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623834A - 空调器的控制方法、控制装置、空调器和可读存储介质 - Google Patents
空调器的控制方法、控制装置、空调器和可读存储介质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3623834A CN113623834A CN202110850388.4A CN202110850388A CN113623834A CN 113623834 A CN113623834 A CN 113623834A CN 202110850388 A CN202110850388 A CN 202110850388A CN 113623834 A CN113623834 A CN 113623834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air
- fresh air
- wind
- fresh
- fan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52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52
- 230000003068 static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2
- 230000006870 fun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9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8
- 238000001816 cool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7
- 230000035807 sens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7
- 230000033001 locomo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05057 refriger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04378 air condition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07480 spread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4887 air pur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9286 benefi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6698 indu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11324 bea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33228 biological regul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6872 improvemen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7246 mechanism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06010040007 Sense of oppression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712 assembl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429 assembly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QVGXLLKOCUKJST-UHFFFAOYSA-N atomic oxygen Chemical compound [O] QVGXLLKOCUKJST-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664 blow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052 compara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094 contradictory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792 diffusion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349 favourabl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287 optic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760 oxygen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1301 oxyge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047 produc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3589 supplem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62—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type of control or by internal processing, e.g. using fuzzy logic, adaptive control or estimation of values
- F24F11/63—Electronic processing
- F24F11/64—Electronic processing using pre-stored data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5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characterised by user interfaces or communication
- F24F11/61—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characterised by user interfaces or communication using timer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62—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type of control or by internal processing, e.g. using fuzzy logic, adaptive control or estimation of values
- F24F11/63—Electronic processing
- F24F11/65—Electronic processing for selecting an operating mode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70—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 F24F11/72—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for controlling the supply of treated air, e.g. its pressure
- F24F11/74—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for controlling the supply of treated air, e.g. its pressure for controlling air flow rate or air velocity
- F24F11/77—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for controlling the supply of treated air, e.g. its pressure for controlling air flow rate or air velocity by controlling the speed of ventilator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70—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 F24F11/72—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for controlling the supply of treated air, e.g. its pressure
- F24F11/79—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for controlling the supply of treated air, e.g. its pressure for controlling the direction of the supplied air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70—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 F24F11/80—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for controlling the temperature of the supplied air
- F24F11/86—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for controlling the temperature of the supplied air by controlling compressors within refrigeration or heat pump circuit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0—Details common to, or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or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8—Air-flow control members, e.g. louvres, grilles, flaps or guide plates
- F24F13/10—Air-flow control members, e.g. louvres, grilles, flaps or guide plates movable, e.g. dampers
- F24F13/14—Air-flow control members, e.g. louvres, grilles, flaps or guide plates movable, e.g. dampers built up of tilting members, e.g. louvre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7/00—Ventilation
- F24F7/003—Ventilation in combination with air cleaning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7/00—Ventilation
- F24F7/007—Ventilation with forced flow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2110/00—Control inputs relating to air properties
- F24F2110/10—Temperature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30/00—Energy efficient heating, ventilation or air conditioning [HVAC]
- Y02B30/70—Efficient control or regulation technologies, e.g. for control of refrigerant flow, motor or heating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Fuzzy Systems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REA)
- Fluid Mechan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Air Conditioning Control Devic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空调器的控制方法、控制装置、空调器和可读存储介质。其中,空调器包括第一风机和用于连通室外环境的新风装置,控制方法包括:在开启无风感模式的情况下,判断是否接收到新风装置的开启信号;基于接收到开启信号,开启新风装置,并确定新风装置的风量和第一风机的风量的总风量;基于总风量大于或等于无风感风量阈值,控制新风装置的风量减小或控制第一风机的风量减小。通过上述方式,在开启无风感模式以及新风模式的情况下,控制空调器的总风量,在对房间进行换新风的同时,保证房间的无风感效果。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空调器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空调器的控制方法、一种空调器的控制装置、一种空调器和一种可读存储介质。
背景技术
相关技术中,随着用户对空调器的新风功能接受度的增加,所需使用的新风量也逐渐增大,会严重影响无风感效果。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或相关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
为此,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空调器的控制方法。
本发明的第二方面还提供了一种空调器的控制装置。
本发明的第三方面还提供了一种空调器。
本发明的第四方面还提供了一种空调器。
本发明的第五方面还提供了一种可读存储介质。
有鉴于此,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提出了一种空调器的控制方法,空调器包括第一风机和用于连通室外环境的新风装置,控制方法包括:在开启无风感模式的情况下,判断是否接收到新风装置的开启信号;基于接收到开启信号,开启新风装置,并确定新风装置的风量和第一风机的风量的总风量;基于总风量大于或等于无风感风量阈值,控制新风装置的风量减小或控制第一风机的风量减小。
在该技术方案中,空调器设置有空调主机风机(即第一风机)和新风装置,该新风装置连通室外环境,能够从室外环境向空调器所在房间内引入室外新风。
在空调器开启无风感模式的情况下,判断空调器是否接收到新风模式的开启信号。如果接收到,则开启新风装置。进一步地,获取新风装置的风量和第一风机的风量的总风量,当总风量大于或等于无风感风量阈值时,表明总风量较大,会破坏无风感效果,则控制新风装置的风量减小或控制第一风机的风量减小,使得空调器的总风量小于或等于无风感风量阈值。通过控制新风装置的风量减小或控制第一风机的风量减小,避免新风装置开启后对室内空调送风风量产生影响,确保用户的无风感体验。
通过上述方式,在开启无风感模式以及新风模式的情况下,控制空调器的总风量,在对房间进行换新风的同时,保证房间的无风感效果。
需要说明的是,无风感风量阈值为空调器在无风感模式的最大出风量,通过控制空调器的总风量小于或等于空调器在无风感模式的最大出风量,以实现对室内换新风的同时,保证室内的无风感体验效果。
根据本发明提供的上述的空调器的控制方法,还可以具有以下附加技术特征: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控制第一风机的风量减小的步骤,包括:降低第一风机的转速。
在该技术方案中,在开启无风感模式以及新风模式的情况下,通过降低空调主机风机(即第一风机)的转速,以减少空调主机的出风量,进而使得空调器的总风量降低,空调器的总出风更加柔和。在提高室内空气新鲜度的同时,保证室内环境的无风感体验效果。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控制新风装置的风量减小的步骤,包括:降低新风装置的第二风机的转速。
在该技术方案中,在开启无风感模式以及新风模式的情况下,通过降低新风装置的风机(即第二风机)的转速,以减少新风装置的出风量,进而使得空调器的总风量降低,空调器的总出风更加柔和。在提高室内空气新鲜度的同时,保证室内环境的无风感效果。
通过上述两种方式,达到控制空调器的总风量小于或等于无风感模式的最大出风量的目的,避免由于引入新风对室内无风感造成影响,既能够保持室内的无风感效果,又能够兼顾室内换新风。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控制新风装置的风量减小的步骤,包括:根据无风感风量阈值和第一风机的风量,确定新风装置的待出风风量;根据待出风风量,控制新风装置的第二风机的转速。
在该技术方案中,计算当前室内环境温度和空调器的设定温度(即舒适温度)的差值,利用该差值调节空调主机风机的转速。进而根据空调主机的风量和无风感模式的最大出风量,确定新风装置的待出风风量,从而调节新风装置风机的转速。
通过上述方式,通过空调主机风机和新风装置风机的配合,实现在无风感模式和新风模式同时作用时,避免出风量较大而破环无风感效果,且优先保证空调主机风机运行而防止影响制冷效果的目的。
具体地,在开启无风感模式以及新风模式的情况下,新风装置风机转速与空调主机风机转速成反比关系,若空调主机风机运行高风风档,则新风装置风机运行低风风档。通过调节新风装置风机的转速,使得空调器的总风量不超过无风感模式的最大出风量,保证空调器的无风感效果不受影响。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第一风机的风量大于新风装置的风量。
在该技术方案中,在开启无风感模式以及新风模式的情况下,空调主机风机的风量大于新风装置的风量。也就是说,在开启无风感模式以及新风模式的情况下,以空调主机的出风量为主,一方面,保证制冷效果,另一方面,避免新风装置的出风量较多,对无风感模式的干扰,确保用户的无风感体验。
在具体实施例中,在开启无风感模式以及新风模式的情况下,根据室内环境温度和空调器的设定温度,将空调主机风机的转速降低至最大风机转速的75%,使得空调器的出风口处于无风感模式,进而根据空调主机风机的风量和无风感模式的最大出风量,调节新风装置的风机转速,以控制新风装置的出风量。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无风感风量阈值的范围优选为大于或等于400m3/h且小于或等于650m3/h。
在该技术方案中,在开启无风感模式以及新风模式的情况下,将空调器的无风感风量阈值范围优选设置为大于或等于400m3/h且小于或等于650m3/h,将空调器的总出风的最大出风量控制在该范围内,以确保用户的无风感体验。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新风装置包括新风出口和导风组件,导风组件设于新风出口,且相对于新风出口运动,控制新风装置的风量减小的步骤,包括:控制导风组件相对于新风出口伸出预设长度,或控制导风组件相对于新风出口转动预设角度,以减小新风装置的风量。
在该技术方案中,新风装置包括新风出口和导风组件,其中,导风组件设置于新风出口,导风组件能够相对于新风出口运动,调节新风出风的出风量。
具体地,当新风装置未启动时,导风组件相对于新风出口处于静止状态,导风组件完全覆盖于新风出口。当新风装置启动且调节导风组件相对于新风出口运动时,可实现导风组件对新风出口处气流不同程度的遮挡,进而调节新风出口的出风量。
在该技术方案中,当新风模式开启后,控制导风组件相对于新风出口伸出预设长度,使得新风出口处的新风气流触碰导风组件产生损耗,降低新风模式的出风量。
进一步地,当新风模式开启后,还可以控制导风组件相对于新风出口偏转至预设角度,使得新风出口处的新风气流触碰导风组件后产生损耗,降低新风模式的出风量。
通过上述两种方式,达到对新风装置的出风量精准地控制,提高了新风装置控制的灵活性,一方面使得新风出口处的新风气流产生损耗,进而降低新风模式的出风量,避免出风量较大,对室内无风感效果产生影响。另一方面,使得新风出口处的新风气流触碰导风组件后,向四周扩散,避免新风气流直吹人体,降低对人体活动区域的无风感效果。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控制导风组件相对于新风出口伸出预设长度,或控制导风组件相对于新风出口转动预设角度的步骤,包括:确定环境温度与空调器的设定温度的差值;根据环境温度与空调器的设定温度的差值,确定预设长度,并控制导风组件相对于新风出口伸出预设长度;或者,根据环境温度与空调器的设定温度的差值,确定预设角度,并控制导风组件相对于新风出口转动预设角度;其中,环境温度与空调器的设定温度的差值越大,预设长度越短或者预设角度越小。
在该技术方案中,获取室内环境温度和空调器的设定温度的差值,利用差值,设定导风组件相对于新风出口伸出的预设长度,并控制导风组件相对于新风出口伸出至预设长度,通过新风出口处的新风气流触碰设定位置的导风组件,实现对新风出口处的新风气流损耗的控制,进而控制新风装置的出风量。
或者,利用差值,还可以设定导风组件相对于新风出口偏转的预设角度,并控制导风组件相对于新风出口偏转至预设角度,通过新风出口处的新风气流触碰设定位置的导风组件,实现对新风出口处的新风气流损耗的控制,进而控制新风装置的出风量。
通过上述方式,实现新风出口的导风组件的有效调节。
在该技术方案中,室内环境温度与空调器的设定温度的差值与导风组件的预设长度或者预设角度成反比。具体地,室内环境温度与空调器的设定温度的差值越大,表明为了降低温差,空调器的第一风机的转速会较大,所以为了保证总风量不超过无风感风量阈值,缩短新风出口处的新风气流触碰导风组件的距离,或者将导风组件偏转的预设角度设置的越小,加大新风气流的损耗,进而使得向导风组件四周扩散的出风量减小。
另外,因为引入新风会对室内环境温度有所影响,例如,如果空调在制冷模式,那么引入的室外新风即为温度较高的风,会影响对室内环境的制冷。所以,在室内环境温度与空调器的设定温度的温差较大时,缩短新风出口处的新风气流触碰导风组件的距离,或者将导风组件偏转的预设角度设置的越小,以降低室外新风对室内环境温度的调节的影响。
通过上述两种方式,实现对导风组件的调节,提高控制导风组件的灵活性,提高空调器的适用性。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该控制方法还包括:基于未接收到开启信号,根据第一风机的运行时长,控制新风装置间歇开启。
在该技术方案中,在空调器运行阶段,容易使得室内环境出现空气闷、干燥的问题,所以如果当前没有接收到新风模式的开启信号,则自动按照预设方式控制新风装置进行间歇运行,以使房间进行换新风,避免室内空气不流通给用户带来的沉闷感,保证房间温度的舒适性。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根据第一风机的运行时长,控制新风装置间歇开启的步骤,包括:基于第一风机每持续运行第一时长,控制新风装置开启并运行第二时长。
在该技术方案中,在开启无风感模式,而未接收到新风模式的开启信号的情况下,间歇性控制新风模式的开启。具体地,在第一风机每持续运行第一时长时,控制新风装置运行第二时长,其中第二时长小于第一时长。
通过上述方式,实现室内无风感的同时,利用新风装置将室外空气引入室内,避免室内空气不流通,提高室内空气微流动性和空气新鲜度。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控制新风装置开启并运行第二时长的步骤,包括:根据无风感风量阈值和第一风机的风量,确定新风装置的待出风风量;根据待出风风量,控制新风装置运行第二时长。
在该技术方案中,在开启新风装置后要保证无风感效果,所以需要对新风装置的风量进行限制。具体地,根据无风感风量阈值与第一风机的风量的差,确定新风装置的待出风风量,进而按照该待出风风量控制新风装置运行。
通过上述方式,使得在控制新风装置进行间歇运行的过程中,避免总风量大于无风感风量阈值而导致影响无风感效果。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确定第二时长的步骤,包括:根据待出风风量和空调器所在空间的体积,确定第二时长。
在该技术方案中,在将新风装置开启后,根据空调器所在空间的体积和上述新风装置的待出风风量,计算新风风机需要运行的时间(即第二时长),使得新风装置在持续开启第二时长后关闭,以达到较好的换新风效果。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第一时长的范围优选为大于或等于60min且小于或等于150min。
在该技术方案中,在无风感模式持续60min至150min之后房间内的空气质量较差,所以在60min至150min之后,开启新风装置实现对房间内空气的换新。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方面,提出了一种空调器的控制装置,空调器包括第一风机和用于连通室外环境的新风装置,控制装置包括:判断模块,用于判断是否开启无风感模式以及新风模式;控制模块,用于:在开启无风感模式的情况下,判断是否接收到新风装置的开启信号;基于接收到开启信号,开启新风装置,并确定新风装置的风量和第一风机的风量的总风量;基于总风量大于或等于无风感风量阈值,控制新风装置的风量减小或控制第一风机的风量减小。
在该技术方案中,空调器设置有空调主机风机(即第一风机)和新风装置,该新风装置连通室外环境,能够从室外环境向空调器所在房间内引入室外新风。
在空调器开启无风感模式的情况下,判断空调器是否接收到新风模式的开启信号。如果接收到,则开启新风装置。进一步地,获取新风装置的风量和第一风机的风量的总风量,当总风量大于或等于无风感风量阈值时,表明总风量较大,会破坏无风感效果,则控制新风装置的风量减小或控制第一风机的风量减小,使得空调器的总风量小于或等于无风感风量阈值。通过控制新风装置的风量减小或控制第一风机的风量减小,避免新风装置开启后对室内空调送风风量产生影响,确保用户的无风感体验。
通过上述方式,在开启无风感模式以及新风模式的情况下,控制空调器的总风量,在对房间进行换新风的同时,保证房间的无风感效果。
需要说明的是,无风感风量阈值为空调器在无风感模式的最大出风量,通过控制空调器的总风量小于或等于空调器在无风感模式的最大出风量,以实现对室内换新风的同时,保证室内的无风感体验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第三方面,提出了一种空调器,包括第二方面提出的空调器的控制装置。因此该空调器具备第二方面提出的空调器的控制装置的全部有益效果,为避免重复,不再过多赘述。
根据本发明的第四方面,提出了一种空调器,包括:第一风机,用于产生风量,使空调器送出冷风;新风装置,用于连通室外环境,从室外引入新风;存储器,存储器储存有程序或指令;控制器,与存储器连接,控制器,被配置为执行程序或指令时实现第一方面提出的空调器的控制方法。
在该技术方案中,空调器包括第一风机和新风装置。
具体地,第一风机为空调主机风机,用于产生空调器的风量,在空调器开启无风感模式的情况下,通过控制第一风机的转速,以控制空调器出风口的出风量,以实现空调器无风感送风,避免出风直吹人体,为用户带来无风感体验。
进一步地,新风装置连通室外环境,能够从室外环境向空调器所在的房间内引入室外的清新空气以补充室内空气中的氧气含量,以使室内空气维持在舒适的水平。本申请通过控制新风装置的风量减小或控制第一风机的风量减小,以使总风量小于或等于无风感风量阈值,从而达到既不影响室内的无风感效果,又可以保证换新风效果的目的。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新风装置包括:第二风机;新风出口;和导风组件,导风组件设于新风出口,且相对于新风出口运动,以调节新风出口的出风量。
在该技术方案中,新风装置包括第二风机、新风出口和导风组件。
具体地,导风组件设置于新风出口,通过导风组件相对于新风出口运动,来调节新风出口的出风量。
其中,当新风装置未启动时,导风组件相对于新风出口处于静止状态,导风组件完全覆盖于新风出口。当新风装置启动时,导风组件相对于新风出口运动,通过控制导风组件相对于新风出口运动,以实现导风组件对新风出口处气流不同程度的遮挡,进而调节新风出口的出风量。
通过上述方式,一方面,达到调节新风出口出风量的目的,避免空调器的总风量过大,而影响无风感效果。另一方面,通过导风组件对新风出口处新风气流的遮挡,避免新风气流直吹用户,保障用户不受新风影响。
进一步地,导风组件可以为挡风板,当新风装置未开启时,挡风板完全覆盖于新风出口,这样的结构有利于对新风装置的防护,提升新风装置的可靠性及防尘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第五方面,提出了一种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程序或指令,程序或指令被处理器执行时执行第一方面提出的空调器的控制方法。因此该可读存储介质具备第一方面提出的空调器的控制方法的全部有益效果,为避免重复,不再过多赘述。
本发明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部分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发明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发明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示出了本发明实施例的空调器的控制方法的流程示意图之一;
图2示出了本发明实施例的空调器的控制方法的流程示意图之二;
图3示出了本发明实施例的空调器的控制方法的流程示意图之三;
图4示出了本发明实施例的空调器的控制装置的示意框图;
图5示出了本发明实施例的空调器的结构示意图之一;
图6示出了本发明实施例的空调器的结构示意图之二;
图7示出了本发明实施例的新风装置结构示意图之一;
图8示出了本发明实施例的新风装置结构示意图之二;
图9示出了本发明实施例的新风装置结构示意图之三;
图10为图9中A部分的放大图;
图11示出了本发明实施例的新风装置结构示意图之四;
图12示出了本发明实施例的空调器的结构示意图之三;
图13示出了本发明实施例与相关技术的风量曲线对比图之一;
图14示出了本发明实施例与相关技术的风量曲线对比图之二。
其中,图5至图12中附图标记与部件名称之间的对应关系为:
500新风装置,502新风风道,504新风管,506新风出口,508新风进风口,510新风风轮,512室内风道风轮,514室外风道电机,516室内风道电机,518新风净化网,520导风组件,602空调主机,604空调出风口,6022空调风轮,6024旋流导风板,6026旋流风叶,6028微孔导风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本发明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另外,在本发明中如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发明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连接”、“固定”等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固定”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另外,本发明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发明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下面参照图1至图14描述本发明一些实施例的空调器的控制方法、空调器的控制装置、空调器和可读存储介质。
实施例1:
如图1所示,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提出了一种空调器的控制方法,该控制方法包括:
步骤102,在开启无风感模式的情况下,判断是否接收到新风装置的开启信号,基于接收到开启信号,进入步骤104,基于未接收到开启信号,继续进行判断;
步骤104,开启新风装置,并确定新风装置的风量和第一风机的风量的总风量;
步骤106,基于总风量大于或等于无风感风量阈值,控制新风装置的风量减小或控制第一风机的风量减小。
在该实施例中,空调器设置有空调主机风机(即第一风机)和新风装置,该新风装置连通室外环境,能够从室外环境向空调器所在房间内引入室外新风。
在空调器开启无风感模式的情况下,判断空调器是否接收到新风模式的开启信号。如果接收到,则开启新风装置。进一步地,获取新风装置的风量和第一风机的风量的总风量,当总风量大于或等于无风感风量阈值时,表明总风量较大,会破坏无风感效果,则控制新风装置的风量减小或控制第一风机的风量减小,使得空调器的总风量小于或等于无风感风量阈值。通过控制新风装置的风量减小或控制第一风机的风量减小,避免新风装置开启后对室内空调送风风量产生影响,确保用户的无风感体验。
通过上述方式,在开启无风感模式以及新风模式的情况下,控制空调器的总风量,在对房间进行换新风的同时,保证房间的无风感效果。
需要说明的是,无风感风量阈值为空调器在无风感模式的最大出风量,通过控制空调器的总风量小于或等于空调器在无风感模式的最大出风量,以实现对室内换新风的同时,保证室内的无风感体验效果。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第一风机的风量大于新风装置的风量。
在该技术方案中,在开启无风感模式以及新风模式的情况下,空调主机风机的风量大于新风装置的风量。也就是说,在开启无风感模式以及新风模式的情况下,以空调主机的出风量为主,一方面,保证制冷效果,另一方面,避免新风装置的出风量较多,对无风感模式的干扰,确保用户的无风感体验。
在具体实施例中,在开启无风感模式以及新风模式的情况下,根据室内环境温度和空调器的设定温度,将空调主机风机的转速降低至最大风机转速的75%,使得空调器的出风口处于无风感模式,进而根据空调主机风机的风量和无风感模式的最大出风量,调节新风装置的风机转速,以控制新风装置的出风量。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无风感风量阈值的范围优选为大于或等于400m3/h且小于或等于650m3/h。
在该技术方案中,在开启无风感模式以及新风模式的情况下,将空调器的无风感风量阈值范围设置为大于或等于400m3/h且小于或等于650m3/h,将空调器的总出风的最大出风量控制在该范围内,以确保用户的无风感体验。
实施例2:
在该实施例中,上述控制第一风机的风量减小的步骤,包括:控制第一风机的转速减小。
在该技术方案中,在开启无风感模式以及新风模式的情况下,通过降低空调主机风机(即第一风机)的转速,以减少空调主机的出风量。使得空调器的总风量降低,空调器的总出风更加柔和。在提高室内空气新鲜度的同时,保证室内环境的无风感体验效果。
实施例3:
在该实施例中,上述控制新风装置的风量减小的步骤,包括:控制新风装置的第二风机的转速减小。
在该技术方案中,在开启无风感模式以及新风模式的情况下,通过降低新风装置的风机(即第二风机)的转速,以减少新风装置的出风量。使得空调器的总风量降低,空调器的总出风更加柔和。在提高室内空气新鲜度的同时,保证室内环境的无风感效果。
通过上述两种方式达到控制空调器的总风量小于或等于无风感模式最大出风量的目的,避免由于引入新风对室内无风感造成影响,既能够保持室内无风感效果,又能够兼顾室内换新风。
实施例4:
在该实施例中,上述控制新风装置的风量减小的步骤,包括:根据无风感风量阈值和第一风机的风量,确定新风装置的待出风风量;根据待出风风量,控制新风装置的第二风机的转速。
在该实施例中,计算当前室内环境温度和空调器的设定温度(即舒适温度)的差值,利用该差值调节空调主机风机的转速。进而根据空调主机的风量和无风感模式的最大出风量,确定新风装置的待出风风量,从而调节新风装置风机的转速。
通过上述方式,通过空调主机风机和新风装置风机的配合,实现在无风感模式和新风模式同时作用时,避免出风量较大而破环无风感效果,且优先保证空调主机风机运行而防止影响制冷效果的目的。
具体地,在开启无风感模式以及新风模式的情况下,新风装置风机转速与空调主机风机转速成反比关系,若空调主机风机运行高风风档,则新风装置风机运行低风风档。通过调节新风装置风机的转速,使得空调器的总风量不超过无风感模式的最大出风量,保证空调的无风感效果不受影响。
实施例5:
在该实施例中,上述新风装置包括新风出口和设于新风出口的导风组件,导风组件能够相对于新风出口进行运动,上述控制新风装置的风量减小的步骤,包括:控制导风组件运动,以减小新风出口的出风量。
在该技术方案中,新风装置包括新风出口和导风组件,其中,导风组件设置于新风出口,导风组件能够相对于新风出口运动,调节新风出风的出风量。
具体地,当新风装置未启动时,导风组件相对于新风出口处于静止状态,导风组件完全覆盖于新风出口。当新风装置启动时,导风组件相对于新风出口运动,通过控制导风组件相对于新风出口运动,以实现导风组件对新风出口处气流不同程度的遮挡,进而调节新风出口的出风量。
通过上述方式,一方面,达到调节新风出口出风量的目的,避免空调器的总出风量过大,而影响无风感效果。另一方面,通过导风组件对新风出口处新风气流的遮挡,避免新风气流直吹用户,保障用户不受新风影响。
实施例6:
在该实施例中,上述控制导风组件运动的步骤,包括:控制导风组件相对于新风出口伸出预设长度。
在该技术方案中,当新风模式开启后,控制导风组件相对于新风出口伸出预设长度,使得新风出口处的新风气流触碰导风组件产生损耗,降低新风模式的出风量。
通过上述方式,达到对新风装置的出风量精准地控制,提高了新风装置控制的灵活性,一方面使得新风出口处的新风气流产生损耗,进而降低新风模式的出风量,避免出风量较大,对室内无风感效果产生影响。另一方面,使得新风出口处的新风气流触碰导风组件后,向四周扩散,避免新风气流直吹人体,降低对人体活动区域的无风感效果。
上述控制导风组件相对于新风出口伸出预设长度的步骤,包括:确定环境温度与空调器的设定温度的差值;根据环境温度与空调器的设定温度的差值,确定预设长度,并控制导风组件相对于新风出口伸出预设长度;其中,环境温度与空调器的设定温度的差值越大,预设长度越短。
在该实施例中,获取室内环境温度和空调器的设定温度的差值,利用差值,设定导风组件相对于新风出口伸出的预设长度,并控制导风组件相对于新风出口伸出至预设长度,通过新风出口处的新风气流触碰设定位置的导风组件,实现对新风出口处的新风气流损耗的控制,进而控制新风装置的出风量。通过上述方式,实现新风出口的导风组件的有效调节。
在该技术方案中,室内环境温度与空调器的设定温度的差值与导风组件的预设长度成反比。具体地,室内环境温度与空调器的设定温度的差值越大,表明为了降低温差,空调器的第一风机的转速会较大,所以为了保证总风量不超过无风感风量阈值,缩短新风出口处的新风气流触碰导风组件的距离,加大新风气流的损耗,进而使得向导风组件四周扩散的出风量减小。
另外,因为引入新风会对室内环境温度有所影响,例如,如果空调在制冷模式,那么引入的室外新风即为温度较高的风,会影响对室内环境的制冷。所以,在室内环境温度与空调器的设定温度的温差较大时,缩短新风出口处的新风气流触碰导风组件的距离,以降低室外新风对室内环境温度的调节的影响。
实施例7:
在该实施例中,上述控制导风组件运动的步骤,包括:控制导风组件相对于新风出口转动预设角度。
在该技术方案中,当新风模式开启后,还可以控制导风组件相对于新风出口偏转至预设角度,使得新风出口处的新风气流触碰导风组件后产生损耗,降低新风模式的出风量。
通过上述方式,达到对新风装置的出风量精准地控制,提高了新风装置控制的灵活性,一方面使得新风出口处的新风气流产生损耗,进而降低新风模式的出风量,避免出风量较大,对室内无风感效果产生影响。另一方面,使得新风出口处的新风气流触碰导风组件后,向四周扩散,避免新风气流直吹人体,降低对人体活动区域的无风感效果。
上述控制导风组件相对于新风出口转动预设角度的步骤,包括:确定环境温度与空调器的设定温度的差值;根据环境温度与空调器的设定温度的差值,确定预设角度,并控制导风组件相对于新风出口转动预设角度;其中,环境温度与空调器的设定温度的差值越大,预设角度越小。
在该技术方案中,获取室内环境温度和空调器的设定温度的差值,利用差值,还可以设定导风组件相对于新风出口偏转的预设角度,并控制导风组件相对于新风出口偏转至预设角度,通过新风出口处的新风气流触碰设定位置的导风组件,实现对新风出口处的新风气流损耗的控制,进而控制新风装置的出风量。通过上述方式,实现新风出口的导风组件的有效调节。
在该技术方案中,室内环境温度与空调器的设定温度的差值与预设角度成反比。具体地,室内环境温度与空调器的设定温度的差值越大,表明为了降低温差,空调器的第一风机的转速会较大,所以为了保证总风量不超过无风感风量阈值,将导风组件偏转的预设角度设置的越小,加大新风气流的损耗,进而使得向导风组件四周扩散的出风量减小。
另外,因为引入新风会对室内环境温度有所影响,例如,如果空调在制冷模式,那么引入的室外新风即为温度较高的风,会影响对室内环境的制冷。所以,在室内环境温度与空调器的设定温度的温差较大时,将导风组件偏转的预设角度设置的越小,以降低室外新风对室内环境温度的调节的影响。
实施例8:
在该实施例中,在开启新风模式的情况下,对压缩机的运行温度(该运行温度即为计算温度,利用该计算温度对压缩机的运行频率进行计算)进行补偿,以使压缩机由第一频率增大至第二频率。但是需要说明的是,即便是压缩机的运行频率增大,也要保证空调器的总风量小于或等于无风感风量阈值。
通过上述方式,在开启新风模式的情况下达到提高压缩机的运行频率的目的,避免由于引入新风而造成对房间内环境温度的影响,既能够保持房间环境温度,又能够兼顾换新风。
对压缩机的运行温度进行补偿的步骤,包括:获取新风装置的风量和出风温度;根据预存的对应关系,确定风量和出风温度对环境温度的影响程度;根据影响程度确定温度补偿值;根据温度补偿值对运行温度进行补偿。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确定与影响程度对应的温度补偿值的步骤,包括:基于影响程度处于第一预设范围,确定第二温度补偿值处于第一补偿数值范围;基于影响程度处于第二预设范围,确定温度补偿值处于第二补偿数值范围;基于影响程度处于第三预设范围,确定温度补偿值处于第三补偿数值范围;其中,第二预设范围内的数值大于或等于第一预设范围内的数值,且小于或等于第三预设范围内的数值,第一补偿数值范围为[0.5,1.5),第二补偿数值范围为[1.5,3),第三补偿数值范围为[3,5)。
实施例9:
在该实施例中,在开启新风模式的情况下,对压缩机的制冷量进行补偿,以使压缩机由第一频率增大至第二频率。但是需要说明的是,即便是压缩机的运行频率增大,也要保证空调器的总风量小于或等于无风感风量阈值。
通过上述方式,在开启新风模式的情况下达到提高压缩机的运行频率的目的,避免由于引入新风而造成对房间内环境温度的影响,既能够保持房间环境温度,又能够兼顾换新风。
对压缩机的制冷量进行补偿的步骤,包括:根据新风装置的风量、出风温度和出风湿度,确定处理新风装置的热负荷的所需冷量;根据所需冷量对压缩机的制冷量进行补偿。
通过上述方式,达到提高压缩机的运行频率的目的,有效降低开启新风装置对无风感模式的干扰,从而达到既不影响室内的无风感效果,又可以保证新风效果的目的。
实施例10:
在该实施例中,该控制方法还包括:基于未接收到开启信号,根据第一风机的运行时长,控制新风装置间歇开启。
在该技术方案中,在空调器运行阶段,容易使得室内环境出现空气闷、干燥的问题,所以如果当前没有接收到新风模式的开启信号,则自动按照预设方式控制新风装置进行间歇运行,以使房间进行换新风,避免室内空气不流通给用户带来的沉闷感,保证房间温度的舒适性。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第一时长的范围优选为大于或等于60min且小于或等于150min。
在该实施例中,在无风感模式持续60min至150min之后房间内的空气质量较差,所以在60min至150min之后,开启新风装置实现对房间内空气的换新。
实施例11:
在该实施例中,上述根据第一风机的运行时长,控制新风装置间歇开启的步骤,包括:基于第一风机每持续运行第一时长,控制新风装置开启并运行第二时长。
在该技术方案中,在开启无风感模式,而未接收到新风模式的开启信号的情况下,间歇性控制新风模式的开启。具体地,在第一风机每持续运行第一时长时,控制新风装置运行第二时长,其中第二时长小于第一时长。
通过上述方式,实现室内无风感的同时,利用新风装置将室外空气引入室内,避免室内空气不流通,提高室内空气微流动性和空气新鲜度。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控制新风装置开启并运行第二时长的步骤,包括:根据无风感风量阈值和第一风机的风量,确定新风装置的待出风风量;根据待出风风量,控制新风装置运行第二时长。
在该技术方案中,在开启新风装置后要保证无风感效果,所以需要对新风装置的风量进行限制。具体地,根据无风感风量阈值与第一风机的风量的差,确定新风装置的待出风风量,进而按照该待出风风量控制新风装置运行。
通过上述方式,使得在控制新风装置进行间歇运行的过程中,避免总风量大于无风感风量阈值而导致影响无风感效果。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确定第二时长的步骤,包括:根据待出风风量和空调器所在空间的体积,确定第二时长。
在该技术方案中,在将新风装置开启后,根据空调器所在空间的体积和上述新风装置的待出风风量,计算新风风机需要运行的时间(即第二时长),使得新风装置在持续开启第二时长后关闭,以达到较好的换新风效果。
实施例12:
如图2所示,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具体实施例,提出了一种空调器的控制方法,该控制方法包括:
步骤202,空调器按照无风感制冷模式开机;
步骤204,判断新风模式是否开启,若是,进入步骤206,若否,进入步骤218;
步骤206,新风装置默认低风运行;
步骤208,获取新风装置的出风风量与空调主机的出风风量;
步骤210,判断总风量是否超过无风感风量阈值,若是,进入步骤212,若否,进入步骤214;
步骤212,新风装置运行低风与修正系数K的乘积,进入步骤216;
步骤214,调整运行新风装置风机运行转速;
步骤216,根据以上规则调整新风风机运行上限转速;
步骤218,新风装置静止并获取空调无风感运行时间;
步骤220,判断运行时间是否满足预设时间,若是,进入步骤222,若否,进入步骤218;
步骤222,新风风机由静止转至低风运行;
步骤224,获取新风量并计算新风需要运行时间;
步骤226,判断新风运行时间是否达到所需时间,若是,进入步骤228,若否,进入步骤222;
步骤228,新风风机由低风转至静止。
在该实施例中,新风出口处无导风机构。空调开启无风感功能后,判断新风模式是否开启,若新风模式暂未开启,在空调稳定运行满足预设时间后,控制新风装置由静止转为低风运行,获取此时新风量,计算新风风机需要运行时间,满足新风风机运行时间后由低风转为静止,后期循环运行。
进一步地,若新风模式开启,根据室内环境温度与运行温度(即舒适温度)或者设定温度的差值,获取空调主机风机转速。新风风机转速跟空调主机转速成反比,控制空调主风机风量与新风风机风量的总和不超过无风感风量阈值。其中,以空调主机风量为主,即若空调主机运行高风挡,新风模块运行低风风挡。
空调在千家万户中的使用越来越广泛,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用户对空气品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新风成为用户比较欢迎的功能,很多新风直接引入室内,解决用户对新风的需求。相关技术中,很多厂家的新风由于新风量很小,对房间舒适性的影响基本忽略不计,但随新风功能接受度的增加,新风量也逐渐增大,因而新风对室内舒适性的影响不能忽略,尤其在无风感功能下,新风量大时,会影响用户吹风感体验。
本申请在空调开启无风感功能时,用户开启新风功能后,即能够保证室内无风感效果,又能获得需要的新风,且通过新风控制,可以解决用户使用无风感模式时,室内空气不流通带来的闷感。
其中,预设时间为60min≤t≤150min,无风感风量阈值为400m3/h≤Q≤650m3/h。
实施例13:
如图3所示,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具体实施例,提出了一种空调器的控制方法,该控制方法包括:
步骤302,空调器按照无风感制冷模式开机;
步骤304,判断新风模式是否开启,若是,进入步骤306,若否,进入步骤314;
步骤306,新风装置按照设定风档运行,导风组件推出预设长度;
步骤308,判断室内环境温度与运行温度的差值所处范围;
步骤310,将新风出口的导风组件推出预设长度;
步骤312,维持调整之后状态运行;
步骤314,新风装置静止并获取空调无风感运行时间;
步骤316,判断运行时间是否满足预设时间,若是,进入步骤318,若否,进入步骤314;
步骤318,新风风机由静止至低风运行;
步骤320,获取新风量并计算新风需要运行时间;
步骤322,判断新风运行时间是否到达所需时间,若是,进入步骤324,若否,进入步骤318;
步骤324,新风风机由低风转至静止。
在该实施例中,新风出口处设有导风机构,空调开启无风感功能后,判断新风模式是否开启。若新风模式暂未开启,在空调稳定运行满足预设时间后,控制新风由静止转为低风。获取此时新风量,计算新风风机需要运行时间,满足新风风机运行时间后由低风转为静止,后期循环运行。
进一步地,若新风模式开启,导风组件默认推出预设长度。此时,新风经导风组件向四周送风,判断室内环境温度与运行温度(即舒适温度)的差值,根据差值所处于的预设范围,控制导风组件推出不同的长度,有效控制新风量对用户无风感体验的影响。本申请在空调开启无风感功能时,通过新风控制,解决用户使用无风感时,室内空气不流通带来的闷感。
实施例14: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空调器的控制方法,执行主体可以为空调器的控制装置,或者该空调器的控制装置中的用于执行加载空调器的控制方法的控制模块。本申请实施例中以空调器的控制装置执行加载空调器的控制方法为例,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空调器的控制装置。
本申请实施例中的空调器的控制装置可以是装置,也可以是空调器中的部件、集成电路、或芯片。
本发明第二方面的实施例,提出了一种空调器的控制装置,该空调器包括第一风机和用于连通室外环境的新风装置。
图4示出了本发明实施例的空调器的控制装置400的示意框图,其中,该空调器的控制装置400包括:
判断模块402,用于在开启无风感模式的情况下,判断是否接收到新风装置的开启信号;
控制模块404,该控制模块404用于:
基于接收到开启信号,开启新风装置,并确定新风装置的风量和第一风机的风量的总风量;基于总风量大于或等于无风感风量阈值,控制新风装置的风量减小或控制第一风机的风量减小。
在该技术方案中,空调器设置有空调主机风机(即第一风机)和新风装置,该新风装置连通室外环境,能够从室外环境向空调器所在房间内引入室外新风。
在空调器开启无风感模式的情况下,判断空调器是否接收到新风模式的开启信号。如果接收到,则开启新风装置。进一步地,获取新风装置的风量和第一风机的风量的总风量,当总风量大于或等于无风感风量阈值时,表明总风量较大,会破坏无风感效果,则控制新风装置的风量减小或控制第一风机的风量减小,使得空调器的总风量小于或等于无风感风量阈值。通过控制新风装置的风量减小或控制第一风机的风量减小,避免新风装置开启后对室内空调送风风量产生影响,确保用户的无风感体验。
通过上述方式,在开启无风感模式以及新风模式的情况下,控制空调器的总风量,在对房间进行换新风的同时,保证房间的无风感效果。
需要说明的是,无风感风量阈值为空调器在无风感模式的最大出风量,通过控制空调器的总风量小于或等于空调器在无风感模式的最大出风量,以实现对室内换新风的同时,保证室内的无风感体验效果。
实施例15:
根据本发明第三方面的实施例,提出了一种空调器,该空调器包括:如上述任一技术方案的空调器的控制装置。
本发明提供的空调器包括如上述任一技术方案的空调器的控制装置,因此该空调器包括上述任一技术方案的空调器的控制装置的全部有益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实施例16:
本发明第四方面的实施例,提出了一种空调器,该空调器包括第一风机、新风装置和空调主机,第一风机用于产生风量,使空调器送出冷风,新风装置与室外环境连通,用于引入室外新风,空调主机包括存储器和控制器,存储器存储有程序或指令,控制器执行程序或指令时实现如上述任一技术方案的空调器的控制方法。
其中,存储器和控制器可以通过总线或者其它方式连接。控制器可包括一个或多个处理单元,控制器可以为中央处理器(Central Processing Unit,CPU)、数字信号处理器(Digital Signal Processor,DSP)、专用集成电路(Application Specific IntegratedCircuit,ASIC)、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ield Programmable Gate Array,FPGA)等芯片。
本发明提供的空调器包括第一风机、新风装置、存储器以及控制器,程序或指令被控制器执行时实现如上述任一技术方案的空调器的控制方法的步骤,因此该可读存储介质包括上述任一技术方案的空调器的控制方法的全部有益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5、图6、图7、图8、图9、图10以及图11所示(其中,图10为图9中A部分的放大图),空调器的新风装置500包括:新风风道502、新风管504、新风出口506、新风进风口508、新风风轮510、室内风道风轮512、室外风道电机514、室内风道电机516、新风净化网518、导风组件520。
其中,室外风道电机514驱动新风风轮510转动、室内风道电机516驱动室内风道风轮512转动,使室外新风从新风进风口508进入新风风道502,再经新风管504、新风出口506进入房间内,增大新风风量,实现对房间的换新风。如图13和图14所示,通过本发明实施例的上述新风装置500,相比于现有技术,能够明显提高风量。
并且,在室外新风进入新风风道502后可通过新风净化网518实现对室外新风的净化,使净化后的室外新风进入房间,提高室外新风的空气质量。
导风组件设置于新风出口,通过导风组件相对于新风出口运动,来调节新风出口的出风量,导风组件可以为挡风板。
其中,当新风装置未启动时,导风组件相对于新风出口处于静止状态,导风组件完全覆盖于新风出口。当新风装置启动时,导风组件相对于新风出口运动,通过控制导风组件相对于新风出口运动,以实现导风组件对新风出口处气流不同程度的遮挡,进而调节新风出口的出风量。
通过上述方式,一方面,达到调节新风出口出风量的目的,避免空调器的总风量过大,而影响无风感效果。另一方面,通过导风组件对新风出口处新风气流的遮挡,避免新风气流直吹用户,保障用户不受新风影响。
具体地,如图7所示,导风组件相对于新风出口的伸出长度可调节,当新风模式开启后,控制导风组件相对于新风出口伸出预设长度,使得新风出口处的新风气流触碰导风组件产生损耗,降低新风模式的出风量。
如图8所示,导风组件相对于新风出口的偏转角度可调节,当新风模式开启后,还可以控制导风组件相对于新风出口偏转至预设角度,使得新风出口处的新风气流触碰导风组件后产生损耗,降低新风模式的出风量。
如图5、图6和图12所示,空调器还包括:空调主机602和空调出风口604,空调主机602包括空调风轮6022、旋流导风板6024、旋流风叶6026、微孔导风板6028,其中。旋流导风板6024和旋流风叶6026用于空调出风口604的出风进行导流,以保证出风方向。微孔导风板6028能够降低风压、分散气流,能够有效避免冷风直吹,实现无风感。
实施例17:
本发明第五方面的实施例,提出了一种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程序或指令,程序或指令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上述任一技术方案的空调器的控制方法的步骤。
其中,可读存储介质包括只读存储器(Read-Only Memory,ROM)、随机存取存储器(Random Access Memory,RAM)、磁碟或者光盘等。
本发明提供的可读存储介质,程序或指令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上述任一技术方案的空调器的控制方法的步骤,因此该可读存储介质包括上述任一技术方案的空调器的控制方法的全部有益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发明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8)
1.一种空调器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调器包括第一风机和用于连通室外环境的新风装置,所述控制方法包括:
在开启无风感模式的情况下,判断是否接收到所述新风装置的开启信号;
基于接收到所述开启信号,开启所述新风装置,并确定所述新风装置的风量和所述第一风机的风量的总风量;
基于所述总风量大于或等于无风感风量阈值,控制所述新风装置的风量减小或控制所述第一风机的风量减小。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所述第一风机的风量减小的步骤,包括:
降低所述第一风机的转速。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所述新风装置的风量减小的步骤,包括:
降低所述新风装置的第二风机的转速。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所述新风装置的风量减小的步骤,包括:
根据所述无风感风量阈值和所述第一风机的风量,确定所述新风装置的待出风风量;
根据所述待出风风量,控制所述新风装置的第二风机的转速。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风机的风量大于所述新风装置的风量。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无风感风量阈值的范围为大于或等于400m3/h且小于或等于650m3/h。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新风装置包括新风出口和导风组件,所述导风组件设于所述新风出口,且相对于所述新风出口运动,所述控制所述新风装置的风量减小的步骤,包括:
控制所述导风组件相对于所述新风出口伸出预设长度,或控制所述导风组件相对于所述新风出口转动预设角度,以减小所述新风装置的风量。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所述导风组件相对于所述新风出口伸出预设长度,或控制所述导风组件相对于所述新风出口转动预设角度的步骤,包括:
确定环境温度与所述空调器的设定温度的差值;
根据所述环境温度与所述空调器的设定温度的差值,确定所述预设长度,并控制所述导风组件相对于所述新风出口伸出所述预设长度;或者,
根据所述环境温度与所述空调器的设定温度的差值,确定所述预设角度,并控制所述导风组件相对于所述新风出口转动所述预设角度;
其中,所述环境温度与所述空调器的设定温度的差值越大,所述预设长度越短或者所述预设角度越小。
9.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基于未接收到所述开启信号,根据所述第一风机的运行时长,控制所述新风装置间歇开启。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第一风机的运行时长,控制所述新风装置间歇开启的步骤,包括:
基于所述第一风机每持续运行第一时长,控制所述新风装置开启并运行第二时长。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所述新风装置开启并运行第二时长的步骤,包括:
根据所述无风感风量阈值和所述第一风机的风量,确定所述新风装置的待出风风量;
根据所述待出风风量,控制所述新风装置运行第二时长。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确定所述第二时长的步骤,包括:
根据所述待出风风量和所述空调器所在空间的体积,确定所述第二时长。
13.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时长的范围为大于或等于60min且小于或等于150min。
14.一种空调器的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调器包括第一风机和用于连通室外环境的新风装置,所述控制装置包括:
判断模块,用于在开启无风感模式的情况下,判断是否接收到所述新风装置的开启信号;
控制模块,用于:
基于接收到所述开启信号,开启所述新风装置,并确定所述新风装置的风量和所述第一风机的风量的总风量;
基于所述总风量大于或等于无风感风量阈值,控制所述新风装置的风量减小或控制所述第一风机的风量减小。
15.一种空调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空调器的控制装置。
16.一种空调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风机,用于产生风量,使所述空调器送出冷风;
新风装置,用于连通室外环境,从室外引入新风;
存储器,存储有程序或指令;
控制器,所述控制器执行所述程序或指令时实现如权利要求1至13中任一项所述的空调器的控制方法。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新风装置包括:
第二风机;
新风出口;和
导风组件,所述导风组件设于所述新风出口,且相对于所述新风出口运动,以调节所述新风出口的出风量。
18.一种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程序或指令,其特征在于,所述程序或指令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权利要求1至13中任一项所述的空调器的控制方法的步骤。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10850388.4A CN113623834B (zh) | 2021-07-27 | 2021-07-27 | 空调器的控制方法、控制装置、空调器和可读存储介质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10850388.4A CN113623834B (zh) | 2021-07-27 | 2021-07-27 | 空调器的控制方法、控制装置、空调器和可读存储介质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3623834A true CN113623834A (zh) | 2021-11-09 |
CN113623834B CN113623834B (zh) | 2022-12-23 |
Family
ID=7838111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110850388.4A Active CN113623834B (zh) | 2021-07-27 | 2021-07-27 | 空调器的控制方法、控制装置、空调器和可读存储介质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3623834B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5031386A (zh) * | 2022-06-24 | 2022-09-09 | Tcl空调器(中山)有限公司 | 空调器的控制方法、装置、空调器及存储介质 |
Citation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12167916A (ja) * | 2011-02-17 | 2012-09-06 | Panasonic Corp | 給気装置 |
CN107388468A (zh) * | 2017-08-18 | 2017-11-24 |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 空调器及其控制方法与装置 |
CN107576026A (zh) * | 2017-08-22 | 2018-01-12 | 广东美的暖通设备有限公司 | 新风机的新风量控制方法、新风机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
CN108759004A (zh) * | 2018-04-27 | 2018-11-06 |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 空调器的控制方法、空调器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
CN209180078U (zh) * | 2018-12-11 | 2019-07-30 |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 风机、新风模块和空调器 |
CN111351186A (zh) * | 2020-03-16 | 2020-06-30 |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 空调器的运行方法、装置、空调器和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
-
2021
- 2021-07-27 CN CN202110850388.4A patent/CN113623834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12167916A (ja) * | 2011-02-17 | 2012-09-06 | Panasonic Corp | 給気装置 |
CN107388468A (zh) * | 2017-08-18 | 2017-11-24 |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 空调器及其控制方法与装置 |
CN107576026A (zh) * | 2017-08-22 | 2018-01-12 | 广东美的暖通设备有限公司 | 新风机的新风量控制方法、新风机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
CN108759004A (zh) * | 2018-04-27 | 2018-11-06 |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 空调器的控制方法、空调器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
CN209180078U (zh) * | 2018-12-11 | 2019-07-30 |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 风机、新风模块和空调器 |
CN111351186A (zh) * | 2020-03-16 | 2020-06-30 |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 空调器的运行方法、装置、空调器和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5031386A (zh) * | 2022-06-24 | 2022-09-09 | Tcl空调器(中山)有限公司 | 空调器的控制方法、装置、空调器及存储介质 |
CN115031386B (zh) * | 2022-06-24 | 2023-12-05 | Tcl空调器(中山)有限公司 | 空调器的控制方法、装置、空调器及存储介质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3623834B (zh) | 2022-12-23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13623824B (zh) | 空调器的控制方法、控制装置、空调器和可读存储介质 | |
CN108105862B (zh) | 空调柜机及其控制方法 | |
CN113623836B (zh) | 空调器的控制方法、控制装置、空调器和可读存储介质 | |
CN113623835B (zh) | 空调器的控制方法、控制装置、空调器和可读存储介质 | |
CN107883531B (zh) | 新风机与空调联动系统及其控制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 | |
CN111981630B (zh) | 一种空调器温湿控制方法、装置、空调器及存储介质 | |
CN111678201B (zh) | 一种单出风口的空调器 | |
CN110848807B (zh) | 空调器及其控制方法与装置 | |
CN113623834B (zh) | 空调器的控制方法、控制装置、空调器和可读存储介质 | |
CN108489043A (zh) | 空调器及其控制方法、控制装置、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 |
CN111780247B (zh) | 一种双出风口的柜式空调器 | |
CN110848805B (zh) | 空调器及其控制方法与装置 | |
CN112325451B (zh) | 空调器的控制方法及空调器 | |
CN115046256B (zh) | 空调器及其控制方法、控制装置和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 |
JPH0618072A (ja) | 空気調和機 | |
CN111452590B (zh) | 一种汽车空调控制方法、装置及空调器 | |
CN113310179A (zh) | 空调器的控制装置、方法、空调器和存储介质 | |
CN108731219B (zh) | 空调器控制方法、室内机和空调器 | |
CN111780231A (zh) | 一种柜式空调器 | |
CN115325670B (zh) | 空调及其制冷控制方法 | |
CN115682288A (zh) | 一种导风装置的控制方法、控制装置、控制设备及介质 | |
CN115540305A (zh) | 挂壁式空调器室内机的控制方法及挂壁式空调器室内机 | |
CN114294774A (zh) | 空调器及其控制方法 | |
CN113310178A (zh) | 空调器的控制装置、方法、空调器和存储介质 | |
CN110762805A (zh) | 空调器及其控制方法和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