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721414A - 棱镜组件、发光装置和投影系统 - Google Patents

棱镜组件、发光装置和投影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721414A
CN113721414A CN202010449851.XA CN202010449851A CN113721414A CN 113721414 A CN113721414 A CN 113721414A CN 202010449851 A CN202010449851 A CN 202010449851A CN 113721414 A CN113721414 A CN 11372141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ght
prism
splitting element
bypass
incide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449851.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方元戎
郭祖强
陈晨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Appotronics Corp Ltd
Original Assignee
Appotronics Corp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ppotronics Corp Ltd filed Critical Appotronics Corp Ltd
Priority to CN202010449851.X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3721414A/zh
Priority to PCT/CN2021/095686 priority patent/WO2021238891A1/zh
Publication of CN11372141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721414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21/00Projectors or projection-type viewer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21/14Details
    • G03B21/20Lamp housings
    • G03B21/2006Lamp housings characterised by the light source
    • G03B21/2033LED or laser light sources
    • G03B21/204LED or laser light sources using secondary light emission, e.g. luminescence or fluorescence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27/00Optical systems or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by any of the groups G02B1/00 - G02B26/00, G02B30/00
    • G02B27/28Optical systems or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by any of the groups G02B1/00 - G02B26/00, G02B30/00 for polarising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27/00Optical systems or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by any of the groups G02B1/00 - G02B26/00, G02B30/00
    • G02B27/28Optical systems or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by any of the groups G02B1/00 - G02B26/00, G02B30/00 for polarising
    • G02B27/283Optical systems or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by any of the groups G02B1/00 - G02B26/00, G02B30/00 for polarising used for beam splitting or combining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27/00Optical systems or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by any of the groups G02B1/00 - G02B26/00, G02B30/00
    • G02B27/28Optical systems or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by any of the groups G02B1/00 - G02B26/00, G02B30/00 for polarising
    • G02B27/286Optical systems or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by any of the groups G02B1/00 - G02B26/00, G02B30/00 for polarising for controlling or changing the state of polarisation, e.g. transforming one polarisation state into another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21/00Projectors or projection-type viewer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21/14Details
    • G03B21/20Lamp housing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21/00Projectors or projection-type viewer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21/14Details
    • G03B21/20Lamp housings
    • G03B21/2073Polarisers in the lamp house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ultimedia (AREA)
  • Projection Apparatus (AREA)
  • 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棱镜组件、发光装置和投影系统。棱镜组件中的棱镜包括入光面、与入光面相对的功能面以及设置在入光面与功能面之间的分光元件;其中,入射光经由入光面传递至分光元件,分光元件用于将至少部分入射光反射出于棱镜外。本申请使得入射光在棱镜中传播时角分布不改变,以减小分光元件的面积,减小扩展量的稀释,提高光源的效率。

Description

棱镜组件、发光装置和投影系统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发光器件技术领域,尤其涉及棱镜组件、发光装置和投影系统。
背景技术
目前,激光光源的应用已经越来越得到人们的重视。激光具有高亮度、长寿命的优点,但其光谱很窄,同时激光的高相干性使得投影图像的散斑效应比较明显,严重影响了成像质量,因此在使用中往往是利用激光激发荧光材料来形成混合发光。
现有技术中,由于发光装置的结构配置导致发光装置中形成的混合光进入后续光学系统的距离较远,稀释了光学扩展量,使得能量不能完全被光机所利用,最终导致光源的效率不高。
发明内容
本申请提出棱镜组件、发光装置和投影系统,使得入射光在棱镜中传播时角分布不改变,以减小分光元件的面积,减小扩展量的稀释,提高光源的效率。
为解决上述目的,本申请提出一种棱镜组件,棱镜组件中包括一棱镜,所述棱镜包括入光面、与入光面相对的功能面以及设置在入光面与功能面之间的分光元件;
其中,入射光经由入光面传递至分光元件,分光元件用于将至少部分入射光反射出于棱镜外,其余入射光透射所述分光元件后到达所述功能面。
其中,棱镜组件还包括设置在功能面上的光学处理元件;
分光元件用于将部分入射光反射出于棱镜外,并将剩余部分入射光透过以形成旁路光并照射至光学处理元件;旁路光经由光学处理元件进行处理后返回到分光元件,再经分光元件反射出于棱镜外。
其中,光学处理元件包括反射镜。
其中,分光元件为偏振分光元件,偏振分光元件用于反射第一偏振态的入射光,透射第二偏振态的入射光以形成所述旁路光并照射至所述光学处理元件;
光学处理元件包括反射镜和1/4波片,1/4波片位于反射镜和偏振分光元件之间,1/4波片和反射镜配合用于改变旁路光的偏振方向,以让改变偏振方向后的旁路光能被偏振分光元件反射出于棱镜外。
其中,棱镜包括连接入光面和功能面的四个侧面,四个侧面分别与入光面和功能面垂直,且至少一组相对的侧面相互平行。
为解决上述目的,本申请提出一种发光装置,该发光装置包括光源、棱镜组件和波长转换装置;
光源用于发射激发光;
棱镜组件包括一棱镜,棱镜包括入光面、与入光面相对的功能面以及设置在入光面与功能面之间的分光元件,棱镜的入光面一侧配置有光源;
波长转换装置用于吸收激发光并受激发射出向棱镜传播的受激光;
其中,光源的激发光经由棱镜的入光面传递至棱镜中设置的分光元件,分光元件用于将至少部分激发光发射至波长转换装置,其余激发光透射分光元件后到达功能面。
其中,发光装置还包括匀光装置;
匀光装置设置在光源和棱镜之间,匀光装置的出光面紧贴着棱镜的入光面;棱镜的入光面面积与匀光装置出射光斑的大小相匹配。
其中,棱镜组件还包括设置在功能面上的光学处理元件,分光元件位于光学处理装置和入光面之间;
分光元件用于将部分激发光反射至波长转换装置,并将剩余部分激发光透过以形成旁路光并照射至光学处理元件;旁路光经由光学处理元件进行处理后返回到分光元件,经分光元件反射形成第二出射光。
其中,分光元件为偏振分光元件,偏振分光元件用于将第一偏振态的激发光反射至波长转换装置至少部分出射的光垂直射入棱镜的一侧面,并经棱镜与侧面平行相对的另一侧面射出,将第二偏振态的激发光透射形成旁路光并照射至光学处理元件;
光学处理装置包括反射镜和1/4波片,1/4波片位于反射镜和偏振分光元件之间,1/4波片和反射镜配合用于改变旁路光的偏振方向,以让改变偏振方向后的旁路光能被偏振分光元件反射形成第二出射光。
其中,波长转换装置至少部分出射的光垂直射入棱镜的一侧面,并经棱镜与侧面平行相对的另一侧面射出。
为解决上述目的,本申请提出一种投影系统,该投影系统包括上述的棱镜组件和/或上述的发光装置。
本申请中入射光经由棱镜的入光面,传递至设置在入光面和功能面之间的分光元件,入射光在棱镜中传播时角分布不会改变,可以减小分光元件的面积,从而减小扩展量的稀释,提高光源效率。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申请棱镜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申请棱镜组件一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申请发光装置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申请发光装置中波长转换装置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申请发光装置另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申请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在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一棱镜组件。请参阅图1,棱镜组件10中的棱镜12包括入光面121和功能面122。其中,功能面122与入光面121相对。分光元件13设置在入光面121与功能面122之间,入射光经由入光面121传递至分光元件13,分光元件13用于将至少部分入射光反射出于棱镜12外。具体地,棱镜12内部还可设置有一斜面,整个斜面上镀有分光膜,以形成分光元件13。可选地,该斜面可呈45°倾角设置。当然斜面的设置角度不限于此,例如,该斜面还可呈30°倾角设置。
可选地,分光元件13可以为偏振分光元件。其中偏振分光元件可以仅对与入射光偏振态相同的光具有偏振分光特性,这样防止与入射光发光颜色或偏振态不相同的光被分光元件13偏振分光,避免与入射光发光颜色或偏振态不相同的光无法全部透过分光元件13。
可选地,分光元件13可以为波长分光元件。其中波长分光元件可以仅对与入射光发光颜色或发光波长相同的光具有波长分光特性,这样防止与入射光发光颜色或发光波长不相同的光被分光元件13波长分光,避免与入射光发光颜色或发光波长不相同的光无法全部透过分光元件13。例如,分光元件13可以为反射片。其中反射片可以仅对与入射光发光颜色或发光波长相同的光具有反射分光特性,这样避免与入射光发光颜色或发光波长不相同的光无法全部透过分光元件13。
本申请的棱镜组件10可进一步包括光学处理元件17。分光元件13可用于将部分入射光反射出于棱镜12外,并将剩余部分入射光透过以形成旁路光并照射至光学处理元件17。光学处理元件17用于对旁路光进行处理并返回到分光元件13,经分光元件13反射出于棱镜12外。
其中,光学处理元件17设置于棱镜12的功能面上。并且分光元件13位于光学处理元件17和入光面之间。这样分光元件13将部分入射光反射出于棱镜12外,并透过剩余部分入射光以形成旁路光并照射至光学处理元件17,光学处理元件17可以对旁路光进行处理后返回到分光元件13,经分光元件13反射出于棱镜12外。
为对透过分光元件13的入射光进行充分利用,可以基于分光元件13的分光原理合理调整光学处理元件17的配置。
在一实现方式中,分光元件13为偏振分光元件,由于入射光偏振态可能存在着不纯的问题,入射光中的部分光可能会透过分光元件13,造成光能损失,光源效率降低。利用光学处理元件17可以改变透过分光元件13的入射光的偏振态,以让偏振态改变后的光能被分光元件13反射出去,提高了光源效率。具体地,如图2所示,本实施方式中的光学处理元件17可以包括反射镜171和1/4波片172,1/4波片172位于反射镜171和分光元件13之间,1/4波片172和反射镜171配合用于改变旁路光的偏振方向,以让改变偏振方向后的旁路光能被分光元件13反射出于棱镜12外。
其中,分光元件13可以为反p透s偏振分光元件或反s透p偏振分光元件。
示例性地,入射光为蓝光,分光元件13为反s偏振蓝光透p偏振蓝光偏振分光元件,p蓝光在第一次过1/4波片172时会被转为圆偏光,被反射镜171反射后会再次过1/4波片172,此时,圆偏光会被转化为s蓝光,并随原光路入射至分光元件13,被分光元件13反射出于棱镜12外,这样就可以将从分光元件13透过的p蓝光转化为s蓝光并返回到分光元件13,以对从分光元件13透过的p蓝光进行充分利用。
另外,在分光元件13为偏振分光元件时,为保证分光元件13至少将大部分入射光反射出于棱镜12外,大部分入射光的偏振方向与分光元件13反射的光的偏振方向相同。例如,入射光至少大部分为s光,那分光元件13能够反射s入射光,透射p入射光。
在另一实现方式中,分光元件13为波长分光元件,进一步的,分光元件13可以为反射片。光学处理元件17可以只包括反射镜171。这样反射镜171就可以将旁路光反射到分光元件13上,分光元件13可以将至少部分旁路光反射出于棱镜12外,既可以对透过分光元件13的激发光进行充分利用,光学处理元件17的配置又非常简单。
其中,反射片的反射率可以根据要求调整。可选地,反射片的反射率为50%、60%、70%、80%或90%等。
总而言之,在本实施方式中,入射光经由棱镜12的入光面传递至设置在入光面121和功能面122之间的分光元件13,入射光在棱镜12中传播时角分布不会改变,可以减小分光元件13的面积,从而减小扩展量的稀释,提高光源效率。
另外,棱镜12还可包括连接入光面121和功能面122的侧面。并且,棱镜12的入光面121、功能面122和侧面可均为光学平面。
其中,侧面的数量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节。优选地,棱镜12包括至少四个侧面。更为优选地,棱镜12包括四个侧面。最为优选地,棱镜12呈长方体。
其中,至少一组相对的侧面相互平行。这样光垂直射入棱镜12的一侧面,可以经棱镜12与侧面平行相对的另一侧面垂直出射,可以使光在棱镜12中传播的距离尽量一致,可以提高经过棱镜12传播的光的均匀性,同时由于垂直出射未造成光学扩展量的进一步增加,便于后续光学元件对光束的收集利用。更为优选地,所有组相对的侧面相互平行。
可选地,相邻的两个侧面还可以相互垂直。
并且,侧面可分别与入光面和功能面垂直。
在另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一发光装置。如图3所示,发光装置1包括光源11、上述实施方式的棱镜组件10和波长转换装置14。光源11用于发射激发光。棱镜12的入光面一侧配置有光源11。棱镜12内设置有分光元件13。光源11的激发光经由棱镜12的入光面传递至棱镜12中设置的分光元件13,分光元件13用于将至少部分激发光发射至波长转换装置14,波长转换装置14用于吸收激发光并受激发射出向棱镜12传播的受激光。
光源11用于发射激发光。光源11可以是包括一种发光颜色的激光光源。光源11发射出的激发光经由波长转换装置14吸收并激发产生受激光,激发光和受激光合光可以形成第一出射光。其中,受激光可以包括至少两种颜色的光或至少两种颜色光的复合光,以让受激光和激发光可以合光形成白色出射光。
示例性地,光源11可以是由若干个蓝色激光器组成的蓝色激光光源阵列,蓝色激发光经由波长转换装置14吸收并激发产生绿色受激光和红色受激光,绿色受激光和红色受激光、蓝色激发光可以合光形成白色出射光。可以理解的是,光源11可以不限于蓝色光源,也可以是紫色光源、红色光源或绿色光源等。
在本实施例中,光源11发出的激发光经由棱镜12的入光面传递至棱镜12中部设置的分光元件13,激发光在棱镜12中传播时角分布不会改变,可以减小分光元件13的面积,从而减小受激光进入后续光学系统的距离,减小扩展量的稀释,提高光源效率。
具体地,棱镜12中间可设置有一斜面,整个斜面上镀有分光膜,以形成分光元件13。可选地,该斜面可呈45°倾角设置。当然斜面的设置角度不限于此,具体可以根据光源11和波长转换装置14的设置位置来确定。
可选地,分光元件13可以为偏振分光元件。其中偏振分光元件用于将第一偏振态的所述激发光反射至波长转换装置,将第二偏振态的所述激发光透射形成所述旁路光并照射至所述光学处理元件,这样防止受激光被分光元件13偏振分光导致受激光无法全部透过分光元件13。
可选地,分光元件13可以为波长分光元件。其中波长分光元件可以仅对与激发光发光颜色或发光波长相同的光具有波长分光特性,这样防止受激光被分光元件13波长分光导致受激光无法全部透过分光元件13。例如,在其他实现方式中,分光元件13可以为反射片。其中反射片可以仅对与激发光发光颜色或发光波长相同的光具有反射分光特性,这样防止受激光被分光元件13反射分光导致受激光无法全部透过分光元件13。
分光元件13用于将至少部分激发光反射至波长转换装置14。
波长转换装置14会吸收激发光并产生向棱镜12传播的受激光。
波长转换装置14可以为圆形、方型或其他形状,在此不做限制。本实施例以圆形为例进行说明。
波长转换装置14可以包括转换区、非转换区及设置于波长转换装置14底部的驱动装置。转换区与非转换区在驱动单元的作用下交替位于光源11发出的激发光所在的光路上。
转换区与非转换区可以分别位于同一圆环的部分区域,相互拼接后形成中心带有通孔的圆环状。
转换区和非转换区可以是连续设置的,或者是间断设置的。
为了让转换区能够实现吸收激发光并激发产生受激光的功能,转换区上可以设置至少一种波长转换材料,以在激发光的激发下产生至少一种颜色的受激光。
其中,波长转换材料可以为荧光粉、量子点材料和磷光材料。
另外,可以根据激发光的颜色设定波长转换材料的发光颜色,以让激发光和波长转换装置14发出的至少一种颜色的受激光可以合光形成白色出射光。
例如,在激发光的颜色为蓝色时,波长转换材料的发光颜色为黄绿色。或者,激发光的颜色为蓝色时,波长转换材料的发光颜色为红色和绿色。可以理解的是,除红色和绿色、黄绿色外,波长转换材料的发光颜色还可以是其他颜色,在此不做限制。
可以理解的是,为了便于设置波长转换装置14,在波长转换材料的发光颜色的数量为至少两种时,转换区可以分为至少两个子转换区,每一种波长转换材料一一对应地设置在每一个子转换区上。例如,设置在波长转换装置14上的波长转换材料包括红色波长转化材料和绿色波长转换材料,转换区也相应分为第一子转换区和第二子转换区,红色波长转换材料设置在第一子转换区上,绿色波长转换材料设置在第二子转换区上。
其中,子转换区可以是连续设置的,或者可以是不连续设置的。
另外,不同的子转换区的面积可相等,或可不相等。
在本实施例中,波长转换装置14的结构如图4所示,波长转换装置14的横截面呈圆形,第一子转换区141、第二子转换区142和非转换区143均呈连续分布的圆弧区域,且各圆弧区域的圆心均为波长转换装置14的旋转中心,第一子转换区141、第二子转换区142和非转换区143的圆心角半径之和为360度。
进一步地,为了提高射入到棱镜12入光面的光斑的均匀性,发光装置1还可以包括设置于光源11和棱镜12之间的匀光装置16。匀光装置16用于将光源11发射的激发光的角分布整形,以产生均匀分布的光斑。可选地,匀光装置16为双复眼或匀光棒,并不以此为限。
进一步地,匀光装置16的出光面紧贴着棱镜12的入光面,或者直接贴合到棱镜12的入光面上,并且棱镜12的入光面的面积与匀光装置16发出的光斑大小相匹配,这样可以使棱镜12中分光元件13的面积达到最小,从而进一步减小第一出射光进入后续光学系统的距离,并且可以减小第一出射光过棱镜12时被分光元件13反射的光的量,进一步提高光源效率。
本申请发明人发现,第一出射光到达分光元件13区域时,受激光和一部分激发光透过分光元件13,另一部分激发光会被分光元件13反射走,这样有一部分激发光无法透过分光元件13,从而导致离开分光元件13区域的出射光的颜色与预设颜色不相符,即离开分光元件13区域的第一出射光存在颜色不均匀的现象。例如,激发光为蓝光时,一部分蓝光无法透过分光元件13,导致离开分光元件13区域的第一出射光的发光颜色偏黄。第一出射光到达分光元件13以外区域时,受激光和激发光都可以透过,不会被反射出去。因为分光元件13的作用导致只有分光元件13区域会将一部分激发光反射走,从而分别从分光元件13区域和分光元件13以外的区域离开的第一出射光的发光颜色不一致,使得离开棱镜12区域的第一出射光存在颜色不均匀的现象,进而会导致最终投影出来的画面颜色不均匀。
为解决上述离开棱镜12区域的第一出射光存在颜色不均匀的问题,本申请的棱镜组件进一步包括光学处理元件17,光学处理元件17用于对从光源11发射出并透过分光元件13的激发光进行处理后并返回到分光元件13,以让分光元件13将这部分光反射并形成第二出射光,第一出射光可与第二出射光组合出射,既可以利用透过分光元件13的激发光,又可以通过第二出射光减弱发光装置1发出的光的颜色不均匀的问题,提高光源效率。
其中,光学处理元件17设置于棱镜12的功能面上。并且分光元件13位于光学处理元件17和入光面之间。这样分光元件13将部分激发光反射至波长转换装置14,并透过剩余部分激发光以形成旁路光并照射至光学处理元件17时,光学处理元件17可以对旁路光进行处理后返回到分光元件13,经分光元件13反射形成第二出射光,用以减弱发光装置1发出的光颜色不均匀的问题,提高光源效率。
为对透过分光元件13的激发光进行充分利用,可以基于分光元件13的分光原理合理调整光学处理元件17的配置。
在本申请另一实现方式中,分光元件13为偏振分光元件,由于光源11发出的激发光偏振态可能存在着不纯的问题,激发光中的部分光可能会透过分光元件13,造成光能损失,光源效率降低。利用光学处理元件17可以改变透过分光元件13的激发光的偏振态,以让偏振态改变后的光能被分光元件13反射出去并形成第二出射光,提高了光源效率。具体地,如图5所示,光学处理元件17可以包括反射镜171和1/4波片172,1/4波片172位于反射镜171和分光元件13之间,1/4波片172和反射镜171配合用于改变旁路光的偏振方向,以让改变偏振方向后的旁路光能被分光元件13反射形成第二出射光。
其中,分光元件13可以为反p激发光透s激发光偏振分光元件或反s激发光透p激发光偏振分光元件。
示例性地,激发光为蓝光,分光元件13为反s偏振蓝光透p偏振蓝光偏振分光元件,p蓝光在第一次过1/4波片172时会被转为圆偏光,被反射镜171反射后会再次过1/4波片172,此时,圆偏光会被转化为s蓝光,并随原光路入射至分光元件13,被分光元件13反射形成第二出射光,这样就可以将从分光元件13透过的p蓝光转化为s蓝光并返回到分光元件13,以对从分光元件13透过的p蓝光进行充分利用。
另外,在分光元件13为偏振分光元件时,为保证分光元件13至少将光源11发出的大部分激发光反射至波长转换装置14,光源11发出的大部分激发光的偏振方向与分光元件13反射的光的偏振方向相同。例如,光源11发出的激发光至少大部分为s光,那分光元件13能够反射s激发光,透射p激发光。
在另一实现方式中,分光元件13为波长分光元件,进一步的,分光元件13可以为反射片。光学处理元件17可以只包括反射镜171。这样反射镜171就可以将旁路光反射到分光元件13上,分光元件13可以将至少部分旁路光反射出并形成第二出射光,既可以对透过分光元件13的激发光进行充分利用,光学处理元件17的配置又非常简单。
其中,反射片的反射率可以根据要求调整。可选地,反射片的反射率为50%、60%、70%、80%或90%等。
进一步地,发光装置1还可包括位于匀光装置16和光源11之间的第一收集装置18,第一收集装置18用于将激发光聚集后射入匀光装置16,可以压缩光斑大小,可以进一步减小分光元件13的面积,减小第一出射光进入后续光学系统的距离,提高光源效率。可选地,第一收集装置18可以为正负透镜组。
另外,发光装置1还可包括位于分光元件13和波长转换装置14之间的第二收集装置19,用于将分光元件13反射出的激发光做面角变化后,成像于波长转换装置14上,再将经波长转换装置14形成的第一出射光会聚后射出。
可选地,第二收集装置19可以为收集透镜。第二收集装置19可以紧贴于棱镜12的侧面,并且由于分光元件13的面积相对较小,这样会减小第二收集装置19发出的光进入后续光学系统的距离,使得射入后续光学系统的光斑减小,从而减小panel处的立体角大小,提高系统过镜头的效率。
另外,第二收集装置19射出的光可以垂直射入棱镜12的一侧面,并将棱镜12的另一侧面射出;并且棱镜12的一侧面和棱镜12的另一侧面相互平行,这样第二收集装置19射出的光在棱镜12中传播的距离可以尽量一致,使得发光装置1发出的光的均匀性更高。
以上为本申请提供的发光装置1的实施例,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投影系统,该投影系统包括发光装置1,该发光装置1为上述任意一种实施例提供的发光装置1,具有相应的技术特征和技术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综上,光源11发出的激发光经由棱镜12的入光面传递至棱镜12中部设置的分光元件13,分光元件13将至少部分激发光反射至波长转换装置14,波长转换装置14会吸收激发光并产生向棱镜12传播的受激光,激发光在棱镜12中传播时角分布不会改变,可以减小分光元件13的面积,从而减小受激光进入后续光学系统的距离,减小扩展量的稀释,提高光源效率。
以上仅为本申请的实施方式,并非因此限制本申请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申请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申请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棱镜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棱镜组件包括一棱镜,所述棱镜包括入光面、与入光面相对的功能面以及设置在所述入光面与功能面之间的分光元件;
其中,入射光经由所述入光面传递至所述分光元件,所述分光元件用于将至少部分所述入射光反射出于所述棱镜外,其余入射光透射所述分光元件后到达所述功能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棱镜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棱镜组件还包括设置在所述功能面上的光学处理元件;
所述分光元件用于将部分所述入射光反射出于所述棱镜外,并将剩余部分所述入射光透过以形成旁路光并照射至所述光学处理元件;所述旁路光经由所述光学处理元件进行处理后返回到所述分光元件,再经所述分光元件反射出于所述棱镜外。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棱镜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学处理元件包括反射镜。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棱镜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分光元件为偏振分光元件,所述偏振分光元件用于反射第一偏振态的入射光,透射第二偏振态的入射光以形成所述旁路光并照射至所述光学处理元件;
所述光学处理元件包括反射镜和1/4波片,所述1/4波片位于所述反射镜和所述偏振分光元件之间,所述1/4波片和所述反射镜配合用于改变所述旁路光的偏振方向,以让改变偏振方向后的旁路光能被所述偏振分光元件反射出于所述棱镜外。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棱镜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棱镜包括连接所述入光面和所述功能面的四个侧面,所述四个侧面分别与所述入光面和所述功能面垂直,且至少一组相对的侧面相互平行。
6.一种发光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光装置包括:
光源,用于发射激发光;
棱镜组件,所述棱镜组件包括一棱镜,所述棱镜包括入光面、与入光面相对的功能面以及设置在所述入光面与功能面之间的分光元件,所述入光面一侧配置有所述光源;
波长转换装置,用于吸收所述激发光并受激发射出向所述棱镜传播的受激光;
其中,所述光源的激发光经由所述棱镜的入光面传递至棱镜中设置的分光元件,所述分光元件用于将至少部分所述激发光发射至波长转换装置,其余激发光透射所述分光元件后到达所述功能面。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发光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光装置还包括匀光装置;
所述匀光装置设置在所述光源和所述棱镜之间,所述匀光装置的出光面紧贴着所述棱镜的入光面;所述棱镜的入光面面积与所述匀光装置出射光斑的大小相匹配。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发光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棱镜组件还包括设置在所述功能面上的光学处理元件,所述分光元件位于所述光学处理装置和所述入光面之间;
所述分光元件用于将部分所述激发光反射至所述波长转换装置,并将剩余部分所述激发光透过以形成旁路光并照射至所述光学处理元件;所述旁路光经由所述光学处理元件进行处理后返回到所述分光元件,经所述分光元件反射形成第二出射光。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发光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分光元件为偏振分光元件,所述偏振分光元件用于将第一偏振态的所述激发光反射至波长转换装置,将第二偏振态的所述激发光透射形成所述旁路光并照射至所述光学处理元件;
所述光学处理装置包括反射镜和1/4波片,所述1/4波片位于所述反射镜和所述偏振分光元件之间,所述1/4波片和所述反射镜配合用于改变所述旁路光的偏振方向,以让改变偏振方向后的旁路光能被所述偏振分光元件反射形成第二出射光。
10.一种投影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投影系统包括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棱镜组件和/或权利要求6-9中任一项所述的发光装置。
CN202010449851.XA 2020-05-25 2020-05-25 棱镜组件、发光装置和投影系统 Pending CN113721414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449851.XA CN113721414A (zh) 2020-05-25 2020-05-25 棱镜组件、发光装置和投影系统
PCT/CN2021/095686 WO2021238891A1 (zh) 2020-05-25 2021-05-25 棱镜组件、发光装置和投影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449851.XA CN113721414A (zh) 2020-05-25 2020-05-25 棱镜组件、发光装置和投影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721414A true CN113721414A (zh) 2021-11-30

Family

ID=7867165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449851.XA Pending CN113721414A (zh) 2020-05-25 2020-05-25 棱镜组件、发光装置和投影系统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13721414A (zh)
WO (1) WO2021238891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204438C (zh) * 2003-06-13 2005-06-01 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 投影显示中的偏振转换光管
CN201589896U (zh) * 2010-01-18 2010-09-22 广景科技有限公司 能提高投影机亮度的偏振光重用装置
JP2013117668A (ja) * 2011-12-05 2013-06-13 Nikon Corp スペックル低減装置、プロジェクタ、およびスペックル低減装置の製造方法
CN104280890A (zh) * 2013-07-05 2015-01-14 欧司朗有限公司 用于光源的棱镜装置
CN108061995B (zh) * 2016-11-09 2020-05-15 深圳光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投影系统
CN106324966A (zh) * 2016-11-18 2017-01-11 四川长虹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激光光源照明系统
CN109283774A (zh) * 2018-11-09 2019-01-29 广景视睿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一种投影镜头及投影系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1238891A1 (zh) 2021-12-0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RE48753E1 (en) Projection image display device including optical system
US9039215B2 (en) Light source device and projection type display device
CN211902749U (zh) 发光装置
CN109656084A (zh) 一种激光光源模组及激光投影设备
US10768518B2 (en) Light source apparatus and image projection apparatus having the same
CN112147836B (zh) 一种光源系统及显示设备
US11774843B2 (en) Light source system and display device
CN113777870A (zh) 投影光源和投影设备
CN111679542A (zh) 一种激光投影装置
US11347141B2 (en) Light source device and projector
CN115356887A (zh) 照明系统
CN212480896U (zh) 固态光源发光装置
CN111578165A (zh) 一种激光发光装置
US20220357561A1 (en) Fly-eye lens group, light source device, and projection apparatus
CN113721414A (zh) 棱镜组件、发光装置和投影系统
CN114326139B (zh) 一种消散斑装置、激光光源及投影设备
JP7070620B2 (ja) 光源装置およびプロジェクター
CN210072301U (zh) 一种激光光源的光学系统
CN219105335U (zh) 发光装置
CN112114486A (zh) 一种激光照明装置、激光投影装置
CN110376833B (zh) 光源系统和投影系统
CN113126408A (zh) 波长转换装置、光源装置及投影系统
JP6711705B2 (ja) 照明装置およびこれを用いた投射型表示装置
CN113885282B (zh) 投影机
WO2021179770A1 (zh) 一种波长转换装置、光源系统及投影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