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580883A - 一种车内温度控制方法、系统及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车内温度控制方法、系统及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580883A
CN113580883A CN202111067529.1A CN202111067529A CN113580883A CN 113580883 A CN113580883 A CN 113580883A CN 202111067529 A CN202111067529 A CN 202111067529A CN 113580883 A CN113580883 A CN 11358088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vehicle
temperature
seat
state
comprehensiv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1067529.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3580883B (zh
Inventor
李春
赵振东
王善科
臧利国
郑小剑
刘国庆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anj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King Long United Automotive Industry Suzhou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Nanj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King Long United Automotive Industry Suzhou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anj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King Long United Automotive Industry Suzhou Co Ltd filed Critical Nanj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Priority to CN202111067529.1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3580883B/zh
Publication of CN11358088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58088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358088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58088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HARRANGEMENTS OF HEATING, COOLING, VENTILATING OR OTHER AIR-TREA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SSENGER OR GOODS SPACES OF VEHICLES
    • B60H1/00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HVAC] devices
    • B60H1/00642Control systems or circuits; Control members or indication devices for 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devices
    • B60H1/00735Control systems or circuit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input, i.e. by the detection, measurement or calculation of particular conditions, e.g. signal treatment, dynamic model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HARRANGEMENTS OF HEATING, COOLING, VENTILATING OR OTHER AIR-TREA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SSENGER OR GOODS SPACES OF VEHICLES
    • B60H1/00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HVAC] devices
    • B60H1/00642Control systems or circuits; Control members or indication devices for 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devices
    • B60H1/00735Control systems or circuit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input, i.e. by the detection, measurement or calculation of particular conditions, e.g. signal treatment, dynamic models
    • B60H1/00764Control systems or circuit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input, i.e. by the detection, measurement or calculation of particular conditions, e.g. signal treatment, dynamic models the input being a vehicle driving condition, e.g. speed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HARRANGEMENTS OF HEATING, COOLING, VENTILATING OR OTHER AIR-TREA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SSENGER OR GOODS SPACES OF VEHICLES
    • B60H1/00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HVAC] devices
    • B60H1/00642Control systems or circuits; Control members or indication devices for 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devices
    • B60H1/00735Control systems or circuit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input, i.e. by the detection, measurement or calculation of particular conditions, e.g. signal treatment, dynamic models
    • B60H1/00764Control systems or circuit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input, i.e. by the detection, measurement or calculation of particular conditions, e.g. signal treatment, dynamic models the input being a vehicle driving condition, e.g. speed
    • B60H1/00771Control systems or circuit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input, i.e. by the detection, measurement or calculation of particular conditions, e.g. signal treatment, dynamic models the input being a vehicle driving condition, e.g. speed the input being a vehicle position or surrounding, e.g. GPS-based position or tunnel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5LOCKS; KEYS; WINDOW OR DOOR FITTINGS; SAFES
    • E05FDEVICES FOR MOVING WINGS INTO OPEN OR CLOSED POSITION; CHECKS FOR WINGS; WING FITTING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ONCERNED WITH THE FUNCTIONING OF THE WING
    • E05F15/00Power-operated mechanisms for wings
    • E05F15/70Power-operated mechanisms for wings with automatic actuation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5LOCKS; KEYS; WINDOW OR DOOR FITTINGS; SAFES
    • E05FDEVICES FOR MOVING WINGS INTO OPEN OR CLOSED POSITION; CHECKS FOR WINGS; WING FITTING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ONCERNED WITH THE FUNCTIONING OF THE WING
    • E05F15/00Power-operated mechanisms for wings
    • E05F15/70Power-operated mechanisms for wings with automatic actuation
    • E05F15/71Power-operated mechanisms for wings with automatic actuation responsive to temperature changes, rain, wind or noise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5LOCKS; KEYS; WINDOW OR DOOR FITTINGS; SAFES
    • E05FDEVICES FOR MOVING WINGS INTO OPEN OR CLOSED POSITION; CHECKS FOR WINGS; WING FITTING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ONCERNED WITH THE FUNCTIONING OF THE WING
    • E05F15/00Power-operated mechanisms for wings
    • E05F15/70Power-operated mechanisms for wings with automatic actuation
    • E05F15/73Power-operated mechanisms for wings with automatic actuation responsive to movement or presence of persons or object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80Technologies aiming to reduce greenhouse gasses emissions common to all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 Y02T10/88Optimized components or subsystems, e.g. lighting, actively controlled glasses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车内温度控制方法、系统及装置,本发明采集车内人员体温、座位周边各温度感应点的温度、座位周边各风量感应点的风量、车辆速度和车外环境信息,根据采集的信息,自动控制车窗和车载空调,自动化程度高。

Description

一种车内温度控制方法、系统及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车内温度控制方法、系统及装置,属于车内温度调节领域。
背景技术
随着社会的发展,汽车在人们的生活中越来越普及,目前控制车内温度的方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通过车载空调,另一种是通过车窗的升降;但是无论是何种方式均需要人为控制,即人为控制车载空调温度、风速、出风口启闭以及朝向等,人为控制车窗升降;因此目前车内温度控制方式自动化较差。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车内温度控制方法、系统及装置,解决了背景技术中披露的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车内温度控制方法,包括:
周期性采集车内人员体温、座位周边各温度感应点的温度、座位周边各风量感应点的风量、车辆速度和车外环境信息;其中,车外环境信息包括车外温度和天气信息;
根据人员处于车内的时长和车内人员体温,确定车内人员的身体状态;其中,身体状态包括发烧状态和正常状态;
根据座位周边各温度感应点的温度,计算座位周边综合温度和车内综合温度;
根据座位周边各风量感应点的风量,计算座位周边综合风量;
根据身体状态、车内综合温度、车辆速度和车外环境信息,控制车窗状态;
根据车窗状态、身体状态、座位周边综合温度、座位周边综合风量和车辆速度,控制车载空调状态。
根据人员处于车内的时长和车内人员体温,确定车内人员的身体状态,具体过程为:
当人员处于车内的时长大于时间阈值、且车内人员体温大于人体正常体温,则车内人员处于发烧状态;
当人员处于车内的时长大于时间阈值、且车内人员体温位于人体正常体温范围内,则车内人员处于正常状态。
计算车内综合温度的公式为:
T=a 1 T 1+ a 2 T 2+…+ a n T n
其中,T为车内综合温度;T i 为第i个温度感应点的温度;1≤inn为车内温度感应点数量;a 1+ a 2+…+ a n =1;a i 为第i个温度感应点的温度权重,温度感应点越靠近车载空调出风口,温度权重越小;
计算座位周边综合温度的公式为:
M=b 1 M 1+ b 2 M 2+…+ b m M m
其中,M为座位周边综合温度;M j 为第j个温度感应点的温度;1≤jmm为座位周边温度感应点数量;b 1+ b 2+…+ b n =1;b j 为第j个温度感应点的温度权重,温度感应点越靠近座位对应车载空调出风口,温度权重越小;
计算座位周边综合风量的公式为:
S=c 1 S 1+ c 2 S 2+…+ c k S k
其中,S为座位周边综合风量;M l 为第l个风量感应点的风量;1≤lkk为座位周边风量感应点数量;c 1+ c 2+…+ c k =1;c l 为第l个风量感应点的风量权重,风量感应点越靠近座位对应车载空调出风口,风量权重越小。
根据身体状态、车内综合温度、车辆速度和车外环境信息,控制车窗状态,具体过程为:
若车辆速度和车外环境不满足开窗条件,控制车窗处于关闭状态;
若车辆速度和车外环境满足开窗条件、身体状态处于发烧状态且车辆速度小于速度阈值A,控制车窗下降至预设高度;
若车辆速度和车外环境满足开窗条件、身体状态处于发烧状态且车辆速度不小于速度阈值A,控制车窗处于关闭状态;
若车辆速度和车外环境满足开窗条件、身体状态处于正常状态且车内综合温度低于或高于舒适度温度范围,控制车窗下降至预设高度;
若车辆速度和车外环境满足开窗条件、身体状态处于正常状态且车内综合温度处于舒适度温度范围,控制车窗处于关闭状态。
开窗条件为:
车辆速度小于速度阈值B、车外温度处于舒适度温度范围、且天气信息不为大风、雾、雨、雪、霜、雷、雹和霾;速度阈值B大于速度阈值A。
根据车窗状态、身体状态、座位周边综合温度、座位周边综合风量和车辆速度,控制车载空调状态,具体过程为:
若车窗不处于关闭状态,不开启车载空调;
在车载空调开启的情况下,若身体状态处于正常状态、且车辆速度小于速度阈值B,控制车载空调工作在内循环模式;
在车载空调开启的情况下,若身体状态处于发烧状态或车辆速度不小于速度阈值B,控制车载空调工作在内外循环模式;
在车载空调开启的情况下,若身体状态处于正常状态、且座位周边综合温度低于舒适度温度范围,减小座位对应车载空调出风口;
在车载空调开启的情况下,若身体状态处于正常状态、且座位周边综合温度高于舒适度温度范围,增大座位对应车载空调出风口;
在车载空调开启的情况下,若身体状态处于发烧状态、座位周边综合温度低于舒适度温度范围、且座位周边综合风量大于风量阈值,减小座位对应车载空调出风口、或者减小座位对应车载空调出风口并且调整座位对应车载空调出风口方向;
在车载空调开启的情况下,若身体状态处于发烧状态、座位周边综合温度高于舒适度温度范围、且座位周边综合风量大于风量阈值,增大座位对应车载空调出风口并且调整座位对应车载空调出风口方向。
一种车内温度控制系统,包括:
周期性采集模块:周期性采集车内人员体温、座位周边各温度感应点的温度、座位周边各风量感应点的风量、车辆速度和车外环境信息;其中,车外环境信息包括车外温度和天气信息;
身体状态确定模块:根据人员处于车内的时长和车内人员体温,确定车内人员的身体状态;其中,身体状态包括发烧状态和正常状态;
温度计算模块:根据座位周边各温度感应点的温度,计算座位周边综合温度和车内综合温度;
风量计算模块:根据座位周边各风量感应点的风量,计算座位周边综合风量;
车窗控制模块:根据身体状态、车内综合温度、车辆速度和车外环境信息,控制车窗状态;
车载空调控制模块:根据车窗状态、身体状态、座位周边综合温度、座位周边综合风量和车辆速度,控制车载空调状态。
一种车内温度控制装置,包括单片机、设置在车门内侧的体温采集器、设置在座位周边的温度感应器和风量感应器、以及设置在车外的温度感应器;体温采集器、温度感应器和风量感应器均连接单片机,单片机连接车载控制器,通过车载控制器获取车辆速度和天气信息,通过车载控制器连接车窗的升降驱动装置、车载空调的启停装置和车载空调出风口的驱动装置,单片机采用车内温度控制方法控制车内温度。
车载空调出风口包括壳体和传送带,壳体的前端板为圆弧板,并且开有出风槽口,传送带位于壳体内,并且与壳体的顶板内侧面、前端板内侧面和底板内侧面滑动连接,沿长度方向,传送带的中部依此开有若干组出风口,每组出风口的朝向、稀疏度和孔径均不同,壳体内设置有驱动传送带顺时针滑动或逆时针滑动的驱动装置,壳体的后端连接车载空调出风管道,壳体的后端填有过滤块。
驱动传送带的驱动装置包括齿轮组和电机,齿轮组包括两个相对设置的齿轮,两齿轮分别位于壳体内腔两侧,并通过同步杆连接,齿轮与传送带侧边的齿条啮合,电机的输出端连接一齿轮,电机的控制端连接车载控制器。
本发明所达到的有益效果:本发明采集车内人员体温、座位周边各温度感应点的温度、座位周边各风量感应点的风量、车辆速度和车外环境信息,根据采集的信息,自动控制车窗和车载空调,自动化程度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方法的流程图;
图2为本发明车载空调出风口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描述。以下实施例仅用于更加清楚地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不能以此来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如图1所示,一种车内温度控制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周期性采集车内人员体温、座位周边各温度感应点的温度、座位周边各风量感应点的风量、车辆速度和车外环境信息;其中,车外环境信息包括车外温度和天气信息;
步骤2,根据人员处于车内的时长和车内人员体温,确定车内人员的身体状态;其中,身体状态包括发烧状态和正常状态;
步骤3,根据座位周边各温度感应点的温度,计算座位周边综合温度和车内综合温度;
步骤4,根据座位周边各风量感应点的风量,计算座位周边综合风量;
步骤5,根据身体状态、车内综合温度、车辆速度和车外环境信息,控制车窗状态;
步骤6,根据车窗状态、身体状态、座位周边综合温度、座位周边综合风量和车辆速度,控制车载空调状态。
上述方法采集车内人员体温、座位周边各温度感应点的温度、座位周边各风量感应点的风量、车辆速度和车外环境信息,根据采集的信息,自动控制车窗和车载空调,自动化程度高。
上述方法实现了自动化的控制车窗和车载空调,从而实现车内温度的自动控制,当让也可进行手动控制,仅需在车载中控屏中设置不同模式的按钮,如手动模式、自动模式。点击自动模式,即可根据上述方法进行车窗和车载关空调控制,点击手动模式,即关闭上述自动模式,采用传统手动方式控制车窗和车载关空调。
控制车内温度主要目的是使车内人员更加舒适,舒适度主要与所处温度以及人员的身体状态相关,根据研究表面,人所处环境温度在20度左右会感到舒适,大于或小于这个温度范围,会影响舒适度,人在不适时,如发烧,吹一定量的风会引起鼻塞,影响舒适度。
因此为了实现车内温度自动控制,需要对车内人员体温、座位周边各温度感应点的温度、座位周边各风量感应点的风量、车辆速度、车外温度和天气信息进行周期性采集。
上述采集周期不能太短,太短会增加计算量,太长会影响舒适度,因采集周期一般设定为5~10分钟,优选每6分钟采集一次。所有采集信息中,有些信息需要每个周期均实时采集,如座位周边各温度感应点的温度、座位周边各风量感应点的风量、车辆速度,有些信息可采集前几个周期,如车内人员体温,有效信息可以间隔多个周期后再次采集,如天气信息,可以间隔1个或2个小时采集。
人体体温是身体状态的直观表现,为了获得较为准确的身体状态,需要考虑人在车内的时长,比如夏天,人刚进入车内时,人体表面温度是比较高的,此时判断身体状态不是很准确,因此本发明通过一段时间后的体温确定身体状态;即根据人员处于车内的时长和车内人员体温,确定车内人员的身体状态,具体过程可以为:
1)当人员处于车内的时长大于时间阈值、且车内人员体温大于人体正常体温,则车内人员处于发烧状态;其中,时间阈值一般为1~2个采集周期;
2)当人员处于车内的时长大于时间阈值、且车内人员体温位于人体正常体温范围内,则车内人员处于正常状态。
在车辆空间内,远离出风口的位置和靠近出风口的位置存在一定的温差,而乘车人员感受到的温度,主要是位于座位处的温度,可根据座位周边各温度感应点的温度和预设温度权重,采用下面公式,计算处座位周边综合温度和车内综合温度;
车内综合温度计算公式:
T=a 1 T 1+ a 2 T 2+…+ a n T n
其中,T为车内综合温度;T i 为第i个温度感应点的温度;1≤inn为车内温度感应点数量;a 1+ a 2+…+ a n =1;a i 为第i个温度感应点的温度权重,温度感应点越靠近车载空调出风口,温度权重越小;
座位周边综合温度计算公式:
M=b 1 M 1+ b 2 M 2+…+ b m M m
其中,M为座位周边综合温度;M j 为第j个温度感应点的温度;1≤jmm为座位周边温度感应点数量;b 1+ b 2+…+ b n =1;b j 为第j个温度感应点的温度权重,温度感应点越靠近座位对应车载空调出风口,温度权重越小;
由于人身体状态不同,对风量也有要求,如发烧,吹一定量的风会引起鼻塞,影响舒适度,可根据座位周边各风量感应点的风量和预设风量权重,计算座位周边综合风量;
座位周边综合风量计算公式:
S=c 1 S 1+ c 2 S 2+…+ c k S k
其中,S为座位周边综合风量;M l 为第l个风量感应点的风量;1≤lkk为座位周边风量感应点数量;c 1+ c 2+…+ c k =1;c l 为第l个风量感应点的风量权重,风量感应点越靠近座位对应车载空调出风口,风量权重越小。
根据获得的身体状态、车内综合温度、车辆速度和车外环境信息,控制车窗状态,具体过程可以为:
A1)若车辆速度和车外环境不满足开窗条件,控制车窗处于关闭状态;
A2)若车辆速度和车外环境满足开窗条件、身体状态处于发烧状态且车辆速度小于速度阈值A,控制车窗下降至预设高度;
开窗条件为:车辆速度小于速度阈值B、车外温度处于舒适度温度范围、且天气信息不为大风、雾、雨、雪、霜、雷、雹和霾;速度阈值B大于速度阈值A,阈值A为8km/h,即车速较小时,因汽车行驶吹的风较小,不会引起发烧人员鼻塞等症状,速度阈值B为80 km/h;
预设高度根据实际情况设定,一般以不能将手伸出的高度为准;
A3)若车辆速度和车外环境满足开窗条件、身体状态处于发烧状态且车辆速度不小于速度阈值A,控制车窗处于关闭状态;
A4)若车辆速度和车外环境满足开窗条件、身体状态处于正常状态且车内综合温度低于或高于舒适度温度范围,控制车窗下降至预设高度;
A5)若车辆速度和车外环境满足开窗条件、身体状态处于正常状态且车内综合温度处于舒适度温度范围,控制车窗处于关闭状态。
根据车窗状态、身体状态、座位周边综合温度、座位周边综合风量和车辆速度,控制车载空调状态,具体过程可以为:
B1)若车窗不处于关闭状态,不开启车载空调;
B2)在车载空调开启的情况下,若身体状态处于正常状态、且车辆速度小于速度阈值B,控制车载空调工作在内循环模式;
B3)在车载空调开启的情况下,若身体状态处于发烧状态或车辆速度不小于速度阈值B,控制车载空调工作在内外循环模式;
即车内有发烧人员时,为了保持空气流通,车载空调始终工作在内外循环模式;当车速较快时,为了防止驾驶人员疲劳,车载空调始终工作在内外循环模式;
B4)在车载空调开启的情况下,若身体状态处于正常状态、且座位周边综合温度低于舒适度温度范围,减小座位对应车载空调出风口;
B5)在车载空调开启的情况下,若身体状态处于正常状态、且座位周边综合温度高于舒适度温度范围,增大座位对应车载空调出风口;
B1)在车载空调开启的情况下,若身体状态处于发烧状态、座位周边综合温度低于舒适度温度范围、且座位周边综合风量大于风量阈值,减小座位对应车载空调出风口、或者减小座位对应车载空调出风口并且调整座位对应车载空调出风口方向;
B6)在车载空调开启的情况下,若身体状态处于发烧状态、座位周边综合温度高于舒适度温度范围、且座位周边综合风量大于风量阈值,增大座位对应车载空调出风口并且调整座位对应车载空调出风口方向。
上述方法对车载空调状态控制,不涉及对温度的调节,因为在自动模式,空调温度自动设定为20摄氏度,仅仅通过对风量和风向进行调节,从而使车座处的温度和风量满足舒适条件。
上述方法相应的软件系统,即一种车内温度控制系统,包括:
周期性采集模块:周期性采集车内人员体温、座位周边各温度感应点的温度、座位周边各风量感应点的风量、车辆速度和车外环境信息;其中,车外环境信息包括车外温度和天气信息;
身体状态确定模块:根据人员处于车内的时长和车内人员体温,确定车内人员的身体状态;其中,身体状态包括发烧状态和正常状态;
温度计算模块:根据座位周边各温度感应点的温度,计算座位周边综合温度和车内综合温度;
风量计算模块:根据座位周边各风量感应点的风量,计算座位周边综合风量;
车窗控制模块:根据身体状态、车内综合温度、车辆速度和车外环境信息,控制车窗状态;
车载空调控制模块:根据车窗状态、身体状态、座位周边综合温度、座位周边综合风量和车辆速度,控制车载空调状态。
上述方法可直接运用在车载控制器中,但是由于涉及一定量的计算,为了不增加车载控制器的计算量,可将上述方法运用在独立的装置中,通过与车载控制器的配合,实现对车窗和车载空调控制。
上述独立装置命名为车内温度控制装置,包括单片机、安装在车门内侧的体温采集器、安装在座位周边的温度感应器和风量感应器、以及安装在车外的温度感应器。
体温采集器采用红外测温仪器,每个车门内侧安装一个,正对座位,人坐到座位上后,会采集体温;体温采集器、温度感应器和风量感应器均连接单片机,单片机连接车载控制器,通过车载控制器获取车辆速度和天气信息,通过车载控制器连接车窗的升降驱动装置、车载空调的启停装置和车载空调出风口的驱动装置,单片机采用上述车内温度控制方法控制车内温度。
如图2所示,车载空调出风口包括壳体和传送带,壳体的前端板为圆弧板,并且开有出风槽口,出风槽口一般为横向出风槽口,传送带位于壳体内,并且与壳体的顶板内侧面、前端板内侧面和底板内侧面滑动连接,沿长度方向,传送带的中部依此开有若干组出风口,每组出风口的朝向、稀疏度和孔径均不同,壳体内设置有驱动传送带顺时针滑动或逆时针滑动的驱动装置,在驱动装置的作用下传送带滑动,使所需出风口组正对出风槽口,通过不同出风口组的替换实现风量和风向的调节,壳体的后端连接车载空调出风管道,壳体的后端填有过滤块,一般采用活性炭或过滤棉,对所吹的空气进行过滤。
上述驱动传送带的驱动装置包括齿轮组和电机,齿轮组包括两个相对设置的齿轮,两齿轮分别位于壳体内腔两侧,并通过同步杆连接,齿轮与传送带侧边的齿条啮合,电机的输出端连接一齿轮,电机的控制端连接车载控制器,通过控制电机转动,实现风量和风向的调节。
一种存储一个或多个程序的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所述一个或多个程序包括指令,所述指令当由计算设备执行时,使得所述计算设备执行车内温度控制方法。
一种计算设备,包括一个或多个处理器、一个或多个存储器以及一个或多个程序,其中一个或多个程序存储在所述一个或多个存储器中并被配置为由所述一个或多个处理器执行,所述一个或多个程序包括用于执行车内温度控制方法的指令。
本领域内的技术人员应明白,本发明的实施例可提供为方法、系统、或计算机程序产品。因此,本发明可采用完全硬件实施例、完全软件实施例、或结合软件和硬件方面的实施例的形式。而且,本发明可采用在一个或多个其中包含有计算机可用程序代码的计算机可用存储介质(包括但不限于磁盘存储器、CD-ROM、光学存储器等)上实施的计算机程序产品的形式。
本发明是参照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方法、设备(系统)、和计算机程序产品的流程图和/或方框图来描述的。应理解可由计算机程序指令实现流程图和/或方框图中的每一流程和/或方框、以及流程图和/或方框图中的流程和/或方框的结合。可提供这些计算机程序指令到通用计算机、专用计算机、嵌入式处理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的处理器以产生一个机器,使得通过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的处理器执行的指令产生用于实现在流程图一个流程或多个流程和/或方框图一个方框或多个方框中指定的功能的装置。
这些计算机程序指令也可存储在能引导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以特定方式工作的计算机可读存储器中,使得存储在该计算机可读存储器中的指令产生包括指令装置的制造品,该指令装置实现在流程图一个流程或多个流程和/或方框图一个方框或多个方框中指定的功能。
这些计算机程序指令也可装载到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上,使得在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设备上执行一系列操作步骤以产生计算机实现的处理,从而在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设备上执行的指令提供用于实现在流程图一个流程或多个流程和/或方框图一个方框或多个方框中指定的功能的步骤。
以上仅为本发明的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包含在申请待批的本发明的权利要求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车内温度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周期性采集车内人员体温、座位周边各温度感应点的温度、座位周边各风量感应点的风量、车辆速度和车外环境信息;其中,车外环境信息包括车外温度和天气信息;
根据人员处于车内的时长和车内人员体温,确定车内人员的身体状态;其中,身体状态包括发烧状态和正常状态;
根据座位周边各温度感应点的温度,计算座位周边综合温度和车内综合温度;
根据座位周边各风量感应点的风量,计算座位周边综合风量;
根据身体状态、车内综合温度、车辆速度和车外环境信息,控制车窗状态;
根据车窗状态、身体状态、座位周边综合温度、座位周边综合风量和车辆速度,控制车载空调状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车内温度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根据人员处于车内的时长和车内人员体温,确定车内人员的身体状态,具体过程为:
当人员处于车内的时长大于时间阈值、且车内人员体温大于人体正常体温,则车内人员处于发烧状态;
当人员处于车内的时长大于时间阈值、且车内人员体温位于人体正常体温范围内,则车内人员处于正常状态。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车内温度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计算车内综合温度的公式为:
T=a 1 T 1+ a 2 T 2+…+ a n T n
其中,T为车内综合温度;T i 为第i个温度感应点的温度;1≤inn为车内温度感应点数量;a 1+ a 2+…+ a n =1;a i 为第i个温度感应点的温度权重,温度感应点越靠近车载空调出风口,温度权重越小;
计算座位周边综合温度的公式为:
M=b 1 M 1+ b 2 M 2+…+ b m M m
其中,M为座位周边综合温度;M j 为第j个温度感应点的温度;1≤jmm为座位周边温度感应点数量;b 1+ b 2+…+ b n =1;b j 为第j个温度感应点的温度权重,温度感应点越靠近座位对应车载空调出风口,温度权重越小;
计算座位周边综合风量的公式为:
S=c 1 S 1+ c 2 S 2+…+ c k S k
其中,S为座位周边综合风量;M l 为第l个风量感应点的风量;1≤lkk为座位周边风量感应点数量;c 1+ c 2+…+ c k =1;c l 为第l个风量感应点的风量权重,风量感应点越靠近座位对应车载空调出风口,风量权重越小。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车内温度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根据身体状态、车内综合温度、车辆速度和车外环境信息,控制车窗状态,具体过程为:
若车辆速度和车外环境不满足开窗条件,控制车窗处于关闭状态;
若车辆速度和车外环境满足开窗条件、身体状态处于发烧状态且车辆速度小于速度阈值A,控制车窗下降至预设高度;
若车辆速度和车外环境满足开窗条件、身体状态处于发烧状态且车辆速度不小于速度阈值A,控制车窗处于关闭状态;
若车辆速度和车外环境满足开窗条件、身体状态处于正常状态且车内综合温度低于或高于舒适度温度范围,控制车窗下降至预设高度;
若车辆速度和车外环境满足开窗条件、身体状态处于正常状态且车内综合温度处于舒适度温度范围,控制车窗处于关闭状态。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车内温度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开窗条件为:
车辆速度小于速度阈值B、车外温度处于舒适度温度范围、且天气信息不为大风、雾、雨、雪、霜、雷、雹和霾;速度阈值B大于速度阈值A。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车内温度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根据车窗状态、身体状态、座位周边综合温度、座位周边综合风量和车辆速度,控制车载空调状态,具体过程为:
若车窗不处于关闭状态,不开启车载空调;
在车载空调开启的情况下,若身体状态处于正常状态、且车辆速度小于速度阈值B,控制车载空调工作在内循环模式;
在车载空调开启的情况下,若身体状态处于发烧状态或车辆速度不小于速度阈值B,控制车载空调工作在内外循环模式;
在车载空调开启的情况下,若身体状态处于正常状态、且座位周边综合温度低于舒适度温度范围,减小座位对应车载空调出风口;
在车载空调开启的情况下,若身体状态处于正常状态、且座位周边综合温度高于舒适度温度范围,增大座位对应车载空调出风口;
在车载空调开启的情况下,若身体状态处于发烧状态、座位周边综合温度低于舒适度温度范围、且座位周边综合风量大于风量阈值,减小座位对应车载空调出风口、或者减小座位对应车载空调出风口并且调整座位对应车载空调出风口方向;
在车载空调开启的情况下,若身体状态处于发烧状态、座位周边综合温度高于舒适度温度范围、且座位周边综合风量大于风量阈值,增大座位对应车载空调出风口并且调整座位对应车载空调出风口方向。
7.一种车内温度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周期性采集模块:周期性采集车内人员体温、座位周边各温度感应点的温度、座位周边各风量感应点的风量、车辆速度和车外环境信息;其中,车外环境信息包括车外温度和天气信息;
身体状态确定模块:根据人员处于车内的时长和车内人员体温,确定车内人员的身体状态;其中,身体状态包括发烧状态和正常状态;
温度计算模块:根据座位周边各温度感应点的温度,计算座位周边综合温度和车内综合温度;
风量计算模块:根据座位周边各风量感应点的风量,计算座位周边综合风量;
车窗控制模块:根据身体状态、车内综合温度、车辆速度和车外环境信息,控制车窗状态;
车载空调控制模块:根据车窗状态、身体状态、座位周边综合温度、座位周边综合风量和车辆速度,控制车载空调状态。
8.一种车内温度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单片机、设置在车门内侧的体温采集器、设置在座位周边的温度感应器和风量感应器、以及设置在车外的温度感应器;体温采集器、温度感应器和风量感应器均连接单片机,单片机连接车载控制器,通过车载控制器获取车辆速度和天气信息,通过车载控制器连接车窗的升降驱动装置、车载空调的启停装置和车载空调出风口的驱动装置,单片机采用权利要求1~6所述的任一方法控制车内温度。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车内温度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车载空调出风口包括壳体和传送带,壳体的前端板为圆弧板,并且开有出风槽口,传送带位于壳体内,并且与壳体的顶板内侧面、前端板内侧面和底板内侧面滑动连接,沿长度方向,传送带的中部依此开有若干组出风口,每组出风口的朝向、稀疏度和孔径均不同,壳体内设置有驱动传送带顺时针滑动或逆时针滑动的驱动装置,壳体的后端连接车载空调出风管道,壳体的后端填有过滤块。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一种车内温度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驱动传送带的驱动装置包括齿轮组和电机,齿轮组包括两个相对设置的齿轮,两齿轮分别位于壳体内腔两侧,并通过同步杆连接,齿轮与传送带侧边的齿条啮合,电机的输出端连接一齿轮,电机的控制端连接车载控制器。
CN202111067529.1A 2021-09-13 2021-09-13 一种车内温度控制方法、系统及装置 Active CN113580883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067529.1A CN113580883B (zh) 2021-09-13 2021-09-13 一种车内温度控制方法、系统及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067529.1A CN113580883B (zh) 2021-09-13 2021-09-13 一种车内温度控制方法、系统及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580883A true CN113580883A (zh) 2021-11-02
CN113580883B CN113580883B (zh) 2023-06-13

Family

ID=7824198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1067529.1A Active CN113580883B (zh) 2021-09-13 2021-09-13 一种车内温度控制方法、系统及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3580883B (zh)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6264472A (ja) * 2005-03-23 2006-10-05 Fujitsu Ten Ltd 車体装備制御装置および車体装備制御方法
CN102353127A (zh) * 2011-09-23 2012-02-15 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汽车空调智能控制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CN106114133A (zh) * 2016-07-13 2016-11-16 乐视控股(北京)有限公司 一种车辆控制方法及装置
CN109989657A (zh) * 2017-12-29 2019-07-09 惠州比亚迪电子有限公司 车内温度控制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2854950A (zh) * 2021-01-28 2021-05-28 东风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基于感知融合的汽车车窗自适应升降方法及系统
CN113212354A (zh) * 2021-06-02 2021-08-06 北京汽车集团越野车有限公司 一种儿童防遗留保护系统及方法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6264472A (ja) * 2005-03-23 2006-10-05 Fujitsu Ten Ltd 車体装備制御装置および車体装備制御方法
CN102353127A (zh) * 2011-09-23 2012-02-15 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汽车空调智能控制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CN106114133A (zh) * 2016-07-13 2016-11-16 乐视控股(北京)有限公司 一种车辆控制方法及装置
CN109989657A (zh) * 2017-12-29 2019-07-09 惠州比亚迪电子有限公司 车内温度控制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2854950A (zh) * 2021-01-28 2021-05-28 东风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基于感知融合的汽车车窗自适应升降方法及系统
CN113212354A (zh) * 2021-06-02 2021-08-06 北京汽车集团越野车有限公司 一种儿童防遗留保护系统及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580883B (zh) 2023-06-1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673225B (zh) 一种汽车空调自动控制方法
JP6419819B2 (ja) 車両を駆動するための方法及び装置
CN205273106U (zh) 一种车内环境智能控制系统
CN102991440A (zh) 一种汽车自动除雾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CN103847463A (zh) 一种自动防止汽车起雾的控制方法
JPH05221235A (ja) 車内の空調方法
CN107571713B (zh) 基于内置温度检测单元的汽车自动空调控制方法及控制器
CN106080092A (zh) 用于控制车辆的空调的系统和方法
CN102353127A (zh) 一种汽车空调智能控制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CN104589951A (zh) 汽车空调循环风门的控制方法及其控制系统
CN111674226A (zh) 基于热舒适性的风向智能控制方法及系统
Elahi et al. Intelligent windshield for automotive vehicles
CN113580883B (zh) 一种车内温度控制方法、系统及装置
CN207257290U (zh) 一种车辆风挡起雾识别系统及车用玻璃
CN203844580U (zh) 一种汽车车厢空气泄压阀装置
CN113119687A (zh) 一种汽车车内空气、空调工作方式自动控制方法
KR100811994B1 (ko) 차량의 제습제어방법
CN112793384B (zh) 汽车空调及其控制方法、装置、存储介质及处理器
CN111746223A (zh) 一种驾驶室舒适度的联动控制系统
CN110696594A (zh) 一种车内外环境监测与净化系统及其方法
CN116945853A (zh) 一种车用空调系统出风量控制方法、系统及汽车
CN102954562A (zh) 汽车空调制冷自动控制系统
CN117518842A (zh) 车辆控制家电设备的方法及装置
EP1405742A1 (de) Verfahren zur Beheizung von Scheiben von Kraftfahrzeugen und Heizungssystem zur Durchführung dieses Verfahrens
JP2005335526A (ja) 車両用空調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