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543356B - WiFi通信方法及电子设备 - Google Patents

WiFi通信方法及电子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543356B
CN113543356B CN202010306683.9A CN202010306683A CN113543356B CN 113543356 B CN113543356 B CN 113543356B CN 202010306683 A CN202010306683 A CN 202010306683A CN 113543356 B CN113543356 B CN 113543356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ata frame
target channel
time
frame
control messag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306683.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3543356A (zh
Inventor
司小书
王祥
李莹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10306683.9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3543356B/zh
Priority to EP21789330.4A priority patent/EP4124149A4/en
Priority to PCT/CN2021/087221 priority patent/WO2021208960A1/zh
Publication of CN11354335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543356A/zh
Priority to US17/965,901 priority patent/US20230036718A1/en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354335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54335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4/00Wireless channel access
    • H04W74/08Non-scheduled access, e.g. ALOHA
    • H04W74/0808Non-scheduled access, e.g. ALOHA using carrier sensing, e.g. carrier sense multiple access [CSMA]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4/00Wireless channel access
    • H04W74/08Non-scheduled access, e.g. ALOHA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8Automatic repetition systems, e.g. Van Duuren systems
    • H04L1/1829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receiver end
    • H04L1/1861Physical mapping arrangement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8Automatic repetition systems, e.g. Van Duuren systems
    • H04L1/1829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receiver end
    • H04L1/1864ARQ related signal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8Automatic repetition systems, e.g. Van Duuren systems
    • H04L1/1867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transmitter end
    • H04L1/1893Physical mapping arrangement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8Automatic repetition systems, e.g. Van Duuren systems
    • H04L1/1867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transmitter end
    • H04L1/1896ARQ related signal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01Arrangements for dividing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03Two-dimensional division
    • H04L5/0005Time-frequency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53Allocation of signaling, i.e. of overhead other than pilot signals
    • H04L5/0055Physical resource allocation for ACK/NACK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91Signaling for the administration of the divided path
    • H04L5/0094Indication of how sub-channels of the path are allocated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14Two-way operation using the same type of signal, i.e. duplex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14Two-way operation using the same type of signal, i.e. duplex
    • H04L5/16Half-duplex systems; Simplex/duplex switching; Transmission of break signals non-automatically inverting the direction of transmiss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QSELECTING
    • H04Q11/00Selecting arrangements for multiplex systems
    • H04Q11/0001Selecting arrangements for multiplex systems using optical switching
    • H04Q11/0062Network aspect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QSELECTING
    • H04Q11/00Selecting arrangements for multiplex systems
    • H04Q11/0001Selecting arrangements for multiplex systems using optical switching
    • H04Q11/0062Network aspects
    • H04Q11/0067Provisions for optical access or distribution networks, e.g. Gigabit Ethernet Passive Optical Network (GE-PON), ATM-based Passive Optical Network (A-PON), PON-R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4/00Wireless channel access
    • H04W74/08Non-scheduled access, e.g. ALOHA
    • H04W74/0808Non-scheduled access, e.g. ALOHA using carrier sensing, e.g. carrier sense multiple access [CSMA]
    • H04W74/0816Non-scheduled access, e.g. ALOHA using carrier sensing, e.g. carrier sense multiple access [CSMA] with collision avoidanc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QSELECTING
    • H04Q11/00Selecting arrangements for multiplex systems
    • H04Q11/0001Selecting arrangements for multiplex systems using optical switching
    • H04Q11/0062Network aspects
    • H04Q2011/0079Operation or maintenance aspect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QSELECTING
    • H04Q2213/0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selecting arrangements in general and for multiplex systems
    • H04Q2213/1301Optical transmission, optical switch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4/00Network topologies
    • H04W84/02Hierarchically pre-organised networks, e.g. paging networks, cellular networks, WLAN [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 or WLL [Wireless Local Loop]
    • H04W84/10Small scale networks; Flat hierarchical networks
    • H04W84/12WLAN [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通信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WiFi通信方法及电子设备。所述方法包括:AP设备与第一设备通过目标信道连接。AP设备支持全双工通信。基于此,AP设备在目标信道空闲时,通过所述目标信道向第一设备发送控制消息,该控制消息中包含AP设备占用目标信道的时间段。第一设备根据该时间段确定第一数据帧的发送时刻,该发送时刻在该时间段内。之后,第一设备在该发送时刻通过目标信道向AP设备发送第一数据帧。相应的,AP设备在时间段内通过目标信道接收到第一数据帧。可见,本申请技术方案,AP设备不仅能够通过目标信道发送数据帧,还能够指示对端设备通过目标信道发送数据帧,从而能够实现全双工通信,进而,能够缩短传输时延。

Description

WiFi通信方法及电子设备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通信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无线(wireless fidelity,WiFi)通信方法及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在WiFi技术中,站点(station,STA)设备可以通过至少一个接入点(accesspoint,AP)设备接入光网络终端(optic network terminal,ONT)设备提供的WiFi网络。其中,AP设备用于转发STA设备与ONT设备之间的数据。
根据现有WiFi通信机制的定义,AP设备与ONT设备之间、AP设备与STA设备之间、以及AP设备与AP设备之间,均采用半双工的模式传输数据。“半双工”是指在占用信道之后,AP设备只能向该AP设备的对端设备发送数据,或者接收该对端设备的数据。这样将造成ONT与STA设备之间传输延时的增加。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WiFi通信方法及电子设备,以解决现有WiFi通信机制传输延时长的问题。
第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WiFi通信方法,该方法包括,AP设备侦听目标信道是否空闲;若所述目标信道空闲,所述AP设备通过所述目标信道向第一设备发送第一控制消息,所述第一控制消息包含指示所述AP设备采用全双工的方式传输数据帧的信息,和所述AP设备占用所述目标信道的时间段,所述时间段用于使所述第一设备确定使用所述目标信道发送数据帧的时刻;所述AP设备在所述时间段内的所述时刻后通过所述目标信道接收来自于所述第一设备的第一数据帧。
其中,WiFi通信系统中,站点设备通常通过AP设备接入ONT设备提供的WiFi网络。AP设备可以提供与ONT设备与站点设备连接的信道,进而用于转发ONT设备与站点设备之间的通信数据。本申请中,AP设备例如作为主控设备,可以监听该AP设备所连接的目标信道是否空闲。进而,在目标信道空闲时,AP设备占用该目标信道并确定占用时间段。之后,AP设备指示对端设备在占用时间段内向该AP设备发送数据帧。采用本实现方式,在占用目标信道之后,AP设备不仅能够通过目标信道发送数据帧,还能够指示对端设备通过目标信道发送数据帧,从而能够实现全双工通信,进而,能够缩短传输时延。
一种可选的设计中,所述AP设备在所述时间段内通过所述目标信道接收来自于所述第一设备的第一数据帧之后,还包括:所述AP设备通过所述目标信道向所述第一设备发送第一确认ACK帧,所述第一ACK帧是所述第一数据帧的ACK帧。其中,AP设备接收到第一数据帧之后,可以及时向第一设备发送第一ACK帧,从而确保AP设备与第一设备之间通信的可靠性。
一种可选的设计中,所述第一控制消息还包含指示所述第一设备采用全双工的方式与所述AP设备传输数据帧的信息,所述AP设备通过所述目标信道向第一设备发送第一控制消息之后,还包括:所述AP设备在所述时间段内通过所述目标信道向所述第一设备发送第二数据帧;所述AP设备在所述时间段内通过所述目标信道接收第二ACK帧,所述第二ACK帧是所述第二数据帧的ACK帧。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设备可以支持全双工通信模式和半双工通信模式。相应的,AP设备作为主控设备可以通过控制消息指示第一设备的通信模式。采用本实现方式,AP设备与第一设备之间的操作灵活性更高,从而使得本方案的使用性更广。
一种可选的设计中,所述AP设备通过第一组资源块接收所述第一数据帧和所述第二ACK帧;所述AP设备通过第二组资源块发送所述第一ACK帧和所述第二数据帧,所述第一组资源块与所述第二组资源块组成所述目标信道。
其中,AP设备通常可以支持至少一个频点。该频点可以提供多个信道。一条信道可以划分得到多个RU。一些实施例中,目标信道是AP设备中一个频点下的一条信道。AP设备可以占用该目标信道的全部带宽发送数据帧,以及接收数据帧。采用本实现方式,能够使得目标信道的频谱利用率最大化,从而节省传输资源。另一些实施例中,目标信道是AP设备中一个频点下的一条信道。在第一设备采用全双工通信模式下,AP设备可以通过该目标信道的部分RU接收来自于第一设备的数据帧,通过另一部分RU向第一设备发送数据帧。其他一些实施例中,目标信道是AP设备中一个频点下的两条信道。在第一设备采用全双工通信模式下,AP设备可以通过其中一条信道接收来自于第一设备的数据帧,通过另一条信道向第一设备发送数据帧。
采用本实现方式,AP设备对目标信道配置灵活,从而能够采用多种传输模式与第一设备进行通信,不仅能够实现全双工通信,减少传输时延,而且灵活性较高。
一种可选的设计中,还包括:若所述目标信道空闲,所述AP设备通过所述目标信道向所述第一设备发送第二控制消息,所述第二控制消息包含指示所述AP设备采用全双工的方式传输数据帧的信息、所述时间段、和指示所述第一设备采用半双工的方式与所述AP设备传输数据帧的信息。采用本实现方式,AP设备与第一设备之间的操作灵活性更高,从而使得本方案的使用性更广。
一种可选的设计中,控制消息包括帧控制(frame control)字段、持续时间(duration)字段和通信模式指示字段。其中,duration字段用于指示AP设备占用目标信道的时间段。该时间段的起始时刻可以是AP设备发送该控制消息的时刻。通信模式指示字段用于指示AP设备和第一设备中至少一个所采用的通信模式。
一些实施例中,通信模式指示字段可以实现为一个字段,该字段可以包括至少两个比特位,该至少两个比特位中的部分字段指示发送端的通信模式,另一部分字段指示接收端的通信模式。另一些实施例中,通信模式指示字段包括发送端通信模式指示字段和接收端通信模式指示字段。
一种可选的设计中,所述AP设备通过第一组资源块接收所述第一数据帧,以及发送所述第一ACK帧,所述第一组资源块占所述目标信道带宽的一部分。一些实施例中,在第一设备采用半双工通信模式下,AP设备可以通过目标信道的部分RU与第一设备进行数据交互,通过另一部分与其他设备进行数据交互,以实现AP设备端的全双工通信。采用本实现方式,AP设备对目标信道配置灵活,从而能够采用多种传输模式与第一设备进行通信,不仅能够实现全双工通信,减少传输时延,而且灵活性较高。
一种可选的设计中,第一控制消息和第二控制消息还包括传输模式信息,所述传输模式信息指示所述AP设备与所述第一设备中至少一个对所述目标信道的使用信息。其中,与目标信道的实现形式相对应的,本申请提供了多种传输模式。基于此,AP设备和第一设备可以根据所传输数据的需求,确定最适合的传输模式。采用本实现方式,不仅能够实现全双工通信,减少传输时延,而且灵活性较高。
一种可选的设计中,所述AP设备在所述时间段内通过所述目标信道向所述第一设备发送第二数据帧之后,还包括:所述AP设备对所述第二数据帧对应的回波噪声进行降噪,以使所述第一数据帧的信噪比满足接收条件。其中,传统WiFi通信过程中,电子设备发送的信号之后,会产生回波噪声,该回波噪声会对电子设备从对端设备接收到的信号形成干扰。基于此,AP设备可以在发送第二数据帧之后,对第二数据帧对应的回波噪声进行降噪,以使第一数据帧的信噪比满足接收条件,从而实现全双工通信。
第二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无线WiFi通信方法,所述方法包括:第一设备通过目标信道接收来自于AP设备的第一控制消息,所述第一控制消息包含指示所述AP设备采用全双工的方式传输数据帧的信息,和所述AP设备占用所述目标信道的时间段;所述第一设备根据所述时间段确定第一数据帧的发送时刻,所述发送时刻在所述时间段内;所述第一设备在所述发送时刻通过所述目标信道向所述AP设备发送所述第一数据帧。
其中,第一设备可以是ONT设备、站点设备或者AP设备。第一设备通过目标信道与AP设备连接。本申请中,第一设备可以支持全双工通信模式和半双工通信模式,或者仅支持半双工通信模式。基于此,第一设备可以受控于AP设备的指示,确定所采用的通信模式。并且,为了确保AP设备端全双工通信,在获知AP设备占用目标信道的时间段之后,第一设备可以在AP设备占用目标信道的时间段内,通过目标信道向AP设备发送第一数据帧。这样能够减少传输时延。
一种可选的设计中,所述第一设备在所述发送时刻通过所述目标信道向所述AP设备发送所述第一数据帧之后,还包括:所述第一设备在所述时间段内通过所述目标信道接收来自于所述AP设备的第一确认ACK帧,所述第一ACK帧是所述第一数据帧的ACK帧。其中,第一设备向AP设备发送第一数据帧之后,应当可以接收到AP设备回复的第一ACK帧,从而确保AP设备与第一设备之间通信的可靠性。
一种可选的设计中,所述第一控制消息还包含指示所述第一设备采用全双工的方式与所述AP设备传输数据帧的信息,所述方法还包括:所述第一设备在所述时间段内通过所述目标信道接收来自于所述AP设备的第二数据帧;所述第一设备在所述时间段内通过所述目标信道向所述AP设备发送第二ACK帧,所述第二ACK帧是所述第二数据帧的ACK帧。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设备可以响应AP设备的指示,采用全双工的通信模式与AP设备进行通信。采用本实现方式,第一设备与AP设备之间的操作灵活性更高,从而使得本方案的使用性更广。
一种可选的设计中,所述第一设备通过第一组资源块发送所述第一数据帧和所述第二ACK帧;所述第一设备通过第二组资源块接收所述第二数据帧和所述第一ACK帧,所述第一组资源块与所述第二组资源块组成所述目标信道。采用本实现方式,AP设备对目标信道配置灵活,从而能够采用多种传输模式与第一设备进行通信,不仅能够实现全双工通信,减少传输时延,而且灵活性较高。
一种可选的设计中,还包括:所述第一设备通过所述目标信道接收来自于所述AP设备的第二控制消息,所述第二控制消息包含指示所述AP设备采用全双工的方式传输数据帧的信息、所述时间段、和指示所述第一设备采用半双工的方式与所述AP设备传输数据帧的信息。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设备可以响应AP设备的指示,采用半双工的通信模式与AP设备进行通信。采用本实现方式,第一设备与AP设备之间的操作灵活性更高,从而使得本方案的使用性更广。
一种可选的设计中,所述第一设备通过第一组资源块发送所述第一数据帧以及接收所述第一ACK帧,所述第一组资源块占所述目标信道带宽的一部分。采用本实现方式,AP设备对目标信道配置灵活,从而能够采用多种传输模式与第一设备进行通信,不仅能够实现全双工通信,减少传输时延,而且灵活性较高。
一种可选的设计中,所述第一设备根据所述时间段确定第一数据帧的发送时刻,包括:所述第一设备根据所述时间段确定所述AP设备完成数据帧发送的时刻;所述第一设备确定所述第一数据帧在所述目标信道的传输速率;所述第一设备根据所述传输速率和所述第一数据帧的数据量确定所述第一数据帧在所述目标信道的传输时长;所述第一设备使用所述AP设备完成数据帧发送的时刻减去所述传输时长,得到所述发送时刻。
为了确保第一数据帧到达AP设备的时刻,AP设备没有未完成传输的数据帧,第一设备需要确定第一数据帧的发送时刻。示例性的,第一设备根据时间段能够确定AP设备的数据帧传输完成的时刻(以下简称“完成时刻”)。之后,第一设备使用完成时刻减去第一数据帧的传输时长,即可得到第一数据帧的发送时刻。第一设备可以根据第一数据帧的数据量和第一数据帧的传输速率确定传输时长。
采用本实现方式,能够确保第一数据帧到达AP设备的时刻,AP设备没有未完成传输的数据帧,避免与发送第一ACK帧产生冲突,从而确保AP设备端能够顺利的通过全双工通信模式传输数据。
一种可选的设计中,还包括:所述第一设备从第一控制消息或者第二控制消息中读取传输模式信息,所述传输模式信息指示所述AP设备与所述第一设备中至少一个对所述目标信道的使用信息;所述第一设备根据所述传输模式信息通过所述目标信道传输数据帧。与目标信道的实现形式相对应的,本申请提供了多种传输模式。基于此,第一设备和AP设备可以根据所传输数据的需求,确定最适合的传输模式。采用本实现方式,不仅能够实现全双工通信,减少传输时延,而且灵活性较高。
第三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AP设备,该设备包括用于执行第一方面及第一方面各实现方式的中方法步骤的功能模块。
第四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用作第一设备,该设备包括用于执行第二方面及第二方面各实现方式的中方法步骤的功能模块。
第五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AP设备,包括收发器,处理器以及存储器。其中,收发器、处理器以及所述存储器之间可以通过总线系统相连。该收发器用于执行与第一设备之间数据的收发。该存储器用于存储程序、指令或代码,所述处理器用于执行所述存储器中的程序、指令或代码,完成第一方面或第一方面的任意一种可能的设计中的方法。
第六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用作第一设备,包括收发器,处理器以及存储器。其中,收发器、处理器以及所述存储器之间可以通过总线系统相连。该收发器用于执行与AP设备之间数据的收发。该存储器用于存储程序、指令或代码,所述处理器用于执行所述存储器中的程序、指令或代码,完成第二方面或第二方面的任意一种可能的设计中第一设备执行的方法。
第七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WiFi通信系统,包括相互连接的AP设备和第一设备,所述AP设备如第三方面或第五方面所述,所述第一设备如第四方面或第六方面所述。
第八方面,本申请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存储有指令,当其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计算机执行第一方面、第二方面、第一方面任意可能的设计中或第二方面任意可能的设计中的方法。
为解决现有WiFi通信机制存在的问题,本申请实施例涉及的AP设备采用全双工通信模式,该AP设备在确定目标信道空闲之后,可以确定占用目标信道的时间段,然后通过控制消息告知第一设备该时间段,以及指示第一设备所采用的通信模式。之后,第一设备确定在该时间段内向AP设备发送数据帧的时刻,以及采用AP设备指示的通信模式向AP设备发送数据帧,从而确保AP设备实现全双工数据传输,进而,能够缩短传输时延。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WiFi通信系统10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WiFi通信方法100的信令交互图;
图3A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控制消息的示例性数据帧结构图;
图3B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清空发送(clear to send,CTS)消息的示例性数据帧结构图;
图4A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目标信道的第一种示例性实现方式的场景示意图;
图4B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目标信道的第二种示例性实现方式的场景示意图;
图4B-1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图4B中目标信道的第一种示例性使用场景示意图;
图4B-2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图4B中目标信道的第二种示例性使用场景示意图;
图4C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目标信道的第三种示例性实现方式的场景示意图;
图5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WiFi通信系统20的结构示意图;
图6A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WiFi通信方法200的执行时序示意图;
图6B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WiFi通信方法300的执行时序示意图;
图6C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WiFi通信方法400的执行时序示意图;
图7A为本申请提供的AP设备70的示例性组成示意图;
图7B为本申请提供的AP设备71的示例性结构示意图;
图8A为本申请提供的电子设备80的示例性组成示意图;
图8B为本申请提供的电子设备81的示例性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本申请中的附图,对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地描述。
本申请以下实施例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特定实施例的目的,而并非旨在作为对本申请的限制。如在本申请的说明书和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使用的那样,单数表达形式“一个”、“一种”、“所述”、“上述”、“该”和“这一”旨在也包括复数表达形式,除非其上下文中明确地有相反指示。还应当理解,尽管在以下实施例中可能采用术语第一、第二等来描述某一类对象,但所述对象不应限于这些术语。这些术语仅用来将该类对象的具体对象进行区分。例如,以下实施例中可能采用术语第一、第二等来描述数据帧,但本申请涉及的数据帧不应限于这些术语。这些术语仅用来将不同的数据帧进行区分。
以下对本申请的实施场景进行示例性描述。
图1示意了一种WiFi通信系统10,WiFi通信系统10包括光网络终端(opticnetwork terminal,ONT)设备11、接入点(access point,AP)设备12和站点(station,STA)设备13。站点设备13可以通过AP设备12接入ONT设备11提供的WiFi网络。
其中,ONT设备11可以将光信号转换为以太网信号,以及配置网络带宽等。本实施例中,ONT设备11可以用作以太网接入口的网关设备。ONT设备11可以以AP设备12为中继接入站点设备13,且ONT设备11可以将AP设备12作为转发设备与站点设备13进行通信。
本申请涉及的AP设备12可以被用作无线网络中的“无线访问节点”。一方面,AP设备12可以扩大ONT设备11提供的网络信号的覆盖范围,以将更多的无线客户端(例如站点设备13)接入无线网络。另一方面,AP设备12还可以转发ONT设备11与站点设备13之间的通信数据。AP设备12可以包括路由器、交换机、无线网卡、调制解调器等。
站点设备13可以是任意支持无线网络连接的设备,包括:智能手机、平板电脑、智能家居设备、工业控制设备、车辆设备等等。本申请中,终端11可以是包括但不限于搭载或者其它操作系统的电子设备。
可以理解的是,图1中示意的AP设备12和站点设备13均是逻辑功能层面的定义,在实际实现中,WiFi通信系统10中可以包含至少一个AP设备实体,以及至少一个站点设备实体。示例性的,WiFi通信系统10中ONT设备11可以连接多个站点设备实体。一些实施例中,ONT设备11与一个站点设备实体之间,例如可以连接一个AP设备实体。另一些实施例中,ONT设备11与一个站点设备实体之间,例如可以连接两个AP设备实体。此处不限制。
结合图1,AP设备12例如通过信道01与ONT设备11连接,通过信道02与站点设备13连接。下行信号的传输过程例如是,ONT设备11通过信道01将下行信号发送到AP设备12,之后,AP设备12通过信道02将下行信号发送到站点设备13。上行信号的传输过程例如是,站点设备13通过信道02将上行信号发送到AP设备12,之后,AP设备12通过信道01将上行信号发送到ONT设备11。
根据现有WiFi通信协议的定义,WiFi通信系统10中的各设备均采用半双工模式传输信号。以AP设备12为例,在使用信道01过程中,AP设备12通过信道01只能向ONT设备11发送上行信号,或者只能接收来自于ONT设备11的下行信号,无法通过信道01与既发送上行信号又接收下行信号。同理,在使用信道02过程中,AP设备12通过信道02只能向站点设备13发送下行信号,或者只能接收来自于站点设备13的上行信号,无法通过信道02既发送上行信号又接收下行信号。示例性的,AP设备12使用任一信道发送信号之前,均需要侦听相应信道是否空闲,若相应信道空闲,AP设备12使用相应信道发送信号。否则,相应信道正在被其他设备占用,或者正在传输AP设备12待接收的信号。可见,现有WiFi通信机制使得ONT设备11与站点设备13之间存在较长的传输时延。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WiFi通信方法及电子设备,其中,AP设备在确定目标信道空闲之后,能够占用目标信道,进而,指示对端设备在占用时间段内向该AP设备发送数据帧。这样,在占用目标信道之后,AP设备不仅能够通过目标信道发送数据帧,还能够指示对端设备通过目标信道发送数据帧,从而能够实现全双工通信,进而,能够缩短传输时延。
应理解,本申请实施例还可以适用于面向未来的其他通信技术。本申请描述的系统架构、设备以及业务场景是为了更加清楚的说明本申请的技术方案,并不构成对本申请提供的技术方案的限定,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知,随着系统架构的演变和新业务场景的出现,本申请提供的技术方案对于类似的技术问题,同样适用。
示例性的,结合所述WiFi通信系统10,本申请提供了WiFi通信方法的一种实施例。参见图2,本申请提供的WiFi通信方法100(以下简称方法100)可以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S101,AP设备侦听目标信道是否空闲。
其中,AP设备是支持全双工通信模式的设备。全双工通信模式是指,AP设备侦听到信道空闲之后,通过该信道发送数据帧的过程中还支持通过该信道接收数据帧。目标信道是AP设备所连接的信道。该目标信道是该AP设备任一频点下的频段。目标信道相关的实施例详见本说明书下文描述,此处不详述。
步骤S102,若目标信道空闲,AP设备通过目标信道向第一设备发送第一控制消息。
其中,第一设备是通过该目标信道与该AP设备建立连接的设备。第一设备可以是ONT设备、站点设备或者AP设备。
第一控制消息可以包含该AP设备采用全双工的方式传输数据帧的指示信息,以及AP设备占用目标信道的时间段的信息。基于此,该第一控制消息可以使第一设备在该时间段内,通过该目标信道向AP设备发送数据帧,以使该AP设备实现全双工传输。第一控制消息可以实现为准备发送(ready to send,RTS)消息、数据帧的包头或者其他支持WiFi通信协议,且能够传输上述功能性信息的消息中的至少一个,此处不限制。
步骤S103,第一设备根据时间段确定第一数据帧的发送时刻。
其中,第一数据帧的发送时刻在该时间段内。
需要指出的是,根据WiFi通信协议的定义,AP设备接收到来自于第一设备的第一数据帧之后,应当在等待帧间间隔(inter frame space,IFS)之后,立即向第一设备发送第一确认(acknowledge,ACK)帧。基于此,为了确保第一数据帧到达AP设备的时刻,AP设备没有未完成传输的数据帧,第一设备需要确定第一数据帧的发送时刻。其中,IFS是设备使用信道之前,为了避免与更高优先级的数据帧发生碰撞,所发送的间隔帧。
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设备可以根据时间段确定AP设备的数据帧传输完成的时刻(以下简称“完成时刻”)。之后,第一设备确定第一数据帧的传输时长。进而,第一设备使用完成时刻减去该传输时长,得到第一数据帧的发送时刻。
第一设备可以根据第一数据帧的数据量和第一数据帧的传输速率确定传输时长。其中,第一设备可以与AP设备协商第一数据帧的传输速率。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设备已知第一数据帧的数据量。另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设备可以确定第一数据帧的数据量。
第一控制消息实现为RTS消息,或者其他通信消息的场景下,第一设备例如已知第一数据帧的数据量。第一设备在确定完成时刻之后,可以根据第一数据帧的数据量与AP设备协商第一数据帧的传输速率,进而,确定第一数据帧的传输时长。
第一控制消息实现为数据帧包头的场景下,第一设备例如未知第一数据帧的数据量。第一设备在确定完成时刻之后,可以与AP设备协商第一数据帧的传输速率。本实施例中,第一设备可以根据第一控制消息确定AP设备所发送数据帧的数据量。进而,第一设备可以根据所确定的传输速率和AP设备所发送数据帧的数据量,确定第一数据帧的数据量,第一数据帧的数据量小于AP设备所发送数据帧的数据量。之后,第一设备确定第一数据帧的传输时长。
步骤S104,第一设备在发送时刻通过目标信道向AP设备发送第一数据帧。
其中,第一设备在确定发送时刻之后,可以在发送时刻通过目标信道向AP设备发送第一数据帧。相应的,AP设备可以在该时刻之后通过目标信道接收到该第一数据帧,AP设备接收到该第一数据帧的时刻在该时间段之内。
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设备可以使用目标信道的全部带宽发送第一数据帧。另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设备可以使用目标信道的部分带宽发送第一数据帧。关于目标信道的实现方式以及第一设备占用目标信道的实施例,详见本说明书下文的描述,此处不详述。
可以理解的是,第一设备在确定发送时刻之后,等待一定时长后到达所述发送时刻,第一设备等待的时长与第一数据帧的数据量相关。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数据帧的数据量较小,从而使得第一数据帧的传输时长较短。为了确保第一数据帧到达AP设备的时刻,AP设备已经完成数据帧传输,第一设备等待的时长较长。另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数据帧的数据量较大,从而使得第一数据帧的传输时长较长。为了确保第一设备在接收到来自于AP设备的数据帧时,已经完成第一数据帧的发送,第一设备等待的时长较短。此处不限制。
进一步的,在上述步骤的基础上,AP设备在接收到第一数据帧之后,还可以通过目标信道向第一设备发送第一ACK帧。其中,第一ACK帧的帧结构以及第一ACK帧中各字段的含义,可以参考IEEE 802.11标准协议中的相关说明,此处不进行赘述。
此外,AP设备发送第一ACK帧时占用的目标信道带宽,与目标信道的实现形式以及第一设备的通信模式相关。详见本说明书下文的描述,此处不详述。
本实施例中,AP设备支持全双工的通信模式,且AP设备可以侦听该AP设备所连接的目标信道是否空闲。其中,AP设备在确定目标信道空闲的情况下,可以确定占用该目标信道的时间段。之后,AP设备可以向第一设备发送控制消息。第一设备是通过目标信道与AP设备建立连接的电子设备。该控制消息用于告知第一设备该AP设备采用全双工通信模式传输数据帧,还用于指示第一设备发送数据帧的时刻等。示例性的,该控制消息中包含指示AP设备采用全双工通信模式的信息,以及AP设备占用目标信道的时间段。第一设备在获知AP设备对目标信道的占用时间段之后,可以确定向AP设备发送数据帧的时刻,之后,在所确定的时刻通过目标信道向AP设备发送数据帧,以使AP设备实现全双工传输。
由此可见,采用本申请的实现方式,AP设备侦听到目标信道空闲之后,可以确定占用目标信道的时间段,以及将该时间段携带在控制消息中发送到第一设备。之后,第一设备响应控制消息的指示,确定在该时间段内向AP设备发送数据帧的时刻。这样,AP设备在占用目标信道的时间段内,能够控制第一设备通过目标信道向AP设备发送数据帧,从而能够实现全双工传输数据帧,进而,能够缩短传输时延。
上述实施例明确指出AP设备采用全双工的通信模式。在实际实现中,第一设备可以支持全双工通信模式和半双工通信模式,也可以仅支持半双工通信模式。进而,本申请中,AP设备还可以通过控制消息指示第一设备的通信模式。
一些实施例中,上述方法100涉及的第一设备例如与AP设备采用全双工的通信模式进行数据交互。相应的,第一控制消息还可以包含指示第一设备采用全双工的方式与AP设备传输数据帧的信息。另一些实施例中,AP设备还可以指示第一设备采用半双工的通信模式与AP设备进行数据交互。示例性的,本实施例中,AP设备在确定目标信道空闲之后,可以通过目标信道向第一设备发送第二控制消息。第二控制消息中包含指示AP设备采用全双工的方式传输数据帧的信息、时间段、和指示第一设备采用半双工的方式与AP设备传输数据帧的信息。AP设备向第一设备发送第二控制消息之后,AP设备端的实施过程与第一设备端的实施过程,与方法100所示的实施例类似,此处不再赘述。
示例性的,如图3A所示,控制消息的数据帧可以包括帧控制(frame control)字段、持续时间(duration)字段和通信模式指示字段。其中,frame control字段用于指示该控制消息的功能等。duration字段用于指示AP设备占用目标信道的时间段。该时间段的起始时刻可以是AP设备发送该控制消息的时刻。通信模式指示字段用于指示AP设备和第一设备中至少一个所采用的通信模式。本申请中,通信模式指示字段至少指示该AP设备采用全双工通信模式通信。一些实施例中,通信模式指示字段也可以被设置为仅指示第一设备的通信模式。另一些实施例中,通信模式指示字段还可以被设置为指示AP设备的通信模式和第一设备的通信模式。此处不限制。
一些实施例中,通信模式指示字段可以实现为一个字段,该字段可以包括至少两个比特位,该至少两个比特位中的高位用于指示发送端的通信模式,低位用于指示接收端的通信模式。示例性的,通信模式指示字段包括两个比特位,其中,该两个比特位中高位的值是1时,例如指示AP设备采用全双工通信模式通信。高位的值是0时,例如指示AP设备采用半双工通信模式通信。该两个比特位中低位的值是1时,例如指示第一设备采用全双工通信模式通信。低位的值是0时,例如指示第一设备采用半双工通信模式通信。进而,第一控制消息中通信模式指示字段的值例如是“11”,指示AP设备采用全双工通信模式通信,第一设备采用全双工通信模式通信。第二控制消息中通信模式指示字段的值是“10”,指示AP设备采用全双工通信模式通信,第一设备采用半双工通信模式通信。
可以理解的是,上述通信模式指示字段的实施例仅是示意性描述,并不构成对本申请通信模式指示字段的限制。其他一些实施例中,通信模式指示字段也可以实现为:比特位中的低位用于指示发送端的通信模式,高位用于指示接收端的通信模式。比特位的值是0,可以指示全双工通信模式,比特位的值是1也可以指示半双工通信模式。通信模式指示字段中的比特位不限于两位。等等。
另一些实施例中,通信模式指示字段包括发送端通信模式指示字段和接收端通信模式指示字段。本申请实施例中,发送端通信模式指示字段用于指示该AP设备的通信模式,接收端通信模式指示字段用于指示第一设备的通信模式。
其中,发送端通信模式指示字段指示该AP设备的通信模式是全双工。示例性的,若发送端通信模式指示字段的长度是一个比特位,一些实施例中,该比特位的值是“1”时,指示AP设备的通信模式是全双工,那么,第一控制消息中该比特位的值是“1”。另一些实施例中,该比特位的值是“0”时,指示AP设备的通信模式是全双工,那么,第一控制消息中该比特位的值是“0”。
另外,若接收端通信模式指示字段的长度是一个比特位,当该比特位的值是“1”时,例如指示第一设备采用全双工通信模式,该比特位的值是“0”时,例如指示第一设备采用半双工通信模式。相应的,上述第一控制消息中接收端通信模式指示字段的值是“1”,上述第二控制消息中接收端通信模式指示字段的值是“0”。
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发送端通信模式指示字段对应的实施例,以及接收端通信模式指示字段对应的实施例,仅是示意性描述,并不构成对本申请控制消息的限制。另一些实施例中,发送端通信模式指示字段的长度也可以是其他值,接收端通信模式指示字段的长度也可以是其他值。此处不限制。
其他一些实施例中,控制消息还可以包括接收端地址(receiver address)字段、发送端地址(transmitter address)字段和帧校验序列(frame check sequence,FCS)字段等。此处不限制。其中,receiver address字段的含义、transmitter address字段的含义以及FCS字段的含义,可以参考IEEE 802.11标准协议中的相关说明,此处不进行赘述。
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仅是对控制消息的示意性描述,不构成对本申请控制消息的限制。另一些实施例中,控制消息还可以包括更多扩展字段或者更少的字段。此处不限制。
采用本实施例的实现方式,AP设备可以通过控制消息,告知第一设备该AP设备的通信模式、占用目标信道的时间段、以及指示第一设备所采用的通信模式等信息,以使第一设备能够在AP设备占用目标信道的时间段内,向AP设备发送数据帧,从而能够确保AP设备通过目标信道进行全双工传输。
进一步的,若控制消息是RTS消息,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设备接收到控制消息之后,向AP设备发送清空发送(clear to send,CTS)消息。
示例性的,如图3B所示,CTS消息的数据帧可以包括frame control字段和duration字段。其中,本实施例中的frame control字段用于指示CTS消息的功能等。CTS消息中的duration字段指示第一设备占用目标信道的时间段,该时间端的起始时刻是第一设备接收到控制消息的时刻。
另一些实施例中,CTS消息还可以包括receiver address字段和FCS字段。receiver address字段的含义和FCS字段的含义,可以参考IEEE 802.11标准协议中的相关说明,此处不进行赘述。
结合上述对第一设备通信模式实施例的描述,以下对AP设备在不同实施场景下的通信实施例进行介绍。
一些实施例中,若第一设备采用全双工的通信模式与AP设备进行数据交互,AP设备还可以在上述时间段内,通过目标信道向第一设备发送第二数据帧。相应的,本实施例中,第一设备还可以在接收到第二数据帧之后,通过目标信道向AP设备发送第二ACK帧。第二ACK帧是第一设备接收到第二数据帧的确认应答帧。这样,在目标信道空闲的状态下,第一设备通过目标信道既能够发送数据帧,也能够接收数据帧,实现与AP设备的全双工通信。
另一些实施例中,若第一设备采用半双工的通信模式与AP设备进行数据交互,第一设备仅支持通过目标信道向AP设备发送数据帧,不支持通过目标信道既发送数据帧又接收数据帧。基于此,本实施例中,AP设备不会通过目标信道向第一设备发送数据帧,但是AP设备可以通过目标信道向第二设备发送第二数据帧,以及通过目标信道接收来自于第二设备的第二ACK帧。其中,第二设备是通过目标信道与AP设备建立WiFi连接的电子设备。
示例性的,第一设备采用半双工的通信模式传输数据帧的场景下,该第一设备可以自行侦听该第一设备所连接的信道是否空闲,进而,在该第一设备所连接的信道空闲时,该第一设备通过相应信道发送数据帧。其中,第一设备所连接的信道包括所述目标信道。
需要指出的是,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设备发送第一数据帧的时刻,可以与AP设备发送第二数据帧的时刻相同。相应的,本实施例中,第一设备接收第一ACK帧的时刻,也可以与AP设备接收第二ACK帧的时刻相同。另一些实施例中,AP设备可以在接收到第一数据帧的时刻,发送第二数据帧。其他一些实施例中,AP设备发送第二数据帧的时刻可以大于第一设备发送第一数据帧的时刻,且小于AP设备接收到第一数据帧的时刻。本申请对此不限制。可见,采用本申请的实现方式,AP设备的全双工通信方式较为灵活,适用性广。
进一步的,为了确保在AP设备发送第二数据帧的时刻发送第一数据帧,第一设备能够根据控制消息中的时间段,确定AP设备发送第二数据帧的时刻,进而,在相应时刻向AP设备发送第一数据帧。其中,第一设备确定发送时刻的实施例详见上述描述,此处不赘述。
此外,一些实施例中,为了确保第一ACK帧的发送时刻与第二ACK帧的发送时刻保持一致,第一设备在确定第一数据帧发送时刻的过程中,还可以确定第一数据帧的传输时长。第一数据帧的传输时长与第一设备占用目标信道的带宽相关,详见本说明书下文描述,此处不详述。
需要说明的是,传统WiFi通信过程中,电子设备发送的信号,会被该电子设备自己的天线接收到,该接收到的信号被称为发送信号的回波噪声。该回波噪声会对电子设备从对端设备接收到的信号形成干扰,使得接收信号的信噪比较低,从而无法导致接收信号无法识别。
基于此,为了采用全双工通信模式传输数据帧,AP设备可以在发送第二数据帧之后,对第二数据帧对应的回波噪声进行降噪,以使第一数据帧的信噪比满足接收条件。同理,若第一设备采用全双工通信模式传输数据帧,第一设备在发送第一数据帧之后,对第一数据帧对应的回波噪声进行降噪,以使第二数据帧的信噪比满足接收条件。
其中,数据帧在传输过程中占用的目标信道带宽不同时,回波噪声的降噪值也不同。此处不详述。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申请上述实施例涉及的目标信道进行介绍。
其中,AP设备通常可以支持至少一个频点。该频点可以提供一个频率范围,相应频率范围可以被划分为多个用于传输无线电磁波信号的频段,其中任一用于传输无线电磁波信号的频段可以被称为一个信道。例如,AP设备支持的频点包括2.4G,2.4G提供的频率范围例如是2.412G赫兹(GHz)到2.484GHz,该频率范围例如可以划分出13个信道,每个信道的带宽例如是20兆赫兹(Mhz)。
进一步的,为了便于调度通信资源,本申请可以将一条信道划分为多个资源块(resource unit,RU),进而,将RU作为通信资源调度的最小单位。一条信道划分得到的RU的数量,与所确定的RU的大小相关。例如,信道的总带宽是20Mhz,即信道包含256个子载波,若一个RU是26个子载波,该信道可以包含9个RU。RU的大小可以按照802.11ax协议中关于资源块的规定确定。此处不详述。
基于上述描述,本申请涉及的目标信道包含以下三种可能的实现方式。
实现方式一:
参见图4A,目标信道是AP设备中一个频点下的一个频段。AP设备通过该目标信道发送第二数据帧以及第一ACK帧时,占用该目标信道的全部带宽。AP设备通过该目标信道接收第一数据帧以及第二ACK帧时,同样占用该目标信道的全部带宽。
本实现方式中,第一设备通常采用全双工的通信模式与AP设备进行通信。基于此,应用于本实施场景下的第一设备应当支持全双工的通信模式。且AP设备应当向第一设备发送第一控制消息。此外,本实现方式中,AP设备与第一设备可以同时发送数据帧。AP设备与第一设备同时发送数据帧的相关实施例,详见上述描述,此处不赘述。
需要指出的是,本实施例中,AP设备发送信号的频段与接收信号的频段相同,所以,回波噪声对接收信号的影响相对较大。基于此,若目标信道的实现形式如图4A所示,AP设备在发送第二数据帧之后,可以将第二数据帧对应的回波噪声的信号强度降低至第一阈值以下,以使所接收的第一数据帧的信噪比满足接收条件。其中,第一阈值可以根据接收到的第一数据帧的信号强度确定。
采用本实现方式,能够使得目标信道的频谱利用率最大化,从而节省传输资源。
实现方式二:
参见图4B,目标信道是AP设备中一个频点下的一个频段。该频段被划分为多个RU,该多个RU可以被归纳为第一RU组和第二RU组。
一些实施例中,AP设备可以通过第一RU组接收数据帧,通过第二组RU发送数据帧。或者AP设备可以通过第一RU组发送数据帧,通过第二组RU接收数据帧。例如,在第一设备采用全双工通信模式与AP设备通信的场景下,如图4B-1所示,AP设备通过第一组RU接收第一数据帧和第二ACK帧,以及通过第二组RU发送第一ACK帧和第二数据帧。相应的,第一设备通过第一组RU发送第一数据帧和第二ACK帧,以及通过第二组RU接收第一ACK帧和第二数据帧。
另一些实施例中,AP设备可以通过目标信道与第一设备和第二设备进行通信。实际实现中,AP设备可以通过第一组RU与第一设备进行通信,通过第二组RU与第二设备进行通信。或者AP设备可以通过第二组RU与第一设备进行通信,通过第一组RU与第二设备进行通信。本实施例中,第一设备和第二设备均采用半双工的通信模式与AP设备进行通信。例如,在第一设备采用半双工通信模式与AP设备通信的场景下,如图4B-2所示,AP设备通过第一组RU接收第一数据帧以及发送第一ACK帧。AP设备通过第二组RU发送第二数据帧以及接收第二ACK帧。相应的,第一设备通过第一组RU发送第一数据帧以及接收第一ACK帧。第二设备通过第二组RU接收第二数据帧以及发送第二ACK帧。
可以理解的是,第一组RU的大小和第二组RU的大小,可以根据第一组RU和第二组RU所传输数据对带宽的需求确定。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组RU的大小与第二组RU的大小相同。另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组RU的大小与第二组RU的大小不同。此处不限制。
实现方式三:
参见图4C,目标信道是AP设备中一个频点下的两个频段。根据上述对2.4G频点下信道的描述可知,每个频段是一条常规意义上的信道,所以,本实现方式中,目标信道例如可以包含2.4G频点下编号为1的信道,此处称为信道1,以及2.4G频点下编号为6的信道,此处称为信道6。
其中,一个频点下的两条信道通常带宽相同,所以信道1的带宽与信道6的带宽相同,例如信道1的带宽和信道6的带宽均是20Mhz。基于此,图4C示意的实施例与图4B中第一组RU与第二组RU大小相同时的场景类似。相应的,图4C中两条信道在各实施场景下的作用,与图4B中示意的实施例相似,此处不再详述。
虽然图4C中将信道1和信道6作为目标信道使用,但信道1和信道6均可以被通信设备作为独立的信道使用。基于此,采用图4C示意的目标信道,AP设备还可以分别与两个设备均采用全双工通信模式进行通信。示例性的,AP设备通过信道1与第一设备建立连接,通过信道6与第二设备建立连接,第一设备和第二设备均支持全双工通信模式。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AP设备可以通过信道1与第一设备进行全双工通信,并且AP设备可以通过信道6与第二设备进行全双工通信。AP设备与任意设备采用全双工通信模式的实施过程,详见上述实施例的描述,此处不详述。
此外,在第一设备采用半双工通信模式与AP设备通信的场景下,第一设备例如通过信道1与AP设备进行通信。第一设备在接收到AP设备发送的第二控制消息之后,可以侦听图4C中信道1是否空闲,进而,在信道1空闲的状态下,通过信道1向AP设备发送第一数据帧。
需要说明的是,现有技术中,AP设备虽然可以使用一个频点下的两条信道,但是通常使用该两条信道发送数据或者使用该两条信道接收数据,灵活性较差。采用图4C示意的实现方式,AP设备能够灵活配置两条信道的使用方式,例如AP设备还可以使用其中任一信道发送数据,并使用另一条信道接收数据,不仅灵活性更高,而且能够降低传输时延。
此外,图4B至图4C的任一实施例中,AP设备发送信号的频段与接收信号的频段不同,所以,回波噪声对接收信号的影响相对较小。实现方式二和实现方式三中,AP设备在发送第二数据帧之后,可以将第二数据帧对应的回波噪声的底噪降低至第二阈值以下,以使第一数据帧的信噪比满足接收条件。其中,第二阈值可以根据接收到的第一数据帧的信号强度确定。
可以理解的是,图4A至图4C示意的目标信道只是示意性说明,并不构成对本申请涉及的目标信道的限制。在另一些实施例中,目标信道的RU大小及数量可以灵活设置,信道的带宽可以与上述实施例不同等。
与目标信道的实现方式对应的,本申请可以采用不同的传输模式传输数据帧。传输模式即图4A至图4C中示意的实施场景中,目标信道传输数据帧的方式。进而,本申请实施例中,AP设备与第一设备传输数据帧之前,还可以选择传输模式。
一些实施例中,上述控制消息中可以包含传输模式信息,该传输模式信息指示AP设备与第一设备中至少一个对目标信道的使用信息,从而确定传输模式。另一些实施例中,AP设备可以在侦听目标信道之前,与第一设备协商传输模式。
综上,本申请实施例涉及的AP设备采用全双工通信模式,该AP设备在确定目标信道空闲之后,可以确定占用目标信道的时间段,然后通过控制消息告知第一设备该时间段,以及指示第一设备所采用的通信模式。之后,第一设备确定在该时间段内向AP设备发送数据帧的时刻,以及采用AP设备指示的通信模式向AP设备发送数据帧,从而确保AP设备实现全双工数据传输,进而,能够缩短传输时延。
以下结合实例对本申请涉及的WiFi通信方法进行示例性描述。
示例性的,图5示出了一种WiFi通信系统20。本实施例中,WiFi通信系统20包括ONT设备21、第一AP设备22、第二AP设备23和站点设备24。其中,第一AP设备22和第二AP设备23例如均是路由器,站点设备24例如是手机。相应的,第一AP设备22也可以描述为路由器22,第二AP设备23也可以描述为路由器23,站点设备24也可以描述为手机24。手机24通过路由器22和路由器23接入ONT设备21提供的WiFi网络。
ONT设备21用于将光纤信号转换为以太网信号。
路由器22和路由器23用于扩大ONT设备21提供的网络信号的覆盖范围,并为手机24提供接入网络的无线接入点。路由器22和路由器23还用于转发ONT设备21与手机24之间的数据。
可以理解的是,图5示意的WiFi通信系统20只是示意性说明,并不构成对WiFi通信系统20的限定。在另一些实施例中,WiFi通信系统20还可以包括更多或者更少的设备等。
结合WiFi通信系统20,以下分别通过两个实施场景对本申请技术方案进行示例性说明。
图6A示意了WiFi通信方法200的执行时序示意图。WiFi通信方法200(以下简称方法200)以路由器22与路由器23之间的信令交互为例进行说明。路由器22通过目标信道与路由器23连接。本实施例中,路由器22采用全双工通信模式与路由器23进行通信。路由器23支持全双工通信模式。方法200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S201,路由器22侦听目标信道是否空闲。
本实施例中,目标信道的实现形式可以是图4A至图4C中的任意一种。
需要指出的是,当目标信道的实现形式是图4B和图4C时,目标信道不仅适用于图6A示意的实施例,还可以适用于其他实施例。
步骤S202,若目标信道空闲,路由器22通过目标信道向路由器23发送RTS消息1。
其中,RTS消息1中包含路由器22占用目标信道的时间段,该时间段例如是从T1时刻到T1+100微秒(μs)时刻,T1是路由器22发送RTS消息1的时刻。RTS消息1中还包含指示路由器23采用全双工通信模式与路由器22传输数据的信息。
RTS消息1中包含的其他字段详见图3A对应的实施例所述,此处不赘述。
步骤S203,路由器23根据时间段确定数据帧(frame)1的发送时刻Tm,以及通过目标信道向路由器22发送CTS消息1。
其中,路由器23根据时间段能够获知ACK帧2到达的时刻,ACK帧2到达的时刻例如是T1+100μs时刻。进而,路由器23在ACK帧2到达的时刻基础上,减去ACK帧2传输的市场以及IFS,得到frame2到达的时刻,frame2到达的时刻例如是T1+75μs时刻。路由器23已知frame1的数据量。路由器23可以和路由器2协商frame1的传输速率。在确定传输速率之后,路由器23根据frame1的数据量和传输速率确定frame1的传输时长。之后,路由器23在T1+75μs时刻基础上减去传输时长,得到frame1的发送时刻Tm。
本实施例中,路由器23接收到RTS消息1的时刻例如是T2时刻。之后,路由器23可以等待IFS之后,向路由器22发送CTS消息1。
CTS消息1中指示的占用时间段是T2时刻到T1+100μs时刻。CTS消息1中的其他字段详见图3A对应的实施例所述,此处不赘述。
路由器22接收到CTS消息1之后,等待IFS。之后,路由器22可以通过目标信道向路由器23发送frame2。
可见,根据路由器22和路由器23的操作过程,路由器23在接收到CTS消息1之后,从T2时刻开始应当等待CTS消息1的传输时长,以及两倍的IFS(即32μs)。之后,一些实施例中,路由器23可能已经达到时刻Tm。另一些实施例中,路由器23可能需要继续等待一定时长才能够到达时刻Tm。实际实现中,路由器23可以根据frame1的数据量确定等待时长。此处不详述。
步骤S204,路由器23在Tm时刻通过目标信道向路由器22发送frame1;路由器22在Tm时刻通过目标信道向路由器23发送frame2。
步骤S205,路由器23接收到frame2之后,等待IFS;路由器22接收到frame1之后,等待IFS。
步骤S206,路由器23在Tn时刻通过目标信道向路由器22发送ACK帧2;路由器22在Tn时刻通过目标信道向路由器23发送ACK帧1。
其中,ACK帧1是frame1的ACK帧。ACK帧2是frame2的ACK帧。
此外,方法200中各数据帧和ACK帧在目标信道的传输实施例,详见图4A、图4B-1和图4C中的相关描述,此处不详述。
图6B示意了WiFi通信方法300的执行时序示意图。WiFi通信方法300(以下简称方法300)以路由器22与路由器23和ONT设备21之间的信令交互为例进行说明。路由器22通过目标信道与路由器23和ONT设备21连接。本实施例中,路由器22采用全双工通信模式与路由器23和ONT设备21进行通信。路由器23和ONT设备21均采用半双工通信模式与路由器22进行通信。方法300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S301,路由器22侦听目标信道是否空闲。
本实施例中,目标信道的实现方式如图4B和图4C中任一所示。
步骤S302,若目标信道空闲,路由器22通过目标信道向路由器23发送RTS消息2。
本实施例中,路由器22从路由器23接收数据帧。基于此,路由器22需要路由器23确定发送数据帧的时刻,以实现全双工通信。
RTS消息2中包含路由器22占用目标信道的时间段,和指示路由器23采用半双工通信模式与路由器22传输数据的信息。路由器22占用目标信道的时间段可以如方法200中所述,此处不赘述。
RTS消息2中包含的其他字段详见图3A对应的实施例所述,此处不赘述。
步骤S303,路由器23根据时间段确定frame1的发送时刻Tm,以及通过目标信道向路由器22发送CTS消息2。
本实施例中,路由器22接收到CTS消息2之后,等待IFS。之后,路由器22可以通过目标信道向ONT设备21发送frame2。
本实施例涉及的CTS消息2与确定时刻Tm的过程,可以如方法200中所述,此处不赘述。
步骤S304,路由器23在Tm时刻通过目标信道向路由器22发送frame1;路由器22在Tm时刻通过目标信道向ONT设备21发送frame2。
步骤S305,路由器22接收到frame1之后,等待IFS;ONT设备21接收到frame2之后,等待IFS。
步骤S306,路由器22通过目标信道向路由器23发送ACK帧1;ONT设备21通过目标信道向路由器22发送ACK帧2。
方法300中各数据帧和ACK帧在目标信道的传输实施例,详见图4B-2和图4C中的相关描述,此处不详述。
图6A和图6B示意的实施例中,控制消息均实现为RTS消息。以下以控制消息实现为数据帧包头为例,对本申请技术方案进行示例性描述。
图6C示意了WiFi通信方法400的执行时序示意图。WiFi通信方法400(以下简称方法400)以路由器22与路由器23之间的信令交互为例进行说明。图6C中路由器22通过目标信道与路由器23连接。路由器22采用全双工通信模式与路由器23进行通信。路由器23支持全双工通信模式。方法400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S401,路由器22侦听目标信道是否空闲。
步骤S402,若目标信道空闲,路由器22通过目标信道向路由器23发送frame2的包头数据。
其中,该包头数据中包含路由器22占用目标信道的时间段,和指示路由器23采用半双工通信模式与路由器22传输数据的信息。路由器22占用目标信道的时间段可以如方法200和方法300中所述,此处不赘述。
需要说明的是,另一些实施例中,该包头数据中可以只包含路由器22占用目标信道的时间段。路由器22在确定目标信道空闲之后,还可以向路由器23发送其他通信消息,该其他通信消息中包含指示路由器23采用半双工通信模式与路由器22传输数据的信息。
步骤S403,路由器23根据时间段确定frame1的发送时刻Tm和frame1的数据量。
本实施例中,frame1的数据量不确定。路由器23在接收到frame2的包头数据之后,能够确定frame2剩余数据的到达时刻和frame2剩余数据的数据量。确定方式详见方法200中的相关描述,此处不详述。之后,路由器23可以和路由器2协商frame1的传输速率。进而,路由器23可以根据传输速率和frame2剩余数据的数据量,确定frame1的数据量。之后,路由器23根据frame1的数据量和传输速率确定frame1的传输时长,以及frame1的发送时刻Tm。本实施例中,frame1的传输时长例如是T0。
本实施例中,路由器22已经发送了frame2。所以,路由器23无需确保与路由器22同时发送数据帧,路由器23可以仅确保frame1与frame2同时到达相应接收设备即可。其中,路由器22可以在发送frame2的包头数据之后,等待IFS,之后,路由器22通过目标信道向路由器23发送frame2剩余数据。
步骤S404,路由器23在Tm时刻通过目标信道向路由器22发送frame1。
步骤S405,路由器22在Tm+T0时刻接收到frame1之后,等待IFS;路由器23在Tm+T0时刻接收到frame2剩余数据之后,等待IFS。
步骤S406,路由器22通过目标信道向路由器23发送ACK帧1;路由器23通过目标信道向路由器22发送ACK帧2。
可以理解的是,图6C仅是示意性描述。在路由器22采用全双工通信模式,路由器23采用半双工通信模式的场景下,图6C示意的方法400同样适用。此处不详述。
可以理解的是,图6A至图6C示意的方法只是示意性说明,并不构成对本申请WiFi通信方法的限制。在另一些实施例中,AP设备可以是其他无线接入点设备,站点设备也可以是其他用户设备。此外,方法300中路由器22和路由器23发送数据帧的时刻也可以不同。
综上,本申请实施例涉及的AP设备采用全双工通信模式,该AP设备在确定目标信道空闲之后,可以确定占用目标信道的时间段,然后通过控制消息告知第一设备该时间段,以及指示第一设备所采用的通信模式。之后,第一设备确定在该时间段内向AP设备发送数据帧的时刻,以及采用AP设备指示的通信模式向AP设备发送数据帧,从而确保AP设备实现全双工数据传输,进而,能够缩短传输时延。
上述实施例分别从AP设备和第一设备的硬件结构,软件架构,以及各软、硬件所执行的动作的角度对本申请提供的WiFi通信方法的各方案进行了介绍。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很容易意识到,结合本文中所公开的实施例描述的处理步骤,本申请不仅能够以硬件或硬件和计算机软件的结合形式来实现。某个功能究竟以硬件还是计算机软件驱动硬件的方式来执行,取决于技术方案的特定应用和设计约束条件。专业技术人员可以对每个特定的应用来使用不同方法来实现所描述的功能,但是这种实现不应认为超出本申请实施例的范围。
示例性的,上述AP设备可以通过软件模块来实现相应的功能。如图7A所示,AP设备70可以包括侦听单元701、发送单元702和接收单元703。该AP设备70可用于执行上述图2中AP设备的操作,以及图6A至图6C中路由器22的操作。
例如,侦听单元701可以用于侦听目标信道是否空闲。发送单元702可以用于若所述目标信道空闲,通过所述目标信道向第一设备发送第一控制消息,所述第一控制消息包含指示所述AP设备采用全双工的方式传输数据帧的信息,和所述AP设备占用所述目标信道的时间段,所述时间段用于使所述第一设备确定使用所述目标信道发送数据帧的时刻。接收单元703可以用于在所述时间段内的所述时刻后通过所述目标信道接收来自于所述第一设备的第一数据帧。
可见,采用本申请的实现方式,AP设备在占用目标信道的时间段内,能够控制第一设备通过目标信道向AP设备发送数据帧,从而能够实现全双工传输数据帧,进而,能够缩短传输时延。
可选的,发送单元702还用于通过所述目标信道向所述第一设备发送第一ACK帧,所述第一ACK帧是所述第一数据帧的ACK帧。
可选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控制消息还包含指示所述第一设备采用全双工的方式与所述AP设备传输数据帧的信息。本实施例中,发送单元702还用于在所述时间段内通过所述目标信道向所述第一设备发送第二数据帧。接收单元703还用于在所述时间段内通过所述目标信道接收第二ACK帧,所述第二ACK帧是所述第二数据帧的ACK帧。
可选的,接收单元703还用于通过第一组资源块接收所述第一数据帧和所述第二ACK帧。发送单元702还用于通过第二组资源块发送第一ACK帧和所述第二数据帧,所述第一组资源块与所述第二组资源块组成所述目标信道。
可选的,发送单元702还用于若所述目标信道空闲,通过所述目标信道向所述第一设备发送第二控制消息,所述第二控制消息包含指示所述AP设备采用全双工的方式传输数据帧的信息、所述时间段、和指示所述第一设备采用半双工的方式与所述AP设备传输数据帧的信息。
可选的,接收单元703还用于通过第一组资源块接收所述第一数据帧。发送单元702还用于通过第一组资源块发送所述第一ACK帧,所述第一组资源块占所述目标信道带宽的一部分。
可选的,AP设备70还包括降噪单元,该降噪单元可以用于对所述第二数据帧对应的回波噪声进行降噪,以使所述第一数据帧的信噪比满足接收条件。
应理解,以上各个单元的划分仅仅是一种逻辑功能的划分,实际实现时可以全部或部分集成到一个物理实体上,也可以物理上分开。本申请实施例中,侦听单元701和降噪单元可以由处理器实现,发送单元702和接收单元703可以由收发器实现。如图7B所示,AP设备71可以包括处理器711、收发器712和存储器713。其中,存储器713可以用于存储AP设备71出厂时预装的程序/代码,也可以存储用于处理器711执行时的代码等。
应理解,本申请实施例的AP设备71可对应于图2中AP设备,以及图6A至图6C中路由器22。其中,收发器712用于执行图2中AP设备执行的各种数据的收发,以及图6A至图6C中路由器22的数据的收发,处理器711用于执行图2中AP设备除了数据收发以外的其它处理,以及图6A至图6C中路由器22除了数据收发以外的其它处理。在此不再赘述。
具体内容可以参考图2,以及图6A至图6C中相关部分的描述,此处不再赘述。
示例性的,上述第一设备可以通过软件模块来实现相应的功能。如图8A所示,电子设备80可以包括接收单元801、确定单元802和发送单元803。该电子设备80可用于执行上述图2中第一设备的操作,以及图6A至图6C中路由器23的操作。
例如,接收单元801可以用于通过目标信道接收来自于AP设备的第一控制消息,所述第一控制消息包含指示所述AP设备采用全双工的方式传输数据帧的信息,和所述AP设备占用所述目标信道的时间段。确定单元802,用于根据所述时间段确定第一数据帧的发送时刻,所述发送时刻在所述时间段内。发送单元803,用于在所述发送时刻通过所述目标信道向所述AP设备发送所述第一数据帧。
可见,采用本申请的实现方式,第一设备能够响应控制消息的指示,确定在AP设备占用目标信道的时间段内向AP设备发送数据帧的时刻,从而能够实现AP设备全双工传输数据帧,进而,能够缩短传输时延。
可选的,接收单元801还用于在所述时间段内通过所述目标信道接收来自于所述AP设备的第一确认ACK帧,所述第一ACK帧是所述第一数据帧的ACK帧。
可选的,所述第一控制消息还包含指示所述第一设备采用全双工的方式与所述AP设备传输数据帧的信息。本实施例中,接收单元801还用于在所述时间段内通过所述目标信道接收来自于所述AP设备的第二数据帧。发送单元803还用于在所述时间段内通过所述目标信道向所述AP设备发送第二ACK帧,所述第二ACK帧是所述第二数据帧的ACK帧。
可选的,发送单元803还用于通过第一组资源块发送所述第一数据帧和所述第二ACK帧。接收单元801还用于通过第二组资源块接收所述第二数据帧和所述第一ACK帧,所述第一组资源块与所述第二组资源块组成所述目标信道。
可选的,接收单元801还用于通过所述目标信道接收来自于所述AP设备的第二控制消息,所述第二控制消息包含指示所述AP设备采用全双工的方式传输数据帧的信息、所述时间段、和指示所述第一设备采用半双工的方式与所述AP设备传输数据帧的信息。
可选的,发送单元803还用于通过第一组资源块发送所述第一数据帧。接收单元801还用于通过第一组资源块接收所述第一ACK帧,所述第一组资源块占所述目标信道带宽的一部分。
可选的,确定单元802还用于所述第一设备根据所述时间段确定所述AP设备完成数据帧发送的时刻;确定所述第一数据帧在所述目标信道的传输速率;根据所述传输速率和所述第一数据帧的数据量确定所述第一数据帧在所述目标信道的传输时长;以及使用所述AP设备完成数据帧发送的时刻减去所述传输时长,得到所述发送时刻。
可选的,电子设备80还可以包括读取单元和传输单元,该读取单元可以用于从第一控制消息或者第二控制消息中读取传输模式信息,所述传输模式信息指示所述AP设备与所述第一设备中至少一个对所述目标信道的使用信息。传输单元可以用于根据所述传输模式信息通过所述目标信道传输数据帧。
应理解,以上各个模块的划分仅仅是一种逻辑功能的划分,实际实现时可以全部或部分集成到一个物理实体上,也可以物理上分开。本申请实施例中,确定单元802、降噪单元和传输单元可以由处理器实现,接收单元801和发送单元803可以由收发器实现。如图8B所示,电子设备81可以包括处理器811、收发器812和存储器813。其中,存储器813可以用于存储电子设备81出厂时预装的程序/代码,也可以存储用于处理器811执行时的代码等。
应理解,本申请实施例的电子设备81可对应于图2中第一设备,以及图6A至图6C中路由器23。其中,收发器712用于执行图2中第一设备执行的各种数据的收发,以及图6A至图6C中路由器23的数据的收发,处理器711用于执行图2中第一设备除了数据收发以外的其它处理,以及图6A至图6C中路由器23除了数据收发以外的其它处理。在此不再赘述。
具体内容可以参考图2,以及图6A至图6C中相关部分的描述,此处不再赘述。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WiFi通信系统。该WiFi通信系统包括AP设备和电子设备。其中,AP设备可以是图7A或者图7B对应的实施例所提供的AP设备,电子设备可以是图8A或者图8B对应的实施例所提供的电子设备。所述WiFi通信系统用于执行图2、图6A至图6C对应的实施例中的任一方法。
具体实现中,对应AP设备和电子设备,本申请实施例还分别提供一种计算机存储介质,其中,设置在任意设备中计算机存储介质可存储有程序,该程序执行时,可实施包括图2、图6A至图6C提供的WiFi通信方法的各实施例中的部分或全部步骤。任意设备中的存储介质均可为磁碟、光盘、只读存储记忆体(read-only memory,ROM)或随机存储记忆体(random access memory,RAM)等。
本申请中,收发器可以是有线收发器,无线收发器或其组合。有线收发器例如可以为以太网接口。以太网接口可以是光接口,电接口或其组合。无线收发器例如可以为无线局域网收发器,蜂窝网络收发器或其组合。处理器可以是中央处理器(central processingunit,CPU),网络处理器(network processor,NP)或者CPU和NP的组合。处理器还可以进一步包括硬件芯片。上述硬件芯片可以是专用集成电路(application-specific integratedcircuit,ASIC),可编程逻辑器件(programmable logic device,PLD)或其组合。上述PLD可以是复杂可编程逻辑器件(complex programmable logic device,CPLD),现场可编程逻辑门阵列(field-programmable gate array,FPGA),通用阵列逻辑(generic array logic,GAL)或其任意组合。存储器可以包括易失性存储器(volatile memory),例如随机存取存储器(random-access memory,RAM);存储器也可以包括非易失性存储器(non-volatilememory),例如只读存储器(read-only memory,ROM),快闪存储器(flash memory),硬盘(hard disk drive,HDD)或固态硬盘(solid-state drive,SSD);存储器还可以包括上述种类的存储器的组合。
图7B和图8B中还可以包括总线接口,总线接口可以包括任意数量的互联的总线和桥,具体由处理器代表的一个或多个处理器和存储器代表的存储器的各种电路链接在一起。总线接口还可以将诸如外围设备、稳压器和功率管理电路等之类的各种其他电路链接在一起,这些都是本领域所公知的,因此,本文不再对其进行进一步描述。总线接口提供接口。收发器提供用于在传输介质上与各种其他设备通信的单元。处理器负责管理总线架构和通常的处理,存储器可以存储处理器在执行操作时所使用的报文。
本领域技术任何还可以了解到本申请实施例列出的各种说明性逻辑块(illustrative logical block)和步骤(step)可以通过电子硬件、电脑软件,或两者的结合进行实现。这样的功能是通过硬件还是软件来实现取决于特定的应用和整个系统的设计要求。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对于每种特定的应用,可以使用各种方法实现所述的功能,但这种实现不应被理解为超出本申请实施例保护的范围。
本申请实施例中所描述的各种说明性的逻辑单元和电路可以通过通用处理器,数字信号处理器,专用集成电路(ASIC),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PGA)或其它可编程逻辑装置,离散门或晶体管逻辑,离散硬件部件,或上述任何组合的设计来实现或操作所描述的功能。通用处理器可以为微处理器,可选地,该通用处理器也可以为任何传统的处理器、控制器、微控制器或状态机。处理器也可以通过计算装置的组合来实现,例如数字信号处理器和微处理器,多个微处理器,一个或多个微处理器联合一个数字信号处理器核,或任何其它类似的配置来实现。
本申请实施例中所描述的方法或算法的步骤可以直接嵌入硬件、处理器执行的软件单元、或者这两者的结合。软件单元可以存储于RAM存储器、闪存、ROM存储器、EPROM存储器、EEPROM存储器、寄存器、硬盘、可移动磁盘、CD-ROM或本领域中其它任意形式的存储媒介中。示例性地,存储媒介可以与处理器连接,以使得处理器可以从存储媒介中读取信息,并可以向存储媒介存写信息。可选地,存储媒介还可以集成到处理器中。处理器和存储媒介可以设置于ASIC中,ASIC可以设置于设备中。可选地,处理器和存储媒介也可以设置于设备中的不同的部件中。
应理解,在本申请的各种实施例中,各过程的序号的大小并不意味着执行顺序的先后,各过程的执行顺序应以其功能和内在逻辑确定,而不应对实施例的实施过程构成任何限定。
在上述实施例中,可以全部或部分地通过软件、硬件、固件或者其任意组合来实现。当使用软件实现时,可以全部或部分地以计算机程序产品的形式实现。所述计算机程序产品包括一个或多个计算机指令。在计算机上加载和执行所述计算机程序指令时,全部或部分地产生按照本申请所述的流程或功能。所述计算机可以是通用计算机、专用计算机、计算机网络、或者其他可编程装置。所述计算机指令可以存储在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或者从一个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向另一个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传输,例如,所述计算机指令可以从一个网站站点、计算机、服务器或报文中心通过有线(例如同轴电缆、光纤、数字用户线(DSL))或无线(例如红外、无线、微波等)方式向另一个网站站点、计算机、服务器或报文中心进行传输。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可以是计算机能够存取的任何可用介质或者是包含一个或多个可用介质集成的服务器、报文中心等报文存储设备。所述可用介质可以是磁性介质,(例如,软盘、硬盘、磁带)、光介质(例如,DVD)、或者半导体介质(例如固态硬盘(solidstate disk,SSD))等。
本说明书的各个部分均采用递进的方式进行描述,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的部分互相参见即可,每个实施例重点介绍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不同之处。尤其,对于装置和系统实施例而言,由于其基本相似于方法实施例,所以描述的比较简单,相关之处参见方法实施例部分的说明即可。
尽管已描述了本申请的优选实施例,但本领域内的技术人员一旦得知了基本创造性概念,则可对这些实施例做出另外的变更和修改。所以,所附权利要求意欲解释为包括优选实施例以及落入本申请范围的所有变更和修改。
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本申请进行各种改动和变型而不脱离本申请的精神和范围。这样,倘若本申请的这些修改和变型属于本申请权利要求及其等同技术的范围之内,则本申请也意图包含这些改动和变型在内。

Claims (26)

1.一种无线WiFi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
接入点AP设备侦听目标信道是否空闲;
若所述目标信道空闲,所述AP设备通过所述目标信道向第一设备发送第一控制消息,所述第一控制消息包含指示所述AP设备采用全双工的方式传输数据帧的信息,和所述AP设备占用所述目标信道的时间段,所述时间段用于使所述第一设备确定使用所述目标信道发送数据帧的时刻;所述第一控制消息还包括用于确定传输模式的传输模式信息;
所述AP设备在所述时间段内的所述时刻后通过所述目标信道接收来自于所述第一设备的第一数据帧。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AP设备在所述时间段内通过所述目标信道接收来自于所述第一设备的第一数据帧之后,还包括:
所述AP设备通过所述目标信道向所述第一设备发送第一确认ACK帧,所述第一ACK帧是所述第一数据帧的ACK帧。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控制消息还包含指示所述第一设备采用全双工的方式与所述AP设备传输数据帧的信息,所述AP设备通过所述目标信道向第一设备发送第一控制消息之后,还包括:
所述AP设备在所述时间段内通过所述目标信道向所述第一设备发送第二数据帧;
所述AP设备在所述时间段内通过所述目标信道接收第二ACK帧,所述第二ACK帧是所述第二数据帧的ACK帧。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AP设备通过第一组资源块接收所述第一数据帧和所述第二ACK帧;
所述AP设备通过第二组资源块发送第一ACK帧和所述第二数据帧,所述第一组资源块与所述第二组资源块组成所述目标信道。
5.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若所述目标信道空闲,所述AP设备通过所述目标信道向所述第一设备发送第二控制消息,所述第二控制消息包含指示所述AP设备采用全双工的方式传输数据帧的信息、所述时间段、和指示所述第一设备采用半双工的方式与所述AP设备传输数据帧的信息。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AP设备通过第一组资源块接收所述第一数据帧,以及发送所述第一ACK帧,所述第一组资源块占所述目标信道带宽的一部分。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控制消息还包括传输模式信息,所述传输模式信息指示所述AP设备与所述第一设备中至少一个对所述目标信道的使用信息。
8.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AP设备在所述时间段内通过所述目标信道向所述第一设备发送第二数据帧之后,还包括:
所述AP设备对所述第二数据帧对应的回波噪声进行降噪,以使所述第一数据帧的信噪比满足接收条件。
9.一种无线WiFi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
第一设备通过目标信道接收来自于接入点AP设备的第一控制消息,所述第一控制消息包含指示所述AP设备采用全双工的方式传输数据帧的信息,和所述AP设备占用所述目标信道的时间段;所述第一控制消息还包括用于确定传输模式的传输模式信息;
所述第一设备根据所述时间段确定第一数据帧的发送时刻,所述发送时刻在所述时间段内;
所述第一设备在所述发送时刻通过所述目标信道向所述AP设备发送所述第一数据帧。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设备在所述发送时刻通过所述目标信道向所述AP设备发送所述第一数据帧之后,还包括:
所述第一设备在所述时间段内通过所述目标信道接收来自于所述AP设备的第一确认ACK帧,所述第一ACK帧是所述第一数据帧的ACK帧。
11.如权利要求9或10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控制消息还包含指示所述第一设备采用全双工的方式与所述AP设备传输数据帧的信息,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第一设备在所述时间段内通过所述目标信道接收来自于所述AP设备的第二数据帧;
所述第一设备在所述时间段内通过所述目标信道向所述AP设备发送第二ACK帧,所述第二ACK帧是所述第二数据帧的ACK帧。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设备通过第一组资源块发送所述第一数据帧和所述第二ACK帧;
所述第一设备通过第二组资源块接收所述第二数据帧和第一ACK帧,所述第一组资源块与所述第二组资源块组成所述目标信道。
13.如权利要求9或10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所述第一设备通过所述目标信道接收来自于所述AP设备的第二控制消息,所述第二控制消息包含指示所述AP设备采用全双工的方式传输数据帧的信息、所述时间段、和指示所述第一设备采用半双工的方式与所述AP设备传输数据帧的信息。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设备通过第一组资源块发送所述第一数据帧以及接收第一ACK帧,所述第一组资源块占所述目标信道带宽的一部分。
15.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设备根据所述时间段确定第一数据帧的发送时刻,包括:
所述第一设备根据所述时间段确定所述AP设备完成数据帧发送的时刻;
所述第一设备确定所述第一数据帧在所述目标信道的传输速率;
所述第一设备根据所述传输速率和所述第一数据帧的数据量确定所述第一数据帧在所述目标信道的传输时长;
所述第一设备使用所述AP设备完成数据帧发送的时刻减去所述传输时长,得到所述发送时刻。
16.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所述第一设备从所述第二控制消息中读取传输模式信息,所述传输模式信息指示所述AP设备与所述第一设备中至少一个对所述目标信道的使用信息;
所述第一设备根据所述传输模式信息通过所述目标信道传输数据帧。
17.一种接入点AP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设备包括侦听单元、发送单元和接收单元,其中,
所述侦听单元,用于侦听目标信道是否空闲;
所述发送单元,用于若所述目标信道空闲,通过所述目标信道向第一设备发送第一控制消息,所述第一控制消息包含指示所述AP设备采用全双工的方式传输数据帧的信息,和所述AP设备占用所述目标信道的时间段,所述时间段用于使所述第一设备确定使用所述目标信道发送数据帧的时刻;所述第一控制消息还包括用于确定传输模式的传输模式信息;
所述接收单元,用于在所述时间段内的所述时刻后通过所述目标信道接收来自于所述第一设备的第一数据帧。
18.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控制消息还包含指示所述第一设备采用全双工的方式与所述AP设备传输数据帧的信息,
所述发送单元,还用于在所述时间段内通过所述目标信道向所述第一设备发送第二数据帧;
所述接收单元,还用于在所述时间段内通过所述目标信道接收第二确认ACK帧,所述第二ACK帧是所述第二数据帧的ACK帧。
19.如权利要求18所述的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接收单元,还用于通过第一组资源块接收所述第一数据帧和所述第二ACK帧;
所述发送单元,还用于通过第二组资源块发送第一ACK帧和所述第二数据帧,所述第一ACK帧是所述第一数据帧的ACK帧,所述第一组资源块与所述第二组资源块组成所述目标信道。
20.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发送单元,还用于若所述目标信道空闲,通过所述目标信道向所述第一设备发送第二控制消息,所述第二控制消息包含指示所述AP设备采用全双工的方式传输数据帧的信息、所述时间段、和指示所述第一设备采用半双工的方式与所述AP设备传输数据帧的信息。
21.如权利要求20所述的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接收单元,还用于通过第一组资源块接收所述第一数据帧;
所述发送单元,还用于通过第一组资源块发送第一ACK帧,所述第一组资源块占所述目标信道带宽的一部分。
22.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用作第一设备,所述设备包括接收单元、确定单元和发送单元,其中,
所述接收单元,用于通过目标信道接收来自于接入点AP设备的第一控制消息,所述第一控制消息包含指示所述AP设备采用全双工的方式传输数据帧的信息,和所述AP设备占用所述目标信道的时间段;所述第一控制消息还包括用于确定传输模式的传输模式信息;
所述确定单元,用于根据所述时间段确定第一数据帧的发送时刻,所述发送时刻在所述时间段内;
所述发送单元,用于在所述发送时刻通过所述目标信道向所述AP设备发送所述第一数据帧。
23.如权利要求22所述的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控制消息还包含指示所述第一设备采用全双工的方式与所述AP设备传输数据帧的信息,
所述接收单元,还用于在所述时间段内通过所述目标信道接收来自于所述AP设备的第二数据帧;
所述发送单元,还用于在所述时间段内通过所述目标信道向所述AP设备发送第二确认ACK帧,所述第二ACK帧是所述第二数据帧的ACK帧。
24.如权利要求22所述的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接收单元,还用于通过所述目标信道接收来自于所述AP设备的第二控制消息,所述第二控制消息包含指示所述AP设备采用全双工的方式传输数据帧的信息、所述时间段、和指示所述第一设备采用半双工的方式与所述AP设备传输数据帧的信息。
25.如权利要求22所述的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确定单元,还用于所述第一设备根据所述时间段确定所述AP设备完成数据帧发送的时刻;确定所述第一数据帧在所述目标信道的传输速率;根据所述传输速率和所述第一数据帧的数据量确定所述第一数据帧在所述目标信道的传输时长;以及使用所述AP设备完成数据帧发送的时刻减去所述传输时长,得到所述发送时刻。
26.一种WiFi通信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WiFi通信系统包括相互连接的接入点AP设备和电子设备,所述AP设备如权利要求17至21中任一项所述,所述电子设备如权利要求22至25中任一项所述。
CN202010306683.9A 2020-04-17 2020-04-17 WiFi通信方法及电子设备 Active CN113543356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306683.9A CN113543356B (zh) 2020-04-17 2020-04-17 WiFi通信方法及电子设备
EP21789330.4A EP4124149A4 (en) 2020-04-17 2021-04-14 WIFI COMMUNICATION METHOD AND ELECTRONIC DEVICE
PCT/CN2021/087221 WO2021208960A1 (zh) 2020-04-17 2021-04-14 WiFi通信方法及电子设备
US17/965,901 US20230036718A1 (en) 2020-04-17 2022-10-14 Wi-Fi Communication Method and Electronic Device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306683.9A CN113543356B (zh) 2020-04-17 2020-04-17 WiFi通信方法及电子设备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543356A CN113543356A (zh) 2021-10-22
CN113543356B true CN113543356B (zh) 2024-02-09

Family

ID=7808394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306683.9A Active CN113543356B (zh) 2020-04-17 2020-04-17 WiFi通信方法及电子设备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20230036718A1 (zh)
EP (1) EP4124149A4 (zh)
CN (1) CN113543356B (zh)
WO (1) WO2021208960A1 (zh)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6187836A1 (zh) * 2015-05-27 2016-12-01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信道接入方法、接入点及站点
WO2017031628A1 (zh) * 2015-08-21 2017-03-02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数据传输控制方法及接入点、站点
CN106550377A (zh) * 2015-09-18 2017-03-29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通信方法、接入点和站点
CN107046733A (zh) * 2017-03-16 2017-08-15 中山大学 基于信道预约机制的可见光全双工连续传输随机接入方法
CN107534902A (zh) * 2015-06-26 2018-01-02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双信道并行收发方法及装置
CN109600854A (zh) * 2017-09-30 2019-04-09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及相关设备
CN109803392A (zh) * 2017-11-17 2019-05-24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数据传输方法及装置
CN110880962A (zh) * 2018-09-06 2020-03-13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全双工数据传输方法和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00046485A1 (en) * 2008-08-20 2010-02-25 Qualcomm Incorporate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multiple channel access and nav recovery
EP3131356B1 (en) * 2014-04-30 2019-07-24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Methods and devices for scheduling unlicensed spectrum
CN106605394B (zh) * 2014-09-19 2020-10-09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wlan系统中全双工通信的方法及装置
US9560674B2 (en) * 2014-09-22 2017-01-31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Virtual busy-tone for full-duplex wireless networks
CN105578573B (zh) * 2015-05-28 2019-02-01 宇龙计算机通信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一种非授权频段信道占用时间的配置方法及装置
CN106304390A (zh) * 2015-06-05 2017-01-04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信道接入方法、站点和系统
CN105071906B (zh) * 2015-07-09 2018-06-15 清华大学 Wlan系统中实现同频同时全双工通信的方法及节点
US20180084548A1 (en) * 2016-09-22 2018-03-22 Intel Corporation Access point (ap), station (sta) and method for full-duplex (fd) communication in high-efficiency (he) arrangements
CN107889257B (zh) * 2016-09-30 2021-10-26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及相关设备
JP2018152723A (ja) * 2017-03-13 2018-09-27 株式会社東芝 無線通信装置および無線通信方法
EP3788834A1 (en) * 2018-05-03 2021-03-10 Interdigital Patent Holdings, Inc. Channel access schemes for 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 (wlan) with full-duplex radios
JP7175378B2 (ja) * 2018-08-03 2022-11-18 ペキン シャオミ モバイル ソフトウェア カンパニー, リミテッド スロットフォーマット指示方法、装置、機器、システム及び記憶媒体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6187836A1 (zh) * 2015-05-27 2016-12-01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信道接入方法、接入点及站点
CN107534902A (zh) * 2015-06-26 2018-01-02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双信道并行收发方法及装置
WO2017031628A1 (zh) * 2015-08-21 2017-03-02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数据传输控制方法及接入点、站点
CN106550377A (zh) * 2015-09-18 2017-03-29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通信方法、接入点和站点
CN107046733A (zh) * 2017-03-16 2017-08-15 中山大学 基于信道预约机制的可见光全双工连续传输随机接入方法
CN109600854A (zh) * 2017-09-30 2019-04-09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及相关设备
CN109803392A (zh) * 2017-11-17 2019-05-24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数据传输方法及装置
CN110880962A (zh) * 2018-09-06 2020-03-13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全双工数据传输方法和装置

Non-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for approval".3GPP tsg_ran\tsg_ran.2018,(tsgr_82),全文. *
QUALCOMM Europe Inc. - Spain.RP-182398 "TR 38.889 v1.0.0 on Study on NR-based access to unlicensed spectrum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1208960A1 (zh) 2021-10-21
CN113543356A (zh) 2021-10-22
US20230036718A1 (en) 2023-02-02
EP4124149A4 (en) 2023-08-02
EP4124149A1 (en) 2023-01-2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WO2019090522A1 (zh) D2d通信中资源配置的方法、终端设备和网络设备
JP5467158B2 (ja)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と複数の無線通信モジュールの共存方法
JP6842742B2 (ja) 無線装置およびネットワークノードの方法、そのような無線装置およびネットワークノード、ならびにそれらのコンピュータプログラム
US8185102B2 (en) Reducing co-interference on a multi-radio platform
TWI459775B (zh) 無線通訊系統及分類通道預留方法
CN111867123B (zh) 随机接入方法和通信装置
JP2019520727A (ja) 中継伝送方法及び装置
EP2329677B1 (en) Provision of a scheduled legacy protection frame
EP3965441B1 (en) Direct link transmission method and terminal
CN109565680A (zh) 资源调度的方法、终端设备和网络设备
KR20180127963A (ko) 릴레이 전송 방법 및 장치
US20210136866A1 (en) D2d communication method and terminal device
JP2022516899A (ja) 無線通信方法及び装置
WO2016045097A1 (zh) D2d信号跳频方法及基站
US20220183005A1 (e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method and terminal device
KR20200032694A (ko) 기기 대 기기 통신 방법, 단말기기 및 네트워크 기기
CN109314957B (zh) 发送或接收信道状态信息的方法和设备
CN111919472B (zh) 用于bwp的随机接入响应
EP4040889A1 (en) Resource configura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CN113543356B (zh) WiFi通信方法及电子设备
CN111867063B (zh) 上行传输方法和通信装置
CN116965122A (zh) 一种资源调控方法
WO2021056361A1 (zh) 检测、发送pdcch的方法以及设备
CN114080847A (zh) 数据接收、发送方法及装置、通信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06817193B (zh) 一种接入点通信的方法及接入点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