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661553A - 按键开关和照明开关装置 - Google Patents

按键开关和照明开关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661553A
CN113661553A CN202080026302.XA CN202080026302A CN113661553A CN 113661553 A CN113661553 A CN 113661553A CN 202080026302 A CN202080026302 A CN 202080026302A CN 113661553 A CN113661553 A CN 11366155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ght
housing
key switch
recess
fixed contac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80026302.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道路国雄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366155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661553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13/00Switches having rectilinearly-movable operating part or parts adapted for pushing or pulling in one direction only, e.g. push-button switch
    • H01H13/02Details
    • H01H13/023Light-emitting indicato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1LIGHTING
    • F21VFUNCTIONAL FEATURES OR DETAILS OF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THEREOF; STRUCTURAL COMBINATIONS OF LIGHTING DEVICES WITH OTHER ARTICL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1V13/00Producing particular characteristics or distribution of the light emitted by means of a combination of elements specified in two or more of main groups F21V1/00 - F21V11/00
    • F21V13/02Combinations of only two kinds of elements
    • F21V13/04Combinations of only two kinds of elements the elements being reflectors and refracto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13/00Switches having rectilinearly-movable operating part or parts adapted for pushing or pulling in one direction only, e.g. push-button switch
    • H01H13/50Switches having rectilinearly-movable operating part or parts adapted for pushing or pulling in one direction only, e.g. push-button switch having a single operating member
    • H01H13/52Switches having rectilinearly-movable operating part or parts adapted for pushing or pulling in one direction only, e.g. push-button switch having a single operating member the contact returning to its original state immediately upon removal of operating force, e.g. bell-push switch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2219/00Legends
    • H01H2219/036Light emitting elements
    • H01H2219/044Edge lighting of layer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2219/00Legends
    • H01H2219/054Optical elements
    • H01H2219/056Diffuser; Uneven surfac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2219/00Legends
    • H01H2219/054Optical elements
    • H01H2219/06Reflector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2219/00Legends
    • H01H2219/054Optical elements
    • H01H2219/062Light conductor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2221/00Actuators
    • H01H2221/05Force concentrator; Actuating dimple

Abstract

按键开关(1)包括壳体(2)、固定触点构件(3)、可动触点构件(4)和保护片(6)。壳体(2)具有:设置有凹部(20)的第一表面(201);位于第一表面(201)的相反侧的第二表面(202)。固定触点构件(3)具有:配置在凹部(20)中的固定触点(30);配置在壳体(2)的外侧的端子(300)。可动触点构件(4)具有配置在凹部(20)中的可动触点(40),当被按压时,可动触点(40)与固定触点(30)接触。保护片(6)覆盖凹部(20)。壳体(2)具有光透过性。壳体(2)具有光入射面(21)和光出射面(22)。光入射到光入射面(21)。光出射面(22)出射从光入射面(21)入射的光的至少一部分。

Description

按键开关和照明开关装置
技术领域
本公开总体上涉及按键开关和照明开关装置。更具体地,本公开涉及都被构造为根据是否在其上执行按压操作来接通/断开的按键开关和照明开关装置。
背景技术
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按键开关。该按键开关通过将保护片覆盖在壳体的设置有开关触点部的顶部而形成。该保护片通过激光照射熔接并固定到壳体。具体地,要熔接和固定到壳体上的部分被定义为在对应于保护片的粘接边缘的范围内的部分线状区域。
按键开关广泛用于例如车载设备和个人计算机的键盘。特别地,如今,已经提供了越来越多的按键开关,这些按键开关被设计为照明按键顶部周围的部分以便允许使用者即使在黑暗中也能操作这些按键。
然而,已知的按键开关往往会导致照明不均匀并且可照明性不足。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3-058380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公开的目的是提供按键开关和照明开关装置,两者都有助于改善可照明性。
根据本公开的一方面的按键开关包括壳体、固定触点构件、可动触点构件和保护片。壳体具有设置有凹部的第一表面以及在第一表面的相反侧的第二表面。固定触点构件包括配置在凹部中的固定触点和配置在壳体的外侧的端子。可动触点构件配置在凹部中并且包括可动触点,当按键开关受到按压操作时,可动触点与固定触点接触。保护片覆盖凹部。壳体具有光透过性。壳体具有光入射面和光出射面。光入射面是光入射的表面。光出射面是已经通过光入射面进入的光的至少一部分出射所通过的表面。
根据本公开的另一方面的照明开关装置包括前述按键开关和光源。光源朝向按键开关的光入射面发光。
附图说明
[图1]图1是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按键开关的分解立体图。
[图2]图2是按键开关的立体图。
[图3]图3是按键开关的平面图。
[图4]图4是移除了保护片、按压体、可动构件和可动触点构件的按键开关的平面图。
[图5]图5是移除了保护片、按压体和可动构件的按键开关的平面图。
[图6]图6是放大示出按键开关的主要部分的立体图。
[图7]图7是按键开关的非操作时的示意性截面图。
[图8]图8是按键开关的操作时的示意性截面图。
[图9]图9的A是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照明开关装置的示意性侧视图。图9的B是根据第二实施方式的照明开关装置的示意性侧视图。
[图10]图10的A是示出入射光和扩散光相对于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按键开关行进的示意性平面图。图10的B是示出入射光、扩散光、反射光和出射光相对于按键开关行进的示意性截面图。
[图11]图11是示出入射光和扩散光相对于根据第二实施方式的按键开关行进的示意性平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1)第一实施方式
(1.1)概要
首先,将参照附图说明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按键开关1。根据本实施方式的按键开关1被实施为所谓的“照明开关”。按键开关1被用作诸如移动电信装置、车载设备和家电器具等的各种装置的操作构件。在按键开关1被安装在印刷电路板上的状态下,按键开关1例如内置于装置的外壳中。在该情况下,操作钮例如被配置在与外壳中的按键开关1对应的位置处。这允许通过使使用者按压操作钮而经由操作钮间接地操作按键开关1。
如图1所示,按键开关1包括壳体2、固定触点构件3、可动触点构件4和保护片6。
壳体2具有光透过性。壳体2具有光入射面21和光出射面22。光入射面21是光入射的表面。光出射面22是来自光入射面21的入射光的至少一部分出射所通过的表面。壳体2具有第一表面201和第二表面202。第一表面201设置有凹部20。因此,壳体2具有凹部20。第二表面202是在第一表面201的相反侧的表面。
固定触点构件3包括固定触点30和端子300。固定触点30配置在凹部20中。端子300配置在壳体2的外侧。
可动触点构件4包括可动触点40。可动触点40配置在凹部20中并且在受到按压操作时与固定触点30接触。
保护片6覆盖凹部20(参见图2)。
根据本实施方式的按键开关1可以通过使壳体2起到导光构件的作用来提高按键开关1的可照明性。
(1.2)详情
(1.2.1)按键开关
在以下说明中,除非另有说明,否则与基部构件27的第一表面201垂直的方向在下文中将被称为“上下方向”。基部构件27的由第一表面201在上下方向上限定的一侧在下文中将被称为“上侧”,而基部构件27的由在第一表面201的相反侧的第二表面202在上下方向上限定的另一侧在下文中将被称为“下侧”。“执行按压操作的方向”是“上下方向”。端子300从壳体2突出的方向在下文中将被定义为“左右方向”,垂直于上下方向和左右方向两者的方向在下文中将被定义为“前后方向”。在本说明书中,上、下、左、右、前、后各方向被限定为仅由图1和其它附图中的“上”、“下”、“左”、“右”、“前”、“后”箭头分别指示。注意,这些指示各个方向的箭头并未限定按键开关1应被使用的方向,而是仅作为说明的辅助在图中示出并且是非实体的。
如图1所示,按键开关1包括壳体2、固定触点构件3(在本实施方式中包括第一固定触点构件31和第二固定触点构件32)、可动触点构件4、可动构件5、保护片6、扩散反射层7和按压体8。在以下说明中,除非另有说明,否则将说明按键开关1的非操作时的状态(即,按键开关1未被按压的状态)。
<壳体>
壳体2具有光透过性。换言之,壳体2具有透过可见光的特性。壳体2的透明度没有特别限制。只要壳体2是透明或半透明的,壳体2就可以是无色或有色的。此外,壳体2具有电绝缘特性。壳体2由树脂或陶瓷制成。
壳体2具有在上下方向上扁平的长方体形状。壳体2包括基部构件27和周壁28。
基部构件27为板状。在俯视图中,基部构件27形成为矩形形状。
周壁28从基部构件27的第一表面201的外周向上突出。周壁28在俯视图中形成为矩形框架形状。如图3所示,周壁28由两个壁部281和另外两个壁部282构成。两个壁部281在前后方向上彼此面对。两个壁部282在左右方向上彼此面对。
壳体2具有凹部20。凹部20向上开口。凹部20的开口形状为大致正方形。凹部20设置在第一表面201。具体地,凹部20是由基部构件27的第一表面201和周壁28的内表面24包围的空间。基部构件27的第一表面201是凹部20的底面。周壁28的内表面24是凹部20的内表面。
凹部20以使得在俯视图中四个边中的每一个边的中央部都向外突出的方式形成为具有弯曲形状的内表面24。此外,凹部20也以使得在俯视图中凹部的四个角部向外突出的方式形成为具有弯曲形状的内表面24。
如图4所示,基部构件27包括支撑台271。支撑台271位于凹部20的底面(第一表面201)的前端部。支撑台271从第一表面201向上突出。如图5所示,支撑台271是用于支撑可动触点构件4的接触片41的支撑部43的部分。
壳体2具有光入射面21和光出射面22。光入射面21是光入射的表面。光出射面22是已经通过光入射面21进入的光的至少一部分出射所通过的表面。壳体2的表面中,至少一个表面用作光入射面21,而至少一些(甚至全部)其它表面用作光出射面22。光通过光入射面21进入壳体2。接下来,光通过多次全反射在壳体2内部传播,然后通过光出射面22从壳体2出射。以此方式,壳体2起到导光构件的作用。
在本实施方式中,光入射面21被设置为壳体2的外表面23。壳体2的外表面23是连接壳体2的第一表面201和第二表面202的表面。具体地,如图3所示,光入射面21被设置为在前后方向上彼此面对的两个壁部281中的前壁部281的外表面23。这允许光在第一表面201和第二表面202之间入射。
壳体2具有光扩散结构25。为光入射面21设置光扩散结构25。光扩散结构25使入射光在垂直于执行按压操作的方向(即,上下方向)的平面内扩散。如图3所示,光扩散结构25被构造为透镜组250(透镜阵列)。透镜组250包括多个单位透镜251。多个单位透镜251在左右方向上并列配置。单位透镜251可以是例如棱镜透镜、圆柱透镜或菲涅耳透镜。
壳体2在光出射面22上具有光反射结构26。光反射结构26在与执行按压操作的方向(即,上下方向)平行的方向(即,上下方向)上反射光。在本实施方式中,具有光反射结构26的光出射面22设置为壳体2的内表面24。光反射结构26包括锥形表面260。锥形表面260连接到前壁部281的上表面。锥形表面260从前壁部281的上表面朝向凹部20的底面(第一表面201)向下倾斜。因此,锥形表面260相对于执行按压操作的方向(即,上下方向)倾斜。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壳体2的表面中,光出射面22包括具有矩形框架形状的周壁28的上表面。可以看出,为壳体2的具有凹部20的表面(即,第一表面201)设置光出射面22。注意,壳体2的具有凹部20的表面不仅包括周壁28的内表面24和周壁28的上表面,还包括凹部20的底面(第一表面201)。
<固定触点构件>
固定触点构件3由壳体2的基部构件27保持。固定触点构件3具有导电性。例如,固定触点构件3由金属板形成。固定触点构件3例如通过嵌入成型与壳体2一体化。
固定触点构件3包括固定触点30和端子300。固定触点30配置在壳体2的凹部20中。端子300配置在壳体2的外侧。
在本实施方式中,固定触点构件3包括第一固定触点构件31和第二固定触点构件32。第一固定触点构件31和第二固定触点构件32沿前后方向配置。第一固定触点构件31配置在第二固定触点构件32的后方。第一固定触点构件31和第二固定触点构件32彼此电绝缘。固定触点构件3的至少一部分具有光反射性。在固定触点构件3中,未埋设在壳体2的部分具有光反射性。例如,固定触点构件3可以通过电镀被赋予光反射性。
如图4所示,第一固定触点构件31包括多个(例如,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两个)第一固定触点301、多个(例如,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两个)第一端子311和第一主体部310。
第一固定触点301与第二固定触点302分开设置。第一固定触点301与第二固定触点302电绝缘。
第一主体部310将两个第一端子311联接在一起。第一主体部310在俯视图中为大致U字形,由在两个第一端子311之间沿左右方向延伸的长形部分和从长形部分的两端部向前突出的一对部分形成。在第一主体部310中,每个向前突出的部分的基端部(后端部)具有部分地隆起的上表面。这些隆起的部分构成第一固定触点301。因此,为第一固定触点构件31设置一对这样的第一固定触点301。两个第一固定触点301、两个第一端子311和第一主体部310由一块金属板一体地形成并彼此电连接。
通过使第一主体部310的至少一部分埋设在壳体2中,由壳体2(基部构件27)保持第一固定触点构件31。第一主体部310沿着周壁28大部分露出凹部20的底面(第一表面201)。第一主体部310的露出在第一表面201上的部分的上表面与第一表面201齐平。因此,通过使第一主体部310的上表面的相应后端部部分地隆起而形成的两个第一固定触点301从基部构件27的第一表面201向上突出。
两个第一端子311设置在第一固定触点构件31的左右方向的两端处。两个第一端子311从壳体2的左右方向上的两侧面突出。具体地,一个第一端子311从壳体2的左侧面向左突出。同时,另一个第一端子311从壳体2的右侧面向右突出。
例如,第一端子311通过焊接机械地接合并且电气地连接到诸如印刷电路板等的基板100上的导电构件(参见图9)。
如图4所示,第二固定触点构件32包括第二固定触点302、多个(例如,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两个)第二端子322和第二主体部320。
第二固定触点302位于第二固定触点构件32的左右方向的中央部的位置。
第二主体部320将两个第二端子322联接在一起。第二主体部320在俯视图中为大致T字形,由在两个第二端子322之间沿左右方向延伸的长形部分和从该长形部分的中央部向后突出的部分形成。在第二主体部320中,向后突出的部分的末端部(后端部)具有部分地隆起的上表面。该隆起部分构成第二固定触点302。因此,第二固定触点302、两个第二端子322和第二主体部320由一块金属板一体地形成并且彼此电连接。
通过使第二主体部320的至少一部分埋设在壳体2中而由壳体2(基部构件27)保持第二固定触点构件32。通过使第二主体部320的上表面的后端部部分地隆起而形成的第二固定触点302从基部构件27的第一表面201向上突出(参见图7和图8)。
两个第二端子322设置在第二固定触点构件32的左右方向的两端。两个第二端子322从壳体2的左右方向的两侧面突出。具体地,一个第二端子322从壳体2的左侧面向左突出。同时,另一个第二端子322从壳体2的右侧面向右突出。
例如,第二端子322通过焊接机械地接合并且电气地连接到诸如印刷电路板等的基板100上的导电构件(参见图9)。
壳体2的左侧面和右侧面设置有端子300(即,两个第一端子311和两个第二端子322),因此,壳体2的左侧面和右侧面中的每一者均用作具有端子的表面231。同时,壳体2的前表面和后表面中的每一者均未设置端子300,因此,用作不具有端子的表面230。因此,壳体2的外表面23包括具有端子的表面231和不具有端子的表面230。在本实施方式中,光入射面21被设置为不具有端子的表面230。
<可动触点构件>
可动触点构件4配置在壳体2的凹部20中。可动触点构件4具有导电性和弹性。例如,可动触点构件4由不锈钢(SUS)等的金属板形成。可动触点构件4的至少一部分具有光反射性。例如,可动触点构件4可以通过电镀被赋予光反射性。
如图1所示,可动触点构件4具有接触片41和支撑框架42。
接触片41包括支撑部43、可动触点40和联接部44。支撑部43由基部构件27的支撑台271支撑(参见图5)。可动触点40从可动触点40与第二固定触点302接触的位置移动到可动触点40与第二固定触点302脱离接触的位置,反之亦然(参见图7和图8)。联接部44将支撑部43和可动触点40联接在一起。
支撑框架42形成为具有开口45的矩形框架形状。支撑框架42的开口45形成为在前后方向上长的矩形形状。支撑框架42的下表面与支撑台271的上表面以及两个第一固定触点301的相应上表面接触。也就是说,支撑框架42通过支撑台271以及两个第一固定触点301被支撑在基部构件27的第一表面201上从而大致平行于第一表面201。因此,支撑框架42始终与两个第一固定触点301接触。
接触片41以使可动触点40在上下方向上面对第二固定触点302的方式从支撑框架42的一部分沿着基部构件27的第一表面201突出。接触片41形成为悬臂形状。接触片41从支撑框架42的开口45的前端缘的左右方向的中央部向后突出。接触片41从支撑框架42的在前后方向上彼此面对的两边中的前侧的边的中央部朝向支撑框架42的后侧的边突出。支撑框架42和接触片41(包括支撑部43、可动触点40和联接部44)由一块金属板一体地形成。
在接触片41中,与支撑框架42连续的前端部、即与悬臂的固定端相对应的基端部构成支撑部43。同时,接触片41的后端部、即与悬臂的自由端相对应的末端部构成可动触点40。在接触片41中,在上下方向上面对支撑台271的部分用作支撑部43,并且在上下方向上面对第二固定触点302的部分用作可动触点40。接触片41的除支撑部43和可动触点40之外的其余部分用作联接部44。在接触片41中,联接部44和可动触点40从支撑部43斜向上和斜向后延伸。接触片41的除了支撑部43之外的其余部分相对于第一表面201倾斜成随着距接触片41的末端(后端)的距离减小,从凹部20的底面(第一表面201)测量的接触片41的高度增加。因此,使接触片41的联接部44挠曲允许可动触点40从可动触点40与第二固定触点302接触的位置移动到可动触点40与第二固定触点302脱离接触的位置,并且反之亦然(参见图7和8)。
联接部44包括突起部441,该突起部441在上下方向上向基部构件27的第一表面201的相反侧(即向上)突出。突起部441位于基部构件27的第一表面201的中央区域。突起部441在俯视图中形成为圆形。联接部44在突起部441附近的左右方向上的尺寸(宽度尺寸)比其它部分大。
支撑框架42的四个角部在俯视图中形成为从支撑框架42的外周缘沿四个方向突出。可动触点构件4以使支撑框架42的四个角部落入凹部20的四个向外突出的角部内的方式被容纳在凹部20中。因此,支撑框架42的四个角部与凹部20的内表面24的相应部分接触,从而限制可动触点构件4在与基部构件27的第一表面201对齐的平面内的移动。
通过保持支撑框架42的下表面与两个第一固定触点301接触,可动触点构件4始终与两个第一固定触点301电连接。
<可动构件>
可动构件5配置在壳体2的凹部20中。可动构件5叠置在可动触点构件4的顶部。可动构件5具有弹性。可动构件5由例如不锈钢(SUS)等的金属板形成。
可动构件5包括主体部50和四个腿部53。
主体部50以使得其中央部向上凸的方式形成为弯曲的圆顶形状。主体部50包括受压部51和多个(例如,在本实施方式中为四个)贯通孔52。四个贯通孔52具有相同的形状。四个贯通孔52沿着受压部51的周向等间隔地配置在受压部51周围。四个贯通孔52在上下方向上贯穿可动构件5。四个贯通孔52分别配置在受压部51的前方、后方、左方、右方。四个贯通孔52相对于可动构件5的前后方向和左右方向的中心线对称地配置。
受压部51位于主体部50的中央区域。当操作按键开关1时,受压部51接收从按键开关1的外部施加到按键开关1的力(下文有时称为“操作力”)。
四个腿部53从主体部50的外周缘倾斜地向下突出。在俯视图中,四个腿部53以从主体部50的外周缘在四个方向上突出的方式沿着主体部50的周向等间隔地配置。主体部50和四个腿部53彼此连续。可动构件5以使得四个腿部53落入凹部20的四个向外突出的角部内的方式被容纳在凹部20中。因此,四个腿部53与凹部20的内表面24的相应部分接触,从而限制可动构件5在与基部构件27的第一表面201对齐的平面内的移动。
在可动构件5与可动触点构件4一起被容纳在凹部20中的状态下,可动构件5仅在四个腿部53的相应末端部处与可动触点构件4接触,并且,可动构件5的除了四个腿部53的末端部之外的其余部分不与可动触点构件4接触。
可动构件5的至少一部分具有光反射性。例如,可动构件5可以通过电镀赋予光反射性。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3所示,可动构件5的四个贯通孔52中的后方贯通孔52配置在该贯通孔52在上下方向上面对可动触点40的位置处。
<保护片>
保护片6具有光透过性。换言之,保护片6具有透过可见光的特性。保护片6的透明度没有特别限制。只要保护片6是透明或半透明的,保护片6就可以是无色或有色的。此外,保护片6具有可挠性、耐热性和电绝缘性。保护片6由例如树脂制成。
保护片6以覆盖整个凹部20的方式配置在壳体2的上表面(凹部20的开口)上。保护片6通过被接合到壳体2的包围凹部20的周边部分、即壳体2的周壁28的上表面来封闭凹部20。这减少了例如尘埃等异物进入凹部20的机会,从而保护容纳在凹部20中的各个构件。保护片6的外周形状与壳体2的周壁28的外周形状大致相同。
保护片6包括接合部61、按压部62和中间部63。保护片6接合到壳体2的沿着接合部61的周壁28。此外,保护片6通过按压部62和中间部63封闭凹部20。
接合部61被接合到周壁28的上表面。接合部61是形成保护片6的外周的矩形框状部,并且设置在平行于基部构件27的第一表面201的平坦部中。接合部61通过激光熔接或超声波熔接被接合到壳体2的凹部20的外周。优选地,不使用压敏粘接剂或粘接剂进行接合。使用这些类型的材料中的任何一种都可能导致可照明性的分散并且还可能导致保护片6由于热历史而变黄。
按压部62是面对可动构件5的受压部51的部分。形成保护片6的中央部的圆形部构成按压部62。按压部62是平行于基部构件27的第一表面201的平坦部。
中间部63设置在接合部61和按压部62之间。保护片6的除了接合部61和按压部62之外的其余部分构成中间部63。也就是说,被保护片6的接合部61包围的部分的除了按压部62以外的其余部分用作中间部63。中间部63的至少一部分不与可动构件5接触。中间部63相对于基部构件27的第一表面201倾斜,使得随着距保护片6的内周(按压部62)的距离减小,从基部构件27的第一表面201测量的中间部63的高度增大(参见图7和图8)。
<扩散反射层>
扩散反射层7是用于扩散和反射光的层。扩散反射层7是呈例如白色和乳白色的层。扩散反射层7配置在壳体2的下表面(第二表面202)。换言之,扩散反射层7配置在与壳体2的具有凹部20的表面相反的表面(第二表面202)上。在上下方向上,光反射结构26的锥形表面260和扩散反射层7彼此叠置。扩散反射层7是在俯视图中具有与壳体2的轮廓大致相同的形状和尺寸的层。扩散反射层7通过例如熔接膜、丝网印刷或双色成型而形成。扩散反射层7缺乏光透过性,因此,即使从扩散反射层7上方观察扩散反射层7时,也难以看到扩散反射层7下方的构件。当形成扩散反射层7时,优选地不使用压敏粘接剂和粘接剂中的任一种。
<按压体>
按压体8配置在保护片6的按压部62与可动构件5的受压部51之间。按压体8具有电绝缘性。按压体8由例如树脂制成。按压体8具有在上下方向上扁平的圆盘形状。按压体8以使得按压体8的下表面与受压部51的上表面接触的方式配置在可动构件5上方。例如,按压体8的上表面通过激光熔接和超声波熔接接合到按压部62的下表面。
按压体8将施加到保护片6的按压部62的操作力传递到可动构件5的受压部51。具体地,当操作力从保护片6的上方施加到按压部62上时,操作力经由按压体8传递到受压部51,并从受压部51的上方作用在受压部51上。这允许通过使按压部62被按压而经由按压体8间接地操作受压部51。
<照明作用>
接下来,将说明按键开关1的照明作用。
如图6和图10的A所示,入射的光IL1(下文中称为“入射光IL1”)相对于按键开关1的外侧面从侧方入射到被设置为按键开关1的外表面23的光入射面21上。入射光IL1被光入射面21上的光扩散结构25扩散。然后,扩散光DL出射通过被设置为按键开关1的内表面24的光出射面22。扩散光DL在垂直于上下方向的平面内散布。换言之,扩散光DL在整个壳体2上散布。透过保护片6可见扩散光DL。以此方式,光通过壳体2在整个平面上扩散以照亮整个壳体2,从而减少不均匀的照明。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保护片6具有光透过性。与保护片6不具有光透过性的情况相比,这允许增加照明面积。注意,为了使说明更容易理解,图10的A省略了一部分构成要素。
已经通过光入射面21进入的入射光IL1例如通过在壳体2内多次全反射而传播。然后,入射光IL1作为出射光EL通过被设置为周壁28的上表面的光出射面22从壳体2出射(参见图6和图10的B)。以此方式,壳体2起到导光构件的作用。由于壳体2起到了导光构件的作用,因此改善了按键开关1的可照明性。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出射光EL在执行按压操作的方向(即,上下方向)上向上出射到壳体2外。这允许使用者更容易地识别按键开关1的照明状态。注意,为了使说明更容易理解,图10的B省略了一部分构成要素。
同时,如图6所示,入射的光IL2(下文中称为“入射光IL2”)相对于按键开关1的外侧面从侧方入射到被设置为按键开关1的外表面23的光入射面21上。入射光IL2被光出射面22的光反射结构26反射。具体地,如图10的B所示,入射光IL2被光反射结构26的锥形表面260向下反射而变成反射光RL1。然后,反射光RL1被配置在壳体2的下表面(第二表面202)上的扩散反射层7(图6中未示出)向上反射而变成反射光RL2。反射光RL2透过保护片6(图10的B中未示出)可见。以此方式,锥形表面260可以反射与已经入射的入射光的方向不同的方向上的入射光。此外,通过使从相反面(第二表面202)返回的光被扩散反射层7扩散和反射而进一步改善可照明性。另外,当从按键开关1的上方观察按键开关1时,扩散反射层7的存在允许隐藏可以设置在扩散反射层7下方的基板100和其它构件。
另外,容纳在壳体2中的可动触点构件4和固定触点构件3具有光反射性,由此能够进一步改善可照明性。
作为补充,本段将简要说明不均匀的照明是如何引起的。如果图3所示的按键开关1不具有诸如本实施方式中使用的光入射面21,则可以在中央区域CA清楚地看到入射光IL1。同时,在左侧区域LA和右侧区域RA中不能清楚地看到入射光IL1。以此方式,引起了不均匀的照明。另一方面,在本实施方式中,壳体2起到导光构件的作用。这允许扩散光DL通过与上下方向垂直的平面如图10的A中所示地散布,这使得不仅在中央区域CA中,而且在左侧区域LA和右侧区域RA中都可以清楚地看到光。结果,可以改善按键开关1的可照明性。
<操作>
接下来,将参照图7和图8说明按键开关1的操作。
按键开关1是常开型开关。当操作按键开关1时,对保护片6的按压部62执行按压操作,以使向下的操作力经由按压部62施加到按压体8上。
首先,当从按键开关1上方经由按压体8将操作力施加到受压部51上时,如图7和图8所示,受压部51被推向(即,向下)凹部20的底面(第一表面201),由此使可动构件5逐渐变形。然后,当作用在受压部51上的操作力的大小超过预定值时,可动构件5由于屈曲而显著变形。此时,作用在受压部51上的主体部50的弹性力急剧变化。结果,通过可动构件5的所谓“反转操作”,主体部50因冲力而动态地变形为中央部(受压部51)向下凸的弯曲圆顶形状。因此,随着可动构件5的变形,对按压开关1执行按压操作的使用者具有节度感(点击感)。
随着可动构件5变形,受压部51的下表面与接触片41的联接部44的突起部441接触。因此,联接部44被可动构件5推动,由此在使联接部44挠曲的同时使可动触点40向下移动。如图8所示,当可动触点40被移位到可动触点40与第二固定触点302接触的位置时,按键开关1接通。在图8所示的状态下,接触片41平行于基部构件27的第一表面201。在该状态下,第二固定触点构件32和第一固定触点构件31变为彼此导电。
同时,在主体部50变形为向下凸的弯曲圆顶形状的状态下,当不再对受压部51施加操作力时,可动构件5的中央部(受压部51)通过可动构件5的复原力恢复(即再次变形为)其初始的向上凸的弯曲圆顶形状。此时,主体部50作用于受压部51的弹性力急剧变化。因此,主体部50因冲力而动态地恢复(即变形为)其初始形状(即,中央部向上凸的圆顶形状)。因此,当使用者停止执行按压操作时,对按键开关1执行按压操作的使用者随着可动构件5的变形而具有节度感(点击感)。当主体部50恢复为向上凸的圆顶形状时,如图7所示,接触片41的末端部处的可动触点40与第二固定触点302脱离接触,从而断开按键开关1。在该状态下,第二固定触点构件32和第一固定触点构件31变为彼此不导电。
(1.2.2)照明开关装置
接下来,将说明根据本实施方式的照明开关装置10。如图9所示,照明开关装置10包括基板100、按键开关1和光源9。
基板100具有电绝缘特性。基板100可以是例如印刷电路板或柔性印刷电路板。基板100具有主面101。在主面101上,设置有用于安装按键开关1和光源9的导电构件(未示出)。
按键开关1安装在基板100的主面101上。具体地,按键开关1的端子300通过焊接机械地接合并电气地连接到主面101上的导电构件。
光源9与按键开关1间隔开地安装在基板100的主面101上。以此方式,光源9可以配置在壳体2的外部。
光源9相对于按键开关1配置在侧方。光源9朝向按键开关1的光入射面21发光。光源9可以是例如发光元件(所谓的“侧面发光LED”)。
按键开关1的光入射面21和光源9彼此面对。光入射面21被设置为按键开关1的不具有端子的一个表面230。当按键开关1和光源9并列配置地安装在主面101上时,这减少了端子300构成障碍的机会。也就是说,光源9可以相对于光入射面21容易地配置。
在照明开关装置10以及上述的照明动作中,从光源9发出的入射的光ILl通过按键开关1的光入射面21进入壳体2,然后通过光出射面22出射到壳体2外部来作为出射光EL。以此方式,壳体2起到导光构件的作用,从而改善了照明开关装置10的可照明性。
(2)第二实施方式
接下来,将参照附图说明根据第二实施方式的按键开关1。在以下说明中,本第二实施方式的具有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对应部相同的功能的任何构成要素将通过与该对应部相同的附图标记来表示,并将在本文中省略其详细说明。
如图11所示,在根据第二实施方式的按键开关1中,光入射面21设置在壳体2的外表面23和内表面24中的每一者上,这与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按键开关1不同。另外,在第二实施方式中,为外表面23和内表面24双方的光入射面21中的每一者设置光扩散结构25。注意,为了使说明更容易理解,图11省略了一部分构成要素。
另外,如图11所示,根据第二实施方式的照明开关装置10包括在按键开关1内部的光源9,这是与第一实施方式的照明开关装置10的另一个不同点。光源9朝向壳体2的内表面24上的光入射面21发射光IL3。已经进入壳体2的光IL3(下文中称为“入射光IL3”)被光入射面21上的光扩散结构25扩散。然后,扩射光DL通过内表面24上的光出射面22出射。可以看出,光入射面21也可以用作光出射面22。扩散光DL在垂直于上下方向的平面内散布。换句话说,扩射光DL在整个壳体2上散布。透过保护片6可见扩射光DL。以此方式,光透过壳体2在整个平面上扩散以对整个壳体2照明。因此,可以减少不均匀的照明。
另外,同样在根据第二实施方式的照明开关装置10中,通过光入射面21已经进入的入射光IL3例如通过在壳体2内部多次全反射而传播。然后,入射光IL3通过设置为周壁28的上表面的光出射面22出射到壳体2外部来作为出射光EL(参见图9的B)。以此方式,壳体2起到导光构件的作用,从而改善了按键开关1的可照明性。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出射光EL也沿着执行按压操作的方向(即,上下方向)向上出射到壳体2外部。这允许使用者更容易地识别按键开关1的照明状态。注意,光源9的尺寸和配置位置是在例如尺寸和配置位置不对按键开关1上的按压操作构成障碍的条件下限定的。
(3)变形例
根据第一实施方式和第二实施方式的按键开关被构造为对整个壳体2照明。可替代地,按键开关也可以被构造为仅对壳体2的边缘(具体地,周壁28的上表面)照明。
在根据第二实施方式的按键开关1中,为壳体2的外表面23和内表面24中的每一者设置光入射面21。可替代地,可以仅为内表面24设置光入射面21,而不必为外表面23设置光入射面21。
在第二实施方式中,为外表面23和内表面24双方的光入射面21中的每一者设置光扩散结构25。可替代地,可以仅为内表面24设置光扩散结构25,而不必为外表面23设置光扩散结构25。相反地,可以仅为外表面23设置光扩散结构25,而不必为内表面24设置光扩散结构25。
在根据第二实施方式的按键开关1中,配置在外表面23上的光扩散结构25和配置在内表面24上的光扩散结构25在前后方向上分别设置于前侧和后侧(参见图11)。然而,不必分别在前侧和后侧设置两个光扩散结构25。也就是说,不必为作为设置有光扩散结构25的外表面23的相反侧(后侧)的内表面24设置另一个光扩散结构25。同样地,不必为作为设置有光扩散结构25的内表面24的相反侧(前侧)的外表面23设置另一个光扩散结构25。
在根据第一实施方式和第二实施方式的照明开关装置10中,按键开关1的基部构件27和基板100被分开设置。可替代地,按键开关1的基部构件27自身可以形成基板100的一部分。
在根据第二实施方式的照明开关装置10中,光源9被配置在按键开关1的内部。然而,可以在按键开关1的外部额外地配置别的光源9。
(4)概括
从第一实施方式和第二实施方式及其变形例的前面的说明可以看出,本公开具有以下方面。在以下说明中,将附图标记插入括号中只是为了阐明本公开的以下方面与上述示例性实施方式之间的构成要素的对应关系。
根据第一方面的按键开关(1)包括壳体(2)、固定触点构件(3)、可动触点构件(4)和保护片(6)。壳体(2)具有设置有凹部(20)的第一表面(201)以及在第一表面(201)的相反侧的第二表面(202)。固定触点构件(3)包括配置在凹部(20)中的固定触点(30)和配置在壳体(2)的外侧的端子(300)。可动触点构件(4)配置在凹部(20)内并包括当按键开关(1)受到按压操作时与固定触点(30)接触的可动触点(40)。保护片(6)覆盖凹部(20)。壳体(2)具有光透过性。壳体(2)具有光入射面(21)和光出射面(22)。光入射面(21)是光入射的表面。光出射面(22)是已经通过光入射面(21)进入的光的至少一部分出射所通过的表面。
该方面允许通过使壳体(2)起到导光构件的作用来改善按键开关(1)的可照明性。
在可以结合第一方面实施的根据第二方面的按键开关(1)中,光入射面(21)被设置为壳体(2)的外表面(23)。
该方面允许将光源(9)配置在壳体(2)的外部。
在可以结合第二方面实施的根据第三方面的按键开关(1)中,壳体(2)的外表面(23)是连接壳体(2)的第一表面(201)和第二表面(202)的表面。
该方面允许光在第一表面(201)和第二表面(202)之间入射。
在可以结合第二方面或第三方面实施的根据第四方面的按键开关(1)中,壳体(2)的外表面(23)包括具有端子的表面(231)以及不具有端子的表面(230)。具有端子的表面(231)设置有端子(300)。不具有端子的表面(230)未设置端子(300)。光入射面(21)被设置为不具有端子的表面(230)。
该方面允许相对于光入射面(21)容易地配置光源(9)。
在可以结合第一方面至第四方面中的任一方面实施的根据第五方面的按键开关(1)中,光入射面(21)设置在壳体(2)的凹部(20)的内表面(24)上。
该方面允许将光源(9)配置在壳体(2)内部。
在可以结合第一方面至第五方面中的任一方面实施的根据第六方面的按键开关(1)中,壳体具有为光入射面(21)设置的光扩散结构(25)。光扩散结构(25)使光在与执行按压操作的方向垂直的平面内扩散。
该方面允许通过使光在壳体(2)的整个平面上扩散从而对壳体(2)整体照明,减少不均匀的照明。
在可以结合第一方面至第六方面中的任一方面实施的根据第七方面的按键开关(1)中,壳体(2)具有设置在光出射面(22)上的光反射结构(26)。光反射结构(26)在与执行按压操作的方向平行的方向上反射光。
该方面允许进一步改善可照明性。
在可以结合第七方面实施的根据第八方面的按键开关(1)中,光反射结构(26)具有锥形表面(260)。锥形表面(260)相对于执行按压操作的方向倾斜。
根据该方面,锥形表面(260)可以在与已经入射的光的入射方向不同的方向上反射光。
在可以结合第一方面至第八方面中的任一方面实施的根据第九方面的按键开关(1)中,保护片(6)具有光透过性。
与保护片(6)不具有光透过性的情况相比,该方面允许增加照明面积。
可以结合第一方面至第九方面中的任一方面实施的根据第十方面的按键开关(1)还包括扩散反射层(7)。扩散反射层(7)配置在壳体(2)的第二表面(202)上。扩散反射层(7)扩散并反射光。
该方面允许通过使扩散反射层(7)扩散并反射从相反侧的表面(202)出射的光而进一步改善可照明性。
在可以结合第一方面至第十方面中的任一方面实施的根据第十一方面的按键开关(1)中,为壳体(2)的第一表面(201)设置光出射面(22)。
该方面允许使用者更容易地识别按键开关(1)的照明状态。
在可以结合第一方面至第十一方面中的任一方面实施的根据第十二方面的按键开关(1)中,可动触点构件(4)的至少一部分和固定触点构件(3)的至少一部分具有光反射性。
该方面允许通过使光被反射而进一步改善可照明性。
根据第十三方面的照明开关装置(10)包括根据第一方面至第十二方面中的任一方面的按键开关(1)以及光源(9)。光源(9)朝向按键开关(1)的光入射面(21)发光。
该方面允许通过使壳体(2)起到导光构件的作用而改善按键开关(1)的可照明性。
附图标记说明
1 按键开关
10 照明开关装置
2 壳体
20 凹部
21 光入射面
22 光出射面
23 外表面
24 内表面
25 光扩散结构
26 光反射结构
260 锥形表面
201 第一表面
202 第二表面
230 不具有端子的表面
231 具有端子的表面
3 固定触点构件
30 固定触点
300 端子
4 可动触点构件
40 可动触点
6 保护片
7 扩散反射层
9 光源

Claims (13)

1.一种按键开关,其包括:
壳体,其具有设置有凹部的第一表面以及在所述第一表面的相反侧的第二表面;
固定触点构件,其包括配置在所述凹部中的固定触点和配置在所述壳体的外侧的端子;
可动触点构件,其配置在所述凹部中并且包括被构造成当所述按键开关受到按压操作时与所述固定触点接触的可动触点;以及
保护片,其覆盖所述凹部,
所述壳体具有光透过性并且包括:光入射面,光入射在所述光入射面上;和光出射面,已经通过所述光入射面进入的光的至少一部分通过所述光出射面出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按键开关,其特征在于,
所述光入射面被设置为所述壳体的外表面。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按键开关,其特征在于,
所述壳体的外表面是连接所述壳体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的表面。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按键开关,其特征在于,
所述壳体的外表面包括具有所述端子的表面和不具有所述端子的表面,并且
所述光入射面被设置为不具有所述端子的表面。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按键开关,其特征在于,
所述光入射面设置于所述壳体的凹部的内表面。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按键开关,其特征在于,
所述壳体具有光扩散结构,所述光扩散结构被设置于所述光入射面并且被构造为使光在垂直于执行所述按压操作的方向的平面内扩散。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按键开关,其特征在于,
所述壳体具有光反射结构,所述光反射结构设置在所述光出射面上并且被构造为在与执行所述按压操作的方向平行的方向上反射光。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按键开关,其特征在于,
所述光反射结构具有锥形表面,所述锥形表面相对于执行所述按压操作的方向倾斜。
9.根据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按键开关,其特征在于,
所述保护片具有光透过性。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按键开关,还包括配置在所述壳体的第二表面上并被构造为扩散和反射光的扩散反射层。
11.根据权利要求1至10中任一项所述的按键开关,其特征在于,
为所述壳体的第一表面设置所述光出射面。
12.根据权利要求1至11中任一项所述的按键开关,其特征在于,
所述可动触点构件的至少一部分和所述固定触点构件的至少一部分具有光反射性。
13.一种照明开关装置,其包括:
权利要求1至12中任一项的按键开关;以及
被构造为朝向所述按键开关的光入射面发光的光源。
CN202080026302.XA 2019-04-10 2020-02-17 按键开关和照明开关装置 Pending CN113661553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9075148 2019-04-10
JP2019-075148 2019-04-10
PCT/JP2020/006118 WO2020208940A1 (ja) 2019-04-10 2020-02-17 プッシュスイッチ、及び照明付きスイッチ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661553A true CN113661553A (zh) 2021-11-16

Family

ID=7275168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80026302.XA Pending CN113661553A (zh) 2019-04-10 2020-02-17 按键开关和照明开关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11769642B2 (zh)
JP (1) JP7426593B2 (zh)
CN (1) CN113661553A (zh)
WO (1) WO2020208940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7306893B2 (ja) * 2019-06-27 2023-07-11 ダイキョーニシカワ株式会社 表示パネル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883023A (zh) * 2003-11-20 2006-12-20 贝加莱工业电子有限公司 具有至少一个开关的开关面板
CN101373672A (zh) * 2007-08-22 2009-02-25 骏熠电子科技(昆山)有限公司 具表面照明的按键结构
JP2010287528A (ja) * 2009-06-15 2010-12-24 Shin Etsu Polymer Co Ltd 照光式押釦スイッチ用部材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CN102246253A (zh) * 2009-02-13 2011-11-16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按钮开关
CN102436953A (zh) * 2010-09-07 2012-05-02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按键开关及其制造方法
CN103000418A (zh) * 2011-09-08 2013-03-27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按钮开关
US20140008188A1 (en) * 2011-03-24 2014-01-09 Omron Corporation Switch unit and game machine
CN105006396A (zh) * 2015-07-13 2015-10-28 东莞市美光达光学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超薄型反射式的电脑输入设备的开关模组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185841B2 (ja) * 1994-04-14 2001-07-11 ホシデン株式会社 照光式パネルスイッチ
JP4728067B2 (ja) 2005-08-19 2011-07-20 シチズン電子株式会社 シートスイッチモジュール
TW200709243A (en) 2005-08-19 2007-03-01 Citizen Electronics Sheet switch, sheet switch module and panel switch
TWI345719B (en) * 2007-11-15 2011-07-21 Lite On Technology Corp Light emitting keyboard
EP3220402B1 (en) 2014-11-10 2020-03-11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Input device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883023A (zh) * 2003-11-20 2006-12-20 贝加莱工业电子有限公司 具有至少一个开关的开关面板
CN101373672A (zh) * 2007-08-22 2009-02-25 骏熠电子科技(昆山)有限公司 具表面照明的按键结构
CN102246253A (zh) * 2009-02-13 2011-11-16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按钮开关
JP2010287528A (ja) * 2009-06-15 2010-12-24 Shin Etsu Polymer Co Ltd 照光式押釦スイッチ用部材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CN102436953A (zh) * 2010-09-07 2012-05-02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按键开关及其制造方法
US20140008188A1 (en) * 2011-03-24 2014-01-09 Omron Corporation Switch unit and game machine
CN103000418A (zh) * 2011-09-08 2013-03-27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按钮开关
CN105006396A (zh) * 2015-07-13 2015-10-28 东莞市美光达光学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超薄型反射式的电脑输入设备的开关模组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220172909A1 (en) 2022-06-02
JPWO2020208940A1 (zh) 2020-10-15
WO2020208940A1 (ja) 2020-10-15
US11769642B2 (en) 2023-09-26
JP7426593B2 (ja) 2024-02-0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4308831B2 (ja) 導光層を有するキーパッド、キーパッドアセンブリ及び携帯端末
US8052318B2 (en) Light guide member and keypad assembly using the same
JP5241812B2 (ja) スイッチ装置
TWI313018B (en) Keypad and keypad assembly
US7186935B2 (en) Keypad assembly for a portable terminal
JP4880015B2 (ja) キーパッドアセンブリおよび携帯端末機
KR100689395B1 (ko) 키 패드 어셈블리
US9299515B2 (en) Luminous keyboard
JP5121943B2 (ja) 押しボタンスイッチ
US20080019150A1 (en) Backlight unit for portable terminal
US20150021151A1 (en) Luminous keyboard
JP2006324253A (ja) キーパッド装置および携帯型端末機
KR100606082B1 (ko) 키 패드 및 키 패드 어셈블리
KR20070009234A (ko) 키 패드 및 키 패드 어셈블리
KR20060120512A (ko) 키 패드 및 키 패드 어셈블리
US9530590B2 (en) Luminous keyboard
CN113661553A (zh) 按键开关和照明开关装置
JP5272032B2 (ja) キーボード装置
KR100744324B1 (ko) 키 패드 및 키 패드 어셈블리
JP2009146815A (ja) シートスイッチ
JP6413852B2 (ja) 押しボタンスイッチ
KR20070009495A (ko) 키 패드 및 키 패드 어셈블리
KR20060119291A (ko) 키 패드 어셈블리
US20180166234A1 (en) Luminous keyboard
JP7076037B2 (ja) 照光装置及び入力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