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633216A - 一种地刷和吸尘器 - Google Patents
一种地刷和吸尘器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3633216A CN113633216A CN202010393967.6A CN202010393967A CN113633216A CN 113633216 A CN113633216 A CN 113633216A CN 202010393967 A CN202010393967 A CN 202010393967A CN 113633216 A CN113633216 A CN 113633216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floor brush
- assembly
- supporting
- brush body
- drives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 239000000428 dust Substance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32
- 238000005201 scrubbing Methods 0.000 title abstract description 29
- 230000004044 response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50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8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8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3
- 230000000712 assembl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5
- 238000000429 assembly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5
- 230000002349 favourabl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7
- 238000004140 clean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30000007547 de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3993 inter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7921 spray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water Substances O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9471 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286 benefi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6835 compre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906 compress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276 constru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6073 displacement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484 gravit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676 impor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6872 improvemen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467 redu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068 static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A—HUMAN NECESSITIES
- A47—FURNITURE; DOMESTIC ARTICLES OR APPLIANCES; COFFEE MILLS; SPICE MILLS; SUCTION CLEANERS IN GENERAL
- A47L—DOMESTIC WASHING OR CLEANING; SUCTION CLEANERS IN GENERAL
- A47L9/00—Details or accessories of suction cleaners, e.g. mechanical means for controlling the suction or for effecting pulsating action; Stor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to suction cleaners or parts thereof; Carrying-vehicl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uction cleaners
- A47L9/0009—Storing devices ; Supports, stands or holders
-
- A—HUMAN NECESSITIES
- A47—FURNITURE; DOMESTIC ARTICLES OR APPLIANCES; COFFEE MILLS; SPICE MILLS; SUCTION CLEANERS IN GENERAL
- A47L—DOMESTIC WASHING OR CLEANING; SUCTION CLEANERS IN GENERAL
- A47L5/00—Structural features of suction cleaners
- A47L5/12—Structural features of suction cleaners with power-driven air-pumps or air-compressors, e.g. driven by motor vehicle engine vacuum
- A47L5/22—Structural features of suction cleaners with power-driven air-pumps or air-compressors, e.g. driven by motor vehicle engine vacuum with rotary fans
- A47L5/24—Hand-supported suction cleaners
-
- A—HUMAN NECESSITIES
- A47—FURNITURE; DOMESTIC ARTICLES OR APPLIANCES; COFFEE MILLS; SPICE MILLS; SUCTION CLEANERS IN GENERAL
- A47L—DOMESTIC WASHING OR CLEANING; SUCTION CLEANERS IN GENERAL
- A47L9/00—Details or accessories of suction cleaners, e.g. mechanical means for controlling the suction or for effecting pulsating action; Stor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to suction cleaners or parts thereof; Carrying-vehicl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uction cleaners
- A47L9/02—Nozzl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Nozzles For Electric Vacuum Cleaner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一种地刷和吸尘器,地刷包括:地刷本体;地刷接头组件,所述地刷接头组件与地刷本体铰接并沿竖直面相对所述地刷本体转动;支撑组件,支撑组件响应于所述地刷接头组件在转动过程中产生的驱动连接,在初始位置和支撑位置之间进行切换;其中,在支撑位置,所述支撑组件相对所述地刷本体凸出并形成支撑面,在初始位置,所述支撑组件相对所述地刷本体收回。本申请的地刷通过设置与地刷本体铰接的支撑组件,从而在地刷放置时,支撑组件切换至支撑位置处,可以增加地刷直立时的受力面积,让其可以站得更稳,不易倾倒;在地刷正常工作时,支撑组件切换至初始位置处,从而实现通过支撑组件的位置切换减少占用空间。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智能家电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地刷和吸尘器。
背景技术
手持吸尘器由于结构小巧,使用方便,深受消费者的喜爱。但是目前的手持吸尘器普遍存在一个问题是头重脚轻,重心偏高,直立时容易倾倒,对家具和消费者存在安全隐患。
为了解决存在的问题,现有技术中的一种方式是在手持吸尘器上连接有支撑杆,在直立时,将支撑杆伸出以支撑手持吸尘器直立。这类结构的缺点是支撑结构占用空间较大,不利于手持吸尘器整机结构排布。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地刷和吸尘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缺陷。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地刷,包括:
地刷本体;
地刷接头组件,所述地刷接头组件与地刷本体铰接并沿竖直面相对所述地刷本体转动;
支撑组件,所述支撑组件响应于所述地刷接头组件在转动过程中产生的驱动连接,在初始位置和支撑位置之间进行切换;
其中,在所述支撑位置,所述支撑组件相对所述地刷本体凸出并形成支撑面,在所述初始位置,所述支撑组件相对所述地刷本体收回。
可选地,所述地刷接头组件包括:
旋转上支架,所述旋转上支架设置有驱动部,且所述旋转上支架与所述地刷本体铰接并沿竖直面相对所述地刷本体转动;
所述支撑组件包括:从动部;
在所述驱动部转动至与所述从动部驱动连接的情况下,所述从动部响应于所述驱动部在转动过程中产生的驱动连接,带动所述支撑组件在所述初始位置和所述支撑位置之间进行切换。
可选地,所述支撑组件包括:旋转下支架,所述从动部设置于所述旋转下支架的侧部;
在所述驱动部转动至与所述从动部驱动连接的情况下,所述从动部响应于所述驱动部在转动过程中产生的驱动连接,带动所述旋转下支架在所述初始位置和所述支撑位置之间进行切换。
可选地,所述驱动部包括设置于所述旋转上支架侧部的第一啮合齿部,且所述第一啮合齿部为不完全齿;
所述从动部包括设置于所述旋转下支架侧部的第二啮合齿部;
所述第一啮合齿部转动至与所述第二啮合齿部啮合连接,以实现所述驱动部与所述从动部的驱动连接。
可选地,在所述第一啮合齿部与所述第二啮合齿部啮合连接的情况下:
所述旋转上支架带动所述驱动部沿第一方向转动,所述驱动部驱动所述从动部沿相反于第一方向的第二方向转动,并带动所述旋转下支架由初始位置沿所述第二方向转动至支撑位置;
所述旋转上支架带动所述驱动部沿所述第二方向转动,所述驱动部驱动所述从动部沿所述第一方向转动,并带动所述旋转下支架由支撑位置沿所述第一方向转动至初始位置。
可选地,所述支撑组件还包括:水平运动的后轮组件,所述从动部与所述后轮组件连接;所述从动部响应于所述驱动部在转动过程中产生的驱动连接,带动所述后轮组件在所述初始位置和所述支撑位置之间平动。
可选地,所述驱动部包括设置于所述旋转上支架侧部的第一啮合齿部,且所述第一啮合齿部为不完全齿;
所述后轮组件设置有齿条部,所述从动部包括联动双齿轮,所述联动双齿轮的第一齿轮与所述齿条部啮合连接;
在所述第一啮合齿部转动至与所述联动双齿轮的第二齿轮啮合连接的情况下,所述联动双齿轮响应于所述第一啮合齿部的驱动连接,并通过所述第一齿轮和所述齿条部的传动副带动所述后轮组件在所述初始位置和所述支撑位置之间平动。
可选地,所述旋转上支架设置有凸轮部,所述地刷本体的底部设置有直立限位块;所述旋转上支架旋转至直立放置状态,并带动所述支撑组件运动至所述支撑位置,且带动所述凸轮部与所述直立限位块限位卡合。
本申请实施例公开了一种地刷,包括:
地刷本体;
地刷接头组件,所述地刷接头组件与地刷本体铰接并沿竖直面转动;
支撑组件,所述支撑组件响应于所述地刷接头组件在沿第一方向转动过程中产生的驱动连接,从初始位置运动至支撑位置;
其中,在所述支撑位置,所述支撑组件相对所述地刷本体凸出并形成支撑面,在所述初始位置,所述支撑组件相对所述地刷本体收回;
所述支撑组件还包括复位单元,所述复位单元响应于所述地刷接头组件沿相反于所述第一方向的第二方向转动,使所述支撑组件从所述支撑位置回位至所述初始位置。
可选地,所述地刷接头组件包括:
旋转上支架,所述旋转上支架设置有驱动部,且所述旋转上支架与所述地刷本体铰接并沿竖直面相对所述地刷本体转动;
所述支撑组件包括:从动部;
所述旋转上支架带动所述驱动部沿第一方向转动至与所述从动部抵顶的状态下,所述从动部响应于所述驱动部在沿第一方向转动过程中产生的驱动连接,并带动所述支撑组件由所述初始位置运动至所述支撑位置;
所述旋转上支架带动所述驱动部沿所述第二方向转动,所述复位单元响应于所述驱动部沿所述第二方向的转动,使得所述支撑组件从所述支撑位置回位至所述初始位置。
可选地,所述支撑组件包括:
旋转下支架,所述旋转下支架铰接于地刷本体,所述从动部一体设置于所述旋转下支架的侧部;
所述复位单元包括:扭簧,所述扭簧的一端抵顶于地刷本体,所述扭簧的另一端抵顶于所述从动部;
所述旋转上支架带动所述驱动部沿第一方向转动至与所述从动部抵顶的状态下,所述从动部响应于所述驱动部在沿第一方向转动过程中产生的驱动连接,并带动所述旋转下支架由所述初始位置旋转至所述支撑位置,且所述扭簧形变;
所述旋转上支架带动所述驱动部沿所述第二方向转动,所述扭簧响应于所述驱动部的转动而复位,使得所述旋转下支架从所述支撑位置回位至所述初始位置。
可选地,所述支撑组件包括:
沿水平面平动的后轮组件,所述后轮组件与所述地刷本体滑动连接;
所述从动部包括:第一连杆组件,所述第一连杆组件铰接于所述地刷本体,所述第一连杆组件的一端位于所述驱动部的下方,所述第一连杆组件的另一端与所述后轮组件铰接;
所述复位单元包括:第一弹性元件,所述第一弹性元件分别与所述第一连杆组件以及所述后轮组件触接;
所述旋转上支架带动所述驱动部沿第一方向转动至与所述第一连杆组件的一端抵顶的状态下,所述第一连杆组件响应于所述驱动部在沿第一方向转动过程中产生的驱动连接而摆动,并带动所述后轮组件由所述初始位置运动至所述支撑位置,且所述第一弹性元件形变;
所述旋转上支架带动所述驱动部沿所述第二方向转动,所述第一弹性元件响应于所述驱动部的转动而复位,并经由所述第一连杆组件带动所述后轮组件由所述支撑位置回位至所述初始位置。
可选地,所述第一连杆组件包括:
第一连杆,所述第一连杆的中部铰接于所述地刷本体,所述第一连杆的一端设置有用于与所述驱动部抵顶的抵顶部;
第二连杆,所述第二连杆的一端与所述第一连杆的另一端套接,所述第二连杆的另一端与所述后轮组件铰接;
所述第一弹性元件分别与所述第二连杆以及所述后轮组件触接。
可选地,所述支撑组件包括:
沿水平面转动的后轮组件,所述后轮组件铰接于所述地刷本体,所述后轮组件的一端沿横向设置有第一铰接滑槽;
所述从动部包括:第二连杆组件,所述第二连杆组件铰接于所述地刷本体,所述第二连杆组件的一端位于所述驱动部的下方,所述第二连杆组件的另一端通过铰接轴铰接于所述后轮组件的第一铰接滑槽内;
所述复位单元包括:第二弹性元件,所述第二弹性元件与所述第二连杆组件连接;
所述旋转上支架带动所述驱动部沿第一方向转动至与所述第二连杆组件的一端抵顶的状态下,所述第二连杆组件响应于所述驱动部在沿第一方向转动过程中产生的驱动连接而动作,并带动所述后轮组件由所述初始位置水平转动至所述支撑位置,且所述第二弹性元件形变;
所述旋转上支架带动所述驱动部沿所述第二方向转动,所述第二弹性元件响应于所述驱动部的转动而复位,并经由所述第二连杆组件带动所述后轮组件由所述支撑位置回位至所述初始位置。
可选地,所述第二连杆组件包括:
沿竖直面转动的第三连杆,所述第三连杆的中部铰接于所述地刷本体,所述第三连杆的一端设置有用于与所述驱动部抵顶的抵顶部;
沿水平面平动的第四连杆,所述第四连杆的一端沿竖向设置有第二铰接滑槽,所述第三连杆的另一端通过销轴铰接于所述第二铰接滑槽内,所述第四连杆的另一端通过销轴铰接于所述后轮组件的第一铰接滑槽内;
第二弹性元件与所述第四连杆连接,以使所述第四连杆沿水平面内平动。
可选地,所述驱动部包括:凸轮部;
所述地刷本体的底部设置有直立限位块;
所述旋转上支架旋转至直立放置状态,并带动所述支撑组件运动至所述支撑位置,且带动所述凸轮部与所述直立限位块限位卡合。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吸尘器,包括吸尘器本体和地刷;
所述地刷包括:地刷本体;
地刷接头组件,所述地刷接头组件与地刷本体铰接并沿竖直面相对所述地刷本体转动;
支撑组件,所述支撑组件响应于所述地刷接头组件在转动过程中产生的驱动连接,在初始位置和支撑位置之间进行切换;
其中,在所述支撑位置,所述支撑组件相对所述地刷本体凸出并形成支撑面,在所述初始位置,所述支撑组件相对所述地刷本体收回;
所述吸尘器本体和所述地刷接头组件通过吸尘管道连接。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吸尘器,包括吸尘器本体和地刷;
所述地刷包括:地刷本体;
地刷接头组件,所述地刷接头组件与地刷本体铰接并沿竖直面转动;
支撑组件,所述支撑组件响应于所述地刷接头组件在沿第一方向转动过程中产生的驱动连接,从初始位置运动至支撑位置;
其中,在所述支撑位置,所述支撑组件相对所述地刷本体凸出并形成支撑面,在所述初始位置,所述支撑组件相对所述地刷本体收回;
所述支撑组件还包括复位单元,所述复位单元响应于所述地刷接头组件沿相反于所述第一方向的第二方向转动,使所述支撑组件从所述支撑位置回位至所述初始位置;
所述吸尘器本体和所述地刷接头组件通过吸尘管道连接。
本申请提供的地刷和吸尘器,通过设置与地刷本体铰接的支撑组件,在地刷接头组件沿竖直面转动的过程中,支撑组件响应于地刷接头组件的驱动连接在初始位置和支撑位置之间切换,从而在地刷放置时,支撑组件切换至支撑位置处,可以增加地刷直立时的受力面积,让其可以站得更稳,不易倾倒;在地刷正常工作时,支撑组件切换至初始位置处,从而实现通过支撑组件的位置切换减少占用空间。
其次,通过设置于地刷接头组件的旋转上支架的驱动部和设置于支撑组件的从动部的相互作用,实现旋转上支架与支撑组件的驱动连接。
在一种方式下,从动部可以为第二啮合齿部,驱动部可以为第一啮合齿部,通过第一啮合齿部转动至与第二啮合齿部的啮合连接,以实现驱动部与从动部的驱动连接。
在另一种方式下,驱动部可以为第一啮合齿部,从动部包括联动双齿轮,后轮组件设置有联动双齿轮的第一齿轮啮合连接的齿条部,通过第一啮合齿部与联动双齿轮的第二齿轮的啮合连接,以通过驱动部——联动双齿轮——齿条部的传动链实现驱动部与从动部的驱动连接,带动后轮组件在初始位置和支撑位置之间平动。
另外一种方案下,本申请提供的地刷和吸尘器,通过设置与地刷本体铰接的支撑组件,在地刷接头组件沿竖直面转动的过程中,支撑组件响应于地刷接头组件的在第一方向转动过程中产生的驱动连接从初始位置运动至支撑位置,可以增加地刷直立时的受力面积,让其可以站得更稳,不易倾倒;复位单元响应于地刷接头组件沿第二方向转动,使支撑组件从支撑位置回位至初始位置,从而实现通过支撑组件的位置切换减少占用空间。
在一种方式下,旋转上支架带动驱动部沿第一方向转动至与从动部抵顶的状态下,从动部响应于驱动部在沿第一方向转动过程中产生的驱动连接,并带动旋转下支架由初始位置旋转至支撑位置,且扭簧形变,可以增加地刷直立时的受力面积;旋转上支架带动驱动部沿第二方向转动,扭簧响应于驱动部的转动而复位,使得旋转下支架从支撑位置回位至初始位置,从而实现通过旋转下支架的位置的切换减少占用空间。
在又一种方式下,旋转上支架带动驱动部沿第一方向转动至与第一连杆组件的一端抵顶的状态下,第一连杆组件响应于驱动部在沿第一方向转动过程中产生的驱动连接而摆动,并带动后轮组件由初始位置运动至支撑位置,且第一弹性元件形变,可以增加地刷直立时的受力面积;旋转上支架带动驱动部沿第二方向转动,第一弹性元件响应于驱动部的转动而复位,并经由第一连杆组件带动后轮组件由支撑位置回位至初始位置,无需地刷接头组件驱动,从而实现通过后轮组件位置的切换减少占用空间。
在再一种方式下,旋转上支架带动驱动部沿第一方向转动至与第二连杆组件的一端抵顶的状态下,第二连杆组件响应于驱动部在沿第一方向转动过程中产生的驱动连接而摆动,并带动后轮组件由初始位置水平转动至支撑位置,且第二弹性元件形变,可以增加地刷直立时的受力面积,让其可以站得更稳,不易倾倒;旋转上支架带动驱动部沿第二方向转动,第二弹性元件响应于驱动部的转动而复位,并经由第二连杆组件带动后轮组件由支撑位置回位至初始位置,无需地刷接头组件驱动,从而实现通过后轮组件位置的切换减少占用空间。
附图说明
图1是具体实例一公开的地刷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2是具体实例一公开的地刷的旋转下支架位于支撑位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具体实例一公开的地刷的旋转下支架位于初始位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具体实例一公开的地刷的旋转下支架位于支撑位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具体实例一公开的地刷的旋转下支架位于支撑位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具体实例二公开的地刷的爆炸结构示意图一;
图7是具体实例二公开的地刷的爆炸结构示意图二;
图8是具体实例二公开的地刷接头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具体实例二公开的联动双齿轮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具体实例二公开的后轮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1是具体实例三公开的地刷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12是具体实例三公开的地刷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13是具体实例三公开的地刷的旋转下支架位于支撑位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14是具体实例三公开的地刷的旋转下支架位于支撑位置和初始位置之间的结构示意图;
图15是具体实例四公开的地刷的支撑组件位于初始位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16是具体实例四公开的地刷的支撑组件位于支撑位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17和图18是具体实例四公开的地刷的第一连杆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9是具体实例五公开的地刷的支撑组件位于初始位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0是具体实例五公开的地刷的支撑组件位于支撑位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1是具体实例五公开的地刷的支撑组件位于初始位置的局部剖视图;
图22是具体实例五公开的地刷的支撑组件位于支撑位置的局部剖视图;
图23和图24是图21中所示的地刷的部位A的放大示意图;
图25和图26是图22中所示的地刷的部位B的放大示意图;
图27是实施例三公开的吸尘器位于正常使用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28是实施例三公开的吸尘器位于直立放置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29是实施例四公开的吸尘器位于正常使用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30是实施例四公开的吸尘器位于直立放置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11—地刷本体,10—吸尘器本体,101—吸尘管道,
111—地刷上盖,112—地刷下盖,
12—地刷接头组件,
13—旋转上支架,14—旋转下支架,15—扭簧,
141—套轴,142—抵接槽,
16—第一啮合齿部,17—第二啮合齿部,
21—凸轮部,22—直立限位块,
23—后轮组件,24—齿条部,
25—联动双齿轮,
26—第一连杆,27—抵顶部,28—第二连杆,
31—第三连杆,32—第四连杆,33—第二弹性元件,
34—第一铰接滑槽,35—第二铰接滑槽。
具体实施方式
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申请。但是本申请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申请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推广,因此本申请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的限制。
在本说明书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使用的术语是仅仅出于描述特定实施例的目的,而非旨在限制本说明书一个或多个实施例。在本说明书一个或多个实施例和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使用的单数形式的“一种”、“所述”和“该”也旨在包括多数形式,除非上下文清楚地表示其他含义。还应当理解,本说明书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使用的术语“和/或”是指并包含一个或多个相关联的列出项目的任何或所有可能组合。
应当理解,尽管在本说明书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可能采用术语第一、第二等来描述各种信息,但这些信息不应限于这些术语。这些术语仅用来将同一类型的信息彼此区分开。例如,在不脱离本说明书一个或多个实施例范围的情况下,第一也可以被称为第二,类似地,第二也可以被称为第一。取决于语境,如在此所使用的词语“如果”可以被解释成为“在……时”或“当……时”或“响应于确定”。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描述。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支撑结构占用空间较大、不利于手持吸尘器整机结构排布技术缺陷,本实施例公开了一种地刷,通过设置支撑组件,以实现地刷切换至直立放置状态下通过支撑组件增加地刷直立时的受力面积,从而可以站得更稳,不易倾倒,还可以通过位置的切换减少占用空间。
实施例一
为了实现上述技术效果,参见图1~图10,本实施例一公开的地刷主要包括:地刷本体11、地刷接头组件12以及支撑组件。
具体地,地刷本体11包括地刷上盖111和地刷下盖112,以及设置于地刷上盖111和地刷下盖112形成的容纳腔体之内的各个元件或组件,例如清洁组件,喷水组件等,以实现地刷本体11的清洁功能。使用时,地刷本体11放置于地面,并通过设置于地刷本体11的滚轮在地面上滚动。
如图1所示,地刷接头组件12与地刷本体11铰接,从而保证地刷接头组件12沿竖直面相对地刷本体11转动。在使用时,地刷接头组件12通过管道与吸尘器本体10连接,以组成完整的吸尘器而工作。在正常使用状态下,地刷接头组件12与地面的夹角≤70度;在直立放置状态下,地刷接头组件12与地面的夹角为90度或近似90度。
需要解释的是,本实施例中所述的水平面,为平行于地面的参考面;本实施例中所述的竖直面,为垂直于地面的参考面。
在地刷接头组件12转动至与支撑组件驱动连接的情况下,地刷接头组件12驱动支撑组件在初始位置和支撑位置之间动作。
需要解释的,本实施例中所述的驱动连接,指的是被连接件的相互位置在工作时可以按需要变化的连接。
具体地,地刷接头组件12包括:旋转接头,以及与旋转接头卡接的旋转上支架13。其中,旋转上支架13与地刷本体11铰接并沿竖直面相对地刷本体11转动,且旋转上支架13设置有驱动部,以提供驱动力。可选地,驱动部可以设置于旋转上支架13的一侧,也可以分别设置于旋转上支架13的两侧。驱动部可以为一个元件上的部位,可以为一个独立的元件,也可以为多个彼此传动连接的组件。
支撑组件响应于所述地刷接头组件在转动过程中产生的驱动连接,在初始位置和支撑位置之间进行切换。
其中,在支撑位置,支撑组件相对地刷本体凸出并形成支撑面;在初始位置,支撑组件相对地刷本体收回。
具体地,支撑组件包括:从动部;从动部与支撑组件的其他元件可以为一体设置,也可以为彼此传动连接设置。从动部可以为形成于一个元件的部位,可以为一个独立的元件,也可以为多个彼此传动连接的组件。在驱动部转动至与从动部驱动连接的情况下,从动部响应于驱动部在转动过程中产生的驱动连接,带动支撑组件在初始位置和支撑位置之间进行切换。
需要注意的是,本实施例中,驱动部与从动部并非从始至终地连接,而是驱动部转动至相应的位置,实现与从动部的驱动连接。在地刷进行地面清洁时,无需支撑组件的作用,驱动部与从动部脱离连接、互不干涉;在地刷清洁完毕需要直立放置时,驱动部转动至与从动部驱动连接,以实现驱动部驱动从动部动作,以带动支撑组件在初始位置和支撑位置之间进行切换。
本实施例提供的地刷,通过设置与地刷本体11铰接的支撑组件,在地刷接头组件12沿竖直面转动的过程中,支撑组件响应于地刷接头组件12的驱动连接在初始位置和支撑位置之间切换,从而在地刷放置时,支撑组件切换至支撑位置处,可以增加地刷直立时的受力面积,让其可以站得更稳,不易倾倒;在地刷正常工作时,支撑组件切换至初始位置处,从而实现通过支撑组件的位置切换减少占用空间。
可选地,支撑组件和地刷接头组件12的驱动连接的方式有多种,例如齿轮传动方式、齿轮齿条传动方式等。下面以两个具体的应用实例来进行示意性的说明。
应用实例一
本实例中,参见图1~图5,地刷包括:地刷本体11、地刷接头组件12和支撑组件。
具体地,地刷本体11包括地刷上盖111和地刷下盖112,以及设置于地刷上盖111和地刷下盖112形成的容纳腔体之内的各个元件或组件。地刷接头组件12与地刷本体11铰接,且地刷接头组件12可以沿竖直面转动。
地刷本体11的两侧还分别设置有地刷滚轮,以使地刷本体11沿地面滚动。
地刷接头组件12包括:沿竖直面转动的旋转上支架13,所述旋转上支架13设置有驱动部,且旋转上支架13与所述地刷本体11铰接并沿竖直面相对地刷本体11转动。
支撑组件包括:旋转下支架14,从动部设置于所述旋转下支架14的侧部。
本实例中,驱动部为两个,两个驱动部分别设置于旋转上支架13的两侧;从动部为两个,两个从动部分别设置于旋转下支架14的两侧。每侧的驱动部和从动部可以实现驱动连接。在驱动部转动至与从动部驱动连接的情况下,从动部响应于所述驱动部在转动过程中产生的驱动连接,带动旋转下支架14在初始位置和支撑位置之间进行切换。
其中,在支撑位置,旋转下支架14相对地刷本体11凸出并形成支撑面;在初始位置,旋转下支架14相对地刷本体11收回。
具体地,驱动部包括设置于旋转上支架13侧部的第一啮合齿部16,且第一啮合齿部16为不完全齿,所述从动部包括设置于旋转下支架14侧部的第二啮合齿部17。第一啮合齿部16转动至与第二啮合齿部17啮合连接的情况下,以实现驱动部与从动部的驱动连接。
本实施例中,通过设置第一啮合齿部16为不完全齿,从而可以实现在齿轮啮合过程中,作为从动部的第二啮合齿部17可以兼有啮合运动状态和间歇静止状态。
并且,第二啮合齿部17可以为完全齿,也可以为不完全齿。
在所述第一啮合齿部16与所述第二啮合齿部17啮合连接的情况下:
旋转上支架13带动驱动部沿第一方向转动,驱动部驱动从动部沿相反于第一方向的第二方向转动,并带动旋转下支架14由初始位置沿第二方向转动至支撑位置;
旋转上支架13带动驱动部沿第二方向转动,驱动部驱动从动部沿第一方向转动,并带动旋转下支架14由支撑位置沿第一方向转动至初始位置。
具体地,在一种具体使用场景下,第一方向为逆时针方向,第二方向为顺时针方向。参见图2和图4,旋转接头带动旋转上支架13逆时针转动,并带动旋转下支架14由初始位置顺时针转动至支撑位置;参见图3和图5,旋转接头带动旋转上支架13顺时针转动,并带动旋转下支架14由支撑位置逆时针转动至初始位置。
本实例中,旋转下支架14的两侧分别连接有支撑板,且两个支撑板之间留有以使旋转上支架13旋转的空间。旋转下支架14的初始位置为支撑板位于上部且相对地刷本体收回的位置,旋转下支架14的支撑位置为支撑板位于水平位置形成支撑面并与地面相接触。
另外,旋转上支架13设置有凸轮部21,所述地刷本体11的底部设置有直立限位块22。直立限位块22的底端与地刷本体11通过弹簧连接。
在地刷使用完毕进行放置时,旋转上支架13旋转至竖直位置,并带动凸轮部21与直立限位块22限位卡合,以通过直立限位块22对凸轮部21的限位作用。在地刷结束直立放置状态并重新进入正常工作状态下,将旋转上支架13顺时针转动,并带动凸轮部21与直立限位块22脱离。
凸轮部21可以设置于旋转上支架13的一侧或者两侧,对应地,直立限位块22可以设置于地刷本体11的一侧或两侧,本实施例优选凸轮部21设置于旋转上支架13的两侧,直立限位块22设置于地刷本体11的两侧,以实现卡合状态下旋转上支架13的受力均匀,有利于提高地刷放置时的稳定性。
本实施例中,通过设置于地刷接头组件12的旋转上支架13的驱动部和设置于支撑组件的从动部的相互作用,实现旋转上支架13与支撑组件的驱动连接。
并且,从动部可以为第二啮合齿部17,驱动部可以为第一啮合齿部16,通过第一啮合齿部16转动至与第二啮合齿部17的啮合连接,以实现驱动部与从动部的驱动连接。
应用实例二
本实例中,参见图6~图10,地刷包括:地刷本体11、地刷接头组件12和支撑组件。
具体地,参见图6和图7,图6和图7为本实例的地刷结构的爆炸视图。其中,地刷本体11包括地刷上盖111和地刷下盖112,以及设置于地刷上盖111和地刷下盖112形成的容纳腔体之内的各个元件或组件。地刷接头组件12与地刷本体11铰接,且地刷接头组件12可以沿竖直面转动。
地刷本体11的两侧还分别设置有地刷滚轮,以使地刷本体11沿地面滚动。
地刷接头组件12包括:沿竖直面转动的旋转上支架13,所述旋转上支架13设置有驱动部;且旋转上支架13与所述地刷本体11铰接并沿竖直面相对地刷本体11转动。
支撑组件包括:从动部,以及水平运动的后轮组件23,所述从动部与所述后轮组件23连接。在驱动部转动至与从动部驱动连接的情况下,从动部响应于驱动部在转动过程中产生的驱动连接,带动后轮组件23在初始位置和支撑位置之间平动。
本实例中,从动部为一个单独设置的元件,分别与后轮组件23和旋转上支架13实现驱动连接,以实现旋转上支架13对后轮组件23的驱动。
具体地,参见图8,驱动部包括设置于所述旋转上支架13侧部的第一啮合齿部16,且第一啮合齿部16为不完全齿,参见图9,从动部包括联动双齿轮25。从而可以实现在齿轮啮合的过程中,作为从动部的联动双齿轮25可以兼有啮合运动状态和间歇静止状态。
参见图10,后轮组件23设置有齿条部24。参见图9,联动双齿轮25包括同轴连接的第一齿轮和第二齿轮。联动双齿轮25的第一齿轮与所述齿条部24啮合连接,在第一啮合齿部16转动至与联动双齿轮25的第二齿轮啮合连接的情况下,联动双齿轮25响应于第一啮合齿部16的驱动连接,并通过第一齿轮和齿条部24的传动副带动后轮组件23在初始位置和支撑位置之间平动。
其中,在支撑位置,后轮组件23相对地刷本体11凸出并形成支撑面;在初始位置,后轮组件23相对地刷本体11收回。
本例中,第一啮合齿部16为两个,分别设置于旋转上支架13的两侧;对应地,后轮组件23和联动双齿轮25均为两个,两个后轮组件23和两个联动双齿轮25分别设置于地刷本体11的两侧,以使后轮组件23位于支撑位置时实现对地刷本体11的双侧支撑,有利于提高地刷本体11位于直立放置状态下的稳定性。
进一步地,为了使后轮组件23位于支撑位置时的支撑更加稳定,位于地刷本体11每一侧的后轮组件23设置有支撑轮。支撑轮可以为一个,也可以为多个,具体的数量根据实际使用情况而设置。
具体地,参见图6和图7,在一种具体使用场景下,旋转接头带动旋转上支架13逆时针转动,并带动联动双齿轮25顺时针转动,联动双齿轮25的第一齿轮带动齿条部24平动,以带动后轮组件23由初始位置切换至支撑位置;旋转接头带动旋转上支架13顺时针转动,并带动联动双齿轮25逆时针转动,联动双齿轮25的第一齿轮带动齿条部24反向平动,以带动后轮组件23由支撑位置回位至初始位置。
另外,旋转上支架13设置有凸轮部21,所述地刷本体11的底部设置有直立限位块(图6和图7中未示出)。直立限位块的底端与地刷本体11通过弹簧连接。
在地刷使用完毕进行放置时,旋转上支架13旋转至竖直位置,并带动凸轮部21与直立限位块限位卡合,以通过直立限位块对凸轮部21的限位作用。在地刷结束直立放置状态并重新进入正常工作状态下,将旋转上支架13顺时针转动,并带动凸轮部21与直立限位块脱离。
凸轮部21可以设置于旋转上支架13的一侧或者两侧,对应地,直立限位块可以设置于地刷本体11的一侧或两侧,本实施例优选凸轮部21设置于旋转上支架13的两侧,直立限位块设置于地刷本体11的两侧,以实现卡合状态下旋转上支架13的受力均匀,有利于提高地刷放置时的稳定性。
本例中,通过驱动部——联动双齿轮25——齿条部24的传动链实现驱动部与从动部的驱动连接,带动后轮组件23在初始位置和支撑位置之间平动。在地刷放置时,地刷接头组件12驱动后轮组件23由初始位置运动至支撑位置,可以增加地刷直立时的受力面积,让其可以站得更稳,不易倾倒;在地刷切换至正常工作时,地刷接头组件12驱动后轮组件23由支撑位置运动至初始位置,从而实现通过位置的切换减少占用空间。
由上述应用实例一和应用实例二可见,支撑组件在初始位置和支撑位置之间的切换均需要依靠地刷接头组件12的驱动部对从动部的驱动力。
在下述实施例二中,支撑组件在初始位置和支撑位置之间的切换并非都要依靠地刷接头组件12的驱动部对从动部的驱动力,在支撑位置回位至初始位置的回复力则可以依靠支撑组件自身的结构来实现。
实施例二
本实施例二公开了一种地刷,参见图11~图26,包括:地刷本体11、地刷接头组件12以及支撑组件。
具体地,地刷本体11包括地刷上盖111和地刷下盖112,以及设置于地刷上盖111和地刷下盖112形成的容纳腔体之内的各个元件或组件,例如清洁组件,喷水组件等,以实现地刷本体11的清洁功能。使用时,地刷本体11放置于地面,并通过设置于地刷本体11的滚轮在地面上滚动。
如图11、图15和图19所示,地刷接头组件12与地刷本体11铰接,从而保证地刷接头组件12沿竖直面相对地刷本体11转动。在使用时,地刷接头组件12通过管道与吸尘器本体10连接,以组成完整的吸尘器而工作。在正常使用状态下,地刷接头组件12与地面的夹角≤70度;在直立放置状态下,地刷接头组件12与地面的夹角为90度或近似90度。
需要解释的是,本实施例中所述的水平面,为平行于地面的参考面;本实施例中所述的竖直面,为垂直于地面的参考面。
支撑组件响应于地刷接头组件12在沿第一方向转动过程中产生的驱动连接,从初始位置运动至支撑位置。
其中,在支撑位置,支撑组件相对地刷本体11凸出并形成支撑面,在初始位置,所述支撑组件相对地刷本体11收回。
另外,支撑组件还包括复位单元,所述复位单元响应于地刷接头组件12沿相反于第一方向的第二方向转动,使支撑组件从支撑位置回位至初始位置。
具体地,地刷接头组件12包括:旋转接头,以及与旋转接头卡接的旋转上支架13。其中,旋转上支架13与地刷本体11铰接并沿竖直面相对地刷本体11转动,且旋转上支架13设置有驱动部,以提供驱动力。可选地,驱动部可以设置于旋转上支架13的一侧,也可以分别设置于旋转上支架13的两侧。驱动部可以为一个元件上的部位,可以为一个独立的元件,也可以为多个彼此传动连接的组件。
支撑组件包括:从动部,从动部与支撑组件的其他元件可以为一体设置,也可以为彼此传动连接设置。从动部可以为一个元件上的部位,可以为一个独立的元件,也可以为多个彼此传动连接的组件。
本实施例中,驱动部与从动部并非从始至终地连接,而是旋转上支架带动驱动部沿第一方向转动至与从动部抵顶的状态下,从动部响应于驱动部在沿第一方向转动过程中产生的驱动连接,并带动支撑组件由初始位置运动至支撑位置;旋转上支架带动驱动部沿第二方向转动,复位单元响应于驱动部沿第二方向的转动,使得支撑组件从支撑位置回位至初始位置。
本实施例提供的地刷,通过设置与地刷本体铰接的支撑组件,在地刷接头组件12沿竖直面转动的过程中,支撑组件响应于地刷接头组件12的在第一方向转动过程中产生的驱动连接从初始位置运动至支撑位置,可以增加地刷直立时的受力面积,让其可以站得更稳,不易倾倒;复位单元响应于地刷接头组件12沿第二方向转动,使支撑组件从支撑位置回位至初始位置,从而实现通过支撑组件的位置切换减少占用空间。
可选地,驱动部和从动部实现联动的方式有多种,例如多连杆传动方式、凸轮部21传动方式等,下面以三个具体的应用实例来进行示意性的说明。
应用实例三
本实例中,参见图11~图14,地刷包括:地刷本体11、地刷接头组件12和支撑组件。
具体地,参见图11,图11为本实例的地刷结构的爆炸示意图。地刷本体11包括地刷上盖111和地刷下盖112,以及设置于地刷上盖111和地刷下盖112形成的容纳腔体之内的各个元件或组件。地刷接头组件12与地刷本体11铰接,且地刷接头组件12可以沿竖直面相对地刷本体11转动。
地刷本体11的两侧还分别设置有地刷滚轮,以使地刷本体11沿地面滚动。
地刷接头组件12包括:沿竖直面转动的旋转上支架13,旋转上支架13设置有驱动部。具体地,驱动部的结构可以为多种,例如齿轮、凸轮等,本实施例中可以设置驱动部为凸轮部21结构,从而相对于齿轮等结构,节省加工成本。
支撑组件包括:旋转下支架14,旋转下支架14铰接于地刷本体11,所述从动部一体设置于旋转下支架14的侧部。具体地,从动部的结构可以为多种,例如齿轮、凸轮等,本实施例的从动部为设置于旋转下支架14侧部的凸轮结构,从而相对于齿轮等结构,节省加工成本。
本实例中,驱动部可以设置于旋转上支架13的一侧或两侧,相应地,从动部可以设置于旋转下支架14的一侧或两侧。本实施例优选驱动部设置于旋转上支架13的两侧,从动部设置于旋转下支架14的两侧,两侧的驱动部和从动部对应实现相互作用,有利于旋转上支架13和旋转下支架14的受力均匀,运动过程稳定。
另外,复位单元包括:扭簧15,扭簧15的一端抵顶于地刷本体11,扭簧15的另一端抵顶于从动部。优选地,旋转下支架14的两侧设置有扭簧15。具体地,参见图12,从动部设置有套轴141和抵接槽142,扭簧15套接于套轴141上,扭簧15的一端抵顶于地刷本体11的卡槽内,扭簧15的另一端抵顶于抵接槽142内。
旋转上支架13带动驱动部沿第一方向转动至与从动部抵顶的状态下,从动部响应于驱动部在沿第一方向转动过程中产生的驱动连接,并带动旋转下支架由初始位置旋转至支撑位置,且扭簧15形变;旋转上支架13带动驱动部沿第二方向转动,扭簧15响应于所述驱动部的转动而复位,使得旋转下支架14从支撑位置回位至初始位置。
本实例中,第一方向为逆时针方向,第二方向为顺时针方向,分别如图13和图14所示。图13所示为旋转下支架14由初始位置旋转至支撑位置的示意图,图14所示为旋转下支架14位于支撑位置和初始位置之间的示意图。
其中,在支撑位置,旋转下支架14相对地刷本体11凸出并形成支撑面;在初始位置,旋转下支架14相对地刷本体11收回。
具体地,旋转下支架14的两侧分别连接有支撑板,且两个支撑板之间留有以使旋转上支架13旋转的空间。在支撑位置,支撑板位于水平位置形成支撑面并与地面相接触,可以增加旋转下支架14与地面的接触受力面积,使地刷站立更稳。
具体地,扭簧15的形变既可以为压缩,也可以为拉伸,在图13中,旋转下支架14由初始位置旋转至支撑位置,且扭簧15压缩。
另外,地刷本体11的底部设置有直立限位块22。直立限位块22的底端与地刷本体11通过弹簧连接。
在地刷使用完毕进行放置时,旋转上支架13旋转至竖直位置,并带动作为驱动部的凸轮部21与直立限位块22限位卡合,以通过直立限位块22对凸轮部21的限位作用。在地刷结束直立放置状态并重新进入正常工作状态下,将旋转上支架13顺时针转动,并带动凸轮部21与直立限位块22脱离。
凸轮部21可以设置于旋转上支架13的一侧或者两侧,对应地,直立限位块22可以设置于地刷本体11的一侧或两侧,本实施例优选凸轮部21设置于旋转上支架13的两侧,直立限位块22设置于地刷本体11的两侧,以实现卡合状态下旋转上支架13的受力均匀,有利于提高地刷放置时的稳定性。
在本实例中,旋转上支架13带动驱动部沿第一方向转动至与从动部抵顶的状态下,从动部响应于驱动部在沿第一方向转动过程中产生的驱动连接,并带动旋转下支架14由初始位置旋转至支撑位置,且扭簧15形变,可以增加地刷直立时的受力面积;旋转上支架13带动驱动部沿第二方向转动,扭簧15响应于驱动部的转动而复位,使得旋转下支架14从支撑位置回位至初始位置,从而实现通过旋转下支架14的位置的切换减少占用空间。
应用实例四
本实例中,参见图15~图18,地刷包括:地刷本体11、地刷接头组件12和支撑组件。
具体地,参见图15和图16,地刷本体11包括地刷上盖111和地刷下盖112,以及设置于地刷上盖111和地刷下盖112形成的容纳腔体之内的各个元件或组件。地刷接头组件12与地刷本体11铰接,且地刷接头组件12可以沿竖直面转动。
地刷本体11的两侧还分别设置有地刷滚轮,以使地刷本体11沿地面滚动。
其中,支撑组件响应于地刷接头组件12在沿第一方向转动过程中产生的驱动连接,从初始位置运动至支撑位置。
另外,支撑组件还包括复位单元,所述复位单元响应于地刷接头组件12沿相反于第一方向的第二方向转动,使支撑组件从支撑位置回位至初始位置。
本实例中,在支撑位置,支撑组件相对地刷本体11凸出并形成支撑面;在初始位置,支撑组件相对地刷本体11收回。
地刷接头组件12包括:沿竖直面转动的旋转上支架13,所述旋转上支架13设置有驱动部,且旋转上支架13与地刷本体11铰接并沿竖直面相对地刷本体11转动。
支撑组件包括:从动部,以及沿水平面平动的后轮组件23。后轮组件23与地刷本体11滑动连接。
具体地,从动部包括:第一连杆组件,所述第一连杆组件铰接于地刷本体11,第一连杆组件的一端位于驱动部的下方,第一连杆组件的另一端与后轮组件23铰接。
具体地,复位单元包括:第一弹性元件(图15~图18中未示出),所述第一弹性元件分别与第一连杆组件以及后轮组件23触接。本实例中,第一弹性元件可以为多种,例如弹簧、扭簧等,本实施例优选第一弹性元件为扭簧,安装方便。
旋转上支架13带动驱动部沿第一方向转动至与第一连杆组件的一端抵顶的状态下,第一连杆组件响应于驱动部在沿第一方向转动过程中产生的驱动连接而摆动,并带动后轮组件由初始位置运动至支撑位置,且第一弹性元件形变;
旋转上支架13带动驱动部沿相反于第一方向的第二方向转动,第一弹性元件响应于驱动部的转动而复位,并带动后轮组件23由支撑位置回位至初始位置。
本实施例中,驱动部设置于旋转上支架13的下方,且驱动部为一个。对应地,第一连杆组件为两个,后轮组件23为两个,两个后轮组件23分别位于地刷本体11的两侧,两个第一连杆组件布置于地刷本体11内。两个第一连杆组件的一端并行设置于驱动部的下方,并在驱动部沿第一方向转动至与第一连杆组件的一端抵顶的状态下,通过第一连杆组件响应于驱动部在沿第一方向转动过程中产生的驱动连接而摆动,并带动后轮组件23由初始位置运动至支撑位置。
为了便于驱动部与两个第一连杆组件的端部的相互作用,可以设置第一连杆组件的一端为斜面,以增加驱动部与第一连杆组件的端部的接触面积,有利于提高驱动部驱动第一连杆组件动作的过程中的稳定性。
具体地,参见图17和图18,第一连杆组件包括彼此连接的第一连杆26和第二连杆28。第一连杆26的中部铰接于所述地刷本体11,第一连杆26的一端设置有用于与驱动部抵顶的抵顶部27;第二连杆28的一端与第一连杆26的另一端套接,第二连杆28的另一端与后轮组件23铰接。所述第一弹性元件分别与第二连杆28以及后轮组件23触接。
另外,旋转上支架13设置有凸轮部21,地刷本体11的底部设置有直立限位块(图17~18中未示出)。直立限位块的底端与地刷本体11通过弹簧连接。
所述旋转上支架13沿第一方向旋转至直立放置状态,并带动凸轮部21与直立限位块限位卡合,以通过直立限位块对凸轮部21的限位作用。在地刷结束直立放置状态并重新进入使用状态下,将旋转上支架13沿相反于第一方向的第二方向转动,并带动凸轮部21与直立限位块脱离。
凸轮部21可以设置于旋转上支架13的一侧或者两侧,对应地,直立限位块可以设置于地刷本体11的一侧或两侧,本实施例优选凸轮部21设置于旋转上支架13的两侧,直立限位块设置于地刷本体11的两侧,以实现卡合状态下旋转上支架13的受力均匀,有利于提高地刷放置时的稳定性。
本实例中,旋转上支架13带动驱动部沿第一方向转动至与第一连杆组件的一端抵顶的状态下,第一连杆组件响应于驱动部在沿第一方向转动过程中产生的驱动连接而摆动,并带动后轮组件23由初始位置运动至支撑位置,且第一弹性元件形变,可以增加地刷直立时的受力面积;旋转上支架带动驱动部沿第二方向转动,第一弹性元件响应于驱动部的转动而复位,并经由第一连杆组件带动后轮组件23由支撑位置回位至初始位置,无需地刷接头组件12驱动,从而实现通过后轮组件23位置的切换减少占用空间。
应用实例五
本实例中,参见图19~图26,地刷包括:地刷本体11、地刷接头组件12和支撑组件。
具体地,地刷本体11包括地刷上盖111和地刷下盖112,以及设置于地刷上盖111和地刷下盖112形成的容纳腔体之内的各个元件或组件。地刷接头组件12与地刷本体11铰接,且地刷接头组件12可以沿竖直面转动。
地刷本体11的两侧还分别设置有地刷滚轮,以使地刷本体11沿地面滚动。
支撑组件响应于地刷接头组件在沿第一方向转动过程中产生的驱动连接,从初始位置运动至支撑位置;支撑组件还包括复位单元,所述复位单元响应于所述地刷接头组件沿相反于所述第一方向的第二方向转动,使所述支撑组件从所述支撑位置回位至所述初始位置。
其中,在支撑位置,支撑组件相对地刷本体11凸出并形成支撑面;在初始位置,支撑组件相对地刷本体11收回。
具体地,在本实例中,地刷接头组件12包括:旋转上支架13,所述旋转上支架13设置有驱动部,且旋转上支架13与地刷本体11铰接并沿竖直面相对地刷本体11转动。
所述支撑组件包括:从动部,旋转上支架13带动驱动部沿第一方向转动至与从动部抵顶的状态下,从动部响应于驱动部在沿第一方向转动过程中产生的驱动连接,并带动支撑组件由初始位置运动至支撑位置;旋转上支架13带动驱动部沿第二方向转动,复位单元响应于驱动部沿第二方向的转动,使得支撑组件从支撑位置回位至初始位置。
具体地,支撑组件包括:沿水平面转动的后轮组件23,所述后轮组件23铰接于所述地刷本体11,所述后轮组件23的一端沿横向设置有第一铰接滑槽34;
从动部包括:第二连杆组件,第二连杆组件铰接于所述地刷本体11,所述第二连杆组件的一端位于所述驱动部的下方,所述第二连杆组件的另一端通过铰接轴铰接于所述后轮组件23的第一铰接滑槽34内。
另外,复位单元包括:第二弹性元件,第二弹性元件与第二连杆组件连接。
使用时,旋转上支架13带动驱动部沿第一方向转动至与第二连杆组件的一端抵顶的状态下,第二连杆组件响应于驱动部在沿第一方向转动过程中产生的驱动连接而动作,并带动后轮组件23由初始位置水平转动至支撑位置,且第二弹性元件形变;旋转上支架13带动驱动部沿第二方向转动,第二弹性元件响应于驱动部的转动而复位,并带动后轮组件23由支撑位置回位至初始位置。
本实施例中,后轮组件23的支撑位置为旋转至远离地刷本体11两侧的位置,后轮组件23的初始位置为贴近地刷本体11两侧的位置。
具体地,参见图23~图26,第二连杆组件包括:沿竖直面转动的第三连杆31和沿水平面平动的第四连杆32。第三连杆31的中部铰接于地刷本体11,第三连杆31的一端设置有用于与驱动部抵顶的抵顶部27;本实例中,驱动部为凸轮结构,抵顶部27为凸轮结构。
第四连杆32的一端沿竖向设置有第二铰接滑槽35,第三连杆31的另一端通过销轴铰接于所述第二铰接滑槽35内,第四连杆32的另一端通过销轴铰接于所述后轮组件23的第一铰接滑槽34内。第二弹性元件33与第四连杆32连接,以使第四连杆32沿水平面内平动。
其中,第二铰接滑槽35的设置是保证第三连杆31的转动实现驱动第四连杆32的平动,避免第四连杆32在竖直方向的位移;第一铰接滑槽34的设置是保证第四连杆32的平动实现驱动后轮组件23的转动。
另外,旋转上支架13设置有凸轮部(图中未示出),地刷本体11的底部设置有直立限位块。直立限位块的底端与地刷本体11通过弹簧连接。
所述旋转上支架13沿第一方向旋转至直立放置状态,并带动凸轮部与直立限位块限位卡合,以通过直立限位块对凸轮部的限位作用。在地刷结束直立放置状态并重新进入使用状态下,将旋转上支架13沿与第一方向相反的第二方向转动,并带动凸轮部与直立限位块脱离。
凸轮部可以设置于旋转上支架13的一侧或者两侧,对应地,直立限位块可以设置于地刷本体11的一侧或两侧,本实施例优选凸轮部设置于旋转上支架13的两侧,直立限位块设置于地刷本体11的两侧,以实现卡合状态下旋转上支架13的受力均匀,有利于提高地刷放置时的稳定性。
本例中,旋转上支架13带动驱动部沿第一方向转动至与第二连杆组件的一端抵顶的状态下,第二连杆组件响应于驱动部在沿第一方向转动过程中产生的驱动连接而摆动,并带动后轮组件23由初始位置水平转动至支撑位置,且第二弹性元件形变,可以增加地刷直立时的受力面积,让其可以站得更稳,不易倾倒;旋转上支架13带动驱动部沿第二方向转动,第二弹性元件响应于驱动部的转动而复位,并经由第二连杆组件带动后轮组件23由支撑位置回位至初始位置,无需地刷接头组件12驱动,从而实现通过后轮组件位置的切换减少占用空间。
实施例三
本实施例公开了一种吸尘器,参见图27和图28,图27所示为吸尘器位于正常使用状态的示意图,图28所示为吸尘器位于直立放置状态的示意图。由图27和图28可见,吸尘器包括吸尘器本体10和地刷;
所述地刷包括:地刷本体11;
地刷接头组件12,所述地刷接头组件12与地刷本体11铰接并沿竖直面相对地刷本体11转动;
支撑组件,所述支撑组件响应于地刷接头组件12在转动过程中产生的驱动连接,在初始位置和支撑位置之间进行切换;
其中,在所述支撑位置,支撑组件相对地刷本体11凸出并形成支撑面,在所述初始位置,支撑组件相对地刷本体11收回;
所述吸尘器本体10和所述地刷接头组件12通过吸尘管道101连接。
对于地刷的具体结构,参见前述实施例一的详细内容,在此便不再赘述。
本实施例的吸尘器,通过设置与地刷本体铰接的支撑组件12,在地刷接头组件12沿竖直面转动的过程中,支撑组件响应于地刷接头组件的驱动连接在初始位置和支撑位置之间切换,从而在地刷放置时,支撑组件切换至支撑位置处,可以增加地刷直立时的受力面积,让其可以站得更稳,不易倾倒;在地刷正常工作时,支撑组件切换至初始位置处,从而实现通过支撑组件的位置切换减少占用空间。
实施例四
本实施例公开了一种吸尘器,参见图29和图30,图29所示为吸尘器位于正常使用状态的示意图,图30所示为吸尘器位于直立放置状态的示意图。由图29和图30可见,吸尘器包括吸尘器本体10和地刷;
所述地刷包括:地刷本体11;
地刷接头组件12,地刷接头组件12与地刷本体11铰接并沿竖直面转动;
支撑组件,支撑组件响应于地刷接头组件12在沿第一方向转动过程中产生的驱动连接,从初始位置运动至支撑位置;
其中,在所述支撑位置,所述支撑组件相对所述地刷本体11凸出并形成支撑面,在所述初始位置,所述支撑组件相对所述地刷本体收回;
所述支撑组件还包括复位单元,所述复位单元响应于所述地刷接头组件12沿相反于所述第一方向的第二方向转动,使所述支撑组件从所述支撑位置回位至所述初始位置;
所述吸尘器本体10和所述地刷接头组件12通过吸尘管道101连接。
对于地刷的具体结构,参见前述实施例二的详细内容,在此便不再赘述。
本实施例提供的吸尘器,通过设置与地刷本体11铰接的支撑组件,在地刷接头组件12沿竖直面转动的过程中,支撑组件响应于地刷接头组件12的在第一方向转动过程中产生的驱动连接从初始位置运动至支撑位置,可以增加地刷直立时的受力面积,让其可以站得更稳,不易倾倒;复位单元响应于地刷接头组件12沿第二方向转动,使支撑组件从支撑位置回位至初始位置,从而实现通过支撑组件的位置切换减少占用空间。
在本文中,“上”、“下”、“前”、“后”、“左”、“右”等仅用于表示相关部分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而非限定这些相关部分的绝对位置。
在本文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彼此的区分,而非表示重要程度及顺序、以及互为存在的前提等。
在本文中,“相等”、“相同”等并非严格的数学和/或几何学意义上的限制,还包含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且制造或使用等允许的误差。
除非另有说明,本文中的数值范围不仅包括其两个端点内的整个范围,也包括含于其中的若干子范围。
上面结合附图对本申请优选的具体实施方式和实施例作了详细说明,但是本申请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和实施例,在本领域技术人员所具备的知识范围内,还可以在不脱离本申请构思的前提下做出各种变化。
Claims (18)
1.一种地刷,其特征在于,包括:
地刷本体(11);
地刷接头组件(12),所述地刷接头组件(12)与地刷本体(11)铰接并沿竖直面相对所述地刷本体(11)转动;
支撑组件,所述支撑组件响应于所述地刷接头组件(12)在转动过程中产生的驱动连接,在初始位置和支撑位置之间进行切换;
其中,在所述支撑位置,所述支撑组件相对所述地刷本体(11)凸出并形成支撑面,在所述初始位置,所述支撑组件相对所述地刷本体(11)收回。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地刷,其特征在于,所述地刷接头组件(12)包括:
旋转上支架(13),所述旋转上支架(13)设置有驱动部,且所述旋转上支架(13)与所述地刷本体(11)铰接并沿竖直面相对所述地刷本体(11)转动;
所述支撑组件包括:从动部;
在所述驱动部转动至与所述从动部驱动连接的情况下,所述从动部响应于所述驱动部在转动过程中产生的驱动连接,带动所述支撑组件在所述初始位置和所述支撑位置之间进行切换。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地刷,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组件包括:旋转下支架(14),所述从动部设置于所述旋转下支架(14)的侧部;
在所述驱动部转动至与所述从动部驱动连接的情况下,所述从动部响应于所述驱动部在转动过程中产生的驱动连接,带动所述旋转下支架(14)在所述初始位置和所述支撑位置之间进行切换。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地刷,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部包括设置于所述旋转上支架(13)侧部的第一啮合齿部(16),且所述第一啮合齿部(16)为不完全齿;
所述从动部包括设置于所述旋转下支架(14)侧部的第二啮合齿部(17);
所述第一啮合齿部(16)转动至与所述第二啮合齿部(17)啮合连接,以实现所述驱动部与所述从动部的驱动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地刷,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啮合齿部(16)与所述第二啮合齿部(17)啮合连接的情况下:
所述旋转上支架(13)带动所述驱动部沿第一方向转动,所述驱动部驱动所述从动部沿相反于第一方向的第二方向转动,并带动所述旋转下支架(14)由初始位置沿所述第二方向转动至支撑位置;
所述旋转上支架(13)带动所述驱动部沿所述第二方向转动,所述驱动部驱动所述从动部沿所述第一方向转动,并带动所述旋转下支架(14)由支撑位置沿所述第一方向转动至初始位置。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地刷,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组件还包括:水平运动的后轮组件(23),所述从动部与所述后轮组件(23)连接;
所述从动部响应于所述驱动部在转动过程中产生的驱动连接,带动所述后轮组件(23)在所述初始位置和所述支撑位置之间平动。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地刷,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部包括设置于所述旋转上支架(13)侧部的第一啮合齿部(16),且所述第一啮合齿部(16)为不完全齿;
所述后轮组件(23)设置有齿条部(24),所述从动部包括联动双齿轮(25),所述联动双齿轮(25)的第一齿轮与所述齿条部(24)啮合连接;
在所述第一啮合齿部(16)转动至与所述联动双齿轮(25)的第二齿轮啮合连接的情况下,所述联动双齿轮(25)响应于所述第一啮合齿部(16)的驱动连接,并通过所述第一齿轮和所述齿条部(24)的传动副带动所述后轮组件(23)在所述初始位置和所述支撑位置之间平动。
8.根据权利要求2-7任一项所述的地刷,其特征在于,
所述旋转上支架(13)设置有凸轮部(21),所述地刷本体(11)的底部设置有直立限位块(22);
所述旋转上支架(13)旋转至直立放置状态,并带动所述支撑组件运动至所述支撑位置,且带动所述凸轮部(21)与所述直立限位块(22)限位卡合。
9.一种地刷,其特征在于,包括:
地刷本体(11);
地刷接头组件(12),所述地刷接头组件(12)与地刷本体(11)铰接并沿竖直面转动;
支撑组件,所述支撑组件响应于所述地刷接头组件(12)在沿第一方向转动过程中产生的驱动连接,从初始位置运动至支撑位置;
其中,在所述支撑位置,所述支撑组件相对所述地刷本体(11)凸出并形成支撑面,在所述初始位置,所述支撑组件相对所述地刷本体(11)收回;
所述支撑组件还包括复位单元,所述复位单元响应于所述地刷接头组件(12)沿相反于所述第一方向的第二方向转动,使所述支撑组件从所述支撑位置回位至所述初始位置。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地刷,其特征在于,所述地刷接头组件(12)包括:
旋转上支架(13),所述旋转上支架(13)设置有驱动部,且所述旋转上支架(13)与所述地刷本体(11)铰接并沿竖直面相对所述地刷本体(11)转动;
所述支撑组件包括:从动部;
所述旋转上支架(13)带动所述驱动部沿第一方向转动至与所述从动部抵顶的状态下,所述从动部响应于所述驱动部在沿第一方向转动过程中产生的驱动连接,并带动所述支撑组件由所述初始位置运动至所述支撑位置;
所述旋转上支架(13)带动所述驱动部沿所述第二方向转动,所述复位单元响应于所述驱动部沿所述第二方向的转动,使得所述支撑组件从所述支撑位置回位至所述初始位置。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地刷,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组件包括:
旋转下支架(14),所述旋转下支架(14)铰接于地刷本体(11),所述从动部一体设置于所述旋转下支架(14)的侧部;
所述复位单元包括:扭簧(15),所述扭簧(15)的一端抵顶于地刷本体(11),所述扭簧(15)的另一端抵顶于所述从动部;
所述旋转上支架(13)带动所述驱动部沿第一方向转动至与所述从动部抵顶的状态下,所述从动部响应于所述驱动部在沿第一方向转动过程中产生的驱动连接,并带动所述旋转下支架(14)由所述初始位置旋转至所述支撑位置,且所述扭簧(15)形变;
所述旋转上支架(13)带动所述驱动部沿所述第二方向转动,所述扭簧(15)响应于所述驱动部的转动而复位,使得所述旋转下支架(14)从所述支撑位置回位至所述初始位置。
1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地刷,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组件包括:
沿水平面平动的后轮组件(23),所述后轮组件(23)与所述地刷本体(11)滑动连接;
所述从动部包括:第一连杆(26)组件,所述第一连杆(26)组件铰接于所述地刷本体(11),所述第一连杆(26)组件的一端位于所述驱动部的下方,所述第一连杆(26)组件的另一端与所述后轮组件(23)铰接;
所述复位单元包括:第一弹性元件,所述第一弹性元件分别与所述第一连杆(26)组件以及所述后轮组件(23)触接;
所述旋转上支架(13)带动所述驱动部沿第一方向转动至与所述第一连杆(26)组件的一端抵顶的状态下,所述第一连杆(26)组件响应于所述驱动部在沿第一方向转动过程中产生的驱动连接而摆动,并带动所述后轮组件(23)由所述初始位置运动至所述支撑位置,且所述第一弹性元件形变;
所述旋转上支架(13)带动所述驱动部沿所述第二方向转动,所述第一弹性元件响应于所述驱动部的转动而复位,并经由所述第一连杆(26)组件带动所述后轮组件(23)由所述支撑位置回位至所述初始位置。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地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杆(26)组件包括:
第一连杆(26),所述第一连杆(26)的中部铰接于所述地刷本体(11),所述第一连杆(26)的一端设置有用于与所述驱动部抵顶的抵顶部(27);
第二连杆(28),所述第二连杆(28)的一端与所述第一连杆(26)的另一端套接,所述第二连杆(28)的另一端与所述后轮组件(23)铰接;
所述第一弹性元件分别与所述第二连杆(28)以及所述后轮组件(23)触接。
14.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地刷,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组件包括:
沿水平面转动的后轮组件(23),所述后轮组件(23)铰接于所述地刷本体(11),所述后轮组件(23)的一端沿横向设置有第一铰接滑槽(34);
所述从动部包括:第二连杆(28)组件,所述第二连杆(28)组件铰接于所述地刷本体(11),所述第二连杆(28)组件的一端位于所述驱动部的下方,所述第二连杆(28)组件的另一端通过铰接轴铰接于所述后轮组件(23)的第一铰接滑槽(34)内;
所述复位单元包括:第二弹性元件(33),所述第二弹性元件(33)与所述第二连杆(28)组件连接;
所述旋转上支架(13)带动所述驱动部沿第一方向转动至与所述第二连杆(28)组件的一端抵顶的状态下,所述第二连杆(28)组件响应于所述驱动部在沿第一方向转动过程中产生的驱动连接而动作,并带动所述后轮组件(23)由所述初始位置水平转动至所述支撑位置,且所述第二弹性元件(33)形变;
所述旋转上支架(13)带动所述驱动部沿所述第二方向转动,所述第二弹性元件(33)响应于所述驱动部的转动而复位,并经由所述第二连杆(28)组件带动所述后轮组件(23)由所述支撑位置回位至所述初始位置。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地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连杆(28)组件包括:
沿竖直面转动的第三连杆(31),所述第三连杆(31)的中部铰接于所述地刷本体(11),所述第三连杆(31)的一端设置有用于与所述驱动部抵顶的抵顶部(27);
沿水平面平动的第四连杆(32),所述第四连杆(32)的一端沿竖向设置有第二铰接滑槽(35),所述第三连杆(31)的另一端通过销轴铰接于所述第二铰接滑槽(35)内,所述第四连杆(32)的另一端通过销轴铰接于所述后轮组件(23)的第一铰接滑槽(34)内;
所述第二弹性元件(33)与所述第四连杆(32)连接,以使所述第四连杆(32)沿水平面内平动。
16.根据权利要求10-15任一项所述的地刷,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部包括:凸轮部(21);
所述地刷本体(11)的底部设置有直立限位块(22);
所述旋转上支架(13)旋转至直立放置状态,并带动所述支撑组件运动至所述支撑位置,且带动所述凸轮部(21)与所述直立限位块(22)限位卡合。
17.一种吸尘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吸尘器本体(10)和地刷;
所述地刷包括:地刷本体(11);
地刷接头组件(12),所述地刷接头组件(12)与地刷本体(11)铰接并沿竖直面相对所述地刷本体(11)转动;
支撑组件,所述支撑组件响应于所述地刷接头组件(12)在转动过程中产生的驱动连接,在初始位置和支撑位置之间进行切换;
其中,在所述支撑位置,所述支撑组件相对所述地刷本体(11)凸出并形成支撑面,在所述初始位置,所述支撑组件相对所述地刷本体(11)收回;
所述吸尘器本体(10)和所述地刷接头组件(12)通过吸尘管道(101)连接。
18.一种吸尘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吸尘器本体(10)和地刷;
所述地刷包括:地刷本体(11);
地刷接头组件(12),所述地刷接头组件(12)与地刷本体(11)铰接并沿竖直面转动;
支撑组件,所述支撑组件响应于所述地刷接头组件(12)在沿第一方向转动过程中产生的驱动连接,从初始位置运动至支撑位置;
其中,在所述支撑位置,所述支撑组件相对所述地刷本体(11)凸出并形成支撑面,在所述初始位置,所述支撑组件相对所述地刷本体(11)收回;
所述支撑组件还包括复位单元,所述复位单元响应于所述地刷接头组件(12)沿相反于所述第一方向的第二方向转动,使所述支撑组件从所述支撑位置回位至所述初始位置;
所述吸尘器本体(10)和所述地刷接头组件(12)通过吸尘管道(101)连接。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10393967.6A CN113633216A (zh) | 2020-05-11 | 2020-05-11 | 一种地刷和吸尘器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10393967.6A CN113633216A (zh) | 2020-05-11 | 2020-05-11 | 一种地刷和吸尘器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3633216A true CN113633216A (zh) | 2021-11-12 |
Family
ID=7841546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010393967.6A Pending CN113633216A (zh) | 2020-05-11 | 2020-05-11 | 一种地刷和吸尘器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3633216A (zh) |
Citations (9)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1353104A (ja) * | 2000-06-15 | 2001-12-25 |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 アプライト型電気掃除機 |
US20020194699A1 (en) * | 2001-06-21 | 2002-12-26 | Hunter Murray D. | Upright vacuum cleaner having detachable upright handle |
CN101243958A (zh) * | 2007-01-05 | 2008-08-20 | 北美松下公司 | 具有带可替换限位器的锁闩机构的直立真空吸尘器 |
US20090056065A1 (en) * | 2007-08-30 | 2009-03-05 | Miele & Cie. Kg | Upright vacuum cleaner |
CN101444403A (zh) * | 2007-09-08 | 2009-06-03 | 戴森技术有限公司 | 表面处理设备 |
KR20120016810A (ko) * | 2010-08-17 | 2012-02-27 |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 업라이트형 진공 청소기 |
US20120180256A1 (en) * | 2011-01-18 | 2012-07-19 | Jinwook Seo | Upright type vacuum cleaner |
US20140115817A1 (en) * | 2012-10-25 | 2014-05-01 | Miele & Cie Kg | Upright vacuum cleaner |
CN104116461A (zh) * | 2014-06-30 | 2014-10-29 | 莱克电气绿能科技(苏州)有限公司 | 一种应用于地刷产品的稳定机构 |
-
2020
- 2020-05-11 CN CN202010393967.6A patent/CN113633216A/zh active Pending
Patent Citations (10)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1353104A (ja) * | 2000-06-15 | 2001-12-25 |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 アプライト型電気掃除機 |
US20020194699A1 (en) * | 2001-06-21 | 2002-12-26 | Hunter Murray D. | Upright vacuum cleaner having detachable upright handle |
CN1406552A (zh) * | 2001-06-21 | 2003-04-02 | 布莱克和戴克公司 | 具有可拆卸直立手柄的直立式真空吸尘器 |
CN101243958A (zh) * | 2007-01-05 | 2008-08-20 | 北美松下公司 | 具有带可替换限位器的锁闩机构的直立真空吸尘器 |
US20090056065A1 (en) * | 2007-08-30 | 2009-03-05 | Miele & Cie. Kg | Upright vacuum cleaner |
CN101444403A (zh) * | 2007-09-08 | 2009-06-03 | 戴森技术有限公司 | 表面处理设备 |
KR20120016810A (ko) * | 2010-08-17 | 2012-02-27 |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 업라이트형 진공 청소기 |
US20120180256A1 (en) * | 2011-01-18 | 2012-07-19 | Jinwook Seo | Upright type vacuum cleaner |
US20140115817A1 (en) * | 2012-10-25 | 2014-05-01 | Miele & Cie Kg | Upright vacuum cleaner |
CN104116461A (zh) * | 2014-06-30 | 2014-10-29 | 莱克电气绿能科技(苏州)有限公司 | 一种应用于地刷产品的稳定机构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1982154B (zh) | 吸尘器推杆连接结构 | |
CN206120257U (zh) | 一种地面和墙围同步清扫的拖把 | |
CN111493766A (zh) | 一种建筑幕墙玻璃自动攀爬擦拭装置 | |
CN106798537B (zh) | 一种平板拖洗涤机构 | |
CN113633216A (zh) | 一种地刷和吸尘器 | |
CN109848095B (zh) | 一种计算机智能储存及清洁设备 | |
CN108720732A (zh) | 一种能清理死角与大物件的扫地机器人 | |
CN217338472U (zh) | 一种带挤压装置的拖把 | |
CN213855946U (zh) | 一种用于汽车零部件清洗的清洗装置 | |
CN108078508A (zh) | 家用省力拖地机 | |
CN112007888A (zh) | 一种有机玻璃加工用清灰装置 | |
CN201798691U (zh) | 清洁机器人的模块化清洁结构 | |
CN207311551U (zh) | 一种能整车收合折叠的婴儿车 | |
CN217013902U (zh) | 清洁系统的基站及清洁系统 | |
CN216991354U (zh) | 手机触摸屏抛光机 | |
CN211066428U (zh) | 一种扫地机清扫刷 | |
CN112769390B (zh) | 一种具有自清洁机构的太阳能电池板 | |
CN212332612U (zh) | 多刷智能洗车设备 | |
CN201806643U (zh) | 吸尘器推杆连接结构 | |
CN111054668A (zh) | 一种电脑主机箱清尘装置 | |
CN211883646U (zh) | 免手洗的电动拖把和清洗桶 | |
CN211534228U (zh) | 地刷及具有其的吸尘器 | |
CN112568776A (zh) | 一种可自动转向的擦窗仪 | |
CN219479995U (zh) | 用于清洁工具的底部支撑结构 | |
CN219752665U (zh) | 一种汽车座椅靠背套加工用拼缝机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RJ01 |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 ||
RJ01 |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2111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