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720074B - 制冷设备、控制方法、控制装置和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 Google Patents

制冷设备、控制方法、控制装置和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720074B
CN113720074B CN202010438036.3A CN202010438036A CN113720074B CN 113720074 B CN113720074 B CN 113720074B CN 202010438036 A CN202010438036 A CN 202010438036A CN 113720074 B CN113720074 B CN 113720074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solid phase
refrigeration
phase change
change medium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438036.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3720074A (zh
Inventor
厉涛
唐学强
盛庆赫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efei Hualing Co Ltd
Midea Group Co Ltd
Hefei Midea Refrigera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efei Hualing Co Ltd
Midea Group Co Ltd
Hefei Midea Refrigera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efei Hualing Co Ltd, Midea Group Co Ltd, Hefei Midea Refrigera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Hefei Huali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10438036.3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3720074B/zh
Publication of CN11372007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72007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372007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72007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DREFRIGERATORS; COLD ROOMS; ICE-BOXES; COOLING OR FREEZING APPARATU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5D11/00Self-contained movable devices, e.g. domestic refrigerators
    • F25D11/02Self-contained movable devices, e.g. domestic refrigerators with cooling compartments at different temperatur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DREFRIGERATORS; COLD ROOMS; ICE-BOXES; COOLING OR FREEZING APPARATU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5D23/00General constructional features
    • F25D23/006General constructional features for mounting refrigerating machinery componen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DREFRIGERATORS; COLD ROOMS; ICE-BOXES; COOLING OR FREEZING APPARATU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5D29/00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control or safety devic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DREFRIGERATORS; COLD ROOMS; ICE-BOXES; COOLING OR FREEZING APPARATU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5D2700/00Means for sensing or measuring; Sensors therefor
    • F25D2700/12Sensors measuring the inside temperature
    • F25D2700/123Sensors measuring the inside temperature more than one sensor measuring the inside temperature in a compartment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4Thermal energy storag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Devices That Are Associated With Refrigeration Equipment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制冷设备、控制方法、控制装置和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制冷设备包括:制冷设备本体、固态相变介质、换热装置、施压组件。换热装置在第一状态下将来自固态相变介质的热量输送至制冷设备本体的内部空间,并在第二状态下将来自固态相变介质的热量输送至制冷设备本体的外部空间。本发明在降低制冷设备的体积和占用空间的基础上,亦能够对固态相变介质释放的热量进行有效利用,以达到灵活调节制冷设备中间室温度的目的。

Description

制冷设备、控制方法、控制装置和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制冷设备的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制冷设备、控制方法、控制装置和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背景技术
近年来,例如冰箱、冷柜的制冷设备为消费者的生活提供了极大地便利。然而,相关技术中仍然存在的一项不足是,制冷设备的体积较大,占用空间较多。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至少之一。
为此,本发明的第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制冷设备。
本发明的第二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制冷设备的控制方法。
本发明的第三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制冷设备的控制装置。
本发明的第四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为实现本发明的第一目的,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制冷设备,包括:制冷设备本体;固态相变介质,设于制冷设备本体中;换热装置,适于与固态相变介质进行热量交换,并在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之间切换;施压组件,适于在卸压状态和施压状态之间切换;其中,施压组件在施压状态下向固态相变介质施加压力,以使得固态相变介质放热,施压组件在卸压状态下停止向固态相变介质施加压力,以使得固态相变介质吸热,换热装置在第一状态下将来自固态相变介质的热量输送至制冷设备本体的内部空间,并在第二状态下将来自固态相变介质的热量输送至制冷设备本体的外部空间。
本实施例采用固态相变介质进行制冷并实现对储藏物的低温储藏,相比于采用循环制冷剂进行制冷的相关技术,本实施例不需要为制冷设备设置体积庞大的蒸发器、冷凝器和压缩机等部件。因此,本实施例的制冷设备体积小巧、重量较轻、能够节约占用空间。此外,由于本实施例的制冷设备不需要采用复杂的焊接工艺实现制冷剂循环管路与各个制冷部件之间的相互连接,因此,本实施例的制冷设备制造工艺简单、结构稳定。还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的制冷设备不需要通过压缩机对制冷剂进行压缩,因此,本实施例的制冷设备能够避免压缩机工作导致的振动和噪音问题,由此提高了消费者的使用体验。此外,本实施例的制冷设备不仅结构简单、体积小巧,亦可对固态相变介质在放热时产生的热量进行有效地利用,以达到灵活调节制冷设备本体内部温度,降低能耗的作用。此外,本实施例还可为制冷设备赋予快速解冻或保温功能。
另外,本发明上述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技术特征:
上述技术方案中,制冷设备本体包括:至少两个的间室;其中,固态相变介质通过放热以输出热量,任至少一个的间室利用来自固态相变介质热量进行温度调节。
本实施例可通过换热装置将来自固态相变介质的热量输送至常温储藏间室、保温储藏间室、高温解冻间室等需要热量供应的间室之中,以实现制冷设备的制热解冻和保温储藏功能。
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制冷设备本体包括:第一间室;第二间室;其中,固态相变介质通过吸热以输出冷量并通过放热以输出热量,第一间室和第二间室中的至少之一利用来自换热装置的热量进行温度调节。
换热装置可通过循环的换热介质或风力输送装置等方式将来自固态相变介质的热量输送进入第一间室和第二间室中的至少之一之中,以使得第一间室和第二间室中的至少之一对来自固态相变介质的热量进行有效利用,并由此达到对储藏物进行解冻或保温的目的。
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制冷设备还包括:第一温度传感器,适于采集第一间室的间室温度;其中,施压组件根据第一温度传感器的温度采集结果,调节施压强度和/或施压频率。
本实施例能够根据第一间室的实际温度对固态相变介质的制冷效率或制冷效果进行灵活调整。此外,上述调整通过对施压组件的施压强度和/或施压频率的调整而实现,因此,本实施例的制冷设备的制冷效果易于控制,其控制精度和灵敏度高。
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制冷设备还包括:第二温度传感器,适于采集第二间室的间室温度;其中,换热装置根据第二温度传感器的温度采集结果,调节向第二间室输送热量。
本实施例能够根据第二间室的实际温度对换热装置的热量输送效率进行灵活调整。此外,上述调整通过对换热装置的控制调整而实现,因此,本实施例的第二间室的制温度易于控制,其控制精度和灵敏度高。
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制冷设备还包括:气流驱动装置;其中,气流驱动装置适于驱动气体流动,以将来自固态相变介质的冷量输送至第一间室。
本实施例通过气流驱动装置实现对来自固态相变介质的冷量的输送。气流驱动装置可对固态相变介质在吸热时产生的冷量进行快速有效输送,以保证固态相变介质的制冷效果,并避免制冷设备本体内部结霜。
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制冷设备本体还包括:气体流动通道,适于与第一间室连通;其中,气流驱动装置和固态相变介质设于气体流动通道中。
本实施例可以将来自固态相变介质的冷量均匀地输送至制冷设备之中的各个位置,从而提高制冷设备之中储藏物的制冷均匀程度,并保证制冷设备之中的各个位置均具有理想的制冷效果。
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制冷设备还包括:出风口;回风口;其中,气流驱动装置驱动气体流动通道中的气体由出风口进入第一间室,和/或气流驱动装置驱动第一间室中的气体由回风口进入气体流动通道。
本实施例中,出风口和回风口与气流驱动装置相互配合,以制冷间室与固态相变介质之间的气体流动和冷量交换,由此提高固态相变介质在制冷状态下的制冷效率。
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换热装置包括:换热介质;换热管路;驱动装置,适于驱动换热介质在换热管路中流动,以使得换热介质对来自固态相变介质的热量进行输送。
本实施例通过循环流动的换热介质实现对来自固态相变介质的热量的输送。其中,换热管路的结构简单,铺设位置灵活,尤其,本实施例可采用多条并列设置的换热管路共同与固态相变介质进行热量交换,以保证换热效率。
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换热装置还包括:第一散热装置;第二散热装置;其中,换热管路中设有控制阀,控制阀控制换热管路与第一散热装置导通,以将来自固态相变介质的热量输送至制冷设备本体的内部空间,控制阀控制换热管路与第二散热装置导通,以将来自固态相变介质的热量输送至制冷设备本体的外部空间。
本实施例通过控制阀实现换热装置的状态切换,其易于控制,结构简单,并且体积小巧。
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制冷设备还包括:蓄冷介质;蓄冷介质容纳部,适于容纳蓄冷介质;其中,蓄冷介质适于对来自固态相变介质的冷量进行存蓄。
本实施例为固态相变介质设置向适配的蓄冷介质容纳部和设于蓄冷介质容纳部中的蓄冷介质,以提高固态相变介质的制冷效果。
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制冷设备还包括:壳体,设于固态相变介质的外部;其中,蓄冷介质容纳部设于壳体中。
本实施例的壳体罩设于固态相变介质之外,以达到保护固态相变介质的目的。蓄冷介质容纳部设于壳体中以于固态相变介质进行冷热交换,并充分发挥蓄冷作用。
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壳体包括:开口;其中,蓄冷介质容纳部的至少一部分具有管路结构,蓄冷介质容纳部适于通过开口与外部空间连通。
本实施例的壳体至少设有一个或多个的开口,开口之上可设有可拆卸的密封件。维修人员或使用者可通过开口向蓄冷介质容纳部中注入和添加蓄冷介质。
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施压组件包括:动力部;施压部;其中,施压部在动力部的驱动下向固态相变介质施加压力。
本实施例通过动力部驱动施压部向固态相变介质施加压力,以保证施压组件能够均匀而稳定地向固态相变介质施力,从而保证固态相变介质的散热效果。
为实现本发明的第二目的,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制冷设备的控制方法,适于控制如本发明任一实施例的制冷设备,制冷设备的控制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响应于制冷指令,控制施压组件在施压状态和卸压状态之间切换,以使得固态相变介质在卸压状态下通过吸热进行制冷,并在施压状态下通过放热;响应于蓄热指令,控制换热装置将来自固态相变介质的热量输送至制冷设备本体的内部空间;响应于散热指令,控制换热装置将来自固态相变介质的热量输送至制冷设备本体的外部空间。
为实现本发明的第三目的,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控制装置,包括:存储器,存储有计算机程序;处理器,执行计算机程序;其中,处理器在执行计算机程序时,实现如本发明任一实施例的制冷设备的控制方法的步骤。
本发明实施例的控制装置实现如本发明任一实施例的制冷设备的控制方法的步骤,因此其具有如本发明任一实施例的制冷设备的控制方法的全部有益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为实现本发明的第四目的,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包括: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存储有计算机程序,计算机程序被执行时,实现如本发明任一实施例的制冷设备的控制方法的步骤。
本发明实施例的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实现如本发明任一实施例的制冷设备的控制方法的步骤,因此其具有如本发明任一实施例的制冷设备的控制方法的全部有益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本发明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部分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发明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发明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为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制冷设备的第一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制冷设备的第二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制冷设备的第三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固态相变介质和壳体的第一外部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固态相变介质和壳体的第二外部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固态相变介质和壳体的第一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卸压组件处于卸压状态下的固态相变介质形态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施压组件处于卸压状态下的固态相变介质形态示意图;
图9为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制冷设备的控制方法的步骤流程图;
图10为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制冷设备的控制装置的系统组成示意图。
其中,图1至图10中附图标记与部件名称之间的对应关系为:
100:制冷设备,112:第一间室,114:第二间室,116:气体流动通道,110:制冷设备本体,120:固态相变介质,130:换热装置,132:换热管路,134:驱动装置,136:第一散热装置,138:第二散热装置,140:施压组件,142:动力部,144:施压部,146:传压部,150:气流驱动装置,160:控制阀,170:壳体,172:开口,182:出风口,184:回风口,192:第一温度传感器,194:第二温度传感器,1382:冷凝器,1384:风机,200:控制装置,210:存储器,220:处理器。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发明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的详细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发明,但是,本发明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他方式来实施,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下面参照图1至图10描述本发明一些实施例的制冷设备100、制冷设备的控制方法、制冷设备的控制装置200和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相关技术中的制冷设备通常设有制冷剂循环系统,制冷剂循环系统包括制冷剂循环管路、蒸发器、冷凝器、压缩机和相关的节流以及控制元件。其中,制冷剂在制冷剂循环管路之中流动,以在蒸发器、冷凝器和压缩机之间进行往复循环,并由此实现制冷。
相关技术中的上述制冷设备存在的问题是,由于制冷设备中设有包括制冷剂循环管路、蒸发器、冷凝器和压缩机的多个制冷部件,因此其体积庞大,占用空间较多。因此,为了降低制冷设备的体积,节约其占用空间,提升其用户体验,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了以下的制冷设备100、制冷设备的控制方法、制冷设备的控制装置200和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实施例1: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制冷设备100,包括:制冷设备本体110、固态相变介质120、换热装置130和施压组件140。固态相变介质120设于制冷设备本体110中。换热装置130适于与固态相变介质120进行热量交换,并在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之间切换。施压组件140适于在卸压状态和施压状态之间切换。其中,施压组件140在施压状态下向固态相变介质120施加压力,以使得固态相变介质120放热,施压组件140在卸压状态下停止向固态相变介质120施加压力,以使得固态相变介质120吸热,换热装置130在第一状态下将来自固态相变介质120的热量输送至制冷设备本体110的内部空间,并在第二状态下将来自固态相变介质120的热量输送至制冷设备本体110的外部空间。
本实施例的制冷设备100具体可为冰箱、冷柜或冷藏陈列柜。制冷设备本体110包括适于保温隔热的壳体。壳体之内设有一个或多个的制冷间室,制冷间室用于对储藏物进行容纳和低温储藏。壳体之上设有制冷设备门体。使用者打开制冷设备门体以取放储藏物,关闭制冷设备门体以使得制冷间室与外部空间隔绝。
本实施例的制冷设备100通过固态相变介质120实现制冷。固态相变介质120与一个或多个换热装置130相互进行热量交换,由此,固态相变介质120因放热而产生的热量通过换热装置130进行发散。
本实施例的固态相变介质120与施压组件140相互配合,以实现制冷功能。具体而言,本实施例的固态相变介质120可在受到压力作用时发生可逆相变,并在相变过程中相应地吸收或散发热量。其中,施压组件140在施压状态向固态相变介质120施加压力,固态相变介质120在受到压力时释放其存蓄的热量并且温度降低。施压组件140在卸压状态下停止向固态相变介质120施加压力,施加于固态相变介质120的压力卸去后,其释放存蓄的冷量,以对制冷设备100之中的储藏物实施制冷。
相变材料(英文名称:Phase Change Material,英文简称:PCM)是指可通过物理性质的转变而吸收或释放热量的材料。比如:水作为典型的相变材料,可应用于水冷空调等制冷设备之中,其在凝固过程中存储冷量,并在融化过程中释放冷量。再比如,石蜡亦是较为典型的相变蓄热材料,其在制冷设备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与相关技术中的上述相变材料相比,本实施例的其中一个不同之处是,本实施例的相变制冷介质为固态相变介质120,其在相变过程中始终保持固态。由于本实施例的固态相变介质120在相变过程中保持固态,因此其结构简单,不仅便于加工制造,亦便于安装和装配。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的固态相变介质120的具体种类可由本领域技术人员根据实际需要进行选择。
举例而言,本实施例的固态相变介质120具体可为塑晶材料(英文名称:PlasticCrystal Material),其分子或结构单元的取向在有序和无序两种状态之间进行转换,以实现可与融化过程相比的熵变或焓变。施压组件140通过施加较小的压力即可诱发例如塑晶材料的固态相变介质120产出巨大的压卡效应或弹卡效应,从而使得固态相变介质120释放热量和放热。在本实施例的部分实施方式中,固态相变介质120具体为新戊二醇(化学式:(CH3)2C(CH2OH)2)。
再次举例而言,本实施例的固态相变介质120具体可为形状记忆合金。形状记忆合金在受到来自施压组件140的压力后释放热量,并在施压组件140卸力之后吸热并释放冷量。在本实施例的部分实施方式中,固态相变介质120具体为以下至少之一或其组合:镍钛合金、铁钴合金、铁钴镍合金、铁钯合金、镍钴合金。
本实施例采用固态相变介质120进行制冷并实现对储藏物的低温储藏,相比于采用循环制冷剂进行制冷的相关技术,本实施例不需要为制冷设备设置体积庞大的蒸发器、冷凝器和压缩机等部件。因此,本实施例的制冷设备100体积小巧、重量较轻、能够节约占用空间。此外,由于本实施例的制冷设备100不需要采用复杂的焊接工艺实现制冷剂循环管路与各个制冷部件之间的相互连接,因此,本实施例的制冷设备100制造工艺简单、结构稳定。还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的制冷设备100不需要通过压缩机对制冷剂进行压缩,因此,本实施例的制冷设备100能够避免压缩机工作导致的振动和噪音问题,由此提高了消费者的使用体验。
本实施例中,换热装置130适于与固态相变介质120进行热量交换。换言之,换热装置130的作用在于对固态相变介质120因受到压力而产生和释放的热量进行传输和发散。其中,换热装置130在第一状态将来自固态相变介质120的热量输送至制冷设备本体110的内部空间,由此,制冷设备100可利用固态相变介质120因施压放热而产生的热量而对其内部的温度进行灵活调节。比如,当制冷设备本体110内部某一区域或间室的温度低于了理想的制冷温度,本实施例可将经由换热装置130输送而来的热量施加至该区域或间室之中,以使得该区域或间室的温度升高,并达到理想的制冷温度。在比如,本实施例可在制冷设备本体110内部设置一个或多个的加温解冻间室或高于室内温度的保温间室,由此本实施例可将经由换热装置130输送而来的热量施加至加温解冻间室或保温间室中,以达到快速解冻,或对储藏物进行保温的作用。换热装置130在第二状态将来自固态相变介质120的热量输送至制冷设备本体110的外部空间。由此,制冷设备100亦可不对来自固态相变介质120的热量加以利用,而直接将其排出至外部空间。
本实施例将换热装置130设置为能够在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之间进行往复切换,由此,本实施例可在需要或必要的情况下对来自固态相变介质120的热量进行利用,并在不需要采用来自固态相变介质120的热量进行温度调节的情况下将其直接输送至制冷设备本体110的外部空间。因此,本实施例的制冷设备100不仅结构简单、体积小巧,亦可对固态相变介质120在放热时产生的热量进行有效地利用,以达到灵活调节制冷设备本体110内部温度,降低能耗的作用。此外,本实施例还可为制冷设备100赋予快速解冻或保温功能。
实施例2: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制冷设备100,除上述实施例1的技术特征以外,本实施例进一步地包括了以下技术特征。
制冷设备本体110包括:至少两个的间室。其中,固态相变介质120通过放热以输出热量,任至少一个的间室利用来自固态相变介质120的热量进行温度调节。
本实施例中,固态相变介质120通过吸热以输出冷量并通过放热以输出热量,任至少一个的间室利用来自固态相变介质120的冷量进行制冷,任至少一个的间室利用来自换热装置130的热量进行温度调节。制冷设备本体110内部可设有冷藏间室、冷冻间室、深冷间室、常温储藏间室、保温储藏间室、高温解冻间室等多个不同温度和作用的间室。固态相变介质120通过吸热以输出冷量,本实施例可通过冷量交换输送介质将来自固态相变介质120的冷量输送至冷藏间室、冷冻间室、深冷间室等制冷间室之中,以实现制冷设备100的制冷和低温储藏功能。其中,本实施例的冷量交换输送介质具体可为风机或风轮等风力输送介质,亦可为例如水的能够不断循环的液态制冷剂,还可为通过循环蒸发和冷凝实现冷量交换的制冷剂类冷量交换输送介质。固态相变介质120通过放热以输出热量。
本实施例中,固态相变介质120在于通过固态相变实现制冷。尽管输出热量并非本实施例的固态相变介质120致力于实现的目的,但热量的输出是固态相变介质120在实现制冷过程中必然存在的客观现象。因此,本实施例对固态相变介质120在施压状态下输出的热量进行合理利用。本实施例可通过换热装置130将来自固态相变介质120的热量输送至常温储藏间室、保温储藏间室、高温解冻间室等需要热量供应的间室之中,以实现制冷设备100的制热解冻和保温储藏功能。
实施例3:
如图2和图3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制冷设备100,除上述任一实施例的技术特征以外,本实施例进一步地包括了以下技术特征。
制冷设备本体110包括:第一间室112和第二间室114。其中,固态相变介质120通过吸热以输出冷量并通过放热以输出热量,第一间室112和第二间室114中的至少之一利用来自换热装置130的热量进行温度调节。
本实施例中,固态相变介质120通过吸热以输出冷量并通过放热以输出热量,第一间室112和第二间室114可分别进行制冷或利用来自换热装置130的热量进行温度调节。比如,第一间室112利用来自固态相变介质120的冷量进行制冷,第二间室114利用来自换热装置130的热量进行温度调节。第一间室112的作用在于对储藏物进行例如冷藏或冷冻的低温储藏。第二间室114的作用在于对储藏物进行解冻或保温。换热装置130可通过循环的换热介质或风力输送装置等方式将来自固态相变介质120的热量输送进入第二间室114之中,以使得第二间室114对来自固态相变介质120的热量进行有效利用,并由此达到对储藏物进行解冻或保温的目的。
实施例4:
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制冷设备100,除上述任一实施例的技术特征以外,本实施例进一步地包括了以下技术特征。
制冷设备100还包括:第一温度传感器192,适于采集第一间室112的间室温度。其中,施压组件140根据第一温度传感器192的温度采集结果,调节施压强度和/或施压频率。
本实施例的目的在于对第一间室112内的温度进行检测和监控,并根据第一间室112内的实际温度对固态相变介质120的制冷效率或制冷效果进行实时调整。
具体而言,固态相变介质120通过施压组件140在施压状态和卸压状态之间的往复状态变化实现吸热制冷和热量散发。由于固态相变介质120的制冷效率或制冷效果收到施压组件140的具体施压情况的影响,因此,本实施例根据第一温度传感器192的温度采集结果对施压组件140的具体施压情况进行适时调整。
举例而言,当第一温度传感器192的温度采集结果表明第一间室112内的实际温度低于了其目标制冷温度,则本实施例可控制施压组件140降低施压强度和/或施压频率,以减少固态相变介质120的冷量输出。当第一温度传感器192的温度采集结果表明第一间室112内的实际温度高于了其目标制冷温度,则本实施例可控制施压组件140提高施压强度和/或施压频率,以增加固态相变介质120的冷量输出。
综上,本实施例能够根据第一间室112的实际温度对固态相变介质120的制冷效率或制冷效果进行灵活调整。此外,上述调整通过对施压组件140的施压强度和/或施压频率的调整而实现,因此,本实施例的制冷设备100的制冷效果易于控制,其控制精度和灵敏度高。
实施例5:
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制冷设备100,除上述任一实施例的技术特征以外,本实施例进一步地包括了以下技术特征。
制冷设备100还包括:第二温度传感器194,第二温度传感器194适于采集第二间室114的间室温度。其中,换热装置130根据第二温度传感器194的温度采集结果,调节向第二间室114输送热量。
本实施例的目的在于对第二间室114内的温度进行检测和监控,并根据第第二间室114内的实际温度对换热装置130的热量传递效率进行实时调整。
具体而言,换热装置130可通过换热介质的循环流动或风机类风力换热装置的旋转而实现对热量的输送。本实施例根据第二温度传感器194的温度采集结果对换热装置130的热量输送效率或速度进行适时调整。
举例而言,当第二温度传感器194的温度采集结果表明第二间室114内的实际温度低于了其目标保温温度或目标解冻温度,则本实施例可控制换热装置130提高热量输送效率,比如加快换热介质的循环流动速度或风机类风力换热装置的旋转速度。当第二温度传感器194的温度采集结果表明第二间室114内的实际温度高于了其目标保温温度或目标解冻温度,则本实施例可控制换热装置130降低热量输送效率,比如降低换热介质的循环流动速度或风机类风力换热装置的旋转速度。
综上,本实施例能够根据第二间室114的实际温度对换热装置130的热量输送效率进行灵活调整。此外,上述调整通过对换热装置130的控制调整而实现,因此,本实施例的第二间室114的制温度易于控制,其控制精度和灵敏度高。
实施例6: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制冷设备100,除上述任一实施例的技术特征以外,本实施例进一步地包括了以下技术特征。
制冷设备100还包括:气流驱动装置150。其中,气流驱动装置150适于驱动气体流动,以将来自固态相变介质120的冷量输送至第一间室112。
本实施例的气流驱动装置150具体可为风机或风轮,其在电力驱动下旋转,以驱动制冷设备100之中的气体流动,并由此对来自固态相变介质120的冷量进行输送。
举例而言,当固态相变介质120在无压力施加的状态下,其实现制冷功能,此时,设于固态相变介质120附近的气流驱动装置150旋转,以将来自固态相变介质120的冷量输送至制冷设备100之中放置有储藏物的各个位置或各个冷藏以及冷冻间室之中。
再次举例而言,当固态相变介质120在有压力施加的状态下,其将在实施制冷时积蓄的热量进行发散并降温蓄冷。此时,设于固态相变介质120附近的气流驱动装置150停止旋转,以避免来自固态相变介质120的热量对制冷设备100之中的低温储藏间室造成干扰。
本实施例通过气流驱动装置150实现对来自固态相变介质120的冷量的输送。气流驱动装置150可对固态相变介质120在吸热时产生的冷量进行快速有效输送,以保证固态相变介质120的制冷效果,并避免制冷设备本体110内部结霜。
实施例7: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制冷设备100,除上述任一实施例的技术特征以外,本实施例进一步地包括了以下技术特征。
制冷设备本体110还包括:气体流动通道116,气体流动通道116适于与第一间室112连通。其中,气流驱动装置150和固态相变介质120设于气体流动通道116中。
具体而言,制冷设备本体110的壳体内部设有一个或多个的制冷间室,制冷间室之上设有开口,气体流动通道116通过各个开口,与制冷间室相互连通。气流驱动装置150设于气体流动通道116,以驱动气流在气体流动通道116和制冷间室之间循环流动。
固态相变介质120同样设置在气体流动通道116之中,并与气流驱动装置150在气体流动通道116之中沿气体流动通道116的通道延伸方向并列设置。换言之,本实施例的制冷设备100为一种固态相变制冷和风冷结合的制冷设备,来自固态相变介质120的冷量通过风力被经由气体流动通道116进行输送。
本实施例可以将来自固态相变介质120的冷量均匀地输送至制冷设备100之中的各个位置,从而提高制冷设备100之中储藏物的制冷均匀程度,并保证制冷设备100之中的各个位置均具有理想的制冷效果。
实施例8: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制冷设备100,除上述任一实施例的技术特征以外,本实施例进一步地包括了以下技术特征。
制冷设备100还包括:出风口182和回风口184。其中,气流驱动装置150驱动气体流动通道116中的气体由出风口182进入第一间室112,和/或气流驱动装置150驱动第一间室112中的气体由回风口184进入气体流动通道116。
为了保证固态相变介质120的散热效果,本实施例在气体流动通道116之上设置出风口182和回风口184。其中,出风口182和回风口184分别设置在气体流动通道116沿上下方向的两端或沿左右方向的两端。气流驱动装置150设于出风口182和回风口184之间。由此,气流驱动装置150驱动与固态相变介质120进行了冷量交换的气体经由出风口182从制冷设备100之中排出,并驱动制冷间室之中的气体经由回风口184进入气体流动通道116以与固态相变介质120进行冷量交换。
本实施例中,出风口182和回风口184与气流驱动装置150相互配合,以制冷间室与固态相变介质120之间的气体流动和冷量交换,由此提高固态相变介质120在制冷状态下的制冷效率。
实施例9: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制冷设备100,除上述任一实施例的技术特征以外,本实施例进一步地包括了以下技术特征。
换热装置130包括:换热介质、换热管路132和驱动装置134。驱动装置134适于驱动换热介质在换热管路132中流动,以使得换热介质对来自固态相变介质120的热量进行输送。
本实施例的换热介质具体可为例如水的液态可循环换热介质,亦可为通过循环蒸发和冷凝而实现换热的制冷剂类换热介质。换热管路132铺设在制冷设备本体110中,并环绕于固态相变介质120之外或贯穿于固态相变介质120之内。换热管路132的设置使得其内部的换热介质能够被输送至例如第二间室114的需要施加热量的位置,亦可使得换热介质能够被输送至能够与外部空间进行热量交换的散热器之中。驱动装置134具体为液体泵送装置或能够驱动制冷剂循环流动的压缩机。
本实施例通过循环流动的换热介质实现对来自固态相变介质120的热量的输送。其中,换热管路132的结构简单,铺设位置灵活,尤其,本实施例可采用多条并列设置的换热管路132共同与固态相变介质120进行热量交换,以保证换热效率。
实施例10:
如图3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制冷设备100,除上述任一实施例的技术特征以外,本实施例进一步地包括了以下技术特征。
换热装置130还包括:第一散热装置136和第二散热装置138。其中,换热管路132中设有控制阀160,控制阀160控制换热管路132与第一散热装置136导通,以将来自固态相变介质120的热量输送至制冷设备本体110的内部空间,控制阀160控制换热管路132与第二散热装置138导通,以将来自固态相变介质120的热量输送至制冷设备本体110的外部空间。
本实施例中,第一散热装置136和第二散热装置138可分别为冷凝散热装置。比如,第一散热装置136可包括相互配合的冷凝器1382和风机1384。制冷剂类换热介质在冷凝器1382中散热冷凝,风机1384用于将来自制冷剂类换热介质的热量输送至制冷设备本体110之外。
控制阀160具体可为电磁阀或换向阀。其作用在于控制换热装置130在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之间的切换。比如,控制阀160设于换热管路132中,当控制阀160控制换热装置130进入第一状态,与固态相变介质120完成了热量交换的换热介质经由控制阀160进入第一散热装置136,第一散热装置136设于第二间室114的内部或附近,以向第二间室114供应热量。当控制阀160控制换热装置130进入第二状态,与固态相变介质120完成了热量交换的换热介质经由控制阀160进入第二散热装置138,第二散热装置138可设于制冷设备本体110之外,以更好地向外散热。
本实施例通过控制阀160实现换热装置130的状态切换,其易于控制,结构简单,并且体积小巧。
实施例11: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制冷设备100,除上述任一实施例的技术特征以外,本实施例进一步地包括了以下技术特征。
制冷设备100还包括:蓄冷介质和蓄冷介质容纳部。蓄冷介质容纳部适于容纳蓄冷介质。其中,蓄冷介质适于对来自固态相变介质120的冷量进行存蓄。
本实施例的蓄冷介质具体可为水或石蜡等比热容较大的物质,其可为固态物质,亦可为液态或气态物质,本领域技术人员可对蓄冷介质的具体种类进行选择。
本实施例为固态相变介质120设置向适配的蓄冷介质容纳部和设于蓄冷介质容纳部中的蓄冷介质,以提高固态相变介质120的制冷效果。
实施例12:
如图4和图5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制冷设备100,除上述任一实施例的技术特征以外,本实施例进一步地包括了以下技术特征。
制冷设备100还包括:壳体170,壳体170设于固态相变介质120的外部。其中,蓄冷介质容纳部设于壳体170中。
本实施例的壳体170罩设于固态相变介质120之外,以达到保护固态相变介质120的目的。蓄冷介质容纳部设于壳体170中以于固态相变介质120进行冷热交换,并充分发挥蓄冷作用。
此外,本实施例的壳体170之上可设有或包括翅片,以提高固态相变介质120的冷量散发效率。
实施例13:
如图6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制冷设备100,除上述任一实施例的技术特征以外,本实施例进一步地包括了以下技术特征。
壳体170包括:开口172。其中,蓄冷介质容纳部的至少一部分具有管路结构,蓄冷介质容纳部适于通过开口172与外部空间连通。
本实施例的壳体170至少设有一个或多个的开口172,开口172之上可设有可拆卸的密封件。维修人员或使用者可通过开口172向蓄冷介质容纳部中注入和添加蓄冷介质。
实施例14:
如图7和图8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制冷设备100,除上述任一实施例的技术特征以外,本实施例进一步地包括了以下技术特征。
施压组件140包括:动力部142和施压部144。其中,施压部144在动力部142的驱动下向固态相变介质120施加压力。
本实施例的动力部142为施压部144提供动力,动力部142具体可为电机、液压油缸、气缸等驱动装置。施压部144可具有板状结构,其在动力部142的驱动下靠近和挤压固态相变介质120,以对固态相变介质120施加压力。施压部144的数量可为一个或多个,其可设置在固态相变介质120的一侧,亦可设置在固态相变介质120的相对两侧,还可由固态相变介质120的多个侧面向固态相变介质120实施挤压。
此外,本实施例的动力部142和施压部144之间还可设置有传压部146,传压部146具体可为丝杠或推杆等装置,其能够将例如电机的动力部142的旋转运动转化为直线运动,以推动施压部144输出压力。
本实施例通过动力部142驱动施压部144向固态相变介质120施加压力,以保证施压组件140能够均匀而稳定地向固态相变介质120施力,从而保证固态相变介质120的散热效果。
实施例15:
如图9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制冷设备的控制方法,适于控制如本发明任一实施例的制冷设备100,制冷设备的控制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102,响应于制冷指令,控制施压组件在施压状态和卸压状态之间切换,以使得固态相变介质在卸压状态下通过吸热进行制冷,并在施压状态下通过放热;
步骤S104,响应于蓄热指令,控制换热装置将来自固态相变介质的热量输送至制冷设备本体的内部空间;
步骤S106,响应于散热指令,控制换热装置将来自固态相变介质的热量输送至制冷设备本体的外部空间。
本实施例用于对如本发明任一实施例的制冷设备100进行相应地控制。其中,当需要制冷设备100实现制冷功能,则本实施例控制施压组件140卸去正在向固态相变介质120施加的压力,以使得固态相变介质120在无应力的状态下相变制冷。当在制冷设备100完成或实现了制冷目标后或需要在制冷过程中间歇性地散热后,则本实施例控制施压组件140重新向正固态相变介质120施加压力,以使得固态相变介质120在有应力的状态下相变放热。由此,本实施例利用固态相变介质120的可逆相变过程实现对储藏物的低温储藏。
此外,本实施例能够对固态相变介质120因放热而输出的热量进行利用,以对制冷设备本体110内部的部分区域或间室的温度进行调节,并在不需要采用来自固态相变介质120的热量进行温度调节的情况下将其直接输送至制冷设备本体110的外部空间。
实施例16:
如图10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制冷设备的控制装置200,包括:存储器210和处理器220。存储器210存储有计算机程序。处理器220执行计算机程序。其中,处理器220在执行计算机程序时,实现如本发明任一实施例的制冷设备的控制方法的步骤。
实施例17: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包括: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存储有计算机程序,计算机程序被执行时,实现如本发明任一实施例的制冷设备的控制方法的步骤。
具体实施例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制冷设备100和制冷设备的控制方法。本实施例的制冷设备100具体为冰箱。
本实施例的制冷设备100利用固态相变介质120进行制冷。具体而言,固态相变介质120可利用弹热制冷原理,将记忆合金固态材料由施压组件140提供外力,以拉动、压缩或扭转固态相变介质120,从而驱动固态相变介质120产生制冷效应。此外,固态相变介质120亦可利用压卡材料的压卡效应以实现制冷。换言之,外界对采用压卡材料或弹卡材料的固态相变介质120施加压强时,固态相变介质120放热,将热量通过液态换热介质排出至环境之中,或排入加温解冻间室或保温间室等空间中实现变温需求。当压强退去时,固态相变介质120作为冷源来吸收负载中的热量,实现对冷藏间室、冷冻间室、深冷间室等空间中的制冷。
本实施例的制冷设备100的使用方式如下。冰箱启动时或启动后,第一间室112内的第一温度传感器192第一间室112内的温度,若第一间室112内的温度高于设定温度或目标温度,则施压组件140对固态相变介质120内压卡相变材料或弹卡相变材料施压,压卡相变材料或弹卡相变材料受压吸热,此时第二间室114的第二温度传感器194检测第二间室114的温度,若第二间室114的温度高于设定温度或目标温度,则驱动装置134驱动换热介质由换热管路132通过固态相变介质120将热量传递至冷凝器1382,风机1384旋转进行散热至环境。若第二间室114的温度低于设定温度或目标温度,则液冷水泵驱动冷却液由液冷管道通过固态相变介质120将热量传递至第二间室114对应的第二散热装置138进行换热。随后施压组件140释压,固态相变介质120成为冷源,气流驱动装置150启动,以将冷量输送至第一间室112内,如此循环往复。施压组件140的压力可根据第一间室112的实际温度与设定温度的温差进行调整,当第一间室112的实际温度与设定温度的温差较大时,施压组件140施加较大压力快速进行制冷;箱内温度与设定温度的温差较小时,施压组件140施加较小压力维持箱内温度并降低能耗。施压组件140的加压释压过程会使固态相变介质120及周围环境温度越来越低,从而实现制冷设备本体110内部温度的灵活控制。通过以上控制逻辑,第一间室112和第二间室114可以实现冷冻加冷藏的温区组合或冷冻加暖温的温区组合或冷藏加暖温的温区组合。
还需要说明的是,固态相变介质120复叠填充于壳体170内,壳体170外部设置有翅片状蓄冷盒,壳体170内置蓄冷介质,蓄冷介质能够将固态相变介质120产生的冷量进行蓄冷。
综上,本发明实施例的有益效果为:
1.本实施例不需要为制冷设备设置体积庞大的蒸发器、冷凝器和压缩机等部件。因此,本实施例的制冷设备100体积小巧、重量较轻、能够节约占用空间。
2.由于本实施例的制冷设备100不需要采用复杂的焊接工艺实现制冷剂循环管路与各个制冷部件之间的相互连接,因此,本实施例的制冷设备100制造工艺简单、结构稳定。
3.本实施例的制冷设备100不需要通过压缩机对制冷剂进行压缩,因此,本实施例的制冷设备100能够避免压缩机工作导致的振动和噪音问题,由此提高了消费者的使用体验。
4.本实施例的制冷设备100不仅结构简单、体积小巧,亦可对固态相变介质120在放热时产生的热量进行有效地利用,以达到灵活调节制冷设备本体110内部温度,降低能耗的作用。
在本发明中,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的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术语“多个”则指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均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相连”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左”、“右”、“前”、“后”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单元必须具有特定的方向、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具体实施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包含于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实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以上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发明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3)

1.一种制冷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制冷设备本体;
固态相变介质,设于所述制冷设备本体中;
换热装置,适于与所述固态相变介质进行热量交换,并在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之间切换;
施压组件,适于在卸压状态和施压状态之间切换;
其中,所述施压组件在所述施压状态下向所述固态相变介质施加压力,以使得所述固态相变介质放热,所述施压组件在所述卸压状态下停止向所述固态相变介质施加压力,以使得所述固态相变介质吸热,所述换热装置在所述第一状态下将来自所述固态相变介质的热量输送至所述制冷设备本体的内部空间,并在所述第二状态下将来自所述固态相变介质的热量输送至所述制冷设备本体的外部空间;
所述制冷设备本体包括:
第一间室;
第二间室;
其中,所述固态相变介质通过吸热以输出冷量并通过放热以输出热量,所述第一间室和所述第二间室中的至少之一利用来自所述换热装置的热量进行温度调节;
气流驱动装置;
其中,所述气流驱动装置适于驱动气体流动,以将来自所述固态相变介质的冷量输送至所述第一间室;
所述制冷设备本体还包括:
气体流动通道,适于与所述第一间室连通;
其中,所述气流驱动装置和所述固态相变介质设于所述气体流动通道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冷设备,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第一温度传感器,适于采集所述第一间室的间室温度;
其中,所述施压组件根据所述第一温度传感器的温度采集结果,调节施压强度和/或施压频率。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冷设备,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第二温度传感器,适于采集所述第二间室的间室温度;
其中,所述换热装置根据所述第二温度传感器的温度采集结果,调节向所述第二间室输送热量。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冷设备,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出风口;
回风口;
其中,所述气流驱动装置驱动所述气体流动通道中的气体由所述出风口进入所述第一间室,和/或所述气流驱动装置驱动所述第一间室中的气体由所述回风口进入所述气体流动通道。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制冷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装置包括:
换热介质;
换热管路;
驱动装置,适于驱动所述换热介质在所述换热管路中流动,以使得所述换热介质对来自所述固态相变介质的热量进行输送。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制冷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装置还包括:
第一散热装置;
第二散热装置;
其中,所述换热管路中设有控制阀,所述控制阀控制所述换热管路与所述第一散热装置导通,以将来自所述固态相变介质的热量输送至所述制冷设备本体的内部空间,所述控制阀控制所述换热管路与所述第二散热装置导通,以将来自所述固态相变介质的热量输送至所述制冷设备本体的外部空间。
7.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制冷设备,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蓄冷介质;
蓄冷介质容纳部,适于容纳所述蓄冷介质;
其中,所述蓄冷介质适于对来自所述固态相变介质的冷量进行存蓄。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制冷设备,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壳体,设于所述固态相变介质的外部;
其中,所述蓄冷介质容纳部设于所述壳体中。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制冷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包括:
开口;
其中,所述蓄冷介质容纳部的至少一部分具有管路结构,所述蓄冷介质容纳部适于通过所述开口与外部空间连通。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制冷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施压组件包括:
动力部;
施压部;
其中,所述施压部在所述动力部的驱动下向所述固态相变介质施加压力。
11.一种制冷设备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适于控制如权利要求1至10中任一项所述的制冷设备,所述制冷设备的控制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响应于制冷指令,控制所述施压组件在施压状态和卸压状态之间切换,以使得所述固态相变介质在所述卸压状态下通过吸热进行制冷,并在所述施压状态下通过放热;
响应于蓄热指令,控制所述换热装置将来自所述固态相变介质的热量输送至所述制冷设备本体的内部空间;
响应于散热指令,控制所述换热装置将来自所述固态相变介质的热量输送至所述制冷设备本体的外部空间。
12.一种制冷设备的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存储器,存储有计算机程序;
处理器,执行所述计算机程序;
其中,所述处理器在执行所述计算机程序时,实现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制冷设备的控制方法的步骤。
13.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特征在于,包括:
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被执行时,实现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制冷设备的控制方法的步骤。
CN202010438036.3A 2020-05-21 2020-05-21 制冷设备、控制方法、控制装置和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Active CN113720074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438036.3A CN113720074B (zh) 2020-05-21 2020-05-21 制冷设备、控制方法、控制装置和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438036.3A CN113720074B (zh) 2020-05-21 2020-05-21 制冷设备、控制方法、控制装置和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720074A CN113720074A (zh) 2021-11-30
CN113720074B true CN113720074B (zh) 2022-09-09

Family

ID=7867141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438036.3A Active CN113720074B (zh) 2020-05-21 2020-05-21 制冷设备、控制方法、控制装置和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3720074B (zh)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00077463A1 (en) * 1999-06-11 2000-12-21 Schieder Hans B Self-contained, pressure-activated cooling device
CN1406330A (zh) * 1999-08-13 2003-03-26 郑兴旺 加热升温系统
CN109140821A (zh) * 2018-08-24 2019-01-04 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 一种基于塑晶材料静压驱动的固态制冷方法
CN110285516A (zh) * 2019-06-27 2019-09-27 重庆大学 基于固体相变压热效应的冷暖空调系统
CN111141060A (zh) * 2020-01-16 2020-05-12 天津商业大学 一种基于弹热效应的制冷方法及制冷系统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02010045261A1 (de) * 2010-09-14 2012-03-15 Scaldopack Sprl. Verfahren zur kontrollierten Temperaturveränderung von Substanzen
US10323865B2 (en) * 2015-11-12 2019-06-18 Jun Cui Compact thermoelastic cooling system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00077463A1 (en) * 1999-06-11 2000-12-21 Schieder Hans B Self-contained, pressure-activated cooling device
CN1406330A (zh) * 1999-08-13 2003-03-26 郑兴旺 加热升温系统
CN109140821A (zh) * 2018-08-24 2019-01-04 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 一种基于塑晶材料静压驱动的固态制冷方法
CN110285516A (zh) * 2019-06-27 2019-09-27 重庆大学 基于固体相变压热效应的冷暖空调系统
CN111141060A (zh) * 2020-01-16 2020-05-12 天津商业大学 一种基于弹热效应的制冷方法及制冷系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720074A (zh) 2021-11-3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897364B2 (en) High efficiency refrigerator
US7980093B2 (en) Combined refrigerant compressor and secondary liquid coolant pump
CN100419349C (zh) 冷冻设备
JP3826998B2 (ja) スターリング冷凍システム及びスターリング冷蔵庫
CN113720074B (zh) 制冷设备、控制方法、控制装置和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N110671859B (zh) 冰箱
RU2505756C2 (ru) Холодильный аппарат
US20230235940A1 (en) Quick-freezing equipment
CN113701421B (zh) 制冷设备、控制方法、控制装置和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KR101278203B1 (ko) 냉각장치
CN113701419B (zh) 制冷设备、控制方法、控制装置和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N113701417B (zh) 制冷设备、控制方法、控制装置和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N113272599B (zh) 用于热式热泵系统的风扇转速控制方法
CN113701418B (zh) 制冷设备、控制方法、控制装置和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N210107846U (zh) 风冷冰箱
CN113701415B (zh) 制冷设备、控制方法、控制装置和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N207894087U (zh) 能量存储装置及具有其的运输箱
CN113701420B (zh) 制冷设备、控制方法、控制装置和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N113701416B (zh) 制冷设备、控制方法、控制装置和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N107289705B (zh) 一种低温冰箱
CN219346948U (zh) 密封舱制冷循环装置
JP3629994B2 (ja) 冷凍冷蔵庫
CN209944833U (zh) 家用可拆分式冰箱组件及冰箱
CN115978878A (zh) 冷库用制冷装置及冷库
KR20230147301A (ko) 콜드체인 기반의 하이브리드형 이동식 냉온장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