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662055A - 一种红茶的新型加工工艺 - Google Patents

一种红茶的新型加工工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662055A
CN113662055A CN202110819348.3A CN202110819348A CN113662055A CN 113662055 A CN113662055 A CN 113662055A CN 202110819348 A CN202110819348 A CN 202110819348A CN 113662055 A CN113662055 A CN 11366205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ithering
light
tea leaves
tea
hour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Withdrawn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0819348.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陈思齐
饶艳
杨春龙
聂志国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nan Mengjiuli Tea Industr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unan Mengjiuli Tea Industr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nan Mengjiuli Tea Industry Co ltd filed Critical Hunan Mengjiuli Tea Industr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10819348.3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3662055A/zh
Publication of CN11366205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662055A/zh
Withdrawn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23FOODS OR FOODSTUFFS; TREATMENT THEREOF, NOT COVERED BY OTHER CLASSES
    • A23FCOFFEE; TEA; THEIR SUBSTITUTES; MANUFACTURE, PREPARATION, OR INFUSION THEREOF
    • A23F3/00Tea; Tea substitutes; Preparations thereof
    • A23F3/06Treating tea before extraction; Preparations produced thereby
    • AHUMAN NECESSITIES
    • A23FOODS OR FOODSTUFFS; TREATMENT THEREOF, NOT COVERED BY OTHER CLASSES
    • A23FCOFFEE; TEA; THEIR SUBSTITUTES; MANUFACTURE, PREPARATION, OR INFUSION THEREOF
    • A23F3/00Tea; Tea substitutes; Preparations thereof
    • A23F3/06Treating tea before extraction; Preparations produced thereby
    • A23F3/08Oxidation; Fermentation
    • AHUMAN NECESSITIES
    • A23FOODS OR FOODSTUFFS; TREATMENT THEREOF, NOT COVERED BY OTHER CLASSES
    • A23FCOFFEE; TEA; THEIR SUBSTITUTES; MANUFACTURE, PREPARATION, OR INFUSION THEREOF
    • A23F3/00Tea; Tea substitutes; Preparations thereof
    • A23F3/06Treating tea before extraction; Preparations produced thereby
    • A23F3/12Rolling or shredding tea leaves

Landscapes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Food Science & Technology (AREA)
  • Polymers & Plastics (AREA)
  • Biotechnology (AREA)
  • Tea And Coffe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适用于茶叶加工技术领域,提供了一种红茶的新型加工工艺,包括萎凋、揉捻、解块、发酵、初烘、摊凉、足干、摊凉和提香,其中,萎凋工艺包括将采摘的红茶鲜叶摊放,在鼓风和恒温的条件下,先用紫外光、红光和黄光组成的混合光照射萎凋6h,期间每隔1h轻度翻动鲜叶1次,6h后,关闭混合光,先用紫外光照射萎凋,再用红光照射萎凋,最后用黄光照射萎凋,其中,紫外光的波长为260nm,红光的波长为630~640nm,黄光的波长为585~590nm,本发明利用热风萎凋结合混合光谱萎凋,其能够在模拟日照的情况下,进一步提升成品感官的指标,并且该萎凋工艺不受天气制约,成品品质稳定,本发明制得的红茶香气突出、叶底匀齐、感官评审加分。

Description

一种红茶的新型加工工艺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茶叶加工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红茶的新型加工工艺。
背景技术
红茶是目前茶业行业占全球份额最大的茶类,如何选择并使用好的工艺提升茶叶品质是从业者不懈的追求,在制茶工艺中,萎凋是关键质量控制节点,能明显影响后期的感官品质。
传统的加工工艺、设备及看茶做茶的理念给我国茶叶标准化生产造成了很大的制约,例如湖南省常德市桃源县是我国重要的茶业产区,所产的桃源红茶为农业部授权的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但因为产区的云雾雨水天气频繁,天气及温度变化阴晴不定,日晒萎凋成为可遇而不可求的工艺,所采茶青的处理有一定难度,尤其是当地特有的桃源大叶茶,在生产加工过程中很容易萎凋不均,造成鲜叶四周干、茶梗绿,并且揉捻条件不成熟。
目前常用的解决方案为长时间自然萎凋和适时翻动,或者进一步采用萎凋槽吹热风和自然萎凋结合,甚至融入乌龙茶的摇青工艺让鲜叶的萎凋更充分,并突出花果香,但复杂多变的加工工艺使得茶成品感官稳定性受到很大的影响,地理标志特色很难确定,为品牌市场突围造成了一定难度,故需要创新提出新的工艺思路,稳定产品特性,减少工艺的不确定性。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红茶的新型加工工艺,旨在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本发明是这样实现的,一种红茶的新型加工工艺,包括:
将采摘的红茶鲜叶以5~10cm的堆叠厚度摊放,在鼓风和恒温26℃的条件下,先用紫外光、红光和黄光组成的混合光照射萎凋6h,期间每隔1h轻度翻动鲜叶1次,6h后,关闭混合光,先用紫外光照射萎凋10~15min,再用红光照射萎凋6h,最后用黄光照射萎凋2~3h,每隔3h停止鼓风1.5h,直至鲜叶萎凋至抓起成团、松手慢散且茶梗不断的状态,其中,紫外光的波长为260nm,红光的波长为630~640nm,黄光的波长为585~590nm;
取萎凋后的茶叶揉捻60~90min,揉捻时先轻后重,轻重交替进行,揉捻中途解块一次,揉捻完毕后再解块一次;
取解块后的茶叶发酵3~5h,湿度为98%,发酵时先在33℃下发酵1~2h,再在28℃下发酵2~3h,直至达到四级叶相;
取发酵后的茶叶初烘4~5min,温度为120~130℃,打毛火,直至6成干,初烘后摊凉2.5~3.5h,直至回润;
另茶叶回润3h,直至走水充分;
取走水后的茶叶低温足火慢烘15~30min,温度为75~95℃,直至9成干,慢烘后摊凉40~60min;
摊凉后提香5~10min,温度为125℃,然后降温至70~80℃继续提香30~60min,即得。
进一步地,在摊凉回润之后还包括:
取摊凉后的茶叶滚炒15~30min,温度为180℃,直至条索紧结。
更进一步地,在摊凉回润之后还包括:
取摊凉后的茶叶翻炒3~6h,温度为160~210℃,直至条索紧结成珠型且红黑油润。
更进一步地,所述萎凋,先用紫外光、红光和黄光组成的混合光照射萎凋10min,再用红光和黄光组成的混合光照射萎凋2h,最后用红光继续照射萎凋4h。
更进一步地,所述发酵,先在33℃下发酵1h,再在28℃下发酵2h,开始发酵2h后翻动一次。
更进一步地,所述初烘,温度为120℃,时长为5min,初烘后摊凉3h。
更进一步地,所述低温足火慢烘,温度为75℃,时长为30min,慢烘后摊凉40min。
更进一步地,所述提香,先在温度为125℃提香5min,再降温至70℃提香60min。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红茶加工模拟环境的光谱设备,应用于上述红茶的新型加工工艺中的萎凋工艺,包括茶叶萎凋机,所述茶叶萎凋机包括萎凋槽和热风机,所述萎凋槽的底面设置有通风网,所述热风机的出风口通过通风网与所述萎凋槽连通,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设置在所述茶叶萎凋机上方的挂架、升降组件和发光组件;
所述挂架固定设置在红茶加工室的顶棚,所述升降组件包括滑轮、卷线器、线缆、拉绳、挂钩和固定环,所述滑轮固定连接所述挂架,所述卷线器收卷和放卷所述线缆,所述线缆的一端设置有电源插头,另一端设置有连接头,靠近所述连接头一端的所述线缆上固定设置所述固定环,所述固定环连接多个所述拉绳,每个所述拉绳的一端分别连接一个所述挂钩;
所述发光组件包括框架、设置在所述框架内的多根三色LED灯管以及LED控制器,多根所述三色LED灯管电连接所述LED控制器,所述三色LED灯管包括紫外光LED灯珠、红光LED灯珠和黄光LED灯珠,所述框架顶面设置有多个挂环;
所述线缆绕接所述滑轮并通过所述挂钩挂接所述挂环,所述连接头电连接所述LED控制器。
有益效果
本发明提供的红茶的新型加工工艺包括萎凋、揉捻、解块、发酵、初烘、摊凉、足干、摊凉和提香,其中,萎凋工艺利用热风萎凋结合混合光谱萎凋,其能够在模拟日照的情况下,进一步提升成品感官的指标,并且该萎凋工艺不受天气制约,成品品质稳定,本发明制得的红茶香气突出、叶底匀齐、感官评审加分。
附图说明
图1是茶叶萎凋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热风机的位置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红茶加工模拟环境的光谱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红茶加工模拟环境的光谱设备的侧视图;
图5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固定环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框架、三色LED灯管和LED控制器的安装示意图;
图7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框架的两个构件的连接关系示意图。
图中标号分别表示:1-外壳,2-连接壳,3-电控箱,31-电路板,32-单片机,33-开关,4-机壳,5-热风机,6-保护罩,7-电源线,8-萎凋槽,9-挂架,10-滑轮,11-卷线器,12-线缆,13-拉绳,14-转轴,15-固定环,16-电源插头,17-LED控制器,18-框架,19-三色LED灯管。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提供一种红茶的新型加工工艺,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借鉴本文内容,适当改进工艺参数实现,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所有类似的替换和改动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都是显而易见的,它们都被视为包括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本发明的方法及应用已经通过较佳的实施例进行了描述,相关人员明显能在不脱离本发明的内容、精神和范围内对本文所述的方法和应用进行改动或适当变更与组合,以实现和应用本发明技术方案。
本发明加工红茶的场地应清洁卫生、空气流通、无异味和外来粉尘污染。
本发明提供的一种红茶的新型加工工艺包括以下步骤:
将红茶鲜叶放置于萎凋槽中萎凋12~16h,其中包括混合光照射萎凋6h、紫外光照射萎凋10~15min、红光照射萎凋6h以及黄光照射萎凋2~3h,红茶鲜叶的堆叠厚度为5~10cm,期间保持鼓风,紫外光的波长为260nm,红光的波长为630~640nm,黄光的波长为585~590nm,具体地,先利用紫外光、红光和黄光组合的混合光照射萎凋6h,期间每隔1h轻度翻动鲜叶1次,使光照充分均匀照射鲜叶,翻动鲜叶时关闭紫外光以免伤害人体,光照期间,根据室温状况,当气温低于26℃时,利用30℃的热风吹茶面,使茶面保持26℃,或者可以在加工红茶的场地设置空调控温除湿,温度设置为26℃。
混合光照射萎凋6h后,根据红茶鲜叶的品种和堆叠厚度再依次用紫外光照射萎凋10~15min、红光照射萎凋6h以及黄光照射萎凋2~3h,例如厚度较大则选择更长时间的照射萎凋,以保证萎凋充分,在品种方面,桃源大叶品种及两叶一芯以上原料则选择更长的照射时间,芽头鲜叶或群体中小叶品种则选择更短的照射时间。
在萎凋期间,每隔3h停止鼓风1.5h,之后再继续鼓风,如此循环直至红茶鲜叶萎凋充分,达到抓起成团、松手慢散且茶梗不断的状态。
鲜叶萎凋后,使用揉捻机或手工揉捻处理茶叶,采用先轻后重,轻重交替进行的方式揉捻60~90min,揉捻中途翻动解块一次,揉捻完毕后再解块一次。
茶叶经揉捻并解块处理后,将其再次摊放发酵3~5h,保持环境湿度为98%,温度控制方面,先控制温度为33℃发酵1~2h,再控制温度为28℃发酵2~3h,期间每隔2h观察发酵叶一次并翻动一次,直至茶叶达到四级叶相,即发酵叶呈黄红色透一点绿。红茶发酵在发酵室进行,发酵室需保持卫生且无异味,空气流通,发酵室含氧量需达到15%以上,起雾器或加湿器需利用纯净水或泉水,避免使用自来水,防止自来水中的氯气影响。
将发酵后的茶叶在120~130℃初烘打毛火4~5min,直至6成干,从感官上看为:茶叶变色,停止发酵,手感略硬,茶梗变白。
将初烘后的茶叶摊凉2.5~3.5h,直至回润。
另茶叶回润3h,直至走水充分。
走水后的茶叶在75~95℃下低温足火慢烘15~30min,直至9成干,使茶叶达到金毫凸显、干茶扎手且手捻成粉的状态,慢烘后摊凉40~60min。
茶叶慢烘后先在125℃下提香5~10min,然后降温至70~80℃继续提香30~60min,即得加工后的红茶茶叶。
此外,需要制作二级红茶时,因茶叶条索粗壮叶片较大,在摊凉回润之后,增加以下步骤:
将茶叶滚炒15~30min,温度为180℃,直至条索紧结,或者,将茶叶翻炒3~6h,温度为160~210℃,直至条索紧结成珠型且红黑油润。
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实施例1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红茶的新型加工工艺包括以下步骤:
将采摘的红茶鲜叶以5cm的堆叠厚度摊放,在鼓风和恒温26℃的条件下,先用紫外光、红光和黄光组成的混合光照射萎凋6h,期间每隔1h轻度翻动鲜叶1次,6h后,关闭混合光,先用紫外光照射萎凋10min,再用红光照射萎凋6h,最后用黄光照射萎凋2h,每隔3h停止鼓风1.5h,直至鲜叶萎凋至抓起成团、松手慢散且茶梗不断的状态,其中,紫外光的波长为260nm,红光的波长为630~640nm,黄光的波长为585~590nm。
取萎凋后的茶叶揉捻60min,揉捻时先轻后重,轻重交替进行,揉捻中途解块一次,揉捻完毕后再解块一次。
取解块后的茶叶发酵3h,湿度为98%,发酵时先在33℃下发酵1h,再在28℃下发酵2h,直至达到四级叶相。
取发酵后的茶叶初烘5min,温度为120℃,打毛火,直至6成干,初烘后摊凉3h,直至回润。
另茶叶回润3h,直至走水充分。
取走水后的茶叶低温足火慢烘30min,温度为75℃,直至9成干,慢烘后摊凉40min。
摊凉后提香5min,温度为125℃,然后降温至70℃继续提香60min,即得。
实施例2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红茶的新型加工工艺包括以下步骤:
将采摘的红茶鲜叶以8cm的堆叠厚度摊放,在鼓风和恒温26℃的条件下,先用紫外光、红光和黄光组成的混合光照射萎凋6h,期间每隔1h轻度翻动鲜叶1次,6h后,关闭混合光,先用紫外光照射萎凋12min,再用红光照射萎凋6h,最后用黄光照射萎凋2.5h,每隔3h停止鼓风1.5h,直至鲜叶萎凋至抓起成团、松手慢散且茶梗不断的状态,其中,紫外光的波长为260nm,红光的波长为630~640nm,黄光的波长为585~590nm。
取萎凋后的茶叶揉捻75min,揉捻时先轻后重,轻重交替进行,揉捻中途解块一次,揉捻完毕后再解块一次。
取解块后的茶叶发酵4h,湿度为98%,发酵时先在33℃下发酵2h,再在28℃下发酵2h,直至达到四级叶相。
取发酵后的茶叶初烘4min,温度为130℃,打毛火,直至6成干,初烘后摊凉3.5h,直至回润。
另茶叶回润3h,直至走水充分。
取走水后的茶叶低温足火慢烘20min,温度为80℃,直至9成干,慢烘后摊凉50min。
摊凉后提香7min,温度为125℃,然后降温至75℃继续提香50min,即得。
实施例3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红茶的新型加工工艺包括以下步骤:
将采摘的红茶鲜叶以10cm的堆叠厚度摊放,在鼓风和恒温26℃的条件下,先用紫外光、红光和黄光组成的混合光照射萎凋6h,期间每隔1h轻度翻动鲜叶1次,6h后,关闭混合光,先用紫外光照射萎凋15min,再用红光照射萎凋6h,最后用黄光照射萎凋3h,每隔3h停止鼓风1.5h,直至鲜叶萎凋至抓起成团、松手慢散且茶梗不断的状态,其中,紫外光的波长为260nm,红光的波长为630~640nm,黄光的波长为585~590nm。
取萎凋后的茶叶揉捻90min,揉捻时先轻后重,轻重交替进行,揉捻中途解块一次,揉捻完毕后再解块一次。
取解块后的茶叶发酵5h,湿度为98%,发酵时先在33℃下发酵2h,再在28℃下发酵3h,直至达到四级叶相。
取发酵后的茶叶初烘5min,温度为120℃,打毛火,直至6成干,初烘后摊凉2.5h,直至回润。
另茶叶回润3h,直至走水充分。
取走水后的茶叶低温足火慢烘15min,温度为95℃,直至9成干,慢烘后摊凉60min。
摊凉后提香10min,温度为125℃,然后降温至80℃继续提香30min,即得。
实施例4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红茶的新型加工工艺包括以下步骤:
将采摘的红茶鲜叶以5cm的堆叠厚度摊放,在鼓风和恒温26℃的条件下,先用紫外光、红光和黄光组成的混合光照射萎凋6h,期间每隔1h轻度翻动鲜叶1次,6h后,关闭混合光,先用紫外光照射萎凋10min,再用红光照射萎凋6h,最后用黄光照射萎凋2h,每隔3h停止鼓风1.5h,直至鲜叶萎凋至抓起成团、松手慢散且茶梗不断的状态,其中,紫外光的波长为260nm,红光的波长为630~640nm,黄光的波长为585~590nm。
取萎凋后的茶叶揉捻60min,揉捻时先轻后重,轻重交替进行,揉捻中途解块一次,揉捻完毕后再解块一次。
取解块后的茶叶发酵3h,湿度为98%,发酵时先在33℃下发酵1h,再在28℃下发酵2h,直至达到四级叶相。
取发酵后的茶叶初烘5min,温度为120℃,打毛火,直至6成干,初烘后摊凉3h,直至回润。
取摊凉后的茶叶滚炒30min,温度为180℃,直至条索紧结。
另茶叶回润3h,直至走水充分。
取走水后的茶叶低温足火慢烘30min,温度为75℃,直至9成干,慢烘后摊凉40min。
摊凉后提香5min,温度为125℃,然后降温至70℃继续提香60min,即得。
实施例5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红茶的新型加工工艺包括以下步骤:
将采摘的红茶鲜叶以10cm的堆叠厚度摊放,在鼓风和恒温26℃的条件下,先用紫外光、红光和黄光组成的混合光照射萎凋6h,期间每隔1h轻度翻动鲜叶1次,6h后,关闭混合光,先用紫外光照射萎凋15min,再用红光照射萎凋6h,最后用黄光照射萎凋3h,每隔3h停止鼓风1.5h,直至鲜叶萎凋至抓起成团、松手慢散且茶梗不断的状态,其中,紫外光的波长为260nm,红光的波长为630~640nm,黄光的波长为585~590nm。
取萎凋后的茶叶揉捻90min,揉捻时先轻后重,轻重交替进行,揉捻中途解块一次,揉捻完毕后再解块一次。
取解块后的茶叶发酵5h,湿度为98%,发酵时先在33℃下发酵2h,再在28℃下发酵3h,直至达到四级叶相。
取发酵后的茶叶初烘5min,温度为120℃,打毛火,直至6成干,初烘后摊凉2.5h,直至回润。
取摊凉后的茶叶翻炒3h,温度为160℃,直至条索紧结成珠型且红黑油润。
另茶叶回润3h,直至走水充分。
取走水后的茶叶低温足火慢烘15min,温度为95℃,直至9成干,慢烘后摊凉60min。
摊凉后提香10min,温度为125℃,然后降温至80℃继续提香30min,即得。
对比例1
本对比例与实施例1不同之处在于,利用自然萎凋处理采摘的红茶鲜叶,其他步骤与实施例1相同。
对比例2
本对比例与实施例1不同之处在于,利用日光萎凋处理采摘的红茶鲜叶,其他步骤与实施例1相同。
对比例3
本对比例与实施例1不同之处在于,利用热风加温和自然萎凋处理采摘的红茶鲜叶,其他步骤与实施例1相同。
对比例4
本对比例与实施例1不同之处在于,利用恒温26℃的条件自然萎凋处理采摘的红茶鲜叶,其他步骤与实施例1相同。
感官评价
参照国标GB/T 23776-2018提供的方法对上述对比例1、2、3、4和实施例1加工制得的红茶进行感官评价,各审评因子评分系数如下表所示:
因子 外形 汤色 香气 滋味 叶底
评分系数/% 25 10 25 30 10
对比例1、2、3、4和实施例1的感官评价结果如下表所示:
Figure BDA0003171466040000111
从表中可以看出,以混合光吹热风处理的红茶品质最好,该结果表明,与日光比较,混合光、红光处理的效果较好,本发明实施例1制得的红茶在汤色、香气和滋味方面的表现均优于对比例制得的红茶,其中,汤色表现为黄红明亮,香气表现为参须香甜韵长,滋味表现为鲜甜爽。
这表明虽然日光中的光谱是连续的,但是日光中对茶叶品质有正面影响的光谱中,黄光、红光和紫外光比较突出,红外光晒青对茶叶品质的影响优于日光晒青,红光、混合光的萎凋叶中,多酚类物质保留量较少,红外光具有的热效应,辐射能主要以热能的形式被茶叶吸收,鲜叶中的水份吸收能量后蒸发,红光对酶有较强的激活作用,使多酚类物质大量氧化而减少,茶叶细胞中不同的光受体对太阳光谱的吸收具有选择性,光对茶叶品质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叶内细胞色素和成分对光能的吸收及光对植物细胞中的酶具有一定的刺激作用,从而引起一系列生理反应,茶叶细胞内光受体包括色素类(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氨基酸、多酚类,叶绿素吸收红橙光后能引发自身氧化降解,并与多酚的光反应相结合,多酚类氧化的中间产物不稳定,又能氧化其它物质,如氧化类胡萝卜素可形成香气物质,红橙光有利于植物体内糖类的合成代谢,促进糖类物质的合成会引起多肽、蛋白质的水解,促使萎凋过程氨基酸含量增加。
另外,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红茶加工模拟环境的光谱设备,用于红茶的新型加工工艺中的萎凋工艺,该设备包括茶叶萎凋机、设置在茶叶萎凋机上方的挂架、升降组件和发光组件,其中,茶叶萎凋机包括外壳1、连接壳2、电控箱3、机壳4、热风机5、保护罩6、电源线7和萎凋槽8,外壳1前端与连接壳2后端连接,外壳1前端顶部与电控箱3后端连接,电控箱3内部设置有电路板31,电路板31前端顶部与单片机32后端焊接,开关33左端与电控箱3顶部右端插接,连接壳2前端与机壳4后端插接,机壳4内部底端与热风机5底部连接,机壳4前端与保护罩6插接,电控箱3左端设置有电源线7,萎凋槽8底部与外壳1顶部插接,萎凋槽8的底面设置有通风网,热风机5的出风口通过通风网与萎凋槽8连通,电源线7和单片机32均与电路板31电连接,开关33和热风机5均与单片机32电连接,通风网设置有均匀排列的通孔,通孔尺寸小于茶叶的最小尺寸,热风机5的型号为TV300热风机。
挂架9固定设置在红茶加工室的顶棚,升降组件包括滑轮10、卷线器11、线缆12、拉绳13、挂钩和固定环15,滑轮10固定连接挂架9,卷线器11收卷和放卷线缆12,线缆12的一端设置有电源插头16,另一端设置有连接头,靠近连接头一端的线缆12上固定设置固定环15,固定环15连接多个拉绳13,每个拉绳13的一端分别连接一个挂钩。
挂架9用于辅助升降组件拉起发光组件,调整发光组件距离萎凋槽8的距离,进而改变发光组件对萎凋槽8内的茶叶的照射强度。
卷线器11用于收放线缆12,线缆12既用于吊起发光组件,也用于为发光组件通电,因此,线缆12可以选择抗拉强度较高的抗拉电缆,以提高使用寿命和安全性。
固定环15固定设置在线缆12表面,其固定点距离发光组件的垂直距离小于该固定点以下部分的线缆12距离发光组件的长度,即该固定点以下部分的带有连接头的线缆12可以自由活动,方便电连接发光组件。可选地,固定环15均匀开设四个孔,四个长度相同的拉绳13的一端分别与四个孔连接,另一端连接挂钩,四个挂钩可拆卸连接发光组件的四个角,更加稳定,当然,也可以开设更多的孔,连接更多的拉绳13,连接更多的挂钩,挂钩可以选择具有自锁闭功能的弹簧钩。
靠近电源插头16的线缆12的一端可以设置开关,用于接通或断开线缆12的通电状态。卷线器11可以选择电动卷线器,使用更加方便。
发光组件包括框架18、设置在框架18内的多根三色LED灯管19以及LED控制器17,多根三色LED灯管19电连接LED控制器17,三色LED灯管19包括紫外光LED灯珠、红光LED灯珠和黄光LED灯珠,框架18顶面设置有多个挂环。
线缆12绕接滑轮10并通过挂钩挂接挂环,连接头电连接LED控制器17。
多根三色LED灯管19平行连接在框架18内,为了方便框架18的收纳,框架18设置为通过转轴14连接的两个构件,构件由方管制成,转轴14设置在方管端部的一侧,以此设置,两个构件可以向设置转轴14的一侧转动而实现框架18折叠,当两个构件位于同一水平位置时,两个构件的方管截面正向抵触,无法向未设置转轴的一侧转动,这样在需要吊装框架18时,未设置转轴14一侧的框架18朝上即可,同时,可选地,每个构件内设置3~4根三色LED灯管。
在本发明的一个优选实施例中,紫外光LED灯珠为可发射波长260nm紫外光的灯珠,红光LED灯珠为可发射波长630-640nm红光的灯珠,黄光LED灯珠为可发射波长585-590nm黄光的灯珠,以此模拟稳定的太阳光照环境,并且采用对红茶品质影响最大的三色光照射茶叶,保证茶叶品质。
LED控制器17包括LED芯片,可选地,LED芯片型号为samsung301d,LED控制器17可以调节三色LED灯管19的光强和照射时长。
可选的三色LED灯管的具体参数如下表所示:
项目 参数 项目 参数
功率 600w 外壳颜色 银色
输入电压 ac100-277v 功率因数 >0.98
LED芯片 samsung301d 寿命 >50000小时
光谱 紫外光+黄光+红光 灯珠颗数 1560pcs
ppf 1700偏差5%umol/s 光效 2.7umol/J
ppfd 1155umol/m 色温 3000k+5000k
调光 0~10v 防水等级 IP65
发光角度 120度 工作温度 -10~40℃
产品尺寸 1200*1100*115mm 认证证书 FCC,CE,RoHS
另外,升降组件和发光组件可以根据萎凋槽8的长度设置多个,沿萎凋槽8的长度方向设置,以发光组件覆盖萎凋槽8为准。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红茶加工模拟环境的光谱设备在使用时,将挂架9固定安装在红茶加工室内的茶叶萎凋机上方的顶棚,在挂架9上固定安装滑轮10,另卷线器11放线,使线缆12绕接滑轮10,在绕过滑轮10的一端固定安装固定环15,固定环15以下留足线缆12长度,将四根拉绳13的一端连接固定环15,另一端分别连接挂钩,将待萎凋的红茶鲜叶摊放于萎凋槽8内,开启热风机5的开关33,热风机5启动将热风通过机壳4和外壳1内的风道经通风网从萎凋槽8的底部吹出,实现热风萎凋,然后,将三色LED灯管19和LED控制器17安装在框架18上,利用框架18上的挂环与挂钩连接,另框架18吊装平稳不晃动且位于萎凋槽8上方,将线缆12上的连接头连接LED控制器17,控制卷线器11调节线缆12收放长度使发光组件位于需要的高度,将线缆12一端的电源插头16外接电源,点亮三色LED灯管19,通过预先在LED控制器17内设定的程序控制三色LED灯管19的照射强度和时长,实现模拟太阳光照环境,对红茶鲜叶进行光谱萎凋。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红茶的新型加工工艺,其特征在于,包括:
将采摘的红茶鲜叶以5~10cm的堆叠厚度摊放,在鼓风和恒温26℃的条件下,先用紫外光、红光和黄光组成的混合光照射萎凋6h,期间每隔1h轻度翻动鲜叶1次,6h后,关闭混合光,先用紫外光照射萎凋10~15min,再用红光照射萎凋6h,最后用黄光照射萎凋2~3h,每隔3h停止鼓风1.5h,直至鲜叶萎凋至抓起成团、松手慢散且茶梗不断的状态,其中,紫外光的波长为260nm,红光的波长为630~640nm,黄光的波长为585~590nm;
取萎凋后的茶叶揉捻60~90min,揉捻时先轻后重,轻重交替进行,揉捻中途解块一次,揉捻完毕后再解块一次;
取解块后的茶叶发酵3~5h,湿度为98%,发酵时先在33℃下发酵1~2h,再在28℃下发酵2~3h,直至达到四级叶相;
取发酵后的茶叶初烘4~5min,温度为120~130℃,打毛火,直至6成干,初烘后摊凉2.5~3.5h,直至回润;
另茶叶回润3h,直至走水充分;
取走水后的茶叶低温足火慢烘15~30min,温度为75~95℃,直至9成干,慢烘后摊凉40~60min;
摊凉后提香5~10min,温度为125℃,然后降温至70~80℃继续提香30~60min,即得。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红茶的新型加工工艺,其特征在于,在摊凉回润之后还包括:
取摊凉后的茶叶滚炒15~30min,温度为180℃,直至条索紧结。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红茶的新型加工工艺,其特征在于,在摊凉回润之后还包括:
取摊凉后的茶叶翻炒3~6h,温度为160~210℃,直至条索紧结成珠型且红黑油润。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红茶的新型加工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萎凋,先用紫外光、红光和黄光组成的混合光照射萎凋10min,再用红光和黄光组成的混合光照射萎凋2h,最后用红光继续照射萎凋4h。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红茶的新型加工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发酵,先在33℃下发酵1h,再在28℃下发酵2h,开始发酵2h后翻动一次。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红茶的新型加工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初烘,温度为120℃,时长为5min,初烘后摊凉3h。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红茶的新型加工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低温足火慢烘,温度为75℃,时长为30min,慢烘后摊凉40min。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红茶的新型加工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提香,先在温度为125℃提香5min,再降温至70℃提香60min。
9.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的红茶的新型加工工艺制得的红茶。
10.一种红茶加工模拟环境的光谱设备,应用于权利要求1所述红茶的新型加工工艺中的萎凋工艺,其特征在于,包括茶叶萎凋机,所述茶叶萎凋机包括萎凋槽和热风机,所述萎凋槽的底面设置有通风网,所述热风机的出风口通过通风网与所述萎凋槽连通,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设置在所述茶叶萎凋机上方的挂架、升降组件和发光组件;
所述挂架固定设置在红茶加工室的顶棚,所述升降组件包括滑轮、卷线器、线缆、拉绳、挂钩和固定环,所述滑轮固定连接所述挂架,所述卷线器收卷和放卷所述线缆,所述线缆的一端设置有电源插头,另一端设置有连接头,靠近所述连接头一端的所述线缆上固定设置所述固定环,所述固定环连接多个所述拉绳,每个所述拉绳的一端分别连接一个所述挂钩;
所述发光组件包括框架、设置在所述框架内的多根三色LED灯管以及LED控制器,多根所述三色LED灯管电连接所述LED控制器,所述三色LED灯管包括紫外光LED灯珠、红光LED灯珠和黄光LED灯珠,所述框架顶面设置有多个挂环;
所述线缆绕接所述滑轮并通过所述挂钩挂接所述挂环,所述连接头电连接所述LED控制器。
CN202110819348.3A 2021-07-20 2021-07-20 一种红茶的新型加工工艺 Withdrawn CN113662055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819348.3A CN113662055A (zh) 2021-07-20 2021-07-20 一种红茶的新型加工工艺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819348.3A CN113662055A (zh) 2021-07-20 2021-07-20 一种红茶的新型加工工艺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662055A true CN113662055A (zh) 2021-11-19

Family

ID=7853964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819348.3A Withdrawn CN113662055A (zh) 2021-07-20 2021-07-20 一种红茶的新型加工工艺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3662055A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590084A (zh) * 2022-10-25 2023-01-13 江西省经济作物研究所(Cn) 一种热风暖光间歇性控制提高芳樟醇含量的红茶萎凋方法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590084A (zh) * 2022-10-25 2023-01-13 江西省经济作物研究所(Cn) 一种热风暖光间歇性控制提高芳樟醇含量的红茶萎凋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430951B (zh) 一种红茶光照萎凋方法
CN104351371B (zh) 一种高茶多糖乌龙茶的加工方法
CN106212757A (zh) 一种白茶led光源萎凋装置及其萎凋工艺
CN104206564B (zh) 一种红茶萎凋发酵一体机及红茶制备方法
CN102511917A (zh) 用于密集式烤房的烟叶烘烤方法
CN103125621B (zh) 条索状凤凰乌龙茶自动化加工设备及其自动化加工方法
CN101537028A (zh) 金银花机械化连续烘干方法
CN103141597A (zh) 全天候自动晒青装置及其自动晒青方法
CN105940873B (zh) 一种获取辣椒花粉的方法
CN113662055A (zh) 一种红茶的新型加工工艺
CN105746738A (zh) 一种绿茶制作方法
CN107242310A (zh) 一种单丛红茶的制作方法
CN102150819B (zh) 一种红色砂梨采后着色装置及方法
CN105248235B (zh) 台地茶园遮荫方法
CN109566788A (zh) 一种制作九华安茶的生产系统
CN109953141B (zh) 大叶种黄金腹玫瑰红边白茶及其制备方法
CN205546712U (zh) 越夏蔬菜生产大棚
CN109122932B (zh) 白茶及其加工方法
CN105638944A (zh) 红茶的制作工艺
CN108783521B (zh) 一种黄花菜淡氧干燥方法及烘烤设备
CN107890134A (zh) 缩短密闭式烤房烟叶烘烤时间的方法
CN113854618A (zh) 利用人工控制提高加热卷烟土烟原料烟叶品质的调制方法
CN209234363U (zh) 一种可控光谱植物种植大棚
CN203105515U (zh) 条索状凤凰乌龙茶自动化加工设备
CN109000206B (zh) 一种耐色变柳编灯罩的制备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WW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211119

WW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