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658981A - 电光装置和电子设备 - Google Patents

电光装置和电子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658981A
CN113658981A CN202110504387.4A CN202110504387A CN113658981A CN 113658981 A CN113658981 A CN 113658981A CN 202110504387 A CN202110504387 A CN 202110504387A CN 113658981 A CN113658981 A CN 11365898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ght
color filter
emitting element
wavelength band
emitt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0504387.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3658981B (zh
Inventor
腰原健
色部润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eiko Epso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eiko Epson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eiko Epson Corp filed Critical Seiko Epson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365898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65898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365898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65898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10K59/30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ulticolour light emission
    • H10K59/35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ulticolour light emission comprising red-green-blue [RGB] subpixels
    • H10K59/353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ulticolour light emission comprising red-green-blue [RGB] subpixels characterised by the geometrical arrangement of the RGB subpixel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10K59/30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ulticolour light emission
    • H10K59/38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ulticolour light emission comprising colour filters or colour changing media [CCM]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10K59/10OLED displays
    • H10K59/12Active-matrix OLED [AMOLED] displays
    • H10K59/121Active-matrix OLED [AMOLED] displays characterised by the geometry or disposition of pixel elements
    • H10K59/1213Active-matrix OLED [AMOLED] displays characterised by the geometry or disposition of pixel elements the pixel elements being TFT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10K59/8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10K59/875Arrangements for extracting light from the devices
    • H10K59/876Arrangements for extracting light from the devices comprising a resonant cavity structure, e.g. Bragg reflector pair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ometry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Electroluminescent Light Sources (AREA)
  • Optical Filters (AREA)
  • Devices For Indicating Variable Information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电光装置和电子设备,电光装置和电子设备的视野角特性优异。本发明的电光装置具有:第1发光元件,其射出第1波段的光;第2发光元件,其射出比所述第1波段短的第2波段的光;第3发光元件,其射出比所述第2波段短的第3波段的光;第1滤色器,其使所述第1波段的光和所述第3波段的光透过,遮挡所述第2波段的光;以及第2滤色器,其使所述第2波段的光和所述第3波段的光透过,遮挡所述第1波段的光。

Description

电光装置和电子设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光装置和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已知具备有机EL(电致发光)元件等发光元件的电光装置。这种装置如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那样,例如具有使来自发光元件的光中的规定波段的光透过的滤色器。
在专利文献1中,具有:包含发光元件的多个子像素;以及与各子像素对应的多个滤色器。具体而言,在能够发出红色光的发光元件上重叠配置红色的滤色器,在能够发出绿色光的发光元件上重叠配置绿色的滤色器,在能够发出蓝色光的发光元件上重叠配置蓝色的滤色器。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9-117941号公报
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装置中,按照每个子像素配置有与从发光元件发出的波段的光对应的滤色器。因此,在该装置中,在子像素的宽度变小或子像素的密度变高的情况下,视野角特性有可能下降。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电光装置的一个方式具有:第1发光元件,其射出第1波段的光;第2发光元件,其射出比所述第1波段短的第2波段的光;第3发光元件,其射出比所述第2波段短的第3波段的光;第1滤色器,其使所述第1波段的光和所述第3波段的光透过,遮挡所述第2波段的光;以及第2滤色器,其使所述第2波段的光和所述第3波段的光透过,遮挡所述第1波段的光。
本发明的电子设备的一个方式具有:上述的电光装置;以及控制部,其控制所述电光装置的动作。
附图说明
图1是示意性地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电光装置的俯视图。
图2是图1所示的子像素的等效电路图。
图3是表示图1所示的A1-A1线剖面的图。
图4是表示图1所示的A2-A2线剖面的图。
图5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发光元件层的一部分的概略俯视图。
图6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滤色器的一部分的概略俯视图。
图7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发光元件层和滤色器的配置的概略俯视图。
图8是用于说明品红色滤色器的特性的图。
图9是用于说明蓝绿色滤色器的特性的图。
图10是用于说明滤色器的特性的图。
图11是表示具有现有的滤色器的电光装置的概略图。
图12是表示使图11的电光装置小型化时的例子的概略图。
图13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电光装置的概略图。
图14是表示第2实施方式的滤色器的一部分的概略俯视图。
图15是表示第2实施方式的发光元件层和滤色器的配置的概略俯视图。
图16是表示第3实施方式的滤色器的一部分的概略俯视图。
图17是表示第3实施方式的发光元件层和滤色器的配置的概略俯视图。
图18是表示第4实施方式的发光元件层的一部分的概略俯视图。
图19是表示第4实施方式的发光元件层和滤色器的配置的概略俯视图。
图20是示意性地表示作为电子设备的一例的虚像显示装置的一部分的俯视图。
图21是表示作为电子设备的一例的个人计算机的立体图。
标号说明
1:元件基板;2:发光元件层;4:保护层;5:滤色器;5P:接触点;7:透光性基板;10:基板;13:扫描线;14:数据线;15:供电线;16:供电线;20:发光元件;21:反射层;22:绝缘层;23:像素电极;24:有机层;25:公共电极;29:光谐振结构;30:像素电路;31:开关用晶体管;32:驱动用晶体管;33:保持电容;41:第1层;42:第2层;43:第3层;50C:蓝绿色滤色器;50M:品红色滤色器;70:粘接层;71:准直器;72:导光体;73:第1反射型体积全息元件;74:第2反射型体积全息元件;79:控制部;100:电光装置;101:数据线驱动电路;102:扫描线驱动电路;103:控制电路;104:外部端子;210:反射部;220:元件分离层;221:第1绝缘膜;222:第2绝缘膜;223:第3绝缘膜;400:个人计算机;401:电源开关;402:键盘;403:主体部;409:控制部;700:虚像显示装置;721:面;722:面;A:发光区域;A10:显示区域;A20:外围区域;D0:距离;EY:瞳孔;L0:光学距离;P:像素;P0:子像素;Sp:发光光谱;TC:透射光谱;TM:透射光谱。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另外,在附图中,各部分的尺寸和比例尺与实际的尺寸和比例尺适当不同,也有为了容易理解而示意性地示出的部分。此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只要没有特别限定本发明的记载,则本发明的范围不限于这些方式。
1.电光装置100
1A.第1实施方式
1A-1.电光装置100的结构
图1是示意性地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电光装置100的俯视图。另外,以下为了便于说明,适当使用相互垂直的X轴、Y轴和Z轴进行说明。另外,将沿着X轴的一个方向设为X1方向,将与X1方向相反的方向设为X2方向。同样,将沿着Y轴的一个方向设为Y1方向,将与Y1方向相反的方向设为Y2方向。将沿着Z轴的一个方向设为Z1方向,将与Z1方向相反的方向设为Z2方向。将包含X轴和Y轴的面设为X-Y平面。另外,将从Z1方向或Z2方向观察设为“平面观察”。
图1所示的电光装置100是利用有机EL(电致发光)显示全彩色图像的装置。另外,在图像中包含仅显示字符信息的图像。电光装置100例如是适合用于头戴式显示器等的微型显示器。
电光装置100具有对图像进行显示的显示区域A10、和俯视包围显示区域A10的周围的外围区域A20。在图1所示的例子中,显示区域A10在俯视时的形状为四边形,但不限于此,也可以是其他形状。
显示区域A10具有多个像素P。各像素P是图像显示中的最小单位。在本实施方式中,多个像素P在X1方向和Y2方向上配置成矩阵状。各像素P具有获得红色波段的光的子像素PR、获得绿色波段的光的子像素PG以及获得蓝色波段的光的两个子像素PB。由子像素PB、子像素PG以及子像素PR构成彩色图像的一个像素P。以下,在不区分子像素PB、子像素PG以及子像素PR的情况下,记述为子像素P0。
子像素P0是构成像素P的要素。子像素P0是被独立控制的最小单位。子像素P0与其他子像素P0独立地被控制。多个子像素P0在X1方向和Y2方向上配置成矩阵状。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子像素P0的排列是拜耳排列。本实施方式中的拜耳排列是将一个子像素PR、一个子像素PG以及两个子像素PB作为一个像素P的排列。在拜耳排列中,两个子像素PB相对于像素P的排列方向倾斜地配置。
这里,红色的波段相当于“第1波段”,绿色的波段相当于“第2波段”,蓝色的波段相当于“第3波段”。另外,“第1波段”,“第2波段”以及“第3波段”是互不相同的波段。蓝色的波段是比绿色的波段短的波段,绿色的波段是比红色的波段短的波段。
另外,电光装置100具有元件基板1和具有透光性的透光性基板7。电光装置100为所谓的顶部发射结构,从透光性基板7发出光。另外,元件基板1和透光性基板7重叠的方向与Z1方向或Z2方向一致。另外,透光性是指对可见光的透过性,优选可见光的透射率为50%以上。
元件基板1具有数据线驱动电路101、扫描线驱动电路102、控制电路103和多个外部端子104。数据线驱动电路101、扫描线驱动电路102、控制电路103和多个外部端子104配置于外围区域A20。数据线驱动电路101和扫描线驱动电路102是对构成多个子像素P0的各部分的驱动进行控制的外围电路。控制电路103控制图像的显示。从未图示的上位电路向控制电路103供给图像数据。控制电路103将基于该图像数据的各种信号供给到数据线驱动电路101和扫描线驱动电路102。虽然未图示,在外部端子104上连接有用于实现与上位电路的电连接的FPC(Flexible printed circuits:挠性印刷电路)基板等。并且,在元件基板1上电连接有未图示的电源电路。
透光性基板7是保护元件基板1所具有的后述的发光元件20和滤色器5的罩。透光性基板7例如由玻璃基板或石英基板构成。
图2是图1所示的子像素P0的等效电路图。在元件基板1上设置有多条扫描线13、多条数据线14、多条供电线15以及多条供电线16。在图2中,代表性地图示出一个子像素P0和与其对应的要素。
扫描线13沿X1方向延伸,数据线14沿Y2方向延伸。另外,虽然未图示,但多条扫描线13和多条数据线14排列成格子状。另外,扫描线13与图1所示的扫描线驱动电路102连接,数据线14与图1所示的数据线驱动电路101连接。
如图2所示,子像素P0包含发光元件20和控制发光元件20的驱动的像素电路30。发光元件20由OLED(有机发光二极管)构成。发光元件20具有像素电极23、公共电极25和有机层24。
供电线15经由像素电路30与像素电极23电连接。另一方面,供电线16与公共电极25电连接。在此,从未图示的电源电路向供电线15供给高位侧的电源电位Vel。从未图示的电源电路向供电线16供给低位侧的电源电位Vct。像素电极23作为阳极发挥功能,公共电极25作为阴极发挥功能。在发光元件20中,从像素电极23供给的空穴和从公共电极25供给的电子在有机层24中复合,由此有机层24产生光。另外,像素电极23按照每个子像素P0设置,像素电极23与其他像素电极23相独立地被控制。
像素电路30具有开关用晶体管31、驱动用晶体管32和保持电容33。开关用晶体管31的栅极与扫描线13电连接。另外,开关用晶体管31的源极或漏极中的一方与数据线14电连接,另一方与驱动用晶体管32的栅极电连接。另外,驱动用晶体管32的源极或漏极中的一方与供电线15电连接,另一方与像素电极23电连接。另外,保持电容33的一个电极与驱动用晶体管32的栅极连接,另一个电极与供电线15连接。
在以上的像素电路30中,当通过扫描线驱动电路102使扫描信号有效而选择扫描线13时,设置于所选择的子像素P0的开关用晶体管31导通。于是,从数据线14向与所选择的扫描线13对应的驱动用晶体管32供给数据信号。驱动用晶体管32对发光元件20供给与供给的数据信号的电位(即、栅极与源极间的电位差)对应的电流。并且,发光元件20以与从驱动用晶体管32供给的电流的大小对应的亮度发光。另外,在扫描线驱动电路102解除扫描线13的选择从而开关用晶体管31截止的情况下,驱动用晶体管32的栅极电位由保持电容33保持。因此,发光元件20在开关用晶体管31截止后也能够维持发光元件20的发光。
另外,上述像素电路30的结构不限于图示的结构。例如,像素电路30还可以具有控制像素电极23与驱动用晶体管32之间的导通的晶体管。
1A-2.元件基板1
图3是表示图1中的A1-A1线剖面的图。图4是表示图1中的A2-A2线剖面的图。在以下的说明中,以Z1方向为上方、以Z2方向为下方来进行说明。以下,在与子像素PB关联的要素的标号末尾附加“B”,在与子像素PG关联的要素的标号末尾附加“G”,在与子像素PR关联的要素的标号末尾附加“R”。另外,在不按每个发光色进行区分的情况下,省略标号末尾的“B”、“G”以及“R”。
如图3和图4所示,元件基板1具有基板10、反射层21、发光元件层2、保护层4和滤色器5。另外,上述透光性基板7通过粘接层70与元件基板1接合。
基板10没有详细图示,例如是在硅基板上形成有上述像素电路30的布线基板。此外,也可以代替硅基板,例如使用玻璃基板、树脂基板或陶瓷基板。并且,虽然未详细地图示,但是像素电路30具有的上述各晶体管可以是MOS型晶体管、薄膜晶体管或场效应晶体管中的任意一种。在像素电路30所具有的晶体管是具备有源层的MOS型晶体管的情况下,该有源层也可以由硅基板构成。此外,作为像素电路30具有的各要素和各种布线的材料,例如可举出多晶硅、金属、金属硅化物和金属化合物等导电材料。
在基板10上配置反射层21。反射层21包含具有光反射性的多个反射部210。光反射性是指对可见光的反射性,优选可见光的反射率为50%以上。各反射部210反射由有机层24产生的光。另外,虽然未图示,但是多个反射部210在俯视时与多个子像素P0对应地配置为矩阵状。作为反射层21的材料,例如可举出Al(铝)和Ag(银)等金属或这些金属的合金。另外,反射层21也可以具有作为与像素电路30电连接的布线的功能。另外,反射层21也可以作为发光元件层2的一部分。
在反射层21上配置发光元件层2。发光元件层2是设置有多个发光元件20的层。另外,发光元件层2具有绝缘层22、元件分离层220、多个像素电极23、有机层24和公共电极25。绝缘层22、元件分离层220、有机层24和公共电极25在多个发光元件20中是公共的。
绝缘层22是距离调整层,其调整作为反射部210与后述的公共电极25之间的光学距离的光学距离L0。绝缘层22由具有绝缘性的多个膜构成。具体而言,绝缘层22包含第1绝缘膜221、第2绝缘膜222和第3绝缘膜223。第1绝缘膜221覆盖反射层21。第1绝缘膜221公共形成在像素电极23B、23G和23R上。在第1绝缘膜221上配置有第2绝缘膜222。第2绝缘膜222在俯视时与像素电极23R以及23G重叠,且在俯视时不与像素电极23B重叠。在第2绝缘膜222上配置有第3绝缘膜223。第3绝缘膜223在俯视时与像素电极23R重叠,且在俯视时不与像素电极23B以及23G重叠。
在绝缘层22上配置具有多个开口的元件分离层220。元件分离层220覆盖多个像素电极23的各外缘。通过元件分离层220所具有的多个开口,限定出多个发光区域A。具体而言,限定出发光元件20R所具有的发光区域AR、发光元件20G所具有的发光区域AG、发光元件20B所具有的发光区域AB。
作为绝缘层22和元件分离层220的各材料,例如可举出氧化硅和氮化硅等硅系无机材料。另外,在图3所示的绝缘层22中,第3绝缘膜223配置在第2绝缘膜222上,但例如第2绝缘膜222也可以配置在第3绝缘膜223上。
在绝缘层22上配置多个像素电极23。多个像素电极23相对于多个子像素P0一对一地设置。虽然未图示,但各像素电极23在俯视时与对应的反射部210重叠。各像素电极23具有透光性和导电性。作为像素电极23的材料,可举出ITO(Indium Tin Oxide:氧化铟锡)和IZO(Indium Zinc Oxide:氧化铟锌)等透明导电材料。多个像素电极23通过元件分离层220相互电绝缘。
在多个像素电极23上配置有机层24。有机层24包括含有有机发光材料的发光层。有机发光材料是发光性的有机化合物。此外,除了发光层之外,有机层24还包含例如空穴注入层、空穴传输层、电子传输层和电子注入层等。有机层24包含可得到蓝色、绿色和红色的各发光色的发光层而实现白色发光。另外,有机层24的结构并不特别限定于上述的结构,能够应用公知的结构。
在有机层24上配置有公共电极25。公共电极25配置在有机层24上。公共电极25具有光反射性、透光性和导电性。公共电极25例如由MgAg等包含Ag的合金形成。
在以上的发光元件层2中,发光元件20R具有第1绝缘膜221、第2绝缘膜222、第3绝缘膜223、元件分离层220、像素电极23R、有机层24和公共电极25。发光元件20G具有第1绝缘膜221、第2绝缘膜222、元件分离层220、像素电极23G、有机层24和公共电极25。发光元件20B具有第1绝缘膜221、元件分离层220、像素电极23B、有机层24和公共电极25。另外,各发光元件20也可以具有反射部210。
在此,反射层21与公共电极25之间的光学距离L0按照每个子像素P0而不同。具体而言,子像素PR的光学距离L0对应于红色波段来设定。子像素PG的光学距离L0对应于绿色波段来设定。子像素PB的光学距离L0对应于蓝色波段来设定。
因此,各发光元件20具有使规定波段的光在反射层21与公共电极25之间谐振的光谐振结构29。发光元件20R、20G以及20B具有互不相同的光谐振结构29。光谐振结构29使在有机层24具有的发光层中产生的光在反射层21与公共电极25之间多重反射,选择性地增强规定波段的光。发光元件20R具有在反射层21与公共电极25之间增强红色波段的光的光谐振结构29R。发光元件20G具有在反射层21与公共电极25之间增强绿色波段的光的光谐振结构29G。发光元件20B具有在反射层21与公共电极25之间增强蓝色波段的光的光谐振结构29B。
光学谐振结构29中的谐振波长由光学距离L0确定。在将该谐振波长设为λ0时,如下的关系式[1]成立。另外,关系式[1]中的Φ(弧度)表示在反射层21和公共电极25之间的透射和反射时产生的相移的总和。
{(2×L0)/λ0+Φ}/(2π)=m0(m0为整数)·····[1]
设定光学距离L0,以使想取出的波段的光的峰值波长为波长λ0。通过该设定,能够增强想取出的规定波段的光,实现该光的高强度化和光谱的窄幅化。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前所述地,通过使绝缘层22的厚度按每个子像素PB、PG和PR各不相同,调整光学距离L0。另外,光学距离L0的调整方法不限于基于绝缘层22的厚度的调整方法。例如,也可以按照每个子像素PB、PG和PR使像素电极23的厚度各不相同,由此调整光学距离L0。
在多个发光元件20上配置有保护层4。保护层4保护多个发光元件20。具体而言,保护层4为了从外部保护多个发光元件20而对多个发光元件20进行了密封。保护层4具有阻气性,例如保护各发光元件20不受外部的水分或氧等的影响。通过设置保护层4,与未设置保护层4的情况相比,能够抑制发光元件20的劣化。因此,能够提高电光装置100的质量可靠性。另外,因为电光装置100为顶部发射型,所以保护层4具有透光性。
保护层4具有第1层41、第2层42和第3层43。第1层41、第2层42和第3层43依次向远离发光元件层2的方向层叠。第1层41、第2层42和第3层43具有绝缘性。第1层41和第3层43的各材料例如是氧氮化硅(SiON)等无机化合物。第2层42是用于对第3层43提供平坦面的层。第2层42的材料例如是环氧树脂等树脂或无机化合物。
滤色器5选择性地使规定波段的光透过。该规定波段包含通过上述光学距离L0确定的峰值波长λ0。通过采用滤色器5,相比较于未采用滤色器5的情况,能够提高从各子像素P0发出的光的色纯度。滤色器5例如由包含着色材料的丙烯酸系的感光性树脂材料等树脂材料构成。该着色材料是颜料或染料。滤色器5例如使用旋涂法、印刷法或喷墨法来形成。
在元件基板1上经由粘接层70接合有透光性基板7。粘接层70例如是使用了环氧树脂以及丙烯酸树脂等树脂材料的透明的粘接剂。
图5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发光元件层2的一部分的概略俯视图。以下,为了便于说明,适当使用在X-Y平面中与X轴以及Y轴交叉的α轴、和在X-Y平面中与X轴以及Y轴交叉的β轴进行说明。α轴和β轴相互垂直。α轴相对于X轴和Y轴分别倾斜45°。β轴相对于X轴和Y轴分别倾斜45°。另外,将沿着α轴的一个方向称为α1方向,将与α1方向相反的方向称为α2方向。将沿着β轴的一个方向称为β1方向,将与β1方向相反的方向称为β2方向。
如图5所示,发光元件层2在每个像素P中具有一个发光元件20R、一个发光元件20G以及两个发光元件20B。发光元件20R相当于“第1发光元件”,发光元件20G相当于“第2发光元件”。在本实施方式中,设置于各像素P的两个发光元件20B中的一个相当于“第3发光元件”,另一个相当于“第4发光元件”。
发光元件20R具有射出包含红色波段在内的波段的光的发光区域AR。该红色波段超过580nm且在700nm以下。发光元件20G具有射出包含绿色波段在内的波段的光的发光区域AG。该绿色波段为500nm以上且580nm以下。发光元件20B具有射出包含蓝色波段在内的波段的光的发光区域AB。具体而言,该蓝色波段为400nm以上且小于500nm。
另外,发光区域AR相当于“第1发光区域”,发光区域AG相当于“第2发光区域”。相当于“第3发光元件”的发光元件20B所具有的发光区域AB相当于“第3发光区域”,相当于“第4发光元件”的发光元件20B所具有的发光区域AB相当于“第4发光区域”。
如前所述,子像素P0的排列是拜耳排列。因此,发光区域A的排列是拜耳排列。因此,一个发光区域AR、一个发光区域AG以及两个发光区域AB构成一组,该两个发光区域AB相对于像素P的排列方向倾斜地配置。拜耳排列中,在一个像素P中,发光元件20被配置成2行2列。
具体而言,在各像素P中,在α1方向上排列配置两个发光区域AB。两个发光区域AB中的一个发光区域AB相对于发光区域AR配置在X1方向上,另一个发光区域AB相对于发光区域AR配置在Y2方向上。在各像素P中,发光区域AG相对于发光区域AR配置在β2方向上。并且例如,在着眼于位于图5的中心的像素P的情况下,存在于该像素P的发光区域AR被四个发光区域AB和四个发光区域AG包围。同样,存在于该像素P的发光区域AG被四个发光区域AR和四个发光区域AB包围。
另外,图示的例子中,发光区域A在俯视时的形状为大致四边形,但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是六边形。发光区域AR、AG和AB在俯视时的形状彼此相同,但也可以彼此不同。发光区域AR、AG和AB在俯视时的面积彼此相同,但也可以彼此不同。
图6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滤色器5的一部分的概略俯视图。如图6所示,滤色器5具有两种滤色器。具体而言,滤色器5具有多个品红色滤色器50M和多个蓝绿色滤色器50C。多个品红色滤色器50M和多个蓝绿色滤色器50C相互位于同一平面上。品红色滤色器50M是品红色的着色层。蓝绿色滤色器50C是蓝绿色的着色层。此外,品红色滤色器50M相当于“第1滤色器”,蓝绿色滤色器50C相当于“第2滤色器”。
多个品红色滤色器50M在俯视时呈交错状配置。多个蓝绿色滤色器50C在俯视时呈交错状配置。多个品红色滤色器50M和多个蓝绿色滤色器50C在α1方向和β2方向上交替地配置成矩阵状。彼此相邻的品红色滤色器50M和蓝绿色滤色器50C的边界沿α1方向或β2方向延伸。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各滤色器的外形所具有的各边沿α1方向或β2方向延伸。
图6所示的品红色滤色器50M和蓝绿色滤色器50C的各个在俯视时的形状与图5所示的发光区域A在俯视时的形状对应。图示的例子中,多个品红色滤色器50M和多个蓝绿色滤色器50C的各个在俯视时的形状为大致四边形。另外,品红色滤色器50M和蓝绿色滤色器50C的各个在俯视时的形状例如也可以是六边形。此外,品红色滤色器50M和蓝绿色滤色器50C在俯视时的形状彼此相同,但也可以彼此不同。
另外,图6所示的品红色滤色器50M和蓝绿色滤色器50C的各个在俯视时的面积比图5所示的发光区域A在俯视时的面积大。另外,品红色滤色器50M和蓝绿色滤色器50C在俯视时的面积彼此相同,但也可以彼此不同。
图7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发光元件层2和滤色器5的配置的概略俯视图。如图7所示,滤色器5在俯视时与发光元件层2重叠。在俯视时,品红色滤色器50M和蓝绿色滤色器50C的排列方向与多个发光区域A的排列方向交叉。如上所述,品红色滤色器50M和蓝绿色滤色器50C在α1方向和β2方向上交替地配置成矩阵状。另一方面,多个发光区域A在X1方向和Y2方向上配置成矩阵状。
多个品红色滤色器50M一对一地配置在多个发光区域AR上。各品红色滤色器50M在X-Y平面内,以相对于所对应的发光区域AR旋转了45°的状态配置。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各品红色滤色器50M为外形的边相对于X1方向或Y2方向倾斜配置的矩形。俯视时,各发光区域AR与对应的品红色滤色器50M重叠。
同样,多个蓝绿色滤色器50C一对一地配置在多个发光区域AG上。各蓝绿色滤色器50C在X-Y平面内,以相对于所对应的发光区域AG旋转了45°的状态配置。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各蓝绿色滤色器50C为外形的边相对于X1方向或Y2方向倾斜配置的矩形。俯视时,各发光区域AG与对应的蓝绿色滤色器50C重叠。
另外,在俯视时,品红色滤色器50M从发光区域AR分别向相邻的四个发光区域AB伸出。因此,在俯视时,品红色滤色器50M与一个发光区域AR和四个发光区域AB各自的一部分重叠。另外,品红色滤色器50M在俯视时不与发光区域AG重叠。同样,在俯视时,蓝绿色滤色器50C从发光区域AG分别向相邻的四个发光区域AB伸出。因此,在俯视时,蓝绿色滤色器50C与一个发光区域AG和四个发光区域AB各自的一部分重叠。另外,蓝绿色滤色器50C在俯视时不与发光区域AR重叠。
因此,发光区域AB具有在俯视时与品红色滤色器50M重叠的部分和与蓝绿色滤色器50C重叠的部分。本实施方式中,在发光区域AB上,平衡良好地配置有两个品红色滤色器50M各自的一部分和两个蓝绿色滤色器50C各自的一部分。另外,两个品红色滤色器50M和两个蓝绿色滤色器50C相互接触的接触点5P位于发光区域AB上。
图8是用于说明品红色滤色器50M的特性的图。图8中图示了发光元件层2的发光光谱Sp和品红色滤色器50M的透射光谱TM。发光光谱Sp是将三色发光元件20的光谱合在一起而得的。
如图8所示,品红色滤色器50M使红色波段的光和蓝色波段的光透过,并且遮挡绿色波段的光。即,品红色滤色器50M对绿色波段的光的透射率比对红色波段的光和蓝色波段的光的各透射率低。相对于透过品红色滤色器50M的可见光的最大透射率的波长,品红色滤色器50M对绿色波段的光的透射率优选为50%以下,更优选为20%以下。
图9是用于说明蓝绿色滤色器50C的特性的图。图9中图示了图3所示的发光元件层2的发光光谱Sp和蓝绿色滤色器50C的透射光谱TC。
如图9所示,蓝绿色滤色器50C使绿色波段的光和蓝色波段的光透过,并且遮挡红色波段的光。即,蓝绿色滤色器50C对红色波段的光的透射率比对绿色波段的光和蓝色波段的光的各透射率低。相对于透过蓝绿色滤色器50C的可见光的最大透射率的波长,蓝绿色滤色器50C对红色波段的光的透射率优选为50%以下,更优选为20%以下。
图10是用于说明滤色器5的特性的图。在图10中,为了便于说明,简化表示品红色滤色器50M的透射光谱TM以及蓝绿色滤色器50C的透射光谱TC。
如图10所示,通过使用品红色滤色器50M和蓝绿色滤色器50C这两种滤色器,滤色器5能够使红色、绿色和蓝色的波段的光透过。
图11是表示具有现有的滤色器5x的电光装置100x的概略图。对与现有的电光装置100x关联的要素标号附加“x”。
电光装置100x具有的滤色器5x按每个子像素P0具有与发光元件20x对应的滤色器。滤色器5x包含使红色波段的光选择性地透过的滤色器50xR、使绿色波段的光选择性地透过的滤色器50xG以及使蓝色波段的光选择性地透过的滤色器50xB。虽然省略了俯视图,但是滤色器50xR在俯视时与发光元件20R重叠,滤色器50xG在俯视时与发光元件20G重叠,滤色器50xB在俯视时与发光元件20B重叠。
在电光装置100x中,从发光元件20B射出的蓝色波段的光LB透过滤色器50xB。另外,该蓝色波段的光LB被与滤色器50xB相邻的滤色器50xG以及滤色器50xR遮挡。同样,从发光元件20R射出的红色波段的光LR透过滤色器50xR。另外,虽未详细图示,但该红色波段的光LR被与滤色器50xR相邻的滤色器50xG以及滤色器50xB遮挡。另外,从发光元件20G射出的绿色波段的光LG透过滤色器50xG。另外,虽未详细图示,但该绿色波段的光LG被与滤色器50xG相邻的滤色器50xR以及滤色器50xB遮挡。
图12是表示使图11的电光装置100x小型化时的例子的概略图。为了实现图11的电光装置100x的小型化,如图12所示,若减小像素P的宽度W1,则各子像素P0的宽度也减小。另外,滤色器5x与各发光元件20x之间的距离D0没有变更。伴随子像素P0的宽度减小,各滤色器50x的宽度也减小。其结果,透过了滤色器5x的光的扩展角减小。具体而言,透过滤色器50xG的光LG的扩展角、透过滤色器50xR的光LR的扩展角以及透过滤色器50xB的光LB的扩展角分别减小。
图13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电光装置100的概略图。如图13所示,本实施方式的滤色器5具有两种滤色器,滤色器未按每个子像素P0配置。因此,在电光装置100中,滤色器5所具有的滤色器的种类数比发光元件20的种类数少。而且,在电光装置100中,品红色滤色器50M在俯视时与发光元件20R和发光元件20B重叠,蓝绿色滤色器50C在俯视时与发光元件20G和发光元件20B重叠。
如上所述,从发光元件20B射出的蓝色波段的光LB透过品红色滤色器50M和蓝绿色滤色器50C。因此,光LB不被滤色器5遮挡而透过滤色器5。
另外,从发光元件20R射出的红色波段的光LR透过品红色滤色器50M。从发光元件20G射出的绿色波段的光LG透过蓝绿色滤色器50C。如上所述,滤色器5所具有的滤色器的种类数比发光元件20的种类数少。因此,能够使各滤色器的宽度比以往大。由此,能够使品红色滤色器50M的宽度大于以往的滤色器50xR的宽度。其结果,能够使透过了品红色滤色器50M的光LR的扩展角比透过了以往的滤色器50xR的光LR的扩展角大。同样,能够使蓝绿色滤色器50C的宽度比以往的滤色器50xG的宽度大。其结果,能够使透过了蓝绿色滤色器50C的光LG的扩展角比透过了以往的滤色器50xG的光LG的扩展角大。
如以上所说明的那样,发光元件层2具有发出红色波段的光的发光元件20R、发出绿色波段的光的发光元件20G、和发出蓝色波段的光的发光元件20B。另外,滤色器5具有使红色波段的光和蓝色波段的光透过并遮挡绿色波段的光的品红色滤色器50M、以及使绿色波段的光和蓝色波段的光透过并遮挡红色波段的光的蓝绿色滤色器50C这两种滤色器,由此如上所述,滤色器5能够使红色、绿色以及蓝色波段的光透过。
另外,通过对三种发光元件20设置这两种滤色器,和设置与三种发光元件20的各色对应的三种滤色器的情况相比,能够增大各滤色器的平面面积。因此,能够抑制来自各发光元件20的光被滤色器遮挡。因此,能够抑制光的扩展角变得比以往小。因此,即使子像素P0的宽度变小或者子像素P0的密度变高,也能够抑制视野角特性下降的可能性。另外,由于可以抑制来自各发光元件20的光被滤色器遮挡,所以能够实现每个子像素P0的开口率的提高。
特别是,滤色器5具有使作为最短波段的蓝色波段的光透过的两种滤色器。因此,蓝色波段的光与其他颜色波段的光相比,不易被滤色器遮挡。例如,在由于发光元件20B的结构而使来自发光元件20B的光的扩展角或发光效率比其他发光元件20差的情况下,通过使用使蓝色波段的光透过的两种滤色器,能够抑制各波段的光强度之差。此外,在发光元件层2中,各像素P中的发光区域AB的总面积最大。由此,例如在发光元件20B的寿命比其他发光元件20差的情况下,能够长期抑制各波段的光强度之差。
另外,如上所述,发光区域AR在俯视时与品红色滤色器50M重叠。因此,与在俯视时品红色滤色器50M相对于发光区域AR错开配置的情况相比,能够使来自发光区域AR的光高效地入射到品红色滤色器50M。同样,发光区域AG在俯视时与蓝绿色滤色器50C重叠。因此,与在俯视时蓝绿色滤色器50C相对于发光区域AG错开配置的情况相比,能够使来自发光区域AG的光高效地入射到蓝绿色滤色器50C。另外,发光区域AB在俯视时与品红色滤色器50M和蓝绿色滤色器50C这双方重叠。因此,与在俯视时品红色滤色器50M和蓝绿色滤色器50C相对于发光区域AB错开配置的情况相比,能够使来自发光区域AB的光高效地入射到品红色滤色器50M和蓝绿色滤色器50C。因此,能够实现明亮且视野角宽的电光装置100。
进而,如图7所示,发光区域A的排列为拜耳排列,在俯视时与品红色滤色器50M和蓝绿色滤色器50C这双方重叠。因此,一个像素P中,在与两个发光区域AB排列的α1方向交叉的β2方向上,排列配置有品红色滤色器50M和蓝绿色滤色器50C。从另一个角度看,滤色器5以多个像素P的排列方向与多个品红色滤色器50M以及多个蓝绿色滤色器50C的排列方向交叉的方式,相对于发光元件层2配置。因此,在各像素P中,相对于以2行2列配置的四个发光区域A,配置两个滤色器。因此,与针对各像素P所具有的四个发光区域A一对一地设置四个滤色器的情况相比,能够抑制品红色滤色器50M和蓝绿色滤色器50C的总数增加,能够高效地配置品红色滤色器50M和蓝绿色滤色器50C。
具体而言,如图7所示,位于发光区域AR上的品红色滤色器50M配置成在俯视时从该发光区域AR向相邻的四个发光区域AB伸出。同样,位于发光区域AG上的蓝绿色滤色器50C配置成在俯视时从该发光区域AG向相邻的四个发光区域AB伸出。因此,在俯视时,品红色滤色器50M的一部分以及蓝绿色滤色器50C的一部分与发光区域AB重叠。
因此,来自发光区域AR的红色波段的光从发光区域AR扩展到相邻的四个发光区域AB上而透过品红色滤色器50M。同样,来自发光区域AG的绿色波段的光从发光区域AG扩展到相邻的四个发光区域AB上而透过蓝绿色滤色器50C。进而,来自发光区域AB的蓝色波段的光透过品红色滤色器50M和蓝绿色滤色器50C。因此,来自发光区域AB的蓝色波段的光不被滤色器遮挡,而透过滤色器5。
因此,根据电光装置100,从发光区域A射出的光从该发光区域A向X1、X2、Y1以及Y2方向扩展并透过滤色器5。因此,即使子像素P0的宽度变小或者子像素P0的密度变高,也能够有效地抑制视野角特性的下降。
另外,由于发光元件20的排列是拜耳排列,所以在各像素P中,三种发光元件20排列成2行2列。因此,与例如三种发光元件20排列成3行1列的条纹排列以及后述的矩形排列相比,能够提高视野角特性。特别地,由于是拜耳排列,通过相邻的子像素P0的组合,能够降低X1、X2、Y1以及Y2方向上的视野角特性的差异。因此,通过使用发光元件20的排列为拜耳排列的发光元件层2、和滤色器5,能够抑制各个方向的视野角特性的下降。
另外,如上所述,发光元件20R、发光元件20G以及发光元件20B具有互不相同的光谐振结构29。发光元件20R具有增强红色波段的光的光谐振结构29R,发光元件20G具有增强绿色波段的光的光谐振结构29G,发光元件20B具有增强蓝色波段的光的光谐振结构29B。通过具有光谐振结构29,可实现光的高强度化和光的光谱的窄幅化。通过对具有该光谐振结构29的发光元件20使用滤色器5,能够提高色纯度和视野角特性。
1B.第2实施方式
对第2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另外,在以下的各例示中,对于功能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的要素,沿用在第1实施方式的说明中使用的标号,适当省略各要素的详细说明。
图14是表示第2实施方式的滤色器5A的一部分的概略俯视图。第2实施方式除了滤色器5A与第1实施方式的滤色器5不同以外,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以下,对于滤色器5A,说明与第1实施方式的滤色器5不同的事项,省略相同事项的说明。
图14所示的滤色器5A所具有的多个品红色滤色器50M和多个蓝绿色滤色器50C呈条纹状地交替排列。在滤色器5A中,两种不同颜色的长条的滤色器交替排列。在图示的例子中,品红色滤色器50M和蓝绿色滤色器50C的各个在俯视时的形状为沿Y2方向延伸的长条状。
图15是表示第2实施方式的发光元件层2和滤色器5A的配置的概略俯视图。如图15所示,多个品红色滤色器50M和多个蓝绿色滤色器50C在多个发光区域A的行方向即X1方向上交替排列。品红色滤色器50M配置在发光区域A的奇数列,蓝绿色滤色器50C配置在发光区域A的偶数列。此外,最存在于X2方向的发光区域A的列为第1列。
各品红色滤色器50M在俯视时与对应的列中存在的所有发光区域A重叠。在图15所示的例子中,俯视时,各品红色滤色器50M与在Y2方向上交替排列的三个发光区域AR以及三个发光区域AB重叠。同样,各蓝绿色滤色器50C在俯视时与存在于对应的列的所有发光区域A重叠。在图15所示的例子中,俯视时,各蓝绿色滤色器50C与在Y2方向上交替排列的三个发光区域AG和三个发光区域AB重叠。另外,在图15中,品红色滤色器50M和蓝绿色滤色器50C的各宽度比发光区域A的宽度稍大,但也可以相等。另外,宽度是沿着X1方向的长度。
另外,从另一角度来看,在各像素P中配置有一个品红色滤色器50M和一个蓝绿色滤色器50C这两种滤色器。在各像素P中,发光区域AR在俯视时与品红色滤色器50M重叠。发光区域AG在俯视时与蓝绿色滤色器50C重叠。相对于发光区域AR位于Y2方向的发光区域AB在俯视时与品红色滤色器50M重叠。相对于发光区域AR位于X1方向的发光区域AB在俯视时与蓝绿色滤色器50C重叠。本实施方式中,在设置于各像素P的两个发光元件20B中,相对于发光区域AR位于Y2方向的发光区域AB相当于“第3发光元件”,相对于发光区域AR位于X1方向的发光区域AB相当于“第4发光元件”。
通过使用以上说明的滤色器5A,与第1实施方式同样地,即使子像素P0的宽度变小或者子像素P0的密度变高,也能够抑制视野角特性的下降和开口率的下降。
进而,如图14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发光区域A的排列是拜耳排列,俯视时,一方的发光区域AB与品红色滤色器50M重叠,另一方的发光区域AB与蓝绿色滤色器50C重叠。因此,品红色滤色器50M和蓝绿色滤色器50C被配置成条纹状。因此,与第1实施方式相比,能够进一步减少品红色滤色器50M和蓝绿色滤色器50C的总数,能够更高效地配置品红色滤色器50M和蓝绿色滤色器50C。
如上所述,各品红色滤色器50M在俯视时呈沿Y2方向延伸的长条状,与在Y2方向上排列的多个发光区域AR以及多个发光区域AG重叠。因此,来自发光区域AR的红色波段的光不仅从该发光区域AR的正上方透过品红色滤色器50M,而且从该发光区域AR向Y1方向和Y2方向扩展并透过品红色滤色器50M。另外,各蓝绿色滤色器50C在俯视时呈沿Y2方向延伸的长条状,与在Y2方向上排列的多个发光区域AG以及多个发光区域AB重叠。因此,来自发光区域AG的绿色波段的光不仅从该发光区域AG的正上方透过蓝绿色滤色器50C,而且从该发光区域AG向Y1方向和Y2方向扩展并透过蓝绿色滤色器50C。并且,来自发光区域AB的蓝色波段的光不被滤色器遮挡,而透过滤色器5A。
因此,本实施方式也与第1实施方式同样,能够抑制如以往那样,来自发光元件20的光被滤色器遮挡而使得光的扩展角减小的情况。特别是在发光区域A的排列为拜耳排列的情况下,通过使用滤色器5A,能够扩大红色以及绿色的各波段的光在Y1方向以及Y2方向上的视野角。因而,本实施方式的电光装置100在特别需要Y1方向和Y2方向的视野角特性的设备中使用会非常有效。优选根据使用目的来选择最佳方式。
通过以上的第2实施方式的发光元件层2和滤色器5A,也能够与第1实施方式同样地实现视野角特性的提高。
1C.第3实施方式
对第3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另外,在以下的各例示中,对于功能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的要素,沿用在第1实施方式的说明中使用的标号,适当省略各要素的详细说明。
图16是表示第3实施方式的滤色器5B的一部分的概略俯视图。第3实施方式除了滤色器5B与第1实施方式的滤色器5不同以外,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以下,对于滤色器5B,说明与第1实施方式的滤色器5不同的事项,省略相同事项的说明。
图16所示的滤色器5B所具有的多个品红色滤色器50M和多个蓝绿色滤色器50C呈条纹状地交替排列。在滤色器5B中,两种不同颜色的长条的滤色器交替排列。在图示的例子中,品红色滤色器50M和蓝绿色滤色器50C的各个在俯视时的形状为沿X1方向延伸的长条状。另外,本实施方式的滤色器5B的排列方向与第2实施方式的滤色器5A的排列方向不同。
图17是表示第3实施方式的发光元件层2和滤色器5B的配置的概略俯视图。如图17所示,多个品红色滤色器50M和多个蓝绿色滤色器50C在多个发光区域A的列方向即Y2方向上交替排列。品红色滤色器50M配置在发光区域A的奇数行,蓝绿色滤色器50C配置在发光区域A的偶数行。另外,最存在于Y1方向的发光区域A的行为第1行。
各品红色滤色器50M在俯视时与对应的行中存在的所有发光区域A重叠。在图17所示的例子中,俯视时,各品红色滤色器50M与在X1方向上交替排列的三个发光区域AR以及三个发光区域AB重叠。同样,各蓝绿色滤色器50C在俯视时与存在于对应的行的所有发光区域A重叠。在图17所示的例子中,俯视时,各蓝绿色滤色器50C与在X1方向上交替排列的三个发光区域AG和三个发光区域AB重叠。另外,在图17中,品红色滤色器50M和蓝绿色滤色器50C的各宽度比发光区域A的宽度稍大,但也可以相等。另外,宽度是沿着Y1方向的长度。
另外,从另一角度来看,在各像素P中配置有一个品红色滤色器50M和一个蓝绿色滤色器50C这两种滤色器。在各像素P中,发光区域AR在俯视时与品红色滤色器50M重叠。发光区域AG在俯视时与蓝绿色滤色器50C重叠。相对于发光区域AR位于X1方向的发光区域AB在俯视时与品红色滤色器50M重叠。相对于发光区域AR位于Y2方向的发光区域AB在俯视时与蓝绿色滤色器50C重叠。本实施方式中,在设置于各像素P的两个发光元件20B中,相对于发光区域AR位于X1方向的发光区域AB相当于“第3发光元件”,相对于发光区域AR位于Y2方向的发光区域AB相当于“第4发光元件”。
通过使用以上说明的滤色器5B,与第1实施方式同样地,即使子像素P0的宽度变小或者子像素P0的密度变高,也能够抑制视野角特性的下降和开口率的下降。
进而,如图17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发光区域A的排列是拜耳排列,俯视时,一方的发光区域AB与品红色滤色器50M重叠,另一方的发光区域AB与蓝绿色滤色器50C重叠。因此,品红色滤色器50M和蓝绿色滤色器50C被配置成条纹状。因此,与第1实施方式相比,能够进一步减少品红色滤色器50M和蓝绿色滤色器50C的总数,能够更高效地配置品红色滤色器50M和蓝绿色滤色器50C。
各品红色滤色器50M在俯视时呈沿X1方向延伸的长条状,与在X1方向上排列的多个发光区域AR以及多个发光区域AG重叠。因此,来自发光区域AR的红色波段的光不仅从该发光区域AR的正上方透过品红色滤色器50M,而且从该发光区域AR向X1方向和X2方向扩展并透过品红色滤色器50M。另外,各蓝绿色滤色器50C在俯视时呈沿X1方向延伸的长条状,与在X1方向上排列的多个发光区域AG以及多个发光区域AB重叠。因此,来自发光区域AG的绿色波段的光不仅从该发光区域AG的正上方透过蓝绿色滤色器50C,而且从该发光区域AG向X1方向和X2方向扩展并透过蓝绿色滤色器50C。并且,来自发光区域AB的蓝色波段的光不被滤色器遮挡,而透过滤色器5B。
因此,本实施方式也与第1实施方式同样,能够抑制如以往那样,来自发光元件20的光被滤色器遮挡而使得光的扩展角减小的情况。特别是在发光区域A的排列为拜耳排列的情况下,通过使用滤色器5B,能够扩大红色以及绿色的各波段的光在X1方向以及X2方向上的视野角。因而,本实施方式的电光装置100在特别需要X1方向以及X2方向的视野角特性的设备中使用会非常有效。优选根据使用目的来选择最佳方式。
通过以上的第3实施方式的发光元件层2和滤色器5B,也能够与第1实施方式同样地实现视野角特性的提高。
1D.第4实施方式
对第4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另外,在以下的各例示中,对于功能与第3实施方式相同的要素,沿用在第3实施方式的说明中使用的标号,适当省略各要素的详细说明。
图18是表示第4实施方式的发光元件层2C的一部分的概略俯视图。第4实施方式除了发光元件层2C与第1实施方式的发光元件层2不同以外,与第3实施方式相同。以下,对于发光元件层2C,说明与第3实施方式的发光元件层2不同的事项,省略相同事项的说明。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虽然未图示,但子像素P0的排列是矩形排列。矩形排列是将一个子像素PR、一个子像素PG和一个子像素PB作为一个像素P的排列,不同于条纹排列。矩形排列所具有的三个子像素P0的排列方向不是一个方向。
如图18所示,发光元件层2C在每个像素P中具有一个发光元件20R、一个发光元件20G以及一个发光元件20B。发光区域A的排列是矩形排列。因此,一个发光区域AR、一个发光区域AG和一个发光区域AB构成一组。此外,发光区域AR和发光区域AG的排列方向与发光区域AR和发光区域AB的排列方向以及发光区域AG和发光区域AB的排列方向不同。发光区域AR和发光区域AB的排列方向与发光区域AG和发光区域AB的排列方向相同,在图示的例子中是X1方向。发光区域AR和发光区域AG的排列方向是Y2方向。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三个发光区域A中的发光区域AB的面积最大。发光区域AB为矩形,发光区域AR和发光区域AG分别为正方形。在Y2方向上,发光区域AB的宽度比发光区域AR以及AG大。另外,发光区域AR以及AG在俯视时的面积彼此相同,但也可以不同。另外,多个发光区域AR和多个发光区域AG沿Y2方向排列。同样,多个发光区域AB沿Y2方向排列。多个发光区域AR和多个发光区域AG排列的列与多个发光区域AB排列的列沿X1方向交替配置。另外,可以说本实施方式的各像素P所具有的一个发光区域AR、一个发光区域AG以及一个发光区域AB收敛于第1实施方式的子像素P0的2行2列内。在各像素P中,本实施方式的发光区域AB的俯视面积在第1实施方式的两个发光区域AB的俯视面积的合计以上。
图19是表示第4实施方式的发光元件层2C和滤色器5B的配置的概略俯视图。如图19所示,发光区域AR在俯视时与品红色滤色器50M重叠。发光区域AG在俯视时与蓝绿色滤色器50C重叠。发光区域AB具有在俯视时与品红色滤色器50M重叠的部分和与蓝绿色滤色器50C重叠的部分。因此,发光区域AB与品红色滤色器50M和蓝绿色滤色器50C这双方重叠。
在本实施方式中,也与第3实施方式同样,来自发光区域AR的红色波段的光从该发光区域AR向X1方向和X2方向扩展并透过品红色滤色器50M。并且,来自发光区域AG的绿色波段的光从该发光区域AG向X1方向和X2方向扩展并透过蓝绿色滤色器50C。并且,来自发光区域AB的蓝色波段的光不被滤色器遮挡,而透过滤色器5B。
因此,通过使用发光元件层2C和滤色器5B,与第3实施方式同样地,能够抑制来自各发光元件20的光被滤色器遮挡。因而,能够实现每个子像素P0的开口率的提高和视野角特性的提高。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上所述,发光区域AR、AG和AB的排列是矩形排列,并且发光区域AB的平面面积最大。而且,多个品红色滤色器50M和多个蓝绿色滤色器50C在发光区域AR和发光区域AG排列的方向上排列成条纹状。在发光区域A为矩阵排列的情况下,通过将多个品红色滤色器50M和多个蓝绿色滤色器50C配置成条纹状,不必按三种子像素P0的每一种设置滤色器。因此,能够高效地配置品红色滤色器50M和蓝绿色滤色器50C。因此,能够增大各色光的扩展角。另外,通过将两种滤色器配置成条纹状,与按三种子像素P0的每一种配置滤色器的情况相比,能够以更宽的面积使各滤色器与发光元件层2C贴近。因此,容易设计和制造。
此外,如上所述,在第1实施方式的拜耳排列中,在各像素P中设置有四个发光元件20。与此相对,矩形排列中,在各像素P中设置有三个发光元件20。因此,由于是矩形排列,所以与拜耳排列的情况相比,能够减少发光元件20的数量。因此,能够增大发光区域AB的平面面积。因此,能够提高发光区域AB的开口率。
通过以上的第4实施方式的发光元件层2C和滤色器5B,也能够与第3实施方式同样地实现视野角特性的提高。
1E.变形例
以上例示的各方式能够进行多种变形。以下例示可应用于上述各方式的具体变形方式。从以下的例示中任意选择的2个以上的方式可以在不相互矛盾的范围内适当合并。
在各实施方式中,发光元件20具备按每种颜色具有不同的谐振波长的光谐振结构29,但也可以不具备光谐振结构29。另外,发光元件层2例如也可以具有将有机层24按每个发光元件20隔开的分隔壁。另外,发光元件20也可以按每个子像素P0包含不同的发光材料。另外,像素电极23也可以具有光反射性。在该情况下,可以省略反射层21。另外,在多个发光元件20中共用公共电极25,但也可以针对每个发光元件20设置独立的阴极。
在各实施方式中,滤色器5所具有的滤色器彼此相互接触地配置,但也可以在滤色器5所具有的滤色器彼此之间间隔存在所谓的黑矩阵。另外,滤色器5所具有的滤色器彼此也可以具有相互重叠的部分。另外,在其他实施方式中也同样如此。
发光区域A的排列不限于拜耳排列和矩形排列,例如也可以是三角形排列或条纹排列。
“电光装置”不限于有机EL装置,也可以是使用了无机材料的无机EL装置或μLED装置。
多个像素P的行方向和列方向可以不相互垂直,而是以小于90°的角度交叉。同样,第1实施方式中的多个滤色器的行方向和列方向也可以不相互垂直,而是以小于90°的角度交叉。
2.电子设备
上述实施方式的电光装置100能够应用于各种电子设备。
2-1.头戴式显示器
图20是示意性地表示作为电子设备的一例的虚像显示装置700的一部分的俯视图。图20所示的虚像显示装置700是佩戴在观察者的头部并显示图像的头戴式显示器(HMD)。虚像显示装置700具有上述电光装置100、准直器71、导光体72、第1反射型体积全息元件73、第2反射型体积全息元件74和控制部79。另外,从电光装置100发出的光作为影像光LL发出。
控制部79例如包含处理器和存储器,对电光装置100的动作进行控制。准直器71配置在电光装置100与导光体72之间。准直器71使从电光装置100射出的光成为平行光。准直器71由准直透镜等构成。由准直器71转换为平行光的光入射到导光体72。
导光体72呈平板状,在与经由准直器71入射的光的方向交叉的方向上延伸配置。导光体72在其内部反射光以进行导光。在导光体72的与准直器71相对的面721上,设置光入射的光入射口和发出光的光射出口。在导光体72的与面721相反的面722上,配置作为衍射光学元件的第1反射型体积全息元件73和作为衍射光学元件的第2反射型体积全息元件74。第2反射型体积全息元件74设置在比第1反射型体积全息元件73更靠近光射出口侧。第1反射型体积全息元件73以及第2反射型体积全息元件74具有与规定的波段对应的干涉条纹,使规定的波段的光衍射反射。
在该结构的虚像显示装置700中,从光入射口入射到导光体72内的影像光LL反复反射而行进,并从光射出口被引导至观察者的瞳孔EY,由此观察者能够观察由影像光LL形成的虚像所构成的图像。
虚像显示装置700具有上述电光装置100。上述电光装置100的视野角特性优异,质量良好。因此,通过具有电光装置100,能够提供显示质量高的虚像显示装置700。
2-2.个人计算机
图21是表示作为本发明的电子设备的一例的个人计算机400的立体图。图21所示的个人计算机400具有电光装置100、设置有电源开关401和键盘402的主体部403以及控制部409。控制部409例如包含处理器和存储器,对电光装置100的动作进行控制。个人计算机400中的上述电光装置100的视野角特性优异,质量良好。因此,通过具有电光装置100,能够提供显示质量高的个人计算机400。
另外,作为具有电光装置100的“电子设备”,除了图20所例示的虚像显示装置700和图21所例示的个人计算机400之外,还可举出数字观测器、数字双筒望远镜、数字照相机、摄像机等接近眼睛配置的设备。另外,具有电光装置100的“电子设备”作为便携电话机、智能手机、PDA(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s:个人数字助理)、汽车导航装置以及车载用的显示部来应用。进而,具有电光装置100的“电子设备”作为照射光的照明来应用。
以上,基于图示的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此外,本发明的各部分的结构能够置换为发挥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功能的任意结构,此外,还能够附加任意结构。此外,本发明也可以使上述各实施方式的任意结构彼此组合。

Claims (7)

1.一种电光装置,其具有:
第1发光元件,其射出第1波段的光;
第2发光元件,其射出比所述第1波段短的第2波段的光;
第3发光元件,其射出比所述第2波段短的第3波段的光;
第1滤色器,其使所述第1波段的光和所述第3波段的光透过,遮挡所述第2波段的光;以及
第2滤色器,其使所述第2波段的光和所述第3波段的光透过,遮挡所述第1波段的光。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光装置,其中,
所述第1发光元件在俯视时与所述第1滤色器重叠,
所述第2发光元件在俯视时与所述第2滤色器重叠,
所述第3发光元件在俯视时与所述第1滤色器和所述第2滤色器中的一方或双方重叠。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光装置,其中,
该电光装置具有射出所述第3波段的光的第4发光元件,
所述第1发光元件、所述第2发光元件、所述第3发光元件和所述第4发光元件的排列是拜耳排列,
所述第3发光元件和所述第4发光元件分别具有在俯视时与所述第1滤色器重叠的部分和与所述第2滤色器重叠的部分。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光装置,其中,
该电光装置具有射出所述第3波段的光的第4发光元件,
所述第1发光元件、所述第2发光元件、所述第3发光元件和所述第4发光元件的排列是拜耳排列,
所述第3发光元件在俯视时与所述第1滤色器重叠,
所述第4发光元件在俯视时与所述第2滤色器重叠。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光装置,其中,
所述第1发光元件、所述第2发光元件和所述第3发光元件的排列是矩形排列,
所述第1滤色器和所述第2滤色器在所述第1发光元件和所述第2发光元件排列的方向上排列。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光装置,其中,
所述第1发光元件、所述第2发光元件和所述第3发光元件具有互不相同的光谐振结构。
7.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具有:
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光装置;以及
控制部,其控制所述电光装置的动作。
CN202110504387.4A 2020-05-12 2021-05-10 电光装置和电子设备 Active CN11365898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0-083827 2020-05-12
JP2020083827A JP2021179491A (ja) 2020-05-12 2020-05-12 電気光学装置および電子機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658981A true CN113658981A (zh) 2021-11-16
CN113658981B CN113658981B (zh) 2023-07-14

Family

ID=7848910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504387.4A Active CN113658981B (zh) 2020-05-12 2021-05-10 电光装置和电子设备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20210359015A1 (zh)
JP (1) JP2021179491A (zh)
CN (1) CN113658981B (zh)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9104969A (ja) * 2007-10-25 2009-05-14 Seiko Epson Corp 発光装置及び電子機器
CN102097449A (zh) * 2009-10-22 2011-06-15 索尼公司 显示单元
CN104037193A (zh) * 2013-03-04 2014-09-10 索尼公司 显示器及其制造方法、显示驱动方法以及电子设备
CN104851983A (zh) * 2014-02-14 2015-08-19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有机发光装置的制造方法、有机发光装置以及电子设备
US20160025302A1 (en) * 2014-07-25 2016-01-28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Light-emitting device and electronic apparatus
US20180138244A1 (en) * 2016-11-15 2018-05-17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Electro-optical device,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electro-optical device, and electronic apparatus
CN110349995A (zh) * 2018-04-03 2019-10-18 佳能株式会社 显示装置和摄像设备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GB2412224B (en) * 2004-03-20 2008-03-26 Hewlett Packard Development Co Colour display device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e
US9231034B1 (en) * 2014-01-07 2016-01-05 Apple Inc. 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 displays
KR20180073194A (ko) * 2016-12-22 2018-07-02 엘지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표시장치
JP6885134B2 (ja) * 2017-03-24 2021-06-09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電気光学装置、電気光学装置の製造方法、電子機器
JP6500945B2 (ja) * 2017-07-31 2019-04-17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電気光学装置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9104969A (ja) * 2007-10-25 2009-05-14 Seiko Epson Corp 発光装置及び電子機器
CN102097449A (zh) * 2009-10-22 2011-06-15 索尼公司 显示单元
CN104037193A (zh) * 2013-03-04 2014-09-10 索尼公司 显示器及其制造方法、显示驱动方法以及电子设备
CN104851983A (zh) * 2014-02-14 2015-08-19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有机发光装置的制造方法、有机发光装置以及电子设备
US20160025302A1 (en) * 2014-07-25 2016-01-28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Light-emitting device and electronic apparatus
US20180138244A1 (en) * 2016-11-15 2018-05-17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Electro-optical device,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electro-optical device, and electronic apparatus
CN110349995A (zh) * 2018-04-03 2019-10-18 佳能株式会社 显示装置和摄像设备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658981B (zh) 2023-07-14
US20210359015A1 (en) 2021-11-18
JP2021179491A (ja) 2021-11-1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2513910B1 (ko) 전계발광 표시장치
US20170236880A1 (en) Electro-optical device and electronic apparatus
EP3675176B1 (en) Display device
US20220158135A1 (en) Electro-optical device and electronic apparatus
US11539028B2 (en) 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ce device including multi-layered protective layer
US20220037416A1 (en) Electro-optical device and electronic apparatus
CN113658978B (zh) 电光装置和电子设备
CN113658980B (zh) 电光装置和电子设备
CN113658981B (zh) 电光装置和电子设备
CN113658983B (zh) 电光装置和电子设备
US20210359013A1 (en) Electro-optical device and electronic apparatus
CN113671765B (zh) 电光装置和电子设备
US11641771B2 (en) Electro-optical device and electronic apparatus
CN111916575A (zh) 有机el显示装置和电子设备
US20220069257A1 (en) Electro-optical device and electronic apparatus
US20240074292A1 (en) Display device and electronic apparatus
US11832470B2 (en) 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ce device and electronic apparatus
US20220352261A1 (en) Electro-optical device and electronic apparatus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