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734205B - 小型智能化渠道或管道式立体运输交通轨道 - Google Patents

小型智能化渠道或管道式立体运输交通轨道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734205B
CN113734205B CN202111027350.3A CN202111027350A CN113734205B CN 113734205 B CN113734205 B CN 113734205B CN 202111027350 A CN202111027350 A CN 202111027350A CN 113734205 B CN113734205 B CN 113734205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liding
rod
wall
rail
stop lev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1027350.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3734205A (zh
Inventor
温金龙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202111027350.3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3734205B/zh
Publication of CN11373420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73420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373420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73420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1RAILWAYS
    • B61BRAILWAY SYSTEMS; EQUIPMENT THEREFOR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1B1/00General arrangement of stations, platforms, or sidings; Railway networks; Rail vehicle marshalling system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1RAILWAYS
    • B61BRAILWAY SYSTEMS; EQUIPMENT THEREFOR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1B13/00Other railway systems
    • B61B13/10Tunnel system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Train Traffic Observation, Control, And Security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小型智能化渠道或管道式立体运输交通轨道,包括行车轨与若干进站轨,若干所述进站轨设置在所述行车轨一侧,所述行车轨与所述进站轨均为渠道或管道式立体运输交通轨道,所述行车轨上设置有若干列车。本发明中,行车轨与进站轨均采用渠道或管道式立体运输交通轨道,列车在轨道上等速前进,提高了变道效率与发车频率,能够大大缓解目前列车运行时带来拥挤的弊端。

Description

小型智能化渠道或管道式立体运输交通轨道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交通轨道技术领域,特别涉及小型智能化渠道或管道式立体运输交通轨道。
背景技术
铁路轨道简称路轨、铁轨、轨道等,主要用于铁路上,并与转辙器合作,令火车无需转向便能行走。现有的轨道进行变道是通过转辙器实现不同轨道的接入,实现轨道的变换。转辙器是道岔的转换装置,用来实现转换道岔、锁闭道岔及反映道岔尖轨所处的位置。当列车由一轨道转至另一轨道或欲进入维修车场、工厂之轨道时,在轨道上必须有特殊的布置,以引导车轮轮缘顺利进入所指定的轨道,此布置即称为道岔。而道岔之构造主要包括一组转辙器、一个岔心、两根护轨及一排岔枕,其中一组转辙器系由两根活动的转辙器、一组滑床板、转辙杆、转辙器标志所组成,目前大多轨道都是利用转辙器实现不同轨道的接入,从而实现变道,而转辙器结构复杂容易发生内部器件的损坏,且具有变道效率低,成本较高的缺点,同时,转辙器一般安装在轨道外部,且转辙器体积较大,转辙器损坏后不易更换。
授权号为“CN210941735U”的专利公开了一种小型智能化立体交通轨道,该智能化立体交通轨道能够实现多辆列车以匀速的方式在本发明的小型智能化立体交通主轨道上循环运行,通过调度中心统一控制,控制切换轨道移动,切换轨道使得停站轨道与第一主轨道连接,把需要到停站点的列车引入停站点,然后再通过调度中心的控制,将切换轨道的第二主轨道马上移回并与第一主轨道相连,使后面列车正常运行;进入到停站轨道上的列车減速停下,乘客下上或物品下上,停站轨道上的列车需要运行时,只要第一主轨道上有一段间隔路段没有其他列车运行,即通过调度中心控制移动后面的切换轨道,后面的切换轨道使得停站轨道与第一主轨道连接,将列车加速变入第一主轨道上,列车变入第一主轨道后,后面的列车又跟着通行,但该立体交通轨道在列车变换运行轨道时时需要控制轨道移动,轨道体积较大,在变道时容易出现变道速度慢、变道效率低的问题,并且该变道方式成本较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小型智能化渠道或管道式立体运输交通轨道,用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部分技术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公开了小型智能化渠道或管道式立体运输交通轨道,包括:行车轨与若干进站轨,若干所述进站轨设置在所述行车轨一侧,所述行车轨与所述进站轨均为渠道或管道式立体运输交通轨道,所述行车轨上设置有若干列车。
优选的,渠道或管道式立体运输交通轨道线路可以设计成上行或下行,要达到设计的要求,可以将轨道设计成反转列车从上行转变成下行,所述列车可通过控制系统实现换道,若干所述列车采用内部变道装置实现列车换道,所述行车轨靠近所述进站轨一侧设置两个道口,所述进站轨两端分别通过所述道口与所述行车轨连通,所述行车轨包括第一侧边、第二侧边及第一底板,所述第一侧边与所述第二侧边对称设置在所述第一底板前侧壁,所述第一侧边与所述第二侧边相互平行,所述进站轨包括第三侧边、第四侧边及第二底板,所述第四侧边设置在所述第二侧边与所述第三侧边之间,所述第二侧边设置在所述第三侧边与所述第一侧边之间,所述第三侧边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二侧边连接,所述第四侧边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二侧边连接。
优选的,所述内部变道装置包括第一变道装置,所述第一变道装置设置在所述道口处,所述第一变道装置包括:
第一挡杆,所述第一挡杆一端与所述第一侧边内壁铰接连接,所述第一挡杆另一端能与所述第四侧边靠近所述第一挡杆一端连接,所述第一挡杆朝向所述第一侧边一侧设置第一导轨,所述第一导轨上滑动设置第一滑块;
第一动力装置,所述第一动力装置设置在所述第一侧边内壁,所述第一动力装置固定端与所述第一侧边内壁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动力装置伸缩端与所述第一滑块侧壁铰接连接;
第二挡杆,所述第二挡杆一端与所述第三侧边靠近所述第二侧边一端内壁铰接连接,所述第二挡杆另一端能与所述第四侧边靠近所述第二挡杆一端连接,所述第二挡杆朝向所述第三侧边一侧设置第二导轨,所述第二导轨上滑动设置第二滑块;
第二动力装置,所述第二动力装置设置在所述第三侧边内壁,所述第二动力装置固定端与所述第三侧边内壁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动力装置伸缩端与所述第二滑块侧壁铰接连接。
优选的,所述内部变道装置还包括第二变道装置,所述第二变道装置设置在所述道口处,所述第二变道装置包括:
第三挡杆,所述第三挡杆倾斜设置在所述第一侧边与所述第四侧边之间,所述第三挡杆一端与所述第一侧边内侧接触,所述第三挡杆另一端与所述第四侧边端部接触;
第三动力装置,所述第三动力装置设置在所述第一底板前侧壁,所述第三动力装置固定端与所述第一底板前侧壁固定连接,所述第三动力装置伸缩端与所述第三挡杆后侧壁固定连接;
第四挡杆,所述第四挡杆设置在所述第三侧边与所述第四侧边之间,所述第四挡杆一端与所述第三侧边端部接触,所述第三挡杆另一端与所述第四侧边端部接触;
第四动力装置,所述第四动力装置设置在所述第二底板前侧壁,所述第四动力装置固定端与所述第二底板前侧壁固定连接,所述第四动力装置伸缩端与所述第四挡杆后侧壁固定连接;
所述第一动力装置、所述第二动力装置、所述第三动力装置、所述第四动力装置可采用液压杆、电动伸缩杆、直线驱动电机中的任意一种。
优选的,所述列车设置有与所述行车轨相适配的车轮,所述车轮设置在所述行车轨的轨道内,所述列车左侧设置有驱动装置,所述驱动装置输出端设置有导向杆,所述驱动装置用于控制所述导向杆摆动,所述导向杆用于对所述列车导向。
优选的,所述行车轨与所述进站轨的截面均设置为管道式“回”型结构。
优选的,所述第一侧边包括第一竖板、第一横板,所述第一竖板垂直于所述第一底板,所述第一横板平行于所述第一底板,所述第一竖板一端与所述第一底板固定连接,所述第一竖板另一端与所述第一横板一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二侧边包括第二竖板、第二横板,所述第二竖板垂直于所述第一底板,所述第二横板平行于所述第一底板,所述第二竖板一端与所述第一底板远离所述第一竖板一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二竖板另一端与所述第二横板一端固定连接。
优选的,所述第一侧边还包括第三竖板,所述第三竖板平行于所述第一竖板,所述第三竖板远离所述第一底板一端与所述第一横板远离所述第一竖板一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二侧边还包括第四竖板,所述第四竖板平行于所述第二竖板,所述第四竖板远离所述第一底板一端与所述第二横板远离所述第二竖板一端固定连接。
优选的,所述第一侧边内壁设置固定装置,所述固定装置位于所述第一挡杆远离铰接位置一侧,所述固定装置包括:
固定箱,所述固定箱设置在所述第一挡杆远离铰接位置一侧,所述固定箱外侧壁与所述第一侧边内侧壁固定连接,所述固定箱上端内壁设置第一滑槽;
第一滑动杆,所述第一滑动杆设置在所述固定箱内部,所述第一滑动杆左右两端分别贯穿所述固定箱左右两侧内壁并与所述固定箱侧壁滑动连接,所述第一滑动杆上端设置滑动块,所述滑动块一端与所述第一滑动杆上表面固定连接,所述滑动块另一端延伸至所述第一滑槽内并与所述第一滑槽内壁滑动连接;
第一弹簧,所述第一弹簧设置在所述第一滑槽内,所述第一弹簧一端与所述滑动块侧壁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弹簧另一端与所述第一滑槽远离所述第一挡杆一端内壁固定连接;
第一齿条,所述第一齿条设置在所述第一滑动杆下表面,所述第一齿条上端与所述第一滑动杆下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齿条远离所述第一滑动杆一侧带齿;
第一连杆,所述第一连杆设置在所述第一滑动杆与所述第一挡杆之间,所述第一连杆一端与所述第一滑动杆靠近所述第一挡杆一端铰接连接,所述第一连杆另一端与所述第一挡杆靠近所述第一滑动杆一端铰接连接;
第一转轴,所述第一转轴设置在所述第一齿条下方,所述第一转轴前后两端分别与所述固定箱前后两侧内壁转动连接,所述第一转轴上设置第一齿轮,所述第一齿轮与所述第一齿条齿形相啮合;
第二滑动杆,所述第二滑动杆设置在所述固定箱内部,所述第二滑动杆位于所述第一齿轮下方,所述第二滑动杆平行于所述第一滑动杆,所述第二滑动杆远离所述第一挡杆一端贯穿所述固定箱侧壁并与所述固定箱侧壁滑动连接;
第二齿条,所述第二齿条设置在所述第二滑动杆朝向所述第一齿轮一侧,所述第二齿条下端与所述第二滑动杆上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二齿条靠近所述第一齿轮一侧带齿,所述第二齿条与所述第一齿轮齿形相互啮合;
滑轨,所述滑轨设置在所述固定箱内部,所述滑轨位于所述第二滑动杆下方,所述滑轨平行于所述第二滑动杆,所述滑轨左右两端分别与所述固定箱左右两侧内壁固定连接,所述滑轨上滑动设置有卡板,所述卡板上端延伸至所述第二滑动杆下表面并与所述第二滑动杆下表面固定连接,所述卡板另一端设置为斜面,所述斜面设置在所述卡板远离所述第一挡杆一侧;
移动板,所述移动板设置在所述固定箱下方,所述移动板上端贯穿所述固定箱下表面并延伸至所述固定箱内部,所述移动板与所述固定箱下侧壁滑动连接,所述移动板上端设置有与所述卡板相适配的第二斜面,所述移动板下端位于所述固定箱外部并设置挡板;
第二弹簧,所述第二弹簧套设在所述移动板外部,所述第二弹簧一端与所述固定箱底壁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弹簧另一端与所述挡板上表面固定连接;
电动升降杆,所述电动升降杆设置在所述固定箱底壁,所述电动升降杆上端与所述固定箱底壁固定连接,所述电动升降杆下端设置第一滚轮,所述第一滚轮外壁与所述挡板上表面接触。
优选的,所述导向杆远离所述列车一端设置导向装置,所述导向装置包括:
第一箱体,所述第一箱体设置在所述导向杆远离所述列车一端,所述第一箱体与所述导向杆固定连接,所述第一箱体上下两侧对称设置第二滑槽;
第二箱体,所述第二箱体设置在所述第一箱体远离所述导向杆一端,所述第二箱体靠近所述导向杆一侧与所述第一箱体远离所述导向杆一侧固定连接;
第三滑动杆,所述第三滑动杆设置在所述第二箱体内,所述第三滑动杆靠近所述导向杆一端贯穿所述第二箱体左侧壁并延伸至所述第一箱体内,所述第三滑动杆与所述第二箱体左侧壁滑动连接,所述第三滑动杆远离所述第一箱体一端设置复位弹簧,所述复位弹簧一端与所述第三滑动杆一端固定连接,所述复位弹簧另一端与所述第二箱体右侧内壁固定连接;
两个第三齿条,两个所述第三齿条对称设置在所述第三滑动杆上下两侧,所述第三齿条位于所述第二箱体内,所述第三齿条远离所述第三滑动杆一侧带齿;
两个第二转轴,两个所述第二转轴对称设置在所述第三齿条上下两侧,所述第二转轴前后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二箱体前后两侧内壁转动连接,所述第二转轴上设置第二齿轮,所述第二齿轮与所述第三齿条带齿一侧啮合,所述第二齿轮远离所述第三齿条一侧设置第四齿条,所述第四齿条平行于所述第三齿条,所述第四齿条靠近所述第二齿轮一侧带齿,所述第四齿条与所述第二齿轮齿形相啮合,所述第四齿条远离所述导向杆一端贯穿所述第二箱体右侧壁并延伸至所述第二箱体外部,所述第四齿条远离所述导向杆一端设置第一安装孔,所述第一安装孔内设置第三弹簧,所述第三弹簧一端与所述第一安装孔左侧内壁固定连接,所述第三弹簧另一端设置第一滑柱,所述第一滑柱与所述第一安装孔内壁滑动连接,所述第一滑柱远离所述第三弹簧一端延伸至所述第一安装孔外部并设置第二滚轮;
两个摆动杆,两个所述摆动杆对称设置在所述第一箱体上下两侧,所述摆动杆一端与所述第二箱体左侧壁铰接连接,所述摆动杆远离所述第二箱体一端设置第二安装孔,所述第二安装孔内设置第四弹簧,所述第四弹簧一端与所述第二安装孔内壁固定连接,所述第四弹簧另一端设置第二滑柱,所述第二滑柱与所述第二安装孔内壁滑动连接,所述第二滑柱远离所述第二箱体一端延伸至所述第二安装孔外部并设置第三滚轮;
第二连杆,所述第二连杆设置在所述摆动杆与所述第三滑动杆之间,所述第二连杆一端与所述摆动杆侧壁铰接连接,所述第二连杆另一端穿过所述第二滑槽延伸至所述第一箱体内部并与所述第三滑动杆侧壁铰接连接。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具有以下优点:本发明提供了小型智能化渠道或管道式立体运输交通轨道,包括行车轨与若干进站轨,若干所述进站轨设置在所述行车轨一侧,所述行车轨与所述进站轨均为渠道或管道式立体运输交通轨道,所述行车轨上设置有若干列车,可通过所述列车控制换道,若干所述列车采用内部变道装置实现列车换道。本发明中,通过设置内部变道装置,不需要轨道的移动便能够实现列车在行车轨与进站轨之间的快速切换,实现列车的进站或出站,结构简单,操作方便,提高了变道效率以及发车频率,且行车轨与进站轨均采用渠道或管道式立体运输交通轨道,便于列车在行车轨与进站轨上行或下行,能够大大缓解目前列车运行时带来拥挤的弊端,且第一变道装置隐形安装,使得列车运行更加通畅,在变道时,列车进出站更加平滑,减少了振动,使得列车运行更加平稳,使得列车在轨道上等速前进,同时提高了变道效率,降低了变道成本。
本发明的其它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说明书中阐述,并且,部分地从说明书中变得显而易见,或者通过实施本发明而了解。本发明的目的和其他优点可通过在所写的说明书以及说明书附图中所特别指出的装置来实现和获得。
下面通过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附图说明
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发明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限制。在附图中:
图1为本发明小型智能化渠道或管道式立体运输交通轨道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中第一变道装置局部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中第二变道装置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中列车及导向杆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中第一挡杆及第一动力装置连接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中第二挡杆及第二动力装置连接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中渠道式行车轨一种截面图;
图8为本发明中渠道式行车轨另一种截面图;
图9为本发明中管道式行车轨第三种截面图;
图10为本发明图5中E处放大图;
图11为本发明图10中F处放大图;
图12为本发明中导向装置连接示意图;
图13为本发明中导向装置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中:1、行车轨;2、进站轨;3、第一侧边;4、第二侧边;5、第一底板;6、第三侧边;7、第四侧边;8、第二底板;9、第一挡杆;10、第一导轨; 11、第一滑块;12、第一动力装置;13、第二挡杆;14、第二导轨;15、第二滑块;16、第二动力装置;17、第三挡杆;18、第四挡杆;19、导向杆;20、固定箱;21、第一滑动杆;22、滑动块;23、第一滑槽;24、第一弹簧;25、第一齿条;26、第一连杆;27、第一转轴;28、第一齿轮;29、第二滑动杆; 30、第二齿条;31、滑轨;32、卡板;33、移动板;34、挡板;35、第二弹簧; 36、电动升降杆;37、第一滚轮;38、导向装置;39、第一箱体;40、第二滑槽;41、第二箱体;42、第三滑动杆;43、复位弹簧;44、第三齿条;45、第二转轴;46、第二齿轮;47、第四齿条;48、第一安装孔;49、第三弹簧;50、第一滑柱;51、第二滚轮;52、摆动杆;53、第二安装孔;54、第四弹簧;55、第二滑柱;56、第三滚轮;57、第二连杆;58、列车。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优选实施例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另外,在本发明中如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并非特别指称次序或顺位的意思,亦非用以限定本发明,其仅仅是为了区别以相同技术用语描述的组件或操作而已,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以及技术特征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发明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实施例1: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小型智能化渠道或管道式立体运输交通轨道,如图1- 图13所示,包括:行车轨1与若干进站轨2,若干所述进站轨2设置在所述行车轨1一侧,所述行车轨1与所述进站轨2均为渠道或管道式立体运输交通轨道,所述行车轨1上设置有若干列车58。
上述技术方案的工作原理及有益效果为:本发明包括行车轨1与进站轨2,行车轨1用于列车58的正常通行,进站轨2用于列车58的进站,进站轨2设置在行车轨1的一侧,进站轨2的设置如图1所示,进站轨2可以设置在另一个进站轨2的外侧,行车轨1与进站轨2均为渠道或管道式立体运输交通轨道,将行车轨1与进站轨2设置为渠道或管道式立体运输交通轨道能够使得列车58 在轨道上等速前进,提高了变道效率与发车频率,能够大大缓解目前列车运行时带来拥挤的弊端,若干所述行车轨1、若干所述进站轨2上设置若干列车58,若干所述列车58沿所述行车轨1、所述进站轨2等速行驶,渠道或管道式立体运输交通轨道线路可以设计成上行或下行,要达到设计的要求,可以将轨道设计成反转,列车从上行转变成下行,使得列车58在行驶过程中随轨道路径进行上行或下行。
实施例2
在上述实施例1的基础上,如图2所示,渠道或管道式立体运输交通轨道线路可以设计成上行或下行,要达到设计的要求,可以将轨道设计成反转,列车从上行转变成下行,所述列车58可通过控制系统实现换道,若干所述列车 58采用内部变道装置实现列车58换道,所述行车轨1靠近所述进站轨2一侧设置两个道口,所述进站轨2两端分别通过所述道口与所述行车轨1连通,所述行车轨1包括第一侧边3、第二侧边4及第一底板5,所述第一侧边3与所述第二侧边4对称设置在所述第一底板5前侧壁,所述第一侧边3与所述第二侧边4相互平行,所述进站轨2包括第三侧边6、第四侧边7及第二底板8,所述第四侧边7设置在所述第二侧边4与所述第三侧边6之间,所述第二侧边4设置在所述第三侧边6与所述第一侧边3之间,所述第三侧边6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二侧边4连接,所述第四侧边7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二侧边4连接。
上述技术方案的工作原理及有益效果为:渠道或管道式立体运输交通轨道线路可以设计成上行或下行,要达到设计的要求,可以将轨道设计成反转,使得列车从上行转变成下行,列车58可以通过控制系统实现换道,能够大大缓解目前列车运行时带来拥挤的弊端,若干所述列车58采用内部变道方式实现在所述行车轨1与所述进站轨2之间的变道,当列车58需要进站时,采用内部变道方式实现该列车58的变道,使得需要进站的列车58从行车轨1变道至进站轨2内,若其余列车58不需要进站,则采用内部变道方式使列车58保持在在行车轨1内等速行驶,此时,进入进站轨2的列车58与处于行车轨58上的列车58互不干涉,人员可以在进站轨2的列车上完成上下车,当列车58需要从进站轨2出站时,采用内部变道方式即可使列车58从进站轨2的出口行驶至行车轨1内,从而实现了列车58的变道,该列车58在进入行车轨1后也与行车轨1上的列车58保持相同速度,不会影响行车轨58上列车从运行,通过上述方法能够实现多个列车58在行车轨1及进站轨2上等速行驶且互不影响,从而大大提高了列车58的通行效率,能够缓解交通拥挤的问题,行车轨1 用于列车58的正常通行,进站轨2用于列车58的进站,进站轨2设置在行车轨1的一侧,本发明中,采用内部变道方式实现变道,不需要轨道的移动便能够实现列车58在行车轨1与进站轨2之间的快速切换,从而实现列车58的快速进站或出站,结构简单,操作方便,在列车58变道时,列车58进出站更加平滑,减少了振动,使得列车58运行更加平稳,列车58在轨道上等速前进,提高了变道效率以及发车频率,能够大大缓解目前列车58运行时带来拥挤的弊端,行车轨1包括第一侧边3、第二侧边4及第一底板5,第一侧边3与第二侧边4设置在第一底板5前侧壁,进站轨2包括第三侧边6、第四侧边7及第二底板8,第三侧边6与第四侧边7设置在第二底板8前侧壁,第二侧边4 设置在第一侧边3与第三侧边6之间,且第三侧边6两端与第二侧边4连接,第四侧边7设置在第二侧边4与第三侧边6之间,第四侧边7两端与第二侧边 4连接,通过上述设置能够实现行车轨1与进站轨2的一体化设计,使得行车轨1与进站轨2之间结构稳定,列车58通过时过渡平缓,在变道时,列车58 进出站更加平滑,减少了振动,列车58运行更加平稳。
实施例3
在实施例2的基础上,如图2、图5、图6所示,所述内部变道装置包括第一变道装置,所述第一变道装置设置在所述道口处,所述第一变道装置包括:
第一挡杆9,所述第一挡杆9一端与所述第一侧边3内壁铰接连接,所述第一挡杆9另一端能与所述第四侧边7靠近所述第一挡杆9一端连接,所述第一挡杆9朝向所述第一侧边3一侧设置第一导轨10,所述第一导轨10上滑动设置第一滑块11;
第一动力装置12,所述第一动力装置12设置在所述第一侧边3内壁,所述第一动力装置12固定端与所述第一侧边3内壁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动力装置12伸缩端与所述第一滑块11侧壁铰接连接;
第二挡杆13,所述第二挡杆13一端与所述第三侧边6靠近所述第二侧边 4一端内壁铰接连接,所述第二挡杆13另一端能与所述第四侧边7靠近所述第二挡杆13一端连接,所述第二挡杆13朝向所述第三侧边6一侧设置第二导轨 14,所述第二导轨14上滑动设置第二滑块15;
第二动力装置16,所述第二动力装置16设置在所述第三侧边6内壁,所述第二动力装置16固定端与所述第三侧边6内壁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动力装置16伸缩端与所述第二滑块15侧壁铰接连接。
上述技术方案的工作原理及有益效果为:如图1所示,第一变道装置包括第一挡杆9,第一挡杆9与图1中第一侧边3的D点位置铰接连接,第一挡杆 9另一端延伸至A点位置,第二挡杆13与图1中第三侧边6的F点位置铰接连接,当列车58在行车轨1上需要进入进站轨2时,启动第一动力装置12,在第一动力装置12作用下,第一动力装置12的伸缩端伸出,从而推动第一滑块 11在第一导轨10上滑动,并且推动第一挡杆9向第四侧边7方向移动,直至第一挡杆9远离铰接位置一端从图1的A点位置移动至第四侧边7的B点位置,使得第一挡杆9与第四侧边7连接,在第一挡杆9的作用下,列车58可以从行车轨1运行至进站轨2内,此时,第二挡杆13隐藏设置在第三侧边6内部,不会影响列车58的运行,使得列车58运行通畅,在进站轨2另一端同样将第一挡杆9移动至与第四侧边7连接,即可实现列车58的出站,当列车58不需要进站时,将第一动力装置12的伸缩端缩回,此时,第一挡杆9隐藏在第一侧边3内,然后启动第二动力装置16,第二动力装置16的伸缩端伸出,从而推动第二滑块15在第二导轨14上滑动,并且推动第二挡杆13向靠近第四侧边7方向移动,直至第二挡杆13远离铰接位置一端从图1的C点位置移动至与第四侧边7的B点位置,使得第二挡杆13与第四侧边7连接,在第二挡杆 13的作用下,列车58直接从行车轨1通过而不会进入进站轨2内,在进站轨 2另一端同样将第二挡杆13移动至与第四侧边7连接,即可实现列车58从行车轨1上完全通过,通过设置第一变道装置,实现列车58在行车轨1与进站轨2之间的快速切换,实现列车58的进站或出站,结构简单,操作方便,仅需要控制第一动力装置12及第二动力装置16的伸缩即可,大大提升了变道效率,且第一变道装置安装在道口处,实现了第一变道装置的隐形安装,使得列车58运行更加通畅,在变道时,列车58进出站更加平滑,减少了振动,使得列车58运行更加平稳。
实施例4
在实施例3的基础上,如图3所示,所述内部变道装置还包括第二变道装置,所述第二变道装置设置在所述道口处,所述第二变道装置包括:
第三挡杆17,所述第三挡杆17倾斜设置在所述第一侧边3与所述第四侧边7之间,所述第三挡杆17一端与所述第一侧边3内侧接触,所述第三挡杆17另一端与所述第四侧边7端部接触;
第三动力装置,所述第三动力装置设置在所述第一底板5前侧壁,所述第三动力装置固定端与所述第一底板5前侧壁固定连接,所述第三动力装置伸缩端与所述第三挡杆17后侧壁固定连接;
第四挡杆18,所述第四挡杆18设置在所述第三侧边6与所述第四侧边7 之间,所述第四挡杆18一端与所述第三侧边6端部接触,所述第三挡杆17另一端与所述第四侧边7端部接触;
第四动力装置,所述第四动力装置设置在所述第二底板8前侧壁,所述第四动力装置固定端与所述第二底板8前侧壁固定连接,所述第四动力装置伸缩端与所述第四挡杆18后侧壁固定连接;
所述第一动力装置12、所述第二动力装置16、所述第三动力装置、所述第四动力装置可采用液压杆、电动伸缩杆、直线驱动电机中的任意一种。
上述技术方案的工作原理及有益效果为:在道口处还设置有第二变道装置,第二变道装置包括弧形的第三挡杆17与直线型的第四挡杆18,通过设置第三动力装置,第三动力装置能够控制第三挡杆17在第一侧边3与第四侧边7 之间前后移动,当列车58需要进站时,启动第三动力装置,第三动力装置伸出带动第三挡杆17向远离第一底板5方向移动,直至第三挡杆17与第一侧边 3及第四侧边7处于同一高度,此时,列车58可以从行车轨1进入进站轨2 内,当列车58不需要进站时,将第三挡杆17缩回,启动第四动力装置,第四动力装置带动第四挡杆18向远离第二底板8方向移动,直至第四挡杆18与第三侧边6及第四侧边7处于同一高度,此时,列车58不会发生变道,列车58 能够从行车轨1上直接通过,进一步实现了快速变道,第一动力装置12、第二动力装置16、第三动力装置及第四动力装置均采用常用的液压杆、电动伸缩杆、直线驱动电机中的任意一种,电动伸缩杆型号为DT500-300,液压杆、电动伸缩杆、直线驱动电机均有结构简单、体积较小的优点,便于更换,且液压杆、电动伸缩杆、直线驱动电机都能够实现快速伸缩,运行结构稳定,不易损坏,具有较高的使用寿命,能够实现快速变道,提高变道效率。
实施例5
在实施例4的基础上,如图4所示,所述列车58设置有与所述行车轨1 相适配的车轮,所述车轮设置在所述行车轨1的轨道内,所述列车58左侧设置有驱动装置,所述驱动装置输出端设置有导向杆19,所述驱动装置用于控制所述导向杆19摆动,所述导向杆19用于对所述列车58导向。
上述技术方案的工作原理及有益效果为:在行车轨1上设置有列车58,列车58设置有与行车轨1及进站轨2轨道相适配的车轮,在列车58左侧设置有驱动装置,驱动装置可以为电动机,电动机型号为YVF2/YVP90L-4,电动机的输出端设置有导向杆19,电动机能够控制导向杆19转动,当列车58移动至道口处时,启动电动机,电动机控制导向杆19转动至第三侧边6与第四侧边7 之间,此时,列车58可以从行车轨1换向至进站轨2,完成轨道的切换,在列车58出站时同理,控制导向杆19转动至第一侧边3与第二侧边4之间即可,通过设置导向杆19能够实现对列车58的导向,列车58在导向下完成轨道切换,更加方便快捷,且切换平稳。
实施例6
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如图9所示,所述行车轨1与所述进站轨2的截面均设置为管道式“回”型结构。
上述技术方案的工作原理及有益效果为:行车轨1与进站轨2的截面可以设置为管道式的回型结构,能够提高轨道的结构强度。
实施例7
在实施例2的基础上,如图7、图8所示,所述第一侧边3包括第一竖板、第一横板,所述第一竖板垂直于所述第一底板5,所述第一横板平行于所述第一底板5,所述第一竖板一端与所述第一底板5固定连接,所述第一竖板另一端与所述第一横板一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二侧边4包括第二竖板、第二横板,所述第二竖板垂直于所述第一底板5,所述第二横板平行于所述第一底板5,所述第二竖板一端与所述第一底板5远离所述第一竖板一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二竖板另一端与所述第二横板一端固定连接;
所述第一侧边3还包括第三竖板,所述第三竖板平行于所述第一竖板,所述第三竖板远离所述第一底板5一端与所述第一横板远离所述第一竖板一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二侧边4还包括第四竖板,所述第四竖板平行于所述第二竖板,所述第四竖板远离所述第一底板5一端与所述第二横板远离所述第二竖板一端固定连接。
上述技术方案的工作原理及有益效果为:第一侧边3还包括第一竖板与第一横板,第一竖板与第一横板呈L型设置在第一底板5上,第二侧边4包括第二竖板与第二横板,第一侧边3截面与第二侧边4截面相互对称,在第一侧边 3与第二侧边4的作用下,车轮能够在轨道上移动,且不易脱出,使得列车58 运行稳定,同样的第三侧边6、第四侧边7分别与第一侧边3、第二侧边4的结构相似,有助于列车58的平稳运行;
进一步的,在第一横板一侧设置第三竖板,在第二横板一侧设置第四竖板,能够加强对车轮的限制,防止出现脱轨的问题,增强列车58运行的稳定性。
实施例8
在实施例3的基础上,如图5、图10、图11所示,所述第一侧边3内壁设置固定装置,所述固定装置位于所述第一挡杆9远离铰接位置一侧,所述固定装置包括:
固定箱20,所述固定箱20设置在所述第一挡杆9远离铰接位置一侧,所述固定箱20外侧壁与所述第一侧边3内侧壁固定连接,所述固定箱20上端内壁设置第一滑槽23;
第一滑动杆21,所述第一滑动杆21设置在所述固定箱20内部,所述第一滑动杆21左右两端分别贯穿所述固定箱20左右两侧内壁并与所述固定箱20 侧壁滑动连接,所述第一滑动杆21上端设置滑动块22,所述滑动块22一端与所述第一滑动杆21上表面固定连接,所述滑动块22另一端延伸至所述第一滑槽23内并与所述第一滑槽23内壁滑动连接;
第一弹簧24,所述第一弹簧24设置在所述第一滑槽23内,所述第一弹簧 24一端与所述滑动块22侧壁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弹簧24另一端与所述第一滑槽23远离所述第一挡杆9一端内壁固定连接;
第一齿条25,所述第一齿条25设置在所述第一滑动杆21下表面,所述第一齿条25上端与所述第一滑动杆21下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齿条25远离所述第一滑动杆21一侧带齿;
第一连杆26,所述第一连杆26设置在所述第一滑动杆21与所述第一挡杆 9之间,所述第一连杆26一端与所述第一滑动杆21靠近所述第一挡杆9一端铰接连接,所述第一连杆26另一端与所述第一挡杆9靠近所述第一滑动杆21 一端铰接连接;
第一转轴27,所述第一转轴27设置在所述第一齿条25下方,所述第一转轴27前后两端分别与所述固定箱20前后两侧内壁转动连接,所述第一转轴27 上设置第一齿轮28,所述第一齿轮28与所述第一齿条25齿形相啮合;
第二滑动杆29,所述第二滑动杆29设置在所述固定箱20内部,所述第二滑动杆29位于所述第一齿轮28下方,所述第二滑动杆29平行于所述第一滑动杆21,所述第二滑动杆29远离所述第一挡杆9一端贯穿所述固定箱20侧壁并与所述固定箱20侧壁滑动连接;
第二齿条30,所述第二齿条30设置在所述第二滑动杆29朝向所述第一齿轮28一侧,所述第二齿条30下端与所述第二滑动杆29上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二齿条30靠近所述第一齿轮28一侧带齿,所述第二齿条30与所述第一齿轮28齿形相互啮合;
滑轨31,所述滑轨31设置在所述固定箱20内部,所述滑轨31位于所述第二滑动杆29下方,所述滑轨31平行于所述第二滑动杆29,所述滑轨31左右两端分别与所述固定箱20左右两侧内壁固定连接,所述滑轨31上滑动设置有卡板32,所述卡板32上端延伸至所述第二滑动杆29下表面并与所述第二滑动杆29下表面固定连接,所述卡板32另一端设置为斜面,所述斜面设置在所述卡板32远离所述第一挡杆9一侧;
移动板33,所述移动板33设置在所述固定箱20下方,所述移动板33上端贯穿所述固定箱20下表面并延伸至所述固定箱20内部,所述移动板33与所述固定箱20下侧壁滑动连接,所述移动板33上端设置有与所述卡板32相适配的第二斜面,所述移动板33下端位于所述固定箱20外部并设置挡板34;
第二弹簧35,所述第二弹簧35套设在所述移动板33外部,所述第二弹簧 35一端与所述固定箱20底壁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弹簧35另一端与所述挡板 34上表面固定连接;
电动升降杆36,所述电动升降杆36设置在所述固定箱20底壁,所述电动升降杆36上端与所述固定箱20底壁固定连接,所述电动升降杆36下端设置第一滚轮37,所述第一滚轮37外壁与所述挡板34上表面接触。
上述技术方案的工作原理及有益效果为:当第一挡杆9向第四侧边7方向移动时,第一挡杆9通过第一连杆26带动第一滑动杆21向靠近第一挡杆9铰接位置方向移动,第一滑动杆21在固定箱20内滑动,滑动块22在第一滑槽 23内沿第一滑槽23内壁滑动,第一弹簧24拉伸,同时,第一滑动杆21带动第一齿条25向靠近第一挡杆9方向移动,第一齿条25与第一齿轮28啮合,第一齿条25带动第一齿轮28转动,第一齿轮28转动带动第二齿条30向远离第一挡杆9方向移动,第二齿条30带动第二滑动杆29滑动,第二滑动杆29 带动卡板32在滑轨31上向移动板33方向滑动,卡板32斜面与移动板33斜面贴合并将移动板33向下挤压,当第一挡杆9与第四侧边7完全连接后,卡板32移动至移动板33右侧,此时,在第二弹簧35的作用下,移动板33将卡板32阻挡在移动板33右侧,第一挡杆9与第四侧边7能够稳固的连接,当第一动力装置12失效后,在固定装置的作用下,卡板32被卡在移动板33右侧,第二滑动杆29、第一滑动杆21及第一连杆26均无法移动,使得第一挡杆9 无法移动,有效的保证了第一挡杆9与第四侧边7的连接,当第一挡杆9需要缩回时,启动电动升降杆36,电动升降杆36将挡板34向下推出,卡板32与移动板33分离,在第一弹簧24的作用下,第一滑动杆21能够恢复原位,并带动第一挡杆9恢复原位,通过设置固定装置,有效的加固了第一挡杆9,使得第一挡杆9与第四侧边7的连接更加稳固,在列车58通过时不易发生晃动,使得列车58通过第一挡杆9时更加平稳,减少振动,同时还能防止第一动力装置12失效后第一挡杆9无法复位的问题,能够帮助第一挡杆9缩回至第一侧边3内,提高了装置整体的安全性与可靠性。
实施例9
在实施例5的基础上,如图12、图13所示,所述导向杆19远离所述列车 58一端设置导向装置38,所述导向装置38包括:
第一箱体39,所述第一箱体39设置在所述导向杆19远离所述列车58一端,所述第一箱体39与所述导向杆19固定连接,所述第一箱体39上下两侧对称设置第二滑槽40;
第二箱体41,所述第二箱体41设置在所述第一箱体39远离所述导向杆 19一端,所述第二箱体41靠近所述导向杆19一侧与所述第一箱体39远离所述导向杆19一侧固定连接;
第三滑动杆42,所述第三滑动杆42设置在所述第二箱体41内,所述第三滑动杆42靠近所述导向杆19一端贯穿所述第二箱体41左侧壁并延伸至所述第一箱体39内,所述第三滑动杆42与所述第二箱体41左侧壁滑动连接,所述第三滑动杆42远离所述第一箱体39一端设置复位弹簧43,所述复位弹簧 43一端与所述第三滑动杆42一端固定连接,所述复位弹簧43另一端与所述第二箱体41右侧内壁固定连接;
两个第三齿条44,两个所述第三齿条44对称设置在所述第三滑动杆42 上下两侧,所述第三齿条44位于所述第二箱体41内,所述第三齿条44远离所述第三滑动杆42一侧带齿;
两个第二转轴45,两个所述第二转轴45对称设置在所述第三齿条44上下两侧,所述第二转轴45前后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二箱体41前后两侧内壁转动连接,所述第二转轴45上设置第二齿轮46,所述第二齿轮46与所述第三齿条 44带齿一侧啮合,所述第二齿轮46远离所述第三齿条44一侧设置第四齿条 47,所述第四齿条47平行于所述第三齿条44,所述第四齿条47靠近所述第二齿轮46一侧带齿,所述第四齿条47与所述第二齿轮46齿形相啮合,所述第四齿条47远离所述导向杆19一端贯穿所述第二箱体41右侧壁并延伸至所述第二箱体41外部,所述第四齿条47远离所述导向杆19一端设置第一安装孔 48,所述第一安装孔48内设置第三弹簧49,所述第三弹簧49一端与所述第一安装孔48左侧内壁固定连接,所述第三弹簧49另一端设置第一滑柱50,所述第一滑柱50与所述第一安装孔48内壁滑动连接,所述第一滑柱50远离所述第三弹簧49一端延伸至所述第一安装孔48外部并设置第二滚轮51;
两个摆动杆52,两个所述摆动杆52对称设置在所述第一箱体39上下两侧,所述摆动杆52一端与所述第二箱体41左侧壁铰接连接,所述摆动杆52远离所述第二箱体41一端设置第二安装孔53,所述第二安装孔53内设置第四弹簧 54,所述第四弹簧54一端与所述第二安装孔53内壁固定连接,所述第四弹簧 54另一端设置第二滑柱55,所述第二滑柱55与所述第二安装孔53内壁滑动连接,所述第二滑柱55远离所述第二箱体41一端延伸至所述第二安装孔53 外部并设置第三滚轮56;
第二连杆57,所述第二连杆57设置在所述摆动杆52与所述第三滑动杆 42之间,所述第二连杆57一端与所述摆动杆52侧壁铰接连接,所述第二连杆 57另一端穿过所述第二滑槽40延伸至所述第一箱体39内部并与所述第三滑动杆42侧壁铰接连接。
上述技术方案的工作原理及有益效果为:在导向杆19远离列车58一端还设置有导向装置38,当导向杆19调整至第三侧边6与第四侧边7之间时,第二滚轮51先与第四侧边7外壁接触,第二滚轮51滚动不会将第四侧边7划伤,随着导向杆19的角度调整,第二滚轮51带动第一滑柱50在第一安装孔48内滑动,第三弹簧49压缩,在压缩同时,第一滑柱50带动第四齿条47向第一箱体39方向滑动,第四齿条47带动第二齿轮46转动,第二齿轮46带动第三齿条44向远离第一箱体39方向移动,第三齿条44带动第三滑动杆42在第二箱体41侧壁滑动,复位弹簧43压缩,第三滑动杆42通过第二连杆57带动摆动杆52向第一箱体39方向移动,实现了摆动杆52的收缩,从而缩小了导向装置38的整体体积,便于导向装置38的位置调整,当第二滚轮51与第四侧边7分离后,导向装置38完全进入第四侧边7与第三侧边6之间,在复位弹簧43的作用下,第三滑动杆42向靠近导向杆19方向移动,第三滑动杆42通过第二连杆57带动摆动杆52向远离第一箱体39方向摆动,第一箱体39两侧的第三滚轮56分别与第四侧边7、第三侧边6接触,从而使得第一箱体39及第二箱体41位于第三侧边6与第四侧边7的中心位置,使得导向杆19位于第三侧边6与第四侧边7的中心位置,有助于完成对列车58的导向,使得列车 58平稳变道,列车58不会出现向某一侧严重偏移的问题,提高了列车58移动的稳定性。
在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
温度检测装置,所述温度检测装置设置在所述第一侧边3内壁,用于检测所述第一侧边3内壁的实际温度;
第一压力检测装置,所述第一压力检测装置设置在所述第一挡杆9上表面,用于检测所述第一挡杆9上表面受到的压力;
第二压力检测装置,所述第二压力检测装置设置在所述第一挡杆9内侧壁,用于检测所述第一挡杆9内侧壁受到的压力;
报警器,所述报警器设置在所述第一侧边3外侧壁;
控制器,所述控制器设置在所述第一侧边3外侧壁,所述控制器分别与所述温度检测装置、所述第一压力检测装置、所述第二压力检测装置、所述报警器电性连接;
所述控制器基于所述温度检测装置、所述第一压力检测装置、所述第二压力检测装置的检测值控制所述报警器工作,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基于所述温度检测装置、所述第一压力检测装置、所述第二压力检测装置的检测值,通过以下公式计算所述第一挡杆9的实际可靠程度:
Figure BDA0003244060060000221
其中,Y0为所述第一挡杆9的实际可靠程度,FC为所述第一压力检测装置检测的所述第一挡杆9上表面受到的压力,FCi为列车58第i次通过所述第一挡杆9时,所述第一压力检测装置检测的所述第一挡杆9上表面受到的压力,ω1为第一权重系数,ω1取值为0.4,FS为所述第二压力检测装置检测的所述第一挡杆9内侧壁受到的压力,FSi为列车58第i次通过所述第一挡杆9时,所述第二压力检测装置检测的所述第一挡杆9内侧壁受到的压力,ω2为第二权重系数,ω2取值为0.6,n为所述列车58通过所述第一挡杆9的总次数,Ti为所述列车58通过所述第一挡杆9时,所述温度检测装置检测的所述第一侧边3 内壁的实际温度,T0为预设温度,T0取值为25℃,τ1为温度系数,τ1取值为1.1, FX为所述第一挡杆9上表面能承受的最大预设压力,FZ为所述第一挡杆9内侧壁能承受的最大预设压力,FX与FZ均与所述第一挡杆9的材质有关;
步骤2:基于上述公式的计算结果,所述控制器能够将所述第一挡杆9的实际可靠程度与所述第一挡杆9的预设可靠程度进行比较,当所述第一挡杆9 的实际可靠程度小于第一挡杆9的预设可靠程度时,所述控制器控制所述报警器发出报警提示。
上述技术方案的工作原理及有益效果为:第一挡杆9的可靠程度能够决定列车58运行是否平稳,在现有技术中,只能通过人为判断或者记录工作时长来估算第一挡杆9的可靠程度,存在较大的误差,因此,本发明基于温度检测装置、第一压力检测装置、第二压力检测装置的检测值,并通过上述公式能够准确计算第一挡杆9的实际可靠程度,控制器内预设有第一挡杆9的预设可靠程度,控制器能够将第一挡杆9的实际可靠程度与预设可靠程度进行比较,当实际可靠程度小于预设可靠程度时,说明第一挡杆9需要进行检修或更换,此时控制器控制报警器发出报警提示,从而提醒工作人员对第一挡杆9进行及时检修或更换,通过上述方案,能够准确判断第一挡杆9的实际可靠程度,从而及时发出报警提示,保证了第一挡杆9的可靠性,确保列车58能够平稳通过第一挡杆9,从而实现变道,为变道提供了保障。
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发明进行各种改动和变型而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这样,倘若本发明的这些修改和变型属于本发明权利要求及其等同技术的范围之内,则本发明也意图包含这些改动和变型在内。

Claims (7)

1.小型智能化渠道或管道式立体运输交通轨道,其特征在于,包括:行车轨(1)与若干进站轨(2),若干所述进站轨(2)设置在所述行车轨(1)一侧,所述行车轨(1)与所述进站轨(2)均为渠道或管道式立体运输交通轨道,所述行车轨(1)上设置有若干列车(58);
渠道或管道式立体运输交通轨道线路设计成上行或下行,要达到设计的要求,将轨道设计成反转列车从上行转变成下行,所述列车(58)可通过控制系统实现换道,若干所述列车(58)采用内部变道装置实现列车(58)换道,所述行车轨(1)靠近所述进站轨(2)一侧设置两个道口,所述进站轨(2)两端分别通过所述道口与所述行车轨(1)连通,所述行车轨(1)包括第一侧边(3)、第二侧边(4)及第一底板(5),所述第一侧边(3)与所述第二侧边(4)对称设置在所述第一底板(5)前侧壁,所述第一侧边(3)与所述第二侧边(4)相互平行,所述进站轨(2)包括第三侧边(6)、第四侧边(7)及第二底板(8),所述第四侧边(7)设置在所述第二侧边(4)与所述第三侧边(6)之间,所述第二侧边(4)设置在所述第三侧边(6)与所述第一侧边(3)之间,所述第三侧边(6)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二侧边(4)连接,所述第四侧边(7)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二侧边(4)连接;
所述列车(58)设置有与所述行车轨(1)相适配的车轮,所述车轮设置在所述行车轨(1)的轨道内,所述列车(58)左侧设置有驱动装置,所述驱动装置输出端设置有导向杆(19),所述驱动装置用于控制所述导向杆(19)摆动,所述导向杆(19)用于对所述列车(58)导向;
所述导向杆(19)远离所述列车(58)一端设置导向装置(38),所述导向装置(38)包括:
第一箱体(39),所述第一箱体(39)设置在所述导向杆(19)远离所述列车(58)一端,所述第一箱体(39)与所述导向杆(19)固定连接,所述第一箱体(39)上下两侧对称设置第二滑槽(40);
第二箱体(41),所述第二箱体(41)设置在所述第一箱体(39)远离所述导向杆(19)一端,所述第二箱体(41)靠近所述导向杆(19)一侧与所述第一箱体(39)远离所述导向杆(19)一侧固定连接;
第三滑动杆(42),所述第三滑动杆(42)设置在所述第二箱体(41)内,所述第三滑动杆(42)靠近所述导向杆(19)一端贯穿所述第二箱体(41)左侧壁并延伸至所述第一箱体(39)内,所述第三滑动杆(42)与所述第二箱体(41)左侧壁滑动连接,所述第三滑动杆(42)远离所述第一箱体(39)一端设置复位弹簧(43),所述复位弹簧(43)一端与所述第三滑动杆(42)一端固定连接,所述复位弹簧(43)另一端与所述第二箱体(41)右侧内壁固定连接;
两个第三齿条(44),两个所述第三齿条(44)对称设置在所述第三滑动杆(42)上下两侧,所述第三齿条(44)位于所述第二箱体(41)内,所述第三齿条(44)远离所述第三滑动杆(42)一侧带齿;
两个第二转轴(45),两个所述第二转轴(45)对称设置在所述第三齿条(44)上下两侧,所述第二转轴(45)前后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二箱体(41)前后两侧内壁转动连接,所述第二转轴(45)上设置第二齿轮(46),所述第二齿轮(46)与所述第三齿条(44)带齿一侧啮合,所述第二齿轮(46)远离所述第三齿条(44)一侧设置第四齿条(47),所述第四齿条(47)平行于所述第三齿条(44),所述第四齿条(47)靠近所述第二齿轮(46)一侧带齿,所述第四齿条(47)与所述第二齿轮(46)齿形相啮合,所述第四齿条(47)远离所述导向杆(19)一端贯穿所述第二箱体(41)右侧壁并延伸至所述第二箱体(41)外部,所述第四齿条(47)远离所述导向杆(19)一端设置第一安装孔(48),所述第一安装孔(48)内设置第三弹簧(49),所述第三弹簧(49)一端与所述第一安装孔(48)左侧内壁固定连接,所述第三弹簧(49)另一端设置第一滑柱(50),所述第一滑柱(50)与所述第一安装孔(48)内壁滑动连接,所述第一滑柱(50)远离所述第三弹簧(49)一端延伸至所述第一安装孔(48)外部并设置第二滚轮(51);
两个摆动杆(52),两个所述摆动杆(52)对称设置在所述第一箱体(39)上下两侧,所述摆动杆(52)一端与所述第二箱体(41)左侧壁铰接连接,所述摆动杆(52)远离所述第二箱体(41)一端设置第二安装孔(53),所述第二安装孔(53)内设置第四弹簧(54),所述第四弹簧(54)一端与所述第二安装孔(53)内壁固定连接,所述第四弹簧(54)另一端设置第二滑柱(55),所述第二滑柱(55)与所述第二安装孔(53)内壁滑动连接,所述第二滑柱(55)远离所述第二箱体(41)一端延伸至所述第二安装孔(53)外部并设置第三滚轮(56);
第二连杆(57),所述第二连杆(57)设置在所述摆动杆(52)与所述第三滑动杆(42)之间,所述第二连杆(57)一端与所述摆动杆(52)侧壁铰接连接,所述第二连杆(57)另一端穿过所述第二滑槽(40)延伸至所述第一箱体(39)内部并与所述第三滑动杆(42)侧壁铰接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小型智能化渠道或管道式立体运输交通轨道,其特征在于,所述内部变道装置包括第一变道装置,所述第一变道装置设置在所述道口处,所述第一变道装置包括:
第一挡杆(9),所述第一挡杆(9)一端与所述第一侧边(3)内壁铰接连接,所述第一挡杆(9)另一端能与所述第四侧边(7)靠近所述第一挡杆(9)一端连接,所述第一挡杆(9)朝向所述第一侧边(3)一侧设置第一导轨(10),所述第一导轨(10)上滑动设置第一滑块(11);
第一动力装置(12),所述第一动力装置(12)设置在所述第一侧边(3)内壁,所述第一动力装置(12)固定端与所述第一侧边(3)内壁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动力装置(12)伸缩端与所述第一滑块(11)侧壁铰接连接;
第二挡杆(13),所述第二挡杆(13)一端与所述第三侧边(6)靠近所述第二侧边(4)一端内壁铰接连接,所述第二挡杆(13)另一端能与所述第四侧边(7)靠近所述第二挡杆(13)一端连接,所述第二挡杆(13)朝向所述第三侧边(6)一侧设置第二导轨(14),所述第二导轨(14)上滑动设置第二滑块(15);
第二动力装置(16),所述第二动力装置(16)设置在所述第三侧边(6)内壁,所述第二动力装置(16)固定端与所述第三侧边(6)内壁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动力装置(16)伸缩端与所述第二滑块(15)侧壁铰接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小型智能化渠道或管道式立体运输交通轨道,其特征在于,所述内部变道装置还包括第二变道装置,所述第二变道装置设置在所述道口处,所述第二变道装置包括:
第三挡杆(17),所述第三挡杆(17)倾斜设置在所述第一侧边(3)与所述第四侧边(7)之间,所述第三挡杆(17)一端与所述第一侧边(3)内侧接触,所述第三挡杆(17)另一端与所述第四侧边(7)端部接触;
第三动力装置,所述第三动力装置设置在所述第一底板(5)前侧壁,所述第三动力装置固定端与所述第一底板(5)前侧壁固定连接,所述第三动力装置伸缩端与所述第三挡杆(17)后侧壁固定连接;
第四挡杆(18),所述第四挡杆(18)设置在所述第三侧边(6)与所述第四侧边(7)之间,所述第四挡杆(18)一端与所述第三侧边(6)端部接触,所述第三挡杆(17)另一端与所述第四侧边(7)端部接触;
第四动力装置,所述第四动力装置设置在所述第二底板(8)前侧壁,所述第四动力装置固定端与所述第二底板(8)前侧壁固定连接,所述第四动力装置伸缩端与所述第四挡杆(18)后侧壁固定连接;
所述第一动力装置(12)、所述第二动力装置(16)、所述第三动力装置、所述第四动力装置采用液压杆、电动伸缩杆、直线驱动电机中的任意一种。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小型智能化渠道或管道式立体运输交通轨道,其特征在于,所述行车轨(1)与所述进站轨(2)的截面均设置为管道式“回”型结构。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小型智能化渠道或管道式立体运输交通轨道,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侧边(3)包括第一竖板、第一横板,所述第一竖板垂直于所述第一底板(5),所述第一横板平行于所述第一底板(5),所述第一竖板一端与所述第一底板(5)固定连接,所述第一竖板另一端与所述第一横板一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二侧边(4)包括第二竖板、第二横板,所述第二竖板垂直于所述第一底板(5),所述第二横板平行于所述第一底板(5),所述第二竖板一端与所述第一底板(5)远离所述第一竖板一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二竖板另一端与所述第二横板一端固定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小型智能化渠道或管道式立体运输交通轨道,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侧边(3)还包括第三竖板,所述第三竖板平行于所述第一竖板,所述第三竖板远离所述第一底板(5)一端与所述第一横板远离所述第一竖板一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二侧边(4)还包括第四竖板,所述第四竖板平行于所述第二竖板,所述第四竖板远离所述第一底板(5)一端与所述第二横板远离所述第二竖板一端固定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小型智能化渠道或管道式立体运输交通轨道,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侧边(3)内壁设置固定装置,所述固定装置位于所述第一挡杆(9)远离铰接位置一侧,所述固定装置包括:
固定箱(20),所述固定箱(20)设置在所述第一挡杆(9)远离铰接位置一侧,所述固定箱(20)外侧壁与所述第一侧边(3)内侧壁固定连接,所述固定箱(20)上端内壁设置第一滑槽(23);
第一滑动杆(21),所述第一滑动杆(21)设置在所述固定箱(20)内部,所述第一滑动杆(21)左右两端分别贯穿所述固定箱(20)左右两侧内壁并与所述固定箱(20)侧壁滑动连接,所述第一滑动杆(21)上端设置滑动块(22),所述滑动块(22)一端与所述第一滑动杆(21)上表面固定连接,所述滑动块(22)另一端延伸至所述第一滑槽(23)内并与所述第一滑槽(23)内壁滑动连接;
第一弹簧(24),所述第一弹簧(24)设置在所述第一滑槽(23)内,所述第一弹簧(24)一端与所述滑动块(22)侧壁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弹簧(24)另一端与所述第一滑槽(23)远离所述第一挡杆(9)一端内壁固定连接;
第一齿条(25),所述第一齿条(25)设置在所述第一滑动杆(21)下表面,所述第一齿条(25)上端与所述第一滑动杆(21)下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齿条(25)远离所述第一滑动杆(21)一侧带齿;
第一连杆(26),所述第一连杆(26)设置在所述第一滑动杆(21)与所述第一挡杆(9)之间,所述第一连杆(26)一端与所述第一滑动杆(21)靠近所述第一挡杆(9)一端铰接连接,所述第一连杆(26)另一端与所述第一挡杆(9)靠近所述第一滑动杆(21)一端铰接连接;
第一转轴(27),所述第一转轴(27)设置在所述第一齿条(25)下方,所述第一转轴(27)前后两端分别与所述固定箱(20)前后两侧内壁转动连接,所述第一转轴(27)上设置第一齿轮(28),所述第一齿轮(28)与所述第一齿条(25)齿形相啮合;
第二滑动杆(29),所述第二滑动杆(29)设置在所述固定箱(20)内部,所述第二滑动杆(29)位于所述第一齿轮(28)下方,所述第二滑动杆(29)平行于所述第一滑动杆(21),所述第二滑动杆(29)远离所述第一挡杆(9)一端贯穿所述固定箱(20)侧壁并与所述固定箱(20)侧壁滑动连接;
第二齿条(30),所述第二齿条(30)设置在所述第二滑动杆(29)朝向所述第一齿轮(28)一侧,所述第二齿条(30)下端与所述第二滑动杆(29)上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二齿条(30)靠近所述第一齿轮(28)一侧带齿,所述第二齿条(30)与所述第一齿轮(28)齿形相互啮合;
滑轨(31),所述滑轨(31)设置在所述固定箱(20)内部,所述滑轨(31)位于所述第二滑动杆(29)下方,所述滑轨(31)平行于所述第二滑动杆(29),所述滑轨(31)左右两端分别与所述固定箱(20)左右两侧内壁固定连接,所述滑轨(31)上滑动设置有卡板(32),所述卡板(32)上端延伸至所述第二滑动杆(29)下表面并与所述第二滑动杆(29)下表面固定连接,所述卡板(32)另一端设置为斜面,所述斜面设置在所述卡板(32)远离所述第一挡杆(9)一侧;
移动板(33),所述移动板(33)设置在所述固定箱(20)下方,所述移动板(33)上端贯穿所述固定箱(20)下表面并延伸至所述固定箱(20)内部,所述移动板(33)与所述固定箱(20)下侧壁滑动连接,所述移动板(33)上端设置有与所述卡板(32)相适配的第二斜面,所述移动板(33)下端位于所述固定箱(20)外部并设置挡板(34);
第二弹簧(35),所述第二弹簧(35)套设在所述移动板(33)外部,所述第二弹簧(35)一端与所述固定箱(20)底壁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弹簧(35)另一端与所述挡板(34)上表面固定连接;
电动升降杆(36),所述电动升降杆(36)设置在所述固定箱(20)底壁,所述电动升降杆(36)上端与所述固定箱(20)底壁固定连接,所述电动升降杆(36)下端设置第一滚轮(37),所述第一滚轮(37)外壁与所述挡板(34)上表面接触。
CN202111027350.3A 2021-09-02 2021-09-02 小型智能化渠道或管道式立体运输交通轨道 Active CN113734205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027350.3A CN113734205B (zh) 2021-09-02 2021-09-02 小型智能化渠道或管道式立体运输交通轨道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027350.3A CN113734205B (zh) 2021-09-02 2021-09-02 小型智能化渠道或管道式立体运输交通轨道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734205A CN113734205A (zh) 2021-12-03
CN113734205B true CN113734205B (zh) 2022-09-20

Family

ID=7873497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1027350.3A Active CN113734205B (zh) 2021-09-02 2021-09-02 小型智能化渠道或管道式立体运输交通轨道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3734205B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9832A (zh) * 1993-10-12 1995-10-11 郭树名 不停站客车
US5797330A (en) * 1996-07-31 1998-08-25 Li; Zhengzhong Mass transit system
US20070107621A1 (en) * 2005-11-15 2007-05-17 Baisheng Zou Structure and operation of a three dimensional transportation system
CN101049830A (zh) * 2006-04-04 2007-10-10 陈合良 一种地铁系统
CN102582629A (zh) * 2012-01-20 2012-07-18 尹元利 有轨公交系统及其运行方法
CN106945688A (zh) * 2017-01-10 2017-07-14 王国伟 跨座式单轨轨道的变轨装置、方法及轨道
CN109421748A (zh) * 2017-08-20 2019-03-05 张启明 一种导轮轨道车辆及轨道
CN108382418A (zh) * 2017-12-28 2018-08-10 网云(武汉)三维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双向行驶可分离辅车系统
CN207773130U (zh) * 2018-01-04 2018-08-28 陈号 多跨式高架无轨交通设施及在该设施上行走的无轨列车
CN208897056U (zh) * 2018-07-11 2019-05-24 汕头比亚迪实业有限公司 一种空中轨道系统和空中轨道交通系统
CN109208410B (zh) * 2018-10-25 2024-02-27 中铁工程机械研究设计院有限公司 悬挂式单轨道岔摆动式补偿轨装置及其补偿方法
CN110861659A (zh) * 2019-11-08 2020-03-06 中铁工程设计咨询集团有限公司 导槽式轨道交通系统
CN216508324U (zh) * 2021-09-02 2022-05-13 温金龙 小型智能化渠道或管道式立体运输交通轨道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734205A (zh) 2021-12-0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1547070B (zh) 一种基于套叠式活动单元的高铁站台门
RU2460656C2 (ru) Ворота платформы для железнодорожных станций
AU583356B2 (en) A traversing elevator
CN216508324U (zh) 小型智能化渠道或管道式立体运输交通轨道
US5575215A (en) Bypass for the cars of a circuit cable railway system
CN109372406A (zh) 一种升降装置、安全门、安全门系统及控制方法
US3727558A (en) Transport system with moving-platform terminal
CN113734205B (zh) 小型智能化渠道或管道式立体运输交通轨道
CN113844466A (zh) 一种行走式移位站台门结构及其组合开门方法
CN109989305B (zh) 单轨内导向式道岔、渡线道岔和轨道交通系统
CN212195426U (zh) 一种基于套叠式活动单元的高铁站台门
CN210826954U (zh) 高速磁浮交通道岔系统
WO2008126101A1 (en) A track switching system for an elevated suspended coach transportation system
CN208650612U (zh) 一种立体车库提升机
CN217632049U (zh) 一种站台门
WO2008126102A1 (en) A track switching system for an elevated suspended coach transportation system
CN210310339U (zh) 一种智能巡逻设备
CN106480789A (zh) 一种轻型铁路轨道及轨车变轨装置
JP3050857B2 (ja) プラットホーム乗降用扉装置
CN109989304B (zh) 单轨内导向式道岔和具有其的轨道交通系统
CN211446408U (zh) 一种防脱轨轨道
CN216761725U (zh) 一种行走式移位站台门结构
CN111304970A (zh) 一种双轨胶轮车辆轨道交通升降型平交道岔
CN220927509U (zh) 一种用于高速铁路桥梁健康数据采集的检测车
CN211036574U (zh) 一种防脱轨轨道及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