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574847A - 移动终端 - Google Patents

移动终端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574847A
CN113574847A CN201980094241.8A CN201980094241A CN113574847A CN 113574847 A CN113574847 A CN 113574847A CN 201980094241 A CN201980094241 A CN 201980094241A CN 113574847 A CN113574847 A CN 11357484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hreshold
target object
separation
proximity
approach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80094241.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3574847B (zh
Inventor
李善赫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LG Electronics Inc
Original Assignee
LG Electronics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LG Electronics Inc filed Critical LG Electronics Inc
Publication of CN11357484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57484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357484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57484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17Gesture based interaction, e.g. based on a set of recognized hand gestur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M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 H04M1/00Substation equipment, e.g. for use by subscribers
    • H04M1/72Mobile telephones; Cordless telephones, i.e. devices for establishing wireless links to base stations without route selection
    • H04M1/724User interfa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rdless or mobile telephones
    • H04M1/72448User interfa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rdless or mobile telephones with means for adapting the functionality of the device according to specific condition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BMEASURING LENGTH, THICKNESS OR SIMILAR LINEAR DIMENSIONS; MEASURING ANGLES; MEASURING AREAS; MEASURING IRREGULARITIES OF SURFACES OR CONTOURS
    • G01B11/00Measuring arrang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optical techniques
    • G01B11/02Measuring arrang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optical techniques for measuring length, width or thickness
    • G01B11/026Measuring arrang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optical techniques for measuring length, width or thickness by measuring distance between sensor and object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BMEASURING LENGTH, THICKNESS OR SIMILAR LINEAR DIMENSIONS; MEASURING ANGLES; MEASURING AREAS; MEASURING IRREGULARITIES OF SURFACES OR CONTOURS
    • G01B11/00Measuring arrang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optical techniques
    • G01B11/02Measuring arrang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optical techniques for measuring length, width or thickness
    • G01B11/03Measuring arrang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optical techniques for measuring length, width or thickness by measuring coordinates of point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BMEASURING LENGTH, THICKNESS OR SIMILAR LINEAR DIMENSIONS; MEASURING ANGLES; MEASURING AREAS; MEASURING IRREGULARITIES OF SURFACES OR CONTOURS
    • G01B11/00Measuring arrang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optical techniques
    • G01B11/24Measuring arrang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optical techniques for measuring contours or curvature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SRADIO DIRECTION-FINDING; RADIO NAVIGATION; DETERMINING DISTANCE OR VELOCITY BY USE OF RADIO WAVES; LOCATING OR PRESENCE-DETECTING BY USE OF THE REFLECTION OR RERADIATION OF RADIO WAVES; ANALOGOUS ARRANGEMENTS USING OTHER WAVES
    • G01S17/00Systems using the reflection or reradiation of electromagnetic waves other than radio waves, e.g. lidar systems
    • G01S17/02Systems using the reflection of electromagnetic waves other than radio waves
    • G01S17/04Systems determining the presence of a target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SRADIO DIRECTION-FINDING; RADIO NAVIGATION; DETERMINING DISTANCE OR VELOCITY BY USE OF RADIO WAVES; LOCATING OR PRESENCE-DETECTING BY USE OF THE REFLECTION OR RERADIATION OF RADIO WAVES; ANALOGOUS ARRANGEMENTS USING OTHER WAVES
    • G01S17/00Systems using the reflection or reradiation of electromagnetic waves other than radio waves, e.g. lidar systems
    • G01S17/02Systems using the reflection of electromagnetic waves other than radio waves
    • G01S17/06Systems determining position data of a target
    • G01S17/08Systems determining position data of a target for measuring distance only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SRADIO DIRECTION-FINDING; RADIO NAVIGATION; DETERMINING DISTANCE OR VELOCITY BY USE OF RADIO WAVES; LOCATING OR PRESENCE-DETECTING BY USE OF THE REFLECTION OR RERADIATION OF RADIO WAVES; ANALOGOUS ARRANGEMENTS USING OTHER WAVES
    • G01S17/00Systems using the reflection or reradiation of electromagnetic waves other than radio waves, e.g. lidar systems
    • G01S17/02Systems using the reflection of electromagnetic waves other than radio waves
    • G01S17/06Systems determining position data of a target
    • G01S17/46Indirect determination of position data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SRADIO DIRECTION-FINDING; RADIO NAVIGATION; DETERMINING DISTANCE OR VELOCITY BY USE OF RADIO WAVES; LOCATING OR PRESENCE-DETECTING BY USE OF THE REFLECTION OR RERADIATION OF RADIO WAVES; ANALOGOUS ARRANGEMENTS USING OTHER WAVES
    • G01S17/00Systems using the reflection or reradiation of electromagnetic waves other than radio waves, e.g. lidar systems
    • G01S17/88Lidar 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pecific applications
    • G01S17/89Lidar 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pecific applications for mapping or imaging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1/00Details not covered by groups G06F3/00 - G06F13/00 and G06F21/00
    • G06F1/16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 G06F1/1613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for portable computers
    • G06F1/1626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for portable computers with a single-body enclosure integrating a flat display, e.g. 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s [PDA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1/00Details not covered by groups G06F3/00 - G06F13/00 and G06F21/00
    • G06F1/16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 G06F1/1613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for portable computers
    • G06F1/1633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of portable computers not specific to the type of enclosures covered by groups G06F1/1615 - G06F1/1626
    • G06F1/1684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integrated I/O peripherals not covered by groups G06F1/1635 - G06F1/1675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1/00Details not covered by groups G06F3/00 - G06F13/00 and G06F21/00
    • G06F1/16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 G06F1/1613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for portable computers
    • G06F1/1633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of portable computers not specific to the type of enclosures covered by groups G06F1/1615 - G06F1/1626
    • G06F1/1684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integrated I/O peripherals not covered by groups G06F1/1635 - G06F1/1675
    • G06F1/1686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integrated I/O peripherals not covered by groups G06F1/1635 - G06F1/1675 the I/O peripheral being an integrated camera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1/00Details not covered by groups G06F3/00 - G06F13/00 and G06F21/00
    • G06F1/26Power supply means, e.g. regulation thereof
    • G06F1/32Means for saving power
    • G06F1/3203Power management, i.e. event-based initiation of a power-saving mode
    • G06F1/3206Monitoring of events, devices or parameters that trigger a change in power modality
    • G06F1/3231Monitoring the presence, absence or movement of user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1/00Details not covered by groups G06F3/00 - G06F13/00 and G06F21/00
    • G06F1/26Power supply means, e.g. regulation thereof
    • G06F1/32Means for saving power
    • G06F1/3203Power management, i.e. event-based initiation of a power-saving mode
    • G06F1/3234Power saving characterised by the action undertaken
    • G06F1/325Power saving in peripheral device
    • G06F1/3265Power saving in display device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21/00Security arrangements for protecting computers, components thereof, programs or data against unauthorised activity
    • G06F21/30Authentication, i.e. establishing the identity or authorisation of security principals
    • G06F21/31User authentication
    • G06F21/32User authentication using biometric data, e.g. fingerprints, iris scans or voiceprint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VIMAGE OR VIDEO RECOGNITION OR UNDERSTANDING
    • G06V20/00Scenes; Scene-specific elements
    • G06V20/60Type of objects
    • G06V20/64Three-dimensional object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VIMAGE OR VIDEO RECOGNITION OR UNDERSTANDING
    • G06V40/00Recognition of biometric, human-related or animal-related patterns in image or video data
    • G06V40/20Movements or behaviour, e.g. gesture recognition
    • G06V40/28Recognition of hand or arm movements, e.g. recognition of deaf sign languag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M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 H04M1/00Substation equipment, e.g. for use by subscribers
    • H04M1/72Mobile telephones; Cordless telephones, i.e. devices for establishing wireless links to base stations without route selection
    • H04M1/725Cordless telephon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M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 H04M2250/00Details of telephonic subscriber devices
    • H04M2250/12Details of telephonic subscriber devices including a sensor for measuring a physical value, e.g. temperature or mo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M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 H04M2250/00Details of telephonic subscriber devices
    • H04M2250/52Details of telephonic subscriber devices including functional features of a camera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12/00Security arrangements; Authentication; Protecting privacy or anonymity
    • H04W12/06Authentication

Abstract

提供了一种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包括:显示单元,其输出视觉信息;深度相机,其捕获被摄物并获取深度图像;存储器,其存储用户手的静脉图案;以及控制单元,其连接至显示单元、深度相机和存储器。控制单元从深度图像中识别用户手的形状,使用预先存储的用户静脉图案对用户进行认证,并且当用户通过认证后,响应于用户手的三维手势执行特定应用,并省略特定应用所需的认证过程。

Description

移动终端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一种移动终端,并且更具体地,涉及一种适用于能够通过不直接触摸移动终端的用户的手运动来提供输入信号的技术领域的移动终端。
背景技术
终端根据移动终端是否可移动可以划分为移动/便携终端和固定终端。移动终端根据是否可以由用户直接携带,可以划分为手持式终端和车载终端。
移动终端的功能多样化。例如,这些功能包括数据和语音通信、通过相机的摄影和视频拍摄、录音、通过扬声器系统的音乐文件回放以及在显示器上输出图像或视频。一些终端配备有电子游戏功能或多媒体播放器功能。特别地,最近的移动终端可以接收提供诸如广播和视频或电视节目的视觉内容的多播信号。
随着三维(3D)深度相机技术的发展,移动终端具有用户界面(UI),其基于三维(3D)视觉技术检测用户的运动或手势来控制移动终端。通过补充现有的基于二维(2D)触摸的UI,基于三维(3D)视觉的UI可以应用于各种应用。例如,在增强现实(AR)应用中,基于三维(3D)视觉的UI可以控制三维对象。即使设备处于用户无法触摸设备的位置,基于三维(3D)视觉的UI也允许用户控制设备。当用户的手脏或戴着手套阻止触摸控制时,基于三维(3D)视觉的UI允许用户控制设备。因此,基于三维(3D)视觉的手势识别技术备受关注。
发明内容
技术问题
本公开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移动终端,其用于使深度相机能够激活接近传感器,并防止深度相机被无视用户意图而强制激活。
技术方案
根据本公开的一方面,移动终端可以包括:显示单元,被配置成输出视觉信息;深度相机,被配置成通过捕获目标对象获得深度图像;接近传感器,被配置成区分目标对象的接近;以及控制器,连接到显示单元、深度相机和接近传感器。如果在预定时间内依次感测到目标对象的第一接近、第一分离、第二接近和第二分离,则控制器激活深度相机以获得深度图像。
接近传感器可以向目标对象发射光,并且可以使用从目标对象反射的光量数据来区分目标对象的接近。
接近传感器可以使用光量数据的移动平均值来设置参考值,可以设置大于参考值的第一阈值和大于第一阈值的第二阈值,并且可以基于第一阈值和第二阈值区分目标对象的接近或分离状态。
接近传感器可以响应于第N个获得的光量数据,获得移动平均值,并且如果第N个获得的光量数据与第(N+1)个获得的光量数据之间的差至少为预定值,则可以将响应于第N个获得的光量数据而获得的移动平均值设置为参考值。
接近传感器可以通过对第N个获得的光量数据和已经连续获得预定次数的光量数据进行平均来获得移动平均值。
第一阈值可以包括被配置成定义目标对象的接近状态的第一接近阈值,以及小于第一接近阈值并且被配置成定义目标对象的分离状态的第一分离阈值。第二阈值可以包括被配置成以定义目标对象的接近状态的第二接近阈值,以及小于第二接近阈值并且被配置成以定义目标对象的分离状态的第二分离阈值。
第二接近阈值和第二分离阈值之间的差可以大于第一接近阈值和第一分离阈值之间的差。
控制器可以基于第一阈值感测目标对象的第一接近,并且可以基于第一阈值或第二阈值感测目标对象的第二接近。
如果通过接近传感器获得的光量数据小于第一分离阈值并且然后大于第一接近阈值,则控制器可以感测目标对象的第一接近。如果感测到目标对象的第一接近之后获得的光量数据大于第一接近阈值并且然后小于第一分离阈值,则控制器可以感测目标对象的第一分离。如果感测到目标对象的第一分离之后获得的光量数据小于第一分离阈值并且然后大于第一接近阈值,则控制器可以感测目标对象的第二接近。如果感测到目标对象的第二接近之后获得的光量数据小于第一接近阈值并且然后小于第一分离阈值,则控制器可以感测目标对象的第二分离。
如果通过接近传感器获得的光量数据小于第一分离阈值并且然后大于第一接近阈值,则控制器可以感测目标对象的第一接近。如果感测到目标对象的第一接近之后获得的光量数据大于第二接近阈值并且然后小于第二分离阈值,则控制器可以感测目标对象的第一分离。如果感测到目标对象的第一分离之后获得的光量数据小于第一分离阈值并且然后大于第一接近阈值,则控制器可以感测目标对象的第二接近。如果在感测到目标对象的第二接近之后获得的光量数据小于第二接近阈值并且然后小于第二分离阈值,则控制器可以感测目标对象的第二分离。
如果在感测到目标对象的第一接近之后获得的光量数据小于第二分离阈值并且然后大于第二分离阈值,则控制器可以保持目标对象的第一接近状态。如果感测到目标对象的第一分离后获得的光量数据大于第一接近阈值并且然后小于第一分离阈值,则控制器可以保持目标对象的第一分离状态。如果感测到目标对象的第二接近之后获得的光量数据小于第二分离阈值并且然后大于第二分离阈值,则控制器可以保持目标对象的第二接近状态。
如果通过接近传感器获得的光量数据小于第一分离阈值并且然后大于第一接近阈值,则控制器可以感测目标对象的第一接近。如果感测到目标对象的第一接近之后获得的光量数据大于第二接近阈值并且然后小于第二分离阈值,则控制器可以感测目标对象的第一分离。如果感测到目标对象的第一分离之后获得的光量数据小于第二分离阈值并且然后大于第二接近阈值,则控制器可以感测目标对象的第二接近。如果在感测到目标对象的第二接近之后获得的光量数据小于第二接近阈值并且然后小于第二分离阈值,则控制器可以感测目标对象的第二分离。
如果在感测到目标对象的第一接近之后获得的光量数据小于第二分离阈值并且然后大于第二分离阈值,则控制器可以保持目标对象的第一接近状态。
如果通过接近传感器获得的光量数据小于第一分离阈值并且然后大于第一接近阈值,则控制器可以感测目标对象的第一接近。如果感测到目标对象的第一接近之后获得的光量数据大于第二接近阈值并且然后小于第二分离阈值,则控制器可以感测目标对象的第一分离。如果感测到目标对象的第一分离之后获得的光量数据小于第一分离阈值并且然后大于第一接近阈值,则控制器可以感测目标对象的第二接近。如果感测到目标对象的第二接近后获得的光量数据小于第一接近阈值,并且然后小于第一分离阈值,则控制器可以感测目标对象的第二分离。
如果在感测到目标对象的第一接近之后获得的光量数据小于第二分离阈值并且然后大于第二分离阈值,则控制器可以保持目标对象的第一接近状态。如果感测到目标对象的第一分离后获得的光量数据大于第一接近阈值并且然后小于第一分离阈值,则控制器可以保持目标对象的第一分离状态。
如果通过接近传感器获得的光量数据小于第一分离阈值并且然后大于第一接近阈值,则控制器可以感测目标对象的第一接近。如果感测到目标对象的第一接近之后获得的光量数据大于第一接近阈值并且然后小于第一分离阈值,则控制器可以感测目标对象的第一分离。如果感测到目标对象的第一分离之后获得的光量数据小于第一分离阈值并且然后大于第一接近阈值,则控制器可以感测目标对象的第二接近。如果在感测到目标对象的第二接近之后获得的光量数据小于第二接近阈值并且然后小于第二分离阈值,则控制器可以感测目标对象的第二分离。
如果在感测到目标对象的第二接近之后获得的光量数据小于第二分离阈值并且然后大于第二接近阈值,则控制器可以保持目标对象的第二接近状态。
如果针对在设置参考值之后的预定时间没有依次感测到目标对象的第一接近、第一分离、第二接近和第二分离,则控制器可以重置参考值,并且可以基于重置参考值重新计算移动平均值。
如果在预定时间内用户手的形状无法从由激活的深度相机捕获的深度图像被区分,则控制器可以停用深度相机,并且可以重新计算移动平均值。
如果在显示单元被停用的情况下深度相机被激活,则控制器可以与深度相机一起激活显示单元。
根据本公开的一方面,移动终端可以包括:显示单元,被配置成输出视觉信息;接近传感器,被配置成区分目标对象的接近;以及控制器,被连接到显示单元、深度相机和接近传感器。如果在预定时间内依次感测到目标对象的第一接近、第一分离、第二接近和第二分离,则控制器可以激活显示单元。
有益效果
从以上描述显而易见,根据本公开的移动终端的效果如下。
本公开可以使移动终端的显示器能够切换到活动状态,而无需能够触摸移动终端的用户的触摸运动。
本公开可以通过可选地操作深度相机来改善能量效率。
本公开可以使用接近传感器允许移动终端的显示器切换到活动状态或者可以使用接近传感器允许深度相机使切换到活动状态,并且可以防止显示器或深度相机与用户意图无关地切换到活动状态。
本领域技术人员将理解,本公开可以实现的效果不限于上文已经具体描述的内容,并且结合附图将从以下详述中更清楚地理解本公开的其他优点。
附图说明
图1a是图示根据本公开的移动终端的框图。
图1b和1c是图示根据本公开的当从不同方向观看时移动终端的示例的透视图。
图2是图示在没有物理触摸的情况下使移动终端切换到活动状态的方法的概念图。
图3是图示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使用接近传感器使移动终端能够切换到活动状态的过程的操作的流程图。
图4是图示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用于建立接近传感器的参考值的过程的操作的流程图。
图5是图示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用于建立接近传感器的第一阈值和第二阈值的过程的操作的流程图。
图6是图示根据本公开的通过确定目标对象是否移动至紧密接近设备两次来唤醒设备的过程的操作的流程图。
图7是图示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响应于由接近传感器获得的光量数据的变化而在接近传感器中建立的值的概念图。
图8和图9是图示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响应于移动终端和目标对象之间的距离而由接近传感器获得的光量数据的图。
图10至图14是图示根据本公开的使用第一阈值和第二阈值来确定目标对象是否移动至紧密接近移动终端两次的方法的图。
图15至图20是图示根据本公开的用于使用第一阈值和第二阈值确定目标对象是否移动至紧密接近移动终端两次的方法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将详细参考本公开的优选实施例,其示例在附图中图示。在可能的情况下,在整个附图中将使用相同的附图标记来指代相同或相似的部分。在以下描述中,仅考虑到编写以下说明书的方便性,将要描述的关于构成要素所包含的后缀“模块”和“单元”一起选择或使用,并且后缀“模块”和“单元”将不一定具有不同的含义或作用。在以下描述中,不会解释可能混淆本公开的实质的已知功能或结构。在本公开允许各种修改和变化的同时,下面将详细描述附图中所图示的本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然而,详细描述并非旨在将本公开内容限制为所描述的特定形式。相反,本公开包括在不脱离如权利要求中限定的本发明的精神的情况下的所有修改、等同和替换。
这里描述的移动终端可以包括蜂窝电话、智能电话、膝上型计算机、数字广播终端、个人数字助理(PDA)、便携式多媒体播放器(PMP)、导航系统、平板PC、平板计算机PC、超极本、可穿戴设备(例如,智能手表、智能眼镜、头戴式显示器(HMD)等)。
然而,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显而易见的是,适用于本公开实施例的配置不仅可以应用于移动终端,还可以应用于诸如数字电视的固定终端、台式计算机、数字标牌等。
参照图1a至图1c,图1a是图示根据本公开的移动终端的框图。图1b和1c是图示根据本公开的当从不同方向观看时移动终端的示例的透视图。
移动终端100可以包括无线通信单元110、输入单元120、感测单元140、输出单元150、接口单元160、存储器170、控制器180、电源单元190等等。图1所示的组成元件并不总是需要实现移动终端100,使得应当注意,根据本公开的移动终端100可以包括比上面列出的元件更多或更少的组件。
更具体地,在上述组成组件当中,无线通信单元110可以包括至少一个模块,用于实现移动终端100与无线通信系统之间的通信、移动终端100与另一移动终端100之间的通信,以及移动终端100和外部服务器之间的通信中的任一项。此外,无线通信单元110可以包括用于将移动终端100连接到至少一个网络的至少一个模块。
无线通信单元110可以包括广播接收模块111、移动通信模块112、无线互联网模块113、短距离通信模块114和位置信息模块115(诸如GPS模块)中的至少一个。
输入单元120可以包括用于接收图像信号的相机121或图像输入单元、用于接收音频信号的麦克风122或音频输入单元、以及用于接收来自用户的信息的用户输入单元123(例如,触摸键、机械键等)。可以分析由输入单元120收集的语音数据或图像数据,使得可以根据需要将分析结果作为用户的控制命令进行处理。
感测单元140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传感器,其被配置成感测移动终端的内部信息、移动终端的外围环境信息、用户信息等。例如,感测单元140可以包括接近传感器141、照度传感器142、触摸传感器、加速度传感器、磁传感器、重力传感器(G-传感器)、陀螺仪传感器、运动传感器、RGB传感器、红外(IR)传感器、手指扫描传感器、超声波传感器、光学传感器(例如,相机121)、麦克风122、电池电量计、环境传感器(例如,气压计、湿度计、温度计、放射性检测传感器、热传感器和气体传感器等)和化学传感器(例如,电子鼻、保健传感器、生物识别传感器等)中的至少一种。另一方面,本公开中公开的移动终端可以组合由上述传感器中的至少两个感测到的各种信息,并且可以使用组合的信息。
输出单元150可以产生与视觉、听觉、触觉等有关的输出信号。输出单元150可以包括显示单元151、音频输出单元152、触觉模块153和光学(或光)输出单元中的至少一个。显示单元可以与触摸传感器一起构成互层结构,或者可以与触摸传感器一体形成,使得显示单元可以实现为触摸屏。触摸屏可以用作提供在移动终端100和用户之间使用的输入接口的用户输入单元123,并且同时可以提供在移动终端100和用户之间使用的输出接口。
接口单元160可以用作连接到移动终端100的各种类型的外部设备之间的通道。接口单元160可以包括有线/无线耳机端口、外部充电器端口、有线/无线数据端口、存储卡端口、连接到具有识别(ID)模块的设备的端口、音频输入/输出(I/O)端口、视频输入/输出(I/O)端口和耳机端口中的至少一个。如果外部设备连接到接口单元160,则移动终端100可以执行与连接的外部设备相关的适当控制。
此外,存储器170可以存储支持移动终端100的各种功能所需的数据。存储器170可以存储在移动终端100中执行的多个应用程序(或应用),以及操作移动终端100所需的数据或指令。至少一些应用程序可以通过无线通信从外部服务器下载。对于移动终端100的基本功能(例如,来电、去电、接收消息、发送消息等),至少一些应用程序可以在制造产品的阶段预装在移动终端100中。同时,应用程序可以存储在存储器170中,并且可以安装在移动终端100中,使得应用程序能够使移动终端100执行必要的操作(或功能)。
除了与应用程序相关的操作之外,控制器180可以控制移动终端100的整体操作。控制器180可以处理通过上述组成组件输入或输出的信号、数据和信息或者可以驱动存储在存储器170中的应用程序,使得控制器180可以向用户提供适当的信息或功能或者可以处理适当的信息或功能。
为了驱动存储在存储器170中的应用程序,控制器180可以控制图1a所示的至少一些组件。此外,为了驱动应用程序,控制器180可以组合移动终端100中包括的至少两个组件,并且可以操作这些组件的组合。
电源单元190可以在控制器180的控制下接收外部电源或内部电源,使得电源单元190可以将接收到的电源供应给移动终端100中包括的组成组件。电源单元190可以包括电池。电池可以实现为嵌入式电池或可更换电池。
根据以下描述的各种实施例,至少一些组件可以彼此协作操作以实现移动终端的操作、控制或控制方法。此外,移动终端的操作、控制或控制方法可以通过驱动存储在存储器170中的至少一个应用程序在移动终端上实现。
图1b和1c图示处于展开状态的可折叠移动终端的基本特征。
移动终端100可以包括显示单元151、第一和第二音频输出单元152a和152b、接近传感器141、照度传感器142、光学输出单元154、第一和第二相机121a和121b、第一和第二操纵单元123a和123b、麦克风122、接口单元160等。
参考图1b和1c,显示单元151、第一音频输出单元152a、接近传感器141、照度传感器142、光学输入单元、第一相机121a和第一操纵单元123a可以被布置在移动终端100的主体框架的前表面处。第二操纵单元123b、麦克风122和接口单元160可以被布置在移动终端100的主体框架(以下称为终端主体)的侧表面处。第二音频输出单元152b和第二相机121b可以布置在移动终端100的主体框架的后表面处。
然而,上述组件不限于这种布置。上述组件可以根据需要被排除或更换,也可以根据需要布置在其他表面处。例如,第一操纵单元123a可以不布置在终端主体的前表面处,并且第二音频输出单元152b可以布置在终端主体的侧表面而处不是终端主体的后表面。
显示单元151可以被配置成输出在移动终端100中处理的信息。例如,显示单元151可以显示在移动终端100中执行的应用程序的执行屏幕信息或用户界面(UI)和响应于执行屏幕信息的图形用户界面(GUI)信息。
显示单元151可以包括液晶显示器(LCD)、薄膜晶体管-液晶显示器(TFT-LCD)、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柔性显示器、三维(3D)显示器和电子墨水显示器中的至少一个。
此外,根据移动终端100的实现类型,显示单元151可以被实现为两个或更多个显示设备。在这种情况下,彼此间隔开的多个显示单元可以被布置在移动终端100的一个表面处,可以一体地形成在移动终端100的一个表面处,或者可以分别布置在移动终端100的不同表面处。
显示单元151可以包括用于感测用户在显示单元151上的触摸的触摸传感器,使得显示单元151可以通过用户的触摸接收控制命令。更详细地,当用户触摸显示单元151时,触摸传感器感测到用户的触摸,并且控制器180可以产生与用户的触摸相对应的控制命令。通过用户触摸接收到的内容可以是文本或者数值,或者可以是可以以各种方式指示或指定的菜单项。
同时,触摸传感器可以形成在具有触摸图案的膜中,该膜布置在覆盖显示单元151的窗口151a和构成显示单元151的多个层之间,或者可以形成在直接构图在窗口151a的后表面上的金属线中。可替选地,触摸传感器可以与显示单元151一体形成。例如,触摸传感器可以布置在显示单元151的基板上或设置在显示单元151内部。
因此,显示单元151可以与触摸传感器一起形成触摸屏,使得触摸屏可以用作用户输入单元123(参见图1a)。在这种情况下,触摸屏可以替换第一操纵单元123a的至少一些功能。
第一音频输出单元152a可以被实现为用于将呼叫声音发送到用户耳朵的接收器。第二音频输出单元152b可以实现为用于输出各种警报声或多媒体回放声的扬声器。
用于释放从第一音频输出单元152a产生的声音的音孔可以形成在显示单元151的窗口151a中,但不限于此。这里,从第一音频输出单元152a产生的声音可以沿着结构体之间(例如,窗口151a和前壳体101之间)的组装间隙被释放。在这种情况下,移动终端100的外观可以更加简化,因为独立形成以输出音频声音的孔被形成为当从外部观看时不可见或被隐藏。
光学输出单元可以被配置成输出用于指示事件发生的光。这种事件的示例可以包括消息接收、呼叫信号接收、未接来电、闹钟、日程通知、电子邮件接收、通过应用接收信息等。当用户已经确认事件时,控制器180可以控制光学输出单元以停止发光。
第一相机121a可以处理图像帧,诸如在拍摄(或捕获)模式或视频通话模式下由图像传感器获得的静止或运动图像。处理后的图像帧可以显示在显示单元151上,并且可以存储在存储器170中。
第一和第二操纵单元123a和123b可以是被操纵以接收用于控制移动终端100的操作的命令的用户输入单元123的示例,并且也可以通常被称为操纵部分。第一操纵单元123a和第二操纵单元123b可以采用允许用户执行诸如触摸、推动、滚动等触觉操纵的任何触觉方法。此外,第一和第二操纵单元123a和123b还可以采用允许用户在显示单元上没有触感的情况下执行诸如接近触摸、悬停触摸等的非触觉操纵的任何非触觉方法。
为了描述方便,图1b所示的第一操纵单元123a被实现为触摸键,但不限于此。例如,第一操纵单元123a可以是机械键或者触摸键和推动键的组合。
可以以各种方式建立由第一和第二操纵单元123a和123b输入的内容。例如,第一操纵单元123a可以接收来自用户的命令(例如,菜单、主页键、取消、搜索等),并且第二操纵单元123b可以接收用于控制从第一或第二音频输出单元152a或152b输出的音量级别的命令以及用于切换到显示单元151的触摸识别模式的命令等。
另一方面,作为用户输入单元123a的另一示例,可以在移动终端的终端主体的后表面上设置后输入单元(未示出)。后输入单元可以操作以接收用于控制移动终端100的命令,并且可以以各种方式建立由后输入单元输入的内容。例如,后输入单元可以接收诸如电源开/关、开始、结束、滚动等的命令,用于调节从第一和第二音频输出单元152a和152b输出的音量级别的命令,以及用于切换到显示单元151的触摸识别模式的命令。后输入单元可以被实现为允许触摸输入、推动输入或其组合。
后输入单元可以被布置以在终端主体的厚度方向上与显示单元151重叠。作为一个示例,后输入单元可以布置在终端主体的后表面的上端部处,使得用户可以使用用一只手紧握移动终端的用户的食指来容易地操纵移动终端。然而,本公开的范围或精神不限于此,并且可以根据需要改变后输入单元的位置。
当后输入单元被设置在终端主体的后表面上时,可以使用后输入单元实现新的用户界面(UI)。此外,触摸屏或后输入单元可以替代设置在终端主体的前表面处的第一操纵单元123a的至少一些功能。这样,当第一操纵单元123a没有被布置在终端主体的前表面处时,显示单元151可以被实现为更大的屏幕。
同时,移动终端100可以包括用于识别用户指纹的指纹识别传感器143。控制器180可以使用由指纹识别传感器143感测到的指纹信息作为认证过程的一部分。指纹识别传感器可以嵌入在显示单元151或用户输入单元123中,或者可以设置在单独的位置处。
麦克风122可以被配置成接收用户的语音、其他声音等。麦克风122可以被实现为能够安装在多个位置以接收立体声声音的多个麦克风。
接口单元160可以用作允许移动终端100与外部设备接口连接的路径。例如,接口单元160可以包括用于连接到另一设备(例如,耳机、外部扬声器等)的连接端子、用于近场通信的端口(例如,红外数据关联(IrDA)端口、蓝牙端口、无线局域网端口等),或用于向移动终端100供电的电源端子。接口单元160可以以用于容纳外部卡,诸如用于信息存储的订户识别模块(SIM)、用户识别模块(UIM)或存储器卡的插座的形式加以实现。
第二相机121b可以布置在终端主体的后表面处。在这种情况下,第二相机121b可以被设计为具有与第一相机121a基本相反的拍摄方向。
第二相机121b可以包括沿至少一条线布置的多个镜头。在这种情况下,多个镜头也可以排列成矩阵阵列。包括多个镜头的第二相机121b可以被称为阵列相机。如果第二相机121b被实现为阵列相机,则第二相机121b可以使用多个镜头以各种方式捕获图像,从而获得更高质量的图像。
闪光灯124可以布置在第二相机121b附近。当第二相机121b捕获(或拍摄)目标对象时,闪光灯124可以向目标对象发光。
终端主体可以进一步包括第二音频输出单元152b。第二音频输出单元152b可以与第一音频输出单元152b一起实现立体声功能,并且可以用于在呼叫通信期间实现免提模式。
用于无线通信的至少一个天线可以设置在终端主体中。天线可以嵌入在终端主体中,或者可以形成在壳体中。例如,形成广播接收模块111(参见图1a)的一些部分的天线可以被配置成从终端主体中抽取。可替选地,天线可以形成为膜状以附接到后盖103的内表面,并且包括导电材料的壳体可以被配置成用作天线。
终端主体可以包括用于向移动终端100供电的电源单元190(参见图1a)。电源单元190可以包括嵌入在终端主体中或可拆卸地耦合到终端主体的电池191。
电池191可以通过连接到接口单元160的电源线接收电力。此外,电池191可以被配置成可通过无线充电器无线充电。这种无线充电可以通过磁感应或磁共振来实现。
在本公开中,后盖103可以耦合到后壳体102以覆盖电池191,使得后盖103可以防止电池191分离并且可以保护电池191免受外部冲击或异物材料。当电池191可拆卸地耦合到终端主体时,后盖103可以可拆卸地耦合到后壳体102。
根据本公开的相机(图1中所示的相机121或图2A中所示的相机121a)可以位于移动终端的触摸屏周围。因此,相机可以检测到距离移动终端的触摸屏预定距离内的目标对象(例如,用户的手指)的深度信息。能够检测目标对象的深度信息的相机将被称为深度相机。
本公开提供以下两种实现深度相机的方法。第一种方法是使用多个相机(或镜头),其可以允许至少两个相机捕获可见光,并可以使用深度信息形成三维(3D)图像。第二种方法是将用于感测深度信息的单独传感器安装到相机模块的方法。更具体地,结构光(SL)方案和飞行时间(ToF)方案可以应用于第二种方法。
在上述SL方案中,在将具有特定图案诸如直线或格子图案的激光束发射到要捕获的目标对象之后,根据目标对象表面的形状分析图案修改信息。此外,在计算出深度信息后,将计算出的深度信息与图像传感器拍摄的照片进行合成,从而得到基于3D的成像结果。为此,可以使用用于发射具有特定图案的激光束的激光红外(IR)投影仪、红外深度传感器、图像传感器、3D处理器等。
上述ToF方案可以通过测量激光向目标对象发射并且然后从目标对象反射并返回到初始发射位置的持续时间来计算深度信息。然后,可以通过将图像传感器捕获的图像和深度信息彼此组合来获得基于3D的成像结果。为此,可以使用激光红外(IR)投影仪、接收传感器、图像传感器和3D处理器。
图2是图示在没有物理触摸的情况下使移动终端切换到活动状态的方法的概念图。
移动终端可以包括用于输出视觉信息的显示单元210、用于通过拍摄目标对象300来获取深度图像的深度相机220、以及用于检测目标对象300的紧密接近的接近传感器230。
显示单元210可以在活动状态下输出视觉信息,并且在非活动状态下可以不输出视觉信息。在这种情况下,处于非活动状态的显示单元210可以以受限的方式输出视觉信息。例如,处于非活动状态的显示单元210可以选择性地在一个区域中输出指示时钟的视觉信息。
根据本公开的深度相机210可以获得包括目标对象300的深度信息的深度图像。深度相机210可以是飞行时间(ToF)相机。然而,根据本公开的深度相机210不限于ToF相机,并且可以包括能够获取深度信息的其他类型的深度相机。
接近传感器230可以区分目标对象300的接近或分离。接近传感器230可以不是用于获取目标对象300的详细深度信息的传感器,或者可以是仅用于区分目标对象300的接近或分离的传感器。更详细地,接近传感器230可以向目标对象300发射光,并且可以使用从目标对象300反射的光量数据来区分目标对象300的接近。如果由接近传感器230接收的光量数据大于预定值(即,如果接近传感器230接收到大量的光量数据),接近传感器230可以识别出目标对象300处于接近状态,其指示目标对象300正靠近移动终端。类似地,当光量数据小于预定值时(即,当接近传感器230接收到较少量的光量数据时),接近传感器230可以识别出目标对象300处于分离状态,其指示目标对象300正在远离移动终端移动。
接近传感器230可以指代在没有获得详细深度信息的情况下选择性地区分目标对象是处于接近状态还是分离状态的传感器。当接近传感器230获取的信息不是具体的时,接近传感器230可以用比深度相机210更少的能量被驱动。即,在接近传感器230被连续使用的情况下可选地(或选择性地)使用深度相机210的操作可以被认为在能量方面比不使用接近传感器230的情况下连续使用深度相机210的其他操作更高效。
更详细地,图2(a)是图示用于在显示器210处于非活动状态的情况下使接近传感器230能够感测目标对象300的接近的方法的概念图。图2(b)是图示用于在感测到目标对象300的接近后显示器310切换到活动状态并输出图形界面211的的方法的概念图。图形界面211可以指代将深度相机230感测到的用户手的运动连接到移动终端的特定功能的界面。在这种情况下,图2(a)中所示的移动终端200可以允许深度相机220处于非活动状态,并且图2(b)中所示的移动终端200可以允许深度相机220切换到活动状态,使得深度相机220可以获得深度图像。也就是说,当接近传感器230检测到目标对象300的接近时,深度相机220可以被可选地激活以获得深度图像。
然而,当通过接近传感器220激活显示单元210时,无论用户意图如何,显示单元210都可能被意外且频繁地激活。例如,当用户的手意外地越过放置在桌子上的移动终端100时,无论用户意图如何,都可以激活显示单元210。在这种情况下,可能会不必要地消耗移动终端的电力,并且可能会分散用户的注意力。类似地,当深度相机220通过接近传感器220频繁地切换到活动状态时,移动终端的电力可能被不必要地消耗。
为了通过接近传感器220激活显示单元210和/或深度相机220同时防止显示单元210和/或深度相机220被意外激活而不管用户意图如何,当目标对象300靠近接近传感器220两次时,可以激活显示单元210和/或深度相机220。更详细地,当接近传感器230顺序地检测到目标对象300靠近或远离接近传感器230的第一接近、第一分离、第二接近传感器和第二分离时,本公开可以激活显示单元210和/或深度相机220。此时,当接近传感器230在预定时间内依次检测到目标对象300靠近或远离接近传感器230的第一接近、第一分离、第二接近和第二分离时,显示单元210和/或深度相机220可以被激活。
下面将参考附图描述使接近传感器220依次检测目标对象300靠近或远离接近传感器220的第一接近、第一分离、第二接近和第二分离的方法。
图3是图示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使用接近传感器使移动终端能够切换到活动状态的过程的操作的流程图。
参考图3,根据本公开的移动终端可以基于通过接近传感器获得的光量数据建立参考值(S210)。本公开的接近传感器可以没有固定的参考值,并且可以根据各种情况不同地建立。下面将参考图4描述使接近传感器能够确定参考值的过程。
根据本公开的移动终端可以基于确定的参考值确定第一阈值和第二阈值(S220)。在这种情况下,第一阈值可以是用于区分目标对象的接近的可辨别值,而第二阈值可以是用于区分目标对象的分离的可辨别值。更详细地,第一和第二阈值中的每一个都可以高于参考值。第二阈值可以高于第一阈值。随着目标对象移动更加靠近接近传感器,接近传感器获得的光量数据可能具有更大的值。因此,在目标对象不紧密接近移动终端的情况下接近传感器获得的光量数据的量小,而在目标对象紧密接近移动终端的情况下由接近传感器获得的光量数据的量可能大。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在目标对象不接近移动终端时建立参考值,并且该参考值可以低于第一阈值和第二阈值中的每一个。第二阈值可以是当目标对象较靠近移动终端时确定目标对象的接近的可辨别值。下文将参考图5和图7描述第一阈值和第二阈值。
本公开可以确定参考值,可以基于参考值确定第一阈值和第二阈值,并且可以基于获得的光量数据的变化确定目标对象是否两次靠近移动终端(以下简称为移动终端的两个接近状态)(S230)。在这种情况下,目标对象的两个接近状态可以是指依次排列第一接近、第一分离、第二接近和第二分离的情况。在本公开中,稍后将参考图7中的附图描述使移动终端使用接近传感器的第一阈值和第二阈值来辨别靠近移动终端的目标对象的两个接近状态的发生的方法。
当通过接近传感器确定目标对象的两个接近状态发生时,本公开可以使移动终端能够切换到活动状态(S240)。移动终端的活动状态可以包括显示单元输出视觉图形数据的第一状态和深度相机获得深度图像的第二状态中的至少一个。
图4是图示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用于建立接近传感器的参考值的过程的操作的流程图。更详细地,图4可以对应于图3所示的步骤S210。
根据本公开的接近传感器可以一直保持激活,使得接近传感器可以实时或以预定时间间隔获得光量数据。这里,接近传感器可以可选地通过包括在移动终端中的运动传感器来操作。为了便于描述和更好地理解本公开,以下描述可以假设接近传感器始终保持在活动状态。
接近传感器可以获取第N个光量数据(S211),并可以通过反映第N个光量数据获得移动平均值(S212)。在这种情况下,可以通过对第N个光量数据和已经连续获得预定次数的光量数据进行平均来获得基于第N个光量数据获得的移动平均值。具体地,可以在每次获得光量数据时重新计算移动平均值,作为接近传感器获得的预定数量的近期光量数据段的平均值。例如,为了计算移动平均值,可以使用与最新的五个光量数据相对应的五个光量数据段。在这种情况下,当接近传感器获得第五个光量数据时,可以将第一至第五个光量数据平均以计算移动平均值。此后,在获得第六个光量数据之后,可以将第二至第六个光量数据平均以计算移动平均值。
本公开通过反映第N个光量数据获得移动平均值,并且然后获得第(N+1)个光量数据(S213)。
将第(N+1)个光量数据与反映第N个光量数据的移动平均值进行比较(S214)。如果第(N+1)个光量数据与反映第N个光量数据的移动平均值之差等于或高于预定值(S214,是),则其中反映第N个光量数据的移动平均值可以被设置为参考值(S215)。如果移动终端感测到的外围环境改变(例如,如果用户靠近移动终端),则光量数据可能会突然改变。如果光量数据突然改变,接近传感器可以确定用于确定目标对象的接近的值。接近传感器可以将反映第N个光量数据的移动平均值与第(N+1)个光量数据进行比较,并且可以识别光量数据是否已经突然改变。例如,当移动平均值对应于200并且后续获得的光量数据对应高于230的250时,接近传感器可以确定光量数据已经突然改变,使得接近传感器可以确定将改变的光量数据之前获得的移动平均值“200”确定为参考值。在这种情况下,参考值可以对应于用于设置第一阈值和第二阈值的基本值。
如果第(N+1)个光量数据与反映第N个光量数据的移动平均值之间的差不大(S214,否),则接近传感器可能无法确定额外的参考值,并且可以获得其中反映第(N+1)个光量数据的新的移动平均值(S216、S212)。
接近传感器可以连续地获得光量数据,并且可以响应于每个光量数据重新计算移动平均值。如果新获得的光量数据与更新后的移动平均值相差不大,则接近传感器无需区分目标对象是否紧密接近移动终端,使得接近传感器可以基于新获得的光量数据重新计算移动平均值。如果认为新获得的光量数据与更新后的移动平均值相差较大,则需要接近传感器确定目标对象是否紧密接近移动终端,使得接近传感器能够确定将现有的更新后的移动平均值作为参考值,无需重新更新移动平均值。
可变地建立参考值的理由是为了从光量数据的变化中去除外围环境因素。接近传感器可能难以使用固定参考值来区分目标对象的接近。例如,当异物进入接近传感器的发光部分时,无论目标对象的接近如何,反射光量数据都会减少。此外,当环境光改变时,接近传感器感测到的光量数据可能会出现错误。接近传感器可以连续计算移动平均值。当光量数据存在较大变化时获得的移动平均值可以被确定为参考值。该参考值可以确定为用于确定目标对象是否靠近移动终端的阈值,使得可以从获得的光量数据中去除除了目标对象的接近以外的剩余外围环境因素。
图5是图示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用于建立接近传感器的第一阈值和第二阈值的过程的操作的流程图。更详细地,图5可以对应于图2的步骤S220。
接近传感器可以基于所建立的参考值来确定阈值。在这种情况下,阈值可以是能够直接确定目标对象是否紧密接近移动终端的可辨别值。可以基于目标对象不位于移动终端附近的情况下获得的光量数据来确定参考值。因此,参考值可能小于从靠近移动终端的目标对象获得的光量数据。阈值可以是用于区分目标对象与接近传感器间隔开预定距离或更短的距离内的情况的可辨别值,并且优选地阈值高于参考值。即,接近传感器可以通过将常数添加到参考值来建立或确定阈值。
当接近传感器建立或确定阈值时,可以建立用于接近状态的阈值(以下称为接近阈值)或分离状态的阈值(以下称为分离阈值)。在这种情况下,接近阈值可以高于分离阈值。当获得的光量数据大于接近阈值时,接近传感器可以确定目标对象的接近状态。同样,如果获得的光量数据小于分离阈值,则接近传感器可以确定目标对象的分离状态。当获得的光量数据大于分离状态但小于接近阈值时,接近传感器可以确定目标对象与移动终端之间的距离保持不变。也就是说,接近传感器可以确定目标对象的存在状态被保持。例如,当建立参考值时,接近传感器可以确定目标对象处于分离状态。如果建立参考值后获得的光量数据大于接近阈值,则接近传感器可以确定目标对象处于接近状态。当从处于接近状态的目标对象获得的光量数据大于分离阈值但小于接近阈值时,这意味着保持目标对象的接近状态。类似地,当建立参考值后获得的光量数据小于分离阈值时,接近传感器可以确定目标对象处于分离状态。如果从处于分离状态的目标对象获得的光量数据大于分离阈值但小于接近阈值,则意味着目标对象的分离状态被保持。
移动终端可以基于参考值建立或确定第一阈值(S221),并且可以建立或确定高于第一阈值的第二阈值(S222)。然而,第一阈值和第二阈值可以基于参考值来确定。在第二阈值建立之后,可以建立第一阈值。可替选地,可以同时建立第一阈值和第二阈值。在这种情况下,第一阈值可以包括接近阈值,并且第二阈值可以包括分离阈值。
第一阈值可以包括第一接近阈值和第一分离阈值。第二阈值可以包括第二接近阈值和第二分离阈值。根据本公开的移动终端可以使用接近传感器的第一阈值和第二阈值来区分目标对象的两个接近状态的发生。建立第二阈值以及第一阈值的理由(或建立第一阈值以及第二阈值的理由)是为了区分目标对象在更多距离范围内的两个接近状态的发生。稍后将参考图7的附图给出其详细描述。
图6是图示根据本公开的通过确定目标对象是否两次紧密接近设备移动来唤醒设备的过程的操作的流程图。更详细地,图6可以对应于图3所示的步骤S230。
根据本公开的移动终端可以使用接近传感器获得光量数据,并且可以响应于获得的光量数据的变化来确定(或定义)目标对象是否紧密接近移动终端。具体地,根据本公开的移动终端可以确定(或定义)在接近传感器建立参考值之前提供的操作状态为目标对象的分离状态。在建立参考值之前提供的步骤可以是更新移动平均值的步骤,并且此更新步骤可以是移动终端感测的外围环境没有很大地改变的状态。优选地,移动终端感测的外围环境不改变的步骤可以是指在目标对象紧密接近移动终端的接近位置处未检测到用户运动的阶段,并且可以被定义为目标对象的分离状态。在基于参考值建立第一阈值和第二阈值后,根据本公开的移动终端可以感测连续获得的光量数据的变化,使得移动终端能够区分靠近移动终端的目标对象的两个接近状态的发生。
根据本公开的移动终端可以感测光量数据的变化,并且可以基于感测到的变化定义第一接近状态(S231)。这里,定义第一接近状态的过程可以使用第一阈值。更详细地,可以在定义第一接近状态的情况下使用第一阈值中的第一接近阈值。定义第一接近状态的过程不需要使用第二阈值。在使用第一阈值的过程中,与使用第二阈值的其他过程相比,可以在目标对象与移动终端之间的更长距离处定义第一接近状态。
移动终端可以定义第一接近状态,可以识别所获得的光量数据的变化,并且因此可以定义第一分离状态(S231)。这里,定义第一接近状态的过程可以使用第一阈值或第二阈值。更详细地,可以使用第一阈值的第一分离阈值或第二阈值的第二分离阈值。如果用户的手在较宽的范围内靠近移动终端,则可以基于第一分离阈值定义第一分离状态。相反,当用户的手在短距离内靠近移动终端时,可以基于第二阈值定义第一分离状态。
移动终端可以定义第一分离状态,可以识别所获得的光量数据的变化,并且从而可以定义第二接近状态(S233)。这里,定义第二接近状态的过程可以使用第一阈值或第二阈值。更详细地,当使用第一分离阈值定义第一分离状态时,可以使用第一接近阈值定义第二接近状态。当使用第二分离阈值定义第一分离状态时,可以使用第二分离阈值定义第二接近状态。
可以基于在定义第二接近状态之后获得的光量数据的变化来定义第二分离状态(S234)。在这种情况下,定义第二分离状态的过程可以使用第一阈值或第二阈值。更详细地,可以使用第一分离阈值或第二分离阈值。如果使用第一接近阈值来定义第二接近状态,则可以使用第一分离阈值来定义第二分离状态。此外,当使用第二接近阈值定义第二接近状态时,可以使用第二分离阈值定义第二分离状态。
如果第一接近状态、第一分离状态、第二接近状态和第二分离状态在从设置参考值的时间起的预定时间内被顺序地定义,则这意味着目标对象靠近移动终端两次的特定条件(即,目标对象的两个接近状态)被满足。
图7是图示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响应于由接近传感器获得的光量数据的变化而在接近传感器中建立的值的概念图。
接近传感器可以连续地获得光量数据400。图7图示连续获得光量数据400的一个示例,但是可以认识到,光量数据400是以预定时间间隔周期性地获得的。
随着目标对象靠近移动终端而移动,接近传感器检测到的光量数据的量可能增加。为了描述方便,接近传感器能够感测到的最大光量数据可以用510表示。为了描述方便,以下将最大量的光量数据称为最大光量数据。因此,当目标对象与移动终端之间的分离距离等于或小于与最大光量数据510相对应的预定距离时,接近传感器获得的光量数据值可以保持不变。例如,假设目标对象位于移动终端3cm内时获得的光量数据对应最大光量数据510,即使目标对象与移动终端的分离距离变得小于3cm,接近传感器能够获得的光量数据也可以保持不变。
接近传感器可以使用获得的光量数据400来计算移动平均值520。在这种情况下,可以使用预定数量的最新光量数据来计算移动平均值,并且新的光量数据可以被获得,使得可以更新移动平均值520。
在本公开中,在基于第N个光量数据计算移动平均值520之后,在计算第(N+1)个光量数据之后获得光量数据。如果获得的光量数据与移动平均值520之间的差等于或大于预定值(d),则基于第N个光量数据计算的移动平均值520可以被设置为参考值530。如从图7中可以看出,接近传感器可以连续获得光量数据400以更新移动平均值520。然后,如果在时间点(t1)处获得的光量数据400与移动平均值520之间的差等于或大于预定值(d1),在时间点(t1)处的移动平均值520可以被设置为参考值530。在时间点(t1)之前的时间段内,可以基于新获得的光量数据400更新移动平均值520。相反,在时间点(t1)之后建立的参考值530可以不更新,并且可以被固定直到在时间点(t2)之后再次计算移动平均值520。
在本公开中,可以基于参考值530建立或确定第一阈值540和第二阈值550。第一阈值540可以包括第一接近阈值541和第一分离阈值542。第二阈值550可以包括第二接近阈值551和第二分离阈值552。具体地,第一分离阈值542可以与参考值530间隔开预定值(d2),并且第一接近阈值541可以与第一分离阈值542间隔开预定值(d3)。此外,第二分离阈值552可以与参考值530间隔开预定值(d4),并且第二接近阈值551可以与第二分离阈值552间隔开预定值(d5)。在这种情况下,第二接近阈值551可以具有最高值,第二分离阈值552可以具有低于第二接近阈值551的第二高值,第一接近阈值541可以具有低于第二分离阈值552的第三高值,第一分离阈值542可以具有低于第一接近阈值541的第四高值,并且参考值530可以具有低于第一分离阈值542的最低值。即,第二接近阈值551、第二分离阈值552、第一接近阈值541、第一分离阈值542和参考值530可以按照数字的降序顺序排列。需要第二接近阈值551低于最大光量数据510。优选地,第二接近阈值551和第二分离阈值552之间的差(d5)可以大于第一接近阈值541和第一分离阈值542之间的差(d3)。
图8和图9是图示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响应于移动终端和目标对象之间的距离而由接近传感器获得的光量数据的图。
接近传感器可以指将光发射到目标对象、感测从目标对象反射的光量数据并因此基于感测到的光量数据确定目标对象的接近状态的传感器。因此,随着目标对象靠近接近传感器而移动,接近传感器感测到的光量数据的量可能增加。
根据本公开的接近传感器可以被设计为具有预定的最大光量数据510。因此,即使当目标对象和移动终端之间的分离距离等于或小于对应于最大光量数据510的预定距离(L_min)时,接近传感器感测到的光量数据的量可以保持不变。
如果目标对象与接近传感器间隔开了至少与最大光量数据510相对应的预定距离(L_min),则出现下述模式,其中接近传感器感测到的光量数据随着目标对象更靠近接近传感器而增加。因此,随着目标对象移动至更接近接近传感器,接近传感器应以用于区分接近状态的阈值和区分分离状态的另一阈值之间的差较大的方式加以设计。也就是说,第二接近阈值551和第二分离阈值552之间的差应该大于第一接近阈值541和第一分离阈值542之间的差。
下面将参考附图描述使用第一阈值540和第二阈值550使接近传感器能够区分目标对象的两个接近状态的发生的方法。
图10至图14是图示根据本公开的使用第一阈值和第二阈值确定目标对象是否两次紧密接近移动终端而移动的方法的图。图10至14分别图示不同的实施例。在图10至图14中,响应于目标对象和接近传感器500之间的距离不同地显示第一阈值540和第二阈值550。
如果在接近传感器更新移动平均值520的同时由接近传感器新获得的光量数据与移动平均值520之间的差等于或大于预定值(d1),则接近传感器可以允许移动平均值被固定为参考值510而不更新移动平均值520。在这种情况下,移动终端可以基于参考值510建立第一阈值540和第二阈值550。第一阈值540可以被配置成高于参考值,并且第二阈值550可以被配置成高于第一阈值540。第二阈值550可以被配置成低于能够由接近传感器500最大感测到的最大光量数据510。接近传感器可以响应于目标对象600的移动获得光量数据,可以将获得的光量数据与第一阈值540和第二阈值550的每一个比较,并且因此可以基于比较结果区分目标对象600的两个接近状态的发生。
一个实施例涉及使接近传感器能够区分目标对象600的两个接近状态的发生的示例,并且在下文中将参考图10给出其详细描述。如果目标对象600靠近移动终端时接近传感器获得的光量数据大于第一接近阈值541,则意味着目标对象600的第一接近状态。在目标对象的第一接近状态被定义之后,如果获得的光量数据小于第一分离阈值542同时保持小于第二接近阈值551,则意味着目标对象600的第一分离状态。在目标对象600的第一分离状态被定义之后,如果获得的光量数据小于第一分离阈值542并且然后大于第一接近阈值541,则意味着目标对象600的第二接近状态。另外,在目标对象的第二接近状态被定义之后,如果获得的光量数据小于第一分离阈值542同时保持小于第二接近阈值551,这意味着目标对象的第二分离状态。在这种情况下,根据本公开的移动终端可以确定已经满足与目标对象的两个接近状态的发生相对应的条件。
另一实施例涉及使接近传感器能够区分目标对象600的两个接近状态的发生的另一示例,并且在下文中将参考图11给出其详细描述。如果接近传感器由于目标对象600靠近接近传感器而获得的光量数据大于第一接近阈值541,则接近传感器可以定义(或确定)第一接近状态。在接近传感器定义第一接近状态后,如果获得的光量数据变得大于第二接近阈值551同时保持大于第一分离阈值542,则接近传感器可以保持目标对象的第一接近状态。此后,在获得的光量数据小于第二接近阈值551的情况下,如果获得的光量数据变得大于第二分离阈值552,则接近传感器可以定义第一分离状态。在定义第一分离状态后,如果获得的光量数据小于第一分离阈值542同时保持小于第二接近阈值551,则接近传感器可以保持第一分离状态。此后,在获得的光量数据小于第一分离阈值542的情况下,如果获得的光量数据变得大于第一接近阈值541,则接近传感器可以定义第二接近状态。在定义第二接近状态之后,如果获得的光量数据变得大于第二接近阈值551同时保持大于第一分离阈值542,则接近传感器可以使第二接近状态被保持。此后,在获得的光量数据大于第二接近阈值551的情况下,如果获得的光量数据变得小于第二分离阈值552,则接近传感器可以将上述情况确定为目标对象的第二分离状态。在这种情况下,根据本公开的移动终端可以确定已经满足与目标对象的两个接近状态的发生相对应的条件。
另一实施例涉及使接近传感器能够区分目标对象600的两个接近状态的发生的另一示例,并且在下文中将参考图12给出其详细描述。如果接近传感器由于目标对象600靠近接近传感器而获得的光量数据大于第一接近阈值541,则接近传感器可以定义(或确定)第一接近状态。在接近传感器定义第一接近状态后,如果获得的光量数据变得大于第二接近阈值551同时保持大于第一分离阈值542,则接近传感器可以保持目标对象的第一接近状态。此后,在获得的光量数据小于第二接近阈值551的情况下,如果获得的光量数据变得大于第二分离阈值552,则接近传感器可以定义第一分离状态。在定义第一分离状态之后,如果获得的光量数据变得大于第二接近阈值551同时保持大于第一分离阈值542,则接近传感器可以定义第二接近状态。在定义第二接近状态之后,如果获得的光量数据大于第二接近阈值551然后变得小于第二分离阈值552,则接近传感器可以定义第二分离状态。在这种情况下,根据本公开的移动终端可以确定已经满足与目标对象的两个接近状态的发生相对应的条件。
另一实施例涉及使接近传感器能够区分目标对象600的两个接近状态的发生的另一示例,并且在下文中将参考图13给出其详细描述。如果接近传感器由于目标对象600靠近接近传感器而获得的光量数据大于第一接近阈值541,则接近传感器可以定义(或确定)第一接近状态。在接近传感器定义第一接近状态之后,如果获得的光量数据变得大于第二接近阈值551同时保持大于第一分离阈值542,则接近传感器可以保持目标对象600的第一接近状态。此后,在获得的光量数据小于第二接近阈值551的情况下,如果获得的光量数据变得大于第二分离阈值552,则接近传感器可以定义第一分离状态。在定义第一分离状态后,如果获得的光量数据变得小于第一分离阈值542,同时保持小于第二接近阈值551,则接近传感器可以保持第一分离状态。此后,在获得的光量数据小于第一分离阈值542的情况下,如果获得的光量数据变得大于第一接近阈值541,则接近传感器可以定义第二接近状态。在定义第二接近状态之后,如果获得的光量数据变得小于第二分离阈值542同时保持小于第二接近阈值551,则接近传感器可以定义第二分离状态。在这种情况下,根据本公开的移动终端可以确定已经满足与目标对象600的两个接近状态的发生相对应的条件。
另一实施例涉及使接近传感器能够区分目标对象600的两个接近状态的发生的另一示例,并且在下文中将参考图11给出其详细描述。如果接近传感器由于目标对象600靠近接近传感器而获得的光量数据大于第一接近阈值541,则接近传感器可以定义(或确定)第一接近状态。在接近传感器定义第一接近状态后,如果获得的光量数据变得小于第一分离阈值542同时保持小于第二接近阈值541,则接近传感器可以定义目标对象的第一分离状态。此后,在获得的光量数据小于第一分离阈值542的情况下,如果获得的光量数据变得大于第一接近阈值541,则接近传感器可以定义第二接近状态。在定义第二接近状态后,如果获得的光量数据变得大于第二接近阈值551同时保持大于第一分离阈值542,则接近传感器可以使第二接近状态被保持。此后,在获得的光量数据大于第二接近阈值551的情况下,如果获得的光量数据变得小于第二分离阈值552,则接近传感器可以定义第二分离状态。在这种情况下,根据本公开的移动终端可以确定已经满足与目标对象的两个接近状态的发生相对应的条件。
图15至图20是图示根据本公开的用于使用第一阈值和第二阈值确定目标对象是否两次移动至紧密接近移动终端的方法的图。
根据本公开的移动终端可以基于第一阈值感测目标对象的第一接近状态,或者可以基于第一阈值或第二阈值感测目标对象的接近状态。图15是图示使移动终端能够基于第一阈值检测目标对象的第一接近的过程的流程图。更详细地,本公开可以假设目标对象在建立参考值的过程中基本处于分离状态。本公开可以建立参考值,并且然后获得目标对象的分离状态下的光量数据(S310)。根据本公开的移动终端可以确定在建立参考值之后获得的光量数据是否等于或大于第一接近阈值(S320)。如果获得的光量数据等于或大于第一接近阈值(S320,是),则可以定义第一接近状态(S330)。相反,如果获得的光量数据小于第一接近阈值(S320,否),则移动终端可以识别在设置参考值的时间之后流逝的时间是否超过预定时间(S340)。如果在设置参考值的时间之后流逝的时间没有超过预定时间(S340,否),则可以将额外获得的光量数据与第一阈值进行比较。如果在设置参考值的时间之后流逝的时间超过预定时间(S340,是),则可以重置参考值,可以更新移动平均值,并且然后重新建立参考值(S210,图3)。
根据本公开的移动终端可以响应于第一接近状态之后获得的光量数据的变化基于第一阈值定义第一分离状态,或者可以基于第二阈值定义第一分离状态。图16是图示在定义第一接近状态之后定义第一分离状态的过程的操作的流程图。在定义第一接近状态之后,可以获得光量数据(S350),并且可以将获得的光量数据与第二接近阈值进行比较(S360)。如果在第一接近状态下获得的光量数据等于或小于第一接近阈值(S360,是),并且如果获得的光量数据等于或小于第一分离阈值(S370,是),则可以定义第一分离状态(S380)。如果在第一接近状态下获得的光量数据等于或小于第一接近阈值(S360,是),并且如果获得的光量数据小于第一分离阈值(S370,否),则移动终端可以识别在设置参考值之后流逝的时间(S390)。如果在设置参考值的时间之后流逝的时间小于预定时间(S390,否),则移动终端可以将在第一接近状态下额外获得的光量数据与第一接近阈值和第一分离阈值中的每一个进行比较。如果在设置参考值的时间之后流逝的时间等于或长于预定时间(S390,是),则移动终端可以返回到步骤S210(参见图3),其中更新移动平均值并且同时参考值被重置。如果在第一接近状态下获得的光量数据大于第二接近阈值(S360,否),则可以保持第一接近状态并且可以获得额外的光量数据(S400)。如果保持第一接近状态并且额外获得的光量数据等于或小于第二分离阈值(S410,是),则可以定义第一分离状态(S420)。如果保持第一接近状态并且额外获得的光量数据大于第二分离阈值(S410,否),则根据本公开的移动终端可以将在设置参考值的时间之后流逝的时间与预定时间进行比较(S430)。如果在设置参考时间之后流逝的时间没有超过预定时间(S430,否),则可以将额外获得的光量数据与第二分离阈值进行比较。如果在设置参考值的时间之后流逝的时间超过预定时间(S430,是),则移动终端可以重置参考值,并且可以返回到步骤S210(参见图3),其中移动终端更新移动平均值,并且然后重置参考值。
本公开可以响应于在第一分离状态之后获得的光量数据的变化基于第一阈值来定义第二接近状态,或者可以基于第二阈值来定义第二接近状态。具体地,用于定义第二接近状态的阈值可以根据哪个阈值被用于定义第一分离状态而被不同地加以使用。
更详细地,图17是图示当使用第一阈值定义第一分离状态时使用第一阈值定义第二接近状态的方法的流程图。在图16的步骤S380之后,根据本公开的移动终端可以获得第一分离状态下的光量数据(S440),并且可以将获得的光量数据与第一接近阈值进行比较(S450)。如果在图16的步骤S380之后获得的光量数据等于或大于第一接近阈值(S450,是),则可以定义第二接近状态(S460)。如果在图16的步骤S380之后获得的光量数据小于第一接近阈值(S450,否),则移动终端可以将在设置参考值的时间之后流逝的时间与预定时间进行比较(S470)。如果在设置参考值的时间之后流逝的时间没有超过预定时间(S470,否),则移动终端可以将额外获得的光量数据与第一接近阈值进行比较。如果在设置参考值的时间之后流逝的时间超过预定时间(S470,是),则移动终端可以返回到步骤S210(见图3),其中参考值被重置,移动平均值被更新并且同时参考值被重置。
更详细地,图18是图示在使用第二阈值定义第一分离状态的情况下使用第一阈值和第二阈值定义第二接近状态的方法的流程图。在图16的步骤S420之后,根据本公开的移动终端可以将在定义第一分离状态之后获得的光量数据与第一分离阈值进行比较(S490)。如果在第一分离状态下获得的光量数据等于或大于第二分离阈值(S490,是)并且等于或大于第二接近阈值(S500,是),则可以定义第二接近状态(S510)。如果在第一分离状态下获得的光量数据等于或大于第二分离阈值(S490,是)并且大于第二接近阈值(S500,否),则移动终端可以确认在设置参考值的时间之后流逝的时间(S520)。如果在设置参考值的时间之后流逝的时间小于预定时间(S520,否),则移动终端可以将在第一分离状态下额外获得的光量数据与第一分离阈值和第二接近阈值中的每一个进行比较。如果在设置参考值的时间之后流逝的时间等于或长于预定时间(S520,是),则移动终端可以重置参考值,并且可以返回到步骤S210(见图3),其中更新移动平均值,并且同时重置参考值。如果在第一分离状态中获得的光量数据等于或大于第一分离阈值(S490,否),则移动终端可以在保持第一分离状态的同时额外获得光量数据(S530)。如果保持第一接近状态并且额外获得的光量数据等于或大于第一接近阈值(S540,是),则可以定义第二接近状态(S550)。如果在第一分离状态下额外获得的光量数据小于第一接近阈值(S540,否),则将设置参考值的时间之后流逝的时间与预定时间进行比较(S560)。如果在设置参考值的时间之后流逝的时间没有超过预定时间(S560,否),则可以将额外获得的光量数据与第一接近阈值进行比较。如果在设置参考值的时间之后流逝的时间超过预定时间(S560,是),则移动终端可以重置参考值,并且可以返回到步骤S210(参见图3),其中移动平均值被更新并重置参考值。
根据本公开的移动终端可以响应于在第二接近状态之后获得的光量数据的变化基于第一阈值来定义第二分离状态,或者可以基于第二阈值来定义第二分离状态。具体地,用于定义第二分离状态的阈值可以根据哪个阈值被用于定义第二接近状态而被不同地改变。
更详细地,图19是图示在使用第一阈值定义第二接近状态之后定义第二接近状态的方法的流程图。在图17的步骤S460或图18的步骤S550之后,移动终端可以将获得的光量数据与第二接近阈值进行比较(S570)。如果在第二接近状态下获得的光量数据等于或小于第二接近阈值(S570,是)并且等于或小于第一分离阈值(S580,是),则可以定义第二分离状态(S590)。如果在第二接近状态下获得的光量数据等于或小于第二接近阈值(S570,是)并且小于第二分离阈值(S580,否),则移动终端可以确认在设置参考值的时间之后流逝的时间(S600)。如果在设置参考值的时间之后流逝的时间小于预定时间(S600,否),则移动终端可以将在第二接近状态下额外获得的光量数据与第二接近阈值和第一分离阈值中的每一个进行比较。如果在设置参考值的时间之后流逝的时间等于或长于预定时间(S600,是),则移动终端可以重置参考值,并且可以返回到步骤S210(见图3),其中更新移动平均值并重置参考值。如果在第二接近状态下获得的光量数据大于第二接近阈值(S570,否),则移动终端可以保持第二接近状态并且可以额外获得光量数据(S610)。如果在第二接近状态下额外获得的光量数据等于或小于第二分离阈值(S620,是),则可以定义第二分离状态(S630)。如果在第一接近状态下额外获得的光量数据大于第二分离阈值(S620,否),则移动终端可以将在设置参考值的时间之后流逝的时间与预定时间进行比较(S640)。如果在设置参考值的时间之后流逝的时间没有超过预定时间(S640,否),则可以将额外获得的光量数据与第二分离阈值进行比较。如果在设置参考值的时间之后流逝的时间超过预定时间(S640,是),则移动终端可以重置参考值,并且可以返回到步骤S210(参见图3),其中移动平均值被更新并重置参考值。
更详细地,图20是图示在使用第二阈值定义第二接近状态之后定义第二分离状态的方法的流程图。在图18的步骤S510之后,移动终端可以获得第二接近状态下的光量数据(S640),并且可以将获得的光量数据与第二分离阈值进行比较(S650)。在图18的步骤S510之后,如果获得的光量数据等于或大于第二分离阈值(S650,是),则可以定义第二分离状态(S660)。在图18的步骤S510之后,如果获得的光量数据小于第二分离阈值(S650,否),则移动终端可以将在设置参考值的时间之后流逝的时间与预定时间进行比较(S670)。如果在设置参考值的时间之后流逝的时间没有超过预定时间(S670,否),则可以将额外获得的光量数据与第一接近阈值进行比较。如果在设置参考值的时间之后流逝的时间超过预定时间(S670,是),则移动终端可以重置参考值,并且可以返回到步骤S210(参见图3),其中更新移动平均值并重置参考值。
本领域技术人员将理解,在不背离本公开的精神和基本特征的情况下,本公开可以以不同于本文中阐述的方式的其他特定方式实施。因此,上述实施例在所有方面都被解释为说明性的而非限制性的。本发明的范围应通过所附权利要求及其法律等效物来确定,而不是以上述描述来确定,并且在所附权利要求含义和等同范围内的所有变化均应包含在本发明中。

Claims (20)

1.一种移动终端,包括:
显示单元,所述显示单元被配置成输出视觉信息;
深度相机,所述深度相机被配置成通过捕获目标对象来获得深度图像;
接近传感器,所述接近传感器被配置成区分目标对象的接近;以及
控制器,所述控制器被连接到所述显示单元、所述深度相机和所述接近传感器,
其中
如果在预定时间内依次感测到所述目标对象的第一接近、第一分离、第二接近和第二分离,则所述控制器激活所述深度相机以获得所述深度图像。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动终端,其中:
所述接近传感器向所述目标对象发射光,并且使用从所述目标对象反射的光量数据来区分所述目标对象的接近。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移动终端,其中,所述接近传感器被配置成执行包括下述的操作:
使用所述光量数据的移动平均值设置参考值;以及
设置大于所述参考值的第一阈值和大于所述第一阈值的第二阈值,并且基于所述第一阈值和所述第二阈值区分所述目标对象的接近或分离状态。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移动终端,其中,所述接近传感器被配置成执行包括下述的操作:
响应于第N个获得的光量数据,获得所述移动平均值;以及
如果所述第N个获得的光量数据与第(N+1)个获得的光量数据的差至少为预定值,则将响应于所述第N个获得的光量数据而获得的移动平均值设置为所述参考值。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移动终端,其中,所述接近传感器进一步被配置成执行包括下述的操作:
通过对所述第N个获得的光量数据和已经连续获得预定次数的光量数据进行平均来获得所述移动平均值。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移动终端,其中:
所述第一阈值包括:
第一接近阈值,所述第一接近阈值被配置成定义所述目标对象的接近状态;以及
第一分离阈值,所述第一分离阈值小于所述第一接近阈值,并且被配置成定义所述目标对象的分离状态;以及
所述第二阈值包括:
第二接近阈值,所述第二接近阈值被配置成定义所述目标对象的接近状态;以及
第二分离阈值,所述第二分离阈值小于所述第二接近阈值,并且被配置成定义所述目标对象的分离状态。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移动终端,其中:
所述第二接近阈值与所述第二分离阈值的差大于所述第一接近阈值与所述第一分离阈值的差。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移动终端,其中,所述控制器被配置成执行包括下述的操作:
如果通过所述接近传感器获得的光量数据小于所述第一分离阈值并且然后大于所述第一接近阈值,则感测所述目标对象的第一接近;
如果感测到所述目标对象的第一接近后获得的光量数据大于所述第一接近阈值并且然后小于所述第一分离阈值,则感测所述目标对象的第一分离;
如果感测到所述目标对象的第一分离后获得的光量数据小于所述第一分离阈值并且然后大于所述第一接近阈值,则感测所述目标对象的第二接近;以及
如果感测到所述目标对象的第二接近后获得的光量数据小于所述第一接近阈值并且然后小于所述第一分离阈值,则感测所述目标对象的第二分离。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移动终端,其中,所述控制器被配置成执行包括下述的操作:
如果通过所述接近传感器获得的光量数据小于所述第一分离阈值并且然后大于所述第一接近阈值,则感测所述目标对象的第一接近;
如果感测到所述目标对象的第一接近后获得的光量数据大于所述第二接近阈值并且然后小于所述第二分离阈值,则感测所述目标对象的第一分离;
如果感测到所述目标对象的第一分离后获得的光量数据小于所述第一分离阈值并且然后大于所述第一接近阈值,则感测所述目标对象的第二接近;以及
如果感测到所述目标对象的第二接近后获得的光量数据小于所述第二接近阈值并且然后小于所述第二分离阈值,则感测所述目标对象的第二分离。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移动终端,其中所述控制器被配置成执行包括下述的操作:
如果感测到所述目标对象的第一接近后获得的光量数据小于所述第二分离阈值并且然后大于所述第二分离阈值,则保持所述目标对象的第一接近状态;
如果感测到所述目标对象的第一分离后获得的光量数据大于所述第一接近阈值并且然后小于所述第一分离阈值,则保持所述目标对象的第一分离状态;以及
如果感测到所述目标对象的第二接近后获得的光量数据小于所述第二分离阈值并且然后大于所述第二分离阈值,则保持所述目标对象的第二接近状态。
11.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移动终端,其中所述控制器被配置成执行包括下述的操作:
如果通过所述接近传感器获得的光量数据小于所述第一分离阈值并且然后大于所述第一接近阈值,则感测所述目标对象的第一接近;
如果感测到所述目标对象第一接近后获得的光量数据大于所述第二接近阈值并且然后小于所述第二分离阈值,则感测所述目标对象的第一分离;
如果感测到所述目标对象的第一分离后获得的光量数据小于所述第二分离阈值并且然后大于所述第二接近阈值,则感测所述目标对象的第二接近;以及
如果感测到所述目标对象的第二接近后获得的光量数据小于所述第二接近阈值并且然后小于所述第二分离阈值,则感测到所述目标对象的第二分离。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移动终端,其中,所述控制器被配置成进一步执行包括下述的操作:
如果感测到所述目标对象的第一接近后获得的光量数据小于所述第二分离阈值并且然后大于所述第二分离阈值,则保持所述目标对象的第一接近状态。
13.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移动终端,其中,所述控制器被配置成执行包括下述的操作:
如果通过所述接近传感器获得的光量数据小于所述第一分离阈值并且然后大于所述第一接近阈值,则感测所述目标对象的第一接近;
如果感测到所述目标对象的第一接近后获得的光量数据大于所述第二接近阈值并且然后小于所述第二分离阈值,则感测所述目标对象的第一分离;
如果感测到所述目标对象的第一分离后获得的光量数据小于所述第一分离阈值并且然后大于所述第一接近阈值,则感测所述目标对象的第二接近;以及
如果感测到所述目标对象的第二接近后获得的光量数据小于所述第一接近阈值并且然后小于所述第一分离阈值,则感测所述目标对象的第二分离。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移动终端,其中,所述控制器被配置成进一步执行包括下述的操作:
如果感测到所述目标对象的第一接近后获得的光量数据小于所述第二分离阈值并且然后大于所述第二分离阈值,则保持所述目标对象的第一接近状态;以及
如果感测到所述目标对象的第一分离后获得的光量数据大于所述第一接近阈值并且然后小于所述第一分离阈值,则保持所述目标对象的第一分离状态。
15.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移动终端,其中,所述控制器被配置成执行包括下述的操作:
如果通过所述接近传感器获得的光量数据小于所述第一分离阈值并且然后大于所述第一接近阈值,则感测所述目标对象的第一接近;
如果感测到所述目标对象的第一接近后获得的光量数据大于所述第一接近阈值并且然后小于所述第一分离阈值,则感测所述目标对象的第一分离;
如果感测到所述目标对象的第一分离后获得的光量数据小于所述第一分离阈值并且然后大于所述第一接近阈值,则感测所述目标对象的第二接近;以及
如果感测到所述目标对象的第二接近后获得的光量数据小于所述第二接近阈值并且然后小于所述第二分离阈值,则感测所述目标对象的第二分离。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移动终端,其中,所述控制器被配置成进一步执行包括下述的操作:
如果感测到所述目标对象的第二接近后获得的光量数据小于所述第二分离阈值并且然后大于所述第二接近阈值,则保持所述目标对象的第二接近状态。
1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移动终端,其中,所述控制器被配置成执行包括下述的操作:
如果在设置所述参考值后在预定时间内没有依次感测到所述目标对象的第一接近、第一分离、第二接近和第二分离,则重置所述参考值,并且基于所述重置参考值重新计算移动平均值。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移动终端,其中,所述控制器被配置成执行包括下述的操作:
如果用户手的形状在预定时间内无法从由激活的深度相机捕获的深度图像被区分,则停用所述深度相机,并重新计算移动平均值。
1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动终端,其中,所述控制器被配置成执行包括下述的操作:
如果在所述显示单元被停用的情况下激活所述深度相机,则与所述深度相机一起激活所述显示单元。
20.一种移动终端,包括:
显示单元,所述显示单元被配置成输出视觉信息;
接近传感器,所述接近传感器被配置成区分目标对象的接近;以及
控制器,所述控制器被连接到所述显示单元、深度相机和所述接近传感器,
其中
如果在预定时间内依次感测到所述目标对象的第一接近、第一分离、第二接近和第二分离,则所述控制器激活所述显示单元。
CN201980094241.8A 2019-08-13 移动终端 Active CN11357484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KR2019/010329 WO2021029461A1 (ko) 2019-08-13 2019-08-13 이동 단말기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574847A true CN113574847A (zh) 2021-10-29
CN113574847B CN113574847B (zh) 2024-05-14

Family

ID=

Citation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40150716A1 (en) * 2003-01-31 2004-08-05 Jeffrey Ho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capturing and recording images of surrounding environment of a vehicle
US20100321289A1 (en) * 2009-06-19 2010-12-23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Mobile device having proximity sensor and gesture based user interface method thereof
US20110312349A1 (en) * 2010-06-16 2011-12-22 Qualcomm Incorporated Layout design of proximity sensors to enable shortcuts
CN103105612A (zh) * 2011-11-11 2013-05-15 英特赛尔美国有限公司 具有偏置补偿的光学接近传感器
WO2014168558A1 (en) * 2013-04-11 2014-10-16 Crunchfish Ab Portable device using passive sensor for initiating touchless gesture control
CN104571506A (zh) * 2014-12-25 2015-04-29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一种基于动作识别的智能手表及动作识别方法
CN105786170A (zh) * 2015-01-08 2016-07-20 Lg电子株式会社 移动终端及其控制方法
CN106341502A (zh) * 2016-09-29 2017-01-18 努比亚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接近传感器的应用触发系统及移动终端
CN106791108A (zh) * 2016-12-22 2017-05-31 广东欧珀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一种接近传感器的阈值更新方法、装置及终端
US20180032140A1 (en) * 2016-07-27 2018-02-01 Kyocera Corporation Electronic device
JP2019012896A (ja) * 2017-06-29 2019-01-24 セコム株式会社 監視カメラ装置

Patent Citation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40150716A1 (en) * 2003-01-31 2004-08-05 Jeffrey Ho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capturing and recording images of surrounding environment of a vehicle
US20100321289A1 (en) * 2009-06-19 2010-12-23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Mobile device having proximity sensor and gesture based user interface method thereof
US20110312349A1 (en) * 2010-06-16 2011-12-22 Qualcomm Incorporated Layout design of proximity sensors to enable shortcuts
CN103105612A (zh) * 2011-11-11 2013-05-15 英特赛尔美国有限公司 具有偏置补偿的光学接近传感器
WO2014168558A1 (en) * 2013-04-11 2014-10-16 Crunchfish Ab Portable device using passive sensor for initiating touchless gesture control
CN104571506A (zh) * 2014-12-25 2015-04-29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一种基于动作识别的智能手表及动作识别方法
CN105786170A (zh) * 2015-01-08 2016-07-20 Lg电子株式会社 移动终端及其控制方法
US20180032140A1 (en) * 2016-07-27 2018-02-01 Kyocera Corporation Electronic device
CN106341502A (zh) * 2016-09-29 2017-01-18 努比亚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接近传感器的应用触发系统及移动终端
CN106791108A (zh) * 2016-12-22 2017-05-31 广东欧珀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一种接近传感器的阈值更新方法、装置及终端
JP2019012896A (ja) * 2017-06-29 2019-01-24 セコム株式会社 監視カメラ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220157082A1 (en) 2022-05-19
KR20220044893A (ko) 2022-04-12
KR102628105B1 (ko) 2024-01-23
US11682239B2 (en) 2023-06-20
WO2021029461A1 (ko) 2021-02-1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3065042B1 (en) Mobile terminal and method for controlling the same
CN106341522B (zh) 移动终端及其控制方法
US10187520B2 (en) Terminal device and content displaying method thereof, server and controlling method thereof
KR102204554B1 (ko) 이동 단말기 및 그것의 제어방법
KR102185564B1 (ko) 이동 단말기 및 그것의 제어방법
EP3147756A1 (en) Mobile terminal and method of controlling the same
KR102176365B1 (ko) 이동 단말기 및 그것의 제어방법
KR102455382B1 (ko) 이동단말기 및 그 제어 방법
KR102591413B1 (ko) 이동단말기 및 그 제어방법
KR102223728B1 (ko) 이동단말기 및 그 제어방법
KR102077677B1 (ko) 이동 단말기 및 이의 제어방법
EP3247170B1 (en) Mobile terminal
KR102118053B1 (ko) 이동 단말기 및 그 제어 방법
KR102218919B1 (ko) 이동 단말기
KR20160026532A (ko) 이동 단말기 및 그 제어방법
KR102135378B1 (ko) 이동 단말기 및 그 제어방법
KR101537625B1 (ko) 이동단말기 및 그 제어방법
CN110431832B (zh) 移动终端及其控制方法
KR102151206B1 (ko) 이동 단말기 및 그 제어방법
KR20210066546A (ko) 이동 단말기 및 이동 단말기 제어 방법
CN113574847B (zh) 移动终端
KR20160134334A (ko) 이동 단말기 및 이의 제어방법
US11682239B2 (en) Mobile terminal
KR102130802B1 (ko) 이동 단말기 및 그 제어방법
KR20160015592A (ko) 이동 단말기 및 그 제어 방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