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558568B - 眼底相机 - Google Patents

眼底相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558568B
CN113558568B CN202110876755.8A CN202110876755A CN113558568B CN 113558568 B CN113558568 B CN 113558568B CN 202110876755 A CN202110876755 A CN 202110876755A CN 113558568 B CN113558568 B CN 113558568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undus
light beam
lens assembly
diopter
imaging eleme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0876755.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3558568A (zh
Inventor
陈志�
陈大伟
龚明利
钟灿武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Sibionics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Sibionics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Sibionics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Sibionics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10876755.8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3558568B/zh
Publication of CN11355856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55856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355856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55856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3/00Apparatus for testing the eyes; Instruments for examining the eyes
    • A61B3/10Objective types, i.e. instruments for examining the eyes independent of the patients' perceptions or reactions
    • A61B3/12Objective types, i.e. instruments for examining the eyes independent of the patients' perceptions or reactions for looking at the eye fundus, e.g. ophthalmoscope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3/00Apparatus for testing the eyes; Instruments for examining the eyes
    • A61B3/10Objective types, i.e. instruments for examining the eyes independent of the patients' perceptions or reactions
    • A61B3/14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ye photography
    • A61B3/15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ye photography with means for aligning, spacing or blocking spurious reflection ; with means for relaxing
    • A61B3/152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ye photography with means for aligning, spacing or blocking spurious reflection ; with means for relaxing for aligning

Landscapes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Medical Informatics (AREA)
  • Biophysics (AREA)
  • Ophthalmology & Optometry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Biomedical Technology (AREA)
  • Heart & Thoracic Surgery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olecular Biology (AREA)
  • Surgery (AREA)
  • Animal Behavior & Etholog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Veterinary Medicine (AREA)
  • Eye Examination Apparatus (AREA)

Abstract

本公开涉及一种眼底相机,包括光源、透镜组件、成像元件、记录模块、处理模块和驱动机构,光源用于向眼睛的眼底发射第一光束和第二光束;透镜组件使经眼底反射的第一光束和第二光束透过;成像元件用于接收透过透镜组件的第一光束和第二光束;记录模块用于记录第一光束经眼底反射并透过透镜组件后的第一对焦位置;处理模块基于第一光束的波长、第一对焦位置、透镜组件的屈光度、眼睛的眼球的屈光度获得第二对焦位置;驱动机构基于第二对焦位置调节透镜组件与成像元件之间的相对位置。根据本公开,能够在采集眼底图像时准确地对眼底进行自动对焦,并且能够在对焦过程中有效减少对眼睛的光刺激。

Description

眼底相机
本申请是申请日为2019年12月30日、申请号为201911397588.8、发明名称为自动对焦的眼底相机的专利申请的分案申请。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一种眼底相机。
背景技术
随着眼科医疗的发展,医生等可以通过对眼底例如视网膜、视盘、血管分布等进行观察,从而对被检者是否患有眼底疾病进行诊断。目前,在临床实践中,医生等通常使用眼底相机来采集人眼的眼底图像从而对眼底进行观察。
眼底相机可以经由瞳孔向眼底发射光束,并接收反射光束从而对眼底进行成像。在现有的眼底相机中,通常使用单一的可见光来直接采集眼底图像,可见光利于照明,因此可以用于对昏暗的眼底进行图像采集,然而,这种单一的可见光眼底相机还存在诸多不足之处。例如,由于眼睛对可见光较为敏感,当使用可见光采集眼底图像并对眼底进行对焦时,眼睛受到光刺激易导致瞳孔在短时间内收缩,对焦时间过短会造成难以准确地对眼底进行对焦。
发明内容
本公开是有鉴于上述的状况而提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在采集眼底图像时准确地对眼底进行自动对焦并且能够在对焦过程中有效减少对眼睛的光刺激的眼底相机。
为此,本公开提供了一种眼底相机,其特征在于,包括:光源,其用于依次向眼睛的眼底发射第一光束和第二光束,所述第一光束为所述眼睛不敏感的光束,并且所述第二光束的波长小于所述第一光束的波长;透镜组件,其使经所述眼底反射的所述第一光束和所述第二光束透过;成像元件,其用于接收透过所述透镜组件的所述第一光束和所述第二光束;记录模块,其用于记录所述第一光束经所述眼底反射并透过所述透镜组件后聚焦于所述成像元件时的第一对焦位置;处理模块,其基于所述第一光束的波长、所述透镜组件的屈光度和所述第一对焦位置获得眼球的屈光度,并且基于所述第二光束的波长、所述眼球的屈光度和所述透镜组件的屈光度获得所述第二光束经所述眼底反射并透过所述透镜组件时的第二对焦位置;以及驱动机构,其基于所述第二对焦位置调节所述透镜组件与所述成像元件之间的相对位置。
在本公开所涉及的眼底相机中,通过向眼底发射眼睛不敏感的第一光束并基于第一光束的波长、透镜组件的屈光度以及第一光束经眼底反射并透过透镜组件后的第一对焦位置获得眼球的屈光度,并基于第二光束的波长、眼球的屈光度以及透镜组件的屈光度获得第二光束经眼底反射并透过透镜组件后的第二对焦位置,并使用驱动机构基于第二对焦位置自动调节透镜组件与成像元件之间的相对位置,由此,能够在采集眼底图像时准确地对眼底进行自动对焦,并且能够在对焦过程中有效减少对眼睛的光刺激。
另外,在本公开所涉及的眼底相机中,可选地,所述处理模块还包括查找表,所述查找表存储有通过仿真实验而建立的仿真光束的波长、仿真眼球的屈光度、所述透镜组件的屈光度与该仿真光束透过所述仿真眼球和所述透镜组件的对焦位置之间的映射关系。在这种情况下,通过仿真实验来建立仿真光束的波长、仿真眼球的屈光度、透镜组件的屈光度与该仿真光束透过仿真眼球和透镜组件后的对焦位置的映射关系,能够准确地建立包括有若干组映射关系的查找表。
另外,在本公开所涉及的眼底相机中,可选地,所述处理模块基于所述第一光束的波长、所述透镜组件的屈光度、所述第一对焦位置和所述查找表获得所述眼球的屈光度,所述处理模块基于所述第二光束的波长、所述眼球的屈光度、所述透镜组件的屈光度和所述查找表获得所述第二光束经所述眼底反射并透过所述透镜组件后的第二对焦位置。在这种情况下,通过比对已知数据和查找表,能够准确地获得眼球的屈光度以及第二光束经眼底反射并透过透镜组件后的第二对焦位置。
另外,在本公开所涉及的眼底相机中,可选地,所述仿真光束包括红外光和可见光。在这种情况下,通过建立包括有红外光和可见光的查找表,能够通过查找表方便地获得红外光或可见光透过透镜组件时的对焦位置。
另外,在本公开所涉及的眼底相机中,可选地,所述仿真眼球的屈光度包括-200D至+200D。在这种情况下,通过涵盖真实眼球的屈光度,能够建立更完善的查找表。
另外,在本公开所涉及的眼底相机中,可选地,所述第一光束为红外光,所述第二光束为可见光。由此,能够在对焦过程中有效减少对眼睛的光刺激。
另外,在本公开所涉及的眼底相机中,可选地,所述驱动机构驱动所述透镜组件相对于所述成像元件移动,当所述第二对焦位置位于所述成像元件时,所述光源向所述眼底发射所述第二光束,所述第二光束经所述眼底反射并透过所述透镜组件后,在所述成像元件上形成眼底图像。在这种情况下,通过使第二光束经眼底反射并透过透镜组件后聚焦于成像元件,能够在成像元件上形成清晰的眼底图像。
另外,在本公开所涉及的眼底相机中,可选地,所述光源向所述眼底发射所述第二光束的持续时间不大于100ms。在这种情况下,通过将第二光束的持续时间控制在瞳孔收缩的时间以内,能够有效减少第二光束对光源的能耗。
另外,在本公开所涉及的眼底相机中,可选地,所述眼底相机进行图像采集时,保持所述透镜组件的光轴在同一直线上。由此,能够更清晰地对眼底进行图像采集。
此外,在本公开所涉及的眼底相机中,可选地,所述眼底相机进行图像采集时,保持所述眼底与所述成像元件相对静止。在这种情况下,通过保持眼底与成像元件之间相对静止,能够便于通过调节透镜组件来对眼底进行对焦。
根据本公开,能够在采集眼底图像时准确地对眼底进行自动对焦,并且能够在对焦过程中有效减少对人眼的光刺激。
附图说明
现在将仅通过参考附图的例子进一步详细地解释本公开,其中:
图1是示出了本公开示例所涉及的眼底相机的示意图。
图2A是示出了本公开示例所涉及的第一对焦位置的示意图。
图2B是示出了本公开示例所涉及的第二对焦位置的示意图。
图3是示出了本公开示例所涉及的查找表的示意图。
图4是示出了本公开示例所涉及的眼底相机采集眼底图像的流程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考附图,详细地说明本公开的优选实施方式。在下面的说明中,对于相同的部件赋予相同的符号,省略重复的说明。另外,附图只是示意性的图,部件相互之间的尺寸的比例或者部件的形状等可以与实际的不同。
需要说明的是,本公开中的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它们的任何变形,例如所包括或所具有的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系统、产品或设备不必限于清楚地列出的那些步骤或单元,而是可以包括或具有没有清楚地列出的或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它步骤或单元。
另外,在本公开的下面描述中涉及的小标题等并不是为了限制本公开的内容或范围,其仅仅是作为阅读的提示作用。这样的小标题既不能理解为用于分割文章的内容,也不应将小标题下的内容仅仅限制在小标题的范围内。
本实施方式涉及一种自动对焦的眼底相机。在本实施方式中,自动对焦的眼底相机可以简称为眼底相机。在本实施方式中,眼底相机可以用于采集人眼的眼底图像,并且在采集眼底图像时眼底相机可以对眼底进行自动对焦。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眼底相机进行详细说明。
图1是示出了本公开示例所涉及的眼底相机1的示意图。图2A是示出了本公开示例所涉及的第一对焦位置P1的示意图。图2B是示出了本公开示例所涉及的第二对焦位置P2的示意图。
在本实施方式中,眼底相机1可以包括光源11、透镜组件12、成像元件13、记录模块14、处理模块15以及驱动机构16(参见图1)。
其中,光源11可以依次向眼睛2发射不同波长的光束,并且光束经由瞳孔21射入后可以透过眼球22而到达眼底23。接着,光束经眼底23反射后可以透过眼球22并经由瞳孔21而射出,并且光束经由瞳孔21射出后可以透过透镜组件12并被成像元件13接收,从而在成像元件13上形成可以用于显示眼底23的病理信息的眼底图像。
另外,记录模块14可以用于记录光束透过透过组件12后的对焦位置。处理模块15可以基于光束的波长、眼球22的屈光度、透镜组件12的屈光度以及光束经眼底23反射并透过透镜组件12后的对焦位置中的任意三个已知数据获得另一个未知数据。驱动机构16可以基于光束经眼底23反射并透过透镜组件13后的对焦位置来自动调节透镜组件12与成像元件13之间的相对位置,以使光束经眼底23反射并透过透镜组件13后聚焦于成像元件13,从而在成像元件13上形成清晰的眼底图像。
具体而言,使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眼底相机1对眼底23进行图像采集可以包括对眼底23的对焦过程和对眼底图像的采集过程。
在对焦过程中,光源11可以向眼底23发射眼睛2不敏感的第一光束L1,并调节透镜组件12与成像元件13之间的相对位置,以使第一光束L1经眼底23反射并透过透镜组件12后聚焦于成像元件13。并且记录模块14可以记录第一光束L1经眼底23反射并透过透镜组件12后,聚焦于成像元件13时的第一对焦位置P1(参见图2A)。也就是说,当第一对焦位置P1位于成像元件13时,第一光束L1经眼底23反射并透过透镜组件12后可以聚焦于成像元件13。然后,处理模块15可以基于第一光束L1的波长、透镜组件12的屈光度以及第一对焦位置P1获得眼球22的屈光度,并且处理模块15可以基于第二光束L2的波长、眼球22的屈光度以及透镜组件12的屈光度获得第二光束L2经眼底23反射并透过透镜组件12后的第二对焦位置P2(参见图2B)。驱动机构16可以基于第二对焦位置P2自动调节透镜组件12与成像元件13之间的相对位置,以使第二对焦位置P2位于成像元件13。
在采集过程中,当第二对焦位置P2位于成像元件13时,光源11可以向眼底23发射可用于照明的第二光束L2,从而对眼底23进行照明。在这种情况下,第二光束L2经眼底23反射并透过透镜组件12后可以聚焦于成像元件13,并且可以在成像元件13上形成眼底23的眼底图像。
在本实施方式中,对焦位置一般是指:光束经眼底23反射并透过透镜组件12后聚焦的位置。也就是说,第一对焦位置P1是指第一光束L1经眼底23反射并透过透镜组件12后聚焦的位置,第二对焦位置P2是指第二光束L2经眼底23反射并透过透镜组件12后聚焦的位置。另外,需要说明的是,当透镜组件12移动时,对焦位置可以随透镜组件12而相应地移动。
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眼底相机1中,通过向眼底23发射眼睛2不敏感的第一光束L1并基于第一光束L1的波长、透镜组件12的屈光度以及第一光束L1经眼底23反射并透过透镜组件12后的第一对焦位置P1获得眼球22的屈光度,并基于第二光束P2的波长、眼球22的屈光度以及透镜组件12的屈光度获得第二光束L2经眼底23反射并透过透镜组件12后的第二对焦位置P2,并使用驱动机构16基于第二对焦位置P2自动调节透镜组件12与成像元件13之间的相对位置,由此,能够在采集眼底图像时准确地对眼底23进行自动对焦,并且能够在对焦过程中有效减少对眼睛2的光刺激。
在本实施方式中,眼底相机1可以利用光源11依次向眼底23发射第一光束L1和第二光束L2(参见图2A和图2B)。
在一些示例中,眼底相机1可以使用光源11向眼底23发射第一光束L1以对眼底23进行对焦。并且当完成对焦后,眼底相机1可以使用光源11向眼底23发射第二光束L2以对眼底23进行图像采集。
在一些示例中,光源11向眼底23发射的第一光束L1可以为红外光。在一些示例中,光源11向眼底23发射的第一光束L1的波长可以为760nm、800nm、850nm、900nm、950nm或1000nm。在这种情况下,通过利用眼睛2不敏感的红外光来对眼底23进行对焦,能够在对眼底23进行对焦的过程中有效减少对眼睛2的光刺激。
在一些示例中,光源11向眼底23发射的第二光束L2可以为可见光。在一些示例中,光源11向眼底23发射的第二光束L2的波长可以为380nm、400nm、450nm、500nm、550nm、600nm、650nm、700nm、750nm或780nm。在这种情况下,通过利用照明效果良好的可见光来照明眼底23以对眼底23进行图像采集,由此,能够便于对眼底23进行图像采集。
在一些示例中,在对眼底23进行图像采集时,光源11向眼底23发射第二光束L2的持续时间可以不大于100ms。在一些示例中,光源11向眼底23发射第二光束L2的持续时间可以为10ms、15ms、20ms、25ms、30ms、35ms、40ms、45ms、50ms、55ms、60ms、65ms、70ms、75ms、80ms、85ms、90ms、95ms或100ms。在这种情况下,当第二光束L2对眼睛2形成刺激时,瞳孔21会在短时间内收缩,通过将第二光束L2的持续时间控制在瞳孔21通常的收缩时间以内,能够有效减少第二光束L2对光源11的能耗。
在一些示例中,光源11可以定位在这样的位置,即当透镜组件12的光轴沿水平方向时,光源11可以位于透镜组件12的正上方。在一些示例中,光源11可以定位在这样的位置,即当透镜组件12的光轴沿水平方向时,光源11可以位于透镜组件12的远离成像元件13的一侧。由此,能够有效减少透镜组件12与成像元件13之间的杂散光。
在一些示例中,眼底相机1在进行图像采集时,也就是在眼底相机1的对焦过程和采集过程中,光源11与眼底23可以保持相对静止。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光束L1和第二光束L2经眼底23反射后可以透过透镜组件12(参见图2A和图2B)。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光束L1经眼底23反射并透过透镜组件12后可以聚焦于第一对焦位置P1,第二光束L2经眼底23反射并透过透镜组件12后可以聚焦于第二对焦位置P2(参见图2A和图2B)。另外,第一对焦位置P1和第二对焦位置P2可以随透镜组件12的移动而相应地移动。
在一些示例中,透镜组件12可以由若干个透镜组成。在一些示例中,透镜组件12可以包括凸透镜、凹透镜、平面透镜或柱面透镜。在这种情况下,通过调节各个透镜之间的相对位置,能够方便地调节透镜组件12的屈光度。在一些示例中,通过调节各个透镜之间的相对位置,可以调节光束透过透镜组件12后的对焦位置。在一些示例中,透镜组件12靠近眼睛2的一侧可以具有用于聚集光束的聚光透镜。由此,能够便于透镜组件12聚集经眼底23反射的光束。
在一些示例中,眼底相机1在进行图像采集时,也就是在眼底相机1的对焦过程和采集过程中,透镜组件12的光轴可以保持在同一直线上。由此,能够更清晰地对眼底23进行图像采集。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光束L1和第二光束L2经眼底23反射并透过透镜组件12后,可以被成像元件13接收(参见图2A和图2B)。
在本实施方式中,当第一对焦位置P1位于成像元件13时,第一光束L1经眼底23反射并透过透镜组件12后,可以聚焦于成像元件13。当第二对焦位置P2位于成像元件13时,第二光束L2经眼底23反射并透过透镜组件12后,可以聚焦于成像元件13。
在本实施方式中,当第二对焦位置P2位于成像元件13时,也就是说,当第二光束L2经眼底23反射并透过透镜组件13而聚焦于成像元件13时,在成像元件13上可以形成眼底23的眼底图像。
在一些示例中,当眼底相机1进行图像采集时,也就是在眼底相机1的对焦过程和采集过程中,眼底23与成像元件13之间可以保持相对静止。在这种情况下,通过保持眼底23与成像元件13相对静止,能够便于通过调节透镜组件12来进行对焦。
在一些示例中,当光源11向眼底23发射第一光束L1时,可以实时调节透镜组件12与成像元件13之间的相对位置,当第一光束L1经眼底23反射并透过透镜组件12而聚焦于成像元件13时,第一对焦位置P1即位于成像元件13。
在一些示例中,当光源11向眼底23发射第二光束L2时,可以调节透镜组件12与成像元件13之间的相对位置,例如可以通过移动透镜组件12将第二对焦位置P2移动至成像元件13,以使第二光束L2经眼底23反射并透过透镜组件12后聚焦于成像元件13,从而在成像元件13上形成眼底23的眼底图像。
在一些示例中,成像元件13可以是CMOS感光元件。在另一些示例中,成像元件13可以是CCD感光元件。但本实施方式的示例不限于此,成像元件13也可以是其他可以用于感光成像的元件。
在本实施方式中,当第一光束L1经眼底23反射并透过透镜组件12后而聚焦于成像元件13时,记录模块14可以用于记录透镜组件12与成像元件13之间的相对位置,即第一光束L1经眼底23反射并透过透镜组件12后的第一对焦位置P1
在一些示例中,记录模块14还可以记录第一光束L1的波长和第二光束L2的波长。在一些示例中,记录模块14还可以记录透镜组件12的屈光度。在一些示例中,记录模块14可以记录透镜组件12与成像元件13的初始相对位置。
在一些示例中,记录模块14可以具有存储器,从而能够便于记录数据。在一些示例中,记录模块14可以与处理模块15信号连接,从而能够便于将所记录的数据例如第一光束L1的波长和第一对焦位置P1传输至处理模块15。
在本实施方式中,处理模块15可以读取记录模块14所记录的数据例如第一光束L1的波长、透镜组件12的屈光度以及第一对焦位置P1。并且,处理模块15可以基于第一光束L1的波长、透镜组件12的屈光度以及第一对焦位置P1获得眼球22的屈光度。处理模块15还可以基于第二光束L2的波长、眼球22的屈光度以及透镜组件12的屈光度获得第二光束L2经眼底23反射并透过透镜组件12后的第二对焦位置P2
在一些示例中,处理模块15可以包括查找表,查找表可以存储有通过仿真实验而建立的仿真光束的波长、仿真眼球的屈光度、透镜组件12的屈光度与该仿真光束透过仿真眼球和透镜组件12后的对焦位置的映射关系(参见图3)。在这种情况下,通过仿真实验来建立仿真光束的波长、仿真眼球的屈光度、透镜组件12的屈光度与该仿真光束透过仿真眼球和透镜组件12后的对焦位置的映射关系,能够准确地建立包括有若干组映射关系的查找表。
在一些示例中,查找表中的仿真光束的波长可以包括第一光束L1的波长λ1和第二光束L2的波长λ2(参见图3)。在一些示例中,查找表中的仿真光束可以包括红外光和可见光。在一些示例中,查找表中的仿真光束的波长可以包括300nm至1000nm。在一些示例中,查找表中的仿真光束的波长可以包括380nm、400nm、450nm、500nm、550nm、600nm、650nm、700nm、750nm、760nm、780nm、800nm、850nm、900nm、950nm或1000nm。
在一些示例中,查找表中的仿真眼球的屈光度可以包括眼球22的屈光度DE(参见图3)。在一些示例中,仿真眼球的屈光度可以包括-200D至+200D。在一些示例中,仿真眼球的屈光度可以包括-200D、-190D、-180D、-170D、-160D、-150D、-140D、-130D、-120D、-110D、-100D、-90D、-80D、-70D、-60D、-50D、-40D、-30D、-20D、-10D、10D、20D、30D、40D、50D、60D、70D、80D、90D、100D、110D、120D、130D、140D、150D、160D、170D、180D、190D或200D
在一些示例中,查找表可以包括透镜组件12的屈光度DL(参见图3)。在一些示例中,查找表还可以包括其他透镜的屈光度,由此能够便于将查找表应用于其他相机。
在一些示例中,查找表可以包括第一光束L1的波长λ1、眼球22的屈光度DE、透镜组件12的屈光度DL与第一对焦位置P1之间的映射关系。在一些示例中,查找表可以包括第二光束L2的波长λ2、眼球22的屈光度DE、透镜组件12的屈光度DL与第二对焦位置P2之间的映射关系(参见图3)。
在一些示例中,通过已知数据和查找表可以获得所需的未知数据。例如,处理模块15可以基于第一光束L1的波长λ1、透镜组件12的屈光度DL、第一对焦位置P1和查找表中的第1行获得眼球22的屈光度DE(参见图3)。并且处理模块15还可以基于第二光束L2的波长λ2、眼球22的屈光度DE、透镜组件12的屈光度DL和查找表的第2行获得第二光束L2经眼底23反射并透过透镜组件12后的第二对焦位置P2(参见图3)。
在本实施方式中,可以通过使用驱动机构16来调节透镜组件12与成像元件13之间的相对位置。
在一些示例中,驱动机构16可以定位在驱动机构16与透镜组件12的连线可以垂直于透镜组件12的光轴的位置。在一些示例中,驱动机构16可以在平行于透镜组件12的光轴的直线上进行移动。在一些示例中,驱动机构16可以驱动透镜组件12沿透镜组件12的光轴进行移动。
在一些示例中,驱动机构16可以驱动透镜组件12相对于成像元件13移动,从而调节透镜组件12与成像元件13之间的相对位置。在一些示例中,驱动机构16可以基于第一对焦位置P1和第二对焦位置P2自动调节透镜组件12与成像元件13之间的相对位置。
具体而言,在一些示例中,当光源11发射第一光束L1后,驱动机构16可以驱动透镜组件12以使第一对焦位置P1位于成像元件13。
在一些示例中,当第一对焦位置P1被移动至成像元件13并且处理模块15获得第二对焦位置P2后,处理模块15可以将第二对焦位置P2发送至驱动机构16。驱动机构16可以基于第二对焦位置P2驱动透镜组件12以调节透镜组件12与成像元件13之间的相对位置,当第二对焦位置P2被移动至成像元件13时,驱动机构16可以停止驱动透镜组件12。在这种情况下,眼底相机1完成对眼底23的对焦过程。
在一些示例中,当第二对焦位置P2被驱动机构16移动至成像元件13时,也就是说,当完成对焦过程后,光源11可以向眼底23发射第二光束L2,从而执行对眼底图像的采集过程。
在这种情况下,通过使用驱动机构16基于第一对焦位置P1和第二对焦位置P2自动地调节透镜组件12与成像元件13之间的相对位置,能够在对眼底23进行图像采集时准确地对眼底23进行自动对焦。
图4是示出了本公开示例所涉及的眼底相机1采集眼底图像的流程示意图。以下,结合图4对眼底相机1采集眼底图像进行详细说明。
首先,使眼底相机1对焦无限远以进行初始校准(步骤S100)。
接着,使校准后的眼底相机1对准待采的眼睛2,并使用光源11向眼底23发射波长为λ1的第一光束L1即红外光(步骤S200)。
接着,驱动机构16驱动透镜组件12相对于成像元件13移动,以调节透镜组件12与成像元件13之间的相对位置。当第一光束L1经眼底23反射并透过透镜组件12后聚焦于成像元件13时,记录模块14将此时成像元件13相对于透镜组件12的位置记录为第一对焦位置P1(步骤S300)。
接着,处理模块15基于第一光束L1的波长λ1、透镜组件12的屈光度DL、在步骤S300中获得的第一对焦位置P1和查找表中的第1行,获得眼球22的屈光度DE(步骤S400)。
接着,处理模块15基于第二光束L2即可见光的波长λ2、在步骤S400中获得的眼球22的屈光度DE、透镜组件12的屈光度DL和查找表中的第2行,获得第二光束L2经眼底23反射并透过透镜组件12后的第二对焦位置P2(步骤S500)。
然后,驱动机构16驱动透镜组件12相对于成像元件13移动,以将步骤S500中获得的第二对焦位置P2移动至成像元件13(步骤S600)。
最后,当第二对焦位置P2位于成像元件13时,光源11向眼底23发射持续时间少于100ms的第二光束L2,第二光束L2经眼底23反射并透过透镜组件12后,聚焦于成像元件13并在成像元件13上形成眼底23的眼底图像(步骤S700)。
需要说明的是,在步骤S500中,虽然处理模块15可以基于第二光束L2的波长λ2和查找表获得第二对焦位置P2,但此时光源11并未向眼底23发射第二光束L2,优选地,光源11在步骤S700中即当第二对焦位置P2位于成像元件13时再向眼底23发射第二光束L2。另外,在执行步骤S200至步骤S700的过程中,透镜组件12的光轴保持在同一直线上,并且成像元件13与眼睛2的相对位置保持不变。
根据本公开,能够在采集眼底图像时准确地对眼底23进行对焦,并且能够在对焦过程中有效减少对眼睛2的光刺激。
虽然以上结合附图和示例对本公开进行了具体说明,但是可以理解,上述说明不以任何形式限制本公开。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偏离本公开的实质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可以根据需要对本公开进行变形和变化,这些变形和变化均落入本公开的范围内。

Claims (7)

1.一种眼底相机,其特征在于,包括光源、透镜组件、成像元件、记录模块、处理模块和驱动机构,所述光源用于向眼睛的眼底发射第一光束和第二光束,第一光束为所述眼睛不敏感的光,第二光束为可见光;所述透镜组件使经眼底反射的第一光束和第二光束透过;所述成像元件用于接收透过所述透镜组件的第一光束和第二光束;所述记录模块用于记录第一光束经眼底反射并透过所述透镜组件后的第一对焦位置;所述处理模块基于第一光束的波长、所述第一对焦位置和所述透镜组件的屈光度获得所述眼睛的眼球的屈光度,并基于所述眼睛的眼球的屈光度、第二光束的波长和所述透镜组件的屈光度获得第二对焦位置;所述驱动机构基于所述第二对焦位置调节所述透镜组件与所述成像元件之间的相对位置;所述处理模块还包括查找表,所述查找表存储有通过仿真实验而建立的仿真光束的波长、仿真眼球的屈光度、所述透镜组件的屈光度与该仿真光束透过所述仿真眼球和所述透镜组件后的对焦位置之间的映射关系。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眼底相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处理模块基于第一光束的波长、所述透镜组件的屈光度、所述第一对焦位置和所述查找表获得所述眼睛的眼球的屈光度,
所述处理模块基于第二光束的波长、所述眼睛的眼球的屈光度、所述透镜组件的屈光度和所述查找表获得第二光束经眼底反射并透过所述透镜组件后的所述第二对焦位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眼底相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透镜组件包括多个透镜,通过调节各个透镜之间的相对位置来调节所述透镜组件的屈光度。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眼底相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驱动机构驱动所述透镜组件相对于所述成像元件移动,当所述光源向眼底发射第一光束时,所述驱动机构实时调节所述透镜组件与所述成像元件之间的相对位置以使所述第一对焦位置位于所述成像元件;当所述第二对焦位置位于所述成像元件时,所述光源向眼底发射第二光束,第二光束经眼底反射并透过所述透镜组件后,在所述成像元件上形成眼底图像。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眼底相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光源向眼底发射第二光束的持续时间不大于100ms。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眼底相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眼底相机进行图像采集时,保持所述光源与眼底相对静止。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眼底相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透镜组件由多个透镜组成,当所述眼底相机进行图像采集时,保持所述透镜组件的各个透镜的光轴在同一直线上,所述驱动机构在平行于所述透镜组件的光轴的直线上进行移动。
CN202110876755.8A 2019-12-30 2019-12-30 眼底相机 Active CN113558568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876755.8A CN113558568B (zh) 2019-12-30 2019-12-30 眼底相机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876755.8A CN113558568B (zh) 2019-12-30 2019-12-30 眼底相机
CN201911397588.8A CN110974152B (zh) 2019-12-30 2019-12-30 自动对焦的眼底相机

Related Parent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1397588.8A Division CN110974152B (zh) 2019-12-30 2019-12-30 自动对焦的眼底相机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558568A CN113558568A (zh) 2021-10-29
CN113558568B true CN113558568B (zh) 2023-07-25

Family

ID=70078988

Family Applications (4)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876752.4A Active CN113558567B (zh) 2019-12-30 2019-12-30 采集眼底图像的眼底相机
CN202110876744.XA Active CN113558566B (zh) 2019-12-30 2019-12-30 使用眼底相机采集眼底图像的采集方法
CN201911397588.8A Active CN110974152B (zh) 2019-12-30 2019-12-30 自动对焦的眼底相机
CN202110876755.8A Active CN113558568B (zh) 2019-12-30 2019-12-30 眼底相机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3)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876752.4A Active CN113558567B (zh) 2019-12-30 2019-12-30 采集眼底图像的眼底相机
CN202110876744.XA Active CN113558566B (zh) 2019-12-30 2019-12-30 使用眼底相机采集眼底图像的采集方法
CN201911397588.8A Active CN110974152B (zh) 2019-12-30 2019-12-30 自动对焦的眼底相机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4) CN113558567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022080A (zh) * 2020-09-24 2020-12-04 中国科学院重庆绿色智能技术研究院 一种用于眼底相机校准的裂隙载片机构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1258841A (ja) * 2000-03-14 2001-09-25 Canon Inc 検眼装置
JP2011189063A (ja) * 2010-03-16 2011-09-29 Nidek Co Ltd 眼底カメラ
CN103829925A (zh) * 2012-11-26 2014-06-04 佳能株式会社 眼科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1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SU965421A1 (ru) * 1981-03-27 1982-10-15 Предприятие П/Я Р-6681 Оптическа система дл автоматического глазного рефрактометра
JP2817794B2 (ja) * 1989-03-27 1998-10-30 株式会社トプコン 眼屈折力測定装置
US6988801B2 (en) * 2003-03-25 2006-01-24 University Of Rochester Compact portable wavefront sensor
CN100369575C (zh) * 2005-04-26 2008-02-20 南开大学 透射式视力检测仪的光学系统及检测方法
JP4182991B2 (ja) * 2006-06-05 2008-11-19 ソニー株式会社 撮像装置および遮光部材
JP5435698B2 (ja) * 2009-02-24 2014-03-05 株式会社ニデック 眼底カメラ
JP5335734B2 (ja) * 2009-06-11 2013-11-06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眼科撮像装置及び眼科撮像方法
JP5550494B2 (ja) * 2010-08-31 2014-07-16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眼科撮影装置、その制御方法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US10219690B2 (en) * 2011-03-15 2019-03-05 Adventus Technologies, Inc. Ophthalmic refractor and method of ophthalmic refractor signal analysis
JP6039908B2 (ja) * 2012-02-21 2016-12-07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撮像装置及び撮像装置の制御方法
JP6003234B2 (ja) * 2012-05-29 2016-10-05 株式会社ニデック 眼底撮影装置
JP6124548B2 (ja) * 2012-10-17 2017-05-10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眼科撮影方法および眼科装置
JP2014083397A (ja) * 2012-10-26 2014-05-12 Canon Inc 眼科装置およびその制御方法、プログラム
JP6116188B2 (ja) * 2012-10-26 2017-04-19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眼底撮像装置
JP6220248B2 (ja) * 2013-11-29 2017-10-25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眼科装置及び制御方法
CN103815869A (zh) * 2014-03-21 2014-05-28 苏州微清医疗器械有限公司 一种手持式眼底照相机
US10602926B2 (en) * 2016-09-29 2020-03-31 Welch Allyn, Inc. Through focus retinal image capturing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1258841A (ja) * 2000-03-14 2001-09-25 Canon Inc 検眼装置
JP2011189063A (ja) * 2010-03-16 2011-09-29 Nidek Co Ltd 眼底カメラ
CN103829925A (zh) * 2012-11-26 2014-06-04 佳能株式会社 眼科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558566B (zh) 2023-07-18
CN113558567B (zh) 2023-07-25
CN110974152A (zh) 2020-04-10
CN113558567A (zh) 2021-10-29
CN113558566A (zh) 2021-10-29
CN113558568A (zh) 2021-10-29
CN110974152B (zh) 2021-08-1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762664B2 (en) Optomechanical and digital ocular sensor reader systems
US20210353144A1 (en) Wide Field Fundus Camera with Auto-Montage at A Single Alignment
CN103989453B (zh) 一种多功能眼科测量装置及测试人眼不同部位的方法
MX2011004021A (es) Aparato y metodo para procesamiento de imagen del ojo.
WO2019178105A1 (en) Selective illumination fundus imaging
CN107249431A (zh) 使用利用视网膜照相机测量的屈光参数的视觉问题诊断
CN111345775A (zh) 眼底图像的评估
CN210582453U (zh) 一种便携式免散瞳眼底相机
US20220338733A1 (en) External alignment indication/guidance system for retinal camera
CN110022756A (zh) 离焦视网膜图像捕获
WO2019183092A1 (en) Pupil edge detection in digital imaging
CN113558568B (zh) 眼底相机
US11974809B2 (en) Non-mydriatic, non-contact system and method for performing widefield fundus photographic imaging of the eye
CN211484514U (zh) 自动对焦的眼底相机
JP2014073205A (ja) 眼底撮影装置
US8960908B2 (en) Fundus imaging apparatus and control method
JP2003305009A (ja) 眼科検査装置
JP2005261447A (ja) 眼科撮影装置
US20230337912A1 (en) System, device and method for portable, connected and intelligent eye imaging
EP3668370B1 (en) Miniaturized indirect ophthalmoscopy for wide-field fundus photography
KR101731972B1 (ko) 검안기의 자동 포커싱 장치 및 그 방법
WO2024034298A1 (ja) 眼科装置、眼科装置を制御する方法、及び記録媒体
JP7412170B2 (ja) 眼科装置、その評価方法、プログラム、及び記録媒体
US20230190097A1 (en) Cataract detection and assessment
JP2020130525A (ja) 眼科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