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719526A - 转动机构及移动终端 - Google Patents

转动机构及移动终端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719526A
CN113719526A CN202110839781.3A CN202110839781A CN113719526A CN 113719526 A CN113719526 A CN 113719526A CN 202110839781 A CN202110839781 A CN 202110839781A CN 113719526 A CN113719526 A CN 11371952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otating
shaft
link
sliding
ro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0839781.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3719526B (zh
Inventor
杨德森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Xi'an Honor Devic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onor Devic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or Device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nor Devic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10839781.3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3719526B/zh
Publication of CN11371952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71952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371952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71952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CSHAFTS; FLEXIBLE SHAFTS; ELEMENTS OR CRANKSHAFT MECHANISMS; ROTARY BODIES OTHER THAN GEARING ELEMENTS; BEARINGS
    • F16C11/00Pivots; Pivotal connections
    • F16C11/04Pivotal connec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37/00Combinations of mechanical gearing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F16H1/00 - F16H35/00
    • F16H37/12Gearings comprising primarily toothed or friction gearing, links or levers, and cams, or members of at least two of these typ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MFRAMES, CASINGS OR BEDS OF ENGINES, MACHINES OR APPARATUS, NOT SPECIFIC TO ENGINES, MACHINES OR APPARATUS PROVIDED FOR ELSEWHERE; STANDS; SUPPORTS
    • F16M13/00Other supports for positioning apparatus or articles; Means for steadying hand-held apparatus or articles
    • F16M13/005Other supports for positioning apparatus or articles; Means for steadying hand-held apparatus or articles integral with the apparatus or articles to be supported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1/00Details not covered by groups G06F3/00 - G06F13/00 and G06F21/00
    • G06F1/16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 G06F1/1613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for portable computers
    • G06F1/1615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for portable computers with several enclosures having relative motions, each enclosure supporting at least one I/O or computing function
    • G06F1/1616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for portable computers with several enclosures having relative motions, each enclosure supporting at least one I/O or computing function with folding flat displays, e.g. laptop computers or notebooks having a clamshell configuration, with body parts pivoting to an open position around an axis parallel to the plane they define in closed position
    • G06F1/162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for portable computers with several enclosures having relative motions, each enclosure supporting at least one I/O or computing function with folding flat displays, e.g. laptop computers or notebooks having a clamshell configuration, with body parts pivoting to an open position around an axis parallel to the plane they define in closed position changing, e.g. reversing, the face orientation of the screen with a two degrees of freedom mechanism, e.g. for folding into tablet PC like position or orienting towards the direction opposite to the user to show to a second user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1/00Details not covered by groups G06F3/00 - G06F13/00 and G06F21/00
    • G06F1/16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 G06F1/1613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for portable computers
    • G06F1/1633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of portable computers not specific to the type of enclosures covered by groups G06F1/1615 - G06F1/1626
    • G06F1/1675Miscellaneous details related to the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the different enclosures or enclosure parts
    • G06F1/1681Details related solely to hinge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1/00Details not covered by groups G06F3/00 - G06F13/00 and G06F21/00
    • G06F1/16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 G06F1/20Cooling means
    • G06F1/203Cooling means for portable computers, e.g. for laptop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CSHAFTS; FLEXIBLE SHAFTS; ELEMENTS OR CRANKSHAFT MECHANISMS; ROTARY BODIES OTHER THAN GEARING ELEMENTS; BEARINGS
    • F16C2370/00Apparatus relating to physics, e.g. instrument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Transmission Devices (AREA)
  • Telephone Set Structure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一种转动机构及移动终端,所述转动机构包括固定架、转动部、传动部、第一联动件、第二联动件;所述转动部与所述固定架转动连接,所述传动部连接于所述转动部上,所述第一联动件和所述第二联动件与所述传动部转动连接,所述第一联动件包括第一支撑体,所述第二联动件包括第二支撑体;所述转动部向顺时针转动带动所述传动部运动,使所述传动部带动所述第一支撑体相对所述固定架向逆时针转动,同时使所述传动部带动所述第二支撑体相对所述固定架向所述顺时针转动;所述转动部向逆时针转动所述传动部运动,使所述传动部带动所述第一支撑体相对所述固定架向顺时针转动,同时使所述传动部带动所述第二支撑体相对所述固定架向所述逆时针转动。

Description

转动机构及移动终端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终端配件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转动机构及移动终端。
背景技术
现有的笔记本电脑、折叠显示等终端中,比如笔记本电脑,基本上都采用转动机构来实现展开和盖合。但大多转动机构都是实现笔记本的单屏开合,通过单屏显示的信息,这样的显示信息量是有限的且在视野上存在局限性,需要用户来回切换实现信息更换,这样操作不便又降低了用户的使用体验。
发明内容
本申请提供一种转动机构和移动终端,可以实现移动终端双屏显示,提升用户体验。
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转动机构包括固定架、转动部、传动部、第一联动件、第二联动件;
所述转动部与所述固定架转动连接,所述传动部连接于所述转动部上,所述第一联动件和所述第二联动件与所述传动部转动连接,所述第一联动件包括第一支撑体,所述第二联动件包括第二支撑体;
所述转动部向顺时针转动带动所述传动部运动,使所述传动部带动所述第一支撑体相对所述固定架向逆时针转动,同时使所述传动部带动所述第二支撑体相对所述固定架向所述顺时针转动;
所述转动部向逆时针转动所述传动部运动,使所述传动部带动所述第一支撑体相对所述固定架向顺时针转动,同时使所述传动部带动所述第二支撑体相对所述固定架向所述逆时针转动。
一种实施例中,所述转动部用于将所述转动架相对所述固定架呈夹角定位。可以实现应用转动机构的笔记本电脑的显示屏相对主机呈任意角定位。
一种实施例中,所述转动部包括轴筒和转动轴,所述转动轴装于所述轴筒内并与所述轴筒固定连接,所述转动轴与所述固定架转动连接;
所述传动部包括齿轮和齿条,所述齿轮固定于所述转动轴的一端并可随着所述转动轴转动;沿着Z轴方向,所述齿条位于所述齿轮上方并与所述齿轮啮合,所述齿轮转动时推动所述齿条向Y轴方向移动。
一种实施例中,所述齿条包括第一齿面和与所述第一齿面背向设置的第二齿面;所述第一联动件包括第一齿轮,所述第二联动件包括第二齿轮,所述第一齿轮和第二齿轮位于所述齿条远离转动部的一端;
所述第一齿轮和所述第一齿面啮合,所述第二齿轮和所述第二齿面啮合,所述齿轮转动时推动所述齿条向Y轴方向移动,所述齿条带动所述第一齿轮逆时针和所述第二齿轮向相反的两个方顺时针转动。通过所述第一齿轮和第二齿轮带动第一联动件和第二联动件转动。
一种实施例中,所述转动部包括轴筒和转动轴,所述转动轴装于所述轴筒内并与所述轴筒固定连接,所述转动轴与所述固定架转动连接;
所述传动部包括轮体、从动件和承载体,所述齿轮固定于所述转动轴的一端并可随着所述转动轴转动;所述承载体位于所述固定架一侧,所述从动件滑动装于所述承载架块上,所述从动件远离所述轮体的一端与所述第一联动件和所述第二联动件转动连接,且所述从动件与所述轮体啮合;所述转动轴带动轮体转动时推动所述从动件在所述承载体上向Y轴方向滑动。通过从动件带动第一联动件和第二联动件转动。
一种实施例中,所述承载体上设有滑槽,所述从动件滑动装于所述滑槽内;或者所述从动件通过滑轨与所述滑槽滑动连接。
一种实施例中,所述传动部包括齿轮、齿条和承载体,所述齿轮固定于所述转动轴的一端并可随着所述转动轴转动;所述齿条包括齿面,所述齿条滑动装于所述承载体上,且远离所述齿轮的一端与所述第一联动件和所述第二联动件转动连接,所述齿轮和所述齿条的齿面啮合,所述齿轮转动时推动所述齿条在所述承载体上向Y轴方向滑动。所述齿条带动第一联动件和第二联动件转动。
一种实施例中,所述传动部包括凸轮、从动杆及承载体,所述从动杆的一表面设有啮合槽;所述从动杆远离所述啮合槽的一端与所述第一联动件和所述第二联动件转动连接;所述凸轮固定装于所述转动轴一端部,所述凸轮与所述啮合槽啮合,所述凸轮随着所述转动轴转动时,推动所述从动杆在所述承载体上向Y轴方向滑动。所述齿条带动第一联动件和第二联动件转动。
一种实施例中,所述传动部包括圆环、摇杆、承载体,所述传动部还包括滑块,所述圆环套于所述转动轴的一端并随所述转动轴同步转动;所述摇杆的一端与所述圆环的侧面固定,另一端转动连接所述滑块;所述滑块滑动装所述承载体上,所述滑块远离所述摇杆的端部用于与所述第一联动件和所述第二联动件转动连接;
所述圆环转动带动所述摇杆一端沿着所述圆环转动方向转动而在Y轴方向产生位移,所述摇杆与所述滑块连接的一端推动所述滑块沿着所述承载体向Y轴方向滑动。所述滑块带动第一联动件和第二联动件转动。
一种实施例中,所述转动部包括轴筒和转动轴,所述转动轴装于所述轴筒内并与所述轴筒固定连接,所述转动轴与所述固定架转动连接;
所述传动部包括圆环、拉杆、传动轮及支撑块;所述传动轮包括圆盘、第一传动轴和第二传动轴,所述第一传动轴和所述第二传动轴分别连接于两个所述圆盘的盘面上,且均远离所述圆盘的圆心;
所述圆环固定于所述转动轴一端,所述拉杆一端固定于所述圆环一侧面,另一端与所述盘面固定连接,所述拉杆活动装于所述支撑块上;所述传动轮的所述第一传动轴和所述第二传动轴用于与所述第一联动件和所述第二联动件转动连接;
所述圆环转动带动所述拉杆的一端沿着所述圆环转动方向转动,带动所述拉杆在Y轴方向产生位移的同时,所述拉杆以所述支撑块为活动支点,所述拉杆与所述传动轮连接的一端产生摆动带动所述传动轮转动,进而使所述第一传动轴向和所述第二传动轴向两个不同方向转动。
一种实施例中,所述第一传动轴和所述第二传动轴的轴向与所述圆盘的轴向平行,且所述第一传动轴的轴线和所述第二传动轴的轴线的连接线为所述圆盘的一个直径所在直线。
一种实施例中,所述拉杆上设有通槽,所述通槽沿着Y轴方向延伸并在X轴方向贯穿所述拉杆,所述支撑块包括限位槽和导向柱,所述导向柱连接于所述限位槽的相对两侧壁上;
所述拉杆穿过所述限位槽,所述导向柱穿过所述通槽将所述拉杆活动限位在所述支撑块上,且所述拉杆在沿着Y轴方向移动时,会相对所述限位槽移动,所述导向柱在所述通槽内滑动。
一种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联动件的第一支撑体和所述第二联动件的第二支撑体均杆状;
所述第一支撑体的一端设有第一滑槽,所述第一滑槽套于所述第一传动轴上,所述第一支撑体可以随着所述第一传动轴同步转动,并相对所述第一传动轴滑动;
所述第二支撑体的一端设有第二滑槽,所述第二滑槽套于所述第二传动轴上,所述第二支撑体可以随着所述第二传动轴同步转动,并相对所述第二传动轴滑动,所述第二支撑体和搜书第一支撑体转动方向相反。
一种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联动件包括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所述第一连接杆一端与所述第二连接杆的一端转动连接,所述第一连接杆的另一端与所述传动部转动连接,所述第二连接杆为所述第一支撑体;所述第一连杆与所述第二连杆成夹角时支撑所述第二连杆;
所述第二联动件包括第三连杆和第四连杆,所述第三连杆的一端与所述第四连杆的一端转动连接,所述第三连杆的另一端与所述传动部转动连接,所述第四连杆为所述第二支撑体,所述第三连杆与所述第四连杆成夹角时支撑所述第四连杆。
一种实施例中,所述转动部包括轴筒和转动轴,所述转动轴装于所述轴筒内并与所述轴筒转动连接,所述转动轴与所述固定架固定连接;轴筒设有两个沿X轴方向间隔排布的滑槽,
所述传动部包括导轨架及两个对称设置的传杆组件,每个传杆组件包括第一滑块、第二滑杆、第一滑杆、限位杆及第二滑块;所述导轨架位于所述转动部一侧,且与两个所述滑槽相对设置;两个所述第一滑块均滑动安装于所述导轨架,两个所述第一滑块的滑动臂分别滑动安装于两个所述滑槽;两个所述第二滑块用于与所述第一联动件和所述第二联动件转动连接;
两个所述第二滑块均滑动装于所述导轨架上并位于远离所述转动部的一侧,每一所述第二滑块转动连接一个第二滑杆的端部,所述第一滑杆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滑块转动连接,所述第一滑杆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滑杆的另一端转动连接,所述限位杆一端转动装于所述导轨架,所述限位杆的另一端转动连接所述第一滑杆与所述第二滑杆的连接处;
所述转动轴相对所述固定架顺时针旋转时,一个所述第一滑块的滑动臂在一个所述滑槽内滑动,另一个所述第一滑块的滑动臂在另一个所述滑槽内滑动,使两个所述第一滑块相对所述导轨架沿X轴方向滑动以彼此靠近,两个所述第一滑块带动所述第一滑杆、限位杆及第二滑杆移动,进而推动两个所第二滑块相对所述导轨架沿Y轴负方向滑动;
所述转动轴相对所述固定架逆时针旋转时,一个所述第一滑块的滑动臂在一个所述滑槽内滑动,另一个所述第一滑块的滑动臂在另一个所述滑槽内滑动,使两个所述第一滑块相对所述导轨架沿X轴方向滑动以彼此远离,两个所述第一滑块带动所述第一滑杆、限位杆及第二滑杆移动,进而带动两个所第二滑块相对所述导轨架沿Y轴正方向滑动。
一种实施例中,每个第一滑杆的一端通过第一滑块的连接轴与第一滑块转动连接,另一端与第二滑杆的自由端转动连接;第二滑杆的另一端通过第二滑块的转接轴与第二滑块转动连接;
限位杆一端转动连接于第一滑杆和第二滑杆连接的连接轴上,另一端转动连接于所述导轨架,第一滑块、第二滑块及限位杆与所述导轨架连接的位置的连线为三角形。
一种实施方式中,导轨架设有第一导轨,第一导轨沿X轴方向延伸。第一滑块均滑动安装于第一导轨,且可在第一导轨内相对导轨架沿X轴方向滑动。
一种实施方式中,导轨架设有第二导轨和第三导轨,第二导轨和第三导轨分别位于第一导轨的相对两侧,第二导轨和第三导轨均沿Y轴方向延伸。一个第二滑块分别滑动安装于第二导轨,且可在第二导轨内相对导轨架沿Y轴方向滑动。另一个第二滑块滑动安装于第三导轨,且可在第三导轨内相对导轨架沿Y轴方向滑动。
一种实施例中,所述转动机构还包括第一连接轴和第二连接轴,所述第一连接轴和所述第二连接轴分别转动连接于所述第一联动件的第一支撑体和所述第二联动件的第二支撑体,在传动部带动第一支撑体和第二支撑体转动时以打开移动终端的显示屏时,第一连接轴和第二连接轴为第一支撑体和第二支撑体的支点,使第一支撑体和第二支撑体呈角度支撑。
一种实施例中,所述转动机构还包括转动架,所述转动架固定连接于所述转动部,所述转动架相对所述固定架旋转时,以带动所述转动部相对所述固定架转动。
本申请一种实施例中,提供一种移动终端,其包括主机、主显示屏、副显示屏、散热板以及所述的转动机构,所述固定架固定连接于所述主机,所述转动部与所述主显示屏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支撑体与所述副显示屏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支撑体与所述散热板固定连接。
一种实施例中,所述主机的正面第一凹槽,所述主机的背面设有第二凹槽,所述第一凹槽和所述第二凹槽在Z轴上相对设置,所述第一凹槽用于安装并收容所述副显示屏,所述第二凹槽用于安装并收容所述散热板;第一凹槽所述包括第一侧,所述第二凹槽包括第二侧,所述第一侧和所述第二侧在Y轴方向上远离所述转动机构,所述第一侧与所述副显示屏转动连接,所述第二侧用于所述散热板转动连接。
本申请通过所述的转动机构的转动部与移动终端的主显示屏转动连接并可通过转动部转动相对主机展开盖合,与此同时,副显示屏通过转动机构的第一联动件转动连接于主机,散热板通过第二联动件与主机连接;在移动终端处于盖合状态时,主显示屏盖于主机,主显示屏的显示侧与副显示屏的显示侧相对。副显示屏通过第一联动件转动连接于第一凹槽并收容于第一凹槽内;散热板通过第二联动件转动装于第二凹槽内并收容于第二凹槽内,用于支撑主机进行热量传导。在主显示屏通过转动机构相对主机展开时的同时,转动机构带动副显示屏及散热板分别从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内转出,主显示屏和副显示屏显示画面的一侧朝向用户,散热板将主机呈角度支撑在平面,使主机呈角度支撑便于使用者对键的操作,同时对主机进行热量传导。进而可以实现移动终端双屏显示,提升用户体验。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背景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本申请实施例或背景技术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进行说明。
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移动终端在一种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所示移动终端在另一种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2所示移动终端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2所示移动终端中转动机构在第一种实施例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4所示转动机构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6是图1所示移动终端中转动机构处于关闭状态时的平面示意图;
图7是图2所示移动终端中转动机构在第二种实施例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图7所示转动机构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9是图8所示转动机构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10是图2所示移动终端中转动机构在第三种实施例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11是图10所示转动机构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12是图11所示转动机构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13是图2所示移动终端的转动机构在第四种实施例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14是图13所示转动机构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15是图14所示转动机构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16是图2所示移动终端中转动机构在第五种实施例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17是图16所示转动机构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18是图17所示转动机构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19是图2所示移动终端中转动机构在第六种实施例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20是图19所示转动机构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21是图20所示转动机构的传动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22是图19所示转动机构的滑杆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进行描述。
请参阅图1、图2和图3,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移动终端1000在一种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所示移动终端1000在另一种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图2所示移动终端的部分结构示意图。其中,图1所示移动终端1000处于合盖状态,图2所示移动终端1000处于展开状态。图3所示移动终端1000的部分结构处于展开的状态。本申请实施例以移动终端1000为笔记本电脑为例进行说明。
移动终端1000包括主机100、主显示屏200、副显示屏240、散热件260和转动机构300,主显示屏200、副显示屏240及散热件260通过转动机构300与主机100连接,以实现主显示屏200、副显示屏240及散热件260与主机100之间的转动连接。即,主显示屏200、副显示屏240及散热件260经转动机构300与主机100转动连接。也即,主显示屏200、副显示屏240及散热件260可经转动机构300相对于主机100旋转。如图2所示,移动终端1000处于展开状态时,主显示屏200和副显示屏240相对主机100露出,以便于使用者观察显示屏的显示信息。散热板相对主机100转出,用于支撑主机100以及对主机100和副显示屏240的散热。
其中,为了便于描述,定义移动终端1000的宽度方向为X轴方向,移动终端1000的长度方向为Y轴方向,移动终端1000的厚度方向为Z轴方向,X轴方向、Y轴方向和Z轴方向两两相互垂直。
本实施例中,转动机构300有两个,两个转动机构300的结构相同,且沿X轴方向间隔排布。此时,转动机构300处于展开状态。即,主显示屏200、副显示屏240及散热件260与主机100之间相对展开。示例性的,主显示屏200、副显示屏240及散热件260与主机100间的展开角度为小于90度。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转动机构300也可以为一个或三个以上,本申请实施例对转动机构300的数量不作具体限定。所述转动机构300包括固定架、转动部、传动部、第一联动件、第二联动件;所述转动部与所述固定架转动连接,所述传动部连接于所述转动部上,所述第一联动件和所述第二联动件与所述传动部转动连接,所述第一联动件包括第一支撑体,所述第二联动件包括第二支撑体;所述转动部向顺时针转动带动所述传动部运动,使所述传动部带动所述第一支撑体相对所述固定架向逆时针转动,同时使所述传动部带动所述第二支撑体相对所述固定架向所述顺时针转动;所述转动部向逆时针转动所述传动部运动,使所述传动部带动所述第一支撑体相对所述固定架向顺时针转动,同时使所述传动部带动所述第二支撑体相对所述固定架向所述逆时针转动。以后面的具体实施例详细介绍。
主机100包括壳体110、处理器、键盘120和触控板。处理器安装于壳体110的内侧。处理器可为主机100的中央处理器(central processing unit,CPU)。键盘120和触控板安装于壳体110,键盘120和触控板均相对于壳体110露出,以便用户操作键盘120和触控板。其中,键盘120和触控板均与处理器电连接。用户可对键盘120和/或触控板进行操作而产生操作信号,处理器可对操作信号进行处理。具体的,壳体110包括正面111和与正面1111相对设置的背面112,主显示屏200闭合时盖于正面111。正面111设有112,背面设有第二凹槽,本实施例中第一凹槽130和第二凹槽140在Z轴上相对设置。键盘120和触控板均相对于壳体110露出正面并与第一凹槽130沿Y轴方向间隔排布。第一凹槽130用于安装并收容副显示屏240,第二凹槽140用于安装并收容散热板。第一凹槽130包括第一侧131、第二凹槽140包括第二侧141,第一侧131和第二侧141在Y轴方向上远离转动机构300。其中,所述散热板通过散热材料制成或者外表面设有散热涂层,其通过主机的壳体进行传导热量;而且但热板不占用主机的空间。
主显示屏200包括第一外壳210和显示屏模组,所述显示屏模组装于第一外壳210上用于显示信息,外壳通过转动机构300转动连接于壳体110的一侧,在移动终端1000处于盖合状态时主显示屏200盖于主机100的正面111上并可通过转动机构300转动展开。副显示屏240包括第二外壳和显示屏模组,所述显示屏模组装于第二外壳上用于显示信息,第二外壳通过转动机构300转动连接于第一凹槽130内,副显示屏240可以收容在第一凹槽130内,且通过转动机构300从第一凹槽130内转出;在移动终端处于盖合状态时主显示屏200的显示侧与副显示屏240的显示侧相对。第一凹槽130的槽深度大于或等于主显示屏200的厚度,在副显示屏240收容在第一凹槽130内时不会相对于壳体110表面凸出,以减小处于合盖状态的移动终端1000的厚度,并且不会对主显示屏200造成损伤,保证盖合紧密性便于使用者携带。散热板260通过转动机构300转动装于第二凹槽140内,用于支撑主机100同时进行热量传导。本申请中,在主显示屏200通过转动机构300相对主机100展开时的同时,转动机构300带动副显示屏240及散热板260分别从第一凹槽130和第二凹槽140内转出,主显示屏200和副显示屏240显示画面的一侧朝向用户,散热板260将主机100呈角度支撑在平面,使主机100呈角度支撑便于使用者对键盘120的操作,同时对主机100进行热量传导。
请参阅图4和图5,图4是图2所示移动终端1000的转动机构300第一种实施例下的结构示意图。图5是图4所示转动机构300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本实施例中,转动机构300包括固定架10、转动部20、转动架30、传动部40、第一联动件50、第二联动件60、第一连接轴70和第二连接轴80。转动部20与固定架10连接并可相对固定架10转动。转动架30固定连接于转动部20上。转动架30通过转动部20相对于固定架10转动。传动部40连接于转动部20上,第一联动件50和第二联动件60与传动部40活动连接,第一连接轴70和第二连接轴80分别转动连接于第一联动件50和第二联动件60;其中,活动连接是指转动(轴转动或者齿轮啮合转动)或者滑动。在转动部20转动时使传动部40运动产生位移,通过传动部40的运动驱使第一联动件50和第二联动件60同时运动,使第一联动件50带动第一连接轴70向逆时针转动,使第二联动件60带动第二连接轴80向第二向转动,逆时针为逆时针,顺时针为顺时针,或者逆时针为顺时针,顺时针为逆时针。此时,转动机构300处于展开状态。
固定架10包括固定板11和两个支撑臂12,两个支撑臂12均固定连接于固定板11。其中,固定板11和两个支撑臂12可一体成型,以节省固定架10的制造成本,提高固定架10的整体强度。本实施例中,固定板11呈“L”形。固定板11包括第一部分1110和第二部分1120,第二部分1120固定连接于第一部分1110的一侧。具体的,第一部分1110沿X轴方向延伸,第二部分1120沿Y轴方向延伸。其中,第二部分1120固定连接于第一部分1110朝向Y轴正方向的一侧。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固定板11也可以是矩形或者其他形状,本申请对固定板11的形状不作具体限定。
两个支撑臂12分别固定连接于第二部分1120的相对两侧,且沿X轴方向间隔排布。每一支撑臂12均设有转轴孔(图未标),转轴孔沿支撑臂12的厚度方向贯穿支撑臂12。示例性的,转轴孔为圆形孔。本实施例中,两个支撑臂12分别为第一支撑臂12a和第二支撑臂12b,第二支撑臂12b位于第一支撑臂12a朝向X轴正方向的一侧。具体的,第一支撑臂12a和第二支撑臂12b相对设置。其中,第一支撑臂12a的转轴孔和第二支撑臂12b的转轴孔相对设置。
应当理解的是,本申请实施例描述移动终端所提及的相对设置是指至少部分正对设置。例如,第一支撑臂12a和第二支撑臂12b相对设置是指,第一支撑臂12a在第二支撑臂12b的正投影部分覆盖第二支撑臂12b,或者,第一支撑臂12a在第二支撑臂12b的正投影覆盖第二支撑臂12b。本申请实施例后文所提及的相对设置可做相同理解。
转动部20包括轴筒21和转动轴22,轴筒21设有转轴孔(图未标),转轴孔沿轴筒21的轴向延伸且贯穿轴筒21的相对两侧;转动轴22穿过转轴孔且一端伸出轴筒22的一侧。本实施例中,转轴孔呈圆柱形。轴筒21安装于固定架10,且可相对于固定架10转动。具体的,轴筒21位于两个支撑臂12之间。轴筒21的转轴孔和两个支撑臂12的转轴孔相对设置。转动轴22从第二支撑臂12b的转轴孔插入轴筒21的转轴孔内并伸入第一支撑臂12a的转轴孔内,即转轴22一端位于第一支撑臂12a的转轴孔内,部分转动轴22位于轴筒21的转轴孔内并与轴筒固定连接,转轴22另一端位于第二支撑臂12b的转轴孔内,并且转动轴部分相对于第二支撑臂12b伸出,该部分为安装端。转动轴22与两个支撑臂12的转轴孔之间通过轴承等方式转动连接,以实现转动轴22与两个支撑臂12之间的转动连接。一种实施例中,轴筒21的左侧面可与第一支撑臂12a的右侧面抵接,轴筒21的右侧面与第二支撑臂12b的左侧面抵接,以增加轴筒21相对固定架10旋转时的阻尼,有助于轴筒21相对固定架10旋转时在任意角度的固定。其中左右侧位于X方向上的相对两侧。
转动架30固定连接于轴筒21的外表面。转动架30转动时带动轴筒21转动,进而带动转动轴22在两个支撑臂12的转轴孔内转动,转动架30相对固定架10转动,以在与固定架10相对折叠和相对展开两个状态之间切换。应当理解的是,转动架30的形状并不仅限于图示的形状,也可以为圆形板体或者其他异形板体,本申请对转动架30的形状结构不作具体限定。
传动部40包括齿轮41和齿条42,齿轮41固定于转动轴22伸出支撑臂的一端上,并可随着转动轴22转动。齿条42为长条形,包括第一齿面421和与第一齿面421背向设置的第二齿面422;齿条位于固定架10的一侧,与固定架10滑动连接或者与主机100的壳体110滑动连接。齿条42的一端与齿轮41相对并在Z轴方向上位于齿轮41的上方,第二齿面422朝向齿轮41并与齿轮41啮合。齿条42的另一端向远离转动部2的方向延伸并平行于固定板11。在齿轮41转动时,齿轮41推动齿条42向Y轴方向移动;比如,转动机构300处于展开过程,转轴22带动齿轮41做顺时针转动时,齿轮41推动齿条42沿着Y轴正方向作直线移动。
第一联动件50、第二联动件60、第一连接轴70及第二连接轴80与转动部20在Y轴方向具有一定距离,该距离用于转动机构300与副显示屏240连接时,保证副显示屏240可以完全收容在第一凹槽130内。第一联动件50为第一齿轮50a,第二联动件60为第二齿轮60a,第一齿轮50a和第二齿轮60a位于齿条42远离转动部20的一端,第一齿轮50a和第一齿面421啮合,第二齿轮60a和第二齿面422啮合。
第一连接轴70包括轴套和和转动装于轴套内的轴(图未标),第二连接轴80包括轴套和转动装于轴套内的轴(图未标),第一齿轮50a固定连接于第一连接轴70的轴套的一端,第二齿轮60a固定连接于第二连接轴80的轴套的一端。第一连接轴70用于连接副显示屏240,且第一连接轴70的轴用于与主机100的壳体110固定连接;第二连接轴80用于与散热板260连接,且第二转接轴80的轴用于与主机100的壳体110固定连接。在传动部40驱动第一联动件50和第二联动件60时,第一齿轮50a转动的同时会带动第一连接轴70的轴套向逆时针-ω转动,第二齿轮60a转动时会带动第二连接轴80的轴套向顺时针ω转动。
转动部20(轴筒21和转动轴22)沿顺时针(图示ω方向)旋转时,转动轴22带动齿轮41同步转动,齿轮41与齿条42的第二齿面422啮合,会拉动齿条42沿着Y轴正方向作直线移动,第一齿轮50a和第一齿面421啮合,第二齿轮60a和第二齿面422啮合,齿条42拉动第一齿轮50a向逆时针转动(图示-ω方向),使第一连接轴70的轴套同步转动,同时,齿条42拉动第二齿轮60a向顺时针转动(图示ω方向),使第二连接轴80的轴套同步转动。
转动部20沿逆时针(图示-ω方向)旋转时,转动轴22带动齿轮41同步转动,会拉动齿条42沿着Y轴负方向作直线移动,齿条42拉动第一齿轮50a向顺时针转动(图示ω方向),使第一连接轴70的轴套同步转动,同时,齿条42拉动第二齿轮60a向逆时针转动(图示-ω方向),使第二连接轴80的轴套同步转动。其中,第一连接轴70和第二连接轴80的转动方向始终相反。
如图4,当转动架30在外力的作用下相对固定架10展开时,转动架30带动转动部20沿顺时针(图示ω方向)旋转。齿条42拉动第一齿轮50a向逆时针转动(图示-ω方向),使第一连接轴70的轴套同步转动,同时,齿条42拉动第二齿轮60a向顺时针转动(图示ω方向),使第二连接轴80的轴套同步转动。当转动架30在外力的作用下相对固定架10折叠时,转动架30带动转动部20沿逆时针(图示-ω方向)旋转时,齿条42拉动第一齿轮50a向顺时针转动(图示ω方向),使第一连接轴70的轴套同步转动,同时,齿条42拉动第二齿轮60a向逆时针转动(图示-ω方向),使第二连接轴80的轴套同步转动。
请参阅图2和图4,本实施例的转动机构300与主机100、主显示屏200、副显示屏240及散热板260组装,固定架10位于主机100的壳体110的内侧且与壳体110固定连接。具体的,固定架10的固定板11与壳体110固定连接。具体的,固定板11可通过螺钉或螺栓等固定件固定连接于壳体110。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固定架10可以为壳体110的一部分,即部分壳体110形成固定架10。转动架30位于第一外壳210的内侧,且与第一外壳210固定连接。具体的,转动架30可通过螺钉或螺栓等固定件固定连接于第一外壳210。转动部20位于壳体110和第一外壳210之间。传动部40收容于壳体110内,其中齿条42也可以直接装于壳体110内。第一联动件50和第二联动件60均收容于壳体110内并远离传动部40,具体的是沿Y轴远离传动部,第一连接轴70装于副显示屏240的第二外壳内侧,且第二外壳与第一连接轴70的轴套固定连接。第一连接轴70通过转轴固定装于第一凹槽130内且位于第一侧131位置。第二连接轴80装于散热板260的一侧内部,第二连接轴80的轴套与散热板260固定连接,第二连接轴80通过转轴固定装于第二凹槽140内且位于第二侧141位置。
请一并参阅图6,图6是图1所示移动终端1000中转动机构300处于关闭状态时的平面示意图。
主显示屏200在外力作用下相对主机100盖合时,转动机构300的转动架30在主显示屏200的带动下相对固定架10盖合,转动轴20在转动架30的带动下相对固定架10沿逆时针(图示-ω方向)旋转,齿条42拉动第一齿轮50a向顺时针转动,使第一连接轴70的轴套同步转动,第一连接轴70通过轴套带动副显示屏240转入第一凹槽130内,同时,齿条42拉动第二齿轮60a向逆时针转动(图示-ω方向),使第二连接轴80的轴套同步转动,第二连接轴80通过轴套带动散热板260转入第二凹槽140内。在主显示屏200与主机100完全盖合时,副显示屏240完全收容在第一凹槽130内,散热板260完全收容在第二凹槽140内。
请一并参阅图2,主显示屏200在外力作用下相对主机100展开时,转动机构300的转动架30在主显示屏200的带动下相对主机100展开,转动架30带动转动部20沿顺时针(图示ω方向)旋转。齿条42拉动第一齿轮50a向逆时针转动(图示-ω方向),使第一连接轴70的轴套同步转动,第一连接轴70通过轴套带动副显示屏240向逆时针转动,以从第一凹槽130内转出来;同时,齿条42拉动第二齿轮60a向顺时针转动(图示ω方向),使第二连接轴80的轴套同步转动,第二连接轴80通过轴套带动散热板260向逆时针转动,以从第二凹槽140内转出来,散热板260与主机100的及壳体110背面成夹角,散热板260转出第二凹槽140的一端与部分壳体110将主机100和显示屏支撑于平面上,散热板260使主机100的正面成一定倾斜角,便于使用者对键盘120的操作。与此同时,主显示屏200与主机100成夹角打开,副显示屏240相对主机100及主显示屏200均呈夹角,且副显示屏240的显示侧与主显示屏200显示侧朝向使用者。本申请的笔记本电脑设置有主显示屏200和副显示屏240,可以同时显示不同信息,提升显示信息量,扩大视野,且不需要用户频繁回切换实现信息更换,操作方便,提升了用户的使用体验。
本申请一种实施例中,所述转动部包括轴筒和转动轴,所述转动轴装于所述轴筒内并与所述轴筒固定连接,所述转动轴与所述固定架转动连接;所述传动部包括轮体、从动件和承载体,所述齿轮固定于所述转动轴的一端并可随着所述转动轴转动;所述承载体位于所述固定架一侧,所述从动件滑动装于所述承载架块上,所述从动件远离所述轮体的一端与所述第一联动件和所述第二联动件转动连接,且所述从动件与所述轮体啮合;所述转动轴带动轮体转动时推动所述从动件在所述承载体上向Y轴方向滑动。具体参照以下实施例。
请参阅图7,图7是图2所示移动终端1000的转动机构300在第二种实施例下的结构示意图,图8是图7所示转动机构300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转动机构300包括固定架10、转动部20、转动架30、传动部40、第一联动件50、第二联动件60、第一连接轴70和第二连接轴80。转动部20与固定架10连接并可相对固定架10转动。转动架30固定连接于转动部20上。转动架30相对于固定架10转动时,可带动转动架30相对于固定架10转动。传动部40连接于转动部20上,第一联动件50和第二联动件60与传动部40活动连接,第一连接轴70和第二连接轴80分别转动连接于第一联动件50和第二联动件60;在转动部20转动时使传动部40运动产生位移,通过传动部40的运动驱使第一联动件50和第二联动件60运动,使第一联动件50沿着第一连接轴70向逆时针转动,使第二联动件60沿着第二连接轴80向顺时针转动。
固定架10包括固定板11和两个支撑臂12,两个支撑臂12均固定连接于固定板11。两个支撑臂12分别固定连接于第二部分1120的相对两侧,且沿X轴方向间隔排布。每一支撑臂12均设有转轴孔(图未标),本实施例中,两个支撑臂12分别为第一支撑臂12a和第二支撑臂12b。
转动部20包括轴筒21和转动轴22,轴筒21设有转轴孔(图未标),转轴孔沿轴筒21的轴向延伸且贯穿轴筒21的相对两侧;转动轴22穿过转轴孔且一端伸出轴筒22的一侧。轴筒21安装于固定架10位于两个支撑臂12之间,转动轴22与两个支撑臂12的转轴孔之间通过轴承等方式转动连接,进而使轴筒可相对于固定架10转动。
转动架30固定连接于轴筒21的外表面。转动架30转动时带动轴筒21转动,进而带动转动轴22在两个支撑臂12的转轴孔内转动,转动架30相对固定架10转动,以在与固定架10相对折叠和相对展开两个状态之间切换。
请一并参阅图9,图9是图8所示转动机构300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本实施例中,与上述实施例不同之处在于,第一连接轴70和第二连接轴80为圆柱轴体。第一连接轴70与副显示屏240转动连接,副显示屏240与第一联动件50固定连接;第二连接轴80与散热板260转动连接,散热板260与第二联动件60固定连接。传动部40包括齿轮41、齿条43和承载体44,承载体44上设有滑槽441。
齿轮41固定于转动轴22的一端上,并可随着转动轴22转动。齿条43为长条形,包括齿面431和配合面。配合面对应滑槽441设有滑轨(图未示)。滑槽441是由长条形承载体44的表面沿着长度方向设置条形凹槽形成。齿条43滑动装于滑槽441内,配合面朝向滑槽441内,或者所述齿条43通过滑轨与所述滑槽441滑动连接。承载体44位于齿轮43的一侧下方与固定架10固定;或者承载体44可以直接设于主机100的壳体110内,或者承载体44为壳体110的一部分。在齿轮41转动时,齿轮41推动齿条43向Y轴方向沿着滑槽441移动;比如,转动机构300处于展开过程,转动轴22带动齿轮41做顺时针转动时,齿轮41推动齿条43沿着Y轴正方向沿着承载体44移动。
第一联动件50一端和第二联动件60的一端通过轴体A转动连接于齿条43远离齿轮41的一端,可以理解第一联动件50和第二联动件60与转动部20位于传动部40相对两端位置。第一连接轴70转动连接于第一联动件50的另一端,第二连接轴80转动连接于第二联动件60的另一端,承载体44位于第一连接轴70和第二连接轴80之间且第二连接轴80与第一连接轴70在Z轴方向上间隔设置。本实施例中,第一联动件50包括第一连杆51和第二连杆52,第一连杆51一端与齿条43转动连接且之间设有阻尼结构,以在定位时防止转动,第一连杆51的另一端与第二连杆52的一端通过转轴转动连接且之间设有阻尼结构,第二连杆52的另一端与第一连接轴70的一端转动连接。第二连杆用于与副显示屏240固定连接。第二联动件60包括第三连杆61和第四连杆62。第三连杆61一端与齿条43转动连接,第三连杆61的另一端与第四连杆62的一端通过转轴转动连接,第四连杆62的另一端与第二连接轴80的一端转动连接。第一连接轴70和第二连接轴80与主机100的壳体110固定连接。
转动部20沿顺时针(图示ω方向)旋转时,转动轴22带动齿轮41同步转动,齿轮41与齿条43的齿面431啮合,会推动齿条43沿着滑槽441在Y轴负方向滑动,齿条43会推动第一联动件50和第二联动件60,具体是推动第一连杆51向顺时针转动,第一连接轴70是固定的,第一连杆51与第二连杆52连接的端部推动第二连杆52绕着第一连接轴70向逆时针转动相对固定架展开,第一连杆51与第二连杆52成夹角状态,可以理解为第一连杆51和第一连接轴70支撑第二连杆52在一个角度。与此同时,齿条43会推动第三连杆61向逆时针转动,第二连接轴会固定,第三连杆61与第四连杆62连接的端部推动第四连杆62绕着第二连接轴80向顺时针转动相对固定架展开,第三连杆61与第四连杆62成夹角状态。其中,第三连杆61和第四连杆62之间的夹角与第一连杆51和第二连杆52之间的夹角相对。
转动部20沿逆时针(图示-ω方向)旋转时,转动轴22带动齿轮41同步转动,会拉动齿条43沿着Y轴负方向滑动,沿着滑槽441在Y轴正方向滑动,齿条43拉动第一联动件50和第二联动件60,具体拉动第一连杆52远离第二连杆52向逆时针转动,第二杆体53相对第一连接轴向顺时针转动,至第二连杆52与第一连杆52相对展开大致在一条直线上,即第一连杆51和第二连杆52之间的夹角呈180度。与此同时,拉动第三连杆61远离第四连杆62,第四连杆62相对第二连接轴80向逆时针转动,第四连杆62与第三连杆61相对展开大致在一条直线上,即第三连杆61和第四连杆62之间的夹角呈180。本实施例中第一连杆51和第二连杆52在相对展开后的夹角在179度或者180度的,便于第一连杆51和第二连杆52的相对转动。第三连杆61与第四连杆62在相对展开后夹角在179度或者180度,便于第三连杆61和第四连杆62的相对转动。
如图7,当转动架30在外力的作用下相对固定架10展开时,转动架30带动转动部20沿顺时针(图示ω方向)旋转。齿条43推动第一联动件50和第二联动件60,使第二杆体52和第四杆体62转动一定倾斜角度相对固定架10展开。当转动架30在外力的作用下相对固定架10折叠时,转动架30带动转动部20沿逆时针(图示-ω方向)旋转时,齿条43向Y轴正向拉动第一联动件50和第二联动件60,使第二杆体52和第四杆体62相对固定架10闭合。可以理解为,转动架30相对固定架10闭合时,第一连杆51和第二连杆52、第三连杆61和第四连杆62的延伸方向大致与Y轴方向平行。
请参阅图2、图3和图7,本实施例中,主机100的第一凹槽130的第一侧131位于X方向的槽侧壁设有开口(图未示),开口与壳体110内部连通用于露出第一联动件50,以便与副显示屏240连接。第二凹槽140的第二侧141位于X方向的槽侧壁设有开口,开口与壳体110内部连通用于露出第二联动件60,以便与散热板260连接。
本实施例的转动机构300与主机100、主显示屏200、副显示屏240及散热板260组装,固定架10是位于主机100的壳体110的一侧内部与壳体110固定连接。具体的,固定架10的固定板11与壳体110固定连接。转动架30位于第一外壳210的内侧,且与第一外壳210固定连接。转动部20位于壳体110和第一外壳210之间。传动部40收容于壳体110内,其中承载体44也可以直接装于壳体110内或者是壳体110的一部分。
第一联动件50通过开口伸入第一凹槽130内,第一连接轴70装于副显示屏240的第二外壳内侧,且第二外壳与第一连接轴70转动连接。第一连接轴70远离第一联动件50的一端固定于第一凹槽130的槽侧壁上。第一联动件50的第二连杆52与第二外壳固定连接。具体是第二连杆52固定于第二外壳的背向副显示屏240显示侧的面上。
第二联动件60通过第二凹槽140的开口伸入第二凹槽140内,第二连接轴80装于散热板260的一端且与散热板260转动连接。第二连接轴80远离第二联动件60的一端固定于第二凹槽140的槽侧壁上。第二联动件60的第四连杆62与散热板260固定连接。
请一并参阅图6,主显示屏200在外力作用下相对主机100盖合时,转动机构300的转动架30在主显示屏200的带动下相对固定架10盖合,进而带动副显示屏240和散热板260收容于主机100内。转动轴22在转动架30的带动下相对固定架10沿逆时针(图示-ω方向)旋转;齿轮41随着转动轴22同步转动,拉动齿条43沿着滑槽441向Y轴正方向滑动,齿条43拉动第一联动件50和第二联动件60;具体拉动第一连杆52向远离第二连杆52方向移动,第二杆体53带动副显示屏240相对第一连接轴50与第一连杆52转动,即第二杆体52及副显示屏240向主机100方向闭合,第一连杆51和第二连杆52之间的夹角减小至第一连杆51和第二连杆52夹角为0。此时,第二杆体52收回第一凹槽130内,带动副显示屏240向第一凹槽130内转动直至副显示屏240收容于第一凹槽130内。与此同时,齿条43拉动第三连杆61向远离第四连杆62,第四连杆62相对第二连接轴及散热板260转动,即第四杆体62及散热板260向主机100方向闭合,第三连杆61与第四连杆62之间的夹角减小至0度。此时,第四杆体62收回第二凹槽140内,带动散热板260向第二凹槽140内转动直至散热板260收容于第二凹槽140内。本实施例中第一连杆51和第二连杆52收容在第一凹槽130后的夹角在1-2度之间,便于第一连杆51和第二连杆52的转动。第三连杆61与第四连杆62之间的夹角收容在第二凹槽140后的夹角在1-2度之间,便于第三连杆61和第四连杆62的转动。
请一并参阅图2,主显示屏200在外力作用下相对主机100展开时,转动机构300的转动架30在主显示屏200的带动下相对主机100展开,转动架30带动转动部20沿顺时针(图示ω方向)旋转。齿条43会推动第一联动件50和第二联动件60,具体时间推动第一连杆51,第一连杆51与第二连杆52连接的端部推动第二连杆52绕着第一连接轴70向逆时针转动,进而第二杆体52带动副显示屏240绕着第一连接轴70从第一凹槽130内转出并相对主机100倾斜,第一连杆51与第二连杆52成夹角状态定位,副显示屏240被第一联动件50呈夹角支撑在主机100上。与此同时,齿条43会推动第三连杆61,第三连杆61与第四连杆62连接的端部推动第四连杆62绕着第二连接轴80向顺时针转动,第四连杆62带动散热板260从第二凹槽140内转出,第三连杆61与第四连杆62成夹角状态以将散热板260呈夹角支撑在主机100的背部。其中,散热板260与主机100的及壳体110背面成夹角,散热板260转出第二凹槽140的一端与部分壳体110将主机100和显示屏支撑于平面上,散热板260使主机100的正面成一定倾斜角,便于使用者对键盘120的操作。
请参阅图10、图11和图12,图10是图2所示移动终端1000中转动机构300在第三种实施例下的结构示意图,图11是图10所示转动机构300的分解结构示意图,图12是图11所示转动机构300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转动机构300包括固定架10、转动部20、转动架30、传动部40、第一联动件50、第二联动件60、第一连接轴70和第二连接轴80。转动部20与固定架10连接并可相对固定架10转动。转动架30固定连接于转动部20上。传动部40连接于转动部20上,第一联动件50和第二联动件60与传动部40活动连接,第一连接轴70和第二连接轴80分别转动连接于第一联动件50和第二联动件60;在转动部20转动时使传动部40运动产生位移,通过传动部40的运动驱使第一联动件50和第二联动件60运动。
固定架10包括固定板11和两个支撑臂12,两个支撑臂12均固定连接于固定板11。两个支撑臂12分别固定连接于第二部分1120的相对两侧,且沿X轴方向间隔排布。每一支撑臂12均设有转轴孔(图未标),本实施例中,两个支撑臂12分别为第一支撑臂12a和第二支撑臂12b。
转动部20包括轴筒21和转动轴22,轴筒21设有转轴孔(图未标),转轴孔沿轴筒21的轴向延伸且贯穿轴筒21的相对两侧;转动轴22穿过转轴孔且一端伸出轴筒22的一侧。轴筒21安装于固定架10位于两个支撑臂12之间,转动轴22与两个支撑臂12的转轴孔之间通过轴承等方式转动连接,进而使轴筒可相对于固定架10转动。
转动架30固定连接于轴筒21的外表面。转动架30转动时带动轴筒21转动,进而带动转动轴22在两个支撑臂12的转轴孔内转动,转动架30相对固定架10转动,以在与固定架10相对折叠和相对展开两个状态之间切换。
请参阅图11和图12,本实施例中,与上述第三实施例不同之处在于传动部40。传动部40包括凸轮45、从动杆46及承载体44。承载体44的表面沿着长度方向设有滑槽441。从动杆46为长条形杆,包括第一面461和与第一面461背向设置的第二面(图未标)。第一面461的一端设有啮合槽463,啮合槽463用于与凸轮45凸出的部分啮合,本实施例中的啮合槽463位弧形槽;第一面461的另一端上设有轴体A,轴体A用于与第一联动件50和第二联动件60转动连接。第二面对应滑槽441设有滑轨(图未示)。凸轮45固定于转动轴22伸出支撑臂的一端并随转动部同步转动。从动杆46通过滑轨滑动装于滑槽441内,承载体44位于凸轮45的一侧下方与固定架10固定;或者承载体44可以直接设于主机100的壳体110内,或者承载体44为壳体110的一部分。在凸轮45转动时,凸轮45与啮合槽463啮合,进而推动从动杆46沿着滑槽441向Y轴方向移动;比如,转动机构300处于展开过程中,转动轴22带动凸轮45做顺时针转动时,凸抡推动齿条43沿着Y轴正方向作直线移动。
第一连接轴70和第二连接轴80为圆柱轴体。第一连接轴70与副显示屏240转动连接,副显示屏240与第一联动件50固定连接;第二连接轴80与散热板260转动连接,散热板260与第二联动件60固定连接。第一联动件50一端和第二联动件60的一端通过轴体A转动连接于从动杆46远离凸轮45的一端,可以理解第一联动件50和第二联动件60与转动部20位于传动部40相对两端位置。第一连接轴70转动连接于第一联动件50的另一端,第二连接轴80转动连接于第二联动件60的另一端。第一联动件50包括第一连杆51和第二连杆52,第一连杆51一端与从动杆46的轴体A转动连接,第一连杆51的另一端与第二连杆52的一端通过转轴转动连接,第二连杆52的另一端与第一连接轴70的一端转动连接。第二联动件60包括第三连杆61和第四连杆62。第三连杆61一端与从动杆46的轴体A转动连接,第三连杆61的另一端与第四连杆62的一端通过转轴转动连接,第四连杆62的另一端与第二连接轴80的一端转动连接。
转动部20沿顺时针(图示ω方向)旋转时,转动轴22带动凸轮45同步转动,凸轮45与从动杆46的啮合槽463啮合,会推动从动杆46沿着滑槽441在Y轴负方向滑动,从动杆46会推动第一联动件50和第二联动件60,具体是推动第一连杆51,第一连杆51与第二连杆52连接的端部推动第二连杆52绕着第一连接轴70向逆时针转动,第一连杆51与第二连杆52成夹角状态,可以理解为第一连杆51和第一连接轴70支撑第二连杆52在一个角度。与此同时,从动杆46会推动第三连杆61,第三连杆61与第四连杆62连接的端部推动第四连杆62绕着第二连接轴80向顺时针转动移动角度,第三连杆61与第四连杆62成夹角状态,可以理解为第三连杆61和第二连接轴80支撑第四连杆62在一个角度。其中,第三连杆61和第四连杆62之间的夹角与第一连杆51和第二连杆52之间的夹角相对。
转动部20沿逆时针(图示-ω方向)旋转时,转动轴22带动凸轮45同步转动,会拉动从动杆46沿着Y轴负方向滑动,沿着滑槽441在Y轴正方向滑动,从动杆46拉动第一联动件50和第二联动件60,具体拉动第一连杆52远离第二连杆52向逆时针转动,第二杆体53相对第一连接轴向顺时针转动,至第二连杆52与第一连杆52相对展开大致在一条直线上,即第一连杆51和第二连杆52之间的夹角呈180度。与此同时,拉动第三连杆61远离第四连杆62向顺时针转动,第四连杆62相对第二连接轴80向逆时针转动,第四连杆62与第三连杆61相对展开大致在一条直线上,即第三连杆61和第四连杆62之间的夹角呈180度。
如图10,当转动架30在外力的作用下相对固定架10展开时,转动架30带动转动部20沿顺时针(图示ω方向)旋转。从动杆46推动第一联动件50和第二联动件60,使第二杆体52和第四杆体62转动一定倾斜角度相对固定架10展开。当转动架30在外力的作用下相对固定架10折叠时,转动架30带动转动部20沿逆时针(图示-ω方向)旋转时,从动杆46向Y轴正向拉动第一联动件50和第二联动件60,使第二杆体52和第四杆体62相对固定架10闭合。
请参阅图2和图3,本实施例中,主机100的第一凹槽130的第一侧131位于X方向的槽侧壁设有开口,开口与壳体110内部连通用于露出第一联动件50,以便与副显示屏240连接。第二凹槽140的第二侧141位于X方向的槽侧壁设有开口,开口与壳体110内部连通用于露出第二联动件60,以便与散热板260连接。
本实施例的转动机构300与主机100、主显示屏200、副显示屏240及散热板260组装,固定架10是位于主机100的壳体110的一侧内部与壳体110固定连接。具体的,固定架10的固定板11与壳体110固定连接。转动架30位于第一外壳210的内侧,且与第一外壳210固定连接。转动部20位于壳体110和第一外壳210之间。传动部40收容于壳体110内,其中承载体44也可以直接装于壳体110内或者是壳体110的一部分。
第一联动件50通过开口伸入第一凹槽130内,第一连接轴70装于副显示屏240的第二外壳内侧,且第二外壳与第一连接轴70转动连接。第一连接轴70远离第一联动件50的一端固定于第一凹槽130的槽侧壁上。第一联动件50的第二连杆52与第二外壳固定连接。具体是第二连杆52固定于第二外壳的背向副显示屏240显示侧的面上。第二联动件60通过第二凹槽140的开口伸入第二凹槽140内,第二连接轴80装于散热板260的一端且与散热板260转动连接。第二连接轴80远离第二联动件60的一端固定于第二凹槽140的槽侧壁上。第二联动件60的第四连杆62与散热板260固定连接。
主显示屏200在外力作用下相对主机100盖合时,转动机构300的转动架30在主显示屏200的带动下相对固定架10盖合,进而带动副显示屏240和散热板260收容于主机100内。转动轴22在转动架30的带动下相对固定架10沿逆时针(图示-ω方向)旋转;凸轮45随着转动轴22同步转动,拉动从动杆46沿着滑槽441向Y轴正方向滑动,从动杆46拉动第一联动件50和第二联动件60;具体拉动第一连杆52向远离第二连杆52方向移动,第二杆体53带动副显示屏240相对第一连接轴50与第一连杆52转动,即第二杆体52及副显示屏240向主机100方向闭合,第一连杆51和第二连杆52之间的夹角为180度。此时,第二杆体52收回第一凹槽130内,带动副显示屏240向第一凹槽130内转动直至副显示屏240收容于第一凹槽130内。与此同时,从动杆46拉动第三连杆61向远离第四连杆62,第四连杆62相对第二连接轴及散热板260转动,即第四杆体62及散热板260向主机100方向闭合,第三连杆61与第四连杆62之间的夹角为180度。此时,第四杆体62收回第二凹槽140内,带动散热板260向第二凹槽140内转动直至散热板260收容于第二凹槽140内。本实施例中第一连杆51和第二连杆52收容在第一凹槽130后,第一连杆51和第二连杆52之间存一定的角度,比如179度或者180,便于第一连杆51和第二连杆52之间的转动。第三连杆61与第四连杆62之间的夹角收容在第二凹槽140后存在179度或者180度的夹角,便于第三连杆61和第四连杆62的转动。
请一并参阅图2,主显示屏200在外力作用下相对主机100展开时,转动机构300的转动架30在主显示屏200的带动下相对主机100展开,转动架30带动转动部20沿顺时针(图示ω方向)旋转。从动杆46会推动第一联动件50和第二联动件60,具体时间推动第一连杆51,第一连杆51与第二连杆52连接的端部推动第二连杆52绕着第一连接轴70向逆时针转动,进而第二杆体52带动副显示屏240绕着第一连接轴70从第一凹槽130内转出并相对主机100倾斜,第一连杆51与第二连杆52成夹角状态定位,副显示屏240被第一联动件50呈夹角支撑在主机100上。与此同时,从动杆46会推动第三连杆61,第三连杆61与第四连杆62连接的端部推动第四连杆62绕着第二连接轴80向顺时针转动,第四连杆62带动散热板260从第二凹槽140内转出,第三连杆61与第四连杆62成夹角状态以将散热板260呈夹角支撑在主机100的背部。其中,散热板260与主机100的及壳体110背面成夹角,散热板260转出第二凹槽140的一端与部分壳体110将主机100和显示屏支撑于平面上,散热板260使主机100的正面成一定倾斜角,便于使用者对键盘120的操作。
请参阅图13、图14和图15,图13是图2所示移动终端1000中转动机构300在第四种实施例下的结构示意图,图14是图13所示转动机构300的分解结构示意图,图15是图14所示转动机构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转动机构300包括固定架10、转动部20、转动架30、传动部40、第一联动件50、第二联动件60、第一连接轴70和第二连接轴80。转动部20与固定架10连接并可相对固定架10转动。转动架30固定连接于转动部20上。转动架30相对于固定架10转动时。传动部40连接于转动部20上,第一联动件50和第二联动件60与传动部40活动连接,第一连接轴70和第二连接轴80分别转动连接于第一联动件50和第二联动件60;在转动部20转动时使传动部40运动产生位移,通过传动部40的运动驱使第一联动件50和第二联动件60运动,使第一联动件50带动副显示屏240通过第一连接轴70向逆时针转动,使第二联动件60带动散热板260通过第二连接轴80向第二向转动。
固定架10包括固定板11和两个支撑臂12,两个支撑臂12均固定连接于固定板11。两个支撑臂12分别固定连接于第二部分1120的相对两侧,且沿X轴方向间隔排布。每一支撑臂12均设有转轴孔(图未标),本实施例中,两个支撑臂12分别为第一支撑臂12a和第二支撑臂12b。
转动部20包括轴筒21和转动轴22,轴筒21设有转轴孔(图未标);转动轴22穿过轴筒21的转轴孔且一端伸出轴筒22的一侧。轴筒21安装于固定架10位于两个支撑臂12之间且可相对于固定架10转动,进而带动转动轴22转动。转动架30固定连接于轴筒21的外表面。转动架30转动时带动轴筒21转动,进而带动转动轴22在两个支撑臂12的转轴孔内转动,转动架30相对固定架10转动,以在与固定架10相对折叠和相对展开两个状态之间切换。
请参阅图15,第一联动件50、第二联动件60、第一连接轴70和第二连接轴80与第三实施例的完全形同。本实施例中,与上述第三实施例不同之处在于传动部,传动部40包括圆环47、摇杆48、滑块481及承载体44。承载体44的表面沿着长度方向设有滑槽441。圆环47套于转动轴22伸出支撑臂12的一端,在转动轴22转动时同步转动。摇杆48为长条形杆,其一端通过转轴转动连接滑块481;另一端与圆环47的侧面固定连接。滑块481滑动装与滑槽441内,滑块481远离摇杆48的端部设有轴体A,用于与第一联动件50和第二联动件60转动连接。在圆环47转动时,圆环47带动摇杆48沿着圆环47转动方向摆动而在Y轴方向产生位移,进而推动滑块481沿着滑槽441向Y轴方向滑动。比如,转动机构300处于展开过程中,转动轴22带动圆环47做顺时针转动时,带动摇杆48摆动而推动滑块481沿着Y轴正方向滑动。
第一连接轴70和第二连接轴80为圆柱轴体。第一连接轴70与副显示屏240转动连接,副显示屏240与第一联动件50固定连接;第二连接轴80与散热板260转动连接,散热板260与第二联动件60固定连接。第一联动件50一端和第二联动件60的一端通过轴体A转动连接于滑块481远离摇杆48的一端上。第一连接轴70转动连接于第一联动件50的另一端,第二连接轴80转动连接于第二联动件60的另一端。第一联动件50包括第一连杆51和第二连杆52,第一连杆51一端与滑块481的轴体A转动连接,第一连杆51的另一端与第二连杆52的一端通过转轴转动连接,第二连杆52的另一端与第一连接轴70的一端转动连接。第二联动件60包括第三连杆61和第四连杆62。第三连杆61一端与滑块481的轴体A转动连接,第三连杆61的另一端与第四连杆62的一端通过转轴转动连接,第四连杆62的另一端与第二连接轴80的一端转动连接。
转动部20沿顺时针(图示ω方向)旋转时,转动轴22带动圆环47同步转动,圆环47带动摇杆48沿着圆环47转动方向摆动而在Y轴方向产生位移会推动滑块481沿着滑槽441在Y轴负方向滑动;滑块481会推动第一联动件50和第二联动件60,具体是推动第一连杆51通过轴体A相对滑块481向顺时针转动展开,第一连杆51与第二连杆52连接的端部推动第二连杆52绕着第一连接轴70向逆时针转动,即第二连杆52相对固定件10展开,第一连杆51与第二连杆52成夹角状态。与此同时,摇杆48会推动第三连杆61向逆时针转动展开,第三连杆61与第四连杆62连接的端部推动第四连杆62绕着第二连接轴80向顺时针转动,即第四连杆62相对固定件10展开,第三连杆61与第四连杆62成夹角状态。
转动部20沿逆时针(图示-ω方向)旋转时,转动轴22带动圆环47同步转动,会拉动摇杆48沿着Y轴负方向摆动,摇杆48拉动滑块481沿着滑槽441在Y轴正方向滑动,进而拉动第一联动件50和第二联动件60;具体是拉动第一连杆52远离第二连杆52向逆时针转动,第二杆体53绕着第一连接轴向顺时针转动,至第二连杆52与第一连杆52在一条直线上,即第一连杆51和第二连杆52之间的夹角呈180相对固定架10闭合。与此同时,圆环47拉动第三连杆61远离第四连杆62向逆时针转动,第四连杆62相对第一连接轴向顺时针转动,第三连杆61和第四连杆62之间的夹角为180。即可以理解为第一联动件和第二联动件相对固定架10闭合。
如图13,当转动架30在外力的作用下相对固定架10展开时,转动架30带动转动部20沿顺时针(图示ω方向)旋转。摇杆48通过滑块481推动第一联动件50和第二联动件60,使第二杆体52和第四杆体62相对固定件10展开且转动方向相反。当转动架30在外力的作用下相对固定架10折叠时,转动架30带动转动部20沿逆时针(图示-ω方向)旋转时,摇杆48通过滑块481向Y轴正向拉动第一联动件50和第二联动件60,使第二杆体52和第四杆体62相对固定架10闭合。
请参阅图2和图13,本实施例中,主机100的第一凹槽130的第一侧131位于X方向的槽侧壁设有开口,开口与壳体110内部连通用于露出第一联动件50,以便与副显示屏240连接。第二凹槽140的第二侧141位于X方向的槽侧壁设有开口,开口与壳体110内部连通用于露出第二联动件60,以便与散热板260连接。
本实施例的转动机构300与主机100、主显示屏200、副显示屏240及散热板260组装,固定架10是位于主机100的壳体110的一侧内部与壳体110固定连接。具体的,固定架10的固定板11与壳体110固定连接。转动架30位于第一外壳210的内侧,且与第一外壳210固定连接。转动部20位于壳体110和第一外壳210之间。传动部40收容于壳体110内,其中承载体44也可以直接装于壳体110内或者是壳体110的一部分。
第一联动件50通过开口伸入第一凹槽130内,第一连接轴70装于副显示屏240的第二外壳内侧,且第二外壳与第一连接轴70转动连接。第一连接轴70远离第一联动件50的一端固定于第一凹槽130的槽侧壁上。第一联动件50的第二连杆52与第二外壳固定连接。具体是第二连杆52固定于第二外壳的背向副显示屏240显示侧的面上。第二联动件60通过第二凹槽140的开口伸入第二凹槽140内,第二连接轴80装于散热板260的一端且与散热板260转动连接。第二连接轴80远离第二联动件60的一端固定于第二凹槽140的槽侧壁上。第二联动件60的第四连杆62与散热板260固定连接。
主显示屏200在外力作用下相对主机100盖合时,转动机构300的转动架30在主显示屏200的带动下相对固定架10盖合,进而带动副显示屏240和散热板260收容于主机100内。转动轴22在转动架30的带动下相对固定架10沿逆时针(图示-ω方向)旋转;圆环47随着转动轴22同步转动,摇杆48拉动滑块481沿着滑槽441在Y轴正方向滑动,进而拉动拉动第一连杆52远离第二连杆52向逆时针转动,第二杆体53绕着第一连接轴向顺时针转动,第二杆体53带动副显示屏240向第一凹槽130内转动,即第二杆体52及副显示屏240向主机100方向闭合;第一连杆51和第二连杆52之间的夹角为180相对固定架10闭合。此时,第二杆体52收回第一凹槽130内,副显示屏240收容于第一凹槽130内。与此同时,圆环47拉动第三连杆61远离第四连杆62向逆时针转动,第四连杆62带动散热板260向顺时针转动,第三连杆61和第四连杆62之间的夹角为180相对固定架10闭合。即第四杆体62及散热板260向主机100方向闭合,第四杆体62收回第二凹槽140内,散热板260收容于第二凹槽140内。
请一并参阅图2,主显示屏200在外力作用下相对主机100展开时,转动机构300的转动架30在主显示屏200的带动下相对主机100展开,转动架30带动转动部20沿顺时针(图示ω方向)旋转。摇杆48随着圆环47转动而沿顺时针摆动,使滑块481滑动而推动第一联动件50和第二联动件60,具体时间推动第一连杆51,第一连杆51与第二连杆52连接的端部推动第二连杆52绕着第一连接轴70向逆时针转动,进而第二杆体52带动副显示屏240绕着第一连接轴70从第一凹槽130内向逆时针转出并相对主机100倾斜,第一连杆51与第二连杆52成夹角状态定位(通过第一连杆51和第二连杆53之间的阻尼结构),副显示屏240被第一联动件50呈夹角支撑在主机100上。与此同时,滑块481会推动第三连杆61向逆时针转动,第三连杆61与第四连杆62连接的端部推动第四连杆62绕着第二连接轴80向顺时针转动,第四连杆62带动散热板260从第二凹槽140内向第以方向转出,第三连杆61与第四连杆62成夹角状态以将散热板260呈夹角支撑在主机100的背部。其中,散热板260与主机100的及壳体110背面成夹角,散热板260转出第二凹槽140的一端与部分壳体110将主机100和显示屏支撑于平面上,散热板260使主机100的正面成一定倾斜角,便于使用者对键盘120的操作。
一种实施例中。所述转动部包括轴筒和转动轴,所述转动轴装于所述轴筒内并与所述轴筒固定连接,所述转动轴与所述固定架转动连接;所述传动部包括圆环、拉杆、传动轮及支撑块;所述传动轮包括圆盘、第一传动轴和第二传动轴,所述第一传动轴和所述第二传动轴分别连接于两个所述圆盘的盘面上,且均远离所述圆盘的圆心;所述圆环固定于所述转动轴一端,所述拉杆一端固定于所述圆环一侧面,另一端与所述盘面固定连接,所述拉杆活动装于所述支撑块上;所述传动轮的所述第一传动轴和所述第二传动轴用于与所述第一联动件和所述第二联动件转动连接;所述圆环转动带动所述拉杆的一端沿着所述圆环转动方向转动,带动所述拉杆在Y轴方向产生位移的同时,所述拉杆以所述支撑块为活动支点,所述拉杆与所述传动轮连接的一端产生摆动带动所述传动轮转动,进而使所述第一传动轴向和所述第二传动轴向两个不同方向转动。具体实施例如下。
请参阅图16,图16是图2所示移动终端1000中转动机构300在第五种实施例下的结构示意图,图17是图16所示转动机构300的分解结构示意图,图18是图17所示转动机构300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转动机构300包括固定架10、转动部20、转动架30、传动部40、第一联动件50、第二联动件60、第一连接轴70和第二连接轴80。转动部20与固定架10连接并可相对固定架10转动。转动架30固定连接于转动部20上。传动部40连接于转动部20上,第一联动件50和第二联动件60与传动部40活动连接,第一连接轴70和第二连接轴80分别转动连接于第一联动件50和第二联动件60;在转动部20转动时使传动部40运动产生位移,通过传动部40的运动驱使第一联动件50和第二联动件60运动,使第一联动件50带动副显示屏240通过第一连接轴70向逆时针转动,使第二联动件60带动散热板260通过第二连接轴80向第二向转动。
固定架10包括固定板11和两个支撑臂12,两个支撑臂12均固定连接于固定板11。两个支撑臂12分别固定连接于第二部分1120的相对两侧,且沿X轴方向间隔排布。每一支撑臂12均设有转轴孔(图未标),本实施例中,两个支撑臂12分别为第一支撑臂12a和第二支撑臂12b。
转动部20包括轴筒21和转动轴22,轴筒21设有转轴孔(图未标);转动轴22穿过轴筒21的转轴孔且一端伸出轴筒22的一侧。轴筒21安装于固定架10位于两个支撑臂12之间且可相对于固定架10转动,进而带动转动轴22转动。转动架30固定连接于轴筒21的外表面。转动架30转动时带动轴筒21转动,进而带动转动轴22在两个支撑臂12的转轴孔内转动,转动架30相对固定架10转动,以在与固定架10相对折叠和相对展开两个状态之间切换。
本实施例中,与上述第四实施例不同之处在于传动部40、第一联动件50和第二联动件60以及配合关系。
传动部40包括圆环47、拉杆49、传动轮49a及支撑块492。圆环47套于转动轴22伸出支撑臂12的一端,在转动轴22转动时同步转动。拉杆49为长条形杆,其一端与圆环47的侧面固定连接,另一端与传动轮49a固定连接。拉杆49上位于两端之间设有通槽491,通槽491沿着X方向贯穿拉杆49,通槽491长度方向与拉杆49长度方向相同且沿着Y轴方向。支撑块492呈“凵”形,并设有限位槽493和导向柱494,导向柱494连接于限位槽493的相对两侧壁上。拉杆49穿过限位槽493,导向柱494穿过通槽491将拉杆49限位在支撑块492上,且拉杆49在沿着Y轴方向移动时,会相对限位槽493移动,导向柱494在通槽内滑动,对拉杆49实现导向作用,防止拉杆移动时偏转。
传动轮49a包括圆盘49b、第一传动轴49c和第二传动轴49d。圆盘49b包括相对的两个盘面(图未标),第一传动轴49c和第二传动轴49d分别连接于两个盘面上,且第一传动轴49c和第二传动轴49d的轴向与圆盘49a的轴向平行。第一传动轴49c和第二传动轴49d均远离圆盘49a的圆心,且第一传动轴49c的轴线和第二传动轴49d的轴线的连接线为圆盘的一个直径所在直线。拉杆49的另一端与第二传动轴49d固定连接。在圆环47转动时,圆环47带动拉杆49的一端沿着圆环47转动方向形成转动,使拉杆49在Y轴方向产生位移的同时,通过通槽491与导向柱494的配合使拉杆49以支撑块为活动支点,使拉杆49与传动轮49a连接的一端产生摆动位移,进而带动圆盘49b转动;圆盘49b转动带动第一传动轴49c和第二传动轴49d向两个不同方向转动(逆时针和顺时针)。比如,转动机构300处于展开过程中,转动轴22带动圆环47做顺时针转动时,带动拉杆49向顺时针形成转动,拉杆限定在支撑块492内产生沿着Y轴正方向滑动的位移,同时在与传送轮49a连接的另一端产生摆动位移,进而推动传动轮49a使传动轮49的圆盘49b逆时针转动(顺时针)。
本实施例中,第一联动件50和第二联动件60为杆状。第一联动件50的一端设有第一滑槽55;第一滑槽55套于第一传动轴49c上,第一联动件50可以随着第一传动轴49c转动的时候通过并相对第一传动轴产生滑动。第一联动件50与第一滑槽55相对的另一端与第一连接轴70转动连接。第二联动件60的一端设有第二滑槽66,第二滑槽66套于第二传动轴49d上,第二联动件60可以随着第二传动轴49d转动的时候相对第二传动轴49d滑动。第二联动件60与第二滑槽66相对的另一端与第二连接轴80转动连接。
转动部20沿逆时针(图示-ω方向)旋转时,转动轴22带动圆环47同步转动,圆环47带动拉杆49向逆时针形成转动,拉杆49限定在支撑块492内产生沿着Y轴负方向滑动的位移;同时拉杆49在与传送轮49a连接的另一端产生摆动位移,进而拉动传动轮49a使传动轮49的圆盘49b向逆时针旋转(图示-ω方向);第一传动轴49c和第二传动轴49d随着圆盘49b转动,第一传动轴49c带动第一联动件50绕着第一连接轴70向顺时针转动,即第一联动件50相对固定件10闭合,在此过程中第一传动轴49c在第一滑槽55内产生滑动位移以实现转动。与此同时,第二传动轴49d带动第二联动件60绕着第二连接轴80向逆时针转动,即第二联动件60相对固定件10闭合,在此过程中第二传动轴49d在第二滑槽66内产生滑动位移以实现转动。实际上,在传动轮49a沿逆时针旋转时,使第一联动件50和第二联动件60分别向两个不同方向转动同时相对固定架10闭合。
转动部20沿顺时针(图示ω方向)旋转时,转动轴22带动圆环47同步转动,圆环47带动拉杆49向顺时针形成转动,拉杆49限定在支撑块492内产生沿着Y轴正方向滑动的位移;同时拉杆49在与传送轮49a连接的另一端产生摆动位移,进而推动传动轮49a使传动轮49的圆盘49b向顺时针旋转(图示ω方向);第一传动轴49c和第二传动轴49d随着圆盘49b转动,第一传动轴49c带动第一联动件50绕着第一连接轴70向逆时针转动,即第一联动件50相对固定件10展开,在此过程中第一传动轴49c在第一滑槽55内产生滑动位移以实现转动。与此同时,第二传动轴49d带动第二联动件60绕着第二连接轴80向顺时针转动,即第二联动件60相对固定件10展开,在此过程中第二传动轴49d在第二滑槽66内产生滑动位移以实现转动。实际上,在传动轮49a沿顺时针旋转时,使第一联动件50和第二联动件60分别向两个不同方向转动而相对固定架10展开。
当转动架30在外力的作用下相对固定架10展开时,转动架30带动转动部20沿顺时针(图示ω方向)旋转。拉杆49通过传送轮49a带动第一联动件50和第二联动件60运动,使第一联动件50和第二联动件60相对固定件10展开且转动方向相反。当转动架30在外力的作用下相对固定架10折叠时,转动架30带动转动部20沿逆时针(图示-ω方向)旋转时,拉杆49通过传送轮49a拉动第一联动件50和第二联动件60运动,使第一联动件50和第二联动件60相对固定架10闭合。
本实施例中,主机100的第一凹槽130的第一侧131位于X方向的槽侧壁设有开口,开口与壳体110内部连通用于露出第一联动件50及部分传动轮49a,以便与副显示屏240连接。第二凹槽140的第二侧141位于X方向的槽侧壁设有开口,开口与壳体110内部连通用于露出第二联动件60及另一部分传动轮49a,以便与散热板260连接。
本实施例的转动机构300与主机100、主显示屏200、副显示屏240及散热板260组装,固定架10是位于主机100的壳体110的一侧内部与壳体110固定连接。具体的,固定架10的固定板11与壳体110固定连接。转动架30位于第一外壳210的内侧,且与第一外壳210固定连接。转动部20位于壳体110和第一外壳210之间。传动部40收容于壳体110内,其中承载体44也可以直接装于壳体110内或者是壳体110的一部分。
第一连接轴70装于副显示屏240的第二外壳内侧,且第二外壳与第一连接轴70转动连接。第一连接轴70远离第一联动件50的一端固定于第一凹槽130的槽侧壁上。第一联动件50固定于第二外壳的背向副显示屏240显示侧的面上。第二联动件60通过第二凹槽140的开口伸入第二凹槽140内,第二连接轴80装于散热板260的一端且与散热板260转动连接。第二连接轴80远离第二联动件60的一端固定于第二凹槽140的槽侧壁上。第二联动件60与散热板260固定连接。
主显示屏200在外力作用下相对主机100盖合时,转动机构300的转动架30在主显示屏200的带动下相对固定架10盖合,进而带动副显示屏240和散热板260收容于主机100内。转动轴22在转动架30的带动下相对固定架10沿逆时针(图示-ω方向)旋转;圆环47随着转动轴22同步转动,拉杆49限定在支撑块492内产生沿着Y轴负方向滑动的位移;同时拉杆49在与传送轮49a连接的另一端产生摆动位移,进而拉动传动轮49a使传动轮49的圆盘49b向逆时针旋转(图示-ω方向);第一传动轴49c和第二传动轴49d随着圆盘49b转动,第一传动轴49c带动第一联动件50绕着第一连接轴70向顺时针转动,第一联动件50带动副显示屏240向第一凹槽130内转动,即第一联动件50及副显示屏240向主机100方向闭合。此时,第二杆体52收回第一凹槽130内,副显示屏240收容于第一凹槽130内。与此同时,圆盘49b转动带动第二传动轴49d转动,第二传动轴49d带动第二联动件60绕着第二连接轴80向逆时针转动,第二联动件60带动散热板260向顺时针转动,即第二联动件60及散热板260向主机100方向闭合,第二联动件60收回第二凹槽140内,散热板260收容于第二凹槽140内。
请一并参阅图2,主显示屏200在外力作用下相对主机100展开时,转动机构300的转动架30在主显示屏200的带动下相对主机100展开,转动架30带动转动部20沿顺时针(图示ω方向)旋转。圆环47带动拉杆49向顺时针形成转动,拉杆49限定在支撑块492内产生沿着Y轴正方向滑动的位移;同时拉杆49在与传送轮49a连接的另一端产生摆动位移,进而推动传动轮49a使传动轮49的圆盘49b向顺时针旋转(图示ω方向);第一传动轴49c和第二传动轴49d随着圆盘49b转动,第一传动轴49c带动第一联动件50绕着第一连接轴70向逆时针转动,进而第一联动件50带动副显示屏240绕着第一连接轴70从第一凹槽130内向逆时针转出并相对主机100倾斜,副显示屏240被第一联动件50呈夹角支撑在主机100上。与此同时,第二传动轴49d带动第二联动件60绕着第二连接轴80向顺时针转动,第二联动件60带动散热板260从第二凹槽140内向逆时针转出,第二联动件60成夹角状态将散热板260呈夹角支撑在主机100的背部。其中,散热板260与主机100的及壳体110背面成夹角,散热板260转出第二凹槽140的一端与部分壳体110将主机100和显示屏支撑于平面上,散热板260使主机100的正面成一定倾斜角,便于使用者对键盘120的操作。
本申请一种实施例中,所述转动部包括轴筒和转动轴,所述转动轴装于所述轴筒内并与所述轴筒转动连接,所述转动轴与所述固定架固定连接;轴筒设有两个沿X轴方向间隔排布的滑槽,所述传动部包括导轨架及两个对称设置的传杆组件,每个传杆组件包括第一滑块、第二滑杆、第一滑杆、限位杆及第二滑块;所述导轨架位于所述转动部一侧,且与两个所述滑槽相对设置;两个所述第一滑块均滑动安装于所述导轨架,两个所述第一滑块的滑动臂分别滑动安装于两个所述滑槽;两个所述第二滑块用于与所述第一联动件和所述第二联动件转动连接。
两个所述第二滑块均滑动装于所述导轨架上并位于远离所述转动部的一侧,每一所述第二滑块转动连接一个第二滑杆的端部,所述第一滑杆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滑块转动连接,所述第一滑杆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滑杆的另一端转动连接,所述限位杆一端转动装于所述导轨架,所述限位杆的另一端转动连接所述第一滑杆与所述第二滑杆的连接处。
所述转动轴相对所述固定架顺时针旋转时,一个所述第一滑块的滑动臂在一个所述滑槽内滑动,另一个所述第一滑块的滑动臂在另一个所述滑槽内滑动,使两个所述第一滑块相对所述导轨架沿X轴方向滑动以彼此靠近,两个所述第一滑块带动所述第一滑杆、限位杆及第二滑杆移动,进而推动两个所第二滑块相对所述导轨架沿Y轴负方向滑动;所述转动轴相对所述固定架逆时针旋转时,一个所述第一滑块的滑动臂在一个所述滑槽内滑动,另一个所述第一滑块的滑动臂在另一个所述滑槽内滑动,使两个所述第一滑块相对所述导轨架沿X轴方向滑动以彼此远离,两个所述第一滑块带动所述第一滑杆、限位杆及第二滑杆移动,进而带动两个所第二滑块相对所述导轨架沿Y轴正方向滑动。具体如下。
请参阅图19,图19是图2所示移动终端1000中转动机构300的第六种实施例下的结构示意图,图20是图19所示转动机构300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转动机构300包括固定架10、转动部20、转动架30、传动部90、第一联动件50、第二联动件60、第一连接轴70和第二连接轴80。转动部20与固定架10连接并可相对固定架10转动。转动架30固定连接于转动部20上。转动架30相对于固定架10转动时,可带动转动部20相对于固定架10转动。传动部90装于转动部20上,第一联动件50和第二联动件60与传动部90活动连接,第一连接轴70和第二连接轴80分别转动连接于第一联动件50和第二联动件60;在转动部20转动时使传动部90运动产生位移,通过传动部90的运动驱使第一联动件50和第二联动件60运动,使第一联动件50通过第一连接轴70带动副显示屏240向逆时针转动,使第二联动件60通过第二连接轴80带动散热板260向第二向转动。
固定架10包括固定板11和两个支撑臂12,两个支撑臂12均固定连接于固定板11。两个支撑臂12分别固定连接于第二部分1120的相对两侧,且沿X轴方向间隔排布。每一支撑臂12均设有转轴孔(图未标),本实施例中,两个支撑臂12分别为第一支撑臂12a和第二支撑臂12b。
转动部20包括轴筒21和转动轴22,轴筒21设有转轴孔(图未标),转轴孔沿轴筒21的轴向延伸且贯穿轴筒21的相对两侧;转动轴22穿过转轴孔且一端伸出轴筒22的一侧。本实施例中,转轴孔呈圆柱形。轴筒21设有滑槽213,滑槽213的开口位于轴筒21的外表面。滑槽213自轴筒21的外表面向内表面凹陷。其中,滑槽213为螺旋槽。即滑槽213的延伸方向呈螺旋形。示例性的,滑槽213以轴筒21的中心轴为螺旋轴,滑槽213绕螺旋轴的旋转角度等于或大于180度。
本实施例中,参阅图20,滑槽213有两个,两个滑槽213分别为第一滑槽213a和第二滑槽213b。具体的,第一滑槽213a和第二滑槽213b沿X轴方向间隔排布。其中,沿顺时针方向(图示ω方向)上,第一滑槽213a和第二滑槽213b之间的距离越来越小。应当理解的是,轴筒21的形状并不仅限于图示的圆筒状,也可以为方筒状或者其他异形筒状,本申请对轴筒21的形状不作具体限定。
轴筒21安装于固定架10,且可相对于固定架10转动。具体的,轴筒21位于两个支撑臂12之间。轴筒21的转轴孔和两个支撑臂12的转轴孔相对设置。转动轴22从第二支撑臂12b的转轴孔插入轴筒21的转轴孔内并伸入第一支撑臂12a的转轴孔内,即转轴22一端位于第一支撑臂12a的转轴孔内,部分转动轴22位于轴筒21的转轴孔内并与轴筒21转动连接,转轴22另一端位于第二支撑臂12b的转轴孔内,并且转动轴部分相对于第二支撑臂12b伸出,该部分为安装端221。其中,第一滑槽213a和第二滑槽213b均朝向固定架10的固定板11部分。第一滑槽213a相比于第二滑槽213b靠近第一支撑臂12a,第二滑槽213b相比于第一滑槽201a靠近第二支撑臂12b。此外,转动轴22与两个支撑臂12的转轴孔之间通过轴承等方式固定连接,以实现转动轴22与两个支撑臂12之间的固定连接。一种实施例中,轴筒21的左侧面可与第一支撑臂12a的右侧面抵接,轴筒21的右侧面与第二支撑臂12b的左侧面抵接,以增加轴筒21相对固定架10旋转时的阻尼,有助于轴筒21相对固定架10旋转时在任意角度的固定。其中左右侧位于X方向上的相对两侧。转动机构300还包括固定件15,固定件15套设于转动轴22相对于第二支撑臂12b伸出的部分,防止转动轴22沿轴向从两个支撑臂12的转轴孔掉落,提高转动轴22与固定架10之间的连接稳定性。
轴筒21套设于转动轴22的外表面,且可相对于转动轴22旋转,以实现与固定架10之间的转动连接。本实施例中,转动轴20的转轴孔的内径大于转动轴22的外径。转轴机构300还包括第一阻尼件(图未示),第一阻尼件套设于转动轴22的外表面。具体的,第一阻尼件连接于转动轴22和轴筒21之间,以增加轴筒21相对转动轴22转动时的阻尼,有助于轴筒21相对于转动轴22转动时在任意角度的固定。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轴筒21的转轴孔的内径也可以等于或者小于转动轴22的外径,或者,转动机构300230也可以不包括第一阻尼件,轴筒21的转轴孔与转动轴22之间过盈配合,同样可以增加轴筒21相对转动轴22转动时的阻尼。
转动架30固定连接于轴筒21的外表面。转动架30转动时带动轴筒21转动,进而带动转动轴22在两个支撑臂12的转轴孔内转动,转动架30相对固定架10转动,以在与固定架10相对折叠和相对展开两个状态之间切换。
请参阅图21和图22,图21是图20所示转动机构300的传动部90的结构示意图,图22是图19所示转动机构300的滑杆组件92的结构示意图。
传动部90包括导轨架91及两个滑杆组件92,每个滑杆组件92包括第一滑块920、第二滑杆923、第一滑杆921、限位杆925及第二滑块926。
导轨架91与固定架10的固定板11沿Z轴方向间隔。具体的,导轨架91位于固定板11的顶侧。其中,导轨架91设有导轨,导轨的开口位于导轨架91的顶面。具体的,导轨自导轨架91的顶面向底面的方向凹陷。即,导轨架91的顶面局部凹陷形成导轨。
本实施例中,导轨有三个,三个导轨分别为第一导轨911、第二导轨912和第三导轨913。具体的,第一导轨911沿X轴方向延伸。第二导轨912和第三导轨913均沿Y轴方向延伸,且沿X轴方向间隔排布。具体的,第二导轨912和第三导轨913分别位于第一导轨911的相对两侧。其中,第二导轨912位于第三导轨913朝向X轴负方向的一侧。此外,第二导轨912和第三导轨913均贯穿导轨架91的后侧面。第一导轨911还设有缺口,缺口的开口位于第一导轨的侧壁面。缺口自第一导轨的侧壁面向导轨架90的后侧面的方向凹陷,且贯穿导轨架90的后侧面。此外,缺口还贯穿导轨架90的顶面。
一种实施例中,导轨架91呈“凵”形。导轨架91包括第一部分915、第二部分916和第三部分917。第二部分916和第三部分917分别固定连接于第一部分915的相对两侧。第一部分915沿X轴方向延伸。第二部分916和第三部分917均沿Y轴方向延伸。第二部分916位于第三部分917朝向X轴正方向的一侧,且与第三部分917间隔排布。其中,第一导轨911设于第一部分915,第二导轨912设于第二部分916,第三导轨913设于第三部分917。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导轨架91也可以呈其他形状,本申请对导轨架91的形状不作具体限定。
两个传动部的第一滑块920间隔安装于导轨架91,且可相对于导轨架91沿X轴方向滑动。具体的,两个第一滑块920均安装于第一导轨911,且可在第一导轨911相对滑动。其中,两个第一滑块920可在第一导轨911内同时滑动,以实现两个第一滑块920之间的相互靠近;或者,实现两个第一滑块920之间的彼此远离。
如图2,第一滑块920包括滑动臂9201和连接轴9202。第一滑块920的滑动臂9201连接于第一滑块920的后侧面,且穿过缺口相对导轨架91的后侧面伸出。第一滑块920的滑动臂9201可在第一滑块920的带动下在缺口内相对导轨架91移动。其中,第一滑块920的滑动臂9201穿过缺口(图未标)相对导轨架91的后侧面伸出。第一滑块920的连接轴9202连接于第一滑块920的顶面,且相对于导轨架91的顶面伸出。示例性的,第一滑块920的连接轴9202呈圆柱形。本实施例中,两个第一滑块920的结构相同。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两个第一滑块920的结构也可以不相同。
两个传动杆组的第二滑块926包括转接轴9261,两个第二滑块926滑动装于第二导轨912和第三导轨913内且可沿着Y轴方向滑动。转接轴9261设于第二滑块926的顶面。
两个传动杆组的第二滑杆923均通过第二滑块926安装于导轨架50,且可相对于导轨架50沿Y轴方向滑动。具体的,一个第二滑杆923通过第二滑块926滑动安装于第二导轨912内,且可在第二导轨912内相对导轨架50滑动。另一个第二滑杆923通过第二滑块926滑动安装于第三导轨913,且可在第三导轨913内相对导轨架50滑动。其中,两个第二滑杆923沿X轴方向彼此间隔排布。
示例性的,转动机构300可包括第二阻尼件和第三阻尼件(图未示),第二阻尼件可设于第二导轨912的侧壁,以增加第二滑杆923与第二导轨912之间的滑动阻尼,第三阻尼件可设于第三导轨913的侧壁,以增加第二滑杆923与第三导轨913之间的滑动阻尼。
两个第二滑杆923具有相对设置的连接端9231和自由端9232。第二滑杆923的连接端9231位于第二导轨912内与第二滑块926的转动轴转动连接。第二滑杆923的自由端9232可位于第二导轨912外。本实施例中,两个第二滑杆923的结构相同。另一个第二滑杆923的连接端第二滑杆9231位于第三导轨913内,第二滑杆923的自由端9232可位于第三导轨913外。
每个第一滑杆921的一端转动连接有一个第一滑块920,另一端与第二滑杆923转动连接。具体的,第一滑杆921的一端通过第一滑块920的连接轴9202与第一滑块920转动连接,另一端与第二滑杆923的自由端转动连接;第二滑杆923的另一端通过第二滑块926的转接轴9261与第二滑块926转动连接。其中,一个第一滑块920在第一导轨911内相对导轨架50沿X轴正方向滑动时,带动第一滑杆921相对导轨架50移动。进而带动第二滑杆923通过第二滑块926在第二导轨912内相对导轨架50沿Y轴正方向滑动。第一滑块920在第一导轨911内相对导轨架50沿X轴负方向滑动时,带动第一滑杆921相对导轨架50移动,进而带动第二滑杆923通过第二滑块926在第二导轨912内相对导轨架50沿Y轴负方向滑动。
另一个第一滑块920在第一导轨911内相对导轨架50沿X轴正方向滑动时,带动与其连接的第一滑杆921相对导轨架50移动,进而带动第一滑杆921在第三导轨913内相对导轨架50沿Y轴负方向滑动。该第一滑块920在第一导轨502内相对导轨架50沿X负方向滑动时,带动第二连杆923相对导轨架50移动,进而带动第一滑杆921在第三导轨913内相对导轨架50沿Y轴正方向滑动。
两个传动杆组的限位杆925一端转动连接于第一滑杆921和第二滑杆923连接的连接轴上,另一端转动连接于第一导轨913和第二导轨912及第三导轨913的连接处,实现限位杆925、第一滑杆921和第二滑杆923三者之间的转动连接。在第一滑杆921和第二滑杆923产生滑动位移时带动限位杆925摆动,限位杆925对第一滑杆921和第二滑杆923具有一定支撑作用。
本实施例中,第一连接轴70和第二连接轴80为圆柱轴体。第一连接轴70与副显示屏240转动连接,副显示屏240与第一联动件50固定连接;第二连接轴80与散热板260转动连接,散热板260与第二联动件60固定连接。第一联动件50一端和第二联动件60的一端通过轴体A转动连接于第二滑块926的侧面上。第一连接轴70转动连接于第一联动件50的另一端,第二连接轴80转动连接于第二联动件60的另一端。第一连接轴70和第二连接轴80、第一联动件50及第二联动件60与第一第一导轨911具有一定距离。
第一联动件50包括第一连杆51和第二连杆52,第一连杆51一端与第二滑块926的轴体A转动连接,第一连杆51的另一端与第二连杆52的一端通过转轴转动连接,第二连杆52的另一端与第一连接轴70的一端转动连接。第二联动件60包括第三连杆61和第四连杆62。第三连杆61一端与第二滑块926的轴体A转动连接,第三连杆61的另一端与第四连杆62的一端通过转轴转动连接,第四连杆62的另一端与第二连接轴80的一端转动连接。第一连杆51和第三连杆61相对轴体A转动角度相反,第二连杆52和第四连杆62相对导轨架90的转动角度相反。第二连杆52固定于副显示屏240背向显示侧的位置。第四连杆62与散热板260一个固定连接。本实施例的第一连接轴70和第二连接轴80、第一联动件50及第二联动件60均为两个且以对称面O对称。
转动轴20沿顺时针方向(图示ω方向)旋转时,一个第一滑块920的滑动臂9201在第一滑槽213a内相对轴筒21沿逆时针方向(图示-ω方向)滑动,以使第一滑块920在第一导轨911内相对导轨架50沿X轴正方向滑动。另一个第一滑块920的滑动臂9201在第二滑槽213b内相对轴筒21沿逆时针方向(图示-ω方向)滑动,以使该第一滑块920在第一导轨502内沿X轴负方向滑动。此时,两个第一滑块920之间相互靠近。即,两个第一滑块920之间的距离越来越小。
转动轴20沿逆时针方向(图示-ω方向)旋转时,一个第一滑块920的滑动臂9201在第一滑槽213a内相对轴筒21沿顺时针方向(图示ω方向)滑动,以使第一滑块920在第一导轨911内相对导轨架50沿X轴负方向滑动。另一个第一滑块920的滑动臂9201在第二滑槽213b内相对轴筒21沿顺时针方向(图示ω方向)滑动,以使该第一滑块920在第一导轨911内沿X轴正方向滑动。此时,两个第一滑块920之间彼此远离。即,两个第一滑块920之间的距离越来越大。
当转动架30在外力的作用下相对固定架10折叠时,转动部20在转动架30的带动下沿逆时针方向(图示-ω方向)旋转,两个第一滑块920之间彼此远离,一个第一滑块920在第一导轨911内相对导轨架50沿X轴正方向滑动,带动第一滑杆921相对第一导轨911沿X轴正方向移动。第一滑杆921另一端沿着顺时针转动靠近转动部20,带动限位杆925向转动部20方向转动,进而限位杆925带动第二滑杆923拉动第二滑块926;通过第二滑块926在第二导轨912内相对导轨架50沿Y轴正方向滑动。
通过第二滑块926拉动第一联动件50和第二联动件60,具体拉动第一连杆52远离第二连杆52向逆时针转动,第二杆体53相对第一连接轴70向顺时针转动,至第二连杆52与第一连杆52相对展开大致在一条直线上,即第一连杆51和第二连杆52之间的夹角呈180度。与此同时,拉动第三连杆61远离第四连杆62向顺时针转动,第四连杆62相对第二连接轴80向逆时针转动,第四连杆62与第三连杆61相对展开大致在一条直线上,即第三连杆61和第四连杆62之间的夹角呈180度。
与此同时,另一个第一滑块920在第一导轨911内相对导轨架50沿X轴负方向滑动,带动第一滑杆921相对导轨架50移动,第一滑杆921另一端沿着逆时针转动靠近转动部20,带动限位杆925向转动部20方向转动,进而限位杆925带动第二滑杆923拉动第二滑块926;通过第二滑块926在第三导轨913内相对导轨架50沿Y轴正方向滑动。通过第二滑块926拉动与该第二滑块926连接的第一联动件50和第二联动件60,具体拉动第一连杆52远离第二连杆52向逆时针转动,第二杆体53相对第一连接轴70向顺时针转动,至第二连杆52与第一连杆52相对展开大致在一条直线上,即第一连杆51和第二连杆52之间的夹角呈180度。与此同时,拉动第三连杆61远离第四连杆62向顺时针转动,第四连杆62相对第二连接轴80向逆时针转动,第四连杆62与第三连杆61相对展开大致在一条直线上,即第三连杆61和第四连杆62之间的夹角呈180度。
当转动架30在外力的作用下相对固定架10展开时,转动部20在转动架30的带动下沿顺时针方向(图示ω方向)旋转,两个第一滑块920之间彼此靠近,一个第一滑块920在第一导轨911内相对导轨架50沿X轴负方向滑动,带动第一滑杆921相对第一导轨911沿X轴负方向移动。第一滑杆921另一端沿着逆时针转动远离转动部20,带动限位杆925远离转动部20方向转动,进而限位杆925推动第二滑杆923,使第二滑块926在第二导轨912内相对导轨架50沿Y轴负方向滑动。通过第二滑块926推动第一联动件50和第二联动件60。具体的推动第一连杆51,第一连杆51与第二连杆52连接的端部推动第二连杆52绕着第一连接轴70向逆时针转动,第一连杆51与第二连杆52成夹角状态,可以理解为第一连杆51和第一连接轴70支撑第二连杆52在一个角度。与此同时,第二滑块926会推动第三连杆61,第三连杆61与第四连杆62连接的端部推动第四连杆62绕着第二连接轴80向顺时针转动移动角度,第三连杆61与第四连杆62成夹角状态,可以理解为第三连杆61和第二连接轴80支撑第四连杆62在一个角度。其中,第三连杆61和第四连杆62之间的夹角与第一连杆51和第二连杆52之间的夹角相对。
与此同时,另一个第一滑块920在第一导轨911内相对导轨架50沿X轴正方向滑动,带动第一滑杆921相对导轨架50移动,第一滑杆921另一端沿着顺时针转动远离转动部20,带动限位杆925远离转动部20方向转动,进而限位杆925推动第二滑杆923,使第二滑块926在第三导轨913内相对导轨架50沿Y轴负方向滑动。通过第二滑块926推动与该第二滑块926连接的第一联动件50和第二联动件60,具体的推动第一连杆51,第一连杆51与第二连杆52连接的端部推动第二连杆52绕着第一连接轴70向逆时针转动,第一连杆51与第二连杆52成夹角状态,可以理解为第一连杆51和第一连接轴70支撑第二连杆52在一个角度。与此同时,第二滑块926会推动第三连杆61,第三连杆61与第四连杆62连接的端部推动第四连杆62绕着第二连接轴80向顺时针转动移动角度,第三连杆61与第四连杆62成夹角状态,可以理解为第三连杆61和第二连接轴80支撑第四连杆62在一个角度。其中,第三连杆61和第四连杆62之间的夹角与第一连杆51和第二连杆52之间的夹角相对。
本实施例中,主机100的第一凹槽130的第一侧131位于X方向的槽侧壁设有开口,开口与壳体110内部连通用于露出第一联动件50,以便与副显示屏240连接。第二凹槽140的第二侧141位于X方向的槽侧壁设有开口,开口与壳体110内部连通用于露出第二联动件60,以便与散热板260连接。
本实施例的转动机构300与主机100、主显示屏200、副显示屏240及散热板260组装,固定架10是位于主机100的壳体110的一侧内部与壳体110固定连接。具体的,固定架10的固定板11与壳体110固定连接。转动架30位于第一外壳210的内侧,且与第一外壳210固定连接。转动部20位于壳体110和第一外壳210之间。传动部40收容于壳体110内,其中导轨架91也可以直接装于壳体110内或者是壳体110的一部分。
第一联动件50通过开口伸入第一凹槽130内,第一连接轴70装于副显示屏240的第二外壳内侧,且第二外壳与第一连接轴70转动连接。第一连接轴70远离第一联动件50的一端固定于第一凹槽130的槽侧壁上。第一联动件50的第二连杆52与第二外壳固定连接。具体是第二连杆52固定于第二外壳的背向副显示屏240显示侧的面上。第二联动件60通过第二凹槽140的开口伸入第二凹槽140内,第二连接轴80装于散热板260的一端且与散热板260转动连接。第二连接轴80远离第二联动件60的一端固定于第二凹槽140的槽侧壁上。第二联动件60的第四连杆62与散热板260固定连接。
主显示屏200在外力作用下相对主机100盖合时,转动机构300的转动架30在主显示屏200的带动下相对固定架10盖合,进而带动副显示屏240和散热板260收容于主机100内。转动轴22在转动架30的带动下相对固定架10沿逆时针(逆时针方向)旋转;两个第一滑块920之间彼此远离,一个第一滑块920在第一导轨911内相对导轨架50沿X轴正方向滑动,带动第一滑杆921相对第一导轨911沿X轴正方向移动。第一滑杆921另一端沿着顺时针转动靠近转动部20,带动限位杆925向转动部20方向转动,进而限位杆925带动第二滑杆923拉动第二滑块926;通过第二滑块926在第二导轨912内相对导轨架50沿Y轴正方向滑动。通过第二滑块926拉动第一联动件50和第二联动件60,具体拉动第一连杆52远离第二连杆52向逆时针转动,第二杆体53相对第一连接轴70向顺时针转动,至第二连杆52与第一连杆52相对展开大致在一条直线上,即第二杆体52及副显示屏240向主机100方向闭合。此时,第二杆体52收回第一凹槽130内,与此同时,拉动第三连杆61远离第四连杆62向顺时针转动,第四连杆62相对第二连接轴80向逆时针转动,第四杆体62收回第二凹槽140内。
与此同时,另一个第一滑块920在第一导轨911内相对导轨架50沿X轴负方向滑动,带动第一滑杆921相对导轨架50移动,第一滑杆921另一端沿着逆时针转动靠近转动部20,带动限位杆925向转动部20方向转动,进而限位杆925带动第二滑杆923拉动第二滑块926;通过第二滑块926在第三导轨913内相对导轨架50沿Y轴正方向滑动。通过第二滑块926拉动与该第二滑块926连接的第一连杆52远离第二连杆52向逆时针转动,第二杆体53相对第一连接轴70向顺时针转动,至第二连杆52与第一连杆52相对展开大致在一条直线上,即第二杆体52及副显示屏240向主机100方向闭合。此时,第二杆体52收回第一凹槽130内,与此同时,拉动第三连杆61远离第四连杆62向顺时针转动,第四连杆62相对第二连接轴80向逆时针转动,第四杆体62收回第二凹槽140内。
第一连接轴70相对两端的第一联动件50和第二联动件60同时运动,在第二杆体52收回第一凹槽130时,带动副显示屏240向第一凹槽130内转动直至副显示屏240收容于第一凹槽130内。在第四杆体62收回第二凹槽140内时,带动散热板260向第二凹槽140内转动直至散热板260收容于第二凹槽140内。第二连接轴80相对两端的第一联动件50和第二联动件60同时运动,在第二杆体52收回第一凹槽130时,带动副显示屏240向第一凹槽130内转动直至副显示屏240收容于第一凹槽130内。在第四杆体62收回第二凹槽140内时,带动散热板260向第二凹槽140内转动直至散热板260收容于第二凹槽140内。
主显示屏200在外力作用下相对主机100展开时,转动机构300的转动架30在主显示屏200的带动下相对主机100展开,同时带动副显示屏240和散热板260相对主机100展开,转动架30带动转动部20沿顺时针(图示ω方向)旋转。两个第一滑块920之间彼此靠近,一个第一滑块920在第一导轨911内相对导轨架50沿X轴负方向滑动,带动第一滑杆921相对第一导轨911沿X轴负方向移动。第一滑杆921另一端沿着逆时针转动远离转动部20,带动限位杆925远离转动部20方向转动,进而限位杆925推动第二滑杆923,使第二滑块926在第二导轨912内相对导轨架50沿Y轴负方向滑动。通过第二滑块926推动第一联动件50和第二联动件60。具体的推动第一连杆51,第一连杆51与第二连杆52连接的端部推动第二连杆52绕着第一连接轴70向逆时针转动,第二连杆52从第一凹槽130内转出并呈倾斜角。与此同时,第二滑块926会推动第三连杆61,第三连杆61与第四连杆62连接的端部推动第四连杆62绕着第二连接轴80向顺时针转动,第四连杆62从第二凹槽140内转出。
与此同时,另一个第一滑块920在第一导轨911内相对导轨架50沿X轴正方向滑动,带动第一滑杆921相对导轨架50移动,第一滑杆921另一端沿着顺时针转动远离转动部20,带动限位杆925远离转动部20方向转动,进而限位杆925推动第二滑杆923,使第二滑块926在第三导轨913内相对导轨架50沿Y轴负方向滑动。通过第二滑块926推动与该第二滑块926连接的第一联动件50和第二联动件60,具体的推动第一连杆51,第一连杆51与第二连杆52连接的端部推动第二连杆52绕着第一连接轴70向逆时针转动,第二连杆52从第一凹槽130内转出并呈倾斜角。与此同时,第二滑块926会推动第三连杆61,第三连杆61与第四连杆62连接的端部推动第四连杆62绕着第二连接轴80向顺时针转动,第四连杆62从第二凹槽140内转出。
与此同时,另一个第一滑块920在第一导轨911内相对导轨架50沿X轴正方向滑动,带动第一滑杆921相对导轨架50移动,第一滑杆921另一端沿着顺时针转动远离转动部20,带动限位杆925远离转动部20方向转动,进而限位杆925推动第二滑杆923,使第二滑块926在第三导轨913内相对导轨架50沿Y轴负方向滑动。通过第二滑块926推动与该第二滑块926连接的第一联动件50和第二联动件60,具体的推动第一连杆51,第一连杆51与第二连杆52连接的端部推动第二连杆52绕着第一连接轴70向逆时针转动,第二连杆52从第一凹槽130内转出并呈倾斜角。第一连杆51与第二连杆52成夹角状态,可以理解为第一连杆51和第一连接轴70支撑第二连杆52在一个角度。与此同时,第二滑块926会推动第三连杆61,第三连杆61与第四连杆62连接的端部推动第四连杆62绕着第二连接轴80向顺时针转动,第四连杆62从第二凹槽140内转出。
副显示屏240与两个第一联动件50的第二连杆52固定,第一连接轴70相对两端与第一凹槽130侧壁固定,第一连接轴70相对两端的第一联动件50和第二联动件60同时运动,在第二杆体52转出第一凹槽130时,两个第二杆体52转动带动副显示屏240绕着第一连接轴70从第一凹槽130内转出并相对主机100倾斜,第一连杆51与第二连杆52成夹角状态定位,副显示屏240被两个第一联动件50呈夹角支撑在主机100上。在第四杆体62转出第二凹槽140内时,两个第四杆体62带动散热板260从第二凹槽140内向逆时针转出,第二联动件60成夹角状态将散热板260呈夹角支撑在主机100的背部。其中,散热板260与主机100的及壳体110背面成夹角,散热板260转出第二凹槽140的一端与部分壳体110将主机100和显示屏支撑于平面上,散热板260使主机100的正面成一定倾斜角,便于使用者对键盘120的操作。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任一实施例中,需要定位或者支撑的具有转动连接的位置均可以设置阻尼,在不影响转动的同时可以在去除外力(不包括自身结构的重力)通过阻尼实现定位。
以上,仅为本申请的部分实施例和实施例,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不局限于此,任何熟知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申请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应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20)

1.一种转动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动机构包括固定架、转动部、传动部、第一联动件、第二联动件;
所述转动部与所述固定架转动连接,所述传动部连接于所述转动部上,所述第一联动件和所述第二联动件与所述传动部转动连接,所述第一联动件包括第一支撑体,所述第二联动件包括第二支撑体;
所述转动部向顺时针转动带动所述传动部运动,使所述传动部带动所述第一支撑体相对所述固定架向逆时针转动,同时使所述传动部带动所述第二支撑体相对所述固定架向所述顺时针转动;
所述转动部向逆时针转动所述传动部运动,使所述传动部带动所述第一支撑体相对所述固定架向顺时针转动,同时使所述传动部带动所述第二支撑体相对所述固定架向所述逆时针转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动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动部用于将所述转动架相对所述固定架呈夹角定位。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动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动部包括轴筒和转动轴,所述转动轴装于所述轴筒内并与所述轴筒固定连接,所述转动轴与所述固定架转动连接;
所述传动部包括齿轮和齿条,所述齿轮固定于所述转动轴的一端并可随着所述转动轴转动;沿着Z轴方向,所述齿条位于所述齿轮上方并与所述齿轮啮合,所述齿轮转动时推动所述齿条向Y轴方向移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转动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齿条包括第一齿面和与所述第一齿面背向设置的第二齿面;所述第一联动件包括第一齿轮,所述第二联动件包括第二齿轮,所述第一齿轮和第二齿轮位于所述齿条远离转动部的一端;
所述第一齿轮和所述第一齿面啮合,所述第二齿轮和所述第二齿面啮合,所述齿轮转动时推动所述齿条向Y轴方向移动,所述齿条带动所述第一齿轮逆时针和所述第二齿轮向相反的两个方顺时针转动。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动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动部包括轴筒和转动轴,所述转动轴装于所述轴筒内并与所述轴筒固定连接,所述转动轴与所述固定架转动连接;
所述传动部包括轮体、从动件和承载体,所述齿轮固定于所述转动轴的一端并可随着所述转动轴转动;所述承载体位于所述固定架一侧,所述从动件滑动装于所述承载架块上,所述从动件远离所述轮体的一端与所述第一联动件和所述第二联动件转动连接,且所述从动件与所述轮体啮合;所述转动轴带动轮体转动时推动所述从动件在所述承载体上向Y轴方向滑动。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转动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承载体上设有滑槽,所述从动件滑动装于所述滑槽内;或者所述从动件通过滑轨与所述滑槽滑动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转动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传动部包括齿轮、齿条和承载体,所述齿轮固定于所述转动轴的一端并可随着所述转动轴转动;所述齿条包括齿面,所述齿条滑动装于所述承载体上,且远离所述齿轮的一端与所述第一联动件和所述第二联动件转动连接,所述齿轮和所述齿条的齿面啮合,所述齿轮转动时推动所述齿条在所述承载体上向Y轴方向滑动。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转动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传动部包括凸轮、从动杆及承载体,所述从动杆的一表面设有啮合槽;所述从动杆远离所述啮合槽的一端与所述第一联动件和所述第二联动件转动连接;所述凸轮固定装于所述转动轴一端部,所述凸轮与所述啮合槽啮合,所述凸轮随着所述转动轴转动时,推动所述从动杆在所述承载体上向Y轴方向滑动。
9.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转动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传动部包括圆环、摇杆、承载体,所述传动部还包括滑块,所述圆环套于所述转动轴的一端并随所述转动轴同步转动;所述摇杆的一端与所述圆环的侧面固定,另一端转动连接所述滑块;所述滑块滑动装所述承载体上,所述滑块远离所述摇杆的端部用于与所述第一联动件和所述第二联动件转动连接;
所述圆环转动带动所述摇杆一端沿着所述圆环转动方向转动而在Y轴方向产生位移,所述摇杆与所述滑块连接的一端推动所述滑块沿着所述承载体向Y轴方向滑动。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动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动部包括轴筒和转动轴,所述转动轴装于所述轴筒内并与所述轴筒固定连接,所述转动轴与所述固定架转动连接;
所述传动部包括圆环、拉杆、传动轮及支撑块;所述传动轮包括圆盘、第一传动轴和第二传动轴,所述第一传动轴和所述第二传动轴分别连接于两个所述圆盘的盘面上,且均远离所述圆盘的圆心;
所述圆环固定于所述转动轴一端,所述拉杆一端固定于所述圆环一侧面,另一端与所述盘面固定连接,所述拉杆活动装于所述支撑块上;所述传动轮的所述第一传动轴和所述第二传动轴用于与所述第一联动件和所述第二联动件转动连接;
所述圆环转动带动所述拉杆的一端沿着所述圆环转动方向转动,带动所述拉杆在Y轴方向产生位移的同时,所述拉杆以所述支撑块为活动支点,所述拉杆与所述传动轮连接的一端产生摆动带动所述传动轮转动,进而使所述第一传动轴向和所述第二传动轴向两个不同方向转动。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转动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传动轴和所述第二传动轴的轴向与所述圆盘的轴向平行,且所述第一传动轴的轴线和所述第二传动轴的轴线的连接线为所述圆盘的一个直径所在直线。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转动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拉杆上设有通槽,所述通槽沿着Y轴方向延伸并在X轴方向贯穿所述拉杆,所述支撑块包括限位槽和导向柱,所述导向柱连接于所述限位槽的相对两侧壁上;
所述拉杆穿过所述限位槽,所述导向柱穿过所述通槽将所述拉杆活动限位在所述支撑块上,且所述拉杆在沿着Y轴方向移动时,会相对所述限位槽移动,所述导向柱在所述通槽内滑动。
13.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转动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联动件的第一支撑体和所述第二联动件的第二支撑体均杆状;
所述第一支撑体的一端设有第一滑槽,所述第一滑槽套于所述第一传动轴上,所述第一支撑体可以随着所述第一传动轴同步转动,并相对所述第一传动轴滑动;
所述第二支撑体的一端设有第二滑槽,所述第二滑槽套于所述第二传动轴上,所述第二支撑体可以随着所述第二传动轴同步转动,并相对所述第二传动轴滑动,所述第二支撑体和搜书第一支撑体转动方向相反。
14.根据权利要求5-9任一项所述的转动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联动件包括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所述第一连接杆一端与所述第二连接杆的一端转动连接,所述第一连接杆的另一端与所述传动部转动连接,所述第二连接杆为所述第一支撑体;所述第一连杆与所述第二连杆成夹角时支撑所述第二连杆;
所述第二联动件包括第三连杆和第四连杆,所述第三连杆的一端与所述第四连杆的一端转动连接,所述第三连杆的另一端与所述传动部转动连接,所述第四连杆为所述第二支撑体,所述第三连杆与所述第四连杆成夹角时支撑所述第四连杆。
1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动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动部包括轴筒和转动轴,所述转动轴装于所述轴筒内并与所述轴筒转动连接,所述转动轴与所述固定架固定连接;轴筒设有两个沿X轴方向间隔排布的滑槽,
所述传动部包括导轨架及两个对称设置的传杆组件,每个传杆组件包括第一滑块、第二滑杆、第一滑杆、限位杆及第二滑块;所述导轨架位于所述转动部一侧,且与两个所述滑槽相对设置;两个所述第一滑块均滑动安装于所述导轨架,两个所述第一滑块的滑动臂分别滑动安装于两个所述滑槽;两个所述第二滑块用于与所述第一联动件和所述第二联动件转动连接;
两个所述第二滑块均滑动装于所述导轨架上并位于远离所述转动部的一侧,每一所述第二滑块转动连接一个第二滑杆的端部,所述第一滑杆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滑块转动连接,所述第一滑杆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滑杆的另一端转动连接,所述限位杆一端转动装于所述导轨架,所述限位杆的另一端转动连接所述第一滑杆与所述第二滑杆的连接处;
所述转动轴相对所述固定架顺时针旋转时,一个所述第一滑块的滑动臂在一个所述滑槽内滑动,另一个所述第一滑块的滑动臂在另一个所述滑槽内滑动,使两个所述第一滑块相对所述导轨架沿X轴方向滑动以彼此靠近,两个所述第一滑块带动所述第一滑杆、限位杆及第二滑杆移动,进而推动两个所第二滑块相对所述导轨架沿Y轴负方向滑动;
所述转动轴相对所述固定架逆时针旋转时,一个所述第一滑块的滑动臂在一个所述滑槽内滑动,另一个所述第一滑块的滑动臂在另一个所述滑槽内滑动,使两个所述第一滑块相对所述导轨架沿X轴方向滑动以彼此远离,两个所述第一滑块带动所述第一滑杆、限位杆及第二滑杆移动,进而带动两个所第二滑块相对所述导轨架沿Y轴正方向滑动。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转动机构,其特征在于,每个第一滑杆的一端通过第一滑块的连接轴与第一滑块转动连接,另一端与第二滑杆的自由端转动连接;第二滑杆的另一端通过第二滑块的转接轴与第二滑块转动连接;
限位杆一端转动连接于第一滑杆和第二滑杆连接的连接轴上,另一端转动连接于所述导轨架,第一滑块、第二滑块及限位杆与所述导轨架连接的位置的连线为三角形。
1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动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动机构还包括第一连接轴和第二连接轴,所述第一连接轴和所述第二连接轴分别转动连接于所述第一联动件的第一支撑体和所述第二联动件的第二支撑体。
1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动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动机构还包括转动架,所述转动架固定连接于所述转动部,所述转动架相对所述固定架旋转时,以带动所述转动部相对所述固定架转动。
19.一种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包括主机、主显示屏、副显示屏、散热板以及如权利要求1-18中任一项所述的转动机构,所述固定架固定连接于所述主机,所述转动部与所述主显示屏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支撑体与所述副显示屏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支撑体与所述散热板固定连接。
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机的正面第一凹槽,所述主机的背面设有第二凹槽,所述第一凹槽和所述第二凹槽在Z轴上相对设置,所述第一凹槽用于安装并收容所述副显示屏,所述第二凹槽用于安装并收容所述散热板;第一凹槽所述包括第一侧,所述第二凹槽包括第二侧,所述第一侧和所述第二侧在Y轴方向上远离所述转动机构,所述第一侧与所述副显示屏转动连接,所述第二侧用于所述散热板转动连接。
CN202110839781.3A 2021-07-23 2021-07-23 转动机构及移动终端 Active CN113719526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839781.3A CN113719526B (zh) 2021-07-23 2021-07-23 转动机构及移动终端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839781.3A CN113719526B (zh) 2021-07-23 2021-07-23 转动机构及移动终端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719526A true CN113719526A (zh) 2021-11-30
CN113719526B CN113719526B (zh) 2022-10-28

Family

ID=7867393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839781.3A Active CN113719526B (zh) 2021-07-23 2021-07-23 转动机构及移动终端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3719526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370656A (zh) * 2022-09-27 2022-11-22 高创(苏州)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打开抬升运动结构及电子设备

Citations (1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40228077A1 (en) * 2003-04-16 2004-11-18 Hall Rick S. Height adjustable computer monitor and document holder
JP2008169992A (ja) * 2007-01-15 2008-07-24 Sekai Saisoku Shisaku Center:Kk 簡易自動開放型二軸ヒンジ
CN103148088A (zh) * 2011-12-06 2013-06-12 仁宝电脑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枢转机构及可折迭电子装置
CN103573795A (zh) * 2012-07-26 2014-02-12 宏碁股份有限公司 折叠式电子设备
CN204041721U (zh) * 2014-08-08 2014-12-24 新日兴股份有限公司 双轴连动式枢轴总成与使用其的电子装置
CN205750640U (zh) * 2016-04-27 2016-11-30 北京灵铱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滑轨式自动开合无序折叠三屏电脑的设备
CN205812097U (zh) * 2016-03-14 2016-12-14 广东欧珀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折叠机构及移动终端
TW201727128A (zh) * 2016-01-18 2017-08-01 仁寶電腦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樞轉結構及具有其之電子裝置
CN110138916A (zh) * 2018-02-09 2019-08-16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旋转装置以及移动终端
CN110725854A (zh) * 2019-11-05 2020-01-24 昆山玮硕恒基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齿轮框传动辅助支撑结构及双轴铰链
TW202010952A (zh) * 2018-09-12 2020-03-16 仁寶電腦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滑動式鉸鏈及具有其的電子裝置
CN210518418U (zh) * 2019-06-14 2020-05-12 深圳市长盈精密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折叠显示装置及通讯设备
CN111219408A (zh) * 2018-11-23 2020-06-02 北京小米移动软件有限公司 屏幕模组和电子设备
CN111357261A (zh) * 2018-08-07 2020-06-30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转轴连接机构和可折叠的设备
CN211259342U (zh) * 2019-12-17 2020-08-14 泰州市创新电子有限公司 双轴铰链及笔记本电脑
US20210181809A1 (en) * 2018-08-29 2021-06-17 Vivo Mobile Communication Co.,Ltd. Rotating shaft and electronic device having rotating shaft

Patent Citations (1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40228077A1 (en) * 2003-04-16 2004-11-18 Hall Rick S. Height adjustable computer monitor and document holder
JP2008169992A (ja) * 2007-01-15 2008-07-24 Sekai Saisoku Shisaku Center:Kk 簡易自動開放型二軸ヒンジ
CN103148088A (zh) * 2011-12-06 2013-06-12 仁宝电脑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枢转机构及可折迭电子装置
CN103573795A (zh) * 2012-07-26 2014-02-12 宏碁股份有限公司 折叠式电子设备
CN204041721U (zh) * 2014-08-08 2014-12-24 新日兴股份有限公司 双轴连动式枢轴总成与使用其的电子装置
TW201727128A (zh) * 2016-01-18 2017-08-01 仁寶電腦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樞轉結構及具有其之電子裝置
CN205812097U (zh) * 2016-03-14 2016-12-14 广东欧珀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折叠机构及移动终端
CN205750640U (zh) * 2016-04-27 2016-11-30 北京灵铱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滑轨式自动开合无序折叠三屏电脑的设备
CN110138916A (zh) * 2018-02-09 2019-08-16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旋转装置以及移动终端
CN111357261A (zh) * 2018-08-07 2020-06-30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转轴连接机构和可折叠的设备
US20210181809A1 (en) * 2018-08-29 2021-06-17 Vivo Mobile Communication Co.,Ltd. Rotating shaft and electronic device having rotating shaft
TW202010952A (zh) * 2018-09-12 2020-03-16 仁寶電腦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滑動式鉸鏈及具有其的電子裝置
CN111219408A (zh) * 2018-11-23 2020-06-02 北京小米移动软件有限公司 屏幕模组和电子设备
CN210518418U (zh) * 2019-06-14 2020-05-12 深圳市长盈精密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折叠显示装置及通讯设备
CN110725854A (zh) * 2019-11-05 2020-01-24 昆山玮硕恒基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齿轮框传动辅助支撑结构及双轴铰链
CN211259342U (zh) * 2019-12-17 2020-08-14 泰州市创新电子有限公司 双轴铰链及笔记本电脑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刘海军: "长寿命开合扭矩差异型笔记本摩擦转轴的开发研究",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电子期刊)工程科技II辑》 *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370656A (zh) * 2022-09-27 2022-11-22 高创(苏州)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打开抬升运动结构及电子设备
CN115370656B (zh) * 2022-09-27 2024-02-20 高创(苏州)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打开抬升运动结构及电子设备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719526B (zh) 2022-10-2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036188B1 (en) Hinge and a foldable electronic device with the same
US11281261B2 (en) Hinge module and electronic device using the same
WO2020057031A1 (zh) 一种屏体支撑装置以及可折叠式柔性显示装置
WO2020029062A1 (zh) 转轴连接机构和可折叠的设备
CN111885235B (zh) 可折叠壳体组件及可折叠电子设备
TWI462682B (zh) 連接機構及其相關電子裝置
TWI519933B (zh) 具有收納功能的電子裝置
US20230236635A1 (en) Motion mechanism applied to inward-folding flexible screen terminal
CN113719526B (zh) 转动机构及移动终端
TWI530247B (zh) 電子裝置以及旋轉機構
CN114017436B (zh) 铰链、柔性显示面板及电子装置
CN113790207B (zh) 转动机构、支撑装置和移动终端
CN217682778U (zh) 转动机构和可折叠电子设备
US11960328B2 (en) Liquid crystal display panel and alignment method thereof
CN112908161B (zh) 一种对屏幕具有良好保护作用的折叠设备
CN115750576A (zh) 移动终端
TWI831653B (zh) 鉸鏈結構
WO2024001103A1 (zh) 转轴装置、折叠壳体及电子设备
TWM575952U (zh) Seamless biaxial hinge
CN117351844B (zh) 转动机构和可折叠电子设备
WO2024037165A1 (zh) 转轴组件、折叠壳体及电子设备
US11843710B2 (en) Foldable electronic device
WO2023231368A1 (zh) 折叠装置、折叠壳体及电子设备
CN117703909A (zh) 转轴组件、折叠壳体及电子设备
CN116112585A (zh) 折叠铰链和电子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40105

Address after: No. 9, Xingyao Road, Chang'an District, Xi'an, Shaanxi Province 710000

Patentee after: Xi'an Honor Device Co.,Ltd.

Address before: Unit 3401, unit a, building 6, Shenye Zhongcheng, No. 8089, Hongli West Road, Donghai community, Xiangmihu street, Futian District, Shenzhen, Guangdong 518040

Patentee before: Honor Device Co.,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