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504147B - 一种吸附条件下煤粒渗透率演变模型构建方法和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吸附条件下煤粒渗透率演变模型构建方法和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504147B
CN113504147B CN202111057159.3A CN202111057159A CN113504147B CN 113504147 B CN113504147 B CN 113504147B CN 202111057159 A CN202111057159 A CN 202111057159A CN 113504147 B CN113504147 B CN 113504147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al
permeability
gas
adsorption
coal partic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1057159.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3504147A (zh
Inventor
刘伟
徐浩
张凤杰
武德尧
秦跃平
刘晓薇
褚翔宇
毋凡
郭铭彦
赵政舵
于秀燕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ina University of Mining and Technology Beijing CUMTB
Original Assignee
China University of Mining and Technology Beijing CUMTB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ina University of Mining and Technology Beijing CUMTB filed Critical China University of Mining and Technology Beijing CUMTB
Priority to CN202111057159.3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3504147B/zh
Publication of CN11350414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50414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350414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50414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N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DETERMINING THEIR CHEMICAL OR PHYSICAL PROPERTIES
    • G01N7/00Analysing materials by measuring the pressure or volume of a gas or vapour
    • G01N7/02Analysing materials by measuring the pressure or volume of a gas or vapour by absorption, adsorption, or combustion of components and measurement of the change in pressure or volume of the remainder
    • G01N7/04Analysing materials by measuring the pressure or volume of a gas or vapour by absorption, adsorption, or combustion of components and measurement of the change in pressure or volume of the remainder by absorption or adsorption alone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N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DETERMINING THEIR CHEMICAL OR PHYSICAL PROPERTIES
    • G01N15/00Investigating characteristics of particles; Investigating permeability, pore-volume, or surface-area of porous materials
    • G01N15/08Investigating permeability, pore-volume, or surface area of porous material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0Computer-aided design [CAD]
    • G06F30/20Design optimisation, verification or simulation
    • G06F30/25Design optimisation, verification or simulation using particle-based methods

Abstract

本申请属于借助于测定材料的化学或物理性质来测试或分析材料技术领域,提供了一种吸附条件下煤粒渗透率演变模型构建方法和系统,该方法包括:基于煤粒瓦斯透气性系数与煤粒渗透率之间的转换关系,根据第一透气性系数,得到第一渗透率;其中,所述第一透气性系数为基于煤粒瓦斯恒压吸附模型,对煤粒瓦斯恒压等温吸附实验的数据进行反演得到,根据所述实验预设的恒定压力值不同,所述第一透气性系数有多个,每一个所述第一透气性系数对应一个第一渗透率;基于煤粒孔隙率演化模型,根据煤粒渗透率与煤粒孔隙率之间的耦合关系和第一渗透率,得到煤粒渗透率演变模型。

Description

一种吸附条件下煤粒渗透率演变模型构建方法和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借助于测定材料的化学或物理性质来测试或分析材料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吸附条件下煤粒渗透率演变模型构建方法和系统。
背景技术
渗透率是估算煤层中瓦斯渗透量的基本参数,在煤层气(CBM)资源开发利用以及预防煤矿开采灾害中扮演者重要角色。煤层气储层的渗透性与煤层的孔隙度、煤层的原始应力和瓦斯压力等一些因素有关。为研究煤层的渗透性演化过程,学者们已经建立了许多包含ARI模型、P&M模型、S&D模型和C&B模型在内的大量的模型。在验证这些模型所开展的渗透率测试实验工作中,主流的方向大都是均聚焦于圆柱形、立方形的大尺寸煤块稳态渗流实验。
众所周知,煤层可认为是由裂隙和煤基质组成。煤层渗透率体现着裂隙中瓦斯流动性能,扩散系数反映了煤基质中的瓦斯解吸扩散行为,通常情况下,实验室采用将煤层粉碎得到煤粒,通过研究瓦斯在煤粒中的流动规律来研究瓦斯在煤基质的流动规律。目前,针对实验室条件下瓦斯在煤粒中的流动规律,许多学者常见的研究思路为:根据质量守恒定律,通过扩散系数对瓦斯在煤粒的流动规律进行研究,然后根据扩散系数与渗透率之间的转换公式,将扩散系数转换为渗透率,并将得到的渗透率输入到CBM模拟器中来预测后期的煤层气产量。这种方法在煤层瓦斯流动建模中也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青睐。由此可以看出,煤基质/煤粒中的渗透率在煤层气资源开采工作中受到了很多关注。较大尺度煤块(包含裂隙)中的瓦斯渗透率实验和模型都已经足够成熟。然而,较小尺度煤粒中的渗透率理论模型和实验却都比较缺乏,由于煤粒粒径太小,无法用常规稳态方法测量其渗透性,导致现有的研究课题很少涉及瓦斯在煤粒/煤基质中的渗透行为,几乎没有一种能够精确计算预测煤粒渗透率的方法。
因此,需要提供一种针对上述现有技术不足的改进技术方案。
发明内容
本申请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吸附条件下煤粒渗透率演变模型构建方法和系统,以解决或缓解上述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申请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吸附条件下煤粒渗透率演变模型构建方法,包括:
步骤S10、基于煤粒瓦斯透气性系数与煤粒渗透率之间的转换关系,根据第一透气性系数,得到第一渗透率;其中,所述第一透气性系数为基于煤粒瓦斯恒压吸附模型,对煤粒瓦斯恒压等温吸附实验的数据进行反演得到,根据所述实验预设的恒定压力值不同,所述第一透气性系数有多个,每一个所述第一透气性系数对应一个第一渗透率;
步骤S20、基于煤粒孔隙率演化模型,根据煤粒渗透率与煤粒孔隙率之间的耦合关系和第一渗透率,得到煤粒渗透率演变模型,所述煤粒渗透率演变模型为:
Figure 824017DEST_PATH_IMAGE001
式中:
Figure 646217DEST_PATH_IMAGE002
为煤粒渗透率;
Figure 566900DEST_PATH_IMAGE003
代表煤粒的初始渗透率;
Figure 482815DEST_PATH_IMAGE004
为煤粒的变形系数,所述煤粒的变形系数为煤粒向内膨胀应变的变形系数,用于表征煤粒吸附瓦斯膨胀导致的有效应变对煤粒渗透率的影响,所述变形系数为无量纲;
Figure 703712DEST_PATH_IMAGE005
为煤粒瓦斯压力,
Figure 165655DEST_PATH_IMAGE006
为吸附常数;
其中,所述煤粒孔隙率演化模型为根据煤粒吸附瓦斯膨胀导致的有效应变,基于吉布斯吸附方程和朗格缪尔吸附方程推导得到。
优选的,步骤S10中,所述煤粒瓦斯恒压等温吸附实验,包括:煤粒试样制作阶段、实验准备阶段以及实验进行阶段;
所述煤粒试样制作阶段,具体为:
对煤矿井下现场煤层采集新鲜大块煤样进行破碎,得到符合实验要求的煤粒试样;
所述实验准备阶段,具体为:
检查实验装置的气密性,所述实验装置包括样品罐、干燥箱、参考罐、阀门;将所述煤粒试样放入所述样品罐中,并在所述干燥箱中干燥4小时;监测所述参考罐和所述样品罐的自由空间体积;将所述样品罐抽真空;
所述实验进行阶段,具体为:
进行煤粒瓦斯吸附实验;当所述样品罐的瓦斯压力降低的幅度超过阈值时,打开所述阀门以贯通所述样品罐和所述参考罐,当所述样品罐内的瓦斯压力到达所述预设的恒定压力值时,闭合阀门;记录每秒所述样品罐内的瓦斯压力;根据实验得到的所述样品罐内的瓦斯压力,计算得到第二累积瓦斯吸附量曲线,所述第二累积瓦斯吸附量曲线为样品罐中煤粒的累积瓦斯吸附量曲线。
优选的,步骤S10中,所述煤粒瓦斯恒压吸附模型,具体为:
基于达西定律、质量守恒定律以及朗格缪尔方程,根据游离态瓦斯吸附到煤粒中的吸附时间和煤粒中心到任意空间的半径,得到所述煤粒瓦斯恒压吸附模型:
Figure 963847DEST_PATH_IMAGE007
式中:
Figure 303692DEST_PATH_IMAGE008
为瓦斯极限吸附量;
Figure 346472DEST_PATH_IMAGE009
为煤粒瓦斯透气性系数;
Figure 480782DEST_PATH_IMAGE010
为煤粒的表观密度;
Figure 749958DEST_PATH_IMAGE011
为游离态瓦斯吸附到煤粒中的吸附时间;
Figure 627915DEST_PATH_IMAGE012
Figure 73938DEST_PATH_IMAGE011
时刻对应的煤粒瓦斯压力的平方,
Figure 34941DEST_PATH_IMAGE013
Figure 417512DEST_PATH_IMAGE014
为与游离瓦斯含量有关的系数;
Figure 332116DEST_PATH_IMAGE015
为煤粒的孔隙率;
Figure 257478DEST_PATH_IMAGE016
为煤粒中心到任意空间的半径;
所述煤粒瓦斯恒压吸附模型的初始条件为:
Figure 232125DEST_PATH_IMAGE017
所述煤粒瓦斯恒压吸附模型的边界条件为:
Figure 101992DEST_PATH_IMAGE018
式中:
Figure 711965DEST_PATH_IMAGE019
为煤粒外表面的瓦斯压力;
Figure 849423DEST_PATH_IMAGE020
为煤粒的半径。
优选的,步骤S10中,所述基于煤粒瓦斯恒压吸附模型,对煤粒瓦斯恒压等温吸附实验的数据进行反演,具体为:
基于有限差分数值方法,对所述煤粒瓦斯恒压吸附模型进行离散,得到第一累积瓦斯吸附量曲线,其中,所述第一累积瓦斯吸附量曲线为所述吸附时间对应的不同离散时刻和所述煤粒的不同离散半径对应的网络节点的累积瓦斯吸附量曲线;根据所述预设的恒定压力值和不同的煤粒瓦斯透气性系数,所述第一累积瓦斯吸附量曲线有多个;
根据所述第一累积瓦斯吸附量曲线与所述第二累积瓦斯吸附量曲线的匹配程度,得到所述预设的恒定压力值对应的所述第一透气性系数。
优选的,步骤S10中,所述煤粒瓦斯透气性系数与煤粒渗透率之间的转换关系,具体为:
Figure 762015DEST_PATH_IMAGE021
式中:
Figure 233360DEST_PATH_IMAGE022
为煤粒渗透率;
Figure 522390DEST_PATH_IMAGE023
为标准大气压;
Figure 514354DEST_PATH_IMAGE024
为动力粘性系数;
Figure 722482DEST_PATH_IMAGE009
为煤粒瓦斯透气性系数。
优选的,步骤S20中,所述煤粒孔隙率演化模型为根据煤粒吸附瓦斯膨胀导致的有效应变,基于吉布斯吸附方程和朗格缪尔吸附方程推导得到,具体为:
基于吉布斯吸附方程和朗格缪尔方程,根据煤粒中的瓦斯压力,按照公式:
Figure 301362DEST_PATH_IMAGE025
计算得到从真空状态到吸附状态下煤粒的表面压力变化;
式中,
Figure 361459DEST_PATH_IMAGE026
为从真空状态到吸附状态下煤粒的表面压力变化;
Figure 974975DEST_PATH_IMAGE027
为煤粒的温度;
Figure 603271DEST_PATH_IMAGE028
为通用气体常数;
Figure 669447DEST_PATH_IMAGE029
为瓦斯气体的摩尔体积;
Figure 527376DEST_PATH_IMAGE030
为煤粒的比表面积;
Figure 729819DEST_PATH_IMAGE031
为煤粒瓦斯压力;
根据所述煤粒的表面压力变化,按照公式:
Figure 388071DEST_PATH_IMAGE032
计算得到煤粒吸附瓦斯膨胀导致的有效应变;
式中,
Figure 659652DEST_PATH_IMAGE033
为煤粒吸附瓦斯膨胀导致的有效应变;
Figure 795973DEST_PATH_IMAGE034
为煤粒的弹性模量。
优选的,步骤S20中:
所述煤粒孔隙率演化模型,具体为:
Figure 384080DEST_PATH_IMAGE035
式中:
Figure 422356DEST_PATH_IMAGE015
为煤粒的孔隙率;
Figure 197545DEST_PATH_IMAGE036
为煤粒的初始孔隙率;
Figure 731032DEST_PATH_IMAGE037
为煤粒瓦斯极限吸附量;
Figure 111329DEST_PATH_IMAGE006
为吸附常数;
Figure 924433DEST_PATH_IMAGE010
为煤粒的表观密度;
Figure 278929DEST_PATH_IMAGE034
为煤粒的弹性模量;
Figure 727359DEST_PATH_IMAGE028
为通用气体常数;
Figure 822483DEST_PATH_IMAGE027
为煤粒的温度;
Figure 321335DEST_PATH_IMAGE029
为瓦斯气体的摩尔体积;
Figure 382701DEST_PATH_IMAGE012
为煤粒瓦斯压力。
优选的,步骤S20包括:
基于煤粒孔隙率演化模型,根据煤粒渗透率与煤粒孔隙率之间的耦合关系,得到煤粒渗透率演变模型;
基于所述煤粒渗透率演变模型,对所述第一渗透率进行拟合,当拟合精度达到预设要求,得到拟合后的煤粒渗透率曲线;
根据所述拟合后的煤粒渗透率曲线,确定所述煤粒渗透率演变模型中的所述煤粒的初始渗透率和煤粒的变形系数。
优选的,步骤S20中:
所述煤粒渗透率与煤粒孔隙率之间的耦合关系,具体为:
Figure 759456DEST_PATH_IMAGE038
式中,
Figure 347301DEST_PATH_IMAGE002
为煤粒渗透率;
Figure 773646DEST_PATH_IMAGE015
为煤粒的孔隙率;
Figure 338620DEST_PATH_IMAGE036
为煤粒的初始孔隙率;
Figure 627387DEST_PATH_IMAGE003
代表煤粒的初始渗透率。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吸附条件下煤粒渗透率演变模型构建系统,包括:
数据反演单元,配置为:基于煤粒瓦斯透气性系数与煤粒渗透率之间的转换关系,根据第一透气性系数,得到第一渗透率;其中,所述第一透气性系数为基于煤粒瓦斯恒压吸附模型,对煤粒瓦斯恒压等温吸附实验的数据进行反演得到,根据所述实验预设的恒定压力值不同,所述第一透气性系数有多个,每一个所述第一透气性系数对应一个第一渗透率;
模型构建单元,配置为:基于煤粒孔隙率演化模型,根据煤粒渗透率与煤粒孔隙率之间的耦合关系和第一渗透率,得到煤粒渗透率演变模型,所述煤粒渗透率演变模型为:
Figure 945105DEST_PATH_IMAGE039
式中:
Figure 552804DEST_PATH_IMAGE002
为煤粒渗透率;
Figure 713396DEST_PATH_IMAGE003
代表煤粒的初始渗透率;
Figure 409782DEST_PATH_IMAGE004
为煤粒的变形系数,所述煤粒的变形系数为煤粒向内膨胀应变的变形系数,用于表征煤粒吸附瓦斯膨胀导致的有效应变对煤粒渗透率的影响,所述变形系数为无量纲;
Figure 598318DEST_PATH_IMAGE005
为煤粒瓦斯压力,
Figure 360606DEST_PATH_IMAGE006
为吸附常数;
其中,所述煤粒孔隙率演化模型为根据煤粒吸附瓦斯膨胀导致的有效应变,基于吉布斯吸附方程和朗格缪尔吸附方程推导得到。
与最接近的现有技术相比,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本申请中,基于煤粒瓦斯恒压吸附模型,对煤粒瓦斯恒压等温吸附实验的数据进行反演得到第一透气性系数,并基于煤粒瓦斯透气性系数与煤粒渗透率之间的转换关系,计算出对应的第一渗透率(煤粒渗透率);根据煤粒吸附瓦斯膨胀导致的有效应变,基于吉布斯吸附方程和朗格缪尔吸附方程推导得到煤粒孔隙率演化模型;基于煤粒孔隙率演化模型,根据煤粒渗透率与煤粒孔隙率之间的耦合关系和第一渗透率,通过拟合得到煤粒的初始渗透率和煤粒的变形系数,完成煤粒渗透率演变模型构建。
通过本申请的技术方案所构建的煤粒渗透率演变模型,能够精准的预测不同吸附压力下的煤粒渗透率的演化规律,并准确的计算出煤粒的初始渗透率和变形系数,为预测煤层气生产量以及井下煤层气开采工作提供参考依据。本申请的技术方案中,煤粒初始渗透率方法具有计算快速方便的特点,只用输入参数,并作简单的拟合工作即可准确地计算出煤粒初始渗透率。
附图说明
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申请的进一步理解,本申请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申请,并不构成对本申请的不当限定。其中:
图1为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吸附条件下煤粒渗透率演变模型构建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提供的球形煤粒网格划分图;
图3为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提供的基于有限差分数值方法解算过程图;
图4为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提供的解算瓦斯压力和瓦斯累计吸附量的流程示意图;
图5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提供的解算瓦斯压力和瓦斯累计吸附量的流程框图;
图6为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提供的初始设定压力为0.5MPa时解算得到的第一累计瓦斯吸附量曲线;
图7为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提供的步骤S20所包含的流程示意图;
图8为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提供的基于煤粒渗透率演变模型对煤粒渗透率的拟合回归曲线;
图9为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吸附条件下煤粒渗透率演变模型构建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申请。各个示例通过本申请的解释的方式提供而非限制本申请。实际上,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将清楚,在不脱离本申请的范围或精神的情况下,可在本申请中进行修改和变型。例如,示为或描述为一个实施例的一部分的特征可用于另一个实施例,以产生又一个实施例。因此,所期望的是,本申请包含归入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的范围内的此类修改和变型。
煤层由裂隙和煤基质组成。煤层渗透率体现着裂隙中瓦斯流动性能,扩散系数反映了煤基质中的瓦斯解吸扩散行为,通常情况下,实验室采用将煤层粉碎得到煤粒,通过研究瓦斯在煤粒中的流动规律来研究瓦斯在煤基质的流动规律。
目前,在关于煤粒渗透率的研究工作中,有学者采用瓦斯解吸实验数据和达西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确定煤粒煤渗透率,并提出了一种用煤粒渗透率确定煤层透气性系数的方法;其是从瓦斯解吸的角度出发开展煤粒渗透数值模拟工作,并没有考虑到煤基质吸附膨胀效应以及有效应力的作用。
示例性方法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吸附条件下煤粒渗透率演变模型构建方法,该方法根据煤粒吸附瓦斯膨胀导致的有效应变,通过煤粒瓦斯恒压等温吸附实验,针对性研究了煤粒中瓦斯的渗透率演变规律,在此基础上构建了煤粒渗透率演变模型,通过该模型提高了煤粒渗透率的预测精度,并能够准确计算出煤粒中的初始渗透率和变形系数。
图1为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吸附条件下煤粒渗透率演变模型构建方法的流程示意图。如图1所示,该吸附条件下煤粒渗透率演变模型构建方法包括:
步骤S10、基于煤粒瓦斯透气性系数与煤粒渗透率之间的转换关系,根据第一透气性系数,得到第一渗透率;其中,所述第一透气性系数为基于煤粒瓦斯恒压吸附模型,对煤粒瓦斯恒压等温吸附实验的数据进行反演得到,根据所述实验预设的恒定压力值不同,所述第一透气性系数有多个,每一个所述第一透气性系数对应一个第一渗透率;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为了研究瓦斯气体压力对煤粒透气性的影响,针对性设计了煤粒瓦斯恒压等温吸附实验,以解决传统的瓦斯等温吸附实验,因在密封的煤样管中,瓦斯气体压力随着瓦斯的自由吸附而逐渐降低,导致无法应用于研究瓦斯气体压力与煤粒透气性之间关系的问题。
所设计的煤粒瓦斯恒压等温吸附实验包括:煤粒试样制作阶段、实验准备阶段以及实验进行阶段;
在煤粒试样制作阶段,对煤矿井下现场煤层采集新鲜大块煤样进行破碎,具体为:从煤矿井下现场煤层采集新鲜大块煤样,并密封好运回实验室,将其破碎成180μm~250μm的煤粒,得到符合实验要求的煤粒试样;
实验准备阶段,具体为:
检查实验装置的气密性,煤粒瓦斯恒压等温吸附实验的实验装置包括样品罐、干燥箱、参考罐、阀门;将符合实验要求的煤粒试样放入样品罐中,并在干燥箱中干燥4小时;监测参考罐和样品罐的自由空间体积;将样品罐抽真空。
实验进行阶段,具体为:
进行煤粒瓦斯吸附实验;当样品罐的瓦斯压力降低的幅度超过阈值时,打开所述阀门以贯通样品罐和参考罐,通过二者之间的瓦斯压力差从参考罐不间断向样品罐中充气。优选的,在申请实施例中,所述瓦斯压力降低的幅度阈值具体为0.01。
当样品罐内的瓦斯压力到达预设的恒定压力值时,闭合阀门,这样就始终保持在预设的恒定压力值条件下进行瓦斯吸附过程。在本申请实施例中,优选的,预设的恒定压力值分别为0.5 MPa、1 MPa、2 MPa、4 MPa。
记录不同预设的恒定压力值每秒样品罐内的瓦斯压力;根据实验得到的样品罐内的瓦斯压力,计算得到第二累积瓦斯吸附量曲线,所述第二累积瓦斯吸附量曲线为实验得到的样品罐中煤粒的累积瓦斯吸附量曲线。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步骤S10中,所述煤粒瓦斯恒压吸附模型,具体为:
Figure 867549DEST_PATH_IMAGE040
式中:
Figure 107906DEST_PATH_IMAGE008
为瓦斯极限吸附量,m3/t;
Figure 619790DEST_PATH_IMAGE009
为煤粒瓦斯透气性系数,m2/(MPa2·s);
Figure 621156DEST_PATH_IMAGE010
为煤粒的表观密度,t/m3
Figure 287499DEST_PATH_IMAGE011
为游离态瓦斯吸附到煤粒中的吸附时间;
Figure 754383DEST_PATH_IMAGE005
Figure 822571DEST_PATH_IMAGE011
时刻对应的煤粒瓦斯压力的平方,
Figure 818340DEST_PATH_IMAGE013
Figure 237558DEST_PATH_IMAGE005
为煤粒瓦斯压力,MPa;
Figure 446533DEST_PATH_IMAGE014
为与游离瓦斯含量有关的系数,m3/(t·MPa);
Figure 870693DEST_PATH_IMAGE015
为煤粒的孔隙率,%;
Figure 67057DEST_PATH_IMAGE016
为煤粒中心到任意空间的半径,m;
所述煤粒瓦斯恒压吸附模型的初始条件为:
Figure 209456DEST_PATH_IMAGE017
所述煤粒瓦斯恒压吸附模型的边界条件为:
Figure 782258DEST_PATH_IMAGE018
式中:
Figure 529765DEST_PATH_IMAGE019
为煤粒外表面的瓦斯压力,MPa;
Figure 162609DEST_PATH_IMAGE020
为煤粒的半径,m。
上式中的煤粒瓦斯恒压吸附模型的推导过程如下:一般情况下,煤粒可视为球形、均质、各向同性的多孔介质,吸附的瓦斯服从朗格缪尔方程,在此基础上,基于达西定律、质量守恒定律,根据游离态瓦斯吸附到煤粒中的吸附时间和煤粒中心到任意空间的半径,得到所述煤粒瓦斯恒压吸附模型。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步骤S10中,所述基于煤粒瓦斯恒压吸附模型,对煤粒瓦斯恒压等温吸附实验的数据进行反演,包括:
基于有限差分数值方法,对所述煤粒瓦斯恒压吸附模型进行离散,得到第一累积瓦斯吸附量曲线,其中,所述第一累积瓦斯吸附量曲线为所述吸附时间对应的不同离散时刻和所述煤粒的不同离散半径对应的网络节点的累积瓦斯吸附量曲线;根据所述预设的恒定压力值和不同的煤粒瓦斯透气性系数,所述第一累积瓦斯吸附量曲线有多个;
根据所述第一累积瓦斯吸附量曲线与所述第二累积瓦斯吸附量曲线的匹配程度,得到所述预设的恒定压力值对应的所述第一透气性系数。
其中,基于有限差分数值方法,对所述煤粒瓦斯恒压吸附模型进行离散,得到第一累积瓦斯吸附量曲线,其详细步骤如图3所示:
S701、对煤粒瓦斯恒压吸附模型进行离散,包括对吸附时间进行离散和对球形的煤粒划分网格节点。对吸附时间进行离散为根据预设的时间步长进行迭代;对球形的煤粒划分网格节点具体为:
煤粒可视为球形、均质、各向同性的多孔介质,图2为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提供的球形煤粒网格划分图;如图2所示,将球形的煤粒沿球的半径从球心到球表面划分为N个节点,节点间距等比变小,编号为0,1,2,3…N,经过划分,在煤粒的球心(煤粒中心)处形成一个实心球体,相邻球面(图2中的虚线)之间形成球壳,每一个球壳或者球心处的实心球体为一个网格节点。每一个球壳的外表面到球心的半径和内表面到球心的半径的平均值,作为该网格节点对应的离散半径(图2中的实线),其中,实心球体(编号为0的网格节点)的离散半径为0。
上述步骤中,通过对球形的煤粒进行划分,得到以球心为中心的实心球体和N个球壳,每一个球壳或者实心球体为一个网格节点。
S702、以预设的恒定压力值中任意一个压力值作为初始设定压力,编写程序代码,解算不同离散时刻各个网格节点的瓦斯压力和瓦斯累计吸附量。
基于质量守恒定律得到各个网格节点的有限差分方程,该有限差分方程以当前离散时刻瓦斯压力平方为未知数,是一个非线性方程。解算不同离散时刻各个网格节点的瓦斯压力和瓦斯累计吸附量过程中,需要将非线性方程转换为线性方程。
图4为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提供的解算瓦斯压力和瓦斯累计吸附量的流程示意图;图5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提供的解算瓦斯压力和瓦斯累计吸附量的流程框图;如图4、图5所示,具体解算步骤如下:
S7021、程序参数初始化后,根据预设的时间步长,计算当前的离散时刻;取上一离散时刻的瓦斯压力平方的c倍(0<c<1),作为当前离散时刻的瓦斯压力初值,将基于质量守恒定律得到各个网格节点的有限差分方程(非线性方程)转为线性方程组。
S7022、采用高斯迭代方法,计算得到线性方程组的解,即当前离散时刻瓦斯压力平方的近似值。
S7023、将求解得到的当前离散时刻瓦斯压力平方的近似值与初始设定压力的平方进行比较,当两者相对误差大于0.0001时,将求解得到的当前离散时刻瓦斯压力平方的近似值作为新的瓦斯压力初值,重新执行S7022,得到新的当前离散时刻瓦斯压力平方的近似值。当前离散时刻瓦斯压力平方的近似值与初始设定压力误差小于0.0001时,输出当前离散时刻各个网格节点的瓦斯压力平方,并计算出相应的瓦斯累积吸附量。
S7024、循环执行S7021-S7023,直到计算时间达到设定值,得到各离散时刻、各个网格节点(对应不同的离散半径)的煤粒瓦斯压力与煤粒累积瓦斯吸附量;程序运行结束。
S7025、根据S7024得到的各离散时刻、各个网格节点的煤粒瓦斯压力与煤粒累积瓦斯吸附量对应的数值,以瓦斯累计吸附量为纵轴、吸附时间为横轴,绘制出第一累积瓦斯吸附量曲线,第一累积瓦斯吸附量曲线反应了吸附时间对应的不同离散时刻和煤粒的不同离散半径对应的网络节点的累积瓦斯吸附量。
图6为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提供的初始设定压力为0.5MPa时解算得到的第一累计瓦斯吸附量曲线,如图6所示,虚线为不同煤粒瓦斯透气性系数λ对应的第一累计瓦斯吸附量曲线,根据不同的预设的恒定压力值和不同的煤粒瓦斯透气性系数,第一累积瓦斯吸附量曲线有多个。将煤粒瓦斯恒压等温吸附实验得到的实验数据绘制的瓦斯吸附量曲线(第二累积瓦斯吸附量曲线,如图6所示的0.5MPa实验数据),与不同煤粒瓦斯透气性系数下得到的众多第一累计瓦斯吸附量曲线放到同一个图中观察,以预设的恒定压力值为0.5MPa为例,从图6可以看出,煤粒瓦斯恒压等温吸附的实验结果与基于有限差分数值方法解算得到的第一累积瓦斯吸附量曲线有很好的匹配度,并且可以反演出不同预设的恒定压力值下的煤粒瓦斯透气性系数。
具体的,当煤粒瓦斯透气性系数为0.000092时,对应的第一累计瓦斯吸附量曲线与第二累积瓦斯吸附量曲线匹配程度最好,因此可以确定,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当预设的恒定压力值为0.5MPa时,对应的第一透气性系数为0.000092。
可以理解的,不同预设的恒定压力值,对应的第一透气性系数的反演过程是一样的。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步骤S10中,根据煤粒瓦斯透气性系数与煤粒渗透率之间的转换关系,确定不同吸附压力下的煤粒渗透率,具体为:
Figure 792305DEST_PATH_IMAGE041
式中:
Figure 909077DEST_PATH_IMAGE002
为煤粒渗透率;
Figure 166883DEST_PATH_IMAGE023
为标准大气压;
Figure 970629DEST_PATH_IMAGE024
为动力粘性系数;
Figure 556462DEST_PATH_IMAGE009
为煤粒瓦斯透气性系数。
根据上式中煤粒瓦斯透气性系数与煤粒渗透率之间的转换关系,将不同预设的恒定压力值对应的第一透气性系数代入上式,即可得到不同预设的恒定压力值对应的煤粒渗透率,即第一渗透率,每一个第一透气性系数对应一个第一渗透率。
步骤S20、基于煤粒孔隙率演化模型,根据煤粒渗透率与煤粒孔隙率之间的耦合关系和第一渗透率,得到煤粒渗透率演变模型,所述煤粒渗透率演变模型为:
Figure 205487DEST_PATH_IMAGE042
式中:
Figure 567067DEST_PATH_IMAGE002
为煤粒渗透率,mD,1mD=10-15 m2
Figure 246441DEST_PATH_IMAGE003
代表煤粒的初始渗透率,mD;
Figure 936880DEST_PATH_IMAGE004
为煤粒的变形系数,所述煤粒的变形系数为煤粒向内膨胀应变的变形系数,用于表征煤粒吸附瓦斯膨胀导致的有效应变对煤粒渗透率的影响,所述变形系数为无量纲。
其中,所述煤粒孔隙率演化模型为根据煤粒吸附瓦斯膨胀导致的有效应变,基于吉布斯吸附方程和朗格缪尔吸附方程推导得到。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步骤S20中,所述煤粒孔隙率演化模型为根据煤粒吸附瓦斯膨胀导致的有效应变,基于吉布斯吸附方程和朗格缪尔吸附方程推导得到,具体为:
煤粒在吸附过程中的膨胀是由于煤粒中孔隙表面压力的降低造成的,根据吉布斯吸附方程,由公式(1)表示真空状态到吸附状态下煤粒的表面压力变化。公式(1)如下:
Figure 94323DEST_PATH_IMAGE043
(1)
式中:
Figure 44831DEST_PATH_IMAGE026
为从真空状态到吸附状态下煤粒的表面压力变化,N/m;Q为煤粒中的瓦斯吸附量,m3/t;
Figure 518275DEST_PATH_IMAGE028
为通用气体常数,8.314 J/(mol·K);
Figure 813121DEST_PATH_IMAGE027
为煤粒的温度,K;
Figure 413736DEST_PATH_IMAGE029
为瓦斯气体的摩尔体积,L/mol;
Figure 614822DEST_PATH_IMAGE030
为煤粒的比表面积,m2/g。
对公式(1)进行积分变换可得公式(2),公式(2)如下:
Figure 26212DEST_PATH_IMAGE044
(2)
一般情况下,煤粒可视为球形、均质、各向同性的多孔介质,煤粒中的瓦斯吸附量符合朗格缪尔方程,用公式(3)表示煤粒中的瓦斯吸附量;公式(3)如下:
Figure 306889DEST_PATH_IMAGE045
(3)
式中:
Figure 711195DEST_PATH_IMAGE008
为煤粒瓦斯极限吸附量,m3/t;
Figure 527972DEST_PATH_IMAGE006
为吸附常数,MPa-1
基于吉布斯吸附方程和朗格缪尔吸附方程,即结合公式(2)和式(3)可得公式(4);公式(4)如下:
Figure 77640DEST_PATH_IMAGE046
(4)
公式(5)表示煤粒吸附瓦斯膨胀导致的应变;公式(5)如下:
Figure 347078DEST_PATH_IMAGE047
(5)
式中:
Figure 8871DEST_PATH_IMAGE048
为煤粒吸附瓦斯膨胀导致的应变;
Figure 132685DEST_PATH_IMAGE034
为煤粒的弹性模量,MPa。
将公式(4)代入公式(5)可得煤粒吸附瓦斯膨胀导致的应变与煤粒瓦斯压力之间的关系,用公式(6)表示;公式(6)如下:
Figure 525358DEST_PATH_IMAGE049
(6)
在煤粒吸附瓦斯过程中,煤粒吸附瓦斯膨胀导致的应变的1/3转化为接触界面的膨胀应力,即外向膨胀应变;另外2/3的煤粒吸附瓦斯膨胀导致的应变为减少断裂体积的内向膨胀应变。煤粒的内向膨胀应变的幅度远大于外向膨胀应变,因此可以认为煤粒吸附气体只引起内向膨胀应变,但煤粒的体积应变没有变化,即用内向膨胀应变
Figure 547672DEST_PATH_IMAGE033
表示煤粒吸附瓦斯膨胀导致的有效应变,得到公式(7);公式(7)如下:
Figure 548907DEST_PATH_IMAGE050
(7)
式中,
Figure 340276DEST_PATH_IMAGE033
为煤粒吸附瓦斯膨胀导致的有效应变。
根据煤粒吸附瓦斯膨胀导致的有效应变对煤粒孔隙率的影响,煤粒的孔隙率可表示为公式(8);公式(8)如下:
Figure 903850DEST_PATH_IMAGE051
(8)
式中:
Figure 679040DEST_PATH_IMAGE015
为煤粒的孔隙率,%;
Figure 353472DEST_PATH_IMAGE052
为煤粒吸附瓦斯膨胀变形前的孔隙裂缝体积,m3
Figure 264928DEST_PATH_IMAGE053
为煤粒吸附瓦斯膨胀变形后的孔隙裂缝体积,m3
Figure 264982DEST_PATH_IMAGE054
为煤粒吸附瓦斯膨胀引起的膨胀体积,m3
Figure 527468DEST_PATH_IMAGE055
为煤粒吸附瓦斯膨胀变形前的外观体积,m3
Figure 609519DEST_PATH_IMAGE056
为煤粒吸附瓦斯膨胀变形后的外观体积,m3
Figure 874016DEST_PATH_IMAGE036
为煤粒的初始孔隙率,%。
将公式(7)代入到公式(8)中,得到煤粒孔隙率演化模型,用公式(9)表示;公式(9)如下:
Figure 546437DEST_PATH_IMAGE057
(9)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步骤S20包括(如图7所示):
S201、基于煤粒孔隙率演化模型,根据煤粒渗透率与煤粒孔隙率之间的耦合关系,得到煤粒渗透率演变模型;
具体的,煤粒渗透率是评价煤层气(即瓦斯)渗流特性的基本参数,它与煤粒的孔隙率直接相关,即煤粒渗透率与煤粒孔隙率之间存在耦合关系。根据煤粒渗透率与煤粒孔隙率之间的耦合关系,通常,煤粒渗透率和煤粒孔隙率之间的关系可用公式(10)表示;公式(10)如下:
Figure 529174DEST_PATH_IMAGE058
(10)
将公式(9)代入公式(10)可得公式(11);公式(11)如下:
Figure 843612DEST_PATH_IMAGE059
(11)
引入新的参数A,定义为煤粒的变形系数,用于表征煤粒吸附瓦斯膨胀导致的有效应变对煤粒渗透率的影响,A为无量纲,用公式(12)表示;公式(12)如下:
Figure 228194DEST_PATH_IMAGE060
(12)
式中:A为煤粒的变形系数,A为无量纲,与煤粒的特性、温度和饱和吸附能力有关。
将公式(12)与公式(11)合并,可得到煤粒渗透率演变模型:
Figure 71517DEST_PATH_IMAGE061
(13)
煤粒渗透率演变模型表征不同煤粒瓦斯压力与煤粒的渗透率之间的变化关系,可用于估算煤粒瓦斯吸附过程中的煤粒渗透率变化。
S202、基于所述煤粒渗透率演变模型,对所述第一渗透率进行拟合,当拟合精度达到预设要求,得到拟合后的煤粒渗透率曲线;
图8为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提供的基于煤粒渗透率演变模型对煤粒渗透率的拟合回归曲线;如图8所示,图中每一个点为根据煤粒瓦斯恒压等温吸附实验反演得到的第一渗透率,以煤粒渗透率为纵轴、初始吸附压力为横轴,基于煤粒渗透率演变模型生成的拟合曲线,该曲线与实验反演得到的第一渗透率具有很好的匹配度。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拟合精度达到预设要求,具体为:当拟合度(即拟合相关系数)大于0.99,即可确定拟合精度达到预设要求。同时,拟合精度达到预设要求,也验证了煤粒渗透率演变模型的准确性。
S203、根据所述拟合后的煤粒渗透率曲线,确定所述煤粒渗透率演变模型中的所述煤粒的初始渗透率和煤粒的变形系数,具体为:
将煤粒渗透率演变模型中的数学公式与拟合后的煤粒渗透率曲线的方程的各项系数数值相对应,即可得到煤粒的初始渗透率和煤粒的变形系数。
如图8所示,拟合后的煤粒渗透率曲线对应的方程形式为:
Figure 433228DEST_PATH_IMAGE062
根据煤粒渗透率演变模型中的数学公式各项系数,对应的有:煤粒的初始渗透率为:0.3176mD;煤粒的变形系数A为:0.144。
本申请中,基于煤粒瓦斯恒压吸附模型,对煤粒瓦斯恒压等温吸附实验的数据进行反演得到第一透气性系数,并基于煤粒瓦斯透气性系数与煤粒渗透率之间的转换关系,计算出对应的第一渗透率(煤粒渗透率);根据煤粒吸附瓦斯膨胀导致的有效应变,基于吉布斯吸附方程和朗格缪尔吸附方程推导得到煤粒孔隙率演化模型;基于煤粒孔隙率演化模型,根据煤粒渗透率与煤粒孔隙率之间的耦合关系和第一渗透率,通过拟合得到煤粒的初始渗透率和煤粒的变形系数,完成煤粒渗透率演变模型构建。
通过本申请的技术方案所构建的煤粒渗透率演变模型,能够精准的预测不同吸附压力下的煤粒渗透率的演化规律,并准确的计算出煤粒中的初始渗透率和变形系数,为预测煤层气生产量以及井下煤层气开采工作提供参考依据。本申请的技术方案中,煤粒初始渗透率方法具有计算快速方便的特点,只用输入参数,并作简单的拟合工作即可准确地计算出煤粒初始渗透率。
示例性系统
图9为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吸附条件下煤粒渗透率演变模型构建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如图9所示,该系统包括:数据反演单元401和模型构建单元402,具体为:
数据反演单元401,配置为:基于煤粒瓦斯透气性系数与煤粒渗透率之间的转换关系,根据第一透气性系数,得到第一渗透率;其中,所述第一透气性系数为基于煤粒瓦斯恒压吸附模型,对煤粒瓦斯恒压等温吸附实验的数据进行反演得到,根据所述实验预设的恒定压力值不同,所述第一透气性系数有多个,每一个所述第一透气性系数对应一个第一渗透率;
模型构建单元402,配置为:基于煤粒孔隙率演化模型,根据煤粒渗透率与煤粒孔隙率之间的耦合关系和第一渗透率,得到煤粒渗透率演变模型,所述煤粒渗透率演变模型为:
Figure 259013DEST_PATH_IMAGE063
式中:
Figure 530726DEST_PATH_IMAGE002
为煤粒渗透率;
Figure 43485DEST_PATH_IMAGE003
代表煤粒的初始渗透率;
Figure 767858DEST_PATH_IMAGE004
为煤粒的变形系数,所述煤粒的变形系数为煤粒向内膨胀应变的变形系数,用于表征煤粒吸附瓦斯膨胀导致的有效应变对煤粒渗透率的影响,所述变形系数为无量纲;
Figure 657054DEST_PATH_IMAGE005
为煤粒瓦斯压力,
Figure 517694DEST_PATH_IMAGE006
为吸附常数;
其中,所述煤粒孔隙率演化模型为根据煤粒吸附瓦斯膨胀导致的有效应变,基于吉布斯吸附方程和朗格缪尔吸附方程推导得到。
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数据反演单元401包括吸附实验子单元,配置为:所述煤粒瓦斯恒压等温吸附实验,包括:煤粒试样制作阶段、实验准备阶段以及实验进行阶段;
所述煤粒试样制作阶段,具体为:
对煤矿井下现场煤层采集新鲜大块煤样进行破碎,得到符合实验要求的煤粒试样;
所述实验准备阶段,具体为:
检查实验装置的气密性,所述实验装置包括样品罐、干燥箱、参考罐、阀门;将所述煤粒试样放入所述样品罐中,并在所述干燥箱中干燥4小时;监测所述参考罐和所述样品罐的自由空间体积;将所述样品罐抽真空;
所述实验进行阶段,具体为:
进行煤粒瓦斯吸附实验;当所述样品罐的瓦斯压力降低的幅度超过阈值时,打开所述阀门以贯通所述样品罐和所述参考罐,当所述样品罐内的瓦斯压力到达所述预设的恒定压力值时,闭合阀门;记录每秒所述样品罐内的瓦斯压力;根据实验得到的所述样品罐内的瓦斯压力,计算得到第二累积瓦斯吸附量曲线,所述第二累积瓦斯吸附量曲线为样品罐中煤粒的累积瓦斯吸附量曲线。
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数据反演单元401还包括:煤粒瓦斯恒压吸附模型子单元,配置为:所述煤粒瓦斯恒压吸附模型,具体为:
基于达西定律、质量守恒定律以及朗格缪尔方程,根据游离态瓦斯吸附到煤粒中的吸附时间和煤粒中心到任意空间的半径,得到所述煤粒瓦斯恒压吸附模型:
Figure 342300DEST_PATH_IMAGE064
式中:
Figure 288390DEST_PATH_IMAGE008
为瓦斯极限吸附量;
Figure 733276DEST_PATH_IMAGE009
为煤粒瓦斯透气性系数;
Figure 714002DEST_PATH_IMAGE010
为煤粒的表观密度;
Figure 568563DEST_PATH_IMAGE011
为游离态瓦斯吸附到煤粒中的吸附时间;
Figure 1949DEST_PATH_IMAGE012
Figure 232948DEST_PATH_IMAGE011
时刻对应的煤粒瓦斯压力的平方,
Figure 68180DEST_PATH_IMAGE013
Figure 93643DEST_PATH_IMAGE014
为与游离瓦斯含量有关的系数;
Figure 14325DEST_PATH_IMAGE015
为煤粒的孔隙率;
Figure 675114DEST_PATH_IMAGE016
为煤粒中心到任意空间的半径;
所述煤粒瓦斯恒压吸附模型的初始条件为:
Figure 603668DEST_PATH_IMAGE017
所述煤粒瓦斯恒压吸附模型的边界条件为:
Figure 567076DEST_PATH_IMAGE018
式中:
Figure 208010DEST_PATH_IMAGE019
为煤粒外表面的瓦斯压力;
Figure 16697DEST_PATH_IMAGE020
为煤粒的半径。
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数据反演单元401还包括:有限差分子单元,配置为:
所述基于煤粒瓦斯恒压吸附模型,对煤粒瓦斯恒压等温吸附实验的数据进行反演,具体为:
基于有限差分数值方法,对所述煤粒瓦斯恒压吸附模型进行离散,得到第一累积瓦斯吸附量曲线,其中,所述第一累积瓦斯吸附量曲线为所述吸附时间对应的不同离散时刻和煤粒的不同离散半径对应的网络节点的累积瓦斯吸附量曲线;根据所述预设的恒定压力值和不同的煤粒瓦斯透气性系数,所述第一累积瓦斯吸附量曲线有多个;
根据所述第一累积瓦斯吸附量曲线与所述第二累积瓦斯吸附量曲线的匹配程度,得到所述预设的恒定压力值对应的所述第一透气性系数。
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数据反演单元401还包括:转换子单元,配置为:
所述煤粒瓦斯透气性系数与煤粒渗透率之间的转换关系,具体为:
Figure 325057DEST_PATH_IMAGE065
式中:
Figure 459366DEST_PATH_IMAGE022
为煤粒渗透率;
Figure 322017DEST_PATH_IMAGE023
为标准大气压;
Figure 465554DEST_PATH_IMAGE024
为动力粘性系数;
Figure 356981DEST_PATH_IMAGE066
为煤粒瓦斯透气性系数。
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模型构建单元402包括:孔隙率推导子单元,配置为:
所述煤粒孔隙率演化模型为根据煤粒吸附瓦斯膨胀导致的有效应变,基于吉布斯吸附方程和朗格缪尔吸附方程推导得到,具体为:
基于吉布斯吸附方程和朗格缪尔方程,根据煤粒中的瓦斯压力,按照公式:
Figure 396613DEST_PATH_IMAGE067
计算得到从真空状态到吸附状态下煤粒的表面压力变化;
式中,
Figure 277719DEST_PATH_IMAGE026
为从真空状态到吸附状态下煤粒的表面压力变化;
Figure 834733DEST_PATH_IMAGE027
为煤粒的温度;
Figure 117685DEST_PATH_IMAGE028
为通用气体常数;
Figure 249589DEST_PATH_IMAGE029
为瓦斯气体的摩尔体积;
Figure 853876DEST_PATH_IMAGE030
为煤粒的比表面积;
Figure 103330DEST_PATH_IMAGE012
为煤粒瓦斯压力;
根据所述煤粒的表面压力变化,按照公式:
Figure 883198DEST_PATH_IMAGE068
计算得到煤粒吸附瓦斯膨胀导致的有效应变;
式中,
Figure 34606DEST_PATH_IMAGE033
为煤粒吸附瓦斯膨胀导致的有效应变;
Figure 781982DEST_PATH_IMAGE034
为煤粒的弹性模量。
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模型构建单元402还包括:孔隙率演化模型子单元,配置为:
所述煤粒孔隙率演化模型,具体为:
Figure 648176DEST_PATH_IMAGE069
式中:
Figure 344867DEST_PATH_IMAGE015
为煤粒的孔隙率;
Figure 989213DEST_PATH_IMAGE036
为煤粒的初始孔隙率;
Figure 771355DEST_PATH_IMAGE037
为煤粒瓦斯极限吸附量;
Figure 175661DEST_PATH_IMAGE006
为吸附常数;
Figure 508552DEST_PATH_IMAGE010
为煤粒的表观密度;
Figure 231788DEST_PATH_IMAGE034
为煤粒的弹性模量;
Figure 124395DEST_PATH_IMAGE028
为通用气体常数;
Figure 958490DEST_PATH_IMAGE027
为煤粒的温度;
Figure 393889DEST_PATH_IMAGE029
为瓦斯气体的摩尔体积;
Figure 396349DEST_PATH_IMAGE005
为煤粒瓦斯压力。
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模型构建单元402还包括:拟合子单元,配置为:
基于煤粒孔隙率演化模型,根据煤粒渗透率与煤粒孔隙率之间的耦合关系,得到煤粒渗透率演变模型;
基于所述煤粒渗透率演变模型,对所述第一渗透率进行拟合,当拟合精度达到预设要求,得到拟合后的煤粒渗透率曲线;
根据所述拟合后的煤粒渗透率曲线,确定所述煤粒渗透率演变模型中的所述煤粒的初始渗透率和煤粒的变形系数。
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模型构建单元402还包括:耦合子单元,配置为:
所述煤粒渗透率与煤粒孔隙率之间的耦合关系,具体为:
Figure 621925DEST_PATH_IMAGE070
式中,
Figure 623160DEST_PATH_IMAGE002
为煤粒渗透率;
Figure 148950DEST_PATH_IMAGE015
为煤粒的孔隙率;
Figure 322311DEST_PATH_IMAGE036
为煤粒的初始孔隙率;
Figure 330456DEST_PATH_IMAGE003
代表煤粒的初始渗透率。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吸附条件下煤粒渗透率演变模型构建系统,能够实现上述任一吸附条件下煤粒渗透率演变模型构建方法的步骤、流程和有益效果,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优选实施例,并不用于限制本申请,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申请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申请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8)

1.一种吸附条件下煤粒渗透率演变模型构建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步骤S10、基于煤粒瓦斯透气性系数与煤粒渗透率之间的转换关系,根据第一透气性系数,得到第一渗透率;其中,所述第一透气性系数为基于煤粒瓦斯恒压吸附模型,对煤粒瓦斯恒压等温吸附实验的数据进行反演得到,根据所述实验预设的恒定压力值不同,所述第一透气性系数有多个,每一个所述第一透气性系数对应一个第一渗透率;
步骤S20、基于煤粒孔隙率演化模型,根据煤粒渗透率与煤粒孔隙率之间的耦合关系和第一渗透率,得到煤粒渗透率演变模型,所述煤粒渗透率演变模型为:
Figure 325162DEST_PATH_IMAGE001
式中:
Figure 624425DEST_PATH_IMAGE002
为煤粒渗透率;
Figure 366116DEST_PATH_IMAGE003
代表煤粒的初始渗透率;
Figure 750830DEST_PATH_IMAGE004
为煤粒的变形系数,所述煤粒的变形系数为煤粒向内膨胀应变的变形系数,用于表征煤粒吸附瓦斯膨胀导致的有效应变对煤粒渗透率的影响,所述变形系数为无量纲;
Figure 488366DEST_PATH_IMAGE005
为煤粒瓦斯压力,
Figure 189606DEST_PATH_IMAGE006
为吸附常数;
其中,所述煤粒孔隙率演化模型为根据煤粒吸附瓦斯膨胀导致的有效应变,基于吉布斯吸附方程和朗格缪尔吸附方程推导得到,所述煤粒孔隙率演化模型,具体为:
Figure 554728DEST_PATH_IMAGE007
式中:
Figure 426738DEST_PATH_IMAGE008
为煤粒的孔隙率;
Figure 965036DEST_PATH_IMAGE009
为煤粒的初始孔隙率;
Figure 976242DEST_PATH_IMAGE010
为煤粒瓦斯极限吸附量;
Figure 325315DEST_PATH_IMAGE011
为吸附常数;
Figure 419041DEST_PATH_IMAGE012
为煤粒的表观密度;
Figure 495451DEST_PATH_IMAGE013
为煤粒的弹性模量;
Figure 623813DEST_PATH_IMAGE014
为通用气体常数;
Figure 878208DEST_PATH_IMAGE015
为煤粒的温度;
Figure 450441DEST_PATH_IMAGE016
为瓦斯气体的摩尔体积;
Figure 330542DEST_PATH_IMAGE017
为煤粒瓦斯压力;
步骤S20还包括:
基于煤粒孔隙率演化模型,根据煤粒渗透率与煤粒孔隙率之间的耦合关系,得到煤粒渗透率演变模型;
基于所述煤粒渗透率演变模型,对所述第一渗透率进行拟合,当拟合精度达到预设要求,得到拟合后的煤粒渗透率曲线;
根据所述拟合后的煤粒渗透率曲线,确定所述煤粒渗透率演变模型中的所述煤粒的初始渗透率和煤粒的变形系数,所述拟合后的煤粒渗透率曲线对应的方程形式为:
Figure 313410DEST_PATH_IMAGE018
根据煤粒渗透率演变模型中的数学公式各项系数,对应的有:煤粒的初始渗透率
Figure 4285DEST_PATH_IMAGE019
为:0.3176mD;煤粒的变形系数A为:0.144。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吸附条件下煤粒渗透率演变模型构建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10中,所述煤粒瓦斯恒压等温吸附实验,包括:煤粒试样制作阶段、实验准备阶段以及实验进行阶段;
所述煤粒试样制作阶段,具体为:
对煤矿井下现场煤层采集新鲜大块煤样进行破碎,得到符合实验要求的煤粒试样;
所述实验准备阶段,具体为:
检查实验装置的气密性,所述实验装置包括样品罐、干燥箱、参考罐、阀门;将所述煤粒试样放入所述样品罐中,并在所述干燥箱中干燥4小时;监测所述参考罐和所述样品罐的自由空间体积;将所述样品罐抽真空;
所述实验进行阶段,具体为:
进行煤粒瓦斯吸附实验;当所述样品罐的瓦斯压力降低的幅度超过阈值0.01MPa时,打开所述阀门以贯通所述样品罐和所述参考罐,当所述样品罐内的瓦斯压力到达所述预设的恒定压力值时,闭合阀门;记录每秒所述样品罐内的瓦斯压力;根据实验得到的所述样品罐内的瓦斯压力,计算得到第二累积瓦斯吸附量曲线,所述第二累积瓦斯吸附量曲线为样品罐中煤粒的累积瓦斯吸附量曲线。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吸附条件下煤粒渗透率演变模型构建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10中,所述煤粒瓦斯恒压吸附模型,具体为:
基于达西定律、质量守恒定律以及朗格缪尔方程,根据游离态瓦斯吸附到煤粒中的吸附时间和煤粒中心到任意空间的半径,得到所述煤粒瓦斯恒压吸附模型:
Figure 338184DEST_PATH_IMAGE020
式中:
Figure 759325DEST_PATH_IMAGE021
为瓦斯极限吸附量;
Figure 596700DEST_PATH_IMAGE022
为煤粒瓦斯透气性系数;
Figure 458477DEST_PATH_IMAGE023
为煤粒的表观密度;
Figure 14092DEST_PATH_IMAGE024
为游离态瓦斯吸附到煤粒中的吸附时间;
Figure 235995DEST_PATH_IMAGE025
Figure 134068DEST_PATH_IMAGE024
时刻对应的煤粒瓦斯压力的平方,
Figure 416014DEST_PATH_IMAGE026
Figure 209657DEST_PATH_IMAGE027
为与游离瓦斯含量有关的系数;
Figure 969672DEST_PATH_IMAGE028
为煤粒的孔隙率;
Figure 781639DEST_PATH_IMAGE029
为煤粒中心到任意空间的半径;
所述煤粒瓦斯恒压吸附模型的初始条件为:
Figure 237416DEST_PATH_IMAGE030
所述煤粒瓦斯恒压吸附模型的边界条件为:
Figure 252776DEST_PATH_IMAGE031
式中:
Figure 82061DEST_PATH_IMAGE032
为煤粒外表面的瓦斯压力;
Figure 545272DEST_PATH_IMAGE033
为煤粒的半径。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吸附条件下煤粒渗透率演变模型构建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10中,所述基于煤粒瓦斯恒压吸附模型,对煤粒瓦斯恒压等温吸附实验的数据进行反演,具体为:
基于有限差分数值方法,对所述煤粒瓦斯恒压吸附模型进行离散,得到第一累积瓦斯吸附量曲线,其中,所述第一累积瓦斯吸附量曲线为所述吸附时间对应的不同离散时刻和煤粒的不同离散半径对应的网络节点的累积瓦斯吸附量曲线;根据所述预设的恒定压力值和不同的煤粒瓦斯透气性系数,所述第一累积瓦斯吸附量曲线有多个;
根据所述第一累积瓦斯吸附量曲线与所述第二累积瓦斯吸附量曲线的匹配程度,得到所述预设的恒定压力值对应的所述第一透气性系数。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吸附条件下煤粒渗透率演变模型构建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10中,所述煤粒瓦斯透气性系数与煤粒渗透率之间的转换关系,具体为:
Figure 919753DEST_PATH_IMAGE034
式中:
Figure 671677DEST_PATH_IMAGE035
为煤粒渗透率;
Figure 991405DEST_PATH_IMAGE036
为标准大气压;
Figure 574702DEST_PATH_IMAGE037
为动力粘性系数;
Figure 120084DEST_PATH_IMAGE038
为煤粒瓦斯透气性系数。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吸附条件下煤粒渗透率演变模型构建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20中,所述煤粒孔隙率演化模型为根据煤粒吸附瓦斯膨胀导致的有效应变,基于吉布斯吸附方程和朗格缪尔吸附方程推导得到,具体为:
基于吉布斯吸附方程和朗格缪尔方程,根据煤粒中的瓦斯压力,按照公式:
Figure 359304DEST_PATH_IMAGE039
计算得到从真空状态到吸附状态下煤粒的表面压力变化;
式中,
Figure 264812DEST_PATH_IMAGE040
为从真空状态到吸附状态下煤粒的表面压力变化;
Figure 908807DEST_PATH_IMAGE041
为煤粒的温度;
Figure 359511DEST_PATH_IMAGE042
为通用气体常数;
Figure 351607DEST_PATH_IMAGE043
为瓦斯气体的摩尔体积;
Figure 795227DEST_PATH_IMAGE044
为煤粒的比表面积;
Figure 290799DEST_PATH_IMAGE045
为煤粒瓦斯压力;
根据所述煤粒的表面压力变化,按照公式:
Figure 974721DEST_PATH_IMAGE046
计算得到煤粒吸附瓦斯膨胀导致的有效应变;
式中,
Figure 925884DEST_PATH_IMAGE047
为煤粒吸附瓦斯膨胀导致的有效应变;
Figure 438774DEST_PATH_IMAGE048
为煤粒的弹性模量。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吸附条件下煤粒渗透率演变模型构建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20中:
所述煤粒渗透率与煤粒孔隙率之间的耦合关系,具体为:
Figure 274006DEST_PATH_IMAGE049
式中,
Figure 581360DEST_PATH_IMAGE035
为煤粒渗透率
Figure 79206DEST_PATH_IMAGE028
为煤粒的孔隙率;
Figure 880940DEST_PATH_IMAGE050
为煤粒的初始孔隙率;
Figure 88455DEST_PATH_IMAGE003
代表煤粒的初始渗透率。
8.一种吸附条件下煤粒渗透率演变模型构建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数据反演单元,配置为:基于煤粒瓦斯透气性系数与煤粒渗透率之间的转换关系,根据第一透气性系数,得到第一渗透率;其中,所述第一透气性系数为基于煤粒瓦斯恒压吸附模型,对煤粒瓦斯恒压等温吸附实验的数据进行反演得到,根据所述实验预设的恒定压力值不同,所述第一透气性系数有多个,每一个所述第一透气性系数对应一个第一渗透率;
模型构建单元,配置为:基于煤粒孔隙率演化模型,根据煤粒渗透率与煤粒孔隙率之间的耦合关系和第一渗透率,得到煤粒渗透率演变模型,所述煤粒渗透率演变模型为:
Figure 832289DEST_PATH_IMAGE051
式中:
Figure 755114DEST_PATH_IMAGE002
为煤粒渗透率;
Figure 94960DEST_PATH_IMAGE003
代表煤粒的初始渗透率;
Figure 154051DEST_PATH_IMAGE004
为煤粒的变形系数,所述煤粒的变形系数为煤粒向内膨胀应变的变形系数,用于表征煤粒吸附瓦斯膨胀导致的有效应变对煤粒渗透率的影响,所述变形系数为无量纲;
Figure 59998DEST_PATH_IMAGE005
为煤粒瓦斯压力,
Figure 204540DEST_PATH_IMAGE052
为吸附常数;
其中,所述煤粒孔隙率演化模型为根据煤粒吸附瓦斯膨胀导致的有效应变,基于吉布斯吸附方程和朗格缪尔吸附方程推导得到,所述煤粒孔隙率演化模型,具体为:
Figure 410393DEST_PATH_IMAGE007
式中:
Figure 589571DEST_PATH_IMAGE008
为煤粒的孔隙率;
Figure 409628DEST_PATH_IMAGE009
为煤粒的初始孔隙率;
Figure 57778DEST_PATH_IMAGE010
为煤粒瓦斯极限吸附量;
Figure 257203DEST_PATH_IMAGE011
为吸附常数;
Figure 290887DEST_PATH_IMAGE012
为煤粒的表观密度;
Figure 547425DEST_PATH_IMAGE013
为煤粒的弹性模量;
Figure 417292DEST_PATH_IMAGE014
为通用气体常数;
Figure 151899DEST_PATH_IMAGE015
为煤粒的温度;
Figure 308598DEST_PATH_IMAGE016
为瓦斯气体的摩尔体积;
Figure 470458DEST_PATH_IMAGE017
为煤粒瓦斯压力;
步骤S20还包括:
基于煤粒孔隙率演化模型,根据煤粒渗透率与煤粒孔隙率之间的耦合关系,得到煤粒渗透率演变模型;
基于所述煤粒渗透率演变模型,对所述第一渗透率进行拟合,当拟合精度达到预设要求,得到拟合后的煤粒渗透率曲线;
根据所述拟合后的煤粒渗透率曲线,确定所述煤粒渗透率演变模型中的所述煤粒的初始渗透率和煤粒的变形系数,所述拟合后的煤粒渗透率曲线对应的方程形式为:
Figure 889938DEST_PATH_IMAGE018
根据煤粒渗透率演变模型中的数学公式各项系数,对应的有:煤粒的初始渗透率
Figure 428236DEST_PATH_IMAGE019
为:0.3176mD;煤粒的变形系数A为:0.144。
CN202111057159.3A 2021-09-09 2021-09-09 一种吸附条件下煤粒渗透率演变模型构建方法和系统 Active CN113504147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057159.3A CN113504147B (zh) 2021-09-09 2021-09-09 一种吸附条件下煤粒渗透率演变模型构建方法和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057159.3A CN113504147B (zh) 2021-09-09 2021-09-09 一种吸附条件下煤粒渗透率演变模型构建方法和系统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504147A CN113504147A (zh) 2021-10-15
CN113504147B true CN113504147B (zh) 2021-12-07

Family

ID=7801698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1057159.3A Active CN113504147B (zh) 2021-09-09 2021-09-09 一种吸附条件下煤粒渗透率演变模型构建方法和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3504147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278361A (zh) * 2021-12-13 2022-04-05 中煤科工集团重庆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煤矿瓦斯抽采钻孔故障状态判断方法
CN114166698B (zh) * 2022-02-08 2022-04-26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一种竞争吸附下煤微孔道气体扩散能力评估方法和系统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636424A (zh) * 2012-04-24 2012-08-15 中煤科工集团重庆研究院 测定煤岩吸附气体量和渗透率的方法及装置
CN104196524A (zh) * 2014-07-14 2014-12-10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一种欠饱和煤储层开发的气水产出动态相渗曲线测量方法
CN110984972A (zh) * 2019-11-21 2020-04-10 中石油煤层气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计算煤层气不同生产阶段气水渗透率的方法
CN113011116A (zh) * 2021-05-25 2021-06-22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一种煤粒微孔扩散系数及无因次数值反演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8460407B2 (en) * 2008-02-13 2013-06-11 David Walker Taylor Form of coal particles
CN113176175B (zh) * 2021-06-23 2021-09-28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一种煤样瓦斯恒压吸附解吸速率试验方法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636424A (zh) * 2012-04-24 2012-08-15 中煤科工集团重庆研究院 测定煤岩吸附气体量和渗透率的方法及装置
CN104196524A (zh) * 2014-07-14 2014-12-10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一种欠饱和煤储层开发的气水产出动态相渗曲线测量方法
CN110984972A (zh) * 2019-11-21 2020-04-10 中石油煤层气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计算煤层气不同生产阶段气水渗透率的方法
CN113011116A (zh) * 2021-05-25 2021-06-22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一种煤粒微孔扩散系数及无因次数值反演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煤与瓦斯突出层裂发展机制研究;郭品坤;《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博士) 工程科技Ⅰ辑》;20141215(第12期);第43-44、65页 *
煤粒瓦斯定压吸附数学模型及数值解算;徐浩 等;《矿业科学学报》;20210831;第6卷(第4期);第445-451页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504147A (zh) 2021-10-1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3504147B (zh) 一种吸附条件下煤粒渗透率演变模型构建方法和系统
CN113654945B (zh) 一种基于真实气体状态的煤粒瓦斯放散量预测系统及方法
CN110261282B (zh) 一种剪切缝页岩岩心脉冲衰减渗透率测试方法
CN113011116B (zh) 一种煤粒微孔扩散系数及无因次数值反演方法
Liu et al. Laboratory investigation on gas permeability of compacted GMZ bentonite under a coupled hydraulic-mechanical effect
CN111488703B (zh) 基于扩展有限元模拟层状岩石断裂韧性的方法
Qin et al. Time-and pressure-independent gas transport behavior in a coal matrix: model development and improvement
CN204855296U (zh) 一种测量页岩基质含气量的装置
Liu et al. Modeling of gas transport driven by density gradients of free gas within a coal matrix: perspective of isothermal adsorption
Li et al. Evaluation on carbon isotope fractionation and gas-in-place content based on pressure-holding coring technique
Gao et al. A pore size distribution-based microscopic model for evaluating the permeability of clay
Gallé et al. Gas permeability of unsaturated cement-based materials: application of a multi-scale network model
CN114720655A (zh) 同时测量岩心不同赋存状态气体产出特征的系统及方法
CN115310026B (zh) 一种考虑离子水化能的膨润土膨胀力预测方法及系统
CN203241324U (zh) 一种页岩气体渗透率测定仪
Zulkifli et al. CFD Simulation of CO2 and Methane Adsorption at Various Temperature for MOF-5 using Dual-site and Single-site Langmuir Model
CN204101418U (zh) 一种用于精确测定受载煤岩孔隙率动态变化的系统
CN206594002U (zh) 一种储氢材料吸放氢pct曲线测试装置
CN215678199U (zh) 一种水锁伤害测试装置
CN112284992B (zh) 气体渗透过程中土体力学响应全过程监测装置及方法
CN113866065A (zh) 一种深部矿井瓦斯-水混合渗透试验系统及其试验方法
CN109063334B (zh) 一种低渗透多孔介质材料的流固耦合模型构建方法
CN203929587U (zh) 岩心气体原位吸附测试装置
CN109900610A (zh) 一种多孔材料的联合测试方法
CN115688639B (zh) 煤基质煤层气单孔隙输运模型的煤颗粒尺寸判定方法和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