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185659A - 线圈和无线充电设备 - Google Patents

线圈和无线充电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185659A
CN112185659A CN202010952733.0A CN202010952733A CN112185659A CN 112185659 A CN112185659 A CN 112185659A CN 202010952733 A CN202010952733 A CN 202010952733A CN 112185659 A CN112185659 A CN 11218565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il
turn
planar winding
winding
plana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952733.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2185659B (zh
Inventor
王红军
蒋革
刘毛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iangsu Jicui Zhongyi Technology Industry Development Co ltd
AAC Technologies Holdings Nanjing Co Ltd
Science and Education City Branch of AAC New Energy Development Changzhou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cience and Education City Branch of AAC New Energy Development Changzhou Co Ltd
Ruisheng Technology Nanj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cience and Education City Branch of AAC New Energy Development Changzhou Co Ltd , Ruisheng Technology Nanj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Science and Education City Branch of AAC New Energy Development Changzhou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10952733.0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2185659B/zh
Priority to PCT/CN2020/117755 priority patent/WO2022052182A1/zh
Publication of CN11218565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18565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218565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18565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27/00Detail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in general
    • H01F27/28Coils; Windings; Conductive connections
    • H01F27/2823Wir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27/00Detail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in general
    • H01F27/28Coils; Windings; Conductive connections
    • H01F27/2804Printed winding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38/00Adaptation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for specific applications or functions
    • H01F38/14Inductive coupling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50/00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50/005Mechanical details of housing or structure aiming to accommodate the power transfer means, e.g. mechanical integration of coils, antennas or transducers into emitting or receiving device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50/00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50/10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using inductive coupling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7/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 H02J7/0042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characterised by the mechanical construction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27/00Detail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in general
    • H01F27/28Coils; Windings; Conductive connections
    • H01F27/2804Printed windings
    • H01F2027/2809Printed windings on stacked layers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线圈和线充电设备,所述线圈的外周部以第一平面绕组和第二平面绕组中叠设的多匝外线圈四股并行绕设,内周部以第一平面绕组和第二平面绕组中叠设的多匝内线圈两股并行绕设,使得外线圈充分利用外围空间,内线圈和外线圈的电流分布更均匀,磁场分布更均匀,感应线圈的交流电阻更小。

Description

线圈和无线充电设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无线充电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运用无线充电的线圈和无线充电设备。
【背景技术】
随着智能设备的应用不断发展。而在众多智能设备之中,具有无线充电功能的智能设备为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产品。目前,无线充电器为其中重要的无线充电产品设备。
相关技术的无线充电器采用电磁感应原理,通过线圈进行能量耦合实现能量的传递,不用传统的充电电源线连接的特点。因而越来越受到手机、平板电脑、智能手表等厂家青睐。
然而,相关技术的无线充电器的能量传输用的线圈部分,由于线圈在无线充电时有电阻的损耗,造成降低传输效率的风险,并增加发热量。因而如何提高线圈性能是无线充电很重要的一个技术问题。其中,用于接收无线充电的接收端的线圈的传输效率的高低具有重要的作用。
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新的线圈和设备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传输效率高的线圈和无线充电设备。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线圈,其包括第一线端、第二线端以及将所述第一线端连接至所述第二线端的绕线组,所述绕线组至少包括叠设的第一平面绕组和第二平面绕组;
所述第一平面绕组由外至内包括相邻的外周部和内周部;所述第一平面绕组的外周部包括至少一匝外线圈,所述第一平面绕组的外线圈设有沿线圈延伸方向延伸的切槽,并包括由所述切槽分隔的四股第一圈部;所述第一平面绕组的内周部至少包括一匝内线圈,所述第一平面绕组的内线圈设有沿线圈延伸方向延伸的切槽,并包括由所述切槽分隔的第一外圈部和第一内圈部;
所述第二平面绕组由外至内包括相邻的外周部和内周部;所述第二平面绕组的外周部包括至少一匝外线圈,所述第二平面绕组的外线圈设有沿线圈延伸方向延伸的切槽,并包括由所述切槽分隔的四股第二圈部;所述第二平面绕组的内周部至少包括一匝内线圈,所述第二平面绕组的内线圈设有沿线圈延伸方向延伸的切槽,并包括由所述切槽分隔的第二外圈部和第二内圈部;
所述第一圈部与所述第二圈部相对叠设,所述第一外圈部和所述第二外圈部相对叠设,所述第一内圈部和所述第二内圈部相对叠设;所述第一平面绕组的外线圈与所述第一平面绕组的内线圈串联,所述第一平面绕组的内线圈与所述第二平面绕组的内线圈并联,所述第二平面绕组的内线圈与所述第二平面绕组的外线圈串联。
优选的,在线圈的延伸方向上,所述第一平面绕组的外线圈包括外周部中最内侧的第一匝外线圈,所述第一平面绕组的内线圈包括内周部最外侧的第一匝内线圈,所述第一平面绕组的第一匝内线圈的首端与第一匝外线圈的部分尾端相对且通过连接部相连。
优选的,在线圈的延伸方向上,所述第一平面绕组和所述第二平面绕组的内线圈还包括位于内周部最内侧的第n匝内线圈,
所述第二平面绕组的外线圈包括外周部中最内侧的第一匝外线圈,所述第二平面绕组的内线圈包括内周部最外侧的第一匝内线圈,所述第二平面绕组的第一匝内线圈的首端与第一匝外线圈的首端相邻设置,所述第二平面绕组的第n匝内线圈的尾端与所述第一匝外线圈的首端通过出线段相连,所述出线段沿所述第二平面绕组的内周部的径向延伸。
优选的,所述第一平面绕组的内线圈还包括由外至内与所述第一匝内线圈相邻的第二匝内线圈,所述第一平面绕组的第一匝内线圈的尾端与第二匝内线圈的首端相对且通过连接部相连;
所述第二平面绕组的内线圈还包括由外至内与所述第一匝内线圈相邻的第二匝内线圈,所述第二平面绕组的第一匝内线圈的尾端与第二匝内线圈的首端相对且通过连接部相连。
优选的,所述第一平面绕组的外线圈由内至外还包括与所述第一匝外线圈相邻的第二匝外线圈,所述第一平面绕组的第一匝外线圈的部分第一圈部的尾端与第二匝外线圈的部分第一圈部的尾端相对,第一匝外线圈的第一圈部的首端与第二匝外线圈的第一圈部的尾端通过跨接部相连;
所述第一平面绕组的外线圈还包括位于外周部最外侧的第m匝外线圈,所述第m匝外线圈的第一圈部的首端与所述第一线端相连。
优选的,所述第二平面绕组的外线圈由内至外还包括与所述第一匝外线圈相邻的第二匝外线圈,所述第二平面绕组的第一匝外线圈的部分第一圈部的尾端与第二匝外线圈的部分第一圈部的首端相对,第一匝外线圈的第一圈部的尾端与第二匝外线圈的第一圈部的首端通过跨接部相连;
所述第一平面绕组的外线圈还包括位于外周部最外侧的第m匝外线圈,所述第m匝外线圈的第一圈部的尾端与所述第二线端相连。
优选的,所述第一平面绕组的至少一匝内线圈包括至少一个交叉部,在所述第一平面绕组的交叉部中,所述第一内圈部开设有让位部,所述第一外圈部的弯折部穿过所述让位部,所述第一平面绕组的内线圈在所述交叉部的左右两端,更换第一外圈部和第一内圈部由外至内的排布顺序。
优选的,所述第二平面绕组的至少一匝内线圈包括至少一个交叉部,在所述第二平面绕组的交叉部中,所述第一外圈部开设有让位部,所述第一内圈部的弯折部穿过所述让位部,所述第一平面绕组的内线圈在所述交叉部的左右两端,更换第一外圈部和第一内圈部由外至内的排布顺序。
优选的,所述第一平面绕组的交叉部与所述第二平面绕组的交叉部相对叠设,且所述第一平面绕组交叉部中的弯折部与所述第二平面绕组交叉部中的弯折部交叉设置。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无线充电设备,该设备包括如上任意一项所述的线圈。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提供了一种线圈和线充电设备,所述线圈的外周部以第一平面绕组和第二平面绕组中叠设的多匝外线圈四股并行(第一圈部或第二圈部)绕设,内周部以第一平面绕组和第二平面绕组中叠设的多匝内线圈两股并行(第一内圈部和第一外圈部或者第二内圈部和第二外圈部)绕设,使得外线圈充分利用外围空间,内线圈和外线圈的电流分布更均匀,磁场分布更均匀,感应线圈的交流电阻更小。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线圈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线圈的部分立体结构分解示意图;
图3为图2中B部分的放大图;
图4为图2中B’部分的放大图;
图5为图2中C部分的放大图;
图6为图2中C’部分的放大图;
图7为图1中A部分的放大图;
附图说明:线圈100;第一线端1;第二线端2;绕线组3;第一平面绕组T3;第一匝外线圈To31;第二匝外线圈To32;第m匝外线圈To3m;第一匝内线圈Ti31;第二内外线圈Ti32;第n匝内线圈Ti3n;第一圈部c1;第一外圈部a1;第一内圈部b1;第二平面绕组B3;第一匝外线圈Bo31;第二匝外线圈Bo32;第m匝外线圈Bo3m;第一匝内线圈Bi31;第二内外线圈Bi32;第n匝内线圈Bi3n;第二圈部c2;第二内圈部a2;第二内圈部c2;出线段4;切槽5;跨接部6;让位部7;连接部8;过孔9;交叉部M;弯折部N。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请参阅图1-7,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线圈100。
所述线圈100包括第一线端1、第二线端2以及将所述第一线端1连接至所述第二线端2的绕线组3。
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线端1为所述线圈100的输入端口。
所述第二线端2为所述线圈100的输出端口。当然,所述第一线端1和所述第二线端2可以互换,即所述第一线端1为所述线圈100的输出端口;所述第二线端2为所述线圈100的输入端口也是可以的。
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绕线组3包括叠设的第一平面绕组T3和第二平面绕组B3,所述第一平面绕组T3和第二平面绕组B3均沿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同心螺旋环绕制成。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并不限定线圈包括两层平面绕组,根据需要,线圈可调整为多层平面绕组。
所述第一平面绕组T3包括依次由外至内且相互间隔设置的第m匝外线圈To3m、……、第2匝外线圈To32、第一匝外线圈To31、第一匝内线圈Ti31、第二匝内线圈Ti32、……、第n匝内线圈Ti3n。由外至内第m匝外线圈To3m、……、第2匝外线圈To32、第一匝外线圈To31首尾相连形成串联的第一平面绕组T3的外周部;由外至内,第一匝内线圈Ti31、第二匝内线圈Ti32、……、第n匝内线圈Ti3n首尾相连形成串联的第一平面绕组T3的内周部;第一匝外线圈To31的尾端与第一匝内线圈Ti31的首端相连以使外周部与内周部串联。在本发明实施例中,第一平面绕组T3的外周部有3匝串联的外线圈,内周部有五匝串联的内线圈。
其中,请参阅图3和图5,在第一平面绕组T3中线圈的延伸方向上,外周部的各匝外线圈均设有沿线圈延伸方向延伸的三个间隔设置的切槽5,各匝外线圈包括被三个切槽5分隔的四个间隔的第一圈部c1,相邻两匝外线圈的部分第一圈部c1首尾相对,相邻两匝外线圈的各第一圈部c1首尾通过跨接部6相连。例如第二匝外线圈To32的其中两个第一圈部的尾端与第一匝外线圈To31的其中两个第一圈部的首端相对,且第二匝外线圈To32的四个第一圈部的尾端与第一匝外线圈To31的四个第一圈部的首端通过跨接部6相连。内周部的各匝内线圈均设有沿线圈延伸方向延伸的切槽5,各匝外线圈包括被切槽5分隔的第一外圈部a1和第一内圈部b1,各匝内线圈的第一外圈部a1和第一内圈部b1的首端通过跨接部连接形成各匝内线圈的首端,各匝内线圈的第一外圈部a1和第一内圈部b1的尾端也通过跨接部连接形成各匝内线圈的尾端,相邻两匝内线圈首尾相对且通过连接部8相连。例如第二匝外线圈To32的第一外圈部和第一内圈部的首端通过跨接部连接形成第二匝外线圈To32的首端,第一匝外线圈To31的第一外圈部和第一内圈部的尾端通过跨接部连接后形成第一匝外线圈To31的尾端,第一匝外线圈To31的尾端与第二匝外线圈To32的首端相对并通过连接部8连接。外圈部的最外侧的第m匝外线圈四个第一圈部的首端通过跨接部6连接后与第一线端1相连。内周部和外周部的连接为,第一匝外线圈To31的其中两个第一圈部的尾端与第一匝内线圈To31的首端相对,第一匝外线圈To31的其中两个第一圈部的尾端通过跨接部6连接后与第一匝内线圈Ti31的首端相连。
第二平面绕组B3包括依次由外至内且相互间隔设置的第m匝外线圈Bo3m、……、第二匝外线圈Bo32、第一匝外线圈Bo31、第一匝内线圈Bi31、第二内外线圈Bi32、……、第n匝内线圈Bi3n。由外至内第m匝外线圈Bo3m、……、第2匝外线圈Bo32、第一匝外线圈Bo31首尾相连形成串联的第一平面绕组B3的外周部;由外至内,第一匝内线圈Bi31、第二匝内线圈Bi32、……、第n匝内线圈Bi3n首尾相连形成串联的第一平面绕组B3的内周部;第一匝外线圈Bo31的尾端与第一匝内线圈Bi31的首端相连以使外周部与内周部串联。在本发明实施例中,第二平面绕组B3的外周部有3匝串联的外线圈,内周部有五匝串联的内线圈。
其中,请参阅图4和图6,在第二平面绕组B3中线圈的延伸方向上,外周部的各匝外线圈均设有沿线圈延伸方向延伸的三个间隔设置的切槽5,各匝外线圈包括被三个切槽5分隔的四个间隔的第一圈部c1,相邻两匝外线圈的部分第一圈部c1首尾相对,相邻两匝外线圈的各第一圈部c1首尾通过跨接部6相连。例如第二匝外线圈Bo32的其中两个第一圈部的首端与第一匝外线圈Bo31的其中两个第一圈部的尾端相对,且第二匝外线圈Bo32的四个第一圈部的首端与第一匝外线圈Bo31的四个第一圈部的尾端通过跨接部6相连。内周部的各匝内线圈均设有沿线圈延伸方向延伸的切槽5,各匝外线圈包括被切槽5分隔的第一外圈部a1和第一内圈部b1,各匝内线圈的第一外圈部a1和第一内圈部b1的首端通过跨接部连接形成各匝内线圈的首端,各匝内线圈的第一外圈部a1和第一内圈部b1的尾端也通过跨接部连接形成各匝内线圈的尾端,相邻两匝内线圈首尾相对且通过连接部8相连。例如第二匝外线圈Bo32的第一外圈部和第一内圈部的首端通过跨接部连接形成第二匝外线圈Bo32的首端,第一匝外线圈Bo31的第一外圈部和第一内圈部的尾端通过跨接部连接后形成第一匝外线圈Bo31的尾端,第一匝外线圈Bo31的尾端与第二匝外线圈Bo32的首端相对并通过连接部8连接。外圈部的最外侧的第m匝外线圈四个第一圈部的尾端通过跨接部6连接后与第二线端2相连。内周部和外周部的连接为,第一匝外线圈Bo31的其中四个第一圈部的首端与第一匝内线圈Bo31的首端相邻设置,第一匝外线圈Bo31的四个第一圈部的首端通过跨接部6连接后与第n匝内线圈Bi3n的尾端通过出线段4相连,所述第二平面绕组B3的内线圈上开设有让位部7,让位部7沿所述第二平面绕组B3的内周部的径向延伸,出线段4穿过让位部7处连接第一匝外线圈Bo31的首端和第n匝内线圈Bo3n的尾端。
其中,请参阅图1-图6,第一平面绕组T3和第二平面绕组B3的内周部相对叠设,第一平面绕组T3和第二平面绕组B3的外周部相对叠设。第一平面绕组T3各匝外线圈的第一圈部c1和第二平面绕组B3各匝外线圈的第二圈部c2相对叠设,第一平面绕组T3各匝内线圈的所述第一外圈部a1和第二平面绕组B3各匝内线圈的所述第二外圈部a2相对叠设,第一平面绕组T3各匝内线圈的所述第一内圈部b1和第二平面绕组B3各匝内线圈的所述第二内圈部b2相对叠设。
且所述第一平面绕组T3内周部的外线圈与所述第一平面绕组T3内周部的内线圈串联,所述第一平面绕组T3内周部的各匝内线圈与所述第二平面绕组B3内周部的各匝内线圈并联,所述第二平面绕组B3内周部的内线圈与所述第二平面绕组B3外周部的外线圈串联。具体的,第一平面绕组T3的外周部由外至内第m匝外线圈To3m、……、第2匝外线圈To32、第一匝外线圈To31依次串联后与内周部的第一匝内线圈Ti31、第二匝内线圈Ti32、……、第n匝内线圈Ti3n依次串联;第一平面绕组T3的内周部的第一匝内线圈Ti31与第二平面绕组B3的第一匝内线圈Bi31并联、第二匝内线圈Ti32与第二平面绕组B3的第二匝内线圈Bi32并联、……、第n匝内线圈Ti3n与第二平面绕组B3的第n匝内线圈Bi3n并联;第二平面绕组B3的外周部由外至内第m匝外线圈Bo3m、……、第2匝外线圈Bo32、第一匝外线圈Bo31依次串联后与内周部的第一匝内线圈Bi31、第二匝内线圈Bi32、……、第n匝内线圈Bi3n依次串联。
在一个可选的实施方式中,请参阅图7,第一平面绕组T3的内周部的各匝内线圈和第二平面绕组B3的内周部的各匝内线圈通过金属化过孔9并联。所述第一平面绕组T3的至少一匝内线圈包括至少一个交叉部M,本发明实施例中,第一平面绕组T3的内周部的每一匝内线圈均设有三个间隔的交叉部M,且对于每一匝内线圈来说每经过一次交叉部M,该匝内线圈的第一外圈部a1和第一内圈部b1在线圈的延伸方向上由外至内就会更换一次排布顺序。所述第二平面绕组B3的至少一匝内线圈包括至少一个交叉部M,本发明实施例中,第一平面绕组B3的内周部的每一匝内线圈均设有三个间隔的交叉部M,且对于每一匝内线圈来说每经过一次交叉部M,该匝内线圈的第一外圈部a1和第一内圈部b1在线圈的延伸方向上由外至内就会更换一次排布顺序。所述第一平面绕组T3的交叉部M与所述第二平面绕组B3的交叉部M相对叠设。
在所述第一平面绕组T3的各个交叉部M中,第一平面绕组T3的第一内圈部b1开设有让位部7,第一外圈部a1的弯折部n穿过所述让位部7。在所述第二平面绕组B3的各个交叉部M中,第二平面绕组B3的第一外圈部a1开设有让位部7,所述第一内圈部a1的弯折部N穿过所述让位部7。且第一平面绕组T3的交叉部M和第而平面绕组T3的交叉部M叠设后,所述第一平面绕组T3中的弯折部N与所述第二平面绕组B3中的弯折部N交叉设置,且各匝内线圈的外圈部和内圈部中弯折部N的两侧和让位部7的两侧均设有过孔9,且通过金属化过孔9实现第一平面绕组T3和第二平面绕组B3的各匝内线圈的并联。
本发明实施例的线圈,从外往内,外周部以第一平面绕组T3和第二平面绕组B3中叠设的三匝外线圈四股并行(第一圈部c1或第二圈部c2)绕设,内周部以第一平面绕组T3和第二平面绕组B3中叠设的五匝内线圈两股并行(第一内圈部b1和第一外圈部a1或者第二内圈部b2和第二外圈部a2)绕设,使得外线圈充分利用外围空间,内线圈和外线圈的电流分布更均匀,磁场分布更均匀,感应线圈的交流电阻更小。
本发明实施例的仿真实验表明:以4股11匝组成的绕线组3,在线圈内径20mm,外径48mm,线距良率控制量产水平,铜厚2Oz的条件下,经测试,电感为5uH左右,电感交流电阻<185mohm,可见,线圈100的电感值和电阻值较小且低于现有结构线圈,可以说明本发明的线圈100的传输效率高。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无线充电设备,该设备包括所述线圈100。
以上所述的仅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在此应当指出,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创造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改进,但这些均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Claims (10)

1.一种线圈,其包括第一线端、第二线端以及将所述第一线端连接至所述第二线端的绕线组,所述绕线组至少包括叠设的第一平面绕组和第二平面绕组;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平面绕组由外至内包括相邻的外周部和内周部;所述第一平面绕组的外周部包括至少一匝外线圈,所述第一平面绕组的外线圈设有沿线圈延伸方向延伸的切槽,并包括由所述切槽分隔的四股第一圈部;所述第一平面绕组的内周部至少包括一匝内线圈,所述第一平面绕组的内线圈设有沿线圈延伸方向延伸的切槽,并包括由所述切槽分隔的第一外圈部和第一内圈部;
所述第二平面绕组由外至内包括相邻的外周部和内周部;所述第二平面绕组的外周部包括至少一匝外线圈,所述第二平面绕组的外线圈设有沿线圈延伸方向延伸的切槽,并包括由所述切槽分隔的四股第二圈部;所述第二平面绕组的内周部至少包括一匝内线圈,所述第二平面绕组的内线圈设有沿线圈延伸方向延伸的切槽,并包括由所述切槽分隔的第二外圈部和第二内圈部;
所述第一圈部与所述第二圈部相对叠设,所述第一外圈部和所述第二外圈部相对叠设,所述第一内圈部和所述第二内圈部相对叠设;所述第一平面绕组的外线圈与所述第一平面绕组的内线圈串联,所述第一平面绕组的内线圈与所述第二平面绕组的内线圈并联,所述第二平面绕组的内线圈与所述第二平面绕组的外线圈串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圈,其特征在于,
在线圈的延伸方向上,所述第一平面绕组的外线圈包括外周部中最内侧的第一匝外线圈,所述第一平面绕组的内线圈包括内周部最外侧的第一匝内线圈,所述第一平面绕组的第一匝内线圈的首端与第一匝外线圈的部分尾端相对且通过连接部相连。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线圈,其特征在于,
在线圈的延伸方向上,所述第一平面绕组和所述第二平面绕组的内线圈还包括位于内周部最内侧的第n匝内线圈,
所述第二平面绕组的外线圈包括外周部中最内侧的第一匝外线圈,所述第二平面绕组的内线圈包括内周部最外侧的第一匝内线圈,所述第二平面绕组的第一匝内线圈的首端与第一匝外线圈的首端相邻设置,所述第二平面绕组的第n匝内线圈的尾端与所述第一匝外线圈的首端通过出线段相连,所述出线段沿所述第二平面绕组的内周部的径向延伸。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线圈,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平面绕组的内线圈还包括由外至内与所述第一匝内线圈相邻的第二匝内线圈,所述第一平面绕组的第一匝内线圈的尾端与第二匝内线圈的首端相对且通过连接部相连;
所述第二平面绕组的内线圈还包括由外至内与所述第一匝内线圈相邻的第二匝内线圈,所述第二平面绕组的第一匝内线圈的尾端与第二匝内线圈的首端相对且通过连接部相连。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线圈,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平面绕组的外线圈由内至外还包括与所述第一匝外线圈相邻的第二匝外线圈,所述第一平面绕组的第一匝外线圈的部分第一圈部的尾端与第二匝外线圈的部分第一圈部的尾端相对,第一匝外线圈的第一圈部的首端与第二匝外线圈的第一圈部的尾端通过跨接部相连;
所述第一平面绕组的外线圈还包括位于外周部最外侧的第m匝外线圈,所述第m匝外线圈的第一圈部的首端与所述第一线端相连。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线圈,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平面绕组的外线圈由内至外还包括与所述第一匝外线圈相邻的第二匝外线圈,所述第二平面绕组的第一匝外线圈的部分第一圈部的尾端与第二匝外线圈的部分第一圈部的首端相对,第一匝外线圈的第一圈部的尾端与第二匝外线圈的第一圈部的首端通过跨接部相连;
所述第一平面绕组的外线圈还包括位于外周部最外侧的第m匝外线圈,所述第m匝外线圈的第一圈部的尾端与所述第二线端相连。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圈,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平面绕组的至少一匝内线圈包括至少一个交叉部,在所述第一平面绕组的交叉部中,所述第一内圈部开设有让位部,所述第一外圈部的弯折部穿过所述让位部,所述第一平面绕组的内线圈在所述交叉部的左右两端,更换第一外圈部和第一内圈部由外至内的排布顺序。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线圈,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平面绕组的至少一匝内线圈包括至少一个交叉部,在所述第二平面绕组的交叉部中,所述第一外圈部开设有让位部,所述第一内圈部的弯折部穿过所述让位部,所述第一平面绕组的内线圈在所述交叉部的左右两端,更换第一外圈部和第一内圈部由外至内的排布顺序。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线圈,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平面绕组的交叉部与所述第二平面绕组的交叉部相对叠设,且所述第一平面绕组交叉部中的弯折部与所述第二平面绕组交叉部中的弯折部交叉设置。
10.一种无线充电设备,其特征在于,该设备包括如权利要求1-9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线圈。
CN202010952733.0A 2020-09-11 2020-09-11 线圈和无线充电设备 Active CN112185659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952733.0A CN112185659B (zh) 2020-09-11 2020-09-11 线圈和无线充电设备
PCT/CN2020/117755 WO2022052182A1 (zh) 2020-09-11 2020-09-25 线圈和无线充电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952733.0A CN112185659B (zh) 2020-09-11 2020-09-11 线圈和无线充电设备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185659A true CN112185659A (zh) 2021-01-05
CN112185659B CN112185659B (zh) 2022-05-06

Family

ID=7392059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952733.0A Active CN112185659B (zh) 2020-09-11 2020-09-11 线圈和无线充电设备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12185659B (zh)
WO (1) WO2022052182A1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555967A (zh) * 2021-06-10 2021-10-26 上海万暨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无线充电发射线圈的谐振补偿方法、装置及系统
CN115020077A (zh) * 2021-12-01 2022-09-06 荣耀终端有限公司 无线充电线圈、电子设备及天线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8337243U (zh) * 2018-07-19 2019-01-04 深圳市信维通信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无线充电发射器的走线结构
CN208522543U (zh) * 2018-07-24 2019-02-19 昆山联滔电子有限公司 无线充电线圈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565102B (zh) * 2018-03-28 2020-08-14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线圈模组、无线充电发射装置、接收装置、系统和终端
US10784044B2 (en) * 2018-04-30 2020-09-22 Integrated Device Technology, Inc. Optimization of transmit and transmit/receive (TRX) coils for wireless transfer of power
CN108735439B (zh) * 2018-05-25 2023-11-17 昆山联滔电子有限公司 薄膜线圈及电子装置
CN109887724B (zh) * 2019-02-28 2021-10-01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线圈模组、无线充电发射、接收装置、系统及移动终端
CN111092495A (zh) * 2020-01-13 2020-05-01 深圳市海德门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串并联混合式多层多股无线充电线圈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8337243U (zh) * 2018-07-19 2019-01-04 深圳市信维通信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无线充电发射器的走线结构
CN208522543U (zh) * 2018-07-24 2019-02-19 昆山联滔电子有限公司 无线充电线圈装置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555967A (zh) * 2021-06-10 2021-10-26 上海万暨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无线充电发射线圈的谐振补偿方法、装置及系统
CN113555967B (zh) * 2021-06-10 2023-12-15 上海万暨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无线充电发射线圈的谐振补偿方法、装置及系统
CN115020077A (zh) * 2021-12-01 2022-09-06 荣耀终端有限公司 无线充电线圈、电子设备及天线
WO2023098170A1 (zh) * 2021-12-01 2023-06-08 荣耀终端有限公司 无线充电线圈、电子设备及天线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185659B (zh) 2022-05-06
WO2022052182A1 (zh) 2022-03-1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6526075B2 (ja) 無線電力伝達システムで使用される導磁コア
CN112185659B (zh) 线圈和无线充电设备
RU2481662C2 (ru) Плоская катушка
US7227438B2 (en) Superconducting wire transposition method and superconducting transformer using the same
KR20170022421A (ko) 무선충전형 안테나유닛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무선전력 충전모듈
CN104681258B (zh) 线圈
CN202126904U (zh) 线圈骨架、无线电力传输系统的线圈装置
US11509170B2 (en) Wireless power transmission system comprising reception coil having constant pitch
CN104021922A (zh) 一种可实现绕组非正交解耦的变压器
US11387680B2 (en) Coreless power transformer
GB2535822B (en) Planar transformer with conductor plates forming windings
US10692646B2 (en) Single litz wire transformers
CN205452532U (zh) 正交绕线型贴片式nfc天线及天线系统
CN213988466U (zh) 一种聚变堆环向场高温超导磁体线圈
CN112201458B (zh) 线圈和无线充电设备
CN101399114B (zh) 一种多磁路变压器
CN112185660B (zh) 线圈和无线充电设备
CN112002540B (zh) 线圈和无线充电设备
US9000878B1 (en) Magnetic component with bobbinless winding
CN103516060B (zh) 适用于磁共振能量耦合的柔性多接收集成立体mems谐振子
CN102789864A (zh) 弹性超导磁体骨架及制作方法
CN202332473U (zh) 磁环电抗器
CN202258721U (zh) 组合式绕线架的变压器
CN110914937A (zh) 薄变压器及其制造方法
CN109921522A (zh) 具有无线充电功能的线圈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31020

Address after: 213000 No. 801, Changwu Road, Wujin District, Changzhou City, Jiangsu Province (Yuanyu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uilding, Changzhou science and Education City)

Patentee after: Science and Education City branch of Ruisheng new energy development (Changzhou) Co.,Ltd.

Patentee after: AAC TECHNOLOGIES (NANJING) Co.,Ltd.

Patentee after: Jiangsu Jicui Zhongyi Technology Industry Development Co.,Ltd.

Address before: No. 801, Changwu Road, Wujin District, Changzhou City, Jiangsu Province

Patentee before: Science and Education City branch of Ruisheng new energy development (Changzhou) Co.,Ltd.

Patentee before: AAC TECHNOLOGIES (NANJING) Co.,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