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629910B - 一种风力发电机散热结构及风力发电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风力发电机散热结构及风力发电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629910B
CN113629910B CN202110922106.7A CN202110922106A CN113629910B CN 113629910 B CN113629910 B CN 113629910B CN 202110922106 A CN202110922106 A CN 202110922106A CN 113629910 B CN113629910 B CN 113629910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stator
heat dissipation
wind
cavit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0922106.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3629910A (zh
Inventor
贺建湘
李瑞棋
刘中华
杨波
舒聪慧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arbin Electric Wind Ener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arbin Electric Wind Ener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arbin Electric Wind Ener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Harbin Electric Wind Ener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10922106.7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3629910B/zh
Publication of CN11362991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62991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362991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62991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00Details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 H02K1/06Details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 H02K1/12Stationary parts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 H02K1/20Stationary parts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with channels or ducts for flow of cooling medium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9/00Arrangements for cooling or ventilating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10/00Energy generation through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 Y02E10/70Wind energy
    • Y02E10/72Wind turbines with rotation axis in wind direction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60Other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with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effect
    • Y02T10/64Electric machine technologies in electromobility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Motor Or Generator Cooling System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风力发电机散热结构及风力发电装置,涉及风力发电设备技术领域。该风力发电机散热结构包括定子总成、转子总成和散热装置。转子总成与定子总成可转动地配合且形成空隙。散热装置向空隙中导入气流。定子总成包括定子铁芯、定子支架和定子绕组。定子铁芯上形成多个通风口。定子支架上开设有进风通道和出风通道。进风通道和出风通道均与至少一个通风口连通。出风通道配置成供气流从通风口导入且从定子支架内侧导出。散热装置还配置成向进风通道导入气流且使气流从通风口导出。本发明提供的风力发电装置采用了上述风力发电机散热结构。本发明提供的风力发电机散热结构及风力发电装置可以改善现有技术中冷却散热效果不好的问题。

Description

一种风力发电机散热结构及风力发电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风力发电设备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风力发电机散热结构及风力发电装置。
背景技术
现如今为了提倡绿色环保,对于纯净能源的需求量越来越大,例如,风力发电。风力发电采用的发电机在运作的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热量,在温度过高的情况下会导致电机的运行功率受到影响,从而影响风力发电的电能转换率,因此,需要对风力发电的发电机进行散热。
在现有技术中,通常采用空气冷却的方式向风力发电的发电机提供冷却作用,但是一般情况下,空气冷却的方式对于发电机的绕组的冷却效果较低,从而导致发电机的散热效果不好,便会导致电能转换率的降低,影响风力发电的效率。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包括,提供了一种风力发电机散热结构,其能够改善现有技术中冷却散热效果不好导致电能转换率降低的技术问题。
本发明的目的还包括,提供了一种风力发电装置,其能够改善现有技术中冷却散热效果不好导致电能转换率降低的技术问题。
本发明的实施例可以这样实现:
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风力发电机散热结构,所述风力发电机散热结构包括定子总成、转子总成和散热装置;
所述转子总成与所述定子总成可转动地配合,且所述转子总成与所述定子总成之间形成空隙;所述散热装置配置成向所述空隙中导入气流;
所述定子总成包括定子铁芯、定子支架和定子绕组;
所述定子铁芯套设在所述定子支架上,所述定子绕组绕设在所述定子铁芯上;所述定子铁芯上形成多个通风口,每个所述通风口均对应部分所述定子绕组;所述定子支架上开设有进风通道和出风通道,所述进风通道和所述出风通道均与所述空隙连通;所述进风通道与至少一个所述通风口连通,所述出风通道与至少一个所述通风口连通;
所述出风通道配置成供气流从通风口导入,且从所述定子支架内侧导出;
所述散热装置还配置成连接于所述进风通道,以向所述进风通道导入气流,且使气流从所述通风口导出。
本发明提供的风力发电机散热结构相对于现有技术的有益效果包括:
该风力发电机散热结构在运作的过程中,散热装置可以引导气流带入至转子总成和定子总成支架的空隙中;另外,散热装置还可以向进风通道中导入气流。导入至进风通道的气流从通风口导出,同时向定子绕组提供散热作用;直接导入至空隙中的气流同样可以向定子绕组以及定子铁芯提供散热作用。在气流汇集之后,从与出风通道连通的通风口导入至出风通道,并由出风通道从支架内侧导出,与此同时还能向与出风通道连通的通风口处的定子绕组提供散热作用。由此,在定子支架内侧形成多个供气流流动的通道,从而使得气流能快速地对多个位置的定子绕组同时提供散热冷却作用,对定子绕组提供均匀地散热作用,提高定子绕组的冷却效率。因此,可以实现改善现有技术中冷却散热效果不好导致电能转换率降低的技术问题。
可选地,所述定子支架上开设有间隔的第一风腔和第二风腔;所述第一风腔与至少一个所述通风口连通以形成所述进风通道;所述第二风腔与至少一个所述通风口连通以形成所述出风通道。
可选地,所述第一风腔设置在所述定子支架沿其轴向方向的中部。
可选地,所述第二风腔的数量至少为两个,至少两个所述第二风腔分别设置在所述第一风腔沿所述定子支架轴向方向上的两侧。
可选地,所述定子支架包括支架主体和风腔结构;所述支架主体呈圆形;所述风腔结构呈环形,且所述风腔结构围绕所述支架主体设置;所述定子铁芯套设在所述风腔结构外侧;
所述第一风腔和所述第二风腔设置在所述风腔结构内部;所述风腔结构的内侧壁上开设有进风口和出风口,所述进风口与所述第一风腔连通,所述出风口与所述第二风腔连通。
可选地,所述风腔结构包括承载板和多个隔板;所述承载板呈环形且环绕设置在所述支架主体的外侧;多个所述隔板均设置在所述承载板上,且任意两个相邻所述隔板之间形成所述第一风腔或者所述第二风腔;所述定子铁芯套设在所述隔板的外侧。
可选地,所述第一风腔包括多个第一腔室,多个所述第一腔室沿环形路径排列设置;
和/或,所述第二风腔包括多个第二腔室,多个所述第二腔室沿环形路径排列设置。
可选地,所述风腔结构的内侧壁开设有多个间隔的所述进风口,多个所述第一腔室分别与多个所述进风口连通;
和/或,所述风腔结构的内侧壁上开设有多个间隔的所述出风口,多个所述第二腔室分别与多个所述出风口连通。
可选地,所述定子铁芯包括多个间隔的叠片组;任意两个相邻的所述叠片组之间形成所述通风口。
一种风力发电装置,包括风力发电机散热结构。所述风力发电机散热结构包括定子总成、转子总成和散热装置;
所述转子总成与所述定子总成可转动地配合,且所述转子总成与所述定子总成之间形成空隙;所述散热装置配置成向所述空隙中导入气流;
所述定子总成包括定子铁芯、定子支架和定子绕组;
所述定子铁芯套设在所述定子支架上,所述定子绕组绕设在所述定子铁芯上;所述定子铁芯上形成多个通风口,每个所述通风口均对应部分所述定子绕组;所述定子支架上开设有进风通道和出风通道,所述进风通道和所述出风通道均与所述空隙连通;所述进风通道与至少一个所述通风口连通,所述出风通道与至少一个所述通风口连通;
所述出风通道配置成供气流从通风口导入,且从所述定子支架内侧导出;
所述散热装置还配置成连接于所述进风通道,以向所述进风通道导入气流,且使气流从所述通风口导出。
本发明提供的风力发电装置采用了上述的风力发电机散热结构,且该风力发电装置相对于现有技术的有益效果与上述提供的风力发电机散热结构相对于现有技术的有益效果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发明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中提供的风力发电机散热结构的剖视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中提供的定子铁芯和定子绕组的配合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中提供的叠片组和定子绕组的配合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中提供的风腔结构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标:10-风力发电机散热结构;11-定子总成;100-定子支架;101-进风通道;102-出风通道;103-第一风腔;104-第二风腔;110-支架主体;120-风腔结构;121-隔板;122-承载板;131-进风口;132-出风口;200-定子铁芯;210-叠片组;220-通风口;300-定子绕组;12-转子总成;400-空隙。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发明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
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发明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发明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发明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若出现术语“上”、“下”、“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发明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此外,若出现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发明的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结合。
本申请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风力发电装置(图未示),该风力发电装置可以利用风能转换为机械能,然后将机械能转换为电能,以达到发电的目的。其中,风力发电装置包括风力发电机,该风力发电机可以将机械能转换为电能。风力发电机中具有风力发电机散热结构10,以在风力发电机运作的过程中向风力发电机提供散热作用。
需要说明的是,其中,风力发电机散热结构10至少包括转子总成12和定子总成11;转子总成12可转动地与定子总成11配合,在转子总成12相对于定子总成11转动的过程中,可以实现机械能向电能的转换。但是,在转子总成12相对定子总成11转动的过程中,由于机械摩擦以及电路具有电阻,因此会使得风力发电机散热结构10产生大量的热量,在热量达到一定程度的情况下使得风力发电机散热结构10的温度过高,便会对风力发电机散热结构10的运行功率造成影响,同时由于能量的损耗,便导致电能转换率降低。
在现有技术中,通常采用空气冷却的方式向风力发电机散热结构10提供冷却作用,但是一般情况下,空气冷却的方式对于风力发电机散热结构10绕组的冷却效果较低,从而导致发电机的散热效果不好,便会导致电能转换率的降低,影响风力发电的效率。
为了改善上述技术问题,换言之,为了改善现有技术中冷却散热效果不好导致电能转换率降低的技术问题,提供了本申请的风力发电机散热结构10及采用了该风力发电机散热结构10的风力发电装置。
请参阅图1,该风力发电机散热结构10包括定子总成11、转子总成12和散热装置(图未示)。转子总成12与定子总成11可转动地配合,且转子总成12与定子总成11之间形成空隙400;散热装置配置成向空隙400中导入气流,在气流进入空隙400中之后,气流可以对暴露在间隙中的定子绕组300以及定子铁芯200提供散热冷却的作用。需要说明的是,以图1为视角的情况下,转子总成12可以以平行于水平方向的横线为中心轴转动。
进一步地,定子总成11包括定子铁芯200、定子支架100和定子绕组300。定子铁芯200套设在定子支架100上,定子绕组300绕设在定子铁芯200上;转子总成12则设置在定子铁芯200的外侧。其中,定子铁芯200上形成多个通风口220,每个通风口220均对应部分定子绕组300;换言之,在定子绕组300绕设在定子铁芯200外侧的情况下,定子绕组300跨过多个通风口220,且使得每个通风口220的开口处均设置有部分定子绕组300。
定子支架100上还开设有进风通道101和出风通道102,进风通道101和出风通道102均与空隙400连通。进风通道101与至少一个通风口220连通,出风通道102与至少一个通风口220连通。出风通道102配置成供气流从通风口220导入,且从定子支架100内侧导出;在散热装置将气流直接导入至空隙400中之后,气流可以从连通出风通道102的通风口220导入至出风通道102,并且在出风通道102的导向作用下从支架的内侧导出;在此过程中。气流流经通风口220处的定子绕组300,从而可以向定子绕组300提供散热冷却作用。另外,散热装置还配置成连接于进风通道101,以向进风通道101导入气流,且使气流从通风口220导出;换言之,散热装置还可以从支架的内侧向进风通道101内部导入气流,气流则可以从与进风通道101连通的通风口220进入至空隙400中,从而向定子绕组300提供散热冷却作用;并且在进风通道101中的气流导出之后,气流可以从出风通道102导出。需要说明的是,图1中的箭头符号表示气流的流动方向。
以上所述,该风力发电机散热结构10在运作的过程中,散热装置可以引导气流带入至转子总成12和定子总成11支架的空隙400中;另外,散热装置还可以向进风通道101中导入气流。导入至进风通道101的气流从通风口220导出,同时向定子绕组300提供散热作用;直接导入至空隙400中的气流同样可以向定子绕组300提供散热作用。在气流汇集之后,从与出风通道102连通的通风口220导入至出风通道102,并由出风通道102从支架内侧导出,与此同时还能向与出风通道102连通的通风口220处的定子绕组300提供散热作用。由此,在定子支架100内侧形成多个供气流流动的通道,从而使得气流能快速地对多个位置的定子绕组300同时提供散热冷却作用,对定子绕组300提供均匀地散热作用,提高定子绕组300的冷却效率。因此,可以实现改善现有技术中冷却散热效果不好导致电能转换率降低的技术问题。
值得说明的是,在现有技术中,直接从空隙400中导入气流,气流在空隙400中流动的过程中受到定子绕组300的加热作用,使得位于内侧的定子绕组300受到的散热冷却作用相对于位于外侧的定子绕组300受到的散热冷却作用较弱,从而导致位于内侧的定子绕组300的散热冷却效果较差,便会导致定子绕组300降温不充分,导致影响电能转换效率。而在本申请提供的风力发电机散热结构10中,由于可以从定子支架100的内侧向内侧的定子绕组300导向气流,便能直接对位于内侧的定子绕组300提供散热冷却作用,便能改善上述提出的技术问题,由此达到改善现有技术中散热效果不好的技术问题。
可选地,请结合参阅图1和图2,定子铁芯200包括多个间隔的叠片组210;任意两个相邻的叠片组210之间形成通风口220。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通风口220的形成也可以采用其他的方式,例如,直接在定子铁芯200上开设通孔,以使通孔形成通风口220。
需要说明的是,叠片组210大致呈环形,并且每个叠片组210件均可以由多个叠片叠合形成;叠片组210上开设有凹槽,定子绕组300则穿设在该凹槽中,以方便定子绕组300的绕设,如图3。当然,每个叠片组210的厚度可以相同,以使得从通风口220导出或者导入的气流可以向定子绕组300提供均匀有效的散热降温作用。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叠片组210的厚度也可以不同。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定子支架100上开设有间隔的第一风腔103和第二风腔104;第一风腔103与至少一个通风口220连通以形成进风通道101;第二风腔104与至少一个通风口220连通以形成出风通道102。可选地,第一风腔103可以连通多个通风口220,从而使得在第一风腔103进风的情况下,第一风腔103可以向多个通风口220导出气流,以对多个位置的定子绕组300提供散热冷却作用。应当理解,第一风腔103也可以连通一个通风口220,从而在第一风腔103进风的情况下由该通风口220导出气流,且同时对该通风口220对应的定子绕组300提供散热冷却作用。同理,第二风腔104可以连通多个通风口220,可以通过多个通风口220进行进风,以提高气流的流动效率,从而提高对于定子绕组300的散热冷却作用。应当理解,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二风腔104也可以连通一个通风口220,以从该通风口220进风。
为了方便位于内侧的定子绕组300的散热冷却,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风腔103设置在定子支架100沿其轴向方向的中部。由此,使得在进风通道101向空隙400内部导出气流的情况下,可以向位于中部的定子绕组300提供散热冷却作用,换言之,可以使得气流在被加热至较高温度之前便向位于中部的定子绕组300提供散热冷却作用,从而确保位于中部的定子绕组300能高效的散热冷却。
应当理解,在本申请的其他实施例中,第一风腔103也可以设置在其他位置。例如,第一风腔103设置在定子支架100沿其轴向方向靠近其中一端的位置,在此基础上,依然可以从支架内侧向位于内侧的定子绕组300提供温度较低的气流,从而向定子绕组300提供高效的散热冷却作用。
另外,为了方便气流的流动,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二风腔104的数量至少为两个,至少两个第二风腔104分别设置在第一风腔103沿定子支架100轴向方向上的两侧。例如,如图1所示,以第一风腔103的数量为一个,第二风腔104的数量为两个为例进行说明。其中,散热装置通过第一风腔103向定子绕组300导向气流,气流在从与第一风腔103连通的通风口220导出之后,气流分流至两侧,以分别从两个通风口220导入至两个第二风腔104,然后从定子支架100内侧导出。由此可以确保定子绕组300受到均匀且有效的散热冷却作用。
应当理解,在本申请的其他实施例中,第一风腔103和第二风腔104的数量也可以设置为其他数量。例如,第一风腔103和第二风腔104的数量均为一个,此时,进风通道101和出风通道102的数量均为一个。又例如,第一风腔103为多个,第二风腔104同样为多个,多个第二风腔104与多个第一风腔103交错设置;换言之,多个进风通道101和多个出风通道102交错设置。还例如,第一风腔103的数量为多个,第二风腔104的数量为一个,此时,可以将第二风腔104设置在多个第一风腔103的中部,从而可以通过第二风腔104将多个第一风腔103导入的气流导出。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请结合参阅图1和图4,定子支架100包括支架主体110和风腔结构120;支架主体110呈圆形;风腔结构120呈环形,且风腔结构120围绕支架主体110设置。定子铁芯200套设在风腔结构120外侧。其中,第一风腔103和第二风腔104设置在风腔结构120内部;风腔结构120的内侧壁上开设有进风口131和出风口132,进风口131与第一风腔103连通,出风口132与第二风腔104连通。
其中,散热装置可以通过进风口131将气流导入至第一风腔103内部,然后通过第一风腔103将气流从通风口220导出至空隙400中;进入空隙400的气流从连通第二风腔104的通风口220进入至第二风腔104,且从出风口132导出。在气流流动的过程中向定子绕组300提供有效的散热冷却作用。
可选地,风腔结构120包括承载板122和多个隔板121;承载板122呈环形且环绕设置在支架主体110的外侧;多个隔板121均设置在承载板122上,且任意两个相邻隔板121之间形成第一风腔103或者第二风腔104;定子铁芯200套设在隔板121的外侧。应当理解,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承载板122和多个隔板121可以采用一体成型的方式制作形成;并且风腔结构120和支架主体110同样可以采用一体成型的方式制作形成。
另外,第一风腔103包括多个第一腔室(图未标),多个第一腔室沿环形路径排列设置。和/或,第二风腔104包括多个第二腔室(图未标),多个第二腔室沿环形路径排列设置。其中,“和/或”表示:可以仅第一风腔103采用多个第一腔室的设置方式,也可以仅第二风腔104采用多个第二腔室的设置方式;当然,也可以第一风腔103采用多个第一腔室的设置方式,与此同时,第二风腔104采用多个第二腔室的设置方式。
其中,风腔结构120的内侧壁开设有多个间隔的进风口131,多个第一腔室分别与多个进风口131连通;换言之,在第一风腔103包括多个间隔的第一腔室的情况下,每个第一腔室均对应开设一个进风口131。和/或,风腔结构120的内侧壁上开设有多个间隔的出风口132,多个第二腔室分别与多个出风口132连通;换言之,在第二风腔104包括多个间隔的第二腔室的情况下,每个第二腔室均对应开设一个出风口132。
需要说明的是,每个第一腔室均沿弧形的路径延伸,并且使得多个第一腔室形成圆环形的第一风腔103;当然,为了方便气流的流动,每个第一腔室均对应设置有进风口131,以方便对气流进行导向。换言之,可以通过设置多个进风口131的方式向第一风腔103导入气流,以提高气流的流动效率,从而提高对于定子绕组300的散热冷却效率。应当理解,在第一风腔103形成环形空腔的情况下,也可以设置多个进风口131连通第一风腔103。
同理,每个第二腔室均沿弧形的路径延伸设置,并且使得多个第二腔室形成圆环形的第二风腔104;当然,为了方便气流的流动,每个第二腔室均对应设置有出风口132,以方便对气流进行导向。换言之,可以通过设置多个出风口132的方式提升气流流动的速率,确保被加热的气流快速地导出定子支架100,从而可以提高对于定子绕组300的散热效率。应当理解,在第二风腔104形成环形空腔的情况下,也可以设置多个出风口132连通第二风腔104。
综上所述,本申请实施例中提供的风力发电机散热结构10及风力发电装置可以在运作的过程中,散热装置可以引导气流带入至转子总成12和定子总成11支架的空隙400中;另外,散热装置还可以向进风通道101中导入气流。导入至进风通道101的气流从通风口220导出,同时向定子绕组300和定子铁芯200提供散热作用;直接导入至空隙400中的气流同样可以向定子绕组300和定子铁芯200提供散热作用。在气流汇集之后,从与出风通道102连通的通风口220导入至出风通道102,并由出风通道102从支架内侧导出,与此同时还能向与出风通道102连通的通风口220处的定子绕组300提供散热作用。由此,在定子支架100内侧形成多个供气流流动的通道,从而使得气流能快速地对多个位置的定子绕组300同时提供散热冷却作用,对定子绕组300提供均匀地散热作用,提高定子绕组300的冷却效率。因此,可以实现改善现有技术中冷却散热效果不好导致电能转换率降低的技术问题。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7)

1.一种风力发电机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风力发电机散热结构包括定子总成、转子总成和散热装置;
所述转子总成与所述定子总成可转动地配合,且所述转子总成与所述定子总成之间形成空隙;所述散热装置配置成向所述空隙中导入气流;
所述定子总成包括定子铁芯、定子支架和定子绕组;
所述定子铁芯套设在所述定子支架上,所述定子绕组绕设在所述定子铁芯上;所述定子铁芯上形成多个通风口,每个所述通风口均对应部分所述定子绕组;所述定子支架上开设有进风通道和出风通道,所述进风通道和所述出风通道均与所述空隙连通;所述进风通道与至少一个所述通风口连通,所述出风通道与至少一个所述通风口连通;
所述出风通道配置成供气流从通风口导入,且从所述定子支架内侧导出;
所述散热装置还配置成连接于所述进风通道,以向所述进风通道导入气流,且使气流从所述通风口导出;
所述定子支架上开设有间隔的第一风腔和第二风腔;所述第一风腔与至少一个所述通风口连通以形成所述进风通道;所述第二风腔与至少一个所述通风口连通以形成所述出风通道;
所述第一风腔设置在所述定子支架沿其轴向方向的中部;
所述定子支架包括支架主体和风腔结构;所述支架主体呈圆形;所述风腔结构呈环形,且所述风腔结构围绕所述支架主体设置;所述定子铁芯套设在所述风腔结构外侧;
所述第一风腔和所述第二风腔设置在所述风腔结构内部;所述风腔结构的内侧壁上开设有进风口和出风口,所述进风口与所述第一风腔连通,所述出风口与所述第二风腔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力发电机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风腔的数量至少为两个,至少两个所述第二风腔分别设置在所述第一风腔沿所述定子支架轴向方向上的两侧。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力发电机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风腔结构包括承载板和多个隔板;所述承载板呈环形且环绕设置在所述支架主体的外侧;多个所述隔板均设置在所述承载板上,且任意两个相邻所述隔板之间形成所述第一风腔或者所述第二风腔;所述定子铁芯套设在所述隔板的外侧。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力发电机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风腔包括多个第一腔室,多个所述第一腔室沿环形路径排列设置;
和/或,所述第二风腔包括多个第二腔室,多个所述第二腔室沿环形路径排列设置。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风力发电机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风腔结构的内侧壁开设有多个间隔的所述进风口,多个所述第一腔室分别与多个所述进风口连通;
和/或,所述风腔结构的内侧壁上开设有多个间隔的所述出风口,多个所述第二腔室分别与多个所述出风口连通。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力发电机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定子铁芯包括多个间隔的叠片组;任意两个相邻的所述叠片组之间形成所述通风口。
7.一种风力发电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6中任意一项所述的风力发电机散热结构。
CN202110922106.7A 2021-08-12 2021-08-12 一种风力发电机散热结构及风力发电装置 Active CN113629910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922106.7A CN113629910B (zh) 2021-08-12 2021-08-12 一种风力发电机散热结构及风力发电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922106.7A CN113629910B (zh) 2021-08-12 2021-08-12 一种风力发电机散热结构及风力发电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629910A CN113629910A (zh) 2021-11-09
CN113629910B true CN113629910B (zh) 2022-12-20

Family

ID=7838474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922106.7A Active CN113629910B (zh) 2021-08-12 2021-08-12 一种风力发电机散热结构及风力发电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3629910B (zh)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GB196848A (en) * 1922-07-26 1923-05-03 Gen Electric Improvements in and relating to dynamo electric machines
JPH11122874A (ja) * 1997-10-08 1999-04-30 Toshiba Corp 熱交換器搭載形回転電機
JP2000316245A (ja) * 1999-04-28 2000-11-14 Fuji Electric Co Ltd 回転電気機械の円筒形回転子
CN109412339A (zh) * 2018-09-06 2019-03-01 新疆金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电机及风力发电机组
CN210977770U (zh) * 2017-01-23 2020-07-10 西门子股份公司 定子支架、定子、风力发电机、轴承单元和风力发电设备
CN212033942U (zh) * 2020-06-08 2020-11-27 北京金风科创风电设备有限公司 电机及风力发电机组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943469B2 (en) * 2002-11-01 2005-09-13 Siemens Westinghouse Power Corporation Supplemented zonal ventilation system for electric generator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GB196848A (en) * 1922-07-26 1923-05-03 Gen Electric Improvements in and relating to dynamo electric machines
JPH11122874A (ja) * 1997-10-08 1999-04-30 Toshiba Corp 熱交換器搭載形回転電機
JP2000316245A (ja) * 1999-04-28 2000-11-14 Fuji Electric Co Ltd 回転電気機械の円筒形回転子
CN210977770U (zh) * 2017-01-23 2020-07-10 西门子股份公司 定子支架、定子、风力发电机、轴承单元和风力发电设备
CN109412339A (zh) * 2018-09-06 2019-03-01 新疆金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电机及风力发电机组
CN212033942U (zh) * 2020-06-08 2020-11-27 北京金风科创风电设备有限公司 电机及风力发电机组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629910A (zh) 2021-11-0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0384669B1 (ko) 회전 전기 기기
US6909211B2 (en) Rotary electric machine with forced ventilation
CN112994355A (zh) 一种带吊挂结构的空水冷大功率永磁牵引电机
JP2010226947A6 (ja) 電気機械を冷却するための装置及び方法
KR20120035883A (ko) 다이나모일렉트릭 머신을 위한 환기형 로터 및 스테이터
US7342345B2 (en) Paddled rotor spaceblocks
JP2010226947A (ja) 電気機械を冷却するための装置及び方法
CN109412339B (zh) 电机及风力发电机组
EP2860854B1 (en) Air cooling of a motor using radially mounted fan
EP2664057A2 (en) Coolant flow enhancing device for stator coil end turns of fluid cooled electric motor
US10069379B2 (en) Electric motor cooling system
CN211981664U (zh) 一种空空冷却电机本体内外风路对称结构
CN111864992A (zh) 冷却装置、电机及风力发电机组
CN113629910B (zh) 一种风力发电机散热结构及风力发电装置
KR20180017164A (ko) 전기 기계
US4163163A (en) Non-salient pole synchronous electric generator
CN111697716A (zh) 定子冲片及其定子铁芯、双馈风力发电机
CN216490052U (zh) 功率密度大的风力发电机定子绕组接线盒的通风结构
CN110417188B (zh) 电机的冷却装置
CN115811167A (zh) 电机散热系统
US7741740B2 (en) Gas-cooled electrical device
CN219999118U (zh) 一种异步电机
CN106451917B (zh) 发电机和风力发电设备
CN220492778U (zh) 一种电机及动力装置
WO2023206947A1 (zh) 电机定子、电机以及风力发电机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