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597744A - 应用msd的方法及其装置 - Google Patents

应用msd的方法及其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597744A
CN113597744A CN202080022118.8A CN202080022118A CN113597744A CN 113597744 A CN113597744 A CN 113597744A CN 202080022118 A CN202080022118 A CN 202080022118A CN 113597744 A CN113597744 A CN 11359774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ands
band
combination
msd
valu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80022118.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3597744B (zh
Inventor
林秀焕
梁润吾
李尚旭
郑万永
黄瑨烨
朴钟谨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LG Electronics Inc
Original Assignee
LG Electronics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LG Electronics Inc filed Critical LG Electronics Inc
Publication of CN11359774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59774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359774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59774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17/00Monitoring; Testing
    • H04B17/10Monitoring; Testing of transmitters
    • H04B17/11Monitoring; Testing of transmitters for calibration
    • H04B17/14Monitoring; Testing of transmitters for calibration of the whole transmission and reception path, e.g. self-test loop-back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6/00Connection management
    • H04W76/10Connection setup
    • H04W76/15Setup of multiple wireless link connections
    • H04W76/16Involving different core network technologies, e.g. a packet-switched [PS] bearer in combination with a circuit-switched [CS] bearer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1/00Details of transmission systems, not covered by a single one of groups H04B3/00 - H04B13/00; Details of transmission systems not characterised by the medium used for transmission
    • H04B1/005Details of transmission systems, not covered by a single one of groups H04B3/00 - H04B13/00; Details of transmission systems not characterised by the medium used for transmission adapting radio receivers, transmitters andtransceivers for operation on two or more bands, i.e. frequency ranges
    • H04B1/0053Details of transmission systems, not covered by a single one of groups H04B3/00 - H04B13/00; Details of transmission systems not characterised by the medium used for transmission adapting radio receivers, transmitters andtransceivers for operation on two or more bands, i.e. frequency ranges with common antenna for more than one band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17/00Monitoring; Testing
    • H04B17/10Monitoring; Testing of transmitters
    • H04B17/101Monitoring; Testing of transmitters for measurement of specific parameters of the transmitter or components thereof
    • H04B17/102Power radiated at antenna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17/00Monitoring; Testing
    • H04B17/30Monitoring; Testing of propagation channels
    • H04B17/309Measuring or estimating channel quality parameters
    • H04B17/345Interference valu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01Arrangements for dividing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03Two-dimensional division
    • H04L5/0005Time-frequency
    • H04L5/0007Time-frequency the frequencies being orthogonal, e.g. OFDM(A), DMT
    • H04L5/001Time-frequency the frequencies being orthogonal, e.g. OFDM(A), DMT the frequencies being arranged in component carrier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44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allocation of payload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53Allocation of signaling, i.e. of overhead other than pilot signa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24/00Supervisory, monitoring or testing arrangements
    • H04W24/10Scheduling measurement reports ; Arrangements for measurement report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52/00Power management, e.g. TPC [Transmission Power Control], power saving or power classes
    • H04W52/04TPC
    • H04W52/06TPC algorithms
    • H04W52/14Separate analysis of uplink or downlink
    • H04W52/146Uplink power control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52/00Power management, e.g. TPC [Transmission Power Control], power saving or power classes
    • H04W52/04TPC
    • H04W52/30TPC using constraints in the total amount of available transmission power
    • H04W52/36TPC using constraints in the total amount of available transmission power with a discrete range or set of values, e.g. step size, ramping or offsets
    • H04W52/367Power values between minimum and maximum limits, e.g. dynamic rang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8/00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e.g. terminals, base stations or access point devices
    • H04W88/02Terminal devices
    • H04W88/06Terminal devices adapted for operation in multiple networks or having at least two operational modes, e.g. multi-mode termina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1/00Details of transmission systems, not covered by a single one of groups H04B3/00 - H04B13/00; Details of transmission systems not characterised by the medium used for transmission
    • H04B1/38Transceivers, i.e. devices in which transmitter and receiver form a structural unit and in which at least one part is used for functions of transmitting and receiving
    • H04B1/40Circuits
    • H04B1/50Circuits using different frequencies for the two directions of communication
    • H04B1/52Hybrid arrangements, i.e. arrangements for transition from single-path two-direction transmission to single-direction transmission on each of two paths or vice versa
    • H04B1/525Hybrid arrangements, i.e. arrangements for transition from single-path two-direction transmission to single-direction transmission on each of two paths or vice versa with means for reducing leakage of transmitter signal into the receiver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01Arrangements for dividing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03Two-dimensional division
    • H04L5/0005Time-frequency
    • H04L5/0007Time-frequency the frequencies being orthogonal, e.g. OFDM(A), DMT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14Two-way operation using the same type of signal, i.e. duplex
    • H04L5/1469Two-way operation using the same type of signal, i.e. duplex using time-sharing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Quality & Reliability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说明书的公开内容提供了一种被配置成在无线系统中操作的设备。该设备可以包含:被配置有演进型通用陆地无线电接入(E‑UTRA)‑新无线电(NR)双重连接(EN‑DC)的收发器。该EN‑DC可以被配置成使用三个带。该设备可以包含:可操作地连接到收发器的处理器。该处理器可以被配置成:控制收发器以接收下行链路信号,并控制收发器以经由三个带中的至少两个带发送上行链路信号。最大灵敏度下降(MSD)值可以应用于用于接收下行链路信号的参考灵敏度。

Description

应用MSD的方法及其装置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移动通信。
背景技术
随着用于第四代移动通信,即长期演进(LTE)/LTE-高级(LTE-A)的演进型通用陆地无线电接入网络(E-UTRAN)的成功,对下一代,即第五代(也称为5G)移动通信的兴趣正在上升,并且广泛的研究和开发正在进行中。
正在为第五代(也称为5G)移动通信研究一种新的无线电接入技术(新RAT或NR)。
用于NR的频带可以被定义为两种类型(FR1和FR2)的频率范围。FR1可以包括从410MHz到7125MHz的范围。也就是说,FR1可以包括6GHz或更大(或5850、5900、5925MHz等)的频带。为了描述的便利性,FR1可以指“亚6GHz范围”,FR2可以指“高于6GHz范围”,并且可以被称为毫米波(mmWave)。
移动设备应被配置成满足参考灵敏度功率级别(REFSENS),该参考灵敏度功率级别是当接收下行链路信号时用于移动设备的每一天线端口的最小平均功率。
当谐波分量和/或互调失真(IMD)分量出现时,由于移动设备所发送的上行链路信号导致可能不满足下行链路信号的REFSENS。
发明内容
因此,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已经公开了说明书。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本说明书的公开内容提供了一种被配置成在无线系统中操作的设备。该设备可以包含:被配置有演进型通用陆地无线电接入(E-UTRA)-新无线电(NR)双重连接(EN-DC)的收发器。EN-DC可以被配置成使用三个带。该设备可以包括:可操作地连接到收发器的处理器。该处理器可以被配置成:控制收发器以接收下行链路信号,并控制收发器以经由三个带中的至少两个带发送上行链路信号。最大灵敏度下降(MSD)值可以应用于用于接收下行链路信号的参考灵敏度。可以对于带1、40和78的第一组合、带3、40和78的第二组合、带1、11和77的第三组合、带1、11和78的第四组合、带8、11和77的第五组合或带8、11和78的第六组合预先配置MSD值。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本说明书的公开内容提供了一种由设备执行的方法。该方法可以包含:经由三个带中的至少两个带来发送上行链路信号;以及接收下行链路信号。该至少两个带可以被配置用于演进型通用陆地无线电接入(E-UTRA)-新无线电(NR)双重连接(EN-DC)。最大灵敏度下降(MSD)值可以应用于用于接收下行链路信号的参考灵敏度。可以对于带1、40和78的第一组合、带3、40和78的第二组合、带1、11和77的第三组合、带1、11和78的第四组合、带8、11和77的第五组合或带8、11和78的第六组合预先配置MSD值。
发明的有益效果
根据本公开的公开内容,解决了相关技术的上述问题。
通过本说明书的具体示例获得的效应并不限于上面列出的效应。例如,相关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从本说明书中理解或得出多种技术效应。因此,本公开的特定效应并不限于本文明确描述的那些,而是可以包括可以从本公开的技术特征理解或导出的各种效应。
附图说明
图1示出无线通信系统。
图2a至图2c是示出下一代移动通信服务的示例性架构的示例图。
图3展示NR中子帧类型的示例。
图4展示NR中子帧类型的示例。
图5A示出带内连续CA的示例的概念图。
图5b示出带内非连续CA的示例的概念图。
图6a示出用于带间CA的较低频带和较高频带的组合的示例的概念图。
图6b示出用于带间CA的类似频带的组合的示例的概念图。
图7示出了经由上行链路操作带发送的上行链路信号影响经由下行链路操作带接收下行链路信号的情况的示例。
图8a和图8b通过带1、40和78的组合示出了示例性IMD。
图9a和图9b通过带3、40和78的组合示出了示例性IMD。
图10a和图10b通过带1、11和77的组合示出了示例性IMD。
图11a和图11b通过带1、11和78的组合示出了示例性IMD。
图12a和图12b通过带8、11和77的组合示出了示例性IMD。
图13a和图13b通过带8、11和78的组合示出了示例性IMD。
图14是示出无线设备和基站的框图,通过它们可以实现本说明书的公开内容。
图15是展示图14中所示的无线设备的细节结构的框图。
图16是示出图14和图15中所示的无线设备的收发器的详细框图。
图17示出了说明图14和图15中所示的无线设备的处理器的详细框图。
图18示出了可以应用于本说明书的通信系统。
具体实施方式
在下文中,基于第3代合作伙伴计划(3GPP)长期演进(LTE)、3GPP LTE-高级(LTE-A)、3GPP 5G(第五代)或3GPP新无线电(NR),将应用本说明书。这只是一个示例,且本说明书可以应用于各种无线通信系统。在下文中,LTE包括LTE和/或LTE-A。
本文使用的技术术语仅仅用来描述具体实施例,且不应被理解为限制本说明书。此外,除非另有定义,否则本文使用的技术术语应被解释为具有本领域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而不是太宽泛或太狭窄。此外,本文使用的技术术语,若被确定为不准确地代表说明书的精神,应由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准确理解的技术术语来代替或理解。此外,本文使用的通用术语应在字典中定义的上下文中解释,但是不能以过于狭窄的方式解释。
本说明书中单数的表达包括复数的含义,除非单数的含义与上下文中复数的含义明显不同。在以下描述中,术语“包括”或“具有”可以表示本说明书中描述的特征、数量、步骤、操作、组件、部分或其组合的存在,并且可以不排除另一特征、另一数量、另一步骤、另一操作、另一组件、另一部分或其组合的存在或添加。
术语“第一”和“第二”用于解释各种组件的目的,并且组件不限于术语“第一”和“第二”。术语“第一”和“第二”仅用来区分一个组件与另一组件。例如,在不偏离本说明书的范围的情况下,第一组件可以被命名为第二组件。
将理解当元件或层被称作正“连接到”或“耦合到”另一元件或层时,其可以直接连接或耦合到另一元件或层或者可以存在中间元件。相反,当元件被称作“直接连接到”或“直接耦合到”另一元件或层时,不存在中间元件或层。
在下文中,将参考附图来更详细地描述本说明书的示例性实施例。在描述本说明书时,为了便于理解,在所有附图中使用相同的附图标记来表示相同的组件,并且将省略对相同组件的重复描述。将省略对众所周知的技术的详细描述,众所周知的技术被确定为使得说明书的要点不清楚。提供附图仅仅是为了使说明书的精神易于理解,而不应被认为是对说明书的限制。应理解,除了附图中所示的内容之外,本说明书的精神可以扩展到其修改、替换或等同物。
在附图中,尽管用户设备(UE)被示为示例,但是这仅仅是为了简化本公开的描述而给出的示例。此处,UE可以意指在通信系统中执行通信的无线通信设备,诸如EPS和/或5GS等等。并且,附图中所示的UE还可以称作终端、移动装备(ME)、无线通信设备、无线通信设备等等。此外,UE可以是便携式设备,诸如膝上型计算机、移动电话、PDA、智能电话、多媒体设备等等,或者UE可以是非便携式设备,诸如个人计算机(PC)或车载设备。
尽管已经基于通用移动电信系统(UMTS)、演进分组核心(EPC)和下一代(也称为第五代或5G)移动通信网络描述了本公开,但是本公开将仅受限于前述通信系统,且因此可以应用于本公开的技术范围和精神可以应用的所有通信系统和方法。
如本文所用,“A或B”可以意味着“仅A”、“仅B”或“A和B这两者”。换句话说,此处“A或B”可以理解为“A和/或B”。例如,此处的“A、B或C”意味着“仅A”、“仅B”、“仅C”,或A、B和C的任意组合(A、B和C的任意组合)。
如本文所使用,斜线(/)或逗号可以意味着“和/或”。例如,“A/B”可以意味着“A和/或B”。因此,“A/B”可以意味着“仅A”、“仅B”或“A和B这两者”。例如,“A、B、C”可以意味着“A、B或C”。
如本文所使用,“A和B中的至少一个”可以意味着“仅A”、“仅B”或“A和B这两者”。另外,表达“A或B中的至少一个”或“A和/或B中的至少一个”可以理解为“A和B中的至少一个”。
另外,在本说明书中,“A、B和C中的至少一个”可以意味着“仅A”、“仅B”、“仅C”或“A、B和C的任意组合”。另外,“A、B或C中的至少一个”或“A、B和/或C中的至少一个”可以意味着“A、B和C中的至少一个”。
另外,本文使用的括号可以意味着“例如”。详细地,当本文写入“控制信息(PDCCH(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道))”时,“PDCCH”可以被提出作为“控制信息”的示例。换句话说,本说明书的“控制信息”并不限于“PDCCH”,并且“PDDCH”可以被提出作为“控制信息”的示例。此外,即使写了“控制信息(即,PDCCH)”,“PDCCH”也可以被提出作为“控制信息”的示例。
在本说明书的一个附图中单独描述的技术特征可以单独或同时实现。
如本文所使用,“基站”通常指的是与无线设备通信的固定站,且可以用其他术语表示,诸如eNB(演进型NodeB)、BTS(基础收发器系统)、gNB(下一代NodeB)或接入点。
如本文所使用,“用户设备(UE)”可以是诸如固定或移动的无线通信设备的示例。此外,UE可以用其他术语表示,诸如设备、无线设备、终端、MS(移动站)、UT(用户终端)、SS(订户站)、MT(移动终端)等。
<下一代移动通信网络>
本说明书的以下描述可以应用于下一代(也称为第五代或5G)移动通信网络。
由于4G移动通信的长期演进(LTE)/LTE-高级(LTE-A)的成功,对下一代,即第5代(所谓的5G)移动通信的兴趣已经增加,并且研究已经持续进行。
国际电信联盟(ITU)定义的5G移动电信是指在任何位置提供高达20Gbps的数据传输速率和至少100Mbps或更高的感觉传输速率。官方名称是“IMT-2020”,并且其目标是在2300中实现全球商业化。
ITU提出了三种使用场景,例如,增强型移动宽带(eMBB)和大规模机器类型通信(mMTC)以及超可靠低延时通信(URLLC)。
URLLC涉及需要高可靠性和低延时的场景。例如,诸如自主导航、工厂自动化、增强现实等服务需要高可靠性和低延时(例如,1ms或更短的延迟时间)。目前,4G(LTE)的延迟时间在统计上是21到43ms(最佳10%)和33到75ms(中值)。这不足以支持需要1ms或更短延迟时间的服务。接下来,eMBB使用场景涉及需要移动超宽带的使用场景。
也就是说,5G移动通信系统旨在比当前的4G LTE更高的容量,可以增加移动宽带用户的密度,并且可以支持设备到设备(D2D)、高稳定性和机器类型通信(MTC)。5G研发还旨在比4G移动通信系统更低的延时时间和更低的电池消耗,从而更好地实现物联网。可以为此类5G移动通信提出一种新的无线电接入技术(新RAT或NR)。
图1示出无线通信系统。
如参考图1可见,无线通信系统包括至少一个基站(BS)。BS分为gNB 20a和eNB20b。gNB 20a用于诸如NR的5G移动通信。并且,eNB 20b用于诸如LTE或LTE-A的4G移动通信。
每一BS(例如,gNB 20a和eNB 20b)向特定地理区域(通常,称作小区)20-1、20-2和20-3提供通信服务。小区可以进一步分为多个区域(扇区)。
UE 10通常属于一个小区,并且UE所属的小区被称作服务小区。向服务小区提供通信服务的BS称作服务BS。由于无线通信系统是蜂窝式系统,所以存在与服务小区相邻的另一小区。与服务小区相邻的另一小区称作相邻小区。向相邻小区提供通信服务的BS称作相邻BS。服务小区和相邻小区是基于UE相对决定的。
在下文中,下行链路意味着从BS 20到UE 10的通信,并且上行链路意味着从UE 10到BS 200的通信。在下行链路中,发射器可以是BS 20的一部分,且接收器可以是UE 10的一部分。在上行链路中,发射器可以是UE 10的一部分,并且接收器可以是BS 20的一部分。
同时,无线通信系统通常可以分为频分双工(FDD)类型和时分双工(TDD)类型。根据FDD类型,在占用不同频带的同时实现上行链路传输和下行链路传输。根据TDD类型,在占据相同频带时在不同的时间处实现上行链路传输和下行链路传输。TDD类型的信道响应大体上是互易的。这意味着在给定的频率范围中下行链路信道响应和上行链路信道响应彼此大致相同。因此,在基于TDD的无线通信系统中,可以从上行链路信道响应获取下行链路信道响应。在TDD类型中,由于整个频带在上行链路传输和下行链路传输中被时分,通过基站的下行链路传输和通过终端的上行链路传输可以不被同时执行。在上行链路传输和下行链路传输以子帧为单位划分的TDD系统中,上行链路传输和下行链路传输在不同的子帧中被执行。
<载波聚合>
现在描述载波聚合系统。
载波聚合系统聚合多个分量载波(CC)。现有小区的含义根据上述载波聚合而改变。根据载波聚合,小区可以表示下行链路分量载波和上行链路分量载波的组合或者独立的下行链路分量载波。
此外,载波聚合中的小区可以被分类为主小区、辅小区和服务小区。主小区表示在主频率中操作的小区。主小区表示UE执行初始连接建立过程或连接重建过程的小区,或者在切换过程中被指示为主小区的小区。辅小区表示在辅频率中操作的小区。一旦建立了RRC连接,辅小区就被用来提供附加的无线电资源。
如上文所述,载波聚合系统可以支持多个分量载波(CC),也就是说,与单载波系统不同的多个服务小区。
载波聚合系统可以支持跨载波调度。跨载波调度是一种调度方法,其能够执行经由通过特定分量载波发送的PDCCH的通过其他分量载波发送的PDSCH的资源分配,和/或通过不同于与特定分量载波基本链接的分量载波的其他分量载波发送的PUSCH的资源分配。
<双重连接(DC)的介绍>
最近,正在研究将UE同时连接到不同基站的方案,例如宏小区基站和小小区基站。这称为双重连接(DC)。
在DC中,用于主小区(Pcell)的e节点B(eNodeB)可以称作主eNodeB(下文称作MeNB)。另外,仅用于辅小区(Scell)的eNodeB可以称作辅eNodeB(下文称作SeNB)。
包括由MeNB实现的主小区(Pcell)的小区组可以称作主小区组(MCG)或PUCCH小区组1。包括由SeNB实现的辅小区(Scell)的小区组可以称作辅小区组(SCG)或PUCCH小区组2。
同时,在辅小区组(SCG)中的辅小区中,UE可以发送上行链路控制信息(UCI)的辅小区或者UE可以发送PUCCH的辅小区可以称作超级辅小区(超级SCell)或者主辅小区(主Scell;PScell)。
图2a至图2c是示出下一代移动通信服务的示例性架构的示例图。
参考图2a,UE以双重连接(DC)方式被连接到基于LTE/LTE-A的小区和基于NR的小区。
基于NR的小区被连接到用于现有4G移动通信的核心网络,即演进型分组核心(EPC)。
参考图2b,与图2a不同,基于LTE/LTE-A的小区被连接到用于5G移动通信的核心网络,即,下一代(NG)核心网络。
基于如图2a和图2b所示的架构的服务方案被称为非独立(NSA)。
参考图2c,UE仅被连接到基于NR的小区。基于此类架构的服务方法被称为独立(SA)。
另一方面,在NR中,可以认为从基站的接收使用下行链路子帧,并且向基站的发送使用上行链路子帧。该方法可以应用于成对频谱和不成对频谱。一对频谱意味着包括两个载波频谱用于下行链路和上行链路操作。例如,在一对频谱中,一个载波可以包括彼此成对的下行链路频带和上行链路频带。
NR支持多个参数集(例如,子载波间隔(SCS)的多个值),以便支持各种5G服务。例如,当SCS为15kHz时,支持传统蜂窝式带中的广域。当SCS为30kHz/60kHz时,支持密集城区、较低延时和较宽的载波带宽。当SCS为60kHz或更高时,为了克服相位噪声,支持大于24.25GHz的带宽。
基于LTE/LTE-A的小区在演进型通用陆地无线电接入(E-UTRA)操作带中操作。并且,基于NR的小区在NR带中操作。此处,DC可以称为EN-DC。
下表是E-UTRA操作带的示例。
[表1]
Figure BDA0003267498240000111
Figure BDA0003267498240000121
NR频带可以被定义为两种类型(FR1和FR2)的频率范围。该频率范围可以改变。例如,在表2中说明了两个类型(FR1和FR2)的频带。为了描述的便利性,在NR系统中使用的频带中,FR1可以指“亚6GHz范围”,FR2可以指“高于6GHz范围”,并且可以被称作毫米波(mmWave)。
[表2]
频率范围名称 对应频率范围 子载波间隔
FR1 450MHz–6000MHz 15,30,60kHz
FR2 24250MHz–52600MHz 60,120,240kHz
如上文所述,用于NR系统的频率范围可以改变。例如,FR1可以包括从410MHz到7125MHz的范围,如表3中所示。也就是说,FR1可以包括6GHz或更大(或5850、5900、5925MHz等)的频带。例如,FR1中包括的6GHz或更大(或5850、5900、5925MHz等)的频带可以包括未授权带。未授权带可以用于各种用途,例如,用于车辆通信(例如,自主驾驶)。
[表3]
频率范围名称 对应频率范围 子载波间隔
FR1 410MHz–7125MHz 15,30,60kHz
FR2 24250MHz–52600MHz 60,120,240kHz
<NR中的操作带>
NR中的操作带如下。
表4展示FR1上操作带的示例。表4中所示的操作带是从LTE/LTE-A的操作带转变而来的重构操作带。该操作带可以称作FR1操作带。
[表4]
Figure BDA0003267498240000141
表5展示FR2上操作带的示例。下表展示了高频上定义的操作带。该操作带称作FR2操作带。
[表5]
Figure BDA0003267498240000151
同时,当使用上表所示的操作带时,使用如下表所示的信道带宽。
[表6]
Figure BDA0003267498240000152
在上表中,SCS指示子载波间隔。在上表中,NRB指示RB数量。
同时,当使用上表所示的操作带时,使用如下表所示的信道带宽。
[表7]
Figure BDA0003267498240000153
图3示出NR无线电帧结构的示例。
如图3中所示,无线电帧长度为10ms且包括两个(2)半帧。半帧包括五个(5)子帧。每一子帧长度为1ms。子帧包括至少一个或多个时隙。子帧中的时隙数量取决于子载波间隔(SCS)。基于循环前缀(CP),每个时隙包括十二(12)或十四(14)个OFDM符号。基于正常CP,时隙包括十二(12)个OFDM符号。基于扩展CP,时隙包括十四(14)个OFDM符号。此处,符号意指OFDM符号、CP-OFDM符号、SC-FDMA符号或DFT-s-OFDM符号。
图4展示NR中子帧类型的示例。
图4中所示的传输时间间隔(TTI)可以称为用于NR(或新RAT)的子帧或时隙。图4中的子帧(或时隙)可以被用于在NR(或新RAT)的TDD系统中,以最小化数据传输延迟。如图4中所示,与当前子帧一样,子帧(或时隙)包括14个符号。子帧(或时隙)的前符号可以被用于下行链路控制信道,并且子帧(或时隙)的后符号可以被用于上行链路控制信道。其他信道可以被用于下行链路数据传输或上行链路数据传输。根据子帧(或时隙)的此类结构,可以在一个子帧(或时隙)中依序地执行下行链路传输和上行链路传输。因此,可以在子帧(或时隙)中接收下行链路数据,并且可以在子帧(或时隙)中发送上行链路确认响应(ACK/NACK)。此结构中的子帧(或时隙)可以被称为自约束(self-constrained)子帧。如果使用子帧(或时隙)的这种结构,则可以减少重新发送发生接收错误的数据所需的时间,并且因此,可以最小化最终数据传输等待时间。在自包含(self-contained)子帧(时隙)的此类结构中,从发送模式转变到接收模式可能需要时间间隙,反之亦然。为此目的,当下行链路在子帧结构中转变为上行链路时,一些OFDM符号可以被设置为保护时段(GP)。
<各种参数集的支持>
在下一代系统中,随着无线通信技术的发展,可以向UE提供多个参数集。
参数集可以由循环前缀(CP)长度和子载波间隔来定义。一个小区可以向UE提供多个参数集。当参数集的索引用μ表示时,子载波间隔和对应的CP长度可以如下表所示来表示。
[表8]
Μ Δf=2<sup>μ</sup>·15[kHz] CP
0 15 正常
1 30 正常
2 60 正常、扩展
3 120 正常
4 240 正常
在正常CP的情况下,当参数集的索引由μ表示时,每个时隙的OLDM符号数Nslot symb、每个帧的时隙数Nframe,μ slot和每个子帧的时隙数Nsubframe,μ slot如下表所示来表示。
[表9]
μ N<sup>slot</sup><sub>symb</sub> N<sup>frame,μ</sup><sub>slot</sub> N<sup>subframe,μ</sup><sub>slot</sub>
0 14 10 1
1 14 20 2
2 14 40 4
3 14 80 8
4 14 160 16
5 14 320 32
在扩展CP的情况下,当参数集的索引由μ表示时,每个时隙的OLDM符号数Nslot symb、每个帧的时隙数Nframe,μ slot和每个子帧的时隙数Nsubframe,μ slot如下表所示来表示。
[表10]
Μ N<sup>slot</sup><sub>symb</sub> N<sup>frame,μ</sup><sub>slot</sub> N<sup>subframe,μ</sup><sub>slot</sub>
2 12 40 4
同时,在下一代移动通信中,每个符号可以被用于下行链路或上行链路,如下表中所示。在下表中,上行链路由U指示,并且下行链路由D指示。在下表中,X指示可以灵活用于上行链路或下行链路的符号。
[表11]
Figure BDA0003267498240000181
Figure BDA0003267498240000191
<最大输出功率>
功率等级1、2、3和4基于UE类型指定如下:
[表12]
UE功率等级 UE类型
1 固定无线接入(FWA)UE
2 车辆UE
3 手持式UE
4 高功率非手持式UE
1.用于功率等级1的UE最大输出功率
除非另有说明,否则以下要求定义了非CA配置的信道带宽内任何传输带宽的UE辐射的最大输出功率。测量周期应为至少一个子帧(1ms)。利用有效各向同性辐射功率(EIRP)的测试度量(链路=波束峰值搜索网格,Meas=链路角度)来验证该要求。
下表展示了功率等级1的UE最小峰值EIRP。
[表13]
操作带 最小峰值EIRP(dBm)
n257 40.0
n258 40.0
n260 38.0
n261 40.0
下表列出了总辐射功率(TRP)和EIRP的最大输出功率值。最大允许EIRP来源于法规要求。利用波束锁定模式下的TRP的测试度量(链路=TX波束峰值方向)和EIRP的测试度量(链路=TX波束峰值方向,Meas=链路角度)来验证这些要求。
下表展示了用于功率等级1的UE最大输出功率限制。
[表14]
操作带 最大TRP(dBm) 最大EIRP(dBm)
n257 35 55
n258 35 55
n260 35 55
n261 35 55
在UE周围的整个球体上测量的辐射功率分布的第85百分位(percentile)处的最小EIRP被定义为球面覆盖要求,并且见下表。利用EIRP的测试度量(链路=波束峰值搜索网格,Meas=链路角度)来验证该要求。
下表展示了用于功率等级1的UE球面覆盖。
[表15]
操作带 在85百分位CDF处的最小EIRP(dBm)
n257 32.0
n258 32.0
n260 30.0
n261 32.0
2.用于功率等级2的UE最大输出功率
除非另有说明,否则以下要求定义了非CA配置的信道带宽内任何传输带宽的UE辐射的最大输出功率。测量周期应为至少一个子帧(1ms)。用EIRP的测试度量(链路=波束峰值搜索网格,Meas=链路角度)来验证该要求。
下表展示了用于功率等级2的UE最小峰值EIRP。
[表16]
操作带 最小峰值EIRP(dBm)
n257 29
n258 29
n261 29
下表列出了TRP和EIRP的最大输出功率值。最大允许EIRP来源于法规要求[8]。利用波束锁定模式下的TRP的测试度量(链路=TX波束峰值方向)和EIRP的测试度量(链路=TX波束峰值方向,Meas=链路角度)来验证这些要求。
下表展示了用于功率等级2的UE最大输出功率限制。
[表17]
操作带 最大TRP(dBm) 最大EIRP(dBm)
n257 23 43
n258 23 43
n261 23 43
在UE周围的整个球体上测量的辐射功率分布的第60百分位处的最小EIRP被定义为球面覆盖要求,并且在下表中被找到。利用EIRP的测试度量(链路=波束峰值搜索网格,Meas=链路角度)来验证该要求。
下表展示了用于功率等级2的UE球面覆盖。
[表18]
操作带 在60百分位CDF处的最小EIRP(dBm)
n257 18.0
n258 18.0
n261 18.0
3.用于功率等级3的UE最大输出功率
除非另有说明,否则以下要求定义了非CA配置的信道带宽内任何传输带宽的UE辐射的最大输出功率。测量周期应为至少一个子帧(1ms)。利用EIRP总分量的测试度量(链路=波束峰值搜索网格,Meas=链路角度)来验证该要求。在下表中指定支持单个FR2带的UE的要求。在下面两个表中指定针对支持多个FR2带的UE的要求。
下表展示了用于功率等级3的UE最小峰值EIRP。
[表19]
操作带 最小峰值EIRP(dBm)
n257 22.4
n258 22.4
n259 18.7
n260 20.6
n261 22.4
下表列出了TRP和EIRP的最大输出功率值。最大允许EIRP来源于法规要求[8]。用波束锁定模式下的TRP的测试度量(链路=TX波束峰值方向)和EIRP总分量的测试度量(链路=TX波束峰值方向,Meas=链路角度)来验证这些要求。
下表展示了用于功率等级3的UE最大输出功率限制
[表20]
操作带 最大TRP(dBm) 最大EIRP(dBm)
n257 23 43
n258 23 43
n259 23 43
n260 23 43
n261 23 43
在UE周围的整个球体上测量的辐射功率分布的第50百分位处的最小EIRP被定义为球面覆盖要求,并且见下表。利用EIRP总分量的测试度量(链路=波束峰值搜索网格,Meas=链路角度)来验证该要求。在下表中指定针对支持单个FR2带的UE的要求。在下面两个表中指定针对支持多个FR2带的UE的要求。
下表展示了用于功率等级3的UE球面覆盖。
[表21]
操作带 在50百分位CDF处的最小EIRP(dBm)
n257 11.5
n258 11.5
n259 5.8
n260 8
n261 11.5
对于支持多个FR2带的UE,上表中峰值EIRP和EIRP球面覆盖的最低要求应每个带分别降低峰值EIRP松弛参数ΔMBP,n和EIRP球面覆盖松弛参数ΔMBS,n。对于所支持带的每个组合,ΔMBP,n和ΔMBS,n适用于每个支持带n,使得所有支持带的总松弛量∑MBP和∑MBS不应超过下表指示的总值。
下表展示了用于功率等级3的UE多带松弛因子。
[表22]
Figure BDA0003267498240000241
4.用于功率等级4的UE最大输出功率
除非另有说明,否则以下要求定义了非CA配置的信道带宽内任何传输带宽的UE辐射的最大输出功率。测量周期应为至少一个子帧(1ms)。用EIRP的测试度量(链路=波束峰值搜索网格,Meas=链路角度)来验证该要求。
下表展示了用于功率等级4的UE最小峰值EIRP。
[表23]
操作带 最小峰值EIRP(dBm)
n257 34
n258 34
n260 31
n261 34
下表列出了TRP和EIRP的最大输出功率值。最大允许EIRP来源于法规要求[8]。用波束锁定模式下的TRP的测试度量(链路=TX波束峰值方向)和EIRP的测试度量(链路=TX波束峰值方向,Meas=链路角度)来验证这些要求。
下表展示了用于功率等级4的UE最大输出功率限制。
[表24]
操作带 最大TRP(dBm) 最大EIRP(dBm)
n257 23 43
n258 23 43
n260 23 43
n261 23 43
在UE周围的整个球体上测量的辐射功率分布的第20百分位处的最小EIRP被定义为球面覆盖要求,并且见下表。用EIRP的测试度量(链路=波束峰值搜索网格,Meas=链路角度)来验证该要求。
下表展示了用于功率等级4的UE球面覆盖。
[表25]
操作带 在20百分位CDF处的最小EIRP(dBm)
n257 25
n258 25
n260 19
n261 25
<CA的类型>
另一方面,载波聚合也可以被分为带间CA和带内CA。带间CA是聚合和使用存在于不同操作带中的每个CC的方法,并且带内CA是聚合和使用相同操作带中的每个CC的方法。此外,CA技术更具体地说,是带内连续CA、带内非连续CA和带间间断(非连续)CA。
图5a示出带内连续CA的示例的概念图。图5b示出带内非连续CA的示例的概念图。
CA可以被分成图5a中所示的带内连续CA和图5b中所示的带内非连续CA。
图6a示出用于带间CA的较低频带和较高频带的组合的示例的概念图。图6b示出用于带间CA的类似频带的组合的示例的概念图。
带间载波聚合可以被分成如图6a所示的具有带间CA的不同RF特性的低频带和高频带的载波之间的带间CA,以及如图6b所示的由于类似的RF(射频)特性而可以使用每个分量载波的公共RF终端的类似频率的带间CA。
对于带间载波聚合,载波聚合配置是操作带的组合,每个操作带支持载波聚合带宽等级。
[表26]
Figure BDA0003267498240000261
图7示出了经由上行链路操作带发送的上行链路信号影响经由下行链路操作带接收下行链路信号的情况的示例。
在图7中,互调失真(IMD)可能意味着由系统中的非线性或时间变化引起的包含两个或更多个不同频率的信号的幅度调制。频率分量之间的互调将在不仅是谐波频率(整数倍)的频率下形成附加分量,如谐波失真,而且在原始频率的和频以及差频下以及在那些频率的倍数的和频以及差频下也形成附加分量。
参考图7,展示了在终端中配置CA的示例。例如,终端可以基于三个下行链路操作带(DL带X、Y、Z)和两个上行链路操作带(DL带X、Y)通过CA执行通信。
如图7所示,在由CA配置三个下行链路操作带并且配置两个上行链路操作带的情况下,终端可以通过两个上行链路操作带发送上行链路信号。在此情况下,基于上行链路信号的频带出现的谐波分量和互调失真(IMD)分量可能落入其自身的下行链路带内。也就是说,在图7的示例中,当终端发送上行链路信号时,可能出现谐波分量和互调失真(IMD)分量,这可能影响终端自身的下行链路带。
该终端应被配置成满足参考灵敏度功率级别(REFSENS),该参考灵敏度功率级别是当接收下行链路信号时终端的每个天线端口的最小平均功率。
当如图7的示例中所示出现谐波分量和/或IMD分量时,由于UE自身发送的上行链路信号,可能不满足下行链路信号的REFSENS。
例如,可以设置REFSENS,使得终端的下行链路信号吞吐量是参考测量信道的最大吞吐量的95%或更多。当谐波分量和/或IMD分量出现时,下行链路信号吞吐量有可能降低到最大吞吐量的95%或更低。
<本公开的公开内容>
因此,确定终端的谐波分量和IMD分量是否出现,并且当谐波分量和/或IMD分量出现时,针对对应的频带定义最大灵敏度下降(MSD)值,所以由于其自身的传输信号,可以允许接收带中的REFSENS松弛。此处,MSD可以意味着REFSENS的最大允许减少。当针对配置了CA或DC的终端的特定操作带定义MSD时,对应操作带的REFSENS可以松弛所定义的MSD的量。
本说明书的公开内容提供了关于配置有NR EN-DC的终端中的自干扰和灵敏度松弛量的分析结果。
EN-DC可以是LTE(xDL/1UL)频带和NR间/内(2DL/1UL)带的带组合。
I.自干扰分析的概述
下表概述了3DL/2UL EN-DC操作中具有自干扰问题的EN-DC带组合。
下表展示了LTE 1带和NR 2带DL和2带UL EN-DC操作的自干扰分析的概要。
[表27]
Figure BDA0003267498240000281
Figure BDA0003267498240000291
Figure BDA0003267498240000301
Figure BDA0003267498240000311
参考灵敏度要求松弛了最大灵敏度下降(MSD)的量。
基于上表,本公开提供了MSD分析结果,以支持通过双重发送的EN-DC操作。针对EN-DC LTE(x带/1UL,x=1,2,3,4)+NR(2带/1UL)带组合的MSD分析。
可以考虑在亚6GHz的LTE系统中使用NSA UE的共享天线RF架构。此外,可以考虑使用通用NSA DC UE的共享天线RF架构来导出MSD水平。
对于这些3DL/2UL EN-DC NR UE的MSD分析,假设基于当前UE RF FE组件的参数和衰减水平如下表所示。
下表展示了RF组件隔离参数(例如,UE RF前端组件参数),以导出亚6GHz的MSD水平。
[表28]
Figure BDA0003267498240000312
Figure BDA0003267498240000321
下表展示了根据RF组件(例如,UE RF前端组件隔离参数)的隔离级别。
[表29]
隔离参数 值(dB) 注释
天线到天线 10 主天线到分集天线
PA(输出)到PA(输入) 60 PCB隔离(PA前向混合)
三工器 20 高/低带隔离
双工器 25 高/低带隔离
PA(输出)到PA(输出) 60 L-H/H-L跨带
PA(输出)到PA(输出) 50 H-H跨带
LNA(输入)到PA(输出) 60 L-H/H-L跨带
LNA(输入)到PA(输出) 50 H-H跨带
双工器 50 Rx带的Tx带抑制
基于这些假设,本公开提出如下MSD水平。下表展示了由IMD问题提出的MSD测试配置和结果
[表30]
Figure BDA0003267498240000322
Figure BDA0003267498240000331
II.EN-DC LTE(2带/1UL)+NR(1带/1UL)带组合的MSD分析
下表展示了LTE(2DL/1UL)+NR(1DL/1UL)DC带组合中的IMD问题情况。
[表31]
Figure BDA0003267498240000332
下表展示了RF组件隔离参数(例如,UE RF前端组件参数),以导出亚6GHz的MSD水平。
[表32]
Figure BDA0003267498240000341
下表展示了根据RF组件(例如,UE RF前端组件隔离参数)的隔离级别。
[表33]
隔离参数 值(dB) 注释
天线到天线 10 主天线到分集天线
PA(输出)到PA(输入) 60 PCB隔离(PA前向混合)
三工器 20 高/低带隔离
双工器 25 高/低带隔离
PA(输出)到PA(输出) 60 L-H/H-L跨带
PA(输出)到PA(输出) 50 H-H跨带
LNA(输入)到PA(输出) 60 L-H/H-L跨带
LNA(输入)到PA(输出) 50 H-H跨带
双工器 50 Rx带的Tx带抑制
基于这些假设,本公开提出如下MSD水平。
下表展示了由IMD问题提出的MSD测试配置和结果。
[表34]
Figure BDA0003267498240000351
因此,本公开提出了基于共享天线RF架构的所需MSD水平,以支持亚6GHz的NSA DC操作。根据第2节的分析,我们提出如下建议
建议:应考虑提出的MSD测试配置和MSD水平,以指定EN-DC带组合的相关TR和TS中的MSD要求。
III.通过分析提出MSD的建议
III-1.DC_1A_n40A-n78A的建议MSD水平
图8a和图8b通过带1、40和78的组合示出了示例性IMD。
存在影响NR n78的参考灵敏度的由带1和n40产生的IMD4和IMD5产物。例如,如图8a所示,如果UE经由操作带1和40的上行链路带发送上行链路信号,则产生IMD产物且然后操作带78中的参考灵敏度降低。因此,需要MSD值来应用参考灵敏度。
另外,存在影响带n40的参考灵敏度的由带1和n78产生的IMD4产物。在下表中展示所需MSD。例如,如图8B所示,如果UE经由操作带1和78的上行链路带发送上行链路信号,则产生IMD产物并且然后操作带40中的参考灵敏度降低。因此,需要MSD值来应用参考灵敏度。
下表展示了由于EN-DC_1A_n40A-n78A的双上行链路操作导致的针对Scell的MSD异常。
[表35]
Figure BDA0003267498240000361
III-2.DC_3_n1-n79的建议MSD水平
存在影响NR n79的参考灵敏度的由带3和n1产生的IMD5产物。
另外,存在影响NR带n1的参考灵敏度的由带3和n79产生的IMD5产物。在下表中展示所需MSD。
下表展示了由于EN-DC_3A_n1A-n79A的双上行链路操作导致的针对Scell的MSD异常。
[表36]
Figure BDA0003267498240000371
III-3.针对DC_3_n40-n78的建议MSD水平
图9a和图9b通过带3、40和78的组合示出了示例性IMD。
存在影响NR带n78的参考灵敏度的由带3和n40产生的IMD5产物。例如,如图9a所示,如果UE经由操作带3和40的上行链路带发送上行链路信号,则产生IMD产物并且然后操作带78中的参考灵敏度降低。因此,需要MSD值来应用参考灵敏度。
另外,存在影响NR带n40的参考灵敏度的由带3和n78产生的IMD5产物。在下表中展示所需MSD。例如,如图9B所示,如果UE经由操作带3和78的上行链路带发送上行链路信号,则产生IMD产物并且然后操作带40中的参考灵敏度降低。因此,需要MSD值来应用参考灵敏度。
下表展示了由于EN-DC_3A_n40A-n78A的双上行链路操作导致的针对Scell的MSD异常。
[表37]
Figure BDA0003267498240000372
Figure BDA0003267498240000381
III-4.针对DC_66_n25-n41的建议MSD水平
存在影响NR带n25的参考灵敏度的由带66和n41产生的IMD4产物。在下表中展示所需MSD。
下表展示了由于EN-DC_66A_n25A-n41A的双上行链路操作导致的针对Scell的MSD异常。
[表38]
Figure BDA0003267498240000382
III-5.针对DC_1-11_n77的建议MSD水平
图10a和图10b通过带1、11和77的组合示出了示例性IMD。
如图10A所示,如果UE经由操作带1和77的上行链路带发送上行链路信号,则产生IMD产物并且然后操作带11中的参考灵敏度降低。因此,需要MSD值来应用参考灵敏度。
此外,如图10B所示,如果UE经由操作带11和77的上行链路带发送上行链路信号,则产生IMD产物并且然后操作带1中的参考灵敏度降低。因此,需要MSD值来应用参考灵敏度。
如上所述,B1和n77至带11Rx的IMD2以及B11和n77至带1Rx的IMD2需要被解决,以实现REFSENS松弛。建议采用以下值:
下表展示了在NR FR1(三个带)中由于EN-DC的双上行链路操作导致的参考灵敏度异常。
[表39]
Figure BDA0003267498240000391
III-6.针对DC_1-11_n78的建议MSD水平
图11a和图11b通过频带1、11和78的组合示出了示例性IMD。
如图11A所示,如果UE经由操作带1和78的上行链路带发送上行链路信号,则产生IMD产物并且然后操作带11中的参考灵敏度降低。因此,需要MSD值来应用参考灵敏度。
此外,如图11A所示,如果UE经由操作带11和78的上行链路频带发送上行链路信号,则产生IMD产物且然后操作带1中的参考灵敏度降低。因此,需要MSD值来应用参考灵敏度。
如上所述,B1和n78至带11Rx的IMD2以及B11和n78至带1Rx的IMD2需要被解决,以实现REFSENS松弛。建议采用以下值:
下表展示了在NR FR1(三个带)中由于EN-DC的双上行链路操作导致的参考灵敏度异常。
[表40]
Figure BDA0003267498240000392
Figure BDA0003267498240000401
III-7.针对DC_8-11_n77的建议MSD水平
图12a和图12b通过带8、11和77的组合示出了示例性IMD。
如图12a所示,如果UE经由操作带8和77的上行链路频带发送上行链路信号,则产生IMD产物并且然后操作带11中的参考灵敏度降低。因此,需要MSD值来应用参考灵敏度。
此外,如图12A所示,如果UE经由操作带11和77的上行链路频带发送上行链路信号,则产生IMD产物并且然后操作带8中的参考灵敏度降低。因此,需要MSD值来应用参考灵敏度。
如上所述,B8和n77至带11Rx的IMD3以及B11和n77至带8Rx的IMD3需要被解决,以实现REFSENS松弛。建议采用以下值:
下表展示了在NR FR1(三个带)中由于EN-DC的双上行链路操作导致的参考灵敏度异常。
[表41]
Figure BDA0003267498240000402
III-8.针对DC_8-11_n78的建议MSD水平
图13a和图13b通过带8、11和78的组合示出了示例性IMD。
如图13A所示,如果UE经由操作带8和78的上行链路带发送上行链路信号,则产生IMD产物并且然后操作带11中的参考灵敏度降低。因此,需要MSD值来应用参考灵敏度。
此外,如图13B所示,如果UE经由操作带11和78的上行链路带发送上行链路信号,则产生IMD产物并且然后操作带8中的参考灵敏度降低。因此,需要MSD值来应用参考灵敏度。
如上所述,B11和n78至带8Rx的IMD3需要被解决,以实现REFSENS松弛。建议采用以下值:
下表展示了在NR FR1(三个带)中由于EN-DC的双上行链路操作导致的参考灵敏度异常。
[表42]
Figure BDA0003267498240000411
<本公开的实施例>
本说明书的公开内容提供了一种被配置成在无线系统中操作的设备。该设备可以包括:被配置有演进型通用陆地无线电接入(E-UTRA)-新无线电(NR)双重连接(EN-DC)的收发器。EN-DC可以被配置成使用三个带。该设备可以包括:可操作地连接到收发器的处理器。该处理器可以被配置成:控制收发器以接收下行链路信号,并控制收发器以经由三个带中的至少两个带发送上行链路信号。最大灵敏度下降(MSD)值可以应用于接收下行链路信号的参考灵敏度。可以为带1、40和78的第一组合、带3、40和78的第二组合、带1、11和77的第三组合、带1、11和78的第四组合、带8、11和77的第五组合或带8、11和78的第六组合预先配置MSD值。
基于带1、40和78的第一组合,用于带78的MSD值可以是9.8dB。
基于带1、40和78的第一组合,用于带40的MSD值可以是10.6dB。
基于带3、40和78的第二组合,用于带78的MSD值可以是4.8dB。
基于带3、40和78的第二组合,用于带40的MSD值可以是4.4dB。
基于带1、11和77的第三组合,用于带11的MSD值可以是31.4dB。
基于带1、11和77的第三组合,用于带1的MSD值可以是30.8dB。
基于带1、11和78的第四组合,用于带11的MSD值可以是31.4dB。
基于带1、11和78的第四组合,用于带1的MSD值可以是30.8dB。
基于带8、11和77的第五组合,用于带11的MSD值可以是18.8dB。
基于带8、11和77的第五组合,用于带8的MSD值可以是18.2dB。
基于带8、11和78的第六组合,用于带11的MSD值可以是18.8dB。
基于带8、11和78的第六组合,用于带8的MSD值可以是18.2dB。
对于带1、40和78的第一组合,带1可以被用于E-UTRA,且带40和78可以被用于NR。
对于带3、40和78的第二组合,带3可以被用于E-UTRA,并且带40和78可以被用于NR。
对于带1、11和77的第三组合,带1和11可以被用于E-UTRA,且带77可以被用于NR。
对于带1、11和78的第四组合,带1和11可以被用于E-UTRA,且频带78用于NR。
对于带8、11和77的第五组合,带8和11可以被用于E-UTRA,并且带77可以被用于NR。
对于带8、11和78的第六组合,带8和11可以被用于E-UTRA,并且带78可以被用于NR。
<本说明书的公开内容将应用的通信系统>
虽然不限于此,但是本文公开的本说明书的各种描述、功能、过程、建议、方法和/或操作流程图可以应用于需要设备之间的无线通信/连接(例如,5G)的各种领域。
在下文中,参考附图更详细地描述可以应用本说明书的通信系统。除非另有说明,否则以下附图/描述中的相同附图标记可以示出相同或对应的硬件块、软件块或功能块。
图14是示出无线设备和基站的框图,通过它们可以实现本说明书的公开内容。
参考图14,无线设备100和基站200可以实现本说明书的公开内容。
无线设备100包括处理器120、存储器130和收发器110。同样地,基站200包括处理器220、存储器230和收发器210。处理器120和220、存储器130和230以及收发器110和210可以实现为单独的芯片,或者至少两个或更多个块/功能可以通过一个芯片来实现。
收发器110和210中的每个包括发射器和接收器。当执行特定操作时,发射器和接收器中的任一者或两者可以进行操作。收发器110和210中的每个可以包括用于发送和/或接收无线电信号的一个或多个天线。另外,收发器110和210中的每个可以包括被配置用于放大Rx信号和/或Tx信号的放大器、以及用于将信号发送到特定频带的带通滤波器。
处理器120和220中的每个可以实现本说明书中建议的功能、过程和/或方法。处理器120和220中的每个可以包括编码器和解码器。例如,处理器120和230中的每个可以执行上文所描述的操作。处理器120和220中的每个可以包括专用集成电路(ASIC)、不同芯片组、逻辑电路、数据处理设备、和/或将基带信号和无线电信号相互转换的转换器。
存储器130和230中的每个可以包括只读存储器(ROM)、随机存取存储器(RAM)、快闪存储器、存储卡、存储介质和/或任何其他存储设备。
图15是展示图14中所示的无线设备的细节结构的框图。
特别地,图15更详细地展示图14的无线设备的示例。
无线设备包括存储器130、处理器120、收发器110、电源管理模块1091、电池1092、显示器1041、输入单元1053、扬声器1042、麦克风1052、订户识别模块(SIM)卡和一个或多个天线。
处理器120可以被配置成实现本说明书中描述的所建议功能、过程和/或方法。无线电接口协议层可以实现在处理器120中。处理器120可以包括专用集成电路(ASIC)、其他芯片组、逻辑电路和/或数据处理单元。处理器120可以是应用处理器(AP)。处理器120可以包括数字信号处理器(DSP)、中央处理单元(CPU)、图形处理单元(GPS)以及调制器和解调器(调制解调器)中的至少一个。处理器120的示例可以包括由
Figure BDA0003267498240000451
制造的SNAPDRAGONTM系列处理器、由
Figure BDA0003267498240000452
制造的EXYNOSTM系列处理器、由
Figure BDA0003267498240000453
制造的A系列处理器、由
Figure BDA0003267498240000454
制造的HELIOTM系列处理器、由
Figure BDA0003267498240000455
制造的ATOMTM系列处理器或对应的下一代处理器。
电源管理模块1091管理处理器120和/或收发器110的功率。电池1092向电源管理模块1091供应电力。显示器1041输出由处理器120处理的结果。输入单元1053接收要由处理器120使用的输入。输入单元1053可以被显示在显示器1041上。SIM卡是一种集成电路,该集成电路被用于在便携式电话和诸如计算机的便携式电话设备中安全地存储用于识别和认证订户的国际移动订户身份(IMSI)和与之相关的密钥。联系人信息可以被存储在许多SIM卡中。
存储器130可操作地耦合到处理器120,并且存储用于操作处理器120的多种信息。存储器130可以包括只读存储器(ROM)、随机存取存储器(RAM)、快闪存储器、存储卡、存储介质和/或其他等效存储设备。当实施例用软件实现时,本说明书中解释的技术可以用模块(即,过程、功能等)来实现,用于执行本说明书中解释的功能。模块可以被存储在存储器130中,并且可以由处理器120执行。存储器130可以被实现在处理器120内部。可替选地,存储器130可以在处理器120外部实现,并且可以通过使用各种众所周知的手段以可通信的方式被耦合到处理器120。
收发器110可操作地耦合到处理器120,并发送和/或接收无线电信号。收发器110包括发射器和接收器。收发器110可以包括用于处理射频信号的基带信号。收发器控制一个或多个天线以发送和/或接收无线电信号。为了发起通信,处理器120向收发器110传送命令信息,例如发送构成语音通信数据的无线电信号。天线进行服务以发送和接收无线电信号。当接收到无线电信号时,收发器110可以传送要由处理器120处理的信号,并且可以将该信号转换成基带信号。经处理的信号可以被转换成通过扬声器1042输出的可听或可读信息。
扬声器1042输出与由处理器120处理的声音相关的结果。麦克风1052接收要由处理器120使用的声音相关输入。
用户按压(或触摸)输入单元1053的按钮,或者通过使用麦克风1052来驱动语音(激活语音),来输入诸如电话号码等命令信息。处理器120接收命令信息,并执行适当的功能,诸如呼叫电话号码等。操作数据可以从SIM卡或存储器130提取。另外,为了用户的辨识和方便,处理器120可以在显示器1041上显示命令信息或操作信息。
图16是示出图14和图15中所示的无线设备的收发器的详细框图。
参考图16,收发器110包括发射器111和接收器112。发射器111包括离散傅立叶变换(DFT)单元1111、子载波映射器1112、IFFT单元1113、CP插入单元1114、无线发射器1115。另外,收发器1110可以还包括加扰单元(未示出)、调制映射器(未示出)、层映射器(未示出)和层置换器,并且收发器110可以设置在DFT单元1111的前方。也就是说,为了防止峰均功率比(PAPR)增加,发射器111可以在将信号映射到子载波之前发送信息以经过DFT单元1111。由DFT单元111扩展(或为相同的意思的预编码)的信号由子载波映射器1112进行子载波映射,并且然后通过IFFT单元1113产生为时域信号。
DFT单元111对输入符号执行DFT以输出复值符号。例如,如果输入Ntx个符号(此处,Ntx是自然数),则DFT大小可以是Ntx。DFT单元1111可以称为变换预编码器。子载波映射器1112将复值符号映射到频域的子载波。复值符号可以被映射到与为数据传输分配的资源块相对应的资源元素。子载波映射器1112可以被称为资源元素映射器。IFFT单元113可以对输入符号执行IFFT,以输出用于数据的基带信号,其为时域信号。CP插入器1114复制用于数据的基带信号的后部,并将复制的部分插入到基带信号的前部中。CP插入防止符号间干扰(ISI)和载波间干扰(ICI),并且因此,即使在多径信道中也可以维持正交性。
同时,接收器112包括无线接收器1121、CP去除器1122、FFT单元1123和均衡器1124等等。接收器112的无线接收器1121、CP去除器1122和FFT单元1123执行与发射器111的无线发射器1115、CP插入器1114和IFFT单元113的功能相反的功能。接收器112可以还包括解调器。
图17示出了说明图14和图15中所示的无线设备的处理器的详细框图。
参考图17,如图14和图15所示的处理器120可以包含多个电路,诸如第一电路120-1、第二电路120-2和第三电路120-3。
多个电路可以被配置成实现本说明书中描述的所建议功能、过程和/或方法。
处理器120可以包括专用集成电路(ASIC)、其他芯片组、逻辑电路和/或数据处理单元。处理器120可以是应用处理器(AP)。处理器120可以包括数字信号处理器(DSP)、中央处理单元(CPU)、图形处理单元(GPS)以及调制器和解调器(调制解调器)中的至少一个。处理器120的示例可以包括由
Figure BDA0003267498240000481
制造的SNAPDRAGONTM系列处理器、由
Figure BDA0003267498240000482
制造的EXYNOSTM系列处理器、由
Figure BDA0003267498240000483
制造的A系列处理器、由
Figure BDA0003267498240000484
制造的HELIOTM系列处理器、由
Figure BDA0003267498240000485
制造的ATOMTM系列处理器或对应的下一代处理器。
在下文中,参考附图更详细地描述可以应用本说明书的通信系统。除非另有说明,否则以下附图/描述中的相同附图标记可以示出相同或对应的硬件块、软件块或功能块。
图18示出了可以应用于本说明书的通信系统。
参考图18,应用于本说明书的通信系统包括无线设备、基站和网络。此处,无线设备意指使用无线接入技术(例如,5G新RAT(长期)、长期演进(LTE))执行通信的设备,并且可以称作通信/无线/5G设备。
尽管不限于此,无线设备可以包括机器人100a、车辆100b-1、100b-2、扩展现实(XR)设备100c、手持式设备100d、家用电器100e、物联网(IoT)设备100f和AI设备/服务器400。例如,车辆可以包括具有无线通信功能的车辆、自主车辆、能够执行车辆间通信的车辆等等。
此处,车辆可以包括无人驾驶飞行器(UAV)(例如,无人机)。XR设备可以包括AR(增强现实)/VR(虚拟现实)/MR(混合现实)设备。XR设备可以以头戴式设备(HMD)、平视显示器(HUD)、电视机、智能电话、计算机、可穿戴设备、家用电器、数字标牌、车辆、机器人等等的形式实现。
移动设备可以包括智能电话、智能平板电脑、可穿戴设备(例如,智能手表、智能眼镜)和计算机(例如,膝上型计算机等)。家用电器可以包括电视机、冰箱、洗衣机等等。IoT设备可以包括传感器、智能仪表等等。例如,基站和网络可以被实现为无线设备,并且特定的无线设备200a可以作为其他无线设备的基站/网络节点来操作。
无线设备100a至100f可以经由基站200被连接到网络300。AI(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应用于无线设备100a至100f,并且无线设备100a至100f可以经由网络300被连接到AI服务器400。
网络300可以使用3G网络、4G(例如,LTE)网络或5G(例如,NR)网络等来配置。无线设备100a-100f可以经由基站200/网络300彼此通信,但是也可以直接通信(例如,侧链路通信),而不通过基站/网络。例如,车辆100b-1和100b-2可以执行直接通信(例如,车辆到车辆(V2V)/车辆到一切(V2X)通信)。另外,IoT设备(例如传感器)可以直接与另一IoT设备(例如传感器)或另一无线设备100a至100f通信。
无线通信/连接150a、150b、150c可以在无线设备100a-100f/基站200以及基站200/基站200之间执行。此处,无线通信/连接基于各种无线连接(例如,5G NR)来实现,诸如上行链路/下行链路通信150a、侧链路通信150b(或D2D通信)、基站间通信150c(例如,中继、集成接入回程)等等。
无线设备和基站/无线设备、基站和基站可以通过无线通信/连接150a、150b和150c彼此发送/接收无线电信号。例如,无线通信/连接150a、150b、150c可以通过各种物理信道发送/接收信号。为此,基于本说明书的各种提议,可以执行用于发送/接收无线信号的各种配置信息设置处理、各种信号处理过程(例如,信道编码/解码、调制/解调、资源映射/解映射等)中的至少一些。
本说明书中的权利要求可以以各种方式组合。例如,本说明书的方法权利要求中的技术特征可以被组合以在装置中实现或执行,并且装置权利要求中的技术特征可以被组合以在方法中实现或执行。此外,方法权利要求和装置权利要求中的技术特征可以被组合以在装置中实现或执行。此外,方法权利要求和装置权利要求中的技术特征可以被组合以在方法中实现或执行。

Claims (20)

1.一种被配置成在无线系统中操作的设备,所述设备包含:
收发器,所述收发器被配置有演进型通用陆地无线电接入(E-UTRA)-新无线电(NR)双重连接(EN-DC),
其中,所述EN-DC被配置成使用三个带,
处理器,所述处理器可操作地连接到所述收发器,
其中,所述处理器被配置成:
控制所述收发器以接收下行链路信号,
控制所述收发器以经由所述三个带中的至少两个带来发送上行链路信号,
其中,最大灵敏度下降(MSD)的值被应用于用于接收所述下行链路信号的参考灵敏度,
其中,为带1、40和78的第一组合、带3、40和78的第二组合、带1、11和77的第三组合、带1、11和78的第四组合、带8、11和77的第五组合或带8、11和78的第六组合预先配置所述MSD的值。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
其中,基于带1、40和78的所述第一组合,用于带78的所述MSD的值是9.8dB。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
其中,基于带1、40和78的所述第一组合,用于带40的所述MSD的值是10.6dB。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
其中,基于带3、40和78的所述第二组合,用于带78的所述MSD的值是4.8dB。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
其中,基于带3、40和78的所述第二组合,用于带40的所述MSD的值是4.4dB。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
其中,基于带1、11和77的所述第三组合,用于带11的所述MSD的值是31.4dB。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
其中,基于带1、11和77的所述第三组合,用于带1的所述MSD的值是30.8dB。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
其中,基于带1、11和78的所述第四组合,用于带11的所述MSD的值是31.4dB。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
其中,基于带1、11和78的所述第四组合,用于带1的所述MSD的值是30.8dB。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
其中,基于带8、11和77的所述第五组合,用于带11的所述MSD的值是18.8dB。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
其中,基于带8、11和77的所述第五组合,用于带8的所述MSD的值是18.2dB。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
其中,基于带8、11和78的所述第六组合,用于带11的所述MSD的值是18.8dB。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
其中,基于带8、11和78的所述第六组合,用于带8的所述MSD的值是18.2dB。
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
其中,对于带1、40和78的所述第一组合,所述带1被用于所述E-UTRA,并且所述带40和78被用于所述NR。
1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
其中,对于带3、40和78的所述第二组合,所述带3被用于所述E-UTRA,并且所述带40和78被用于所述NR。
1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
其中,对于带1、11和77的所述第三组合,所述带1和11被用于所述E-UTRA,并且所述带77被用于所述NR。
1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
其中,对于带1、11和78的所述第四组合,所述带1和11被用于所述E-UTRA,并且所述带78被用于所述NR。
1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
其中,对于带8、11和77的所述第五组合,所述带8和11被用于所述E-UTRA,并且所述带77被用于所述NR。
1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
其中,对于带8、11和78的所述第六组合,所述带8和11被用于所述E-UTRA,并且所述带78被用于所述NR。
20.一种由设备执行的方法,包含:
经由三个带中的至少两个带来发送上行链路信号;以及
接收下行链路信号,
其中,所述至少两个带被配置用于演进型通用陆地无线电接入(E-UTRA)-新无线电(NR)双重连接(EN-DC),
其中,最大灵敏度下降(MSD)的值被应用于用于接收所述下行链路信号的参考灵敏度,
其中,为带1、40和78的第一组合、带3、40和78的第二组合、带1、11和77的第三组合、带1、11和78的第四组合、带8、11和77的第五组合或带8、11和78的第六组合预先配置所述MSD的值。
CN202080022118.8A 2019-03-22 2020-03-10 应用msd的方法及其设备 Active CN11359774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KR20190032869 2019-03-22
KR10-2019-0032869 2019-03-22
PCT/KR2020/003319 WO2020197129A1 (en) 2019-03-22 2020-03-10 Method for applying msd and apparatus thereof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597744A true CN113597744A (zh) 2021-11-02
CN113597744B CN113597744B (zh) 2023-06-16

Family

ID=7261026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80022118.8A Active CN113597744B (zh) 2019-03-22 2020-03-10 应用msd的方法及其设备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20220151003A1 (zh)
KR (1) KR20210114075A (zh)
CN (1) CN113597744B (zh)
WO (1) WO2020197129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220151003A1 (en) * 2019-03-22 2022-05-12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for applying msd and apparatus thereof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2080965A1 (en) * 2020-10-16 2022-04-21 Lg Electronics Inc. Self-interference problem by dual uplink transmission for dc and nr ca band combinations
KR20230069238A (ko) * 2021-01-13 2023-05-18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최대 감도 저하
WO2022154451A1 (en) * 2021-01-13 2022-07-21 Lg Electronics Inc. Self-interference problem by dual uplink transmission for dc and nr band combinations
US20220322474A1 (en) * 2021-04-01 2022-10-06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for applying msd and apparatus thereof
EP4315618A1 (en) * 2021-04-02 2024-02-07 LG Electronics Inc. Maximum sensitivity degradation
US20220361168A1 (en) * 2021-05-10 2022-11-10 Lg Electronics Inc. Sidelink communication
EP4352993A1 (en) * 2021-06-07 2024-04-17 LG Electronics Inc. Maximum sensitivity degradation
CN116634580A (zh) * 2022-02-10 2023-08-22 北京三星通信技术研究有限公司 无线通信方法、网络实体、ue及存储介质
WO2023172919A1 (en) * 2022-03-10 2023-09-14 Psemi Corporation Dynamic determination of maximum sensitivity degradation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20075989A1 (en) * 2009-03-31 2012-03-29 Roessel Sabine Controlling UE Emissions for Avoiding Self-Interference and for Demanding Coexistence Situations
US20180278283A1 (en) * 2017-03-24 2018-09-27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for transmitting and receiving signal by aggregating two uplink carriers
CN109151931A (zh) * 2017-06-15 2019-01-04 苹果公司 Rat间双连接ue的tdm传输
US20190081657A1 (en) * 2017-09-11 2019-03-14 Apple Inc. Detection of Intermodulation Issues and Transmission Scheme Configuration to Remedy Intermodulation Issues

Family Cites Families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990153B (zh) * 2017-06-02 2021-05-14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一种针对终端自干扰的传输方法、相关设备和系统
EP3496301B1 (en) * 2017-09-11 2021-03-17 LG Electronics Inc. -1- Techniques for supporting dual connection between e-utra and nr transmits
CN110050499B (zh) * 2017-11-14 2023-03-17 Lg电子株式会社 由支持e-utra与nr之间的双连接的终端发送和接收信号的方法和执行该方法的终端
JP2021016019A (ja) * 2017-11-14 2021-02-12 株式会社Nttドコモ ユーザ装置及び基地局装置
WO2019099257A1 (en) * 2017-11-17 2019-05-23 Skyworks Solutions, Inc. Dynamic control of single switched uplink versus multi uplink
US11540280B2 (en) * 2018-05-11 2022-12-27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for transmitting and receiving signal by terminal supporting dual connectivity between E-UTRA and NR and terminal for performing same method
WO2020032459A1 (ko) * 2018-08-10 2020-02-13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En dc를 지원하는 사용자 장치 및 제어 방법
KR20210114075A (ko) * 2019-03-22 2021-09-17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Msd의 적용 방법 및 그 장치
WO2021066430A1 (en) * 2019-10-04 2021-04-08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for applying msd and apparatus thereof
US20230155751A1 (en) * 2020-02-11 2023-05-18 Lg Electronics Inc. Maximum sensitivity degradation for carrier aggregation
US20230155625A1 (en) * 2020-04-09 2023-05-18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for applying msd and apparatus thereof
WO2022154451A1 (en) * 2021-01-13 2022-07-21 Lg Electronics Inc. Self-interference problem by dual uplink transmission for dc and nr band combinations
KR20230069238A (ko) * 2021-01-13 2023-05-18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최대 감도 저하
US20220322474A1 (en) * 2021-04-01 2022-10-06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for applying msd and apparatus thereof
EP4315618A1 (en) * 2021-04-02 2024-02-07 LG Electronics Inc. Maximum sensitivity degradation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20075989A1 (en) * 2009-03-31 2012-03-29 Roessel Sabine Controlling UE Emissions for Avoiding Self-Interference and for Demanding Coexistence Situations
US20180278283A1 (en) * 2017-03-24 2018-09-27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for transmitting and receiving signal by aggregating two uplink carriers
CN109151931A (zh) * 2017-06-15 2019-01-04 苹果公司 Rat间双连接ue的tdm传输
US20190081657A1 (en) * 2017-09-11 2019-03-14 Apple Inc. Detection of Intermodulation Issues and Transmission Scheme Configuration to Remedy Intermodulation Issues

Non-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R5-191867_Addition of 7.3B.2.0 Reference sensitivity Minimum Conformance Requirements for EN-DC"", 《3GPP TSG_RAN\WG5_TEST_EX-T1》 *
LG ELECTRONICS FRANCE: "R4-1801598 "MSD analysis results for 3DL/1UL (LTE)+ 1UL/1DL(NR) EN-DC UE"", 《3GPP TSG_RAN\WG4_RADIO》 *
ZTE WISTRON TELECOM AB: "R4-1811821 "Revised WID on Rel-16 NR Inter-band Carrier Aggregation/Dual Connectivity for 2 bands DL with x bands UL (x=1,2)"", 《3GPP TSG_RAN\WG4_RADIO》 *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220151003A1 (en) * 2019-03-22 2022-05-12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for applying msd and apparatus thereof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KR20210114075A (ko) 2021-09-17
CN113597744B (zh) 2023-06-16
WO2020197129A1 (en) 2020-10-01
US20220151003A1 (en) 2022-05-1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3597744B (zh) 应用msd的方法及其设备
US11122518B2 (en) Method for applying P-MPR and apparatus thereof
US11722199B2 (en) Method for supporting beam correspondence and apparatus thereof
US11743838B2 (en) Method for transmitting capability information including power class information and wireless device
US11785659B2 (en) Method for applying MSD and apparatus thereof
US10361736B2 (en) Method for transmitting and receiving signal by aggregating two uplink carriers
EP4186197A1 (en) Cross-interface interference management
JP2024037987A (ja) サブテラヘルツサブバンド平坦化フィードバック
US20200314778A1 (en) Apparatus and base station for supporting nr-u based cell
CN116114319A (zh) 功率自适应多子带空闲信道评估
US11240762B2 (en) Uplink transmit power control for cross link interference
US11690120B2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a sub-band transpose repeater
US11706072B2 (en)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filtering a bit stream and providing guard bands
US20220346036A1 (en) Maximum power reduction
KR20220075220A (ko) Nr v2x를 위한 채널 래스터
US11895600B2 (en) Maximum power reduction
US20230309027A1 (en) Method for applying msd and apparatus thereof
WO2023077382A1 (en) Methods of codebook based and non‐codebook based pusch transmission and related devices
US20230171756A1 (en) Time-division multiplexing sounding reference signal ports
US20240106561A1 (en) Multi-transmission artificial noise (an) cancellation
WO2023060675A1 (en) Uplink control information (uci) for non-precoding matrix indicator (pmi) -based channel state information (csi)
KR20230153932A (ko) 전이중통신을 위한 프레임 구조 설정 방법 및 장치
KR20240018359A (ko)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전이중통신(Full Duplex)을 위한 서브밴드 설정 방법 및 장치
KR20240009867A (ko)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전이중통신(Full Duplex)을 위한 슬롯 포맷 설정 방법 및 장치
CN117651320A (zh) 无线通信系统中终端及基站的操作方法和通信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