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533864B - 一种三反射镜紧缩场天线测量系统及结构和参数确定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三反射镜紧缩场天线测量系统及结构和参数确定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533864B
CN113533864B CN202110743674.0A CN202110743674A CN113533864B CN 113533864 B CN113533864 B CN 113533864B CN 202110743674 A CN202110743674 A CN 202110743674A CN 113533864 B CN113533864 B CN 113533864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eflector
feed source
optical center
mirror
shape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0743674.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3533864A (zh
Inventor
姚远
俞俊生
于海洋
李峙
陈天洋
陈雨晴
张亮
陈晓东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eijing University of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Original Assignee
Beijing University of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eijing University of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filed Critical Beijing University of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Priority to CN202110743674.0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3533864B/zh
Publication of CN11353386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53386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353386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53386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RMEASURING ELECTRIC VARIABLES; MEASURING MAGNETIC VARIABLES
    • G01R29/00Arrangements for measuring or indicating electric quantities not covered by groups G01R19/00 - G01R27/00
    • G01R29/08Measuring electromagnetic field characteristics
    • G01R29/0864Measuring electromagnetic field characteristics characterised by constructional or functional features
    • G01R29/0878Sensors; antennas; probes; detectors
    • G01R29/0885Sensors; antennas; probes; detectors using optical probes, e.g. electro-optical, luminiscent, glow discharge, or optical interferometer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RMEASURING ELECTRIC VARIABLES; MEASURING MAGNETIC VARIABLES
    • G01R29/00Arrangements for measuring or indicating electric quantities not covered by groups G01R19/00 - G01R27/00
    • G01R29/08Measuring electromagnetic field characteristics
    • G01R29/0864Measuring electromagnetic field characteristics characterised by constructional or functional features
    • G01R29/0892Details related to signal analysis or treatment; presenting results, e.g. displays; measuring specific signal features other than field strength, e.g. polarisation, field modes, phase, envelope, maximum value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RMEASURING ELECTRIC VARIABLES; MEASURING MAGNETIC VARIABLES
    • G01R29/00Arrangements for measuring or indicating electric quantities not covered by groups G01R19/00 - G01R27/00
    • G01R29/08Measuring electromagnetic field characteristics
    • G01R29/10Radiation diagrams of antennas
    • G01R29/105Radiation diagrams of antennas using anechoic chambers; Chambers or open field sites used therefor

Abstract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三反射镜紧缩场天线测量系统及其结构和参数确定方法,该系统中,馈源被设置在方向移动装置上,主反射镜大小、曲率固定,两赋形副反射镜均是凹凸性可调的赋形反射镜,其参数以及各反射镜之间的几何关系,基于等效抛物面理论和波束模式展开理论确定,馈源发出的电磁波经第一赋形副反射镜、第二赋形副反射镜及主反射镜反射,形成出射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三反射镜紧缩场天线测量系统,通过调整方向移动装置使得馈源发出的电磁波辐射方向灵活可调,且两赋形副反射镜的参数以及各个反射镜之间的几何位置关系,可以基于等效抛物面理论和波束模式展开理论计算确定,使得三反射镜紧缩场天线测量系统具有较高的几何设计自由度。

Description

一种三反射镜紧缩场天线测量系统及结构和参数确定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天线测量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三反射镜紧缩场天线测量系统以及三反射镜紧缩场天线测量系统的结构和参数确定方法。
背景技术
毫米波太赫兹技术在天文、遥感、成像、安检等领域有广泛的应用,为了保证毫米波太赫兹技术可以正常工作,需对其进行精确测量。而毫米波太赫兹技术中通常用到的是大口径天线,但常规的场地法测量很难满足大口径天线测量需要的远场测量距离条件,因此,在测量毫米波太赫兹系统时,一般会用到紧缩场天线测量系统。
紧缩场天线测量系统是将由馈源发出的球面波,通过反射镜的聚焦和变换,最终转化成一种近似平面波的测试系统,近似平面波的区域被称为静区。在多种类型的紧缩场天线测量系统中,三反射镜紧缩场测量系统因为其无馈源遮挡、赋形副反射面尺寸小,成本低、口径利用率及交叉极化隔离度高等优势,是应用较为广泛的一种紧缩场天线测量系统。
三反射镜紧缩场天线测试系统通常由馈源和三个反射镜构成。目前的三反射镜紧缩场天线测量系统中,为了得到较好的静区性能,馈源的方向较为固定,不能根据实际需求进行灵活变动,同时,三个反射镜之间的几何关系也较为固定,且主反射镜的焦径较大,导致整个系统的横向尺寸偏大,增加了整个系统的建造成本和组装难度,整个系统的几何设计自由度较低。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三反射镜紧缩场天线测量系统以及三反射镜紧缩场天线测量系统的结构和参数确定方法,提高天线测量系统的几何设计自由度。具体技术方案如下:
在本发明实施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三反射镜紧缩场天线测量系统,所述系统包括:方向移动装置、馈源、主反射镜、第一赋形副反射镜以及第二赋形副反射镜;
所述馈源,设置在所述方向移动装置上,用于产生电磁波;
所述方向移动装置,用于带动所述馈源移动以调整所述电磁波的辐射方向;
所述主反射镜为镜面大小固定且曲率参数固定的曲面镜;
所述第一赋形副反射镜和第二赋形副反射镜是由不规则表面点构成的凹凸性可调的赋形反射镜;
所述第一赋形副反射镜和第二赋形副反射镜的曲面形式、凹凸性以及各个反射镜之间的相互几何位置关系,是预先基于等效抛物面理论和波束模式展开理论计算确定的;
所述馈源发出的电磁波经过第一赋形副反射镜反射到第二赋形副反射镜上,第二赋形副反射镜将电磁波反射到主反射镜上,经主反射镜反射的电磁波以平面电磁波出射,生成系统出射场;
所述第一赋形副反射镜与第二赋形副反射镜之间的电磁波波束趋近平行,形成卡塞格伦反射形式;
所述第二赋形副反射镜与主反射镜之间的电磁波波束在特定区域汇聚,形成格里高利反射形式。
在本发明实施的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三反射镜紧缩场天线测量系统的结构和参数确定方法,用于对上述三反射镜紧缩场天线测量系统进行结构和参数确定,所述方法包括:
通过多次移动所述方向移动装置确定实际所需的馈源辐射方向;
基于等效抛物面理论、馈源辐射方向和消除交叉极化成分的要求,确定三反射镜紧缩场天线测量系统的几何结构形式、及所述第一赋形副反射镜和第二赋形副反射镜曲面形式;所述几何结构形式,用于表征三个反射镜之间的相对几何位置关系;
基于波束模式展开理论和所述馈源辐射方向,对已确定的几何结构形式,求解满足系统静区性能要求的自由变量的初始值以及各个反射镜光心位置的初始坐标值;其中,自由变量包括:θ0、α、β、l、L0;其中,θ0为所述馈源辐射的电磁波的方向与水平方向的夹角,记为馈源偏置角;α为所述第一赋形副反射镜光心到第二赋形副反射镜光心的射线与水平方向的夹角;β为所述第二赋形副反射镜光心到所述主反射镜光心的射线与水平方向的夹角;l为所述第一赋形副反射镜光心与所述第二赋形副反射镜焦点连线的长度;L0为所述馈源与第一赋形副反射镜光心之间的距离;
基于所述馈源的场的分布以及期望的出射场分布,根据能量守恒原理确定系统映射函数;所述映射函数,用于表征馈源张角θ和系统出射场位置半径r的映射关系;
基于动态波带跟踪理论,对所述馈源发出的电磁波进行跟踪分析,获取所述赋形副反射镜的所有镜面参数;所述镜面参数包括:镜面法向量、两个相互正交的镜面曲率方向和对应的曲率。
本发明实施例有益效果: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三反射镜紧缩场天线测量系统,由方向移动装置、馈源、主反射镜、第一赋形副反射镜以及第二赋形副反射镜构成,其中,馈源用于产生电磁波,且被设置在方向移动装置上,上述主反射镜是大小、曲率固定的反射镜,上述第一赋形副反射镜以及第二赋形副反射镜是由不规则表面点构成的凹凸性可调的赋形反射镜,且两个赋形副反射镜的曲面形式、凹凸性以及各反射镜之间的集合关系,是基于等效抛物面理论确定的,上述馈源发出的电磁波经第一赋形副反射镜反射到第二赋形副反射镜上,再由第二赋形副反射镜反射到主反射镜上,经主反射镜反射后,即可形成系统出射场,其中,第一赋形副反射镜与第二赋形副反射镜之间的电磁波波束趋近平行,形成为卡塞格伦反射形式,第二赋形副反射镜与主反射镜之间的电磁波波束在特定区域汇聚,形成格里高利反射形式。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三反射镜紧缩场天线测量系统中,馈源发出的电磁波辐射方向可调,且两个赋形副反射镜的曲面形式、凹凸性以及各个反射镜之间的相互几何位置关系,可以预先基于等效抛物面理论和波束模式展开理论以及电磁波的辐射方向计算确定,即可在保证高交叉极化隔离度的情况下,使得各个反射镜间的相对几何位置可以灵活调节,从而使得三反射镜紧缩场天线测量系统具有较高的几何设计自由度。
当然,实施本发明的任一产品或方法并不一定需要同时达到以上所述的所有优点。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实施例。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中提供的三反射镜紧缩场天线测量系统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2a为卡塞格伦天线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2b为格里高利天线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中提供的三反射镜紧缩场天线测量系统的第二种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中提供的三反射镜紧缩场天线测量系统的结构和参数确定方法的一种流程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中确定各反射镜几何结构以及各赋形副反射镜曲面形式的流程图;
图6a为本发明实施例中提供的三反射镜紧缩场天线测量系统的第三种结构示意图;
图6b为图6a中的三反射镜紧缩场天线测量系统的等效抛物面结构示意图;
图7a为本发明实施例中提供的三反射镜紧缩场天线测量系统的第四种结构示意图;
图7b为本发明实施例中各反射镜等效焦长的定义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实施例中获取各赋形副反射镜镜面参数的流程图;
图9为本发明实施例中将馈源出射电磁波划分为N个子波束的示意图;
图10为本发明实施例中得到第一赋形副反射镜与第二赋形副反射镜之间的波前参数的流程图;
图11a为本发明实施例中提供的三反射镜紧缩场天线测量系统的静区幅度以及交叉极化隔离度性能图;
图11b为本发明实施例中提供的三反射镜紧缩场天线测量系统的静区幅值性能图(幅值抖动);
图11c为本发明实施例中提供的三反射镜紧缩场天线测量系统的静区相位性能图(相位抖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基于本申请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为了提高天线测量系统的几何设计自由度,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三反射镜紧缩场天线测量系统,以及三反射镜紧缩场天线测量系统的结构和参数确定方法,下面首先对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三反射镜紧缩场天线测量系统进行详细介绍。
如图1所示,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三反射镜紧缩场天线测量系统的一种结构示意图,上述系统可以包括:方向移动装置101、馈源102、主反射镜103、第一赋形副反射镜104以及第二赋形副反射镜105;
上述馈源102,设置在方向移动装置101上,用于产生电磁波;
上述方向移动装置101,用于带动上述馈源102移动,以调整上述电磁波的辐射方向;
上述主反射镜103为镜面大小固定且曲率参数固定的曲面镜;
上述第一赋形副反射镜104和第二赋形副反射镜105是由不规则表面点构成的凹凸性可调的赋形反射镜;
上述第一赋形副反射镜104和第二赋形副反射镜105的曲面形式、凹凸性以及各个反射镜之间的相互几何位置关系,是预先基于等效抛物面理论和波束模式展开理论计算确定的;
上述馈源102发出的电磁波经过第一赋形副反射镜104反射到第二赋形副反射镜105上,第二赋形副反射镜105将电磁波反射到主反射镜103上,经主反射镜103反射的电磁波以平面电磁波出射,生成系统出射场;
上述第一赋形副反射镜104与第二赋形副反射镜105之间的电磁波波束趋近平行,形成卡塞格伦反射形式;
上述第二赋形副反射镜105与主反射镜103之间的电磁波波束在特定区域汇聚,形成格里高利反射形式。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三反射镜紧缩场天线测量系统,由方向移动装置、馈源、主反射镜、第一赋形副反射镜以及第二赋形副反射镜构成,其中,馈源用于产生电磁波,且被设置在方向移动装置上,上述主反射镜是大小、曲率固定的反射镜,上述第一赋形副反射镜以及第二赋形副反射镜是由不规则表面点构成的凹凸性可调的赋形反射镜,且两个赋形副反射镜的曲面形式、凹凸性以及各反射镜之间的几何关系,是基于等效抛物面理论和波束模式展开理论确定的,上述馈源发出的电磁波经第一赋形副反射镜反射到第二赋形副反射镜上,再由第二赋形副反射镜反射到主反射镜上,经主反射镜反射后,即可形成系统出射场,其中,第一赋形副反射镜与第二赋形副反射镜之间的电磁波波束趋近平行,形成为卡塞格伦反射形式,第二赋形副反射镜与主反射镜之间的电磁波波束在特定区域汇聚,形成格里高利反射形式。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三反射镜紧缩场天线测量系统中,通过调整方向移动装置灵活调节馈源发出的电磁波辐射方向,且两个赋形副反射镜的曲面形式、凹凸性以及各个反射镜之间的相互几何位置关系,可以预先基于等效抛物面理论和波束模式展开理论以及电磁波的辐射方向计算确定,即可在保证高交叉极化隔离度的情况下,使得各个反射镜间的相对几何位置可以灵活调节,从而使得三反射镜紧缩场天线测量系统具有较高的几何设计自由度。
上述馈源102是高增益天线的初级辐射器,可以将高频电流或束缚电磁波变成辐射的电磁波能量,通常是一个弱方向型天线。本发明实施例中,上述馈源可以是振子型馈源、喇叭型馈源、双隙缝馈源等,在此不作具体限定。
本发明实施例中,上述馈源102被设置在一个方向移动装置101上,该方向移动装置101可以由调节支架以及安装基板构成,可以灵活调节上述馈源102的电磁波辐射方向,本发明实施例中对上述方向移动装置的具体结构不作具体限定。
上述主反射镜103的形状可以是镜面大小、曲率半径等参数确定的球面、椭球面、抛物面或双曲面等。
通常情况下,三反射镜紧缩场天线测量系统的主反射镜采用圆形口径的反射镜,但由于圆形口径为轴对称结构,因此,经过圆形口径反射镜反射的电磁波在口径的轴线上存在较强的干涉,造成静区场在中心区域存在较大程度的波动,降低了静区场的质量。所以,为了改善静区质量,降低静区幅度、相位波动,作为本发明实施例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上述主反射镜103可以是矩形口径的反射镜,矩形口径的反射镜为非轴对称结构,其在轴线方向上的干涉较小,从而降低了静区中心区域的幅度和相位波动。
关于如何确定上述各赋形副反射镜的曲面形式、凹凸性以及各反射镜之间的几何位置关系,可以参见下方结构和参数确定方法实施例中的说明,此处暂不详述。
如上所述,本发明实施例中,上述第一赋形副反射镜与第二赋形副反射镜之间的电磁波束形成卡塞格伦反射形式,如图2a所示,卡塞格伦天线是一种双反射面天线,它由两个反射面和一个馈源组成,主反射面是一个旋转抛物面,副反射面为旋转双曲面,馈源置于旋转双曲面的实焦点F1上,抛物面的焦点与旋转双曲面的焦点重合,即都位于F2点。从馈源辐射出来的电磁波被副反射面反射向主反射面,在主反射面上再次被反射。由于主反射面的焦点与副反射面的焦点重合,经主副反射面的两次反射后,电波平行于抛物面法向方向定向辐射。对于图2a所示的经典的卡塞格伦天线来说,副反射面的存在遮挡了一部分能量,使得天线的效率降低,能量分布不均匀,必须进行修正。修正型卡塞格伦天线通过天线面修正后,天线效率可提高到0.7~0.75,而且能量分布均匀。作为本发明实施例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可以认为,上述馈源102、第一赋形副反射镜104以及第二赋形副反射镜105构成修正型的卡塞格伦天线。
作为本发明实施例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上述第二赋形副反射镜与主反射镜之间的电磁波波束在特定区域汇聚,形成格里高利反射形式。如图2b所示,格里高利天线也是一种双反射面天线,由主反射面、副反射面及馈源组成。与卡塞格伦天线不同的是,它的副反射面是一个椭球面。馈源置于椭球面的一个焦点F1上,椭球面的另一个焦点F2与主反射面的焦点重合。格里高利天线的许多特性都与卡塞格伦天线相似,不同的是椭球面的焦点是一个实焦点,所有波束都汇聚于这一点,该点的区域即为格里高利反射形式下的焦散区。作为本发明实施例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上述第一赋形副反射镜104反射馈源的电磁波可以认为是馈源发出的电磁波,因此,可以认为上述反射馈源电磁波的第一赋形副反射镜104、第二赋形副反射镜105以及主反射镜103构成了格里高利天线。
作为本发明实施例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如图3所示,上述系统包括馈源302、第一赋形副反射镜301、第二赋形副反射镜303,主反射镜304以及衍射挡板305;还包括方向移动装置,图中未示出。
所述衍射挡板放置于所述特定区域,用于吸收反射镜边缘的衍射波。
所述的特定区域为:所述第二赋形副反射镜与主反射镜之间的焦散区。
上述特殊区域即为第二赋形副反射镜与主反射镜之间的焦散区。由于静区的扰动相当一部分来自于边缘衍射波的影响,特别是在频率较低的情况下,因此,在其焦散区放置衍射挡板305能够进一步削弱反射镜边缘衍射波的影响。
基于与上述三反射镜紧缩场天线测量系统相同的发明构思,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三反射镜紧缩场天线测量系统的结构和参数确定方法,如图4所示,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结构和参数确定方法的一种流程图,具体可以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401,通过多次移动所述方向移动装置确定实际所需的馈源辐射方向;
本发明实施例中,通过上述步骤401即可确定馈源的辐射方向,也就是确定了馈源的偏置角度θ0,作为本发明实施例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上述馈源的偏置角度θ0可以定义为馈源辐射方向与水平方向的夹角。本发明实施例中,上述馈源偏置角度θ0可以为任意角度。
步骤402,基于等效抛物面理论、馈源辐射方向和消除交叉极化成分的要求,确定三反射镜紧缩场天线测量系统的几何结构形式、及所述第一赋形副反射镜和第二赋形副反射镜曲面形式;所述几何结构形式,用于表征三个反射镜之间的相对几何位置关系;
如图5所示,上述步骤402具体可以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501,获得所述方向移动装置确定的馈源辐射方向;
步骤502,基于三反射镜紧缩场天线测量系统及其等效抛物面间的转换关系式、所述馈源辐射方向,和所述馈源辐射方向的中心轴线应与等效抛物面中心轴线一致的要求,为所述三反射镜紧缩场系统建立其等效抛物面模型及其等效关系,以及第一交叉极化相消条件;
如图6a所示,图6a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天线测量系统的一种结构示意图,图6a中,上述馈源的辐射方向为标记为L0射线方向,偏置角度记为θ0,D为主反射镜口径直径,α为第一赋形副反射镜光心到第二赋形副反射镜光心的射线
Figure BDA0003143613330000091
与z轴的夹角(逆时针为正号);β为第二赋形副反射镜光心到主反射镜光心的射线
Figure BDA0003143613330000092
与与z轴的夹角(顺时针为负号);L0,L1,L2分别为射线
Figure BDA0003143613330000093
Figure BDA0003143613330000094
Figure BDA0003143613330000095
的长度;L为
Figure BDA0003143613330000096
与的长度(当F为
Figure BDA0003143613330000097
与的延长线上时值为正号);F0,F1为第一赋形副反射镜的焦点,F1,F2第二赋形副反射镜的焦点,F2为主反射镜的焦点。
如图6b所示,图6b为本发明实施例中的三反射镜紧缩场天线测量系统的等效抛物面的结构示意图,其中,2φ0为等效抛物面模型中的馈源的张角;ε为等效抛物面模型中的馈源偏置角。
上述三反射镜紧缩场天线测量系统及其等效抛物面间的转换关系式如式1所示:
Figure BDA0003143613330000098
其中,Pi为曲面形式,δi为曲面的凹凸性;θ0为馈源偏置角;θ1为所述馈源F0到第一、第二赋形副反射镜共焦焦点F1的连线F0F1与水平方向的夹角,θ2为所述第一、第二赋形副反射镜共焦焦点F1和主反射镜焦点F2的连线F1F2与水平方向的夹角,e为方向向量,Pi为曲面形式,当Pi为+1时,曲面为双曲面,Pi为-1时,曲面为椭圆,δi为曲面的凹凸性,δi为+1时,曲面为凹面,δi为-1时,曲面为凸面,i为曲面编号。
为了消除交叉极化成分,则有:ε=180°,即为了消除交叉极化成分,馈源喇叭出射方向的中心轴线应与等效抛物面中心轴线一致,因此
Figure BDA0003143613330000101
故由式(1)可得下式:
Figure BDA0003143613330000102
将图6a中所涉及的结构参数变量代入上述式(2)并整理可得以下关系式:
Figure BDA0003143613330000103
将上述
Figure BDA0003143613330000104
带入式(3)可得交叉极化相消的条件,如下式:
Figure BDA0003143613330000105
式(4中),sign为符号函数。由此,已将三反射镜紧缩场系统建立起了其等效抛物面模型及其等效关系,并得到了消除交叉极化的条件,关系式中的各自由变量具有高设计自由度。
基于上述等效关系式对其他自由变量θ0、α、β、l、L0进行讨论,确定变量可变化范围并取最优值,并讨论确定最优的几何配置结构及曲面形式。
如图5所示,步骤503,基于所述馈源辐射方向、等效抛物面模型及其等效关系,以及第一交叉极化相消条件,确定三反射镜紧缩场天线测量系统的几何结构形式、及所述第一赋形副反射镜和第二赋形副反射镜曲面形式;所述几何结构形式,用于表征三个反射镜之间的相对几何位置关系。
如图4所示,步骤403,基于波束模式展开理论和所述馈源的辐射方向,对已确定的几何结构形式,求解满足系统静区性能要求的自由变量的初始值以及各个反射镜光心位置的初始坐标值;其中,自由变量包括:θ0、α、β、l、L0;其中,θ0为所述馈源辐射的电磁波的方向与水平方向的夹角,记为馈源偏置角,α为所述第一赋形副反射镜光心到第二赋形副反射镜光心的射线与水平方向的夹角;β为所述第二赋形副反射镜光心到所述主反射镜光心的射线与水平方向的夹角;l为所述第一赋形副反射镜光心与所述第二赋形副反射镜焦点连线的长度;L0为所述馈源与第一赋形副反射镜光心之间的距离;
如图7a所示,图7a为本发明实施例中提供的三反射镜紧缩场天线测量系统的又一种结构示意图,M、M1、M2为电磁波在相应反射镜上的反射点,σ1、σ2、σ3为相应反射镜上电磁波入射方向和反射方向的夹角,D、L0、L1、L2定义如上所述,主反射镜的输出即为系统出射场,系统出射场的准平面波区域即为静区。在波束模式分析中,三反射镜紧缩场天线测量系统中第一赋形副反射镜、第二赋形副反射镜和主反射镜的等效焦长f1,f2,f3在图7b中按下面式(5)作定义;Ri,Ri’(i=1,2,3)分别为射线从入射侧焦点Fi和反射侧焦点Fi+1到对应反射面光心位置的距离(当焦点在射线传播方向上时,值取负),图7b中,M0为反射镜上的反射点,M为则为反射镜顶点,σi(i=1,2,3)是相应的入射线-反射线夹角。
Figure BDA0003143613330000111
其中,在求解参数变量过程中,运用波束模式分析法,可得交叉极化相消条件如下式:
Figure BDA0003143613330000121
Figure BDA0003143613330000122
R′3=∞ (6)
其中,σ1=180-θ0+α,σ3=180-β,σ2=σ3+α,由以上关系式可求得满足系统静区性能要求的自由变量的初始值,由这些变量初始值再根据已确定的系统配置几何结构运用相关几何知识即可求得各个反射镜光心位置的初始坐标值。
下面介绍本发明中确定各反射镜光心初始坐标值的一个具体实施例。
为了系统布局的紧凑型,所设计的三反射镜紧缩场天线测量系统的结构如图7a所示,该结构所对应的参数变量的取值和关系为:θ0=117.5°,β>α,β>0,l/L0>Max(X0,0),α<0,进而,由式(4)可得P1=-1,P2=+1,由式(1)中P1、P2的定义可得第一赋形副反射镜为椭圆面,第二赋形副反射镜为双曲面,又根据式(5)中等效焦长的定义f1>0,f2>0,f3>0可知镜面均为凹面。
考虑现实系统搭建情况,结合后期静区性能好坏对参数变量进行优化调整,对初始参数变量α,β,L0,L1,R3的值进行优化后,可得取值:θ0=117.5°,
α=-20.3°,β=110°,L0=0.6m,L1=1.2m,R3=3.3m,σ1=180-θ0+α,σ3=180-β,
σ2=σ3+α。
联立式(5)和式(6),得式(7),并将初始自由变量代入式(7)可求得变量l,L2取值;
Figure BDA0003143613330000123
解得:
Figure BDA0003143613330000131
根据所求得的初始值,并对图7a中的系统几何结构进行坐标计算,最终可求得馈源坐标、各个反射镜光心位置处的坐标以及主镜的焦点坐标分别为:r_feed=[-0.116,0,0.8484],r_sub1=[0.4163,0,1.1255],r_sub2=[0,0,0],r_main=[3.4468,0,1.2545],focal_point=[0.3458,0,0.1258]。
将主镜光心坐标(r_main)和焦点坐标(focal_point)结合主反射镜的抛物面方程,便可求解出抛物面主镜的焦长f=2.213,同时,经过对图7a中所示的结构进行坐标计算,可得到抛物面主反射镜的顶点坐标vertex=[0.1817,0,2.28].
如图4所示,步骤404,基于所述馈源的场的分布以及期望的出射场分布,根据能量守恒原理确定系统映射函数;所述映射函数,用于表征馈源张角θ和系统出射场位置半径r的映射关系;
根据馈源出射场分布和期望的出射场分布,运用能量守恒原理确定映射函数。能量守恒原理即:馈源发出的总场能量与从主反射镜出射的总场能量是相等的。可以求出馈源张角θ和系统出射场位置半径r的对应关系,并且在此θ张角内的馈源能量占馈源总能量的比例,等于对应的出射场半径r内的能量占主反射镜出射总能量的比例,在求出θ对应的出射半径r后,利用波束的方位角
Figure BDA0003143613330000137
则可求出映射函数。p(θ)为馈源场分布,P(r)为要求的出射场分布,E(r)是系统出射电磁场强度,G(θ)馈源场强度,如下式:
Figure BDA0003143613330000132
Figure BDA0003143613330000133
Figure BDA0003143613330000134
θm是最大馈源张角,馈源在θm方向上的电磁场比馈源最大出射电磁场下降了特定值。求出θ对应的出射半径r后,利用波束的方位角
Figure BDA0003143613330000136
则可求出映射函数:
Figure BDA0003143613330000135
步骤405,基于动态波带跟踪理论,对所述馈源发出的电磁波进行跟踪分析,获取所述赋形副反射镜的所有镜面参数;所述镜面参数包括:镜面法向量、两个相互正交的镜面曲率方向和对应的曲率。
如图8所示,上述步骤405具体可以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801,将馈源出射电磁波按照不同的出射角划分为N个子波束;所述子波束的出射角是按照出射张角和方位角划分的;
在求镜面参数前,先把馈源出射电磁波按照不同的出射角划分为N个足够细的子波束。如图9所示,θ为上述出射张角,φ为方位角,
Figure BDA0003143613330000141
为子波束出射方向向量。
针对每个子波束,执行如下步骤:
步骤802,确定所述子波束在所述主反射镜、第一赋形副反射镜和第二赋形副反射镜上的反射点位置坐标,并根据几何光学原理确定所述子波束在所述第一赋形副反射镜和第二赋形副反射镜上的反射点法向向量;
上述图1中,各反射镜中的中心黑点即为光心位置。已知馈源和第一赋形副反射镜、第二赋形副反射镜、主反射镜的反射点位置分别是
Figure BDA0003143613330000142
以第一赋形副反射镜上反射点为例,电磁波的入射单位向量和反射单位向量为:
Figure BDA0003143613330000143
则第一赋形副反射镜上反射点的单位法向向量为:
Figure BDA0003143613330000144
在第一赋形副反射镜上待求点的最近已知点,即已求出镜面参数的反射点,在其附近作二次抛物面展开如下,其中
Figure BDA0003143613330000145
表示已求出镜面参数反射点的位置向量,
Figure BDA0003143613330000146
G1s1,
Figure BDA0003143613330000147
G1s2表示该反射点的镜面参数。
Figure BDA0003143613330000148
其中g1,g2表示两个相互独立的参量。则馈源发出子波束射线与二次抛物展开面相交点,即下一跟踪子波束在第一赋型副反射镜上的反射点
Figure BDA0003143613330000151
Figure BDA0003143613330000152
其中
Figure BDA0003143613330000153
表示馈源的位置向量,so代表从馈源到该反射点的距离。
根据上述系统映射函数可以求出同一子波束在系统出射场的相应位置,在位置对子波束逆向推导,主反射镜的镜面参数是已知的,求出新光路在主反射镜上反射点,和相应的镜面参数,运用几何光学原理,对子波束反向推导,则同样的可以求出同一子波束在第二赋形副反射镜上的反射点。
由馈源、第一赋形副反射镜反射点、第二赋形副反射镜反射点、主反射镜反射点构成下一待求光路。
步骤803,根据所述主反射镜镜面参数和所述系统出射场的波前参数,得到所述第二赋形副反射镜反射点与主反射镜反射点之间的波前参数;所述波前参数包括曲面的法向向量
Figure BDA0003143613330000154
两个相互正交的曲面曲率方向
Figure BDA0003143613330000155
和相对应的曲率G1,G2;在波前面上,
Figure BDA0003143613330000156
描述出射场传播方向、
Figure BDA0003143613330000157
描述波面曲率向量和G1,G2对应的曲率。在镜面上,
Figure BDA0003143613330000158
描述镜面的法向向量、
Figure BDA0003143613330000159
描述镜面曲率向量和G1,G2对应的曲率。
如上所述,主反射镜是参数确定的反射镜,因此,其镜面上的所有点的镜面参数都是已知的,例如,将上述参数记为设为
Figure BDA00031436133300001510
Gm1,Gm2。期望的出射场是平面波则波前参数
Figure BDA00031436133300001511
Cf1,Cf2,则可以对波前参数进行逆向推导,得出第二赋形副反射镜面反射点与主反射镜反射点之间的波前参数
Figure BDA00031436133300001512
Ct1,Ct2
设出射电磁波与主反射镜反射点法向向量夹角θ3,反射后的出射场波前参数传播方向
Figure BDA00031436133300001513
波面曲率Cf1,Cf2和对应的曲率向量
Figure BDA00031436133300001514
反射镜面参数有法向向量
Figure BDA00031436133300001515
曲率与相应的镜面参数
Figure BDA00031436133300001516
Gm1,Gm2,则通过下面的矩阵等式求得入射波的投影矩阵:
Qt=Qf-2cosθ3-1)T-1
Figure BDA0003143613330000161
Figure BDA0003143613330000162
Figure BDA0003143613330000163
则可求出Qt是入射波的投影矩阵,其特征值是曲率Ct1,Ct2,特征向量矩阵为V,则可得到相应的曲率向量以及入射波束传播方向。
步骤804,对所述子波束进行跟踪,根据所述子波束在所述第一赋形副反射镜的反射点法向向量和第二赋形副反射镜上的反射点法向向量,得到所述第一赋形副反射镜反射点与第二赋形副反射镜反射点之间的波前参数;
具体的,如图10所示,上述步骤804具体可以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001,对馈源出射的波束进行跟踪,根据所述馈源与第一赋形副反射镜反射点的法向向量,得到所述第一赋形副反射镜反射点与第二赋形副反射镜反射点之间起始端的波带形态;
射线波带是指一种能够描述传播中子波束形态变化的一种参量,两个正交的波带即可很好地表述出一束子波束。一个波带可以用一个矢量表示,该矢量的方向垂直于子波束传播方向,矢量的大小表示波带的大小。对馈源出射的两个波带进行跟踪,它们到达第一赋形副反射镜反射点前的形态为:
Figure BDA0003143613330000164
其中so为馈源点到第一赋形副反射镜反射点的长度,
Figure BDA0003143613330000165
为馈源的张角方向向量,
Figure BDA0003143613330000166
为馈源的方位角方向向量。根据射线波带的反射规律,已知第一赋形副反射镜上反射点法向向量
Figure BDA0003143613330000167
可求出第一赋形副反射镜反射点到第二赋形副反射镜反射点起始端的波带形态:
Figure BDA0003143613330000168
Figure BDA0003143613330000169
步骤1002,根据所述系统映射函数对电磁波逆向追踪,根据所述第二赋形副反射镜反射点与主反射镜反射点之间的波前参数和第二赋形副反射镜面反射点的法向向量,得到第一赋形副反射镜反射点与第二赋形副反射镜反射点之间末端的波带形态;
由步骤801中的系统映射函数可以求出射线波带在出射场的相应形态:
Figure BDA0003143613330000171
进行逆向跟踪,波带在传播时,波带的方向和大小都会按以下规律变化:
Figure BDA0003143613330000172
其中
Figure BDA0003143613330000173
表示传播s距离后的波带状态,由于出射场平面波的波前参数是常数、主反射镜和第二赋形副反射镜的反射点法向向量是已知的,并且已求出主反射镜与第二赋形副反射镜反射点之间的波前参数,则根据波带的传播和反射规律,对出射场的波带形态进行逆向传播,则可得到第一赋形副反射镜反射点与第二赋形副反射镜反射点末端的波带状态
Figure BDA0003143613330000174
具体过程如下:
把通过系统映射函数求出的相应波带通过主反射镜逆反射推导得到主反射镜与第二赋形副反射镜反射点之间末端的波带形态
Figure BDA0003143613330000175
Figure BDA0003143613330000176
Figure BDA0003143613330000177
已知主反射镜与第二赋形副反射镜反射点之间的波前函数,把
Figure BDA0003143613330000178
再逆向传播至该传播段的起始端得到
Figure BDA0003143613330000179
Figure BDA00031436133300001710
Figure BDA00031436133300001711
最后把
Figure BDA00031436133300001712
在第二赋形副反射镜上作逆反射得到第一赋形副反射镜反射点与第二赋形副反射镜反射点传播段末端的波带形态:
Figure BDA00031436133300001713
Figure BDA00031436133300001714
步骤1003,根据射线波带的传播规律,根据所述第一赋形副反射镜反射点与第二赋形副反射镜反射点之间起始端的波带形态和末端的波带形态,得到第一赋形副反射镜反射点与第二赋形副反射镜反射点之间的波前参数。
上述步骤中已经求出了第一赋形副反射镜反射点与第二赋形副反射镜反射点的起始端波带形态
Figure BDA0003143613330000181
和末端波带形态
Figure BDA0003143613330000182
由射线波带的传播规律得出下面等式:
Figure BDA0003143613330000183
Figure BDA0003143613330000184
由波带传播规律即得出第一赋形副反射镜反射点与第二赋形副反射镜反射点传播段的波前参数,以上向量等式可作以下化简,先引入参考向量,其中
Figure BDA0003143613330000185
是全局坐标中y轴的单位向量。
Figure BDA0003143613330000186
Figure BDA0003143613330000187
其中
Figure BDA0003143613330000188
是第一赋形副反射镜反射点与第二赋形副反射镜反射点的波传播方向向量,该传播向量在步骤1001中确定各反射镜上反射点时就已经确定。加入三个辅助未知量:
u1=ssCm
Figure BDA0003143613330000189
Figure BDA00031436133300001810
其中Cm=(Cs1+Cs2)/2,Cd=(Cs1-Cs2)/2,
Figure BDA00031436133300001811
是波前曲率向量和参考向量的夹角。
则通过已知的两端波带状态,求出经第一赋形副反射镜反射点与第二赋形副反射镜反射点传播段上波前参数中曲率Cs1,Cs2和向量夹角
Figure BDA00031436133300001812
相应的曲率向量为:
Figure BDA0003143613330000191
Figure BDA0003143613330000192
如图8所示,步骤805,根据所述主反射镜反射点与第二赋形副反射镜反射点之间的波前参数、第一赋形副反射镜反射点与第二赋形副反射镜反射点之间的波前参数,得到所述第二赋形副反射镜反射点的镜面参数,根据所述第一赋形副反射镜反射点与第二赋形副反射镜反射点之间的波前参数,馈源的波前参数,得到第一赋形副反射镜反射点的镜面参数;
各传播段的波前参数都已求出,则由步骤803中反射前后的波前参数和镜面参数的关系公式,可以求出各赋形副反射镜上反射点的镜面参数。以第一赋形副反射镜反射点镜面参数为例:
先引入两个参考向量:
Figure BDA0003143613330000193
加入三个中间变量:
Figure BDA0003143613330000194
Co1,Co2是馈源相对应的波前曲率,Cs1,Cs2是第一赋形副反射镜反射点与第二赋形副反射镜反射点之间波前相对应的波前曲率,G1s1,G1s2是第一赋形副反射镜反射点对应的镜面曲率。
求出第一赋形副反射镜反射点对应的反射面曲率G1s1,G1s2和向量夹角
Figure BDA0003143613330000195
相应的曲率向量为:
Figure BDA0003143613330000196
Figure BDA0003143613330000197
求解上述第二赋形副反射镜的镜面参数的过程与上述求解第一赋形副反射镜的镜面参数的过程相同,此处不再赘述。
步骤806,判断是否所有子波束都已被分析,若所有子波束都被分析,则执行步骤808,结束分析;若还有子波束未被分析,则执行步骤807
步骤807,改变馈源出射电磁波的子波束,返回步骤802。
通过上述步骤,逐步对馈源出射电磁波的子波束进行跟踪、分析、计算,可以求出第一赋形反射镜和第二赋形反射镜的全部镜面参数,从而确定出整个三反射镜结构的参数。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三反射镜紧缩场测量系统的结构和参数确定方法,首先确定馈源辐射方向,之后基于等效抛物面理论以及消除交叉极化成分的条件,确定三个反射镜的集合结构以及各赋形副反射镜的曲面形式,之后基于波束模式展开理论确定满足静区性能要求的各反射镜光心位置的初始坐标值,之后确定系统映射函数,即馈源张角与出射场位置半径的映射关系,最后基于动态波带跟踪理论确定各赋形反射镜的镜面参数。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结构和参数确定方法中,采用等效抛物面法和波束模式分析方法来确定三反射镜紧缩场天线测量系统中各个反射镜的几何配置位置、结构及形式,不仅可以灵活的设计选取馈源最佳的辐射方向,同时在保证较高静区利用率、高交叉极化隔离度的前提下,极大的提高了整个系统的几何设计自由度。
如图11a、图11b、图11c所示,其分别是本发明实施例中提供的三反射镜紧缩场天线测量系统的静区幅度以及交叉极化隔离度性能图、静区幅值性能图(幅值抖动)、静区相位性能图(相位抖动)。
图11a中,交叉极化隔离度大小是指在区间[-1.05,1.05]范围内(静区利用率为70%时),主极化曲线的最小值和交叉极化曲线的最大值之间的幅值之差,如图11a中两条虚线间的差值。该差值越大就说明静区的交叉极化隔离度越大。
图11b中,幅值抖动是指主极化的垂直截线和水平截线两条曲线的最高值和最低值之间的幅度差值,该差值越小说明静区的幅值抖动越小,一般静区幅值抖动要求小于1dB。图11b中为0.71dB。
图11c中,相位抖动是指主极化的垂直截线和水平截线两条曲线的最高值和最低值之间的度数差值,该差值越小说明静区的相位抖动越小,一般静区相位抖动要求小于10°。图11c中为6.34°。
在上述实施例中,可以全部或部分地通过软件、硬件、固件或者其任意组合来实现。当使用软件实现时,可以全部或部分地以计算机程序产品的形式实现。所述计算机程序产品包括一个或多个计算机指令。在计算机上加载和执行所述计算机程序指令时,全部或部分地产生按照本发明实施例所述的流程或功能。所述计算机可以是通用计算机、专用计算机、计算机网络、或者其他可编程装置。所述计算机指令可以存储在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或者从一个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向另一个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传输,例如,所述计算机指令可以从一个网站站点、计算机、服务器或数据中心通过有线(例如同轴电缆、光纤、数字用户线(DSL))或无线(例如红外、无线、微波等)方式向另一个网站站点、计算机、服务器或数据中心进行传输。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可以是计算机能够存取的任何可用介质或者是包含一个或多个可用介质集成的服务器、数据中心等数据存储设备。所述可用介质可以是磁性介质,(例如,软盘、硬盘、磁带)、光介质(例如,DVD)、或者半导体介质(例如固态硬盘Solid State Disk(SSD))等。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本说明书中的各个实施例均采用相关的方式描述,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的部分互相参见即可,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尤其,对于系统实施例而言,由于其基本相似于方法实施例,所以描述的比较简单,相关之处参见方法实施例的部分说明即可。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并非用于限定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

Claims (7)

1.一种三反射镜紧缩场天线测量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系统包括:方向移动装置、馈源、主反射镜、第一赋形副反射镜以及第二赋形副反射镜;
所述馈源,设置在所述方向移动装置上,用于产生电磁波;
所述方向移动装置,用于带动所述馈源移动以调整所述电磁波的辐射方向;
所述主反射镜为镜面大小固定且曲率参数固定的曲面镜;
所述第一赋形副反射镜和第二赋形副反射镜是由不规则表面点构成的凹凸性可调的赋形反射镜;
所述第一赋形副反射镜和第二赋形副反射镜的曲面形式、凹凸性以及各个反射镜之间的相互几何位置关系,是预先基于等效抛物面理论和波束模式展开理论计算确定的;
所述馈源发出的电磁波经过第一赋形副反射镜反射到第二赋形副反射镜上,第二赋形副反射镜将电磁波反射到主反射镜上,经主反射镜反射的电磁波以平面电磁波出射,生成系统出射场;
所述第一赋形副反射镜与第二赋形副反射镜之间的电磁波波束趋近平行,形成卡塞格伦反射形式;
所述第二赋形副反射镜与主反射镜之间的电磁波波束在特定区域汇聚,形成格里高利反射形式;
其中,所述第一赋形副反射镜和第二赋形副反射镜的曲面形式、凹凸性以及各个反射镜之间的相互几何位置关系通过以下步骤确定:
通过多次移动所述方向移动装置确定实际所需的馈源辐射方向;
基于等效抛物面理论、馈源辐射方向和消除交叉极化成分的要求,确定三反射镜紧缩场天线测量系统的几何结构形式、及所述第一赋形副反射镜和第二赋形副反射镜曲面形式;所述几何结构形式,用于表征三个反射镜之间的相对几何位置关系;
基于波束模式展开理论和所述馈源辐射方向,对已确定的几何结构形式,求解满足系统静区性能要求的自由变量的初始值以及各个反射镜光心位置的初始坐标值;其中,自由变量包括:θ0、α、β、l、L0;其中,θ0为所述馈源辐射的电磁波的方向与水平方向的夹角,记为馈源偏置角;α为所述第一赋形副反射镜光心到第二赋形副反射镜光心的射线与水平方向的夹角;β为所述第二赋形副反射镜光心到所述主反射镜光心的射线与水平方向的夹角;l为所述第一赋形副反射镜光心与所述第二赋形副反射镜焦点连线的长度;L0为所述馈源与第一赋形副反射镜光心之间的距离;
基于所述馈源的场的分布以及期望的出射场分布,根据能量守恒原理确定系统映射函数;所述映射函数,用于表征馈源张角θ和系统出射场位置半径r的映射关系;
基于动态波带跟踪理论,对所述馈源发出的电磁波进行跟踪分析,获取所述赋形副反射镜的所有镜面参数;所述镜面参数包括:镜面法向量、两个相互正交的镜面曲率方向和对应的曲率;
所述基于等效抛物面理论、馈源辐射方向和消除交叉极化成分的要求,确定三反射镜紧缩场天线测量系统的几何结构形式、及所述第一赋形副反射镜和第二赋形副反射镜曲面形式;所述几何结构形式,用于表征三个反射镜之间的相对几何位置关系的步骤,包括:
获得所述方向移动装置确定的馈源辐射方向;
基于三反射镜紧缩场天线测量系统及其等效抛物面间的转换关系式、所述馈源辐射方向,和所述馈源辐射方向的中心轴线应与等效抛物面中心轴线一致的要求,为所述三反射镜紧缩场天线测量系统建立其等效抛物面模型及其等效关系,以及第一交叉极化相消条件;
基于所述馈源辐射方向、等效抛物面模型及其等效关系,以及第一交叉极化相消条件,确定三反射镜紧缩场天线测量系统的几何结构形式、及所述第一赋形副反射镜和第二赋形副反射镜曲面形式;所述几何结构形式,用于表征三个反射镜之间的相对几何位置关系;
所述三反射镜紧缩场天线测量系统及其等效抛物面间的转换关系式为:
Figure FDA0003644737560000021
Figure FDA0003644737560000022
其中,ε为等效抛物面模型中的馈源偏置角,θ0为所述三反射镜紧缩场天线测量系统中的馈源偏置角,θ1为所述馈源与所述第一赋形副反射镜、第二赋形副反射镜的共焦焦点的连线与水平方向的夹角,θ2为所述第一赋形副反射镜、第二赋形副反射镜的共焦焦点与所述主反射镜的焦点的连线与水平方向的夹角,e为方向向量,Pi为曲面形式,δi为曲面的凹凸性,i为曲面编号;
所述第一交叉极化相消的条件的公式为:
P1=-sign(l)
Figure FDA0003644737560000031
Figure FDA0003644737560000032
其中,sign为符号函数,θ0为馈源偏置角;α为第一赋形副反射镜光心到第二赋形副反射镜光心的射线与水平方向的夹角;β为第二赋形副反射镜光心到主反射镜光心的射线与水平方向的夹角;l为所述第一赋形副反射镜光心与所述第二赋形副反射镜焦点连线的长度;L0为所述馈源与第一赋形副反射镜光心之间的距离;
所述第一赋形副反射镜和第二赋形副反射镜曲面形式确定为:
所述Pi为+1时,曲面为双曲面,Pi为-1时,曲面为椭圆,所述δi为+1时,曲面为凹面,δi为-1时,曲面为凸面;
所述基于波束模式展开理论和馈源辐射方向,对已确定的几何结构形式,求解满足系统静区性能要求的自由变量的初始值以及各个反射镜光心位置的初始坐标值的步骤,包括:
基于波束模式展开理论,分别得到三个反射镜的等效焦长与反射距离之间的关系,其中反射距离为:射线从入射侧焦点和反射侧焦点到反射面光心位置的距离;所述反射镜的等效焦长与反射距离之间的关系如下式:
Figure FDA0003644737560000041
其中,f1、f2、f3分别为所述第一赋形副反射镜、第二赋形副反射镜和主反射镜的等效焦长;Ri、Ri’(i=1,2,3)分别为射线从入射侧焦点和反射侧焦点到对应反射镜光心位置的距离;
基于所述馈源辐射方向,运用波束模式分析法,得第二交叉极化相消条件如下式:
Figure FDA0003644737560000042
Figure FDA0003644737560000043
R′3=∞
其中,σ1=180-θ0+α,σ3=180-β,σ2=σ3+α;L1为所述第一赋形副反射镜光心到第二赋形副反射镜光心的射线的长度,L2为所述第二赋形副反射镜光心到主反射镜光心的射线的长度;α为第一赋形副反射镜光心到第二赋形副反射镜光心的射线与水平方向的夹角;β为第二赋形副反射镜光心到主反射镜光心的射线与水平方向的夹角;
由所述三个反射镜的等效焦长与反射距离之间的关系,和第二交叉极化相消条件,求得满足系统静区性能要求的自由变量的初始值;
根据已确定的几何结构形式,基于几何原理求得各个反射镜光心位置的初始坐标值。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主反射镜为矩形口径的反射镜。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系统还包括衍射挡板;
所述衍射挡板放置于所述特定区域,用于吸收反射镜边缘的衍射波。
4.根据权利要求1或3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的特定区域为:所述第二赋形副反射镜与主反射镜之间的焦散区。
5.一种三反射镜紧缩场天线测量系统的结构和参数确定方法,其特征在于:用于对权利要求1所述的三反射镜紧缩场天线测量系统进行结构和参数确定;所述三反射镜紧缩场天线测量系统包括:方向移动装置、馈源、主反射镜、第一赋形副反射镜以及第二赋形副反射镜;
所述方法包括:
通过多次移动所述方向移动装置确定实际所需的馈源辐射方向;
基于等效抛物面理论、馈源辐射方向和消除交叉极化成分的要求,确定三反射镜紧缩场天线测量系统的几何结构形式、及所述第一赋形副反射镜和第二赋形副反射镜曲面形式;所述几何结构形式,用于表征三个反射镜之间的相对几何位置关系;
基于波束模式展开理论和所述馈源辐射方向,对已确定的几何结构形式,求解满足系统静区性能要求的自由变量的初始值以及各个反射镜光心位置的初始坐标值;其中,自由变量包括:θ0、α、β、l、L0;其中,θ0为所述馈源辐射的电磁波的方向与水平方向的夹角,记为馈源偏置角;α为所述第一赋形副反射镜光心到第二赋形副反射镜光心的射线与水平方向的夹角;β为所述第二赋形副反射镜光心到所述主反射镜光心的射线与水平方向的夹角;l为所述第一赋形副反射镜光心与所述第二赋形副反射镜焦点连线的长度;L0为所述馈源与第一赋形副反射镜光心之间的距离;
基于所述馈源的场的分布以及期望的出射场分布,根据能量守恒原理确定系统映射函数;所述映射函数,用于表征馈源张角θ和系统出射场位置半径r的映射关系;
基于动态波带跟踪理论,对所述馈源发出的电磁波进行跟踪分析,获取所述赋形副反射镜的所有镜面参数;所述镜面参数包括:镜面法向量、两个相互正交的镜面曲率方向和对应的曲率;
所述基于等效抛物面理论、馈源辐射方向和消除交叉极化成分的要求,确定三反射镜紧缩场天线测量系统的几何结构形式、及所述第一赋形副反射镜和第二赋形副反射镜曲面形式;所述几何结构形式,用于表征三个反射镜之间的相对几何位置关系的步骤,包括:
获得所述方向移动装置确定的馈源辐射方向;
基于三反射镜紧缩场天线测量系统及其等效抛物面间的转换关系式、所述馈源辐射方向,和所述馈源辐射方向的中心轴线应与等效抛物面中心轴线一致的要求,为所述三反射镜紧缩场天线测量系统建立其等效抛物面模型及其等效关系,以及第一交叉极化相消条件;
基于所述馈源辐射方向、等效抛物面模型及其等效关系,以及第一交叉极化相消条件,确定三反射镜紧缩场天线测量系统的几何结构形式、及所述第一赋形副反射镜和第二赋形副反射镜曲面形式;所述几何结构形式,用于表征三个反射镜之间的相对几何位置关系;
所述三反射镜紧缩场天线测量系统及其等效抛物面间的转换关系式为:
Figure FDA0003644737560000061
Figure FDA0003644737560000062
其中,ε为等效抛物面模型中的馈源偏置角,θ0为所述三反射镜紧缩场天线测量系统中的馈源偏置角,θ1为所述馈源与所述第一赋形副反射镜、第二赋形副反射镜的共焦焦点的连线与水平方向的夹角,θ2为所述第一赋形副反射镜、第二赋形副反射镜的共焦焦点与所述主反射镜的焦点的连线与水平方向的夹角,e为方向向量,Pi为曲面形式,δi为曲面的凹凸性,i为曲面编号;
所述第一交叉极化相消的条件的公式为:
P1=-sign(l)
Figure FDA0003644737560000063
Figure FDA0003644737560000064
其中,sign为符号函数,θ0为馈源偏置角;α为第一赋形副反射镜光心到第二赋形副反射镜光心的射线与水平方向的夹角;β为第二赋形副反射镜光心到主反射镜光心的射线与水平方向的夹角;l为所述第一赋形副反射镜光心与所述第二赋形副反射镜焦点连线的长度;L0为所述馈源与第一赋形副反射镜光心之间的距离;
所述第一赋形副反射镜和第二赋形副反射镜曲面形式确定为:
所述Pi为+1时,曲面为双曲面,Pi为-1时,曲面为椭圆,所述δi为+1时,曲面为凹面,δi为-1时,曲面为凸面;
所述基于波束模式展开理论和馈源辐射方向,对已确定的几何结构形式,求解满足系统静区性能要求的自由变量的初始值以及各个反射镜光心位置的初始坐标值的步骤,包括:
基于波束模式展开理论,分别得到三个反射镜的等效焦长与反射距离之间的关系,其中反射距离为:射线从入射侧焦点和反射侧焦点到反射面光心位置的距离;所述反射镜的等效焦长与反射距离之间的关系如下式:
Figure FDA0003644737560000071
其中,f1、f2、f3分别为所述第一赋形副反射镜、第二赋形副反射镜和主反射镜的等效焦长;Ri、Ri’(i=1,2,3)分别为射线从入射侧焦点和反射侧焦点到对应反射镜光心位置的距离;
基于所述馈源辐射方向,运用波束模式分析法,得第二交叉极化相消条件如下式:
Figure FDA0003644737560000081
Figure FDA0003644737560000082
R′3=∞
其中,σ1=180-θ0+α,σ3=180-β,σ2=σ3+α;L1为所述第一赋形副反射镜光心到第二赋形副反射镜光心的射线的长度,L2为所述第二赋形副反射镜光心到主反射镜光心的射线的长度;α为第一赋形副反射镜光心到第二赋形副反射镜光心的射线与水平方向的夹角;β为第二赋形副反射镜光心到主反射镜光心的射线与水平方向的夹角;
由所述三个反射镜的等效焦长与反射距离之间的关系,和第二交叉极化相消条件,求得满足系统静区性能要求的自由变量的初始值;
根据已确定的几何结构形式,基于几何原理求得各个反射镜光心位置的初始坐标值。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基于动态波带跟踪理论,对所述馈源发出的电磁波进行跟踪分析,获取所述赋形副反射镜的所有镜面参数的步骤,包括:
将馈源出射电磁波按照不同的出射角划分为N个子波束;所述子波束的出射角是按照出射张角和方位角划分的;
针对每个子波束,执行如下步骤:
确定所述子波束在所述主反射镜、第一赋形副反射镜和第二赋形副反射镜上的反射点位置坐标,并根据几何光学原理确定所述子波束在所述第一赋形副反射镜和第二赋形副反射镜上的反射点法向向量;
根据所述主反射镜镜面参数和所述系统出射场的波前参数,得到所述第二赋形副反射镜反射点与主反射镜反射点之间的波前参数;所述波前参数包括曲面的法向向量,两个相互正交的曲面曲率方向和相对应的曲率;
对所述子波束进行跟踪,根据所述子波束在所述第一赋形副反射镜的反射点法向向量和第二赋形副反射镜上的反射点法向向量,得到所述第一赋形副反射镜反射点与第二赋形副反射镜反射点之间的波前参数;
根据所述主反射镜反射点与第二赋形副反射镜反射点之间的波前参数、第一赋形副反射镜反射点与第二赋形副反射镜反射点之间的波前参数,得到所述第二赋形副反射镜反射点的镜面参数以及第一赋形副反射镜反射点的镜面参数;
改变馈源出射电磁波的子波束,返回所述确定所述子波束在所述主反射镜、第一赋形副反射镜和第二赋形副反射镜上的反射点位置坐标,并根据几何光学原理确定所述子波束在所述第一赋形副反射镜和第二赋形副反射镜上的反射点法向向量的步骤,直至完成对全部出射电磁波的子波束的分析。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对所述子波束进行跟踪,根据所述子波束在所述第一赋形副反射镜的反射点法向向量和第二赋形副反射镜上的反射点法向向量,得到所述第一赋形副反射镜反射点与第二赋形副反射镜反射点之间的波前参数的步骤,包括:
对馈源出射的波束进行跟踪,根据所述馈源与第一赋形副反射镜反射点的法向向量,得到所述第一赋形副反射镜反射点与第二赋形副反射镜反射点之间起始端的波带形态;
根据所述系统映射函数对电磁波逆向追踪,根据所述第二赋形副反射镜反射点与主反射镜反射点之间的波前参数和第二赋形副反射镜面反射点的法向向量,得到第一赋形副反射镜反射点与第二赋形副反射镜反射点之间末端的波带形态;
根据射线波带的传播规律,根据所述第一赋形副反射镜反射点与第二赋形副反射镜反射点之间起始端的波带形态和末端的波带形态,得到第一赋形副反射镜反射点与第二赋形副反射镜反射点之间的波前参数。
CN202110743674.0A 2021-07-01 2021-07-01 一种三反射镜紧缩场天线测量系统及结构和参数确定方法 Active CN113533864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743674.0A CN113533864B (zh) 2021-07-01 2021-07-01 一种三反射镜紧缩场天线测量系统及结构和参数确定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743674.0A CN113533864B (zh) 2021-07-01 2021-07-01 一种三反射镜紧缩场天线测量系统及结构和参数确定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533864A CN113533864A (zh) 2021-10-22
CN113533864B true CN113533864B (zh) 2022-07-29

Family

ID=7812648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743674.0A Active CN113533864B (zh) 2021-07-01 2021-07-01 一种三反射镜紧缩场天线测量系统及结构和参数确定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3533864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834829B (zh) * 2021-02-04 2021-12-31 北京邮电大学 紧缩场天线测量系统、构建其的方法、装置及电子设备

Citation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186402A (en) * 1976-05-18 1980-01-29 Mitsubishi Denki Kabushiki Kaisha Cassegrainian antenna with beam waveguide feed to reduce spillover
EP1995599A1 (en) * 2007-05-24 2008-11-26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Method for determining an antenna parameter
CN101576591A (zh) * 2009-06-09 2009-11-11 北京邮电大学 一种三反射镜紧缩场天线测量系统及方法
CN103513117A (zh) * 2013-07-16 2014-01-15 北京邮电大学 一种三反射镜紧缩场天线测量系统
CN109613343A (zh) * 2018-12-05 2019-04-12 北京无线电计量测试研究所 一种太赫兹辐射体法向发射率的准光测量系统和方法
CN210347782U (zh) * 2019-07-19 2020-04-17 北京中测国宇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反射面位于静区上方的紧缩场天线测量系统
CN112034266A (zh) * 2020-05-25 2020-12-04 北京中测国宇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毫米波多馈源紧缩场测试系统
CN112540238A (zh) * 2020-12-18 2021-03-23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一种多频共用高效率紧缩场馈源系统
CN112834833A (zh) * 2021-03-30 2021-05-25 中山香山微波科技有限公司 紧缩场天线测试系统
CN112834829A (zh) * 2021-02-04 2021-05-25 北京邮电大学 紧缩场天线测量系统、构建其的方法、装置及电子设备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746187B (zh) * 2013-12-23 2015-09-23 北京邮电大学 一种卡塞格伦天线探测系统及其设计方法
US10309999B2 (en) * 2017-10-06 2019-06-04 The Boeing Company Compact test range system with adjustable feed horn locations
JP6886449B2 (ja) * 2018-11-29 2021-06-16 アンリツ株式会社 アンテナ装置及び測定方法
CN109885897A (zh) * 2019-01-27 2019-06-14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三十九研究所 一种星载通信混合反射面天线系统设计方法

Patent Citation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186402A (en) * 1976-05-18 1980-01-29 Mitsubishi Denki Kabushiki Kaisha Cassegrainian antenna with beam waveguide feed to reduce spillover
EP1995599A1 (en) * 2007-05-24 2008-11-26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Method for determining an antenna parameter
CN101576591A (zh) * 2009-06-09 2009-11-11 北京邮电大学 一种三反射镜紧缩场天线测量系统及方法
CN103513117A (zh) * 2013-07-16 2014-01-15 北京邮电大学 一种三反射镜紧缩场天线测量系统
CN109613343A (zh) * 2018-12-05 2019-04-12 北京无线电计量测试研究所 一种太赫兹辐射体法向发射率的准光测量系统和方法
CN210347782U (zh) * 2019-07-19 2020-04-17 北京中测国宇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反射面位于静区上方的紧缩场天线测量系统
CN112034266A (zh) * 2020-05-25 2020-12-04 北京中测国宇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毫米波多馈源紧缩场测试系统
CN112540238A (zh) * 2020-12-18 2021-03-23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一种多频共用高效率紧缩场馈源系统
CN112834829A (zh) * 2021-02-04 2021-05-25 北京邮电大学 紧缩场天线测量系统、构建其的方法、装置及电子设备
CN112834833A (zh) * 2021-03-30 2021-05-25 中山香山微波科技有限公司 紧缩场天线测试系统

Non-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Analysis of Location Errors between Components in Large-Aperture Compact Antenna Test Range》;Lanhao Gao等;《2019 12th UK-Europe-China Workshop on Millimeter Waves and Terahertz Technologies (UCMMT)》;20200227;全文 *
《Design of tri-reflector compact antenna test range from 40GHz to 100GHz》;陈晓东等;《2012 IEEE MTT-S International Microwave Workshop Series on Millimeter Wave Wireless Technology and Applications》;20121025;全文 *
《一种三反射镜紧缩场天线测量系统的模拟研究》;杨雯森;《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硕士)信息科技辑》;20131115;全文 *
《大口径紧缩场中板间缝隙对静区特性影响的分析》;王君波等;《北京邮电大学学报》;20161031;第5卷(第39期);78-82 *
《毫米波与亚毫米波紧缩场三反射镜天线测量系统的研究》;杨诚;《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硕士)信息科技辑》;20180215;全文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533864A (zh) 2021-10-2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Hannan Microwave antennas derived from the Cassegrain telescope
Dragone Offset multireflector antennas with perfect pattern symmetry and polarization discrimination
Garcia-Pino et al. A bifocal ellipsoidal Gregorian reflector system for THz imaging applications
Hasselmann et al. Asymptotic analysis of parabolic reflector antennas
CN113533864B (zh) 一种三反射镜紧缩场天线测量系统及结构和参数确定方法
Yurchenko et al. Numerical optimization of a cylindrical reflector-in-radome antenna system
Rappaport An offset bifocal reflector antenna design for wide-angle beam scanning
US4223316A (en) Antenna structure with relatively offset reflectors for electromagnetic detection and space telecommunication equipment
Penchel et al. GO shaping of omnidirectional dual-reflector antennas with arbitrary main-beam direction in elevation plane by connecting conic sections
CN112834829B (zh) 紧缩场天线测量系统、构建其的方法、装置及电子设备
US4166276A (en) Offset antenna having improved symmetry in the radiation pattern
Doerry Just where exactly is the radar?(aka the radar antenna phase center)
CN114465019A (zh) 收发共轴用于太赫兹实孔径成像的卡塞格伦天线
Sletten et al. The paraboloid mirror
White et al. Scanning characteristics of two-reflector antenna systems
CN113063567B (zh) 多反射镜准光系统中反射镜位置的确定方法及装置
TWM583134U (zh) 環形縮距天線測試裝置
TWI713252B (zh) 環形縮距天線測試裝置
CN113296067B (zh) 一种紧缩场测量系统
JP2012182783A (ja) 反射鏡アンテナ
CN214280169U (zh) 波导极化衰减装置
JP2822768B2 (ja) アンテナ装置
JP3668913B2 (ja) 反射鏡アンテナ
Shan et al. A Design Method for Imaging Reflector With Less Distorted Focal Spot
Narasimhan et al. GTD analysis of a hyperboloidal subreflector with conical flange attachment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B03 Change of inventor or designer information
CB03 Change of inventor or designer information

Inventor after: Yao Yuan

Inventor after: Yu Junsheng

Inventor after: Yu Haiyang

Inventor after: Li Zhi

Inventor after: Chen Tianyang

Inventor after: Chen Yuqing

Inventor after: Zhang Liang

Inventor after: Chen Xiaodong

Inventor before: Yao Yuan

Inventor before: Yu Junsheng

Inventor before: Yu Haiyang

Inventor before: Li Zhi

Inventor before: Chen Yuqing

Inventor before: Zhang Liang

Inventor before: Chen Xiaodong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