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530331B - 自复位模块、配置自复位模块的框架结构及组装方法 - Google Patents

自复位模块、配置自复位模块的框架结构及组装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530331B
CN113530331B CN202110813010.7A CN202110813010A CN113530331B CN 113530331 B CN113530331 B CN 113530331B CN 202110813010 A CN202110813010 A CN 202110813010A CN 113530331 B CN113530331 B CN 113530331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elf
resetting
end plate
plate
modu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0813010.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3530331A (zh
Inventor
柯珂
周绪红
陈永辉
李红
张茗渊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ongqing University
Original Assignee
Chongqing Universit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ongqing University filed Critical Chongqing University
Priority to CN202110813010.7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3530331B/zh
Publication of CN11353033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53033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353033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53033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4BUILDING
    • E04HBUILDINGS OR LIKE STRUCTURES FOR PARTICULAR PURPOSES; SWIMMING OR SPLASH BATHS OR POOLS; MASTS; FENCING; TENTS OR CANOPIES, IN GENERAL
    • E04H9/00Buildings, groups of buildings or shelters adapted to withstand or provide protection against abnormal external influences, e.g. war-like action, earthquake or extreme climate
    • E04H9/02Buildings, groups of buildings or shelters adapted to withstand or provide protection against abnormal external influences, e.g. war-like action, earthquake or extreme climate withstanding earthquake or sinking of ground
    • E04H9/021Bearing, supporting or connecting construction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uch building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4BUILDING
    • E04BGENERAL BUILDING CONSTRUCTIONS; WALLS, e.g. PARTITIONS; ROOFS; FLOORS; CEILINGS; INSULATION OR OTHER PROTECTION OF BUILDINGS
    • E04B1/00Constructions in general; Structures which are not restricted either to walls, e.g. partitions, or floors or ceilings or roofs
    • E04B1/62Insulation or other protection; Elements or use of specified material therefor
    • E04B1/92Protection against other undesired influences or dangers
    • E04B1/98Protection against other undesired influences or dangers against vibrations or shocks; against mechanical destruction, e.g. by air-raid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10/00Energy generation through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 Y02E10/50Photovoltaic [PV] energy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rchitecture (AREA)
  • Environmental & Geological Engineering (AREA)
  • Business, Economics & Management (AREA)
  • Emergency Management (AREA)
  • Civil Engineering (AREA)
  • Structural Engineer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Buildings Adapted To Withstand Abnormal External Influenc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自复位模块、配置自复位模块的框架结构及组装方法,自复位模块包括首尾相接的多个自复位支撑组件,以及连接相邻两个自复位支撑组件的连接块;自复位支撑组件包括自复位件、基体和分别连接于基体两侧的连接端和拉伸杆,连接端和拉伸杆的一端分别与相邻的两个连接块连接,拉伸杆的另一端与自复位件连接,以使得受到冲击荷载时,自复位件在拉伸杆的驱动下发生形变而吸收能量;当冲击荷载消失时,自复位件能够自动复原。该自复位模块从结构设计上实现了自复位功能,具有能够吸收震动能量并自动复原且残余变形小的优点。

Description

自复位模块、配置自复位模块的框架结构及组装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房屋建筑结构工程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自复位模块、配置自复位模块的框架结构及组装方法。
背景技术
现代建筑工程领域中,将钢材应用于装配式建筑中具有显著的优点:构件在工厂预制好后再运抵现场施工,可以降低现场施工难度并能有效缩短建造工期。但近年来历次震害表明,钢结构抗震设计已成为结构设计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学者的设计理念已逐步从防止结构倒塌转变为抗震可恢复,而关于自复位的研究在其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当前学者主要聚焦于材料(如形状记忆合金、预应力索等)、节点(自复位节点)、构件(自复位阻尼器、自复位支撑组件)等性能的研究,从结构体系的角度考虑自复位的研究尚未完全开展。
依据结构各部件在体系中起到一种作用或多种作用,可将结构体系分为功能分离型体系、功能集成型体系,在结构抗震设计时,若采用功能分离型体系,那么需要专门设置构件来抵抗水平荷载,由此来实现构件发挥稳定性能的目标。
鉴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新型的自复位模块、配置自复位模块的框架结构及组装方法,以解决或至少改善上述技术缺陷。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自复位模块、配置自复位模块的框架结构及组装方法,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没有从结构设计实现自复位性能的技术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本发明提供一种自复位模块,包括:
首尾相接的多个自复位支撑组件,以及连接相邻两个所述自复位支撑组件的连接块;
所述自复位支撑组件包括自复位件、基体和分别连接于所述基体两侧的连接端和拉伸杆,所述自复位件设置于所述基体内,所述拉伸杆部分伸入所述基体内,所述连接端和所述拉伸杆的一端分别与相邻的两个连接块连接,所述拉伸杆的另一端与所述自复位件连接,以使得受到冲击荷载时,所述自复位件在所述拉伸杆的驱动下发生形变而吸收能量;当冲击荷载消失时,所述自复位件能够自动复原。
可选地,所述基体包括封板和设置于所述封板内侧的第一限位件,所述自复位耗能件包括上端板、下端板以及连接所述上端板和所述下端板的自复位绳索,所述上端板和所述下端板设置于所述第一限位件外侧且与所述第一限位件抵接;所述拉伸杆包括拉杆和设置于所述拉杆的第二限位件,所述拉杆与所述连接块连接,所述第二限位件分别与所述上端板和所述下端板内侧抵接,以使得所述拉伸杆受冲击荷载移动时,所述第二限位件驱动所述上端板或所述下端板移动,进而拉伸使得所述自复位绳索发生形变而吸收能量,当冲击荷载消失时,所述自复位绳索能够自动复原。
可选地,所述第一限位件包括间隔设置的第一限位块和第二限位块,所述第一限位块设置于所述上端板面向所述下端板的一侧且与所述上端板抵接,所述第二限位块设置于所述下端板面向所述上端板的一侧且与所述下端板抵接;所述第二限位件包括第三限位块和第四限位块,所述第三限位块设置于所述上端板面向所述下端板的一侧且与所述上端板抵接,所述第四限位块设置于所述下端板靠近所述上端板的一侧且与所述下端板抵接。
可选地,所述自复位耗能件还包括耗能板,所述耗能板的两侧分别与所述封板连接,所述耗能板与所述拉伸杆连接,以使得所述拉伸杆受冲击荷载移动时,所述耗能板发生形变而吸收能量。
可选地,所述耗能板沿所述拉伸杆的长度方向设置有多个孔洞,所述耗能板上还设置有连接孔,所述拉伸杆与所述耗能板通过螺纹紧固件连接。
可选地,所述自复位绳索为玄武岩索,所述耗能板为低屈服应力钢板,所述拉伸杆为槽型钢。
可选地,所述自复位支撑组件的数量为4个,4个所述自复位支撑组件依次连接呈菱形设置形成所述自复位模块。
根据本发明的又一方面,本发明还提供一种配置自复位模块的框架结构,应用于上述所述的配置自复位模块的框架结构,所述配置自复位模块的框架结构包括相对设置的立柱,沿所述立柱的高度方向依次设置并连接相邻的两根所述立柱的横梁,设置于相邻两根所述横梁之间的模块柱,所述横梁与所述模块柱形成框体,还包括上述所述的自复位模块,所述自复位模块设置于所述框体内,所述连接块包括设置于模块柱上的夹持式耳板和设置于所述横梁的第一耳板,所述连接端与所述夹持式耳板连接,所述拉伸杆的一端与所述第一耳板连接。
可选地,所述横梁的数量为多根,多根所述横梁沿所述立柱的高度方向间隔平行设置,相邻两根所述横梁之间设置有所述模块柱和所述自复位支撑组件,所述横梁上设置有楼板,所述楼板通过剪力键与所述横梁连接。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本发明还提供一种配置自复位模块的框架结构的组装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在横梁中间位置的焊接第一耳板和第三耳板,在立柱相对位置焊接第二耳板,在模块柱上安装夹持式耳板;
分别在封板上焊接第一限位件和耗能板,将上端板和下端板分别抵接于所述第一限位件外侧;
将设置有第二限位件的拉伸杆设置于所述上端板和所述耗能板之间,使得所述第二限位件分别与所述上端板和下端板抵接,并通过螺纹紧固件连接所述耗能板和所述拉伸杆;
将自复位绳索分别连接所述上端板和所述下端板并拉伸至预设拉应力值;
将立柱焊接于基础梁,将第一层横梁通过第二耳板铰接于立柱上,将第一层模块柱通过第三耳板分别铰接于第一层横梁和基础梁,将自复位件的两端分别连接于夹持式耳板和第一耳板,并将自复位件对角布置成菱形以形成第一层自复位模块;
将第二层横梁通过第二耳板铰接于立柱上,将第二层模块柱通过第三耳板分别铰接于第一层横梁和第二层横梁,将自复位件的两端分别连接于夹持式耳板和第一耳板,并将自复位件对角布置成菱形以形成第二层自复位模块。
本发明的上述技术方案中,自复位模块包括首尾相接的多个自复位支撑组件,以及连接相邻两个自复位支撑组件的连接块;自复位支撑组件包括自复位件、基体和分别连接于基体两侧的连接端和拉伸杆,所述自复位件设置于所述基体内,所述拉伸杆部分伸入所述基体内,连接端和拉伸杆的一端分别与相邻的两个连接块连接,拉伸杆的另一端与自复位件连接,以使得受到冲击荷载时,自复位件在拉伸杆的驱动下发生形变而吸收能量;当冲击荷载消失时,自复位件能够自动复原。上述方案中,当自复位模块受到冲击荷载时,拉伸杆受力驱动与其连接的自复位件发生形变而吸收能量,当冲击荷载消失时,自复位拉伸杆在自身特性的作用下逐渐自动回复到初始状态。该方案可以很好地吸收冲击载荷,并且在冲击载荷消失后能够自动回复到初始状态,使得整个自复位模块残余变形很小甚至没有残余变形,进而减小整个建筑的变形。该发明从结构设计上实现了自复位功能,具有能够吸收震动载荷并自动复原,残余变形小的优点。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配置自复位模块的功能分离型框架结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主视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自复位支撑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夹持式耳板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楼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配置自复位模块的功能分离型框架结构的组装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附图标号说明:
1、立柱;20、自复位支撑组件;211、上端板;212、下端板;213、自复位绳索;221、封板;222、第一限位块;223、第二限位块;231、拉伸杆;232、第三限位块;233、第四限位块;3、模块柱;4、横梁;5、耗能板;51、孔洞;6、螺纹紧固件;7、夹持式耳板;71、第一侧板;72、第二侧板;73、螺纹件;74、安装板;8、第一耳板;9、第二耳板;10、第三耳板;11、楼板;111、通孔;112、削弱段;113、钢筋;12、剪力键。
本发明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方式,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方式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方式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方式仅仅是本发明的一部分实施方式,而不是全部的实施方式。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方式,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本发明实施方式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另外,在本发明中如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
并且,本发明各个实施方式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发明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参见图1-图4,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本发明提供一种自复位模块2,包括:
首尾相接的多个自复位支撑组件20,以及连接相邻两个自复位支撑组件20的连接块;自复位支撑组件20包括自复位件、基体和分别连接于基体两侧的连接端和拉伸杆231,所述自复位件设置于基体内,拉伸杆231部分伸入所述基体内,连接端和拉伸杆231的一端分别与相邻的两个连接块连接,拉伸杆231的另一端与自复位件连接,以使得受到冲击荷载时,自复位件在拉伸杆231的驱动下发生形变而吸收能量;当冲击荷载消失时,自复位件能够自动复原。
上述实施例中,当自复位模块2受到冲击荷载时,拉伸杆231受力驱动与其连接的自复位件发生形变而吸收能量,当冲击荷载消失时,自复位拉伸杆231在自身特性的作用下逐渐自动回复到初始状态。该方案可以很好地吸收冲击载荷,并且在冲击载荷消失后能够自动回复到初始状态,使得整个自复位模块2残余变形很小甚至没有残余变形,进而减小整个建筑的变形。该实施例从结构设计上实现了自复位功能,具有能够吸收震动载荷并自动复原,残余变形小的优点。
进一步地,基体包括封板221和设置于封板221内侧的第一限位件,自复位件包括上端板211、下端板212以及连接上端板211和下端板212的自复位绳索213,上端板211和下端板212设置于第一限位件外侧且与第一限位件抵接;拉伸杆231包括拉杆和设置于拉杆的第二限位件,第二限位件分别与上端板211和下端板212抵接,以使得拉杆231受冲击荷载移动时,第二限位件驱动上端板211或下端板212移动进而拉伸自复位绳索213发生形变而吸收能量,当冲击荷载消失时,自复位绳索213能够自动复原。具体地,自复位绳索213设置于上端板211和下端板212之间并处于拉伸状态,即给予一定的拉伸预应力值。当拉伸杆231受到水平冲击时,第二限位件会驱动上端板211或下端板212水平移动,在第一限位件的作用下,上端板211或下端板212中的一个会运动受限,使得上端板211和下端板212中只有一个移动,另一个静止,进而将自复位绳索213拉伸而吸收震动载荷的能量。当震动载荷消失后,自复位绳索213在自身特性作用下自动复原进而使得自复位支撑组件20回复到初始状态,进而使得整个配置自复位模块2回复到初始状态,减小残余变形。
作为上述是实施例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第一限位件包括间隔设置的第一限位块222和第二限位块223,第一限位块222设置于上端板211面向下端板212的一侧且与上端板211抵接,第二限位块223设置于下端板212面向上端板211的一侧且与下端板212抵接;第二限位件包括第三限位块232和第四限位块233,第三限位块232设置于上端板211面向下端板212的一侧且与上端板211抵接,第四限位块233设置于下端板212靠近上端板211的一侧且与下端板212抵接。如图3所示,当拉伸杆231受到向左的冲击力向左运动时,第三限位块232和第四限位块233分别有带动上端板211和下端板212向左移动的趋势,但由于下端板212受到第二限位块223的限制作用不能向左移动而保持静止,这样上端板211向左运动使得连接于上端板211和下端板212的自复位绳索213拉伸而吸收能量;当载荷消失时,自复位绳索213能够自动恢复形变收缩进而将上端板211拉回到初始位置,减小冲击载荷带来的变形。当拉伸杆231受到向右的冲击力向右运动时,第三限位块232和第四限位块233分别有带动上端板211和下端板212向右移动的趋势,但由于上端板211受到第一限位块的限制作用不能向右移动而保持静止,这样下端板212向右运动使得连接于上端板211和下端板212的自复位绳索213拉伸而吸收能量;当载荷消失时,自复位绳索213能够自动恢复形变收缩进而将下端板212拉回到初始位置,减小冲击载荷带来的变形。通过上述自复位绳索213的设置,可以使得自复位模块2在受到冲击荷载后回复到原来状态,吸收冲击荷载能量的同时减小残余变形,进而减小整个配置自复位模块2的变形。具体地,自复位绳索213可以为玄武岩索,或者其他具有自复位功能的材料制成,如形状记忆合金。
进一步地,自复位件还包括耗能板5,耗能板5的两侧分别与封板221连接,耗能板5与拉伸杆231连接,以使得拉伸杆231受冲击荷载移动时,耗能板5发生形变而吸收能量。耗能板5沿拉伸杆231的长度方向设置有多个孔洞51,耗能板5上还设置有连接孔,拉伸杆231与耗能板5通过螺纹紧固件6连接。具体地,耗能板5可以是低屈服应力的钢板,耗能板5与拉伸杆231连接,在拉伸杆231受冲击荷载移动时,耗能板5会和自复位绳索213一样,发生形变,进而提供良好的耗能能力。当载荷消失时,耗能板5可以在自复位绳索213回复力的驱动下恢复形变。设置多个孔洞51使得耗能板5能够更易于变形和恢复。上述拉伸杆为两根槽型钢。具体地,孔洞51可以为长圆形孔洞,自复位绳索213的数量可以为四根,四根自复位绳索213分别两两设置于耗能板5的两侧。
进一步地,自复位支撑组件20的数量为4个,4个自复位支撑组件20依次连接呈菱形设置形成自复位模块2。将4个自复位支撑组件20设置成菱形结构,在水平荷载作用下菱形结构内各构件通过协调变形耗散能量,以整个自复位模块2来抵抗水平荷载,提高了整个结构的耗能及自复位能力。
根据本发明的又一方面,本发明还提供一种配置自复位模块的框架结构,配置自复位模块的框架结构包括相对设置的立柱1,沿立柱1的高度方向依次设置并连接相邻的两根立柱的1的横梁4,设置于相邻两根横梁4之间的模块柱3,横梁4与模块柱3形成框体,还包括上述的自复位模块2,自复位模块2设置于框体内,连接块包括设置于模块柱3上的夹持式耳板7和设置于横梁4的第一耳板8,连接端与夹持式耳7板连接,拉伸杆231的一端与第一耳板8连接。
具体地,当配置自复位模块的框架结构受到冲击荷载时,拉伸杆231受力驱动与其连接的自复位件发生形变而吸收能量,当冲击荷载消失时,自复位拉伸杆在自身特性的作用下逐渐自动回复到初始状态。该配置自复位模块的框架结构可以很好地吸收冲击载荷,并且在冲击载荷消失后能够自动回复到初始状态,使得整个配置自复位模块的框架结构残余变形很小甚至没有残余变形。该配置自复位模块的框架结构尤其适用于建筑结构工程领域,作为钢结构建筑的主体框架,能够有效地抵抗水平载荷,自有的自复位模块2能够吸收小地震和中地震带来的冲击载荷,当大地震时,立柱1柱脚同时进入塑性耗能。并且结构设计时,该实施例采用功能分离型的框架结构设计避免了构件在竖向荷载及水平荷载作用下的受力耦合效应,减小了设计难度。该实施例具有能够吸收震动载荷并自动复原,残余变形小和设计难度小的优点。模块柱3可以是工字型钢,螺纹件73可以是紧固螺栓,通过第一侧板71、第二侧板72和螺栓将夹持式耳板7固定在模块柱3上,安装板74为连接端提供安装孔位。此外,拉伸杆的端部可以通过第一耳板8与横梁4铰接,横梁4与立柱1可以通过第二耳板9铰接,模块柱3与横梁4可以通过第三耳板10铰接,这样通过铰接设置成具有一定柔性的结构,有利于吸收载荷和恢复形变。设置夹持式耳板7可以灵活调节自复位支撑组件20的锚固位置,便于实现菱形耗能自复位模块2的设计与制作。
进一步地,横梁4的数量为多根,多根横梁4沿立柱1的高度方向间隔平行设置,相邻两根横梁4之间设置有模块柱3和自复位支撑组件20,横梁4上设置有楼板11,楼板11通过剪力键12与横梁4连接。由于实际的建筑可能有多层,所以在配置自复位模块的框架结构中,可以依次叠加设置多个自复位模块2,提高整个建筑结构的抗冲击载荷和恢复形变的能力。将横梁4两端与立柱1铰接可实现楼板11与横梁4无相对变形,防止楼板11的损坏。参照图5,楼板11上可以设置供模块柱3和自复位支撑组件20通过的通孔111,楼板11两侧可以设置削弱段112和钢筋113。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本发明还提供一种配置自复位模块的框架结构的组装方法,应用于上述的的配置自复位模块的框架结构:
具体地,可以先在工厂标准化生产立柱、横梁、模块柱、低屈服点钢板、封板、拉伸杆、上端板、下端板、第一限位件、第二限位件、耳板、剪力键、等结构,横梁采用钢性梁。
配置自复位模块的功能分离型框架结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00,在横梁对应位置的焊接第一耳板和第三耳板,在立柱上相对位置焊接第二耳板,在模块柱上安装夹持式耳板;
S200,分别在封板上焊接第一限位件和耗能板,将上端板和下端板分别抵接于所述第一限位件外侧;
S300,将设置有第二限位件的拉伸杆设置于上端板和耗能板之间,使得第二限位件分别与上端板和下端板抵接,并通过螺纹紧固件连接耗能板和拉伸杆;
S400,将自复位绳索分别连接上端板和下端板并拉伸至预设拉应力值;
具体地,在横梁两端焊接第二耳板,并在上翼缘处焊接剪力键;在模块柱两端焊接第三耳板;设置模板在刚性梁上方浇筑免损伤楼板混凝土,并在其相应位置处开设三个矩形孔洞;在低屈服点钢板两侧对称开设长圆形孔洞并在中轴线上开设螺栓孔;在上、下端板相应位置开设供自复位元件穿过的圆形孔洞以及供支撑杆穿过的矩形孔洞。立柱可以采用方形柱,在方形柱一侧焊接连接刚性梁的第二耳板,并在方形柱顶部焊接盖板;在刚性梁上下翼缘焊接连接模块柱的第三耳板、连接耗能自复位支撑的第一耳板;模块柱可采用工字形钢,在模块柱腹板中部焊接矩形加劲肋、在模块柱翼缘中部采用螺栓固定夹持式耳板;封板可以为C形外封板,在C形外封板顶部焊接双耳板;
将低屈服点钢板焊接在C形外封板内部,在C形外封板内部紧贴低屈服点钢板端脚位置处焊接第一限位块和第二限位块,将上端板分别置于第一限位块和第二限位块外侧,将两根在相应位置处焊接第三限位块和第四限位块的槽型钢组成的拉伸杆穿过上端板上的预留孔洞并与低屈服点钢板上的螺栓孔洞对齐后插入螺栓并拧紧固定,将下端板穿过槽型钢拉伸杆,将玄武岩索穿过上端板和下端板上对应的预留孔洞并用螺母固定,张拉预应力至预定值。
S500,将立柱焊接于基础梁,将第一层横梁通过第二耳板铰接于立柱上,将第一层模块柱通过第三耳板分别铰接于第一层横梁和基础梁,将自复位支撑组件的两端分别连接于夹持式耳板和第一耳板,并将自复位支撑组件对角布置成菱形以形成第一层自复位模块;
将方形柱焊接于基础梁,一层刚性梁通过耳板铰接于方形柱上,将一层模块柱上、下端分别铰接于刚性梁与基础梁,将四根自复位支撑组件对角布置,自复位支撑组件连接端与拉伸杆端部分别铰接于一层模块柱与一层刚性梁下第一耳板处以形成一层菱形格式;
S600,将第二层横梁通过第二耳板铰接于立柱上,将第二层模块柱通过第三耳板分别铰接于第一层横梁和第二层横梁,将自复位支撑组件连接端与拉伸杆端部分别连接于夹持式耳板和第一耳板,并将自复位支撑组件对角布置成菱形以形成第二层自复位模块。
二层刚性梁通过耳板铰接于方形柱,二层模块柱下端穿过免损伤楼板的预留孔洞铰接于一层刚性梁上,上端铰接于二层刚性梁,将四根自复位支撑组件对角布置,自复位支撑组件连接端铰接于二层模块柱,下部两根自复位支撑组件的拉伸杆端部穿过免损伤楼板的预留孔洞铰接于一层刚性梁上翼缘的第一耳板处,上部两根自复位支撑组件的拉伸杆端部铰接于二层刚性梁下翼缘的第一耳板处,形成二层菱形格式。然后重复步骤S500和S600,即可得到带多层自复位模块的框架结构。
以上仅为本发明的可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发明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发明的技术构思下,利用本发明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发明的专利保护范围。

Claims (8)

1.一种自复位模块,其特征在于,包括:
首尾相接的多个自复位支撑组件,以及连接相邻两个所述自复位支撑组件的连接块;
所述自复位支撑组件包括自复位件、基体和分别连接于所述基体两侧的连接端和拉伸杆,所述自复位件设置于所述基体内,所述拉伸杆部分伸入所述基体内,所述连接端和所述拉伸杆的一端分别与相邻的两个连接块连接,所述拉伸杆的另一端与所述自复位件连接,以使得受到冲击荷载时,所述自复位件在所述拉伸杆的驱动下发生形变而吸收能量;当冲击荷载消失时,所述自复位件能够自动复原;
所述基体包括封板和设置于所述封板内侧的第一限位件,所述自复位耗能件包括上端板、下端板以及连接所述上端板和所述下端板的自复位绳索,所述上端板和所述下端板设置于所述第一限位件外侧且与所述第一限位件抵接;所述拉伸杆包括拉杆和设置于所述拉杆的第二限位件,所述拉杆与所述连接块连接,所述第二限位件分别与所述上端板和所述下端板内侧抵接,以使得所述拉伸杆受冲击荷载移动时,所述第二限位件驱动所述上端板或所述下端板移动,进而拉伸使得所述自复位绳索发生形变而吸收能量,当冲击荷载消失时,所述自复位绳索能够自动复原;
所述第一限位件包括间隔设置的第一限位块和第二限位块,所述第一限位块设置于所述上端板面向所述下端板的一侧且与所述上端板抵接,所述第二限位块设置于所述下端板面向所述上端板的一侧且与所述下端板抵接;所述第二限位件包括第三限位块和第四限位块,所述第三限位块设置于所述上端板面向所述下端板的一侧且与所述上端板抵接,所述第四限位块设置于所述下端板靠近所述上端板的一侧且与所述下端板抵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复位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自复位耗能件还包括耗能板,所述耗能板的两侧分别与所述封板连接,所述耗能板与所述拉伸杆连接,以使得所述拉伸杆受冲击荷载而移动时,所述耗能板发生形变而吸收能量。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自复位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耗能板沿所述拉伸杆的长度方向设置有多个孔洞,所述耗能板上还设置有连接孔,所述拉伸杆与所述耗能板通过螺纹紧固件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自复位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自复位绳索为玄武岩索,所述耗能板为低屈服应力钢板,所述拉伸杆为槽型钢。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自复位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自复位支撑组件的数量为4个,4个所述自复位支撑组件依次连接呈菱形设置形成所述自复位模块。
6.一种配置自复位模块的框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配置自复位模块的框架结构包括相对设置的立柱,沿所述立柱的高度方向依次设置并连接相邻的两根所述立柱的横梁,相邻两根所述横梁之间设置有模块柱,所述横梁与所述模块柱形成框体,还包括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自复位模块,所述自复位模块设置于所述框体内,所述连接块包括设置于模块柱上的夹持式耳板和设置于所述横梁的第一耳板,所述连接端与所述夹持式耳板连接,所述拉伸杆的一端与所述第一耳板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配置自复位模块的框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横梁的数量为多根,多根所述横梁沿所述立柱的高度方向间隔平行设置,相邻两根所述横梁之间设置有所述模块柱和所述自复位支撑组件,所述横梁上设置有楼板,所述楼板通过剪力键与所述横梁连接。
8.一种配置自复位模块的框架结构的组装方法,应用于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配置自复位模块的框架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在横梁跨中焊接第一耳板和第三耳板,在立柱相对位置焊接第二耳板,在模块柱上安装夹持式耳板;
分别在封板上焊接第一限位件和耗能板,将上端板和下端板分别抵接于所述第一限位件外侧;
将设置有第二限位件的拉伸杆设置于所述上端板和所述耗能板之间,使得所述第二限位件分别与所述上端板和下端板抵接,并通过螺纹紧固件连接所述耗能板和所述拉伸杆;
将自复位绳索分别连接所述上端板和所述下端板并拉伸至预设拉应力值;
将立柱焊接于基础梁,将第一层横梁通过第二耳板铰接于立柱上,将第一层模块柱通过第三耳板分别铰接于第一层横梁和基础梁,将自复位件的两端分别连接于夹持式耳板和第一耳板,并将自复位件对角布置成菱形以形成第一层自复位模块;
将第二层横梁通过第二耳板铰接于立柱上,将第二层模块柱通过第三耳板分别铰接于第一层横梁和第二层横梁,将自复位件的两端分别连接于夹持式耳板和第一耳板,并将自复位件对角布置成菱形以形成第二层自复位模块。
CN202110813010.7A 2021-07-19 2021-07-19 自复位模块、配置自复位模块的框架结构及组装方法 Active CN113530331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813010.7A CN113530331B (zh) 2021-07-19 2021-07-19 自复位模块、配置自复位模块的框架结构及组装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813010.7A CN113530331B (zh) 2021-07-19 2021-07-19 自复位模块、配置自复位模块的框架结构及组装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530331A CN113530331A (zh) 2021-10-22
CN113530331B true CN113530331B (zh) 2022-08-26

Family

ID=7812868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813010.7A Active CN113530331B (zh) 2021-07-19 2021-07-19 自复位模块、配置自复位模块的框架结构及组装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3530331B (zh)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096158A (zh) * 2020-09-15 2020-12-18 重庆大学 一种装配式自复位梁柱节点及其施工方法
CN113802909A (zh) * 2021-09-27 2021-12-17 重庆大学 一种自复位耗能支撑结构及组装方法
CN114045953A (zh) * 2021-11-30 2022-02-15 重庆大学 菱形消能模块及摇摆支架

Family Cites Families (1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069156B2 (ja) * 2006-08-09 2008-04-02 松井 斎 制振装置
US8127904B2 (en) * 2008-04-04 2012-03-06 Muska Martin A System and method for tuning the resonance frequency of an energy absorbing device for a structure in response to a disruptive force
JP6749213B2 (ja) * 2016-10-27 2020-09-02 東芝プラントシステム株式会社 耐震補修構造および耐震補修方法
CN206189976U (zh) * 2016-11-09 2017-05-24 苏州科技大学 一种装配式摇摆自复位钢支撑结构体系
CN106968500B (zh) * 2017-04-17 2022-08-23 苏州科技大学 一种sma自复位延性钢支撑
CN107366373A (zh) * 2017-07-28 2017-11-21 北京交通大学 一种带自复位耗能支撑的钢板剪力墙
CN108589913B (zh) * 2018-05-08 2019-10-01 同济大学 一种地震免损分层预制装配式自复位摇摆钢框架结构体系
CN109267675B (zh) * 2018-10-30 2020-12-04 同济大学 具有滞回型惯容的剪力墙系统
CN110005091B (zh) * 2019-03-26 2020-06-30 北京交通大学 一种底部铰支低损伤自复位剪力墙
CN110388115B (zh) * 2019-07-31 2020-11-06 绍兴文理学院 一种适用于张弦桁架结构消能减震的可调节装置
CN212248679U (zh) * 2020-04-02 2020-12-29 山西四建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自复位混合支撑结构体系
CN111636561B (zh) * 2020-04-27 2021-07-23 北京交通大学 一种具有复位功能的插入式模块化钢结构连接节点
CN111535469B (zh) * 2020-07-07 2020-10-02 湖南大学 一种具有耗能时序特点的自复位支撑及其组装方法
CN111809734B (zh) * 2020-09-15 2020-12-15 湖南大学 一种具有拉压换向特性的支撑建筑物及其组装方法
CN112144683B (zh) * 2020-09-21 2024-07-23 重庆大学 一种基于可变摩擦力和多阶段耗能的阻尼器及其组装方法
CN113944360B (zh) * 2021-11-15 2022-11-29 重庆大学 多阶自复位支撑构件及其组装方法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096158A (zh) * 2020-09-15 2020-12-18 重庆大学 一种装配式自复位梁柱节点及其施工方法
CN113802909A (zh) * 2021-09-27 2021-12-17 重庆大学 一种自复位耗能支撑结构及组装方法
CN114045953A (zh) * 2021-11-30 2022-02-15 重庆大学 菱形消能模块及摇摆支架

Non-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带耗能器-限位斜撑RC框架震损修复后抗震性能研究;闫维波等;《工业建筑》;20070720(第07期);全文 *
新型自复位方钢管混凝土框架的抗侧刚度研究;王先铁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1228(第06期);全文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530331A (zh) 2021-10-2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188452B2 (en) Sleeved bracing useful in the construction of earthquake resistant structures
US20080022610A1 (en) Composite energy absorbing structure
CN112049243A (zh) 设置过渡连接件的自复位钢框架梁柱连接节点及施工方法
CN101550727B (zh) 一种柱与梁连接的结点
CN111648467B (zh) 一种高位拼接耗能梁柱节点及制作方法
CN113530331B (zh) 自复位模块、配置自复位模块的框架结构及组装方法
JP2008075314A (ja) 連結建物の制震構造
JP3533301B2 (ja) 耐震ダンパーを内蔵した柱と耐震柱を備えたラーメン構造骨組
JP5558071B2 (ja) 架構の補強構造
JP5583381B2 (ja) 架構の補強構造
KR20000040240A (ko) 댐퍼 접합부를 구비한 철골구조
JP3897648B2 (ja) 鉄筋コンクリート造建物の制震構造
JP5096979B2 (ja) ラーメン構造体の補強構造
JP7222825B2 (ja) 木造建築構造躯体及び接合部材
JP4971697B2 (ja) 耐力壁フレーム
JP2004300912A (ja) 居住性対応制振ダンパー
CN113250376B (zh) 一种抬高式混凝土-钢组合自复位柱脚节点及其组装方法
CN117306756B (zh) 一种适应膨胀效应的楼盖结构及施工方法和钢结构体系
CN218176122U (zh) 梁柱滑移节点、建筑物
CN216586982U (zh) 一种装配式抗震节点
CN219491400U (zh) 一种装配式剪力墙
JP2012172308A (ja) 間柱
CN217630434U (zh) 梁柱滑移节点、建筑物
CN216893721U (zh) 一种装配式梁、柱摩擦耗能连接装置
CN113123459B (zh) 一种耗能支撑结构、耗能支撑框架体系及其施工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