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594215B - 透明显示基板及透明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透明显示基板及透明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594215B
CN113594215B CN202110860191.9A CN202110860191A CN113594215B CN 113594215 B CN113594215 B CN 113594215B CN 202110860191 A CN202110860191 A CN 202110860191A CN 113594215 B CN113594215 B CN 113594215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ixel
sub
transparent
pixels
display substra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0860191.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3594215A (zh
Inventor
高昊
白珊珊
温向敏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filed Critical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10860191.9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3594215B/zh
Publication of CN11359421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59421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359421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59421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10K59/10OLED displays
    • H10K59/12Active-matrix OLED [AMOLED] display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Electroluminescent Light Sources (AREA)
  • Devices For Indicating Variable Information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透明显示基板及透明显示装置。该透明显示基板包括背板以及设置在背板上的若干像素,至少一个像素包括透明区和非透明区,非透明区内设置有至少一个子像素,子像素包括电路驱动组件和发光组件,非透明区包括侧向出光的部分,以使非透明区内的发光组件发出的光传至透明区后射出。本申请实施例的透明显示基板的非透明区包括侧向出光的部分,也就是说,非透明区内的发光组件发的光可大致沿垂直于非透明区厚度方向传至透明区后射出。这样,直接通过缩小每一像素的非透明区的占比,相应地降低发光组件的面积,增大透明区的占比,即可有效提升透明显示基板的整体透明度和透过率,改善透明显示基板在明亮环境下的使用体验。

Description

透明显示基板及透明显示装置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显示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透明显示基板及透明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本部分提供的仅仅是与本公开相关的背景信息,其并不必然是现有技术。
随着信息社会的发展,新颖的显示技术如透明显示器件等由于良好的用户体验,成为近年的发展趋势之一。
目前,市场上常见的透明显示器件主要通过降低PPI、放大像素面积并进行透明区域留白来提高器件的透明度,如图1所示。然而,通过降低PPI、放大像素面积并进行透明区域留白虽提升了透明显示器件的透明度,但也使得现有的透明显示器件存在在明亮环境中器件表面反射明显、像素较低等缺点。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透明显示基板及透明显示装置,用以解决现有的透明显示器件提升透明度的同时存在在明亮环境中器件表面反射明显、像素较低等问题。
本申请第一方面的实施例提出了一种透明显示基板,包括背板以及设置在所述背板上的若干像素,至少一个所述像素包括透明区和非透明区,所述非透明区内设置有至少一个子像素,所述子像素包括电路驱动组件和发光组件,所述非透明区包括侧向出光的部分,侧向出光的部分配置为使所述非透明区内的发光组件发出的光传至透明区后射出。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透明区和非透明区的面积之比大于6。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透明区内掺杂有散射粒子,或者,所述透明区的内部或外部设置异性结构。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异性结构为褶皱、lens、障碍物或梯形反射锥。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发光组件为OLED,所述OLED包括阳极、发光功能层和阴极,所述阴极覆盖非透明区,所述阴极厚度在50nm以上。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发光组件为OLED,所述OLED包括阳极、发光功能层和阴极,所述阴极覆盖非透明区,所述阴极厚度为5-20nm,在所述阴极的顶部设置有填充层和反射层。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在所述阳极的背离所述背板的一侧设置有像素界定层和遮挡层,所述像素界定层和遮挡层共同限定出多个像素开口,所述像素开口与所述发光组件一一对应,至少一个所述像素开口由像素界定图案和遮挡图案围成,所述至少一个像素开口的靠近所述透明区的像素界定图案呈透明。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遮挡层采用黑色像素界定层或金属遮挡层。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阴极采用图案化制备,所述发光功能层采用图案化制备。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至少一个所述像素中,其中一个所述子像素的所述阳极的靠近所述透明区一侧向所述透明区内延伸0.5-2μm。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至少一个所述像素中,所述电路驱动组件包括有源层、栅极、源极和漏极,在所述有源层依次层叠覆盖有栅极绝缘层和层间绝缘层,在所述层间绝缘层和阳极之间设置平坦层,所述平坦层的上表面形成有倾斜面,所述倾斜面的靠近所述透明区的一侧为倾斜低点,所述倾斜面的远离所述透明区的一侧为倾斜高点。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倾斜面的倾斜角度为5-15°。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至少一个所述像素中,所述透明区包括依次层叠设置在所述背板上的所述栅极绝缘层、层间绝缘层、平坦层和像素界定层,所述平坦层的倾斜低点延伸至所述透明区。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在所述像素界定层掺杂有散射粒子,或者,在所述像素界定层的内部或外部设置异性结构。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背板为刚性背板,在所述刚性背板上刻蚀形成有槽体,所述槽体与所述非透明区对应设置。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若干像素在所述背板呈矩形阵列排布,每一所述像素在所述背板上为SRBG排列方式,即每一所述像素包括R子像素、G子像素和B子像素,相邻两所述像素的子像素排列相同,所述R子像素、G子像素和B子像素排列在同一直线上,且位于所述透明区的一侧;
或者,所述R子像素、G子像素和B子像素的排列呈三角形,且R子像素、G子像素和B子像素依次相邻地分布在所述透明区的三侧;
或者,沿行方向相邻的两所述像素的子像素排列不同,沿列方向相邻的两所述像素的子像素排列相同;所述R子像素、G子像素和B子像素的排列呈三角形,且所述R子像素、G子像素和B子像素依次相邻地分布在所述透明区的三侧,行方向相邻的两所述像素之间的R子像素和B子像素排列在一条直线上。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R子像素、G子像素和B子像素均为面对所述透明区的一侧出光。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若干像素在所述背板上呈矩形阵列排布,每一所述像素在所述背板上为pentile排列方式,即每一所述像素包括R子像素、G子像素和B子像素,在行方向相邻的两所述像素的子像素排列相同,在列方向相邻的两所述像素共用R子像素和B子像素;所述R子像素、G子像素和B子像素的排列呈三角形,且所述R子像素、G子像素和B子像素依次相邻地分布在所述透明区的三侧,其中,所述R子像素和B子像素均为面对所述透明区双向出光,所述G子像素为面对所述透明区的一侧出光。
本申请第二方面的实施例提出了一种透明显示装置,包括上述任一实施例中的透明显示基板。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透明显示基板及透明显示装置,至少一个像素包括透明区和非透明区,非透明区内设置有至少一个子像素,子像素包括电路驱动组件和发光组件,非透明区包括侧向出光的部分,也就是说,非透明区内的发光组件发的光可大致沿垂直于非透明区厚度方向传至透明区后射出。这样,直接通过缩小每一像素的非透明区的占比,相应地降低发光组件的面积,增大透明区的占比,即可有效提升透明显示基板的整体透明度。另一方面,每一像素的透明区的占比增大,从而使得像素出光面积增大,但不影响透明显示基板的透明区,进而可有效改善像素分布大小,提高透明显示基板的PPI。此外,整体透明显示基板中的透明区的占比增大,而透明区为整体透明,从而有效改善整个透明显示基板的透过率,降低反射,改善透明显示基板在明亮环境下的使用体验。由此,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透明显示基板解决了现有的透明显示器件提升透明度的同时存在在明亮环境中器件表面反射明显、像素较低等问题。而透明显示基板应用于透明显示装置,因此,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透明显示装置的整体透明度、PPI得到提高,在明亮环境下的使用体验得到改善,亦解决了现有的透明显示器件提升透明度的同时存在在明亮环境中器件表面反射明显、像素较低等问题。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相关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对本申请实施例或相关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
图1为现有透明显示器件的阵列基板的俯视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透明显示基板的俯视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透明显示基板的剖视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中平坦层的上表面形成有倾斜面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中阴极顶部设置填充层和反射层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中透明区的像素界定层内掺杂散射粒子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中透明区的像素界定层内设置异形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中透明区的像素界定层外部设置异形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申请实施例中异形结构为梯形反射锥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非透明区镶嵌于背板内的结构示意图;
图11a为本申请实施例中的若干像素在背板上呈矩形阵列分布的的结构示意图;
图11b为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像素在背板上为SRGB排列方式的第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11c为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像素在背板上为SRGB排列方式的第二种结构示意图;
图11d为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像素在背板上为SRGB排列方式的第三种结构示意图;
图11e为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像素在背板上为pentile排列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1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透明显示基板与现有透明显示器件背板透过率随波长变化的曲线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如图2所示,本申请第一方面的实施例提出了一种透明显示基板100,包括背板110以及设置在背板110上的若干像素120,至少一个像素120包括透明区121和非透明区122,非透明区122内设置有至少一个子像素,子像素包括电路驱动组件1221和发光组件1222,非透明区122包括侧向出光的部分,侧向出光的部分配置为使非透明区122内的发光组件1222发出的光传至透明区121后射出。
需要理解的是,侧向出光是指大致沿垂直于非透明区122厚度方向出光。对于透明区121而言,之所以称之为“透明区”,是设置于该区的各膜层均为透明膜层,也就是说,透明区121整体呈透明。
相关技术中,如图1所示,现有的透明显示器件包括背板110和设置在背板110上的若干像素120,每一像素120包括像素区(相当于非透明区122)和透明区。
通常情况下,像素区为正向出光,即像素区内的发光组件发的光沿像素区的厚度方向出光。这样,当需要提升器件透明度时,主要通过降低PPI(Pixels per inch,像素密度)来增大每一像素面积,然后提高每一像素120内的透明区的占比来实现。然而,由于PPI降低,因而器件的像素是降低的,另外,由于像素区正向出光,因而使得透明区的膜层较为复杂,使得器件在明亮环境中表面反射明显。也就是说,现有的透明显示器件的像素区正向出光,通过降低PPI、放大像素面积并提高像素内透明区的占比虽提升了器件的透明度,但也使得器件存在像素较低、在明亮环境中器件表面反射明显等问题。
而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透明显示基板100,至少一个像素120包括透明区121和非透明区122,非透明区122内设置有至少一个子像素,子像素包括电路驱动组件1221和发光组件1222,非透明区122包括侧向出光的部分,也就是说,非透明区122内的发光组件1222发的光可大致沿垂直于非透明区122厚度方向传至透明区121后射出。这样,直接通过缩小每一像素120的非透明区122的占比,相应地降低发光组件1222的面积,增大透明区121的占比,即可有效提升透明显示基板100的整体透明度。另一方面,每一像素120的透明区121的占比增大,从而使得像素出光面积增大,但不影响透明显示基板100的透明区121,进而可有效改善像素分布大小,提高透明显示基板100的PPI。此外,整体透明显示基板100中的透明区121的占比增大,而透明区121为整体透明,从而有效改善整个透明显示基板100的透过率,降低反射,改善透明显示基板100在明亮环境下的使用体验。由此,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透明显示基板100解决了现有的透明显示器件提升透明度的同时存在在明亮环境中器件表面反射明显、像素较低等问题。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透明区121和非透明区122的面积之比大于6,由此,使得整个透明显示基板100中透明区121具有较大的占比,从而提高透明显示基板100的透明度,此外,也使得像素出光面积增大,从而有效改善像素分布大小,提高PPI。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发光组件1222可为OLED、LED、MINI LED、MICRO LED等多种光源中的一种,若更换光源,透明显示基板100则应按照该类光源器件结构进行设计变更,当然,需要说明的是,虽然透明显示基板100按照光源器件结构进行设计变更,但非透明区122仍包括侧向出光的部分,从而可有效提升透明显示基板100的整体透明度,提高透明显示基板100的PPI。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以发光组件1222采用OLED为例,对透明显示基板100的结构进行说明。
具体地,如图3所示,透明显示基板100包括背板110以及设置在背板110上的若干像素120,至少一个像素120包括透明区121和非透明区122,非透明区122至少设置一个子像素,子像素包括电路驱动组件1221和OLED1222,OLED1222包括阳极1222-1、发光功能层1222-2和阴极1222-3,阴极1222-3覆盖非透明区122,阴极1222-3厚度在50nm以上,优选为50-200nm,由此,使得OLED发的光能大致沿垂直于非透明区122的厚度方向出光,即为非透明区122包括侧向出光的部分,从而有效提升透明显示基板100的整体透明度和PPI,改善透明显示基板100在明亮环境下的使用体验。
发光功能层1222-2可包括发光层、空穴传输层和电子传输层等。进一步地,发光功能层1222-2还包括空穴注入层和电子注入层等。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图4所示,在阳极1222-1的背离所述背板110的一侧设置有像素界定层1211和遮挡层1222-4,像素界定层1211和遮挡层1222-4共同限定出多个像素开口,像素开口与发光组件1222一一对应,至少一个像素开口由像素界定图案1211-1和遮挡图案1222-4-1围成,像素开口的靠近透明区121的像素界定图案1211-1呈透明,由此可防止SRGB结构像素光源横向串扰。
进一步地,在一些具体的示例中,遮挡层1222-4可采用黑色像素界定层,也可采用金属遮挡层或者其他可遮挡光线的层。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阴极1222-3采用图案化制备,发光功能层1222-2采用图案化制备,以提高发光功能层1222-2与阴极1222-3的适配度,减小两者之间的缝隙,减少像素间横向串扰,同时,有利于提高透明区透过率。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在至少一个像素120中,其中一个子像素的阳极1222-1的靠近透明区121一侧向透明区121内延伸0.5-2μm,由此使得非透明区122内的发光组件1222发的光在传至透明区121时,在阳极1222-1的反射作用下尽可能地朝上出射,从而提升透明显示基板100的出光效果。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图4所示,在至少一个像素120中,电路驱动组件1221包括有源层1221-1、栅极1221-2、源极1221-3和漏极1221-4,在有源层1221-1依次层叠覆盖有栅极绝缘层1221-5和层间绝缘层1221-6,在层间绝缘层1221-6和阳极1222-1之间设置平坦层1221-7,平坦层1221-7的上表面形成有倾斜面,倾斜面的靠近透明区121的一侧为倾斜低点,倾斜面的远离透明区121的一侧为倾斜高点,由此,可增大非透明区122的面对透明区121的一侧的出光口,从而增大出光量。
在一些实施例中,优选地,倾斜面的倾斜角度为5-15°。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图5所示,透明显示基板100包括背板110以及设置在背板110上的若干像素120,至少一个像素120包括透明区121和非透明区122,非透明区122至少设置一个子像素,子像素包括电路驱动组件1221和OLED1222,OLED1222包括阳极1222-1、发光功能层1222-2和阴极1222-3,阴极1222-3覆盖非透明区122,阴极1222-3厚度为5-20nm,在阴极1222-3的顶部设置有填充层1222-5和反射层1222-6,利用反射层1222-6的反射使得发光组件1222发出光从非透明区122的侧向出射传至透明区121,也就是说非透明区122包括侧向出光的部分,从而可有效提升透明显示基板100的整体透明度,提高透明显示基板100的PPI。另一方面,阴极1222-3厚度为5-20nm,从而使得阴极1222-3距离发光层较近(<30nm),由此有利于减少阴极1222-3过厚造成SPP损耗。此外,当平坦层1221-7的上表面为倾斜面时,反射层1222-6和阳极1222-1之间形成锥形出光通道,从而有效增大出光量。
在一些实施例中,填充层1222-5可采用打印工艺制备,反射层1222-6可采用Mg、Ag,Ag等金属材料。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透明区121内掺杂有散射粒子130,以有利于提升透明区121的出光,并且,传至透明区121的光线遇散射粒反射后出射,有利于降低光源刺激性,使得透明显示基板100具有护眼等优势,尤其是当非透明区122的面对透明区121的一侧为出光侧时,透明区121出光的提升尤为明显,透明显示基板100的护眼优势尤为明显。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7至9所示,透明区121的内部或外部设置异性结构140,以利于提升透明区121的出光,并且,光线在透明区121遇异性结构140反射后出射,可有利于降低光源刺激性,使得透明显示基板100具有护眼等优势。尤其是当非透明区122的面对透明区121的一侧为出光侧时,透明区121出光的提升尤为明显,透明显示基板100的护眼优势尤为明显。
在一些实施例中,可选地,异性结构140可为褶皱、lens或障碍物等,但不限于此。
进一步可选地,异性结构140可为梯形反射锥,设置在透明区121内,光线在透明区121内遇梯形反射锥反射后出射,提升透明区121的出光,并且,可降低光源刺激性,使得透明显示基板100具有护眼等优势。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图6-9所示,至少一个像素120内,透明区121包括依次层叠设置在背板110上的栅极绝缘层1221-5、层间绝缘层1221-6、平坦层1221-7和像素界定层1211,需要理解的是,透明区121为整体透明,因此,像素界定层1211、栅极绝缘层1221-5、层间绝缘层1221-6及平坦层1221-7均为透明膜层。另外,由于透明区121为整体透明,因此在透明区121中的任一膜层内掺杂散射粒子130,或者在透明区121中的任一膜层设置异性结构140,均可提升透明区121的出光,并且,可降低光源刺激性,使得透明显示基板100具有护眼等优势。
在一些实施例中,优选地,如图6所示,在像素界定层1211掺杂有散射粒子130,由于像素界定层1211与发光组件1222相对,因此发光组件1222发出的光在透明区121内会直接碰到散射粒子130,在散射粒子130反射后出射,这样,可进一步提升透明区121的出光,降低光源刺激性,使得透明显示基板100具有护眼等优势。
在一些实施例中,优选地,如图7至9所示,在像素界定层1211的内部或外部设置异性结构140,以利于提升透明区121的出光,降低光源刺激性,使得透明显示基板100具有护眼等优势。
可选地,如图9所示,异性结构140为梯形反射锥,设置在像素界定层1211内,由此,发光组件1222发出的光在透明区121内碰到梯形反射锥反射后出射,可进一步提升透明区121的出光,降低光源刺激性,使得透明显示基板100具有护眼等优势。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至5所示,至少一个像素120内,平坦层1221-7上的倾斜面的倾斜低点延伸至透明区121。由此,可增大非透明区122的面对透明区121的一侧的出光口,从而增大出光量。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0所示,背板110可为例如玻璃背板等刚性背板,背板110上刻蚀形成有槽体111,非透明区122与槽体111对应设置,由此,可有效将发光组件1222限制在非透明区122,简化透明区121膜层组成,极大降低透明区121厚度,从而有效提升透明显示基板100的透过率,参见图12可知,本申请透明显示基板100的整体透过率是现有器件结构的两倍以上。
在一些实施例中,优选地,如图10所示,在槽体111的底部设置缓冲层112,以达到防水效果,保护非透明区122内的所有结构。
在一些实施例中,优选地,如图10所示,当发光组件1222为OLED器件时,非透明区122的顶部设置AID封装层1222-7,由此,在保证信赖性的同时,可避免封装层沉积在透明区,提升透明显示基板100整体透过率。在一些实施例中,优选地,当非透明区122内的发光组件为LED等无机光源时,非透明区122可采用打印制备,打印制备完成后填充于背板110上。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1a所示,若干像素120在背板110上为矩阵阵列排布。
可选地,如图11b所示,每一像素120在背板上为SRBG排列方式,即每一像素120包括R子像素、G子像素和B子像素,相邻两像素120的子像素排列相同,R子像素、G子像素和B子像素排列在同一直线上,且位于透明区121的一侧,优选地,,R子像素、G子像素和B子像素均为面对透明区121的一侧出光,由此可防止SRGB结构像素光源横向串扰。
可选地,如图11c所示,每一像素120包括R子像素、G子像素和B子像素,相邻两像素120内的子像素排列相同,优选地,R子像素、G子像素和B子像素的排列呈三角形,且R子像素、G子像素和B子像素依次相邻地分布在透明区121的三侧,进一步优选地,R子像素、G子像素和B子像素均为面对透明区121的一侧出光,由此可防止SRGB结构像素光源横向串扰。
可选地,如图11d所示,每一像素120包括R子像素、G子像素和B子像素,沿行方向相邻的两像素120的子像素排列不同,沿列方向相邻的两像素120的子像素排列相同。优选地,R子像素、G子像素和B子像素的排列呈三角形,且R子像素、G子像素和B子像素依次相邻地分布在透明区121的三侧,行方向相邻的两像素120之间的R子像素和B子像素排列在一条直线上,进一步优选地,R子像素、G子像素和B子像素均为面对透明区121的一侧出光,由此可防止SRGB结构像素光源横向串扰。可选地,如图11e所示,每一像素120在背板上为pentile排列方式,每一像素120包括R子像素、G子像素和B子像素,R子像素、G子像素和B子像素的排列呈三角形,且R子像素、G子像素和B子像素依次相邻地分布在透明区121的三侧,在行方向相邻的两像素120的子像素排列相同,在列方向相邻的两像素120共用R子像素和B子像素,其中,R子像素和B子像素均为面对透明区121双向出光,G子像素为面对透明区121的一侧出光。由此可提高透明显示基板100的显示锐度。
本申请第二方面的实施例提出了一种透明显示装置,包括上述任一实施例中的透明显示基板100。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透明显示装置,透明显示基板100的至少一个像素120包括透明区121和非透明区122,非透明区122内设置有至少一个子像素,子像素包括电路驱动组件1221和发光组件1222,非透明区122包括侧向出光的部分也就是说,非透明区122内的发光组件1222发的光可大致沿垂直于非透明区122厚度方向传至透明区121后射出。这样,直接通过缩小每一像素120的非透明区122的占比,相应地降低发光组件1222的面积,增大透明区121的占比,即可有效提升透明显示基板100的整体透明度。另一方面,每一像素120的透明区121的占比增大,从而使得像素出光面积增大,但不影响透明显示基板100的透明区121,进而可有效改善像素分布大小,提高透明显示基板100的PPI。此外,整体透明显示基板100中的透明区121的占比增大,而透明区121为整体透明,从而有效改善整个透明显示基板100的透过率,降低反射,改善透明显示基板100在明亮环境下的使用体验。而透明显示基板100应用于透明显示装置,因此,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透明显示装置的整体透明度、PPI得到提高,在明亮环境下的使用体验得到改善,解决了现有的透明显示器件提升透明度的同时存在在明亮环境中器件表面反射明显、像素较低等问题。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它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它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本说明书中的各个实施例均采用相关的方式描述,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的部分互相参见即可,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它实施例的不同之处。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用于限定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凡在本申请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包含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内。

Claims (17)

1.一种透明显示基板,其特征在于:包括背板以及设置在所述背板上的若干像素,至少一个所述像素包括透明区和非透明区,所述非透明区内设置有至少一个子像素,所述子像素包括电路驱动组件和发光组件,所述非透明区包括侧向出光的部分,所述侧向出光的部分配置为使所述非透明区内的发光组件发出的光传至透明区后射出;所述侧向出光是指大致沿垂直于所述非透明区厚度方向出光;
所述透明区和所述非透明区的面积之比大于6;所述透明区内掺杂有散射粒子,或者,所述透明区的内部或外部设置异性结构。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透明显示基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异性结构为褶皱、lens、障碍物或梯形反射锥。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透明显示基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光组件为OLED,所述OLED包括阳极、发光功能层和阴极,所述阴极覆盖非透明区,所述阴极厚度在50nm以上。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透明显示基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光组件为OLED,所述OLED包括阳极、发光功能层和阴极,所述阴极覆盖非透明区,所述阴极厚度为5-20nm,所述阴极的顶部设置有填充层和反射层。
5.如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透明显示基板,其特征在于:在所述阳极的背离所述背板的一侧设置像素界定层和遮挡层,所述像素界定层和所述遮挡层共同限定出多个像素出口,所述像素出口与所述发光组件一一对应,至少一个像素出口由像素界定图案和遮挡图案围成,所述至少一个像素开口的靠近所述透明区的像素界定图案呈透明。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透明显示基板,其特征在于:所述遮挡层采用黑色像素界定层或金属遮挡层。
7.如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透明显示基板,其特征在于:所述阴极采用图案化制备,所述发光功能层采用图案化制备。
8.如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透明显示基板,其特征在于:至少一个像素中,其中一个所述子像素的所述阳极的靠近所述透明区一侧向所述透明区内延伸0.5-2μm。
9.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透明显示基板,其特征在于:至少一个所述像素中,所述电路驱动组件包括有源层、栅极、源极和漏极,在所述有源层依次层叠覆盖有栅极绝缘层和层间绝缘层,在所述层间绝缘层和阳极之间设置平坦层,所述平坦层的上表面形成有倾斜面,所述倾斜面的靠近所述透明区的一侧为倾斜低点,所述倾斜面的远离所述透明区的一侧为倾斜高点。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透明显示基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倾斜面的倾斜角度为5-15°。
11.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透明显示基板,其特征在于:至少一个所述像素中,所述透明区包括依次层叠设置在所述背板上的所述栅极绝缘层、层间绝缘层、平坦层和像素界定层,所述平坦层的倾斜低点延伸至所述透明区。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透明显示基板,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像素界定层掺杂有散射粒子,或者,在所述像素界定层的内部或外部设置异性结构。
1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透明显示基板,其特征在于:所述背板为刚性背板,在所述刚性背板上刻蚀形成槽体,所述非透明区与所述槽体对应设置。
1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透明显示基板,其特征在于:所述若干像素在所述背板呈矩形阵列排布,每一所述像素在所述背板上为SRBG排列方式,即每一所述像素包括R子像素、G子像素和B子像素,相邻两所述像素的子像素排列相同,所述R子像素、G子像素和B子像素排列在同一直线上,且位于所述透明区的一侧;
或者,所述R子像素、G子像素和B子像素的排列呈三角形,且R子像素、G子像素和B子像素依次相邻地分布在所述透明区的三侧;
或者,沿行方向相邻的两所述像素的子像素排列不同,沿列方向相邻的两所述像素的子像素排列相同;所述R子像素、G子像素和B子像素的排列呈三角形,且所述R子像素、G子像素和B子像素依次相邻地分布在所述透明区的三侧,行方向相邻的两所述像素之间的R子像素和B子像素排列在一条直线上。
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透明显示基板,其特征在于:所述R子像素、G子像素和B子像素均为面对所述透明区的一侧出光。
1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透明显示基板,其特征在于:所述若干像素在所述背板上呈矩形阵列排布,每一所述像素在所述背板上为pentile排列方式,即每一所述像素包括R子像素、G子像素和B子像素,在行方向相邻的两所述像素的子像素排列相同,在列方向相邻的两所述像素共用R子像素和B子像素;所述R子像素、G子像素和B子像素的排列呈三角形,且所述R子像素、G子像素和B子像素依次相邻地分布在所述透明区的三侧,其中,所述R子像素和B子像素均为面对所述透明区双向出光,所述G子像素为面对所述透明区的一侧出光。
17.一种透明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根据权利要求1至16任一项所述的透明显示基板。
CN202110860191.9A 2021-07-28 2021-07-28 透明显示基板及透明显示装置 Active CN113594215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860191.9A CN113594215B (zh) 2021-07-28 2021-07-28 透明显示基板及透明显示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860191.9A CN113594215B (zh) 2021-07-28 2021-07-28 透明显示基板及透明显示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594215A CN113594215A (zh) 2021-11-02
CN113594215B true CN113594215B (zh) 2024-05-07

Family

ID=7825138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860191.9A Active CN113594215B (zh) 2021-07-28 2021-07-28 透明显示基板及透明显示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3594215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377324A (zh) * 2022-08-30 2022-11-22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车载显示装置及显示面板的制备方法
CN115472759B (zh) * 2022-08-31 2024-02-20 惠科股份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显示设备及显示面板制备方法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2014859A (ja) * 2010-06-29 2012-01-19 Tdk Micro Device Corp 有機el表示装置
CN109461838A (zh) * 2018-10-18 2019-03-12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基板及其制备方法、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TW201944617A (zh) * 2018-04-17 2019-11-16 榮創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側面發光型發光二極體封裝結構
CN110767712A (zh) * 2019-02-28 2020-02-07 云谷(固安)科技有限公司 Oled阵列基板、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CN110767699A (zh) * 2018-12-28 2020-02-07 昆山国显光电有限公司 透明oled基板、显示面板、oled基板、显示屏及显示装置
CN111341936A (zh) * 2020-03-10 2020-06-26 昆山国显光电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212307424U (zh) * 2019-01-18 2021-01-08 马飞 聚光式发光标识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2014859A (ja) * 2010-06-29 2012-01-19 Tdk Micro Device Corp 有機el表示装置
TW201944617A (zh) * 2018-04-17 2019-11-16 榮創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側面發光型發光二極體封裝結構
CN109461838A (zh) * 2018-10-18 2019-03-12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基板及其制备方法、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CN110767699A (zh) * 2018-12-28 2020-02-07 昆山国显光电有限公司 透明oled基板、显示面板、oled基板、显示屏及显示装置
CN212307424U (zh) * 2019-01-18 2021-01-08 马飞 聚光式发光标识
CN110767712A (zh) * 2019-02-28 2020-02-07 云谷(固安)科技有限公司 Oled阵列基板、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CN111341936A (zh) * 2020-03-10 2020-06-26 昆山国显光电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594215A (zh) 2021-11-0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1625291B1 (ko) 전계 발광 장치 및 그 제조 방법
US9357612B2 (en) Display device
KR102656146B1 (ko) 전계 발광 표시 장치
CN113594215B (zh) 透明显示基板及透明显示装置
US20190198593A1 (en) 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splay device
KR101975084B1 (ko) 표시 장치
WO2021120314A1 (zh) 一种显示面板
TWI730991B (zh) 有機el裝置、有機el裝置之製造方法、電子機器
CN109599417B (zh) 电致发光显示装置
KR20210021216A (ko) 표시 장치
KR102601128B1 (ko) 유기발광 표시장치
CN104617124A (zh) 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器
KR102345872B1 (ko) 유기 발광 표시 장치 및 유기 발광 표시 장치 제조 방법
KR20230002018A (ko) 표시 장치, 표시 패널 및 이의 제조 방법
EP3790054A1 (en) 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splay device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JP2012226931A (ja) 表示装置
KR102411565B1 (ko) 투명 유기 발광 표시 장치 및 그 제조 방법
US20130076236A1 (en) Display apparatus
CN111293161A (zh) 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09428003B (zh) 电致发光显示装置
KR20220158671A (ko) 표시장치, 표시패널 및 이의 제조방법
WO2023246492A1 (zh) 显示面板、显示装置和车载显示系统
WO2020100417A1 (ja) 表示装置
CN114678480A (zh)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KR20210064559A (ko) 발광 표시 장치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