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555967A - 一种无线充电发射线圈的谐振补偿方法、装置及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无线充电发射线圈的谐振补偿方法、装置及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555967A
CN113555967A CN202110651263.9A CN202110651263A CN113555967A CN 113555967 A CN113555967 A CN 113555967A CN 202110651263 A CN202110651263 A CN 202110651263A CN 113555967 A CN113555967 A CN 11355596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inding wire
inductance value
coil
capacitor
resonance compensa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0651263.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3555967B (zh
Inventor
杨国勋
姚辰
寇秋林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Yichuang Zhilian Zhejiang Electronic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anghai Wanji Electronic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nghai Wanji Electronic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anghai Wanji Electronic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10651263.9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3555967B/zh
Publication of CN11355596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55596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355596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55596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50/00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50/005Mechanical details of housing or structure aiming to accommodate the power transfer means, e.g. mechanical integration of coils, antennas or transducers into emitting or receiving devic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LPROPULSION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SUPPLYING ELECTRIC POWER FOR AUXILIARY EQUIPMENT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ODYNAMIC BRAKE SYSTEMS FOR VEHICLES IN GENERAL; MAGNETIC SUSPENSION OR LEVITATION FOR VEHICLES; MONITORING OPERATING VARIABLES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IC SAFETY DEVICES FOR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 B60L53/00Methods of charging batteri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ectric vehicles; Charging stations or on-board charging equipment therefor; Exchange of energy storage elements in electric vehicles
    • B60L53/10Methods of charging batteri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ectric vehicles; Charging stations or on-board charging equipment therefor; Exchange of energy storage elements in electric vehicles characterised by the energy transfer between the charging station and the vehicle
    • B60L53/12Inductive energy transfer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27/00Detail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in general
    • H01F27/28Coils; Windings; Conductive connections
    • H01F27/2823Wir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27/00Detail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in general
    • H01F27/28Coils; Windings; Conductive connections
    • H01F27/30Fastening or clamping coils, windings, or parts thereof together; Fastening or mounting coils or windings on core, casing, or other support
    • H01F27/306Fastening or mounting coils or windings on core, casing or other support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38/00Adaptation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for specific applications or functions
    • H01F38/14Inductive coupling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50/00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50/10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using inductive coupling
    • H02J50/12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using inductive coupling of the resonant type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7/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 H02J7/02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for charging batteries from ac mains by converter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M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BETWEEN AC AND AC, BETWEEN AC AND DC, OR BETWEEN DC AND DC, AND FOR USE WITH MAINS OR SIMILAR POWER SUPPLY SYSTEMS; CONVERSION OF DC OR AC INPUT POWER INTO SURGE OUTPUT POWER; CONTROL OR REGULATION THEREOF
    • H02M3/00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 H02M3/22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60Other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with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effect
    • Y02T10/70Energy storage systems for electromobility, e.g. batteri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60Other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with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effect
    • Y02T10/7072Electromobility specific charging systems or methods for batteries, ultracapacitors, supercapacitors or double-layer capacitor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9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or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T90/10Technologies relating to charging of electric vehicles
    • Y02T90/14Plug-in electric vehicles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无线充电发射线圈的谐振补偿方法、装置及系统,涉及一种电子电路技术领域;谐振补偿方法具体包括:步骤S1,测量得到原边线圈或副边线圈的总电感值、第一绕组线的第一电感值、第二绕组线的第二电感值以及第一绕组线和第二绕组线之间的互感值;步骤S2,根据步骤S1中测量得到的数值,分别处理得到第一电容和第二电容的电容值;步骤S3,设置第一电容和第二电容,以形成谐振补偿装置。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引入的一种无线充电发射线圈的入谐振补偿方法、装置及系统,使该线圈电路具备更强的载流能力,改善了线圈的散热损耗问题,均衡了线圈的磁场分布和适用性更广。

Description

一种无线充电发射线圈的谐振补偿方法、装置及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无线充电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无线充电发射线圈的谐振补偿方法、装置及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人们对便携式充电需求的增长,新兴的无线充电技术开始逐步替代传统的有线充电技术,开始成为人们优先选择的充电方式。而无线充电产品中,最重要的就是无线充电线圈,现有技术中无线充电线通常有圈电磁感应式、磁共振式、无线电波式、电场耦合式四种基本方式,最普遍的是电磁感应式充电线圈,由于电磁感应式发射线圈与接收线圈之间往往具有很大的间隔,线圈漏磁会造成电感对电能传输的阻碍,导致传输效率不高,因此为了提高传输效率,引入LCC补偿网络,通过一组电容电感串并联提高传输效率,但传输效率因负载波动存在稳定性差的问题,则引入一种直接采用双线并联线圈的结构形式来克服LCC补偿网络存在的问题,这种电路结构存在散热不均和磁场不均的问题。
针对电动汽车等大功率应用领域的无线充电装置,通常对线圈的电流承载能力要求较高,则电流分配不均是造成现有技术仍然存在散热不均和磁场不均的问题的关键,直接采用双线并联的线圈,却不改变谐振补偿装置的设计,会出现电流分配不均,从而导致散热不均及磁场不均等后续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无线充电发射线圈的谐振补偿方法、装置及系统的技术方案,旨在有效地改善乃至解决双线并联的电流分配不均问题,提升大功率无线充电线圈的性能。
根据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无线充电发射线圈的谐振补偿方法,所述无线充电发射线圈的原边线圈和副边线圈分别采用至少两股并行线绕制形成,至少两根所述并行线包括第一绕组线和第二绕组线;其中,对应所述原边线圈和/或所述副边线圈,还设置依照LCC谐振补偿网络设计的谐振补偿装置,所述谐振补偿装置包括:
第一接头,分别连接所述第一绕组线的线圈内侧接头、所述第二绕组线的线圈内侧接头以及一外部的逆变装置;
第二接头,连接所述第一绕组线的线圈外侧接头;
第三接头,连接所述第二绕组线的线圈外侧接头;
第四接头,连接所述LCC谐振补偿网络中的补偿电感,所述补偿电感的电感值为固定值;
第一补偿电容,连接在所述第一接头和所述第四接头之间,所述补偿电容的电容值为固定值;
第一电容,连接在所述第二接头和所述第四接头之间;
第二电容,连接在所述第三接头和所述第四接头之间;
则所述谐振补偿方法包括:
步骤S1,测量得到对应于所述谐振补偿装置的原边线圈或副边线圈的总电感值、所述第一绕组线的第一电感值、所述第二绕组线的第二电感值以及所述第一绕组线和所述第二绕组线之间的互感值;
步骤S2,根据所述步骤S1中测量得到的数值,分别处理得到所述第一电容和所述第二电容的电容值;
步骤S3,设置所述第一电容和所述第二电容,以形成所述谐振补偿装置。
进一步地,该谐振补偿方法,其中,所述步骤S1中,采用下述方法测量得到所述总电感值:
步骤S11a,在所述第一绕组线的线圈内侧接头与所述第二绕组线的线圈内侧接头之间进行短接,以及在所述第一绕组线的线圈外侧接头与所述第二绕组线的线圈外侧接头之间进行短接;
步骤S12a,测量得到所述第一绕组线的线圈内侧接头和线圈外侧接头之间的电感值,并作为所述总电感值。
进一步地,该谐振补偿方法,其中,所述步骤S1中,采用下述方法测量得到所述互感值:
步骤S11b,将所述第一绕组线的线圈外侧接头与所述第二绕组线的线圈外侧接头进行短接,随后测量得到所述第一绕组线的线圈内侧接头与所述第二绕组线的线圈内侧接头之间的电感值,并计为第一电感值;
步骤S12b,将所述第一绕组线的线圈外侧接头与所述第二绕组线的线圈内侧接头进行短接,随后测量得到所述第一绕组线的线圈内侧接头与所述第二绕组线的线圈外侧接头之间的电感值,并计为第二电感值;
步骤S13b,根据所述第一电感值和所述第二电感值处理得到所述互感值。
进一步地,该谐振补偿方法,其中,所述步骤S13b中,采用下述公式处理得到所述互感值:
Figure BDA0003111266030000031
其中,
ML1用于表示所述互感值;
LAB用于表示所述第一电感值;
LAb用于表示所述第二电感值。
进一步地,该谐振补偿方法,其中,所述步骤S2中,采用下述公式处理得到所述第一电容和所述第二电容的电容值:
Figure BDA0003111266030000032
其中,
C1`a用于表示所述第一电容的电容值;
C1`b用于表示所述第二电容的电容值;
ML1用于表示所述互感值;
L1a用于表示所述第一绕组线的第一电感值;
L1b用于表示所述第二绕组线的第二电感值;
L1用于表示所述总电感值;
C1用于表示LCC谐振补偿网络中的第二补偿电容的已知电容值,所述第二补偿电容由所述第一电容和所述第二电容等效组合形成。
进一步地,该谐振补偿方法,其中,所述步骤S1中,采用特殊测量仪器测量得到所述总电感值、所述第一电感值、所述第二电感值以及所述互感值。
进一步地,该谐振补偿方法,其中,所述特殊测量仪器为阻抗分析仪或网络分析仪。
一种谐振补偿装置,应用于无线充电发射线圈中,所述无线充电发射线圈的原边线圈和副边线圈分别采用至少两股并行线绕制形成,至少两根所述并行线包括第一绕组线和第二绕组线;其中,所述谐振补偿装置对应所述原边线圈和/或所述副边线圈设置,并依照LCC谐振补偿网络设计,所述谐振补偿装置具体包括:
第一接头,分别连接所述第一绕组线的线圈内侧接头、所述第二绕组线的线圈内侧接头以及一外部的逆变装置;
第二接头,连接所述第一绕组线的线圈外侧接头;
第三接头,连接所述第二绕组线的线圈外侧接头;
第四接头,连接所述LCC谐振补偿网络中的补偿电感,所述补偿电感的电感值为固定值;
第一补偿电容,连接在所述第一接头和所述第四接头之间,所述补偿电容的电容值为固定值;
第一电容,连接在所述第二接头和所述第四接头之间;
第二电容,连接在所述第三接头和所述第四接头之间;
根据所述的谐振补偿方法处理得到所述第一电容和所述第二电容的电容值。
一种谐振补偿系统,应用于所述的设置有谐振补偿装置的无线充电发射线圈中,其中,包括:
第一测量单元,用于测量得到对应于所述谐振补偿装置的原边线圈或副边线圈的总电感值;
第二测量单元,用于测量得到所述第一绕组线的第一电感值;
第三测量单元,用于测量得到所述第二绕组线的第二电感值;
第四测量单元,用于测量得到所述第一绕组线和所述第二绕组线之间的互感值;
处理单元,分别连接所述第一测量单元、所述第二测量单元、所述第三测量单元以及所述第四测量单元,用于根据所述总电感值、所述第一电感值、所述第二电感值以及所述互感值处理得到所述第一电容和所述第二电容的电容值;
设置单元,连接所述处理单元,用于根据处理得到的所述第一电容和所述第二电容的电容值对所述谐振补偿装置进行设置。
通过本发明提供的一种无线充电发射线圈的谐振补偿方法、装置及系统,具有如下的有益效果:
1)具备更强的载流能力;
2)具备更强的载流能力的同时改善了线圈的散热损耗问题;
3)具备更强的载流能力的同时均衡了线圈的磁场分布;
4)具有普适性,可以应用于任何现有的谐振补偿电路设计。
附图说明
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本发明的示意性实施例及说明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是现有技术中的谐振补偿装置的无线充电系统的框架图;
图2是现有技术中的无线充电线圈的LCC谐振补偿网络的电路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的较佳的实施例中,谐振补偿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的较佳的实施例中,谐振补偿方法的总体流程图;
图5是本发明的较佳的实施例中,双线并联的无线充电发射或接收线圈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的较佳的实施例中,在图2的基础上对LCC谐振补偿网络中的电容L1进行等效变换的电路示意图;
图7是本发明的较佳的实施例中,在图6的基础上对LCC谐振补偿网络中的电容C1进行等效变换的电路示意图;
图8是本发明的较佳的实施例中,步骤S1中对总电感值进行测量的具体流程示意图;
图9是本发明的较佳的实施例中,步骤S1中对互感值进行测量的具体流程示意图;
图10-11是本发明的较佳的实施例中,在图2的基础上对LCC谐振补偿网络中的电容C1和电感L1进行等效变换的电路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发明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但不作为本发明的限定。
现有技术中,传统的无线充电结构为原边线圈和/或副边线圈引入谐振补偿装置,其中一种形式的结构如图1所示,其无线充电发射线圈的原边线圈5和副边线圈8分别接有谐振补偿装置1,谐振补偿装置1应用于原边线圈5中时:谐振补偿装置1与逆变器2连接,逆变器2还与电网3连接;谐振补偿装置1应用于副边线圈8中时:谐振补偿装置1与整流器6连接,整流器6与负载7连接,原边线圈5与副边线圈8采用耦合的形式进行磁场的发送与接收。
现有技术中无线充电线圈是直接采用双线并联的线圈,但不改变谐振补偿装置1的设计,使用如图2所示的LCC谐振补偿电路,该补偿电路设置在原边线圈5内时,其补偿电感L2输入端与逆变器2输出端连接,该补偿电路设置在副边线圈8内时,其补偿电感L2输入端与整流器6输出端连接,两种补偿电路中补偿电感L2输出端分别连接第一补偿电容C2的输入端、第二补偿电容C1的输入端,第二补偿电容C1的输出端与总电感值L1的输入端连接,总电感值L1的输出端分别与第一补偿电容C2的输出端、逆变器2或整流器6输入端连接;此电路中的设计结果:补偿电感L2,第一补偿电容C2,第二补偿电容C1是现有技术中已知的。
这种连接形式会造成双线内的电流分配不均,从而引发散热不均及磁场不均等后续问题。
因此,本发明引一种无线充电发射线圈的谐振补偿方法,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
在本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无线充电发射线圈的谐振补偿方法,应用于无线充电发射线圈中,本发明中的无线充电发射线圈的原边线圈5和副边线圈8分别采用至少两股并行线绕制形成,至少两根并行线包括第一绕组线和第二绕组线;其中包括:上述原边线圈5和/或副边线圈8,还设置依照LCC谐振补偿网络设计的谐振补偿装置1,以本发明其中一个实施例来说明:设置在原边线圈5内的谐振补偿装置1,如图3中所示,包括:
第一接头N1,分别连接第一绕组线的线圈内侧接头A、第二绕组线的线圈内侧接头B以及一外部的逆变装置;
第二接头N2,连接第一绕组线的线圈外侧接头a;
第三接头N3,连接第二绕组线的线圈外侧接头b;
第四接头N4,连接LCC谐振补偿网络中的补偿电感L2,补偿电感L2的电感值为固定值;
第一补偿电容C2,连接在第一接头N1和第四接头N4之间,补偿电容C2的电容值为固定值;
第一电容C1`a,连接在第二接头N2和第四接头N4之间;
第二电容C1`b,连接在第三接头N3和第四接头N4之间;
则本技术方案中,上述谐振补偿方法具体如图4中所示,包括:
步骤S1,测量得到谐振补偿装置1的原边线圈5或副边线圈8的总电感值L1、第一绕组线的第一电感值L1a、第二绕组线的第二电感值L1b以及第一绕组线和第二绕组线之间的互感值ML1
步骤S2,根据步骤S1中测量得到的数值,分别处理得到第一电容C1`a的电容值和第二电容C1`b的电容值;
步骤S3,设置第一电容C1`a和第二电容C1`b,以形成谐振补偿装置1。
具体地,本实施例中,LCC谐振补偿网络设计的谐振补偿装置1可以设置在原边线圈5内或副边线圈8内,或者原边线圈5/副边线圈8均设置有该谐振补偿装置1。
具体地,本实施例中,两根并行线包括第一绕组线和第二绕组线的结构如图5所示,是采用两根并行的绕组线绕制而成,两根并行的绕组线按照均匀间隙绕成环形结构,每根绕组线有两端接头分别是内侧接头和外侧接头,第一绕组线的两端接头分别是内侧接头A和外侧接头a,第二绕组线的两端接头分别是内侧接头B和外侧接头b;该逆变装置为逆变器2。
具体地,本实施例中,第一接头N1是采用导线将第一补偿电容C2、逆变器2、内侧接头A及内侧接头B连接形成的第一公共端点也称为第一节点;第二接头N2是采用导线将外侧接头a与第二电容C1`b连接形成的第二公共端点也称为第二节点;第三接头N3是采用导线将外侧接头b与第一电容C1`a连接形成的第三公共端点也称为第三节点;第四接头N4是采用导线将补偿电感L2与第一电容C1`a、第二电容C1`b及补偿电容C2连接形成的第四公共端点也称为第四节点。
具体地,本实施例中,补偿电感L2该数值通过现有技术中LCC谐振补偿装置1可以计算得到,因此该数值在现有技术中是已知的;第一补偿电容C2,该数值通过现有技术中LCC谐振补偿装置1也可以计算得到,因此该数值在现有技术中已知的。
具体地,本实施例中,步骤S1中的测量参数是指测量原边线圈5的总电感值L1、第一绕组线的第一电感值L1a、第二绕组线的第二电感值L1b以及第一绕组线和第二绕组线之间的互感值ML1或测量副边线圈8的总电感值L1、第一绕组线的第一电感值L1a、第二绕组线的第二电感值L1b以及第一绕组线和第二绕组线之间的互感值ML1;参数测量需要在运行角频率ω下进行测量。
具体地,本实施例中,根据步骤S2得到的第一电容C1`a和第二电容C1`b的电容值与第一绕组线的第一电感值L1a、第二绕组线的第二电感值L1b的等效电路图如图6所示,第一电容C1`a的输出端与第二绕组线的输入连接,第一电容C1`a的输入端分别与第二电容C1`b输入端及补偿电容输出端连接;第二电容C1`b输出端与第一绕组线的输入端连接,第一绕组线的输出端分别与第二绕组线的输出端及补偿电容输入端连接;通过计算公式可以得到第一电容C1`a的电容值和第二电容C1`b的电容值的具体数值。
具体地,本实施例中,互感值ML1和第一绕组线的第一电感值L1a和第二绕组线的第二电感值L1b是根据总电感值L1的变压器T型等效电路得到数值,也就是从传统的LCC谐振网络中等效变换得到的图6中的电路,第二补偿电容C1的输入端与第一电容C2输出端连接,第二补偿电容C1的输出端分别与第一绕组线的第一电感值L1a和第二绕组线的第二电感值L1b的输入端连接,第一绕组线的第一电感值L1a和第二绕组线的第二电感值L1b为并联,第一绕组线的第一电感值L1a和第二绕组线的第二电感值L1b的输出端与第一补偿电容C2的输出端连接。
具体地,本实施例中,第一电容C1`a和第二电容C1`b是通过第二补偿电容C1等效得到的,也就是从传统的LCC谐振网络中等效变换得到的图7中的电路。换言之,本发明技术方案中,通过计算并设置第一电容C1`a和第二电容C1`b的方式设置第二补偿电容C1。
本发明的较佳的实施例中,总电感值L1的测量步骤如图8所示:
步骤S11a,将第一绕组线的线圈内侧接头A与第二绕组线的线圈内侧接头B之间进行短接,以及在第一绕组线的线圈外侧接头a与第二绕组线的线圈外侧接头b之间进行短接;
步骤S12a,测量得到第一绕组线的线圈内侧接头A和线圈外侧接头a之间的电感值,得到总电感值L1
具体地,本实施例中,步骤S12b中也可以测量第二绕组线的线圈内侧接头B和线圈外侧接头b之间的电感值,得到总电感值L1,总电感值L1是在第一绕组线与第二绕组线并联情况下所测得的电感值。
本发明的较佳的实施例中,互感值ML1的测量步骤如图9所示:
步骤S11b,将第一绕组线的线圈外侧接头a与第二绕组线的线圈外侧接头b进行短接,随后测量得到第一绕组线的线圈内侧接头A与第二绕组线的线圈内侧接头B之间的电感值,并计为第一电感值LAB
步骤S12b,将第一绕组线的线圈外侧接头a与第二绕组线的线圈内侧接头B进行短接,随后测量得到第一绕组线的线圈内侧接头A与第二绕组线的线圈外侧接头b之间的电感值,并计为第二电感值LAb
步骤S13b,根据第一电感值LAB和第二电感值LAb处理得到互感值ML1
具体地,本实施例中,步骤S13b中,第一电感值LAB和第二电感值LAb通过公式计算可以得到互感值ML1参数。
本发明的较佳的实施例中,通过下述公式得到互感值ML1
Figure BDA0003111266030000101
本发明的较佳的实施例中,上述步骤S2中,采用下述公式处理得到第一电容C1`a的电容值和第二电容C1`b的电容值:
Figure BDA0003111266030000102
具体地,本实施例中,运行角频率ω可根据谐振频率可计算得出,根据计算得出的互感值ML1,测量得出第一绕组线的第一电感值L1a、第二绕组线的第二电感值L1b和总电感值L1,可计算得出第一电容C1`a的电容值和第二电容C1`b的电容值和第二补偿电容C1的具体参数。
以下文中的示例分别对现有技术中的谐振补偿装置1与本申请中谐振补偿装置1对经第一绕组线和第二绕组的电流影响作出对比描述:
测量到参数L1a=45.5uH,L1b=49.0uH,ML1=42.5uH,f=85.5kHz,根据现有技术中LCC补偿网络得到ωL1,eff=11.4Ω;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中提供的方法,计算出:
Figure BDA0003111266030000103
Figure BDA0003111266030000104
得到第一电容C1`a的电容值和第二电容C1`b的电容值。
具体地,本实施例中,得到第一电容C1`a的电容值和第二电容C1`b的电容值连接电路如图10所示,L1a-ML1与L1b-ML1分别表示第一绕组线的第一电感值L1a减去互感值ML1,第二绕组线的第二电感值L1b减去互感值ML1,L1a-ML1与L1b-ML1由图7中第一电感值L1a、第二绕组线的第二电感值L1b通过变压器T型等效电路得出,也就是从LCC谐振补偿网络中的电容C1进行等效变换的电路中T型等效变换得到的图10中的电路。L1a-ML1后的电感值与第二电容C1`b串联,L1b-ML1后的电感值与第一电容C1`a串联,L1a-ML1的输出端分别与L1b-ML1的输出端和互感值ML1连接。
具体地,本实施例中,根据步骤S2中的计算公式,可以得到第二电容C1值,该谐振补偿电路实际应用是对第一电容C1`a和第二电容C1`b设置得到第二补偿电容C1后的连接方式如图11所示,L1a-ML1与L1b-ML1并联后与第二补偿电容C1连接。
现有技术中,不使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提供的方法,经第一绕组线和第二绕组线的电流计算公式为:
Figure BDA0003111266030000111
根据上述的测量参数,得出:
Figure BDA0003111266030000112
第一绕组线和第二绕组线的电流值相差2倍;
使用本发明的实施例,第一绕组线和第二绕组线的电流计算公式为:
Figure BDA0003111266030000113
根据上述的测量参数,得出:
Figure BDA0003111266030000114
可以得出在应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通过谐振补偿方法后的双线并联线圈的的电流是平衡的。
本发明的较佳的实施例中,上述步骤S1中,采用特殊测量仪器测量得到总电感值L1、第一电感值LAB、第二电感值LAb以及互感值ML1,该特殊测量仪器为阻抗分析仪或网络分析仪。
本发明的较佳的实施例中,还提供一种谐振补偿装置1,应用于无线充电发射线圈中,无线充电发射线圈的原边线圈5和副边线圈8分别采用至少两股并行线绕制形成,至少两根并行线包括第一绕组线和第二绕组线,其中包括:上述原边线圈5和/或副边线圈8,还设置依照LCC谐振补偿网络设计的谐振补偿装置1,则如图3中所示,谐振补偿装置1包括:
第一接头N1,分别连接第一绕组线的线圈内侧接头A、第二绕组线的线圈内侧接头B以及一外部的逆变装置;
第二接头N2,连接第一绕组线的线圈外侧接头a;
第三接头N3,连接第二绕组线的线圈外侧接头b;
第四接头N4,连接LCC谐振补偿网络中的补偿电感L2,补偿电感L2的电感值为固定值,该数值在现有技术中已知;
第一补偿电容C2,连接在第一接头N1和第四接头N4之间,补偿电容C2的电容值为固定值,该数值在现有技术中已知;
第一电容C1`a,连接在第二接头N2和第四接头N4之间;
第二电容C1`b,连接在第三接头N3和第四接头N4之间。
关于该装置的更多实施细节,方法已经公开,本实施例不再赘述。
本发明的较佳的实施例中,还提供一种谐振补偿系统,应用于上述设置有谐振补偿装置1的无线充电发射线圈中,并包括:
第一测量单元,用于测量得到对应于上述谐振补偿装置1的原边线圈5或副边线圈8的总电感值L1
第二测量单元,用于测量得到第一绕组线的第一电感值L1a
第三测量单元,用于测量得到第二绕组线的第二电感值L1b
第四测量单元,用于测量得到第一绕组线和上述第二绕组线之间的互感值ML1
处理单元,分别连接上述的第一测量单元、第二测量单元、第三测量单元以及第四测量单元,用于根据总电感值L1、第一电感值LAB、第二电感值LAb以及互感值ML1处理得到第一电容C1`a的电容值和第二电容C1`b的电容值;
设置单元,连接上述的处理单元,用于根据处理得到的第一电容C1`a的电容值和第二电容C1`b的电容值对上述的谐振补偿装置1进行设置。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较佳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及保护范围,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应当能够意识到凡运用本发明说明书及图示内容所作出的等同替换和显而易见的变化所得到的方案,均应当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

Claims (9)

1.一种无线充电发射线圈的谐振补偿方法,所述无线充电发射线圈的原边线圈和副边线圈分别采用至少两股并行线绕制形成,至少两根所述并行线包括第一绕组线和第二绕组线;其特征在于,对应所述原边线圈和/或所述副边线圈,还设置依照LCC谐振补偿网络设计的谐振补偿装置,所述谐振补偿装置包括:
第一接头,分别连接所述第一绕组线的线圈内侧接头、所述第二绕组线的线圈内侧接头以及一外部的逆变装置;
第二接头,连接所述第一绕组线的线圈外侧接头;
第三接头,连接所述第二绕组线的线圈外侧接头;
第四接头,连接所述LCC谐振补偿网络中的补偿电感,所述补偿电感的电感值为固定值;
第一补偿电容,连接在所述第一接头和所述第四接头之间,所述补偿电容的电容值为固定值;
第一电容,连接在所述第二接头和所述第四接头之间;
第二电容,连接在所述第三接头和所述第四接头之间;
则所述谐振补偿方法包括:
步骤S1,测量得到对应于所述谐振补偿装置的原边线圈或副边线圈的总电感值、所述第一绕组线的第一电感值、所述第二绕组线的第二电感值以及所述第一绕组线和所述第二绕组线之间的互感值;
步骤S2,根据所述步骤S1中测量得到的数值,分别处理得到所述第一电容和所述第二电容的电容值;
步骤S3,设置所述第一电容和所述第二电容,以形成所述谐振补偿装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谐振补偿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1中,采用下述方法测量得到所述总电感值:
步骤S11a,在所述第一绕组线的线圈内侧接头与所述第二绕组线的线圈内侧接头之间进行短接,以及在所述第一绕组线的线圈外侧接头与所述第二绕组线的线圈外侧接头之间进行短接;
步骤S12a,测量得到所述第一绕组线的线圈内侧接头和线圈外侧接头之间的电感值,并作为所述总电感值。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谐振补偿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1中,采用下述方法测量得到所述互感值:
步骤S11b,将所述第一绕组线的线圈外侧接头与所述第二绕组线的线圈外侧接头进行短接,随后测量得到所述第一绕组线的线圈内侧接头与所述第二绕组线的线圈内侧接头之间的电感值,并计为第一电感值;
步骤S12b,将所述第一绕组线的线圈外侧接头与所述第二绕组线的线圈内侧接头进行短接,随后测量得到所述第一绕组线的线圈内侧接头与所述第二绕组线的线圈外侧接头之间的电感值,并计为第二电感值;
步骤S13b,根据所述第一电感值和所述第二电感值处理得到所述互感值。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谐振补偿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13b中,采用下述公式处理得到所述互感值:
Figure FDA0003111266020000021
其中,
ML1用于表示所述互感值;
LAB用于表示所述第一电感值;
LAb用于表示所述第二电感值。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谐振补偿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2中,采用下述公式处理得到所述第一电容和所述第二电容的电容值:
Figure FDA0003111266020000022
其中,
C1`a用于表示所述第一电容的电容值;
C1`b用于表示所述第二电容的电容值;
ML1用于表示所述互感值;
L1a用于表示所述第一绕组线的第一电感值;
L1b用于表示所述第二绕组线的第二电感值;
L1用于表示所述总电感值;
C1用于表示LCC谐振补偿网络中的第二补偿电容的已知电容值,所述第二补偿电容由所述第一电容和所述第二电容等效组合形成。
ω为对应于所述谐振补偿装置的原边线圈或副边线圈的运行角频率。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谐振补偿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1中,采用特殊测量仪器测量得到所述总电感值、所述第一电感值、所述第二电感值以及所述互感值。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谐振补偿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特殊测量仪器为阻抗分析仪或网络分析仪。
8.一种谐振补偿装置,应用于无线充电发射线圈中,所述无线充电发射线圈的原边线圈和副边线圈分别采用至少两股并行线绕制形成,至少两根所述并行线包括第一绕组线和第二绕组线;其特征在于,所述谐振补偿装置对应所述原边线圈和/或所述副边线圈设置,并依照LCC谐振补偿网络设计,所述谐振补偿装置具体包括:
第一接头,分别连接所述第一绕组线的线圈内侧接头、所述第二绕组线的线圈内侧接头以及一外部的逆变装置;
第二接头,连接所述第一绕组线的线圈外侧接头;
第三接头,连接所述第二绕组线的线圈外侧接头;
第四接头,连接所述LCC谐振补偿网络中的补偿电感,所述补偿电感的电感值为固定值;
第一补偿电容,连接在所述第一接头和所述第四接头之间,所述补偿电容的电容值为固定值;
第一电容,连接在所述第二接头和所述第四接头之间;
第二电容,连接在所述第三接头和所述第四接头之间;
则采用如权利要求1-7中任意一项所述的谐振补偿方法处理得到所述第一电容和所述第二电容的电容值。
9.一种谐振补偿系统,其特征在于,应用于如权利要求8中所述的设置有谐振补偿装置的无线充电发射线圈中,并包括:
第一测量单元,用于测量得到对应于所述谐振补偿装置的原边线圈或副边线圈的总电感值;
第二测量单元,用于测量得到所述第一绕组线的第一电感值;
第三测量单元,用于测量得到所述第二绕组线的第二电感值;
第四测量单元,用于测量得到所述第一绕组线和所述第二绕组线之间的互感值;
处理单元,分别连接所述第一测量单元、所述第二测量单元、所述第三测量单元以及所述第四测量单元,用于根据所述总电感值、所述第一电感值、所述第二电感值以及所述互感值处理得到所述第一电容和所述第二电容的电容值;
设置单元,连接所述处理单元,用于根据处理得到的所述第一电容和所述第二电容的电容值对所述谐振补偿装置进行设置。
CN202110651263.9A 2021-06-10 2021-06-10 一种无线充电发射线圈的谐振补偿方法、装置及系统 Active CN113555967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651263.9A CN113555967B (zh) 2021-06-10 2021-06-10 一种无线充电发射线圈的谐振补偿方法、装置及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651263.9A CN113555967B (zh) 2021-06-10 2021-06-10 一种无线充电发射线圈的谐振补偿方法、装置及系统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555967A true CN113555967A (zh) 2021-10-26
CN113555967B CN113555967B (zh) 2023-12-15

Family

ID=7813057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651263.9A Active CN113555967B (zh) 2021-06-10 2021-06-10 一种无线充电发射线圈的谐振补偿方法、装置及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3555967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6191691A (zh) * 2023-03-15 2023-05-30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工程大学 电场式无线输电补偿系统及设计方法、装置及设计方法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914801A (zh) * 2016-05-17 2016-08-31 西南交通大学 一种分段切换的无线电能传输系统原边供电装置及其切换方法
CN106560905A (zh) * 2016-05-09 2017-04-12 中兴新能源汽车有限责任公司 无线充电松耦合变压器及汽车无线充电装置
CN106787235A (zh) * 2016-12-23 2017-05-31 重庆大学 分组密绕式无线能量发射机构及其绕线参数选取方法
US20170244282A1 (en) * 2015-03-27 2017-08-24 Silergy Semiconductor Technology (Hangzhou) Ltd. Power receiver, resonance-type contactless power supply and control method therefor
CN107591902A (zh) * 2017-10-27 2018-01-16 江南大学 一种新型无线电能传输系统
CN110994812A (zh) * 2019-12-30 2020-04-10 华南理工大学 抗偏移的lcc-s型无线电能传输系统及其参数设计方法
CN111049278A (zh) * 2019-12-30 2020-04-21 华南理工大学 抗偏移的llc-s型无线电能传输系统及其参数设计方法
CN112185659A (zh) * 2020-09-11 2021-01-05 瑞声新能源发展(常州)有限公司科教城分公司 线圈和无线充电设备
CN112491160A (zh) * 2020-11-17 2021-03-12 哈尔滨工业大学 一种双股并绕的无线电能传输线圈股间电流均衡的电路结构与参数设计方法

Patent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70244282A1 (en) * 2015-03-27 2017-08-24 Silergy Semiconductor Technology (Hangzhou) Ltd. Power receiver, resonance-type contactless power supply and control method therefor
CN106560905A (zh) * 2016-05-09 2017-04-12 中兴新能源汽车有限责任公司 无线充电松耦合变压器及汽车无线充电装置
CN105914801A (zh) * 2016-05-17 2016-08-31 西南交通大学 一种分段切换的无线电能传输系统原边供电装置及其切换方法
CN106787235A (zh) * 2016-12-23 2017-05-31 重庆大学 分组密绕式无线能量发射机构及其绕线参数选取方法
CN107591902A (zh) * 2017-10-27 2018-01-16 江南大学 一种新型无线电能传输系统
CN110994812A (zh) * 2019-12-30 2020-04-10 华南理工大学 抗偏移的lcc-s型无线电能传输系统及其参数设计方法
CN111049278A (zh) * 2019-12-30 2020-04-21 华南理工大学 抗偏移的llc-s型无线电能传输系统及其参数设计方法
CN112185659A (zh) * 2020-09-11 2021-01-05 瑞声新能源发展(常州)有限公司科教城分公司 线圈和无线充电设备
CN112491160A (zh) * 2020-11-17 2021-03-12 哈尔滨工业大学 一种双股并绕的无线电能传输线圈股间电流均衡的电路结构与参数设计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杨雅晴等: "电动汽车动态无线充电系统集成线圈设计与实验研究", 《电工电能新技术》, vol. 39, no. 02, pages 73 - 80 *
黄云霄;张强;牛天林;徐晨洋;: "磁耦合谐振式无线电能传输系统线圈优化研究", 计算机仿真, vol. 34, no. 10, pages 172 - 176 *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6191691A (zh) * 2023-03-15 2023-05-30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工程大学 电场式无线输电补偿系统及设计方法、装置及设计方法
CN116191691B (zh) * 2023-03-15 2024-03-15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工程大学 电场式无线输电补偿系统及设计方法、装置及设计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555967B (zh) 2023-12-1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062837B2 (en) Planar transformer, power conversion circuit, and adapter
CN111898289B (zh) 一种远距离无线充电lcc-s拓扑参数设计方法
WO2022237067A1 (zh) 一种无线充电抗偏移耦合机构
WO2022116413A1 (zh) 一种可切换无线电能传输线圈与补偿电容的可变电路拓扑
CN113555967A (zh) 一种无线充电发射线圈的谐振补偿方法、装置及系统
CN112259349B (zh) 一种无线电能传输系统自谐振线圈
CN204633480U (zh) 一种多频工作的无线电能传输发射端电路
Muharam et al. An improved ground stability in shielded capacitive wireless power transfer
CN109557381A (zh) 一种无源emc滤波器对称插入损耗测量系统
CN113054752B (zh) 一种恒压输出的电场耦合无线电能传输系统参数设计方法
CN109193964A (zh) 一种基于pcb线圈的无线电能高效传输方法
CN111355311A (zh) 无线功率传输装置的距离检测方法及系统
Minnaert et al. Design of a capacitive wireless power transfer link with minimal receiver circuitry
CN107658994A (zh) 一种无线电能传输系统
CN108306419B (zh) 一种多发射单接收结构的电场式无线电能传输系统
CN113972754A (zh) 串并联补偿的无线电能传输线圈结构
Côte et al. Design and optimization of a self-resonant impedance matched coil for Wireless Power Transfer
CN112467894A (zh) 一种无线充电系统负载参数辨识方法及系统
CN113972752B (zh) 用于无线电能传输的耦合补偿结构
CN111082539A (zh) Lcc-s拓扑、无线电能传输系统及谐波含量抑制方法
CN110289819A (zh) 一种射频前端及其射频功率放大器的输出匹配网络
CN110311473A (zh) 一种具有高抗偏移特性的无线电能传输系统
CN110174581A (zh) 无线传输变压器漏感测量方法和装置
CN219499050U (zh) 串联-串联型补偿无线电能传输系统
CN210325474U (zh) 一种无y电容无屏蔽的顺绕变压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Address after: 311305, Building 1, 101, 201, 301, Binhe Wealth Factory, No. 88 Binhe Road, Qingshanhu Street, Lin'an District, Hangzhou City, Zhejiang Province (self declared)

Patentee after: Yichuang Zhilian (Zhejiang) Electronic Technology Co.,Ltd.

Country or region after: China

Address before: Floor 2, building 1, No. 211, Chuanda Road, Pudong New Area, Shanghai, 201200

Patentee before: Shanghai Wanji Electronic Technology Co.,Ltd.

Country or region before: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