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692516A - 供气系统 - Google Patents

供气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692516A
CN113692516A CN202080029111.9A CN202080029111A CN113692516A CN 113692516 A CN113692516 A CN 113692516A CN 202080029111 A CN202080029111 A CN 202080029111A CN 113692516 A CN113692516 A CN 11369251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an
air
unit
controller
supply system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80029111.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3692516B (zh
Inventor
巽浩二
铃木亮太
中岛泰士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aikin Industries Ltd
Original Assignee
Daikin Industrie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aikin Industries Ltd filed Critical Daikin Industries Ltd
Publication of CN11369251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69251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369251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69251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3/00Air-conditioning systems in which conditioned primary air is supplied from one or more central stations to distributing units in the rooms or spaces where it may receive secondary treatment; Apparatu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such systems
    • F24F3/001Air-conditioning systems in which conditioned primary air is supplied from one or more central stations to distributing units in the rooms or spaces where it may receive secondary treatment; Apparatu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such systems in which the air treatment in the central station takes place by means of a heat-pump or by means of a reversible cycl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70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 F24F11/72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for controlling the supply of treated air, e.g. its pressure
    • F24F11/74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for controlling the supply of treated air, e.g. its pressure for controlling air flow rate or air velocity
    • F24F11/77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for controlling the supply of treated air, e.g. its pressure for controlling air flow rate or air velocity by controlling the speed of ventilato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3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for purposes related to the operation of the system, e.g. for safety or monitoring
    • F24F11/46Improving electric energy efficiency or saving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62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type of control or by internal processing, e.g. using fuzzy logic, adaptive control or estimation of values
    • F24F11/63Electronic processing
    • F24F11/64Electronic processing using pre-stored data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70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 F24F11/72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for controlling the supply of treated air, e.g. its pressure
    • F24F11/74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for controlling the supply of treated air, e.g. its pressure for controlling air flow rate or air velocity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3/00Air-conditioning systems in which conditioned primary air is supplied from one or more central stations to distributing units in the rooms or spaces where it may receive secondary treatment; Apparatu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such systems
    • F24F3/044Systems in which all treatment is given in the central station, i.e. all-air system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3/00Air-conditioning systems in which conditioned primary air is supplied from one or more central stations to distributing units in the rooms or spaces where it may receive secondary treatment; Apparatu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such systems
    • F24F2003/003Air-conditioning systems in which conditioned primary air is supplied from one or more central stations to distributing units in the rooms or spaces where it may receive secondary treatment; Apparatu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such systems with primary air treatment in the central station and subsequent secondary air treatment in air treatment units located in or near the room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2110/00Control inputs relating to air properties
    • F24F2110/10Temperatur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2110/00Control inputs relating to air properties
    • F24F2110/20Humidity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2110/00Control inputs relating to air properties
    • F24F2110/40Pressure, e.g. wind pressur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2110/00Control inputs relating to air properties
    • F24F2110/50Air quality properties
    • F24F2110/65Concentration of specific substances or contaminants
    • F24F2110/70Carbon dioxide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30/00Energy efficient heating, ventilation or air conditioning [HVAC]
    • Y02B30/70Efficient control or regulation technologies, e.g. for control of refrigerant flow, motor or heating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Fluid Mechanics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Fuzzy Systems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Air Conditioning Control Device (AREA)
  • Control Of Positive-Displacement Air Blowers (AREA)

Abstract

在供气系统中,抑制各风机产生的额外的能量的消耗。第二单元(30)具有将第一空气(SA)供给至对象空间(100)的第二风机(31)。管道(40)将从第一单元(20)通过第一风机(21)送出的第一空气(SA)运送至第二单元(30)。第一检测部即远程传感器(70)检测对象空间(100)的第二空气(RA)的信息。第一控制器即主控制器(51)与第二单元(30)以及远程传感器(70)进行通信。第二单元(30)包括第二检测部(32)和副控制器(52),第二检测部对第二风机(31)送风的风量进行检测,副控制器是控制第二风机(31)的转速的第二控制器。主控制器(51)根据从远程传感器(70)获取到的第二空气(RA)的信息来确定第二单元(30)的目标风量,并且将目标风量指示给副控制器(52)。副控制器(52)以使由第二检测部(32)检测出的风量达到目标风量的方式控制第二风机(31)的转速。

Description

供气系统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一种供气系统,通过管道对被供给至建筑物内的房间等对象空间的空气进行分配。
背景技术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1-304614号公报)公开了一种空调系统,所述空调系统包括具有热交换盘管的空调机主体以及具有对热交换后的空气进行送风的风机的风机单元。专利文献1的各风机单元通过管道与多个吹出口连结,使在一个空调机主体中进行热交换后的空气分流至多个吹出口,从而供给至空调区域。
专利文献1的控制器对可自由地调整将来自热源的热介质送至热交换盘管的流量的泵单元的泵马达进行控制,并且对多个风机单元的风机马达的旋转速度进行控制。在多个吹出口设置有传感器,控制器根据这些传感器的吹出风量信号的总和数值的变动来控制各风机的风量和热交换盘管的热介质流量。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在专利文献1记载的风机单元中,通过设置于多个风机单元的外部的一个控制器,多个风机单元的风机马达的旋转速度受到控制。专利文献1的控制器一边对设置于各风机单元的多个吹出口的多个传感器的吹出风量信号进行确认,一边控制各风机单元的风机马达的旋转速度。因此,专利文献1的控制器的控制负载变大。
在包括能够进行风量的控制的风机单元的供气系统中,存在如何减小控制负载的技术问题。
解决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
第一观点的供气系统包括第一单元、第二单元、管道、第一检测部、第一控制器。第一单元具有第一风机。第二单元具有将第一空气供给至对象空间的第二风机。管道将通过第一风机送出的第一空气从第一单元运送至第二单元。第一检测部对对象空间的第二空气的信息进行检测。第一控制器与第二单元以及第一检测部进行通信。第二单元包括第二检测部和第二控制器,第二检测部对第二风机送风的风量进行检测,第二控制器控制第二风机的转速。第一控制器根据从第一检测部获取到的第二空气的信息来确定第二单元的目标风量,并且将目标风量指示给第二控制器。第二控制器以使通过第二检测部检测到的风量达到目标风量的方式控制第二风机的转速。
在第一观点所述的供气系统中,第二单元从第一控制器接收风量的指示值,能够在不依赖第一控制器的情况下通过第二控制器自动地进行第二单元自身中的风量控制。只要从第一控制器向第二单元提供适当风量的指示值即可,能够减小第一控制器的控制负载。
在第一观点所述的系统的基础上,在第二观点的供气系统中,第一单元具有供热介质流动的热交换器。热交换器使通过第一风机送出的第一空气与热介质之间进行热交换。
在第二观点所述的供气系统中,第一单元能够在热交换器中与热介质进行热交换,并且将进行空气调节后的第一空气送至第二单元。第二单元能够使用上述进行空气调节后的第一空气来进行对象空间的空气调节。
在第二观点所述的系统的基础上,在第三观点的供气系统中,第一检测部是温度传感器、CO2浓度传感器或湿度传感器,第一控制器根据预先设定的对象空间的设定温度、设定CO2浓度或设定湿度、通过第一检测部检测到的值,确定第二单元的目标风量。
在第三观点所述的供气系统中,第一控制器利用目标风量控制第二单元的风量,从而能够以将对象空间的温度、湿度以及CO2浓度中的至少一者保持在合适的范围的方式进行控制。
在第一观点至第三观点中任一观点所述的系统的基础上,在第四观点的供气系统中,还包括第三检测部,第三检测部配置于第一单元的下游侧,对通过第一风机送出的第一空气的压力进行检测。第一控制器以使从第三检测部获取到的压力的值达到规定的范围的方式控制第一风机的转速。
在第四观点所述的供气系统中,由于第一单元的下游侧的压力的值达到规定的范围,因此,与第一单元的下游侧的压力的值落在规定的范围之外的情况相比,能够节省第一风机以及第二风机中产生的额外电力成本。
在第一观点至第四观点中任一观点所述的系统的基础上,在第五观点的供气系统中,包括多个第二单元。管道将通过第一风机送出的第一空气从第一单元运送至多个第二单元。第一检测部与多个第二单元分别对应地设置有多个。第一控制器根据从多个第一检测部获取到的对象空间的第二空气的信息来确定多个第二单元的多个目标风量,并且将各目标风量指示给各第二控制器。
在第五观点所述的供气系统中,第一控制器能够控制第一风机的输出以匹配多个第二风机供给的第一空气的空气量。由此,供气系统能够抑制消耗电力。
在第五观点所述的系统的基础上,在第六观点的供气系统中,当改变多个第二风机中的至少一台第二风机的运转状态或者多个第二风机中的至少一台第二风机的风量时,第一控制器以增大第一风机以及多个第二风机中风机效率高的风机的输出为优先,或者以减小第一风机以及多个第二风机中风机效率低的风机的输出为优先。
在第六观点所述的供气系统中,第一控制器以优先增大第一风机以及多个第二风机中风机效率高的风机的输出或者减小风机效率低的风机的输出的方式进行控制。由此,供气系统的消耗能量得到抑制。
在第六观点所述的系统的基础上,在第七观点的供气系统中,第一控制器以多个第二风机中风机效率最高的第二风机的处理静压达到恒定或多个第二风机中风机效率最高的第二风机的风机转速达到最大的方式确定第一风机的输出。
在第七观点所述的供气系统中,第一控制器以多个第二风机中风机效率最高的第二风机的处理静压达到恒定或多个第二风机中风机效率最高的第二风机的风机转速达到最大的方式确定第一风机的输出。由此,优先减小风机效率低的第二风机的输出。
在第六观点所述的系统的基础上,在第八观点的供气系统中,第一控制器以多个第二风机中风机效率最低的第二风机的处理静压达到恒定或多个第二风机中风机效率最低的第二风机的风机转速达到最小的方式确定第一风机的输出。
在第八观点所述的供气系统中,第一控制器以多个第二风机中风机效率最低的第二风机的处理静压达到恒定或多个第二风机中风机效率最低的第二风机的风机转速达到最小的方式确定第一风机的输出。由此,优先增大风机效率高的风机的输出。
在第七观点或第八观点所述的系统的基础上,在第九观点的供气系统中,包括多个压力差传感器,多个压力差传感器用于检测多个第二风机的处理静压,控制器根据多个压力差传感器的检测值来确定第一风机的输出。
在第七观点或第八观点所述的系统的基础上,在第十观点的供气系统中,在多个第二风机中风机效率最大的第二风机的风量未达到目标风量的情况下,第一控制器使第一风机的输出增加。
在第十观点所述的供气系统中,第一控制器能够以使第一风机的输出增大而使多个第二风机中风机效率最大的第二风机的风量达到目标风量的方式进行控制。
在第六观点至第十观点中任一观点所述的系统的基础上,在第十一观点的供气系统中,还包括第四检测部,第四检测部用于检测通过第一风机送出的第一空气的风量。第一控制器将多个第二检测部以及第四检测部中的至少一者用于第一风机以及多个第二风机的风机效率的比较。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实施方式的供气系统的结构的概念图。
图2是表示变形例的供气系统的结构的一例的概念图。
图3是用于说明控制器的结构的框图。
图4是表示变形例的供气系统的结构的另一例的概念图。
图5是表示变形例的供气系统的结构的另一例的概念图。
图6是表示变形例的供气系统的结构的另一例的概念图。
图7是用于说明图6所示的控制器的结构的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1)整体结构
图1所示的供气系统10包括第一单元20、第二单元30、管道40、控制器50。第一单元20具有第一风机21。多个第二风机30分别具有第二风机31。各第二风机31将空气从第二单元30供给至对象空间100。对象空间100例如是建筑物内的房间。房间例如是空气的移动受到地板、天花板以及墙壁限制的空间。对于一个或多个对象空间100,配设多个第二单元30。作为包括多个第二单元30的供气系统10的代表例,图1中示出了包括两个第二单元30的供气系统10配设于一个对象空间100的例子。第二单元30的个数也可以是三个以上,可以适当设定。如前文所述,配设第二单元30的对象空间100也可以是两个以上。
管道40将从第一单元20通过第一风机21送出的第一空气SA分配至多个第二单元30。管道40包括主管41以及从主管41分岔的分支管42。图1中示出了主管41配置于第一单元20之外的情况,不过,主管41也可配置于第一单元20之中,此外,也可配置成从第一单元20中延伸至第一单元20外。主管41配置于第一单元20中的情况也包括第一单元20的外壳的一部分作为主管41起作用的情况。图1中示出了主管41的入口41a与第一单元20连接的例子。第一风机21配置于第一单元20内。此处,构成为从第一风机21吹出的空气全部流入管道40。
管道40的主管41的出口41b与分支管42的入口42a连接。分支管42的多个出口42b与多个第二单元30连接。
各第二风机30与对象空间100通过通风路81相连。通风路81的入口81a与第二单元30连接。各第二风机31使从管道40的出口42b朝向通风路81的入口81a的气流在第二单元30中产生。从另一观点来看,各第二风机31从分支管42的出口42b吸引第一空气SA。各第二风机31能够通过改变转速来改变各第二单元30中(通风路81的入口81a跟前)的静压。若管道40的静压恒定,那么,各第二风机31能够通过增大转速来提高各第二单元30中(通风路81的入口81a跟前)的静压。若第二单元30中的静压变高,则在通风路81中流动的第一空气SA的空气量变多。通过上述方式改变流动的空气量,从各通风路81的出口81b吹出至对象空间100的供气风量变化。
控制器50包括主控制器51和多个副控制器52。主控制器51与多个副控制器52彼此连接,构成控制器50。主控制器51控制第一风机21的转速。换言之,主控制器51控制第一风机21的输出。若第一风机21的输出变高,则第一风机21的状态向第一风机21的送风量变多的方向变化。
对于各第二单元30,设置有一个副控制器52。各副控制器52向对应的第二风机31发出与风量变更相关的指示。各副控制器52对目标风量进行存储。若供气风量相对于目标风量不足,则各副控制器52发出使第二风机31的转速增大的指示(与风量变更相关的指示)。相反地,若供气风量相对于目标风量过剩,则副控制器52发出使第二风机31的转速减小的指示(与风量变更相关的指示)。
控制器50获取通过多个第二风机31供给至对象空间100的空气的空气量的信息。空气量的信息例如是每一秒期间应当供给至对象空间100的空气量,换言之,将上述应当供给的空气量称为必要供气风量。根据获取到的空气量的信息来确定第一风机21的所需输出。控制器50控制第一风机21的输出以使其达到确定的所需输出。具体而言,各副控制器52从对应的第二单元30获取该第二单元30的空气量的信息。各副控制器52将空气量的信息输出至主控制器51。
(2)详细结构
(2-1)第一单元20
第一单元20除了具有已经说明的第一风机21以外,还具有热交换器22、第四检测部23、温度传感器24以及水量调整阀25。作为热介质,例如冷水或温水从热源单元60被供给至热交换器22。被供给至热交换器22的热介质也可以是冷水或温水以外的热介质,例如,可以是盐水。对于第四检测部23而言,例如,能够使用风量传感器、风速传感器或压力差传感器。
第四检测部23检测第一风机21送风的风量。第四检测部23与主控制器51连接。第四检测部23检测到的风量的值从第四检测部23被发送至主控制器51。第四检测部23检测到的风量是在管道40的主管41中流动的风量。换言之,第四检测部23检测到的风量是从多个第二单元30供给至对象空间100的供气风量的总量。
温度传感器24对从第一风机21送至管道40的第一空气SA的温度进行检测。温度传感器24与主控制器51连接。温度传感器24检测到的温度的值从温度传感器24被发送至主控制器51。
第一单元20通过通风路82与对象空间100相连。流过通风路82从对象空间100返回的第二空气RA在第一风机21的作用下流过热交换器22而被送出至管道40。从对象空间100返回的上述第二空气RA是曾经存在于对象空间100中的空气。当流过热交换器22时,返回后的第二空气RA与在热交换器22中流动的冷水或温水进行热交换而变成调节空气。向在热交换器22中进行热交换而被送出至管道40的第一空气SA提供的热量通过水量调整阀25进行调整。水量调整阀25的开度通过主控制器51控制。若水量调整阀25的开度变大,则在热交换器22中流动的水量变多,在热交换器22与第一空气SA之间每单位时间进行交换的热量变多。相反地,若水量调整阀25的开度变小,则在热交换器22中流动的水量变少,在热交换器22与第一空气SA之间的每单位时间的热交换量变少。
(2-2)第二单元30
第二单元30除了具有已经说明的第二风机31以外,还具有第二检测部32。第二检测部32检测第二风机31送风的风量。各第二检测部32与对应的一个副控制器52连接。第二检测部32检测到的风量的值被发送至副控制器52。第二检测部32检测到的风量是在通风路81中流动的风量。换言之,第二检测部32检测到的风量是从各第二单元30供给至对象空间100的供气风量。对于第二检测部32而言,例如,能够使用风量传感器、风速传感器或压力差传感器。
(2-3)远程传感器70
多个远程传感器70具有温度传感器的功能。各远程传感器70构成为能够向对应的副控制器52发送表示对象空间100的第二空气RA的温度的数据。
(3)供气系统10的动作
多个副控制器52分别从连接的远程传感器70接收检测到的对象空间的温度的值。各副传感器52对表示设定温度的数据进行保持。例如,表示设定温度的数据从遥控器(未图示)等预先发送至各副控制器52。各副控制器52将从遥控器等接收到的表示设定温度的数据存储至内置的存储器等存储装置52b(参照图3)。各副控制器52将设定温度的值发送至主控制器51。主控制器51基于设定温度并且根据对应的远程传感器70检测到的第二空气RA的温度来确定各第二单元30的目标风量。主控制器51将目标风量的值发送至各副控制器52。
主控制器51根据应当供给至对象空间100的目标风量的总量来确定第一风机21的输出。
例如,当将主管41的出口41b(分支管42的入口42a)的静压取主管41的入口41a的静压和分支管42的出口42b的静压的中间值的情况与取比中间值大的值的情况进行比较时,在上述静压取比中间值大的值的情况下,第一风机21的输出的比例大于多个第二风机31的输出的比例。相反地,当将主管41的出口41b(分支管42的入口42a)的静压取上述中间值的情况与取比中间值小的值的情况进行比较时,在取较小值的情况下,第一风机21的输出的比例小于多个第二风机31的输出的比例。第一风机21的输出与多个第二风机31的输出的比例存在效率高的范围。因此,主控制器51以达到效率高的比例的方式来确定第一风机21的输出。换言之,主控制器51相对于目标风量的总量将第一风机21的输出确定为预先确定的适当的输出。
例如,若考虑第一风机21的输出的下述确定方法,则可知,对于第一风机21的输出而言,存在适合于降低消耗电力的第一风机21的输出的范围。若提高第一风机21的输出而使得第一风机21以及多个第二风机31的消耗电力的总和上升,则第一风机21的输出逐渐下降,若在第一风机21以及多个第二风机31的消耗电力的总和反弹而再次上升前确定第一风机21的输出,则上述确定的输出的范围是消耗电力比其他范围的消耗电力小的范围。相反地,若降低第一风机21的输出而使得第一风机21以及多个第二风机31的消耗电力的总和上升,则第一风机21的输出逐渐上升,若在第一风机21以及多个第二风机31的消耗电力的总和反弹而再次上升前确定第一风机21的输出,则上述确定的输出的范围是消耗电力比其他范围的消耗电力小的范围。若提高第一风机21的输出而使得第一风机21以及多个第二风机31的消耗电力的总和下降,则第一风机21的输出逐渐上升,若在第一风机21以及多个第二风机31的消耗电力的总和反弹而再次上升前确定第一风机21的输出,则上述确定的输出的范围是消耗电力比其他范围的消耗电力小的范围。相反地,若降低第一风机21的输出而使得第一风机21以及多个第二风机31的消耗电力的总和下降,则第一风机21的输出逐渐下降,若在第一风机21以及多个第二风机31的消耗电力的总和反弹而再次上升前确定第一风机21的输出,则上述确定的输出的范围是消耗电力比其他范围的消耗电力小的范围。不过,确定第一风机21的适当的输出的方法不限于上述方法。
在主控制器51确定目标风量并将目标风量的值发送至各副控制器52后,风机效率最高的第二单元30以外的各第二单元30通过对应的副控制器52对第二风机31的转速进行调整。多个第二风机31的转速的调整是彼此独立进行的。
此时,在确定的第一风机21的输出中,风机效率最高的第二单元30的第二风机31的转速达到最大。此处,风机效率最高的第二单元30是在分支管42的入口42a的静压相同且供给至对象空间100的供气风量相同的情况下消耗能量最小的第二单元30。此外,风机效率最低的第二单元30是在分支管42的入口42a的静压相同且供给至对象空间100的供气风量相同的情况下消耗能量最大的第二单元30。
各副控制器52控制各第二风机31的转速以使供气风量与目标风量一致。多个副控制器52彼此独立地控制多个第二风机31的转速。若第二检测部32检测到的风量小于目标风量,则各副控制器52使各第二风机31的转速增大。若第二检测部32检测到的风量多于目标风量,则各副控制器52使各第二风机31的转速减小。假设,当风机效率最高的第二单元30的转速下降时,主控制器51改变第一风机21的输出,以风机效率最高的第二单元30的转速达到最大的方式进行调整。
当改变风量时,在改变多个第二风机31中的至少一台第二风机的运转状态或多个第二风机31中的至少一台第二风机31的风量时,主控制器51以增大第一风机21以及多个第二风机31中风机效率高的风机的输出为优先或者以减小风机效率低的风机的输出为优先。换言之,在使朝向对象空间100的供气风量变多的情况下,主控制器51以增大第一风机21以及多个第二风机31中风机效率高的风机的输出的方式确定第一风机21的输出以及多个第二单元30的目标风量。相反地,在使朝向对象空间100的供气风量变少的情况下,主控制器51以减小第一风机21以及多个第二风机31中风机效率高的风机的输出的方式确定第一风机21的输出以及多个第二单元30的目标风量。
不过,在多个第二单元30中风机效率最大的第二单元30的风量未达到目标风量的情况下,主控制器51使第一风机21的输出增大。此时,主控制器51使第一风机21的输出增大且使风机效率最大的第二单元30的第二风机31的转速保持最大。
(4)变形例
(4-1)变形例1A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对下述情况进行了说明:当主控制器51确定第一风机21的输出时,主控制器51以多个第二风机31中风机效率最高的第二风机31的转速达到最大的方式进行确定。
不过,当主控制器51确定第一风机21的输出时,主控制器51也可构成为以多个第二风机31中风机效率最低的第二风机31的转速达到最小的方式确定第一风机21的输出。在该情况下,对应的副控制器52对风机效率最低的第二单元30以外的各第二单元30的第二风机31的转速进行调整。多个第二风机31的转速的调整是彼此独立进行的。
此外,在主控制器51减小目标风量的情况下,主控制器51也可构成为以将多个第二风机31中风机效率最高的第二风机31的处理静压设为恒定的方式确定第一风机21的输出。在如上所述那样构成的情况下,由于各第二单元30中处理静压恒定的第二单元30与其他第二单元30相比能够将效率高的第二风机31的转速保持得较高,因此,能够将供气系统10整体的效率保持得较高。如此一来,在采用将处理静压保持为恒定的结构的情况下,例如,各第二单元30构成为包括用于检测第二风机31的处理静压的压力差传感器33(参照图2)。或者,构成为控制器50根据第二检测部32的检测结果以及第二风机31的转速来算出处理静压。控制器50根据风机效率最高的第二单元30的压力差传感器33的检测值来确定第一风机21的输出。在该情况下,对应的副控制器52对处理压力差被保持为恒定的第二单元30以外的各第二单元30的第二风机31的转速进行调整。多个第二风机31的转速的调整是彼此独立进行的。
此外,在主控制器51增大目标风量的情况下,主控制器51也可构成为以将多个第二风机31中风机效率最低的第二风机31的处理静压设为恒定的方式确定第一风机21的输出。在如上所述那样构成的情况下,由于各第二单元30中处理静压恒定的第二单元30与其他第二单元30相比能够将效率低的第二风机31的转速保持得较低,因此,能够将供气系统10整体的效率保持得较高。如此一来,在采用将处理静压保持为恒定的结构的情况下,例如,各第二单元30构成为包括用于检测第二风机31的处理静压的压力差传感器33(参照图2)。或者,构成为控制器50根据第二检测部32的检测结果以及第二风机31的转速来算出处理静压。控制器50根据风机效率最低的第二单元30的压力差传感器33的检测值来确定第一风机21的输出。在该情况下,对应的副控制器52对处理压力差被保持为恒定的第二单元30以外的各第二单元30的第二风机31的转速进行调整。多个第二风机31的转速的调整是彼此独立进行的。
(4-2)变形例1B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对远程传感器70具有温度传感器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不过,远程传感器70例如也可以具备温度传感器、CO2浓度传感器以及湿度传感器中的至少一者的功能。在如上所述那样构成的情况下,多个副控制器52分别从连接的远程传感器70接收对象空间100的温度、CO2浓度以及湿度中的至少一者的检测值。各副控制器52对远程传感器70的检测对象的设定值的数据进行保持。各副控制器52将这些温度、CO2浓度以及湿度中的至少一者的设定值发送至主控制器51。主控制器51基于设定值并根据对应的远程传感器70的检测值来确定各第二单元30的目标风量。主控制器51将目标风量的值发送至各副控制器52。
(4-3)变形例1C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对第一单元20具有热交换器22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不过,第一单元20也可采取不构成热交换器22的形态。例如,当对象空间100的CO2浓度高时,供气系统10也可构成为对对象空间100进行换气的系统。
(4-4)变形例1D
控制器50通过计算机实现。控制器50包括控制运算装置51a、52a以及存储装置51b、52b。对于控制运算装置51a、52a而言,能够使用CPU或GPU这样的处理器。控制运算装置51a、52a读取存储于存储装置51b、52b的程序,并根据该程序进行规定的图像处理或运算处理。此外,控制运算装置51a、52a能够根据程序将运算结果写入存储装置51b、52b,能够读取存储于存储装置51b、52b的信息。图3示出了由控制运算装置51a、52a实现的各种功能框。存储装置51b、52b能够用作数据库。
(4-5)变形例1E
如图4所示,在第一单元20也可安装有外部空气导入单元110。外部空气导入单元110具有第三风机111以及第五检测部112。外部空气导入单元110通过第三风机111从对象空间100外引入外部空气OA并且送至第一单元20。第五检测部112对被送至第一单元20的外部空气OA的风量进行检测。第五检测部112将检测到的外部空气OA的送风量的值发送至主控制器51。在外部空气OA从外部空气导入单元110被送至第一单元20的情况下,主控制器51也可构成为针对第一风机21的输出的控制进行与外部空气OA的送风量相应的修正。对于第五检测部112而言,例如,能够使用风量传感器、风速传感器或压力差传感器。
(4-6)变形例1F
在变形例1F的供气系统10中,如图5所示,在图1所示的实施方式的供气系统10的第一单元20的下游侧配置有第三检测部即压力传感器90。该压力传感器90对通过第一风机21送出的第一空气SA的压力进行检测。压力传感器90例如配置在管道40的第一单元20附近,换言之,配置在管道40的入口41a附近。由于该压力传感器90以外的结构与上述实施方式的供气系统10是相同的,因此,省略说明。主控制器51获取压力传感器90检测到的第一空气SA的压力的值。主控制器51以第一空气SA的压力的值达到规定的范围的方式控制第一风机21的转速。若第一空气SA的压力的值小于规定范围的下限值,则主控制器51使第一风机21的转速增大。若第一空气SA的压力的值大于规定范围的上限值,则主控制器51使第一风机21的转速减小。
此外,如图6所示,也可在图4所示的变形例1E的供气系统10的第一单元20的下游侧配置第三检测部即压力传感器90。图6的控制器50的结构在图7中示出。
(5)特征
(5-1)
上述说明的供气系统10包括第一单元20、第二单元30、管道40、第一检测部即远程传感器70、第一单元、第一控制器即主控制器51。第二单元30具有将第一空气SA供给至对象空间100的第二风机31。管道40将从第一单元20通过第一风机21送出的第一空气SA运送至第二单元30。远程传感器70检测对象空间100的第二空气RA的信息。第二空气RA的信息例如是第二空气RA的温度、第二空气RA的CO2浓度或第二空气RA的湿度。主控制器51与第二单元30以及远程传感器70进行通信。第二单元30包括第二检测部32和副控制器52,其中,第二检测部32是对第二风机31送风的风量进行检测的第二检测部,副控制器52是对第二风机的转速进行控制的第二控制器。主控制器51根据由远程传感器70获取到的第二空气RA的信息即例如温度的检测值、CO2浓度的检测值或湿度的检测值来确定第二单元30的目标风量。主控制器51将确定的目标风量指示给副控制器52。副控制器52以使由第二检测部32检测出的风量达到目标风量的方式控制第二风机31的转速。
在如上所述那样构成的供气系统10中,第二单元30从主控制器51接收风量的指示值,能够在不依赖主控制器51的情况下通过副控制器52自动地进行第二单元30自身中的风量控制。如此一来,只要从主控制器51向第二单元30提供适当风量的指示值即可,能够减小主控制器51的控制负载。
(5-2)
在上述实施方式的供气系统10中,第一单元20能够在热交换器22中与热介质进行热交换,并且将进行空气调节后的空气送至多个第二单元30。多个第二单元30能够使用上述进行空气调节后的空气来进行对象空间100的空气调节。
(5-3)
上述供气系统10的控制器50根据对象空间100的温度、湿度以及CO2浓度中的至少一者来确定由多个第二单元30供给的空气的风量,对多个第二单元30各自的风量进行控制。在上述这样的供气系统10中,通过控制器50来控制多个第二单元30各自的风量,从而能够将对象空间100的温度、湿度以及CO2浓度中的至少一者保持在合适的范围。
(5-4)
在变形例1F的供气系统10中包括压力传感器90,压力传感器90是配置于第一单元20的下游侧且对由第一风机21送出的第一空气SA的压力进行检测的第三检测部。主控制器51以从压力传感器90获取到的压力的值达到规定的范围的方式控制第一风机21的转速。其结果是,由于第一单元20的下游侧的压力的值达到规定的范围,因此,与第一单元20的下游侧的压力的值落在规定的范围之外的情况相比,能够节省第一风机21以及第二风机31中产生的额外电力成本。
(5-5)
在上述供气系统10中,主控制器51能够将第一风机21的输出控制成合适的值以匹配向对象空间100供给的供气风量的总量。供气风量的总量是多个第二风机31的第一空气SA的空气量的一例。通过主控制器51的上述这样的控制,供气系统10能够抑制系统整体的消耗能量。
(5-6)
在上述供气系统10中,当改变多个第二风机31中的至少一台的运转状态或多个第二风机31中的至少一台第二风机31的风量时,主控制器51能够构成为以增大第一风机21以及多个第二风机31中风机效率高的风机的输出为优先或者以减小风机效率低的风机的输出为优先。在如上所述那样构成的供气系统10中,主控制器51以优先增大风机效率高的风机的输出或者减小风机效率低的风机的输出的方式进行控制,从而对供气系统10的消耗能量进行抑制。
(5-7)
在上述供气系统10中,主控制器51以多个第二风机31中风机效率最高的第二风机31的处理静压达到恒定或者多个第二风机31中风机效率最高的第二风机31的风机转速达到最大的方式确定第一风机21的输出,由此,能够以优先减小风机效率低的第二风机31的输出的方式构成。在如上所述那样构成的情况下,作为优先减小风机效率低的第二风机31的输出的结果,与减小风机效率较高的第二风机31的输出的情况相比,能够减少消耗能量。
(5-8)
在上述供气系统10中,主控制器51以多个第二风机31中风机效率最低的第二风机31的处理静压达到恒定或者多个第二风机31中风机效率最低的第二风机31的风机转速达到最小的方式确定第一风机21的输出,由此,能够以优先增大风机效率高的风机的输出的方式构成。在如上所述那样构成的情况下,作为优先增大风机效率高的第二风机31的输出的结果,与增大风机效率较低的第二风机31的输出的情况相比,能够减少消耗能量。
(5-9)
在上述供气系统10中,在多个第二风机31中风机效率最大的第二风机31的风量未达到目标风量的情况下,主控制器51使第一风机21的输出增大。在如上所述那样构成的供气系统10中,主控制器51能够以使第一风机21的输出增大而使多个第二风机31中风机效率最大的第二风机31的风量达到目标风量的方式进行控制。
以上,对本公开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应当理解的是,能够在不脱离权利要求书记载的本公开的主旨和范围的情况下进行形态和细节的多种变更。
(符号说明)
10供气系统
20第一单元
21第一风机
22热交换器
23第四检测部
30第二单元
31第二风机
32第二检测部
33压力差传感器
40管道
50控制器
51主控制器(第一控制器的例子)
52副控制器(第二控制器的例子)
70远程传感器(第一检测部的例子)
90压力传感器(第三检测部的例子)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2001-304614号公报

Claims (11)

1.一种供气系统(10),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单元(20),所述第一单元具有第一风机(21);
第二单元(30),所述第二单元具有将第一空气供给至对象空间的第二风机(31);
管道(40),所述管道将通过所述第一风机送出的所述第一空气从所述第一单元运送至所述第二单元;
第一检测部(70),所述第一检测部对所述对象空间的第二空气的信息进行检测;以及
第一控制器(51),所述第一控制器与所述第一单元、所述第二单元以及所述第一检测部进行通信,
所述第二单元包括第二检测部(32)和第二控制器(52),所述第二检测部对所述第二风机送风的风量进行检测,所述第二控制器控制所述第二风机的转速,
所述第一控制器根据从所述第一检测部获取到的所述第二空气的信息来确定所述第二单元的目标风量,并且将所述目标风量指示给所述第二控制器,
所述第二控制器以使通过所述第二检测部检测到的风量达到所述目标风量的方式控制所述第二风机的转速。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供气系统(10),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单元具有供热介质流动的热交换器(22),
所述热交换器使通过所述第一风机送出的所述第一空气与所述热介质之间进行热交换。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供气系统(10),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检测部是温度传感器、CO2浓度传感器或湿度传感器,
所述第一控制器根据预先设定的对象空间的设定温度、设定CO2浓度或设定湿度、通过所述第一检测部检测到的值,确定所述第二单元的所述目标风量。
4.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供气系统(10),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第三检测部,所述第三检测部配置于所述第一单元的下游侧,对通过所述第一风机送出的所述第一空气的压力进行检测,
所述第一控制器以使从所述第三检测部获取到的压力的值达到规定的范围的方式控制所述第一风机的转速。
5.如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供气系统(10),其特征在于,
包括多个所述第二单元,
所述管道将通过所述第一风机送出的所述第一空气从所述第一单元运送至多个所述第二单元,
所述第一检测部与多个所述第二单元分别对应地设置有多个,
所述第一控制器根据从多个所述第一检测部获取到的所述对象空间的所述第二空气的信息来确定多个所述第二单元的多个所述目标风量,并且将各所述目标风量指示给各所述第二控制器。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供气系统(10),其特征在于,
当改变多个所述第二风机中的至少一台所述第二风机的运转状态或者多个所述第二风机中的至少一台所述第二风机的风量时,所述第一控制器以增大所述第一风机以及多个所述第二风机中风机效率高的风机的输出为优先,或者以减小所述第一风机以及多个所述第二风机中风机效率低的风机的输出为优先。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供气系统(10),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控制器以多个所述第二风机中风机效率最高的第二风机的处理静压达到恒定或多个所述第二风机中风机效率最高的第二风机的风机转速达到最大的方式确定所述第一风机的输出。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供气系统(10),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控制器以多个所述第二风机中风机效率最低的第二风机的处理静压达到恒定或多个所述第二风机中风机效率最低的第二风机的风机转速达到最小的方式确定所述第一风机的输出。
9.如权利要求7或8所述的供气系统(10),其特征在于,
包括多个压力差传感器(33),多个所述压力差传感器用于检测多个所述第二风机的处理静压,
所述第一控制器根据多个所述压力差传感器的检测值来确定所述第一风机的输出。
10.如权利要求7或8所述的供气系统(10),其特征在于,
在多个所述第二风机中风机效率最大的第二风机的风量未达到所述目标风量的情况下,所述第一控制器使所述第一风机的输出增加。
11.如权利要求6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供气系统(10),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第四检测部(23),所述第四检测部用于检测通过所述第一风机送出的所述第一空气的风量,
所述第一控制器将多个所述第二检测部以及所述第四检测部中的至少一者用于所述第一风机以及多个所述第二风机的风机效率的比较。
CN202080029111.9A 2019-04-15 2020-04-15 供气系统 Active CN11369251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9)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9077307 2019-04-15
JP2019-077306 2019-04-15
JP2019-077305 2019-04-15
JP2019077306 2019-04-15
JP2019-077307 2019-04-15
JP2019077305 2019-04-15
JP2019116144 2019-06-24
JP2019-116144 2019-06-24
PCT/JP2020/016620 WO2020218127A1 (ja) 2019-04-15 2020-04-15 給気システム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692516A true CN113692516A (zh) 2021-11-23
CN113692516B CN113692516B (zh) 2023-04-04

Family

ID=7294247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80029111.9A Active CN113692516B (zh) 2019-04-15 2020-04-15 供气系统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20220214071A1 (zh)
EP (1) EP3957926B1 (zh)
CN (1) CN113692516B (zh)
AU (1) AU2020261812B2 (zh)
ES (1) ES2955485T3 (zh)
WO (1) WO2020218127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1649975B2 (en) * 2019-12-04 2023-05-16 Hitachi Global Life Solutions, Inc.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US20220154964A1 (en) * 2020-11-16 2022-05-19 Mumarba LLC Artificial Breeze System
JP7185147B2 (ja) * 2020-12-25 2022-12-07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ファンユニットの選定方法
JP2022102025A (ja) * 2020-12-25 2022-07-07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処理システムの試運転方法

Citation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7260201A (ja) * 1994-03-22 1995-10-13 Hitachi Plant Eng & Constr Co Ltd アンダーフロア空調システム
JP2008051466A (ja) * 2006-08-28 2008-03-06 Sanki Eng Co Ltd 可変風量装置及び空調システム
CN101303153A (zh) * 2008-06-30 2008-11-12 湖南大学 变风量空调系统送风静压优化控制方法及其装置
CN101769574A (zh) * 2009-01-07 2010-07-07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空调系统
JP2011052905A (ja) * 2009-09-02 2011-03-17 Toshiba Corp 空調制御システム
JP2011094899A (ja) * 2009-10-30 2011-05-12 Sanki Eng Co Ltd 空調システム及び空調方法
CN102422095A (zh) * 2009-05-13 2012-04-18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空气调节装置
JP2012077968A (ja) * 2010-09-30 2012-04-19 Sanken Setsubi Kogyo Co Ltd 空調方法及び空調システム
CN103124879A (zh) * 2010-09-30 2013-05-29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控制器及空调处理系统
JP2017053520A (ja) * 2015-09-08 2017-03-16 株式会社竹中工務店 空調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8261545A (ja) * 1995-03-24 1996-10-11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空気調和機
JP3449548B2 (ja) 2000-04-24 2003-09-22 木村工機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システム
JP2010181046A (ja) * 2009-02-03 2010-08-19 Daikin Ind Ltd クリーンルーム空調システム
JP5195899B2 (ja) * 2010-12-28 2013-05-15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クリーンルーム用空調システム

Patent Citation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7260201A (ja) * 1994-03-22 1995-10-13 Hitachi Plant Eng & Constr Co Ltd アンダーフロア空調システム
JP2008051466A (ja) * 2006-08-28 2008-03-06 Sanki Eng Co Ltd 可変風量装置及び空調システム
CN101303153A (zh) * 2008-06-30 2008-11-12 湖南大学 变风量空调系统送风静压优化控制方法及其装置
CN101769574A (zh) * 2009-01-07 2010-07-07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空调系统
CN102422095A (zh) * 2009-05-13 2012-04-18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空气调节装置
JP2011052905A (ja) * 2009-09-02 2011-03-17 Toshiba Corp 空調制御システム
JP2011094899A (ja) * 2009-10-30 2011-05-12 Sanki Eng Co Ltd 空調システム及び空調方法
JP2012077968A (ja) * 2010-09-30 2012-04-19 Sanken Setsubi Kogyo Co Ltd 空調方法及び空調システム
CN103124879A (zh) * 2010-09-30 2013-05-29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控制器及空调处理系统
JP2017053520A (ja) * 2015-09-08 2017-03-16 株式会社竹中工務店 空調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AU2020261812A1 (en) 2021-12-09
ES2955485T3 (es) 2023-12-01
US20220214071A1 (en) 2022-07-07
WO2020218127A1 (ja) 2020-10-29
EP3957926A4 (en) 2022-06-22
EP3957926A1 (en) 2022-02-23
AU2020261812B2 (en) 2022-12-22
CN113692516B (zh) 2023-04-04
EP3957926B1 (en) 2023-06-1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3692516B (zh) 供气系统
US10330328B2 (en) Temperature control system
EP2102568B1 (en) Air-conditioning algorithm for water terminal free cooling
CN113728202B (zh) 风机单元、风机单元系统以及空气处理系统
US20110146651A1 (en) Altitude Adjustment for Heating, Ventilating and Air Conditioning Systems
CN101109552A (zh) 商用空调室内机温度感知设定装置及方法
CN113710964B (zh) 空调系统
KR20210080795A (ko) 스마트 공기 조화 시스템
JP7167081B2 (ja) 給気システム
CN113692515B (zh) 空调系统
AU2020259880B2 (en)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JP7245730B2 (ja) 空気調和システム
JP6958657B2 (ja) 空気調和システム
JP7185147B2 (ja) ファンユニットの選定方法
CN116034236A (zh) 风机单元及包括该风机单元的空气处理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