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623153A - 一种基于塔筒送风的风力发电机舱散热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基于塔筒送风的风力发电机舱散热系统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3623153A CN113623153A CN202111188111.6A CN202111188111A CN113623153A CN 113623153 A CN113623153 A CN 113623153A CN 202111188111 A CN202111188111 A CN 202111188111A CN 113623153 A CN113623153 A CN 113623153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guide plate
- flow channel
- air inlet
- air
- channel guid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3—MACHINES OR ENGINES FOR LIQUIDS; WIND, SPRING, OR WEIGHT MOTORS; PRODUCING MECHANICAL POWER OR A REACTIVE PROPULSIVE THRUST,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03D—WIND MOTORS
- F03D80/00—Details, components or accessorie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F03D1/00 - F03D17/00
- F03D80/60—Cooling or heating of wind motor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1—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 B01D—SEPARATION
- B01D53/00—Separation of gases or vapours; Recovering vapours of volatile solvents from gases; Chemical or biological purification of waste gases, e.g. engine exhaust gases, smoke, fumes, flue gases, aerosols
- B01D53/26—Drying gases or vapour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1—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 B01D—SEPARATION
- B01D53/00—Separation of gases or vapours; Recovering vapours of volatile solvents from gases; Chemical or biological purification of waste gases, e.g. engine exhaust gases, smoke, fumes, flue gases, aerosols
- B01D53/26—Drying gases or vapours
- B01D53/261—Drying gases or vapours by adsorption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3—MACHINES OR ENGINES FOR LIQUIDS; WIND, SPRING, OR WEIGHT MOTORS; PRODUCING MECHANICAL POWER OR A REACTIVE PROPULSIVE THRUST,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03D—WIND MOTORS
- F03D13/00—Assembly, mounting or commissioning of wind motors; 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ransporting wind motor components
- F03D13/20—Arrangements for mounting or supporting wind motors; Masts or towers for wind motor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3—MACHINES OR ENGINES FOR LIQUIDS; WIND, SPRING, OR WEIGHT MOTORS; PRODUCING MECHANICAL POWER OR A REACTIVE PROPULSIVE THRUST,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03D—WIND MOTORS
- F03D15/00—Transmission of mechanical power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3—MACHINES OR ENGINES FOR LIQUIDS; WIND, SPRING, OR WEIGHT MOTORS; PRODUCING MECHANICAL POWER OR A REACTIVE PROPULSIVE THRUST,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03D—WIND MOTORS
- F03D80/00—Details, components or accessorie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F03D1/00 - F03D17/00
- F03D80/80—Arrangement of components within nacelles or towers
- F03D80/82—Arrangement of components within nacelles or tower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3—MACHINES OR ENGINES FOR LIQUIDS; WIND, SPRING, OR WEIGHT MOTORS; PRODUCING MECHANICAL POWER OR A REACTIVE PROPULSIVE THRUST,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03D—WIND MOTORS
- F03D80/00—Details, components or accessorie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F03D1/00 - F03D17/00
- F03D80/80—Arrangement of components within nacelles or towers
- F03D80/88—Arrangement of components within nacelles or towers of mechanical component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3—MACHINES OR ENGINES FOR LIQUIDS; WIND, SPRING, OR WEIGHT MOTORS; PRODUCING MECHANICAL POWER OR A REACTIVE PROPULSIVE THRUST,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03D—WIND MOTORS
- F03D9/00—Adaptations of wind motors for special use; Combinations of wind motors with apparatus driven thereby; Wind moto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installation in particular locations
- F03D9/20—Wind motors characterised by the driven apparatus
- F03D9/25—Wind motors characterised by the driven apparatus the apparatus being an electrical generator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10/00—Energy generation through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 Y02E10/70—Wind energy
- Y02E10/72—Wind turbines with rotation axis in wind direction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10/00—Energy generation through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 Y02E10/70—Wind energy
- Y02E10/728—Onshore wind turbine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P—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OR PROCESSING OF GOODS
- Y02P70/00—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process for final industrial or consumer products
- Y02P70/50—Manufacturing or production processes characterised by the final manufactured product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REA)
- Sustainable Energy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Analytical Chemistry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Oil, Petroleum & Natural Gas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Wind Moto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基于塔筒送风的风力发电机舱散热系统,包括底座、塔筒和机舱罩,机舱罩位于塔筒的上端,机舱罩内腔由左端至右端依次固定设置有主轴、齿轮箱、发电机、变压器和变流器,主轴的一端与机舱罩外部的桨叶轮毂传动连接,另一端与齿轮箱传动连接,齿轮箱与发电机之间通过传动轴实现传动连接,散热系统包括引流部和换热部,本发明结构简单合理,能够采用空气冷却的方式对电机舱内的装置进行冷却,为了散热所需要使用的部件有着大幅精简,能够减少占用舱内空间,更加利于散热,同时配套设备的数量、重力负荷以及发电机整体造价都能够大幅减小。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风力发电装置,尤其涉及一种塔筒风力发电机用的散热系统。
背景技术
风力发电机是将风能转换为机械功,机械功带动转子旋转,最终输出交流电的电力设备。风力发电机一般有风轮、发电机(包括装置)、调向器(尾翼)、塔架、限速安全机构和储能装置等构件组成,风力发电机的工作原理比较简单,风轮在风力的作用下旋转,它把风的动能转变为风轮轴的机械能,发电机在风轮轴的带动下旋转发电。
而齿轮箱、发电机、变压器和变流器作为发电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必不可少的,设备运行时会产生大量废热,为了避免停机,必须要将热量快速排除,传统的风力发电机机舱散热主要采用液冷冷却,液冷冷却系统复杂,需要的辅助设备很多;
例如中国专利201810010007.X公开的一种具有气候适应功能的安全型风力发电设备,其散热构件中就包含水冷组件,这种结构自身比较复杂,对于发电机机舱内部的改动也比较大,而一旦出现泄漏等问题,更是会对齿轮箱、发电机等部件造成不可逆的重大损伤,因此如何简单、有效地降低发电机机舱内部的温度,保证发电机正常运行,是业内的难题。
发明内容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基于塔筒送风的风力发电机舱散热系统。
本发明的一种基于塔筒送风的风力发电机舱散热系统,包括底座、塔筒和机舱罩,机舱罩位于塔筒的上端,机舱罩内腔由左端至右端依次固定设置有主轴、齿轮箱、发电机、变压器和变流器,主轴的一端与机舱罩外部的桨叶轮毂传动连接,另一端与齿轮箱传动连接,齿轮箱与发电机之间通过传动轴实现传动连接,而其:
散热系统包括引流部和换热部;
引流部包括开设在塔筒筒壁的若干个周侧进风窗,还包括固定设置在塔筒内腔中并与周侧进风窗相配合的主引风机,主引风机位于周侧进风窗的上方,塔筒内腔中位于主引风机的上方还分别固定设置有过滤段、除盐雾段和除湿段;
塔筒的内腔位于引流部的上端构成塔筒空气流道,塔筒与机舱罩之间构成进风口;
换热部包括固定设置在进风口内的进风口导向板,换热气流经由塔筒空气流道,从进风口内进入机舱罩内,换热部还包括机舱罩内固定设置的与进风口导向板相配合的送风流道导向板;
散热系统还包括机舱罩罩体上开有的与引流部和换热部相配合的出风口。
优选的,主引风机通过安装架固定设置在塔筒的内腔中,且主引风机的风口朝向机舱罩。
优选的,送风流道导向板包括第一流道导向板、第二流道导向板和第三流道导向板,第一流道导向板、第二流道导向板和第三流道导向板的板身前后两端面分别与机舱罩内腔前端面和后端面相接;
第一流道导向板包括与发电机下端面相配合的贴合板a和贴合板a端部的导流弯折段a,第一流道导向板与进风口导向板相配合;
第二流道导向板包括与机舱罩下端罩壁相配合的贴合板b和贴合板b端部的导流弯折段b,第二流道导向板与变流器相配合;
第三流道导向板的板身两端分别与发电机与变压器相配合;
进风口导向板的数量为两块,分别包括靠近机舱罩内腔左端的进风口导向板-A和靠近机舱罩内腔右端的进风口导向板-B,进风口导向板-A和进风口导向板-B均为圆弧形板且相对设置,导流弯折段a与进风口导向板-A相接;
出风口开设在机舱罩的下端面。
优选的,第一流道导向板位于进风口的上端,且其具有的贴合板a与发电机的下端面相贴合,贴合板a与导流弯折段a之间具有夹角,且夹角为钝角。
第二流道导向板位于进风口的侧边,且其具有的贴合板b与机舱罩的下端罩壁相贴合,贴合板b与导流弯折段b之间具有夹角,且夹角为钝角,导流弯折段b的端部与变流器下端面相接;
第一流道导向板与第二流道导向板位于机舱罩的内腔中构成进风风道A;
第三流道导向板的板身两端分别与发电机与变压器相连接,第三流道导向板与第二流道导向板位于机舱罩的内腔中构成与进风风道A相通的回转风道B;
第一流道导向板、第二流道导向板和第三流道导向板均为铝板;
出风口的上方为齿轮箱;
周侧进风窗、塔筒空气流道、进风口、进风风道A、回转风道B和出风口构成完整的空气流道。
优选的,机舱罩的内腔中还具有与进风风道A和回转风道B相配合的齿轮箱引风机、发电机引风机、变压器引风机和变流器引风机,且分别装设在齿轮箱、发电机、变压器和变流器处,发电机引风机、变压器引风机和变流器引风机的风口均朝向机舱罩内腔右端,齿轮箱引风机的风口朝向出风口。
优选的,送风流道导向板包括第四流道导向板、第五流道导向板、第六流道导向板和第七流道导向板;
第四流道导向板包括分流板和分流板端部的第二导流弯折段a,分流板位于塔筒内腔进风口处,第二导流弯折段a位于机舱罩的内腔中,第二导流弯折段a位于发电机的下端且第二导流弯折段a的端部与齿轮箱的下端一侧相连接,第四流道导向板的板身前后两端面分别与塔筒和机舱罩内腔的前端面和后端面相接;
第五流道导向板的一端与机舱罩内腔下端面相接,另一端与齿轮箱的下端另一侧相连接,第五流道导向板的板身前后两端分别与机舱罩内腔的前端面和后端面相接;
第六流道导向板的两端分别与齿轮箱的上端一侧和机舱罩内腔右端面相接,且发电机、变压器和变流器均位于第六流道导向板的下方,第六流道导向板的板身前后两端分别与机舱罩内腔的前端面和后端面相接;
第七流道导向板包括第二贴合板和第二贴合板端部的第二导流弯折段b,第七流道导向板通过第二贴合板装设在机舱罩内腔上端面,且第二贴合板延伸至机舱罩内腔右端面,第二导流弯折段b与齿轮箱的上端另一侧相接,第七流道导向板的板身前后两端分别与机舱罩内腔的前端面和后端面相接;
出风口开设在机舱罩内腔右端面,第六流道导向板和第七流道导向板均与出风口相配合;
进风口导向板的数量为两块,分别包括靠近机舱罩内腔左端的进风口导向板-A和靠近机舱罩内腔右端的进风口导向板-B,进风口导向板-A和进风口导向板-B均为圆弧形板且相对设置,分流板位于进风口导向板-A和进风口导向板-B之间。
优选的,第四流道导向板、第五流道导向板、第六流道导向板和第七流道导向板位于机舱罩内腔中构成进风风道C;
第四流道导向板和第六流道导向板位于机舱罩内腔中构成进风风道D;
进风风道C与进风风道D均通过出风口与机舱罩与外部连通,即周侧进风窗、塔筒空气流道、进风口、进风风道C和出风口同周侧进风窗、塔筒空气流道、进风口、进风风道D和出风口构成两条并联的空气流道;
第四流道导向板、第五流道导向板、第六流道导向板和第七流道导向板均为铝板,且分流板与进风口导向板-A之间的距离大于分流板与进风口导向板-B之间的距离。
优选的,机舱罩的内腔中还具有与进风风道C和进风风道D相配合的第二齿轮箱引风机、第二发电机引风机、第二变压器引风机和第二变流器引风机,且分别装设在齿轮箱、发电机、变压器和变流器处,第二齿轮箱引风机的风口朝向机舱罩内腔上端,第二发电机引风机、第二变压器引风机和第二变流器引风机的风口均朝向出风口。
优选的,过滤段为初效或中效板式空气过滤器,滤芯材质为玻璃纤维或无纺布材料。
优选的,除盐雾段为板框式盐雾过滤器,外框采用耐腐蚀不锈钢或ABS工程塑料材料,滤芯采用玻璃纤维滤纸或聚四氟乙烯复合材料。
优选的,除湿段为吸附式或转轮式除湿机。
优选的,每个周侧进风窗与底座之间的距离至少为3m。
优选的,塔筒的侧壁位于主引风机与过滤段之间开有第一检修口,塔筒的侧壁位于除盐雾段与除湿段之间开有第二检修口。
借由上述方案,本发明至少具有以下优点:
本发明相对于以往技术来说,采用了自然风对机舱罩的内腔进行冷却散热,还能够对自然风进行过滤、除盐和除湿,利用适宜的空气对机舱内部进行冷却降温,既兼顾了降温的目的,同时保证舱内环境适宜各个重要部件的工作;
进一步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相对于以往技术来说,为了散热所需要使用的部件有着大幅精简,能够减少占用舱内空间,更加利于散热,同时配套设备的数量、重力负荷以及发电机整体造价都能够大幅减小。
上述说明仅是本发明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发明的技术手段,并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以下以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后。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发明的某个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图1是本发明一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第一流道导向板302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第二流道导向板303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另一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第四流道导向板310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第七流道导向板313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发明,但不用来限制本发明的范围。
实施例一
参见图1~3本发明一较佳实施例所述的一种基于塔筒送风的风力发电机舱散热系统,包括底座1、塔筒2和机舱罩3,机舱罩3位于塔筒2的上端,机舱罩3内腔由左端至右端依次固定设置有主轴4、齿轮箱5、发电机6、变压器7和变流器8,主轴4的一端与机舱罩3外部的桨叶轮毂传动连接,另一端与齿轮箱5传动连接,齿轮箱5与发电机6之间通过传动轴9实现传动连接,而其:
散热系统包括引流部和换热部;
齿轮箱5、发电机6、变压器7和变流器8作为发电机必不可少的重要部件,均可靠固定装设在机舱罩3的内腔中,而主轴4的一端与齿轮箱5传动连接的同时,另一端能够穿过机舱罩3与叶轮连接,因此齿轮箱5的位置势必位于机舱罩3内腔的最前端,而齿轮箱5与发电机6之间通过传动轴9实现传动连接,因此发电机6位于齿轮箱5的后方,实施例一采用先冷却齿轮箱5之外的其他设备,由于齿轮箱5的发热量最大,其余设备发热量并没有那么大,因此先冷却其他设备后,空气温度还不算高,完全可以进一步和齿轮箱5换热冷却,达到梯级降温的目的,从而可以减少空气流量、充分利用换热空气介质的作用。
引流部包括开设在塔筒2筒壁的若干个周侧进风窗201,还包括固定设置在塔筒2内腔中并与周侧进风窗201相配合的主引风机202,主引风机202位于周侧进风窗201的上方,塔筒2内腔中位于主引风机202的上方还分别固定设置有过滤段203、除盐雾段204和除湿段205;
周侧进风窗201位于塔筒2的底部,通过主引风机202,塔筒2外部用于冷却的自然风(空气)可以经由周侧进风窗201进入到塔筒2的内腔中,通过主引风机202将自然风向上输送,过滤段203、除盐雾段204和除湿段205可以对空气进行处理,过滤掉小颗粒灰尘并除去空气中的腐蚀性介质和水分,从而得到适宜换热的空气并向上运动。
塔筒2的内腔位于引流部的上端构成塔筒空气流道206,塔筒2与机舱罩3之间构成进风口207;
向上运动的空气可以途经塔筒空气流道206,通过进风口207进入机舱罩3的内腔中。
换热部包括固定设置在进风口207内的进风口导向板208,换热气流经由塔筒空气流道206,从进风口207内进入机舱罩3内,换热部还包括机舱罩3内固定设置的与进风口导向板208相配合的送风流道导向板;
散热系统还包括机舱罩3罩体上开有的与引流部和换热部相配合的出风口301。
优选的,主引风机202通过安装架固定设置在塔筒2的内腔中,且主引风机202的风口朝向机舱罩3。
优选的,送风流道导向板包括第一流道导向板302、第二流道导向板303和第三流道导向板304,第一流道导向板302、第二流道导向板303和第三流道导向板304的板身前后两端面分别与机舱罩3内腔前端面和后端面相接;
通过与机舱罩3内腔前端面和后端面相接,第一流道导向板302、第二流道导向板303和第三流道导向板304就能够在机舱罩3内腔中形成隔断,对空气的流动构成导向作用。
第一流道导向板302包括与发电机6下端面相配合的贴合板a3021和贴合板a3021端部的导流弯折段a3022,第一流道导向板302与进风口导向板208相配合;
第二流道导向板303包括与机舱罩3下端罩壁相配合的贴合板b3031和贴合板b3031端部的导流弯折段b3032,第二流道导向板303与变流器8相配合;
第三流道导向板304的板身两端分别与发电机6与变压器7相配合;
进风口导向板208的数量为两块,分别包括靠近机舱罩3内腔左端的进风口导向板-A2081和靠近机舱罩3内腔右端的进风口导向板-B2082,进风口导向板-A2081和进风口导向板-B2082均为圆弧形板且相对设置,导流弯折段a3022与进风口导向板-A2081相接。
出风口301开设在机舱罩3的下端面。
优选的,第一流道导向板302位于进风口207的上端,且其具有的贴合板a3021与发电机6的下端面相贴合,贴合板a3021与导流弯折段a3022之间具有夹角,且夹角为钝角。
第一流道导向板302可以通过贴合板a3021装设在发电机6下端面处,由于第一流道导向板302为铝板,这样第一流道导向板302自身可以直接帮助发电机6降温,同时由于导流弯折段a3022的端部与进风口导向板208相接,当空气气流通过进风口207进入机舱罩3内腔中后,可以直接被第一流道导向板302导向,进一步的,贴合板a3021与导流弯折段a3022之间具有夹角为钝角,这样更加利于气流的运动。
第二流道导向板303位于进风口207的侧边,且其具有的贴合板b3031与机舱罩3的下端罩壁相贴合,贴合板b3031与导流弯折段b3032之间具有夹角,且夹角为钝角,导流弯折段b3032的端部与变流器8下端面相接;
第二流道导向板303可以通过贴合板b3031装设在机舱罩3的下端罩壁上,由于第二流道导向板303为铝板,这样第二流道导向板303受到的热量能够快速传导给机舱罩3的下端罩,更好地导出热量,而由于导流弯折段b3032的端部与变流器8下端面相接,这样空气只能通过进风风道A和回转风道B到达机舱罩3内腔右端,继而从机舱罩3内腔右端到达机舱罩3内腔左端为齿轮箱5降温,进一步的,贴合板b3031与导流弯折段b3032之间具有夹角为钝角,这样更加利于气流的运动。
第一流道导向板302与第二流道导向板303位于机舱罩3的内腔中构成进风风道A;
第三流道导向板304的板身两端分别与发电机6与变压器7相连接,第三流道导向板304与第二流道导向板303位于机舱罩3的内腔中构成与进风风道A相通的回转风道B;
第一流道导向板302、第二流道导向板303和第三流道导向板304均为铝板;
出风口301的上方为齿轮箱5;
周侧进风窗201、塔筒空气流道206、进风口207、进风风道A、回转风道B和出风口301构成完整的空气流道。
优选的,机舱罩3的内腔中还具有与进风风道A和回转风道B相配合的齿轮箱引风机305、发电机引风机306、变压器引风机307和变流器引风机308,且分别装设在齿轮箱5、发电机6、变压器7和变流器8处,发电机引风机306、变压器引风机307和变流器引风机308的风口均朝向机舱罩3内腔右端,齿轮箱引风机305的风口朝向出风口301。
发电机引风机306、变压器引风机307和变流器引风机308均可以通过安装架实现装设固定在机舱罩3的内腔中,同时他们的风口与空气在机舱罩3内腔中的流动方向一致,这样既能够通过三个引风机分别对发电机6、变压器7 、变流器8风冷降温,同时还能加速空气在机舱罩3内腔中的流动速度,帮助其快速从机舱罩3内腔右端朝向齿轮箱5处运动,齿轮箱引风机305能够将冷却齿轮箱5后的空气快速吹出出风口301。
优选的,过滤段203为初效或中效板式空气过滤器,滤芯材质为玻璃纤维或无纺布材料。
优选的,除盐雾段204为板框式盐雾过滤器,外框采用耐腐蚀不锈钢或ABS工程塑料材料,滤芯采用玻璃纤维滤纸或聚四氟乙烯复合材料。
优选的,除湿段205为吸附式或转轮式除湿机。
优选的,每个周侧进风窗201与底座1之间的距离至少为3m。
这样的高度能够避免周侧进风窗201被人为或者动物损坏,而实际使用时,周侧进风窗201可以为百叶窗等结构,既不会影响空气的进入,同时又能避免雨水和大颗粒杂物直接进入塔筒2的内腔。
优选的,塔筒2的侧壁位于主引风机202与过滤段203之间开有第一检修口209,塔筒2的侧壁位于除盐雾段204与除湿段205之间开有第二检修口210。
工作人员可以通过第一检修口209安装维护主引风机202和过滤段203,而通过第二检修口210可以安装维护除盐雾段204与除湿段205,实际使用时,塔筒2位于第二检修口210上可以开设供除湿机使用的排液孔。
实施例一的工作原理如下:
整个风力发电机具有的周侧进风窗201、塔筒空气流道206、进风口207、进风风道A、回转风道B和出风口301构成完整的空气流道,空气可以从周侧进风窗201进入塔筒2的内腔中,同时经由塔筒空气流道206和进风口207进入机舱罩3的内腔中,继而通过进风风道A和回转风道B到达机舱罩3内腔后端,此时空气可以对温度较低的发电机6、变压器7和变流器8进行风冷降温,尔后空气继续从机舱罩3内腔右端朝向左端流动直至到达齿轮箱5处,这样就可以对温度最高的齿轮箱5进行降温了,最终空气可以从齿轮箱5下方的出风口301流出。
实施例二:
参见图4~6本发明一较佳实施例所述的一种基于塔筒送风的风力发电机舱散热系统,包括底座1、塔筒2和机舱罩3,机舱罩3位于塔筒2的上端,机舱罩3内腔由左端至右端依次固定设置有主轴4、齿轮箱5、发电机6、变压器7和变流器8,主轴4的一端与机舱罩3外部的桨叶轮毂传动连接,另一端与齿轮箱5传动连接,齿轮箱5与发电机6之间通过传动轴9实现传动连接,而其:
散热系统包括引流部和换热部;
引流部包括开设在塔筒2筒壁的若干个周侧进风窗201,还包括固定设置在塔筒2内腔中并与周侧进风窗201相配合的主引风机202,主引风机202位于周侧进风窗201的上方,塔筒2内腔中位于主引风机202的上方还分别固定设置有过滤段203、除盐雾段204和除湿段205;
塔筒2的内腔位于引流部的上端构成塔筒空气流道206,塔筒2与机舱罩3之间构成进风口207;
换热部包括固定设置在进风口207内的进风口导向板208,换热气流经由塔筒空气流道206,从进风口207内进入机舱罩3内,换热部还包括机舱罩3内固定设置的与进风口导向板208相配合的送风流道导向板;
散热系统还包括机舱罩3罩体上开有的与引流部和换热部相配合的出风口301。
优选的,主引风机202通过安装架固定设置在塔筒2的内腔中,且主引风机202的风口朝向机舱罩3。
优选的,送风流道导向板包括第四流道导向板310、第五流道导向板311、第六流道导向板312和第七流道导向板313;
第四流道导向板310包括分流板3101和分流板3101端部的第二导流弯折段a3102,分流板3101位于塔筒2内腔进风口207处,第二导流弯折段a3102位于机舱罩3的内腔中,第二导流弯折段a3102位于发电机6的下端且第二导流弯折段a3102的端部与齿轮箱5的下端一侧相连接,第四流道导向板310的板身前后两端面分别与塔筒2和机舱罩3内腔的前端面和后端面相接;
分流板3101设置在进风口207处,这样空气可以通过其实现分流,分别进入进风风道C和进风风道D中。
第五流道导向板311的一端与机舱罩3内腔下端面相接,另一端与齿轮箱5的下端另一侧相连接,第五流道导向板311的板身前后两端分别与机舱罩3内腔的前端面和后端面相接;
第五流道导向板311可以与第二导流弯折段a3102相配合,对分流后的空气进行导向,使空气进入进风风道C中对齿轮箱5进行降温。
第六流道导向板312的两端分别与齿轮箱5的上端一侧和机舱罩3内腔右端面相接,且发电机6、变压器7和变流器8均位于第六流道导向板312的下方,第六流道导向板312的板身前后两端分别与机舱罩3内腔的前端面和后端面相接;
通过第六流道导向板312可以隔开进风风道C和进风风道D,确保分流后的空气并联并各自流动。
第七流道导向板313包括第二贴合板3131和第二贴合板3131端部的第二导流弯折段b3132,第七流道导向板313通过第二贴合板3131装设在机舱罩3内腔上端面,且第二贴合板3131延伸至机舱罩3内腔右端面,第二导流弯折段b3132与齿轮箱5的上端另一侧相接,第七流道导向板313的板身前后两端分别与机舱罩3内腔的前端面和后端面相接;
第二导流弯折段b3132与通过第六流道导向板312相配合,进一步构成进风风道C,保证为齿轮箱5降温后的空气能够流向机舱罩3内腔的右端。
出风口301开设在机舱罩3内腔右端面,第六流道导向板312和第七流道导向板313均与出风口301相配合;
进风口导向板208的数量为两块,分别包括靠近机舱罩3内腔左端的进风口导向板-A2081和靠近机舱罩3内腔右端的进风口导向板-B2082,进风口导向板-A2081和进风口导向板-B2082均为圆弧形板且相对设置,分流板3101位于进风口导向板-A2081和进风口导向板-B2082之间。
进风口导向板-A2081和进风口导向板-B2082相当于一个倒扣的“碗”均分两块,这样两块下大上小的弧形板能够更好“进风”的同时,还能够更好地将风“聚拢”,能够更好地与分流板3101相配合。
优选的,第四流道导向板310、第五流道导向板311、第六流道导向板312和第七流道导向板313位于机舱罩3内腔中构成进风风道C;
第四流道导向板310和第六流道导向板312位于机舱罩3内腔中构成进风风道D;
进风风道C与进风风道D均通过出风口301与机舱罩3与外部连通,即周侧进风窗201、塔筒空气流道206、进风口207、进风风道C和出风口301同周侧进风窗201、塔筒空气流道206、进风口207、进风风道D和出风口301构成两条并联的空气流道;
第四流道导向板310、第五流道导向板311、第六流道导向板312和第七流道导向板313均为铝板,且分流板3101与进风口导向板-A2081之间的距离大于分流板3101与进风口导向板-B2082之间的距离。
由于第四流道导向板310、第五流道导向板311、第六流道导向板312和第七流道导向板313均为铝板制成,导热效果更好,能够更加利于降温,而分流板3101与进风口导向板-A2081之间的距离大于分流板3101与进风口导向板-B2082之间的距离,由于齿轮箱5是机舱罩3内腔中发热最多的设备,这样的结构能够保证相对多的空气能够进入到进风风道C中,更加利于散热。
优选的,机舱罩3的内腔中还具有与进风风道C和进风风道D相配合的第二齿轮箱引风机314、第二发电机引风机315、第二变压器引风机316和第二变流器引风机317,且分别装设在齿轮箱5、发电机6、变压器7和变流器8处,第二齿轮箱引风机314的风口朝向机舱罩3内腔上端,第二发电机引风机315、第二变压器引风机316和第二变流器引风机317的风口均朝向出风口301。
第二齿轮箱引风机314的风口与空气在进风风道C中的流动方向一致,这样既能通过引风机对齿轮箱5进行降温,同时能够加速空气在机舱罩3内腔中的流动速度,帮助其快速从出风口301排出,同时如附图4所示,第二齿轮箱引风机314设置在齿轮箱5 下方,这样降温效果更好;
第二发电机引风机315、第二变压器引风机316和第二变流器引风机317均可以通过安装架实现装设固定,同时三个引风机的风口与空气在进风风道D中的流动方向一致,这样既能够通过三个引风机分别对发电机6、变压器7 、变流器8风冷降温,同时还能加速空气在机舱罩3内腔中的流动速度,帮助其快速从出风口301排出。
优选的,过滤段203为初效或中效板式空气过滤器,滤芯材质为玻璃纤维或无纺布材料。
优选的,除盐雾段204为板框式盐雾过滤器,外框采用耐腐蚀不锈钢或ABS工程塑料材料,滤芯采用玻璃纤维滤纸或聚四氟乙烯复合材料。
优选的,除湿段205为吸附式或转轮式除湿机。
优选的,每个周侧进风窗201与底座1之间的距离至少为3m。
这样的高度能够避免周侧进风窗201被人为或者动物损坏,而实际使用时,周侧进风窗201可以为百叶窗等结构,既不会影响空气的进入,同时又能避免雨水和大颗粒杂物直接进入塔筒2的内腔。
优选的,塔筒2的侧壁位于主引风机202与过滤段203之间开有第一检修口209,塔筒2的侧壁位于除盐雾段204与除湿段205之间开有第二检修口210。
工作人员可以通过第一检修口209安装维护主引风机202和过滤段203,而通过第二检修口210可以安装维护除盐雾段204与除湿段205,实际使用时,塔筒2位于第二检修口210上可以开设供冷冻除湿机使用的排液孔。
实施例二的工作原理如下:
整个风力发电机具有的周侧进风窗201、塔筒空气流道206、进风口207、进风风道C、回转风道D和出风口301构成完整的两条并联设置的空气流道,空气可以从周侧进风窗201进入塔筒2的内腔中,同时经由塔筒空气流道206和进风口207进入机舱罩3的内腔中,继而分别通过进风风道C和进风风道D到达机舱罩3内腔右端并从出风口301排出,通过上述空气流动,进风风道C中的空气可以对齿轮箱5进行风冷降温,而进风风道D中的空气可以对发电机6、变压器7和变流器8进行风冷降温,空气可以在两条并联的风道中分别流动,进风风道C中具有的齿轮箱5自身发热较多,可以单独占用一条风道进行降温,而自身温度较低的发电机6、变压器7和变流器8可以通过另一条风道降温,这样两条风道能够通过并联的方式实现“高低分离”,降温效果更好。
综上所述:
本申请完全采用新风风冷的方式来对机舱罩内腔进行降温,不同于常规技术采用水冷、油冷设备进行降温,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能够尽可能减少占用机舱罩内腔的空间,大幅减少设备数量和整体造价,减少整个风力发电机的重力负荷,而更重要的是即使风冷设备出现故障,也不会出现漏水、漏油等情况,避免对发电机内部设备造成损伤;
而值得一提的是,实施例一或者实施例二均采用空气从塔筒2下端进入的方式,这样通过烟囱效益更加利于空气的上升,同时能够使得塔筒2和机舱罩3内腔中始终处于正压状态,外部高盐、高湿的空气难以从机舱罩3的前端进入,能够延长机舱罩3内腔中各个设备的使用寿命;
而相对于常规水冷散热系统来说,优势也是非常明显的,水冷散热存在中间冷却,会使得设备温度普遍偏高;而本申请散热方式为直接空气冷却,省去中间冷却段,温度肯定会更低;
通过对比常规水冷方式的散热系统,可以明显看出本申请技术方案能够更好地降低舱内的温度,具体如下表所示:
注:设进风温度为30℃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变型,这些改进和变型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Claims (10)
1.一种基于塔筒送风的风力发电机舱散热系统,包括底座(1)、塔筒(2)和机舱罩(3),机舱罩(3)位于塔筒(2)的上端,机舱罩(3)内腔由左端至右端依次固定设置有主轴(4)、齿轮箱(5)、发电机(6)、变压器(7)和变流器(8),主轴(4)的一端与机舱罩(3)外部的桨叶轮毂传动连接,另一端与齿轮箱(5)传动连接,齿轮箱(5)与发电机(6)之间通过传动轴(9)实现传动连接,其特征在于:
散热系统包括引流部和换热部;
引流部包括开设在塔筒(2)筒壁的若干个周侧进风窗(201),还包括固定设置在塔筒(2)内腔中并与周侧进风窗(201)相配合的主引风机(202),主引风机(202)位于周侧进风窗(201)的上方,塔筒(2)内腔中位于主引风机(202)的上方还分别固定设置有过滤段(203)、除盐雾段(204)和除湿段(205);
塔筒(2)的内腔位于引流部的上端构成塔筒空气流道(206),塔筒(2)与机舱罩(3)之间构成进风口(207);
换热部包括固定设置在进风口(207)内的进风口导向板(208),换热气流经由塔筒空气流道(206),从进风口(207)内进入机舱罩(3)内,换热部还包括机舱罩(3)内固定设置的与进风口导向板(208)相配合的送风流道导向板;
散热系统还包括机舱罩(3)罩体上开有的与引流部和换热部相配合的出风口(301)。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塔筒送风的风力发电机舱散热系统,其特征在于:主引风机(202)通过安装架固定设置在塔筒(2)的内腔中,且主引风机(202)的风口朝向机舱罩(3)。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塔筒送风的风力发电机舱散热系统,其特征在于:送风流道导向板包括第一流道导向板(302)、第二流道导向板(303)和第三流道导向板(304),第一流道导向板(302)、第二流道导向板(303)和第三流道导向板(304)的板身前后两端面分别与机舱罩(3)内腔前端面和后端面相接;
第一流道导向板(302)包括与发电机(6)下端面相配合的贴合板a(3021)和贴合板a(3021)端部的导流弯折段a(3022),第一流道导向板(302)与进风口导向板(208)相配合;
第二流道导向板(303)包括与机舱罩(3)下端罩壁相配合的贴合板b(3031)和贴合板b(3031)端部的导流弯折段b(3032),第二流道导向板(303)与变流器(8)相配合;
第三流道导向板(304)的板身两端分别与发电机(6)与变压器(7)相配合;
进风口导向板(208)的数量为两块,分别包括靠近机舱罩(3)内腔左端的进风口导向板-A(2081)和靠近机舱罩(3)内腔右端的进风口导向板-B(2082),进风口导向板-A(2081)和进风口导向板-B(2082)均为圆弧形板且相对设置,导流弯折段a(3022)与进风口导向板-A(2081)相接;
出风口(301)开设在机舱罩(3)的下端面。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基于塔筒送风的风力发电机舱散热系统,其特征在于:
第一流道导向板(302)位于进风口(207)的上端,且其具有的贴合板a(3021)与发电机(6)的下端面相贴合,贴合板a(3021)与导流弯折段a(3022)之间具有夹角,且夹角为钝角;
第二流道导向板(303)位于进风口(207)的侧边,且其具有的贴合板b(3031)与机舱罩(3)的下端罩壁相贴合,贴合板b(3031)与导流弯折段b(3032)之间具有夹角,且夹角为钝角,导流弯折段b(3032)的端部与变流器(8)下端面相接;
第一流道导向板(302)与第二流道导向板(303)位于机舱罩(3)的内腔中构成进风风道A;
第三流道导向板(304)的板身两端分别与发电机(6)与变压器(7)相连接,第三流道导向板(304)与第二流道导向板(303)位于机舱罩(3)的内腔中构成与进风风道A相通的回转风道B;
第一流道导向板(302)、第二流道导向板(303)和第三流道导向板(304)均为铝板;
出风口(301)的上方为齿轮箱(5);
周侧进风窗(201)、塔筒空气流道(206)、进风口(207)、进风风道A、回转风道B和出风口(301)构成完整的空气流道。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基于塔筒送风的风力发电机舱散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机舱罩(3)的内腔中还具有与进风风道A和回转风道B相配合的齿轮箱引风机(305)、发电机引风机(306)、变压器引风机(307)和变流器引风机(308),且分别装设在齿轮箱(5)、发电机(6)、变压器(7)和变流器(8)处,发电机引风机(306)、变压器引风机(307)和变流器引风机(308)的风口均朝向机舱罩(3)内腔右端,齿轮箱引风机(305)的风口朝向出风口(301)。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塔筒送风的风力发电机舱散热系统,其特征在于:送风流道导向板包括第四流道导向板(310)、第五流道导向板(311)、第六流道导向板(312)和第七流道导向板(313);
第四流道导向板(310)包括分流板(3101)和分流板(3101)端部的第二导流弯折段a(3102),分流板(3101)位于塔筒(2)内腔进风口(207)处,第二导流弯折段a(3102)位于机舱罩(3)的内腔中,第二导流弯折段a(3102)位于发电机(6)的下端且第二导流弯折段a(3102)的端部与齿轮箱(5)的下端一侧相连接,第四流道导向板(310)的板身前后两端面分别与塔筒(2)和机舱罩(3)内腔的前端面和后端面相接;
第五流道导向板(311)的一端与机舱罩(3)内腔下端面相接,另一端与齿轮箱(5)的下端另一侧相连接,第五流道导向板(311)的板身前后两端分别与机舱罩(3)内腔的前端面和后端面相接;
第六流道导向板(312)的两端分别与齿轮箱(5)的上端一侧和机舱罩(3)内腔右端面相接,且发电机(6)、变压器(7)和变流器(8)均位于第六流道导向板(312)的下方,第六流道导向板(312)的板身前后两端分别与机舱罩(3)内腔的前端面和后端面相接;
第七流道导向板(313)包括第二贴合板(3131)和第二贴合板(3131)端部的第二导流弯折段b(3132),第七流道导向板(313)通过第二贴合板(3131)装设在机舱罩(3)内腔上端面,且第二贴合板(3131)延伸至机舱罩(3)内腔右端面,第二导流弯折段b(3132)与齿轮箱(5)的上端另一侧相接,第七流道导向板(313)的板身前后两端分别与机舱罩(3)内腔的前端面和后端面相接;
出风口(301)开设在机舱罩(3)内腔右端面,第六流道导向板(312)和第七流道导向板(313)均与出风口(301)相配合;
进风口导向板(208)的数量为两块,分别包括靠近机舱罩(3)内腔左端的进风口导向板-A(2081)和靠近机舱罩(3)内腔右端的进风口导向板-B(2082),进风口导向板-A(2081)和进风口导向板-B(2082)均为圆弧形板且相对设置,分流板(3101)位于进风口导向板-A(2081)和进风口导向板-B(2082)之间。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基于塔筒送风的风力发电机舱散热系统,其特征在于:
第四流道导向板(310)、第五流道导向板(311)、第六流道导向板(312)和第七流道导向板(313)位于机舱罩(3)内腔中构成进风风道C;
第四流道导向板(310)和第六流道导向板(312)位于机舱罩(3)内腔中构成进风风道D;
进风风道C与进风风道D均通过出风口(301)与机舱罩(3)与外部连通,即周侧进风窗(201)、塔筒空气流道(206)、进风口(207)、进风风道C和出风口(301)同周侧进风窗(201)、塔筒空气流道(206)、进风口(207)、进风风道D和出风口(301)构成两条并联的空气流道;
第四流道导向板(310)、第五流道导向板(311)、第六流道导向板(312)和第七流道导向板(313)均为铝板,且分流板(3101)与进风口导向板-A(2081)之间的距离大于分流板(3101)与进风口导向板-B(2082)之间的距离。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基于塔筒送风的风力发电机舱散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机舱罩(3)的内腔中还具有与进风风道C和进风风道D相配合的第二齿轮箱引风机(314)、第二发电机引风机(315)、第二变压器引风机(316)和第二变流器引风机(317),且分别装设在齿轮箱(5)、发电机(6)、变压器(7)和变流器(8)处,第二齿轮箱引风机(314)的风口朝向机舱罩(3)内腔上端,第二发电机引风机(315)、第二变压器引风机(316)和第二变流器引风机(317)的风口均朝向出风口(301)。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塔筒送风的风力发电机舱散热系统,其特征在于:过滤段(203)为初效或中效板式空气过滤器,滤芯材质为玻璃纤维或无纺布材料。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塔筒送风的风力发电机舱散热系统,其特征在于:
除盐雾段(204)为板框式盐雾过滤器,外框采用耐腐蚀不锈钢或ABS工程塑料材料,滤芯采用玻璃纤维滤纸或聚四氟乙烯复合材料;
除湿段(205)为吸附式或转轮式除湿机;
每个周侧进风窗(201)与底座(1)之间的距离至少为3m;
塔筒(2)的侧壁位于主引风机(202)与过滤段(203)之间开有第一检修口(209),塔筒(2)的侧壁位于除盐雾段(204)与除湿段(205)之间开有第二检修口(210)。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11188111.6A CN113623153B (zh) | 2021-10-12 | 2021-10-12 | 一种基于塔筒送风的风力发电机舱散热系统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11188111.6A CN113623153B (zh) | 2021-10-12 | 2021-10-12 | 一种基于塔筒送风的风力发电机舱散热系统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3623153A true CN113623153A (zh) | 2021-11-09 |
CN113623153B CN113623153B (zh) | 2022-02-18 |
Family
ID=7839115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111188111.6A Active CN113623153B (zh) | 2021-10-12 | 2021-10-12 | 一种基于塔筒送风的风力发电机舱散热系统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3623153B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7967532A (zh) * | 2024-04-02 | 2024-05-03 | 国网山东省电力公司莱州市供电公司 | 一种风力发电机散热装置 |
Citations (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649819A (zh) * | 2009-09-18 | 2010-02-17 | 湘电风能有限公司 | 一种直驱风力发电机空气交换系统 |
KR20130030466A (ko) * | 2011-09-19 | 2013-03-27 | 삼성중공업 주식회사 | 풍력발전기 |
CN202991359U (zh) * | 2012-08-07 | 2013-06-12 | 上海万德风力发电股份有限公司 | 永磁直驱风力发电机组用气流冷却系统 |
CN103573560A (zh) * | 2012-08-07 | 2014-02-12 | 上海万德风力发电股份有限公司 | 大型永磁直驱风力发电机组内部气流冷却系统 |
CN105134508A (zh) * | 2015-08-07 | 2015-12-09 | 北京金风科创风电设备有限公司 | 风力发电机组整机散热系统、其控制方法和风力发电机组 |
CN110345012A (zh) * | 2019-07-05 | 2019-10-18 | 湖南城市学院 | 一种便于散热的风力发电设备 |
CN110761959A (zh) * | 2019-11-18 | 2020-02-07 | 中国华能集团清洁能源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一种风机机舱散热系统及方法 |
CN111520294A (zh) * | 2020-04-01 | 2020-08-11 | 广州盛康动力设备有限公司 | 一种风力散热装置及发电机组 |
-
2021
- 2021-10-12 CN CN202111188111.6A patent/CN113623153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649819A (zh) * | 2009-09-18 | 2010-02-17 | 湘电风能有限公司 | 一种直驱风力发电机空气交换系统 |
KR20130030466A (ko) * | 2011-09-19 | 2013-03-27 | 삼성중공업 주식회사 | 풍력발전기 |
CN202991359U (zh) * | 2012-08-07 | 2013-06-12 | 上海万德风力发电股份有限公司 | 永磁直驱风力发电机组用气流冷却系统 |
CN103573560A (zh) * | 2012-08-07 | 2014-02-12 | 上海万德风力发电股份有限公司 | 大型永磁直驱风力发电机组内部气流冷却系统 |
CN105134508A (zh) * | 2015-08-07 | 2015-12-09 | 北京金风科创风电设备有限公司 | 风力发电机组整机散热系统、其控制方法和风力发电机组 |
CN110345012A (zh) * | 2019-07-05 | 2019-10-18 | 湖南城市学院 | 一种便于散热的风力发电设备 |
CN110761959A (zh) * | 2019-11-18 | 2020-02-07 | 中国华能集团清洁能源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一种风机机舱散热系统及方法 |
CN111520294A (zh) * | 2020-04-01 | 2020-08-11 | 广州盛康动力设备有限公司 | 一种风力散热装置及发电机组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7967532A (zh) * | 2024-04-02 | 2024-05-03 | 国网山东省电力公司莱州市供电公司 | 一种风力发电机散热装置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3623153B (zh) | 2022-02-18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10505419B2 (en) | Wind power generator equipped with a cooling system | |
CN201326522Y (zh) | 风力发电机组机舱冷却系统 | |
US9909449B2 (en) | Wind turbine | |
CN113623153B (zh) | 一种基于塔筒送风的风力发电机舱散热系统 | |
TWI630316B (zh) | 風力發電裝置 | |
CN114069940A (zh) | 一种宽频变频电动机的强风冷结构 | |
CN201166432Y (zh) | 迎风式导风装置 | |
US6814661B2 (en) | Air extraction fan | |
CN208846533U (zh) | 一种太阳能辅助通风采暖系统 | |
JP2005069503A (ja) | 空気調和ユニット | |
CN209524598U (zh) | 一种具有净化加湿功能的风机 | |
CN201687662U (zh) | 内部带有气流导板及气流通道的大型风力发电机组机舱罩 | |
CN206320057U (zh) | 一种分流散热的大风力离心式通风机 | |
CN206190457U (zh) | 一种风力发电机组塔筒机舱的通风过滤装置 | |
CN201391414Y (zh) | 百叶万向风力机 | |
CN211623842U (zh) | 射流式诱导风机 | |
CN218162004U (zh) | 一种具有防潮效果的节能型电机 | |
CN217274576U (zh) | 一种洁净室新风系统节能装置 | |
CN204730693U (zh) | 一种新型横流式风机无电机冷却塔 | |
CN219812051U (zh) | 一种风力发电变桨后壳体 | |
CN212928273U (zh) | 一种工频排风扇 | |
CN203770181U (zh) | 一种含有能量回收风机的抽气系统 | |
CN211116708U (zh) | 一种多翼式离心风机导风装置 | |
CN219389973U (zh) | 一种节能型厂房热泵空调 | |
CN215109298U (zh) | 防雷击风力发电机机舱罩散热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