圈22的短轴沿着磁间隙54的深度方向(即上下方向),扁平音圈22的轴向沿磁间隙54的宽度方向,如此可以大大提高空间的利用率。这种磁路结构设计,并对应的采用扁平音圈22,节省了发声装置的内部空间,可以通过增大边磁铁51和中心磁铁32尺寸来改善其声学性能。
一实施例中,振子30具有两个第一侧面和两个第二侧面,两个第一侧面相对设置,两个第二侧面相对设置,所述音圈22面向所述第二侧面,并且,所述音圈22的端部超出所述第一侧面。具体而言,音圈22的第三导线段221的长度大于第二侧面的长度,从而使得第三导线段221能够超出该第一侧面,如此,音圈22的短轴段是位于磁间隙外的。这样设置后,可以方便与支架23实现连接,支架23可以设置在第一侧面所在的一侧,并与所述第一侧面之间存在间隙,而避开振子30的正上方设置,当支架23在音圈22的带动下上下运动时,可以避免支架23在上下方向上与振子30接触,从而避免振子30对支架23的运动造成干涉。
由于振子30与边磁铁51之间需要形成磁间隙54,因此,侧导磁段342应当是避开边磁铁51所在一侧设置的,边磁铁51面向振子30未设置侧导磁段342的表面。一具体实施例中,主体结构31具有两个第一侧面和两个第二侧面,两个第一侧面相对设置,两个第二侧面相对设置,两个第一侧面具有侧导磁段342,边磁铁51面向第二侧面设置,并且边磁铁51与第二侧面之间的间隙构成磁间隙54,两个音圈22分设于两个第二侧面。其它具体实施例中,第二侧面也可以设置侧导磁段342,侧导磁段342仅部分遮挡该第二侧面。例如,侧导磁段342遮挡在质量块33的表面。
请结合参考图20和图22,此外,发声装置还可包括支架23,支架23分别连接振膜21和音圈22,如此音圈22通过支架23而与振膜21连接。以两个音圈22为例,发声装置可包括两个支架23,两个支架23的分布方向与振子30的运动方向相同,支架23沿两个音圈22的分布方向延伸呈长条状,同一个支架23连接两个音圈22。如此,音圈22的两端分别连接两个支架23,通过两个支架23进行支撑,可以大大提高音圈22上下运动时的平稳性。
支架23包括第一连接段231和分设于第一连接段231两端的两个第二连接段232,两个第二连接段232均朝下延伸,其中一个第二连接段232连接一个音圈22,另一个第二连接段232连接另一个音圈22。本实施例中,第一连接段231和第二连接段232形成U形结构,且U形开口朝下。由于第二连接段232是连接音圈22的,而音圈22又位于振子30的外侧,由此可知,第一连接段231横跨过振子30,振子30位于两个第二连接段232之间,从而可以避免对振子30的运动造成干涉。可选地,第一连接段231位于振子30的上方,从而可以完全避免对振子30的运动造成干涉。另外,第二连接段232连接于音圈22的端面,具体可以连接音圈22背离振子30的端面。结合图16所示,音圈22的两端从磁间隙54伸出,支架23的第二连接段232与音圈22伸出磁间隙54的端部连接,不会增大磁间隙54的宽度。
请结合参考图21和图22,发声装置还可以包括用于弹性支撑振动系统的定心支片24,定心支片24可以采用具有悬臂结构的FPCB;或者采用具有弧形凸起的辅助支撑膜,辅助支撑膜的材料可以与振膜的材料相同或不同;或者定心支片24采用上述两者的结合,其中FPCB和辅助支撑膜沿上下方向设置。本实施例中,定心支片采用FPCB结构。定心支片24包括弹性连接的固定段241和支撑段242,支撑段242可以相对固定段241发生弹性运动,固定段241相对框架11固定,实现定心支片24的安装定位,防止定心支片24移动,不参与振膜21的振动。支撑段242则与音圈22、振膜21和支架23中的至少一者结合,以能够在振膜21上下运动时,随着振膜21的中心部相对固定段241上下运动,起到稳定振动系统、防止摇摆振动的作用。其中,支撑段242与振膜21连接的实施例中,支撑段242与振膜21的中心部或中心部上的球顶连接。
定心支片24可以设置在支架23的下侧,支架23的下侧被定心支片24所支撑,连接强度高,从而使得支架23的运动更加平稳,定心作用强,即使得音圈22的稳定性更好,振膜21的振动幅度更加均匀,可以避免振膜21产生偏振,能够有效减少杂音,有助于改善发声装置的音质。此外,发声装置可包括两个定心支片24,两个定心支片24沿振子30的运动方向间隔分布,从而使得振膜21的两相对侧受力更加平衡。其中,两个定心支片24与两个支架23一一对应连接;或者,两个定心支片24均连接振膜或音圈。
定心支片24可以具有两个支撑段242,两个支撑段242沿支架23的长度方向间隔分布,并对应连接支架23的两端,以对支架23的两端进行支撑,使得支架23上下运动更加平稳,大大减少偏振现象的产生。
支撑段242可为弹性悬臂,该弹性悬臂可以呈弯折状,例如可以来回弯折,以具有更大的弹性和支撑平稳性。
定心支片24的固定段241可以与框架11、上边导磁板52或发声装置上的其它结构连接,以下以固定段241与上边导磁板52的底面结合进行说明。固定段241具体可呈长条板状,并沿着上边导磁板52的周向延伸,以具有与上边导磁板52更大的接触面积。其中,固定段241是设置在上边导磁板52上未连接边导磁段521的一侧。支撑段242则朝内凸出于上边导磁板52的内侧,并悬空在上边导磁板52和振子30之间的空隙内,如此振子30是在两个定心支片24之间运动的。另外,两个支撑段242沿固定段241的长度方向间隔分布。
定心支片24位于弹性支撑件35的上方,从而可以避免对弹性支撑件35的弹性变形产生干涉。
上述中,支架23还包括第三连接段233,第三连接段233与第一连接段231连接,第三连接段233朝下延伸而与定心支片24连接。其中,第三连接段233的端部可以横向弯折形成翻边的形式,能够与定心支片24的顶面具有更大的连接面积。另外,支架23对应两个支撑段242各设置一个第三连接段233。
请结合参考图19,一实施例中,音圈25的轴向沿振动系统的振动方向,该音圈25的轴向沿上下方向。具体而言,音圈25可环绕在振子30的外侧,如此振子30在音圈25所围合形成的空间内运动,可以充分利用音圈25内部空间,使得结构更加紧凑。对于共用振子30而言,音圈25位于振子30和外磁路系统所间隔形成的磁间隙54内。本方案中音圈25环绕振子30设计,且音圈25运动方向与其轴向相同。
可选地,在振子30运动方向上(即第一水平方向),音圈25具有两个相对的短轴边251,音圈25的短轴边251与振子30之间具有第一间距,在与振子30运动方向垂直的水平方向上(即第二水平方向),音圈25具有两个相对的长轴边252,音圈25的长轴边252与振子30之间具有第二间距,所述第一间距大于所述第二间距。如此,在振子30运动方向上,第一间距较大,因此可以确保振子30具有足够的空间进行运动。而在与振子30运动方向垂直的水平方向上,第二间距较小,振子30在该方向上不需要运动,因此可以避免该处空间的浪费,使得结构更加紧凑。
考虑到振子30的运动,因此第一间距远大于第二间距,例如,第一间距大于或等于第二间距的两倍。
一实施例中,第一间距大于或等于0.4mm,且小于或等于1.0mm,该距离可以为振子30的运动提供足够的运动空间,同时也可以避免运动空间过大而导致整机过大。
一实施例中,第二间距大于或等于0.05mm,且小于或等于0.15mm,该距离可以避免振子30运动时接触到音圈25,同时也可以避免第二间距的方向上的空隙过大而导致整机空间浪费大。
该实施例中,外磁路系统可以包括四个边磁铁51,四个边磁铁51分设于中心磁铁32的四个侧面。为了避免振子30运动过程中与边磁铁51的干涉,在另一实施例中,外磁路系统仅包括两个边磁铁51,对应于音圈25的两个长轴边设置。
结合定心支片24和支架23,本实施例中,支架23同样连接振膜21与音圈25,该支架23可与音圈25的周侧或是端面连接。定心支片24可以直接连接在音圈25的端面,或者定心支片24与支架23连接。
为能够避免音圈25干涉弹性支撑件35的变形,一实施例中,弹性支撑件35还具有延伸臂353,延伸臂353与靠近振子30的弹性臂352连接,同时,该延伸臂353还连接振子30。本实施例中,延伸臂353位于音圈25的下方,两个弹性臂352可以位于音圈25的外侧。即使在上下方向上,弹性臂352与音圈25两者有部分结构在同一高度上,但是,由于弹性臂352与音圈25之间在横向上是间隔的,同时,与振子30连接的延伸臂353位于音圈25的下方,因此音圈25并不会阻碍弹性支撑件35的变形。可选地,延伸臂353连接在弹性臂352的自由端。此外,也可以将音圈25设置在弹性支撑件35的上方,如此可以避免阻碍弹性支撑件35的变形。
请结合参考图23,本发明实施例中的发声装置可以为扬声器单体。扬声器单体整体为矩形结构,具体而言,矩形的框架12(图中121、122两部分都作为框架12)形成两端敞口结构,振膜21的边缘部固定于框架12的上端面,并密封盖合上端敞口。框架12的下端设有与框架12形状对应且共同围合形成收容空间的底板,框架12和底板共同形成扬声器系统和马达系统的外围框架结构,音圈22、振子30和线圈41均安装于收容空间内,线圈41固定于底板。
一实施例中,下导磁板42位于线圈41与底板之间。
另一实施例中,下导磁板42兼做底板,外磁路系统固定在下导磁板42上,通过下导磁板42进行支撑。本实施例中,外磁路系统包括边磁铁51,边磁铁51固定于下导磁板42,直接接触下导磁板42,该下导磁板42对边磁铁51同样起到聚磁效果。本实施例中的下导磁板42与模组中下导磁板42不同之处在于,该下导磁板42将框架12的整个底面罩住,以避免内部其它结构掉出。
另外,外磁路系统还包括上边导磁板52,该上边导磁板52同样可设置在收容空间内,上边导磁板52位于边磁铁51的顶面。其中,可对应每一个边磁铁51的顶面设置一个上边导磁板52,当然,上边导磁板52也可以呈环状。此外,也可以将框架11分为上下两个壳状结构,上边导磁板52可以夹持于上下两个壳状结构之间。
一实施例中,弹性支撑件35可以与框架12固定,例如,弹性支撑件35的一个弹性臂352固定到框架12的内侧面,如此可以避免弹性支撑件35相对框架12移动。该弹性支撑件35与框架12之间焊接固定,或者,弹性支撑件35与框架12之间粘接固定,或者,弹性支撑件35与框架12之间卡接固定或通过螺钉连接等。
一实施例中,定心支片24的固定段241固定于框架12,具体地,该定心支片24的固定段241可以与框架12的内侧面连接,或者,框架12上开设有固定缺口,定心支片24的固定段241安装于固定缺口,并将固定缺口封堵,以避免固定缺口漏水。
一实施例中,框架12可以由多个部分组合形成。具体而言,框架12包括自上而下分布的第一框体121和第二框体122,振膜21的边缘与第一框体121的上端固定,底板与第二框体122的下端固定。采用第一框体121和第二框体122分体设置的结构,利于各部分的单独加工,可以降低各部分加工的难度。另外,第一框体121和第二框体122可以采用不同的材料制备,一具体实施例中,第一框体121采用塑料件,可以与振膜121的边缘一体注塑;第二框体122采用金属件,以实现快速散热,并确保框体12的整体强度。
另一实施例中,框架12为一个整体结构,可以免去后续的组装步骤。
一实施例中,发声装置还包括前盖,前盖抵接于振膜21边缘的上表面,且前盖环绕振膜21的边缘设置,从而在前盖的中部形成供振膜21振动的空间。当然,其它实施例中,发声装置也可以不包括前盖。
本方案通过将发声装置设计为类似扬声器单体的方式,未对发声装置的前声腔61和后声腔62进行物理分隔。该发声装置可以以单体形式直接装入整机应用或者以内核形式装入箱体(SPK Box)应用,此应用方式相对灵活。
一些实施例中,框架12可以由边磁铁51形成,边磁铁51自身既与内磁路系统共同形成驱动音圈22上下运动的磁场,同时,该边磁铁51还可以兼具框架12的功能,如此可以减少部件的设置,简化安装。
一些实施例中,外壳60的结构也可以参考该框体12和底板,该外壳60可以由框体12和底板共同构成,振动系统、磁路系统以及线圈41与外壳60组合形成单体结构。可选地,外壳60为金属件,以便于单体快速散热。
请结合参考图1、图6,图24和图25,本发明实施例中的发声装置可以为模组形式,即该发声装置还可以包括外壳60,外壳60形成有安装空间,振动系统、振子30以及线圈41均安装于安装空间内,并且将安装空间隔设为前声腔61和后声腔62,该前声腔61形成于振膜21的上侧。通常,前声腔61的腔壁上开设有出音孔69而与整机的开孔接通,实现声音的传递。
通过设置外壳60后,将振动系统、振子30以及线圈41等结构均收容于外壳60内,可以避免这些结构碰撞损毁。同时,可以实现发声装置的整体模块化,可直接将外壳60与整机连接,从而能够简化发声装置与整机的组装。
一实施例中,外壳60由多个结构组合形成,各个部分单独加工,因此可以降低各部分结构的加工难度。例如,外壳60包括分体设置的上壳63和下壳64,上壳63和下壳64共同围合形成安装空间。一具体实施例中,下壳64具有朝上敞口的空腔,上壳63盖合于下壳64的敞口。其中,下壳64还可以包括中框641和下盖板642,中框641呈环状,下盖板642盖合中框641的下端开口,上壳63则设置在中框641的上端,并能够盖合中框641的上端敞口。
一实施例中,所述上壳63的侧缘一体弯折形成有限位筋633,所述限位筋633抵接在所述中框641的外侧面,从而限制上壳63移动。上壳63的侧缘且沿周向可以间隔设置多个限位筋633,从而在多个方向上与中框641抵接,完全限制上壳63相对中框641在水平方向上的移动。
一实施例中,所述下盖板642的侧缘形成有安装耳板6421,所述安装耳板6421侧向凸出在所述中框641的侧面,所述安装耳板6421上一体冲压形成有固定孔。本实施例中,安装耳板6421与整机连接,使得发声装置固定在整机上。开设固定孔后,安装耳板6421可以采用螺钉固定到整机壳体。并且,安装耳板6421本身也为金属件,具有较高的强度。一具体实施例中,所述下盖板642的侧缘形成有三个安装耳板6421,三个安装耳板6421分设在下盖板642的三个角部。于其它实施例中,发声装置与整机壳体还可以采用卡接的方式固定。
可选地,外壳60为金属件,金属的外壳60散热效果好,同时还可以一体成型与其它结构连接的固定结构。本方案中,上壳63、中框641、及下盖板642均完全由金属材质构成,这样可以将系统在电磁转化过程中产生的热量很好的传导及散布,提升系统的散热效率。另外,发声装置与整机例如手机之间的固定螺丝孔也可由上述金属部分直接加工而成,起到较好的固定效果。
一实施例中,发声装置还包括框架11,框架11安装于外壳60。一具体实施例中,请结合参考图7,外壳60开设有安装缺口,框架11安装于安装缺口内。具体地,该安装缺口可以由上壳63与下壳64共同形成;或者,安装缺口开设于下壳64的上端,由下壳64单独形成,上壳63能够将安装缺口的上侧盖合;或者,在下壳64分为中框641与下盖板642的实施例中,安装缺口由上壳63与中框641共同形成。以安装缺口开设在中框641的上端为例,本实施例中,框架11设置在上壳63与中框641之间,框架11的上端通过振膜21而与上壳63的下端密封连接,框架11的下端与中框641的上端密封连接,即框架11可将安装缺口填满,避免漏水。
通过设置安装缺口后,一方面可以对框架11起到上下限位效果;另一方面,框架11伸入到安装缺口内后,相对于将框架11抵接在外壳60的内侧面而言,该框架11中间所形成的空间较大,因此覆盖在框架11上的振膜21的面积必然也是更大的,如此使得振膜21能够充分利用外壳60的内部空间,增大器有效振动面积。
其它实施例中,对于模组形式的发声装置而言,可不设置框架11,振膜直接固定在外壳60。或者可以说,外壳60上一体成型框架11,外壳60兼做框架结构。另外,其它实施例中,框架11可以固定在外壳60的内侧面。
在上边导磁板52呈环状的实施例中,上边导磁板52同样可以安装于安装缺口内,如此,框架11的下端与上边导磁板52的上表面抵接,上边导磁板52的下表面则可与下壳64的上端抵接,两者共同填满安装缺口。
而在设置定心支片24的实施例中,定心支片24的固定段241可以安装于外壳60,例如可以安装于安装缺口,该定心支片24可以夹持在上边导磁板52和下壳64之间。
本实施例中,边磁铁51是位于外壳60的内侧的,此外,下边导磁板53也位于外壳60的内侧。
一实施例中,框架11所形成的环要小于下壳64所形成的环,故而,框架11的一部分是位于安装缺口,另一部分则位于安装空间内。另外,上边导磁板52的轴线与框架11的轴线重合,两者所形成的环的大小可一致。
本方案可以将框架11与外壳60直接设计为一体化的形式,分隔并密封发声装置产品的前声腔61和后声腔62,防止前后声腔62声波短路,提升发声装置的音质和音量。且设计为模组结构可用充分利用空间,而框架11延伸至安装到外壳60的安装缺口内,能够加大振膜21的辐射面积(Sd),提升产品的声学性能。
上述中,线圈41底部的下导磁板42可以固定在外壳60的底面,从而实现线圈41与框架11之间的相对固定。下导磁板42与外壳60之间具体可以采用焊接或粘接等方式进行固定。
下边导磁板53可以设置在外壳60的底面,通过外壳60进行支撑。
弹性支撑件35可以与外壳60固定,例如,弹性支撑件35的一个弹性臂352固定到外壳60的内侧面,具体可以是固定在中框641的内侧面上,如此可以避免弹性支撑件35相对外壳60和框架11移动。该弹性支撑件35与外壳60之间焊接固定,或者,弹性支撑件35与外壳60之间粘接固定,或者,弹性支撑件35与外壳60之间卡接固定或通过螺钉连接等。
请结合参考图8和图27,一实施例中,后声腔62的腔体壁上开设有安装孔65,在所述安装孔65上设有柔性形变部70,所述柔性形变部70将安装孔65密封盖合。
当所述振膜21振动时,所述后声腔62的内部声压发生变化,所述柔性形变部70随后声腔62内的声压变化而产生形变,对所述后声腔62进行容积大小的柔性调节。
进一步的,在所述安装孔65上还设有位于所述柔性形变部70的外侧的防护盖板80,所述防护盖板80与所述柔性形变部70之间形成用于避让所述柔性形变部70振动的避让空间。所述防护盖板80具体可以采用金属片、FR-4片、PET片、PEN片、碳纤维片、陶瓷片等中的一种材料制成,自身具有一定的硬度及强度,能够对内侧的柔性形变部70形成保护作用。作为一种具体实施例,防护盖板80具体采用强度较高且不易被腐蚀的不锈钢材质。防护盖板80强度高可以做的很薄,例如所述防护盖板80的厚度小于等于0.2mm,甚至可以小于等于0.1mm,因此防护盖板80不会过多占用产品Z轴(即上下方向)空间,可以在运输或组装过程中避免外界环境对柔性形变部70造成损伤或破膜问题。
在一个具体实施例中,所述防护盖板80的外表面不高于所述外壳60的外表面,防护盖板80自身不易与其他部件产生接触,能够实现更好的防护效果。
并且在所述防护盖板80上开设有多个透气孔81,具体可以通过冲孔或者激光打孔的方式制作透气孔81,防护盖板80不会将柔性形变部70的外侧空间与外界环境隔离,透气孔81可以实现柔性形变部70振动过程中的压力平衡。
具体的,本发明中每个透气孔81的面积可小于等于0.2mm2,以便在不会影响防护盖板80的强度的条件下,透气孔81能够防止液体和杂质侵入防护盖板80和柔性形变部70之间的空间,避免对柔性形变部70的性能及使用寿命造成影响,进而可以不需要在防护盖板80上附设防尘网布,能够减少物料成本和组装工序,并且节省产品Z轴空间。
透气孔81的形状不做限定,可以是圆形、方形、椭圆等任意形状设计。在本具体实施例中,所述透气孔81为圆孔,并且所述透气孔81的孔径小于等于0.5mm以满足孔面积小于等于0.2mm2。可选地,所述透气孔81的孔径小于等于0.3mm。例如,孔径为0.3mm,可以起到更好的防尘防水效果,并且制作微孔的难度和成本相对较低。
进一步的,相邻的两个透气孔81中心连线上的边到边之间的距离大于等于0.3mm小于等于1mm。具体可以是0.4mm、0.5mm、0.6mm、0.7mm等,兼顾防护盖板80的强度与加工便宜性。其中,相邻的两个透气孔81中心连线上的边到边之间的距离指的是相邻两个透气孔81之间的间距。
上述的防护盖板80具体结构可以是:包括固定壁82、保护壁83和连接壁84,所述固定壁82和保护壁83通过所述连接壁84连接,并且,固定壁82环绕于保护壁83的外侧。其中,所述固定壁82和保护壁83位于不同的平面,该固定壁82相对保护壁83靠近柔性形变部70,所述固定壁82固定在所述外壳60上,保护壁83与柔性形变部70之间形成避让空间,所述保护壁83和/或所述连接壁84上设有所述透气孔81,例如,固定壁82和保护壁83上同时开设透气孔81。
为了方便安装,外壳60且构成安装孔65孔壁的位置可朝后声腔62的位置凹陷以形成沉槽66,该沉槽66环绕安装孔65设置,所述固定壁82固定在所述沉槽66的槽底661,具体可以采用涂胶或双面胶的方式进行固定。
作为一种具体实施例,所述柔性形变部70的边缘部73分先与所述防护盖板80的固定壁82连接后,再一起固定到所述沉槽66的槽底661。将柔性形变部70先结合到防护盖板80上,柔性形变部70材质较软,防护盖板80起到了对柔性形变部70支撑定型的作用,可以避免柔性形变部70因变形导致尺寸异常,引起性能不良,又优化了组装工艺,可以实现自动上料,提高了生产效率。
作为另一种实施例,所述防护盖板80先固定在所述外壳60上,所述柔性形变部70从所述外壳60的内侧固定到所述外壳60上。具体的,所述防护盖板80可以通过粘接方式固定在所述外壳60上,或者,所述防护盖板80注塑固定在所述外壳60上,实现一体化结合,可以提高结合牢固度,并且实现自动化组装,提高效率。
作为具体的实施例,柔性形变部70可以与外壳60结合,可以把外壳60作为嵌件,柔性形变部70一体注塑成型于外壳60,例如柔性形变部70与下盖板642一体注塑成型。也可以是,柔性形变部70与安装孔65周边的外壳60通过粘接、焊接或热熔方式固定连接。
作为一个实施例,在所述防护盖板80的连接壁84与所述沉槽66的槽壁之间形成气流通道(即沉槽66内未被防护盖板80和柔性形变部70填满的区域),当发声装置组装到整机上,且外壳60和防护盖板80与整机抵接时,气流通道可以连通防护盖板80上的透气孔81与整机空间,避免透气孔81被其他零部件遮挡而失去气压平衡作用。
一实施例中,外壳60由多个结构组合形成,安装孔65可以开设在下壳64上,具体可以开设在下盖板642上。所述安装孔65周边的下盖板642朝上凹陷形成沉槽66,所述柔性形变部70固定于所述沉槽66的槽底661,沉槽66的槽底661是朝下的,即柔性形变部70安装于下盖板642的外表面。另外,安装孔65和柔性形变部70不限于一组,可以在下盖板642的不同位置设置多组。
当发声装置在工作状态下,当振膜21向下振动压缩振膜21后侧的容积时,声压会通过后声腔62传递至柔性形变部70,柔性形变部70会朝向后声腔62外侧运动来扩张形变;反之,当振膜21向上振动时,柔性形变部70会向内收缩形变,从而对后声腔62的容积进行调节,从而增加后声腔62的等效声顺,有效降低发声装置共振频率,提升低频灵敏度和低频重放效果。
具体的,柔性形变部70包括本体部71,所述本体部71可以是单层结构,所述单层结构由高分子塑料、热塑性弹性体和硅橡胶中的一种材料制成,也可以是多层结构,所述多层结构中的至少一层为高分子塑料、热塑性弹性体和硅橡胶中的一种材料制成。
所述本体部71可以是平板状结构,平板状结构有利于降低所述柔性形变部70的高度,减小柔性形变部70的占用空间。所述本体部71还可以是部分凸起或凹陷的结构,例如中心部凸起、边缘部73凸起,或者中心部凸起加边缘部73凸起相结合的结构,再或者,本体部71的至少边缘部73分为波浪形结构。在一个具体实施例中,所述本体部71的边缘设有一个折环部72,所述折环部72由外壳60外朝向所述后声腔62的方向凸出;或者,所述折环部72由后声腔62内朝外凸出,通过折环部72结构,可以提供更大的弹性形变,增大柔性形变部70的振动位移,提高对后声腔62的容积调节效果。
为了提升振动效果,还可以在柔性形变部70的本体部71的中心位置上叠加一复合片,该复合片的强度高于本体部71的强度,可以是金属、塑料、碳纤维或者是其复合结构等等。另外柔性形变部70的本体部71可以是片状的整体结构,也可以是本体部71的中心位置镂空,通过复合片来封闭镂空。
本实施例中,后声腔62沿发声装置的长和宽构成的水平方向延伸,该水平方向也可以用垂直于发声装置厚度方向的方向来定义。该水平方向一般是指发声装置放于一个水平面时,平行于该水平面的方向,尽量不占用发声装置的高度方向上的空间,有利于产品的薄型化设计。
请结合参考图1和图25,一实施例中,外壳60包括沿横向分布的第一部分671和第二部分672,框架11、振动系统、振子30和线圈41均安装与所述第一部分671,并且,前声腔61形成于第一部分671,后声腔62的一部分形成于第一部分671,后声腔62的另一部分则形成于第二部分672。如此,第二部分672的高度可以较大,使得形成的整个后声腔62的空间较大。一具体实施例中,安装孔65开设于第二部分672,柔性形变部70安装于第二部分672。本实施例中,第二部分672是侧向凸出于第一部分671的,该第二部分672的整个空间可以设置得较大,例如,第二部分672的长度(指的是沿第一部分671和第二部分672排布方向上的长度)可以较大,因此安装孔65所开设的长度也对应较大,使得柔性形变部70具有较大的面积,更好调节后声腔62的容积。再者,所有的扬声器系统和马达系统都安装于第一部分671,在第二部分672内未安装其它的结构,因此在柔性形变部70振动时,不会存在其它结构干涉其振动的情况。
本方案在发声装置后声腔62增加辅助的柔性形变部70和防护盖板80,形成柔性后腔系统(FRC),为主动辐射振膜21提高额外后声腔62体积及顺性,提升发声装置产品的低频重放效果。此外,由于产品后声腔62是通过柔性形变部70密封的,因此气流不会从后声腔62流出而进入电子设备例如手机内部引发手机后壳共振,如此可以提升整机应用体验。
请结合参考图25和图26,一实施例中,后声腔62具有第一后腔621和第二后腔622,所述第二后腔622用以填充吸音颗粒91。其中,为避免吸音颗粒91跑入第一后腔621内,第一后腔621和第二后腔622之间通过透气封装件92隔开。可以想到的是,在透气封装件92上设有透气孔以起到连通第一后腔621和第二后腔622的作用。该透气封装件92可以是网布或金属网等。当然,吸音颗粒91本身也可以封装在一个透气的袋子内,然后再置于第二后腔622。吸音颗粒91可为具有微孔结构的颗粒物,例如天然沸石粉、白炭黑、活性炭等其中的一者或多者的混合物,当然,吸音颗粒91还可采用其它的材质,只要能够起到吸音效果即可。
本方案利用发声装置后声腔62的空腔部分加入具有微孔结构的颗粒物,可用来吸附空气分子,起到虚拟增加后声腔62体积的作用,提升发声装置的低频重放效果。
一实施例中,第一后腔621和第二后腔622沿横向分布,如此发声装置上下方向上的厚度较小,可以更好与整机匹配,避免整机厚度过大。具体地,第一后腔621和第二后腔622可以沿振子30的运动方向分布。
一实施例中,第一后腔621的容积小于第二后腔622的容积,如此在较大容积的第二后腔622内可以填充更多的吸音颗粒,扩容效果更好。
本实施例中的外壳60包括沿横向分布的第一部分671和第二部分672,框架11、振动系统、振子30和线圈41均安装于所述第一部分671,并且,前声腔61和后声腔62的一部分(本实施例中指的是第一后腔621)形成于第一部分671,本实施例中,第一后腔621形成于第一部分671的底部。后声腔62的另一部分(本实施例中指的是第二后腔622)形成于第二部分672。如此,第二部分672的高度可以较大,使得形成的第二后腔622的空间较大。
当设置框架11后,该框架11安装于第一部分671。为能够更好限位框架11,一实施例中,第一部分671和第二部分672的连接处设有挡壁68,所述挡壁68与所述框架11面向所述第二部分672的一侧抵接,从而限制框架11朝第二后腔622所在的一侧移动。本实施例中,框架面向第二部分672的一侧指的是靠近第二部分672一侧的侧面。具体地,挡壁68设置在外壳60的上表面,当然,挡壁68也可以设置在外壳60的下表面或侧面。另外,上边导磁板52的外侧面也可以与挡壁68抵接。同样地,定心支片24的外侧面也可以与挡壁68抵接。
可选地,挡壁68与振膜和框架11共同将前声腔61和后声腔62隔开,即挡壁68与框架11未伸入安装缺口内的一侧完全挡住。
一实施例中,所述振子30能够在所述线圈41的驱动下沿所述第一部分671和第二部分672的分布方向运动。本实施例中的外壳60沿横向分为第一部分671和第二部分672,由此可知,该外壳60在第一部分671和第二部分672的分布方向上大体呈长条状,因此振子30在运动时,可以充分利用外壳60长度方向上的空间实现运动。
外壳60的顶壁可以是由多块板体组合形成,从而方便各个板体的加工。一实施例中,上壳63包括第一盖板631和第二盖板632,第一盖板631盖设于振膜21的上方,用以构成前声腔61的顶壁,第二盖板632用以构成第二部分(即第二后腔622)的顶壁。其中,挡壁68可形成于第一盖板631或第二盖板632的侧缘,例如通过第二盖板632的侧缘一体弯折形成。
透气封装件92与外壳60之间的连接方式具有多种,例如,外壳60上设置插槽而与透气封装件92插接,该插接的方式对透气封装件92的定位简单可靠。或者,透气封装件92与外壳60热熔固定,当然,透气封装件92与外壳60也可以通过焊接或粘接固定。或者,透气封装件92与外壳60一体注塑,该透气封装件92作为嵌件而与外壳60一体注塑。其中,热熔、焊接、粘接和一体注塑的方式具有很好的密封效果,可以有效阻止吸音颗粒91从透气封装件92与外壳60的连接缝隙中进入到第一后腔621。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出一种电子设备,电子设备可以是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等。发声装置安装于电子设备中,电子设备上开设有开孔。对于发声装置为单体而言,发声装置与电子设备的内壁之间形成前声腔61和后声腔62,前声腔61与开孔连通。对于发声装置为模组而言,发声装置本身具有前声腔61和后声腔62,前声腔61上开设出音孔69而连通电子设备的开孔。
以上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发明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发明的发明构思下,利用本发明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发明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4)
1.一种发声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框架、弹性支撑件以及沿上下方向依次分布的振动系统、磁路系统和线圈,其中:
所述振动系统包括振膜和音圈,所述振膜的边缘固定于所述框架,所述音圈通电后能够与所述磁路系统的磁场相互作用产生上下方向的驱动力,以使所述振膜振动发声;
所述磁路系统的至少部分通过所述弹性支撑件进行支撑形成振子,所述弹性支撑件具有沿第一水平方向的弹性形变;所述磁路系统包括内磁路系统和外磁路系统;
所述内磁路系统构成所述振子,所述外磁路系统相对所述框架固定;或者,所述外磁路系统构成所述振子,所述内磁路系统相对所述框架固定;
所述振子包括多个中心磁铁和质量块,多个所述中心磁铁和质量块交替分布;
所述线圈相对所述框架固定,所述线圈通电后能够与所述磁路系统的磁场相互作用而产生第一水平方向的驱动力,以使所述振子沿第一水平方向运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声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中心磁铁的磁极沿上下方向分布,多个所述中心磁铁的磁极方向相同;所述中心磁铁和所述质量块沿所述第一水平方向交替分布;所述线圈包括沿所述第一水平方向分布的第一导线段和第二导线段,所述第一导线段对应所述中心磁铁,所述第二导线段对应所述质量块。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发声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声装置包括沿所述第一水平方向分布的多个所述线圈,相邻两个所述线圈的电流方向相反,相邻两个所述线圈中的所述第一导线段相邻设置并共同对应同一个所述中心磁铁。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发声装置,其特征在于,相邻两个所述线圈中的两个所述第二导线段共同对应同一个所述质量块。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发声装置,其特征在于,每相邻两个所述中心磁铁之间设置一个所述质量块;同一个所述线圈对应相邻的所述中心磁铁和所述质量块。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发声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中心磁铁和所述质量块紧密贴合。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发声装置,其特征在于,所有的所述质量块均位于最外侧的两个所述中心磁铁之间。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发声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质量块的上下表面对应与所述中心磁铁的上下表面对齐。
9.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发声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中心磁铁、所述质量块和所述线圈均对应呈长条状,且三者的长度方向相同,所述第一导线段和所述第二导线段为所述线圈的长轴段。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声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质量块的密度大于所述中心磁铁的密度。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声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质量块为钨钢。
12.根据权利要求1至11任意一项所述的发声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内磁路系统和所述外磁路系统之间形成磁间隙,所述音圈伸入所述磁间隙中。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发声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声装置包括两个所述音圈,两个所述音圈沿第二水平方向分设于所述振子的两相对侧,所述第二水平方向与所述第一水平方向垂直,所述音圈为扁平音圈,所述音圈的轴向与所述第二水平方向平行;或者,
所述发声装置包括一个所述音圈,所述音圈的轴向沿上下方向,所述音圈环绕所述内磁路系统。
14.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13任意一项所述的发声装置。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10487070.XA CN113747311B (zh) | 2020-05-29 | 2020-05-29 | 发声装置和电子设备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10487070.XA CN113747311B (zh) | 2020-05-29 | 2020-05-29 | 发声装置和电子设备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3747311A CN113747311A (zh) | 2021-12-03 |
CN113747311B true CN113747311B (zh) | 2024-04-09 |
Family
ID=7872782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010487070.XA Active CN113747311B (zh) | 2020-05-29 | 2020-05-29 | 发声装置和电子设备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3747311B (zh) |
Citations (10)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KR20000002866A (ko) * | 1998-06-24 | 2000-01-15 | 이형도 | 진동 스피커 |
KR20010060174A (ko) * | 1999-12-17 | 2001-07-06 | 이형도 | 진동 스피커 |
KR20020045666A (ko) * | 2000-12-09 | 2002-06-20 | 이형도 | 진동 스피커 |
KR20020077682A (ko) * | 2001-04-02 | 2002-10-14 | 삼성전기주식회사 | 다기능 액츄에이터 |
JP2006080869A (ja) * | 2004-09-09 | 2006-03-23 | Tokyo Parts Ind Co Ltd | 扁平型振動モータを備えた電磁音響変換器 |
KR20060058078A (ko) * | 2006-05-09 | 2006-05-29 | 신기음향 주식회사 | 휴대단말기용 기능성스피커 |
CN105680662A (zh) * | 2016-03-28 | 2016-06-15 | 歌尔声学股份有限公司 | 线性振动电机 |
CN106658315A (zh) * | 2017-03-18 | 2017-05-10 | 歌尔股份有限公司 | 动磁式扬声器 |
CN106714052A (zh) * | 2017-03-18 | 2017-05-24 | 歌尔股份有限公司 | 动磁式扬声器 |
CN106714051A (zh) * | 2017-03-18 | 2017-05-24 | 歌尔股份有限公司 | 动磁式扬声器 |
-
2020
- 2020-05-29 CN CN202010487070.XA patent/CN113747311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10)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KR20000002866A (ko) * | 1998-06-24 | 2000-01-15 | 이형도 | 진동 스피커 |
KR20010060174A (ko) * | 1999-12-17 | 2001-07-06 | 이형도 | 진동 스피커 |
KR20020045666A (ko) * | 2000-12-09 | 2002-06-20 | 이형도 | 진동 스피커 |
KR20020077682A (ko) * | 2001-04-02 | 2002-10-14 | 삼성전기주식회사 | 다기능 액츄에이터 |
JP2006080869A (ja) * | 2004-09-09 | 2006-03-23 | Tokyo Parts Ind Co Ltd | 扁平型振動モータを備えた電磁音響変換器 |
KR20060058078A (ko) * | 2006-05-09 | 2006-05-29 | 신기음향 주식회사 | 휴대단말기용 기능성스피커 |
CN105680662A (zh) * | 2016-03-28 | 2016-06-15 | 歌尔声学股份有限公司 | 线性振动电机 |
CN106658315A (zh) * | 2017-03-18 | 2017-05-10 | 歌尔股份有限公司 | 动磁式扬声器 |
CN106714052A (zh) * | 2017-03-18 | 2017-05-24 | 歌尔股份有限公司 | 动磁式扬声器 |
CN106714051A (zh) * | 2017-03-18 | 2017-05-24 | 歌尔股份有限公司 | 动磁式扬声器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3747311A (zh) | 2021-12-03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13747315B (zh) | 发声装置和电子设备 | |
CN113747319B (zh) | 发声装置和电子设备 | |
CN108551639B (zh) | 扬声器模组及便携终端 | |
CN214901293U (zh) | 扬声器模组及电子设备 | |
CN214901292U (zh) | 扬声器模组及电子设备 | |
CN214901294U (zh) | 扬声器模组及电子设备 | |
CN113747310B (zh) | 发声装置和电子设备 | |
CN113747320B (zh) | 发声装置和电子设备 | |
CN113747314B (zh) | 发声装置和电子设备 | |
CN113747321B (zh) | 扬声器单体和电子设备 | |
CN113747313B (zh) | 发声装置和电子设备 | |
US20090003644A1 (en) | Electroacoustic transducer | |
CN113747311B (zh) | 发声装置和电子设备 | |
CN113747317B (zh) | 发声装置和电子设备 | |
CN113747318B (zh) | 发声装置和电子设备 | |
CN113747316B (zh) | 发声装置和电子设备 | |
CN113747312B (zh) | 发声装置和电子设备 | |
CN113993043B (zh) | 发声装置和电子设备 | |
KR102491858B1 (ko) | 선택 가능한 통풍 구조를 구비하는 마이크로스피커 | |
CN213342662U (zh) | 一种发声组件及电子设备 | |
CN219421017U (zh) | 发声装置和终端设备 | |
CN220422027U (zh) | 发声装置及电子设备 | |
CN210120664U (zh) | 一种受话器 | |
CN217825228U (zh) | 一种扬声器和声学设备 | |
JP2024537584A (ja) | 多機能発音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