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703686A - 一种数据存储方法、装置及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数据存储方法、装置及系统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3703686A CN113703686A CN202111012627.5A CN202111012627A CN113703686A CN 113703686 A CN113703686 A CN 113703686A CN 202111012627 A CN202111012627 A CN 202111012627A CN 113703686 A CN113703686 A CN 113703686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data
- uploaded
- cache region
- server
- stored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52
- 238000013500 data storage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45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97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9
- 230000002035 prolonged effect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9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13461 desig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750 progress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6—Digital input from, or digital output to, record carriers, e.g. RAID, emulated record carriers or networked record carriers
- G06F3/0601—Interfa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torage systems
- G06F3/0602—Interfa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torage systems specifically adapted to achieve a particular effect
- G06F3/0614—Improving the reliability of storage systems
- G06F3/0616—Improving the reliability of storage systems in relation to life time, e.g. increasing Mean Time Between Failures [MTBF]
-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6—Digital input from, or digital output to, record carriers, e.g. RAID, emulated record carriers or networked record carriers
- G06F3/0601—Interfa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torage systems
- G06F3/0628—Interfa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torage systems making use of a particular technique
- G06F3/0655—Vertical data movement, i.e. input-output transfer; data movement between one or more hosts and one or more storage devices
- G06F3/0656—Data buffering arrangements
-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6—Digital input from, or digital output to, record carriers, e.g. RAID, emulated record carriers or networked record carriers
- G06F3/0601—Interfa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torage systems
- G06F3/0668—Interfa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torage systems adopting a particular infrastructure
- G06F3/0671—In-line storage system
- G06F3/0673—Single storage device
- G06F3/0679—Non-volatile semiconductor memory device, e.g. flash memory, one time programmable memory [OTP]
-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5/00—Methods or arrangements for data conversion without changing the order or content of the data handled
- G06F5/06—Methods or arrangements for data conversion without changing the order or content of the data handled for changing the speed of data flow, i.e. speed regularising or timing, e.g. delay lines, FIFO buffers; over- or underrun control therefor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REA)
- Information Transfer Between Computers (AREA)
- Information Retrieval, Db Structures And Fs Structures Therefor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数据存储方法、装置及系统,本方案中增加了第一缓存区及第二缓存区,当通信中断时,将待上传数据存储至第一缓存区,以便于在通信恢复后,能够直接从第一缓存区将待上传数据上传至服务器,无需经过存储器,延缓了存储器的擦写寿命,同时,不经过存储器,也不需要只有当数据存储达到一个扇区时才能上传而导致的数据传输不及时的问题,提高了用户体验。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电子信息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数据存储方法、装置及系统。
背景技术
在车载终端进行数据实时上传时,通常将数据存储至存储介质,之后服务器端从存储介质读取数据,而存储介质,如:SD、NANDFLASH等都有一定的擦写寿命要求。
其中,NANDFLASH写入时需要一整个扇区写入,若车辆到达没有信号不能与服务器端进行数据交互的区域时,即进入盲区,当盲区数据不够一个扇区时,若坚持从NANDFLASH里边读取数据,就会导致盲区数据上传不及时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申请提供一种数据存储方法、装置及系统,其具体方案如下:
一种数据存储方法,应用于车载终端,包括:
若所述车载终端与服务器数据通信中断达到预设时长,将从所述通信中断开始获得的第一待上传数据存储至第一缓存区;
若所述车载终端与服务器数据通信恢复,将所述第一缓存区中的所述第一待上传数据传输至服务器;
将所述第一待上传数据存储至第二缓存区,所述第二缓存区用于记录已上传至服务器的数据;
当所述第二缓存区存储数据长度达到预设长度,将所述第二缓存区存储的数据转存至存储器。
进一步的,还包括:
在所述车载终端与服务器数据通信处于中断状态时,确定所述第二缓存区中是否有存储数据;
若确定所述第二缓存区中不包括存储数据,且所述第一缓存区中存储的第一待上传数据的长度达到预设长度,将所述第一缓存区中存储的第一待上传数据转存至所述存储器。
进一步的,还包括:
若确定所述第二缓存区中包括存储数据,将所述第二缓存区中的存储数据转存至所述存储器;
并在确定所述第一缓存区中存储的第一待上传数据的长度达到预设长度时,将所述第一缓存区中存储的第一待上传数据转存至所述存储器。
进一步的,还包括:
若所述车载终端与服务器数据通信恢复,确定所述存储器中是否有第二待上传数据;
若所述存储器中有待上传至服务器的第二待上传数据,将所述第二待上传数据上传至所述服务器。
进一步的,所述将所述第一缓存区中的所述第一待上传数据传输至服务器,包括:
若所述存储器中没有待上传至服务器的第二待上传数据,且所述第一缓存区中有待上传至服务器的第一待上传数据,将所述第一缓存区中的第一待上传数据传输至所述服务器。
进一步的,所述将所述第二缓存区存储的数据转存至存储器,包括:
将所述第二缓存区中预设长度的存储数据转存至所述存储器,记录所述存储器存储的数据长度。
进一步的,所述车载终端与服务器数据通信中断达到预设时长,包括:
未将数据上传至所述服务器的时长达到预设时长。
一种数据存储装置,包括:
第一存储单元,用于在所述车载终端与服务器数据通信中断达到预设时长时,将从所述通信中断开始获得的第一待上传数据存储至第一缓存区;
上传单元,用于在所述车载终端与服务器数据通信恢复时,将所述第一缓存区中的所述第一待上传数据传输至服务器;
第二存储单元,用于将所述第一待上传数据存储至第二缓存区,所述第二缓存区用于记录已上传至服务器的数据;
转存单元,用于当所述第二缓存区存储数据长度达到预设长度,将所述第二缓存区存储的数据转存至存储器。
一种数据存储系统,包括:
服务器;
车载终端,用于在所述车载终端与服务器数据通信中断达到预设时长时,将从所述通信中断开始获得的第一待上传数据存储至第一缓存区;若所述车载终端与所述服务器数据通信恢复,将所述第一缓存区中的所述第一待上传数据传输至所述服务器;将所述第一待上传数据存储至第二缓存区,所述第二缓存区用于记录已上传至服务器的数据;当所述第二缓存区存储数据长度达到预设长度,将所述第二缓存区存储的数据转存至存储器。
一种存储介质,用于至少存储一组指令集;
所述指令集用于被调用并至少执行如上任一项的数据存储的方法。
从上述技术方案可以看出,本申请公开的数据存储方法、装置及系统,若车载终端与服务器数据通信中断达到预设时长,将从通信中断开始获得的第一待上传数据存储至第一缓存区,若车载终端与服务器数据通信恢复,将第一缓存区中的第一待上传数据传输至服务器,将第一待上传数据存储至第二缓存区,第二缓存区用于记录已上传至服务器的数据,当第二缓存区存储数据长度达到预设长度时,将第二缓存区存储的数据转存至存储器。本方案中增加了第一缓存区及第二缓存区,当通信中断时,将待上传数据存储至第一缓存区,以便于在通信恢复后,能够直接从第一缓存区将待上传数据上传至服务器,无需经过存储器,延缓了存储器的擦写寿命,同时,不经过存储器,也不需要只有当数据存储达到一个扇区时才能上传而导致的数据传输不及时的问题,提高了用户体验。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一种数据存储方法的流程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一种数据存储方法的流程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一种数据存储方法的流程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一种数据存储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一种数据存储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数据存储方法,应用于车载终端,其流程图如图1所示,包括:
步骤S11、若车载终端与服务器数据通信中断达到预设时长,将从通信中断开始获得的第一待上传数据存储至第一缓存区;
步骤S12、若车载终端与服务器数据通信恢复,将第一缓存区中的第一待上传数据传输至服务器;
步骤S13、将第一待上传数据存储至第二缓存区,第二缓存区用于记录已上传至服务器的数据;
步骤S14、当第二缓存区存储数据长度达到预设长度,将第二缓存区存储的数据转存至存储器。
当车辆处于运行状态时,车载终端与服务器处于连接状态,车载终端间隔预定时长向服务器上传一次数据,以使服务器能够实时获得车辆的运行数据。其中,预定时长可以为1秒,2秒,或者100毫秒等。
当车辆处于运行状态,但是车载终端与服务器之间的连接断开,即车载终端不能实时向服务器上传数据,此时,表明车辆处于盲区,即车辆处于没有信号的区域,在该区域时,车载终端与服务器之间无法连接,无法进行数据通信。
在这一状态下,通常是将车辆处于盲区时车载终端需要上传至服务器的待上传数据存储至服务器,如:NANDFLASH,但是NANDFLASH写入需要一整个扇区写入,若盲区数据不够一个扇区,就需要等待,直至盲区数据达到一个扇区才能够实现对该待上传数据的上传,这就会导致服务器获得车载终端的数据不及时,从而影响用户体验的问题。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本方案中增加第一缓存区及第二缓存区。
其中,第一缓存区用于存储待上传至服务器的盲区数据,第二缓存区用于记录已上传至服务器的数据。
第一缓存区及第二缓存区均为先入先出的缓存队列,第一缓存区可以为FIFO,大小设定为4K,第二缓存区可以为BackUp_FIFO,大小设定为4K。
通过设置第一缓存区,以便于在车辆处于盲区,无法将数据实时上传至服务器时将待上传至服务器的数据存储至第一缓存区FIFO,并在车辆行驶出盲区,车载终端能够与服务器进行数据通信时,直接从第一缓存区FIFO将待上传数据上传至服务器,在这一过程中是不需要确定第一缓存区FIFO中存储的数据长度是否达到一个扇区的,只要满足车载终端与服务器恢复通信即可将车辆处于盲区时未上传至服务器的数据上传至服务器,无需进行缓存区数据存储长度的等待,提高了盲区数据上传的时效性。
具体的,在车载终端与服务器数据通信恢复后,首先读取第一缓存区中的数据,之后将第一缓存区中的数据上传至服务器的同时,还需要将上传至服务器的数据存储至第二缓存区BackUp_FIFO,以便于在第二缓存区记录已经上传至服务器、但是还未进行存储器存储的数据。
另外,还需要进一步判断第二缓存区BackUp_FIFO中存储的数据长度是否达到预设长度,预设长度可以为一个扇区的数据长度,若第二缓存区中存储的数据长度未达到预设长度,则继续等待直至第二缓存区中存储的数据长度达到预设长度时,将第二缓存区中存储的数据转存至存储器NANDFLASH,以便于在存储器NANDFLASH中存储车辆运行过程中的相关数据。
并且,只有在第二缓存区中存储的数据达到预设长度时,才会将第二缓存区中存储的数据转存至存储器NANDFLASH中,保证了只有在达到一个扇区的数据长度时,才会将一个扇区的数据长度写入存储器NANDFLASH,避免了在数据量较小的情况下对存储器进行擦写,从而影响存储器寿命的问题。
其中,扇区的长度一般为2K或4K,即预设长度可以为2K,或者4K。
本实施例公开的数据存储方法,若车载终端与服务器数据通信中断达到预设时长,将从通信中断开始获得的第一待上传数据存储至第一缓存区,若车载终端与服务器数据通信恢复,将第一缓存区中的第一待上传数据传输至服务器,将第一待上传数据存储至第二缓存区,第二缓存区用于记录已上传至服务器的数据,当第二缓存区存储数据长度达到预设长度时,将第二缓存区存储的数据转存至存储器。本方案中增加了第一缓存区及第二缓存区,当通信中断时,将待上传数据存储至第一缓存区,以便于在通信恢复后,能够直接从第一缓存区将待上传数据上传至服务器,无需经过存储器,延缓了存储器的擦写寿命,同时,不经过存储器,也不需要只有当数据存储达到一个扇区时才能上传而导致的数据传输不及时的问题,提高了用户体验。
本实施例公开了一种数据存储方法,应用于车载终端,其流程图如图2所示,包括:
步骤S21、若车载终端与服务器数据通信中断达到预设时长,将从通信中断开始获得的第一待上传数据存储至第一缓存区;
步骤S22、若车载终端与服务器数据通信处于中断状态时,确定第二缓存区中是否有存储数据;
步骤S23、若确定第二缓存区中不包括存储数据,且第一缓存区中存储的第一待上传数据的长度达到预设长度,将第一缓存区中存储的第一待上传数据转存至存储器;
步骤S24、若车载终端与服务器数据通信恢复,将第一缓存区中的第一待上传数据传输至服务器;
步骤S25、将第一待上传数据存储至第二缓存区,第二缓存区用于基于已上传至服务器的数据;
步骤S26、当第二缓存区存储数据长度达到预设长度,将第二缓存区存储的数据转存至存储器。
若车载终端与服务器的数据通信中断,则将通信中断时所获得的车辆的行驶数据确定为待上传数据,并将其存储至第一缓存区,在将待上传数据存储至第一缓存区的过程中,判断第二缓存区中是否存储有数据。
如果第二缓存区中没有存储数据,则在确定第一缓存区中的待上传数据的长度达到预设长度时,直接将第一缓存区中的数据存储至存储器NANDFLASH,而无需经过第二缓存区存储。即无论存储器中被存储的数据是从第一缓存区存储的还是从第二缓存区存储的,只要缓存区内的数据长度达到一个扇区的数据大小,就可以直接被存储至存储器,避免不满足一个扇区时就对存储器进行写入导致的存储器擦写寿命的影响;
若第二缓存区中没有存储数据,而第一缓存区中的待上传数据的长度未达到预设长度,则继续等待,直至第一缓存区中的数据长度达到预设长度时,将第一缓存区中的数据直接转存至存储器,或者,在第一缓存区中数据长度未达到预设长度时,车载终端与服务器之间就恢复了数据通信,则直接将第一缓存区中的数据直接上传至服务器;
若第二缓存区中包括存储数据,则将第二缓存区中的存储数据转存至存储器;并在确定第一缓存区中存储的第一待上传数据的长度达到预设长度时,将第一缓存区中存储的第一待上传数据转存至存储器。
具体的,如果在车载终端与服务器之间的数据通信处于中断状态时,第一缓存区中存储有待上传数据,同时第二缓存区中也有存储数据,则由于预先设置的规则,需要优先存储第二缓存区中的数据,以保证存储至存储器的数据的时间顺序与上传的时间顺序一致,保证先上传至服务器的数据会先存储至存储器,而后上传至服务器的数据会后存储至存储器。
因此,在第一缓存区中存储有待上传数据,同时第二缓存区中也有存储数据时,会优先存储第二缓存区中的数据,在第二缓存区中的数据被存储至存储器后,当第一缓存区中的数据长度达到预设长度时,将第一缓存区中的数据存储至存储器中。
或者,也可以为首先进行待上传数据存储至第一缓存区的存储过程,当第一缓存区中存储的数据长度达到预设长度时,才进行第二缓存区中是否包括存储数据的判断。
其中,在将数据存储至存储器时,无论是从第一缓存区存储至存储器,还是从第二缓存区存储至存储器,都会对存储至存储器的数据的相关信息进行记录,其中,记录的数据的相关信息可以为数据长度,或者标记,即标记哪些数据进行了上传,无需重复上传,而哪些数据还未进行上传,需要补传至服务器。
本实施例公开的数据存储方法,若车载终端与服务器数据通信中断达到预设时长,将从通信中断开始获得的第一待上传数据存储至第一缓存区,若车载终端与服务器数据通信恢复,将第一缓存区中的第一待上传数据传输至服务器,将第一待上传数据存储至第二缓存区,第二缓存区用于记录已上传至服务器的数据,当第二缓存区存储数据长度达到预设长度时,将第二缓存区存储的数据转存至存储器。本方案中增加了第一缓存区及第二缓存区,当通信中断时,将待上传数据存储至第一缓存区,以便于在通信恢复后,能够直接从第一缓存区将待上传数据上传至服务器,无需经过存储器,延缓了存储器的擦写寿命,同时,不经过存储器,也不需要只有当数据存储达到一个扇区时才能上传而导致的数据传输不及时的问题,提高了用户体验。
本实施例公开了一种数据存储方法,应用于车载终端,其流程图如图3所示,包括:
步骤S31、若车载终端与服务器数据通信中断达到预设时长,将从通信中断开始获得的第一待上传数据存储至第一缓存区;
步骤S32、若车载终端与服务器数据通信恢复,确定存储器中是否有第二待上传数据;
步骤S33、若存储器中有待上传至服务器的第二待上传数据,将第二待上传数据上传至服务器;
步骤S34、若存储器中没有待上传至服务器的第二待上传数据,将第一缓存区中的第一待上传数据传输至服务器;
步骤S35、将第一待上传数据存储至第二缓存器,第二缓存区用于记录已上传至服务器的数据;
步骤S36、当第二缓存区存储数据长度达到预设长度时,将第二缓存区存储的数据转存至存储器。
在车载终端与服务器之间数据通信恢复,即车辆从盲区驶出,或者,车载终端与服务器之间始终处于通信状态,即车辆未进入盲区时,需首先判断存储器中是否由需要上传的数据,即第二待上传数据,如果存储器中有第二待上传数据,需要首先将存储器中的第二待上传数据上传至服务器,以保证传输的数据顺序与存储的数据顺序匹配。
其中,存储器中的第二待上传数据可以为在车辆处于盲区时,由第一存储区直接存储至存储器中的第一待上传数据。当然,存储器中不仅包括第二待上传数据,还可以包括车辆行驶过程中的各项已上传过服务器的数据,这些已上传过服务器的数据无需再次上传,只需要在存储器中存储即可。
在车载终端与服务器之间能够进行数据传输时,且未检测到存储器中有待上传的数据,则需要确定第一存储区中是否有第一待上传数据,如果第一存储区中有第一待上传数据,则直接将第一待上传数据从第一存储区上传至服务器,以使得待上传数据能够直接从第一存储区上传,无需经过存储器,避免了首先将待上传数据从第一存储区存储至存储器,再从存储器中上传的过程,减少了存储器的擦写操作,提高了存储器的使用寿命。
进一步的,在直接将第一存储区中的第一待上传数据上传至服务器的同时,第一待上传数据也会被存储至第二存储区中,以便于通过第二存储区进行记录,确定哪些数据已上传过服务器,哪些数据未上传服务器,从而达到最终存储至存储器的目的;并在第二存储区中存储的数据长度达到预设长度时,即满一个扇区时,将第二存储区中满一个扇区的数据全部转存至存储器,并在存储器中对应记录数据的长度,从而在存储器中记录哪些数据已上传服务器,哪些数据还未上传服务器,以避免重复上传。
本实施例公开的数据存储方法,若车载终端与服务器数据通信中断达到预设时长,将从通信中断开始获得的第一待上传数据存储至第一缓存区,若车载终端与服务器数据通信恢复,将第一缓存区中的第一待上传数据传输至服务器,将第一待上传数据存储至第二缓存区,第二缓存区用于记录已上传至服务器的数据,当第二缓存区存储数据长度达到预设长度时,将第二缓存区存储的数据转存至存储器。本方案中增加了第一缓存区及第二缓存区,当通信中断时,将待上传数据存储至第一缓存区,以便于在通信恢复后,能够直接从第一缓存区将待上传数据上传至服务器,无需经过存储器,延缓了存储器的擦写寿命,同时,不经过存储器,也不需要只有当数据存储达到一个扇区时才能上传而导致的数据传输不及时的问题,提高了用户体验。
本实施例公开了一种数据存储装置,其结构示意图如图4所示,包括:
第一存储单元41,上传单元42,第二存储单元43及转存单元44。
其中,第一存储单元41用于在车载终端与服务器数据通信中断达到预设时长时,将从通信中断开始获得的第一待上传数据存储至第一缓存区;
上传单元42用于在车载终端与服务器数据通信恢复时,将第一缓存区中的第一待上传数据传输至服务器;
第二存储单元43用于将第一待上传数据存储至第二缓存区,第二缓存区用于记录已上传至服务器的数据;
转存单元44用于当第二缓存区存储数据长度达到预设长度,将第二缓存区存储的数据转存至存储器。
当车辆处于运行状态时,车载终端与服务器处于连接状态,车载终端间隔预定时长向服务器上传一次数据,以使服务器能够实时获得车辆的运行数据。其中,预定时长可以为1秒,2秒,或者100毫秒等。
当车辆处于运行状态,但是车载终端与服务器之间的连接断开,即车载终端不能实时向服务器上传数据,此时,表明车辆处于盲区,即车辆处于没有信号的区域,在该区域时,车载终端与服务器之间无法连接,无法进行数据通信。
在这一状态下,通常是将车辆处于盲区时车载终端需要上传至服务器的待上传数据存储至服务器,如:NANDFLASH,但是NANDFLASH写入需要一整个扇区写入,若盲区数据不够一个扇区,就需要等待,直至盲区数据达到一个扇区才能够实现对该待上传数据的上传,这就会导致服务器获得车载终端的数据不及时,从而影响用户体验的问题。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本方案中增加第一缓存区及第二缓存区。
其中,第一缓存区用于存储待上传至服务器的盲区数据,第二缓存区用于记录已上传至服务器的数据。
第一缓存区及第二缓存区均为先入先出的缓存队列,第一缓存区可以为FIFO,大小设定为4K,第二缓存区可以为BackUp_FIFO,大小设定为4K。
通过设置第一缓存区,以便于在车辆处于盲区,无法将数据实时上传至服务器时将待上传至服务器的数据存储至第一缓存区FIFO,并在车辆行驶出盲区,车载终端能够与服务器进行数据通信时,直接从第一缓存区FIFO将待上传数据上传至服务器,在这一过程中是不需要确定第一缓存区FIFO中存储的数据长度是否达到一个扇区的,只要满足车载终端与服务器恢复通信即可将车辆处于盲区时未上传至服务器的数据上传至服务器,无需进行缓存区数据存储长度的等待,提高了盲区数据上传的时效性。
具体的,在车载终端与服务器数据通信恢复后,首先读取第一缓存区中的数据,之后将第一缓存区中的数据上传至服务器的同时,还需要将上传至服务器的数据存储至第二缓存区BackUp_FIFO,以便于在第二缓存区记录已经上传至服务器、但是还未进行存储器存储的数据。
另外,还需要进一步判断第二缓存区BackUp_FIFO中存储的数据长度是否达到预设长度,预设长度可以为一个扇区的数据长度,若第二缓存区中存储的数据长度未达到预设长度,则继续等待直至第二缓存区中存储的数据长度达到预设长度时,将第二缓存区中存储的数据转存至存储器NANDFLASH,以便于在存储器NANDFLASH中存储车辆运行过程中的相关数据。
并且,只有在第二缓存区中存储的数据达到预设长度时,才会将第二缓存区中存储的数据转存至存储器NANDFLASH中,保证了只有在达到一个扇区的数据长度时,才会将一个扇区的数据长度写入存储器NANDFLASH,避免了在数据量较小的情况下对存储器进行擦写,从而影响存储器寿命的问题。
其中,扇区的长度一般为2K或4K,即预设长度可以为2K,或者4K。
进一步的,本实施例公开的数据存储装置还可以包括:第一确定单元,
第一确定单元用于在车载终端与服务器数据通信处于中断状态时,确定第二缓存区中是否有存储数据;若确定第二缓存区中不包括存储数据,且第一缓存区中存储的第一待上传数据的长度达到预设长度,将第一缓存区中存储的第一待上传数据转存至存储器。
若车载终端与服务器的数据通信中断,则将通信中断时所获得的车辆的行驶数据确定为待上传数据,并将其存储至第一缓存区,在将待上传数据存储至第一缓存区的过程中,判断第二缓存区中是否存储有数据。
如果第二缓存区中没有存储数据,则在确定第一缓存区中的待上传数据的长度达到预设长度时,直接将第一缓存区中的数据存储至存储器NANDFLASH,而无需经过第二缓存区存储。即无论存储器中被存储的数据是从第一缓存区存储的还是从第二缓存区存储的,只要缓存区内的数据长度达到一个扇区的数据大小,就可以直接被存储至存储器,避免不满足一个扇区时就对存储器进行写入导致的存储器擦写寿命的影响;
若第二缓存区中没有存储数据,而第一缓存区中的待上传数据的长度未达到预设长度,则继续等待,直至第一缓存区中的数据长度达到预设长度时,将第一缓存区中的数据直接转存至存储器,或者,在第一缓存区中数据长度未达到预设长度时,车载终端与服务器之间就恢复了数据通信,则直接将第一缓存区中的数据直接上传至服务器;
若第二缓存区中包括存储数据,则将第二缓存区中的存储数据转存至存储器;并在确定第一缓存区中存储的第一待上传数据的长度达到预设长度时,将第一缓存区中存储的第一待上传数据转存至存储器。
具体的,如果在车载终端与服务器之间的数据通信处于中断状态时,第一缓存区中存储有待上传数据,同时第二缓存区中也有存储数据,则由于预先设置的规则,需要优先存储第二缓存区中的数据,以保证存储至存储器的数据的时间顺序与上传的时间顺序一致,保证先上传至服务器的数据会先存储至存储器,而后上传至服务器的数据会后存储至存储器。
因此,在第一缓存区中存储有待上传数据,同时第二缓存区中也有存储数据时,会优先存储第二缓存区中的数据,在第二缓存区中的数据被存储至存储器后,当第一缓存区中的数据长度达到预设长度时,将第一缓存区中的数据存储至存储器中。
或者,也可以为首先进行待上传数据存储至第一缓存区的存储过程,当第一缓存区中存储的数据长度达到预设长度时,才进行第二缓存区中是否包括存储数据的判断。
其中,在将数据存储至存储器时,无论是从第一缓存区存储至存储器,还是从第二缓存区存储至存储器,都会对存储至存储器的数据的相关信息进行记录,其中,记录的数据的相关信息可以为数据长度,或者标记,即标记哪些数据进行了上传,无需重复上传,而哪些数据还未进行上传,需要补传至服务器。
进一步的,本实施例公开的数据存储装置还可以包括:第二确定单元,
第二确定单元用于在车载终端与服务器数据通信恢复时,确定存储器中是否有第二待上传数据;若存储器中有待上传至服务器的第二待上传数据,将第二待上传数据上传至服务器。
在车载终端与服务器之间数据通信恢复,即车辆从盲区驶出,或者,车载终端与服务器之间始终处于通信状态,即车辆未进入盲区时,需首先判断存储器中是否由需要上传的数据,即第二待上传数据,如果存储器中有第二待上传数据,需要首先将存储器中的第二待上传数据上传至服务器,以保证传输的数据顺序与存储的数据顺序匹配。
其中,存储器中的第二待上传数据可以为在车辆处于盲区时,由第一存储区直接存储至存储器中的第一待上传数据。当然,存储器中不仅包括第二待上传数据,还可以包括车辆行驶过程中的各项已上传过服务器的数据,这些已上传过服务器的数据无需再次上传,只需要在存储器中存储即可。
在车载终端与服务器之间能够进行数据传输时,且未检测到存储器中有待上传的数据,则需要确定第一存储区中是否有第一待上传数据,如果第一存储区中有第一待上传数据,则直接将第一待上传数据从第一存储区上传至服务器,以使得待上传数据能够直接从第一存储区上传,无需经过存储器,避免了首先将待上传数据从第一存储区存储至存储器,再从存储器中上传的过程,减少了存储器的擦写操作,提高了存储器的使用寿命。
进一步的,在直接将第一存储区中的第一待上传数据上传至服务器的同时,第一待上传数据也会被存储至第二存储区中,以便于通过第二存储区进行记录,确定哪些数据已上传过服务器,哪些数据未上传服务器,从而达到最终存储至存储器的目的;并在第二存储区中存储的数据长度达到预设长度时,即满一个扇区时,将第二存储区中满一个扇区的数据全部转存至存储器,并在存储器中对应记录数据的长度,从而在存储器中记录哪些数据已上传服务器,哪些数据还未上传服务器,以避免重复上传。
本实施例公开的数据存储装置,若车载终端与服务器数据通信中断达到预设时长,将从通信中断开始获得的第一待上传数据存储至第一缓存区,若车载终端与服务器数据通信恢复,将第一缓存区中的第一待上传数据传输至服务器,将第一待上传数据存储至第二缓存区,第二缓存区用于记录已上传至服务器的数据,当第二缓存区存储数据长度达到预设长度时,将第二缓存区存储的数据转存至存储器。本方案中增加了第一缓存区及第二缓存区,当通信中断时,将待上传数据存储至第一缓存区,以便于在通信恢复后,能够直接从第一缓存区将待上传数据上传至服务器,无需经过存储器,延缓了存储器的擦写寿命,同时,不经过存储器,也不需要只有当数据存储达到一个扇区时才能上传而导致的数据传输不及时的问题,提高了用户体验。
本实施例公开了一种数据存储系统,其结构示意图如图5所示,包括:
服务器51及车载终端52。
其中,车载终端52用于在车载终端与服务器数据通信中断达到预设时长时,将从通信中断开始获得的第一待上传数据存储至第一缓存区;若车载终端与服务器数据通信恢复,将第一缓存区中的第一待上传数据传输至服务器;将第一待上传数据存储至第二缓存区,第二缓存区用于记录已上传至服务器的数据;当第二缓存区存储数据长度达到预设长度,将第二缓存区存储的数据转存至存储器。
进一步的,车载终端还用于:在车载终端与服务器数据通信处于中断状态时,确定第二缓存区中是否有存储数据;若确定第二缓存区中不包括存储数据,且第一缓存区中存储的第一待上传数据的长度达到预设长度,将第一缓存区中存储的第一待上传数据转存至所述存储器。
进一步的,车载终端还用于:若确定第二缓存区中包括存储数据,将第二缓存区中的存储数据转存至存储器;并在确定第一缓存区中存储的第一待上传数据的长度达到预设长度时,将第一缓存区中存储的第一待上传数据转存至存储器。
进一步的,车载终端还用于:若车载终端与服务器数据通信恢复,确定存储器中是否有第二待上传数据;若存储器中有待上传至服务器的第二待上传数据,将第二待上传数据上传至服务器。
进一步的,车载终端将第一缓存区中的第一待上传数据传输至服务器,包括:
若车载终端确定存储器中没有待上传至服务器的第二待上传数据,且第一缓存区中有待上传至服务器的第一待上传数据,将第一缓存区中的第一待上传数据传输至服务器。
进一步的,车载终端将第二缓存区存储的数据转存至存储器,包括:
车载终端将第二缓存区中预设长度的存储数据转存至存储器,记录存储器存储的数据长度。
进一步的,车载终端与服务器数据通信中断达到预设时长,包括:
车载终端未将数据上传至服务器的时长达到预设时长。
本实施例所公开的数据存储系统是基于上述实施例公开的数据存储方法实现的,在此不再赘述。
本实施例公开的数据存储系统,若车载终端与服务器数据通信中断达到预设时长,将从通信中断开始获得的第一待上传数据存储至第一缓存区,若车载终端与服务器数据通信恢复,将第一缓存区中的第一待上传数据传输至服务器,将第一待上传数据存储至第二缓存区,第二缓存区用于记录已上传至服务器的数据,当第二缓存区存储数据长度达到预设长度时,将第二缓存区存储的数据转存至存储器。本方案中增加了第一缓存区及第二缓存区,当通信中断时,将待上传数据存储至第一缓存区,以便于在通信恢复后,能够直接从第一缓存区将待上传数据上传至服务器,无需经过存储器,延缓了存储器的擦写寿命,同时,不经过存储器,也不需要只有当数据存储达到一个扇区时才能上传而导致的数据传输不及时的问题,提高了用户体验。
本实施例公开了一种存储介质,用于至少存储一组指令集,指令集用于被调用并至少执行如上任一项的数据存储的方法。
本说明书中各个实施例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部分互相参见即可。对于实施例公开的装置而言,由于其与实施例公开的方法相对应,所以描述的比较简单,相关之处参见方法部分说明即可。
专业人员还可以进一步意识到,结合本文中所公开的实施例描述的各示例的单元及算法步骤,能够以电子硬件、计算机软件或者二者的结合来实现,为了清楚地说明硬件和软件的可互换性,在上述说明中已经按照功能一般性地描述了各示例的组成及步骤。这些功能究竟以硬件还是软件方式来执行,取决于技术方案的特定应用和设计约束条件。专业技术人员可以对每个特定的应用来使用不同方法来实现所描述的功能,但是这种实现不应认为超出本申请的范围。
结合本文中所公开的实施例描述的方法或算法的步骤可以直接用硬件、处理器执行的软件模块,或者二者的结合来实施。软件模块可以置于随机存储器(RAM)、内存、只读存储器(ROM)、电可编程ROM、电可擦除可编程ROM、寄存器、硬盘、可移动磁盘、CD-ROM、或技术领域内所公知的任意其它形式的存储介质中。
对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说明,使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申请。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申请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申请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Claims (10)
1.一种数据存储方法,应用于车载终端,其特征在于,包括:
若所述车载终端与服务器数据通信中断达到预设时长,将从所述通信中断开始获得的第一待上传数据存储至第一缓存区;
若所述车载终端与服务器数据通信恢复,将所述第一缓存区中的所述第一待上传数据传输至服务器;
将所述第一待上传数据存储至第二缓存区,所述第二缓存区用于记录已上传至服务器的数据;
当所述第二缓存区存储数据长度达到预设长度,将所述第二缓存区存储的数据转存至存储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在所述车载终端与服务器数据通信处于中断状态时,确定所述第二缓存区中是否有存储数据;
若确定所述第二缓存区中不包括存储数据,且所述第一缓存区中存储的第一待上传数据的长度达到预设长度,将所述第一缓存区中存储的第一待上传数据转存至所述存储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若确定所述第二缓存区中包括存储数据,将所述第二缓存区中的存储数据转存至所述存储器;
并在确定所述第一缓存区中存储的第一待上传数据的长度达到预设长度时,将所述第一缓存区中存储的第一待上传数据转存至所述存储器。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若所述车载终端与服务器数据通信恢复,确定所述存储器中是否有第二待上传数据;
若所述存储器中有待上传至服务器的第二待上传数据,将所述第二待上传数据上传至所述服务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将所述第一缓存区中的所述第一待上传数据传输至服务器,包括:
若所述存储器中没有待上传至服务器的第二待上传数据,且所述第一缓存区中有待上传至服务器的第一待上传数据,将所述第一缓存区中的第一待上传数据传输至所述服务器。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将所述第二缓存区存储的数据转存至存储器,包括:
将所述第二缓存区中预设长度的存储数据转存至所述存储器,记录所述存储器存储的数据长度。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载终端与服务器数据通信中断达到预设时长,包括:
未将数据上传至所述服务器的时长达到预设时长。
8.一种数据存储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存储单元,用于在所述车载终端与服务器数据通信中断达到预设时长时,将从所述通信中断开始获得的第一待上传数据存储至第一缓存区;
上传单元,用于在所述车载终端与服务器数据通信恢复时,将所述第一缓存区中的所述第一待上传数据传输至服务器;
第二存储单元,用于将所述第一待上传数据存储至第二缓存区,所述第二缓存区用于记录已上传至服务器的数据;
转存单元,用于当所述第二缓存区存储数据长度达到预设长度,将所述第二缓存区存储的数据转存至存储器。
9.一种数据存储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服务器;
车载终端,用于在所述车载终端与服务器数据通信中断达到预设时长时,将从所述通信中断开始获得的第一待上传数据存储至第一缓存区;若所述车载终端与所述服务器数据通信恢复,将所述第一缓存区中的所述第一待上传数据传输至所述服务器;将所述第一待上传数据存储至第二缓存区,所述第二缓存区用于记录已上传至服务器的数据;当所述第二缓存区存储数据长度达到预设长度,将所述第二缓存区存储的数据转存至存储器。
10.一种存储介质,用于至少存储一组指令集;
所述指令集用于被调用并至少执行如上任一项的数据存储的方法。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11012627.5A CN113703686A (zh) | 2021-08-31 | 2021-08-31 | 一种数据存储方法、装置及系统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11012627.5A CN113703686A (zh) | 2021-08-31 | 2021-08-31 | 一种数据存储方法、装置及系统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3703686A true CN113703686A (zh) | 2021-11-26 |
Family
ID=7865799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111012627.5A Pending CN113703686A (zh) | 2021-08-31 | 2021-08-31 | 一种数据存储方法、装置及系统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3703686A (zh) |
Citations (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794257A (zh) * | 2009-12-22 | 2010-08-04 | 深圳市硅格半导体有限公司 | 资料储存型闪存的数据更新方法及装置、存储设备 |
CN106502838A (zh) * | 2016-11-02 | 2017-03-15 | 中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 | 列车数据的缓存方法、装置和系统 |
CN108111552A (zh) * | 2016-11-24 | 2018-06-01 | 北京大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数据的传输方法、装置和设备 |
CN109213421A (zh) * | 2017-06-29 | 2019-01-15 |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存储记录方法及装置 |
CN110535978A (zh) * | 2019-10-08 | 2019-12-03 | 湖南新云网科技有限公司 | 数据传输方法、装置、系统及智能穿戴式设备和存储介质 |
CN110738755A (zh) * | 2019-10-28 | 2020-01-31 | 江西博能上饶客车有限公司 | 车载终端数据传输方法、系统、移动终端及存储介质 |
CN112256203A (zh) * | 2020-10-26 | 2021-01-22 | 山东盖特航空科技有限公司 | Flash存储器的写入方法、装置、设备、介质及系统 |
CN113110948A (zh) * | 2021-04-26 | 2021-07-13 | 北京京东拓先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容灾数据处理方法和装置 |
-
2021
- 2021-08-31 CN CN202111012627.5A patent/CN113703686A/zh active Pending
Patent Citations (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794257A (zh) * | 2009-12-22 | 2010-08-04 | 深圳市硅格半导体有限公司 | 资料储存型闪存的数据更新方法及装置、存储设备 |
CN106502838A (zh) * | 2016-11-02 | 2017-03-15 | 中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 | 列车数据的缓存方法、装置和系统 |
CN108111552A (zh) * | 2016-11-24 | 2018-06-01 | 北京大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数据的传输方法、装置和设备 |
CN109213421A (zh) * | 2017-06-29 | 2019-01-15 |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存储记录方法及装置 |
CN110535978A (zh) * | 2019-10-08 | 2019-12-03 | 湖南新云网科技有限公司 | 数据传输方法、装置、系统及智能穿戴式设备和存储介质 |
CN110738755A (zh) * | 2019-10-28 | 2020-01-31 | 江西博能上饶客车有限公司 | 车载终端数据传输方法、系统、移动终端及存储介质 |
CN112256203A (zh) * | 2020-10-26 | 2021-01-22 | 山东盖特航空科技有限公司 | Flash存储器的写入方法、装置、设备、介质及系统 |
CN113110948A (zh) * | 2021-04-26 | 2021-07-13 | 北京京东拓先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容灾数据处理方法和装置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EP1355229A2 (en) | Method and device for data storage using wireless communication | |
CN101114508A (zh) | 信息记录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 |
JPWO2011077798A1 (ja) | テープ媒体の走行を制御する装置及び方法 | |
CN102831673A (zh) | 行车记录处理方法、装置及设备 | |
CN107861836A (zh) | 行车记录仪数据备份方法和装置 | |
CN111124303B (zh) | 一种数据的存储方法、装置及系统 | |
US20070064114A1 (en) | Image pickup apparatus | |
US20080244173A1 (en) | Storage device using nonvolatile cache memory and control method thereof | |
US9170945B2 (en) | Communication management apparatus, communication management method, and computer program product | |
CN113703686A (zh) | 一种数据存储方法、装置及系统 | |
JP5856849B2 (ja) | 車載情報記録装置およびデータ書き込み管理方法 | |
US20030223142A1 (en) | Method and device for data storage using wireless communication | |
US6879552B2 (en) | Information recording and reproducing system enabling a selection of whether or not to perform an interruption and resumption of a data-recording | |
CN1945719B (zh) | 信息记录设备、摄像装置和信息记录控制方法 | |
JP5735887B2 (ja) | 運行カード初期化方法 | |
JP3604984B2 (ja) | 記録機器の記録制御方法 | |
JP2005100507A (ja) | 情報記録装置 | |
EP2124448A1 (en) | Method for playing streaming data, electronic device for performing the same and information storage media for storing the same | |
EP1562194A2 (en) | Recording/reproducing apparatus | |
EP2023348A1 (en) | Image recording/reproducing device | |
JP2024005364A (ja) | 車載機器、運行管理システム、及び、運行記録プログラム | |
CN100586163C (zh) | 视频记录/再现设备和视频记录/再现方法 | |
KR100681564B1 (ko) | 무선 네트워크를 이용한 차량용 dvr 시스템 | |
JP4659679B2 (ja) | デジタルカメラシステム及びデジタルカメラ | |
CN104601434B (zh) |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及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