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595678A - 网络编码方法和装置 - Google Patents

网络编码方法和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595678A
CN113595678A CN202010364804.5A CN202010364804A CN113595678A CN 113595678 A CN113595678 A CN 113595678A CN 202010364804 A CN202010364804 A CN 202010364804A CN 113595678 A CN113595678 A CN 11359567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erminal device
indication information
data
network
array antenna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364804.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3595678B (zh
Inventor
孙欢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10364804.5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3595678B/zh
Priority to EP21795538.4A priority patent/EP4135239A4/en
Priority to PCT/CN2021/088804 priority patent/WO2021218745A1/zh
Publication of CN11359567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595678A/zh
Priority to US17/976,012 priority patent/US20230067470A1/en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359567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59567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48/00Access restriction; Network selection; Access point selection
    • H04W48/20Selecting an access point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4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forward error control
    • H04L1/0076Distributed coding, e.g. network coding, involving channel cod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4013Intelligent reflective surfac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48Allocation of pilot signals, i.e. of signals known to the receiver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48/00Access restriction; Network selection; Access point selection
    • H04W48/16Discovering, processing access restriction or access inform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04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 H04W72/044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based on the type of the allocated resource
    • H04W72/0446Resources in time domain, e.g. slots or fram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Computer Security & Cryptography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网络编码方法和装置,涉及通信领域。网络编码方法包括:第一终端设备确定第一指示信息,其中,第一指示信息用于指示是否对第一终端设备待发送的第一待编码数据的相位进行预处理;第一终端设备和第二终端设备之间在同一传输资源的同一时隙通过电磁超表面阵列天线传输数据,包括:第一终端设备在第二传输资源的第一时隙向电磁超表面阵列天线发送第三待编码数据,并在第一时隙从电磁超表面阵列天线接收第一网络编码数据;其中,第三待编码数据为根据第一指示信息和第一待编码数据得到;第一终端设备根据第三待编码数据和第一网络编码数据,得到来自第二终端设备的第二待编码数据。

Description

网络编码方法和装置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通信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网络编码方法和装置。
背景技术
网络编码(network coding,NC)技术是一种融合了路由和编码的信息交换技术,通过网络编码,可以达到路由传输的最大流量,提高了数据的传输效率。在第五代(5thgeneration,5G)大连接系统中,为了提高终端设备间数据的传输效率,网路编码技术开始被用于物理层的数据传输中,物理层的网络编码通过空口信道来实现,两个终端设备之间可以通过中继节点的转发实现间接的数据传输,中继节点接收数据后,先进行网络编码,然后把网络编码后的数据发送出去,但是目前这种方式由于中继节点进行网络编码会耗费一定时间,所以数据传输效率低。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网络编码方法和装置,用于提高两个终端设备之间进行间接数据传输的效率。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申请的实施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网络编码方法,包括:第一终端设备确定第一指示信息,其中,第一指示信息用于指示是否对第一终端设备待发送的第一待编码数据的相位进行预处理;第一终端设备和第二终端设备之间在同一传输资源的同一时隙通过电磁超表面阵列天线传输数据,包括:第一终端设备在第二传输资源的第一时隙向电磁超表面阵列天线发送第三待编码数据,并在第一时隙从电磁超表面阵列天线接收第一网络编码数据;其中,第三待编码数据为根据第一指示信息和第一待编码数据得到;第一终端设备根据第三待编码数据和第一网络编码数据,得到来自第二终端设备的第二待编码数据。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网络编码方法,由两个终端设备中的一个对待编码数据的相位进行预处理,并在相同传输资源、相同时隙向电磁超表面阵列天线发送待编码数据,在电磁超表面阵列天线实现时域的网络编码和分发,即对信号进行时域叠加并反射,数据的发送、网络编码和接收在同一时隙内完成,从而提高两个终端设备之间进行间接数据传输的效率。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第一终端设备确定第一指示信息,包括:第一终端设备从网络设备接收第一指示信息。该实施方式中,由网络设备配置第一指示信息,不必由第一终端设备和第二终端设备再进行协商,不会额外占用传输资源。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在第一终端设备从网络设备接收第一指示信息之前,还包括:第一终端设备向网络设备发送第一信息,第一信息包括以下信息中的至少一个:第一请求信息、第一终端设备的干扰水平、第一终端设备的处理能力;其中,第一请求信息用于请求是否对第一待编码数据的相位进行预处理,第一信息用于确定第一指示信息。终端设备的干扰水平包括本终端设备的收发天线之间的自干扰,或者,其他终端设备对本终端设备的干扰,或者,上述这两种干扰之和。终端设备的处理能力指终端设备对待编码数据的相位进行预处理的能力。网络设备可以选择干扰水平较低的、处理能力强的终端设备对待编码数据的相位进行预处理。或者,由终端设备主动请求对待编码数据的相位进行预处理。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第一终端设备确定第一指示信息,包括:第一终端设备从网络设备接收第三指示信息,其中,第三指示信息用于指示第一终端设备与第二终端设备协商第一指示信息的第一传输资源;第一终端设备根据在第一传输资源上与第二终端设备的协商结果确定第一指示信息。第一终端设备和第二终端设备可以根据需要自行协商(例如在传输数据时),从而确定第一指示信息。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还包括:第一终端设备从网络设备接收第四指示信息,其中,第四指示信息用于指示承载第一终端设备和第二终端设备之间通过电磁超表面阵列天线传输数据的第二传输资源。网络设备可以先发送第一指示信息和第二指示信息,当第一终端设备和第二终端设备之间传输数据时,再发送第四指示信息,如果不需要传输数据,则可以不发送第四指示信息;或者,网络设备可以先发送第四指示信息,当第一终端设备和第二终端设备之间传输数据时,再发送第一指示信息和第二指示信息,如果不需要发送数据时,则可以不发送第一指示信息和第二指示信息。同理,网络设备可以先发送第三指示信息,当第一终端设备和第二终端设备之间传输数据时,再发送第四指示信息,如果不需要传输数据时,则可以不发送第四指示信息;或者,网络设备可以先发送第四指示信息,等第一终端设备和第二终端设备之间传输数据时,再发送第三指示信息,如果不需要传输数据时,则可以不发送第三指示信息。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在第一终端设备从网络设备接收第四指示信息之前,还包括:第一终端设备向网络设备发送网络设备、电磁超表面阵列天线、第一终端设备之间的下行数据信道的第一通信质量,第一通信质量用于确定第二传输资源。网络设备可以根据该通信质量为两个终端设备的数据传输选择干扰最小的传输资源。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第一终端设备根据第三待编码数据和第一网络编码数据,得到来自第二终端设备的第二待编码数据,包括:第一终端设备对第三待编码数据和第一网络编码数据进行异或操作,得到第二待编码数据。接收端采用异或操作即可得到发送端发送的待编码数据,简单高效。
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网络编码方法,包括:网络设备向第一终端设备发送第一指示信息;或者,网络设备向第一终端设备和第二终端设备发送第三指示信息,其中,第三指示信息用于指示第一终端设备与第二终端设备协商第一指示信息或第二指示信息的第一传输资源;其中,第一指示信息用于指示对第一终端设备待发送的第一待编码数据的相位进行预处理,第二指示信息用于指示不对第二终端设备待发送的第二待编码数据的相位进行预处理;或者,第一指示信息用于指示不对第一终端设备待发送的第一待编码数据的相位进行预处理,第二指示信息用于指示对第二终端设备待发送的第二待编码数据的相位进行预处理。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网络编码方法,由网络设备指示通过电磁超表面阵列天线通信的两个终端设备中的一个对待发送的待编码数据的相位进行预处理,或者,由网络设备指示这两个终端设备进行协商的传输资源,由这两个终端设备自行协商确定谁来对待发送的待编码数据的相位进行预处理,在电磁超表面阵列天线实现时域的网络编码和分发,即对信号进行时域叠加并反射,数据的发送、网络编码和接收在同一时隙内完成,从而提高两个终端设备之间进行间接数据传输的效率。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对于网络设备向第一终端设备发送第一指示信息,还包括:网络设备向第二终端设备发送第二指示信息。网络设备向第一终端设备发送第一指示信息,网络设备向第二终端设备发送第二指示信息,这二者可以只执行一个。例如,只执行网络设备向第一终端设备发送第一指示信息,或者,只执行网络设备向第二终端设备发送第二指示信息。如果第一终端设备没有从网络设备接收第一指示信息,则第一终端设备确定第一指示信息指示不对第一终端设备待发送的第一待编码数据的相位进行预处理。如果第二终端设备没有从网络设备接收第二指示信息,则第二终端设备确定第二指示信息指示不对第二终端设备待发送的第二待编码数据的相位进行预处理。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还包括:网络设备向第一终端设备和第二终端设备发送第四指示信息,其中,第四指示信息用于指示承载第一终端设备和第二终端设备之间通过电磁超表面阵列天线传输数据的第二传输资源。网络设备可以先发送第一指示信息和第二指示信息,当第一终端设备和第二终端设备之间传输数据时,再发送第四指示信息,如果不需要传输数据,则可以不发送第四指示信息;或者,网络设备可以先发送第四指示信息,当第一终端设备和第二终端设备之间传输数据时,再发送第一指示信息和第二指示信息,如果不需要发送数据时,则可以不发送第一指示信息和第二指示信息。同理,网络设备可以先发送第三指示信息,当第一终端设备和第二终端设备之间传输数据时,再发送第四指示信息,如果不需要传输数据时,则可以不发送第四指示信息;或者,网络设备可以先发送第四指示信息,等第一终端设备和第二终端设备之间传输数据时,再发送第三指示信息,如果不需要传输数据时,则可以不发送第三指示信息。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还包括:网络设备获取电磁超表面阵列天线与第一终端设备之间的数据信道的第一通信质量,以及,电磁超表面阵列天线与第二终端设备之间的数据信道的第二通信质量。网络设备可以根据第一通信质量和第二通信质量为两个终端设备的数据传输选择干扰最小的传输资源。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网络设备获取电磁超表面阵列天线与第一终端设备之间的数据信道的第一通信质量,以及,电磁超表面阵列天线与第二终端设备之间的数据信道的第二通信质量,包括:网络设备从电磁超表面阵列天线获取电磁超表面阵列天线与第一终端设备之间的上行数据信道的第一通信质量;网络设备从电磁超表面阵列天线获取电磁超表面阵列天线与第二终端设备之间的上行数据信道的第二通信质量。电磁超表面阵列天线安装有源器件时,电磁超表面阵列天线可以通过至少一个天线单元,对电磁超表面阵列天线与第一终端设备之间的上行数据信道的通信质量进行测量,得到第一通信质量。电磁超表面阵列天线还可以可以通过至少一个天线单元,对电磁超表面阵列天线与第二终端设备之间的上行数据信道的通信质量进行测量,得到第二通信质量。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网络设备获取电磁超表面阵列天线与第一终端设备之间的数据信道的第一通信质量,以及,电磁超表面阵列天线与第二终端设备之间的数据信道的第二通信质量,包括:网络设备从第一终端设备获取网络设备、电磁超表面阵列天线、第一终端设备之间的下行数据信道的第一通信质量;网络设备从第二终端设备获取网络设备、电磁超表面阵列天线、第二终端设备之间的下行数据信道的第二通信质量。该实施方式可以应用于电磁超表面阵列天线未安装有源器件的场景。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网络设备根据第一通信质量和第二通信质量,向电磁超表面阵列天线发送配置参数,配置参数用于调节电磁超表面阵列天线中各天线单元的相位。通过配置电磁超表面阵列天线的相位,例如相位分布或相位梯度,可以实现网络编码功能。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网络设备向第一终端设备和第二终端设备发送第四指示信息,包括:网络设备根据第一通信质量和第二通信质量,向第一终端设备和第二终端设备发送第四指示信息。网络设备可以根据第一通信质量和第二通信质量为两个终端设备的数据传输选择干扰最小的传输资源。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通信质量和第二通信质量还用于确定第一终端设备与第二设备之间传输数据的第二传输资源。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在网络设备向第一终端设备发送第一指示信息,向第二终端设备发送第二指示信息之前,还包括:网络设备从第一终端设备接收第一信息,第一信息包括以下信息中的至少一个:第一请求信息、第一终端设备的干扰水平、第一终端设备的处理能力;其中,第一请求信息用于请求是否对第一待编码数据的相位进行预处理;网络设备从第二终端设备接收第二信息,第二信息包括以下信息中的至少一个:第二请求信息、第二终端设备的干扰水平、第二终端设备的处理能力;其中,第二请求信息用于请求是否对第二待编码数据的相位进行预处理;网络设备根据第一信息和第二信息,确定第一指示信息和第二指示信息。终端设备的干扰水平包括本终端设备的收发天线之间的自干扰,或者,其他终端设备对本终端设备的干扰,或者,上述这两种干扰之和。终端设备的处理能力指终端设备对待编码数据的相位进行预处理的能力。网络设备可以选择干扰水平较低的、处理能力强的终端设备对待编码数据的相位进行预处理。或者,由终端设备主动请求对待编码数据的相位进行预处理。
第三方面,提供了一种通信装置,包括:处理模块,用于确定第一指示信息,其中,第一指示信息用于指示是否对通信装置待发送的第一待编码数据的相位进行预处理;该通信装置和第二终端设备之间在同一传输资源的同一时隙通过电磁超表面阵列天线传输数据,包括:收发模块,用于在第二传输资源的第一时隙向电磁超表面阵列天线发送第三待编码数据,并在第一时隙从电磁超表面阵列天线接收第一网络编码数据;其中,第三待编码数据为根据第一指示信息和第一待编码数据得到;处理模块,用于根据第三待编码数据和第一网络编码数据,得到来自第二终端设备的第二待编码数据。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收发模块,具体用于:从网络设备接收第一指示信息。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收发模块,在从网络设备接收第一指示信息之前,还用于向网络设备发送第一信息,第一信息包括以下信息中的至少一个:第一请求信息、通信装置的干扰水平、通信装置的处理能力;其中,第一请求信息用于请求是否对第一待编码数据的相位进行预处理,第一信息用于确定第一指示信息。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收发模块,具体用于从网络设备接收第三指示信息,其中,第三指示信息用于指示通信装置与第二终端设备协商第一指示信息的第一传输资源;通信装置和第二终端设备之间在同一传输资源的同一时隙通过电磁超表面阵列天线传输数据;处理模块,具体用于根据在第一传输资源上与第二终端设备的协商结果确定第一指示信息。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收发模块,还用于从网络设备接收第四指示信息,其中,第四指示信息用于指示承载通信装置和第二终端设备之间通过电磁超表面阵列天线传输数据的第二传输资源。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收发模块,在从网络设备接收第四指示信息之前,还用于向网络设备发送网络设备、电磁超表面阵列天线、通信装置之间的下行数据信道的第一通信质量,第一通信质量用于确定第二传输资源。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处理模块,具体用于:对第三待编码数据和第一网络编码数据进行异或操作,得到第二待编码数据。
第四方面,提供了一种通信装置,包括:收发模块,用于向第一终端设备发送第一指示信息;或者,收发模块,用于向第一终端设备和第二终端设备发送第三指示信息,其中,第三指示信息用于指示第一终端设备与第二终端设备协商第一指示信息或第二指示信息的第一传输资源;其中,第一指示信息用于指示对第一终端设备待发送的第一待编码数据的相位进行预处理,第二指示信息用于指示不对第二终端设备待发送的第二待编码数据的相位进行预处理;或者,第一指示信息用于指示不对第一终端设备待发送的第一待编码数据的相位进行预处理,第二指示信息用于指示对第二终端设备待发送的第二待编码数据的相位进行预处理。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对于向第一终端设备发送第一指示信息,收发模块,还用于:向第二终端设备发送第二指示信息。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收发模块,还用于向第一终端设备和第二终端设备发送第四指示信息,其中,第四指示信息用于指示承载第一终端设备和第二终端设备之间通过电磁超表面阵列天线传输数据的第二传输资源。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收发模块,还用于获取电磁超表面阵列天线与第一终端设备之间的数据信道的第一通信质量,以及,电磁超表面阵列天线与第二终端设备之间的数据信道的第二通信质量。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收发模块,具体用于:从电磁超表面阵列天线获取电磁超表面阵列天线与第一终端设备之间的上行数据信道的第一通信质量;从电磁超表面阵列天线获取电磁超表面阵列天线与第二终端设备之间的上行数据信道的第二通信质量。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收发模块,具体用于:从第一终端设备获取通信装置、电磁超表面阵列天线、第一终端设备之间的下行数据信道的第一通信质量;从第二终端设备获取通信装置、电磁超表面阵列天线、第二终端设备之间的下行数据信道的第二通信质量。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收发模块,还用于:根据第一通信质量和第二通信质量,向电磁超表面阵列天线发送配置参数,配置参数用于调节电磁超表面阵列天线中各天线单元的相位。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还包括处理模块,在收发模块向第一终端设备发送第一指示信息之前,收发模块,还用于从第一终端设备接收第一信息,第一信息包括以下信息中的至少一个:第一请求信息、第一终端设备的干扰水平、第一终端设备的处理能力;其中,第一请求信息用于请求是否对第一待编码数据的相位进行预处理;收发模块,还用于从第二终端设备接收第二信息,第二信息包括以下信息中的至少一个:第二请求信息、第二终端设备的干扰水平、第二终端设备的处理能力;其中,第二请求信息用于请求是否对第二待编码数据的相位进行预处理;处理模块,用于根据第一信息和第二信息,确定第一指示信息和第二指示信息。
第五方面,提供了一种通信装置,包括处理器,处理器与存储器耦合,存储器用于存储计算机程序,处理器用于执行存储器中存储的计算机程序,以使得通信装置执行如第一方面及其任一项实施方式的方法。
第六方面,提供了一种通信装置,包括处理器,处理器与存储器耦合,存储器用于存储计算机程序,处理器用于执行存储器中存储的计算机程序,以使得通信装置执行如第二方面及其任一项实施方式所述的方法。
第七方面,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存储有计算机程序,当其在计算机上运行时,如第一方面及其任一项实施方式所述的方法被执行。
第八方面,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存储有计算机程序,当其在计算机上运行时,如第二方面及其任一项实施方式所述的方法被执行。
第九方面,提供了一种包含指令的计算机程序产品,当指令在计算机或处理器上运行时,如第一方面及任一项实施方式所述的方法被执行。
第十方面,提供了一种包含指令的计算机程序产品,当指令在计算机或处理器上运行时,如第二方面及其任一项实施方式所述的方法被执行。
第十一方面,提供了一种通信系统,包括如第三方面及其任一项所述的通信装置,以及,如第四方面及其任一项所述的通信装置。或者,包括如第五方面所述的通信装置,以及,如第六方面所述的通信装置。
第三方面到第十一方面的技术效果参照第一方面至第二方面的内容,在此不再重复。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通信系统的架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通信系统的架构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磁超表面阵列天线的结构示意图;
图4A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网络编码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4B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网络编码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电磁超表面阵列天线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两个终端设备通过电磁超表面阵列天线通信的示意图;
图7A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不进行预处理的示意图;
图7B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预处理指对相位取反的示意图;
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通信装置的结构示意图一;
图9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通信装置的结构示意图二;
图10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通信装置的结构示意图三;
图1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通信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四;
图1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本申请所使用的,术语“组件”、“模块”、“系统”等等旨在指代计算机相关实体,该计算机相关实体可以是硬件、固件、硬件和软件的结合、软件或者运行中的软件。例如,组件可以是,但不限于是:在处理器上运行的处理、处理器、对象、可执行文件、执行中的线程、程序和/或计算机。作为示例,在计算设备上运行的应用和该计算设备都可以是组件。一个或多个组件可以存在于执行中的过程和/或线程中,并且组件可以位于一个计算机中以及/或者分布在两个或更多个计算机之间。此外,这些组件能够从在其上具有各种数据结构的各种计算机可读介质中执行。这些组件可以通过诸如根据具有一个或多个数据分组(例如,来自一个组件的数据,该组件与本地系统、分布式系统中的另一个组件进行交互和/或以信号的方式通过诸如互联网之类的网络与其它系统进行交互)的信号,以本地和/或远程过程的方式进行通信。
本申请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中的术语“第一”和“第二”等是用于区别不同的对象,而不是用于描述对象的特定顺序。例如,第一指示信息和第二指示信息等是用于区别不同的指示信息,而不是用于描述指示信息的特定顺序。
本申请实施例既可以应用于时分双工(time division duplexing,TDD)的场景,也可以适用于频分双工(frequency division duplexing,FDD)的场景。
本申请实施例依托无线通信网络中第五代(5th generation,5G)网络的场景进行说明,应当指出的是,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方案还可以应用于其他无线通信网络中,例如:窄带物联网系统(narrow band-internet of things,NB-IoT),长期演进系统(long termevolution,LTE),或者6G等新的通信系统,相应的名称也可以用其他无线通信网络中的对应功能的名称进行替代。
如图1所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通信系统,包括:中继站11、第一终端设备12和第二终端设备13。
进行间接的数据传输的第一终端设备12和第二终端设备13可以通过中继站11传输数据,由中继站11对来自第一终端设备12和第二终端设备13的数据进行网络编码后,发送给第一终端设备12和第二终端设备13。整个数据的传输和网络编码需要两个时隙来完成。
在第一个时隙,第一终端设备12和第二终端设备13在相同传输资源上同时向中继站11发送数据,第一终端设备12发送数据S1,第二终端设备13发送数据S2。中继站11对数据S1和数据S2进行网络编码得到
Figure BDA0002476372060000071
其中,
Figure BDA0002476372060000072
表示数据间的逻辑异或运算。
在第二个时隙,中继站11向第一终端设备12和第二终端设备13发送网络编码后的数据
Figure BDA0002476372060000073
第一终端设备12或第二终端设备13对其发送的数据和接收的数据进行异或操作即可得到对方发送的数据。例如,第一终端设备12对其发送的数据S1和接收的数据
Figure BDA0002476372060000074
进行异或操作
Figure BDA0002476372060000075
可以得到第二终端设备13发送的数据S2,即
Figure BDA0002476372060000076
第二终端设备13对其发送的数据S2和接收的数据
Figure BDA0002476372060000077
进行异或操作
Figure BDA0002476372060000078
可以得到第一终端设备12发送的数据S1,即
Figure BDA0002476372060000079
通过上述两个时隙即完成了第一终端设备12与第二终端设备13之间的数据交互。上述网络编码对应的数据状态转换如表1所示。
表1
Figure BDA00024763720600000710
上述网络编码方法中,中继站11需要在第一个时隙对来自两个终端设备的数据在频域进行接收和解调,并进行网络编码,在第二个时隙把网络编码后的数据从频域转到时域后再发送给两个终端设备,中继站11的算法实现比较复杂。
中继站11需要实现复杂的通信协议,并且安装有源器件,功耗比较大,对能源供给要求比较高,成本也高。
两个终端设备之间的单次数据传输仍然需要两个时隙来完成,传输效率仍有提升空间。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另一种通信系统,同样适用于两个终端设备之间的间接数据传输,如图2所示,该通信系统包括网络设备21、电磁超表面阵列天线22、第一终端设备23和第二终端设备24。
在网络设备21的覆盖范围内,第一终端设备23和第二终端设备24之间通过电磁超表面阵列天线22传输数据,第一终端设备23与电磁超表面阵列天线22之间,以及,第二终端设备24与电磁超表面阵列天线22之间是数据信道。
网络设备21为第一终端设备23和第二终端设备24的数据传输配置资源及传输方式,网络设备21还对参与数据传输的电磁超表面阵列天线的工作模式进行控制。网络设备21与第一终端设备23之间、网络设备21与第二终端设备24之间以及网络设备21与电磁超表面阵列天线22之间是控制信道。
本申请实施例中涉及的终端设备,又称之为用户设备(user equipment,UE)、移动台(mobile station,MS)、移动终端(mobile terminal,MT)等,是指向用户提供语音和/或数据连通性的设备。例如,具有无线连接功能的手持式设备、车载设备等。目前,一些终端设备的举例包括:手机(mobile phone)、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掌上电脑、移动互联网设备(mobile internet device,MID)、可穿戴设备、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VR)设备、增强现实(augmented reality,AR)设备、工业控制(industrial control)中的无线终端、无人驾驶(self driving)中的无线终端、远程手术(remote medical surgery)中的无线终端、智能电网(smart grid)中的无线终端、运输安全(transportation safety)中的无线终端、智慧城市(smart city)中的无线终端、智慧家庭(smart home)中的无线终端等。
本申请实施例中涉及的网络设备,是指将终端设备接入到无线网络的无线接入网(radio access network,RAN)节点(或设备),又可以称为基站。目前,一些RAN节点的举例包括:5G系统中的下一代基站(next generation nodeB,gNB)、LTE系统中的演进型基站(evolutional node B,eNB或eNodeB)、传输接收点(transmission reception point,TRP)、无线网络控制器(radio network controller,RNC)、节点B(Node B,NB)、基站控制器(base station controller,BSC)、基站收发台(base transceiver station,BTS)、家庭基站(例如,home evolved NodeB,或home node B,HNB)、基带单元(base band unit,BBU),或无线保真(wireless fidelity,Wi-Fi)接入点(access point,AP)等。另外,在一种网络结构中,网络设备可以包括集中单元(centralized unit,CU)、或分布单元(distributedunit,DU)、或包括CU和DU的RAN设备。其中包括CU和DU的RAN设备从逻辑功能角度将协议层拆分开,部分协议层的功能放在CU集中控制,剩下部分或全部协议层的功能分布在DU中,由CU集中控制DU。
本申请实施例中涉及的电磁超表面阵列天线是一种人工复合材料,包括多个亚波长尺寸的天线单元。这些天线单元以特定的方式与电磁波相互作用,具有不同于天然材料的独特电磁性质,可以产生例如负折射、完美透镜以及电磁隐身等非常规物理现象。电磁超表面阵列天线可以安装有源器件或不安装有源器件,当安装有源器件时,电磁超表面阵列天线可以对电磁超表面阵列天线与终端设备之间的上行数据信道的通信质量进行测量。如果不安装有源器件,电磁超表面阵列天线相当于全方向反射天线。
示例性的,如图3所示,每个天线单元30可以具有特定的电路结构,例如,等效于变容二极管电路,变容二极管电路包括可变电容C、电阻R、电感L1和电感L2,可变电容C、电阻R、电感L1串联后再与电感L2并联。
各个天线单元在特定频率下可产生谐振,从而使电磁波性质发生变化。对不同超材料的天线单元进行各种方式的组合,可实现对电磁波的多功能调控,使得电磁超表面阵列天线获得数字域的离散化性质。数字化的可编程电磁特性使电磁超表面阵列天线在程序的控制下(例如改变图3中的可变电容C的电容值),可以动态改变各天线单元的电磁参数,例如反射系数或透射系数的幅度及相位信息,从而以编码方式实现各类功能的电磁波参数调制。
基于图2所示的通信系统,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网络编码方法,由通过电磁超表面阵列天线通信的两个终端设备中的一个对待发送的待编码数据的相位进行预处理,不会改变待编码数据的能量,从而在电磁超表面阵列天线实现时域的网络编码和分发,编码效率更高。由于采用电磁超表面阵列天线的反射原理进行网络编码和分发,因此结构简单、有源器件更少、能耗低、对外部能源依懒性低、成本也低,可用于更复杂的通信场景。并且,数据的发送、网络编码和接收在同一时隙内完成,实现两个用户间的数据的实时交互,传输效率更高。
具体的,如图4A所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网络编码方法,包括S401-S409,其中,如图4B所示,步骤S403包括S4031-S4037,步骤S4031-S4034与S4035-S4037是择一执行的,即可以执行S4031-S4034,此时由网络设备配置第一指示信息和第二指示信息。或者,执行S4035-S4037,此时由通信的两个终端设备自行协商第一指示信息和第二指示信息。
S401、网络设备获取电磁超表面阵列天线与第一终端设备之间的数据信道的第一通信质量,以及,电磁超表面阵列天线与第二终端设备之间的数据信道的第二通信质量。
本申请实施例涉及的通信质量可以包括信道增益、接收信噪比等。
第一终端设备和第二终端设备之间在同一传输资源的同一时隙通过电磁超表面阵列天线传输数据。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如果电磁超表面阵列天线安装有源器件,则电磁超表面阵列天线可以通过至少一个天线单元,对电磁超表面阵列天线与第一终端设备之间的上行数据信道的通信质量进行测量,得到第一通信质量。电磁超表面阵列天线向网络设备发送电磁超表面阵列天线与第一终端设备之间的上行数据信道的第一通信质量。相应地,网络设备从电磁超表面阵列天线获取电磁超表面阵列天线与第一终端设备之间的上行数据信道的第一通信质量。
同理,如果电磁超表面阵列天线安装有源器件,则电磁超表面阵列天线还可以通过至少一个天线单元,对电磁超表面阵列天线与第二终端设备之间的上行数据信道的通信质量进行测量,得到第二通信质量。电磁超表面阵列天线向网络设备发送电磁超表面阵列天线与第二终端设备之间的上行数据信道的第二通信质量。相应地,网络设备从电磁超表面阵列天线获取电磁超表面阵列天线与第二终端设备之间的上行数据信道的第二通信质量。
在另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第一终端设备可以对网络设备、电磁超表面阵列天线、第一终端设备之间的下行数据信道进行测量,得到第一通信质量。第一终端设备向网络设备发送网络设备、电磁超表面阵列天线、第一终端设备之间的下行数据信道的第一通信质量。相应地,网络设备从第一终端设备获取网络设备、电磁超表面阵列天线、第一终端设备之间的下行数据信道的第一通信质量。
同理,第二终端设备可以对网络设备、电磁超表面阵列天线、第二终端设备之间的下行数据信道进行测量,得到第二通信质量。第二终端设备向网络设备发送网络设备、电磁超表面阵列天线、第二终端设备之间的下行数据信道的第二通信质量。相应地,网络设备从第二终端设备获取网络设备、电磁超表面阵列天线、第二终端设备之间的下行数据信道的第二通信质量。
步骤S401是可选的,可以周期性执行,或者,可以在第一终端设备与第二终端设备通信前执行。
S402、网络设备根据第一通信质量和第二通信质量,向电磁超表面阵列天线发送配置参数。
其中,配置参数用于调节电磁超表面阵列天线中各天线单元的相位。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配置参数可以包括至少一个天线单元的相位值,电磁超表面阵列天线根据该配置参数调节对应的天线单元的相位,可以实现对各个天线单元的相位的精确控制。
在另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网络设备和电磁超表面阵列天线中存储相同的索引表,索引表的不同索引值对应不同的相位矩阵,相位矩阵中每一个相位值与电磁超表面阵列天线的一个天线单元的相位对应。配置参数可以包括索引表的索引值,电磁超表面阵列天线根据索引值查找对应的相位矩阵,根据相位矩阵对所有天线单元的相位进行调节,可以实现对整个电磁超表面阵列天线的所有天线单元的相位的快速调节。
如图5所示,电磁超表面阵列天线可以包括N个子阵列,每个子阵列可以为不同终端设备提供服务。第n(1≤n≤N)个子阵列中包括Kn个天线单元,各个子阵列中包括的天线单元的数量可以相同或不同。每个天线单元对入射电磁波的相位和幅度均可实现独立控制,天线单元kn的反射系数为
Figure BDA0002476372060000101
其中
Figure BDA0002476372060000102
为反射系数的幅度,
Figure BDA0002476372060000103
为反射系数的相位,则电磁超表面阵列天线的反射信号可以表示为:
Figure BDA0002476372060000104
其中,Cn表示第n个子阵列的等效孔径,C表示该电磁超表面阵列天线的等效孔径。子阵列或电磁超表面阵列天线的分辨率等于等效孔径的倒数,等效孔径越大,角度分辨率越高,天线增益越高。通过配置这些参数,可实现电磁超表面阵列天线对不同传输环境的最优覆盖。通过控制等效孔径C,可以控制终端设备之间进行数据交互的时隙和频率,实现收发数据在时隙上的对齐。通过配置电磁超表面阵列天线的相位,例如相位分布或相位梯度,可以实现网络编码功能。相位分布可以包括高斯相位分布,用于实现全方向辐射。相位梯度指相邻天线单元的相位差。
步骤S402是可选的,可以在步骤S401后执行,或者,可以在第一终端设备与第二终端设备进行通信之前执行。
S403、第一终端设备确定第一指示信息,第二终端设备确定第二指示信息。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可以由网络设备配置第一指示信息和第二指示信息。此时,如图4B所示,步骤S403包括步骤S4031-S4034。
在另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由通信的第一终端设备和第二终端设备自行协商第一指示信息和第二指示信息。此时,如图4B所示,步骤S403包括步骤S4035-S4037。
S4031、第一终端设备向网络设备发送第一信息。
相应地,网络设备从第一终端设备接收第一信息。第一信息包括以下信息中的至少一个:第一请求信息、第一终端设备的干扰水平、第一终端设备的处理能力。其中,第一请求信息用于请求是否对第一终端设备待发送的第一待编码数据的相位进行预处理。
终端设备的干扰水平包括本终端设备的收发天线之间的自干扰,或者,其他终端设备对本终端设备的干扰,或者,上述这两种干扰之和。对于收发天线之间的自干扰来说,终端设备可以测量在同时收发条件下收发天线之间的互干扰水平(即自干扰)。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终端设备的收发天线之间的自干扰水平在出厂参数中有表可查,则可以不必测量,直接向网络设备发送其自干扰水平。
终端设备的处理能力指终端设备对待编码数据的相位进行预处理的能力,可能的,网络设备可以指示终端设备解算一复杂数学命题,例如,网络设备为终端设备动态配置一个初始化参数,终端设备根据该初始化参数生成一组数据来求解预定义的方程(或方程组),或者,终端设备根据该初始化参数对某序列进行CRC校验,终端设备向网络设备发送计算所耗费的时间,即相当于上报了该终端设备的处理能力。
本申请实施例涉及的对待编码数据的相位进行预处理的范围为[π-α,π+β],其中0≤α,β≤π/4。即对待编码数据的模拟信号的相位偏移一定角度,该角度属于[π-α,π+β]。示例性的,α=β=0时,即对待编码数据的相位进行预处理指对待编码数据的相位取反。
需要说明的是,对待编码数据的相位进行预处理的范围[π-α,π+β],可以包括α=β=π/4的情况,也可以不包括α=β=π/4的情况。
下文中将对两个终端设备中的一个终端设备待发送的待编码数据的相位进行预处理进行详细说明。
步骤S4031是可选的,可以在第一终端设备在初始接入时执行,或者,由于第一终端设备的通信质量是变化的,也可以在第一终端设备与第二终端设备进行通信之前执行。
S4032、第二终端设备向网络设备发送第二信息。
相应地,网络设备从第二终端设备接收第二信息。第二信息包括以下信息中的至少一个:第二请求信息、第二终端设备的干扰水平、第二终端设备的处理能力;其中,第二请求信息用于请求是否对第二终端设备待发送的第二待编码数据的相位进行预处理。
本申请不限定第一信息或第二信息的具体命名方式。
步骤S4032是可选的,可以在第二终端设备在初始接入时执行;由于第二终端设备的通信质量是变化的,也可以在第二终端设备与第一终端设备通信前执行。
步骤S4031和步骤S4032无先后执行顺序。
S4033、网络设备根据第一信息和第二信息,确定第一指示信息和第二指示信息。
其中,第一指示信息用于指示对第一终端设备待发送的第一待编码数据的相位进行预处理,第二指示信息用于指示不对第二终端设备待发送的第二待编码数据的相位进行预处理。或者,第一指示信息用于指示不对第一终端设备待发送的第一待编码数据的相位进行预处理,第二指示信息用于指示对第二终端设备待发送的第二待编码数据的相位进行预处理。
也就是说,网络设备指示第一终端设备或者第二终端设备中的一个对待发送的待编码数据的相位进行预处理,另一个不对待发送的待编码数据的相位进行预处理。
示例性的,假设第一请求信息请求对第一待编码数据的相位进行预处理,第二请求信息请求不对第二待编码数据的相位进行预处理。则第一指示信息指示对第一终端设备待发送的第一待编码数据的相位进行预处理,第二指示信息指示不对第二终端设备待发送的第二待编码数据的相位进行预处理。
假设第一请求信息请求不对第一待编码数据的相位进行预处理,第二请求信息请求对第二待编码数据的相位进行预处理。则第一指示信息指示不对第一终端设备待发送的第一待编码数据的相位进行预处理,第二指示信息指示对第二终端设备待发送的第二待编码数据的相位进行预处理。
假设第一请求信息请求对第一待编码数据的相位进行预处理,第二请求信息请求对第二待编码数据的相位进行预处理。则由网络设备自行决定第一指示信息和第二指示信息,例如,任选第一终端设备或第二终端设备中的一个对待编码数据的相位进行处理。此时,第一指示信息指示不对第一终端设备待发送的第一待编码数据的相位进行预处理,第二指示信息指示对第二终端设备待发送的第二待编码数据的相位进行预处理;或者,第一指示信息指示对第一终端设备待发送的第一待编码数据的相位进行预处理,第二指示信息指示不对第二终端设备待发送的第二待编码数据的相位进行预处理。
示例性的,假设第一终端设备的干扰水平低于第二终端设备的干扰水平,则第一指示信息指示对第一终端设备待发送的第一待编码数据的相位进行预处理,第二指示信息指示不对第二终端设备待发送的第二待编码数据的相位进行预处理。
假设第一终端设备的干扰水平高于第二终端设备的干扰水平,则第一指示信息指示不对第一终端设备待发送的第一待编码数据的相位进行预处理,第二指示信息指示对第二终端设备待发送的第二待编码数据的相位进行预处理。
假设第一终端设备的干扰水平与第二终端设备的干扰水平相同。则由网络设备自行决定第一指示信息和第二指示信息,例如,任选第一终端设备或第二终端设备中的一个对待编码数据的相位进行处理。此时,第一指示信息指示不对第一终端设备待发送的第一待编码数据的相位进行预处理,第二指示信息指示对第二终端设备待发送的第二待编码数据的相位进行预处理;或者,第一指示信息指示对第一终端设备待发送的第一待编码数据的相位进行预处理,第二指示信息指示不对第二终端设备待发送的第二待编码数据的相位进行预处理。
示例性的,假设第一终端设备的处理能力高于第二终端设备的处理能力,则第一指示信息指示对第一终端设备待发送的第一待编码数据的相位进行预处理,第二指示信息指示不对第二终端设备待发送的第二待编码数据的相位进行预处理。
假设第一终端设备的处理能力低于第二终端设备的处理能力,则第一指示信息指示不对第一终端设备待发送的第一待编码数据的相位进行预处理,第二指示信息指示对第二终端设备待发送的第二待编码数据的相位进行预处理。
假设第一终端设备的处理能力与第二终端设备的处理能力相同。则由网络设备自行决定第一指示信息和第二指示信息,例如,任选第一终端设备或第二终端设备中的一个对待编码数据的相位进行处理。此时,第二指示信息指示对第二终端设备待发送的第二待编码数据的相位进行预处理;或者,第一指示信息指示对第一终端设备待发送的第一待编码数据的相位进行预处理,第二指示信息指示不对第二终端设备待发送的第二待编码数据的相位进行预处理。
示例性的,假设第一请求信息请求对第一待编码数据进行预处理,第二请求信息请求对第二待编码数据的相位进行预处理。则网络设备可以进一步根据两个终端设备的干扰水平或处理能力按照上述方式来确定第一指示信息和第二指示信息。
需要说明的是,来自终端设备的请求信息、干扰水平、处理能力可以具有优先级。网络设备可以根据第一信息或第二信息中同一类型信息的优先级,确定第一指示信息和第二指示信息。
示例性的,假设第一终端设备的干扰水平高于第二终端设备的干扰水平,第一终端设备的处理能力高于第二终端设备的处理能力,如果干扰水平的优先级高于处理能力的优先级,则第一指示信息指示不对第一终端设备待发送的第一待编码数据的相位进行预处理,第二指示信息指示对第二终端设备待发送的第二待编码数据的相位进行预处理。
步骤S4033是可选的,可以在步骤S4031和步骤S4032后执行,或者,可以在第一终端设备与第二终端设备通信前执行。
S4034、网络设备向第一终端设备发送第一指示信息,向第二终端设备发送第二指示信息。
相应地,第一终端设备从网络设备接收第一指示信息,第二终端设备从网络设备接收第二指示信息。
针对对相位进行预处理时α和β的不同取值,第一指示信息或第二指示信息占用的比特位是不同的:
如果α=β=0,则第一指示信息或第二指示信息可以占一比特位,例如,第一指示信息取值为1时,表示对第一终端设备待发送的第一待编码数据的相位进行预处理;取值为0时,表示不对第一终端设备待发送的第一待编码数据的相位进行预处理。第二指示信息取值为1时,表示对第二终端设备待发送的第二待编码数据的相位进行预处理;取值为0时,表示不对第二终端设备待发送的第二待编码数据的相位进行预处理。
如果α和β不为0,α和β可以是预定义的离散数值对,则第一指示信息或第二指示信息可以占多个比特位。
需要说明的是,网络设备向第一终端设备发送第一指示信息,网络设备向第二终端设备发送第二指示信息,这二者可以只执行一个。例如,只执行网络设备向第一终端设备发送第一指示信息,或者,只执行网络设备向第二终端设备发送第二指示信息。
如果第一终端设备没有从网络设备接收第一指示信息,则第一终端设备确定第一指示信息指示不对第一终端设备待发送的第一待编码数据的相位进行预处理。如果第二终端设备没有从网络设备接收第二指示信息,则第二终端设备确定第二指示信息指示不对第二终端设备待发送的第二待编码数据的相位进行预处理。
第一终端设备和第二终端设备可以分别向网络设备发送一个指示信息,来指示二者未协商成功;或者,第一终端设备和第二终端设备后续可以再在第一传输资源上进行协商。
S4035、网络设备向第一终端设备和第二终端设备发送第三指示信息。
相应地,第一终端设备和第二终端设备从网络设备接收第三指示信息。
其中,第三指示信息用于指示第一终端设备与第二终端设备协商第一指示信息或第二指示信息的第一传输资源。
S4036、第一终端设备根据在第一传输资源上与第二终端设备的协商结果确定第一指示信息。
第一终端设备和第二终端设备可以在第一传输资源上通过信令交互自行协商第一指示信息或第二指示信息。
示例性的,第一终端设备在第一传输资源上向第二终端设备请求对第一终端设备待发送的第一待编码数据的相位进行预处理,第二终端设备在第一传输资源上向第一终端设备请求不对第二终端设备等发送的第二待编码数据的相位进行预处理。则第一终端设备可以确定第一指示信息指示对第一终端设备待发送的第一待编码数据的相位进行预处理,并在后续的数据传输过程中遵循协商结果。
S4037、第二终端设备根据在第一传输资源上与第一终端设备的协商结果确定第二指示信息。
接续步骤S4036中的示例,则第二终端设备可以确定第二指示信息指示不对第二终端设备待发送的第二待编码数据的相位进行预处理,并在后续的数据传输过程中遵循协商结果。
步骤S4036和步骤S4037无先后执行顺序。一种可能的实现中,步骤S4036和步骤S4037可以同时执行。
需要说明的是,如果第一终端设备未在第一传输资源上与第二终端设备协商得到结果(步骤S4036不成功或未执行),一种可能的实现中,该第一终端设备确定第一指示信息指示不对第一终端设备待发送的第一待编码数据的相位进行预处理。
同理,如果第二终端设备未在第一传输资源上与第一终端设备协商得到结果(步骤S4037不成功或未执行),则确定第二指示信息指示不对第二终端设备待发送的第二待编码数据的相位进行预处理。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中,当第一终端设备和第二终端设备未得到协商结果,第一终端设备和第二终端设备可以分别向网络设备发送一个指示信息,用于指示二者未协商成功;或者,第一终端设备和第二终端设备在第一传输资源上进行再次协商。
S404、网络设备向第一终端设备和第二终端设备发送第四指示信息。
相应地,第一终端设备和第二终端设备从网络设备接收第四指示信息。
第四指示信息用于指示承载第一终端设备和第二终端设备之间通过电磁超表面阵列天线传输数据的第二传输资源。
如果第二传输资源远大于第一传输资源,则步骤S4035-S4037所描述的基于终端设备之间协商第一指示信息和第二指示信息的方式不会明显降低传输效率。
具体的,网络设备可以根据第一通信质量和第二通信质量,向第一终端设备和第二终端设备发送第四指示信息。例如,可以选择对第一终端设备和第二终端设备干扰均较小的传输资源作为第二传输资源。
需要说明的是,步骤S404是可选的,步骤S404与步骤S4031-S4034无先后执行顺序,步骤S404与步骤S4035-S4037无先后执行顺序。或者,可以在第一终端设备与第二终端设备通信前执行。
例如,网络设备可以先发送第一指示信息和第二指示信息,当第一终端设备和第二终端设备之间传输数据时,再发送第四指示信息,如果不需要传输数据时,则可以不发送第四指示信息;或者,网络设备可以先发送第四指示信息,当第一终端设备和第二终端设备要之间传输数据时,再发送第一指示信息和第二指示信息,如果不需要传输数据时,则可以不发送第一指示信息和第二指示信息。
同理,网络设备可以先发送第三指示信息,当第一终端设备和第二终端设备之间传输数据时,再发送第四指示信息,如果不需要传输数据时,则可以不发送第四指示信息;或者,网络设备可以先发送第四指示信息,当第一终端设备和第二终端设备之间传输数据时,再发送第三指示信息,如果不需要传输数据时,则可以不发送第三指示信息。
第一指示信息和第四指示信息可以在一条配置消息中传输,或者,也可以在不同配置消息中传输,例如,第一指示信息(或第二指示信息)可以在下行控制信息(downlinkcontrol information,DCI)中传输,第四指示信息可以在其他类型的消息中传输,例如无线资源控制(radio resource control,RRC)消息、媒体访问控制控制信元(media accesscontrol control element,MAC CE)消息。同理,第二指示信息和第四指示信息可以在一条配置消息中传输,或者,也可以在不同配置消息中传输。第三指示信息和第四指示信息可以在一条配置消息中传输,或者,也可以在不同配置消息中传输。
本申请不限定承载上述指示信息的消息的形式,例如,可以是DCI、RRC消息、MACCE消息等。
S405、第一终端设备在第二传输资源的第一时隙向电磁超表面阵列天线发送第三待编码数据。
其中,第三待编码数据为根据第一指示信息和第一待编码数据得到。
示例性的,如图6所示,假设第一终端设备23待发送的第一待编码数据为S1,第一指示信息指示不对第一终端设备待发送的第一待编码数据S1的相位进行预处理,则第一终端设备发送的第三待编码数据
Figure BDA0002476372060000141
与第一待编码数据S1相同,即
Figure BDA0002476372060000142
S406、第二终端设备在第二传输资源的第一时隙向电磁超表面阵列天线发送第四待编码数据。
其中,第四待编码数据为根据第二指示信息和第二待编码数据得到。
示例性的,如图6所示,假设第二终端设备24待发送的第二待编码数据为S2,第二指示信息指示对第二终端设备待发送的第二待编码数据S2的相位进行预处理,则第二终端设备发送的第四待编码数据
Figure BDA0002476372060000143
为对第二待编码数据S2的相位进行预处理后的待编码数据。
S407、第二终端设备和第二终端设备在第一时隙从电磁超表面阵列天线接收第一网络编码数据。
示例性的,如图6所示,第一终端设备23和第二终端设备24在相同传输资源(第二传输资源)的同一时隙(第一时隙)向电磁超表面阵列天线22发送待编码数据,这两个待编码数据同时到达电磁超表面阵列天线22并在时域进行网络编码(时域叠加),得到第一网络编码数据
Figure BDA0002476372060000151
电磁超表面阵列天线22无需对待编码数据或网络编码数据进行主动处理,即可以在第一时隙直接将网络编码后的第一网络编码数据
Figure BDA0002476372060000152
反射给第一终端设备23和第二终端设备24。
S408、第一终端设备根据第三待编码数据和第一网络编码数据,得到来自第二终端设备的第二待编码数据。
第一终端设备对其发送的第三待编码数据
Figure BDA0002476372060000153
和接收的第一网络编码数据
Figure BDA0002476372060000154
进行异或操作,即可得到来自第二终端设备的第四待编码数据
Figure BDA0002476372060000155
Figure BDA0002476372060000156
终端设备根据接收的模拟信号得到对应的数字信号的原理如下:终端设备对接收的模拟信号的能量进行积分得到积分值,再将积分值与门限进行比较,如果大于门限则对应的数字信号为1,否则对应的数字信号为0。
由于对待编码数据的相位进行预处理,并不会改变待编码数据的模拟信号的能量,所以第四待编码数据
Figure BDA0002476372060000157
的模拟信号与第二待编码数据S2的模拟信号的能量积分是相同的,所以识别的对应的数字信号是相同的,因此得到第四待编码数据
Figure BDA0002476372060000158
即相当于得到了第二待编码数据S2
S409、第二终端设备根据第四待编码数据和第一网络编码数据,得到来自第一终端设备的第一待编码数据。
第二终端设备对其发送的第四待编码数据
Figure BDA0002476372060000159
和接收的第一网络编码数据
Figure BDA00024763720600001510
进行异或操作,即可得到来自第一终端设备的第三待编码数据
Figure BDA00024763720600001511
Figure BDA00024763720600001512
同理,第四待编码数据
Figure BDA00024763720600001513
的模拟信号与第二待编码数据S2对应的数字信号是相同的,因此得到第三待编码数据
Figure BDA00024763720600001514
即相当于得到了第一待编码数据S1
如图7A所示,如果不对第一网络编码数据S1和第二网络编码数据S2的相位进行预处理,在电磁超表面阵列天线处进行时域叠加得到S1+S2时,两个“1”对应的模拟信号由于能量进行时域叠加后大于门限,得到的第一网络编码数据仍为“1”。上述网络编码对应的数据状态转换如表2所示。
表2
Figure BDA00024763720600001515
针对序号1对应这一行,第一终端设备和第二终端设备仍将发送的待编码数据和接收的网络编码数据进行异或操作,则均会将对方发送的待编码数据“1”错误地识别为“0”。
但是如果对其中一个终端设备待发送的待编码数据的相位进行预处理,使得两个“1”对应的模拟信号在相位上有偏移,那么进行时域叠加时会对能量有抵销作用。这个抵销作用与对相位进行预处理时相位的偏移角度相关,两个“1”对应的模拟信号的相位的偏移角度越接近π则抵销作用越明显,时域叠加后的能量越可能小于门限,即越可能被识别为“0”。当偏移角度为π时,即对其中一个终端设备待发送的待编码数据的相位进行取反,则时域叠加后的能量为零,此时发生误判的概率是最低的。
示例性的,如图7B所示,假设对第二终端设备待发送的第二待编码数据S2的相位进行取反得到第四待编码数据
Figure BDA0002476372060000161
不对第一终端设备待发送的第一待编码数据S1的相位进行取反得到第三待编码数据
Figure BDA0002476372060000162
第三待编码数据和第四待编码数据和电磁超表面阵列天线处进行时域叠加得到第一网络编码数据S1-S2,两个“1”对应的模拟信号由于能量相同相位相反,进行时域叠加后能量为零,小于门限,得到的第一网络编码数据为“0”。
上述网络编码对应的数据状态转换如表3所示。
表3
Figure BDA0002476372060000163
从以上实施方式可以看出,只通过一个时隙即完成了第一终端设备与第二终端设备之间的数据交互,相比两个时隙,传输效率更高。
对于新配对的第一终端设备和第二终端设备,网络设备需要重新执行步骤S402、S4033、S4034、S4035、S404。对于不是新配对的第一终端设备和第二终端设备,则每次相互之间有数据传输时,则两个终端设备可以直接执行步骤S405-S409。
需要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假设终端设备的收发天线的自干扰水平很小,但在实际应用中终端设备的收发天线有多种形式。如果终端设备使用不同的定向天线进行发送和接收,则收发天线间的干扰比较小,可以直接采用上述方案。如果终端设备使用全向天线进行收发,则终端设备在接收端先采用串行干扰消除(serial interference cancellation,SIC)接收机进行自干扰消除后,再解调接收到的数据。如果需要提高接收信号强度,网络设备可以对电磁超表面阵列天线配置波束赋形(beamforming)命令,针对两个终端设备的方向形成波束,用于发送网络编码数据。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网络编码方法,由两个终端设备中的一个对待编码数据的相位进行预处理,并在相同传输资源、相同时隙向电磁超表面阵列天线发送待编码数据,在电磁超表面阵列天线实现时域的网络编码和分发,即对信号进行时域叠加并反射,数据的发送、网络编码和接收在同一时隙内完成,从而提高两个终端设备之间进行间接数据传输的效率。
可以理解的是,以上各个实施例中,由终端设备实现的方法和/或步骤,也可以由可用于终端设备的部件(例如芯片或者电路)实现,由网络设备实现的方法和/或步骤,也可以由可用于网络设备的部件实现。
上述主要从各个网元之间交互的角度对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方案进行了介绍。相应的,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通信装置,该通信装置用于实现上述各种方法。该通信装置可以为上述方法实施例中的终端设备,或者包含上述终端设备的装置,或者为终端设备内的芯片或功能模块。或者,该通信装置可以为上述方法实施例中的网络设备,或者包含上述网络设备的装置,或者为网络设备内的芯片或功能模块。
可以理解的是,该通信装置为了实现上述功能,其包含了执行各个功能相应的硬件结构和/或软件模块。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很容易意识到,结合本文中所公开的实施例描述的各示例的单元及算法步骤,本申请能够以硬件或硬件和计算机软件的结合形式来实现。某个功能究竟以硬件还是计算机软件驱动硬件的方式来执行,取决于技术方案的特定应用和设计约束条件。专业技术人员可以对每个特定的应用来使用不同方法来实现所描述的功能,但是这种实现不应认为超出本申请的范围。
本申请实施例可以根据上述方法实施例对通信装置进行功能模块的划分,例如,可以对应各个功能划分各个功能模块,也可以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功能集成在一个处理模块中。上述集成的模块既可以采用硬件的形式实现,也可以采用软件功能模块的形式实现。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中对模块的划分是示意性的,仅仅为一种逻辑功能划分,实际实现时可以有另外的划分方式。
比如,以通信装置为上述方法实施例中的第一终端设备或第二终端设备为例。图8示出了一种通信装置80的结构示意图。该通信装置80包括处理模块801和收发模块802。该通信装置80可以为图2中第一终端设备或第二终端设备。处理模块801也可以称为处理单元,用以实现上述方法实施例中第一终端设备或第二终端设备的处理功能。例如执行图4A中的步骤S403、S408、S409,或者,执行图4B中的步骤S4036、S4037、S408、S409。收发模块802,也可以称为收发单元,用以实现上述方法实施例中终端设备的收发功能。例如执行图4A中的步骤S404、S405、S406、S407执行图4B中的步骤S4031、S4032、S4034、S4035、S404、S405、S406、S407。收发模块802可以称为收发电路、收发机、收发器或者通信接口。
示例性的,处理模块801,用于确定第一指示信息,其中,第一指示信息用于指示是否对通信装置待发送的第一待编码数据的相位进行预处理。
该通信装置800和第二终端设备之间在同一传输资源的同一时隙通过电磁超表面阵列天线传输数据,包括:
收发模块802,用于在第二传输资源的第一时隙向电磁超表面阵列天线发送第三待编码数据,并在第一时隙从电磁超表面阵列天线接收第一网络编码数据;其中,第三待编码数据为根据第一指示信息和第一待编码数据得到。
处理模块801,用于根据第三待编码数据和第一网络编码数据,得到来自第二终端设备的第二待编码数据。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收发模块802,用于从网络设备接收第一指示信息。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收发模块802,用于从网络设备接收第三指示信息,其中,第三指示信息用于指示通信装置与第二终端设备协商第一指示信息的第一传输资源;通信装置和第二终端设备之间在同一传输资源的同一时隙通过电磁超表面阵列天线传输数据。处理模块801,用于根据在第一传输资源上与第二终端设备的协商结果确定第一指示信息。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收发模块802,还用于从网络设备接收第四指示信息,其中,第四指示信息用于指示承载通信装置和第二终端设备之间通过电磁超表面阵列天线传输数据的第二传输资源。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收发模块802,还用于在第二传输资源的第一时隙向电磁超表面阵列天线发送第三待编码数据,并在第一时隙从电磁超表面阵列天线接收第一网络编码数据;其中,第三待编码数据为根据第一指示信息和第一待编码数据得到;处理模块801,还用于根据第三待编码数据和第一网络编码数据,得到来自第二终端设备的第二待编码数据。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处理模块801,具体用于:对第三待编码数据和第一网络编码数据进行异或操作,得到第二待编码数据。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收发模块802,在从网络设备接收第一指示信息之前,还用于向网络设备发送第一信息,第一信息包括以下信息中的至少一个:第一请求信息、通信装置的干扰水平、通信装置的处理能力;其中,第一请求信息用于请求是否对第一待编码数据的相位进行预处理,第一信息用于确定第一指示信息。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收发模块802,在从网络设备接收第四指示信息之前,还用于向网络设备发送网络设备、电磁超表面阵列天线、通信装置之间的下行数据信道的第一通信质量,第一通信质量用于确定所述第二传输资源。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处理模块801,具体用于:对第三待编码数据和第一网络编码数据进行异或操作,得到第二待编码数据。
在本实施例中,该通信装置80以采用集成的方式划分各个功能模块的形式来呈现。这里的“模块”可以指特定ASIC,电路,执行一个或多个软件或固件程序的处理器和存储器,集成逻辑电路,和/或其他可以提供上述功能的器件。
具体的,图8中的处理模块801的功能/实现过程可以通过终端设备中的处理器调用存储器中存储的计算机执行指令来实现。图8中的收发模块802的功能/实现过程可以通过终端设备中的无线射频(radio frequency,RF)电路来实现。
由于本实施例提供的通信装置80可执行上述方法,因此其所能获得的技术效果可参考上述方法实施例,在此不再赘述。
以通信装置为上述方法实施例中的网络设备为例。图9示出了一种通信装置90的结构示意图。该通信装置90包括处理模块901和收发模块902。该通信装置90可以为图2中网络设备。处理模块901也可以称为处理单元,用以实现上述方法实施例中网络设备的处理功能。例如执行图4B中的步骤S4033。收发模块902,也可以称为收发单元,用以实现上述方法实施例中网络设备的收发功能。例如执行图4A中的步骤S401、S402、S404,或者,执行图4B中的步骤S401、S402、S4031、S4034、S4035、S404。收发模块902可以称为收发电路、收发机、收发器或者通信接口。
示例性的,收发模块902,用于向第一终端设备发送第一指示信息,或者,收发模块902,用于向第一终端设备和第二终端设备发送第三指示信息,其中,第三指示信息用于指示第一终端设备与第二终端设备协商第一指示信息或第二指示信息的第一传输资源。其中,第一指示信息用于指示对第一终端设备待发送的第一待编码数据的相位进行预处理,第二指示信息用于指示不对第二终端设备待发送的第二待编码数据的相位进行预处理;或者,第一指示信息用于指示不对第一终端设备待发送的第一待编码数据的相位进行预处理,第二指示信息用于指示对第二终端设备待发送的第二待编码数据的相位进行预处理。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对于向第一终端设备发送第一指示信息,收发模块902,还用于:向第二终端设备发送第二指示信息。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收发模块902,还用于向第一终端设备和第二终端设备发送第四指示信息,其中,第四指示信息用于指示承载第一终端设备和第二终端设备之间通过电磁超表面阵列天线传输数据的第二传输资源。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收发模块902,还用于获取电磁超表面阵列天线与第一终端设备之间的数据信道的第一通信质量,以及,电磁超表面阵列天线与第二终端设备之间的数据信道的第二通信质量。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收发模块902,具体用于:从电磁超表面阵列天线获取电磁超表面阵列天线与第一终端设备之间的上行数据信道的第一通信质量;从电磁超表面阵列天线获取电磁超表面阵列天线与第二终端设备之间的上行数据信道的第二通信质量。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收发模块902,具体用于:从第一终端设备获取通信装置、电磁超表面阵列天线、第一终端设备之间的下行数据信道的第一通信质量;从第二终端设备获取通信装置、电磁超表面阵列天线、第二终端设备之间的下行数据信道的第二通信质量。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收发模块902,还用于:根据第一通信质量和第二通信质量,向电磁超表面阵列天线发送配置参数,配置参数用于调节电磁超表面阵列天线中各天线单元的相位。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在收发模块902向第一终端设备发送第一指示信息之前,收发模块902,还用于从第一终端设备接收第一信息,第一信息包括以下信息中的至少一个:第一请求信息、第一终端设备的干扰水平、第一终端设备的处理能力;其中,第一请求信息用于请求是否对第一待编码数据的相位进行预处理;收发模块902,还用于从第二终端设备接收第二信息,第二信息包括以下信息中的至少一个:第二请求信息、第二终端设备的干扰水平、第二终端设备的处理能力;其中,第二请求信息用于请求是否对第二待编码数据的相位进行预处理;处理模块901,用于根据第一信息和第二信息,确定第一指示信息和第二指示信息。
在本实施例中,该通信装置90以采用集成的方式划分各个功能模块的形式来呈现。这里的“模块”可以指特定ASIC,电路,执行一个或多个软件或固件程序的处理器和存储器,集成逻辑电路,和/或其他可以提供上述功能的器件。
具体的,图9中的处理模块901的功能/实现过程可以通过网络设备中的处理器调用存储器中存储的计算机执行指令来实现。或者,图9中的收发模块902的功能/实现过程可以通过网络设备中的RF电路来实现。
由于本实施例提供的通信装置90可执行上述方法,因此其所能获得的技术效果可参考上述方法实施例,在此不再赘述。
如图10所示,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通信装置,该通信装置100包括处理器1001、存储器1002和收发器1003,处理器1001与存储器1002耦合,当处理器1001执行存储器1002中的计算机程序或指令时,图4A或图4B中第一终端设备或第二终端设备对应的方法被执行。
如图11所示,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通信装置,该通信装置110包括处理器1101、存储器1102和收发器1103,处理器1101与存储器1102耦合,当处理器1101执行存储器1102中的计算机程序或指令时,图4A或图4B中网络设备对应的方法被执行。
如图12所示,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装置1200,可以用于执行上述终端设备或网络设备所执行的方法,该装置1200可以是通信设备或者通信设备中的芯片。所述装置1200包括:至少一个输入接口(input(s))1201、逻辑电路1202、至少一个输出接口(output(s))1203。可选的,上述的逻辑电路1202可以是芯片,或其他可以实现本申请方法的集成电路。
逻辑电路1202可以实现上述各个实施例中终端设备或网络设备所执行的方法;
输入接口1201用于接收数据;输出接口1203用于发送数据。举例来说,当该装置1200为终端设备时,输入接口1201可以用于接收由网络设备发送的第一指示信息、第二指示信息、第三指示信息和第四指示信息,还可以用于接收由电磁超表面阵列天线发送的第一网络编码数据;输出接口1203可以用于向网络设备发送第一通信质量、第二通信质量、第一信息和第二信息,还可以用于向电磁超表面阵列天线发送第一待编码数据和第二待编码数据。当该装置1200为网络设备时,输入接口1201可以用于从终端设备接收第一信息和第二信息,还可以用于从终端设备或电磁超表面阵列天线接收第一通信质量和第二通信质量;输出接口1203可以用于向终端设备发送第一指示信息、第二指示信息、第三指示信息和第四指示信息,还可以用于向电磁超表面阵列天线发送配置参数。
输入接口1201、逻辑电路1202或输出接口1203的功能可以参考上述各个实施例中终端设备或网络设备执行的方法,此处不再赘述。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该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存储有计算机程序,当其在计算机或处理器上运行时,图4A或图4B中第一终端设备或第二终端设备对应的方法被执行。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该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存储有计算机程序,当其在计算机或处理器上运行时,图4A或图4B中网络设备对应的方法被执行。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包含指令的计算机程序产品,当指令在计算机或处理器上运行时,图4A或图4B中第一终端设备或第二终端设备对应的方法被执行。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包含指令的计算机程序产品,当指令在计算机或处理器上运行时,图4A或图4B中网络设备对应的方法被执行。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芯片系统,该芯片系统包括处理器,用于通信装置执行图4A或图4B中第一终端设备或第二终端设备对应的方法,或者,执行图4A或图4B中网络设备对应的方法。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该芯片系统还包括存储器,该存储器,用于保存必要的程序指令和数据。该芯片系统,可以包括芯片,集成电路,也可以包含芯片和其他分立器件,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作具体限定。
其中,本申请提供的通信装置、芯片、计算机存储介质、计算机程序产品或芯片系统均用于执行上文所述的方法,因此,其所能达到的有益效果可参考上文所提供的实施方式中的有益效果,此处不再赘述。
本申请实施例涉及的处理器可以是一个芯片。例如,可以是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ield programmable gate array,FPGA),可以是专用集成芯片(application specificintegrated circuit,ASIC),还可以是系统芯片(system on chip,SoC),还可以是中央处理器(central processor unit,CPU),还可以是网络处理器(network processor,NP),还可以是数字信号处理电路(digital signal processor,DSP),还可以是微控制器(microcontroller unit,MCU),还可以是可编程控制器(programmable logic device,PLD)或其他集成芯片。
本申请实施例涉及的存储器可以是易失性存储器或非易失性存储器,或可包括易失性和非易失性存储器两者。其中,非易失性存储器可以是只读存储器(read-onlymemory,ROM)、可编程只读存储器(programmable ROM,PROM)、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rasable PROM,EPROM)、电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lectrically EPROM,EEPROM)或闪存。易失性存储器可以是随机存取存储器(random access memory,RAM),其用作外部高速缓存。通过示例性但不是限制性说明,许多形式的RAM可用,例如静态随机存取存储器(static RAM,SRAM)、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dynamic RAM,DRAM)、同步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synchronous DRAM,SDRAM)、双倍数据速率同步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double data rateSDRAM,DDR SDRAM)、增强型同步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enhanced SDRAM,ESDRAM)、同步连接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synchlink DRAM,SLDRAM)和直接内存总线随机存取存储器(directrambus RAM,DR RAM)。应注意,本文描述的系统和方法的存储器旨在包括但不限于这些和任意其它适合类型的存储器。
应理解,在本申请的各种实施例中,上述各过程的序号的大小并不意味着执行顺序的先后,各过程的执行顺序应以其功能和内在逻辑确定,而不应对本申请实施例的实施过程构成任何限定。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意识到,结合本文中所公开的实施例描述的各示例的单元及算法步骤,能够以电子硬件、或者计算机软件和电子硬件的结合来实现。这些功能究竟以硬件还是软件方式来执行,取决于技术方案的特定应用和设计约束条件。专业技术人员可以对每个特定的应用来使用不同方法来实现所描述的功能,但是这种实现不应认为超出本申请的范围。
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清楚地了解到,为描述的方便和简洁,上述描述的系统、装置和单元的具体工作过程,可以参考前述方法实施例中的对应过程,在此不再赘述。
在本申请所提供的几个实施例中,应该理解到,所揭露的系统、设备和方法,可以通过其它的方式实现。例如,以上所描述的设备实施例仅仅是示意性的,例如,所述单元的划分,仅仅为一种逻辑功能划分,实际实现时可以有另外的划分方式,例如多个单元或组件可以结合或者可以集成到另一个系统,或一些特征可以忽略,或不执行。另一点,所显示或讨论的相互之间的耦合或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通过一些接口,设备或单元的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电性,机械或其它的形式。
所述作为分离部件说明的单元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上分开的,作为单元显示的部件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单元,即可以位于一个地方,或者也可以分布到多个网络单元上。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选择其中的部分或者全部单元来实现本实施例方案的目的。
另外,在本申请各个实施例中的各功能单元可以集成在一个处理单元中,也可以是各个单元单独物理存在,也可以两个或两个以上单元集成在一个单元中。
在上述实施例中,可以全部或部分地通过软件、硬件、固件或者其任意组合来实现。当使用软件程序实现时,可以全部或部分地以计算机程序产品的形式来实现。该计算机程序产品包括一个或多个计算机指令。在计算机上加载和执行计算机程序指令时,全部或部分地产生按照本申请实施例所述的流程或功能。所述计算机可以是通用计算机、专用计算机、计算机网络、或者其他可编程装置。所述计算机指令可以存储在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或者从一个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向另一个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传输,例如,所述计算机指令可以从一个网站站点、计算机、服务器或者数据中心通过有线(例如同轴电缆、光纤、数字用户线(Digital Subscriber Line,DSL))或无线(例如红外、无线、微波等)方式向另一个网站站点、计算机、服务器或数据中心进行传输。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可以是计算机能够存取的任何可用介质或者是包含一个或多个可以用介质集成的服务器、数据中心等数据存储设备。所述可用介质可以是磁性介质(例如,软盘、硬盘、磁带),光介质(例如,DVD)、或者半导体介质(例如固态硬盘(Solid State Disk,SSD))等。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申请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33)

1.一种网络编码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终端设备确定第一指示信息,其中,所述第一指示信息用于指示是否对所述第一终端设备待发送的第一待编码数据的相位进行预处理;
所述第一终端设备和第二终端设备之间在同一传输资源的同一时隙通过电磁超表面阵列天线传输数据,包括:
所述第一终端设备在第二传输资源的第一时隙向所述电磁超表面阵列天线发送第三待编码数据,并在所述第一时隙从所述电磁超表面阵列天线接收第一网络编码数据;其中,所述第三待编码数据为根据所述第一指示信息和所述第一待编码数据得到;
所述第一终端设备根据所述第三待编码数据和所述第一网络编码数据,得到来自第二终端设备的第二待编码数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终端设备确定第一指示信息,包括:
所述第一终端设备从网络设备接收所述第一指示信息。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终端设备从网络设备接收所述第一指示信息之前,还包括:
所述第一终端设备向所述网络设备发送第一信息,所述第一信息包括以下信息中的至少一个:第一请求信息、所述第一终端设备的干扰水平、所述第一终端设备的处理能力;其中,所述第一请求信息用于请求是否对所述第一待编码数据的相位进行预处理,所述第一信息用于确定所述第一指示信息。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终端设备确定第一指示信息,包括:
所述第一终端设备从网络设备接收第三指示信息,其中,所述第三指示信息用于指示所述第一终端设备与所述第二终端设备协商所述第一指示信息的第一传输资源;
所述第一终端设备根据在所述第一传输资源上与所述第二终端设备的协商结果确定所述第一指示信息。
5.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所述第一终端设备从网络设备接收第四指示信息,其中,所述第四指示信息用于指示所述第二传输资源。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终端设备从所述网络设备接收第四指示信息之前,还包括:
所述第一终端设备向所述网络设备发送所述网络设备、所述电磁超表面阵列天线、所述第一终端设备之间的下行数据信道的第一通信质量,所述第一通信质量用于确定所述第二传输资源。
7.根据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终端设备根据所述第三待编码数据和所述第一网络编码数据,得到来自第二终端设备的第二待编码数据,包括:
所述第一终端设备对所述第三待编码数据和所述第一网络编码数据进行异或操作,得到所述第二待编码数据。
8.一种网络编码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网络设备向第一终端设备发送第一指示信息;
或者,
所述网络设备向所述第一终端设备和第二终端设备发送第三指示信息,其中,所述第三指示信息用于指示所述第一终端设备与所述第二终端设备协商所述第一指示信息或第二指示信息的第一传输资源;
其中,所述第一指示信息用于指示对所述第一终端设备待发送的第一待编码数据的相位进行预处理,所述第二指示信息用于指示不对所述第二终端设备待发送的第二待编码数据的相位进行预处理;或者,所述第一指示信息用于指示不对所述第一终端设备待发送的第一待编码数据的相位进行预处理,所述第二指示信息用于指示对所述第二终端设备待发送的第二待编码数据的相位进行预处理。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对于所述网络设备向所述第一终端设备发送第一指示信息,还包括:
所述网络设备向所述第二终端设备发送所述第二指示信息。
10.根据权利要求8或9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所述网络设备向所述第一终端设备和所述第二终端设备发送第四指示信息,其中,所述第四指示信息用于指示承载所述第一终端设备和所述第二终端设备之间通过电磁超表面阵列天线传输数据的第二传输资源。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所述网络设备获取所述电磁超表面阵列天线与所述第一终端设备之间的数据信道的第一通信质量,以及,所述电磁超表面阵列天线与所述第二终端设备之间的数据信道的第二通信质量。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网络设备获取电磁超表面阵列天线与第一终端设备之间的数据信道的第一通信质量,以及,所述电磁超表面阵列天线与第二终端设备之间的数据信道的第二通信质量,包括:
所述网络设备从所述电磁超表面阵列天线获取所述电磁超表面阵列天线与所述第一终端设备之间的上行数据信道的第一通信质量;
所述网络设备从所述电磁超表面阵列天线获取所述电磁超表面阵列天线与所述第二终端设备之间的上行数据信道的第二通信质量。
13.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网络设备获取电磁超表面阵列天线与第一终端设备之间的数据信道的第一通信质量,以及,所述电磁超表面阵列天线与第二终端设备之间的数据信道的第二通信质量,包括:
所述网络设备从所述第一终端设备获取所述网络设备、所述电磁超表面阵列天线、所述第一终端设备之间的下行数据信道的第一通信质量;
所述网络设备从所述第二终端设备获取所述网络设备、所述电磁超表面阵列天线、所述第二终端设备之间的下行数据信道的第二通信质量。
14.根据权利要求11-13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所述网络设备根据所述第一通信质量和所述第二通信质量,向所述电磁超表面阵列天线发送配置参数,所述配置参数用于调节所述电磁超表面阵列天线中各天线单元的相位。
15.根据权利要求11-13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所述第一通信质量和所述第二通信质量还用于确定所述第二传输资源。
16.根据权利要求8-15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网络设备向第一终端设备发送第一指示信息之前,还包括:
所述网络设备从所述第一终端设备接收第一信息,所述第一信息包括以下信息中的至少一个:第一请求信息、所述第一终端设备的干扰水平、所述第一终端设备的处理能力;其中,所述第一请求信息用于请求是否对所述第一待编码数据的相位进行预处理;
所述网络设备从所述第二终端设备接收第二信息,所述第二信息包括以下信息中的至少一个:第二请求信息、所述第二终端设备的干扰水平、所述第二终端设备的处理能力;其中,所述第二请求信息用于请求是否对所述第二待编码数据的相位进行预处理;
所述网络设备根据所述第一信息以及所述第二信息,确定所述第一指示信息和所述第二指示信息。
17.一种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处理模块和收发模块:
所述处理模块,用于确定第一指示信息,其中,所述第一指示信息用于指示是否对所述通信装置待发送的第一待编码数据的相位进行预处理;
所述通信装置和第二终端设备之间在同一传输资源的同一时隙通过电磁超表面阵列天线传输数据,包括:
所述收发模块,用于在第二传输资源的第一时隙向电磁超表面阵列天线发送第三待编码数据,并在所述第一时隙从所述电磁超表面阵列天线接收第一网络编码数据;其中,所述第三待编码数据为根据所述第一指示信息和所述第一待编码数据得到;
所述处理模块,用于根据所述第三待编码数据和所述第一网络编码数据,得到来自第二终端设备的第二待编码数据。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收发模块,具体用于:
从网络设备接收所述第一指示信息。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收发模块,在从网络设备接收第一指示信息之前,还用于向所述网络设备发送第一信息,所述第一信息包括以下信息中的至少一个:第一请求信息、所述通信装置的干扰水平、所述通信装置的处理能力;其中,所述第一请求信息用于请求是否对所述第一待编码数据的相位进行预处理,所述第一信息用于确定所述第一指示信息。
20.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收发模块,具体用于从网络设备接收第三指示信息,其中,所述第三指示信息用于指示所述通信装置与所述第二终端设备协商所述第一指示信息的第一传输资源;
所述通信装置和所述第二终端设备之间在同一传输资源的同一时隙通过电磁超表面阵列天线传输数据;
所述处理模块,具体用于根据在所述第一传输资源上与所述第二终端设备的协商结果确定所述第一指示信息。
21.根据权利要求17-20任一项所述的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收发模块,还用于从网络设备接收第四指示信息,其中,所述第四指示信息用于指示承载所述通信装置和所述第二终端设备之间通过所述电磁超表面阵列天线传输数据的第二传输资源。
22.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收发模块,在从网络设备接收第四指示信息之前,还用于向所述网络设备发送所述网络设备、所述电磁超表面阵列天线、所述通信装置之间的下行数据信道的第一通信质量,所述第一通信质量用于确定所述第二传输资源。
23.根据权利要求17-22任一项所述的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模块,具体用于:
对所述第三待编码数据和所述第一网络编码数据进行异或操作,得到所述第二待编码数据。
24.一种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收发模块,用于向第一终端设备发送第一指示信息;
或者,
所述收发模块,用于向所述第一终端设备和第二终端设备发送第三指示信息,其中,所述第三指示信息用于指示所述第一终端设备与所述第二终端设备协商所述第一指示信息或第二指示信息的第一传输资源;
其中,所述第一指示信息用于指示对所述第一终端设备待发送的第一待编码数据的相位进行预处理,所述第二指示信息用于指示不对所述第二终端设备待发送的第二待编码数据的相位进行预处理;或者,所述第一指示信息用于指示不对所述第一终端设备待发送的第一待编码数据的相位进行预处理,所述第二指示信息用于指示对所述第二终端设备待发送的第二待编码数据的相位进行预处理。
25.根据权利要求24所述的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对于所述向所述第一终端设备发送第一指示信息,所述收发模块,还用于:
向所述第二终端设备发送所述第二指示信息。
26.根据权利要求24或25所述的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收发模块,还用于向所述第一终端设备和所述第二终端设备发送第四指示信息,其中,所述第四指示信息用于指示承载所述第一终端设备和所述第二终端设备之间通过电磁超表面阵列天线传输数据的第二传输资源。
27.根据权利要求26所述的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收发模块,还用于获取所述电磁超表面阵列天线与所述第一终端设备之间的数据信道的第一通信质量,以及,所述电磁超表面阵列天线与所述第二终端设备之间的数据信道的第二通信质量。
28.根据权利要求27所述的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收发模块,具体用于:
从所述电磁超表面阵列天线获取所述电磁超表面阵列天线与所述第一终端设备之间的上行数据信道的第一通信质量;
从所述电磁超表面阵列天线获取所述电磁超表面阵列天线与所述第二终端设备之间的上行数据信道的第二通信质量。
29.根据权利要求27所述的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收发模块,具体用于:
从所述第一终端设备获取所述通信装置、所述电磁超表面阵列天线、所述第一终端设备之间的下行数据信道的第一通信质量;
从所述第二终端设备获取所述通信装置、所述电磁超表面阵列天线、所述第二终端设备之间的下行数据信道的第二通信质量。
30.根据权利要求27-29任一项所述的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收发模块,还用于:
根据所述第一通信质量和所述第二通信质量,向所述电磁超表面阵列天线发送配置参数,所述配置参数用于调节所述电磁超表面阵列天线中各天线单元的相位。
31.根据权利要求24-30任一项所述的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处理模块,在所述收发模块向第一终端设备发送第一指示信息之前,
所述收发模块,还用于从所述第一终端设备接收第一信息,所述第一信息包括以下信息中的至少一个:第一请求信息、所述第一终端设备的干扰水平、所述第一终端设备的处理能力;其中,所述第一请求信息用于请求是否对所述第一待编码数据的相位进行预处理;
所述收发模块,还用于从所述第二终端设备接收第二信息,所述第二信息包括以下信息中的至少一个:第二请求信息、所述第二终端设备的干扰水平、所述第二终端设备的处理能力;其中,所述第二请求信息用于请求是否对所述第二待编码数据的相位进行预处理;
所述处理模块,用于根据所述第一信息以及所述第二信息,确定所述第一指示信息和所述第二指示信息。
32.一种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处理器,所述处理器与存储器耦合,所述存储器用于存储计算机程序,所述处理器用于执行所述存储器中存储的所述计算机程序,以使得所述通信装置执行如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的方法,或者,执行如权利要求8-16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33.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存储有计算机程序,当其在计算机上运行时,如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的方法被执行,或者,如权利要求8-16任一项所述的方法被执行。
CN202010364804.5A 2020-04-30 2020-04-30 网络编码方法和装置 Active CN113595678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364804.5A CN113595678B (zh) 2020-04-30 2020-04-30 网络编码方法和装置
EP21795538.4A EP4135239A4 (en) 2020-04-30 2021-04-21 NETWORK CODING METHOD AND APPARATUS
PCT/CN2021/088804 WO2021218745A1 (zh) 2020-04-30 2021-04-21 网络编码方法和装置
US17/976,012 US20230067470A1 (en) 2020-04-30 2022-10-28 Network coding method and apparatus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364804.5A CN113595678B (zh) 2020-04-30 2020-04-30 网络编码方法和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595678A true CN113595678A (zh) 2021-11-02
CN113595678B CN113595678B (zh) 2022-11-08

Family

ID=7823725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364804.5A Active CN113595678B (zh) 2020-04-30 2020-04-30 网络编码方法和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20230067470A1 (zh)
EP (1) EP4135239A4 (zh)
CN (1) CN113595678B (zh)
WO (1) WO2021218745A1 (zh)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2216954A1 (en) * 2009-02-10 2010-08-11 Fujitsu Limited Data relay apparatus, communication apparatus and communication method
CN101836369A (zh) * 2007-08-27 2010-09-15 北方电讯网络有限公司 使用基于mimo的网络编码的通信系统
CN102158891A (zh) * 2011-04-27 2011-08-17 北京邮电大学 一种网络编码的接收检测方法
CN102571274A (zh) * 2011-12-26 2012-07-11 东南大学 一种适用于无线双向中继系统预旋转相位的信号发送方法
CN110855403A (zh) * 2019-11-12 2020-02-28 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 空间信息网的高能效网络编码arq双向中继传输机制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20070074256A (ko) * 2006-01-09 2007-07-12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셀룰러 망에서 릴레이를 통한 데이터 중계방법 및 이를지원하는 셀룰러 이동통신시스템
CN108667559B (zh) * 2017-03-31 2020-12-15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通信方法及设备
EP3451628A1 (en) * 2017-08-31 2019-03-06 Institut Eurecom G.I.E. System and method for managing distribution of information in multi-antenna and multi-transmitter environments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836369A (zh) * 2007-08-27 2010-09-15 北方电讯网络有限公司 使用基于mimo的网络编码的通信系统
EP2216954A1 (en) * 2009-02-10 2010-08-11 Fujitsu Limited Data relay apparatus, communication apparatus and communication method
CN102158891A (zh) * 2011-04-27 2011-08-17 北京邮电大学 一种网络编码的接收检测方法
CN102571274A (zh) * 2011-12-26 2012-07-11 东南大学 一种适用于无线双向中继系统预旋转相位的信号发送方法
CN110855403A (zh) * 2019-11-12 2020-02-28 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 空间信息网的高能效网络编码arq双向中继传输机制

Non-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LILI WEI等: "Network coding in multiple access relay channel with multiple antenna relay", 《2014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PUTING, NETWORKING AND COMMUNICATIONS (ICNC)》 *
彭德义: "基于机器学习的5G无线通信物理层关键技术研究", 《湖南工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4135239A1 (en) 2023-02-15
WO2021218745A1 (zh) 2021-11-04
CN113595678B (zh) 2022-11-08
US20230067470A1 (en) 2023-03-02
EP4135239A4 (en) 2023-09-2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1867094B (zh) 数据接收和发送方法及装置
JP7445000B2 (ja) 電磁ユニットの調節制御方法、装置、デバイスおよび記憶媒体
WO2019196801A1 (zh) 数据传输的方法、通信装置及系统
US11290158B2 (en) Signaling RX/TX beamforming linkage for MIMO systems
JP2023530800A (ja) 知的反射デバイスのための表面要素分割およびノードグループ化
US20220353793A1 (en) Method for transmitting system information block, apparatus, and storage medium
US20200404661A1 (en) Method for transmitting data on bandwidth part, terminal device, and network device
TW201906445A (zh) 波束管理方法、網路設備和終端
CN113055143A (zh) 用于多用户下行链路正交频分多址传输的资源单元分配的装置、系统和方法
CN105900493B (zh) 一种发射信号的方法、装置和系统
US20230327343A1 (en) Method for controlling beam using lens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CN113595678B (zh) 网络编码方法和装置
KR20230025425A (ko) 지능형 반사 디바이스를 위한 표면 요소 분할 및 노드 그룹화
CN112994761B (zh) 一种波束确定方法及装置
CN111418114B (zh) 包含透镜的波束成形天线模块
WO2021204601A1 (en) Full duplex
KR20210097546A (ko) 차세대 통신 네트워크에서 단말의 통신 모드 및 전송 전력 결정 방법 및 이를 위한 장치
CN112020077A (zh) 通信方法及装置
WO2024044919A1 (zh) 一种通信方法及装置
WO2023165585A1 (zh) 通信方法和通信装置
EP4373001A1 (en) Electronic device, and method for controlling setting of antenna in electronic device comprising plurality of antennas
WO2022151433A1 (zh) 一种传输信号的方法及装置
WO2023201542A1 (zh) 一种传输参数的确定方法及装置、终端设备、网络设备
WO2022147761A1 (zh) 资源配置的方法及通信装置
CN117082537A (zh) 波束信息的指示方法及相关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