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594224A -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3594224A CN113594224A CN202110876095.3A CN202110876095A CN113594224A CN 113594224 A CN113594224 A CN 113594224A CN 202110876095 A CN202110876095 A CN 202110876095A CN 113594224 A CN113594224 A CN 113594224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light
- layer
- polarity
- display panel
- pola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 239000000758 substrate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54
- 230000033228 biological regula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37
- 230000006698 induc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1
- 230000005672 electromagnetic field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8
- 230000004907 flux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8
- 230000000712 assembly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6
- 238000000429 assembly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6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7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5
- 230000004044 response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
- 230000001154 acute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239000010410 lay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77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8
- 230000006870 fun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2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1
- 206010070834 Sensitisation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10
- 230000008313 sensitiz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0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8
- 239000010408 film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7
- 239000002346 layers by functio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7
- 230000009471 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OKTJSMMVPCPJKN-UHFFFAOYSA-N Carbon Chemical compound [C] OKTJSMMVPCPJKN-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4
- 229910002804 graphite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10439 graphit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3287 optic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04642 Polyimid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5286 illumin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29920001721 polyimid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1105 regulatory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29910052581 Si3N4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2
- BQCADISMDOOEFD-UHFFFAOYSA-N Silver Chemical compound [Ag] BQCADISMDOOEFD-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1276 controll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1521 glass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3760 hair shin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1678 irradia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HQVNEWCFYHHQES-UHFFFAOYSA-N silicon nitride Chemical compound N12[Si]34N5[Si]62N3[Si]51N64 HQVNEWCFYHHQES-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52709 silver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4332 silv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0521 absorp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458 analytical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903 block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131 composite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6260 foam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993 inter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389 magnetism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2044 organic lay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054 sign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LIVNPJMFVYWSIS-UHFFFAOYSA-N silicon monoxide Chemical compound [Si-]#[O+] LIVNPJMFVYWSIS-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356 single lay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0409 thin film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2834 transmittanc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10K59/50—OLEDs integrated with light modulating elements, e.g. with electrochromic elements, photochromic elements or liquid crystal elements
Landscapes
- Devices For Indicating Variable Information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AREA)
- Electroluminescent Light Sourc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实施例公开了一种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显示面板包括:显示功能层,包括阵列基板以及形成于阵列基板上的发光元件层;遮光层,形成于阵列基板背离发光元件层一侧,遮光层在第一显示区具有透光部;光线调控层形成于显示功能层背离显示面板出光面一侧,光线调控层在遮光层上的正投影覆盖透光部,光线调控层包括电磁开关组件,电磁开关组件包括第一极性件、第二极性件以及位于第一极性件和第二极性件之间的感应件,通过第一极性件和第二极性件之间产生的电磁场通量控制感应件的偏转量,以使感应件在遮光工位与透光工位之间切换。本申请显示面板显示亮度均匀、用户体验度较佳。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电子产品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面板OLED具有自发光和薄型化的特性,显示面板包括第一显示区和第二显示区,显示面板中位于阵列基板背离出光面的一侧形成有遮光层,遮光层与第一显示区相对的位置形成有透光部,以便光线经透光部传递到设置于显示面板背离出光面一侧的感光模组,但是在显示面板进行显示时,与透光部对应的第一显示区和未设置透光部的第二显示区之间会出现显示亮度差异,从而影响显示面板的显示效果。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显示亮度均匀且用户体验度较佳的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第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显示面板,具有第一显示区和至少围绕部分第一显示区的第二显示区,显示面板还包括显示功能层,包括阵列基板以及形成于阵列基板上的发光元件层;遮光层,形成于阵列基板背离发光元件层一侧,遮光层在第一显示区具有透光部;光线调控层,形成于显示功能层背离显示面板出光面一侧,光线调控层在遮光层上的正投影覆盖透光部,光线调控层包括电磁开关组件,电磁开关组件包括第一极性件、第二极性件以及位于第一极性件和第二极性件之间的感应件,通过第一极性件和第二极性件之间产生的电磁场通量控制感应件的偏转量,以使感应件在遮光工位与透光工位之间切换。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第一方面,光线调控层还包括壳体,电磁开关组件设置于壳体内,各电磁开关组件包括相对设置的一个第一极性件和一个第二极性件,第一极性件和第二极性件沿平行于显示面板出光面的方向排列,感应件包括沿平行于第一极性件延伸方向设置的旋转轴以及可沿旋转轴旋转的可旋转极性件,第一极性件、第二极性件以及旋转轴的端部分别与壳体固定。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第一方面,可旋转极性件为矩形片状结构,矩形片状结构的至少一侧表面形成有吸光层。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第一方面,光线调控层包括多个电磁开关组件,多个电磁开关组件位于同层且呈行/列排布;或者,多个电磁开关组件位于同层且呈阵列排布;或者,多个电磁开关组件中的至少部分电磁开关组件位于不同层。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第一方面,光线调控层位于遮光层的透光部内;或者,光线调控层位于遮光层背离显示功能层一侧。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第一方面,光线调控层包括壳体以及设置于壳体内的至少一个电磁开关组件,电磁开关组件包括两个第一极性件和两个第二极性件,两个第一极性件和两个第二极性件沿遮光层厚度方向呈两层且间隔设置,其中一层包括沿第一方向排列且相对设置的一个第一极性件与一个第二极性件,另一层包括沿第一方向排列且相对设置的一个第一极性件与一个第二极性件,且位于不同层的任意第一极性件和任意第二极性件沿第二方向排列,其中,第一方向与第二方向垂直,感应件包括沿平行于第一极性件延伸方向的旋转轴以及可沿旋转轴旋转的可旋转极性件,旋转轴到各个第一极性件以及各个第二极性件的最短距离相同,各个第一极性件、各个第二极性件以及旋转轴均与壳体固定。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第一方面,光线调控层包括一个电磁开关组件,当电磁开关组件中的感应件处于遮光工位或透光工位时,感应件在遮光层上的正投影均覆盖透光部;或者,光线调控层包括多个电磁开关组件,多个电磁开关组件沿第三方向排列,第三方向与第一方向以及第二方向的夹角均为锐角,当电磁开关组件中的感应件处于遮光工位或透光工位时,多个电磁开关组件中的各个感应件在遮光层上的正投影共同覆盖透光部。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第一方面,可旋转极性件为矩形片状结构,矩形片状结构的一侧表面形成有吸光层、另一侧表面形成有反光层。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第一方面,第一极性件、第二极性件和可旋转极性件均为电极,或者,第一极性件、第二极性件和可旋转极性件均为磁性件。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第一方面,第一极性件和第二极性件的材料均包括透光材质,可旋转极性件的材料包括不透光材质。
第二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显示装置,包括本申请实施例第一方面提供的任意一种显示面板,还包括感光模组,感光模组设置于遮光层背离显示功能层一侧。
本申请提供的显示面板中包括显示功能层、遮光层以及光线调控层,显示面板包括第一显示区和第二显示区,遮光层形成有与第一显示区相对的透光部,遮光层可以对照射到遮光层的光线进行吸收,以防止光线由阵列基板背离发光元件层一侧射向阵列基板。光线调控层形成于显示功能层背离显示面板出光面一侧,光线调控层在遮光层上的正投影覆盖透光部,并通过第一极性件和第二极性件之间产生的电磁场通量控制感应件的偏转量,使感应件在遮光工位与透光工位之间切换。在感应件处于透光工位时,此时光线可以通过透光部照射至位于显示面板背离出光面一侧的感光模组上,以便感光模组对光线进行接收;在感应件处于遮光工位时,此时感应件起到了遮挡光线的作用,防止光线经透光部照射至感光模组,进而防止光线经感光模组反射后经透光部进入阵列基板,防止感光模组反射的光线对位于第一显示区的晶体管的性能的影响,使得驱动电路层内与遮光层相对的晶体管和与透光部相对的晶体管所受光照相同,从而减小与遮光层相对的晶体管和与透光部相对的晶体管之间的性能差异,消除与遮光层相对的第二显示区和与透光部相对的第一显示区的亮度差异,使得显示面板的显示效果更为均匀。同时,由于在感光模组无需工作时,感应件处于遮光工位,此时在以一定的角度和光线观察第一显示区时,可避免看到感光模组,进一步提高了显示面板的显示效果。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本申请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所描述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面板的俯视示意图;
图2是图1中A-A向的截面示意图;
图3是图1提供的显示面板中当感应件处于遮光工位时的截面示意图;
图4是图2中光线调控层的俯视图;
图5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光线调控层的俯视图;
图6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显示面板的截面示意图;
图7是图6中光线调控层的俯视图;
图8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显示面板的截面示意图;
图9是图8提供的显示面板中当感应件处于透光工位时的截面示意图;
图10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面板中的可旋转极性件的截面示意图;
图11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再一种显示面板的截面示意图;
图12是图11提供的显示面板中当感应件处于遮光工位时的截面示意图;
图13是图12中光线调控层的俯视图;
图14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还一种显示面板的截面示意图;
图15是图14提供的一种显示面板中的可旋转极性件的截面示意图;
图16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还一种显示面板的截面示意图;
图17是图16提供的显示面板中当感应件处于遮光工位时的截面示意图;
图18是本申请提供的一种显示装置的截面示意图;
图19是图18提供的显示装置中当感应件处于透光工位时的截面示意图;
图20是本申请提供的另一种显示装置的截面示意图;
图21是图20提供的显示装置中当感应件处于遮光工位时的截面示意图。
附图中:
1-显示面板;2-显示功能层;20-阵列基板;200-衬底;201-驱动电路层;21-发光元件层;3-遮光层;30-透光部;4-感光模组;5-光线调控层;50-电磁开关组件;500-第一极性件;501-第二极性件;502-感应件;5021-旋转轴;5022-可旋转极性件;5023-吸光层;5024-反光层;51-壳体;6-显示装置;X-第一方向;Y-第二方向;Z-第三方向。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详细描述本申请的各个方面的特征和示例性实施例。在下面的详细描述中,提出了许多具体细节,以便提供对本申请的全面理解。但是,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很明显的是,本申请可以在不需要这些具体细节中的一些细节的情况下实施。下面对实施例的描述仅仅是为了通过示出本申请的示例来提供对本申请的更好的理解。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在显示装置中,通常在显示面板背离出光面的一侧设置有感光模组,显示面板包括与感光模组相对的第一显示区以及至少部分围绕第一显示区的第二显示区,第一显示区形成有透光部、以便于光线穿过透光部到达感光模组,但是第一显示区和第二显示区存在显示亮度差异,严重影响显示面板的显示效果,发明人经研究发现,第一显示区和第二显示区之间出现显示亮度差异的主要原因在于:显示面板中位于阵列基板背离出光面的一侧形成有遮光层,遮光层与第一显示区相对的位置形成有透光部,照射到遮光层的光线基本被遮光层吸收,在与透光部相对的区域,光线会穿过透光部后照射到感光模组上,并经感光模组反射入阵列基板内,从而使得阵列基板中与透光部相对的位置处的晶体管所受的光线照射、比与遮光层相对的位置处的晶体管所受的光线照射要多,光线长时间对晶体管进行照射会影响晶体管中沟道的载流子迁移率,导致晶体管特性偏移,会使得与透光部相对的晶体管的特性和与遮光层相对的晶体管的特性不同,从而使得与透光部相对的第一显示区和与遮光层相对的第二显示区的显示亮度不同。发明人基于对上述问题的解析,提供了一种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以改善第一显示区与第二显示区亮度不均匀的情况。
为了更好地理解本申请,下面结合图1至图21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进行详细描述。
请参阅图1,图1是根据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面板1的俯视示意图;图2是图1中A-A向的截面示意图;图3是图1提供的显示面板中当感应件处于遮光工位时的截面示意图。
如图1和图2所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显示面板1,显示面板1包括第一显示区AA1和至少围绕部分第一显示区AA1的第二显示区AA2,显示面板1包括显示功能层2、遮光层3以及光线调控层5。
如图2和图3所示,显示功能层2包括阵列基板20以及形成于阵列基板20上的发光元件层21,阵列基板20包括衬底200以及形成于衬底200上的驱动电路层201,驱动电路层201中包括多个薄膜晶体管,衬底200可以是单层结构,具体地可以为诸如玻璃层的刚性衬底200,也可以为诸如聚酰亚胺(Polyimide,PI)层的柔性衬底200。衬底200也可以是复合层,具体地可以包括层叠设置的多层,各层的材料可以为诸如PI层的有机层,也可以为诸如氧化硅(SiO)层、氮化硅(SiN)层的无机层。
如图2和图3所示,遮光层3形成于阵列基板20背离发光元件层21一侧,遮光层3与第一显示区AA1相对的区域形成有透光部30,遮光层3可以为诸如黑色泡棉等材质,也可以为其它黑色且便于贴附的材质,遮光层3可以对光线进行吸收,防止入射至遮光层3的光线被反射入阵列基板20内,从而使显示面板1具有良好的显示效果。
如图2和图3所示,光线调控层5形成于显示功能层2背离显示面板出光面一侧,光线调控层5在遮光层3上的正投影覆盖透光部30,光线调控层5包括电磁开关组件50,电磁开关组件50包括第一极性件500、第二极性件501以及位于第一极性件500和第二极性件501之间的感应件502,通过第一极性件500和第二极性件501之间产生的电磁场通量控制感应件502的偏转量,以使感应件502在遮光工位与透光工位之间切换。
本申请提供的显示面板1中包括显示功能层2、遮光层3以及光线调控层5,显示面板1包括第一显示区AA1和第二显示区AA2,遮光层3形成有与第一显示区AA1相对的透光部30,遮光层3可以对照射到遮光层3的光线进行吸收,以防止光线由阵列基板20背离发光元件层21一侧射向阵列基板20。光线调控层5形成于显示功能层2背离显示面板出光面一侧,光线调控层5在遮光层3上的正投影覆盖透光部30,并通过第一极性件500和第二极性件501之间产生的电磁场通量控制感应件502的偏转量,使感应件502在遮光工位与透光工位之间切换。如图2所示,在感应件502处于透光工位时,此时光线可以通过透光部30照射至位于显示面板背离出光面一侧的感光模组上,以便感光模组对光线进行接收;如图3所示,在感应件502处于遮光工位时,此时感应件502起到了遮挡光线的作用,防止光线经透光部30照射至感光模组,进而防止光线经感光模组反射后经透光部30进入阵列基板20,防止感光模组反射的光线对位于第一显示区AA1的晶体管的性能的影响,使得驱动电路层201内与遮光层3相对的晶体管和与透光部30相对的晶体管所受光照相同,从而减小与遮光层3相对的晶体管和与透光部30相对的晶体管之间的性能差异,消除与遮光层3相对的第二显示区AA2和与透光部30相对的第一显示区AA1的亮度差异,使得显示面板1的显示效果更为均匀。同时,由于在感光模组无需工作时,感应件502处于遮光工位,此时在以一定的角度和光线观察第一显示区AA1时,可避免看到感光模组,进一步提高了显示面板1的显示效果。
在一些可行的实施方式中,如图2、图3和图4所示,光线调控层5包括壳体51,电磁开关组件50设置于壳体51内,各电磁开关组件50包括相对设置的一个第一极性件500和一个第二极性件501,第一极性件500和第二极性件501沿平行于显示面板1出光面的方向排列,感应件502包括沿平行于第一极性件500延伸方向L设置的旋转轴5021以及可沿旋转轴5021旋转的可旋转极性件5022,第一极性件500、第二极性件501以及旋转轴5021的端部分别与壳体51固定,其中,第一极性件500延伸方向L平行于显示面板的出光面方向且垂直于第一极性件500与第二极性件的排列方向。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通过在光线调控层5内设置壳体51,使得第一极性件500、第二极性件501以及旋转轴5021的端部可以与壳体51固定连接,从而防止第一极性件500、第二极性件501以及旋转轴5021的任意移动,保证了第一极性件500、第二极性件501以及旋转轴5021的稳定性,可旋转极性件5022套设于旋转轴5021外侧,且可在第一极性件500和第二极性件501之间产生的电磁场通量作用下围绕旋转轴5021转动。
其中,第一极性件500和第二极性件501、以及可旋转极性件5022可以为电极。如图2所示,为感应件502处于透光工位的结构示意图,第一极性件500和第二极性件501均带有相同的电荷,例如,第一极性件500和第二极性件501均带有正电荷,同时使可旋转极性件5022带有与第一极性件500和第二极性件501不同的电荷,例如,可旋转极性件5022带有负电荷,利用同性相斥的原理,使得可旋转极性件5022处于第一极性件500和第二极性件501中间的受力平衡状态,此时,光线可以通过透光部以及光线调控层照射至位于显示面板背离出光面一侧且与第一显示区AA1相对的感光模组上,以便感光模组对光线进行接收;如图3所示,为感应件502处于遮光工位时的结构示意图,第一极性件500和第二极性件501中任一个带电荷,另一个不电荷,例如,可使第一极性件500带正电荷,第二极性件501不带电荷,可旋转极性件5022与第二极性件501、第二极性件501中带电荷一者电荷相反,即可旋转极性件5022可以为负电荷。因此,利用异性相吸原理,第一极性件500吸引可旋转极性件5022,使得可旋转极性件5022绕旋转轴5021转动,最终可旋转极性件5022的一端与第一极性件500相连接,另一端与第二极性件501搭接,此时可旋转极性件5022起到了遮挡光线的作用,防止光线进入至位于显示面板背离出光面一侧且与第一显示区AA1相对的感光模组内,进而防止光线经感光模组反射后经透光部30进入阵列基板20,防止感光模组反射的光线对位于第一显示区AA1的晶体管的性能的影响,使得驱动电路层201内与遮光层3相对的晶体管和与透光部30相对的晶体管所受光照相同,从而减小与遮光层3相对的晶体管和与透光部30相对的晶体管之间的性能差异,消除与遮光层3相对的第二显示区AA2和与透光部30相对的第一显示区AA1的亮度差异,使得显示面板1的显示效果更为均匀。同时,在感光模组无需工作时,可使感应件502处于遮光工位,此时在以一定的角度和光线观察第一显示区AA1时,可避免看到感光模组,提高了显示面板1的显示效果。
在另一种可行的实施方式中,还可以为第一极性件500带有负电荷,第二极性件501不带电荷,可旋转极性件5022在带有正电荷,利用异性相吸原理,第一极性件500吸引可旋转极性件5022,使得可旋转极性件5022绕旋转轴5021转动并朝向第一极性件500的方向移动,最终可旋转极性件5022一端与第一极性件500相连接、另一端与第二极性件501搭接,从而防止光线进行至感光模组中。
在一些可行的实施方式中,如图2、图3所示,光线调控层5位于遮光层3的透光部30内,透光部30将光线调控层5容纳,并且,光线调控层5在阵列基板20上的正投影与透光部30在阵列基板20上的正投影重合,从而当感应件502处于遮光工位时,使得由阵列基板经透光部30射向感光模组的光线均被光线调控层5吸收,防止感光模组接收到光线后将光线反射至与透光部30相对的晶体管,以避免影响与透光部30相对的晶体管的性能,减小位于第一显示区AA1的晶体管和位于第二显示区AA2的晶体管的性能差异,同时,在这种实施方式中,光线调控层5的存在并未增加显示面板1的厚度,有利于实现显示面板1的轻薄化。在一种可行的实施方式中,如图3、图4以及图5所示,光线调控层5包括多个电磁开关组件50,多个电磁开关组件50位于同层且呈行/列排布。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如图3所示,多个电磁开关组件50同层设置,如图4所示,多个同层设置的电磁开关组件50以同一行的方式进行排布,此时,或者,如图5所示,多个同层设置的电磁开关组件50以同一列的方式进行排布,本申请不做特别限定。
在一些可行的实施方式中,光线调控层5位于遮光层3背离显示功能层2一侧。光线调控层5可以为覆盖阵列基板20背离遮光层3一侧的完整的一层,或者,如图6所示,光线调控层也可以为仅覆盖透光部30的一层,从而对由阵列基板20背离发光元件层21一侧经透光部30射入阵列基板20的光线进行遮挡,防止该部分光线影响阵列基板20中与透光部30相对的晶体管的性能。
在一些可行的实施方式中,如图6和图7所示,多个电磁开关组件50位于同层且呈阵列排布。即多个电磁开关组件50同层设置,且以阵列的形式进行排布,如图6所示,当各个电磁开关组件50中的感应件502均处于遮光工位时,各个感应件502在遮光层3上的正投影覆盖透光部30,从而吸收由阵列基板20侧射向透光部30的光线,并防止设置于显示面板背离出光面一侧且与第一显示区AA1相对的感光模组反射的光线经透光部30入射至阵列基板20,以防止感光模组反射的光线对位于第一显示区AA1的晶体管的性能造成影响,使得驱动电路层201内与遮光层3相对的晶体管和与透光部30相对的晶体管所受光照相同,从而消除与遮光层3相对的晶体管和与透光部30相对的晶体管之间的性能差异,减小与遮光层3相对的第二显示区AA2和与透光部30相对的第一显示区AA1的亮度差异,提高显示面板1的显示亮度均一性。同时,在感光模组无需工作时,避免经透光部30观看到感光模组,进一步提高了显示面板1的显示效果。
在一些可行的实施方式中,如图8和图9所示,多个电磁开关组件50中的至少部分电磁开关组件50位于不同层。即多个电磁开关组件50可以层叠设置为两层、三层等。下面以多个电磁开关组件50层叠设置为两层为例进行详细说明。
如图8所示,当多个电磁开关组件50层叠设置为两层时,可以为第二层的电磁开关组件50与第一层的至少部分电磁开关组件50位于不同行且不同列,即第二层的电磁开关组件50在垂直于显示面板出光面的方向上位于两个第一层的电磁开关组件50之间,即两层的电磁开关组件50交错设置,当所有电磁开关组件50处于遮光工位时,如图8所示,第二层的电磁开关组件50可对经过第一层电磁开关组件50之后遗漏的光线进行吸收,保证所有光线均无法进入至位于显示面背离出光面一侧且与第一显示区AA1性对相对的感光模组内,以防止感光模组反射光线进入阵列基板内而对位于第一显示区AA1的晶体管的性能造成影响。
如图9所示,当感应件502处于透光工位时,第一层和第二层的各个电磁开关组件50中,各个可旋转极性件5022均处于第一极性件500和第二极性件501中间的受力平衡状态,此时,光线可以通过透光部30以及光线调控层5照射至位于显示面板背离出光面一侧且与第一显示区AA1相对的感光模组上,以便感光模组对光线进行接收。
在一些可行的实施方式中,如图10所示,可旋转极性件5022为矩形片状结构,矩形片状结构的至少一侧表面形成有吸光层5023。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将可旋转极性件5022制作成矩形片状结构,便于可旋转极性件5022处于遮光工位时完全覆盖透光部30,实现更好的遮挡透光部30的作用。同时将可旋转极性件制作成矩形片柱状结构,也便于可旋转极性件5022的加工和制作,还便于可旋转极性件5022安装在壳体51内,与旋转轴5021连接。在矩形片状结构的至少一侧表面形成有吸光层5023,使得可旋转极性件5022处于遮光工位时,可旋转极性件5022在遮光层3上的正投影覆盖透光部30,从而起到了遮挡光线的作用。同时,在可旋转极性件5022处于遮光工位时,吸光层5023朝向阵列基板20侧设置,使得矩形片状结构上的吸光层5023可以吸收由阵列基板20背离发光元件层21一侧经透光部30射向阵列基板20的光线,防止光线进入至设置于显示面板背离出光面一侧且与第一显示区AA1相对的感光模组内,进而防止光线经感光模组反射后经透光部30进入阵列基板20,防止感光模组反射的光线对位于第一显示区AA1的晶体管的性能的影响,使得驱动电路层201内与遮光层3相对的晶体管和与透光部30相对的晶体管所受光照相同,从而减小与遮光层3相对的晶体管和与透光部30相对的晶体管之间的性能差异,消除与遮光层3相对的第二显示区AA2和与透光部30相对的第一显示区AA1的亮度差异,使得显示面板1的显示效果更为均匀。同时,由于在感光模组无需工作时,感应件502处于遮光工位,此时在以一定的角度和光线观察第一显示区AA1时,可避免看到感光模组,提高了显示面板1的显示效果。
其中,吸光层5023可以为形成于可旋转极性件5022背面上的石墨膜层,在可旋转极性件5022处于遮光工位时,石墨膜层吸收由透光部30射入的光线,防止光线射入至感光模组内,同时,也防止感光模组反射光线从而对位于第一显示区AA1的晶体管的性能的影响,使得驱动电路层201内与遮光层3相对的晶体管和与透光部30相对的晶体管所受光照相同,从而减小与遮光层3相对的晶体管和与透光部30相对的晶体管之间的性能差异,消除与遮光层3相对的第二显示区AA2和与透光部30相对的第一显示区AA1的亮度差异,使得显示面板1的显示效果更为均匀。同时,由于在感光模组无需工作时,感应件502处于遮光工位,此时在以一定的角度和光线观察第一显示区AA1时,可避免看到感光模组,提高了显示面板1的显示效果。
在一些可行的实施方式中,如图11、图12和图13所示,光线调控层5包括壳体51以及设置于壳体51内的至少一个电磁开关组件50,如图11所示,光线调控层5仅包括一个电磁开关组件50,电磁开关组件50包括两个第一极性件500和两个第二极性件501,两个第一极性件500和两个第二极性件501沿遮光层3厚度方向呈两层且间隔设置,其中一层包括沿第一方向X排列且相对设置的一个第一极性件500与一个第二极性件501,另一层包括沿第一方向X排列且相对设置的一个第一极性件500与一个第二极性件501,且位于不同层的任意第一极性件500和任意第二极性件501沿第二方向Y排列,其中,第一方向X为平行于显示面板出光面的方向,第二方向Y为垂直于显示面板出光面的方向,第一方向X与第二方向Y垂直,如图13所示,感应件502包括沿平行于第一极性件500延伸方向L的旋转轴5021以及可沿旋转轴5021旋转的可旋转极性件5022,其中,第一极性件500延伸方向L平行于显示面板的出光面方向且垂直于第一方向X和第二方向Y;旋转轴5021到各个第一极性件500以及各个第二极性件501的最短距离相同,各个第一极性件500、各个第二极性件501以及旋转轴5021均与壳体51固定,可旋转极性件5022套设于旋转轴5021外侧且可在第一极性件500和第二极性件501之间产生的电磁场通量作用下围绕旋转轴5021转动。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通过在光线调控层5内设置壳体51,使得第一极性件500、第二极性件501以及旋转轴5021的端部可以与壳体51固定连接,从而防止第一极性件500、第二极性件501以及旋转轴5021的任意移动,保证了第一极性件500、第二极性件501以及旋转轴5021的稳定性。
两个第一极性件500和两个第二极性件501沿遮光层3厚度方向呈两层且间隔设置,即两个第一极性件500和两个第二极性件501之间具有预定距离,同时,第一层包括沿第一方向X排列且相对设置的一个第一极性件500与一个第二极性件501,其中,第一方向X为平行于显示面板1出光面的方向。第二层包括沿第一方向X排列且相对设置的一个第一极性件500与一个第二极性件501,且位于两层的任意一个第一极性件500和任意一个第二极性件501沿第二方向Y排列,其中,第二方向Y为垂直于显示面板1出光面的方向。在该实施方式中,第一方向X垂直于第二方向Y。可旋转极性件5022位于两个第一极性件500和两个第二极性件501组成的矩形的两对角线的交点上,使得旋转轴5021到各个第一极性件500以及各个第二极性件501的最短距离相同,即该最短距离为可旋转极性件5022的中点至矩形的任一端点的距离,从而便于可旋转极性件5022与两个第一极性件500和两个第二极性件501的连接,以便于在透光工位和遮光工位之间切换。
在可旋转极性件5022在透光工位时,第一层的第一极性件500和第二层的第一极性件500带有相同的电荷,第一层的第二极性件501和第二层的第二极性件501带有相同的电荷,即两个第一极性件500带有相同的电荷,两个第二极性件501带有相同的电荷,第一极性件500与第二极性件501带有不同的电荷;在一种可行的实施方式中,如图11所示,第一层的第一极性件500和第二层的第一极性件500均为正极,第一层的第二极性件501和第二层的第二极性件501均为负极,可旋转极性件5022可在正极与负极之间切换以使可旋转极性件在遮光工位与透光工位之间切换,利用异性相吸原理,当可旋转极性件5022处于透光工位时,可旋转极性件5022与第一层的第一极性件500和第二层的第一极性件500连接,从而使得光线可经由可旋转极性件反射后射向显示面板背离出光面一侧,以便被位于显示面板背离出光面一侧的感光模组接收。如图12所示,在可旋转极性件5022在遮光工位时,改变可旋转极性件5022的极性,使得可旋转极性件5022带有正电荷,即在可旋转极性件5022为正极时利用异性相吸原理,使得可旋转极性件5022围绕旋转轴5021旋转,使得可旋转极性件5022与第一层的第二极性件501和第二层的第二极性件501连接,可旋转极性件5022将入射至可旋转极性件的光线进行吸收,防止光线入射至感光模组中。
在另一种可行的实施方式中,第一层的第一极性件500和第二层的第一极性件500为负极,第一层的第二极性件501和第二层的第二极性件501为正极,可旋转极性件5022可在正极与负极之间切换、以使可旋转极性件5022在透光工位与遮光工位之间切换,也可以实现上述实施方式所实现的功能,在此不再赘述。
在另一种可行的实施方式中,如图14所示,光线调控层5包括多个电磁开关组件50,多个电磁开关组件50沿第三方向Z排列,第三方向Z与遮光层3的夹角与第一方向X以及第二方向Y的夹角均为锐角,当电磁开关组件50中的感应件502处于遮光工位或透光工位时,多个电磁开关组件50中的各个感应件502在遮光层3上的正投影共同覆盖透光部30。
在上述实施例中,可以根据感光模组4的长度增加电磁开关组件50的个数,多个电磁开关组件50沿第三方向Z排列,使得电磁开关组件50在遮光层3上的正投影可以完全覆盖住透光部30,从而吸收由阵列基板20侧射向透光部30的光线,并防止位于显示面板背离出光面一侧的感光模组反射光线经透光部30入射至阵列基板20,以防止感光模组反射的光线对位于第一显示区AA1的晶体管的性能造成影响,使得驱动电路层201内与遮光层3相对的晶体管和与透光部30相对的晶体管所受光照相同,从而消除与遮光层3相对的晶体管和与透光部30相对的晶体管之间的性能差异,减小与遮光层3相对的第二显示区AA2和与透光部30相对的第一显示区AA1的亮度差异,提高显示面板1的显示亮度均一性。
其中,第三方向Z为与遮光层3倾斜设置的方向,第三方向Z与遮光层3的夹角中朝向感光模组4的一侧为锐角,第三方向Z与遮光层3的夹角可以为30°~80°之间的任意数值,包括30°和80°两个端值。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三方向Z与遮光层3的夹角为45°,且第三方向Z与第一方向X、第二方向Y均呈45°。具体的角度可以根据实际感光模组的设置位置进行适应性的调整,本申请不做特别限定。
在一些可行的实施方式,如图15所示,可旋转极性件5022为矩形片状结构,同时,可旋转极性件的材料包括不透光材质,在可旋转极性件5022处于在遮光工位时,矩形片状结构的一侧表面形成有吸光层5023、另一侧表面形成有反光层5024。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将可旋转极性件5022制作成矩形片状结构,便于可旋转极性件5022完全覆盖透光部30,实现更好的遮挡透光部30的作用,避免光线的泄露而影响第一显示区AA1和第二显示区AA2的显示亮度差异。同时将可旋转极性件制作成矩形片状结构,也便于可旋转极性件5022的加工和制作,还便于可旋转极性件5022安装在壳体51内,并与旋转轴5021连接。在矩形片状结构的至少一侧表面形成有吸光层5023,且可旋转极性件5022处于遮光工位时,吸光层5023朝向阵列基板侧设置,使得矩形片状结构上的吸光层5023可以吸收由透光部30射向可旋转极性件5022的光线,阻挡光线的后续传播,防止光线进入至感光模组内,进而防止光线经感光模组反射后经透光部30进入阵列基板20,防止感光模组反射的光线对位于第一显示区AA1的晶体管的性能的影响,使得驱动电路层201内与遮光层3相对的晶体管和与透光部30相对的晶体管所受光照相同,从而减小与遮光层3相对的晶体管和与透光部30相对的晶体管之间的性能差异,消除与遮光层3相对的第二显示区AA2和与透光部30相对的第一显示区AA1的亮度差异,使得显示面板1的显示效果更为均匀。
其中,吸光层5023可以为形成于可旋转极性件5022背面上的石墨膜层,在可旋转极性件5022处于遮光工位时,石墨膜层吸收由阵列基板20侧向透光部30射入的光线,防止光线射入至感光模组内。
反光层5024可以为形成于可旋转极性件5022正面上的银膜层,在可旋转极性件5022处于透光工位时,银膜层可以增加光线的反射效率,从而使得光线经可旋转极性件5022反射后继续传播,并射入感光膜组内。
在一些可行的实施方式中,如图16和图17所示,第一极性件500和第二极性件501、以及可旋转极性件5022可以为磁性件,即可为N极或S极,例如电磁铁等。当第一极性件500和第二极性件501、以及可旋转极性件5022为电磁铁时可通过控制电磁铁的通断电来控制磁性的有无、并通过控制通过电磁铁的电流方向以改变各个第一极性件500以及各个第二极性件501朝向可旋转极性件5022的一侧的磁极,以使可旋转极性件5022在透光工位和遮光工位之间切换。
在一些可行的实施方式中,第一极性件500和第二极性件501均包括透光材质。将第一极性件500和第二极性件501采用透光材质制作而成,从而保证了光线调控层5的透光率,降低光线在传递过程中的损耗,从而提高指纹信息识别的精准度。
在另一种可行的实施方式中,由于第一极性件500和第二极性件501的面积较小,从而对光线调控层5的透光率的影响较小,因此,第一极性件500和第二极性件501也可以采用遮光材质制作而成。
本发明实施还提供了一种显示装置,如图18至图21所示,包括上述任一实施例中的显示面板1。因此,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具有上述任一实施例中显示面板1的技术方案所具有的技术效果,与上述实施例相同或相应的结构以及术语的解释在此不再赘述。
如图18至图21所示,本申请提供的显示装置还包括感光模组4,感光模组4设置于遮光层3背离显示功能层2一侧,感光模组4可以为光学指纹识别传感器或者图像采集元件等,当感光模组4为图像采集元件时,可以为摄像头等,OLED屏下指纹识别(FOD,Finger onDispaly)中需要将光学指纹识别传感器集成于显示面板1中并位于阵列基板20背离出光面一侧,手指反射的光线经遮光层3的透光部30入射至光学指纹识别传感器中,以便指纹识别传感器进行光学信号传输,当感光模组4为图像采集元件时,图像采集元件需要对光线进行感应以成像。
如图18和图19所示,当光线调控层5中的电磁开关组件50仅包括一个第一极性件500和一个第二极性件501时,感光模组4设置于遮光层3背离显示功能层一侧且与透光部30相对,以便于经光线调控层5调节入射至感光模组的光线,如图18所示,在感应件502处于遮光工位时,感应件302将入射至光线调控层的光线进行吸收,光线调控层5在遮光层3上的正投影覆盖透光部30,从而可以有效遮挡入射光线,防止光线入射至感光模组4后被感光模组反射至阵列基板,如图19所示,当感应件502处于透光工位时,可旋转极性件5022处于第一极性件500和第二极性件501中间的受力平衡状态,此时,光线可以通过透光部以及光线调控层照射至位于显示面板背离出光面一侧且与第一显示区AA1相对的感光模组上,以便感光模组对光线进行接收。
当显示面板1的光线调控层中的电磁开关组件50为包括一个第一极性件500和一个第二极性件501的结构时,以上仅根据一种具体结构对显示装置6的具体工作过程进行举例说明,当显示面板中的光线调控层中的电磁开关组件50为包括一个第一极性件500和一个第二极性件501的其它结构时,具体工作过程与上述实施方式远离相同,本申请不再赘述。
当光线调控层5中的电磁开关组件50包括两个第一极性件500和两个第二极性件501时,感光模组4与光线调控层5同层设置,且感光模组4与光线调控层5相对设置,以在感应件502位于透光工位时接收感应件502反射的光线。
在一种可行的实施方式中,在感光模组4需要工作时,即感应件502在透光工位时,第一层的第一极性件500和第二层的第一极性件500带有相同的电荷,第一层的第二极性件501和第二层的第二极性件501带有相同的电荷,即两个第一极性件500带有相同的电荷,两个第二极性件501带有相同的电荷,具体地可如图20所示,第一层的第一极性件500和第二层的第一极性件500均为正极,第一层的第二极性件501和第二层的第二极性件501均为负极,感光模组4位于第一层的第二极性件501背离第一层的第一极性件500一侧、同时位于第二层的第一极性件500背离第二层的第二极性件501的一侧,可旋转极性件5022可在正极与负极之间切换以使可旋转极性件在遮光工位与透光工位之间切换,利用异性相吸原理,当可旋转极性件5022处于透光工位时,可旋转极性件5022与第一层的第一极性件500和第二层的第一极性件500连接,使得光线入射至感光模组4中。在感光模组4无需工作时,如图21所示,即可旋转极性件5022在遮光工位时,改变可旋转极性件5022的极性,使得可旋转极性件5022带有正电荷,即在可旋转极性件5022为正极时利用异性相吸原理,可旋转极性件5022与第一层的第二极性件501和第二层的第二极性件501连接,从而将入射至可旋转极性件的光线进行吸收,防止光线入射至感光模组4中。
在另一种可行的实施方式中,第一层的第一极性件500和第二层的第一极性件500为负极,第一层的第二极性件501和第二层的第二极性件501为正极,感光模组4位于第一层的第二极性件501背离第一层的第一极性件500一侧、同时位于第二层的第一极性件500背离第二层的第二极性件501的一侧,可旋转极性件5022可在正极与负极之间切换、以使可旋转极性件5022在透光工位与遮光工位之间切换,也可以实现上述实施方式所实现的功能,在此不再赘述。
在另一种可行的实施方式中,感光模组4还可以位于第一层的第一极性件500背离第一层的第二极性件501的一侧、同时位于第二层的第二极性件501背离第二层的第一极性件500的一侧,此时可将第一极性件500、第二极性件501、可旋转极性件5022的电性进行适应性修改,也可以实现上述实施方式所实现的功能,在此不再赘述。
当显示面板1的光线调控层中的电磁开关组件50为包括两个第一极性件500和两个第二极性件501的结构时,以上仅根据一种具体结构对显示装置6的具体工作过程进行举例说明,当显示面板中的光线调控层中的电磁开关组件50为包括两个第一极性件500和两个第二极性件501的其它结构时,具体工作过程与上述实施方式远离相同,本申请不再赘述。
当光线调控层5中的电磁开关组件50包括两个第一极性件500和两个第二极性件501时,感光模组4与光线调控层5同层设置,且感光模组4与光线调控层5相对设置,光线调控层5在遮光层3上的正投影覆盖透光部30,感光模组4位于光线调控层5一侧且与光线调控层5同层,从而可避免由透光部30观察到感光模组4,从而可提升显示效果。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可以为手机,也可以为任何具有显示功能的电子产品,包括但不限于以下类别:电视机、笔记本电脑、桌上型显示器、平板电脑、数码相机、智能手环、智能眼镜、车载显示器、医疗设备、工控设备、触摸交互终端等,本发明实施例对此不作特殊限定。
以上,仅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应理解,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各种等效的修改或替换,这些修改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显示面板,具有第一显示区和至少围绕部分所述第一显示区的第二显示区,其特征在于,包括:
显示功能层,包括阵列基板以及形成于所述阵列基板上的发光元件层;
遮光层,形成于所述阵列基板背离所述发光元件层一侧,所述遮光层在所述第一显示区具有透光部;
光线调控层,形成于所述显示功能层背离所述显示面板出光面一侧,所述光线调控层在所述遮光层上的正投影覆盖所述透光部,所述光线调控层包括电磁开关组件,所述电磁开关组件包括第一极性件、第二极性件以及位于所述第一极性件和所述第二极性件之间的感应件,通过所述第一极性件和所述第二极性件之间产生的电磁场通量控制所述感应件的偏转量,以使所述感应件在遮光工位与透光工位之间切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光线调控层包括壳体,所述电磁开关组件设置于所述壳体内,各所述电磁开关组件包括相对设置的一个所述第一极性件和一个所述第二极性件,所述第一极性件和所述第二极性件沿平行于所述显示面板出光面的方向排列,所述感应件包括沿平行于所述第一极性件延伸方向设置的旋转轴以及可沿所述旋转轴旋转的可旋转极性件,所述第一极性件、第二极性件以及所述旋转轴的端部分别与所述壳体固定。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可旋转极性件为矩形片状结构,所述矩形片状结构的至少一侧表面形成有吸光层。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光线调控层包括多个所述电磁开关组件,多个所述电磁开关组件位于同层且呈行/列排布;或者,
多个所述电磁开关组件位于同层且呈阵列排布;或者,
多个所述电磁开关组件中的至少部分所述电磁开关组件位于不同层。
5.根据权利要求2-4任一项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光线调控层位于所述遮光层的所述透光部内;或者,所述光线调控层位于所述遮光层背离所述显示功能层一侧。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光线调控层包括壳体以及设置于所述壳体内的至少一个电磁开关组件,所述电磁开关组件包括两个所述第一极性件和两个所述第二极性件,两个所述第一极性件和两个所述第二极性件沿所述遮光层厚度方向呈两层且间隔设置,其中一层包括沿第一方向排列且相对设置的一个所述第一极性件与一个所述第二极性件,另一层包括沿第一方向排列且相对设置的一个所述第一极性件与一个所述第二极性件,且位于不同层的任意所述第一极性件和任意所述第二极性件沿第二方向排列,其中,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第二方向垂直,所述感应件包括沿平行于所述第一极性件延伸方向的旋转轴以及可沿所述旋转轴旋转的可旋转极性件,所述旋转轴到各个所述第一极性件以及各个所述第二极性件的最短距离相同,各个所述第一极性件、各个所述第二极性件以及所述旋转轴均与所述壳体固定。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光线调控层包括一个所述电磁开关组件,当所述电磁开关组件中的所述感应件处于所述遮光工位或所述透光工位时,所述感应件在所述遮光层上的正投影均覆盖所述透光部;
或者,所述光线调控层包括多个所述电磁开关组件,多个所述电磁开关组件沿第三方向排列,所述第三方向与所述第一方向以及所述第二方向的夹角均为锐角,当所述电磁开关组件中的所述感应件处于所述遮光工位或所述透光工位时,多个所述电磁开关组件中的各个所述感应件在所述遮光层上的正投影共同覆盖所述透光部。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可旋转极性件为矩形片状结构,所述矩形片状结构的一侧表面形成有吸光层、另一侧表面形成有反光层。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极性件、所述第二极性件和所述可旋转极性件均为电极,或者,所述第一极性件、所述第二极性件和所述可旋转极性件均为磁性件;
优选的,所述第一极性件和所述第二极性件的材料均包括透光材质,所述可旋转极性件的材料包括不透光材质。
10.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显示面板,还包括感光模组,所述感光模组设置于所述遮光层背离所述显示功能层一侧。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10876095.3A CN113594224B (zh) | 2021-07-30 | 2021-07-30 |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10876095.3A CN113594224B (zh) | 2021-07-30 | 2021-07-30 |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3594224A true CN113594224A (zh) | 2021-11-02 |
CN113594224B CN113594224B (zh) | 2023-12-01 |
Family
ID=7825315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110876095.3A Active CN113594224B (zh) | 2021-07-30 | 2021-07-30 |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3594224B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5050264A (zh) * | 2022-06-21 | 2022-09-13 | 厦门天马显示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显示模组以及成像控制方法、电子设备 |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10222105A (ja) * | 1997-02-04 | 1998-08-21 | Brother Ind Ltd | ディスプレイ装置 |
CN110133939A (zh) * | 2019-05-29 | 2019-08-16 |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防窥模组、显示装置及其防窥角度切换方法 |
CN110412794A (zh) * | 2019-08-01 | 2019-11-05 |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显示基板和显示面板 |
CN113066378A (zh) * | 2021-03-25 | 2021-07-02 | 昆山国显光电有限公司 | 显示面板 |
-
2021
- 2021-07-30 CN CN202110876095.3A patent/CN113594224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10222105A (ja) * | 1997-02-04 | 1998-08-21 | Brother Ind Ltd | ディスプレイ装置 |
CN110133939A (zh) * | 2019-05-29 | 2019-08-16 |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防窥模组、显示装置及其防窥角度切换方法 |
CN110412794A (zh) * | 2019-08-01 | 2019-11-05 |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显示基板和显示面板 |
CN113066378A (zh) * | 2021-03-25 | 2021-07-02 | 昆山国显光电有限公司 | 显示面板 |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5050264A (zh) * | 2022-06-21 | 2022-09-13 | 厦门天马显示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显示模组以及成像控制方法、电子设备 |
CN115050264B (zh) * | 2022-06-21 | 2023-12-26 | 厦门天马显示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显示模组以及成像控制方法、电子设备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3594224B (zh) | 2023-12-01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WO2018188427A1 (zh) | 显示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 |
CN106684103B (zh) | 阵列基板、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 |
CN110263773B (zh) | 显示模组、显示装置及光栅膜材层的制作方法 | |
US8681291B2 (en) | Display apparatus | |
CN101464753B (zh) | 显示装置 | |
EP3822738B1 (en) | Display screen assembly, electronic device, and control method for electronic device | |
KR20110020743A (ko) | 광 검출 장치 및 표시 장치 | |
CN110673380B (zh) | 显示面板及其制作方法、显示装置 | |
CN113994253B (zh) | 显示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 |
CN110245631B (zh) | 显示面板及指纹识别显示装置 | |
US11805694B1 (en) | Viewing angle adjusting display structure and display device | |
US12062248B2 (en) | Display panel and display device | |
CN108845460A (zh) | 一种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 |
CN111160323A (zh) | 一种显示面板及电子装置 | |
CN111126305A (zh) | 指纹感测装置 | |
CN113594224B (zh) |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 |
CN112020697B (zh) | 触控基板及其驱动方法、触控组件、装置 | |
KR20160149332A (ko) | 표시 장치 및 표시 장치의 구동 방법 | |
CN113066378B (zh) | 显示面板 | |
CN113449575B (zh) | 一种显示背板、显示面板、显示背板的制作方法及终端 | |
CN114725174A (zh) | 显示装置、控制方法以及电子设备 | |
CN115101691A (zh) | 一种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 |
CN112652648B (zh) | 显示面板及其控制方法、显示装置 | |
CN116075869A (zh) | 指纹识别模组、其制作方法及显示装置 | |
CN110647861A (zh) | 一种液晶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